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政政策跟货币政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政政策跟货币政策范文1
关键词:央行;降息;降准
一、什么时候央行才会降准?
法定准备金率,说白了就是银行要有固定的比例的存款留在银行内保证所有储户的日常支取使用,这部分存款是由央行保管从而银行不能拿这些钱去做贷款融入到资本市场里去。而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是国家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之一,当经济不景气时,央行会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了银行可用与贷款的金额,从而增加了货币的供给,使得市场中的债券价值上升,货币市场的利率水平下降,而在凯恩斯的投资理论中,投资于利率存在着i=e-dr的负相关关系,利率下降使投资增加,而在支出法核算GDP中,投资I作为GDP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GDP增加,从而启动经济,加温经济。同时降准会使银行存款创造作用更加明显,使得资本市场中流通的货币更加充足,加速了经济的升温。
二、为何央行要“疯狂降准”?
在我看来,央行的降准说明中国经济目前是处于走低的状态的,这恐怕跟提出的“新常态”不无关系,中国30年来的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逐渐向中高速的模式转变,同时近两年的中国GDP持续走低,中国的经济要转变经济结构而要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将要素劳动增长转变为用创新拉动增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我们每个人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如何才能让创新拉动我们经济增长?就是要让中小企业这些发展潜力巨大的实体公司不要因为“融资难”的问题而被经济现状扼杀在摇篮里,为了让中小企业的融资更加容易,势必要能够增加货币供给,连续降准的政策就应运而生了。同时降准还能够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大环境下“保增长”。1%的大力度降准是近年来的中国未曾有过的,中国用金融行业来拉动经济的决心可见一斑。
三、“疯狂降准”有什么影响与问题?
首先,降准毋庸置疑会环节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对于股债行业、地产、银行等行业都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各个行业都会有更多的资金。我们都了解,伴随着2015年的第一季度的度过,股票市场显示了巨大的牛市,降准使得资金可以融入股票市场,使牛市所带来的回报真正让每个股民分享,真正能够做到民众一起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而且没有必要担心牛市背后所产生的泡沫,因为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教授袁钢明在接受央广网财经记者采访时称:“中国股市还有很大的上涨空间,按照国际经验,股市的市值一般可以和GDP总量一样大甚至超过GDP总量,但目前中国股市市值只有GDP总量的60%左右。”其次,降准会使银行间的市场资金利率降低,降低金融机构同业负债成本,同时会升高债券的价格使债务市场和股票市场共同繁荣,带来股债双牛的时代。最后,大力度降准也会带来经济发展的问题,降准的货币政策是不会被央行所经常使用,因为降准这一手段太猛烈,因为有乘数效应、基础货币量和存准率变化的多重影响,每降低0.5%的法定准备金率,就有将近6000亿的资金被释放,会使资本市场产生较大的波动不便于控制,降准作为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之一,也有着货币政策所共有的缺点:(1)货币政策具有时滞性,而且这样的时滞性比财政政策的时滞性更长,从判断经济形势到指定政策到最后政策奏效是需要时间的;(2)央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不准确,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所带来的大额资金的变化是央行所难以控制的,货币供给过多或过少都会是资本市场不健康的震动,货币政策也就没有达到预期。因为相对于财政政策来说,货币政策是相对较灵活的,当前中国经济淘汰过剩产能、打造发展新动力正进入关键阶段,清理地方性政府债务也在深入推进,房地产调整正处在胶着状态,而世界经济复苏放缓,美元走强,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中国的货币政策面临很多新挑战,需要应对多方面的任务。所以货币政策一定要更加灵活,更加及时地进行适应性调整。
央行的两次降息显示了中国目前的发展状态,同时也展现了中国政府对完成经济转变“新常态”的决心,在这样的形势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个两个政府宏观调控的武器会频频生效,需要我们商科学生结合自己的所学跟踪和关注。
参考文献:
财政政策跟货币政策范文2
2010年2月24日下午,就国库现金管理的市场化、商业银行与财政部门合作与金融创新等问题,中国民生银行总行机构金融部总经理高峰接受了《新理财》杂志的专访。
宽松货币政策提供新的机遇
《新理财》:从商业银行的角度而言,国库现金管理究竟意味着什么?
