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心理学基础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理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理心理学基础知识

护理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1

【关键词】护理心理学 实验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15-02

20世纪初威斯康星理念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确立,让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世人所接受。应用型人才的特征是:从事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工作,能在实践中应用,在应用中创新。随着医学技术及护理学学科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护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的护理人才应该是高层次、多类型的,护生应具备多方面的素质。护理心理学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护理专业的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将基本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以后的临床工作中。从培养护生人文素质的角度来讲,护理心理学的教学一方面可以使护生了解自身心理活动的特点,进一步认识自己,为今后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在倡导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今天,有助于护生思维方式的优化。护理心理学是护理专业必不可少的一门很重要的人文课程,护理心理学实验课的教学作为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实验课教学效果不甚乐观。如何改善护理心理学实验教学值得深入分析与研究。

一、 护理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

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护理应用型人才的质量。传统的护理心理学实验课,教学方式及

内容单一[1],传统的教学内容主要以基础心理学实验和心理测验为主,课时少,不能满足护生的差异化的要求。此外护生虽然能够认识到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但不知如何将所学的心理护理基本技能和知识应用于以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实验课教学改革目的:⑴结合理论课教学内容,通过实验课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运用;⑵提高护生临床应对能力和创新能力;⑶融入新的教学方式,提高护生学习的兴趣;⑷提高实验教学设备利用率。

二、护理心理学实验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护理心理学实验课的教学内容、授课学时在各医学院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护理心理学实验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有的医学院校护理心理学实验课内容仅为基础心理学实验,内容包括感觉实验、知觉实验、记忆实验、思维实验、注意实验和动作技能实验等实验项目。护理专业学生多,学时少,实验课多采用分轮的方式。基础心理学实验课的教学基本遵循如下方式:⑴教师在实验前讲解实验目的、实验程序、操作步骤以及数据处理和讨论分析的要求;⑵.让学生进行实验的实际操作、记录数据;⑶学生根据实验过程及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基本是以教师为主,教师挨个仪器讲解,费时费力,学生所需要做的是主要是记住实验步骤,然后按步照搬地对实验仪器进行操作。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短时间内需要记住大量实验操作,冷眼旁观,机械记忆,主动性不高,无法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三、明确护理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实验课的意义

对于护理专业的本科、专科学生而言,护理心理学的心理学基础知识理论内容都较为抽象。以我校为例,护理心理学教学内容中的心理学基础的理论教学为8学时,护生除非上课认真听讲并具有良好的感性认知能力,否则许多概念和原理难以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基础心理学实验课内容主要为验证性实验,教师直观的示范性演示有助于学生将抽象知识进行具体形象的转化。对于尚未走出校门的护理学专业本科、专科学生而言,验证相关心理学定律和规律,能帮助护生巩固和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培养护生科学态度,掌握正常人的心理特点,增强护生学习的价值感。

四、护理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内容

1.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1)建立护理心理学实验教学体系

护理心理学实验课的内容应广泛全面,实验教学应紧密结合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趋势。以往实验课的教学多重视基础心理学实验,这种培养模式现已不符合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改革教学内容如下:修改教学大纲,结合理论课提高实验课学时数,护理心理学实验学时与理论学时比例为可为1:5或3:8[2-3]。补充实验课教学内容,在重视基础心理学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应着重心理评估、强化心身相关,锻炼护生对心理评估和心身医学相关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4]。形成以护生职业心理素质、心身医学、心理评估实验和实训课四个模块为核心的护理心理学实验教学体系。通过基础心理学实验,让学生了解心理过程,训练和提高护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心身医学相关部分实验可包括多参数生物反馈实验、音乐放松训练实验等,护生走入临床可教会患者进行自我调节。心理评估实验课内容可包括人格测验、学会使用焦虑/抑郁状况自评量表、了解心理测评量表使用方法,学会科学地评估病人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心理访谈模拟等,通过这部分内容促进护生自身心理成长,提高护生应对压力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心理护理实践能力。

(2)实验课教学内容改革的意义

护理心理学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对护生学好心理学理论,做好临床护理工作,推广以心身整体护理为核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满足医院对应用型护理人才的需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实验教学形式的改革

改进实验课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师演示、学生操作的单一教学模式。具体的教学内容有:

(1)体验式教学

古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实验课以提高学生兴趣为主,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是最难忘的。在实验课教学中可适当融入体验式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是让学生在模拟仿真的场景中体会到一种深刻的情感,从而获得知识。“体验式教学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护理实践技、增强自我认知的能力以及优化职业心理素质。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心理学实验课教师的主要精力用于实验知识讲解和操作演示,缺乏与学生的深度交流和对学习问题的反馈,学生只能在短时间内进行机械的动手练习,很少有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导致对基础心理学知识理解不足。如何解决教师教得累、学生动手少这一问题,需寻找一种实验教学改进方案。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明显地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5]。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护生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提前观看教师录制的基础心理学实验操作视频,在网上提前自行学习。护生观看视频可减少实验的生疏性和盲目性,大大减少教师讲授实验操作的时间,可极大地提高课堂实验效率 ,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实验的操作中来,增加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时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现场示教,教学中需将视频和教师的示教合理地结合使用。

