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能源管理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能源管理基础知识范文1
关键词:能源管理与审计;教学改革;能耗监控
作者简介:杨涌文(1981-),男,江苏无锡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讲师;
刘青荣(1978-),女,山东烟台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048-02
“能源管理与审计”课程是上海电力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节能与能源管理方向的主要专业课之一,是由多种技术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所涉及的技术领域比较广泛。从动力、供能设备,到建筑能源,再到经济学的平衡及审计领域,横贯理科、工科、文科三个大类。如何通过有限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课程内容、保证教学效果是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对课程进行了基于校园能耗监控平台的教学改革。本文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改革内容及初步成果展开了探讨。
一、教学目标及现状分析
“能源管理与审计”是一门结合上海电力学院能源特色,适应当今节能行业需求的课程,主要以培养目前节能行业急需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因此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应是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创新能力。课程内容具体包括能源管理与审计概述,燃料与电力节能基础知识,建筑、企业节能潜力分析,能源审计,能源管理与审计应用分析,节能项目投资分析,合同能源管理,能源平衡分析,能源账单与低碳营运等相关内容。
在之前两年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课程建设基本完善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知识体系,但仍存在许多不足。首先,热能工程学生的知识培养体系以理工科为主,对经济学理论知识及分析方法没有系统的学习过程。因此要求学生在2个学分的综合课程中熟练掌握能源审计及能源经济性分析方法有一定困难。其次,由于本课程内容较多,需要大量的理论介绍课时,因此案例教学课时较少,实践教学缺乏平台,课后计算分析类作业不足,导致学生对课程缺乏主动性,学习效果一般。针对以上不足,根据上海电力学院校园能耗监控平台的建设进展,提出结合校园能耗监控平台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二、校园能耗监控平台介绍
上海电力学院是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育部推动的“高等院校节约型校园建筑节能监管平台示范建设”的第三批试点高校。自2011年至今,已完成杨浦校区及浦东校区总计80栋30多万平方米建筑的水、电、气等能源的楼宇计量工程,建设了上海电力学院校园能耗监控平台,平台界面如图1所示。平台实现了能耗的分项分类计量、能耗数据实时监测、图表显示、自动统计、节能分析、指标对比、数据上传等功能,实现了重点用能区域空调、照明系统的精细化管理,并针对上海电力学院分布式能源及新能源方向的发展要求实现了逆潮流的发电量监测,使校园电网内的发电用电数据集中在一个平台上。由于该平台实时采集校园内各类建筑及设备的发用电数据,并形成历史数据库,在服务学校后勤管理部门能耗管理统计的同时,可用于实践教学,对开设能源或节能课程的学校是很好的实践教学平台。该平台建立在学校公共校园网络上,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可以通过如图2所示的权限用户界面给学生发放非控制权限的二级用户账号,学生可以在校内自由登录平台,读取实时及历史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三、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根据课程及平台建设情况,提出以下教改方案。
1.教学内容的变更
“能源管理与审计”课程可以分为能源管理、能源审计及节能技术三大块。以往的教学完全参照书本,内容相对空乏。现在,将这三块内容与校园实际相结合,例如利用平台数据及图表对校园能源管理模式、综合实验楼的能源审计、图书馆中央空调的节能技术等实际问题展开分析探讨,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学生可以就近观察、就近思考。
2.考核机制的改革
课程采用卷面成绩+课题成绩的考核机制。期末成绩由卷面成绩(60%)、课题成绩(30%)、平时成绩(10%)三部分组成。其中课题成绩是根据小组课题发表评分和报告完成情况决定。首先,教师采用点名册顺序或自由组合的方式在班级内划分出多个小组,一个小组4-6个人,小组内自由选出组长,每个组独立完成一个课题。之后,教师给出5-6个课题范围供每个小组选择,提出课题要求并进行背景分析,提供研究思路和方法作为参考。然后,学生根据课题要求进行深入研究,每两周和授课教师做课题进度汇报及交流。最后,在期末进行课题汇报,按照国际会议发表的模式,7分钟PPT报告,3分钟答疑。教师组织各组组长对各小组的课题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平均出课题发表得分。教师根据课题报告完成情况做小幅调整,得到最终的课题成绩。对于个人的课题成绩,课程为了防止“大锅饭”现象的出现,提出了组员贡献度的模式。例如一个5人小组,每个组员初始贡献度为1,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组长可以根据组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调整,贡献大的组员贡献度可调整为1.05~1.2,贡献小的组员相应调整为0.95~0.8,最后所有组员贡献度总和仍保持为5。这样的考核机制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建立团队意识,提高其协作能力。
3.采用高自由度的探索性课题研究
本课程摒弃了传统的验证性课题研究,采用给出大致范围,学生自由选择方向拟定探索性课题的方式,由于课题结论未知,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由探索。课程初步设计了贴近课程内容的以下几个范围供学生选择:
(1)校园能耗分析。根据校园能耗监控平台历史采集数据库,对校园的年度总体能耗进行分析,计算能耗指标,如能源消费总量,生均电耗、水耗及标准煤耗、单位面积电耗、水耗及标准煤耗等。通过指标可以明确校园总体用能现状,并对各楼宇作能耗对比分析。
(2)楼宇初步能源审计。学生选择校内一定规模、功能复杂的楼宇,如图书馆、综合实验楼、食堂等。如图3所示,根据平台的实时监测及历史数据,对楼宇的水、电、气进行能源平衡及节能对比分析,明确楼宇能耗现状,找出能量损失的原因、潜力,明确节能途径。
(3)校园节能技术分析。对校园内涉及的节能技术,例如建筑围护结构节能、照明节能、空调节能、电梯节能、供热节能等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具有节能潜力的建筑、设备改造方案或管理方案,并根据“能源管理与审计”课程中的技术经济分析法及全生命周期分析法对方案进行全面评估。
