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培训机构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小学培训机构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小学培训机构管理

中小学培训机构管理范文1

关键词 校外培训机构 任职资格 教师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各类中小学培训机构呈爆发性增长。由于中小学培训课程内容相对简单,对教师要求较低,出现了一些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为谋取更多利润而聘请教学经验相对较少、对薪酬要求较低的人来担任教学工作。因此大学生成了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教师队伍的主流。目前我国《教师法》中关于教师任职资格的规定是针对专门从事教学活动的教师,而缺少对校外培训机构任职教师的教师资格的规范,由此可见,我国在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师管理问题上有疏漏。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操作者,保证教师质量的问题十分重要。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教师的特点利弊共存,制定一套适用于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教师任职资格的管理制度,促进其良性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本文主要讨论中小学校外培训学校教师任职资格的问题。

一、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概念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研究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师管理问题,首先要对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概念进行界定,以确定研究的教师范围。

民办教育,又名私立教育,是相对于公办教育、公立教育的教育形式,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

课外培训,是指拥有一定知识量的个体或校外教育机构的教师,在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之外,针对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个别指导或集体指导的有偿教育服务。

中小学校外培训学校,指培训对象是我国小学至高中阶段的在校学生,培训内容是与学生升学有关的文化科目的课外培训,比如英语、数学、物理等,以及包括学生校外兴趣爱好文艺或是技术类项目,比如舞蹈、歌唱、乐器等校外培训的学校。

本文探讨的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是民办教育的一种,它是由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我国小学至高中阶段的在校生,在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外,为学生提供与升学有关的文化科目的个别指导或集体指导的有偿教育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二、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教师的任职情况

“在校大学生冒充名师在培训机构任教”、“培训机构假优秀教师扎堆”等有关民办培训机构虚构和浮夸师资的新闻屡见不鲜。“一对一”、“一对几”、“小班”等授课多数就是家教大杂烩,授课的大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校大学生,甚至是在校中专生。 师资的虚假宣传严重扰乱了中小学校外培训市场的秩序。

从一些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在网站上的招聘信息来看,可以发现这些校外培训机构对教师要求较低,实际的师资情况远没有宣传的那么好。以南宁市为例,在网站上统计的市50家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招聘信息中,仅有10家培训机构要求应聘者具备教师资格证;8家要求应聘者通过普通话考试但对具体应达到何种等级没有要求,39家对教师普通话水平无要求;从学历来看,4家对应聘者学历无要求,26家要求大专以上,20家要求本科以上,其中部分机构招收表现优秀的在校学生;从教师专业来看,37家对教师专业无要求,3家要求教师具有与所授科目相关的知识技能,10家要求教师的专业必须与授课科目相关,5家要求教师为师范生;从教学经历看,36家要求对教学经验无要求,10家要求1-2年教学经验,4家要求3年以上教学经验;50家培训机构中有2家提出对新入职教师进行系统培训。

从以上信息可见,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机构不要求教师具备教师资格证,无法保证教师的教学知识和技巧,从而教学质量也无法保证。教师随意跨学科授课,专业性不强,科目知识的基础不牢,缺少与授课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式。绝大多数培训机构忽视对缺少经验的教师进行培训。此外,由于很多教师是在校大学生,教师对学生缺乏责任感,流动性较大,导致教学不连贯,频繁更换老师导致学生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影响教学质量。校外培训市场因缺少专门的教师资格规范而使教师质量得不到保障。

三、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教师任职资格的问题分析

(一)我国缺少对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教师资格的法律。

大学毕业生或在校大学生对薪酬的要求较低且愿意在培训机构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较多,为培训机构提供了充足的教师源。因此聘请大学生做兼职教师成为很多小型培训机构的选择,从而使其师资队伍具有临时性。尽管我国《教师法》已对教师的任职资格有明确规定,但其所指对象仅为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这就使教师资格相关的法律政策不适用于校外培训机构,故而无法针对机构中教师的管理进行有效监管。实际上只用一部法律来规范所有的民办教育问题,不仅在理论上有疏漏,在实施中也行不通。

(二)教师任职资格的申请制度与校外培训教师脱节。

我国现有《教师法》对中小学教师学历的要求为: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初级中学教师、初级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可见,我国有关教师资格的法律更适合诸如公办、全日制类型的学校。

由于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学内容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低,专业要求不高,与学历相比,更注重学习方法与教学能力,且《教师资格条例》中对教师学历的严格要求不利于发挥此类培训机构的特色。因此出现了很多培训机构为了招聘具有较强教学能力的人才,而降低对教师学历要求的情况,从而使教师资格的申请条件缺乏可行性。

(三)岗前培训效果平平。

为了减少成本、节约时间,一些培训机构没有对新聘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有时只是口头传授经验。对于一些缺乏教学经验、技巧的人员来说,这些“培训”显然是不够的。此外,对教师的培训内容也缺乏合理性。现有《教师法》对教师的培训内容中,关于控制课题气氛的要求仍停留在理论上,缺少实际的训练。而活跃的课堂氛围、新颖的教学方法、主动性强的教学进度恰恰是校外培训机构的一大特色。因此现行的教师岗前培训远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实际上,很多小型培训机构由于规模、人力、财力以及新人入职时间分散等因素,导致其难以实施系统的岗前培训,甚至忽视了岗前培训这一重要环节。

