孩子心理抑郁的辅导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孩子心理抑郁的辅导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孩子心理抑郁的辅导方法

孩子心理抑郁的辅导方法范文1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团体干预

初中生的年龄介于11~16岁,此阶段的个体正处于青春早期,即身心发展的高峰期和不稳定期。青春期是个体人生中重要的转折时期,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关系到此后自身全面的发展,而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是评价中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两个重要因子,本文将探讨初中生人群中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的研究现状。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认知、情绪反应和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且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并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标准包括了情绪的稳定与协调、人际关系和谐等,而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正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标准中情绪与人际关系的非积极因素。抑郁是一种负性的复合情绪体验,它包含着痛苦、悲伤、愤怒等消极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危害日益严重,严重者可导致自杀的发生。且通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意志力减退等,这些表现常常影响到个体的人际交往行动,可造成个体的人际交往障碍。人际关系敏感是一种对他人的“认知、行为和情绪情感”反应过于灵敏的人格特征表现,并对他人有着怀疑、戒备和妒忌的心理,使得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感到的自卑和恐惧,并表现出退缩行为,从而导致与他人关系紧张,给自己的人际交往带来种种困惑。

纵观以往学者对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的研究,作以下总结。

1 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

自2010年以来,我国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较高。上海市浦东新区远郊地区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9.41%[1];济南市某学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不良检出率为15.4%[2];贵州某少数民族地区存在心理问题的初中生的检出率为26.95% [3]; 而黔北地区存在心理问题的初中生高达55.1%[4]。其中,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在初中生中的检出率较高,但是不同地区、不同年级和不同性别之间均存在差异。广州市初中生抑郁检出率为15.4%[5],上海市松江区初中生抑郁检出率达38.3%[6],而四川内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44.5%[7]。女生的抑郁因子得分普遍比男生高[8-9]。人际关系敏感在初一学生中的检出率为16.28%,在初二学生中的检出率为26.06%[10]。上述材料提示: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其中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是评价个体心理健康的两项重要指标。

2 初中生抑郁与人际关系敏感的影响因素

2.1初中生抑郁的影响因素 产生抑郁的原因不仅与社会、学校、家庭环境的影响有关,同时与抑郁者自身的生物因素、人格特点有关。邓福春与吴国兰的研究中提出青少年的抑郁受其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影响,并且与两者的关系呈显著的负相关[7、11]。其中不良生活事件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缺乏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12];且初一年级、来自农村、非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初中生抑郁发生率较高[5-6]。除了外部环境,个体自身对抑郁的产生亦有影响,在自身因素中,个体的人格特征不稳定与抑郁的关系较为密切[13];有研究表明,个体自尊水平低下、应对方式不良与抑郁症状的发生有关[12];身体健康状况或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易感抑郁障碍[14]。社会的经济发展对新一代学生有了更高的学业要求和综合素质要求,但是目前我国的教育仍然是把学习成绩放在首位,所以社会、学校和家长都把“学习优秀”作为好孩子的评判标准。除了学习,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还包括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和谐度、家长的教养方式及同学和师生关系等。另外,学生自身的生物遗传特点和人格特点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影响抑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环境(尤其是家庭结构)是最主要的,其次是学生自身的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通过纠正个体不稳定的人格特征和消极的应对方式,将会改善其抑郁状况。

2.2初中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人际关系是指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关系, 是个体社会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15],其影响因素来自自身和非自身2个大方面:①从自身原因来看,初中生的人际关系受到认知、情绪、人格、交往技能等因素的影响[16]。个体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决定了他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看法,而每一件事都会引起个体的明显或者不明显情绪体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不同性格的个体在人际交往中会不断发生摩擦;并从小形成属于自己的交往技能。这些因素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程度上对初中生的人际关系产生影响;②从非自身因素来看,初中生的人际关系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成长中的首任老师,因此,家庭的经济水平、和谐程度、及父母为人品质和教养方式等对孩子形成人际关系态度和人际交往方式都会产生影响。有研究表明,父亲提供情感温暖和理解、适度保护, 母亲对孩子期望高有预防人际敏问题发生的作用且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能降低人际敏感问题发生率[17]。自入学开始,学校就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其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对学生的人际关系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学之间的友谊对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影响至关重要,师生之间的互相支持和亲密对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培养良好个性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积极作用[18-19]。除了家庭和学校,每个学生同时也暴露在各个社会环境当中,学生所处社会环境的文化、经济水平、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同伴的类型也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上述众多影响因素中,最主要的是个体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和态度。初中生的人际交往态度和方式是在之前的生活经历中慢慢形成,又根据当前的环境和自我交互作用发生变化,并逐渐形成稳定的模式,对将来的生活产生长远的影响。因此,从个体的人际交往态度和方式为切入点进行干预,对其人际关系敏感的改善将会有一定效果。