(4)校园能源管理制度研究。能耗监控平台建设完成后,校园的能耗及节能管理从粗放型向精细型发展,因此必须研究更全面、更细致的校园能源管理制度。学生作为校园能源的主要使用者之一,通过观察和调研,对校园建筑、设备各方面提出能源管理措施,并结合原有条例,制定新的校园能源管理制度及能源报表。
(5)楼宇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研究。上海电力学院校园应用了微型燃气轮机、微型内燃机、微型燃料电池、光伏发电、风电发电等楼宇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通过校园能耗监控平台,学生可以选择一种技术根据课程知识研究技术的可行性、可靠性、经济性等,并探讨供配电匹配的楼宇能源结构问题。
四、结束语
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学生上课、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及团结协作能力得到改善,教学效果有较大提高。学生愿意主动和授课教师进行课间和课外的交流,改善了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发展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
本教学改革方案不仅适用于上海电力学院“能源管理与审计”课程,也适用于已经建成或即将建设校园能耗监控平台的百余所高校的相关专业,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参考文献:
[1]尹洪超.企业能源审计与节能技术[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能源管理基础知识范文2
一、节能目标完成情况
(一)全市前三年完成情况。省政府下达全市“十一五”
节能考核目标为单位gdp能耗下降15%。2006年全市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0.7%,2007年同比下降3.89%,2008年同比下降4.13%。前三年已累计完成“十一五”下降目标进度的55%。
(二)各县区前三年目标完成情况。据市统计局测算,2008
年,除××县万元gdp能耗上升2.06%未完成节能目标外,其他县区下降幅度都在3.9%以上,完成了与市政府签订的年度节能目标。巧家、盐津、镇雄、威信四县前三年完成情况较好。
(三)各县区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情况。主要受云天化生产下降影响,全市规模以上245户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耗同比大幅下降。1~3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耗量223627吨标准煤,同比下降32.43%;产值能耗0.794吨标准煤/万元(现价),同比下降29.32%。扣除云天化下降影响,其他244户企业产值能耗仅下降2.87%。十一县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能耗8增3降,按增幅大小排名依次是:××141.63%、威信91.71%、永善44.64%、巧家31.86%、昭阳31.77%、镇雄28.29%、彝良9.47%、盐津5.63%;按降幅大小排名依次是:大关-24.91%、水富-11.85%、绥江-10.43%。
二、节能工作开展主要情况
(一)节能工作机构建设情况。各县区于2007年下半年先后成立了节能领导组,下设节能办在经贸局。个别县(如彝良)下达了编制,明确了专人负责节能工作,绝大多数县区未下达编制,工作人员为兼职人员。
(二)节能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国家、省、市节能降耗的有关政策文件和全市节能工作会议精神在各县区基本得到贯彻落实。各县区在结合本地实际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制定了工作方案、节能规划,出台了考核办法等。
(三)节能降耗目标任务分解和落实情况。部分县区将市政府下达的年度节能降耗工作目标又进一步明确到企业及相关部门。
(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情况。各县区新投产项目普遍编制了节能篇章,并上报县区、市级节能办转报省上开展节能评估。2007年、2008年各县区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全面完成。2009年大关涉及淘汰炼铁0.4万吨、铁合金3600
kva,彝良涉及淘汰造纸0.15万吨,镇雄、绥江、威信三县涉及淘汰水泥、熟料共56万吨。市政府与各县区政府在工业经济目标责任书中一并签订了淘汰落后产能目标责任书,各县区已着手安排部署。
(四)节能投入和重点工程实施情况。极少部份县区投入了财政资金,如巧家县三年累计投入265万元。多数县区的企业都投入资金重点用于实施节能技改,如××企业三年累计投入节能资金4025万元,巧家三年累计投入1375万元。
(五)重点耗能工业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开展情况。能源管理岗位设置情况:2008年年综合能源消耗在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20户工业企业全部设立能源管理岗位,且明确专人负责企业节能工作。能源审计情况:华新水泥、昊龙水泥、金明化工、红原电石四户企业已于2008年完成能源审计工作;今年我市计划完成15户企业能源审计任务,目前进度不理想。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报送情况:绝大多数企业未上报。对标管理情况:绝大多数企业未开展。
(六)节能基础工作落实情况。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耗统计报表上报情况:多数县区按市节能办要求,上报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耗统计报表。宣传工作情况:各县区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会议、电视、报刊、广播、网站等媒体开展了节能降耗宣传。培训工作情况:从2006年9月起,各县区、重点耗能企业参加了省、市组织的节能培训班,学习了有关能源管理与节能降耗的政策和业务知识。
三、存在问题
主要是两大方面:
(一)基础工作措施方面的问题。一是节能工作机构不健
全、人员不到位。除彝良县外,各县区节能工作机构、编制未落实,工作人员都是兼职,且工作人员变动大。市、县区统计部门的能源统计力量不足。二是市级财政和绝大多数县区未投入节能专项资金,对推动节能工作的开展和节能工作的考核十分不利。三是企业对节能降耗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够。政府要求企业上报能源消耗报表、开展能源审计、实施对标管理、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等工作难以落到实处。四是多数县区(包括市级)未对主要用能单位节能目标逐年分解。五是未对2007年县区、重点用能单位和重点行业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六是各县区在工作汇报中仅涉及工业节能,对建筑、交通、商业、农业、政府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情况未触及。
