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分析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会计分析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会计分析报告

财务会计分析报告范文1

关键词:财务会计计量 历史成本 公允价值 财务会计报告 制度

一、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向利益相关者提供既相关又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是财务会计界在21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相关可靠性需有效抑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出现,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改进财务会计程序是达到目标的主要方法之一。虽然财务会计的主要程序包括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但人们一般认为会计计量程序是核心,因而比较重视会计计量属性的改变。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0年2月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S7“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信息和现值”,在公认会计原则(GAAP)中越来越多地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并列为可供选择的计量属性,多项具体准则涉及到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会计理论界认为下一步的目标是制定专门的公允价值具体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取代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趋势日益显著。公允价值计量的目的并不是取代历史成本计量,而是希望以公允价值计量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人们已经认识到历史成本相关性差但可靠性强,公允价值相关性强但在技术上难以保证可靠性。因此,本文希望突破计量属性之争,从报告程序中寻找到保证财务会计信息既相关又可靠的制度安排。

(二)文献综述经文献检索发现,研究者常以会计计量属性或会计制度整体变迁作为研究对象,以财务会计报告制度为研究对象的较少,将计量属性与报告制度相结合进行研究的更少。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焦点是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即公允价值的估值方法和结果是否真的公允。于永生(2007)认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中,应重视会计界与评估界的合作,以避免破坏计量的公允性;谢诗芬(2005)认为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就是基于价值和现值的会计计量,还认为由于现值相对更难计量,所以纯粹的现值会计模式难以存在,而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和短期的可变现净值可以是现值的良好替代。两位学者的观点表明公允价值计量在技术上即便是可达的,也是复杂的。对会计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整体会计制度的变迁上,研究的问题比较宏观,如李连军(2007)在政府治理结构框架下研究会计制度变迁,认为我国会计制度变迁是由政府财政部门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行为,目标着眼于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同时与国际惯例充分协调的会计准则。

二、财务会计计量与报告制度变迁的理论依据

(一)制度概念及其重要性新经济史学家、制度变迁理论的代表人物道格拉斯・C・诺斯认为:“制度就是―个社会的游戏规则,也因此成为塑造经济、政治、与社会组织的诱因架构(Frameworkofincentives)。所谓制度包括了正式规则(宪法、法律、规定)与非正式的限制(惯例、行事准则、行为规范),以及E述规则与限制的有效执行。执行者可能是第三者(执法与社会放逐)、第二者(报复行为)或第一者(自我要求的行事准则)。制度加上技术,决定了构成总生产成本的交易及转换(生产)成本,从而影响经济的表现。由于制度与采用的技术之间有密切关联,所以市场效率可以说是直接取决于制度面的架构。”诺斯关于制度的解释包括三层意思:第一,制度是一种规则,形成社会结构的基础架构,包括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法律层面的制度是“正式规则”,道德层面的制度是“非正式的限制”。这两个层面的制度从外部强制性和内部自觉性约束人们的行为;第二,制度应得到有效执行,执行者可以是第三方中介机构,或者当事的第二和第一方;第三,制度与技术密切相关,决定了社会的经济绩效。如果技术是给定的,则制度直接决定市场效率。我国财务会计计量和报告制度是会计法、会计准则等具有强制性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的,显然符合诺斯关于制度的定义,并且是一种“正规约束”。按照诺斯制度应当得到有效执行理论,我国与会计信息相关的制度因素并不充分,因为在已有制度框架之下会计信息供需没有达到均衡,表明会计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影响了整个经济效率。

(二)制度变迁机制在财务会计计量与报告制度变迁中的应用诺斯认为制度变迁依赖于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三者的作用。产权是基础,只有产权明晰才能对人们形成激励,而国家是明确划定产权、设计制度的关键,社会共同的意识形态是人们尊重产权、遵守制度的前提。当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失衡,制度就有了发生变迁的内在动机。当制度变迁带来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制度变迁得以实现;反之,制度变迁将受到阻碍。将诺斯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应用到会计计量和报告制度上可以发现:第一,产权是财务会计计量和报告制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财产权力导致股份公司两权分离,产生了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委托关系。为了维护产权,出现了经理人定期向股东提供会计信息这种制度安排。由于产权人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决策相关性要求,会计计量从以历史成本为主转向以公允价值为主。第二,财政部代表国家制定会计制度,主导会计制度变迁。如果其制定的制度是有效率的,将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绩效;反之,无效率的制度将阻碍经济发展。判断财务会计报告制度是否有效主要看其是否推动信息不完全市场向信息完全市场转化。第三,社会大众对会计信息质量有相当程度的质疑表明社会意识不认可会计制度已得到正常执行。

