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财务预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财务预警范文1
我国教育改革带来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高校规模的扩张和教育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为满足愈来愈多的新增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在财政支持力度相对减小的情况下,高校不得不利用信贷资金来解决这一矛盾。在利用信贷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加快高校基础设施和重点学科建设、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同时,财务风险也逐渐显现。因此,为防范与化解高校财务风险,探讨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及其建立原则
高校财务风险是指在高校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而面临的风险。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则是在高校现有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基础上,设置一些科学化的敏感性财务预警指标和财务预警标准,监测高校实际财务状况偏离预警线的强弱程度,发出预警信号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的一种有组织的程序。建立预警系统的目的,就是要在高校现有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基础上,采用合理、可比的原则,设置相关的量化指标,分析和评价高校办学资金使用的合理程度、财务管理水平和真实财力情况;通过该系统,找出高校之间存在的差距,及时揭示隐性问题,为各级领导的宏观决策提供客观的依据,并对高校财务运行中潜在的风险起到预警预报的作用,并采取措施规避和化解财务风险。
建立高等学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为了满足学校自身及其他方面的管理需求,以求快捷、方便、准确、及时地了解财务运行状况,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建立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其一,预测性原则。系统对高等学校财务风险的监测要有分析发展趋势、预测未来的作用。高等学校的管理成效最终通过财务信息反映出来,预警系统要从众多的财务指标中选取一系列能敏锐反映高等学校财务状况且独立性高、补充性强的指标,运用数学方法测算出高等学校管理绩效的综合指数,从而让大家认识、了解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
其二,统一性原则。高等学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以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为基础,在收集信息的范围、方法、口径上应统一,以保证判定结果的可比、准确和连续。
其三,动态连续性原则。高等学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能及时预测风险出现的情况,发出警报,亮出红黄牌,但它监测的是高等学校一个动态连续的管理过程,系统也只有坚持动态连续性的原则,才能不断修正、补充,确保先进性,把握未来发展的趋势。
其四,实时性原则。高等学校要准确、及时地预防财务风险的发生,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就要求高等学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必须要敏捷、实时地采集信息,分析信息,判断信息,发出预警。
二、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
财务风险管理的一般程序是风险的识别、风险的测度和风险的控制。本文按照这个思路来构建高校财务预警系统,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如上图,高校财务预警系统是一个循环运行的系统。基本信息系统负责财务信息的收集,财务信息收集的对象主要是高校内部财务信息和外部信息,并形成一个资料系统,将所有资料传递给分析监测系统。分析监测系统是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核心,运用专门的财务预警模型,通过分析监测可以迅速排除对财务影响小的风险,从而将主要精力放在有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风险上,对其重点研究,分析出风险的原因,评估其可能造成的损失。风险控制系统应及时根据财务风险水平的高低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或化解策略,对财务风险回避、转移和承接。
(一)基本信息系统
良好的财务预警系统必须建立在对大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基本信息系统。负责财务信息的收集和传递,这个系统应该是开放性的,不仅包括信息的输入,还包括信息的输出;不仅有财会人员提供的财会信息,更有其他渠道的信息。这里的会计信息系统不仅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会计核算报告系统,还包括对会计资料的认真阅读、分析和评价,以及寻找高校潜在的财务风险并及时消除财务风险的工作。
(二)分析监测系统
分析监测系统是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核心,它以高校的财务报表及其他相关的资料为依据,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校存在的风险做出判断,对风险水平达到或超过预警线的财务风险进行预警。定量分析主要是通过设计一套财务风险指标评价体系,来评估高校财务风险的。
1.建立高效财务风险指标评价体系
高等学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中最关键的是选择高敏感性的重点预警指标,以便预警指标体系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的状况。根据高等学校财务活动的特点,其预警指标体系一般可分为四类:偿债能力指标、运营绩效指标、收益能力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考虑到财务风险的主要来源是负债,所以预警指标体系以偿债能力指标为主,运营绩效指标为辅,收益能力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为补充。在具体指标的选择方面,各指标间应既相互补充,又不重复,尽可能全面综合地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
(1)偿债能力指标。偿债能力反映高校偿还各种到期债务的能力,可选择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带息负债比率、长期负债占全部负债的比例、负债偿付率、可供周转月数等指标评价高校偿债能力。各指标具体说明如下: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资产负债率用于分析负债程度和财务风险的大小。从高校的性质来看,资产负债率保持在较低的比例上较为合适,高校资产负债率的警戒线为40%-60%。当高校资产负债率大于60%,就应该发出预警信号;资产负债率大于1,说明高校财务状况已严重恶化。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比率越高,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就越强。高校流动比率为1.5较好,小于1.5则应发出预警;但比率过高,其偿债能力未必很强,反而会因为大量流动资产的占用影响到高校资金的运营效果。带息负债比率=(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利息)/负债总额×100%。带息负债比率表明:高校带息负债占全部负债的比例,带息负债比率越高,说明高校的财务负担越重,还本付息的压力越大。长期负债占全部负债的比例=长期负债总额/负债总额×100%。这一指标越少,表明高校还债的时间越紧迫,风险越大。负债偿付率=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总额/可用于偿还债务的收入×100%,负债偿付率将债务与收入结合起来,用来分析高校取得收入偿还债务的能力,比率越小说明偿债能力越强。可供周转月数=(年末银行存款+年末现金+年末借出款+年末债券投资+年末应收票据-年末借入款-年末应交税金)/学校全年支出总额/12。该指标值越大,表明支付能力越强。经费来源中稳定性、可靠性最强的渠道是国家拨款,而这些拨款一般是按季度下达,所以可供周转月数最好不要低于3个月。
