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应对策略与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突发事件应对策略与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突发事件应对策略与方法

突发事件应对策略与方法范文1

关键词:高校 安全稳定 突发事件 应对策略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含义与特征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在校园内发生的,对学校和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并且要求学校管理者要紧急应对的事件。

与一般公共事件相比,高校突发事件具有偶然性、迅速扩散性及危害性等特点。可以说,发生在高校的突发事件往往都是突然间爆发的,其何时何地、何种情况发生都是偶然的、无法确定的,而事件一旦发生,往往会迅速地蔓延扩散,破坏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管理秩序,对学校与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

本人依据专家学者的研究,认为高校突发事件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

一般来说,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的发生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地处内陆平原的高校容易遭受洪水、雷暴等自然灾害;而位置处在沿海及山岭地区的高校则容易遭受台风、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如2016年九月第14号台风“莫兰蒂”从厦门市翔安区登陆,厦门大学遭受重创,满目疮痍。因此,每个高校要针对自身所处情况做好不同自然类型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的预防、防控与应对,重点是要做好应急预案和日常演练工作。

(二)安全事故类突发事件

高校安全事故类突发事件是指校园内突然发生的直接伤害到教师、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或因学校设施设备的损坏,致使师生遭受意外、破坏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的事件。如校园内学校发生火灾导致学校和学生生命及财产遭受损失的事故、实验室危险化学品泄露事故、学生在校园内被打、被抢劫等事件。这些突发事件的发生暴露出学校日常管理不到位、管理制度缺失等问题。

(三)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

高校校园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与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间频繁地接触,很容易感染并传播各种疾病,校园内极易爆发流行性、传染性等疾病疫情。此外,高校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还涉及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学校食堂、超市、直饮水等设备场所,一旦监管不到位会导致师生大面积的病毒传染和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如2012年如皋某职业技术学院发生食物中毒事件。高校公共卫生类事件发生初期不易查觉,而一旦爆发,传播速度快、传染面广、危害性大,W校应高度重视对此类事件的预防与控制。

(四)利益诉求类突发事件

利益诉求类突发事件可按照诉求的性质分为政治类诉求事件和其他类诉求事件。高校大学生崇尚民主自由、充满激情,喜欢参与,具有从众心理。当国家利益受到损害、国内社会存在矛盾、敌对分子煽动破坏时,学生为表达良好的政治愿望和爱国热情,参与没有通过合法途径取得相关手续的非法集会、游行时,都会导致政治类突发事件的发生。而当师生员工为自身的各项(非政治)利益通过某种方式进行诉求时,如教师对薪酬的不满,学生对学校环境及食堂饭菜的不满意等,这些都会引起突发事件的产生,对学校的安定造成不良影响。

三、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

依据高校突发事件的内涵、类型与特点,可以将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策略概论为:突发事件的预警防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和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理三个过程。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防控

提高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就必须要做好突发事件的预警防控工作。

首先,要完成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工作,通过分析信息,判断所发生的突发事件是否为需要采取紧急应对的事件;其次,要依据信息分析制定出相符合的应对目标,根据目标设计出合理的处置方案;最后是应急处置方案的落实与实施。预警工作中要及时向师生员工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警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与途径。此外还要做好人员和物资的安置工作,以及各应急岗位人员分配与方案的具体实施工作。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当突发事件的预警防控未能达到预期目的,面临事件爆发时要紧急实施应对处理方式。应急处理时要成立专门的事件指挥和处理小组,及时判断出该事件的严重程度,排除一切外界干扰,冷静地梳理出事件的处置思路,有效制定该事件的应对与解决措施,从而控制好突发事件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与负面效应,降低事件所造成的危害。

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决策者要把握全局,明确处置小组的人员分工,排除外界不实信息的干扰与阻碍,分清事件处理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高校管理者要不断加强和提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减少突发事件给师生带来的损害,降低学校的损失,增加师生员工对学校各项管理的理解与认同感。

(三)高校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理

突发事件发生后,需要一段时间进行事件的善后与恢复工作。要针对事件所涉及人员进行及时有效的帮扶与心理干预以及相关责任人的追究与处理等问题是突发事件善后工作的重点。首先,要做好相关人员所受损失的补偿与赔偿工作。要明确补偿与赔偿的具体明细,弥补受害人各项损失。其次,要制定和完善灾后心理心理干预体系,减轻师生员工因突发事件而引起的恐惧和烦躁,帮助他们将情绪调整到正常状态。在突发事件责任追究与相关责任人的处理时要根据不同情况严格把握好相关处理政策,采取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的处理原则,合理而恰当地进行处罚。

此外,要在协调安抚好事件相关人员的基础上,妥善做好突发事件的灾后重建工作。要及时修复重建事件中损坏的各类教育教学设施设及生活设施,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管理秩序,有效消除突发事件的残存隐患,减轻师生员工的心理顾虑,并有针对此次突发事件对师生员工开展有针对性地说服教育,提高他们对突发事件的理解与认识及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向良云.高校校园危机治理:构建和谐校园的现实课题[J].科技信息,2008,(30).

突发事件应对策略与方法范文2

一 高校突发事件的所指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的,以高校学生为主体,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影响学校教学、科研、生活秩序,扰乱高校安全稳定局面,必须采取措施及时处置的危险、紧急事件。[1]

高校突发事件可分为:安全事故(火灾、公用设施故障、建筑物倒塌、师生集体活动中发生的挤踩压伤、交通事故等)、公共卫生事件(食物中毒、传染性疾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闹事、非组织政治活动等)、影响重大的治安案件、师生非正常死亡、自然灾害事故(洪水、台风、山体滑坡、破坏性地震等)。

