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企业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交通运输企业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交通运输企业管理制度

交通运输企业管理制度范文1

系的几点对策。

关键字:道路,运输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97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现如今,面对当前的运输安全生产形势,如何做好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实现道路运输安全生产,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必须清楚认识到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必须有长期打算。抓安全要从源头抓起。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颁布以来,已经明确了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职责,而在实际发生道路安全事故时却总是牵扯上运管部门,职责还不是很明确,特别是近年来国内陆续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时救援物资运输中也暴露出交通运输安全管理的许多问题,集中体现在道路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体系不够健全。虽然从交通运输部到省道路运输管理局都相继出台了卫星监控系统的管理办法,但管理措施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的道路运输市场放开以后,运输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受经济利益的推使,一些经营者们不管不顾国家运输安全方面的有关规定,摆不正安全与效益的关系,一味地追求单纯的经济利益,往往将安全规章制度和各项安全管理规定抛之脑后,互相争客、抢客、驾驶员盲目地赶时间、抢速度,而超速行驶;造成车与车之间,相互争吵,甚至斗殴,缺乏相互关爱,常带有思想情绪开车,容易产生疲劳驾驶而诱发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增加了安全管理上的不安定因素。(2)体制转变导致安全管理机构不到位。道路运输企业由于经营主体的多样化、经营模式多样化、管理方式的多样化,由此带来的道路运输安全问题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从企业性质上看,国有企业,包括已改制企业,其安全机构及管理人员设置基本还有,其它类型企业,其安全机构及管理人员未健全的现象还是存在,没有建立安全管理体系。(3)随着运输市场竞争的日渐激烈,一些企业的经营效益普遍下滑,领导者把精力投入到生产经营上,忽视抓安全管理。导致企业安全制度不全,职责不清,奖惩措施不明,安全管理形同虚设,没有健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很少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和考核制度;无事故隐患跟踪等制度,更没有安全奖惩事故责任追究和突发事故紧急处理预案,安全管理无章可循。(4)企业普遍存在缺乏懂专业的安全管理人才,管理手段落后。现有的安全管理人员文化素质较低,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为数不多,管理不力,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没有落实到实际工作上。(5)员工们大部分来自于社会,素质良莠不齐,部分从业人员存在法纪观念差,安全意识比较淡薄;他们平时较少接触或缺乏安全系统教育,遵章守纪的自觉性较差,虽接受单位的安全教育,但安全思想不扎根,时好时坏,有返潮现象。许多从业人员没有完全掌握安全管理应知应会知识,导致违章操作行为不断发生。

3、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几点对策

3.1 完善道路运输安全管理机制

道路运输安全管理部门要从严执法,加大对运输企业监督检查的力度,对于存在安全隐患且不能保证安全管理的运输企业,要从源头上加强管理不能放任自流。对新审批的运输线路与新增车辆要严格按照道路运输条例的相关规定进行严格审批,同时各级交通运输行政管理部门要努力加快交通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通过采取适宜途径提高处理道路交通突发事件的水平,积极开展道路交通运输管理及处理措施等相关技术的研究,提高交通管理设施的科技含量,完善现有道路运输安全管理机制。

3.2 提高道路运输安全管理水平

加快道路运输管理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建设一支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队伍,积极发挥交通领域专家的技术特长与技术优势,整合组建以地市为单位的交通运输管理队伍。从统筹全省高度从源头对道路运输进行管理。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管理的作用,积极构建符合我省实际的交通运输管理体系。采取市场机制协调组织运输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交通运输服务的长效机制,以形成具有处置交通运输突发事件能力的交通运输管理专业队伍,完善社会组织及个人积极参与的有效管理机制,最终形成道路运输安全管理的规范化与社会化。

3.3 加强对道路运输企业的管理

3.3.1 道路运输企业现状

道路运输市场随着逐步放开后使竞争更加激烈,道路运输企业还普遍存在一些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相当一部分运输企业受利益驱动,不顾国家关于运输安全的相关规定,也没有将运输安全放在应有重视程度,在运输安全上还存在很大安全隐患。甚至将运输安全相关规定放在脑后,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盲目超速行驶,极易出现疲劳驾驶而导致发生重特大交通事故,在道路运输安全管理上的增加了很多的不安定因素。道路运输企业也因经营主体、经营模式及管理方式的多样化带来更突出的道路运输安全问题,虽然设立了安全机构及人员,但还没有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体系。道路运输企业的安全管理人才还普遍缺乏,管理手段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要求,从业人员很少受过专业培训,相关管理制度还停留在应付道路运输管理部门的检查中,没有落到实处。因此,为保证道路运输持续稳定发展,一定提高对运输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

3.3.2 健全运输企业管理制度

加强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管理是贯彻国家安全管理法的关键,运输企业只有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意识,强化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正确处理好其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完善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抓好运输企业的安全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健全安全管理责任制、工作流程等内容,定期加强对企业从业人员的安全管理培训考核,逐步形成道路运输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道路运输安全管理是运输企业的重要管理工作,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管理能够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发展后劲,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从而为广大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4、结束语:综上所述,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工作是保证道路运输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加强交通运输安全和交通应急事件的处置工作,确保交通运输安全,有效预警预防和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就要积极开展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这也是提高交通运输管理水平与交通事故应急处理水平的关键。按照国家交通运输工作会议总体部署,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以“强基础、抓规范、严管理、重服务”为主线,以“预防为主、加强监管、落实责任”为重点,全面促进交通运输安全发展。所以,交通行政管理部门要努力构建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体系,开展交通安全管理行动,严厉打击非法从事交通运输的行为,依法打击非法营运车辆运输危险品行为,积极拓展工作能力,提高安全意识,提升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水平,保护运输企业与驾驶员的合法权益,实现交通运输安全形势的持续稳定和进一步好转,以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稳步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华,刘丽等.浅谈构建道路运输生产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及其完善措施[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9.8

[2]孟明,左琳等.浅析北方地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及运输保障体系的建设[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9.2

[3]肖殿良,田雨佳等.公路应急运输保障体系现状及对策[J].交通企业管理,2009.1.