(2)运营绩效能力指标。高校资产和资金的使用是为了维持和发展高校教学、科研事业,如果不能完成既定目标,说明高校的资产和资金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可选择收入支出比率、生均学费收入支出比率、公用支出比率、固定资产增长率、自筹收入能力比率、应收及暂付款占年末流动资产的比重等指标来反映运营绩效能力。具体说明如下:收入支出比率=一定时期高校收入总额/一定时期高校支出总额。这一指标反映高校每一元支出有多少收入作保障,是衡量高校对资源的利用能力,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自我支付能力越强,相对来说筹资风险越小,一般以0.5为宜。生均学费收入支出比率=生均学费收入数/生均支出数。该指标反映高校生均支出一元有多少生均学费收入作保障,是衡量高校学生交费补偿支出能力,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动用其他经费补足学生支出的能力越强。公用支出比率=公用经费支出/事业支出,衡量事业支出的结构指标。公用支出比率反映高校合理安排资金的能力,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用于发展投入的资金大。一般以0.5为宜。固定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总额-上年固定资产)/上年固定资产。该指标反映高校在设施建设及设备购置中所投入的资金,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资产增长速度越快;但过高也会导致筹资风险增加。自筹收入能力比率=自筹收入/总收入。这一指标衡量高校在开源创收方面的能力,也是高校自身价值实现的体现,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自我发展能力越强。应收及暂付款占年末流动资产的比重=应收及暂付款/(学校总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该指标反映了高校资金使用效益和财务管理水平,指标数值越大则财务风险越大。(3)收益能力指标。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高校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开展全方位的社会服务,运用自身力量最大限度的获取最佳的办学效益。可选择总资产收入率、净资产收入率、投资收益率、职工人均纯贡献、合格学生生均教育成本等指标衡量高校收益能力。
(4)发展能力指标。发展能力反映高校持续发展能力,可选择资产权益比率、自有资金动用程度、其他资金占用程度、自有资金余额占年末货币资金的比重等指标反映高校发展能力。
2.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定量分析虽然是通过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来完成财务风险预警的,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但这种方式也会受到不同高校条件差异、高校在不同时期影响因素的变化、评价时对评价指标的选择,以及高校对会计政策的选择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无法满足高校对财务风险预警的全面需要。而定性分析则是在财务报表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分析人员的经验判断,可以对定量分析的不足加以弥补。如当高校过度依赖贷款、总资产和收入急剧下降、过度大规模扩张、财务预测在较长时间不准确等情况,则预示着高校存在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为此,高校不但要通过定量分析来把握高校的发展趋势,而且要相应地结合定性分析来进行考量和判断。
(三)高校财务风险控制系统
风险控制系统就是针对分析检测系统对财务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作出的预警,对不同的财务风险类型提供不同的有效控制措施。控制措施按其是否依靠外界帮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将财务风险转移,另一类是将财务风险自行承接。高校对自身控制能力有限,即使可以控制,但控制的成本和代价太大的财务风险可以实施转移策略,如会同商业银行制定切实可行的还贷方案和多家银行组合实现贷款,向专业保险公司投保等。高校对不能转移的财务风险或自己有能力将损失控制在可容忍范围内的财务风险可以实施自行承接策略。自行承接的方式即制定相应的对策改善目前的财务状况,如加速应收账款的收回,节约开支,有效处理不良资产等。在制定好控制措施后,还应定期检查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并根据整个系统的运行情况重新对财务风险评估系统作出的预警进行适当性、有效性、及时性的分析,并对基本信息系统的风险信息进行修正,从而将高校财务预警系统的三部分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结语
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高校的报警器,高校必须对预警指标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经常性的监控,对高校每一项重要经营决策活动带来的财务状况变化,进行预先测定,分析判断财务风险程度,为决策提供反馈信息。同时,要以现代财务理论为指导,根据目前国内的实际情况完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保持预警系统的先进性和有用性,淘汰不适用的指标,参考社会平均水平、行业水平、高校的特点、产业政策、本单位或同类高校历史经验,增加更能反映单位实际问题的新指标,制定出适合于本单位财务特点的预警指标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双红.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构建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07,(6).
[2]雷振华.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2).
高校财务预警范文2
关键词:高等院校 财务风险 预警系统
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含义
财务风险是指经济活动的主体在开展经济活动中因筹资、投资和日常经营所面临的风险。高校属于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可以把财务风险定义为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因资金运动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及其实际后果。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高校通过设置财务预警指标和财务预警标准,分析和监测高校的财务风险程度,并采取有效措施来实施风险控制的一项系统工程。通过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运行,可以分析和评价高校的资金使用效率、财务管理水平以及未来发展能力,尤其是能对高校财务运行中的潜在风险做出预警和提示,为各级部门的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并能采取积极措施,控制和化解高校的财务风险。
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构成
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一个系统运行的整体,具有信息采集、发现风险预警和风险的控制与处理等多项功能,由此,可以把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结构表述为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知,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由信息采集系统、信息分析系统和风险控制系统三个模块构成,它们相互联系、循环运行,共同完成高校财务风险的发现和控制工作。首先,由信息采集系统负责搜集高校相关信息,然后将所有资料传递给信息分析系统。信息分析系统是整个财务预警系统的核心环节,通过对重要的财务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对高校所面临的财务风险水平做出合理评估,对财务风险的原因和其可能造成的损失做出预测,并对高校财务运行中的潜在风险做出预警和提示。最后,由风险控制系统根据高校面临的财务风险的水平和特点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与化解措施,从而达到控制财务风险,保障高校健康稳定发展的目的。
