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基础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科护理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科护理基础知识

儿科护理基础知识范文1

关键词:儿科;实习护士;教学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aching Model in Pediatric Practice Nurses

HE Li, XI Min, ZENG Xian-ji

(Chongqing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Xinqiao Hospital, Chongqing 400037,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change the teaching mode, so the students have a strong interest in pediatric practice, well done in pediatrics. Methods the "problem-based" way of thinking, cultivating nursing students theoretical knowledgeintensive, scientific research consciousness. Results the practice nurse 100,experimental group 50 nurse a purpose, planned to carry out practice, from passive learning into active learning, training of nursing students, ability, learningeffect is good;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for nursing students to own when the teacher, not only exercise nursing students to accept the modern informationability, but als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language expression. Conclusion improving pediatric nursing teaching quality, achieve the teaching purpose to promote mutually,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Key words:Teaching; Practice of pediatric; Nurses

临床带教是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纽带[1]。随着社会发展和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成为护理学科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我科根据临床教学经验积累,2012年6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思维方式,让实习护生在出科考试时能很全面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值得推广。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2012年6月~10月来我院儿科实习的护理实习生50名为对照组,其中本科实习生23名,专科实习生27名;2013年6月~10月来我院儿科实习的护理实习生50名为实验组,其中本科实习生29名,专科实习生21名。两组实习生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带教方法 由带教老师任教,每周开展专题知识小讲课,出科前进行出科考试,对实习生护理表现进行患儿或家属的满意度调查。

1.2.2实验组新型教学模式

1.2.2.1 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4 w的实习中,护生能有参观、实习、操作、多媒体讲课和病历讨论,对一些特殊的病历,我们进行视频教学,加深护生兴趣,每位护生发放一张儿科实纲,提出每周需要解决的病例,需要同学平时查阅资料,在每周小讲课中进行病例讨论。

1.2.2.2观摩真实案例 针对真实案例进行讨论,让同学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护生讨论为主[2],有解决的疑惑查阅资料,最后老师做最后的总结。例如:高热惊厥的患儿来到医院我们应该怎么护理?提出问题让同学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让同学掌握除了常规护理程序后,还应该指导家长给小儿在饮食上易清淡,多给小儿进行思想转移,放松心情等护理措施。

1.2.2.3典型病历的教学视频 护生在实习期间,有很多特殊病历不能都见到,可以进行教学视频进行指导。

2结果

2010年7月~2013年10月实习护士100名评价结果:对照组:儿科基础知识考核成绩平均分(68.5±7.1),对患儿整体护理操作能力平分(60.3±9.32);实验组:儿科基础知识考核成绩平均分(60.3±9.32),对患儿整体护理操作能力(91.2±9.5)。实验组50名实习护士每周有目的、计划地进行实习,从被动学习模式变为主动学习,培养了护生动手、动脑能力,学习效果好;多媒体教学让护生自己当老师,不仅锻炼护生对现代化信息能力的接受,还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根据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表,80%学生对儿科老师的带教方法给予了高度评价,不仅让实习护士知其然还之其所以然,还提高了与老师沟通和同学之间人际交往,20%的学生希望能在儿科多进行股静脉穿刺等高难度护理操作。

3讨论

3.1大纲制定学习目标,激发护生学习兴趣 通过实纲的制定,让护生知道在儿科实习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去解决问题?不是单纯的教与学,而是自己在临床的实习中去总结病历的护理内容,使护生充分认识到护理人员是集护理者、教育者、沟通者、管理者和协调者多种功能于一身的角色,激发了护生对护理专业知识的学习热情,稳定了专业思想,且有不断深造的渴望。