高峰:国库现金管理运作,必然会影响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使原来分散在各预算单位开户银行(通常为商业银行)账户上的财政存款,集中到各级财政国库开设在人民银行的国库单一账户上,集中表现为财政国库存款,它包括中央国库存款和地方国库存款。国库存款从商业银行向人民银行的集中过程,表现为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收缩。
2006年5月26日,财政部和央行联合了《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暂行办法》,启动了国库现金市场化运作。民生银行从2006年11月开始,积极参与中央级国库现金管理活动,通过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氖缓解了不同时期的存款压力。财政部国库司主要实施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和买回国债两种操作方式。实际上根据《暂行办法》,国库现金管理还包括同业拆借、国债回购和逆回购等方式。
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实体增速放缓,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与此同时,为国库现金管理提供了操作空间。开展国库现金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国库现金的使用效益,还可能跟宽松的货币政策产生协同效应;同时还可以间接地控制赤字和债务规模,会进一步提高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积极财政政策也离不开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支持。从两年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方案而言,积极财政政策引导产业投放方向,更多的是靠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持的,要靠商业银行的投放贷款等。民生银行实施的公司金融改革,成立了能源、交通、冶金、地产行业事业部,配合支持了国家10大产业振兴规划相应的企业,优化产业业务结构和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拓宽融资视野启动地方国库现金管理
《新理财》:地方国库现金理财为什么会迟迟没有展开?
高峰:随着近年来财政收入逐年增长和国库集中收付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地方财政国库现金余额也日益增长。在确保国库资金安全完整和满足财政支付需求的前提下,实现国库资金保值增值成为地方则政部门的迫切需要。开展地方国库现金管理,有利于理顺财政部门、人民银行、商业银行的关系,提高国库资金的使用效益;有利于降低政府债务负担,便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据我们了解,地方国库现金管理面临的困难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需要财政部和央行主管部门协调一致的意见;另一方面,地方财政部门需要科学的财政预算和保证国库资金安全的措施。地方国库现金余额毕竟份额小,可以在经济比较发达、思想比较活跃地区,如江苏、浙江,四川、湖南、陕西等地区进行试点,力求新的突破。在产品创新方面,可以根据财政资金的特殊性,按照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这样的顺序谨慎的进行试点。要给地方政策,为了减少财政部的压力,可以把省一级的政策适当放开。
去年政府投融资平台稍微有点过了,有点一哄而上。据统计。大概全国有3800多家投融资公司,总资产是8万亿到10万亿,但它们自有的不到5.5万亿,负债率在60%以上了,风险比较大。所以要控制政府风险。同时也就导致了国库现金管理改革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时机。
国库理财引领与商业银行全面合作
《新理财》:从宽泛的角度看,商业银行和财政资金都有哪些合作方式?
高峰: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与活跃,金融脱媒的压力骤然显现,突出表现在银行存款的分流;利率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导致银行主动负债的成本不断提高。市场环境的变化给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流动性偏紧,管理难度加大。各商业银行积极寻求新的资金来源,拓宽原有渠道。财政性存款结算业务,成本相对低,稳定性强,已成为各家商业银行争夺的焦点领域。多家银行已搭建了专门的组织架构,组建了总分联动专业团队,开发了国库支付结算平台。目前,政府机构存款以其成本低、利润贡献度高、利率敏感性弱的优势,已成为商业银行盈利性最好的产品之一。
在现代西方国家,因为中央银行没有足够的分支机构,或者没有充足的能力处理与政府财政收支相关的交易,政府大部分财政收支活动都通过商业银行运作。西方商业银行的信息基础设施非常先进,能以很高的效率向政府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特别是与政府现金管理相关的金融服务。在西方国家,公共财政循环中的各类政府部门是银行的重要客户群体,银行是政府部门的重要服务供应商,双方建立了稳定的市场化合作关系。近年来,在西方国家政府部门和非营利机构的采购项目中服务项目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有些国家政府(如美国)的服务采购已远远超过物品采购,金融服务亦成为其中最大的采购项目。
财政政策跟货币政策范文3
关键词:公开市场操作  ; 货币政策  ; 操作效率