3 抑郁与人际关系敏感的关系

有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的个体,其自我评价偏低。有人认为人的抑郁有80%是由于人际关系引起的,抑郁可能是人际关系困难所导致的结果[20];国外,在临床抑郁症、非临床抑郁以及大学生群体的研究中,有结论得出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存在相关关系[21-23]。国内,研究者在大学生群体中做的研究表明抑郁与人际行为特征测值呈负相关[24],人际信任水平越高,抑郁水平越低[25];夏燕、陈家麟[26]在职校学生中的相关研究中也认为人际关系良好者, 无抑郁者所占比例最高;王宪军、韩自力[27]在青壮年癫痫患者中的研究显示人际关系敏感水平严重影响着青壮年癫痫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但是,还未见针对初中生群体抑郁与人际关系敏感的关系性研究。

4 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团体干预

近5年来,许多研究者应用团体心理辅导方法针对初中生的不同心理问题进行干预研究。汪智艳、杨凡[28]等对地震灾区初中生进行团体干预,结果显示:该干预方法能够在短期内和干预结束后较长时间内降低初中生的创伤后应激症状和抑郁水平;章鸣明[29]等应用团体箱庭疗法积极改善了留守初中生适应不良问题;王海燕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提高了初中生的人际信任水平[30]、并改善了学业不良初中生的学业求助态度和学业求助行为[31];谢芳和马林[32]采用团体干预降低了初中生人际交往恐惧水平;孙凤文[33]的研究表明团体心理干预训练能有效改善初中生考试焦虑状况。以上研究表明:针对初中生抑郁、适应不良、学业求助等众多心理问题和学习问题进行团体干预,能明显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5 小结与展望

查阅近5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国内初中生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其中,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是评价个体心理健康的两项重要因子;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来自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但主要因素是学生自身,因此,从学生自身入手进行干预对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有很好的效果;抑郁与人际关系敏感的关系性研究集中在临床和大学生群体,在初中生群体中未见报道。由于初中生心理问题检出数量多,故针对每一个体进行心理咨询,需要大量的心理工作者和工作量,这对于改善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来讲难度较大,可行性小。从而,将“团体心理辅导”纳入其干预领域,能够节省许多资源和时间。在已有的团体干预研究中,未见人本取向团体辅导方案的应用,但确有研究表明:在高中生群体,人本取向的团体心理辅导能显著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34]。

因此,未来的研究可多关注初中生群体中抑郁与人际关系敏感的相关性,并探讨人本取向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对初中生抑郁与人际关系敏感的干预效果。由于在初中阶段,个体的发展对其今后的成长有重要影响,所以在此转折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其掌握社会生存发展的技巧,他们就可能在人生的舞台上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干,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韩伟斌.2013年上海市浦东新区远郊1179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13,19(12):887-889.

[2]王盟,刘炳伦,等.济南市某校初中生心理健康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6):648-651.

[3]谢平霞.贵州某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2):258-260.

[4]杨映萍,欧薇,等.黔北城镇初中生心理健康调查[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2,35(5):429-431.

[5]袁丁,胡力,曹玉萍.广州市初中生抑郁情绪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13,26(1):028-031.

[6]金霞芳,常向东,马丹英.初中生抑郁现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4):587-589.

[7]邓福春.在校青少年的自尊和抑郁现况研究[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3,8(4):0261-0264.

[8]吴国兰,赵安全,等.中学生抑郁情绪与家庭环境的关系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1):076-079.

[9]Stewart SM ,Betson CL ,Lam TH, et al . The correlates of depressed mood in adolescents in HongKong[J].J Adolesc Health,1999,25(1):27-34.

[10]任占国.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现状及干预措施研究-基于洛阳市初中生SCL-90的调查[J].《教学与管理》,2013,(30):062-064.

[11]吴国兰,傅茂笋,等.中学生抑郁情绪与家庭环境的关系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1):0076-0079.

[12]陈秀梅,李剑,等.初中生抑郁情绪的因素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34 (1):0132-0135.

[13]杨琪,周晓琴,等.青少年抑郁症相关社会心理因素分析[J].安徽医学,2013,34(12):1746-1748.

[14]张巧玲,张曼华,等.北京农村地区2060例中学生焦虑、抑郁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 20(8):1204-1207.

[15]廖红.中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功能发展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8,31(2):044-047.

[16]刘亚惠,吴锡改.论青少年常见人际困扰[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5):037-038.

[17]王琪,董宏伟,等.城镇中学生人际敏感问题与家庭因素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2):191-194.

[18]Erin O, Kathleen M. Examining teacher- child rela tionships and achievement as part of an ecological modelof development[J].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007,44( 2):340-369.

[19]曾荣,张冲,邹泓.中学生的学校人际关系特点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0,(12):0072-0077.

[20]K. Vidyanidhi,Paulomi M. Sudhir.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and dysfunctional cognitions in soci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J].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9,2(1):25-28.

[21]Alberto Collazzoni, Cristina Capanna, Massimiliano Bustini, Paolo Stratta,Marzia Ragusa, Antonio Marino,Alessandro Rossi.Humiliation and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in depression[J].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14,167:224-227.