(四)教师资格考试科目设置与校外培训机构情况的不适用性。

现行规定中对教师授课科目的专业知识考查设置在面试试讲环节,与教育教学能力测试同时进行。这导致对教师授课知识的考核缺乏针对性和深入性,使一些非授课科目专业的教师的基础知识不牢固。在教学过程中,一些专业知识较差的教师无法指导学生对强拓展性问题进行学习,有悖于校外培训机构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初衷。因此,只对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进行考查无法从实质上考核一个教师的水平。

(五)教师任职资格监督力度不足。

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常用“名师牌”吸引家长、学生,由于真正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属于较为稀缺的资源,并非所有机构都能聘请到名师,导致不少机构的师资存在严重的“货不对板”问题。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严禁在职教师参与有偿家教、辅导;另一方面培训机构办学经费有限,但在广告与硬件设施上花费过多,只能通过减少教师薪资来降低成本。因此刚毕业的大学生甚至在校大学生成为大部分培训机构的主要师源,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没有教师资格证。由于缺乏有效的校外教师资格审核、监管制度,使得这些“无证”教师能够为广大培训机构所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对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教师资格的审核力度不足。

从网站对南宁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教师招聘的调查显示,50家培训机构中,40家机构没有要求应聘者具有教师资格证,37家机构没有对招聘教师的专业做出具体要求。可见,多数培训机构都出现任职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且跨学科授课的现象。

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针对校外培训机构教师资格的审核制度,而现有制度则缺少针对性与可行性,使得教育主管部门难以对这类培训机构的聘任教师进行严格把关。

2、教师信息不透明。

部分培训机构存在虚构师资的情况,普通消费者亦无法鉴别教师资格证书的真伪。在我国,通过教育部网站查询教师资格,必须完整输入被查询者的名字、身份证号码、教师资格证书编号等信息。 这无疑使消费者难以查询教师的真实情况,增加了学生及家长核实培训机构教师信息的难度,让培训机构有机可乘。可见,信息的不公开、不透明,阻碍了社会团体对培训机构教师身份的监督。

四、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教师任职资格的管理对策

在民办教育机构中,一些规模较大的培训机构能自觉遵守法律规定,但多数小型机构往往不能自觉执行教师相关法规。而且我国现行的教师管理法规也不适用于小型培训机构。这暴露了我国法律的漏洞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对校外培训机构缺少相应监督的问题。

此外,多头管理形成了“管理真空”。在我国,教育培训机构可以同时在教育、民政、工商多个部门审批、注册。但由于教育部门审批要求严、标准高,因此很多规模不足、不具备教学资质的培训机构选择在工商部门注册。而各个部门对培训机构的审查并没有统一标准,各部门管理范围亦不明确,存在一定的监管盲区,处理问题时常出现扯皮现象。 而必须明确的是,无论是在哪个部门注册,凡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机构,都必须遵守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并接受其监督。因此,市教育局应建立民办教育教师管理办公室,对培训机构教师的任职资格进行管理,同时市教育督导团办公室必须加强对培训机构教师任职资格的审核力度。下面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民办教育机构教师资格的法律制度。

如何有针对性地完善我国关于不同教师类型的法律制度,是需要逐步突破的问题。《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虽为民办教育发展提供了法律法规保障,但其中的一些原则性规定,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细化,使之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 因此应建立一套适用于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师任职资格制度,从申请条件、教师素质、资格考试科目、任职资格证的管理等方面,明确准入标准,规范其师资队伍。如为杜绝教师随意跨专业教学的现象,严格划分培训机构教师的教学科目,一人可有几个科目的校外培训教师资格,但在某科目任教的教师必须具有该科目的教师资格;为防止教师因临时性而对学生不负责的情况,可将教师任职资格的期限缩短为两年,将教师实际教学的考核结果纳入续办教师任职资格证的参考条件中。

(二)适当放宽教师资格的申请条件。

现有教师资格的申请条件较为严格,且主要针对公办、全日制类型的学校,对教师学历的要求也过于死板。根据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学专业性要求不高、教师流动性大、教学形式丰富等办学特点,可适当放宽申请教师资格的条件。从各培训机构的具体需求出发,允许具有不同特长的人才具备教学资格,加入教师队伍,为培训机构带来更多的特色教师,为教师队伍注入新活力。具体实施办法为:培训机构中初高中教师的资格证,可由符合现行《教师资格条例》中规定的学历要求的在校生获得。

(三)加强岗前培训内容的实践性。

为保证教学质量,让教师兼顾授课知识与教学技巧,必须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构建教师培训课程:

第一,政策理论与专业知识学习课程模块。通过该模块内容的学习,使教师准确把握我国校外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提高培训机构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艺术教学技巧, 提高教师对授课知识的掌握能力。

第二,教学能力课程。通过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确保师生顺畅沟通;确保教师能因材施教。同时培养教师的责任感,以及以身作则的自觉性,强调教师不能因较大的流动性而忽略对学生身心的关怀。