三、历史成本与实体经济相适应的会计计量模式

(一)历史成本是一种具“可靠性”的计量属性我国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对历史成本的定义是: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资产或负债的历史成本以实际交易为基础确定,因此,历史成本是以实际交易为基础的计量属性。历史成本以其可靠性见长,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能如实表述所要反映的对象,尤其要做到不偏不倚地表述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避免倾向于预定结果或某一特定利益集团的需要。FASB在ESFAC No.2中将可靠性分解为可验证性、如实反映和不偏不倚三个子属性。虽然FASB在解释可靠性的时候。认为也不能将可靠性理解为“黑”“白”分明,但同时承认信息有“可靠”和“更可靠”之区别。相比较其他计量属性,如现行成本、现行市价、现值等其他计量属性,历史成本显然是属于“更可靠”一类的计量属性。

(二)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与实体经济形态相适应

会计计量模式是指某种会计计量属性与计量单位的组合。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是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和名义货币单位的组合,是传统会计的计量模式。财务会计在20世纪30年代从传统会计中分化出来,成为对外

报告会计,但其沿袭了传统会计中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与工业革命以来以股份公司制制造型企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形态相适应。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是建立在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和目标基础之上的。基本假设和会计目标产生于会计所处的政治、经济、技术、社会和法律等制度环境,基本假设最直接地受到经济和技术的影响,会计目标最直接地受到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在以实体经济为主体经济形态的工业经济社会,经济发展是缓慢变化的,过去与可以预见的未来关联度高。在这样的会计环境中,会计的四项基本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以及币值稳定性假设得以成立。历史成本凭借其“可靠性”在相对封闭和缓慢变化的工业经济体中较好地反映了实体经济形态。然而,币值稳定这一假设在现代经济中表现出脆弱性,历史成本信息失去了相关性,人们开始转向公允价值计量信息寻求相关性。尽管如此,历史成本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三)历史成本计量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财政部1998年的《债务重组》、《非货币易》等会计具体准则应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后因公允价值被企业操纵得以废止。2006年有了大的转折,新会计准则广泛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尽管如此,基本准则仍明确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从这一规定中可看到“可靠性”不仅是对历史成本计量的要求,也同样是对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全面引入公允价值有全球统一会计准则的压力因素存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与美国不同。美国虚拟经济的成分高,金融业在GDP中的比重有望超过第一、二产业,必须对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品进行所谓高质量的会计处理。我国社会经济形态以实体经济为主,金融业处于初级阶段,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品还不很发达,并没到丞需会计确认其公允价值的状态。另外,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占主体,其他所有制经济并存。上市公司的主体是国有控股企业,国有控股企业的特点是不完全的委托关系,必须强化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外部治理因素,表现在会计上就是会计信息要充分反映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要强化可靠性。因此,我国的财务会计目标应当坚持双重性:一是反映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即受托责任观;二是为利益相关者作相关的经济和财务决策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即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要求会计信息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坚持可靠性。历史成本计量在我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四、公允价值与虚似经济相适应的会计计量模式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美国在公允价值的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早在1961年,ARS No.1中就提到“公允价值”概念,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价格是一切计量属性的基础,其他计量属性都是市场价格的衍生物。2000年,美国第七号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2006年,美国了SFAS No.157“公允价值计量”。2007年,美国又了SFAS No.159“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公允价值的选择权”。FASB似乎已决意推行公允价值的使用,不仅在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中大量使用,而且在长期资产和负债项目上也在推广。从美国相继有关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概念框架SFAC No.7)和实务规范(SFAS No.157等)的行动中,可以肯定美国财务会计计量模式有抛弃历史成本转向公允价值的明显趋势。

(二)公允价值的涵义及其估值方法

迄今为止,人们对于公允价值的涵义还没有定论。SFAS No.157定义公允价值是“在计量日,在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售卖一项资产收到的价格或者转移一项债务支付的价格”,即脱手价格。有序交易是在计量日假设的,目的是在计量的确定销售资产或处置债务的现金流量。FASB之所以抛弃以前有关公允价值的定义,强调公允价值是一种脱手价格,无疑是看重资产的变现能力。有价无市的价格不能成为公允价值。公允价值不是建立在现实的交易基础之上,是一种估计。FASB在SFAS No.157中设计了三种估值方法: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又将估值时所用到的参数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需要估值的资产或负债在活跃的市场具有报价,报告主体可以很容易地获得这一报价,且这一报价是稳定的可持续的,不需要进行调整。第二层次是除第一层次之外的,需要予以调整,包括:活跃市场中的相似资产;不活跃市场中的相同或相似资产;可观察到的除报价之外的参数;主要来自可观察的市场数据或得到可观察市场数据证实的参数。第三层次是不可观察到的参数,由报告主体自行估计,这种估计应当考虑到市场中其他参与者的估计,应当用其他市场参与者的估计来调整报告主体的估计。在披露上,分成两类:一是对有后续计量的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的披露,如交易性证券;另一类是对无后续计量的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的披露,如减值的资产。对披露的总要求是能让信息使用者重新评估报告主体在估值过程中所用到的各种等级的参数,便于信息使用者再次估值。如果由会计主体自行获取上述三层次估值参数,第一层次参数相对可靠,第二、三层次参数显然缺乏可靠性。

