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与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与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与管理

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与管理范文1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8)09-0012-03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曾说过,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

“5・12”汶川地震无论是给生还者,还是远离灾难的人们,都带来了精神上的巨大震撼和永远抹不去的痛苦,也成为笼罩在很多青少年心中的一块阴影。研究表明,人在早年生活中较多地经历压力与创伤所带来的生理反应,将影响其自身调节、自我认同和情感表达,使其在成长过程中以及成年以后,更容易产生自我认同缺陷和情感障碍以及其他类型精神疾病。

其实学校的心理危机还不仅仅发生在重大灾难后,危机事件还包括如食物中毒、火灾伤害、传染性疾病、暴力冲突、自杀自残自虐等。一旦出现危机事件,一般学校常常表现为一片混乱,不能在危机爆发初期迅速处置,有效控制。这暴露出学校以及师生对各类危机事件应急处理能力的严重缺陷。因此,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应当成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心理危机干预概述

(一)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是指人在面临自然、社会或个人的重大事件时,由于无法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己的感知与体验而出现的情绪与行为的严重失衡状态。

处在心理危机中的人或人群除了有典型的生理方面的应激反应障碍外,通常表现出暴躁冲突或抑郁强迫、狂躁多语或孤独少言、痛苦不安或悲情难抑、绝望麻木或焦虑烦躁等严重的情绪失衡状态。这种严重情绪失衡状态在学生的冲突中还时常表现为自杀、自残、攻击、出走等。如果这些冲突仅在学校管理、社会安全或社会法律的层面上得到阻止和解决,而没能在心理层面上予以疏导和帮助,则可能转换成潜在的压力和焦虑,进而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直接影响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

(二)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有效的危机干预就是帮助人们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乃至稳定由危机引发的强烈恐惧、震惊或悲伤情绪,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对自己近期的生活有所调整,并学习应对危机的有效策略,增进心理健康。

(三)危机干预在国外被广泛应用

心理危机干预最早产生于美国、荷兰,在近二三十年迅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危机干预已正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研究课题。在许多国家,危机干预咨询已是社区心理卫生保健的重要部分,在处理社会应激心理和预防疾病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在国外,干预行动多由医生、社会工作者(或心理学家)、护士小组执行,设立热线服务电话、门诊或短期病房等,一般在几周内帮助解决当前问题。

危机干预是国外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重要功能之一。例如,1991年,美国依阿华大学发生了留学生枪杀教授和同学的事件,大学的咨询中心立刻组织了危机处理小组,首先对现场目击者提供心理辅导,然后进行个别和团体辅导。一连三天,上午开追悼会,下午在每个宿舍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表达他们内心的感受,缓解危机带给他们的不良影响,修复心理创伤。

危机干预在国外中小学校里也得到广泛的应用。比如,校园出现学生自杀、校园暴力、人质事件等,心理咨询中心就会派出危机处理小组,对老师和学生进行心理危机的干预。

二、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意识差。发生危机时,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行动迟缓,对于有心理危机的学生防控意识差。危机干预在突发事件中积极有效的作用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对待学生心理危机的非科学化和非专业化现象严重。近几年来校园里,学生自杀、校园暴力时有发生,学校对学生安抚的办法,仍然主要是通过班主任进行说服教育以及道理说教等思想工作方式,甚至直接采取行政干预等手段。真正从心理援助、危机干预这方面来进行辅导的很少。

(三)缺乏高素质、专业性的心理危机干预者和有效的机制。从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人员大多是班主任或者学校心理辅导教师,这些人员或者缺乏心理专业知识,或者没有相关危机干预经验,基本上没有建立专业化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和有效的机制。

(四)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经验少。因为上述种种原因,国内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的开展、运用、实施还很少,在这方面经验十分缺乏。“5・12”特大地震突如其来时的慌乱无序,就是一个有力的说明。

这些暴露了我们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如何提升学校心理危机干预能力,是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提升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能力的实践途径

我们认为提升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能力的实践途径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一)建立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的预警系统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首要任务就是积极预防在学校管理范围内发生重大恶性事件,在尽可能早的时间内预警可能出现的冲突性事件并能给予及时的疏导,对有心理危机倾向的人群进行必要的监控和辅导,将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学校心理危机预警系统主要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1.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每学年开学时,对每个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和使用,可以比较有效地区分出容易产生严重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控制和疏导措施。

2.设计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心理危机干预预案是当学生发生心理危机事件时可以根据其所预定的处理方法、路径和程序来实施危机干预,是危机干预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一个优秀的预案可以避免危机出现后人们的慌乱,避免在危机处理中忙中出错,能够有效地引导干预者使用正确的方法或策略解决危机事件。学校在设计预案前必须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第一手的、详实的资料,理清相关的影响因素和实际需要的各种环节,对不同类型的心理危机事件所需的措施进行不同的设计,对设计的预案进行必要的检验,这样当学生的危机发生时我们的预案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3.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危机教育。学校要利用心理课、心理讲座、心理辅导网站、热线电话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宣传, 普及心理危机应对的基本知识,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危机教育,引导他们树立防范心理危机的意识,帮助他们提高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 使学生学会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困境,明白当靠自身不能解决心理危机时懂得应该如何寻求帮助。学校平时亦可编写一些危机手册,加强学生辨别危机事件以及面对危机迅速反应的能力。