[22]K. SAKADO,T. SATO,T. UEHARA, M. SAKADO,H. KUWABARAT.SOMEYA.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high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type of personality and a lifetime history of depression in a sample of employed Japanese adults[J].Psychological Medicine,1999,29(5):1243-1248.

[23]Elizabeth A. Mellin.Rejection Sensitivity and College Student Depression: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for Counseling[J].Journal of College Counseling,2008,11(1):32-41.

[24]梁建春.抑郁与人际行为特征[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1,23(11):1377.

[25]许慧燕.大学生人际信任与抑郁的关系及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教育理论研究,2010,(23):0210-0211.

[26]夏燕,陈家麟.职校学生抑郁和人际关系敏感相关性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8,(7):082-083.

[27]王宪军,韩自力.青壮年癫痫患者人际关系敏感水平与焦虑抑郁情绪、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1,20(9):0821-0823.

[28]汪智艳,杨凡,等.团体干预对地震灾区初中生创伤后应激和抑郁症状的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4):0284-0288.

[29]章鸣明,曹召伦,等.团体箱庭疗法对留守初中生适应不良干预效果研究,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3,48(5):474-477.

[30]王海燕.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中生人际信任的影响[J].社会心理科学,2012,27(5):125-128.

[31]王海燕.团体心理辅导对学业不良初中生学业求助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2,20(3),420-423.

[32]谢芳,马林.初中生人际交往恐惧现状调查及团体干预[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1):0176- 0177.

孩子心理抑郁的辅导方法范文2

一. 捕捉产后抑郁症的蛛丝马迹

女性由于分娩的特殊生理变化,使得产后失血较多,内分泌失调,身体虚弱等一系列外在的不良刺激,再加上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低等诸多因素,容易引发产后抑郁症。严重时会产生自杀的意念或行为,身边的亲人应密切注意产妇可能自杀的线索,因为自杀的人大多在实施前有所流露,常见的有以下四个方面:

1.口头流露:“生不如死,一了百了”的念头,也有的人较委婉,打听与死亡有关的药物或事情等。

2. 行为表现:有的人会清理自己的物品或帐户,或将心爱的物品赠人,有的人会在真正实施前服用小剂量药物等。

3. 症状现索:在实施自杀前,当事人会有各种各样的症状,其中最主要的是抑郁症状。

二. 战胜产后抑郁症,心理辅导是关键

1. 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产妇经历阵痛、分娩,体力和精力消耗巨大,产后需要充分的睡眠结合休息,应加强护理工作的效率,治疗、护理时间要相对集中,减少不必要的打扰,落实陪伴制度,特别是亲朋好友的探视。过度的困乏直接影响产妇的情绪,产后是产妇精神状态最不稳定的时期,尤其是敏感问题,例如婴儿的性别、产后体型的恢复、孩子将加重经济负担等,尽可能的避免。

2.帮助产妇认同母亲的角色,做好母乳喂养的宣教:初为人母,对如何喂养好孩子,如何正确理解他们的行为和脾气,往往感到十分困难。这时应主动与产妇交流,倾听她们的想法和感受,表现出同情心,主动关心她们,鼓励她们积极有效地锻炼身体,保持愉快的心情,教会她们护理孩子的一般知识和技能,消除产妇自认为无能的心态,动用母亲的角色,关心、爱护、触摸婴儿,与她们进行情感交流,及时地进行母乳喂养的指导,讲述母乳喂养的优点,发挥哺乳母子间的相互交流和鼓励的效应。

3. 争取良好的家庭氛围: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家庭各成员角色的获得,有利于建立多种亲情关系,家庭成员除在生活上关心、体贴产妇外,还要有同情心,倾听其倾诉,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使其从心理上树立信心,消除苦闷,感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在家庭中及家人心目中的地位。

三. 本人应掌握的方法:

1.疲倦会使抑郁症更严重,更难克服。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2. 饮食有度,多吃水果、蔬菜,忌食甜品,以少吃多餐为宜。

3. 产后腿部酸痛是正常的,多出去散散步,缓解疼痛;产后要避免做重活,少做琐碎、操心费神的事。

孩子心理抑郁的辅导方法范文3

一、青春期抑郁症发病现状

最近,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透露,目前中国的抑郁症患者已经超过2600万;在我国的自杀和自杀未遂的人群中,抑郁症患者占了50%~70%。北京市卫生局也通报了北京地区抑郁流行病学的调查情况。调查显示,15岁及15岁以上的北京人有60万人曾经或正在患有抑郁障碍。据新疆精神卫生中心的消息说,截至2005年10月,抑郁症患者中约有四分之一是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男女比率是1:2,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国外的调查资料也表明,青春期前的儿童中,抑郁症的总患病率为1.8%,学前儿童只有0.3%,而14~16岁少年则为4.7%。