(3)实训课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是教学的基本原则。护理本科、专科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的是医院,教育本身主要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护理人才,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实训课可分为两部分:护生自我心理成长训练和心理护理基本技能训练。护生自我心理成长训练,可安排在基础护理学实验室进行,让护生进行护患模拟训练,提高护生自我心理素质和能力[6]。心理护理基本技能训练有条件可安排护生到社区进行实践,有利于提高护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社区实训课中,在真实的情境中训练护生倾听能力、 学习倾听、 感受倾听中应该把握的基本要求,由此将基本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护生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和完善,才能真正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五、结束语

护理学专业学习的特殊性要求《护理心理学》实验教学要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使护生从真正意义上学到临床心理护理的技能,成为适应新时代的高素质护理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国柱, 刘新民, 杭荣华, 王雪琴. 情景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03): 64-66.

[2] 高庆岭, 李阳, 曹枫林. 护理心理学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 护士进修杂志. 2014. (08): 703-706.

[3] 王娟娣. 护理专业心理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及课堂应用. 中华护理杂志. 2000. (02): 44-46.

[4] 廉莹. 高职护理专业护理心理学实验课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卫生职业教育. 2011. (07): 86-87.

护理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2

1中职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中职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2007年版教学计划和大纲课程设置由5个模块组成: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和毕业实习模块。选修课程模块由拓展模块1(基础课程)、拓展模块2(社科人文课程)、拓展模块3(专业相关课程)3种类型课程组成;学时分配:总学时为3596学时,其中基础课程模块为900学时、专业课程模块为918学时、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为108学时、选修课程模块为270学时、毕业实习模块为1400学时。

1.2中职护理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2.1课程体系庞大,特色不足张军荣研究发现我国的2007版中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公共基础课学时偏多,设置科目仍偏离职业教育特色,特色专科护理开设过少。谭耀华认为现行中职护理课程体系异常庞大,秉承了传统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3段式课程设置方式,学生不仅要继续补偿初中数、理、化、计算机的不足,还要在语文、英语、政治、人文修养、法律、礼仪与人际沟通方面有所提升,而且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只是大专、本科的缩略版,内容多而不精,体现不出中职的优势和特色,学习难度较大,再加上学生基础薄弱,容易对学习感到失望,造成厌学,甚至流失。

1.2.2课程的实用性不强,与岗位需求脱节陈芬研究显示课程设置方面缺乏中职护理专业特点,医学基础知识偏深、偏难,实用性不强,过于强调学科的重要性;医学临床知识偏重于医疗,护理实践和护理社会人文课程涉猎较少,使护生缺乏以人为本的职业素养、就业适应能力及人际沟通协调能力;另外,课程门类也过多,超出了“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李劲峰等认为当前的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有: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完整性,理论知识偏难,学生学得困难,教师教得困难;课程多、学时有限,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达不到岗位要求,专业定位不切合社会实际。黄刚等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中职护理专业教学与护理岗位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刘彦研究显示中专护理教育课程体系结构主要模式还是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传统的授课模式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课程内容与实践脱节,开设的课程不断增加,学生学习任务不断加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1.2.3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李晨曦等研究显示课程结构不合理,文化基础课程与护理专业课程之间的界限明显、缺乏衔接,以致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候,往往无法体会前面知识的铺垫性;其次,由于学制较短,既要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又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仅有的两年学习时间显得捉襟见肘;再次,人文类课程开设偏少,忽视了护理人才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往往忽视病人心理需求;课程内容相对落后于临床,知识的应用性不强;课程难度大,缺乏吸引力。李淑芬认为目前的中职护理教育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2中职护理课程设置改进原则

2.1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

黄岩等认为中职护理教育课程设置要以社会专业岗位需要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其综合职业能力。遵循实用、够用、能用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确保教学内容与护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相一致,做到贴近社会、贴近岗位、贴近学生。

2.2形成个性化的培养模式

方勤等提出应根据人才培养方向的不同调整课程设置,除应具备护理专业必需知识外,增加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社会需求的、有利于就业的专门课程,合理安排文化基础课、专业课和专门课课时比例,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逐步形成个性化的培养模式。

2.3发挥职教优势,坚持职业能力培养,增强职业发展竞争力

何君芳提出必须根据人才规格的具体要求来调整课程设置,改革课程内容,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坚持职业能力培养,增强职业发展竞争力,尤其是护理专业技能形成的实践环节,这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环节。