4.定期安排仿真模拟实践,检视应急能力。学校定期安排仿真模拟实践,可以以个案形式推行训练,拟定可能发生的危机模式,设计制订标准作业程序,可安排学生们扮演不同角色并摸仿真实的情境,定期加以演练,事后通过危机处理小组的总结,让教师、学生都能了解状况,加强全校师生的危机感。

(二)建立中小学心理危机应激处理系统

有了完善的中小学心理危机应急处理系统, 我们就能够在学生突发心理危机时, 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 帮助他们脱离痛苦,重新开始美好的生活。

1.发现心理危机预兆早期报告。班主任、学生干部、科任课教师等发现有学生出现心理危机预兆时,应及时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报告,并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监控其心理危机发展的态势。

2.针对心理危机的不同程度开展干预。对处于心理危机初期的学生:一是精神支持,使其有足够的信心,坚信自己有处理危机的能力;二是提供宣泄的机会,帮助其释放过度积聚的心理能量;三是给予希望和传递乐观精神;四是有选择地倾听;五是劝告、直接建议和限制,即按照实际情况提出劝告和建议,限制不利情况的发生。对于受到严重精神创伤、出现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一要报告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或请专业精神卫生机构会诊;二要密切关注,开展跟踪咨询,及时提供心理辅导,必要时进行专家会诊;三要派专人监护,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其人身安全。对于有自杀倾向的学生,应立即转移到安全环境,并成立监护小组对该生实行全程监护,确保该生人身安全,同时通知家长到校。

3.制订心理危机处理的信息沟通制度。及时、畅通的校内外心理危机信息沟通对心理危机应急处理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应事先制订各种类型和程度的心理危机的报告层级和通报范围。

(三)建立中小学心理危机支持系统

目前, 国内已有一些大学已经开始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系统, 如扬州大学,但中小学尚未建立。对处于心理危机的中小学生伸出援助之手不仅仅是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应尽的责任, 也是当事人周围的人, 如亲人、同学、朋友、老师应关注的事。因此,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要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系统。

1.建立家庭支持系统。学校可以建立家庭资源中心,为家长们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学校实施某个心理健康计划时可以要求家长参与,以达到家庭干预的目的。首先,学校主动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通过多种途径,比如家长会、家访、电话等定期将学生的状态反馈给家长,同时,也积极获取来自家庭的信息。尤其是觉察到学生行为、心理有了异样时更应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情况。其次,就是在有条件时,针对家长开展心理辅导,建议家长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后保持冷静,给学生树立榜样;认真观察孩子的情绪状态;平时多向孩子介绍在危机发生后如何自我保护和到哪里去寻求安全保护等。通过提高家长的心理功能间接地促进学生发展。最后,学校与家庭紧密结合,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建立教师和学校员工支持系统。当学校出现危机事件时,其实大多数的教师和学校员工也是这次危机事件中的受害者。如同这次“5・12”特大地震,很多教师即便是自己未亲身经历灾害、失去亲友,但经由媒体的报导或亲友间的传述,也真切地感受了到这次大地震的震撼。若教师无法先平复自己的情绪,将对学生造成负面的影响。因此学校也应定期组织心理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从而帮助教师和学校员工提升自我的心理能力,以增进自身的辅导效能。

3.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当学校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力量不能解决学生心理危机时,要及时地将学生转介到心理危机干预专业机构。为此,学校心理咨询机构要与心理危机干预专业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联动机制、心理危机干预专业机构干预快速通道等。

参考文献:

[1]段鑫星.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

[2]王宏方.“9・11”后美国学校心理服务新趋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4):8~11.

[3]马湘培.高校应提升心理危机干预的能力――经历SARS反思高校心理咨询.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6):124~126.

[4]姜永杰.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研究,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10):105~107.

[5]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教育科学研究,2001,7:70.

[6]朱晓斌.美国学校危机管理的模式与政策.比较教育研究,2004,175(12):45~50.

[7]翟书淘.选择死亡:自杀现象及自杀心理透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256.

[8]许又新.精神卫生:走向心理健康之路.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

[9]高鹏.心理危机干预中的问题解决.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2.4.

[10]李靖.认知行为取向危机干预的效果及影响因素.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3):266~268.

[11] Paul G著.宫宇轩译.走出抑郁.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91~99.

[12]黄蓉生.以预防为主构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新模式,中国高等教育,(8).2005.

[13] Bevan, W. & Kessel, F.Plain truth and home cooking: Thoughts on the making and remaking of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4.

[14]Gergen,K.Toward a postmodern psychology. The Humanistic Psychologist,1990.

[15]Hayes, R. L., Dagley, J. C., & Horne,A.M.Restructuring school counselor education: Work in progress. Journal for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1996.