交通运输企业管理制度范文2

 

公路运输的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的发展,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路运输市场管理

 

首先,公路运输管理市场的改革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系统之中,不仅包括着商品市场,同时也包含着运输市场等服务市场。在市场经济对整体社会资源进行配置的过程中,运输市场也同样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而在整个运输市场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公路运输市场管理改革又是不可或缺的。其次,公路运输市场管理的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最大程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社会资源以原材料、产品、服务等形式进行着极大规模地市场经营交换活动。

 

在这种情况下,物流运输日益突显出其极为重要的地位。如何更为有效地发挥物流运输的各种优势,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提供有效的运输服务支持。这是各种运输服务行业应当尽快解决的问题,当然也同样是公路运输市场管理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公路运输市场管理的改革,不仅影响到国家经济体制整体改革的进程,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公路交通作为各种运输手段之中最为基础的交通运输方式,在便捷性、经济性、灵活性,以及覆盖面等各方面都体现出了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我国当前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环境下,高速公路建设也在稳步发展,基本上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高速公路交通网络。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公路运输市场管理的措施

 

(1)提高公路运输市场主体的市场敏锐性。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因此,各个市场主体的市场敏锐性不仅决定着市场主体的生存状态,同时也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看准市场,可能救活一个已经濒临破产的企业,对市场的判断失误,则可能使企业面临极大的风险。所以,在公路运输市场管理工作之中,需要着重提高公路运输市场主体的市场敏锐性,这样才可以提高市场主体的生存能力,使市场主体合理规避风险,以便保证和提高公路运输市场管理的生命力。

 

(2)逐步增强企业自主性和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路运输市场管理改革也同样应当遵循整体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般规律。要使各种社会资源得到最为优化地配置,不但要有党和国家在政策上的指导,同时也需要企业自身不断提高自主性,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实力。

 

这就要求公路运输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增强企业职工的紧迫感,激发员工的主人翁精神,使企业积极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更大程度地降低运营成本,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3)健全和完善财务预算及核算管理制度。完善和健全的财务预算及核算管理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路运输市场管理机制不可或缺的重要制度之一。根据西方发达国家多年在财务预算和核算等工作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我们不难看出,先进的管理制度必须有一整套完备的财务会计制度与之相配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更是要求明晰的财务账目系统及预算管理系统。因此,必须着重加强公路运输市场的财务制度改革力度。要健全和完善财务制度,不仅要对各项成本进行预算,同时也必须在事后进行相关的核算,只有在财务上做到账目明晰,才能保证公路运输市场合理有序地健康发展。

 

(4)增强企业法制建设。现在市场经济体制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法制建设也同样要求公路运输市场的各个主体遵循依法办事的理念。由于公路运输市场主要是服务于商品市场的,担负着连通货物买卖双方的责任,而在途货物也同样面临着各种毁损灭失的风险。

 

如果没有一整套相关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一旦出现事故,可能造成各方推诿扯皮,逃避法律责任的情形。由此可见,增强企业法制建设,强化运输合同履行管理机制,明确各方法律责任;这些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路运输市场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电子信息化的手段进行管理

 

随着当前科学技术不断地进行提高一级进步,公路的交通运输上的经济管理模式,也更进一步走向制度化以及规范化。因此,在实际过程之中,公路运输的经济管理过程,要更好地引入相关的先进科学技术,特别是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进而将这种现代化的技术融入到经济的信息管理之中。

 

面对市场经济的规模以几何级数的方式不断增长,要更为注重对于公路运输经济的信息化整合,收集更为具备针对性的经济数据,对于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数字化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而且电子信息技术能够运用数学模型,进行更好地模拟测算,进而可以更好整合相关的交通信息,从而对公路交通的运输经济进行合理地引导和管理。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目前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条件上进行运转的。

 

因此不能够以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进行经营,不过,公路交通运输经济也涉及到社会的公共事业,具备比较强的公共服务特性以及非营利性质等。所以,在面对相对规模比较大的公路运输经济项目的时候,一方面要让这个项目放在市场交易的环境之中进行管理,但是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进行适度的调控,这种行政调控虽然不是整个管理方式中的核心,但仍然是保障公路交通运输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管理手段。

 

主管公路交通运输项目的相关行政部门,要积极地区承担相关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上的责任。通过明确责任,落实责任,进而让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在可控的市场范畴之中可持续的发展,这一点和政府的宏观调控的目标以及要求是符合的。

 

总之,公路运输产业在市场经济整体系统之中具有基础性和支柱性,是市场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产业之一,是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要求对社会资源进行最优化和最合理的整体配置,社会资源的优化与合理配置必然要求各种运输途径的充分发展;而在各种运输方式之中,最为经济有效的运输方式之一即为公路运输。