青春期一般是指从第二性征开始出现到20岁之间的一段时期,也叫“心理断乳期”,是人生进入成熟期的开始。这个时期生理发育较快,但心理发育稍滞后于生理发育,所以,在青春期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抑郁症就是青春期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抑郁是一种较持久的、忧伤的情绪体验,并伴有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等问题。对大多数人来说,抑郁只是偶尔的、暂时的,但也有少数人会长期处于抑郁状态。青春期抑郁症属儿童抑郁症的后阶段,儿童抑郁症(childhood depression)属于儿童青少年情感范畴,是以持久的、显著的情绪异常(高涨或低落)为基本症状的一种精神疾病。表现为长期抑郁,并伴有言语思维和行为改变。在缓解期间精神活动正常,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在学校心理咨询中经常可以见到青少年因“厌学”和“生活没意思”等问题来求助,通常情况下很容易被辅导者视为“情绪不佳”或“厌学”等一般心理问题。许多轻生的青少年大部分都患有抑郁症,而这一事实在辅导中常被忽略。最先被留意到的,可能是当事者一些行为的转变,例如成绩明显退步,在课堂发白日梦,其古怪行为经常被同伴嘲笑等。此外,抑郁常使他们变得非常沉默和远离他人,甚至与老师和学校对着干;有的青少年可能试图改变自己的情绪而尝试滥用药物。值得关注的是,严重抑郁症会导致自杀的发生。

二、青春期抑郁症的鉴定标准和临床表现

青少年抑郁症的种种表现,在非专业人士的眼里,常与思想品德、个性问题相混淆,常被误诊为脑供血不足、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心血管系统及消化系统等疾病。其实这些症状恰恰是青少年抑郁症的特异性表现,为诊断与鉴别提供了重要依据。心理学和医学临床诊断抑郁症主要依靠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的检查)、精神检查以及临床观察。精神检查量表的应用有助于诊断评定。例如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儿童抑郁症量表(CDI)、艾森克儿童人格问卷(EPQ)、Poznanski儿童抑郁量表。一般来说,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且持续至少2周,在此期间至少有下述症状中的四项,即可诊断为抑郁症。

1.对各种活动丧失兴趣,情绪低落。

2.明显的精力减退,持续感觉疲乏而找不到原因。

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亢进。

4.强烈的自责、内疚感,自我评价过低,有妄想倾向。

5.联想困难,或思考能力显著下降。

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甚至出现自杀行为。

7.出现睡眠障碍(睡眠过多或过少,质量下降)。

8.食欲不振或暴饮暴食,体重明显减轻或增加。

9.对人际交往的兴趣明显减退。

这些症状的出现常常会使患者的社会功能受损,给其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青春期抑郁症有以下几种临床表现:

1.情绪低沉。表现为不愉快,悲伤,哭泣,自我评估过低,不愿上学,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想死或企图自杀。也有的表现为易激惹,好发脾气,违拗,无故离家出走等。

2.行为迟缓。表现为动作迟缓,活动减少,退缩萎靡。思维迟钝,低声细语,言语减少,语流缓慢,自责自卑。年龄大的儿童可有罪恶妄想。有些儿童可能表现出反向症状,如不听从管教、对抗、冲动、攻击行为或其他违纪等不良行为表现。

3.躯体症状。各种躯体不适,如头痛、头昏、疲乏无力、胸闷气促、食欲减退、睡眠障碍等。

4.绝望、社会退缩、易激惹较常见。此外,常可出现行为、饮食障碍、注意缺陷和多动,酗酒和药物滥用行为明显增多。

三、青春期抑郁症的发病原因

1.青春期抑郁症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家族内发生抑郁症的概率约为正常人口的8~20倍,且血缘越近,发病概率越高。调查发现,青春期抑郁症中约71%有精神病或行为失调家族史。抑郁症儿童青少年的一级亲属终生患该症的比率在20%~46%范围内。在家族遗传方面,导致儿童抑郁症的危险因素包括:亲子分离或早期母婴联结剥夺;父母患有精神病;父母虐待或忽视;家族中有抑郁症和自杀史;某些慢性躯体病。

2.青春期抑郁症的发病与生化因素有关。如5-羟色胺(5-HT)功能降低可出现抑郁症状,5-HT功能增强与躁狂症有关。药理研究表明,中枢去甲肾上腺素(NE)和/或5-HT及受体功能低下,是导致抑郁症的原因。

3.早期生活经验方面的因素。先天易感素质的儿童经历创伤性体验后容易促感。有调查提到抑郁症儿童精神刺激事件比对照组多三倍。一个人早年和儿童时期不良的生活经历会使患抑郁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1)早期情感剥夺和失落,如幼年母子情感剥夺、丧失父母、父母分离、早年亲子关系不良等均可增加发生情感的危险性,使儿童成年后容易出现三个问题:很难建立亲密关系;缺乏心理上的安全感;心理防卫机制削弱,应激的高敏感性。

(2)父母的不适当教养方式,如专制、放纵等,会使孩子缺乏关爱,出现人际交流障碍。

(3)生活中重大事件造成的心理影响。如被成年人虐待、被坏人绑架或拐卖、被或待等,这种伤害很深远,对孩子的影响大于前几种因素,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另外,当失败负荷过频过强时,易使儿童形成习得性无助感,进而产生绝望感,引发抑郁症。