[16]Paavola, J. C. Cobb, C., Illback, R. J., Joseph, H. M.,Torruella, A., & Talley, R. C. Compresensive and coordinated psychological services for children: A call for service integratio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95.

[17]Talley, R. C. & Short, R. J.. Reforming America's schools: Psychology's role.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95.

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与管理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高校;心理危机干预

1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概念

1.1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是指当一个人面临困境时,他先前处理危机的方式不能解决问题,会产生暂时的困扰,这种暂时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我国对心理危机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发展到今天也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现阶段的诸多学者对心理危机的阐述各有不同:陈香(2005)认为心理危机就是当个体遭遇重大问题时,其心理产生的不平衡状态,这种状态可能会导致精神崩溃或者心理障碍 ;伍新春(2010)认为心理危机是指危机事件打破了个体的内心平静所引起的不安,危机事件包括疾病、战争等;甘霖(2013)认为心理危机是当个体无法面临所处的环境时所产生的心理困扰,这种困扰使个体存在情感、认知、行为等方面的失调;等。

1.2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也被称为危机管理或者危机调解,它是短时间内的帮助过程,使个体在遭遇困境后恢复其心理平衡。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指的是在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因为恋爱、人际交往以及人格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问题。对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很多学者对于界定此概念都有自己的观点。沈文青,刘启辉(2007)认为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对遭遇困难的个体给予的短程帮助的一种方式,使个体战胜危机并且重新适应生活,其目的是避免个体伤人与自伤以及使个体恢复平衡;叶华松(2008)认为心理危机干预是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对个体产生的帮助行为,具有一定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其目的是及时帮助受到挫折困难的人使之恢复心理平衡等。

2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措施研究

针对高校如何有效的对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已有研究也有很多。

对于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建设, 蔡智勇(2007)认为高校应该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的三级干预网络。一级网络制定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并规定,并且负责人员调遣与协调关系;二级网络负责实施危机干预方案;三级网络负责关注学生心理动向并且及时汇报信息;白煜(2010)认为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问题,高校应建立ONES工作体系:一是建立危机干预工作目标体系,尽可能最低限度的降低出事风险。二是建立危机干预工作的网络体系,及时发现问题。三是健全微机工作的支持体系,科学有效处理危机问题。四是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教育体系,科学预防危机的发生。

对于高校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建设,张淑丽许志宏(2007)认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的运行机制应包括:领导管理机制、大学生心理档案建立机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大学生心理互助与自助机制以及多元化社会支持体系的整合机制等;王云白(2010)认为高校预警机制首先应该做好专业性危机评估,增加问题筛选的覆盖面,还要做好危机主体的监护工作以及要重视危机后的风险评估与跟踪关注,进而避免危机的反复再现。

通过对以上研究成果的综述,可以看出当前高校对于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具有如下特点:①研究内容丰富。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分析、对策探析、预警机制以及防控机制等方面都涉研究;②分布范围广泛。当前的心理危机干预研究与医药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③重理论轻实践。目前高校关于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研究较多,具体的实证研究却甚少。

3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问题与展望

3.1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面临的问题

目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呈现出很多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缺乏重视。虽然各高校都有心理健康中心与专业的心理师资队伍,也会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仍有些高校并没有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摆在一个重要位置,这使得一旦发生心理危机事件后很难预料。

第二,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防范意识薄弱。部分高校只重视危机的结果处理,并没有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进行防范,模糊了危机干预各个阶段的重点,所以当危机发生时就不能及时采取行动,以至失去了心理危机干预的最佳时机,达不到相应效果。

3.2对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的展望

首先,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对个体进行评估,以确定其心理危机的严重程度与心理危机状态,如此才可以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因此应该建立一个为大家广为接受的、科学的心理危机评定标准。

其次,应该进一步的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鼓励跨学科的相互借鉴,进一步的加强危机培训与危机过后的心理辅导等等。

再次,可以借鉴国外的理论和模式,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民众的价值观也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就应该加强国际层面的交流与合作,以此来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参考文献:

[1] 陈香.(2007).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预警干顶.教育探索,6,59-60.

[2] 伍新春,林崇德,臧伟伟.(2010).试论学校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45-49.

[3] 甘霖.(2013).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网络的优化研究.中国高教研究,10,94-98.

[4] 沈文青,刘启辉.(2007).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角色定位.中国青年研究,11,82-84.

[5] 叶华松.(2008).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管理系统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5,142-143.

[6] 蔡智勇.(2007).论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机制的建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9,93-96.

[7] 白煜.(2010).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困境与出路.中国电力教育,21,147-149.

[8] 许志宏.(2007).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研究.教育探索,12,117-119.

