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与政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经济与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经济与政策

农业经济与政策范文1

1  影响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因素分析 

(1)管理因素。该因素主要涉及到政府农业经济管理以及农业经济体制。首先体现出来的是我国财政对于农业资金投入之不足。我国农业始终是获取资源能力相当薄弱、自身发展能力有限的弱势产业之一,其发展方式之转变均无法离开政府以及相关各方的积极支持。如今,我国工业的发展已到达一定的阶段,从而导致我国农业的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往集约型加以转变的过程中面临资金投入的问题。就经济史视角而言,经济发展处于不同的阶段会出现各不相同的经济体制,而不一样的经济体制又会产生不一样的经济运行机制,从而影响到经济发展的效率以及增长方式。随着之后农业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完善,让农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作为一种十分高效的资源配置形式,市场机制运用供求约束、价格激励以及市场竞争淘汰等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之转变。为实现农业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肯定要对农业市场经济实施新的全方位变革。 

(2)科技因素。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农产品向着优质化的发展,这就一定要以农业技术创新为驱动。当前,中国农业科技的含量太低,农产品的质量不够高,导致农业和别的产业间、和世界农业先进水平间的差距变得愈来愈大,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缺少强大的科技支撑。怎样提升农业产品所具有的科技含量,积极提升农产品质量已经成为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当前中国农业科技体系中依然具有大量影响到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诸多因素。目前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要改变区域结构的雷同化问题,从而形成更为合理的区域化分工,从而更好地发挥出比较优势。然而,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体系整体上还是处于政府主体型状态,无法很好地支撑起区域农业结构之优化与升级。 

(3)人才因素。因为城乡之间的差距、行业之间的差距、地区之间的差距过大,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纷纷流入到城市以及其他产业之中,这就在农村之中产生了恶性循环。能力愈强的人拥有的流动机会自然就会愈多,这样一来其流走之几率也就愈大,而愈是能力差的人就愈是留于农村之中,从而直接造成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农业发展的速度变得愈来愈慢,农民素质也变得愈来愈低,农业和别的产业间的差距也变得愈来愈大。农业经济之发展无法离开科技人才的支撑,而人才资源实际上是市场竞争的核心环节。中国农业科技人才往往会因为体制和机制等问题而产生年龄上的断层、知识上的断层以及职能上的断层等状况,这些均十分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进步以及经济增长方式之转变。 

2  我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常见问题 

(1)农业生产率较低且农业经济发展速度缓慢。这样一来,就导致了我国农村投资的比重相对较小、农业基础设施匮乏。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受到了国家长期资源配置中的倾斜政策之影响,导致我国农业长期以来始终保持着家庭式自给自足之状况。如此不但导致农业协作化的程度偏低、技术发展滞后、生产效率低下,而且还严重地影响到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农民群众的耕种积极性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国家农业土地所有权之影响。比如,占用农民的耕地用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无法给予农民以相对合理的赔偿,从而导致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抑制,进而流失了非常多的农村劳动力。 

(2)农村中的非农产业发展水平相当低下。表现在技术含量整体偏低而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因为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比重也相当大,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方式。因为广大农村劳动力不可能全部用在仅有的可耕地之上,而且农村的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比如一部分乡镇企业往往是面向广大农村生产一些初级的工业制品的,同时人力资源又极为匮乏,缺少合理的制度实施妥善安排,导致乡镇企业生产空间不够宽广,缺少足够的市场竞争力,企业无法得到十分稳定之发展,进而难以带动农村经济实现新的发展。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到阻碍。我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一般有两个方法:其一是把一些劳动力吸引至农村工业之中,但是,如此一来,农业所转移的剩余劳动力相当有限。其二是运用进城务工人员,但是又会由于人力资源的不够而导致农民群众进城务工就业途径受到极大的限制,加之剩余劳动力自由流动也受到城乡户籍制度的极大影响。 

3  实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几点思路 

(一)加强政府管理与政策规划 

在调整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一定要从政府管理和政策规划加以着手,并且以市场需求为主要依据,从而让农村地区的新经济结构能够得到持续完善,并以此为基础强化对农业经济资金之投入,运用财政制度之改革让资金管理效率得以大幅提升,进而让农业经济取得更好发展。与此同时,还应当把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条件进行合理的调整,通过降低标准和把商业银行引入至农村,从而便于在农村地区推广应用金融服务。要大力深化农村信用社的体制改革,全力探索适合于当地农村发展的新型农村信用社运营方式。要全力支持与推动各类非正规金融之发展,从而逐步形成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行之局面。 

农业经济与政策范文2

最近两年时间里,我们发现浓香三大巨头产品更加活跃,价格更加亲民,渠道更加扁平,动销更加精准,市场更加对立,执行更加彻底,商业更加纷争。如果说战略博弈表现出长期性影响,品牌战略表现出专业性影响,那么营销变革必将表现出强烈对抗性影响。

进入2014年度,我们发现五粮液、洋河、泸州老窖等三大浓香巨头均已经撕下温情面纱,直接性市场对抗行为明显增多,对抗性陡然增强,毕竟,在商业利益面前谁也不敢懈怠!