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现状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势不可挡,随之而来的则是一系列复杂的经济问题亟待解决,各国的货币政策需随经济走势不断调整正是其中凸显的问题之一。公开市场业务仅用短短几年便从我国货币政策的“小不点”发展为“主力军”。2009-2010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打击,央行坚持贯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对扩张总需求、支持经济回升、遏制2009年初的通货紧缩预期发挥了关键性作用。2011-2013年,我国央行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连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作为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在2009-2013年间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发挥了显著效用。
根据央行2013年公开市场业务公告,2013年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共有48个,同时还启用12个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参与机构。交易工具主要为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和中央银行票据,并呈现阶段性使用的特征。图1中数据说明,2009-2013年间各阶段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合理,有效引导了市场预期。同时,通过考察2009-2013年间Shibor月度隔夜拆放利率,2010年和2011年度该利率指标飙升,反映出我国金融体系内部出现严重的中国式钱荒,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遭遇严峻考验。央行在这两个年度内没有实行正式的逆回购以缓解市场资金急缺的情形,而是采取了定向性逆回购以向银行系统注入流动性,从而实现了钱荒现象的平稳过渡。
我国公开市场操作效率分析
(一)对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波动的影响
进行公开市场操作时,银行体系流动性也会得到相应管理。2009-2010年货币政策目标是回收流动性,2009年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2010年公开市场操作与存款准备金政策相配合,加大了流动性回收力度。2011-2012年的满足流动性也得到较好体现,先是2011年上升0.3%,继而2012年上升1%。2012年,根据政府提出对于流动性需求的要求,我国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运用上灵活持续开展逆回购操作,相当于投放流动性,超额存款准备金也就相应增加。
(二)对基础货币的影响
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可直接控制的金融变量,也是银行体系的存款扩张和货币创造的基础,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包括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以及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通常来讲,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是不完全的,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形成的那部分基础货币可控性较强,而通过再贴现和再贷款业务投放的基础货币的可控性较弱。表1中,从基础货币余额同比增长百分比可以看出,增长最快的是2007年和2010年。2012年只比上一年增长了12.3%。因为欧洲债务危机引发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外汇流入因此减少。为了应付新局势央行对流动性提出了新要求,上半年以正回购为主下半年以逆回购为主的公开市场操作开始抚平流动性的波动。因此为了保证实施,基础货币的增速总体放缓。
(三)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2009年M1和M2同比增速都比上年要高。到了2010年M1增速又下降了11.2%,M2减少8个百分比。2011年M2持续下降比上年末回落6.1个百分点,M1增速比上年末低13.3个百分点。2010年使用的是进一步加大流动性回收力度,2011年采取例如暂停三年期央票发行来调节流动性以促进均衡的措施。流通中的现金同比增长速度在2010年上升后又在2011年下降。货币供应量回落。在2012年,M2增速比去年同期增长0.2%,虽然M1和M0增速都放慢,但这不并妨碍货币供应量总体小幅上涨。微调公开市场和引导市场的作用在期望中产生了这种效果。
(四)对市场利率走向的引导效用
由于公开市场操作自身优势,它对央行票据的发行利率以及市场利率都有引导作用。图2选取2009-2012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和质押式债券回购利率,在2009年到2011年上半年公开市场操作主要是引导市场利率上行。在这三年里,因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公开市场操作被中央银行合理适时开展运用,保持了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2012年我国央行适度增强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货币市场利率水平的合理回落和平稳运行。数据结果表明,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和市场利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公开市场操作对同期的市场短期利率和中期利率具有一定解释作用,说明我国的公开市场操作已经逐渐发挥其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公开市场操作还存在诸多问题,对市场经济的调控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问题主要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