3中职护理教育课程设置改进策略

3.1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增减

谭耀华等提出中职护理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应该体现出职教特色,对基础文化课应进行适当地删减,特别是减少与专业联系不密切的课程,增加专业文化课,如护士人文修养、护理法律教育、护士礼仪与人际沟通等内容,稳固扎实做好职业道德教育;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应体现“宽基础”,为学生自行选择专业后进入高职学习打下专业理论基础,且要减少分科,缩减内容,增加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技能培训应缩减项目,如删减给药、输液、插管等项目;强化基础照顾护理技术,如变换护理、床上翻身、口腔护理等,为学生就业做好铺垫。符秀华等认为应适当删除或减少文化课,如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课的时数,增加人文类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课学时,如护理心理学、医学伦理学、法学基础、预防医学、老年护理学、社区护理学、护理概论、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精神病护理学、创业与就业指导、康复护理学等,将预防保健、康复等理念贯穿于护理专业教育的全过程,还要坚持对学生进行品德操行训练、表达能力训练与职业技能训练的“三个不断线”。王俏认为课程设置应在注重专业教育的基础上重视素质教育,因为人际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判断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道德行为、良好的个人修养等素质是从事护理职业的基本要素。杨敏英等提出应早期开展护理专业课程教育,每学期安排一定时间临床见习,增加基础护理和临床护理专科实训教学,增加计算机操作应用实训课教学。李晨曦等提出应增加人文类课程,塑造良好校园人文环境,合理安排实训,强化学生实践技能。

3.2课程的整合

付杰提出变“学科本位”为“岗位能力本位”,建立模块课程体系“岗位能力本位”的课程理念,即首先把岗位工作过程解析对应到行动领域,再把行动领域转换成为相应的学习领域,最后按照认知规律的要求,形成一个个的课程模块;每个模块均有各自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标准,既可以是文化课与专业课的综合,也可以是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综合,这就淡化了传统的学科分界,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张美琴提出按照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用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重组,构成不同需求的模块,强调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如将原来的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合并重组为人体学基础;将免疫学基础、病原微生物、传染病学合并重组为传染病护理;将基础护理学、护理概论合并重组为基本护理技术;将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科护理学、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五官科护理学合并重组为临床护理,并将其按照人的生命周期分为婴幼儿、儿童、成人和老年护理;把精神科护理学、护理心理学合并为心理与精神护理。伍小飞提出建立符合现代护理职业要求的基础知识课程模块,将各分离的学科和课程融合为形态学课程模块(包含正常人体形态和异常人体形态);机能学课程模块(包含正常人体机能和异常人体机能);促进跨学科的知识融合,以增加学生整体知识结构内涵;以人的生命周期重组专业课程,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在传授专业知识和培训专业技能时,要注重护理人文精神的渗透以及从单纯的技能培训改变为对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的培训,注重将人文课程与护理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充分满足现代护理教育的要求。

3.3构建“12345”的课程体系范国正提出建设

“一个指导、二个要求、三个对口、四个面向、五个模块的“12345”课程体系,即以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以专业能力素质及执业护士资格考试为要求设置内容,强调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对口、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对口、实践技能与护理岗位对口,面向临床护理、社区护理、老年护理、康复护理等4大岗位群的能力发展需要,设置课程体系,构建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新的五个模块课程体系(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毕业实习课程模块);以创建精品课程为切入点,大力推进课程建设。

3.4个性化的课程设置与分层教学

护理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3

1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泛指人类体现出的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1]。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于人的关注的思想,主要是指追求人生真谛的理性态度,即关怀人生价值的实现,人的自由与平等以及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的关系时,突出人是主体的原则;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以人各种需要的满足为最终追求,强调人是目的的原则;在人与物的比较中,突出人高于物、贵于物的特殊地位,强调精神重于物质、人的价值重于物的价值、生命价值优先的人道主义原则和人本主义原则;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强调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则。

2国外护理专业人文精神教育发展情况

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护理界就开始重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教育,这一趋势在80年代后进一步加强。1984年《美国高等护理教育标准》中明确要求将人文科学教育纳入护理职业教育中。概括起来国外在护理人文教育中具有以下特点。

2•1加大人文课程比例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中有1/3为人文学科课程[2]。具体课程主要包括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人类学、关系学、经济学、法律、宗教、哲学、语言、文学艺术等围绕护理学的相关人文学科群。此类人文学科群有以下特点:(1)护理人文核心课程明确。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将心理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等课程列入必修课,并占有很大的比重。(2)课程类型以护理学和人文学科交叉的边缘性综合课程为主。(3)选修课比重及自由度较大[3]。在美国,任意选修课和指定选修课占全部课程的1/3。选修课普遍开设有语言、文学和艺术类课程。

2•2教学内容安排注重实效性其特点是将人文科学整合到护理专业教育内容之中,关注护生在护理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及其作用,使护生学会从医学、伦理、政治等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通过采用大量的案例教学,实现人文知识和护理实践的有机融合,提高人文教育的实效性。

2•3课程改革的趋势是综合化、现代化,文理相互渗透、互相融合。美国护理院校的课程强调综合性,尽可能淡化学科间的界限,强调课程内容的精简与整合[4]。

2•4师资队伍建设国外大部分护理学院多设立在综合性大学,依托其人文教育优势,为护理人文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师资来源。如著名的耶鲁大学、弗吉尼亚大学都设有护理学院。

2•5开始注重隐形课程的建设国外学者研究证实:“参加有教育目的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人文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加强对学生跨文化护理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对人类整体本质的认识;重视学生在高新技术条件下工作能力的培养[5]。

3我国中等护理专业人文精神教育研究状况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影响下,我国中等护理教育开始摸索总结,积极推进护理专业人文精神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教育观初步确立整体护理理论强调护理对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整体。人作为一个整体包含生理、心理、精神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各层面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共同构成整体人的独立性,使整体不同且大于部分之和。改变了过去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教育观。