(三)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与虚拟经济形态相适应美国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与金融业关系密切。20世纪80年代美国曾发生严重的储蓄和贷款危机,一些储蓄及住房贷款机构利用会计手段掩盖问题贷款,最终导致400多家金融机构破产,在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无力赔偿的情况下,联邦政府动用1000多亿美元联邦储备基金予以补救。从那以后,美国金融界就倾向于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产品。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了“新经济”时代,新经济以高科技和金融服务业为主体,迫使美国会计界急需在代表虚拟经济的无形资产和金融资产的会计确认和计量上取得突破,最终导致了SFACNo.7和sFAsNo.157出台。随着2008年次贷危机引爆金融危机,美国金融界将SFASNo.157视为元凶,要求FASB对金融工具的计量重新恢复为历史成本。从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虚拟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理经济,公允价值的确反映了资产的“现时价值”,具有“经济指示器”的功能,却缺乏“经济稳定器”的功能。早期会计理论认为会计报告以解除管理者的受托责任为目标,历史成本获得了会计计量的核心地位。随着美国资本市场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发展,投机行为盛行,FASB迫于SEC的压力,在其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将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观,历史成本计量模式逐渐失去了优势。

五、双重会计计量与财务会计报告制度

(一)双重会计计量与现行财务会计报告制度不相容会计准则虽然修订了会计计量属性,放宽了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但没有修订现行财务会计报告制度以使其与双重会计计量相适应。理论界虽然认识到公允价值计量在技术上的难度,但仍坚持从改善估值技术上解决这一问题。现对现行财务会计报告制度(图1)不适宜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原因进行分析。(1)现行财务会计报告制度及其隐含假设如(图1)所示,现行财务会计报告制度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以真实交易为基础,企业会计人员获取交易凭证,以历

财务会计分析报告范文2

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最终体现在财务会计报告上,所以财务会计报告是企业经营者、股东、债权人及潜在投资者了解和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发展水平的主要信息来源。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主要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不要编制和提供财务情况说明书的企业除外)。如何对这些会计报表及附注进行分析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企业经营业绩分析

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的经营情况是比较关注的,比如收入、利润等指标完成情况如何,同以前年度同期相比有何变化等。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分析:

(一)分析企业收入的构成情况

企业的收入主要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其中,主营业务收入是企业最重要的收入指标,对该指标的分析可采用本期收入和以前年度同期相比较,一般使用最近三年的数据为好。在主营业务收入分析过程中还要注意各收入项目在收入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以便了解企业主营业务在同行业中的地位和发展前景。主营业务收入应占企业总收入的绝对份额,否则,该企业被认为是处于非正常经济状态或主营业务不突出。

(二)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

利润指标是企业最重要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之一。通过对该指标的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盈利水平和企业发展前景。通过观察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及营业外净收入在企业利润总额中所占的份额,可以评价企业利润来源的稳定性。

(三)分析成本费用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成本费用是影响企业经营利润的重要因素,在收入一定的条件下,成本费用越低,企业的利润就越大,反之亦然。这可通过销售利润率或成本费用利润率来验证。同时需要对成本费用作进一步的分解,以便了解各成本费用项目所占的比重,从而使企业管理者可以有的放矢地压缩有关开支,达到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

二、资产管理效率分析

对于企业来说,各项资产运转能力的强弱,体现了管理者对现有资产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资产使用效率越高,周转速度越快,反映资产的流动性越好,偿还债务的能力越强,企业的资产得到了充分地利用。对资产管理效率的分析,主要是通过以下指标来进行,即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投资报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

对应收账款周转率通常可采用账龄分析法,重点分析应收账款的质量状况,评价坏账损失核算方法的合理性,对于呆账和坏账,还要具体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对存货周转率的分析,主要是将这一指标与同行业和企业以前年度同期进行比较,同时还要对影响存货周转速度的个别因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如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等存货周转情况,以找出影响存货周转率水平的根本原因。

对投资报酬率的分析主要是看投资期限和投资回收期,从而可知企业的投资是否有效,投资风险的程度有多大。

对三大资产(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总资产)周转率的分析,主要是看企业对资产的使用效率,是否有不良资产。