(一)信息采集系统
信息采集系统提供的信息是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首先,信息采集系统应是开放性的,不仅有高校财会人员提供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信息,还需要有高校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的管理类信息。例如:高校内部的统计信息和预算信息。其次,信息采集系统提供的信息必须是高质量的信息,还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认真阅读和检查,分析和评价其重要性程度,并尽可能核实其真实性,从而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最后,信息采集系统中提供的信息应是动态的,要随着外部的变化而不断更新。
(二)信息分析系统
1.指标计算子系统。指标计算子系统主要是根据财务风险指标体系中的相关指标的计算公式,利用信息采集系统提供的数据,计算出一些重点指标的实际数值。目前,对于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如何设置,理论界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笔者认为应该根据高校财务风险的内在成因和特点来设置。高校是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高校资金的流转是为了维持和发展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高校的财务管理具有以下特点:在筹资方面有较强的政策性,在开支方面不具备补偿性,在经营方面不具有营利性,在周转方面缺乏再生能力等。因此,本文建立由以下四个方面构成的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偿债能力评价指标。带息负债比率=带息负债/负债总额。该指标表明高校带息负债占全部负债的比重,该指标越高,表明高校的财务负担越重,还本付息的压力越大。
利息保障倍数=(年事业结余+年经营结余)/年利息支出,该指标反映了高校收益对债务利息偿还的保障程度,该指标越大,反映高校的偿债能力越强,财务风险越小。
自有资金余额占年末货币资金的比重=(年末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年末专用基金-留本基金)/(年末银行存款+年末现金),该指标越高,表明学校可支配的自有资金越多,财务风险越小。
借款总额占学校总经费收入的比重=(年末银行借款+年末其他现金借款)/(国家财政拨款+预算内经费+社会与个人办学经费+捐赠与集资经费+学生的学杂费+其他经费),该指标越高,反映高校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大。
运营能力评价指标。资金可供周转月数=(年末银行存款+年末现金+年末借出款+年末债券投资+年末应收票据-年末借入款-年末应交税金)/学校全年支出总额/12,该指标用高校年末货币资金余额与月平均各类支出相除,反映高校的正常的支付能力,该指标越大,反映高校的支付能力越强,运营状况越好。
学生学费收入支出比率=学生平均学费收入/学生平均支出,该指标反映高校为学生支出的每一元中有多少比率的学费收入做保障,该指标越高,反映高校动用其他经费用于学生支出的财务压力越小,运营状况越好。
收益能力评价指标。资产收益率=(年事业结余+年经营结余)/平均总资产,该指标反映高校利用资产获取收益的能力,该指标越大,说明高校资产利用效果越好,财务风险越小。
净资产收益率=(年事业结余+年经营结余)/平均净资产,该指标反映了高校利用净资产获取收益的能力,该指标越大,说明高校利用净资产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财务风险越小。
投资收益率=(校办企业投资收益+其他对外投资收益)/(年校办企业投资总额+年其他对外投资总额),该指标反映了高校对校办产业投资及其他投资的收益状况,比率越高,说明投资效果越好,高校的财务风险也越小。
年收入支出比=年收入总额/年支出总额,该指标反映高校收入支出的对比关系,该比率越大,说明高校支出的保障程度越高,财务风险越小。
发展能力评价指标。资产增长率=当年资产增加额/年初资产总额,该指标反映了高校资产的增长幅度,该指标越大,说明高校的资产规模增加得越大,高校的发展速度越快。
高校财务预警范文3
【关键词】 财务风险; 预警体系; 建立
随着高校办学自逐步扩大,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其经费也不断增加。2011年全国教育支出达1.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3 000亿元,同比增长28%。同时,高校实行市场运作模式后,国家财政拨款不再是其唯一的资金来源,高校资金来源渠道开始多样化,除国家财政拨款外,还包括社会捐资助学、科研企业等单位的教育投资、学校自身教育基金收入和为社会进行各种服务的收入以及科研收入等。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化,在增加了学校的资金收入的同时,也加大了学校资金管理的难度。因此,如何有效地建立高校资金风险动态预警系统显得尤为必要。
一、我国高校财务风险现状
(一)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在内部管理体制和核算体制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高校内部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精简了财务部门机构和人员,对财务部门内部的机构设置和职责权限进行了重新划分。同时,各高校纷纷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利用先进的财务管理软件,极大地提高了高校财务管理水平。但同时,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也普遍存在着资金管理分散、效率低下、浪费严重、资金运作风险防控意识较低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相当多的高校预算管理制度尚不健全
有的高校虽然建立了预算制度,但预算没有成为一切经济活动的法定依据,有章不循,使预算成为摆设。同时资金使用效益缺乏可行考核办法,且经济责任落实不到位,导致高校资金的流向与控制脱节,易发生资金问题或财务风险。
2.资金管理分散,使用效率低下,造成资金浪费
高校财务上的多头管理,使得资金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较为分散,在管理中缺乏风险意识,管理体制与机构功能设置滞后,高校内部资金使用部门和个人忽视资金的使用效益,浪费现象严重。
3.财务管理过程缺乏有效的动态监控和预警机制
由于目前我国高校普遍缺乏对财务风险的监控和防范机制,仅仅依靠财务部门的财务预算和财务分析判断资金的运作情况,不能及时有效地反应财务风险。而高校属于公益性组织,社会关注度较高,一旦发生财务风险,社会效应反响较大。
(二)我国高校财务风险的主要体现
我国高校资金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财政拨款、学费收入、其他收入和银行贷款。其中,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是学校主要收入来源,占高校资金来源总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其他收入包括了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助、科研收入、投资收益、利息等。而现阶段,由于我国高校财政拨款不足,学费上涨空间有限,社会捐助比例偏低,校办产业投资收益不高,民间资本合作办学效益不高,因而高校以自身信用为担保形成的银行贷款,作高校扩张发展的负债性资金来源被大量使用,如运用不适当超过高校自身承受能力,极易造成高校财务危机。
1.高校负债风险严重
由于近几年我国高校发展速度较快,大幅度扩招,大规模建设新校区,基本建设及日常运转等办学经费需求也相应大幅度提高,然而国家教育拨款增长相对缓慢,无法满足高校发展需求,许多高校不得不通过举债维持正常办学,不同程度上出现债务风险。
2.高校投资普遍投资收益不高,易引发投资风险
高等院校为了充分利用手中的货币资金,使其效益最大化,以更好地投入于教学与科研活动,纷纷进行各种投资活动。但由于受市场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资金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或使得本金遭受损失,易引发投资风险。
3.高校校办产业带来的风险