二 高校突发事件舆情传播特点

1 舆情传播速度加快

教育事业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大众密切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任何突发事件的发生,都会引来普通民众以及媒体的快速关注。同时,随着智能手机以及微信、微博等自媒体使用在大学生中的逐渐普及,在校大学生通过分享、转载和评论事件,成为网络舆情的主要生成力量、推动发展力量,从而快速引发舆情传播的“涟漪效应”,使得舆情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扩展到社会的各个角落。2012年,南京某高校一学生不慎坠楼摔伤,这一事件不仅当晚迅速在校园传播,而且迅速引发学生为情自杀、因无法取得毕业证和学位证而自杀等诸多负面传闻。

2 舆情传播表达泛化

高校突发事件的诱发因素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只要是高校师生广泛关注、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事件或热点问题,都有可能成为高校突发事件的诱因,这也直接导致后期舆情传播表达过程中的泛化现象。高校突发事件舆情的泛化主要表现为随着高校突发事件舆情的演化,舆情议题、舆情指向、舆情表达等在内容、范畴、深度上的扩散[2]。在2010年3月发生的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书记车轧女记者事件中,武汉人被部分网友称为“地痞流氓”,这就是典型的舆情指向泛化现象。

3 舆情传播后果严重

高校突发事件本身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对事件当事人的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甚至生命安全带来影响,严重的将对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危害,对学校带来财产损失和声誉上的不良影响以及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带来极大的危害。而若处理不好,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则有可能进一步加大突发事件的后果危害性。2010年,“河北大学李刚门”事件不仅对涉事相关人员,更对河北大学,甚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带来了伤害。

4 舆情传播影响长久

高校突发事件的爆发,以及舆情的广泛传播不仅给事件当事人带来身心影响,对周边的同学、朋友和家人也将产生思想和心理上的深刻影响,这些突发事件也将影响到学校在公众面前的社会形象和未来发展。更为严重的是,这些事件随时都有可能因为类似事件的发生而被重新提起或者大幅发酵。2013年,因复旦大学研究生室友投毒案,“清华大学女生铊中毒案18年未破”长期占据了舆论的热点位置。

三 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

高校突发事件诱因的不断丰富、新媒体在校园的快速发展,这些都对高校应对突发事件舆情带来不断的挑战,虽然高校也在不断调整和改变应对策略和方法,但时至今日,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应对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 缺乏先进的舆情应对观念

目前,大部分高校对突发事件的处理重心普遍集中在事件本身的处理和应对阶段,而对于舆论的应对采取不管不问或者很少过问的态度,这极易对突发事件本身的处理带来更大难度。而对于网络上面出现的负面信息或者反面言论,很少能够做到及时正面回应,这反而容易使矛盾进一步激化。此外,高校校园媒体过度重视其宣传功能,忽视了育人功能。主要着重于会议报道、领导活动、动态信息的传递,仅仅停留在舆论育人的表面,不利于强化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新闻分析判断能力,进而影响到正向校园舆论的形成[3]。

2 缺乏完善的舆情应对方案

通过对南京10所院校的问卷调研与走访来看,目前,各高校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控制都比较重视,基本都成立了相关组织,制定了突发事件处理方案以及“火灾应急”“卫生防疫”“”等分预案,但是只有3所院校制定了相关舆情应对方案,其他高校则只是在方案中捎带提及。

3 缺乏完备的舆情应对队伍

通过调研发现,因此,目前各高校对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基本上靠宣传部工作人员的“单打独斗”。即使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学校会成立相关工作小组,完善舆情的应对,但是在事件处置之后,也就随之解散了。另一方面,目前,舆情应对工作人员的水平与能力也参差不齐,通过调研发现,只有30%的工作人员接受过相关专门培训,但即使这样,却基本没有演练的机会,更缺乏专业的指导。

四 完善的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应对机制的构建

1 舆情汇集机制

舆情汇集机制是整个舆情应对工作的基础,其运行的顺利与否直接决定整个回应机制的效果,也决定着能否成功消解网络舆情[4]。

舆情汇集的主要工作就是关注和搜集各类媒体上的信息和评论。事发高校内部师生员工对于事件本身的态度和意见也是信息汇集的重要部分。在舆情汇集过程中,除了关注从传统媒体中汇集舆情,更要高度重视新媒体的重要窗口作用,关注校园论坛、百度贴吧、新闻跟帖、师生个人微博等涉及的有关重要、敏感和热点信息,将其汇集整理,从而及时、完整、准确地了解舆情,把握民意。

2 舆情评估机制

舆情的评估以舆情汇集所搜集到的信息为依据。对搜集到的信息要进行分类、提取关键词、形成数据,对舆情危机进行评估,既可采用定性方法,也可采用定量方法。常用的定性方法,如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常用的定量方法,如美国学者史蒂文・芬克在1986年提出的危机晴雨表[5]。对已有的主要议题和热点评论进行分析,总结出媒体和网民关注的焦点,找到解决方法以消解网络舆情的关键症结所在。

3 信息机制

根据里杰斯特的危机“3T”处理法,在突发事件后的黄金时间内,相关单位若快速反应,通过官方信息渠道与媒体、公众进行沟通,则能快速拥有舆论主动权。因此,高校在舆情汇集与评估的基础上,应及时正确信息以引导舆情。

信息的一方面可以借助地方政府以及官方媒体的力量,以达到信息的权威性;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校内部的积极力量尤其是学生群体参与到实施中来。高校学生的爱校热情在事件的处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活跃于各大网络论坛的学生群体能够及时发现事件信息并及时进行回应,他们的自组织回应能够使信息具有可信性和易接受性。学生群体的参与甚至能够直接消解正在形成中的网络舆情。

4 事件反馈机制

对于突发事件舆情应对效果的反馈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大众、媒体等对突发事件以及高校的看法或评论。对于效果的考察主要依据媒体对事件的报道量和网络论坛帖子的数量以及网民对于相关新闻的评论数目是否有所增加。当三者没有增加反而呈现下降的趋势时则说明舆情应对效果较好。另一方面则要积极平复突发事件对高校师生的价值认同和高校归属感造成的损伤。因此,在这一阶段,学校可通过与友好媒体合作策划公关活动来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也可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赵治.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及应对策略[J].北京教育,2010(10) :30-31.