3•2课程体系建设有了改观沿用和套用医学教育课程体系的现象逐步减少;公共基础课中,基础知识如数学、物理课学时明显减少,护理伦理学、心理学和护理礼仪等人文学科开始增加,课时数有逐步加大的趋势;专业基础知识如病理、生理等医学理论知识比重减少,社区护理、精神护理不断增加等。

3•3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实践教学的比重明显加大;普遍开展了基础护理等课程的临床实践考核,并将一定的人文知识纳入考核内容,提出了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3•4教师队伍建设开始得到加强由于各学校重视并实行教师资格证制度,教师普遍接受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知识的继续教育,人文素质得到提高;各学校开始引入人文学科大学生从事相关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等。

4中等护理学专业人文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等护理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还没有从根本上完全摆脱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护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是一种唯技术的教育,观念上强调技术至上以及实用性和满足社会的急需,注重专业知识,特别是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整体素质及专业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培养。具体而言,中等护理专业人文精神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4•1护理学对人文精神的重视不够,教育观念落后,办学定位模糊许多学校还存在着重医学轻人文;重“人力”教育,轻“人”的教育;重职业培训,轻“人格”教育;偏重就业要求,忽视工作后个人发展的现象。而在美国人文教育在职业教育中不是一个独立的或者性质不同的部分,而是贯穿于整个职业教育过程中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4•2护理学专业的主干学科不全面1998年教育部将伦理学、心理学列为护理学专业的主干学科,改变了在生物医学模式指导下的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为主干学科的模式,为我国护理人才整体素质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各级护理教育机构也相继设置了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沟通学等人文课程,这是我国护理教育的重大进步[6]。但是随着护理学专业的不断发展,护理学的主干学科仅仅有伦理学、心理学是不全面的,还需要扩充更多的内容。

4•3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据统计显示:“中等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公共基础、医学基础和护理专业知识三者的构成比基本为0•7:0•55:1”[7]。其中,公共基础知识中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方面占的比重较大,而文学、心理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美学/礼仪等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明显不足,应用性医学人文课程开设较少等,没有突出护理教育的内容和特色。而美国多数护理学院都设有自己特色的课程,包括:家庭护理,讲授家庭和变迁、家庭和慢性疾病、家庭与威胁生命的疾病、影响家庭成员健康的因素;跨文化课程,通过对有关种族、文化差异等跨文化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克服自我种族中心主义,更好地为不同国家和不同种族的病人提供服务;与护士流动有关的课程。美国注册护士已成为流动率最高的职业,为解决此问题,护理课程中有关护士流动问题的内容逐渐增多,如护士的个人特征或人口学特征、职业满意度、职业因素及护理职业社会化等[8]。

4•4护理学专业人文学科师资不理想护理专业的师资大多是来源于医学院校或是临床教学医院。由于我国长期过窄和过于专门化的教育,这部分教师缺少人文学科知识的熏陶。在课堂讲授中,讲“病”的生理、病理因素多,讲心理社会因素少,不能把医学基础、护理和人文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相当多的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认为,人文教育主要是人文学科教师的事,或是护生管理部门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比较注重本学科专业理论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培养,对在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教育缺乏思考和实践[9]。

4•5没有建立起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目前,中等护理教育评价手段上,仍然是重视认知领域目标测试,忽视情感领域、精神领域目标的评价。衡量学生的人文素质,还单纯以思想政治为主,以分数定高低;专业考试内容普遍缺少护患对话,忽视人文关怀与人性化护理;操作技术考核,注重和强调的是操作程序的规范性、操作动作的标准性和操作项目的完整性;护士资格考试内容主要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考核,人文精神的内容非常少。

4•6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普遍采用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单项传授书本的知识,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的学生的自学能力,人文教育的内容涉及非常少。

4•7护生缺乏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社会实践活动是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10]。由于中等护理职业各院校新校区的建立,远离城市居住区,给活动开展造成了交通的不便;学校的急剧扩招,学生人数的剧增,给活动开展造成了组织的困难;专业课程内容多和学校教师严重不足等都不利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护生缺乏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缺乏人文关怀的内心体验。

4•8对校园文化的认识不足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价值取向。然而,许多学校认为校园文化在教育中充当的是补充角色,是一种文调味品,校园文化不被重视,其内容也拘泥于以社团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课余生活。没有很好的和护理专业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4•9护生缺乏人文知识的教育背景我国的普通教育是应试教育,中国的家长重视智力的培养,不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偏重于望子成才而忽略望子成人。由于人文知识的缺乏,部分学生受实用主义、利己主义的影响,追求物质享受,只讲实惠,不讲精神,埋头于护理知识的学习,不注重伦理道德修养,在诚实、守信、勤奋、谦虚等基础文明表现欠佳;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方面的了解和认识,导致部分学生性格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控力差,遇事容易走极端。

5中等护理人文精神教育的主要途径

5•1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精神教育,重要的是确立教育从单纯的传授专业知识转变为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强调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协调发展的理念,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注重培养护生为人之道和治学之本。引导和教育护生具有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训练护生人本化的服务思想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帮助护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趣和坦荡、宽容的胸襟等。