(二)实现节能降耗考核目标下降方面的问题。一是我市以
矿冶、化工、建材为主的重工业结构从客观上加大了节能降耗工作的难度。这几年,虽然加大技术进步和强化管理使得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但实现的成果却被工业结构重型化抵消。2007年、2008年主要靠淘汰落后产能完成节能目标任务,随着2009、2010年一批高耗能项目相续投产后,会对全市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构成致命的压力。二是昭阳、大关、彝良、绥江四县区由于2006年单位gdp能耗上升数大,××县由于2008年高耗能项目相续投产,要完成“十一五”下降目标困难非常大。
四、措施建议
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加强机构建设。建议市政府督促尚未成立节能降耗专门机构的县区尽快下达机构编制、落实专门工作人员,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
(二)投入资金支持。建议市政府从2009年起将节能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200万元),各县区级财政相应列入一定节能专项资金。
(三)及时组织考核。建议市政府在近期组织对2007年和2008年与市政府签订了节能目标责任书的县区政府、部门、企业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节能工作开展得好的县区政府、部门、企业和对开展节能工作有突出贡献的个人进行奖励,并对未完成的县区、部门实施问责。
(四)组织开展培训。由于节能管理人员变动大,建议精心筹划,编印节能基础知识材料,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
(五)强化督促落实。依法(节能法)督促重点用能企业上报能源消耗报表、开展能源审计、实施对标管理、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
能源管理基础知识范文3
[关键词]电力需求侧管理能源效益
2007年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日益提高。因此,要大力推行电力需求侧管理,引导全社会节约用电、合理用电。中国的电力工业必须在保持发电装机适度增长的同时,强化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电力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电力需求侧管理基本概念
“需求侧管理”是从英文“demandsidemanagement”直译过来的,缩写为DSM,指通过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引导电力用户改变用电方式,提高终端用电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和保护环境,实现最小成本电力服务所进行的用电管理活动,是促进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
二、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意义
电力需求侧管理是完善我国能源开发与使用状况的现实需要。通过政府、电力公司和用户等各个方面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优化用电方式和提高用电效率,可以减少或推迟电网发电装机容量,减少电网建设资金的投入,减少发电燃料消耗,改善环境质量,以实现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近几年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取得的主要成效
电力需求侧管理于20世纪90年代初传入我国。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电力公司及电力用户做了大量工作。如采用拉大峰谷电价,实行可中断负荷电价等措施,引导用户调整生产运行方式,采用冰蓄冷空调,蓄热式电锅炉等。同时还采取一些激励政策及措施,推广节能灯、变频调速电动机及水泵、高效变压器等节能设备。从我国近年来的电力持续负荷统计来看,全国95%以上的高峰负荷年累计持续时间只有几十个小时,采用增加调峰发电装机的方法来满足这部分高峰负荷很不经济。如果采用需求侧管理的方法削减这部分高峰负荷,则可以缓解电力供需紧张的压力。据统计,2003年全国有19个省市电力短缺,全国缺少装机2400万千瓦,需求侧管理弥补了800万千瓦,节电90亿千瓦时。2004年24个省电力短缺,全国缺少装机3000万千瓦,需求侧管理弥补了1000万千瓦,节电170亿千瓦时。2005年20个省市电力短缺,全国缺少装机2500万千瓦,需求侧管理弥补了1200万千瓦,节电280亿千瓦时。
四、当前开展需求侧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电力需求侧管理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由于我国的电力需求侧管理开始较晚,在管理理念和实施方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1.对实施需求侧管理的意义缺乏深刻的认识
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提高用电效率。电力作为一种清洁的二次能源,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无论是电力紧缺还是电力过剩时期,都应该从长远意义上节约资源的角度坚持做好需求侧管理工作。而我国的需求侧管理是在缺电的形势下兴起的,很多部门将其作为特殊时期的短期工作对待,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实施错峰、避峰,还没有意识到需求侧管理的真正意义。
2.缺乏足够的法律、法规支持
需求侧管理是社会行为,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需要有法律法规的支持。国外需求侧管理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立了法规体系,并有相应配套政策的支持。如制定需求侧管理的资金机制和激励机制,制定国家能效标准等。但目前我国与电力需求侧管理有关的只有《节约能源法》和《节约用电管理办法》等少数法律法规,缺乏财政、税务、物价等相关部门的配套政策支持,可操作性不强。另外,启动需求侧管理项目需要较大的一次性投入,但目前我国缺乏稳定的专项资金来源,影响了电力公司和电力客户参与实施需求侧管理的积极性。
3.电价结构不合理
实行峰谷分时电价是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核心,但现时执行的峰谷分时电价结构不合理,峰电价只为谷电价的2~3倍,对用电客户移峰填谷的激励作用不大。另外,两部制电价使用面很窄,两部制电价的基本电价严重偏低,电度电价偏高,仅靠电度电价拉开差距,对用户激励作用也不大。工业发达国家在两部制电价的基础上,实行峰谷分时电价和季节性电价,峰谷价之比可以拉大到8~10倍。
季节性电价对抑制高峰用电负荷,缓解季节性的供需矛盾有很大作用,避峰电价是削减电网高峰负荷、改善电网负荷特性的重要手段,但这些科学合理的电价政策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4.缺乏有力的经济激励政策