(一)公开市场操作目标的阶段性
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目标仍是货币供应量和长期利率。由于我国货币传导机制不是非常顺畅,使得我国利率水平不能真实反映资金供求关系。就目前情况来讲,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市场化程度已经较高,但由于我国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仍受到抑制,导致我国的利率还是不能反映市场资金需求状况。目前我们还不能够像发达国家那样使用市场基准利率如同业拆借利率来作为操控目标。
(二)公开市场操作交易工具的局限性
国债市场活跃程度不高。我国国债市场目前总体规模较小,并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尚未完全发挥国债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从国债依存度来看,1995-2009年高达96.9%,大大超过了15%-20%的适宜值。交易品种非常有限且主要是中期国债,但是根据公开市场操作本身的要求,银行持有的工具应该具备期限短、规范可靠的性质,而我国的短期国债比例很小。在持有者结构方面,持有结构中以个人为主,央行和其他商业银行持有比例较少,使得公开市场操作业务无法顺利开展。沪深国债市场与银行间国债市场分割, 参与市场的投资者类型少。这些都严重影响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和交易活跃程度。
央行票据发行成本偏高。首先央行票据持有者仅限于商业银行,居民及其他部分金融机构不能持有,这就直接导致降低了市场交易活跃度。其次央行票据使用时间过于短暂,相比较而言,美国在1935 年出台《银行法》后,就开始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工具,距今已经70 多年历史。再次央行票据成本较高,随着外汇的增加,央行票据的发行规模也随之增大,提高了央行宏观调控的成本,并且央行票据的发行和回购只影响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发行所筹集的资金并不参与直接经济活动,却还要为此支付高额的利息造成成本高收益小的局面。第四票据到期后央行要面对更大的对冲压力,比如2012年第一季度到期的央票约为1950亿元,央行在兑付这些的同时如果要采取继续收回流动性的操作,就必须扩大票据的发行量,这样如此来回循环央行会陷入发行的窘境。最后央行票据作为一种临时性的调节工具,它的存在是为了解决短期的问题,其发行量也是央行视宏观经济情况而定并不适合反复使用。
政策性金融债券效果不显著。跟国债的情况类似,政策性金融债券存在期限结构不合理现象。短期债券存在感不强,影响了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效果。政策性金融债券发行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发行新债的方式获得资金来还旧债,发行目的与货币政策的目标需求之间有一定的差距,这样一来公开市场操作控制基础货币的能力就受到了打压,效果大打折扣。同时政策性金融债券对于利率的调控也并无明显的优势,利率并未实现市场化的转变。
(三)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优化对策
优化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组合。流动性强、信用风险低、市场认同度高是作为理想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应具备的特性。同时还应满足操作工具与本国货币政策目标及宏观经济发展情况相关且方便度量,并能够达到一定规模。因此在使用工具时应当多元化组合使用操作工具。近期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选择上也逐步趋向多元化发展态势,通过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来解决操作工具不足的问题。2013 年初,央行创设了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和常设借贷便利(SLF),旨在优化公开市场操作期限品种,进一步发挥公开市场操作预调微调功能,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性波动时进行运用。
逐步扩大国债在公开市场操作中的应用。随着经济转型与汇率市场化的推进,央行票据发行必然要下降。而随着利率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完善,国债将逐步成为公开市场操作的主流工具。国债具有良好的二级市场环境,操作成本低,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更为有效,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最佳结合点。
综上所述,在未来,为了早日实现利率市场化,以及其他有利于公开市场操作目标条件的形成,国家政府应该配合前进的步伐,将重要的金融管理权限中的一部分下放,力求中央银行能够更好地做出决策管理。中央银行也必须加快自身资产结构的调整,增加有价证券在资产中的比重,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结合,希望在未来货币市场利率将成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目标。毕竟我国开展公开市场操作时间较晚,对于这项货币政策的探索还将继续前行。
参考文献:
1.安立波.中国公开市场操作行为的有效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
2.孙若宁.央行票据: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现实选择[J].央行建设,2013