交通运输企业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煤炭销售 销售问题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b)-0165-01

煤炭的发展对我国的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国家的重要战略储备资源,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因而也是国民生活的重要基础。然而,我国在煤炭的销售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制约着煤炭产业的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

1 我国煤炭销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1 煤炭的品种较少,科技含量低

在我国的煤炭企业中,有不少企业为了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大肆的无限制的进行生产规模的扩张来提高煤炭的产量。但是由于原煤的产量是有限度的,所以一些销售企业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于是在煤炭中大量的掺水或者添加大量的矸石。这种行为只能在短期内实现企业利润的迅速增加,但是却严重阻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于是煤炭生产企业开始大量的囤积煤炭,希望借此来影响甚至控制煤炭的市场价格,影响市场销售。

当前,我国的一些煤炭生产企业不注重煤炭的深加工,煤炭的生产技术含量普遍较低。因为煤炭企业一方面在经济困难时没有足够的能力购买引进综合加工的技术和项目;另一方面在煤炭非常畅销并且市场大好时,又没有对煤炭进行深加工的积极性,目前很多煤矿仍满足于生产和销售原煤的现状。

1.2 煤炭销售市场呈现出供过于求的状况

目前,我国的煤炭价格一直保持着持续上升的状态,这就刺激了一些煤炭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型的煤炭企业大规模的进行煤炭生产。同时,国家关闭了一些私营企业,并对一些大型企业进行了技术管理和创新,是这些煤炭企业的规模和产量都有了明显提升。但是我国煤炭的需求市场却没有随之扩大,相反,由于我国倡导绿色环保的低碳社会和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使煤炭资源的需求减少。而且,尤其受房地产近些年发展变缓,建材需求减少的影响,冶金所用的煤炭需求量也明显减少。这些都导致煤炭销售市场供过于求现象的出现。

1.3 煤炭在销售过程中受到运输瓶颈的制约

从总体上讲,我国煤炭资源相对来说是比较丰富的,但是在地区分布上却非常的不平衡,我国工业经济十分发达的南部沿海地区,由于工业发展所需的燃料消耗高,煤炭用量大,但是煤炭资源却十分贫乏。这就需要从煤炭资源非常丰富的北方采购煤炭。这一过程不仅运输距离远,运输时间长,而且运输价格也是非常昂贵的。据统计,这种跨省区的煤炭调运量大概占煤炭消耗总量的1/3,煤炭运输大概占到了铁路货运能力的一半。近些年来晋东南煤炭外运能力十分紧张,尤其是增加直接到达中南地区和华南地区的铁路煤炭运力比较困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煤炭产量仍然呈现出增长的态势,煤炭产量也将进一步的向陕晋蒙等地区集中。因此加强煤炭的运输能力建设,缓解煤炭运输给煤炭销售带来的压力,是保障我国煤炭销售良好进行的重要环节。

1.4 煤炭销售人员素质低,煤炭企业技术落后

煤炭销售人员的综合能力对煤炭企业的销售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目前,我国的煤炭企业中十分缺乏高素质的煤炭销售人员,他们的业务水平亟待提高,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国的煤炭销售企业还面临着企业技术落后等严重问题。这些煤炭销售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大多相对的比较落后,他们并没有及时的对企业的管理制度进行升级和更新,很多的煤炭销售企业的销售模式还是呆板的局限在传统模式的销售方式和水平上,这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明显不符。另外,我国相关部门和法律对煤炭销售方面的扶植政策和规定也很少,没有发挥出国家的引导扶持作用。在这种信息化社会,为了提高煤炭企业的销售水平,使企业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建立高科技的企业管理制度就显得格外重要。

2 如何应对解决煤炭销售中存在的问题

2.1 提高煤炭生产的质量和科技含量

煤炭销售企业应该转变发展观念,提高煤炭生产的质量,严格把握煤炭的质量,不再通过单纯的提高生产量来增长经济效益,而应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从长远的利益来发展自己的企业。这样不仅可以建立起企业强大的信誉,而且还可以提高企业的销售量,一举两得,一箭双雕。同时,煤炭销售企业还应该优化煤炭产业结构,增加煤炭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通过提高煤炭的科技含量来实现煤炭品种的多样化,以此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2.2 根据国内市场供过于求的现象,增加煤炭出口

既然国内市场供过于求,那么煤炭销售企业就应该停止那种盲目的扩大生产量的做法,而是应该根据市场的现状,改变当前的生产策略,建立起以市场需求为基本导向和根据销售来决定产量的机制,试图通过增加煤炭的出口来改变国内市场的现状,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3 加大铁路投资,并合理安排煤炭的进出口

为了缓解交通运输对煤炭销售的瓶颈制约,我国首先应该加大对铁路的投资力度,尤其是加大主要产煤地区的投资力度,缓解交通运输的紧张局势。

另外,由于我国的南部地区和越南、印尼等国家在地理位置上相对较近,而且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煤炭价格以及运输价格都相对来说比较便宜,所以,我国可以对煤炭采取合理的“南进北出”的进出口政策,即南方沿海地区可以从越南、印尼等国家和地区进行煤炭进口,并进一步增加进口量,北方地区的煤炭则以出口为主。这样,就完善了我国煤炭产品的进出口机制,缓解我国煤炭市场出现的供不应求的现象,极大限度的减少交通运输对煤炭销售造成的制约影响。