作者简介:

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与管理范文3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4-0004-02

初入大学的新生,离开了家庭的百般呵护和高中老师的细致管理,即将面临着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大学新生这个特殊群体,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情绪复杂,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困扰、情感问题、经济窘迫等诸多因素都有可能引发他们的心理危机。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危机,培养良好的心理状况,能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环境。

一、大学新生发展性心理危机干预释义

所谓危机,是指存在具有重大心理影响的事件和决定,会导致个体失去心理平衡,而又无力依靠自己在短时间内恢复平常的状态。心理危机可能引起急性情绪扰乱,如紧张、焦虑、抑郁等,有的还会出现认知改变或行为改变。

发展性危机指在个人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急剧的变化或转变所产生的异常反应,一般是在生命周期的特殊阶段中每个人都会体验到的情绪变化。大学新生由于生活、学习环境急剧变化,容易产生发展性心理危机。如果没有恰当的方式面对发展性危机,大学新生容易形成焦虑、恐慌、无助、绝望、抑郁、狂躁等不良情绪和各种应激反应,这些情绪和反应有可能引发各种障碍和行为问题,有些甚至会产生自杀等极端行为,形成影响终身的心理创伤。

当身处危机时,当事人一般不能以自己寻常解决问题的手段应付心理危机,所以外界的帮助和引导就成了应对心理危机的良好“解药”,这就是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短暂的帮助过程,是从简单心理治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予以帮助和关怀。危机干预是短暂的心理治疗,它与长程心理治疗共同之处是宣泄,但它不涉及人格塑造。针对大学新生的发展性心理危机干预,不但可以缓解当事人的心理压力,减轻消极的应激反应,还可以对新生中那些孤独和绝望的个体提供帮助,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大学学习、生活环境。同时,通过危机干预,使他们在恢复心理平衡的过程中得到成长,促进他们提高自身应对危机的能力。

二、当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面临的挑战

心理危机干预理论研究尚需加强。我国目前每年关于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的研究论文可达数千篇之多,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围绕心理咨询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心理咨询的谈话技巧等具体实践性问题展开研究。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基础研究工作相对薄弱,使提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遭遇后劲不足的困境。

(一)高校新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水准参差不齐。目前,高校里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人中,真正意义上有资格证书的咨询师的专业人员还是少数,大部分是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经过简单的培训就直接上手心理健康工作了。这部分兼职人员对心理健康工作没有系统的学习和理解,而且容易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经验和思维定势带到心理健康工作中,有时会带来一些负面作用,影响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效。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制约了学校心理危机干预能力的提高,这也是虽然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但总是得不到很好的化解的原因之一。

(二)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的数量不足。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主要是辅导员、班主任,但当前高校的学生与辅导员配置比例为200至300比1,其中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日常事务等繁琐的事务很多。真正有精力、有能力并且能踏实开展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人少之又少。而经过专业培训,专门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人员更是凤毛麟角,其生师比更远远大于目前的辅导员、班主任的生师比。数量不足,导致真正从事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者劳动强度非常大,其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这就致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很难惠及大部分新生。

三、完善高校大学新生发展性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一)增强大学新生心理危机干预意识,完善危机干预系统。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应更加重视对大学新生的管理,完善针对大学新生发展性危机干预系统。首先,需要对大学新生发展性危机有充分的认识,可以深入大学新生做充分的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大部分新生都会面对的发展性危机规律,如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新的人际关系等等。然后可以针对这些危机,构建危机干预的方案,做好应对准备。不少高校针对新生,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比如,新生入学时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普查,并建立心理档案。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动态管理,便于信息的调用和及时更新。根据新生问题的程度不同进行筛选,重点关注高危学生。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提供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如有必要,可以采取监护等有效的措施。

(二)培养具有专业水准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队伍。目前,从事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一般有“专、兼、聘”三类人员。所谓“专”,是指经过专业学习和培训,拥有资格证书、有心理专业背景,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兼职人员,一般是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他们接受过简单的培训,对心理健康工作的理解和认识尚需提高,但并且容易受到长期学生工作中积累的经验造成的思维定式的影响。有的高校定期聘请医院精神科医生到校指导工作,这些经验丰富的精神科大夫虽然有良好的医学背景知识,但心理咨询尤其是针对大学生的临床实践经验较为缺乏,不能在大学新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

完善大学新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培养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专、兼、聘”三类工作者的作用,形成最大的合力,才能不断完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由专业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制定、统领高校大学新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对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效度的重要保障。另外,由于新生数量巨大,与辅导员、班主任等接触相对密切等因素,对兼职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尽快走上专业化道路显得非常必要。充分利用各类兼职人员,对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及时引导大学新生走出心理危机来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而充分利用聘用人员,则意味着对那些“重症”学生给予特殊关照和保护,帮助他们获得专业、临床上的治疗。

其中,高校兼职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包括高校辅导员、班主任等,是相对数量最多的群体,也是全面关心大学新生健康成长的的重要力量。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的专业培训,引导他们积极研究和探讨心理危机干预类案例、课题,既能分享危机干预经验,又能扩宽工作思路,同时也能将专业心理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及时运用于心理危机干预实践,能切实提升大学新生发展性心理危机干预层次。还有部分学生干部也能协助心理健康工作,如班助、心理健康委员、寝室室长等,他们是大学新生朝夕相处的伙伴,最容易掌握新生的心理状况,所以能及时向老师反映新生中的心理危机,也是危机干预工作的良好助手。