校事业法人和其下属经济实体的企业法人在产权上没有明确的界限,由此造成管理混乱,效益低下,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风险。在校办企业的运转机制中,企业的法人意识淡薄,法人地位没有真正确立起来,法人责任不能得到真正落实,企业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没有真正到位,市场竞争力不强,效益不高,有的甚至亏损倒闭,给学校背上沉重的包袱和无法忽视的连带责任风险。
因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财务监控和预警机制,对于帮助学校动态监控预警资金运作具有现实意义。
二、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
国外针对企业财务风险预警,通过对各主要财务指标变量变化分析建立数学模型进行风险预测。如William Beaver(1966)提出了单变量预警分析模型,给出资产收益率、债务保障率、资产负债率等预警分析指标进行预测;Edward Altman(1968)提出Z-score模型,即通过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后产生的Z值来预测企业的财务危机,奠定了多变量财务预警模型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了留存收益率、资产报酬率等5个财务比率;Richard Taffler(1974)进一步发展了该模型,引进加权因素,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逐步法选出流动资产比重、资产报酬率、存货周转率等5个财务比率;Ohlson于1980年,运用逻辑模型提出了流动比率、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等财务指标;Harmer在1983年的研究中指出被选财务指标的相对独立性可以有效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但是,自Z模型和ZETA模型提出后,更好的使用财务指标预测财务危机的模型还未出现。
由于我国高校主要从事教学科研等公益性活动,自身经费来源有限。同时在现阶段快速扩张发展过程中,通过大量借贷,形成了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这些在促进我国高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财务风险的加重。高校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高校财务活动偿债、运转、投资、发展等各个方面。
在债务负担方面,大量的债务在改善高校办学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沉重的还本付息压力;在日常运转方面,由于我国高校主要经费来源为政府拨款,资产能力有限,高校财务运转多为量入为出的模式;高校财务结构多以固定资产、长期投资占主体,流动性强的资产、基金比重较低,这也容易导致一旦外债负担过重,偿付风险加重;高校投资多为提升办学能力而投入巨资开展的基建,资金量大,建设期、回收期长,一旦缺乏科学论证,盲目投资会给高校带来巨大的资金风险;在长期发展上,高校如果不能有效的改善投入结构,不能合理的利用专项资金,大量的消耗自有资金,高校将会面临收支来源不匹配,导致财务支出失衡的风险。
(一)构建高校财务风险层次
第一层(目标层):高校财务风险综合评价指标(X);第二层(准则层):偿债能力(Y1)、运转能力(Y2)、财务结构(Y3)、投资能力(Y4)、发展能力(Y5);第三层(方案层):各项选取财务预警指标(Z)。
(二)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构建
本文从体现高校财务风险控制的五个方面,偿债能力、运转能力、财务结构、投资能力、发展能力方面选取15个具体指标进行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监测,建立一套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其中偿债能力选取流动比率(Z1)、现实支付能力(Z2)、潜在支付能力(Z3);运转能力选取经费自给率(Z4)、公用支出比率(Z5)、收入支出比率(Z6);财务结构选取资产负债率(Z7)、负债基金比率(Z8)、投入经费占总收入比例(Z9);投资能力选取投资收益比率(Z10)、投资收益总收入比率(Z11)、固定资产增长比率(Z12);发展能力选取资产增长率(Z13)、自有资金动用程度(Z14)、专项资金占用程度(Z15)。
(三)预警指标权重构建及一致性检验
通过层次分析法,按照若干位高校财务管理专家对各层次的指标重要程度进行比较,综合意见得出各层次指标的判断矩阵,运用计算机进行相关计算,得出各方案层的相对权重(Wi),具体如表1、表2、表3、表4、表5、表6所示:
(四)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控制目标指数确定
我们根据层次分析法采用线性加权的综合预警模型可以确定出高校财务风险综合评价指标(X):
Zi为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指数,即根据高校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实际值进行无量纲处理所得。如,
上式中:Zij:被评价高校某指标的实际值;Zmax为被评价高校某指标的最大值;Zmin为被评价高校中某指标的最小值;Zi为被评价高校某指标无量纲处理后的指数。
根据经验,我们总结出高校财务风险各预警指标的高低点临界值(高点值小于低点值为逆向指标),以及对预警等级进行划分,如表7、表8。
至此,我们可以通过收集各高校的相关数据,输入公式得到高校财物风险综合评价X,并根据表8的预警等级进行高校财务风险预警。
(五)实例分析
按照以上模型,我们选取三所学校相关财务数据进行财务风险测算,如表9。
由以上实例可以看出,A高校由于流通比率支付能力较强、负债较轻、收支等财务状况良好,投资规模增速适度,因而财务风险等级较低,财务运作基本无风险;而B高校由于支付能力较弱,负债较重,财务收支赤字运行,且投资增速过快,效益不高,因而财务风险等级较高,属于严重警告区间。
三、对我国高校财务风险控制的建议
(一)建立高效、科学的财务信息平台,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和审计制度,科学编制财务预算和决算报表
财务预警系统必须以大量的信息为基础,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建立高效、科学的财务信息平台,向财务预警系统提供全面、准确、真实和及时的信息。并配备必要的专业人员和先进的设备,明确各环节的工作内容以及信息专业人员的职责,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同时由于预警系统的运行需要全面、真实和准确的财务信息,这就对内部控制制度和审计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严格、负责的财务审计作为财务日常运作的有效和必要的监督,可以有效、及时地发现财务潜在的问题和风险,进而可以及时反馈给预警系统并作出反应,及时发出警报。
(二)建立畅通的高校资金安全管理预警系统的信息传递渠道,加快相关软件的开发使用
高校资金安全管理预警系统不仅能够科学、准确地计算风险,还能将风险及时、快捷、准确地反馈给管理部门和人员,给管理者及时作出对策反映作参考。同时,应该开发和应用符合各种需要的财务预警管理系统软件,在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两方面同步发展,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数据库和对策库系统,不断扩充和积累有关财务预警所需的基础数据和信息,并努力实现共享,从而提高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含量。
(三)提高全员的财务管理风险意识
财务管理风险意识是高校资金风险管理预警系统得以成功建立并有效运行的前提。高校各级管理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对财务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牢固树立危机防范的风险意识。加强对财务人员危机防范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风险意识。
(四)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应事先做好应对风险的预案,一旦发生风险积极主动应对
在高校内部各相关的职能部门自觉应用对照财务预警指标,对高校举债、运转、投资、发展、建设过程中各项资金流动环节及风险因素进行预测,充分估计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可能引发的财务风险程度,尽可能全面地做好充足准备。事先准备多种应急方案,一旦发生财务风险,可以迅速反应,在第一时间内消除风险,将损失降到最小。
【参考文献】
[1] 杨毅.浅谈如何加强高校资金管理[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2(3):67-68.