5•2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护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及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护理领域内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中等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应以“人”、“健康”为轴心,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主线建设,课程体系应体现中等护理教育学制短、教学容量大、实践性强和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特点,并借鉴国外护理教育特点,突出人文基础知识传授和人文素质培养。建设好的人文社会科学不仅要包括了伦理学、心理学,还包括了哲学、文学、美学、史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为此,需要开设大量的选修课程如文学、艺术等来培养学生整体护理观。

5•3加强师资建设针对目前护理学专业人文教育的师资建设情况,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方式:(1)文学、历史、社会类课程可以聘请综合院校的专业老师任教;(2)选择一些热爱人文学科教学的护理学教师进行脱产培训或引进心理学、教育学的毕业生进行护理学知识培训,使他们成为具有护理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复合型教师,承担护理教育学、护理心理学等边缘学科课程[11];(3)重视对基础医学课和专业课教师人文素质的培训,使他们把“授业”与“传道”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把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更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思想作风和治学精神传授给学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12]。同时护理教师自己也应不断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注重情商的培养[13]。业余时间应博览群书,拓宽知识,充实自我。自觉地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活动中。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造就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级护理人才。

5•4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创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护理教学渗透人文素质教育需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如角色互动、案例讨论、价值澄清、护患沟通、问题情景、小组学习、护理日志等。这些教学模式,能够从多个侧面为学生补充知识,训练技能,提高素质。同时,在各项专业技能的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进取精神,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开阔的文化视野。

5•5建立整体化护理技术操作考核程序与标准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临床实践是护理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必不可少的重要过程,目的不仅在于了解,更在于观察、思变和体验,在于情感的变化和精神的升华。在本阶段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也要求把实践教学内容细化、量化、载体化和可操作化,要把握和突出重点环节。

5•6加强社会实践积极开展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使护生在与人和社会、自然的交往中不断开阔视野,关注社会,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特别是在与卫生健康相关的节日,如世界卫生日、睡眠日、艾滋病日、禁烟日、护士节等。同时,开展一些专题活动,组织护生进入社区、医疗机构、养老院及社会福利院等,为病人、孤寡老人提供卫生健康咨询服务,开展献爱心及各种公益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会关爱社会、关爱病人、关爱健康和关爱生命[14]。此外,要加强护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增强护生职业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15]。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验对于人文知识向人文素质转化具有重要意义[16]。

护理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一2012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每月定点连续随机抽样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该问卷选取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住院3d以上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每月分别抽样30例调查住院满意度,该时段内共调查720例患者。2011年1月一12月实施“HIS”护理模式服务前(实施前)共调查360例,其中男158例,女202例;年龄18一84岁,平均(45.38±15.25)岁。2012年1月一12月实施“HIS”护理模式服务后(实施后)共调查360例,其中男149例,女211例;年龄19一82岁,平均(44.71±15.67)岁。两组数据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011年1月1日一12月31日调查的360例患者接受常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护理,2012年1月1日一12月31日调查的360例患者接受“HIS”护理服务。

1.2.1 常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常规胃肠疾病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包括术前热情接待、积极完善相关检查,给予胃肠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指导,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给予疼痛的护理,鼓励多活动、早活动,以及胃管、尿管、引流管等各种管道的护理,饮食、疾病康复健康知识等指导。

1.2.2 "HIS”护理服务“HIS”护理服务较常规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在以下7个方面有所改进。

①信念(conviction:坚定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信念。全程覆盖贴心护理,包括患者人院伊始热情接待、加强术前沟通以及责任护士的快速康复围手术期护理并深人至出院后随访工作,开展诸如针对肠造口患者的华西大讲堂、针对慢性感染伤口患者的出院后伤口换药延续服务。

②合作(cooperation:提倡医护一体化合作。“HIS”护理服务模式中强调医疗和护理共同协作,通过改变晨会交班形式、进行医护共同查房、共同制定患者的分级护理。

③关怀(care):注重关怀患者身心需求。患者住院期间或多或少存在焦虑和恐惧心理,对此,我们开展了责任制整体护理,使得患者与负责护士相对固定。

④沟通(communication:永不断线的沟通。科室护士在工作之余积极动手制作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胃肠疾病健康教育卡和健康教育视频等,以加强患者与主管医护人员的沟通;开设具有胃肠外科特色的医护恳谈区,每周举办2一3次由科室年轻医生、护士共同进行的胃肠道疾病专科互动讲座,将健康知识讲解与患者答疑相结合,解决患者住院期间的问题;此外,每间病房还配有沟通本,方便因工作等原因不能参加恳谈会的家属提问,责任护士和病房护士长在1一2个工作日给予回复。

⑤信任(confidence):用真诚的行动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胃肠外科定期对护理人员开展取得患者信任的业务学习,提升其专业技术能力和护患沟通技巧,以便在患者住院期间取得信任,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⑥便利(convenience):科学利用资源最大限度的达到医护患三者的便利。开展基于患者舒适的胃肠疾病加速康复外科:不常规安置胃管、术后尽早拔除尿管、术后限制静脉补液量、尽早进食。