开展形式多样的能引导大学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的集体活动。除常规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外,高校还可以通过针对大学新生发展性心理危机的专题讲座,开展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师生座谈会等形式,让新生与老师以及其他人多接触和交流,既可以帮助新生尽快熟悉环境,又能拉近师生间距离。另外,团体辅导、针对新生的社团活动、知识宣传等,也是帮助大学新生应对发展性心理危机,尽快认识新环境,积极适应新环境的有效措施。

在有新生教育课程基础的高校里,还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或新生引导的课程,帮助新生获取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以及正确认识大学环境。比如有的高校通过针对大学新生开设专门的课程,组织团体活动等方式建立完善的危机干预机制。心理健康课程、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等能使大学生接受广泛的、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不断改进认知水平,如《发展心理学》、《大学生心理保健》、《教育心理学》、《大学生学习指导》等,都是拓展大学生视野,帮助他们自我成长的主要阵地之一。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大学新生发展性心理危机进行有效干预,能对整个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高校教育和管理者,我们必须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危机的特殊性有充分的认识,以便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对危机状态进行准确评估,及时进行有效应对。

总的来说,大学新生发展性危机干预工作责任重大,是帮助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环境的保障,也是维持校园安全稳定和谐发展的必要环节。加强研究,积极探索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构建和完善的大学新生发展性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是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的长期和艰巨的工作。

【参考文献】

1、G.Caplan,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1968.86

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与管理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危机 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b)-0231-01

1 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组织系统

1.1 完善具有群体特征的大学生心理档案

大学生心理档案是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活动及心理成长的全面记录,是了解大学生心理现状的重要依据,是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信息的有效资源。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加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可能诱发心理危机的因素,积极有效的做好预防性心理危机干预。

1.2 提高危机干预工作者的个人素质与能力

危机干预工作者应是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师,吉列兰德等认为,一名有成效的危机干预工作者应具备以下素质:丰富的生活经验、娴熟的专业技巧、镇定的心理品质以及快速的心理反应能力,能够对危机中不断出现、不断变化的问题做出快速合理的反应。同时,还应具备坚韧、勇气、乐观、客观和自信等心理品质。当前我国高校中参与危机干预的人员除了专业的心理教师之外,还包括了普通教师及学生。所以提高危机干预工作者的个人素质与能力是健全危机干预组织系统的重要保障。

1.3 实施专兼职相结合的全方位监控

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监控需要一定的危机预警体系支撑,成熟的危机预警体系能够提高学校对学生心理危机监控的有效性,但是如果仅仅依靠专业危机干预人员的监控是不能达到危机预警效果的。危机干预系统中的每个组织都应该担负起危机预警的责任,实施专兼职相结合的全方位监控才能使预警效果最大化,为危机干预提供充足的时间和信息。

1.4 加强危机干预中各部门的协作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在这一系统中包括了校内和校外两个子系统,校内系统包括了院系学生工作办公室、校学生处、校医院、校保卫处、校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校外系统包括了医疗机构、心理咨询机构、公安部门。

2 根据群体特征开展不同形式的危机干预

不同的群体所体现出来的心理危机特征也是不同的,开展有针对性的危机干预措施是提高心理危机干预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2.1 以“班导生”为主要方式对新生群体进行干预

新生群体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群体,他们既有对未来的无限遐想又有对现实的无尽困惑,全新的生活环境带给他们的有欢乐也有迷茫,所以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发挥“班导生”模式的优势对他们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是针对新生群体的一个有效干预形式。“班导生”模式是从高年级学生中挑选出成绩优异并具有奉献精神的优秀同学来协助辅导员对新生进行管理。

2.2 以家校联合为主要方式对独生子女群体进行干预

独生子女群体的成长环境相对轻松,成长过程相对顺利,在大学生活中他们往往会表现出一些比较自我的行为,对于他人不能给予更多的宽容和尊重,面对问题容易冲动。独生子女的心理危机产生原因多半是源于家庭成长环境,所以针对独生子女群体采取家校联合的干预形式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危机。首先,学校积极活动。使大学生尽快适应环境,有利于独生子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其次,家庭注重教育方式的转变。最后,家校联合定期交流沟通。同时通过交流也能帮助家长改进教育理念,掌握一些心理危机干预技巧。最终实现家校联合的有效干预形式。

2.3 以经济助贫为主要方式对贫困生群体进行干预

对于贫困生群体来说很多的心理危机产生根源都是因为经济的贫困,所以应该采取以经济支持为基础的干预形式。高校应完善助学政策。例如要完善助学金评定制度,严格审查贫困生资格。要与社会联合起来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使他们能通过自食其力增加经济来源。另外,高校设立贫困生就业专项基金,用以补贴贫困生在校期间为将来就业所参加的各项考试的费用。其次,关注贫困生本身基础上也应该加大对贫困生家庭的关注。最后,高校应致力于营造公平、关爱、友善的校园文化,搭建良性的竞争平台,消除贫困生“心理贫困”的保障,