可由市教育局建立民办教师管理办公室,组织与监督培训机构的教师培训。有条件的培训机构也可根据自身特点自行培训,但必须经民办教师管理办公室批准,并按照规定的项目进行培训,自觉向办公室提供培训时间、地点、培训大纲等资料,接受办公室的监督抽查。若抽查中发现培训不符合要求,则取消其自行培训的资格。

(四)提高教师资格考试内容的实用性。

除了掌握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外,还应对授课知识有足够深入的了解。校外培训机构的宗旨是帮助学习后进的学生夯实基础,帮助学习优秀的学生继续提高。若教师专业知识浅薄,不仅无法正确教导学生,还可能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运用笔试对教师进行授课知识的考核,可提高考核的信度和效度,成绩评定也较为客观。更重要的是,笔试的形式不仅可以考查教师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而且教师在备考过程中也对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专业素质。

(五)加大教师任职资格的监督力度。

针对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师任职资格管理问题,只有建立规范的审核制度,在此基础上给予培训机构更多招聘自由,才能充分发挥机构的特色。要保证教师水平,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防止培训机构夸大师资,就必须加大对教师资格的审核力度,同时借助社会力量监督教师资格。

1、建立教师档案,加强对教师信息的审核。

为有效避免培训机构夸大师资的虚假宣传,保证教师信息的真实性,必须建立相关审核制度,对机构教师的信息进行审核。教师上岗前须到教师管理办公室进行资料审核,包括学历、专业、教师资格证的任教科目类别、考取教师资格证时间,在校生必须出具学校的专业班级证明等。教师管理办公室对教育机构的教师信息进行备案登记,以确保教师信息的真实性。

2、建立教师信息系统,公开教师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建立网络信息平台,亮化教师信息,为社会团体提供监督平台。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提供查询培训机构教师档案的服务,为学生及家长提供了解培训机构教师的渠道。公布教师的学历、教学经历、教师资格证类型、学生评价、督导人员抽查评价结果、任职时间、任教科目、上课时间与地点、学生情况等具体情况。教师可在信息网上如实自行更改上课信息,如任课时间、地点、是否任职等,若抽查发现教师任课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则在信息系统通报批评并记入教师档案。

此外,为了防止兼职教师因任职时间短而缺乏责任感的情况,同时也让消费者了解教师教学情况,为学生提供信息交流平台,建立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师评价系统。在培训机构上课的学生及其家长可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并将评价记入兼职教师档案中。

五、结语

中小学校外辅导已发展很多年,但很多培训机构无论是从教学硬件还是软件上都达不到标准,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利益。目前我国对公办学校以及一些全日制的学历学校有比较健全的法律政策,也有足够的监管力度对其进行规范。但对于小型的、课外的培训机构则没有明确要求。这就需要健全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其的监管力度。只有建立了符合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特点的法律法规,才能使监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监管具有可行性。加强对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教师任职资格的管理力度,才能保证监管效果。只有保证师资队伍的质量,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发挥培训机构为学生服务的作用。

(作者: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教育行政管理)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民办教育[EB/OL].http:///link?url=WV8GS3qSPVvqVNXphz_MVL2nsh63WTS5CGVbkASdXXEEA9g_zmQ3LhqgJafdSrKT

[2]张蕴哲.试论课外辅导概念的演变[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11).

[3]刘阳.民办培训机构师资信任危机山雨欲来[EB/OL].http:///psylife/201108/2250056152.shtml,2011-08-22.

[4] 张东.教育培训机构遍地开花良莠不齐 亟须“重拳”整治[N].中国教育报,2011-04-02(2).

中小学培训机构管理范文2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教师〔2004〕4号)的精神,落实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的要求,适应我省实施十五年教育、深入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等工作的需要,经研究,决定在全省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含幼儿园,下同)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并提出如下意见:

一、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的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均衡发展”为原则,以《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为依据,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

二、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的主要内容

(一)教师全员提高培训项目(简称“3333”项目)

1.300名访问(进修)学者项目。在“省5522名师名校长计划”基础上,全省选拔顶尖教师250名和校长50名,参加国内外高级研修活动,培养一批中小学各学科首席带头人。

2.3000名省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全省选拔中小学骨干教师2500名和校长500名,参加省级培训,造就一支中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领军队伍。

3.30000名市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结合各市工作实际,按教师总人数10%左右的比例组织选拔一批中小学骨干教师(校长)参加市级培训,形成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

4.300000名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项目。结合全省小学教师专题培训和中学教师主题培训,组织全省中小学教师参加新一轮全员培训;结合新课程要求,全面推进新课程师资培训。

(二)学历提升进修项目。动员和鼓励全省约13000名幼儿园教师、62000名小学教师、50000名初中教师和2000名高中教师参加学历水平提升进修。到*年底,全省幼儿园教师专科、小学教师专科、初中教师本科和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学位)比例(含在读)平均分别要达到50%、80%、80%和5%。凡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未达到专科学历的幼儿园、小学教师和未达到本科学历的初中教师均须参加学历提升进修。有条件的地区应积极支持中小学教师参加更高层次学历水平提升进修。