2014年5月12日,泸州老窖总裁张良借清华总裁班开课机会纵论浓香三大巨头优劣。张良认为:对于一线名酒,二三线产品的存在非常有必要。以五粮液为例,1994年五粮液制定出“1+9+8”战略:集中精力把五粮液打造成世界级名牌,加上9个全国性品牌和8个区域性品牌。此后,五粮液因为多品牌战略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五粮春的广告做得特别好,‘名门之秀五粮春’。这句广告对五粮液是加分的,首先表扬了五粮液是名门。五粮春并不是对五粮液品牌的稀释。”张良说道。

与五粮液多品牌战略对比鲜明的是洋河的超级单品战略。洋河蓝色经典系列在极盛时期占到洋河销售额的80%。这种“超级单品”战略打造了业内津津乐道的“洋河神话”。张良认为,洋河的成功在于强大的执行力。“当一个企业的执行力达不到很高的时候,要实现一支产品产量很高,难度很大。”

张良认为,如今渠道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的是执行力。“我们泸州老窖在执行力上是一个短板,因为我们是一个老牌的国有企业,到现在依然是一个老牌的国有企业。有过辉煌,没有为生存而焦虑过。没有生存危机的企业,它的执行力要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是很难的。”

张良呼吁,白酒行业一定不需要打价格战,“价格战会导致恶性循环,使得整个行业失去创新动力。”张良用提高一度的声音表示,国内的家电行业,国产电视机、手机和韩国三星相比,技术上存在差距,价格和利润上只能望洋兴叹。“中国人特别聪明,都喜欢打价格战。价格战之后,大家都没有多少利润,无法投入更多的财力去搞创新型研究。”

但是,张良总裁话音刚落,五粮液却打开了“价格放水”。

2014年5月17日,五粮液股份在武汉宣布调整价格,核心产品52°普通水晶瓶五粮液出厂价从729元下调至609元,同时五粮液宣布取消厂家补贴,强令经销商必须把批发价从目前的580元左右拉高至600元以上,零售指导价从1109元降至729元;尽管五粮液这种价格调整属于典型“以退为进”的市场决策,但如此高调的价格调整还是给浓香型白酒带来巨大心理与信心打击,短时间内也将抢占一部分经销商资源与消费者资源;

面临两家浓香巨头截然不同价格态度,黄淮名酒带龙头企业---江苏洋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雨柏先生5月20日股东大会上指出,降价是个双刃剑,总体来看短期利好,长期利空。“价值决定价格。降价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感知,觉得你本来就不是很高端。”

其实,三大浓香巨头营销角力早在2013年年初就已经展露出来,而这些营销层面面对面竞争也正在改变着中国浓香型白酒市场版图,甚至于整个中国白酒竞争格局与产业生态,白酒未来发展将呈现怎样的趋势?愈演愈烈的浓香大战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标杆。

首先,浓香巨头频推新品,白酒竞争从价格分层竞争走向价格对抗性竞争,浓香型白酒竞争进入胶着状态。2013年年初开始,浓香型白酒进入到新品上市期,以江苏洋河引领,五粮液高调,泸州老窖细分为特征的新品战略基本成型,浓香型白酒从过去结构分层式竞争走向结构对抗性竞争,浓香型白酒快速进入到此消彼长战略阶段。面对浓香型白酒产品大战,我们可以预判,未来浓香型白酒将在产品创新与消费者细分层面展开竞争,从而开创浓香型白酒新时代。

从时间上看,洋河股份(苏酒集团)是最早推出系列新产品应对结构调整浓香巨头,其2013年春季糖酒会几乎以集群式方式推出战略性新品,说明洋河股份对于白酒结构调整清醒认识;五粮液股份新品推出时间居中,主要集中在淡季07月、08月份,目的更多希望实现淡季销量大幅度提升;泸州老窖相对比较低调,因为其本身就拥有很多中低端腰部产品,对于推新品缺少紧迫性;

从数量上看,洋河股份新品数量最多,数量上肯定超过10款,品牌涉及到苏酒、洋河、蓝色经典与双沟等四大核心母品牌系;其次是五粮液,其新品数量有8款,其策略主要是在主品牌五粮液基础上的战略性延伸;相对来说,泸州老窖只在特曲老窖层面推出了年份酒系列与青春小酒层面优化产品泸小二系列;从三大浓香巨头推动腰部产品数量可以判断,面临深刻结构调整,浓香巨头企业正在加强防线,拓宽价格带,构建更加牢固市场基础;

从价格上看,洋河新品价格带覆盖较广,但主流是中低端;而五粮液新品价格带呈现出梯级状态,总体上也侧重于腰部产品;泸州老窖新品研发侧重于小众人群,战略目标是在小众白酒市场成为第一品牌;

三大浓香巨头产品暨定价策略基本上反映了名酒企业集体性意识,即白酒将从高端名酒时代走向大众民酒时代,白酒必须十分重视大众酒市场开发,以适应本轮深层次结构调整需要,至于市场操作效果,则需要看更加系统的渠道策略与执行能力;