⑦满意(contentment:良性循环多方满意。护士们在患者住院体验上根因分析,开展护理服务质量持续改进。

1.3 评价方法

比较并分析“HIS”护理服务实施前后两组患者间住院满意度。满意度调查表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质量控制管理院内自测满意度调查表,设有统一指导语,包括14个条口,每个条口的回答结果分为“满意”“较满意”“较不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未涉及)”。各条口单项分数计算公式为:满意度=[(满意条口数+较满意条口数x0.8+较不满意条口数x0.6+不满意条口数x0.4+很不满意条口数x0.2)/总条口数一未涉及条口数)x100%,总满意度为第14条口患者住院期间对于病房护理工作的总体评价。分值越高表明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度越局。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先检查数据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情况,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对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a=0.05

2 结果

2011年1月1日一12月31日“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之前共调查360例患者,其总满意度为(83.27±5.71)分;2012年1月1日一12月31日“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之后共调查360例患者,其总满意度为(97.92±6.23。实施后满意度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01,P<0.05。调查表中14个条口的满意度均较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护理质量是医院质量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衡量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如何提高日常护理工作中的服务质量是提升患者住院体验需要改进的迫切问题,护理人员创新性地提出“HIS”护理服务模式,探索胃肠外科临床护理的重点专科建设之路。

3.1 “HIS”护理服务模式的优势

“HIS”护理服务模式强调坚定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信念,促进护士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如何解决患者的问题。全程、贴心的护理服务使得患者住院期间更为舒适放松,增加的延续护理内容更是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帮助,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同时“HIS”护理服务模式还强调医疗和护理共同协作。在临床医疗过程中医疗和护理是密不可分的两个主体,在治疗疾病、维护健康的过程中发挥同等重要的作用。"HIS”护理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出团队的优势,以先进、精湛的治疗、护理技术服务患者,提高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费用,降低患者痛苦,同时提升住院体验。针对患者住院期间或多或少存在焦虑和恐惧心理,责任护士不仅对患者的机体进行护理,还对患者的心理、社会关系和家庭生活状况等进行全面了解,配合患者康复需要,给予最佳护理。护患沟通路径化管理能责任到人,敦促护士主动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护士依据共同遵循的沟通模式,可以不断对教育内容进行评估、计划、实施、评价、再教育,保证健康教育措施在既定时间内实现并达到预期效果。

在“HIS”护理服务模式实施过程中,患者信任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医疗服务质量的改善。提高患者信任度能够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达成。此外,新的护理服务模式更加顺应多学科协作发展趋势的发展,加强患者、家属、临床医师、护士、麻醉师等相互合作,利用现有临床手段对围手术期各种常规治疗措施进行改良、优化和组合,可以达到减少或减轻外科手术打击的效果。

3.2 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促进患者满意度提高

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和医疗市场化,患者的角色发生了向医疗服务消费者的转化,在护理服务中应尊重患者的需求,体现医疗服务系统人性化。患者需要护士关心、尊重和理解,需要获取有关自己疾病的相关知识,需要寻求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在身心焦虑时得到安慰等,需要护士提供系统的、全方位的身心照顾。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是影响患者满意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众所周知,满意度可以表达患者对所接受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反映护理质量水平,因而成为现代医院质量管理的金标准。本研究结果显示,“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后患者的满意度高于未开展前满意度,说明在胃肠外科重点专科建设中应用“HIS”护理服务模式不仅可以提升临床护理服务质量,还能有效改善患者住院期间感受,提高满意度。

3.3 护理人员参与护理重点专科建设的积极性转变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浪潮赋予了新时代的护理人员更深层次的历史使命,加强自身医德的职业素养,将服务意识渗透到工作中是科室各级护士用实际行动对重点专科建设的最佳支持。这与多项研究中强调的护士参与全过程质量控制,提高护士工作责任心和业务素质,调动全体护士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观点一致。活动开展以来,护士对待工作更加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将科室快速康复流程,伤口治疗、静脉治疗等专科护理范畴的理论与临床实际结合,夯实基础护理,从为患者洗脸、梳头等细微之处着手,耐心细致地维持患者住院期间整洁有尊严的生活;再结合专科知识进行住院流程再造,从减少患者的痛苦,点滴之间着手,缩短了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提高其外科住院期间的舒适度,将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紧密结合,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从而提高住院满意度。

3.4 “HIS”护理服务模式应用前景展望

护理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5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8(a)-128-02

藏医整体护理指的是先进的护理模式与藏医护理的结合,正真做到患者为中心,一切为了患者为目标, 按照藏医护理程序进行个体化的现代护理方法,在当今全国广泛开展整体护理的形式下,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传统藏医医院整体护理模式是更好的发挥藏医优势及有效举措。

1 加强组织领导是启用藏医整体护理的重要保证

整体护理是一项系统工裎,整体护理拓宽了护理领域,扩大了工作范围,它既是护理工作的一次变革,又是藏医护理工作的重新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是藏医临床中启用藏医整体护理的重要保证。藏医医院启用整体护理,首先成立以主管护理的领导亲自挂帅的领导小组,把整体护理工作列入全院工作议事日程,层层明确责任,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协调并要求所有支持系统都要支持整体护理工作,树立全院人人关心支持整体护理的良好风气。