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社会是最大的收益者,作为社会利益的代表,政府部门应主动引导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健康发展,依靠经济杠杆和平衡机制,制定一些配套的政策和制度来引导和支持电力需求侧管理项目的实施。发电公司也同样是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收益者,削峰填谷后,电网负荷率提高了,能耗减小了,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提高了,但如何量化发电公司在电力需求侧管理中的收益,目前仍是一个难解的问题。电网公司作为电力需求侧管理的主体,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均衡满足供电与销售效益之间的矛盾关系,电网企业均价销售的利益由于实施分时电价可能会受到一定损失,因此,电网公司也缺乏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积极性。由于激励机制不足,让用电客户自觉地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也存在一定难度。
五、解决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对策
1.制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制订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行政手段的合法性,确保行政措施实施到位,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建立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常态机制。从世界范围来看,电力需求侧管理开展较好的国家都有严格的法律法规,如美国先后出台《国家能源政策法》及《公共事业管理政策法》等法律法规,并制定了大量强制性能效标准,对电力公司与用电客户均提出了很多明确、具体的法律要求,为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2.改革和完善电价制度
采取灵活的电价政策,赋予电价必要的弹性,积极推行上网分时电价、可中断电价的试点工作,进一步扩大峰谷分时电价和季节性电价的应用范围,拉大峰谷、季节电价差距,提高电网负荷率。
3.建立多方激励机制
政府应当通过政策引导以及价格、经济等方面的手段来调动供电企业和用电客户参与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积极性。建议在电价中计列电力需求侧管理基金,为电力需求侧管理项目提供补贴,由电力监管委员会管理并使用。明确供电企业为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而支付的投资费用和造成的损失并给予补偿,以消除供电企业的后顾之忧,提高供电企业推行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积极性。
4.加大力度培育DSM中介组织
合同能源管理是国际上一种先进的能源管理模式和市场化节能运作机制。在西方发达国家,以合同能源管理方式运作的节能服务公司(ESCO)已经发展成为市场机制下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的重要力量。培养、扶持一批商业化运营的能源服务公司,为用户提供能源效率分析、咨询、设计、培训、设备维护及节能效果监测服务,并与用户分享节能收益。
5.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宣传措施,作为当今国际先进的资源规划方法和管理技术,也是我国电力工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条重要途径。需要对实施的所有主体进行广泛的宣传,利用各种媒体对节能政策、节能知识、负荷管理知识、科学用电方法和在我国节约能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广泛宣传,并结合开展节能技术咨询和培训,举办节能产品展示、节能竞赛等手段,引导电力客户优化用电方式,使其有助于合理消费和调整负荷,达到让电力客户科学用电,提高用电效率、节约能源和自觉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的。
六、结束语
我国终端节电潜力巨大,需求侧管理大有可为。有预测表明,如果实施有效的电力需求侧管理,到2020年,我国可减少电力装机1亿千瓦左右,超过5个三峡工程的装机容量,同时还可以节约8000~10000亿元的电力投资,不仅能大大化解资源、环境和投资压力,而且还将带来巨大的节电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通过对电力需求侧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在政府、发电公司、电网公司和用电客户的共同参与下,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会使有限的电力能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步伐,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志荣:把DSM推向21世纪.电力需求侧管理[N],2000,(06).3~5
能源管理基础知识范文4
计量器具是计量技术服务的基础,构建和完善计量器具管理体系是企业计量和质量保证的基础,计量技术机构的服务内容不应仅仅限于传统的计量器具的检定/校准,而是参与到计量器具的管理和使用中去。一方面,根据企业实际需要,计量技术服务可从设备需求环节着手,服务可贯穿需求分析、采购、验收、计量确认、使用、维护、周检、维修、报废整个环节,为企业提供配备、测试、数据管理等一揽子服务,帮助企业构建和完善计量器具管理体系。大部分企业对产品质量检测用计量器具配备较为齐全,但对原材料、能源消耗、工艺过程控制所使用的计量器具配备不齐全,受检率不高。技术机构可指导企业提高和优化配备,帮助企业利用计量器具探索最佳控制点,利用计量器具掌握能源和物料消耗规律,从而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大多数企业只重视计量器具的溯源,忽视数据的管理和应用,认为计量器具只要检定合格了就行,对于出具的证书上的数据不予理睬,没有将计量数据反馈到产品生产中去,致使质量成本上升。计量技术机构可帮助企业建立计量数据对产品控制的快速反应机制,充分利用统计技术对计量测试数据进行处理和判断,并结合工艺控制将数据处理结果反映到产品质量上来,这样才能实现计量的技术支撑作用和控制把关作用。
2提供计量人力资源的配置和培训服务,帮助企业提高人员素质