(4)缺乏成长支持。成人(主要是老师、家长)过分指责孩子,降低对其的评价。

4.性格缺陷。如被动―攻击型人格、强迫型人格、癔症型人格等。有些学者认为急性抑郁症儿童病前个性多为倔强、违拗,或为被动―攻击性人格;慢性抑郁症则病前多表现为无能、被动、纠缠、依赖和孤独;隐匿性抑郁症患者病前有强迫性和癔病性格特征。

此外,疾病、不合理饮食、抽烟、酗酒、滥用药物等也可以引起青春期抑郁症。

四、青春期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

对于青春期抑郁症可采用行为冶疗方法。行为治疗主要以心理支持为主,在给予儿童关爱鼓励的同时,想方设法让儿童感觉和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以往未曾意识到的能力,并且尽可能为其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或指导儿童回想获得过成功的经历。在患儿周围营造活跃友好的氛围,通过团体活动来扩大患儿进行人际交往的机会。若能够引起患儿的兴趣、希望,并鼓励他增强信心和参与意识及竞争意识,则可减轻抑郁症状,预防自杀行为。

此外,较严重者还可利用三环抗抑郁药等进行医学治疗。

对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应遵循抗抑郁药物与心理治疗并重的原则,单纯靠药物或单靠心理咨询都是不正确的。当药物治疗缓解改善了抑郁症状后,再配合心理治疗,会使患者正确认识抑郁症,改变错误认知,完善人格,增强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与自信。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青少年还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很多异常的心理行为只是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而已,比较容易纠正。所谓“来得快”、“去得也快”。因此,千万不能对孩子的问题讳疾忌医,贻误时机,造成本不该出现的后果。

参考文献:

[1](美国)道格拉斯・埃・雷利. 关胜渝译.儿童抑郁症完全指南[E].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

[2]舒明跃.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临床治疗进展[J].临床心身疾病, 2006,(2).

[3]《抑郁症――青少年的心理障碍与调适辅导系列17》[B],广饶教研网,2008-1-12.

[4]《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攀升》[D],39健康网社区,2008-8-19.

[5]胡岱梅,刘炳伦,陈晓岗.青少年抑郁症的心理冶疗[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8).

[6]陈远岭,张铁忠,曹阳光,等.对不同程度认知障碍抑郁症患者的治疗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2000,14,(4).

[7]王希林.对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治疗[J].中国心理卫生,1997,11,(3).

[8]肖征.抑郁症的心理冶疗与心理防护[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5,(6).

[9]高勇,宫玉春,郭凤丽.配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抑郁症疗效对照[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4).

[10]郭念峰.临床心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孩子心理抑郁的辅导方法范文4

一、问题的表现

抑郁是中学生中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症,是中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有调查表明,在14到18岁的中学生中,抑郁症患者以每年9.7%的速度递增。近10年间,全球至少有1400万中学生患有此病,抑郁症正在加速向中学生走来。青少年忧郁症的症状一般可分为三大部分:情绪低落、不快乐、忧郁、自觉没有价值、易怒、出现自杀意念等;身体上出现全身不适、没有体力、容易疲倦,没有胃口或者多吃,失眠、易醒、早醒等;行为上出现不专心、没有精神、没有活力、失去兴趣、成绩退步、不愿意上学、自伤行为、自杀行为等。

处于抑郁情绪状态下的中学生,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他们内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和老师倾诉;在学习上,他们经常精力不集中,情绪低落,反应迟钝;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和成功的愿望,但对挫折的忍耐力差,经不起失败的打击,常常因考试的失败而感到痛苦、恐惧、自卑、自责。心理医生断言,心理疾病对中学生自身生存和健康的威胁,将远远大于生理疾病。抑郁心理状态不仅增加痛苦的心理体验 ,损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而且与自杀、吸烟和攻击等不良行为密切关联。因此青少年抑郁心理症状的预防与控制已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产生的原因

1.内部因素。心理发育不良,是产生抑郁情绪的基础。中学生自尊心较强,由于社会经验的缺乏,容易形成不良的认知模式、非理性思维,这些都会诱发抑郁情绪。 抑郁者的性格一般内向、文静、不爱交际、孤僻、多疑、倔强、执拗、依赖、孤独,常常注意事物的消极面,遇事悲观,自信心差,过分担心。这些性格特点会使心理应激事件的刺激加重,并干扰学生对事件的处理。

2.外部因素。

(1)学习压力。当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在一些中学还相当普遍。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活泼好动,乐意交友,但面对“苦读升学书”的“应试活动”,他们的人际交往却相对贫乏。目前,一些中学生受到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他们的大部分时间被迫用在学习上,而无暇顾及朋友间的情感沟通。学校―家庭(或宿舍)两点一线,上课―作业―考试三位一体,这种紧张的学习状态,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使他们感到生活单调乏味,产生孤独和寂寞的情绪。

(2)教育缺失。一直以来,我们过于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情感个性需要。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面临着残酷的升学压力,被迫将大量时间用于繁琐的知识和技能的记忆和训练中,作为“人”的情感因素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忽略了。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往往把学生当作应试的机器来对待,压抑学生的个性,封闭学生的情感,在缺乏人性化的教育环境中,学生的“情商”如何能健康发展?