其次,浓香型白酒巨头均不同程度上涉及到价格战略,浓香型白酒价格浮沉反映了不同企业对于未来发展不同期待;同时,从不同浓香巨头对于价格调整方式,也深刻反映出企业对于渠道掌控能力与专业水准。其一,泸州老窖在价格上执行了先“扬”后“抑”策略,说明泸州老窖高端产品在本轮结构调整中存在一定误判,价格策略很显然是走了弯路的。面对白酒行业结构性调整,国窖1573逆市提价,妄图通过价格提升占据浓香型白酒第一品牌战略制高点,提价的结果是国窖1573常规产品一落千丈,乏人问津。幸亏老窖及时启动了大型定制性活动----生命中的那坛酒,为国窖1573挽回了一点点面子,但定制活动对非正常规格产品有一定影响,正常500ml标准常规产品依然极度萧条,面对股份公司惨淡的利润状况,理想必须回归现实,国窖1573开始价格回归之旅;其二,五粮液在本轮结构调整上深受价格之累,其新品价格体系与普五价格浮沉均反映了股份公司复杂的利益纠葛。在普五问题上,公司在价格上可谓节节败退,价格倒挂,秋季糖酒会武汉挺价,春季市场会武汉降价,都是五粮液股份公司被动无奈举动。其实,作为浓香型标杆性价格产品---普五价格走势对行业影响还是相当巨大,但由于五粮液是中国白酒上市公司权重股公司,面临着规模与利润双重压力,降价完全是为了理顺市场关系策略性方法;其三,江苏洋河是本轮结构调整中价格体系最为稳定浓香白酒巨头,这与洋河渠道结构有很大关系。洋河股份执行的是深度分销体系,对经销商与终端掌控严密,价格体系受制于股份公司,使得洋河在价格管理上处于相对有利位置。

浓香型白酒本轮价格浮沉是市场竞争必然结果,其中,泸州老窖价格调整主要集中在高端酒战略定位上,虽然走了一些弯路,但调整方法还是比较专业,并且对于企业经营震动相对较小;五粮液价格调整相对被动,充分说明五粮液在策略上存在一定漏洞,也侧面说明五粮液对于渠道、终端掌控力相对脆弱;江苏洋河在价格操控上游刃有余,进退有据,说明强势渠道掌控对于一个白酒企业控价保量多么重要。

随着浓香型白酒竞争白热化,白酒价格战将首次从浓香型白酒展开,浓香型白酒存在价格战条件与基础。其实,浓香型白酒企业形成了十分稳固的塔式结构,这种塔式结构稳定性意味着浓香型白酒必须通过价格战打破产业平衡,获得竞争优势,实现真正意义上产业整合。目前,五粮液仍然牢牢掌控浓香型白酒高端,国窖1573面临关键选择;洋河梦之蓝有可能被全面雪藏,毕竟,洋河产品品牌资源相当丰富,雪藏梦之蓝并不会给洋河经营业绩带来巨大影响;浓香型白酒巨头齐聚腰部事实告诉我们,浓香型白酒价格战可谓一触即发!浓香型白酒有可能出现一线名酒、二线名酒、区域强势品牌以及区域细分品牌聚集腰部、决战中档局面,在这样背景下,价格战在所难免!我们认为,浓香型白酒不要害怕价格战,价格战是行业洗牌必然经历的过程,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愿不愿意,价格战必然会带来行业进步,浓香型白酒理性价格战必将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第三,浓香型白酒市场大战已经开启,特别是白酒重度市场,川酒与苏酒从温情脉脉走向激烈交锋,未来3—5年时间里,浓香型白酒将出现更加激烈市场竞争,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清晰认知到这样残酷现实。

最早进行是河南市场交锋,川酒与黄淮名酒带之间展开了市场肉搏战,黄淮名酒带全面恢复对河南市场主导,川酒已经出现小范围退却。江苏洋河、江苏双沟、安徽古井与河南地产酒等黄淮名酒带浓香核心企业与来自于四川泸州老窖、五粮液、剑南春、郎酒展开了激烈市场争夺,目前来看,河南市场竞争格局已经由川酒一家独大迈向黄淮名酒带全面复苏,无论是苏酒集团,还是黄淮名酒带其他成员企业在河南市场均实现了绝对市场主导权,河南也成为苏酒集团首个营收将近20亿元省外市场。

随后是激战河北市场。最近两年,苏酒强化了对河北市场战略布局,而一部分徽酒企业,如迎驾贡、皖酒王、口子窖等也逐步进入到河北市场;河北对于川酒企业具备更加重要的战略价值,作为华北腹地,河北白酒市场格局直接影响京津消费趋势,河北对于川酒企业具备重要的战略价值,正因为如此,五粮液、泸州老窖、沱牌舍得、甚至于走向复兴全兴大曲都更加强调对于河北市场介入广度与深度。2013年08月份,五粮液重组邯郸永不分梨酒业;随后,泸州老窖启动石家庄鹿泉基地建设;沱牌舍得重度布局河北保定、沧州;全兴大曲选择河北作为战略性基地市场;四川郎酒重点聚焦河北唐山等等,川酒很明显的感觉到,绝对不能再失去对河北市场掌控。河北市场未来会不会上演川酒、苏酒、徽酒、地产酒同台竞争大戏?我们拭目以待!