3.张春艳.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有效性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
财政政策跟货币政策范文4
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管理学学士(1985年),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1992年)。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Freeman经济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应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政策在不断调整,调整是基于三个方面的变化:国际经济金融规律的变化、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投资理财领域的变化。
世界经济不会出现二次探底
世界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体现在资产价格会上升,体现在通胀水平会上升,发达国家短期内不会出现负增长,新兴市场国家将成为整个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国际形势虽然非常复杂,但其本质比较清晰。金融危机的起源是最发达国家的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导致的,发达国家采取了思路高度清晰的救市方针,就是以国家信用做担保,修复私人部门的资产负债表。美国人和英国人都发债和印钞票,欧洲中央银行也以间接购买私人银行资产的方式,来扩大基础货币的发行,同时利息率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在这个清晰思路的引导下,世界经济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在过去18个月内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
第一个国际变化是资产价格迅速恢复。过去18个月,美国标普500指数迅速恢复到了11000点,发达国家资产价格恢复了35%到40%。因为新兴市场国家是资金接受国,大量资金涌入,资产价格恢复得更快。现在全球股市基本价格恢复到了历史最高点的60%水平。预计未来3到5年,全球股市价格不仅能够恢复到危机前的最高水平,而且还会超出。
第二,我个人认为世界实体经济不会出现二次探底。从道理上讲,经过18个月的演变,金融危机已经由私人部门的信用危机转变成了国家信用的下降,而国家的信用下降绝对不会构成新一轮的金融危机。主要发达国家是国际货币的发行国,而新兴市场国家大量的外汇储备,短期只能投入到发达国家的债务里,它们并不希望发达国家的信誉下降而带来第二轮危机。
如果一旦这些国家出现进一步的信用危机怎么办?道理很简单,继续发钞票。美联储现在提出了发行3000亿美元购买美国长期债券计划,欧洲中央银行则会印钞票购买商业银行持有的希腊债务。
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会不会像雷曼兄弟那样破产呢?不可能。大而不倒,小而不救。希腊GDP只占整个欧洲的5%,加上爱尔兰和西班牙不超过10%,而且希腊的问题200亿美元就能解决了。
分析的证据在哪里?最近美国很多投行纷纷上调美国一季度GDP增速,从3.5%上升到4%,这是在去年第四季度美国GDP出现6%以上反弹基础上的进一步反弹。国际金融市场的价格恢复比较快,英国经济跟金融业关系密切,所以英国经济全年向好。欧洲大陆也基本如此。
因此,世界经济不会出现二次探底。需要关注的是,欧洲国家和美国正在考虑大幅度调整通胀的标准,从2%调整到4%,甚至是6%。
世界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体现在资产价格会上升,体现在通胀水平会上升,体现在发达国家增速短期内不会出现负增长。新兴市场国家将成为整个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国内经济进入高自然增长率阶段
未来若干年要采取“宽财政、紧货币”的政策。一方面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将会反复使用,另一方面还会采取一些非传统、非典型的货币政策工具,来扩大我们资产市场的有效供给。
国内经济的情况也在“变”,主要有几个变化。
第一,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增长速度或说自然增长率比较高的历史阶段,如果风调雨顺,未来三到五年经济增长速度都会比较快。动力何在?一是城市化进程加快。二是消费升级,老百姓经过多年储蓄,可支配收入增加,开始花钱了。三是节能减碳,发展方式转型带动更新改造。国家出台各种政策鼓励企业更新改造,淘汰黑色产能,置换成绿色产能,这至少会带来每年2-3%的经济增速。较快的经济增长常态化,这是国内经济的第一个变化。
第二,资金过分的充足,这是中国经济未来若干年的基本态势。我国现金和存款衡量的货币比例,即M2占GDP比重已经上升到170%,可谓登峰造极。横向比较,美元是国际货币,其M2占美国GDP比重也只有65%;日本人也爱储蓄,日元M2占GDP比重也不过110%。我国目前是170%,而且保持快速上升趋势,去年上升了29%,今年一季度上升了22%以上。
我认为未来若干年一定要采取“宽财政、紧货币”的政策。财政政策尚有余地,政府有大量国有资产,可以很容易变现。国家层面的资产负债表非常漂亮,国家总体不存在财政上的危机和困难。因此,我个人呼吁搞大财政、扩张性财政,利用财政赤字调整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解决基本民生问题。
从长远来看,货币方面对中国经济的稳定构成了巨大压力。未来若干年需要适当从紧的货币政策,一方面,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将会反复使用,想方设法让老百姓把资金留在银行体系,否则,这么多货币冲击资产造成剧烈涨跌,将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另一方面,还会采取一些非传统、非典型的货币政策工具,来扩大我们资产市场的有效供给,通过各种方式来把我们高的资产价格做实,这呼唤着另外的政策改变。