[2] 许道银.试论高校财务危机预警系统[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19-21.
[3] 陈越.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J].会计之友,2005(2):49-50.
[4] 黄辉.高校财务风险的衡量指标[J].统计与决策,2005(12):52-53.
高校财务预警范文4
一、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在当前高校财务中造成风险财务形成原因主要分为内因以及外因,在外因上主要具有一些不可分散性,在一定程度上很难通过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进行相关的预防以及消除。所以,在本文中主要考虑的是在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内因,在一定意义上这才是建立高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讲,在高校财务风险形成内因中主要包括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在资金供需上较为不均衡
在高校实际发展过程中,在上半年的资金较为紧张。要想在真正意义上保证学校的运转,一些高校在保障人员工资以及教学经费前提下,对于一些其它的资金安排上有一定的拖延,进而出现在一些方面的费用安排的不够到位或者是无法完全到位,这样的情况在一定意义上来讲给下半年的资金安排带来较多的困难。长期以往,就会造成收不抵支的状况,最终在财务债务上进行不断的延展。
(二)高校普遍存在着过度举债的情况
伴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国家的相关拨款以及学杂费等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学校自身发展需要,这是因为高校不断扩招以及自身发展需要大量资金,而一些高校自身建设基础较差,在一些软件以及硬件上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采购大量的软件设施。除此之外,对于高校来说又是一个人才竞争的地方,为了能够保证在教学科研上的水平,一些高校不惜花费重金引进人才。这样的方式在一定意义上又增加了高校自身的经济负担,一些高校为了维持自身的良好发展,经常向银行进行贷款,这样的方式在大体上又加剧自身负债总额加大。
(三)在高校资金利用率较低
对于高校建设来说,在大体上来讲是一种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来讲也应重视在资金的利用效率。在自身扩大规模过程中不断的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贷款,但是在实际利用中利用效率不佳。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因为一些高校在项目建设资金使用上缺乏可行性的论证,除此之外,一些高校过分重视自身的建设也会造成资金的浪费。同时高校在一些支出中的控制力较低,在整体上缺乏先进的财务支出管理方法,进而导致在高校资金利用率较低,在使用效果上也不尽理想。
二、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建立方法
对于高校自身来说主要的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以及相关的教育事业收入等,因此,在一些资产中都应归属于国有资产。高校自身的财务风险与企业中的财务风险具有较大的差异,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具体来讲,在高校财务中有较多的来源,在具体的筹资中来源于银行以及相关的金融机构。在具体的投资上主要来源于后勤经营实体以及校办产业等。在具体的营运方面主要是指在办学过程中一些实际的管理活动,在管理活动中存在一定的偏差,就会对高校资金失衡造成一定的风险。针对这些风险在化解方法上是较为独特的,从一定的情况上来讲这些方法是较为难化解的,进而影响到高校中的日常活动以及相关的科研活动。同时高校在财务风险上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所以在这样的形式下,应该尽快建立一个科学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高校的良好发展。
(一)建立健全一个偿债能力指标
在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中包含高校偿还到期偿债能力指标,针对这样的情况就可以根据资产负债率以及流动比率等进而来评价出高校实际的偿债能力。对于资产负债率来说主要是用来分析高校自身的偿债能力以及在财务中风险的大小。高校在整体上来讲是一种非盈利性的组织,所以,作为资产负债率来说在大体上应该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上。否则超过一定的范围就表明高校中的资产负债率过大,甚至会影响高校自身在财务上的发展。而流动比率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高校短期偿债的重要指标,在一般意义上来讲,流动比率越大就会造成高校的负债能力越大。对于流动比率来说在当前形势下应该控制在1.5左右较好,如果小于这个比率就代表着高校中的财务状况存在着风险意识,同时应该有相关的预警信号。反之,高于这个信号的话,就会造成高校在流动资产上过度的占用,进而会影响高校自身的资金运营。这样的偿债能力指标应该尽快的建立起来,进而为高校能够提供较为明确的偿债能力预判。
(二)建立相关的运营绩效能力指标
对于高校的资产以及资金来说主要是用来保证自身在实际教学以及科研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如果不能实现预期目标,就表明在高校中的资产以及资金管理中出现一些问题。为了能够更好的辨识高校在运营绩效中的状况,应该积极构建出相关的运营绩效能力指标。在整体上将收入支出比率以及学费收入支出等方面分析高校在整体上的运营指标以及运营绩效的高低。对于收入支出比率主要是指高校在资源上的实际应用能力,在一定意义上来讲高校的指标值越大,就代表着高校自身的支付能力较大,同时在筹资上的风险是较小的。通过事实表明,对于高校的实际支出控制在0.5左右是较好的。在学费收入比率上是高校学生交费补偿支出的一种衡量标准,这样指标值越大就代表着高校在其它的经费学生支出能力上较强。
(三)建立相应的收益指标
高校财务预警范文5
关键词:高职学校;财务风险;评估;预警
一、高职学校财务风险的内容
我国的高职学校,多是由原有的中专或者教学机构合并等方式扩大经营的,区别于普通本科高校,它的职业性更强,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更高,对于学生的培养成本相应也较高。高职学校在扩大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资不抵债等现象发生,使得财务风险隐藏在高职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中。近几年,特别是教育系统改革的过程中,高职学校不断发展扩大,但是也偶有盲目扩张、过度负债、管理不利、风险意识不强等现象随之而来,对高职学校的教学、科研、发展等各项工作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高职学校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一)收入能力下降和银行贷款等导致的风险
高职学校的收入来源主要有财政预算、学费收入、科研经费等几项,前两项都是与学生数量相关的,最近几年,学生就业效果不好、适龄学生留学、考生人数减少、本科院校录取门槛降低等因素均引起高职学校生源减少,直接影响财政和学费收入,导致收入面临风险。高职学校为了维持经营和发展,转向银行贷款,甚至大型的基建与大宗采购等都依靠银行贷款这个单一的融资渠道,贷款缺乏理性,高职学校在办学经费紧张的同时面临高额的贷款利息,常常产生银行贷款利息按期无法支付等风险。