(三)农村教师素质提升项目。用三年时间,在欠发达地区选拔300名教师和100名校长参加培训,逐步形成一支农村骨干教师和校长队伍。在上述学历提升进修项目计划中,这些地区要有2900名幼儿园教师、16000名小学教师、12000名初中教师和170名高中教师参加进修。到*年底,这些地区幼儿园教师专科、小学教师专科、初中教师本科和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学位)比例(含在读)平均分别要达到50%、70%、70%和2%。

(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省级区域项目。以省内高等学校为主体,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为支撑,充分利用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和现有网络资源,构建我省区域教师教育网络。*年完成“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研修网”教学平台建设,开发一批继续教育课程并投入试运行。*年,全省有60%左右的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能够运用网络资源开展继续教育活动。

(五)师德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暑期师德培训制度;每年结合教师节庆祝活动主题,开展一次师德主题培训活动和师德论坛活动,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实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能力。

(六)教师培训机构建设项目。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教师〔2002〕3号),每县(市、区)办好一所教师培训机构。各地要按照省政府“改善承担教师培训任务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办学条件”的要求,加强教师进修学校建设,到*年,所有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必须达到省备案条件,取得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资质。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要与高等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充分利用高等学校教育资源,为教师全员培训服务。

(七)培训者培训项目。选拔和组织500名教师进修院校优秀教师参加省级以上的高级研修学习,培养和建设一支继续教育教学和研究骨干队伍;建立和完善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的兼职教师人才库。

(八)英语教师培训项目。大力开展英语学科教师培训,充实英语教学力量,满足中小学英语教学需要。每年选送20名中小学英语教师赴英语国家参加短期进修学习。

三、项目的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省师训、干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计划项目的统筹规划、科学管理、省级培训经费保障及督查评估等工作。省师训、干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计划项目的具体实施。各地应明确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和执行机构。

(二)落实培训经费。坚持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原则。从2004年到*年,省政府每年下达的2000万元教师培养培训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素质提升项目。省教育厅专项经费主要用于省级培训项目和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省级区域项目等工作。

各地应切实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浙政发〔2004〕47号)文件精神,按每年不少于当地教职工工资总额3%的比例安排中小学师资培训专项资金,由县(市、区)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专款专用。各地应按省政府要求安排骨干教师培训专项经费,特别要对农村地区教师培训予以经费和政策上的倾斜和支持。

(三)明确“属地管理”职责。按照“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所属中小学的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负有主要责任。

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主要负责培训县属中小学教师和指导中小学校本培训;市级教师培训机构主要负责培训市属中小学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和指导辖区各县(市、区)教师培训业务;省级教师培训机构主要负责培训省级骨干教师和指导各市、县(市、区)教师培训业务。各级教师培训机构要努力创新培训机制和方法,提高培训实效。

中小学培训机构管理范文3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补课治理工作开展情况。一是制定方案,统筹推进。印发《县关于治理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专项行动活动方案》,县教育局成立治理中小学校在职教师有偿补课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统筹安排,协调推进治理全县中小学校在职教师有偿补课专项行动,县政府分管负责人亲自调度,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二是营造氛围,加强教育。召开全县在职教师有偿家教治理专项部署会、推进会和师德师风主题教育动员会、推进会等,营造有偿家教治理工作浓厚氛围,各校通过组织教职工集体学习、集体宣誓等方式,积极引导广大在职教师自觉抵制有偿家教行为。三是专项治理,强化考核。每年组织开展有偿家教专项治理行动,全体教职工开展自查自纠、签署拒绝有偿家教承诺书。修订完善《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师德考核办法》,每学年组织开展师德师风考核,把有偿家教作为重点考核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向社会公布有偿家教治理工作联系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对反映的问题线索及时跟踪督查。近两年来,未发生在职教师有偿家教行为。四是弘扬激励,建立机制。通过宣传树立师德典型和示范引导,激励和引导广大教师自觉杜绝有偿家教。贯彻《市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师德师风建设做新时代好教师的实施办法》,制定实施《县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不断完善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落实有偿家教治理工作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有偿家教治理工作长效机制。

(二)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工作开展情况。一是严格审批年检制度。针对全县培训机构数量不断增加,严格按照《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省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试行)>的通知》及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市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和审批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要求,对申报提交材料审核通过的民办培训机构,经验收评估合格,发给《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目前,全县证照齐全的校外培训机构18所,其中,城区17所,镇1所。二是建立校外培训机构年检机制。制定《县校外培训机构年检考核细则》,每年对发证的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年检,确定等次,对存在问题限期整改,并通报全县,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建立校外培训黑白名单制度。将校外培训机构的办学资质、培训内容、师资力量等情况向社会公开。截止目前,全县公开白名单18所,黑名单2所。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建立完善中小学在职教师有偿补课治理和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工作长效机制。

中小学培训机构管理范文4

关键词 中小学校长 校长培训 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nstruction of Principals

Training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XU Life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perfection of trainer faculty for the current head teacher training of our country, which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training of principals training.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in the perfection of trainer faculty for the current head teacher training, the text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of the perfection of trainer faculty for the current head teacher training.