第三,2010年是新一轮房地产市场改革的元年,而不是调整。这一轮房地产的狂涨始于2009年4月份,已经引起非常广泛而严重的社会反弹,老百姓的抱怨从来没有这么大。
另外,最高领导层的政治意愿和政治承诺从来没有这么明确过。2010年房价上涨将是最后的疯狂。
投资理财买什么?
投资理财不能紧盯着传统狭窄的金融资产和房地产,还可以考虑借助成熟的QDII产品到国外投资,考虑非传统领域的投资。
中国经济的基本矛盾是资金过于充足,大量的M2冲击了股市,冲击了房市。未来会怎么样?我相信政府会想方设法增加有效投资供给,并非常谨慎的管理资产价格。金融危机之后的货币政策和宏观政策,不能只看CPI,也要参考资产价格水平,包括房价水平。
在这个形势下,投资理财不能紧盯着传统狭窄的金融资产和房地产,眼光要更开阔一点。一是考虑借助成熟的QDII产品,到国外投资。现在国外市场整体回升了60%,估计未来三年会升到100%。还可以考虑投资澳元。澳大利亚经济的矿产资源跟中国经济密切相关,澳元起到了人民币升值的替代作用,国际炒家们炒不赢人民币,就炒作澳元,人民币只要有升值的压力就反映在澳元身上。这可以逐步缓解我国资产价格上涨的压力,同时也为我们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条件。
财政政策跟货币政策范文5
唐君豪认为,近来全球股市出现部分修正,有投资人质疑牛市是否遇到挑战。其实,这仅是牛市中的合理回调。目前,全球股市的牛市周期逐渐成熟,但尚未结束,流动性与盈利增长扮演驱动市场上涨的关键。2015年花旗维持股优于债的配置建议,整体而言,发达国家股市或跑赢新兴市场,周期性板块(如科技、金融及非必需消费等)表现或胜过防御性板块。
相对于A股,H股或更具投资价值。花旗积极看好以H股为主的MSCI中国指数的表现(2016年中或升至90点,潜在上升空间约11%)。自2014年3月低点至今,MSCI中国指数和沪深300指数分别上涨45%和120%,在2008~2009年的上升周期中,两个指数的涨幅分别为148%和130%。由此可见,MSCI中国指数在此轮牛市当中的表现大幅落后,显然尚未反映降息周期利好与潜在的经济企稳。
亨德森全球投资亚太区销售业务主管陈少芝认为,央行政策、油价下滑、美元强势,都左右着2015年投资市场情绪。市场焦点为欧洲央行于1月推出规模较预期为大的量化宽松计划,加上有迹象显示相关经济体已出现转机,有望能回复至某程度上的增长。以上因素的结合,令投资者重新考虑有关行业,结果令欧洲大部分资产类别均出现非常显著的升值。在此背景下,房地产股表现良好,超越大部分其他行业的回报。
综观全球,最大的地产股票市场是美国。预计2015年年内,美国市场将出现较大波幅。不过,预测今年的收入增长将约为 8%,因此相关盈利将大概以该水平增长。花旗认为,股息增长同样会进一步走高,原因是公司重整派息比率,因此预期今年的股息将增长约10%。
美盛环球资产管理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业务主管曾劭科认为,美联储加息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两大趋势将继续于来年主导市场。美盛子公司锐思投资指出,市场已对美联储加息做好准备。美联储已多次反复说明加息(或不加息)的理据和门槛,故此市场在初期将会略为反复波动,但预计影响不会很大。
曾劭科认为,从投资角度来看,加息将带动资本成本上升,可能利好基本面强劲的公司,故加息最终使“由下而上”选股的投资者受惠。此外,随着失业率下降、薪酬上涨和能源价格仍处于低水平,应有利刺激美国消费者的信心,并增加开支。除上述因素外,锐思投资发现,一季度信息技术和其他优质版块的特定股票展现回升迹象,支持锐思投资警惕风险取向。
财政政策跟货币政策范文6
一、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和农村金融产品面临挑战和创新的需求
大家已经注意到,本周一国务院刚刚召开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对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做出了具体部署。这次改革特别强调要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今后农信社的组织形式方面会因地制宜,有若干种选择,并通过这次改革进行检验。
20__年国务院成立了农村金融和农村信用社改革专题小组,农村信用社改革是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整个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广泛的系统,在专题研究中还包括另外几方面的内容,我在此简单介绍一下。一是农村政策性金融服务将来的作用和取向的研究,涉及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定位和分工。二是资金流向上如何支持“三农”的资金需求,其中包含两个重要的内容:邮政储蓄从农村抽离大量资金的问题如何解决;再就是参考其他国家实行的社区再投资法等做法,使有关金融机构从社区吸收的资金中,有一定比例要用于本社区。三是关于农村存贷款利率方面的政策研究。四是农村金融机构在国家给予适当支持并摘除历史包袱以后,如果仍出现经营失败而需要退出市场的时候,如何设置退出机制。五是与今天研讨会的主题相近,就是"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和金融产品的创新"。此外还有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农村金融监管等专题内容。
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涉及到的几个课题中,已体现出了一些创新和思路转变,这些转变也得益于我们国内的改革经历以及国际经验的借鉴。从国际经验看,世界银行对农村金融问题有一个报告,提到了过去老的“农业信贷模式”和新的“农村金融模式”。以往有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采用过老模式,其特征是利率管制,对借款人给予财政性补贴以及强制性信贷安排(如指令性计划)来力图扩大农村的信贷规模,这种办法虽然很直接、直观,但实践的结果效果并不好,数年后无法再维系。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是根据我国自己的经验教训来推进的,但从国际范围来看,也有“新模式”中的若干共性内容,就是解除利率管制;注重农村金融机构财务上的可持续性和尊重商业原则;政府的支持强调要有针对性,注重对效果的评估;强调农村金融组织自身的能力建设、制度建设、组织结构建设以及对它们的监管。在这次农信社改革中,国家的支持不是简单的信贷资金上的支持,而是要强调微观机制的改革,并使农村金融机构解除历史包袱,真正建成财务健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金融机构。国家所给予的支持是与这些效果挂钩的,事后都要进行评估。这是一个带有方向性的思路变化,同时也是一种创新。