三、偿债能力分析

偿债能力是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包括偿还短期和中长期债务的能力。偿债能力是债权人最关心的,鉴于对企业安全性的考虑,也越来越受到股东和投资者的普遍关注。企业的偿债能力主要是通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股东权益比率和利息保障倍数来进行的。

(一)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为2时比较理想

对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要求。如非生产性企业,由于存货较少,流动性资产主要是现金和变现能力较强的应收账款。其流动比率较低也是合理的。

(二)一般而言,速动比率为1时比较适合

由于流动资产中有可能存在账龄较长的应收账款,所以,企业的实际偿债能力会受到影响。为弥补该比率的局限性,较客观地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还可以用超速动比率来进行评价。该指标是用企业的速动资产,即用货币资金、短期证券、应收票据和信誉好的客户的应收账款来反映和衡量企业的变现能力及短期偿债能力的大小。该指标由于剔除了与现金流量无关的因素,如待摊费用和影响速动比率可信性的重要因素,如信誉不高客户的应收账款,因此,能客观地评价企业的变现能力和短期偿债能力。

(三)一般来说,资产负债率为60%较适宜

比率过低,说明企业负债经营的意识不强;比率过高,企业的财务风险太大。

(四)对于股东权益比,该指标值大,说明是高风险的财务结构,债权人利益的保障程度较低;而该指标值小,是低风险的财务结构。

(五)利息保障倍数说明企业的利润偿还借款利息以后还有多大盈余。该指标值越高,企业的经营风险越小,偿还债务的能力就越强。

四、现金流量分析

现金流量表用来反映企业创造净现金流量的能力。对现金流量表的分析,有助于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流入、流出的信息及变动的原因,预测未来期间的现金流量,评价企业的财务结构和偿还债务的能力,判断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对现金收支进行调节的余地,揭示企业盈利水平与现金流量关系。由于现金流量的客观性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对现金流量进行分析,可以对其他指标的分析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一)现金流量与销售收入比

该比率说明了每实现一元销售收入所获得的现金流量。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经营产生现金流量的效果越好,支付能力越强。

(二)现金流量与营业利润比

该比率说明了每实现一元营业利润所获得的现金流量。比率越高,表明企业现实账面中流入现金的利润越多,企业的营业质量越高。

(三)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比

该比率说明了每实现一元净利润中所获得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的数量,反映企业净利润的收现水平及企业分红派息的能力。

(四)资产的现金净流量回报率

该比率反映了每一元资产所获得的现金流量。比率越高,说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

(五)负债现金流量比率

即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平均流动负债的比率。由于有利润的年份不一定有足够的现金来偿还债务,所以,利用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负债现金流量指标能充分体现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入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证偿还当期流动负债。

五、对财务会计报表附注的分析

由于会计报表中所规定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和规定性,只能提供定量的财务信息。而会计报表附注作为会计报表的重要补充,主要对会计报表不能包括的内容或者披露不详尽的内容作进一步的解释与说明。对这些重要事项的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帮助报告使用者进一步了解企业动态,从这些附注中找出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潜力,从而作出投资决策。这些附注对财务报告使用者来说有价值的主要是或有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和关联易。

(一)对或有事项的分析

企业的或有事项指可能导致企业发生损益的不确定状态或情形。因为或有事项的后果尚需待未来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才能予以证实,所以,企业一般不应确认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但必须在报表中披露。这些常见的或有事项有:已贴现商业承兑汇票形成的或有负债、未决诉讼、仲裁形成的或有负债、为其他单位提供债务担保形成的或有负债等,这些事项可能导致企业资金的损失,是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

(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指自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需要调整或说明的事项。这些事项对企业来说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财务报告使用者通过对日后事项的分析,可以快速判断这些重要事项将对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还是企业将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

(三)关联易

企业的关联易是关联企业之间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交易。对这些交易,我们应着重了解其交易的实质,了解企业被交换出去的资产是否是企业的非重要性资产,而被交易进来的资产是否能在未来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财务会计分析报告范文3

[关键词] 会计信息;现状分析;对策思考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6. 002

[中图分类号] F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6- 0003- 02

由于现代企业的运行机制及其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必然存在多重利益博弈。切实处理好这些利益博弈,对于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 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

1.1 注重财务报表中信息,忽视表外信息

为企业利益相关人及时全面披露会计信息是企业管理当局义不容辞的责任。由于我国会计制度对外报送会计报表格式、内容和填列方法的统一固定性,致使企业对外提供报表的信息量有限。