3.2以护生为主的多媒体学教,培养护生综合能力 护生自己总结病历进行多媒体答辩,培养了学生有很强慎独精神,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为适应现代护理学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专业基础,达到了教学的双效应目标。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带教老师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培养新一代接班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3典型病例视频讨论,加深护生的形象记忆 病历讨论是临床实习中应用较多的教学方法[3],精心选择典型病例,每个病例资料都印发给学生,让护生通过看视频进行多个病例讨论, 以问题为基础,以病例为中心,使学生从由浅入深的问题中掌握疾病基础知识和疑难病例的临床观察特点,从而锻炼了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婴儿先心术后肺部感染、小儿高热惊厥、结核性脑膜炎等;又如婴儿用药剂量,让每位护生进行药物剂量的计算,使护生在面对医生对患者开出的医嘱时能辨别医生医嘱药物剂量是否准确,以免对患者用错药物。病例讨论以学生为主,对病例资料进行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启发,最后归纳总结及点评。可以锻炼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

3.4加强护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实习护生缺乏与患儿及家属沟通的技巧[4],儿科大多患儿由于年龄太小,无法与护生进行良好的语言沟通,需要老师运用各种方式与患儿交流,除此,儿科老师还要面对不同文化层次、经济、社会地位的患儿家属,实习护生由于缺乏临床沟通经验,与老师一起进行健康宣教,不仅可以学习健康教育知识,还能熟悉如何与不同的患儿及家属沟通能力。拉近与患儿的距离,使护生有主人翁意识。

参考文献:

[1]邱海玲.儿科实习实习护士心理问题的分析与应对[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6(3):79-80.

[2]高金华.加强儿科实习护士沟通能力的培养[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3):75-76.

儿科护理基础知识范文2

【关键词】提问式教学法中职卫校儿科护理

儿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掌握了一定基础医学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向临床实践靠近的一门课程,培养其临床思维能力,为其进入临床打下基础,牢固扎实的理论知识非常重要。由于儿科护理学教材相对枯燥、难懂,实操机会较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课堂教学是护生获得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提高儿科护理学教学质量,培养实用型儿科护理人才,是儿科护理教学的主要任务。本文主要浅析在儿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巧用提问式教学法,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提问式教学法的利与弊

1.1提问式教学法的优点 激发学生思考、主动参与教学,提问之后的讨论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多方面思考问题,活跃课堂气氛,由被动变主动等。

1.2提问式教学法的缺点 不能兼顾所有学生,问题多了教学内容无法完成,容易带入其他与教学无关的内容,影响该堂课程的教学目标等。

2.如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巧妙的运用提问

2.1把握好提问时机

2.1.1导入新课时提问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根据课堂要讲授的内容,设计有关的问题向学生提出,以引起学生急欲求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讲授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这一内容时,可以在讲课时放映几张佝偻病骨骼畸形的图片,待学生看后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畸形?”接着开始本节课的内容,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专心听讲。

2.1.2突出重点时提问 每一节课都有教学重点,好的提问能让学生快速记忆重点知识。如高热惊厥患儿的护理,降温是一重点护理措施,讲授该知识点时,可以提问:“如何降温?”学生在原有护理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不同的学生能说出一两种降温方法,教师整合学生的答案,再详细讲述一次,使全班同学知道了高热降温的护理方法。

2.1.3发散思维时提问 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某一点信息,然后运用已知的知识、经验,通过推测、想象,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重组记忆中的信息和眼前的信息,产生新的信息。在教学上,运用这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推导能力。如讲授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病因时,先告知学生光照可以使皮肤产生内源性维生素D3,根据这一知识点,提问学生:“哪些情况会使小孩内源性维生素D3不足?”,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得到很多答案,如冬季出生的小孩、室外活动少、城市多于农村、北方多于南方等,由此进一步讲授健康宣教“预防小儿佝偻病”的一大要点是让小儿多户外活动,接受日光照射。

2.2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扬长避短,减少提问式教学法的弊端 课堂提问把握不理想,学生学习深度可能达不到预期目的,甚至教学重心发生偏移。所以教师要适当地做好引导工作;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同时要注意保持学生适当、平衡地发展。最大力度提高教学质量。