(3)家庭影响。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是青少年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在青少年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家庭主要成员的不良行为对学生有着直接教唆或间接暗示的影响:家庭正常结构的破坏(离婚、丧偶等),中学生得不到父爱或母爱,容易产生焦虑症和抑郁症;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娇惯,容易使他们形成骄傲、任性、无原则的不良性格;父母对子女过分严厉或打骂,容易导致他们的胆怯、自卑、粗暴、对立或不诚实,甚至引发恐惧症。学生的心理异常有时是由于父母的心理病态引起的。人们发现,父母情绪低沉、抑郁,尤其是在孩子出生后18 个月内,往往会造成孩子终生情绪抑郁。父母胆小怕事、忧虑重重,其子女也易于焦虑,害怕现实。父母对子女不切合实际的要求,容易使学生造成精神负担过重,而导致神经衰弱或癔病。

(4)社会环境。伴随社会转型成长的当代青少年,不仅时刻感受和体验着竞争的无处不在,而且也必须面对成人社会为他们设定的价值取向:学习不好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赚不到大钱无法享受生活。“金榜题名有人喝彩,名落孙山被人轻视”,应试教育长期以来根深蒂固,更是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学业的竞争、就业的压力,无处不在的考试、淘汰使得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难以获得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

三、疏导的策略

1.家庭、学校的理解支持。在家庭教育中,首先父母要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正确处理好成人与成才的关系;其次父母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保持心理健康,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只有“阳光”的父母才能打造出“阳光”的子女。

学校要将“以人为本”落实为“以生为本”,营造健康和谐的心理氛围。作为”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应努力摒弃“应试”教育的禁锢,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积极关注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惑,用心灵影响心灵,用心灵塑造心灵。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正确的学习方法。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鼓励他们正确对待失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中学应适当开设心理辅导课,请有经验的教师和心理专家进行心理辅导,并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活动训练。学生急需的不是系统的心理学知识,他们更多的是需要有一个倾诉的环境和对象,把心中的想法、烦恼全部倾吐出来。所以,学校应努力提供这样的机会和场所,这对于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有效地预防各种心理疾病的产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孩子心理抑郁的辅导方法范文5

【关键词】 青少年抑郁症; 家庭因素; 家庭治疗

抑郁症是一种危害极大的情感障碍性疾病,有研究报道,抑郁症造成的疾病负担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并且存在潜在自杀的危险性,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1]。青少年由于学习生活就业等压力增大,失恋心理失衡等原因影响,此阶段很容易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导致抑郁症的发病率明显上升[2]。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其中家庭因素尤为重要,因此国内学者不断尝试将家庭治疗的理念和辅导技术运用到实际治疗当中,并取得满意效果。本文将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因素与家庭治疗的研究综述如下。

1 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因素

1.1 遗传因素 遗传与抑郁症的关系密不可分。研究发现父母有心理障碍的会产生代际遗传,且血缘越近,发病率越高,家族内抑郁症的发生概率大约是正常人的8~20倍,异卵双生子同病率为19.7%,自幼分开的同卵双生子同病率达66.7%,且遗传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女孩抑郁比男孩更受遗传影响[3]。此外,父母的生育年龄对抑郁症的发生也有影响。Mirowsky等[4]研究显示,父母生育年龄过高或过低都会对青少年的情绪产生负面作用,女性在30岁左右生育的孩子最佳,抑郁症的发生率最低。

1.2 自身因素 青少年自身的性格、智力以及认知能力等也是抑郁易感的重要因素。抑郁症患者有独特的人格特征,青少年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容易受到家庭和外界因素的影响。自我评价低、性格孤僻、适应性差、情绪不稳定的人易产生抑郁。

Beck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发生抑郁的根本原因是对自己、他人与世界(包括未来)持有负性认识或信念导致的。研究表明负性认知始于青少年,有负性认知方式的孩子在遭遇挫折时,更容易出现恶劣心境[5]。学习是青少年当前的主要任务,据北京精神卫生研究所唐登华等[6]人研究,学习压力在青少年抑郁症成因和病情轻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3 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作为与青少年抑郁症病因、治疗、康复和预后密切相关的研究领域日益受到重视。家庭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由许多子系统构成,每个子系统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当有易感素质的个体经常处于不良家庭环境(如家庭冲突明显)中,个体更易罹患抑郁症;同时,假如有一位家庭成员患了抑郁症,势必也会影响其他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7]。

1.3.1 教养方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良的教养方式是导致青少年抑郁症的高危因素。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率与父母的无理拒绝、粗暴惩罚、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等不良教育方式呈正比[7]。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缺乏父母的关心,批评或父母干涉性的控制排在第二。父母对孩子投入的情感、温暖、理解越多,孩子的情绪越积极。