2 加强培养人才,提高藏医整体护士的专业水平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藏医护理也有了不断的完善,整体护理的实施要求护士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术水平,能应用护理知识和技能,熟练运用护理程序,必须具有丰富的医学科学知识、社会和人文科学知识及护理基础、护理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并不断钻研业务,掌握“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现代护理学的新概念、新理论及新技术。藏医护理人员必须要有过硬的医护理基础知识和技术操作本领以外,增强护士努力学习知识的意识,在整体护理中护士要给病人做疾病知识宣传,进行健康教育,这就需要全面掌握疾病的基础知识、社会知识、心理学知识、营养学知识、美学知识等。通过多种途径努力为临床护士创造自学、函授学习条件,选送护理人员出去进修、学习深造、参加学术会议,组织全院护士学习有关整体护理理论、护理程序等内容,以便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护理作为一门专科需要有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提高护理人员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护理人员各项技能,又能推动学科的发展。强化新技术与新业务的管理,护理技术应与各学科发展相结合,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保障。加强基本技能训练,通过不断训练和实践积累,培养和提高护理人员的应急能力。

3 加强医德规范提高藏医整体护士的专业素质

藏医护理人员必须懂得护理道德是在医疗实践中反映出来的优良品质和道德规范,是协调护理人员、病人和医生之间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涉及到护理人员个人的思想品德、道德修养和工作作风。藏医护理道德的基本原则是严格地遵照《四部医典》所记载的《十一条医德》、《七条行医准则》、《九条医德规范》、《清除人体三十六种不净物》等一系列医风医德行为准则,要求所有行医者都要严格遵守这些规章。如《九条医德》规定:①要树立全人类获得光明的坚强信念;②防病治病不要分贫富贵贱,必须一视同仁;③不要视病人的排泄物为脏物而不理;④要具备观察各种疾病的能力;⑤对病人要有同情、怜悯、仁慈之心;⑥要珍惜并爱护药物;⑦对医技要精益求精;⑧同行之间要相互尊重、互相关心、发扬互相帮助和互相协作精神;⑨反对向病人索取物质报酬。制定于距今2千多年前的藏族医德规范,依然适用于当今社会,这些优良传统值发扬光大。在此基础上撑握现代护理学的新概念、新理论及新技术也是藏医整体护理发展的主要途径。

藏医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一个好的护士首先要热爱护理专业,牢固地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具备良好的品质和护理道德。要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就要树立为病人服务的责任感,尽量设法满足病人的各种需求,赢得病人的信赖。同时应该具备同情心、责任心和献身精神,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忠于自己的职责,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自我牺牲精神。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要先转变观念,推陈出新,并要加大宣传力度,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整体护理理论培训,只有各方面的工作配合协调,运转良好,整体护理才能得到更好的完善。

4 藏医护理人员的整体要求

4.1心理护理

藏医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心理护理知识,藏医特别注重心理护理。在《四部医典》别强调根据病人的特定心理状态,给予个性化的心理护理,主要是给予病人语言行为的心理护理,语言行为在心理护理中有起着重要作用。护士对患者要言语温和、态度和蔼,工作中尽量用积极开朗的情绪去感染病人,鼓励病人,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强调用“微笑”对待病人,用诚心对待病人。通过了解不同类型病人的不同心理,抓住病人的心理特征,在临床护理上做到:给病人讲明病情和治疗方法等,对病人在精神上给予安慰体贴,以提高病人与疾病斗争的信心。青藏高原是多民族居住地区,做为一名藏医护理人员,不仅要懂两种语言和文字,还必须了解来自各地区、各民族每位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做好心理指导,使病人得到安全、舒适、可靠的护理,对疾病的恢复有着重要作用。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努力培养一专多能的护理人才,医疗向高、精、尖技术的发展,必须有高水平的护理来保障。

4.2环境护理

做好硬件和软件建设。社会对医疗需求的变化要求医院要适时适地根据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对医疗的需求也在增加,我们应该注意这些需求的变化,逐步增加医院硬件的改造和设施的改进以及软件的建设。近几年来,我国的卫生事业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变,民族医的重视和发展,藏民族医院的建筑和病房的设施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些变化给予病人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舒适是个体在环境中保持一种平静安宁的状态,是一种自我满足的感觉。整洁、安静、安全、舒适的环境能激发人的美感,给人情感上的愉悦,使人心情舒畅、平和,可解除病人生理和心理的紧张,使病人身心松弛,愉快地接受治疗与护理,以达到健康的目的。改善以病人需求为基础的硬件设施。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病人至上,以病人驱动为导向,使需求者满足是医院发展的关键。建立良好的护理环境,护理环境的造就是医院发展的基本保证,它涵盖了护理管理、护理理念、护理质量,医院在激烈的商品经济竞争中,为了提高医疗质量,通过护理设施的增加,以满足病人的需要,护理设施的改进和增加将会促进护理技术的进步。促进研发护理新技术和科研工作的开展,服务于病人,并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追求高品质的护理环境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作为护理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要创建高素质的护理环境,才能使护理工作真正起到有助医院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4.3饮食护理