2.4 实施科技兴煤和人才强煤的战略

面对煤炭销售人员素质低,煤炭企业技术落后的问题,科技兴煤和人才强煤的战略就显得必不可少。首先,煤炭销售企业应该大力引进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提高煤炭销售人员的整体素质,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国家也应该鼓励和倡导大学生到煤炭销售行业中工作。其次,煤炭销售企业应该加大科技投入,实施技术创新,把煤炭工业的发展建立在提高煤炭销售人员的素质和依靠科技创新和进步的基础上,重点对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煤矿的安全、高产高效的矿井建设、煤炭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煤矿科技化和科学管理等多方面多领域的技术攻关,创建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再次,在煤炭销售企业自身努力的基础上,国家还应该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加快煤炭企业的现代化步伐,引导煤炭销售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交通运输企业管理制度范文4

摘 要 本文先分析了内部控制对客运企业的重要性,然后描述有关客运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建立客运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关键词 客运企业 内部控制 重要性 现状 对策

内部控制是一个保证公司业务,管理政策和规章一致,记录完整性和正确有序的整体系统。那么客运企业的内部控制也一样是为了保证运营业务活动的有效运行,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和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和完整而制定实施的政策与程序,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所组成。近些年来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我国交通运输及客运企业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是交通运输及客运企业体制的发展却一直也未能赶上公路及车辆设备的发展,其中的内部控制制度更是在科学性与实践性方面显得落后。

一、客运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1.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切实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客观需要。目前大部分公路客运企业在建立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在产权结构,法人治理结构,科学管理方面不同程度上存在不规范不完善的地方。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又是道路客运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市场经济主体,而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确保企业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客运企业是经营客运车辆,提供旅客出行场所的企业,其特点资金流动性强,人员流动性强,且目前大部分车辆是由承包者经营,通过制定严格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会计统计及其他业务的核算做出合理的规定,对业务流程有个周密完整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能防范错误和舞弊,提高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真实的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情况对企业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3.可以从根本上改善企业成本状况,实现真实有效的成本控制,保证企业成本目标的实现。

成本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目标,在客运企业中无论是公车公营还是挂靠经营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损失浪费现象,健全成本控制,强化内部成本管理,会有效的杜绝浪费现象,减少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使企业得到良性发展。

二、客运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1.客运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待于健全和完善

公路客运企业基本上处于以国有运输企业经营为主的局面,同时又属于社会公用事业的性质,因此在市场经济建设中与其他行业相比,更多的要考虑社会的稳定性,体制改革的步伐也就相对缓慢。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在很多运输以及客运企业中虽然尝试着建立了一些内部控制制度,但依然没有生产企业,金融企业那样科学严谨合理,大多还是不太系统,缺少可操作性。有的流于形式,执行不力;有的由于处于新旧体制的转轨阶段,企业中的低效率以及损失浪费现象严重;有的无章可循,有章不循,违规操作;有的具体业务,具体事项没有相关的控制内容。特别是经济业务简单的基层单位,由于运转环节少更是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没有财务预算和收支计划,随意挪用票款;固定资产核算简单,没有清查制度,财产的账面价值和真实价值不符等等。

2.管理当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目前,因为交通客运尚未形成集团化,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过程中发展相对缓慢,多数客运企业的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制度还没有完整的认识自然也就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有的企业管理当局提及内部控制就认为所谓内控制度就是控制成本;有的企业在经济业务处理过程中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强调灵活性,重视眼前利益,不按规定程序办理,使内部控制失去应有的严肃性和制约性。

3.偏重于事后控制。

内部控制有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之分。目前在客运企业中基本上处于以事后补救为主的事后控制。通常是违规违纪行为发生后才设法堵塞或者给予惩处。这样导致内控成本较高,收效甚微,使内部控制制度失去效力。

4.企业会计监督不力,财务控制存在漏洞。

一些客运企业由于制度落后,内部控制意识淡薄,造成企业会计监督不力,失去原本的会计监督职能,只有被动的事后核算,更谈不上财务管理。主要存在下面一些问题:报销费用没有严格的复核审批制度;现金管理不符合规定,现金坐支现象以及大额支取现金现象普遍;资金管理严重失控;会计人员素质不高,无视财经纪律,导致财务报告会计信息失真等等。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内部控制制度的失控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5.监督机制不健全。在有些客运企业尚未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有的企业虽然已建立内审制度,但由于内部审计隶属于同一领导,相应的缺少独立性,使内部审计机构也不能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尤其对交通客运企业来讲,由于在收付票款的过程中现金的流动性比较强,对于资金的管理和控制显得特别重要,一是容易在这方面发生舞弊现象,二是在发放票款方面如果占用积压票款会影响客运车辆的运营,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处理甚至于会关系到企业的存亡。因此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必须要有监督,没有监督就等于没有控制,监督是对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再控制。

三、加强客运企业内部控制的方法和对策

1.根据现行的财经法规及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使其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统一性,协调性,配套性。首先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根据客运企业的特点设计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业务流程以及内部控制制度,让管理当局和公司员工都有制度可依,以此为标准执行工作。其次以会计法为基础,进一步完善财务制约机制,加强财务会计工作,按照会计基础规范的要求,建立良好的财务秩序,建立一系列操作性强易于会计人员实际运用的制度方法,从而达到寓财务控制于会计核算中的目的。