[2]陈强.等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泛化现象研究[J].情报杂志,2011(5):6-9.

[3]旷晓霞.基于校园媒体平台下高校舆情工作探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1(3):99-102.

突发事件应对策略与方法范文3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收益共享;突发事件;协调合约;博弈论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Coordination by Revenue Contract under

Multifactors Simultaneously Disruption

TANG Chunhua1,2

(1.Business College of Hun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University, Changsha410205, China;.

2.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Trade,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410079, China )

AbstractThe optimal policies of supply chain players with nonlinear demand were considered to reply to production cost and demand simultaneous disruptions. It was proved that a revenue sharing contract can be used to coordinate the supply chain under normal environment. The coordination schemes of revenue sharing contract may be broken off by demand and cost disruptions, and the optimal policies that the centralized decisionmaking supply chain replied to the disruptions were proposed. It was further proved that an improved revenue sharing contract can coordinate the decentralized decisionmaking supply chain. Finally, a numerical experiment was adopted to validate the models.

Key words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enue sharing; disruption management; coordination contract; game theory

1引言

传统的单个企业的竞争已经扩展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协调成为了供应链管理的热点研究问题,其中收益共享合约(revenue sharing)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协调机制[1].与一般合同相比,收益合约能使供应链成员较好地实现利润共享和风险共担[2].Pasternack[1]指出收益共享合约能使随机需求供应链达到协调状态;Giannoccaro 和 Pontrandolfo[3]运用收益共享合约协调了三级供应链;Gerchak 和 Wang[3]则在具有随机需求的装配系统中研究了收益共享合约;Cachon[4]对收益共享合约的优缺点进行了全面的总结;郑惠莉和达庆利[5]运用收益共享合约实现了移动互联网供应链的协调;陈菊红[6]运用收益共享合约协调了需求具有价格敏感性的供应链.上述收益共享合约的研究都是假设供应链系统处稳定环境中,然而在供应链管理的实践中,企业通常会遇到各种突发事件,如何快速找到最优的方案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各种突发事件(如自然灾难、社会安全事件、事故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等)会导致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发生中断等[7].从而使得供应链的原有生产及价格策略不再可行或者原有的合约不再协调,为维持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减少突发事件给供应链系统带来的不利影响,建立有效地供应链协调机制来应对突发事件,是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supply chain disruption management)的重点[7].

经济数学第 32卷第3期

汤春华等:收益共享合约对多因素同时扰动的协调应对研究

Gang等人[7]提出了实时运作控制和修复(Real-time Operations Control and Recovery)的运筹管理方法,开发出了应急管理的实时决策支持系统,并成功应用于美国的多家航空公司,减少了航班的延误和取消,为航空公司每年节约了大量的运作成本;Clausen[8]等人研究了航空公司应对911恐怖袭击后的运营管理策略,并最先提出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概念及原则;Xiangtong [9]等人运用数量折扣合约协调了突发事件导致线性需求发生扰动的供应链;Minghui[10]等人研究了突发事件导致成本发生扰动的二级供应链,并运用数量折扣合约进行了协调;Tiaojun[11]等人研究了生产成本和市场规模发生扰动的线性需求供应链,并提出数量折扣合约协调该供应链;Chongchao[12]考虑了指数需求发生扰动的供应链,并提出数量折扣合约协调该供应链;于辉[13]等人提出回购合约协调了突发事件下的供应链;曹二保[14]等人运用收益共享合约研究了成本和线性需求同时发生扰动时的供应链协调.以往研究都只考虑突发事件引起非线性需求或成本单方面的变化,还未见到多个因素同时扰动的非线性需求供应链的协调应对.在文献[10]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在非线性需求和生产成本同时发生扰动时供应链的协调应对策略,分析突发事件对收益共享协调合约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一种改进的收益共享合约协调该供应链.

2稳定条件下的收益共享合约协调模型

考虑由一个供应商和一个零售商所组成的供应链,类似于文献[10]中的非线性需求函数,市场需求d与零售价格p具有非线性关系d=D・p-2k,其中D表示市场规模(最大可能需求),k>12为价格敏感系数[4],供应商决定批发价格w和零售商的收益占渠道总收益的比例φ,零售商根据市场需求以每单位产品w的价格订购Q件产品.供应商的单位产品成本为c,供应商利润、零售商利润和供应链总利润分别为s,fr和;显然零售价格可以表示为p=(DQ)12k,从而供应链总利润可以表示为(Q)=Q[(DQ)12k-c],由一阶最优性条件可知,当零售商的订购数量为=D・(2k-12kc)2k,零售价格=2kc2k-1时,此时供应链总利润达到最大值fmax=Dc2k-1(2k-12kc)2k.

引理1收益共享合约能协调供应链,若对于任意的φ(0

由文献[2]可知,此时,零售商的利润(或供应商的利润)是供应链总利润的仿射函数.故当w=φc时收益共享合约(w,φ)能实现供应链的协调.

3突发事件下一体化决策

当突发事件导致供应商的生产成本和零售商面临的市场需求的市场规模同时发生变化时,生产成本c变为c+Δc[10],市场规模D变为D+ΔD[9],且有D+ΔD>0,c+Δc>0.此时,零售商所面临的市场需求变为d=(D+ΔD)p-2k,突发事件下零售价格变为p=(D+ΔDQ)12k;若突发事件发生后实际的市场需求为Q,突发事件发生之前的最优生产数量为,则突发事件发生前后相应生产量的变化为ΔQ=Q-.当ΔQ=Q->0时,供应商必须追加生产以满足增加的订货量;当ΔQ=Q-

f(Q)=Q[(D+ΔDQ)12k-c-Δc]

-λ1(Q-)+-λ2(-Q)+,(1)

其中(x)+=max{0,x},λ1>0表示当ΔQ>0时,需重新购买新材料追加生产所发生的单位额外成本[7];λ2>0表示当ΔQ

定理1当突发事件导致零售商面临的市场规模和供应商的生产成本同时发生扰动时,在一体化条件下,若ΔD>0且Δc

证明下面利用反证法证明当ΔD>0且Δc0且Δc

f(Q*)=Q*[(D+ΔDQ*)12k-c-Δc]-λ2(-Q*)

=Q*[(DQ*D+ΔDD)12k-c]-ΔcQ*-λ2

(-Q*)=Q*{(D+ΔDD)12k[(DQ*)12k-c]

+[(D+ΔDD)12k-1]c-Δc}-λ2(-Q*)

=(D+ΔDD)12kQ*[(DQ*)12k-c]+Q*

[(D+ΔDD)12k-1]c-ΔcQ*-λ2(-Q*).