2.3问题的设计要结合临床及日常生活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临床护理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身心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小儿。所以,有些内容与护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在讲课时能与护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更易引起护生的关注,产生好奇心,极大地调动护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老百姓俗称“感冒”,这个疾病几乎每个人都患过,那么“感冒”时会出现哪些临床表现?大家一般采取什么措施来治疗和护理?在护生简短的发言之后,接着提问,那么小儿患“感冒”时会有哪些临床表现呢?其与成人的不同之处在哪里,为什么?如此,不仅能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护生多动脑、积极思考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要想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运用提问式教学方法只是诸多方法当中的一种,该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课堂上重点、难点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改变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 、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以及获取更多其他知识能力的有效途径〔1〕。但是 ,一堂课中的问题并不是越多越好,问题过多会使学生精神过度紧张,疲于应付,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考。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掌握好课堂提问的适度原则,切忌把“满堂灌”变成“满堂问”,要给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留有充分的时间,这样才能达到提问的真正目的。总之,在教学中只要充分地利用课堂,灵活地运用教材,创造和利用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能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儿科护理基础知识范文3

【关键词】儿科护理;说课

说课是指在授课之前或授课之后,让教师面对同行或教学研究人员,系统地谈自己的教学设计及理论依据,口头表述一节课的教学设想,然后由听者评析,以便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活动[1]。说课是一种教学、教研改革的模式,说课活动可以有效地调动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学习教育理论,钻研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师素质,是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途径之一。笔者现对我院儿科护理课程的说课设计介绍如下。

1 课程设置

1.1 课程定位

《儿科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强的临床学科,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护理的一门学科。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儿科护理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护理程序对患儿实施整体护理。《儿科护理》和《基础护理技术》、《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共同构成了护理专业核心课程,且《儿科护理》是护士执照必考内容之一;是护理专业,母婴保健专业,涉外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

1.2 课程教学目标

1.2.1 知识目标:掌握儿科基础知识;熟悉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专科护理;掌握儿童预防保健知识。

1.2.2 能力目标:具备规范的儿科常用护理操作技术;具有对儿童、家长及社区群体进行儿童保健指导和健康宣教的能力;能根据各年龄阶段儿童的体格、智力发育和心理行为特点对其提供全方位的整体护理。

1.2.3 素质目标: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娴熟的专业技术素质;具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患儿同情、爱护与关心。

2 课程设计

专任教师和临床儿科护理行业专家一起,对儿科护士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结合岗位需要,以能力为本位,确定课程目标;根据临床儿科护士的工作过程,找出与本课程所对应的职业能力,并联合执业护士考纲,确定并序化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及职业成L规律,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情境。

3 课程内容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需求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标准,学校专任教师联合临床儿科护理专家,根据临床儿科护士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选取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科学、实用为原则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并按实际工作任务过程进行学习情境的编排。把儿科护理课程按照工作流程分为分四个项目,十五个任务。教学组织安排如下表:

4 教学方法和手段

4.1 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突出护理专业特色,结合高职护生的认知规律与身心特点、各教学项目内容要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4.1.1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以每一个学习项目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以完成一个学习项目为目标,通过导入项目进行项目分析、制定学习方案、教师评价方案引导、实施方案、教师检擞肫拦赖攘个教学步骤实施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组织与引导作用。这种教学的特点是项目并不是具体病案,有很多解决的途径可供选择,学生有较大的自主性。

4.1.2 仿真教学法

学生先在儿科护理实训室中高仿真模型上进行模拟操作演练,熟练掌握操作目的、操作前准备、操作程序、操作注意事项。在此基础上深入医院儿科病房进行真实操作,体验其中的技术要领、体验护理患儿必需的职业素质,总结出护理经验。如儿童头皮静脉注射是儿科护理技能中的难点,经验性很强,单纯靠在模拟患儿身上进行训练效果也不理想,此时进行仿真教学法会有很好教学效果。

4.1.3 角色扮演法

家长是年幼患儿的代言人与病情的知情人,家长知识缺乏常造成儿童患病,如营养不良性疾病等,所以儿科护理要实现“以儿童家庭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健康教育对象也包括患儿家长。角色扮演教学法主要要求学生相互扮演患儿家长,了解有关儿童营养与喂养、患病儿童的护理与病情观察、儿童素质教育等方面知识。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部分项目的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质量意识。