(二)内部控制缺失与管理不善导致的风险
高职学校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细化,细节欠斟酌,对于具体内容偏离实际,或不够严密,太泛泛,或流于形式,高职学校将通用的内控模式套用于自身时,未能根据具体情况结合其自身因素与时俱进的进行修正和调整。如在经费使用上,缺少有效监督和管理,未能给予真正实施开展工作以有效性的指引。在大型基础建设方面,可行性分析不够精细,盲目扩建。在资产管理上,教室、实验室等资源闲置,设施设备管理维护不善。在采购环节,受高职学校自身经营性质局限,在大宗设施设备与图书采购环节缺少阳光采购机制。在预算控制的制度方面,或预见性低,或内控执行力度差,缺乏有效性。
(三)在财务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上缺乏系统性
高职学校财务风险评估与预警就是指在对风险情况进行财务数据分析后识别风险类型及等级等信息,对风险损失量化,确定量化指标,明确各种财务风险的预警指数和临界值,设计风险预测模式和预警流程的系统机制。多数高职学校都未设定财务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风险源排查不彻底,已存在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有不完善的模块,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表面化、形式化,给各项工作留下风险隐患。
三、高职院校防范财务风险的有效途径和思路
(一)合理拓宽经费等收入渠道
高职学校应从资金管理上加大力度,在筹资融资上,积极探索更有效的方式,增加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社会力量联合办学,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降低银行贷款等融资的比率,此外,要加强对银行贷款的管理,对银行贷款的数额、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要有系统的规划。在科研项目上争取早日落实生产,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效益。对于有条件的高职学校可以将食堂、闲置公寓开展社会化经营,也可以将闲置的教室、场地积极对外出租,获取营业外收入。高职学校也可以根据师资规模、社会就业岗位需要等情况适时开展面向社会的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职称的靠前培训,从多种途径解决资金困难问题,改变单一依靠贷款的局面。
(二)加强预算与资产管理相关工作
随着我国高职学校的整体发展,对高职学校的科研项目也越发重视,因此,如何切实有效的开展科研经费的利用效率确保费用不被挪用、不被浪费很有必要。高职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科研经费控制制度,确保资金合理运用。在经费的具体使用上,要尽量提高使用效率和效益,注重投入成本与生产效益的比重关系,特别是对于大型基本建设方面,要加强好基本建设的可行性分析,避免无度的债务扩张模式。预算管理对于高职院校讲,是根据其自身实际情况及需求对高职院校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予以优化、考核,对资产分配的过程进行管理,对内部资金运用给与科学预算。加强预算管理,确立预算管理的地位,坚持收入支出统一划入预算机制的管理模式,同时将高职院校取得的各项科研经费进行统一管理,落实专款专用政策,具体费用开支做好项目统计与独立核算工作,建立明确账目管理方式。在二级院系独立核算的过程中,定期对高职学校管理机构申报预算及资金的利用情况,既放权,又很好的集权,做到二级院系的财务活动在高职学校的可控范围内操作。在高职院校的资产管理过程中投入现代化控制手段和技术,科学开展控制措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开展资产动态管理。根据不同资产的性质,进行分类管理,形成系统化的资产管理体系,将资产管理纳入到高职院校的整体管理体系中,不断开发资产使用价值,对生产和科研等过程中形成的无形资产要加大保护力度,并确立无形资产的归属地位,避免资产流失。构建现代化信息系统平台,强化信息共享的职能,监督资产管理制度具体实施,通过加强资产模块的管理,有效的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资产利用效率。
(三)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
目前很多高职学校尚缺乏财务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即使有的高职学校有相关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但是不够量化,更多侧重于定性分析和凭借经验得出结论,而且也尚未应用信息系统来从事风险评估与预警工作。
本文认为高职学校在建立财务风险管理系统时首先要对财务数据进行准确分析,资产负债表、资金计划、各时段预算、银行流水、贷款使用明细等都是可以分析的原始资料,在此基础上,设置相关量化风险指标,如偿债能力指标、运营绩效指标、收益能力指标和校办企业投资风险指标,具体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资产负债比率、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以及资金周转率、应收账款和账龄等指标,在分析方法上可以用综合指数法、模糊数学方法等,同时高职学校的财务风险管理系统应以信息化管理系统为前提,实现科技化、自动化的管理,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以及对指标的设定、预警、风险信号发出等充分运用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对各类风险源的监控上应综合静态与动态的功能,为各种财务风险的规避、防范、转移和抵御提供技术支持。此外,财务风险管理系统是要为高职学校各类财务风险损失实际降低提供手段和方式的,需要全校共同认真对待,系统的设计、运行、修改、完善都要依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反复验证和修订,同时注意系统完善的投入要考虑成本因素,应以科学的可行性研究和分析为前提,充分考虑系统投资的效益。
四、结束语
高职学校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在内部控制与管理上,要提高财务风险意识,做好现金流的管理工作,在资金使用上执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加强信贷资金及贷后管理工作。在构建财务风险评估及预警机制上应用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加大动态管理技术力量,确保风险评估及预警机制更科学有效,对财务风险防范、预测和财务危机的应对上要科学及时。总之,财务风险的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和不断修正的管理过程,高职学校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才能保证高职学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景静.基于模糊评价法的高职院校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分析[J].商业会计,2013:80-82.
[2]冼永光.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建立及运用[J].企业经济,2011(3):165-167.