人力资源是控制生产过程、工艺参数、确保质量的关键因素,计量技术机构可根据企业需求,提供计量人力资源的配置和培训服务,包括定制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方案,帮助企业制定计量测试人员中长期培训规划及短期、定期考核计划。计量人力资源包括计量测试、工艺过程管理、操作和维护以及相关管理人员,通过优化配置和人员培训,可提高其技术能力,科学地使用和维护计量器具,优化和提高计量管理水平。以深圳计量检测院为例,设立培训部专门为企业提供各类计量和质量技术培训。去年共开展对外培训服务逾150场次,超过115万余人接受了培训,培训内容涉及计量基础知识、计量技术法规、标准规范、行业质量分析、产品质量分析与风险控制、供应链品质管理、标准更新、技术贸易壁垒等方面,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和技术进步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3参与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运作,为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越来越多的客户在正式签订合同前,往往要对企业的质量保证能力进行调查和评判,并到生产现场查看,了解其质量保证能力和体系运作情况。计量技术机构在和企业的深度合作下,可参与到企业管理体系的运作中去,帮助企业加强生产、经营、工艺等过程计量控制管理,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利用计量数据为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包括规划、科研、设计、建设、生产等各环节提供决策依据。计量数据是企业信息管理的基础,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依据。例如对于一个生产经营的企业来讲,所需信息总量有70%来自计量数据。技术服务机构可帮助建立符合企业特点的计量数据系统,为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各环节提供决策依据。计量数据系统包括3个方面:量传数据系统,反映在用计量器具的基本情况,为企业使用的测试设备和系统提供准备可靠的依据;参数监控系统反映生产系统内在的联系和变化规律,提高工艺和产品质量;参数测量系统反映企业原材料、能源等消耗情况和变化规律,为领导层在经营和能源管理方面提供决策依据。
4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品全生命周期的技术服务
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计量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在支持企业生产有序进行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高质量的产品需要具备许多条件,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必须要有先进的计量检验手段。从原材料的质量检测,到生产加工的各个重要环节,只有每道工序检验合格,才有最终产品的检验合格。特别是在产品的研究与设计定型阶段,需要对几乎每个研究结果、每个功能或性能的设计结果、定型结果等进行测量或检测,存在着大量的研究和设计定型所需的计量检测工作,以确保产品技术性能和质量达到预期要求,这样才能从源头开始控制产品技术性能和质量。计量技术机构可为企业提品终端检测(产品相关标准、环规安规等符合性检测)、产品形成过程的量值检测服务(在线检测和过程监控)、检测方法研究(动态量、关键量、微量痕量及新参数的检测)、检测设备(包括过程控制、工艺控制设备)研究、测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等服务,贯穿于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流通、使用、报废等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帮助企业把好原材料进货关、产品设计审查关、生产过程质量关、产品出厂检测关,帮助企业提升技术和工艺水平,增强产业竞争力。
5开展能源计量工作,帮助企业进行能源管理,实现节能增效
计量是科学利用能源的基本条件,能源计量是企业进行科学管理、节约能源的重要技术基础,它能保证能源统计报告信息和数据资料的准确,保证能源消耗的可比性,进而达到先进合理地保证能耗定额的贯彻执行。计量技术机构可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指导企业在生产经营的全过程配备满足生产经营需要的能源计量器具,并安排企业按期对所配备的能源计量器具进行检定、校准;正确指导企业加强能源计量检测数据的应用,积极推广先进数据的采集、分析和管理系统,促进企业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和水平,加强对合理使用能源的控制;帮助企业开展能效测试、能源审计、能平衡测试等活动,帮助企业摸清能耗情况,找出节能降耗的切入点,帮助企业落实节能降耗的具体措施;帮助企业建立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分析节能降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节能整改措施,落实节能整改方案。要将能源计量数据应用引入到企业的绩效管理、能源成本核算中,大力推进精细化管理,指导帮助企业通过能源计量数据分析,发现和堵塞能源跑、冒、滴、漏现象,减少能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6结合企业产品和体系认证需求,提供认证相关计量测试服务
认证作为一种为组织提升质量管理水平、为各方传递信任的增值服务,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应用。体系和产品认证有利于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市场信誉,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经过认证的产品可以方便地进入国际市场,企业对认证工作的重视程度与投入力度也在逐年加大。计量技术机构可结合企业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的需求,为企业提供认证所需的计量测试服务,为认证的合格评定项目提供公证数据和证明。当然,机构应积极获得各类认证机构的认可(签约)实验室资质。现阶段各类热门认证包括UL认证、CB认证、CE认证、RoHS、能源之星等产品认证,以及ISO9001质量体系、ISO14000环境体系、OHSM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HACCP认证、FSC森林体系认证等体系认证,帮助企业通过认证可确保企业满足国际贸易通用规则,突破贸易壁垒,抢占国际贸易先机。
7结束语
能源管理基础知识范文5
我国传统电力行业的碳排放占全国的近50%。绿色经济的新发展模式,对电力行业未来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2010年12月21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表了《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研究报告》,其中对促进电力工业绿色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规划目标。未来电力行业节能降耗任务将非常艰巨,靠传统的设备升级或技术替代等措施已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在绿色经济大潮下正实现战略性转变,发展绿色电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这一战略转型期的重点目标。电力行业的这一战略性转变必定以新技术来实现,积极培养绿色电力人才,是新发展形势下的关键任务。
“四个转变”铺垫绿色电力发展基础