4.2 教学手段

4.2.1 开展融多种教学媒体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

《儿科护理》教学主要在一体化实训室完成,实训室内均配备有多媒体投影系统、全套儿科护理教学光盘、图片资源等丰富的教学资源。课程组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开发制作了10多个学习项目的电子课件,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完美地融合在一 起,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形象、直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4.2.2 采用仿真软件进行综合能力模拟训练

实训室配备了包括常见护理项目综合训练的各类模拟操作软件,可以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同时该软件系统还配置了学生进行模拟技能训练操作考核反馈系统,为学生课后自学提供教学保障。

5 教学条件

5.1 师资标准

专任教师都具备以下条件:本科以上学历;高校教师资格证和护士或医师执业证;一定临床工作经验;较强的专业技术操作水平;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组织教学的能力;善于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兼职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较大的行业影响力,使教学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5.2 实训条件

校内具有儿科护理技术各项技能训练所需的医护器械设备和模拟儿科病房。根据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了完善实验教学大纲、实训指导教材,每个实训项目均制定了详细、规范的考核标准和操作流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护理专业技能考核手册。

在校外广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与多家医院签有校企合作协议,并制定有巡回检查制度与计划,密切学校与医院的联系,保证实践教学计划的落实,满足学生实践训练的需要。

6 考核与评价

采用多元嵌入式评价方式进行考核,实现职业能力培养的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6.1 评价主体: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

6.2 评价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的互评构成,终结性评价由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构成。考核的内容包括知识、能力、素质。

6.3 成绩评定:按百分制记分,成绩=平时成绩×30%+理论考核成绩×60%+技能考核成绩×1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回答问题、作业、考勤、实训报告。

7 改革思路

加强教师培训,理论联系实际,产、学、研相结合;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深入探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增加学生临床见习的机会,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儿科护理基础知识范文4

关键词:护生;职业核心能力;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研究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把“能力本位”课程建设作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心。国内高职院校大多数在护生实习前安排了时间不等的综合实训课程,但很多院校仅局限于前期课程的单项操作重复练习[1],缺乏贴近临床的综合训练,护生顶岗实习时机械模仿多,不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改变这一现状,培养护理核心能力,缩短学校与医院的距离,我院于2012年开始在护理专业第4学期开设护理综合实训课程,围绕典型岗位任务设计综合案例创设护理工作情境,以小组为学习单位,采用任务引领的模式来解决护理领域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我院2013级护理专业(三年制)472名护生,其中男生22人,女生450人,年龄20岁~22岁,均已完成基础护理学、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健康评估等基础课程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急救护理等临床专业课程的学习,基本掌握了临床常用护理技术操作。于第4学期(1周~10周)、护生实习前开设《护理岗位能力综合实训》课程,共60学时。