接下来,我们认为三个十分重要的标志性市场将是东北、湖北与湖南,苏酒将与川酒浓香巨头展开正面的激烈竞争,鹿死谁手,仍未可知。应该说,江苏洋河布局三个基地重要目标之一是市场战略,也显示了苏酒决策层高度战略视野。作为中国白酒重度消费市场,东北一直是川酒天下,黄淮名酒带浓香型白酒企业在东北业绩平平,而洋河布局黑龙江对川酒浓香巨头将形成战略威慑,洋河品牌战略与深度分销应该对川酒构成实质性影响;湖南更是川酒消费大本营,泸州老窖、五粮液、水井坊以及郎酒在湖南市场均有不俗市场表现,洋河布局湖南对于进攻湖南市场价值巨大;湖北是川酒出川重要战略通道,并且川酒也逐步开始对湖北市场进行蚕食,洋河布局湖北既获得了与地产酒直接竞争地缘优势,也获得阻击川酒战略效果,川酒浓香巨头在战略上也面临很大挑战。

如果说浓香巨头在价格上呈现出高度重叠与对立的话,接下来就是市场重叠与对立,浓香型白酒这种针尖对麦芒竞争策略将更加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浓香大战必将在五粮液、洋河、泸州老窖等浓香巨头层面率先展开,对于三大浓香巨头来说,谁也不能输掉这场决定产业地位与企业生死的战争。

第四,渠道布局与商业模式竞争,浓香型白酒巨头从过去并行发展模式走向渠道胶着竞争,渠道面的商业搏击将更加激烈,特别是洋河在商业上崛起,将很大意义上挑战浓香型白酒市场秩序,形成商业资源再分配。一直以来,白酒渠道竞争并不胶着,这与五粮液、洋河、泸州老窖对于白酒商业资源整合模式不同高度相关。五粮液所构建是两种典型化商业模式,一种是基于大商的交易式合作模式,一种是基于零售的加盟制合作模式,这两种商业模式使得五粮液成为浓香型白酒中销售最为超脱一家公司;由于品牌影响力与市场机遇期不一样,泸州老窖退而求其次,选择了与区域性大商展开合作,并运用大商资源打造了一种联销体合作模式,泸州老窖联销体合作模式在两个层面展开,一个是上游厂家层面贸易组合模式,一种是市场结构组合模式,最终形成了影响企业发展柒泉模式;江苏洋河执行了一条与川酒完全不同渠道布局方式,其渠道结构更多是与碎片化经销商展开合作,通过深度分销模式将区域性经销商绑在洋河战车上,实现企业与经销商之间双赢。

进入到2013年度,随着白酒行业结构调整走向纵深,五粮液、泸州老窖开始纷纷走渠道扁平化道路,白酒渠道竞争也进入到白热化阶段,特别是五粮液,其最近推出的核心产品价格带明显下移,为保证经营利润,企业必须选择扁平化渠道模式;而泸州老窖虽然自身执行力不强,但其合作的大商均深谙深度分销模式特点,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老窖渠道扁平短板;川酒浓香巨头将从大商时代进入到碎片化与区域性经销商争夺时代,对洋河股份现有深度分销模式会产生一定程度影响。如,五粮液在安徽市场上将天韵商贸发展成为五粮特曲区域性商,对老牌名酒企业古井贡酒必将产生一定影响;如果五粮液以这样方式进入到江苏市场,也必定会对洋河深度分销结构构成实质性影响;洋河股份对自身的渠道战略也在进行局部调整,洋河逆势而上,渠道面结构明显走向多元化,事业部,大商授权等均在渠道选择之中,在重视渠道扁平的同时,洋河也展开了对于大商合作模式探讨,其在空白市场逐步推行多元化商业模式,与川酒浓香巨头争夺大商资源动作频频。目前来看,三大浓香巨头不仅在产品、价格、市场层面形成严重对立,未来,也必将在商业资源层面展开正面竞争,浓香型白酒渠道布局与商业模式高度对立,推动了白酒商业资源走向战略整合。

农业经济与政策范文3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新农村建设

1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属于农业大国,稳固农业发展、强化农业管理对国家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农村经济管理是依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对农业生产进行有序合理的管理,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高。完善的农村经济管理措施,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以此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国民经济水平稳步提高。由此可见,农村经济管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要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出一条符合我国农业基本国情的特色道路,努力提升我国农业发展水平。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管理制度与模式落后

在农村农业发展过程中,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的落后经营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经济发展需求。现有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下所需的经济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现有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不能适应农业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而且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较低,不利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2.2基层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度不足

国家对于农业经济管理极为重视,关于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较为完善。但是,基层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于相关管理法律法规、政策的了解不足、重视度不够,未能有效落实相关政策,农业经济管理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2.3管理人员能力不足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虽然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被广泛宣传,并把农业发展提为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且制订了科学的发展方案,但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却因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其中,管理人员自身专业素质低、能力不足是阻碍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经济管理政策认识不足、管理意识欠缺,无法形成符合政策要求的精准管理措施,故我国整体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性极低。