绿色电力是指利用特定的发电设备,如风机、太阳能光伏电池等,将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的能源转化成电能,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电力因其发电过程中不产生或很少产生对环境有害的排放物(如CO、CO2;造成酸雨的SO2等),且不需消耗化石燃料,节省了有限的资源储备,相对于常规的火力发电——即通过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方式来获得电力,来自于可再生能源的电力更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因此被称为绿色电力。
发展绿色电力首先需要四个转变
绿色电力的发展需要电力能源向清洁、高效、可持续方向转变,从传统能源向绿色新能源转换,首先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转变。
(1)转变观念。要清楚认识电力生产以及能源消费的方式,要量入为出,绝不能过度消耗。
(2)转变规则。要建立合理、完善的具有法律效应的体系,促进并保障电力绿色能源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3)转变科技。转变科技现状、提升发展水平的主要途径就是创新。目前我国新能源发面相比过去确实有了一定的发展与进步,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我们还有很大一段落后以及路要走。只有从政府层面加大力度鼓励科技创新,弥补自主知识产权方面的欠缺,才能健康有序推进绿色能源的发展。
(4)转变文化。必须改变传统落后的文化,要爱护甚至敬畏大自然,才能更加有效地开发以及使用有限的能源资源。
绿色电力的技术发展与人才现状
传统电力结构调整
“十二五”电力工业发展规划研究中,按照安全、经济、绿色、和谐的规划原则,统筹未来十年和长远发展战略以及各种电源结构的经济性,提出了优先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煤电、大力发展核电、积极推进新能源发电、适度发展天然气集中发电、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发电的方针。并明确截至2020年,新能比例要达到近1/8,2030年进一步提升至18%,连同水电、核电,清洁发电装机要占装机总量近一半。其中,尤其对可再生新能源发展规模制订了严格的高标准,即以太阳能、风能、生物能为代表的可再生新能源,从2010—2020年这10年期间,要有近6倍的高速增长。
产业发展的严峻形势对人才供给产生了连锁效应。然而新能源人才现状却不容乐观,我国新能源发电行业人才培养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也不高,培养的从业人员专业知识、理论水平较低,真正熟悉和掌握新能源发电运行、管理、维修的人才较少,中、高层次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目前,我国从事新能源发电的技术骨干大多数是从其他行业转行过来的,普遍缺少新能源方面的系统知识。据调查,现阶段新能源发电企业的招聘对象也主要是其他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和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传统电力企业职工,这些人员缺少新能源发电相关的理论知识及运行经验,很难满足新能源发电企业的岗位需求。不仅技术人才缺失,同时新能源领域相关的金融、商务以及工程管理人员也非常匮乏。
煤电的低碳化与绿色开发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目前能源剩余可采总储量中原煤占58.8%,这将决定煤炭消费在未来10年仍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主流。推进煤电绿色开发,大力推行低碳化、洁净化煤电技术,将是未来发展绿色电力的又一主要措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规定,未来将加快现有机组节能减排改造,因地制宜改造、关停淘汰煤耗高、污染重的小火电。因此,研发及应用适应新发展需求的高新洁净煤技术,减少能源浪费及碳排放量,是优化煤电产业的重点。从而可见,未来对研发、应用世界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助推低碳发展方面的人才的需求将逐步上升,同时对现有发电技术的清洁化改造方面的人才的需求也将增大。如与减少环境污染物及CO2排放的相关技术、提升能源转换与利用率相关的技术等,都将需要大批的专业技术人才。
另外,由于我国东部和中部煤电布局过多,而我国煤炭生产又集中在西部,大量西煤东运,造成我国公路、铁路运输压力的增大。因此煤电一体化开发也成为未来发展重点。同样水力、风能、太阳能等大型清洁能源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和西北,而电力需求则集中在东中部发达地区,约占全国需求总量的3/4左右。以上现象使得有效的电力长途输送成为电力绿色、低碳发展必须提升的一个方向,对电网发展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十二五”规划中还将加快发展坚强智能电网作为推进绿色电力发展的战略重点,这些都将需要大量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包括能够熟悉和掌握发电、输电、配电、变电、用电各个环节,可以熟练地对各种装置、设备进行监、检测以及维护等操控,对智能电网产生的市场信息、电网信息、用户信息与宽带通信等多源信息流能够进行科学、定量的分析等。目前能够适应发展需求的相关专业人才十分匮乏。
培养绿色电力专业人才需数力并发
解决绿色电力人才培养问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部分高校和企业能解决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做好发电行业新领域、新技术的人才培养工作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培养模式,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绿色电力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人才快速成长通道尤为关键。
加强院校相关专业教育体系建设
高校作为技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应当承担起为发展绿色电力培养高级人才的教育重任。
(1)完善原有的一些电力技术与工程相关专业的教研内容以及课程体系设置,以适应电力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需要。如围绕电力工业的各相关环节,增加特/超高压输变电技术、新型清洁煤电技术、节能节电技术、智能电网安全稳定控制技术以及电力信息技术等专业课程的教研比重。通过调整课程体系,充实和丰富电力节能、环保教育内容,培养具有节能减排专门知识和研发能力的人才。围绕我国电力行业的绿色战略需求,培养优势领域专业人才,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科技竞赛,加强学生对节能减排的认识、判断,有效参与处理节能减排问题等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全面掌握节能减排知识和技能。高校要加强同国内、国际知名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广泛进行教学、研究、学科建设、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的合作、交流,积极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创新节能减排技术,把节能减排技术应用于更多的领域。