2.加强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首先要提高客运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素质,在头脑当中应该有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识和观念,这样才能对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制度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念有足够的认识并且加以重视,在执行过程中也不至于只当内部控制制度是一项制度性的建设。另外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制度要有一个完整性的认识,不能把内部控制只当是财务部门是事情,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要领导遵守,各职能部门都要协调统一的执行,对全公司的职工共同制约的一项制度。其次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做为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部门既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具备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企业应该采用定期培训以及多渠道对在职人员进行培训,鼓励自学方式充实专业知识。另外让财会人员掌握国家法规和方针政策,将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同专业知识以及本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结合起来,不要盲目认为只听领导的话就是把工作做好了,要真正做到坚持原则,廉洁奉公,遵纪守法。

3.明确和细化各部门和各岗位的职能与责任范围,加强执行力度,侧重于事前和事中控制。首先,在客运企业建立内部会计制度过程中,要坚持权责明确的原则,根据各岗位和各部门的职能与性质,明确并细化各部门和人员应承担的责任,规定操作规程和处理手续,确定追究查处责任的措施与奖惩办法,做到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干,办事有标准,权有所属,责有所归,避免发生越权行为和事后互相推诿的现象。其次要加强执行力度,除了建立一个赏罚有度的奖惩制度外,还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检查考核机构,使规章制度能够有效的执行以免流于形式,从而提高和加强员工执行内部会计制度的自觉性和警觉性。

4.加强内部控制制度中财务监督和财务管理职能。在客运企业针对资金流动性强的特点,应该把现金的管理作为重点,侧重于货币资金的控制。对货币资金的一系列收付要有及时准确的记录,杜绝坐支现金以及大额支取现金的现象。加强发票的使用和保管。在费用的报销方面要实行联签制度,明确规定签字及经办人对业务的真实性负责。再有在财务工作中要发挥管理职能,不要只是被动的事后核算。具体来说就是事先对每年度的财务收支要做出预算,业务发生后要准确的复核,财务核算以后要有财务总结以给管理当局提出财务以及经营方面的意见。保证在财务方面同企业其他职能部门保持一致协调,使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5.重视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交通客运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在于帮助客运企业管理层更好的认识企业的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是否进行正常,从而更有效的保证客运企业的资产安全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企业应该按照交通行业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的要求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落实相关的内部审计职责。最好由企业的上级管理部门既交通系统管理部门组成内部审计小组,成员为系统内各家交通企业的财务专业人员,联合到各家单位进行审计,这样一方面保证一定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对财务工作不足的地方也能及时反映并加以改正,同时财务人员在审计的过程中也能学到一些实际的工作经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建立与其适应的现代化企业制度和完善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么对于客运企业而言既要能满足社会公用事业的需要,又要能实现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需要客运企业经营者改变观念,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根据客运企业自己的特点建立适合本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协调各部门共同遵照执行,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健康发展且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覃灵艳.对公路客运企业内部控制的探讨.财经界.2010(4).

交通运输企业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 铁路多经; 生产效率; DEA-malmqusit; 结构调整

引 言

2013年3月,中国铁路总公司挂牌成立,标志着铁道部政企分离,市场化之路开启。随着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全路多元经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增收创效、回馈主业并充分吸纳运输主业富余人员等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经济体制和铁路管理体制的深入改革要求铁路多经企业必须在现有基础之上进一步扩大市场,进而做大做强,提高自身经济效益,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核心要求就是要针对铁路多经系统涉及所有行业的微观企业主体进行市场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进运营理念、提高服务质量。在2011年召开的全路发展计划工作会议上,盛光祖同志提出要大力开展多元化经营,努力提高铁路经济效益的工作思路。事实上,为了加快铁路多经系统的发展,原铁道部在1999年11月作出建立多元经营新格局的重大部署,先后出台了《铁路多元经营“十一五”改革发展规划》、《2009年——2012年铁路多元经营改革发展规划》、《铁路多元经营“十二五”改革发展规划》等文件,旨在进一步提高铁路企业多元化经营能力,增强铁路多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铁路多经系统涉及行业众多,微观企业主体数量庞大,对以运输为主业的铁路行业而言需要更多资金投入、更好人力资源和现代化企业管理方法。不可否认的是,铁路多经系统经过长年的发展,无论是整体规模还是技术水平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由于公益性质的存在使得国家政策、宏观经济等外部环境因素对铁路多经系统生产效率产生重要影响,但更为深层次的原因依旧与铁路多经系统的微观企业行为有关。因此,本文通过测算铁路多经系统的生产效率大小,从时间维度和所涉及营业行业两个角度对铁路多经系统生产效率进行客观分析,试图发现铁路多经行业结构对整体效率的影响,最后为交通运输、铁路管理部门进行行业发展规划、投资结构调整等方面提供相关决策参考依据。