2.4 以事前情感引导为主要方式对恋爱生群体进行干预

恋爱是个体在成长中必然要经历的一种高级的情感交往,在面对恋爱生群体的心理危机时应该采取事前情感引导的干预形式。首先,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恋爱观是个体对爱情的看法,直接影响着个体在恋爱中的行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能够使其正确地认识爱情、处理恋爱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其次,提高恋爱挫折承受力,用理智冷静的态度来面对问题、处理问题。最后,加强道德教育。在恋爱中需要有道德的约束,很多大学生缺乏对恋爱道德的认识,恋爱中责任感减弱、恋爱行为不健康,所以要通过引导教育和制定行为规范两种方式加强大学生恋爱道德。

2.5 以完善认知为主要方式对毕业生进行干预

作为即将离开校园走向社会的毕业生来说他们所面临基本上是来自就业方面的压力,因为对专业方向的认识不够清晰,对自身能力定位不够准确,而产生迷茫、困惑、矛盾的心理危机。面对这样的问题,学校应与家长联手运用危机干预中认知干预模式来转变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认知偏差。首先,做好毕业生的职业规划。让他们对自己未来做一个既符合自己兴趣又与现实相契合的计划。其次,培养毕业生正确的自我认知,帮助他们更好地定位自己,用理性的态度认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最后,组织开展拓展训练,提高毕业生应对困难的能力。

2.6 以个别干预为主要方式对严重心理问题群体进行干预

个别干预是心理危机干预中最常见、最传统的模式,主要适用于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个体。在干预中采取一对一的交流方式,有利于双方建立良好的信任感,营造轻松融洽的交流氛围。目前高校中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数量相对较少,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人员采取个别干预的模式。

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与管理范文5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班主任;心理危机干预;作用

一、心理危机及危机干预

1.心理危机。心理危机是指在遇到重大问题时,无法回避又超出个体的应对能力时所产生的心理失衡状态。它强调的是危机事件给人的心理带来的巨大冲击。美国心理学家卡普兰1954年就开始对心理危机进行系统研究,并于1964年提出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在努力保持内心稳定协调状态,但当重大问题和剧烈变化出现时,个体会感到难以解决,内心平稳状态被打乱,紧张不断积累,感觉无所适从,甚至会出现思维和行为的紊乱,导致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这就是心理危机。处于心理失衡状态下的个体随着时间的发展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严重时会出现悲观厌世,甚至自杀的现象[1]。

2.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干预是指运用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学、心理咨询学等的理论与方法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体进行心理关怀和帮助,包括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以帮助这些心理危机个体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战胜危机,重新恢复心理平衡状态,降低或消除危机对自身或社会带来的危害。

心理危机干预的目标有两个方面:一是化解危机,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最大限度的降低心理危机造成的危害,帮助心理危机个体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这也是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目标;二是帮助个体或人群提高心理危机应对能力,掌握更多更好的危机事件处理策略与措施,使其达到人格独立和完善,这是心理危机干预更高层次的目标。有效的危机干预应达到这两个目标。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由于为人处世、价值观念等问题,再加上求职就业等的压力不断增大,心理极易受挫,由此引发的自残、自杀、他杀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新疆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大省,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所占比例大,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有利于他们的个人成长成才,而且对于社会的和谐进步,国家的稳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近年来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呈上升趋势,多数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总体水平明显低于汉族大学生,且差异有显著性[2,3]。一些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低于男生[3,4];来源于农村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低于来源于城镇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四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差,而大二、大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2,3]。

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环境。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闭塞、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恶劣的地理环境使得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在偏远闭塞的环境中长大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往往乡土意识浓厚,社会视野较为狭窄,本民族认同感强,趋向于封闭保守的心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相对较差,不善人际交往,缺乏自信和主见,依赖性强,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便容易产生心理危机。

2.经济因素。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来自偏远贫穷地区,家里兄弟姊妹多,加之大学里高额的学习和生活费用,给他们个人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在社会上金钱万能思想的冲击下,贫穷很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感,表现为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不愿与人交往、沉默寡言,从而导致人际关系失调而产生孤独感和失助感,陷入抑郁苦恼之中。久而久之,这种心理冲突将使他们在人格上发生变化,处理事情比较极端,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危机。

3.文化适应。文化适应是指对一种新文化的适应过程,在此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文化冲击,文化冲击是指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出现的焦虑、无助、动摇等心理状态,严重的将导致抑郁[5]。在世界多民族国家中,由于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少数民族大多面临民族融合和文化适应的共同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少数民族的中坚力量,他们一方面继承着传统的,另一方面又在学习着现代文化知识,接受着汉文化为主的主流文化的影响。在两种文化的相互冲撞、相互融合下,民族文化意识非常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仰价值观可能受到严重的冲击,这种冲击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可能出现适应不良现象,甚至导致很多心理问题的产生。