1.3.2 婚姻关系 婚姻关系是构成家庭的基石。良好的婚姻关系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Belsk研究提出父母对子女的抚养能体现婚姻的质量,积极的婚姻关系可促进有效抚养,而消极的婚姻关系则导致消极抚养或无效抚养。有抑郁症孩子的家庭往往存在父母间有言语攻击、身体冲突、冷漠敌意等现象,而彼此缺乏支持和帮助[8]。倘若父母在家出现言语冲突、身体冲突越多,子女的抑郁水平越高,自尊水平越低[9]。

1.3.3 应激事件 应激事件会增加青少年患抑郁的风险,比如搬家、父母失业、自然灾害等。调查发现,早年生活当中发生的负性事件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有的甚至会彻底改变个体的性格和对生活的态度[10]。有早期创伤史者发生抑郁是无创伤史的3.79倍,而且童年经历应激事件的患者抑郁严重程度高于无此经历的患者[11]。

1.3.4 支持系统 缺乏社会支持(包括来自父母、同伴和老师等的支持)会使抑郁风险增高。通过Darlington家庭评估问卷对青少年抑郁症病前家庭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青少年病前与父母,同学或老师人际关系不良的会导致支持系统缺乏,从而引发持续无能感与适应困难,导致抑郁[12]。相反良好的社会支持对预防青少年抑郁有积极作用。

2 青少年抑郁症家庭治疗的现状

家庭功能存在严重缺陷是抑郁症发生的根源[13]。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讲,家庭才是真正的患者。家庭治疗正是以整个家庭为出发点,通过改变家庭成员围绕症状所表现出来的交往方式,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家庭治疗将治疗的重点由患者个体转向整个家庭,日益成为了心理治疗领域的“第四势力”。

2.1 经典家庭治疗流派 当前被中国内地引进和传播的经典家庭治疗流派有:系统式家庭治疗、结构式家庭治疗和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2.1.1 系统式家庭治疗模式 系统式家庭治疗模式以系统论、控制论为理论基础,视家庭为系统的一种心理治疗模式。该治疗模式认为患者呈现的问题是家庭成员相互作用的结果,治疗要点在于促进家庭的交流和互动。

2.1.2 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 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的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结构、子系统、界限。该治疗模式认为家庭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运作的结构功能系统,个体的症状来源于家庭结构的不平衡,干预的方式是适当地调整家庭互动模式,促使家庭结构开放,重新达至平衡。

2.1.3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强调以人为本,该治疗模式认为个体是生活在环境与关系中的。关注的重点在于帮助个人自我成长与潜能开发,提高自尊,改善沟通。

2.2 家庭治疗发展的新趋势 以往家庭治疗发展是以各疗法的分立和独行为标志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越来越多了解家庭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逐渐意识到家庭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统一体。汪新建等[14-15]人提出家庭治疗发展的新趋势是从分立走向整合,整合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人们对家庭治疗运动反思的不断深入和后现代思潮的全面渗透,多种不同维度和程度的家庭治疗整合模式,成为了家庭治疗全新的发展方向[16]。

此后国内学者又先后提出了女性主义对家庭治疗的质疑、叙事治疗和聚焦于问题解决的短期治疗等家庭治疗的新模式的理论和技术,这些研究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家庭治疗的内容。

2.3 家庭治疗在我国的应用 产生于西方文化背景的家庭治疗,在中国二十多年的实践中,被广泛运用于精神卫生、心理咨询、教育、社会工作等领域。虽有发展,但由于遇到了文化阻抗和水土不服等问题,发展缓慢,从而引发了国内学者对家庭治疗本土化的思考。

临床工作者治疗青少年抑郁症使用了很多种方法,包括使用抗抑郁药物的生物治疗,心理治疗等。其中家庭治疗作为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方法之一,经过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且具有独特优势的。恰当好处的家庭治疗能促进家庭矛盾的消散,便于家庭成员间不愉快的化解,有利于青少年抑郁症的心理康复[17]。

3 青少年抑郁症家庭治疗的困难和展望

由于抑郁症患者在病因治疗、效果预后、心理社会环境及自我意识等方面的知识缺乏,往往影响康复效果,并且抑郁症的复发率较高,使用单纯的药物治疗,抑郁症患者恢复后仍有30%在1年内复发。如何提高疗效,减少复发是治疗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18]。

国内对家庭治疗的研究尚处于摸索阶段,在理论方面,缺少系统梳理,实证方面也只是运用家庭治疗对某一问题进行简单干预,缺少对具体过程进行详细阐释和深入追踪,尤其对家庭治疗的本土化研究还远远不够。家庭治疗在实际应用时,切忌生搬硬套西方的理论,要结合中国文化背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治疗方法。目前抗抑郁药的有效率在60%~80%,临床在运用家庭治疗时要注重与药物治疗方法结合起来,以取得更理想的效果[19]。虽然家庭治疗在我国才刚起步,但从国内外发展概况来看,这种新兴的治疗方法正以其科学的治疗理念焕发出强大的生机。

参考文献

[1]覃家浪,陈为庆,张智翔.帕罗西汀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5):62-63.