Key word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principal training; teachers

1 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自1989年开始,至今已有20多年历史。根据我国1999年颁布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中小学校长培训施教机构的教师实行专兼结合。培训机构应当配备素质较高、适应培训工作需要的专职教师队伍,并聘请一定数量的校外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优秀中小学校长作为兼职教师。”理论上讲,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应当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一定的积累,并且应当按时学习进修才能胜任这一工作。但当前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的力量还比较薄弱,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建设仍存在如下的一些问题。

1.1 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数量偏少,质量不高

当前,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不论是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都出现了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情况。例如,笔者从胶东某市承担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机构了解到,全市培训机构按照规划应有教师150人以上,实际不足100人。由于缺乏对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并且缺少对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的资格认定,这就导致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的质量不高,离中小学校长的实际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1.2 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的比例结构不合理

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两个部分应当按照一定的比例搭配。现实情况是,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主要来自教师培训师资。由于我国没有对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的具体要求,且校长培训只是作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一个小部分,所以各培训机构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大多是外聘的,中小学校长培训的专职师资数量很少甚至没有。据一项调查显示,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的师资,专职教师比例不到20%,大多数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是兼职的,特别是基层的培训机构更是如此。

1.3 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能力结构不合理

当前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主要是以兼职教师为主,而兼职教师中,来自高校的教师又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些教师长期从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很少有校长任职经验,专业不对口现象严重。这些兼职教师在中小学校长培训实践中,更多的是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缺少“点石成金”的点拨,造成了理论知识不能升华,不能转换为中小学校长工作实践能力,致使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这些都是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能力结构不合理造成的。

1.4 对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的培训不够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有关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的定期学习进修的制度。虽然,我国省级以上的校长培训机构承担着培训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的任务,但是由于没有与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培训者相关的任职资格制度、选拔评价制度、晋升制度等配套制度,致使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的学习进修制度没有真正实施。加上当前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中外聘人员的比例过大,这些教师本身缺少学习进修的动力,所以自然也就不会定期进行学习进修。

1.5 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力量地区差异显著

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力量在发达和不发达地区、大城市的高级别的培训机构和小城镇基层培训机构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和省级以上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培训经费比较充足,可以通过外聘兼职教师的做法,支持校中小学长培训的进行;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和基层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培训经费不足以支持外聘兼职教师费用,而这些机构本身又缺乏专职教师,造成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力量薄弱,难以满足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要求。

2 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对策

2.1 建立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的任职资格制度

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教师资格制度,但由于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所面对的是有着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成人,因此对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的要求也应当与普通教师有所区别。而我国还没有对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的任职资格做出规定,这就造成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的质量难以保证。为此,应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等已有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专门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的任职资格制度。这一制度应当对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的学历、经历等做出明确规定,并应在对这些人进行一定的考核之后才可以颁发任职资格证书。这种考核应当着重于实际能力的考核,并重视思想品德和身心健康的考察。对取得任职资格的人员,还应当进行定期的考核评价,以保证培训师资的质量。

2.2 建立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的定期培训制度

我国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都有了先培训后上岗的培训制度,而作为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师资却没有建立相应的培训制度,这是不符合逻辑的。虽然对我国基层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的培训指导是上级培训机构的一项工作和任务,但是,现实情况是,上级培训机构很少对基层培训师资进行指导,或指导流于形式,意义不大。为此,有必要建立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的定期培训制度,提高培训师资的知识和能力。具体来说,一方面,应当规定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必须在三到五年内参加相应的提高培训进修,否则不能继续进行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另一方面,应当为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提供多种有效的培训途径。既可以到省级以上培训机构进行学习进修,提高理论素养;也可以采取让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到指定的中小学校挂职锻炼一个时期,熟悉一下中小学校长的实际工作,这样在以后的培训中也会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2.3 建立师资人才库

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对象来源广泛,学习时间短,课程多,计划灵活,考核方式多样,这就决定了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必然是专兼结合、优势互补、形成合力。虽然当前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既有专职教师,又有兼职教师,但是专兼职教师比例不合理,而且数量少,不能满足要求。为此,有必要在建立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任职资格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人才库。凡是取得中小学校长培训任职资格的师资,都可以入选这一师资人才库。这样,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就不只是局限于高校教师、资深的中小学校长、教育专家和学者等传统的培训师资,而是扩展到通过任职资格培训的所有人员。在每次培训课程开始之前,都可以从师资人才库中选择合适的师资,也可以让接受培训的中小学校长从师资人才库中选择自己满意的师资。这样既可以解决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不足的状况,又可以选择合适的师资,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褚宏启,杨海燕等.走向校长专业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中小学培训机构管理范文5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家长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名,不断的给孩子报名各种培训班。正是因为市场需求量大,大大小小的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当前,中小学校外培训班存在着两大主要问题:一是名师效应。在校外培训班市场上,打着专家学者的旗号,成了许多大型培训机构惯用的伎俩和“市场通则”。宣传册或者网站上通常都打出,某教授为学科教材编审、中高考命题组专家,还附有知名专家学者与该机构负责人的合影。据调查,宣传上所说的名师,确实有但他们基本不上课,大部分任课老师实际上是没有经验的实习或者兼职老师,教学效果与其宣传的相差甚远。第二个主要问题是办学资质。很多机构的报名咨询处墙上往往都贴着证明其影响力的各种证书,但唯独不见其相关办学资质证明。虽然教育部门负责审批发放办学许可证,但面向中小学升学补习的众多机构,基本都未经教育部门审批,而只是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培训机构的教师应该具备什么资格,其虚假宣传广告谁来监督和管理,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问题令人堪忧。