一、文献综述

目前铁路多经系统主要覆盖交通运输业、运输辅助业、物流业、仓储业、批发零售业、住宿与餐饮业、房地产业、广告业、旅行社、建筑业、采矿业、制造业、农林牧渔业、文化体育娱乐业、居民和其他服务业等行业,因此对铁路多元化经营的研究,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去思考,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研究课题,也一直是理论界和铁路实务经营人员思考的重点。从铁路多元化经营相关研究成果上看主要从两个方面去梳理,即理论界更多集中在对其中物流业、运输业的转型思考,而实务界人士主要集中在铁路多元化经营企业如何贯彻落实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如何实现企业转型等方面的思考。主要有董良齐(2007)针对铁路多经企业如何做好专业化重组,注意适度规模、组织结构对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曾和平(2007)从政策、投资等方面提出了加大运输主业对多经企业的扶持力度的建议;耿珂(2008)对如何提高服务意识来提高多经企业竞争力提出了相关建议;冯利朋(2010)提出了铁路多经物流二次成本模型和铁路多经物流的规模经济范围;陈迪军(2010)提出了多经物流企业实施网络化发展战略的具体举措;王鸣深(2011)提出了增强铁路多经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措施和建议。从已有铁路多经系统研究的文献可以看出,由于统计数据的限制,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定性分析层面上,缺乏就铁路多经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深入定量研究。也正是鉴于以往研究内容的不足,本文利用铁路多经系统所涉及众多行业中能采集到的9个行业近7年的面板数据,采用非参数的DEA-malmqusit方法测定我国铁路多经系统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并从时间维度和截面行业维度对铁路多经系统生产效率进行分析说明。

二、DEA-malmqusit模型介绍

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主要用于计算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根据Fare等,可将规模报酬可变下、面向产出的、以t时刻和t+1时刻为技术参照的Malmquist指数定义为:

在式(1)中,DC(x,y)为规模报酬不变下的距离函数;DV(x,y)为规模报酬可变下的距离函数;为纯技术效率变化;为规模效率变化;为技术进步;即前两项的乘积,为技术效率变化。

当Mt,t+1>1时,TFP进步;当Mt,t+1

三、铁路多经系统生产效率测度的实证分析

(一)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

根据相关典型生产函数的基本原理,铁路多经系统投入指标主要是资本和劳动两个方面,但由于铁路多经系统统计数据的限制和考虑到统计指标的一致性,本文选择了企业个数(个)、企业总资产(亿元)、企业人数(人)三个指标作为铁路多经系统生产投入指标,将营业收入(亿元)作为产出指标,符合生产投入产出测算的基本原则。

(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选择铁路多经系统所涉及9个行业从2003年到2009年指标数据,所有数据来自《中国铁道年鉴》(2004—2010)。9个行业分别是批发零售、建筑业、制造业、物流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广告、旅游业、住宿与餐饮。在数据收集和处理中,需要特别说明两点:第一,铁路多经系统是一个动态变化、涉及多个行业的复杂系统,在涉及行业方面存在企业的进入和退出,因此在统计年鉴口径仅有这9个行业保持了良好的一致性。第二,存在部分行业少数几年数据的缺失,本文采用平均值方法补足了其中23处数据,约占面板数据总数的9%,作为对铁路多经系统生产效率定量测定计算,补足数据的方式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

(三)计算结果与分析

1.时间维度的结果解读

采用铁路多经系统所形成的面板数据,利用deap2.1软件包在产出视角下测算出铁路多经系统在近7年间全要素生产率的逐年变动情况,测算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在2003—2009年7年内,铁路多经系统没有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说明所考察的铁路多经系统并没有实现生产效率的增长。从变化趋势上看,多经系统全要素生产率(TFP)实现了逐年下降趋势。将全要素生产率(TFP)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两个因素,很明显铁路多经系统技术效率平均下降为3.2%,技术进步平均下降12.2%,由于技术进步因素下降远远大于技术效率的下降,两个因素的下降趋势导致了全要素生产率的降低。铁路多经系统以后要进一步促进技术进步来全面提高生产效率。事实上,铁路多经系统由于涉及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的各个行业,每个行业先进技术的应用存在滞后现象,特别在批发零售、广告、旅游业、住宿与餐饮等行业,铁路多经企业并没有完全形成现代管理模式,因此在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两个方面没有实现全面的增长。进一步分析技术效率变化可以发现:纯技术效率(PECH)平均下降了1.9%,而规模效率(SE)下降了5%,考察期内技术效率(PE)的下降主要由于规模效率(SE)的下降趋势大于纯技术效率(PECH)的改善。规模效率(SE)下降说明铁路多经所涉及的行业在生产过程中,已有建设规模与最佳规模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也从一个侧面支持了铁路多经系统要做大做强的战略思路。纯技术效率(PECH)实现了明显的增长,反映了铁路多经系统通过几年来改革行政体制、逐渐实现政企分开、统筹安排新线和既有线列车开行方案、创新客货运营销方式、充分利用新增货运能力、创新铁路物流经营模式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2.不同行业维度的结果解读