因为D+ΔDD>1,k>0,所以(D+ΔDD)12k>1;又因为Δc

f(Q*)≤(D+ΔDD)12k[(D)12k-c]

+[(D+ΔDD)12k-1]c-Δc-λ2(-Q*)

={(D+ΔDD)12k[(D)12k-c]+[(D+ΔDD)12k-1]c

-Δc}-λ2(-Q*)=[(D+ΔD)12k-c-Δc]

-λ2(-Q*)

0且Δc

从定理1可知,当ΔD>0且Δc

由一阶最优性条件f1(Q)Q=0可知,Q1=(D+ΔD)[2k-12k(c+Δc+λ1)]2k时f1(Q)有最大值.下面分两种情形考虑约束条件Q≥.

情形1当Q1≥,有(D+ΔD)[2k-12k(c+Δc+λ1)]2k≥D(2k-12kc)2k.

即当ΔD≥D[(c+Δc+λ1c)2k-1]时,有Q1满足约束条件Q≥,此时凹函数f1(Q)在Q1时达到最大值.

令Q*case1=Q1=(D+ΔD)[2k-12k(c+Δc+λ1)]2k,相应于最优订货量Q*case1的最优零售价格为

p*case1=2k(c+Δc+λ1)2k-1=+2k(Δc+λ1)2k-1.

相比稳定条件下的最优生产数量及价格,此种情形下的生产数量及价格都会得到增加.

情形2当Q1

Q1不满足约束条件Q≥.

由于f1(Q)在区间[,+

SymboleB@ )上单调下降,故f1(Q)在=D(2k-12kc)2k达到最大值.

令Q*case2==D(2k-12kc)2k,此时相应的最优零售价格为

p*case2=(D+ΔDD)12k2kc2k-1=(D+ΔDD)12k.

相比稳定条件下的最优生产数量及价格,此种情形下尽管生产数量不变,但零售价格会得到提高.

同理,ΔD0,则Q*≤成立,于是最优化供应链渠道总利润f(Q)等价于最优化严格凹函数

f2(Q)=Q[(D+ΔDQ)12k-c-Δc]

-λ2(-Q).

且满足约束条件Q≤.由一阶最优性条件f2(Q)Q=0可知,

Q2=(D+ΔD)[2k-12k(c+Δc-λ2)]2k时

f2(Q)有最大值.

下面分两种情形考虑约束条件Q≤.

情形3当(D+ΔD)[2k-12k(c+Δc-λ2)]2k≥D(2k-12kc)2k,

即D[(c+Δc-λ2c)2k-1]≤ΔD≤0时,有Q2≥成立,此时Q2为不可行解.

由于f2(Q)在区间(-

SymboleB@ ,]上单调递增,故f2(Q)在=D(2k-12kc)2k达到最大值.

令Q*case3==D(2k-12kc)2k,此时相应的最优零售价格为

p*case3=(D+ΔDD)12k2kc2k-1=(D+ΔDD)12k.

p*=+2k(Δc+λ1)2k-1,若ΔD≥D[(c+Δc+λ1c)2k-1];

(D+ΔDD)12k,若D[(c+Δc-λ2c)2k-1]

+2k(Δc-λ2)2k-1,若ΔD≤D[(c+Δc-λ2c)2k-1];

Q*=(D+ΔD)[2k-12k(c+Δc+λ1)]2k,若ΔD≥D[(c+Δc+λ1c)2k-1];

D(2k-12kc)2k若D[(c+Δc-λ2c)2k-1]

(D+ΔD)[2k-12k(c+Δc-λ2)]2k若ΔD≤D[(c+Δc-λ2c)2k-1].

相比稳定条件下的最优生产数量及价格,此种情形下的生产数量将保持不变,但价格会相应下降.

情形4当(D+ΔD)[2k-12k(c+Δc-λ2)]2k≤D(2k-12kc)2k,即ΔD≤D[(c+Δc-λ2c)2k-1]时,有Q2满足约束条件Q

令Q*case4=Q2=(D+ΔD)[2k-12k(c+Δc-λ2)]2k

相应的最优零售价格为

p*case4=2k(c+Δc-λ2)2k-1=+2k(Δc-λ2)2k-1.

相比稳定条件下的最优生产数量及价格,此种情形下的生产数量将减少,价格将会相应下降.

总结上面的结果,得到如下定理.

定理2突发事件导致价格需求函数的市场规模D扰动ΔD,生产成本c扰动Δc,当零售商的零售价格为p*,订货量为Q*时,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利润达到最大化,从而实现了一体化情形时供应链对突发事件的最优应对.

定理2表明,当市场需求的规模轻微扰动(在一个较小范围内发生变化)时,需求变化和成本变化两种因素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制约作用,原有的生产数量不需要进行调整,只需调整零售价格就能使供应链总利润达到最优.此时,原有的生产数量在突发事件下仍然具有一定的鲁棒性,并且零售价格的调整量只与市场需求有关,而与生产成本无关.当市场需求的规模剧烈扰动时,需同时对生产数量和零售价格进行相应调整才能使供应链总利润达到最优,并且最优的生产数量与市场需求的变化正相关,而最优零售价格与市场需求的变化无关,只与生产成本的变化及违背成本相关.