高校财务预警范文6
院校与区域经济的契合点在于立足于区域经济,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寻找定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需要的人力资源保障。同时,以地方为依托,不断拓展学生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院校在财务管理体制上合理划分财权,建立责权分明、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从而理顺财务关系,更好的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学科专业的资金保障,从而间接实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笔者通过调研发现院校在财务管理体制上存在制约因素。
(一)资金来源受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制约
伴随着院校步入内涵建设的跨越发展阶段,资金供给日渐成为发展的制约瓶颈。目前,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是各地方院校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财政拨款为主要渠道的资金供给也呈现出不平衡性,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资金投入更显捉襟见肘学校的发展建设显得力不从心,学生学费作为收入的重要补充。渴望富余经费用于弥补由于生均办学经费拨款不足造成的人员经费和日常经费开支以及设备更新、维修,学生活动费等,少量的中央、省级的专项项目经费也成为解决学校发展困难的急切盼望,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向当地企业获取经费支持也同样受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制约。
(二)经费安排未实现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同步
一方面办学经费的使用管理“重筹资,轻管理”、“哪里需要哪里投”的救火式错误观念。在经费使用和管理的过程中未能突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另一方面办学经费安排上不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办学经费向重点发展学科和特色专业倾斜,不能很好的实现与服务区域经费发展战略同步。
(三)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局限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方向的观点已经在国内提出好几年,但是现有的和正在进行转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上还没有很好地突出服务地方这一特点,虽然书面上已在宣传自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或者正在向这一类型的院校转变,在实际行动上仍然以老旧的办学发展观念在进行,在办学经费上搞“平均主义”,没有把办学经费集中、高效的使用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上。
(四)资金使用效率较低,未能合理实现预算目标
1.内控制度不够完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不够健全和完善,缺少有效的监督与预防机制。近年来,随着高校经济活动范围的不断深入和扩大,在财务内控管理方面,尤其是在资金的对外投资、新生招收、物资采购、基建项目等领域的问题日益显现。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内部控制内容、范围不全面,执行弱化,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只强调对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的内部控制,对科研经费等预算外经费的内部控制控制不严监督不力。未建立重大建设和投资项目论证、决策机制等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对外投资决策失误,给学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控制执行不严,虽有内部控制制度,但没有严格执行,制度形同摆设。
2.资产管理意识淡薄由于高校购置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事业支出不要求对培养成本进行核算。因此,长期以来存在过于重视找项目、要资金、购设备,忽视经济效益和对资产使用的管理和考核;重视教学科研等计划任务的完成,忽视对已购资产的管理和充分利用。各院系实验室或科研项目购买的专用设备无法实现全校实验设备资源共享,造成相同实验设备重复购置,使用效率低下,甚至部分实验设备闲置浪费。对无形资产、经营性资产有偿使用的观念淡薄,资产管理混乱,资产流失现象较严重,尤其是对固定资产购置的论证、采购、使用、报废等管理制度没有得到有效实施,知识产权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资产管理的制度形同虚设,没有真正得到贯彻落实。
3.预算执行效率低下预算管理较为薄弱。主要表现为重预算编制、轻预算执行、决算与预算脱节,结果常导致预算失控。一方面是由于目前高校在追求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有内在的扩张动力,实现高校快速发展的要求,从而必然增加支出;另一方面是由于预算编制方法不够科学,在当前学校规模快速扩张的情况下,无法客观、准确地反映实际支出需要。此外,在预算的执行上,刚性不强,透明度不高,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奖惩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日常无预算、超预算或变更预算的现象普遍存在,致使学校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办学成本居高不下。在预算的后续评价方面,尚未建立相应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对各项预算经费难以做出准确、具体的分析,对资金的使用效益也难有正确、完整的评价。
4.经费管理体制相对集中,无法有效调动部门积极性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在于对集权与分权的有效选择。现行的高校财务制度执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其突出缺陷是所有者缺位,高校的出资人是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国家作为高校净资产的最终所有者,但并不要求偿还资产和分享收益,由高校独立行使法人权力,但并不承担具体的受托责任,导致资源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会计不进行成本核算,财务管理的弹性大,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财务管理的功能。这种体系实质上是把高校的财务管理定位于进行经费分配的消费型的财务机制,高校教育手段的建设、教学设施的充实提高完全依赖国家的财政投入。高校不能也无需对其财务状况进行成本核算和分析,更不能按照成本管理的模式进行财务分配。在这种情况,既不利于提高教育经费投资的使用效益,也不利于提高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和自身财务管理的水平。并且高校实行的是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地方高校财权分配是在校长和中层干部之间分块负责掌控,这种运作制度虽然强调了财权的运用,却没有建立相应的经济责任制,或者已经建立了分级责任制,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弊端,在履行审批之处权力的同时,没有落实组织收入、承担支出效果、促进事业健康发展等方面的义务,导致经费管理体制相对集中,无法有效调动部门积极性,最后把开源节流的责任落到财务人员身上,这就与高校实际经济活动相背离,不利于其财务运行机制的建立。
(五)财务支持有待加强,未能高效提供发展助力