从表2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所考察的9个行业都没有实现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其中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TFP)最高,房地产业全要素生产率(TFP)最低。9个行业的技术进步(TECH)都处于较低水平,其中建筑业、旅游业和住宿与餐饮业实现了技术效率(TE)的增长。这三个行业市场化和开放化程度相对较高,铁路建筑施工等企业通过参与建设市场竞争,利用铁路土地、设备、信息等资源开发经营,增加企业经营效益;旅游业依托铁路运输优势,拓展旅行服务业务,适应旅客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为旅客提供定制式服务,实现客运服务增值;住宿与餐饮业通过市场化运营在满足当地市场需求的同时,也为铁路旅游提供了支持。在纯技术效率(PECH)这个指标上,除房地产业外,其余铁路多经所涉及行业均实现了增长。由于房地产业需要较高资本运营和国内过热的市场需求导向,铁路部门曾在房地产业投资过多,但缺乏先进住建技术的应用,将更多重心转移到了大规模的房地产市场开发上面,随着国家对房地产业调控力度的不断加大,或许减少对房地产行业的投资力度和提高房地产精品项目的开发才是铁路房地产企业转型的方向。所考察行业的规模效率(SE)大多小于1,说明铁路多经系统投资规模离最近规模仍有一些差距,其中尤为需要注意的是交通运输业规模效率(SE)仅为0.871,充分反映了当前铁路运输主业供不应求的实现矛盾。因此今后要加大对铁路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特别是东部地区城际高速铁路和中西部地区基础路网建设,全面提高路网密度,满足经济社会、广大群众出行和货物运输的迫切现实需求。

四、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和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是从时间维度上看,铁路多经系统全要素生产率没有实现增长,技术效率平均下降为3.2%,技术进步平均下降12.2%,纯技术效率(PECH)平均下降了1.9%,规模效率(SE)下降了5%。

二是从行业角度上看,其中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TFP)最高,房地产业全要素生产率(TFP)最低;9个行业的技术进步(TECH)都处于较低水平,其中建筑业、旅游业和住宿与餐饮业实现了技术效率(TE)的增长;在纯技术效率(PECH)这个指标上,除房地产业外其余铁路多经所涉及行业均实现了增长;交通运输业规模效率(SE)仅为0.871,反映了运输主业供不应求的现实矛盾。

(二)政策建议

从总体上看:铁路多经系统没有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今后铁路多经系统应着重通过加大技术更新、高技能人才引进、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形成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等来提高生产效率。

从所涉及行业来看,首先要保证运输主业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业规模效率(SE)仅为0.871,充分反映了当前铁路运输主业的供需矛盾,因此今后要加大对铁路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特别是东部地区城际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和中西部地区基础路网建设方面。通过对客运方面的优化调整高速、快速、普速列车开行结构、创新客运营销方式、完善电子支付系统和货运方面合理安排货物列车开行方案、加大物流市场开发、增加大宗货物运量、大力发展快捷运输、集装箱运输、多式联运,推动铁路货运产品结构升级。其次在副业方面,通过发挥铁路传播优势,利用站车等广告资源,发展铁路广告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形成具有铁路特色的旅游品牌和旅游企业,不断满足旅客日益变化的个性化需求;鼓励路局扩大连锁经营,增加批发零售网点,形成品牌效应和规模效益;加快铁路现代物流发展进程,通过建设大型物流基地、形成良好的城市配送中心、专用铁路等物流通道,构建铁路物流网络布局;减少对房地产行业的投资力度,做大做强房地产精品项目,实现投资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支持铁路建筑施工等企业以市场主体身份参与建设市场竞争,充分利用铁路资源,提高效益;鼓励餐饮及住宿企业加大内部管理,开拓市场,提高企业价值,做大做强。

(三)研究展望

作为对具有非线性、复杂性的铁路多经系统生产效率进行定量计算的探讨,本文限于统计指标和数据的不完整,仅能针对系统内9个行业进行分析。建议以后可以进一步丰富指标体系,充实年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也可以在行业投资结构优化、行业结构调整控制、最优化规模等方面展开进一步理论分析、模型构建和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 董良齐.铁路多经企业专业化重组整合有关问题的思考[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7,29(4):65-66.

[2]耿珂. 如何建立和培养铁路多经企业的服务意识[J].铁路采购与物流,2008(1):40-42.

[3] 冯利朋,周国华. 铁路多经物流特定产出范围经济的实证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0,34(3):464-467.

[4] 陈迪军. 试论铁路多经物流企业物流网络化发展战略[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0(11):47-49.

[5] 王鸣深.增强铁路多经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11(8):62-63.

交通运输企业管理制度范文6

《意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力求通过深化改革解决长期制约救捞系统发展的体制不明、机制不活等结构性体制性问题,旨在建立健全权责明晰、关系顺畅、协调有力、反应快速的救捞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救捞系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海洋强国”战略和“四个交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意见》明确了此次改革的五大主要任务:一是创新管理体制改革,理顺管理关系;二是实行救助单位海区统一管理,发挥综合效能;三是建立巡航救助联动机制,实现巡航救助一体化;四是深化打捞单位改革,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五是加强能力建设,提升综合实力。五大改革任务立足顶层设计,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确立了救捞发展的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意见》中提出加快巡航救助联动机制建设,要求建立健全各级单位联动协调机制,积极开展空中巡航救助联动机制试点,逐步在沿海全面实现巡航救助一体化,这也是交通运输部海上相关职能部门整合资源,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的一大重要举措。

下一步,交通运输部还将继续制定《意见》的相关配套文件,深化救捞系统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正按照既定路线图和时间表向前推进。

解读

《交通运输部关于深化救捞系统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简称《意见》)日前出台。《意见》对深化救捞体制改革提出了哪些要求?改革中有哪些亮点?将对发挥救捞综合效能、提升救捞综合实力起到怎样的作用?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负责人,对《意见》进行了深入解读。

深化改革的背景和宗旨

国家“一带一路”“海洋强国”战略和“四个交通”发展目标对救捞系统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建立健全权责明晰、关系顺畅、协调有力、反应快速的救捞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势在必行。