三、新疆高校班主任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

新疆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大省,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所占比例大,因此民族班班主任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班主任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中作用重大。危机管理理论指出,危机管理工作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预防阶段,即在日常工作中针对可能发生的危机采取管理行动;二是危机处理阶段,即当危机已经发生时针对发生的危机进行管理[6]。在心理危机干预中应通过积极有效的预防将危机消灭在萌芽之中,避免危机的发生。在日常工作中必须紧绷预防学生危机事件发生这根弦,防患于未然。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班主任的作用不可忽视。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班主任一般由本专业老师担任,一人带1-2个班,约30-60名学生,因此,班主任更易全面掌握每名学生的情况,发现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挖掘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积极意识和进取心,形成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观。班主任还是沟通学校与家长的桥梁。在入校时,班主任即可对班里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并能经常与家长沟通,针对可能发生心理危机的因素提前做好预防工作,比如对家庭贫困的学生多些关心和帮助,多进行励志教育,对单亲家庭长大的学生,多些交流和帮助等。对学习困难学生,多指导学习和学习习惯的养成,通过多种途径、各种形式的活动进行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保健意识和自我心理调节水平,丰富同学们的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心理耐受能力。总之通过班主任方方面面的工作对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出现可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2.班主任便于及早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班主任全面负责一个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班主任要用自己的学识、人品、工作态度等去影响和感染学生,要经常组织各种班级活动,经常和学生交流沟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因此,班主任是学生最亲近的老师。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体可分为警觉、阻抗和衰竭三个阶段。在警觉阶段,表现为遇到问题时茫然、抑制、不知所措等;在阻抗阶段,表现为寻找应对方法,消除不良心理反应;在衰竭阶段,表现为应对手段失败、心理崩溃,出现悲观、绝望等情绪甚至是自伤、自杀等行为。因此,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就能避免进入第三阶段,避免心理危机对个体和社会产生的危害。

在第一、二阶段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往往会表现出一些反常行为,班主任作为学生最亲近的老师,能及时发现学生表现出的反常行为,且依据掌握的一些心理学知识和与学生交谈能鉴别这些反常行为。班主任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骨干、学生党员的作用,他们离同学最近,对同学最了解,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和反馈信息,协助班主任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班主任能及早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就可做到心理危机的早发现、及时干预和有效干预。

3.班主任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处理的全程参与者。班主任在日常学生管理中发现问题后应针对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仅仅是学习思想上的一些问题,可通过找学生谈心等方法解决,但如果是学生出现了心理危机而表现出在学习生活上反常,就不能简单地视为思想态度问题处理,应及时上报,找专职心理辅导老师进行干预和辅导。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有别于一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同时也需要对其进行快速地反应和处理,以将危机导致的危害减少到最小。因此,班主任在发现问题后,应避免同情心理,犯过度保护的错误,也要避免充当专业人员的角色,应及时地将问题反映到专职心理辅导老师,由专职老师对其进行心理危机的诊断和干预工作。但并不是有专职老师进行辅导和干预,班主任就可以完全不管了,班主任仍应密切关注处于心理危机状态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状态,及时掌握危机干预的效果,在学生走出心理危机状态之后还应对其多些关心和辅导,并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自身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因此,班主任在心理危机处理过程中是全程参与者,需要有足够的责任心、细心和耐心。

四、准确定位、重视心理学知识培训,切实发挥班主任在危机干预中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心理危机干预又是关键,其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校园的和谐与稳定。2009年自治区出台了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意见,丰富了班主任工作的职责与内涵,并给予班主任10元/月/生的补贴,从制度上给予了强有力保障。班主任作为大学生日常班级管理领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是与学生接触最密切,联系最多,关系最亲密的老师,也是心理危机干预全过程的重要参与者。在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各高校都搭建了三级心理危机干预预警体系,其中辅导员和心理委员都是不可或缺的队伍,但是新疆高校单凭辅导员和心理委员顺利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较为勉强。原因为:辅导员与学生比为1∶300,辅导员精力不够,难以兼顾到每个学生;心理委员知识面较班主任窄、责任心不够,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及时汇报。班主任的准确定位,应该介于两者之间的一个位置。

要切实加强班主任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还需要对班主任进行系列培训:一是对大学生心理常见问题与调试技巧培训;二是加强对全体班主任进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三是加强对班主任心理咨询工作培训;四是加强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修订,明确班主任职责。通过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进一步发挥班主任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做到心理危机的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早治疗,增强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性,切实发挥班主任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郑爱明,江宁玉,王志琳,等.大学生自杀危机预警及

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6):145-146.

[2] 张静,何瑞玲,王凤琴,王洪军.1996名蒙汉族大学生

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6,22(9):

677-679.

[3] 杨金江,秦庆,罗晓云.对新疆大学等九所院校少数民

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2,6(5):57-62.

[4] 胡发稳,李丽菊,李锐,梁庆.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贫困

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特点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14(3):261-263.

[5] 李燕辉,李辉.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综述[J].云南电大学报,2008,10(1):20-22.

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与管理范文6

【关键词】大学校园 暴力 心理危机 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243-02

大学校园,本该是一方净土,文明、知识的殿堂。然而,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给宁静的校园蒙上了阴影。今天,摆在学校、社会、教师、家长面前的,是个让人无法轻松的话题――大学生如何远离暴力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得现在的学生在处理矛盾纠纷时,宁愿舍弃正规渠道而采用暴力行为呢?