4突发事件下分散化决策

一体化决策时,为了应对成本及需求同时发生的扰动,供应链的最优策略是选择零售价格p*及订购量Q*,分散化决策时如果供应链成员间签订合约使零售商选择p*及Q*,则分散化的供应链在突发事件下达到了协调,运用收益共享合约协调成本和需求同时扰动的供应链系统.

令S(Q)=λ1(Q-)++λ2(-Q)+,对于任意的收益分配比例φ(0

定理3当突发事件引起供应链的市场需求和生产成本同时发生变化时,收益共享合约(w,φ,Q)能实现分散化决策供应链的协调,并且能任意分配供应链的最优利润.

证明在收益共享合约(w,φ,Q)下,对任意的收益分配比例φ(0

fr(Q)=φQD+ΔDQ12k-C-ΔC-wQ

=φQD+ΔDQ12k-φ(c+Δc+S(Q)Q)Q

=φ{Q[D+ΔDQ12k-c-Δc]

-λ1(Q-)+-λ2(-Q)+}

=φf(Q).

零售商的利润为供应链渠道总利润的仿射函数,从而对于零售商而言最优的订货量也为系统的最优订货量Q*,并且可以通过调整收益共享合约参数φ来实现供应链利润在成员间的任意分配,故改进的收益共享合约(w,φ,Q*)能实现突发事件下需求和生产成本同时发生变化时的供应链协调.进一步分析突发事件对供应链的影响,有如下结论:

1)当ΔD=0且Δc=0时,有λ1=λ2=0,此时供应链系统的利润函数为f(Q)=Q[(DQ)12k-c],w=φc,故收益共享合约(w,φ,Q)也能实现供应链的协调,即改进后的收益共享合约协调机制在突发事件前后都能实现供应链的协调,该收益共享合约具有抗突发事件性[13];(2)当突发事件只导致生产成本发生变化时,ΔD=0,上述研究得到的结论与文献[10]一致.

5结论

研究了生产成本和需求同时发生扰动时非线性需求供应链的收益共享合约.当市场需求的规模在一较小范围内扰动时,原有的生产策略具有一定的鲁棒性,只需调整零售价格就能应对突发事件;当市场需求的规模变化较大扰动时,需同时对生产数量和零售价格进行调整才能应对突发事件;提出的收益共享合约能有效协调供应链.在风险偏好或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考虑供应链对突发事件的协调应对将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Pasternack ALAN. Optimal pricing and returns policies for perishable commodities [J]. Marketing Science, 1985, 4(2):166-176.

[2]Giannoccaro IIARIA, Pontrandolfo PIERPAOLO.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by revenue sharing contract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4, 89(2):131-139.

[3]Gerchak YIGAL,Yunzheng WANG. Revenuesharing vs wholesale C price contracts in assembly systems with random demand [J].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2004,13(1):23-33.

[4]Cachon GERARD, Lariviere MARTIN.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with Revenue-Sharing Contracts: Strength and Limitations [J]. Management Science, 2005, 51(1):30-44.

[5]郑惠莉,达庆利. 移动互联网供应链协调机制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5,8(5):31-37.

[6]陈菊红,郭福利,史成东.需求具有价格敏感性的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设计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8,16(3):78-83.

[7]Gang YU, Xiangtong QI. Disruption Management: Framework, Models and Application. New Jersey, London,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er, 2004.

[8]Chongchao HUANG, Gang YU, Song WANG, et al. Disruption management for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with exponential demand function[J].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2006, 26B(4):655-669.

[9]Clausen J, Hansen J, Larsen J. Disruption management [J]. ORΠMS Today, 2001, 28(5):40-43.

[10]Xiangtong QI. Bard JOUATHAN,Gang YU.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with demand disruptions[J].Omega, 2004,32(4):301-312.

[11]Minghui XU, Xiangtong QI, Gong YU, et al. Coordinating dyadic supply chains when production costs are disrupted[J].IIE Transaction, 2006,38(9):765-775.

[12]Tiaojun XIAO, Xiangtong QI. Price competition, cost and demand disruptions and coordination of a supply chain with one manufacturer and two competing retailer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2008,36(5):741-753.

突发事件应对策略与方法范文4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

当前,经济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改革“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同向“驱力”,伴随着不稳定因素的急剧增加,高校内部突发事件层出不穷。由于高校突发事件的参与群体特殊,涉及面较广,而且极容易向社会“蔓延”,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建立完善的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提升高校应对突发事件与防范风险的能力,并积极予以预防、妥善处置,已经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任务。

一、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应对预防理念滞后

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的预防理念是高校在处理突事发件过程中所形成的理论化和系统化的预防思路及观念体系,对指导处理突发事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然而,当前多数高校尚未树立整体的“预防理念”,没有意识到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理是涉及多元主体共同“管控”的互动网络,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和发挥方方面面的力量。在应对危机时,存在执行主体单一、空间相对封闭和时间较为滞后等“以偏概全”的危机应对措施与套路,没有树立“预防理念”的意识和“预先防控”的理念,许多高校把突发事件的“发生”作“偶然事件”,将应对处置当作应对管理机制的全部内容,其“应对”和“预防”、特别是“预防”理念滞后。

(二)应对准备制度缺乏

应对准备制度的建设,是应对预防理念科学有效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多数高校缺乏“积极应对”层面的整体设计,仍把将危机发生后的“干预”处理当作“应对”管理的全部内容,导致处理效果不理想或造成历史遗留问题。应当说,“准备”机制薄弱是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其突出的表现是:不重视制度建设、制度措施不完善和既有制度不能落实等方面。

(三)预警机制操作性不强

目前,各高校普遍制定了突发事件应对预案,但各校预案理论层面指导过多,实际指导行动的效用不大,监测预警机制实施过程中缺少科学调研与分析,缺乏实践培训与演练等环节,因此,监测预警的相关机制的可操作性不强,缺乏科学的组织运行结构。

(四)应对处置模式落后

当前高校的应对处置方法及模式是“‘事后’动员型”,而非“‘事先’防控型”。不仅缺乏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组织化的应对管理机制,而且日常的事前防范、危机宣传教育、预案实践演练等应对处置工作也非常薄弱。这种重事后处理,轻事前防控的方法模式造成应对处置及管理工作的被动,使高校的“应对”主体丧失了将“突发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的思想意识与时机。