农村金融始终面临着一个难点,即小农户贷款问题,这个难点在中国如此,在世界上很多国家也是如此。小农户贷款成本比较高,信息处在基层且非常分散,风险相对大一些,业务开展的难度较大。从世界范围来讲,很多国家都在探索,但多数做得不成功。有少数成功的经验,均表现出了体制创新、组织创新、产品创新的特点,其中一些经验注重把信贷、互助、抵押、保险更好地结合起来使用。对于大金融机构来说,小农户的抵押品或担保到你的手里可能不管用,但在社区范围内却可能是管用的。总之,把信贷、互助、抵押、保险甚至其他的做法更有机地在社区内加以结合,通过不断的探索,可能会闯出一条新路。
农村信用社目前承担着我国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通过这次改革,农村信用社体制要在挑战和创新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完善,不断向前推进,同时也可以鼓励其它组织形式的创新。组织形式的创新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搞得成功能创出新的模式,搞得不好你也要关门撤出。对金融行业的创新,我们以往支持、鼓励的力度不够,甚至有些压制,当然主观愿望是为了减少风险。压制了一段时间后,老的组织形式、旧的产品会越发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求创新的愿望日益强烈,不满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大,反倒有可能一下子都放开。但这时又可能一哄而起,有些创新就不够慎重,或者不能真正结合中国的国情,在放开且一哄而起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大的风险。比较稳妥的做法应该是一贯性地鼓励创新,使创新在时间轴上分布得比较均匀,有足够的时间让大家看清它的结果,以便冷静地考虑能否推广。在创新的同时,一定要加强监管,防止新出现的金融组织、金融产品中的风险,把创新中不可预知的负效应控制在最低限度。
二、加大力度发展直接融资
从今年的经济金融统计指标看,货币供应量增长幅度比较大,贷款增长比较猛,从比例关系上讲,间接融资占比越来越大的问题较为突出。这就提醒我们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以面对下一步可能出现的更大的挑战。从统计 数据中可以看出今年保险业发展地比较好,改革力度较大。但保险资金的运用一部分会进入直接融资渠道,一部分会转入间接融资渠道。
当然,我们也可以用股本投资(包括对企业的直接股本投资)与债务融资这种划分方法,以便观察全社会的股本、债务比例关系。我国储蓄率已达GDP的40%左右,今年还可能略有上升。与此同时,外商直接投资还非常踊跃,每年新增加部分又相当于GDP的5%左右,相当于运用外国人的储蓄。这么高比例的储蓄率需要有合理的使用结构,如果债务融资渠道进行运用的比例过大的话,会使得全社会资产负债率进一步恶化,会加大整体的金融风险,也不利于整个社会金融结构的改善。这种状况如果长期保持下去,不仅会带来宏观方面的问题,也会带来微观层面的问题。我们看到很多小企业贷款困难,在很大程度上首先是由于直接投资渠道不畅、资本金筹集不足。一些小企业一方面抱怨贷款难,另一方面又根本不去申请贷款,因为它们知道自己的资本金太少,没有合格的抵押品,银行给其贷款的可能性也就非常小。
作为一个大国,储蓄率非常高,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比例悬殊,其中有很多值得忧虑的地方。要解决这个问题,既要充分考虑我们的国情,又应有所创新。首先,如何能够使我们的银行体系更加积极地销售直接融资产品(股本投资产品)。近几年,我国基金业发展不错,特别是开放式基金发展势头不错。但总体来讲框框仍然比较多,对于解决直接、间接融资比例关系问题、解决整体金融风险来讲,发展还不够。基金的销售主要是由银行系统代销,从商业银行的角度讲,一方面有一定的积极性,但另一方面组织保证和激励机制还不到位,还没有真正当作自己的事来做。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国家有货币市场基金,它已/:请记住我站域名/是商业银行自己的产品,销售时就与代销不一样。在我国商业银行主导融资媒介的状况下,如果我们不想办法发挥商业银行的积极性、主动性(其中也包括组织结构上的安排),问题的解决就会比较慢,从而使风险逐步积累。其次,在政策上要体现对直接融资的支持,要使储蓄者感觉到直接融资产品在不少方面比储蓄产品更有吸引力。这种情况是否可以做到?有国际经验可以借鉴,比如美国的401K条款,通过免税的支持,使储蓄资金更多地运用养老基金方式并使资金流向直接融资。可以看到,美国在实施401K之前与之后相比,直接与间接融资比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欧洲也是如此,在90年代中后期越来越多的国家改革了养老金体制,同时给予了税收等各方面的支持,养老基金比银行储蓄吸引力变得更大。近两年哈萨克斯坦也有类似的做法。而我国还没有相关的政策支持这样的转变,这是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再有,在监管政策方面我们也有运作的余地,当我们严格按照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实率进行要求时,银行吸收存款再放贷必然增加其风险资产数量,这就意味着你要有更多的资本金。当银行没有那么充裕的资本金时,就会考虑少用存贷款产品,多用客户自担风险的金融产品,特别是直接融资产品。可以看到,虽然国外中央银行也有一些标志性的基准利率,但是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利率往往比基准利率低得多。为什么呢?实际上反映了商业银行自我的约束,不太愿意做过量的储蓄存款业务,以减少风险及其对资本金的压力。中国为什么现在做不到这点呢?因为我们还没有解决商业银行的历史包袱问题,由于历史包袱大多数是政策性业务造成的,商业银行资本不充足有借口,监管上硬不起来。下一步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要像农村信用社改革一样,要摘除包袱,走上新的起跑线,从而能用资本充实率去严格要求它们,使商业银行更加自觉地考虑它们究竟想发展什么样的产品,造就什么样的产品比例关系。