1.2方法

1.2.1岗位分析序化高职“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决定了应首先从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入手,将工作岗位的职业需求整合到课程中去,通过职业能力分析,明确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职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我院通过广泛调研、邀请省内护理专家分析,将护理工作岗位序化为5大护理岗位群(门诊、病区、手术室、产科门诊及产房、急救中心及ICU护理岗位群)及28个护理岗位(导医台、输液室、注射室、换药室、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心内科、神经内科、血液科、肾内科、内分泌科、烧伤外科、神经外科、普外科、胸外科、骨科、泌尿外科、传染科、妇产科、儿科、器械护士、巡回护士、产科门诊、待产室、产房、母婴同室、急救中心、ICU)。1.2.2任务归纳目标设计根据调研及各岗位的护理工作特点,总结该岗位护士的主要工作任务及胜任岗位任务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目标。以儿科护理岗位为例。儿科护理岗位工作任务为:出入院患儿的评估、处理;儿科常见病的护理及健康教育;运用医院信息系统处理医嘱;书写病室交班报告;无菌物品的使用及管理;对各类用物的终末处理。胜任岗位任务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目标:①知识目标。了解儿科病房各班护士的主要工作任务、工作流程;熟悉新生儿温箱、蓝光箱使用的目的、适应证、禁忌证;熟悉更换尿布的目的、注意事项、臀红的表现、预防及护理;熟悉小儿约束法的目的、注意事项;掌握小儿颈外静脉、股静脉穿刺目的、注射部位及注意事项;掌握儿科常见疾病的护理要点;掌握小儿心肺复苏术的目的、步骤、操作及复苏评价指标。②技能目标。准确采集患儿健康史,对儿科常见疾病体征进行评估;正确对儿科常见病实施护理和健康教育;正确更换尿布,及时正确处理臀红;正确实施小儿约束;准确执行小儿颈外静脉、股静脉穿刺采血法;正确给小儿实施温箱保温、蓝光疗法;能成功实施小儿心肺复苏、评价复苏效果。③素质目标。具备与不同年龄患儿的沟通技巧和能力;对患儿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同情心;具有评判性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病情观察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具备“慎独”的职业素质。1.2.3学习任务设计参考2010年1月国家卫生部下发的《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明确典型工作任务、各个岗位的实训项目。将一个护理工作岗位的多个实训项目综合为一个或多个学习性工作任务,如将采集健康史、小儿股静脉穿刺采血法、蓝光疗法、脐部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整合为新生儿败血症的评估、护理工作任务。课前通过综合案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任务引导,将岗位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的准备后,带着见习任务到医院(行业一线)课间见习。课堂实训采用角色扮演模拟临床情境,学生将解决工作任务的过程展现出来。1.2.4典型案例综合实训综合实训课程总课时60学时,实训场所为仿真模拟病房。实施时以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教学单元,采用高职校院合作项目化教材《护理专业岗位能力综合实训》组织教学,综合使用任务驱动、项目引导、小组讨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具体实施过程以儿科护理工作岗位为例介绍如下。1.2.4.1课前任务准备以5人~7人(单数)组成1个小组,提前1周进行课前准备。①参考《护理岗位能力综合实训》教材熟悉儿科护理岗位的岗位设置、工作任务;②按照教材提示,完成本岗位知识、技能、素质的准备;③复习本岗位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④回顾本岗位重点实训项目的职业标准及安全事项;⑤根据老师给出的见习任务在学习附属医院完成课前见习,比如用一段视频记录下儿科护士的一天,为婴儿更换一次尿布,制作一个儿科常见疾病临床路径的PPT汇报、完成一次对缺铁性贫血小儿家长的健康教育等。1.2.4.2课堂任务实训21人左右小班授课,授课地点为仿真模拟病房。具体实施:①各小组汇报见习情况,视频、护理方案呈现;②教师设计仿真工作过程的综合案例,案例包括一组工作任务,每组抽签决定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抽签后小组讨论决定解决问题方案,最后采用角色扮演法演示工作任务完成过程;③自我评价、组间评价、教师评价,引导学生思考上一步骤的不足,并调整;④分小组情境实训练习。1.2.4.3课后任务总结护生利用护理实训室仿真病房,以小组为单位模拟实训,完成解决典型工作任务的方案,并完成实训日志。1.2.4.4教学评价过程性评价占50%(出勤、学习态度、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语言交流、组织协调能力、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实训日志、课堂提问等),终结性评价占50%(完成典型案例为载体的工作任务,对其完成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

2结果(见表1、表2)

3讨论

3.1有助于高职教育理念的实现

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选取、教学设计及实施的方法手段上,与传统的课程不同。我校前期广泛调研、邀请行业专家将临床护理岗位序化,归纳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总结胜任护理岗位工作任务必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再以临床真实案例为背景设计工作任务,根据认知规律,设计由点到面、由单一模块到综合实训的若干学习性任务。该课程更能实现学校与行业的“无缝对接”,体现高职教育服务于行业发展的特色,更好更快地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3.2有助于提高护生的理论成绩和临床综合技能

传统实训授课中,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分开。学生在实训课上往往只关注操作本身,而不能理解在哪种情况下这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病情变化后又该采用哪种操作等,不能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改变以往理论和实训分开教学的方式,将理论内容与实训项目相结合,通过任务引领、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认识到操作过程中要明确目的理解原理,能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专科护理知识去理解、思考、分析,学生不再拘泥于教材的操作步骤,操作不是简单的模仿,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和技能的应用[2]。