(五)善后处理机制需加强

高校突发事件在外在层面解决问题后,更应注重内在层面问题的解决。突发事件本身对相关人员思想、心理及行为等方面会产生深层次的、长时间的应激“创伤”。根据高校突发事件的性质和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应激调试和行为引导等方面建立一套科学、完整、有效的善后处理机制已经迫在眉睫。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

(一)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是二十一世纪现代化进程下每一个高校都应当设立的。预案不但应当具备及时性和高效性,还能够长期地维持校园秩序的稳定。制定预案时应当结合历史、其他院校、社会和西方经验的基础上对将来的突发事件进行合理的推断和预测,最终使预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控制未来突发事件的能力。由于应急预案的制定包含事前、事中、事后三个层次,并涉及到人、物、方法、设备等一系列元素的协调和组织,所以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时在调动和指挥上更加系统、便捷和高效。

(二)制定突发事件的监测制度

检测可以帮助决策者密切关注事态的进展情况,从而使决策更具针对性和效率性,制定一套科学的突发事件监测制度也是保证校园秩序稳定和维护师生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制度中应当明确相关人员的具体任务与责任,应当对监测方案、程序、设备等内容进行详细规定,对于那些存在潜在威胁的设施、器械等因素的各方面特征做出具体地管制要求,对于突发事件的现场的人员、设施的控制,现场的清理等应当列示具体规定。

(三)配备人员和装备

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庞大的工程,离不开专业的知识、技术和手段。只有具备高素质的人员才能够针对突发事件做出及时、有效地处理,所以我们应当尽力聘任在能力上可以互补,在态度上积极上进具有责任心的人员。让他们分别从事校园突发事件的整体指导,预警方案制定,设施的巡查,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对知识教育、技术培训、实战演练等方面的工作。在装备的配置上,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在能力限度范围内尽量配置高质量的装备,积极利用网络、通讯设备等高新科技。装备不仅包括在人员、知识、技术、设施等方面的配置,还应当涵盖尽可能多的突发事件的种类。同时做好对装备的检查、使用方法培训等工作。

(四)事中应急处置:把握原则,合理处理

1.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突发事件处理的及时性直接关系着事件造成影响的大小,另外突发事件的发展往往难以控制,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突发事件的各个高校和相关部门之间应当具备一套完整的信息传递系统,突发事件一旦出现,能够及时、快速地利用各种信息传播工具将具体情况上报给相关的职能部门。通过相关部门的指挥协调以便于及时得到设备、资金以及专业人员等各方面的援助,对事件的性质做出准确的判断,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进行针对性的处理,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同时,经过专业人员的调查分析可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找出事件的起因,及时将有关因素排除,制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可以更好地避免突发事件的再次发生。

2.稳定情绪,控制态势

突发事件的降临,往往会使师生陷入莫名的恐慌、焦躁、不安之中,直接影响到了师生的工作及学习情绪以及校园秩序的稳定。学校在处理事件的同时还应当注意稳定师生的情绪,避免由于师生的情绪受到冲击而导致的二次损失。学校应当拥有一套完善的广播及校园网络系统,在突发事件按发生后通过各种广播渠道第一时间通知师生做好自我保护工作,并对事件的具体原因及发生、处理情况做出详细的解释和说明,稳定大家的情绪,保证校园秩序的正常进行。同时,学校应当在其官方网站上开辟专栏,对事件造成的影响及处理情况作出详细的说明,并向全校学生表达校方诚挚的歉意,使师生能够及时了解到事件的各项具体信息,安心学习、工作和生活。

3.查明事件原因,做好后续观察

妥善的处理完成后并不代表事件的Y束,详细查明事件的原因,更重要的工作是做好后续的观察,以便做好对于以后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各大高校应当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调查人员的工作,向工作人员和部门提供事件的各类详细资料,并深入了解学生,收集各类信息掌握事件的基本情况,找出事件的发生根本原因。尽快提交具体的调查报告,开展集体会议进行讨论后,形成会议总结,妥善保存好相关资料,以便为后续的预防工作提供参考。然后,根据会议总结,及时针对各类潜在的威胁因素做出预防或者进行排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4.及时准确地信息

现今,高校的管理和发展受到社会各界人士越来越多的关注,稳定公众的情绪对于消除不良影响、保证校园秩序的稳定进行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突发事件的发生难免会引起舆论的热潮,群体各执一词,众说纷纭的状况无疑会危及到校园的声誉。因此,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应当及时通知各新闻媒体部门及各大网站,并设立专门的记者招待处,指派专门的新闻发言人针对本次事件的各项情况向公众作出回应,如实回答记者的提问,对于公众关注的信息详细地予以公布。表明学校对事件的处理态度,确保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稳定好公众的情绪,跟踪报道事件的后续处理以及调查总结情况,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避免谣言的扩散影响大众的情绪及判断,保证学校的声誉不受影响。

三、结束语

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和谐稳定,高校管理者必须从全局出发,认识到高校突发事件管理的重要性,发挥政府、社会和高校的综合优势,采取果断、及时、有效的处置措施,预防突发事件,把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保证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

参考文献:

[1]刘阳.中国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

[2],陈少平.微博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与处理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5):92-95.