1 大学校园暴力事件概述

1.1 校园暴力的相关定义

校园暴力是近年来在教育界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近期有研究者将校园暴力概括为:“一般泛指发生在青少年之间,与学校的教学活动直接关系的暴力行为,既包含了发生在校园内的暴力事件,也包括了发生在校园外但与学校有着直接关系的暴力行为”[1]。综合有关暴力和校园暴力的定义,笔者认为大学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大学校园或校园周边地区的,由学生或校外人员以口头、物体或身体任何部位而发出的,对学生身体、精神、财产等权利造成某种伤害的攻击。

1.2 目前大学校园暴力事件的现状

随着大学生青春期的到来,他们的身体有了很大的变化,体能、力量都得到大大的提高,同时,大学生在心理上正在经历第二次断乳期,反权威、寻求独立、情绪不稳定等因素使青年很容易成为校园暴力事件的实施者,同时也容易成为校园暴力事件的受害者。因而青年成为校园暴力的高危人群,关注大学校园暴力事件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意义。

据调查,我国大学生躯体暴力的年受害率波动约在15%,与世界水平比起来,处于中下等。近年来,死于躯体暴力的大学生比例逐步上升,而且,施暴者的暴力手段具有复杂性和预谋性[2]。

1.3 校园暴力形成的主客观因素:(1 )个性张扬中的偏狭自私与冷酷;(2) 万千宠爱集一身的价值取向错觉; (3)教育惩戒功能丧失后的放纵;(4) 教师权威地位颠覆后问题归属的误判;(5)暴力游戏与灰色文学的认同与膜拜。

1.4 大学校园暴力事件的危害

校园暴力事件发生以后,除了会给暴力事件的双方程度不一的身体上的伤害以外,最值得关注的是,暴力事件给暴力双方以及与之有关的人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比如创伤后应激障碍、恐慌、焦虑、抑郁、人际关系紧张、人格发展障碍等,有的还间接导致当事人以后在家庭生活中的暴力倾向;对于和学校教师有关的暴力事件,可能造成教师的身体受伤害、教学士气受到打击、名誉受损、精神上的打击等;而校园暴力事件对学校来说,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学校的和谐稳定状态,使学校师生人心惶惶,并可能使学校面临各方面的社会压力。

2 大学发生校园暴力事件的应急处置

2.1 学校成立校园危机干预小组

校园危机干预小组由学校领导、保卫处人员、各个学院领导、班主任、辅导员等组成。校园110经常在校门口、食堂、体育场、体育馆、校园道路等地方巡逻。

2.2 迅速报案

发现问题,及时报案。当事人一旦发生暴力事件,及时报学校110;及时向学院班主任、辅导员报告。

3 构建大学校园暴力事件的预警系统

3.1 通过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关注暴力预报因子

校园暴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预防和预警的,青年的危险行为与曾经有过的暴力事件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相关性,比如说成绩差、人际关系恶劣、自尊低、酗酒、逃课、打架、携带器等都可能与校园暴力存在着高相关。因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研究中心要考虑将这些大学生的危险行为作为大学校园暴力的早期预报因子,及时发现高危者,监控其暴力倾向并及时作出适当的干预,有利于大学校园暴力事件的预警和预防。心理健康教育和研究中心的教师和辅导员做好高危者的信息收集,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3.2建立学校家庭社会联合预防系统

“社会生态学理论”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校园暴力的预防理论模式,由WH0专家提出和倡导。了解青年个体的健康危险行为,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对学校、家庭、社会等环境的危险因素的分析,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联屏障的预防和干预系统。因此,在预防大学校园暴力中,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在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之外,更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注重学生心理和谐发展,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家庭应尽量给学生提供温馨和民主的家庭环境;社会各方面加强对酒精、暴力工具的管理,营造良好的校园周边文化环境,抵制易给大学生身心带来不良影响的影视作品、不良网络等。

3.3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开展有关校园暴力的教育,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研究中心作用,让大学生树立有关法律意识,学会怎样抵抗暴力,提高人际交流的技能,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同时进行生活技能教育。

3.4 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作为增进身体健康的有效手段,同样对人的心理健康具有调节与促进作用,经常锻炼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好于与不经常锻炼的学生。经常锻炼的学生可以消耗体能,没有更多精力做坏事情了。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肩负起这样的重任。

4 结论

校园暴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预防和预警的。校园110经常在校门口、食堂、体育场、体育馆、校园道路等地方巡逻。发现问题,及时报案。当事人一旦发生暴力事件,及时报学校110;学生干部发挥作用,及时向学院班主任、辅导员报告矛盾纠纷,最好把事情及时化解,“萌芽状态”得以解决。学生在处理矛盾纠纷时,应该及时向学校有关管理部门报告,由学校、学院出面解决矛盾、化解矛盾。校园暴力事件发生以后,给暴力事件的双方程度不一的身体上的伤害,学校保卫处、学生处、学校110、学院班主任、辅导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控制事态。事件发生后,学校针对有关人员,实施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方案。因此,做好大学校园暴力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件值得高度重视的事情,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大学校园的和谐和安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