2.4基础设施与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对农业产业的基础设施与资金投入不足,造成农产品生产效率较低。就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来看,缺乏有效、完善的经济投入规划措施,影响了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升级,导致农业发展后续资源支持力度不足。另外,农业生产量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灾害天气易于导致农产品减产、农民收入不稳,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此外,农业发展中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不利于农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和生产链条的优化,不利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3.1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指导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条件,是各项农业经济管理业务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强化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需要优先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首先,需要大力进行市场调研,确保农业经济管理机制的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其次,优化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为了适应农村经济管理的要求,地方政府要在切实抓好农村土地承包权、经营权登记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农村实际发展状况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完善土地承包档案的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征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合理有序进行。此外,鼓励农业生产企业的发展与土地流转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带动农业发展。而且要注意农村资金资源的整合,积极引进、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和骨干,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2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度

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有赖于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于经济管理的重视度。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需要通过政策宣传、演讲宣传等多种形式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于自身工作的重视度,加强其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了解及认知,从而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

3.3提升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发展特色农业项目

3.3.1提升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伴随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的现代化水平均日益提升。为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农业经济管理方式需要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因此,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大力推进机械化生产的发展。站在基础设施层面,加大农村农耕电网、防护林网等的建设力度,提供硬件基础保障,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此外,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力度,在农村区域定期进行农机工具的知识讲座,让更多的群众能正确使用农机具,保证农机作业安全可靠。此外,还要确保农机维修市场的运作更加规范,以保证农业经济高效发展。3.3.2根据地域特点发展特色农业项目。政府应优化政策,创建服务型政府,为民众提供惠民政策,引导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发展竞争力和自身发展优势。同时,创建自主创新品牌,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具体来看,一方面,深化并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拓宽农业产业链。同时,要拓宽农产品的深加工市场,确保农业产业链的完整性。单纯简单化的农产品生产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市场的需求。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优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于农产品多元化发展的重视度。争取从单一的农产品生产转变为多元化的农业深加工产品的生产,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经济发展[1]。另一方面,做大做强农业产业经济,增加农业金融扶持比例,促进农业产业良性循环。政府应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为本地经销商出台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为农业发展引入资金,从而实现农业经济长远稳定发展。此外,促进科技与农业发展相结合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从而促进农业产量大大提高,提高农业经济收益。

3.4加强人才培育,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高素质、高水平的农业经济管理队伍是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基础。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及管理能力,是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进行农业经济管理变革的首要要点是对农业经济管理者加强培训。首先,可采取定期培训指导的方式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进行学习指导及技能培训。聘请相关专家或者高素质经济管理者开展讲座,提升农业经济管理者的素质以及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技术的了解和熟悉程度,拓宽管理者的眼界,提升其管理创新水平,增强其管理责任感。其次,调动农业经济管理者的积极性,督促其打破常规管理的条框约束,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鼓励管理者发散思维,将日常经济管理与农业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通过调研的形式提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农业经济管理新思路。同时,给予提供有实用价值、创新价值管理思路的人员一定程度的奖励,通过奖励提升管理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而且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应及时了解国家颁布的“三农”政策,提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将相关政策有效落实到日常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切实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2]。最后,可组织农业管理人员定期参与专业机构的学习活动,或通过阅读和网上学习等方式,提高其技术水平。并且定期组织管理人员进行农村实地考察和农户访问,以便了解农村实际发展状况,便于管理制度的有效制定,保证管理方案最优化实施,以助于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

农业经济与政策范文4

关键词:农村经济 经济发展 问题及对策

一、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分析

就目前而言,农业经济发展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农村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现行土地政策不够健全、农业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农村经济人才十分匮乏和农业科技应用发展缓慢五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1.农村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农村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是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村经济发展,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现代化进程。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看,许多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受资金、观念、地形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农田水利等各方面条件都受其影响,直接导致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农业综合生产效益比较低,农业规模经营难以形成。

2.现行土地政策不够健全.现行土地政策不够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

当前存在的诸如短期式承包经营、农产品价格低迷、土地流转困难等问题,都是由于土地政策不够健全造成的。其中,短期式的承包经营造成对土地的掠夺性使用,导致土地质量的下降;农产品价格低迷,土地附加值偏低,土地转包困难大,出现新的耕地抛荒现象;农田水利设施陈旧,造成承包者农业生产信心不足,使土地承包关系难以稳定,土地流转遇到重重障碍;一些地方受城镇化影响,城市规划区在不断修整扩大,但建设滞后,规划区内的农村土地无法流转。这些问题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影响了土地使用效率。

3.农业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亟待优化使得农业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农业产业结构是指农业中各产业的构成比例。从当前农业产业结构上看,单一的农产品种类显然不能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市场对农业资源的配置作用不明显,使得农业资源利用不合理问题突出,从而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农村经济人才十分匮乏.农村经济人才十分匮乏是当前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又一问题。

当前,具备农业经济专业知识的人才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还是极少的一部分,对农民的培训滞后,效果不佳,农村经济发展往往依靠的还是素质较低的农村劳动力,加之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偏低,不能深入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5.农业科技应用发展缓慢。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还表现在农业科技应用发展缓慢方面。目前在我国农村及农业上科技的效果很不明显,农业科技的应用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主要包括:一是科技投入不足,资金问题是限制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的重要因素,也是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的重要原因;二是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与农民和市场的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及诸多的不协调;三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很多农业科技只是停留在了理论研究上或实验研究中,而没有转化为实际产品,没有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因此,探索解决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势在必行。