突发事件应对策略与方法范文5

关键词:辅导员;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021-02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常见类型及高危群体分析

1.高校突发事件的常见类型分析。综合不同研究学者的划分类型,基本可把高校突发事件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政治类突发事件,如因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中涉及我国国家利益的事件造成学生游行抗议等。(2)伤害类突发事件,如师生冲突、群体斗殴、学生不堪就业压力、失恋自杀自残等。(3)安全类突发事件,如建筑事故、校园交通事故、漏电触电事故以及火灾等。(4)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如洪水、地震等灾害。

2.高校突发事件的高危群体分析。(1)有自杀家族史的,直系、母系、父系和旁系亲属三代以内有自杀史。(2)有人格偏执或人格障碍等情况的群体。此类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往往质量低下,密友少、缺乏倾听者,情绪长期低落不与人往来,冲动型人格的人容易做出过激行为。(3)近期遭遇严重生活事件困扰的。比如感情挫折、遭遇重大财务损失、亲人身故、自己或家人患上重大疾病、意外怀孕或近期堕胎、不能如期毕业或顺利就业、家庭极度贫困等。(4)长期患病或有生理缺陷,自感生活能力低下或极度自卑者,如有妄想或其他精神病症状。

二、高校辅导员在突发事件中的角色定位和能力要求

1.高校辅导员在突发事件中应扮演的角色。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意外性,因此必须建立完备的应对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处理方案,科学妥善地积极应对。对待突发事件,辅导员要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在上级部门领导下,细致地开展工作,在事件平息后,努力降低不良影响,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健全善后处理机制,把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程度。高校辅导员要从思想上培养成就感,深刻认识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可以说,对辅导员来讲,凡是跟学生有关的事,辅导员都要管,只要是学生的事就是辅导员自己的事情。辅导员应该做到第一时间出现在突发事件现场,能第一时间控制和清除突发事件对学生的危害,维护正常的校园秩序,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高校辅导员在突发事件中应具备的能力。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类型繁多、成因复杂、爆发突然、扩散迅速、破坏性强、影响面广,辅导员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突发事件时,各种难以预测的局面随时可能发生。这就要求辅导员坚持以人为本、教育为先的基本原则,并将其转化为解决事件的战略性指导。一方面切实提高对自身在处理突发事件中应发挥作用的认识,辅导员要以充分的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切实提高应对能力,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要时刻记着“突发事件无小事”,对突发事件发生后可能带来的影响加以足够重视。

三、高校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程序

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意外性,因此必须建立完备的应对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处理方案,科学妥善地积极应对。对待突发事件,辅导员要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在上级部门领导下,细致地开展工作,在事件平息后,努力降低不良影响,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健全善后处理机制,把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1.爆发前期:快速反应,迅速介入,了解情况,稳定局面。学生突发事件防不胜防,辅导员要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稳定在场人员的情绪,控制场面,防止事态进一步蔓延和恶化。根据现场的情况和事情的性质,采取相应措施,如拨打急救电话或请求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援。等事态稍微稳定,辅导员应了解事件的原因,掌握第一手的资料,保存现场证据,理清来龙去脉,然后将事件的前因后果、现场情况、处理进展、事态发展和预测趋势一一向上级领导汇报,认真听取处理意见,并采取措施逐一落实,同时,及时将情况整理成书面材料上报给有关领导。

2.持续期间:服从调配,顾全大局,通力协作,稳步开展。突发事件爆发后,有可能会持续升温,蔓延扩散,影响日益扩大。在上级部门和领导介入后,辅导员要把手头掌握的信息一一汇报,认真听取上级领导对事件处理的部署和安排,在思想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贯彻上级部门和领导的应对方案和处理意见。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小组中,辅导员要根据分工,全力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大小事务:或是继续关注事态发展,深入学生群体,进一步排查隐情,消除导致事件恶化的隐患;或是照顾和安抚当事人,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和思想动态,进行思想引导,平息当事人的情绪;或是疏散围观者和盲从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围观人员的疑虑,防止人群拥堵;或是与当事人家长联系,真诚接待,安排好后勤保障;或是协助学校部门开展进一步的调查取证,查明事件起因和情况;或是做好信息统计和资料整理,按时上交汇报等。辅导员在开展上述工作中,要根据领导安排和分工,注意工作细节,保证负责的工作不出疏漏。这一阶段的工作量大,事情繁杂且细致,工作中一个小小的疏忽或遗漏都有可能增加处理的困难程度,因此辅导员要格外细致谨慎,多留意,勤汇报,并要牢牢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妥善解决为目标,遵守纪律,服从大局;二是正确处理好事件中的几种关系,如与当事人的关系、与学生家长的关系、与同级部门及同事的关系等。

3.善后阶段:稳定思想,恢复局面,总结经验,完善机制。在突发事件处理的尾声阶段,辅导员承担着大量的“扫尾工作”,比如当事人关于手续的办理、学生情绪的安抚、家长的送往、物品和资料的整理。为了尽快消除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学生的消极态度,辅导员要通过面对面、三级网络和信息技术手段,尽快将事件的正面信息传递给广大学生,让学生对事件有一个全面、完整、客观、正确的认识,消除负面影响,引导网络言论,将学生的主要精力和关注点转移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来。遇到对学生心理产生极大冲击的特殊事件,辅导员可要求学校心理机构对学生进行群体、个体的心理疏导和咨询,组织开展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营造良好的进取氛围。在恢复重建阶段,辅导员也要注重对整个事件的资料整理和对全过程的总结与反思,以专题讨论会的方式,分析回顾、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改进意见,完善预警和应对机制。

四、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重要意义

1.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高校是思想活跃、信息交汇、人才荟萃的场所,具有独特的社会引导功能和社会批判功能,是引领社会思潮、批判社会现实的急先锋,也是传承先进文化、创新科学技术的排头兵。青年大学生民主意识强、富有激情、善于获取信息,对社会上发生的突发事件会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对社会舆论产生引导,但同时他们涉世未深,价值观未完全定型,也容易被引导,稍有不慎极易激发矛盾冲突,引起社会动荡。此外,随着高校与社会互动的增强,发生在高校的突发事件如大学生自杀事件、学术造假问题、校园安全事故以及学校管理中的一些问题等,都会引起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所以,高校稳定被视为社会稳定的“晴雨表”,突发事件应对处置效果直接关乎社会稳定。