1.2 强调会计信息数量,弱化会计信息质量

不同的利益相关人,其行为目标不同,因此,在经营业绩稳定增加时想方设法隐瞒业务收入,逃避纳税;在经营状况不佳,利润下滑时则授意财务人员虚构数据,粉饰财务报表。

1.3 注重历史信息,忽视前瞻性信息披露

我国现行财务报告以披露历史性数据为主,没有考虑信息使用者需要全面了解企业面临的机会和风险以及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需求,缺乏前瞻性的信息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决策对信息相关性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企业经营决策中的不确定因素在大量增多,企业管理当局有义务根据其所处的经营环境和经营状况,对自身未来时期可能出现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等变动情况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前瞻性、预测性信息资料。

1.4 信息披露成本高,使用效果差

会计信息的披露也存在着成本效益问题。只有信息产生的效益大于信息的成本,信息的生产才具备经济上的合理性。这种信息披露成本既包括为扩大、改进披露而聘用更多的有经验的会计人员,设置更多的组织机构以及由此发生的更多披露费用和审计费用等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有形成本,也包括为改变会计披露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的负面效应。

1.5 通用财务报告信息量有限,无形资产信息披露不足

主要表现在:①企业对外提供的通用财务报告中,涉及会计核算的业务范围较小,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量有限,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不高,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无法满足;②货币计量假设导致许多无形资产无法计量,自创的无形资产在会计核算上没有坚持持续经营假设,使投资于不同资产形态的企业会计数据可能失去可比性,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导致企业的实际价值无法得到反映,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充分性。

2 完善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措施

2.1 完善信息披露法规,加大会计信息披露违规处罚力度

从近些年来的执法实践来看,对违规造假处罚的力度不够,违法现象时有发生。因此,采取措施,严厉打击企业违规披露会计信息行为,以增加他们的违法成本是当务之急。同时,强化审计队伍的自身素质建设力度,增强审计队伍力量,明确划分财政审计、证监部门各自的职责范围,进一步改革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接受业务委托的方式及报酬支付方式,也是规范会计信息披露,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选择。

2.2 扩大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增加表外非财务信息披露内容

传统财务报告无法反映非财务因素,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又影响了披露内容的充分性,特别是有许多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没有在财务报告中体现出来。因此,打破财务会计报告只反映财务信息的观念束缚,及时全面披露企业所选用的会计政策、会计变更、或有事项、社会责任等非财务信息内容显得十分必要。

2.3 健全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全面披露企业未来价值的预测信息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和完善,现在和潜在投资者都急需了解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情况,作为会计信息提供者,应尽可能详细地披露企业未来价值趋势信息、外部环境的相关信息,以利于相关信息使用人的经营决策。

2.4 改革通用财务报告内容,实行会计信息的个性化披露

现行的财务报告已经无法适应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其财务报告体系应在规定的基本财务报告内容和格式的基础上,实行个性化信息披露。通过编制差别报告,以满足不同用户的特殊信息需求。差别报告可以在两个层面上实施:①由报告单位为不同使用者提供内容或时间上有差别的财务报告,有选择、有重点地披露某些使用者特殊需要的信息;②由政府部门通过有关的准则或法规的规定,对不同规模或类型的企业,在编制与提供财务报告的种类以及披露的会计信息的格式、内容、数量、详尽程度等方面,实行有差别待遇的制度安排,以满足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同决策之需。

2.5 充分披露无形资产信息,如实反映企业市场价值

传统财务会计报告把信息的重点放在存货、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的披露上,而将知识资本中的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管理方法等的披露排斥在财务报告之外的做法,已日益显现出它的弊端。事实上,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类信息却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保持持续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计量中心将从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正日益成为决定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和市场价值的主要动力。从有形资源转向无形资源,从财务资源转向知识资源,其最大障碍将是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在会计系统中适当引入“公允价值”、“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等多种计量属性记载不同项目资产,对真实披露企业财务报告信息,反映企业市场价值十分有利。

主要参考文献

财务会计分析报告范文4

【关键词】公安消防 财务分析 财务管理 问题 优化对策

一、财务分析在公安消防机关财务管理中的意义

为推进消防经费使用的合理性,贯彻好新的会计规范在公安消防机关的全面深入,从财务分析的角度来分析有关经费的预算和执行情况已经成当前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一是借助于财务分析有助于评价财务状况,提升经费的使用效益,从公安消防机关财务报表的分析和对相关资料的统计来看,可以帮助会计人员理解单位的资金结存状况、预算及其他费用的收支情况,并通过不同时期财务数据的统计与比较,来合理安排经费的分配,从而发挥财务预测的作用,提高单位经费编制效益;二是借助于财务分析,提高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从公安消防单位财务管理实际来看,军事性消费是其显著特点,在推进工作业绩与财经纪律管理时,对于预算工作的执行情况还存在不足,特别是某些浪费及违反财务纪律的问题,都可以通过财务分析工作来加以发现和剔除,由此来推进切实可行、科学有效的理财工作的提升;三是借助于财务分析,强化单位会计监督工作力度,财务会计监督是保障经济活动有序执行的关键,结合我国财务政策和法规要求,运用会计监督职能来全面监督公安消防单位的财务情况,并从财务分析中来查漏补缺,完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注重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财务流程的监管,切实从资金安全、实物资产、工作方法、档案保管等环节履行好会计职责。