2003年救捞体制改革以来,救捞事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专业救助打捞能力显著提升,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财产、环境安全,成为国家应急反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救捞系统管理仍然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等主要问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一带一路”“海洋强国”战略和“四个交通”发展的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救捞系统资源配置,建立健全权责明晰、关系顺畅、协调有力、反应快速的救捞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势在必行。

改革将坚持四个基本原则,即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事企分开、分类管理,优化资源、提升能力,综合施策、循序渐进。

通过推进五大改革任务,进一步理顺救捞系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建设管理层级清晰、协调指挥顺畅、资源整合共享、规划布局合理、社会效益显著的专业救助打捞体系,实现救捞系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一支在关键时刻能发挥关键作用的专业救助打捞队伍。

加强对救捞系统统一领导

深化救捞系统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解决救捞系统目前存在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等问题。

建立统一管理、海区为主,权责分明、分级负责的救捞系统管理体制。合理界定部救捞局、各救助局和打捞局、各基层单位的职责分工,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部救捞局重在宏观管理,加强对救捞系统统一领导;各救助局和打捞局着重综合业务管理,承担各自海区范围内救助打捞工作的主体责任;各基层单位实施现场管理,重点构建救助基地、船队和飞行队相互融合的快速反应机制,发挥综合效能。

完善部救捞局职能定位。部救捞局要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加强对救捞系统统一领导、重大事项审批、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研究提出救捞系统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建议,加强救捞系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加强重特大救助和跨海区联合救助行动的协调指挥。

理顺部救捞局和部机关司局工作关系。部机关相关司局研究制定救捞系统发展的宏观政策、法律法规、规划标准及重大事项审批等方面,要充分听取部救捞局意见建议;部救捞局要主动加强与部机关相关司局的沟通协调,坚决贯彻部的决策部署,切实履职到位。

海区救助力量实行统一管理

深化救捞系统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解决海区救助单位及救助行动指挥关系不顺、反应不快的问题。

强化和健全海区救助管理体制。切实发挥各救助局在各自海区范围内救助工作的领导作用,负责海区范围内救助基地、船队、飞行队和应急反应救助队等基层救助单位的统一管理,以及专业救助力量的统一部署调配和救助行动的组织指挥;跨海区救助工作由部救捞局负责协调和指挥。

理顺飞行队管理体制机制。将4个飞行队由部救捞局和各救助局双重管理、部救捞局管理为主,调整为各救助局直接管理;优化飞行队机构设置,保持飞行队建制特色和相对独立性,建设符合民航法规和标准的救助飞行运行体系。

发挥救助基地综合效能。救助基地负责实施基地周边应急救助和抢险工作,开展区域应急联动,为救助船艇、飞行队在其所属区域实施救助任务提供支持和保障;优化救助基地和站点布局,建设综合救助基地。

推进专业救助力量和社会救助力量融合发展。完善“专群结合”搜救协作机制,强化专业救助队伍的示范带动效应。

建立巡航救助联动机制

深化救捞系统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各海区救捞资源分散、效率不高的问题。

加快巡航救助联动机制建设。部救捞局要加强与部海事局沟通协调,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推进沿海空中巡航救助联动机制建设的意见》要求,建立健全各级单位联动协调机制,积极开展空中巡航救助联动机制试点,逐步在沿海全面实现巡航救助一体化,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部机关相关司局要积极支持巡航救助联动机制建设,研究推进航空器等装备资源采购、配置、使用的一体化管理模式。

切实发挥巡航救助一体化效能。各救助局要制定落实巡航救助一体化实施办法,建立与相关直属海事局联动协调机制,制定巡航救助联动计划并协调联动行动,加强巡航执法和救助训练的有机结合,完善运行保障措施,切实发挥巡航救助一体化效能。

增强打捞核心竞争力

深化救捞系统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解决打捞单位事企不分、竞争力不强的问题。

推进打捞单位企业化改革。各打捞局要精兵简政,提高效能,要事企分开,分类管理;市场经营行为要按照企业化管理要求,整合业务资源,优化经营结构,创新发展思路、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逐步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升打捞市场经营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塑造打捞单位特色品牌。按照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标准化要求,各打捞局要发挥各自专业特色和品牌优势,健全和市场化运作相匹配的管理机制,加快建立覆盖主营业务的国际网络,积极实施品牌战略,用好中国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牌子,充分发挥国字头企业的品牌影响力。

实现打捞单位提质增效。加强职能整合,加快机构重组,对与主营业务无关联的单位进行剥离并实施关停并转;精简各打捞局机构编制。

提升救捞综合实力

深化救捞系统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解决救捞系统治理体系不完善、治理能力有待加强的问题。

加强部救捞局机关能力建设。部救捞局要全面提升谋划决策能力、创新发展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和队伍建设能力,优化机构设置,合理配置人员编制,提升管理效能。

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海洋强国”战略要求,保障海上战略通道、战略物资运输安全;健全完善海上突发事件预警反应机制和应对预案,重点提升远洋、深海救捞能力,为海上人命、环境、财产安全和航道畅通、海洋维权、国际公约与义务的履行提供海上应急救援支持保障,切实发挥专业救捞队伍的关键作用。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打造集饱和潜水、生命支持和装备科技研发为一体的饱和潜水作业团队,重点培养救捞系统一线急需的高级船员、潜水员、飞行员、救生员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实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