1.财务人员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随着近年来地方新升本科高校的快速发展和收支规模的不断扩大,财务活动的内容不断丰富,面临的环境也日趋复杂,这些都对财务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由于高水平、高学历的复合型财务人才的短缺、信息系统应用的滞后,以及传统的核算型、事务型的财务管理模式尚未转变,严重制约了学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2.信息化建设不够全面,无法全面服务财务工作网络技术的日益渗透和新时期对财务管理效率和效果要求的提升,财务信息网络化建设势在必行。目前地方新升本科高校的财务信息化建设尚不够全面,网络财务技术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在数据的收集、分析、传递、审批等环节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导致财务工作矛盾突出、效率不高;各类经费的使用进度更新不够及时,不利于经费使用部门合理安排、分配经费使用的时间和范围;财务信息共享存在一定局限,出于网络安全隐患和财务信息保密原则的考虑,财务信息无法全面公开,由于财务信息不够透明,经费支出产生的效益缺乏有效监督,不利于财务管理,同时增加了财务风险;财务信息系统建设缺乏双向沟通机制,当前的财务信息系统一般局限于财务部门单向公开部门财务信息及相关文件、通知、公告,各院系、科研经费使用者无法直接从财务信息平台中反馈、报告或提交相关问题和信息,缺乏双向沟通。最终导致财务部门闭门造车、埋头苦干,无法得到师生的认可和较高评价。
二、应用型本科地方院校财务体制改革对策
(一)充分利用区域自身有利条件,多渠道筹措资金
由于各地方经济在区域发展上存在不平衡,导致新建本科院校在事业发展过程中在财政经费拨款方面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较大,特别是地方高校经费拨款采取生均定额拨款机制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较差的院校往往无法足额获得同级财政的经费拨款。在这种情况下,在筹措办学经费渠道上除积极向各级财政争取各类专项经费外,地方院校应充分利用本区域经济发展的自身有利条件,多渠道的为事业发展筹措资金,建议可通过以下方式:
1.定向培养人才方式筹措经费。通过开办与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采取“定向培养”的办学模式为所需企业培养专业人才,以此获得当地企业的人才培养经费支持;
2.产学研结合方式筹措经费。与当地的企业、研究机构、行政事业单位合作,将他们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瓶颈”作为合作的契机,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技术攻坚”为合作方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得合作经费支持;
3.技术入股方式筹措经费。以所在区域“龙头”企业所需专利技术为研究对象,经过院校研究开发并申请专利技术,通过专利技术入股方式投资企业,获得企业经营收益分配;
4.融资方式筹措经费。以“融资租赁”、“售后回购”、“银行贷款”等融资方式为新建院校事业发展中需要大量建设资金时筹措经费;
5.捐资方式筹措经费。与本区域经济发展过程涌现出的成功企业家、海外侨胞等社会人士展开深入交流,让他们了解地方院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促进他们通过支持高校公益事业发展为自身进行正面宣传的“互利互惠”方式为学校筹措经费。
(二)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为出发点,对经费分配进行改革
各地方院校应转变在经费分配上原有的“撒胡椒面”的老旧传统,通过对本区域经济未来发展规划的研究,将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作为学校未来办学发展规划的出发点,对办学经费分配机制进行改革,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1.以学校未来办学方向作为经费分配的指向标。通过对学校未来五年、十年的办学的规划进行研究,在经费分配大体方向上进行调整,逐渐向未来规划方向倾斜或转移;
2.采用“成本核算”方式作为经费分配的基本原则。通过对学校各专业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人员成本、教学成本进行系统性的统计、分析,进而合理测算出各专业的年运营成本,以各系的在校生数为标准进行分配;
3.以学校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发展建设作为经费分配的根本出发点。学校通过结合本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制订学校未来重点发展、重点扶持的学科、专业后,在经费分配体制上应给予重点的倾斜和支持,使这些学科、专业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规模,并对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上发挥作用;
4.采用“目标责任”方式作为经费分配的激励机制。通过与各专业系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了解各系年度工作计划,由各系通过研究制定出本年度学科专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和“争取目标”,在年度预算经费中预留出可观的经费作为下一年考核“争取目标”的奖励经费,并根据各系的“争取目标”完成情况在下一年度经费分配上予以兑现。
(三)推行经费管理改革,加强在经费使用上的监督与考核评价
地方院校可以从预算经费管理制度、目标制订及考核制度、预算执行评价体系等方面对经费管理推行有针对性的改革,通过对经费执行情况和使用效益的监督、考核评价,最终实现经费的健康高效使用。具体改革建议如下:
1.以“二级预算经费管理改革”为出发点,科学合理制订院系目标任务,建立目标考核制度。各院系应从本部门学科专业发展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分析本专业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针对自身存在的相关问题,结合专业设置、学科建设、教学改革、队伍建设等未来需要达到的目标,合理的制订适合于本院系分阶段、分步骤需要达到的“具体化、可量化”的目标任务,并将该目标任务通过正式文件予以签发,从而便于时刻提醒本部门全体成员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时也便于相关监督部门对院系目标任务进行考核及评价。另外,学校还可以根据各院系制订的目标任务,通过相关监督部门定期的考核,形成一整套的评价结果,便于校领导层及时了解学校学科、专业整体发展方向和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提出相对应的对策予以改正;
2.以“二级预算经费管理改革”为中心,结合目标任务考核,推行预算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在预算经费管理上,将细化二级预算经费管理作为工作的重心,通过与教学管理部门的充分沟通,各院系在对自身学科建设、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等相关方面在未来发展方向上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在院校整体经费框架内建立二级预算经费管理体系,扩大院系在经费分配权和经费审批权上的自,由院系充分发挥党政联席会议在经费二级细化工作上的指导决定性作用,调动院系所有教职工参与本部门经费分配工作的积极性,通过院系内部充分协商,根据院系自身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院系制订的各项目标任务,决定经费在各教学支出环节上的分配比例,同时由院系自行决定本部门年度预算经费分配后开支的审批权限,合理调动院系正副职领导参与事业发展及改革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在根本上实现预算经费管理制度的改革;
3.结合目标考核制度和预算经费管理制度改革的内容,对预算经费执行过程进行分阶段跟踪及执行评价,从而建立预算执行评价体系。在预算经费执行过程中,院校的财务部门除承担经费分配的任务外,还需充当院系预算经费制订的第三方监督的机构,根据院系制订的目标任务和二级预算经费分配方案,以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表的形式对院系经费执行情况进行分阶段的跟踪及执行评价,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表采取积分制,共计积分为100分,由财务部门每个季度末对各院系的相关指标进行考核,并根据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记分,同时根据记分的结果和考核的情况对各院系进行考核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报请校领导。在下一年度的年度预算经费分配上,根据上一年度的评价结果和记分排名予以奖惩,并延续此种考核方式,激励各院系间有序竞争,最终实现院校学科专业的发展壮大,更好的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四)加强财务人员培训及财务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