二、当前公安消防单位财务分析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一)从认识上疏于对财务分析的重视。

结合当前公安消防单位财务管理现状,其资金来源多以政府财政为主,由此而造成财务管理重核算而轻分析的现象,特别是某些单位疏于财务分析制度的建立,相关会计人员以传统思维习惯来报账、算账、记账,从而对会计核算的准确性重视不够,忽视了财务分析来优化单位资金的利用效率,更难以提升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二)从人员专业水平和能力上来看还亟需提高。

财务分析是建立在会计财务专业基础上,而当前公安消防单位财务人员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不足,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停留在简单培训上,再加上长期对财务分析工作的重视不足,如往往用季度或年度会计报表来替代财务分析报告,在会计数据表述上局限于数字陈述,以数据论数据,缺乏对单位财务收支状况及问题的深入分析,以难以发挥财务分析报告来改进单位财务运行管理效率。

(三)对财务分析相关指标及内容的选择存在不合理。

财务分析建立在系统化财务分析指标基础上,而对于当前财务分析报表来看,从分析指标的选择上多以支出增长率、人均开支、专项支出比重、人员支出占总支出比重等指标,无法从财务预算、执行、监督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核算和控制,尤其是对于某些经费的使用上缺乏必要的监督,对于财务指标的增设与改进工作仍是当前财务分析工作的紧迫难题。

三、推进公安消防单位财务分析的有效对策和措施

(一)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贯彻好财务分析的重要性

对于公安消防单位财务管理来说,在响应各级政府财务管理具体要求时,各级党委领导要从思想上重视财务分析的积极作用,并从推进动财务分析与会计核算工作进程中,完善财务分析制度建设,深化财务分析在会计核算中的有效性,并能够结合单位财务活动和预算执行情况来细化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明确财务分析工作在整个财务管理中的科学指导地位,将责任落实导入,以确保会计分析程序的准确性和有序性。

(二)强化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培训工作,提高执业水平。

从公安消防单位财务人员队伍建设来看,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并从职业资格及从业能力上来提升岗位能力,同时,从政治觉悟上来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认识和职业道德,强化党性原则和为民服务的精神,注重工作方法,树立效益观念,从公安消防单位财务工作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信息化技术特别是会计电算化应用的推进,从会计核算管理水平上要更新自身的知识素养,适应新的财务会计环境,多学习、多交流、从自身业务上创新财务分析工作方法。

(三)挖掘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分析模块,提升会计业务处理能力。

从现有公安消防单位会计管理系统的学习中,加大会计分析模块的挖掘和利用,如预算分析、对比分析、自定义分析、总体分析等,从提高会计记账准确性上来充分发挥各模块对财务状况的综合评价。如在总体分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单位资金结存、固定资产结存、预算经费收支等11项财务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将结算中心各个单位不同时期的财务状况进行比较,以分析出经费的收支规律,由此充分利用现代化会计管理手段来提高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

(四)基于反映财务状况来提高财务分析报告的科学性。

财务分析报告是财务分析的重点,在撰写和编制分析报告时,要结合阅读对象、反映财务状况上来围绕会计数据进行全面调整,既要充分反映单位财务收支情况,又要体现财务分析的通俗和明确,如在把握本会计周期财务收支状况时,要从单位财务重心上来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基本内容、重点问题、相关建议及措施,以关注财务问题的针对性。同时,从重大财务事项分析中,利用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来生成会计分析表,全面显示本期资金状况,如资金结存值、经费收支明细、往来账明细等,以便于对重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和阐述,从财务分析中来为优化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建设性参考。

四、结语

财务分析是构成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大对公安消防单位财务分析工作的重视,从分析报告中明确改进财务工作的方向,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并通过对各级各部门服务人民大局上,调动其积极性和责任心,齐抓共管,发挥财务分析在消防事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财务会计分析报告范文5

关键词:企业会计;管理职能;会计职能

管理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会计转变职能,由过去单纯的“资产计价,确定收益”向“目标与控制”管理转化,及时反映企业管理所需要的事前、事中的财务信息。这些决定了企业应用管理会计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会计职能的再认识