3.3有助于提高护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护理综合实训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更有助于培养护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评判性思维、团队合作精神、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沟通能力等方面,优势明显。其模拟临床工作的环境,充分地应用综合实训将理论与实训有机结合,贴近岗位,贴近临床,贴近学生,尽量缩小教学与临床的距离,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教学活动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在完成项目和任务的时候要以学生为主体,探索专业知识,实践专业技能,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及自我管理式的学习[3]。在未来的护理教学中,如何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应用软件、网络空间化、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另外,随着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护理核心能力将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因此,对护理核心能力的内涵我们要不断挖掘、探索。

参考文献:

[1]冯蓉,夏立平,许红,等.《护理岗位能力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护理研究,2014,28(1B):108-110.

[2]周密.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高专《儿童护理》课程教学设计及应用[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4:1.

儿科护理基础知识范文5

关键词:多种教学法;儿科临床护理带教;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R47-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4-27

儿科护理学有着极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对儿科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在儿科临床带教活动中,为了提升护生的能力,需要实现儿科护理技能与理论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锻炼护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学校对儿科护生采用了多种教学法,成效理想,现将带教模式总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将2014年3月至2015年7月学校儿科实习护生纳入研究范围,共计46名,均为女生,年龄为16~18岁,平均年龄为(17.3±0.8)岁,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46名护生分为多种教学法组与对照组,均为23名,两组护生在年龄、在校成绩、带教环境与带教仪器上无显著差异(P>0.05),不会干扰带教效果。

2. 护理带教方式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带教模式,由带教人员为护生介绍儿科护理环境,按照大纲要求来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对于多种教学法组,采取入科教育、多媒体教学、集体示范等教学模式:①在护生入科的第一天,由带教老师采用游览式教学模式为护生介绍儿科的相关工作流程、规章制度、实习安排与授课要求,消除护生的紧张心理,让她们明确自己的实习职责;②按照实习计划要求采用集体示教模式,让护生对儿科基本操作有初步认识,介绍病房内的相关设施以及仪器的清洁与使用方法,让护生对儿科护理工作有系统、全面的认识;③采用多媒体教学法为护生播放相关的视频,包括小儿患者的心理特点、各类常见小儿疾病的临床护理方式、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技巧,等等。这些视频资料配备了语音解说,业务教学模式采用幻灯片的形式为学生进行播放。对于重、难点知识,可以反复播放,这有效提升了护生的学习积极性,也缓解了带教老师的工作压力;④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为护生设置一定的模拟情景,让护生扮演各种角色,以锻炼护生的综合能力,让护生进行各项操作,带教老师则负责帮助护生巩固相关理论知识,最后组织护生进行总结。

在护生出科之前,进行理论和操作考试,对比两组的综合成绩。

3.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以P

二、 结果

多种教学法组理论成绩与操作成绩分别为(92.9±4.2)(94.6±5.3)分,对照组理论成绩与操作成绩分别为(87.7±4.3)(88.9±5.1)分,前者考核成绩显著优于后者,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三、讨论

临时护理实习属于儿科护理教学中的重要阶段,也是帮助护生巩固知识的主要途径。在护理实习中,应用多种教学法可以有效提升护生的操作能力。同时,多种教学法可以有效提升护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让她们真正对儿科护理这项工作产生兴趣,成为高素质的儿科护理人才。在儿科护理带教过程中,不仅要为护生讲解相关的护理基础知识,还要注意培养护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综合素质。本研究在多种教学法中采用了入科教育、多媒体教学、集体示范等教学模式,从护生进入科室开始,就予以系统全面的培训和教育,注重锻炼护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实习结束之后,多种教学法组理论成绩与操作成绩分别为(92.9±4.2)、(94.6±5.3)分,对照组理论成绩与操作成绩分别为(87.7±4.3)(88.9±5.1)分,前者考核成绩显著优于后者,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带教中采用多种教学法可以提升护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一护理带教模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儿科护理基础知识范文6