(2)加强新能源专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尽管截至2012年,全国已有34所大学经审批开设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但无论从培养规模和水平上都远远不能满足新能源发电行业的需求,有一定机械、动力、电力学科基础的高校,特别是电力相关院校应当重点推动新能源学科的建设,扩大新能源专业招生规模,指导和推动新能源专业、课程、师资、教材,以及实验实训等教学建设和改革,并与相关企业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新能源专业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新能源行业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对新能源教材调研发现,新能源相关专业的教材仅有40—50种,种类较少,而且没有形成系统的教材体系,其中很多新能源教材只是科普性介绍,专业深度根本达不到教材的水平,缺乏实用价值。国家应积极组织相关专家及机构编写实用、成系统的新能源教材。
(3)创建并发展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新专业。如:能源规划与管理专业,该类毕业生可成为电力公司的能源管理师,对企业生产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做出估计,帮助制定减排计划,依据燃料的种类(如煤,天然气等)核算发电能力和产量;能源财会与金融专业,培养专长碳约束、碳税制、碳交易和碳金融的人才,当前发改委正在研究建立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碳金融制度,或在电力等行业试行碳交易制度,电力企业无疑将需要能熟悉和操作低碳证券、低碳期货、低碳基金等各种创新型低碳金融衍生品的人才。
积极开展企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大力开展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是快速提高现有人员专业水平及培养企业人才的有效途径。由于企业从业人员对所从事的技术工作已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对自己在工作中专业知识不足及知识的需求目标有更清醒的认识,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通过对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理论知识或技能方面的教育培训,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其专业知识及技能水平。在实施过程中企业要加强对专业人才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联合相关高校及培训机构增强继续教育师资及培训基地的建设,并且要建立职工继续教育的鼓励机制,提高员工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1)丰富培训形式与内容。节能减排对于大多行业来讲都是新接触的领域,知识的更新也是日新月异。对于电力节能减排技术的在职培训来讲,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授课模式,更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传播技术、智能仿真等新技术,开发适应现代化电力企业员工培训的多种培训模式,让培训更生动,更易让员工接受和掌握。同时辅助开设各种专题培训班、专业技术讲座,以团队共学互动的模式,通过可上积极深入的交流探讨,课下各种竞赛、奖励的方式促进员工提升对于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动力与兴趣。同时,还可充分利用电力行业和电力企业自身的内部网络,开展国际电力专业技术合作及培训,运用国外职业培训常用的“头脑风暴”法、情景模拟、案例研究等方法,一方面开阔员工视野,同时还可更有效地提升员工专业技术水平。
(2)加快绿色电力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于电力绿色发展来讲,无论是节能减排专业人才或者系能源发电专业人才都属于应用型技术人员。而目前相应教育体系发展的相对落后,使得这些从业人员大多从其他领域转行过来的,对发电设备的熟悉程度低,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对工作以及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发展造成很大阻碍。为了使员工能更好地熟悉相关设备的性能,培养综合技能,形成系统性的新能源发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运行与维护、事故处理等知识技能体系,岗前技术实训很有必要。据调研,目前我国很多新能源发电企业找不到能让员工进行技术实训的基地,而且大部分实训基地满足不了企业技术实训要求,因此新能源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已刻不容缓。
能源管理基础知识范文6
六西格玛办公室主任在太钢自动化公司六西格玛黑带培训启动会上的感言:
•六西格玛管理是为了发展企业,不是为了包装企业。
•心诚则灵。希望它是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六西格玛具有普遍适用性,每个单位、部门都可以用六西格玛方法实施改进。
•六西格玛不是立竿见影的灵丹妙药,需要付出扎实、细致、长期的努力才能得到希望的收获。
•六西格玛离不开统计技术,但六西格玛的管理理念是减少变异,进而形成企业文化。精细化,才是最为重要的。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钢)是中国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全球不锈钢产能最大、工艺技术装备最先进的不锈钢企业之一,其重点产品进入石油、石化、铁道、汽车等重点行业,应用于秦山核电站、三峡大坝、神舟五号和六号飞船等重点工程。2006年太钢产钢62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18亿元,实现利税67亿元。
太钢高层领导经过与全球钢铁企业的交流,了解到国外钢铁企业的六西格玛管理。为实现太钢的建设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战略目标,太钢决定导入六西格玛管理。
导入前的准备
太钢导入六西格玛管理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推进方式,集团董事长和总经理作为总倡导者,总工程师亲自挂帅。其主要步骤与过程是:管理者参与培训,统一认知对管理和技术骨干进行基础知识培训试点单位实施六西格玛黑带改进项目全面铺开培训全面开展六西格玛改进项目。