二、解决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

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在了解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解决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经济要发展,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和前提。持续加大投入,加强农村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整治迫在眉睫。只有这样,才能为加快农业经济发展创造基础性条件。各级政府对此应保持高度关注,整合项目和资金,多渠道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投入,并加强基础设施的后续管理,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到实处,发挥作用。

2.健全现行农村土地政策。

健全现行农村土地政策对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为健全现行农村土地政策,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因地制宜,在实行土地流转时采取更为灵活的机制,既要维护农民的权益,又能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从而提升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土地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健全现行农村土地政策,要把握好三个关键点,一是要将稳定的土地承包与有序的土地流转进行有机统一;二是要出台一系列政策和制定一系列有效的管理办法,对土地流转程序、流转手续进行规范,使土地流转问题有章可循;三是要结合农村城镇化建设,鼓励农民放弃经营土地,向小城镇转移,加快土地流转步伐。

3.优化农村经济产业结构。

优化农村经济产业结构是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实际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要发展优势产业,这时就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对优势产业的支持力度,弱化劣势产业。一般来说,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我们应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对农业结构进行多层次调整,推进农产品的多样化和优质化,发挥传统优势农业产业,培育新的支柱产品,推动农业经济的整体提高。

4.积极培养农村经济人才。

积极培育农村经济人才可以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面对农业经济发展人才匮乏的现状,加大培育适合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型农民,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积极培养农村经济人才,要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增加对农民工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对农村经济人才的培训工作,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农民创业,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5.加大农村经济应用开发。

加大农村经济应用开发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容小觑。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业效益。我们要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加大农村经济应用开发方面,首先,要增加科教兴农的投入,一方面加大财政对农技研究推广的转移支出,另一方面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科研究推广,促进自主创新。其次,要创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信息体系,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应用开发水平。

三、结语

总之,农业经济发展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发展工业经济的过程中,应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现行农村土地政策、优化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积极培养农村经济人才、加大农村经济应用开发,针对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解决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智杰.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趋势[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42).

[2]张军堂.低碳时代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6,(01).

[3]韩宇鹏.在“互联网+”背景下探索农业经济新发展[J].山西农经.2015,(09).

[4]邢叶东.浅谈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2014,(08).

农业经济与政策范文5

1.农业经济学科所面临的短期危机 

(1)政策研究影响力的下降。在发展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学科的过程中,政策的导向作用比较明显,特别是关于“三农”问题的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针对我国这样的农業大国来说,农业政策的研究人才较为匮乏,农业经济学者的影响力较低,其往往只是对政策的解读,在与其他优势学科竞争生源或资源时,极易处于不利的地位。 

(2)其他学科的挤压。对于农业经济学科而言,其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是在经济学、管理学及统计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近几年,管理学、经济学、环境学科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已经逐步拓展到传统农业经济学研究范围内,使农业经济学科生存空间受到很大影响,重要的是,农业经济学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落后于此类基础学科的发展。 

(3)对学生的吸引力日渐下降。在学科的延续和发展过程中,人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针对现阶段的具体情况而言,伴随着农业经济学科政策影响力的下降,许多优秀学生很少将农业经济学作为学习和研究的方向,部分院校甚至停止了本专业的招生。长期下去,农业经济学势必会面临严重危机,后果不堪设想。 

2.农业经济学科所面临的长期危机 

(1)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萎缩。现阶段,由于农业增长值较为可观,加上农业方面就业的人口较多,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体居住在农村,我国对农业的研究工作依然比较重视。“三农问题”研究工作的开展不仅十分重要,而且是我国发展的重点。然而,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人口逐步向城市转移,农业相关部门涉及范围逐渐缩小,当城市人口树立超过农村人口树立时,政府工作中心就会发生改变,其就会削弱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对象的重要性。 

(2)研究经费和研究人员的持续下降。在我国经济发展初期,经费比较富足,农业科研方面投入的资金较多,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进入相对成熟阶段后,财政预算则日益变得比较紧张,用于农业经济学科方面的费用逐渐减少,经费的减少,导致科研人员的比例不断下降,对于农业经济相关领域的研究自然减弱。 

(3)优秀研究生的持续流失。当前,农业经济学的整体影响力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在就业市场中,对农业经济学科存在一定的歧视现象,致使许多优秀的学生不会选择农业经济作为研究方向,人才断层情况一旦出现,一定会造成农业经济学的发展萎缩,优秀研究生的缺失更是让相关领域的研究人才呈现缺乏之势,难以促使农业经济学科得以健康持续发展。 

二、农业经济学科的未来发展之路 

1.欧美经验。根据美国主要年度授予的学位及农业经济管理及自然资源管理专业学位的统计情况表明,美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呈现出扩张的趋势,本科毕业生的增幅大约在60%左右,硕士毕业生增长了近一倍,博士毕业生的增幅则超过了三倍。在这个增长过程中,农业经济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增长了37%,较本科毕业生的总体增长率而言比较低,这说明农业经济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正在下降,硕士和博士毕业生的数量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农业经济学专业中涉及企业管理及相关方向的本科毕业生却增长了87.5%,其增长速度已经远远超过本科毕业生总体数量的增长速度。在农业经济管理本科毕业生的总数量中,涉农企业管理及相关方向的毕业生数量所占比例已经达到67.8%,这表明,在农业经济管理的主流研究和教育方向中,涉农企业管理正在逐步占据重要位置。在德国等欧洲国家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德国的哥廷根大学中,硕士研究生每年的招生人数为200名左右,选择农业经济学专业中的涉农企业管理方向和食品市场营销方向的学生占据总人数比为70%以上。以上这些情况,为我国农业经济学科的及早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在我国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中,要对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予以不断借鉴,将“政策分析”这一研究和教学的中心,逐步向“市场和企业分析并重”的方面予以转移。 