关键词:护士资格考试;护理;策略

本文为河北省教师学会课题(课题号:JJS2010--055)相关论文

进入21世纪护士职业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凡申请护士执业者必须通过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获得护士执业证书。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简称GLEN,我国从1994年开始在全国推行,每年举行一次,而2009年报名范围发生了变化:在校护理专业应届毕业生也可以参加考试了,而且考试由两年滚动通过改为一年通过,使执业护士资格考试这项全国性的考试成为护生进入卫生职业队伍的准入证,越来越受到重视,具有从业资格和法律效应。而其考试范围的改革更增加了考试的难度,为护理人员的资格获得提出了更高要求。

学院要发展必须靠教学质量,而护士资格证考试在在校生中进行,正是考验教学水平,做好社会宣传的最好途径,也是在校护理专业学生就业成功的重要保障。本课题期望了解近两年初级护士考试各个科目的过线情况及学生对考试改革的想法和复习方法进行问卷调查,为提高今后考生的过线率并为今后的考试辅导提供事实依据。尤其是研究资格考试改革对在校护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为护理专业在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安排具有指导意义。

一、护士资格考试各个科目的过线情况统计

1.对象和方法

选取我院2009、2010年参加护士资格证考试的护理专业大专班的学生。采用历史性研究方法,对参加护士资格考试的611名全体大专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见表1~2)

表1:2009、2010年初级护士资格考试通过情况

表2:2009、2010年初级护士资格考试4个科目通过情况[n(%)]

从表1、表2可看出两个特点:一、是由于人们对考试的重视,过线率显著提高;二、是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这两项过线率低,特别是基础知识最低。

二、问卷调查

1.对象和方法

选取我院2009、2010年参加护士资格证考试的护理专业大专班的学生。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在报考初级护士资格考试前,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向其发放问卷并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611份,回收有效问卷611份,有效回收率100%,并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及相关分析。

2.结果

(1)100%的学生在参加考试之前都做过模拟题或看过相关辅导资料,说明学生都很重视考试。

(2)2009届学生在参加考试之前均未参加考前辅导班,因为学院未举办这类辅导班,院外辅导班也很少;2010届学生考前有1.3%的学生参加了考前辅导班。且参加辅导班的42名学生(36名过线,过线率为85.7%)的过线率高于未参加辅导班的281名学生(229名通过,过线率为81.5%)的过线率。

(3)参加考试之前感到紧张的学生2009年占97.6%,2010年占96.6%,说明学生普遍有考前紧张,需要进一步的心理疏导。

(4)我国是一个传统观念很强的的国家,无论经济状况如何,绝大多数家庭其独生子女均视为掌上明珠,成为几代人呵护的对象。在一定程度上,怕苦怕累、娇生惯养成为这类学生的通病。我校生源进入独生子女高峰期,本次调查中,在未过线的学生中,2009年独生子女占76.7%,2010年独生子女占74.1%,均较高。

(5)本次调查中,在过线的437名学生中,农村学生过线率为79.4%,明显高于城镇学生的53.1%。可以说明农村学生成绩优于城镇学生。

三、讨论与策略

护理工作是一项涉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要工作,护士对其执业能力负有法律责任。对护士进行严格的考试,注册制度是一种国际惯例,如美国CGFNS国际护士注册考试等考试在国际上40多个国家开设考点。我国从1994年开始了护士执业考试(GLEN),这对于加强临床护理工作管理,提高护理质量,保障医疗和护理工作安全,巩固护理教育成果,促进我国护理事业与国际接轨,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2003年度起护士执业考试与护理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并轨。我国护士资格考试报考条件:(1)获得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护理专业设置评审合格的中等卫生护士学校护理专业毕业证书;(2)获得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护理专业专科毕业证;(3)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境外中等或高等医学院校护理专业毕业证和护士执业执照,其中外国人应当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定的汉语水平考试合格证明,并在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中见习3个月以上。2009年报名范围发生了变化:在校护理专业应届毕业生也可以参加考试了,而且考试由两年滚动通过改为一年通过,使执业护士资格考试这项全国性的考试,成为护生进入卫生职业队伍的准入证,具有从业资格和法律效应,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其考试范围的改革更增加了考试的难度,为护理人员的资格获得提出了更高要求。