特别是现在的中小学校外培训班市场火爆,社区、网络、手机、学校中遍布培训班的宣传广告,一些资质差的培训机构以名师效应,荣誉榜单、个性化一对一教育等虚假方式招揽生源,造成时间精力、金钱的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认真考察中小学校外培训班的教学质量。而目前校外培训班的教学质量往往与名师的资质和数量所挂钩,而且口碑效应也会影响很多家长,总体来说,主观成分较多,客观成分较少。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二级模糊综合评判的中小学校外培训班教学质量评价模型。

本文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评价指标因素从三个不同角度专家、家长、学生,综合评估中小学校外培训班的教学质量,可使得评估更加合理、公正,同时为学生家长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因而更加具有实用价值。

二、模糊综合评判法

模糊综合评价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能做出比较全面、客观评价的一种决策方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评价方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基本步骤是:确定评判的因素集、确定因素权数、确定评价等级、进行一级模糊综合评判、二级模糊综合评判、计算综合评判值,下面详细阐述。

1.确定评价教学质量的因素集

评价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多方面,评判指标的选择,是通过分析培训班课堂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经归纳分析后确定的。因此,将影响考核的主要因素分类,即设评判指标集合如公式(1)所示。

2.确定中小学校外培训班教学质量评判因素权数

对每个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及子指标都分配一个权数,与指标集合及指标子集相对应,如公式(2)和公式(3)所示,并且所有指标的权重之和为1,如公式(4)所示。

三、基于二级模糊综合评判的中小学校外培训班教学质量评价

评价培训班的教学质量要求体现教学过程的诸多细节,有很多因素无法定量描述,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能得到培训班评价教学质量的综合成绩。本文以某机构培训班中小学英语课程作为调查对象,下面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1.中小学校外培训班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确定

从教学过程的角度来说,教学质量的评定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因而评价的指标很多,选择从学生、家长和专家角度出发,作为一级指标评判教学质量最为合适。其中学生对培训班的教学质量反映的最客观、直接,所以设定学生的权重最大,专家是对培训班资质的考察以及教学过程的权威考评,同时不能忽略家长对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的反馈。

学生评价是教学质量满意程度的直接体现,是对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检验。指标选取主要从培训班的学科内容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教师讲解清晰透彻、容易理解,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老师是否予以解决,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沟通,老师的授课方式是否让学生喜欢,培训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化。因此可以择选内容针对性、知识理解程度、答疑、互动沟通、授课方式、学习积极性五个指标。

家长评价就是培训机构的口碑营销,指标选取可以选择学生的成绩是否提高,培训机构的教学环境,以及培训机构是否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家长。因此可以选择教学效果、教学环境、教学反馈三个方面作为指标。

专家评价是具有权威的评价,通常学生家长对培训机构的办学资质和教师经验等无法进行考证,专家可以查询培训机构的营业执照、审查教师的资历。中小学对上课老师的评价仅仅是喜欢不喜欢、讲的好与不好,而专家可以分析老师的授课方式、课程设计等。一个好的教学管理制度对教学质量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专家可以评判教学管理制度是否规范合理。因此可以选择办学资质,课程设计,教学管理制度三个指标。

综上中小学校外培训班教学质量评价由学生评价、家长评价、专家评价3个一级指标及12个二级指标共同构成(如表1所示)。

2.权重分配及评价关系

3.成绩评判

根据二级综合评判模型,由公式(6)可以得到各个评价指标的评判结果,计算结果分别为B1、B2、B3。根据w 值可得到该培训班中小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的综合成绩是80.59分。此成绩由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共同总结得出,具有评价全面性与综合性的特征。该方法选取了与培训班教学质量相关的三个因素集,确定权重和评价等级,通过家长、学生、专家三个方面对其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评价,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该培训机构在教学质量方面的不足,便于家长客观的选择培训机构。由此看出,此模型能够很好用于校外培训机构教学质量的评价。

四、结论

本文阐述的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定中小学校外培训班教学质量效果,避免了口口相传、打分评估主观化的缺点,此方法更为客观、全面的评价,使得评价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并且为学生家长提供了更为精确全面的信息,有针对性的选择校外培训机构。

参考文献:

[1]金思,王小丁.论课堂教学的有效与有趣――校外培训机构教学的启示[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1):45-46+59.

[2]周卿,王璇.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现状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1,(23):250-251.

[3]曾蔚阳.基于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函授本科毕业论文评价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4):160-162.