2004年8月,太钢举办两期厂(处)长以上质量管理专题培训班,公司近百名中、高层领导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封闭式六西格玛管理培训。高层管理者率先统一认知,统一思想,代表太钢正式开始六西格玛之旅。2004年9月~10月,太钢又分别对100名科段长及质量管理骨干进行2期(各5天)六西格玛管理导入培训,对200名专业技术骨干进行4期(各6天)六西格玛管理专业知识和应用工具的培训。
从重点产品切入
在专家团队的引导下,太钢领导经研究确定六西格玛管理在太钢的战略定位:六西格玛管理成为实现运营目标和精细化管理的主要手段、支持战略目标的重要方法,并成为太钢员工的工作方式。
太钢的六西格玛管理有4个愿景:一是用六西格玛改善项目,使太钢实现质量、产能、客户满意和及时响应等方面大幅度提高与改善;二是通过建立六西格玛改善体系,不断强化和推进精细化管理,从而系统提高太钢的内部管理效率和水平;三是建立人才成长平台,使管理团队专家化;四是通过深入推行六西格玛的系统化和结构化方法,建立以数据为依据的决策方式和从质量与流程角度出发的思维方式,以及以客户(内部及外部)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和跨部门的团队合作方式,形成太钢特有的“系统性持续改善”的企业文化。
选择正式导入的产品切入点非常关键,太钢的选择主要集中在两大重点品种的产品:不锈钢冷轧板和冷轧硅钢――确立改进项目,期望在提高产品质量和缩短交货周期方面取得成效。太钢以公司董事长为首的决策层为总倡导者,总工程师作为分管领导,成立集团六西格玛办公室,明确六西格玛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品质部长兼六西格玛办公室主任,办公室成员分别由品质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系统创新部、企业文化部等部门的相关人员组成。
根据改进问题的需要选择能牵头解决问题的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作为黑带/绿带学员,边学习边解决问题。2005年上半年,太钢确立首批16个黑带改进项目,同时举办黑带培训班和绿带培训班。
同时,太钢建立了六西格玛基本管理制度体系,编制《太钢集团六西格玛管理五年规划》,确定太钢六西格玛管理愿景及管理变革的方向、步骤和具体实施计划。
逐步规范运行
2006年,太钢进一步扩大培训对象和人数,按照培训对象的不同,分成与项目推进相结合的培训和独立的六西格玛课程培训;采用外聘专家培训、公司集中组织内部培训和公司各单位自主培训等方式,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并分阶段逐步实施培训。
根据公司战略目标、年度预算等,经过项目预选和阶段学习、评审后,太钢分两批确定了改进项目,涉及20多个单位和部门,覆盖面进一步拓展,从矿山系统到主线生产,覆盖了从产品制造到产品销售的全流程,同时也包括装备、环保、电力等主要保障部门。项目的类型更加多样化,除质量改进类、缩短交货期类,还有计量检测、设备保障、能源管理等管理类项目。
2006年5月,太钢从全公司范围内招聘专职推进人员充实到六西格玛办公室,形成自己独到的六西格玛管理机制。为了确保培训效果,集团制定了内部阶段评审打分标准,出台《太钢六西格玛管理办法》、《太钢六西格玛带级人员管理细则》、《太钢六西格玛项目管理细则》等规章制度,建立起以六西格玛为中心的持续改进机制,确保公司六西格玛管理长远规划的实现。在太钢的项目推进情况记录里,我们看到了这样的记录:某月上旬:DM(数据挖掘)阶段培训(黑带5天,绿带3天);某月中旬:A阶段培训(黑带5天,绿带3天);某月下旬:DM阶段评审;某月下旬:C阶段培训……
为使各单位的技术领头人增强对六西格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指导黑带/绿带学员进行项目改进,集团特组织黑带大师班,参训人员为各单位的总工、副总工、质量主管等。按照项目筛选流程, 太钢在2007年6月又启动了新一轮六西格玛改进项目,项目覆盖面比2006年进一步扩大,同时部分二级单位也自主实施了内部六西格玛改进项目。2007年,太钢着手培养企业内部的六西格玛讲师,建立内部黑带讲师队伍。集团经过两次选拔,选出20余名学员参加集团的黑带讲师培训,又挑选其中的部分优秀学员参加中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推进委员会举办的资深黑带培训班,逐步培养、建立企业内部的六西格玛讲师队伍。
成效与挑战并存
太钢在实施六西格玛管理的初期也遇到不少障碍与挑战。首先,由于首期2005年的推行规模不大,范围主要是两大主线产品的质量与产品交期,在全公司的影响力有限。而且,由于太钢在同一时期所推进大事较多,如不锈钢新项目的投产和信息化项目的上线运行等,学员中骨干力量的投入不足,导致个别项目进展滞后。管理类项目的数据积累不足,项目进展缓慢。此外,组织机构成员主要为兼职人员,在六西格玛项目管理与推进方面投入精力不足。但随着太钢信息化系统的上线运行、六西格玛管理的强化和项目覆盖面的拓展,上述的问题都逐步得到改进。
太钢通过实施六西格玛广泛地培训了人才:自2004年开始,每年培训人数都在300人以上。2006通过全国注册黑带考试的人数达60余人。2007年参考人数占全国报考总人数的40%以上,中国质量协会和山西省质量协会的领导亲临督考,太钢总经理和总工程师前住考场看望了监考人员及考生,最终有241人通过考试,占全国通过总人数的约三分之一。
黑带、绿带改进项目成功,收益颇丰,2005年15个黑带项目改进后年度获益近9000万元,2006年项目年收益超过2亿元。
太钢设计了独具特色的六西格玛徽标,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在全公司范围内启用,并制成徽章,发放到所有相关人员,激发佩戴人员对六西格玛的投入热情。太钢圆润、流畅的六西格玛徽标,寓意企业坚持用数据说话,精细管理,精细操作,展示数字太钢、精细太钢和品牌太钢的文化追求。
以六西格玛为中心的改进体系的建立、改进项目的推进和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太钢产品质量的提升。不锈钢冷轧板、不锈钢热轧中板、冷轧硅钢等重点产品主要实物质量指标水平超过上年,并呈逐月上升趋势。以六西格玛为中心的改进体系的推进,促进了改进效率的提升:目前集团15个主线生产单位建立了100余个统计过程控制点,提高了关键工序的控制能力;质量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能熟练运用六西格玛的工具和方法进行日常的质量分析和质量改进。以六西格玛为中心的改进体系的形成,成为太钢推行卓越绩效模式的重要内容。
专家点评: 太钢成功的三个原因
太原钢铁集团在推进六西格玛管理方面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功,归纳起来有几个重要方面值得国内企业借鉴。
公司的高层领导不仅重视并且能做到亲身参与(如参加倡导者培训、启动会,组织考试,听项目阶段汇报、总结会等),对六西格玛的战略定位很清晰,目标很明确(见太钢的六西格玛管理有4个愿景),制定了六西格玛的5年发展规划。这是六西格玛管理关键成功要素的第一点。
正式启动前的准备工作充分。所有中高层甚至部分基层管理者先参加倡导者培训、六西格玛基础知识培训,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目标,对后续的正式启动黑带、绿带培训和改进项目做好积极的思想准备。
采取“重点导入”方式,以重点产品的质量、交货期、产能为突破点,选择优秀的骨干参与黑带绿带学习和改进项目,并对关键岗位明确了黑带、绿带的资格要求,同时,每年还组织参加全国注册黑带考试。这种种举措都极大地激励太钢的干部、骨干学习六西格玛的积极性。这是六西格玛管理关键成功要素的第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