初级护士专业资格考试分为4场4个科目,即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其中前3个科目内容又包括临床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儿科等知识,内、外科知识各占35%,妇、儿科知识各占15%;专业实践能力均为护理学基础知识。但不管是哪一个科目没通过,都不能拿到初级护士执业资格证[2]。专业基础知识主要内容涵盖常见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及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相关专业知识主要内容涵盖常用实验室检查,X线等辅助检查,一些特殊检查、特殊治疗;专业知识主要内容涵盖常见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并发症、护理;技能操作主要指专业实践能力,其主要内容涵盖护理学基础知识的有关理论与操作。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过线率低,特别是基础知识最低。说明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往往只重视实践和动手机会,而忽视基础知识的再提高。因此在临床实习期间要教育他们改变重临床、轻基础的观念,注意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的双向渗透,结合“三基”训练,通过临床实践来印证所学理论知识。在工作中,要善于运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解答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打破学科界限,并通过考试或自测形式,对所学医学基础理论有一个巩固和再认识的过程,以此来实现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扎实、打牢理论根基。

护士资格考试内容涉及面广,只有全面复习护理学基础知识及临床内、外、妇、儿等科的知识才能考出好成绩。考生要想在短时间内通过考试,必须端正态度、全面复习知识:既要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又不能忽视理论的学习;既要重视护理专业知识,又不能忽视护理学基础理论。学校在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任不能忽视他们的理论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一定要重视知识的传授,不要错误地认为考生毕业及资格考试没有直接的考试科目而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另外考生在学校学习及实习后的复习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基础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掌握差的基础和相关知识,应肯下功夫、多下功夫,做到有的放矢。

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农村学生过线率明显高于城镇学生,而独生子女低于普遍过线率,说明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成绩。城镇学生和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好,怕苦怕累、娇生惯养,经常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为改变生活环境而学习的愿望较弱,学习主动性较差。因而影响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使其热爱护理事业,主动学习护理知识,提高资格考试的提高率,为今后的护理工作准备有效的“敲门砖”。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考前培训能够明显提高过线率。增加考前培训、进行集中、系统的复习对学生考前知识的查漏补缺是效果显著的一种好方法。考前培训,可以保证考前学习的时间,尤其对那些自控能力较差、实习工作繁忙的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有组织的形式帮助他们系统地完成复习任务、保证复习的成效。学院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考前培训,当然培训的教师、教材和内容选择都应该做到有针对性,高效率。我们2010年的做法是根据全国卫生专业资格考试护理学考试大纲,充分利用全国护理学卫生资格考试应试指导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等权威院校编写的模拟试题,指定各科有经验并参加了全国护士资格考试师资培训的教师讲解相关内容,课时培训方式以集中讲解为主,针对全国护士资格考试涉及知识面广、重视基础理论的特点,根据大纲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授课,详细地讲解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并依照授课内容及复习进度定期安排考试。参考资料也显示随时了解学生对本阶段复习内容的掌握以及教与学之间的配合,授课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及时解答学员的疑问,可以有效提高过线率[3]。

另外,还应该在考试之前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减轻学生应试前的紧张情绪,做到心情轻松、准备充分的参加考试,从而有效提高考试通过率。

日前,2011年护士资格考试的考试大纲已经公布,最新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范围和科目均有较大变动,考试科目改为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两个科目,改革后的考试内容主要按照各个系统进行编写,打破了原有的内、外、妇、儿基础护理学的分类方法,增加了《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生命发展保健》《中医基础知识》《护理法规与护理管理》《护理伦理》《人际沟通》等学科,并且增加了疾病的护理问题和健康教育等板块,说明护士资格考试在不断地随着现代护理观念而改变,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策略也应该不断地跟随职业的需求而改变,才能使学生考试通过率提高,培养的人才才能满足护理职业岗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