2.研究重心转移 

(1)食物经济与管理。在传统的农业经济学科中,较多的是对农业生产的关注。作为现代农业经济学科,应当将研究的范畴不断扩大。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深加工食物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加大,同时对于外饮食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这推动了我国食品产业的发展。由于食品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推动了农业经济学科研究空间的拓展,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食品经济与管理,主要是在食品生产、加工、批发、销售直至消费整个过程中,对经济与商业行为进行研究。农业经济学科同样需要注重在此方面予以倾斜。 

(2)生物经济管理。农业在为人类提供生存所需食物的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生物资源。通过对传统农业经济的分析,对农业经济学科的侠义理解,会不断缩小其研究范畴。针对现代农业经济学科的拓展方向而言,应当立足于食物经济与管理,将其研究范畴不断向与农业资源相关的所有行业发展,也就是将所研究的内容与新兴的生物经济专业相结合。 

(3)三个研究重心。在不久的将来,现代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中心势必会发生转移,将市场研究作为重心,在保证政策制定合理性的同时,能够使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得到提升;将行业研究作为重心,能够向农业经济学科的竞争力得到提升,在基础学科学者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将企业研究作为重心,能够实现企业和农业经济研究者的双赢,使企业的市场风险得以减少。 

3.教学重心调整 

高校的办学宗旨就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优秀人才,使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当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较为严峻,高校毕业生面临较大就业压力,为了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方便,作为农业经济学科,应当专注于以学生为培养重心,改变传统的与政策分析为中心的培养机制,注重对学生了解市场以及涉农企业服务技能进行培养。同时还要借鉴欧美农业经济学科转型的经验,在对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应用方面,可以采用分类培养的方法,让学生可以对多个方向进行选择,既可以选择以政策分析为重心的传统农业经济学,也可以选择以企业分析为重心的现代农业经济学,使学生在取得全面发展的同时,提升其就业竞争力。伴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社会就业中,企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于农业经济学科未来的毕业生而言,企业是其主要就业去向,这就要求,现在农业经济学科在注重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实际经验的培养。为了保证为企业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要注重促进企业和教师之间沟通交流工作的经常性开展。 

结语: 

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让农业经济学科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在极大压力下探索更好地未来发展之路才能够真正促进农业经济学科的进步。农业经济学科也要积极探索更好的转型方式,培养学生重要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虎林,刘双.论山西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农业科技通讯,2017,(01):4-6. 

[2]于晓华,郭沛.农业经济学科危机及未来发展之路[J].中国农村经济,2015,(08):89-96. 

农业经济与政策范文6

关键词: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支撑条件;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2-0041-02

1 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首先,绿色经济是以生态经济为基础,以知识经济为导向,从社会生态条件出发,所建立的一种“可承受的经济”。绿色农业经济作为绿色经济形态之一,其本质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对防止单纯追求生产增长或强调生态保护,使农业生产从经济数量增长向社会效益增长转型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

其次,绿色农业经济生产过程是先按照农业生态规律,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然后在此基础上达到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活动过程。所以,绿色农业经济生产与一般农业物质生产有着本质的区别,它通过采用具有节约、清洁、无污染等优点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将经济发展同农业生态环境附加值的增长联系起来,实现了二者协调统一的发展。

最后,由于绿色农产品减少了生产、消费过程中及消费后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因而降低了未来社会治理污染所需投入的资金、技术与人力的强度,也就是降低了未来清洁环境的成本,使得绿色农产品具有很高的价值。所以,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

2.1 地域环境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环境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生产区所在地的地域环境体系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生产区的区位条件,生产区空间分布的特性,生产区的地域、地势、地带特点,生产区的区域差异规律,生产区所在地的生态结构、生态环境状况、人文环境状态及地区环境容量。

绿色农业地域环境体系有助于我们掌握绿色农业生产区的区位特点,使绿色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能扬长避短,根据各种生物所适应的特定繁殖生态位来发展相应的种植与养殖业,以逐步达到绿色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目标;有助于我们看清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利环境条件与不利环境条件,使绿色农业生产者及时掌握区域环境容量,确定绿色农业生产区所必须遵循的环境约束条件的临界点与阀值,进而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控制在可承载的环境容量之内。

通过提高一个绿色农业生产发展的环境预警屏障,促使绿色农业生产者保持这个生态环境体系的良性循环,以使其足以支撑绿色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下去。所以,地域环境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是最为基础的支撑条件。

2.2 农业资源承载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资源支撑条件

农业资源是农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固有资本”。农业资源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范围内,人均占有的农业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当代及后代人口基本生存与发展的支撑能力。从农业生存的角度来看,某一地区所拥有的农业自然资源数量越多、种类越丰富、质量越高,那么该地区的农业资源承载力就越强,其支撑作用也随之增强,农业的生命力也就越旺盛;从农业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当某一地区的农业自然资源能够承载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满足当代人口及其后代人口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需求,那么,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就可以持续发展下去。