中小学培训机构管理范文6

[关键词]西部农村;教师培训;方法体系;平台体系;支持体系

西部农村教师培训体系应该包括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即方法体系、平台体系和保障体系。方法体系解决的是培训过程中对于内容、教学及评价等方面的方法问题,平台体系解决的是培训的依托方式问题,而支持体系则解决的是培训的保障问题。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对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建设做一些讨论。

一、方法体系:实现“三个转变”更新培训方法

教师培训方法主要包括培训课程选择方法、教学方法、评价方法。当前,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方法体系需要克服原有问题,并实现三个转变。

(一)培训的课程选择:实现从“重理论轻实践”向“紧贴教育实际”转变

长期以来,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课程内容较多地关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介绍,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特别是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特殊问题关注甚少。同时,就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自身的特点而言,由于他们长期从事基础性的教学工作,对教育理论的敏感度不高,对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的方式方法则迫切需要。因此,单纯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培训课程观,致使选择的培训内容远离西部农村实际,故而不少教师感觉培训远离教育教学实际、远离自己的工作,对培训缺乏兴趣和学习动机,其培训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要为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服务,这是培训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在培训课程的选择上必须贴近西部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必须清楚培训课程对提高教师素质的现实意义,必须让培训课程切合当前西部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同时更要清楚,不同层次的教师和不同学科的教师对于培训也有不同的诉求,他们渴望在培训中获得对自己有用的经验和启示。因此,在培训课程观上必须贴近西部农村中小学教育实际,以此观念为指导选择切合实际需求的培训内容。

(二)培训的教学方式:实现从“重单向讲授轻互动”向“多样化自主学习”转变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正因为西部的教师培训机构长期偏重对农村教师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把培训看作单纯的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教师培训中的教学方法单一,缺少针对中小学教师答疑解惑的环节,教学形式呆板,主要采取“满堂灌”的方法,缺乏互动。在培训中,培训者扮演主导者的角色,接受培训的教师则扮演听众角色,很少有机会参与到培训活动中去,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难以发挥,培训所获取的知识在培训后也难以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教学技巧。

一般而言,接受培训的目标大致包括三个方面:获取知识、获得能力和改善行为(提高素质)。也就是说,其最终目标是为了通过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并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换句话说就是为了把别人的教育经验转变成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在教师接受培训的过程中,就应该放弃以前灌输知识的“洗脑式”教育,而应该充分发挥培训者主观能动性,对不同的培训内容则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如对教育教学技巧的培训,则采用案例教学法,让教师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相互交流。对教育教学培训,则采用模拟培训法,让教师置身于模拟的现实工作环境中反复操作训练,以此解决实际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类似问题。为了保证学习达到实际效果,我们主张在培训过程中建立健全教师学习型组织,建立以学习、反思和共享为基础的培训机制。

(三)培训的评价方法:实现从“轻视评价”向“多面评价”转变

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不太重视评价环节,把教师接受培训完全理解成一种自愿行为,认为没有必要进行过程和效果评价。这样一来,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长期缺少有效的评价体系,就培训过程而言,缺少对培训进行全程控制的机制,培训计划按部就班的实施,但是内容是否实用,培训过程有了问题如何及时得到更正,以及教师的培训成果是否能够得到有效转化,培训单位都没有办法了解。

教师培训的评价是推动教师培训的一个重要动力。评价包括对培训工作本身的评价和对教师培训效果的考核,这是培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此外,教育主管部门还可以协同人事局联合对晋升高一级职称的教师进行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测试,以考促学、以考促训,考试的内容应该包括教师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在对培训机构的评价上,应该采取让参培教师评价方式和培训项目竞标认定方式相结合,促进培训机构提高培训质量,改进服务工作。这种多主体、多维度、多目标的“多面评价”既能提升教师受训的质量,也能提升培训单位的教育质量。

二、平台体系:发挥多种培训手段的作用

平台体系解决的是培训的依靠方式问题,这是整个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核心。我们主张在宏观上,发挥多种培训网络的作用;在中观上,发挥西部农村基层教师培训机构的积极作用;在微观上,发挥校本教研制度的能动作用。

(一)发挥多层次培训网络的作用

西部农村学校分布相对分散,因此,在培训平台的选择上不能全盘借鉴东部地区和城市学校教师培训的做法。早在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提出要通过建设三网(“天网”“地网”“人网”)协同促进教师队伍提升的建议。因此,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应该用好“天网”,由于西部农村学校相对分散,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和互联网可以充分克服因为学校布点分散带来的问题。所谓“地网”就是西部农村学校自身或通过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立与临近地区高水平师范院校在培训业务或培训研究上的横向联系,“地网”的优势是力量雄厚,有利于进行长期合作,因此,西部农村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应该积极主动地建立以当地师范院校和教师教育机构为中心的,多方面力量参与的、开放灵活的区域性教师教育网络体系。“人网”就是通过人员主动流动形成的培训信息交流网,其优势在于形式灵活,因此,西部农村要继续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基本策略,定期选送教师到其他单位或部门接受培训,同时邀请专家或者其他学校的教师来校参与培训。