现代会计可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项基本内容。财务会计履行反映、报告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职能,属于“报账型会计”。而管理会计主要履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的职能,属于“经营型会计”。从会计内涵的角度来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分别完成的两大职能是核算与管理。核算职能是通过一系列专门的技术方法,对经济业务进行完整的、连续的和系统的记录和计算,为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它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而管理职能是会计为满足国家宏观调控、企业所有权人、企业经营管理当局等的需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功能。会计的核算职能和管理职能是相互渗透、紧密依存的。核算职能是管理职能的基础和前提,离开了核算职能,管理职能就失去了基石;同时,管理职能则是核算职能的目的和下一核算过程的出发点。离开了管理职能,核算职能将会失去目标和方向。虽然,核算职能、管理职能都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但是,会计作为管理活动的本质又决定了核算职能只是为管理职能提供铺垫和服务,管理职能才是会计工作最基本的职能。

二、如何在做好财务会计的基础上发挥企业会计的管理职能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会计体系中源于同一母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企业会计的有机整体,共同为实现企业管理目标和经营目标服务。管理会计所需的许多资料都来源于财务会计系统,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对财务会计核算出的会计信息进行深加工和再利用,从而参与分析、修订经营计划,并为企业经营战略方案的实施、控制、评价和修订提供信息和依据。因而受到财务会计工作质量的直接约束。由此可见,企业在注重发展会计的管理职能的同时,首先要将财务会计的核算、收集、整理数据的工作做精做细,以此为基础,发展管理会计,使企业的财务部门真正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从而带动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水平的提高。

如何在做好财务会计的基础上发挥企业会计的管理职能?首先是一个组织落实问题。目前我们企业财务部门的职能一般包括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资金管理、计划统计,可以先将财务管理的一块搞大,使其承担管理会计的职能。商丘分公司财务部为提升财务管理能力,大胆调整人员结构,积极引进人才及补充高素质的高校毕业生,优化人员结构、提高财务队伍整体素质。一方面在财务部内部原有岗位的基础上补充设立了专职预算员、经营分析员,将财务管理职能真正落实到实处:专职预算员主要负责编制预算框架,汇总平衡各部门预算,形成财务预算,分析财务预算、资金预算的执行情况并提交报告,考核预算执行分析报告及时性、准确性;经营分析员主要负责研究财务分析的一般方法、指标体系,提高分析质量,做到反映科学、分析到位,高质量地完成每月的财务经营状况分析工作,做好相关专题分析工作,并联合相关部门跟踪解决;除上述新补充岗位外,财务部原有的会计岗位职能也有了潜移默化的转变:从传统单一的“只核算”的“报账型会计”逐步向集核算与管理于一体的“管理型会计”转变,在日常做好核算工作的同时,更注重整理分析核算得出的数据,把它们与预算的控制、分析紧密相连,做好费用开支效果的评估,最终为预算编制的滚动调整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撑,使我公司的全面预算管理更为科学健康地实施。另一方面,在各业务部门内部设立了专职预算管理员,负责本部门预算控制、执行、分析工作,并在每月末做出预算执行差异报告,上报财务部进行分析查找差异原因,进而找出不足之处。

其次,是系统落实问题:建立一个数据搜集、整理、报送的完整体系。在内部,我们逐步建立了一个“衔接紧密、流程严密、任务明确、职责分明”的管理体系,根据目前人员状况结合公司制订的岗位职责,充分协调内部人力资源,做好人员分工,细化工作任务;进一步建立并完善了内部业务流程,使内部数据传递更为流畅。同时不断加强财务部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协调,明确部门之间的联系,使资源共享,逐步建立数据传递流程,从而打造一个数据搜集、整理、报送的完整体系。

最后,是职能落实问题:对数据比较、差异分析中发现的问题,去伪存真、得出事实结论。管理会计的工作源于财务部门,又跳出了财务部门,它的成果为企业各职能部门提出了管理课题和工作要求。因此,财务部门首先必须提出问题,如果提不出问题,一切力气都是白花的。如果财务部门能够向各业务部门提出问题,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也就确立了。这就需要财务部门必须迅速跟进业务发展需要,积极参与市场研究、营销策划、投资效益分析等业务管理过程,由单纯的“事后反映”前移到“事前参与策划”、“事中参与控制”、“事后参与评估”的业务运营管理全过程。