绿色农业作为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虽然依靠绿色技术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欲望,但并没有改变农业自然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原始承载力,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了农业自然资源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的弹性。

2.3 绿色农业生产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生产力是指:绿色农业生产在农业劳动力、绿色技术与农业资本(含物化资本)的总体水平运动下,可能转化为绿色农产品的能力。

显然,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会受到绿色农业生产力的制约,制约的程度取决于绿色农业生产力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支撑作用的强弱,而其支撑能力的强弱又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在人力上表现为绿色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水平;在技术上表现为绿色农业科技含量水平及技术普及状况;在资本上表现为资金投入水平及融资渠道的数量和种类。所以,绿色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将决定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它是推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

此外,绿色农业生产力是一种集合生产能力,其中某单一要素生产能力的大小虽对整体生产能力有影响,但不能决定整体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同时,不同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并不能简单的叠加,而要巧妙结合、有机组装,以达到效益最佳的目标。所以,绿色农业生产力作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条件,对其支撑能力的改善应给以相当的重视。

2.4 智力支持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决策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条件也可称为绿色农业生产者的管理调解能力,它需要绿色农业生产者的认识能力、决策能力及调节应变能力能驾驭“农业―自然―社会”这个复合系统,以适应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通常情况下,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以实现“最小”、“最安全”、“最经济”、“最合理”、“最协调”等目标的行为,可统统包含于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决策范畴。

绿色农业的经济发展决策可分为2类:一类主要解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最优化”的一般性决策,另一类是主要解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最可能的“安全临界”的风险决策。其中,风险决策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处于某种最优化前提下,综合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某些不确定因素,经过分析后得出到的以最小风险为代价,获得的某种最佳效益的具体结论。也就是说,风险决策是对一般决策的调整与修正,其目的在于使决策更利于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要求绿色农业生产者能控制某种或某些变量,还要求绿色农业生产者能评价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系统在这些变量被控制后其反应的合理程度,以便由此回溯,再调整或重新制定相应的若干控制措施,直至系统反应表现出最佳效应或最优特性为止。因此,绿色农业生产者智力素质的高低也成为支撑绿色农业经济顺利发展重要因素之一。

3 加强以上条件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的政策性建议

3.1 法律法规

国家根据现有的关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出台国家和省级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规定,并以此为准绳,严格贯彻落实,做好配套细则工作;各地区根据自己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建立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树立农业自然资源整体化的观念,通过农业资源立法的前瞻性,强化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意识,以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的地位,并建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各地区尤其是绿色农业试点区要积极拓展有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的覆盖面,并将绿色农业生产、绿色技术推广、绿色农产品销售统一起来,共同纳入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系统中来。

3.2 财政政策

国家结合现有的财政扶持政策,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的同时,出台一系列支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财政政策,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向绿色农业领域的转移;探索建立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基金,对致力于研发绿色技术、从事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发绿色农产品销售渠道的组织给予财政上的重点扶持。

国家在完善现有税收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专门针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各地区再依照国家规定的优惠标准,根据自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及实际状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制定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信贷扶持政策,对积极从事绿色农业生产,推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农业银行和信合以低息贷款、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优先贷款等方式予以资金上的支持,并拓宽他们的融资渠道,以逐步完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融资模式。

通过探索绿色农产品的资源价格体系构造,理顺不同地区的价格体系间的关系,出台绿色农产品的价格调节政策,以确保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经济效益。

3.3 技术研发

减量技术:大力普及高效喷灌设施,推广高效栽培技术和集约化养殖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技术,采用绿色农产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动农业资源高效产出技术和无害化生产。

利用技术:重点研究应用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在某些相对产出效率较低的农业生产部门,积极推广投入产出转化系统的优化技术,以促使绿色农业生产者更新现有生产设备、再造生产工艺流程、调整绿色农产品结构和提升生产管理水平。

替代技术:重点研发再生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技术,积极推进绿色农业能源的应用技术,大力鼓励低物耗、低能耗和高转化率的生物质能转换技术。

系统化技术:加快建设以绿色农业生产试验区为载体的绿色农业产业化经济发展平台,在整个绿色农业产业系统中建立起“生产资料供应商―绿农―绿色产品分销商―绿色产品最终消费者”的持续性物质流和资金流途径,以实现绿色农业经济链上各节点的共生耦合。

3.4 教育培训

加大对绿色农业生产者道德文化、市场意识和管理技能的培养力度,以提高他们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能力,树立经营管理理念和市场竞争意识;在已有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的基础上增加绿色技术的培训,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来充分发挥资源生产力;采用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训模式,不仅要有国家、省级的农业科教机构,地、县、乡也要积极推动绿色技术推广中心、农广校、农业中专的建设与发展;各地区对于开展绿色农业教育培训的组织机构要给予政策上的鼓励和财政上的支持,并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媒体广播及网络,大力发展农村远程教育;政府要做好普法教育工作,让农民了解与绿色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自己应有的权利和应经的义务,以提高他们依法办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思华,刘泉.绿色经济导论[M].同心出版社,2004,(1).

[2]高洪深.经济系统分析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