加快发展债券市场也是大家关心的议题。发展有个模式与现实之间的选择问题,很多西方国家的债券市场也是从弱发展到强,其机遇与动力跟我们的现实基础可能有所不同。仿照别人的模式发展一般比较牢靠,但可能动力不足。发展公司债,一般是由于某些类别的公司融资困难或为降低融资成本才开拓了这样一条融资渠道。为维护公司债发展的信心,人们自然想到从高信用等级的公司债做起,但目前我国经营状况良好的公司非常容易获得银行贷款,甚至是银行互相争抢这种的好客户,同时利率又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这就使这类公司缺乏发债动力。另一方面,一些融资困难类别的公司又得不到发债的批准,或要求得到银行类机构的担保,其中的扭曲也导致缺少动力。恐怕需要我们有一些创新才行。
我国债券市场主要的产品是国债、金融债、公司债、项目债。最近我看到一个材料,其观点是利用银行间发展金融债的基础,把A、M、CDO、金融机构次级债等加速发展起来。中央银行也要支持利用各种金融工程方法,把金融产品(包括信贷衍生产品)转换为市场所能够接受的债券产品,也包括金融债的形式。由于我国目前在债券产品和市场上仍存在着若干体制上的不顺,这些问题的解决恐怕有一定难度,因此要平衡什么是最优选择,什么是次优选择,什么是次优而又比较可行的方法。总之,我们面临着加快债券市场发展的挑战,要找出自己的路子,把债券市场的蛋糕做大。
三、要更多地关注社会保障体制对宏观调控的影响
社会保障体制已经成了我国宏观调控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瓶颈环节。以往我们说宏观调控,主要是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近年货币政策的扩张程度已经比较高了,特别是今年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增长都比较快,财政方面仍继续采用积极财政政策,很多资金最终已变为消费型资金。但是问卷调查和商业银行的调查表明,尽管居民手中的钱很多,但消费需求依然不够高。如果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扩张的结果看不到消费的增长,而是储蓄率的持续增长,那就值得忧虑。问卷调查和商业银行的调查反映,在收入增长条件下,影响消费需求的几大因素一是退休保障,二是医疗保障,三是对下岗和失业的担忧,四是子女教育费用。前三个问题都在社会保障的范围之内。如果我们的社会保障体制不能够有力地巩固消费者的信心,那么我们将面临加大货币供应量、积极财政政策运用后仍见不到满意的消费扩张的尴尬局面,我们总不能不计后果地加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扩张力度。因此,社会保障体制的选择、改革、进展已成为我们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对症下药,不可能用其他政策完全替代。
我国正面临社会老龄化问题,老龄化问题对储蓄和消费倾向均有巨大影响。我们跟日本的社会老龄化程度相差十几年,所以研究日本的老龄化情况对中国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社会保障体制的选择及其改革,直接关系到储蓄总量和储蓄模式,其对直接、间接融资的比例关系,股本投资和债务融资的相互关系的影响力,远大于金融业可能想到和可能采取的措施。因此,在通过金融手段仍达不到理想效果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把社会保障体制问题放入研究的视野,从更全面的范围考虑金融体系如何创新。纵观国际上直接融资得以健康快速发展的国家及其相应的历史阶段,相当多数都与社会保障特别是养老金体制变革有关,这个现象值得我们研究、讨论。
我国的社会保障确实存在诸多的困难,从消费信心的角度,大家首先想到的会是退休金、低保有没有百分之百支付到位问题,但问题还不止这些,还涉及到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运用以及储蓄模式问题。如果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来源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就可能经常会出现支付不到位的情况。既使支付到位,是否就能保证消费信心?从而使得消费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同步。其中一大难题就是中国属于城乡差异特别大的国家,社会保障特别主要针对城市人口,农村人口并没有都包括在内。城乡差别又造成了农民不断进城打工,完全不包括进来也不合理,但包括进来必然会加大支出负担或者降低保障水平。保障水平高了保不起,保障水平降低后虽然可能支付得起,但是否对消费者信心有足够的支撑?因为消费者会考虑,如靠社保而社保标准又较低,还是要自己多攒钱才行。而储蓄产品的风险低,正符合这部 分人不愿承担风险的需要。如果怀疑自己将来养老金的稳定性,则必然会影响自己当前的消费倾向。
另外,社会保障体制的选择在将来有可能会对财政产生巨大压力,而财政政策历来和货币政策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从长远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角度讲,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是我们从事宏观经济工作人员和理论界人士都不得不关心的问题。我在此想表达,特别支持金融业人士研究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对金融业及宏观调控的影响。
今天讲的既是初步想法也是出题目,与大家共同探讨,不对之处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