[2]钱志梅,李谦,张苏静.心理护理配合康复训练对首发抑郁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3):58-59.

[3]程文红,王祖承.青少年抑郁发病家庭因素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05,17(1):50-52.

[4] Mirowsky J,Ross C E.Depression, parentlood, and a geat first bir th[J].Soc Sei Med,2002,54(8):1281-1298.

[5] Garber J,Hilsman R.Cognition, stress and depression in child renand adolescent[J].Child Adolesc Psychiatr Clin North Am,1992,1(5):129-167.

[6]唐登华,汪春花,漆红.70例青少年抑郁障碍心理社会学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7):468-470.

[7] Cummings E M,Keller P S,Davies P T.Towards a familyprocess model of maternal and paternal depressive symptoms: exploring multiple relations with child and family functioning[J].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2005,46(5):479-489.

[8]钟秋园,钟兰香,华春辉.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个性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临床医学,2010,10(11):110.

[9] Lisa S,Hyman H,Betsy D.Family processes in adolescent depression[J]. Clin Child Fam Psychol Rev,2001,4(1):19-35.

[10]苏朝霞,康妍,李建明.青少年抑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5):629-631.

[11]凌宇,杨娟,钟斌,等.童年创伤经历与自尊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1):54-56.

[12]程文红,刘漪,范娟,等.抑郁障碍青少年患者病前家庭因素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0(15):901-903.

[13]姚晓波,杨昆,单礼军.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调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3(13):209-210.

[14]汪新建,吕小康.整合:西方家庭治疗领域的新趋势[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225):151-155.

[15]赵芳.家庭治疗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3):94-98.

[16]张曼华,付倩.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因素与家庭心理治疗[J].医学与社会,2010,23(3):91-93.

[17]冯艾群.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疗效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6):1125-1130.

[18]易正辉,方贻儒,王祖承,等.抑郁症神经生化和神经电生理学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5,9(5):676-679.

孩子心理抑郁的辅导方法范文6

我的同学范女士是某中学退休教师。两年前,她年满26岁的儿子突然跟她提出要与认识不满一个月、外地来沪打工的女朋友结婚。范女士觉得儿子与女朋友结识时间太短,双方不了解,劝说儿子不要急于结婚。没想到,儿子竟辞去好好的工作,与女朋友一起到深圳打工并同居。范女士伤心至极,因为在儿子不满10岁时,一场车祸夺去了丈夫的生命。她强忍悲痛,含辛茹苦把儿子培养成人,希望儿子找个通情达理的女朋友,成家立业。可儿子……这使她每天昏昏沉沉,身体也消瘦了许多。

近来,她时常做噩梦,做事也丢三拉四,心里想着的事,一转身就忘了,怎么办?这样下去是否会得抑郁症,能不能治疗?

浙江金华读者 周为志

信中所反映范女士的情况,与临床抑郁症状极其相似。抑郁症又称忧郁症,是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一类心理疾病,分为轻型、稍重和重型等级。其临床表现:轻型病人外表如常,内心有痛苦体验。稍重的人可表现为情绪低落、自卑等,还有的患者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反应迟缓,失眠多梦等症状。重型抑郁症患者会出现悲观厌世、绝望、自责自罪、食欲不振、体重锐减,并伴有严重的自杀企图,甚至行为。

导致抑郁症的主要因素是由于患者产生过多的消极情绪。因此,治疗方法,就是围绕着消除不良情绪,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而采取的一系列心理调整方法。只有树立健康、乐观的信心,才能摆脱抑郁症的困扰。在此,介绍简便易行的自我调节方法:

1.要尊重他人。世界上每个人的路都由自己走,别人无法替代。因此,要尊重他人(包括子女)的自我选择权、决定权。“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应该知道,儿子为什么马上要与结识不久的女朋友结婚?原因何在?

2.辩证地看问题。一帆风顺固然好,但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多得很。古语说:“祸福相倚”。范女士在劝说不了儿子的现实面前,只能泰然处之。因为,在今后的生活中,不管是祸害还是幸福,都由儿子自己去承担。有时候,父母的愿望不一定会在孩子身上实现。

3.扩大社交圈。从家里走出去,多交朋友,通过交流,郁闷的情绪可以得到宣泄,紧张的心情可以得到放松。在与人交往中,可以觅到知心朋友,能够说说心里话,排遣不愉快的情绪。

4.转移注意力。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选择、参加自己感兴趣的各种娱乐活动,如:唱歌、跳集体舞、练书法、学绘画、种花、养鸟等,使自己的精神有所寄托。另外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在服务社会和他人时体现自身的价值,也给自己带来快乐。

5.适时适量运动。运动有助于克服抑郁症,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健身方法,如散步、打拳、体操等,并且养成运动的习惯。

6.防止自我伤害。当出现情绪不稳定,要及时找人倾诉,或者去医院就诊。一旦有“活着没意思”的想法时,尽量告诉他人,防止发生自我伤害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