藏医十分讲究对病人饮食起居的护理,特别注重饮食营养,平衡膳食,尽量调剂患者喜欢吃的营养饮食,同时也要注意病人不宜吃的食品,提倡忌口。其次,藏医非常重视精神病人、重危病人、残疾病人的饮食护理,因为这种病人经常有拒食、少食、厌食、乱食、贪食、暴饮和吞咽困难等现象。加强饮食护理是治疗的重要环节,更主要是从人道方面关心他们,满足患者的正常生理需要,用加强饮食护理来提倡高治愈率。

5藏医整体护理发展的展望

藏民族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一支新秀,它既有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又有千百年藏医在藏民间广泛使用的临床经验。藏医学的发展相对而言很缓慢,20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对民族医学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特别是近年来,藏医院的逐步发展和藏医整体护理的规范己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距现代护理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随着藏民族医的重视和发展,以及随着现代整体护理和藏医护理之间的相互渗透,许多新方法,新技术,新操作、新成果逐渐被用到藏医护理研究中来,藏医护理必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而发展,为人类的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宇妥・元丹贡布.四部医典・藏文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95-101.

[2]宇妥・元丹贡布.马世林,罗达尚,毛继祖,等译.四部医典・汉文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53-55.

护理心理学基础知识范文6

关键词:急诊护患矛盾原因对策

急诊科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前沿阵地,护患矛盾产生的几率偏高,如果处理不当,容易激发上升为护患纠纷,护患关系的优劣,不仅直接影响到病人的就医诊治和护士的身心健康,而且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声誉,关系到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对急诊科护患矛盾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对策。

一、引发护患矛盾的原因

1.1护理人员不足这是目前大多数医院普遍存在的现象。急诊科就诊病人多,因护士不能及时满足病人的要求而产生不满,从而引发护患矛盾,急诊科人力资源配备及调配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病人得到的护理效果及护士自身的健康。

1.2患者家属对治疗的期望值过高医疗服务具有高风险性和病情转归不确定性,而部分患者认为花了钱就应该治好病,患者在就诊检查、治疗护理过程中,接触最多的是护士,当短期内治疗效果不明显时,就常常会把不满情绪发泄到护士身上,加上医疗护理工作中存在薄弱环节,会使护患之间发生矛盾,影响正常护理工作的开展。

1.3服务态度生硬在工作中使用服务忌语,不注意说话的方式和语气,回答问题简单导致病人误解等,护理工作缺乏人文关怀,简单从治疗护理角度出发,不能主动适应病人心理、生理的需要。

1.4业务素质不过硬护理操作不熟练,如采血和输液不能一针见血,各种仪器使用不熟练等。

1.5费用问题医疗费用的大幅上涨与百姓收入之间的矛盾,病人不明白收费标准,对费用清单不理解,当护士向病人催款时,病人没有得到详尽耐心的解释时易引发护患矛盾。

1.6急诊科管理不到位如仪器设备故障未及时处理,急救药品准备不足,抢救程序混乱,延误抢救。急诊科护士法律意识淡薄,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未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如一些侵入性操作,未及时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

1.7急诊科布局不合理挂号收费、就诊检查地点分散,延误抢救时间。

二、对策

2.1合理使用人力资源在急诊科护理工作中,由于工作的随机性大,突发事件多,应根据各班的工作情况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实行弹性排班,保证急诊病人得到及时诊治。在当班过程中出现问题时,职称高、经验丰富的护士应起到骨干作用,及时出面处理,化解护患矛盾。全体护理人员随时保持通信通畅,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可以及时调配人员进行抢救。

2.2切实履行好告知义务在抢救病人生命的同时,医务人员应及时告知病人家属患者的病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预后等。各种侵入性操作要有知情同意书并签字,在护理过程中注意尊重患者的各种权利,切实履行护士职责,维护护患双方的权益。

2.3转变服务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掌握与医学相关的护理心理学,学会和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技巧,提供人性化护理,尽量满足病人需求。操作前做好各种解释,把护患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

2.4强化专业技术训练,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急救护理在抢救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伤残率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急救护理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各种急危重症护理技术,熟悉各种急救器械的使用、保养,有成熟的急救护理思维,有快捷的反应能力及良好的心理素质。

2.5建立完善的收费制度并合理收费病人的经济承受能力与医疗费用之间的差距使病人对收费问题甚是敏感,加之急诊病人病情急、重,变化快,需做的检查、化验、治疗及抢救多,使病人家属在短时间内难以接受,当治疗效果不明显或病情恶化时就易发泄不满情绪,因此,急诊收费应根据医疗收费标准,实事求是,使用费用较高的仪器时,应解释并征得病人及家属同意。

2.6加强急诊护士法律意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护理行为涉及到患者的法律问题越来越突出,而护理人员中普遍存在着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特别是缺乏与护理有关的法律知识,当发生护患纠纷时,无法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因此,必须强化护理队伍的法律意识,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预防护患纠纷的发生,采取服务措施到位,管理工作到位,加强工作能力培训,包括服务方法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