(二)发挥基层教师培训机构的作用

西部地区要积极推进县级教师进修部门与教科所、电大等机构部门的资源整合,促进他们共同为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服务。早在2002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就对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要按照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原则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积极促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县级电教、教研、教科研等相关部门的资源整合与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合力,努力构建新型的现代教师培训机构”,西部农村县级教师教育机构应该按照这一要求加快建设,促使其成为农村教师培训的重要平台。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成之后,在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可以发挥三个重要功能:首先,成为当地教师培训的资源库,利用其硬件优势以最快速度收集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动态,便于对农村教师进行宣传教育;其次,能够成为联系同级培训机构的中转站,实现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也可以实现不同区域教师培训的县域级别的研讨;第三,可以代表县级培训机构展开与就近师范院校和其他有教师培训资源的高校的密切联系(三)发挥校本教研制度的作用

“校本教研制度是教育理论研究者和中小学教师共同关注的焦点。校本教研制度是对传统教研机制的改进与创新,能够为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提供保障,可以促进学校教研文化的重建。”[1]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地区探索出了有特色的校本教研实施办法,如赣南老区南康市,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四线三课”型校本教研运行范式,并于2005年着手探索科研平台,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经验——“健全片区教研机制,激活农村校本教研内需;强化片区研课活动,推进农村校本教研项目;深化片区教研改革,重建农村校本教研文化”[2]。国内其他地区的积极探索对于建立适应西部农村实际的校本教研体系也有着积极借鉴意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借鉴其他地区的校本教研经验的时候应该考虑其文化和区域适应性。其他区域校本教研的经验在方法上可以借鉴,在研究成果上未必可以借鉴,这与校本教研活动强烈的本土性有很大关系,也就是说,针对不同的文化和社会教育背景下形成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解决自身的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但是对于西部农村的实践却不见得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因此,西部农村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为校本教研提供快捷便利的培训平台和优质课程资源的支持。

三、支持体系:多层面协同提供保障

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支持体系解决的是培训的保障问题。我们认为,应该从物资支持、组织支持和动力支持三个方面加强对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保障。

(一)物资支持:地方政府加强经费投入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与培训缺少专项经费支持,教师的在职培训和进修大多依靠学校和教师分担,对教师专业成长提供的资源与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明显不足。”[3]这种情况在西部农村表现尤其突出,经费短缺是制约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瓶颈”,积极探寻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成本分摊机制显得尤为必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学校分担培训成本。但是,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收入偏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再让教师自己为自己的培训买单,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因此,为了配合新课改在西部农村的顺利推行,为了支持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农村教师的非学历培训,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安排一定的经费,不再向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学校收取培训费。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县级培训基地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让这些机构的校舍、图书资料、教学仪器设备、文化设施达到国家或省规定的标准。否则,物资支持不到位,完全有可能葬送整个培训体系建设。

(二)组织支持:教育行政部门积极作为

西部农村的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加强调研,制定科学的培训指导方针。西部农村的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和教育实际理清区域内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把对教师的培训放在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轨道上来思考和把握,确保教师培训的工作思路更加符合实际,更加富有针对性、指导性和实践性。西部农村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作为,抓好区域内教师培训的督导检查工作,并把这个工作落实到教师培训工作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切实做深、做细、做透,从而全面、深刻、准确地了解和掌握落实情况。要意识到,抓落实重在层层落实责任,强化目标管理,形成抓落实的目标责任体系。要健全完善区域内中小学教师学习型组织,建立教师和校长业务学习档案。在教育行政部门内部也要落实职能处室,创新工作机制,转变管理职能和模式,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对区域内各学校和培训机构的政策指导、信息服务、投资导向、评估监督等工作。

(三)动力支持:校长教师参与并支持培训工作

西部农村中小学校长是教师培训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校长能不能积极组织好培训关系到教师培训的具体落实效果。所以,要培训教师,先培训校长,以此提高校长组织培训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在教师培训工作中,要求西部农村中小学校长应该有所作为。校长要对教师的培训业绩予以充分的关注,帮助教师提炼教学特色与教学模式。特别是在校本培训和教研方面,校长必须成为校本研修活动的专业引领者、必须主持和真正参与本校的课题研究。[4]同时,农村教师是培训的主体,教师能否主动学习、自主反思、积极行动关系着培训工作的成败。怎样才能让农村教师肯学习、会学习,我们认为最主要的就是要让他们有学习的“内动力”。教师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心往往就是他们的“动力源”,要不断调动、维护、充实和更新这一“动力源”,在实际工作中调动教师继续学习和自主参与培训并谋求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此外,还应该把“内动力”与“外动力”结合起来,把教师的专业水平考试考核同职称晋升紧密挂钩,从而以“外动力”调动、维护、充实和更新教师成长的“动力源”。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建设应是在方法体系、平台体系和支持体系同步建设的基础上进行的,三者都不能偏废。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目前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问题,推进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提高,为教育服务西部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提供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董守生,魏薇.校本教研制度建立的意义与价值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5(7):71-75.

[2]陈清明,连文华,张飞.片区为平台,研课为抓手,推进农村校本教研制度建设[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4):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