2.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是维护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维护高校稳定是推动高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做好校园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最低要求。不同性质的突发事件均会给学校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损害,及时有效地做好应对处置,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防止矛盾激化、事态扩大,避免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次生、衍生和耦合事件,从而确保师生安全,保障师生权益,保证学校各项工作有序运行,为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科研、生活创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3.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是加强高校自身建设的有利契机。一方面,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是改善和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机会。对于高校来说,作为承担着育人职责的社会机构,管理者更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以保证学校培养目标得以真正实现。在校园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的实践中,学校管理层的管理意识、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也可以得到检验和提高,进而提高师生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是高校维护声誉甚至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机会。一旦学生发生突发性事件,媒体往往会第一时间重点关注,并进行连续性报道。对于一次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结果,很可能对高校社会形象带来直接的影响。对于应对处置得到,则可以化危机为转机,为学校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口碑。

4.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有利于促进高校师生自觉增强危机防范意识,提高危机处理能力。突发事件的处置和预防存在着互动关系。在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会暴露突发事件预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危机防范意识不强或危机处理知识欠缺、危机处理能力不足等,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无疑给人们敲响了警钟,提供了生动的教材,使其在对照、检验、反省后,自觉增强安全防范意识,自觉掌握危机自救知识,自觉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栋鹏,张芳芳.辅导员在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处理中的作用和应对机制探讨[J].潍坊学院学报,2012,(12).

突发事件应对策略与方法范文6

关键词:想政治教育 突发性危机事件 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9-0133-02

一、概念界定

突发事件的本质是一种对社会有危害性的负面事件,它可以由自然、社会等多种因素所引发。概括来说,突发事件一般具有产生的瞬间性、爆发点的偶然性、发展趋势的危机性,以及其后果对主体与社会具有危害性等特征 。由于主体的特殊性,高校突发危机事件具有以下特征。

1.突发性

高校突发危机事件首要特征是突然性。其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在转化的过程中,学校的决策、教师的行为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危机事件的发生或成为导火索,是学校和老师措手不及。诸如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学生公寓发生火灾,由于学生缺乏正确的应对知识,遇事慌张,不冷静思考,4名女学生慌不择路,从6楼纵身跳下,4人当场死亡,酿成近几年我国高校中最惨烈的校园意外事故。

2.传播性

高校文化组织元素具有开放性、人文性,高校主体是意识独立、知识广泛的热血青年,其思维敏捷、求知欲强,有着超强的新信息接受能力,关注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动态。21世纪,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借助网络的信息传播与沟通得到普及。当高校发生突发危机事件,事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扩散出去,触发某些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后果将会更加的严重。基于事件的突发性,对突发危机事件的整体情况把握有限、极易形成盲目、从众行为,导致,使突发危机事件的传播迅速扩展,造成意想不到的危害。

3.破坏性

突发危机事件的本质是一种对社会产生危害性的负面事件,具有破坏性。一旦突发危机事件在高校中发生,不管性质如何,教师、学生都易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特别是青春后期的大学生,辨别真伪的能力缺乏、做事易动感情、人生阅历不够深厚,遇事慌张。学生可能群聚在一起,共同关注事件的发展态势,这种群聚行为从宏观上说会扰乱整个学校的秩序、教学管理等,还会波及社会,对外界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冲击,破坏强度是极大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预防高校突发性危机事件中的作用

1.建立预防教育法

建立预防机制,防患于未然。处理突发性危机事件,重在学校进行预防教育,建立预防机制。十六届六中全会把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写进党的文献,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在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中的功能的强调与重视。 在突发危机事件发生之前,做好提前预防、防范措施,建立学校预防机制,且出现突发危机事件苗头的时候,学校就应建立预防机制,避免学生参与,阻止突发事件的发生、扩大。健全学校的教育预防机能,一是发现问题,及时、准确的公布有关信息,借助媒体设备健全信息公布机制。二是建设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文化场地、文化活动建设,同时健全学校监督机构,及时反映危机问题,以便第一时间处理。

2.预防认识的偏差

高校突发性危机事件屡见不鲜,危害极大。学校组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各项教育,应把突发性危机事件的教育知识作为重点教育内容,要从多方面开展,如危机避免,防范意识,处理危机意识等应急教育,提高大学生应对突发性危机事件的敏感性。一是讲授法,构建学生法律法制观念,讲授法律和法规,使学生对法律形成一定的认识,避免在认识上发生偏执,在处理突发危机事件的时避免违法违纪。二是心理治疗法,心理治疗的对象是因为家庭原因、遗传因素,青春后期学生心理转变等,潜伏在心理的困扰,得不到释放和得不到帮助的学生。因某些突发危机事件的发生,成为下一突发事件的“导火线”。三是加强学生忧患意识的教育,忧患意识教育会被忽视乃至长期搁置,树立忧患意识刻不容缓,它是克服危机心理的助推器。

三、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

1.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的功能

为有效预防高校突发危机事件的发生,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预防作用,加强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是其预防途径之一。“思政课”是大学一年级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目前来说,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进行“思政课”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修养和素养,帮助大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人生发展方向,增强其危机意思、忧患意识、责任感,预防校园危机的发生,提高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免疫力和应急能力。诚如宣传教育,通过对已有典型案例的宣传,可观分析引起事件的原因、产生的后果及处理解决的办法,也可通过模拟突发危机事件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还可举办宣传栏、宣传日。

2.制定预测与预控措施

当今,高校突发性危机事件频频发生,学校应加强学生思想动态预测。入学要对特别的学生群体进行交流。如家庭原因,遗传,潜伏的心理疾病进行调查,建立备案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时刻关注潜伏的群体。进行思想动态预测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避免各种突发性危机事件发生。如组建理论研讨会,教师要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已经发生的突发危机事件,组织小组进行讨论,分析其中的原因,在小组的讨论中必须注意教师的引导作用,进行正面引导,进行宣传预防教育。

3.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影响着学生的生心发展,对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至关作用。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例如舆论、制度等手段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预防突发危机事件的发生,良好的校园舆论与正面的积极引导,能够帮助学生分辨是非、扬善抑恶不可或缺的力量。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思想的约束要宽,行为的约束要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