在实际工作中,商丘分公司财务部注重加强财务、统计分析,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力求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为公司的经营、投资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上,结合预算执行情况,加强预算分析,及时发现预算执行的偏差和问题,为企业经营提供预警;扩大视野,紧密联系网络、经营、投资领域,从深层次挖掘数据背后的连带关系,认真做好对投资政策、促销行为等方面的专项分析,为公司决策提供支撑;充分利用每月经营分析会的机会,提供有较高水平的分析报告,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依据;统计分析工作渐上轨道,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今年以来我们通过对基础数据的进一步整理和分析,反映公司营销、管理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了良好的数据支撑。同时,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和判断,对异常情况和重要事项进行的专题分析,在实际工作中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三、加强会计职能的现实和未来意义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升会计人员素质。2008年5月,中国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出台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通常被认为企业内部控制是审计部门关注的问题。其实,从企业转型或会计管理的角度来看,更应关注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因为它对企业会计管理目标的实现和企业财产的安全有重要的直接关系。建立科学、严密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安全、有效的财务管理的基础。因此,企业要加强对分管财务负责人和从事会计工作人员的管理;把握住重要环节;控制住重要工作岗位,加强对现金、出纳、收支事项及凭证的核准、实物负责人的管理;加强对电算化系统数据输入、处理、输出的控制;严格控制电算化系统操作员以外的操作人员享有的操作权限;对软硬件、文档资料的安全检查保障控制,设置多级保密措施等等。这些都是企业会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企业快速转型的基本条件。

推进企业转型,实现会计信息化,加速会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过程,就是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的过程。尽管近年中国企业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有所提高,但仍不能适应新时期会计管理、核算、分析的要求。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企业内控制度的进一步规范,已大大突破了会计工作的范畴,远远超过了财务会计的知识领域,是多方面知识的融合。企业内控制度的中心是财务会计控制,承担内控职责的主要是会计人员。会计人员要真正担当起企业内部控制的重任,履行会计管理职能,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增加知识能量,提升会计综合素质,这已成了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财务会计分析报告范文6

关键词:财务分析 问题 对策建议

一、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1、企业财务分析报告的可读性差

在企业财务分析管理工作中,常常可以看到整摞的财务分析报告,而且报告通常全是数据加上图标,这种形式的企业财务分析报告只适合一小部分财务管理专业人士,并不适合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的阅读习惯,同时也不利于企业管理者迅速及时的掌握财务信息。企业处于比较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这就决定了企业要与多个层面进行接触和信息共享,即具有众多信息使用者,比如:政府、股东、企业员工等等有利益联系的群体。除此以外,当前企业现行的财务分析报告模式相对单一,通用的是标准格式,尽管采用标准模式对于企业财务分析人员进行财务分析和制作报表来说比较便捷,对于企业来讲也较为经济,但是这种通用标准格式却往往忽略了不同的财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和信息关注点的差异。而且当前的财务分析报告绝大部分是以企业股东为主要报告对象,这就在很大程度使得其他利益相关者难以对其所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这就没有办法使得所有信息使用者获得对信息需求的满足。此外,绝大部分企业的财务分析报告通篇采用专业术语,不容易理解,这就使得非财务人员乃至管理者难以理解分析报告所想表达的含义,从而严重影响到财务分析报告所应达到的实际效果。

2、财务分析的依据资料具有局限性

所谓企业财务分析,是指通过以企业一定期间的财务报表为主要依据,结合本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其他有关资料,综合评估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经营成果以及其它有用信息,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真实依据的方法。然而,在目前的企业财务分析工作中,财务分析人员往往只是简单的根据企业较短期间的几张报表,就开始从事相关的财务分析工作,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财务分析工作存在不足。众所周知,企业财务分析是通过采用会计分析方法,严格按照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质化的过程,企业财务分析所反映的是货币化的信息。但是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的社会经济大环境下,这种仅仅依靠货币化的信息就来评价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状况的做法显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当企业财务分析人员进行财务分析时,不能仅仅依照企业固定期间的财务数据,还应当结合本企业的具体经营管理状况,对有关报表的数据进行整合和调整,并结合一些非货币化的信息对企业进行具体的分析。

3、财务分析较少关注定性分析

当前的财务分析工作中主要以定量分析为主,很少关注定性的分析方法,这就使得企业的财务分析工作存在不足。定量分析方法是指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对财务报表中有关财务信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和解释,从数量层面上对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进行评价,从而获得科学的分析数据。但是由于受到财务分析中会计处理方法、信息的时效性和财务分析数据可靠性的影响,财务分析过程中的定量分析方法表现出两个方面的局限性;(1)财务指标的构建存在内在的逻辑性的缺失。众所周知,财务比率在建构过程中首先应当理清分子与分母之间的逻辑关系,然而目前大多数企业财务教材中的相关理论知识只是对各项指标的罗列,没有完整全面的阐述这层逻辑关系,再加上财务分析人员自身存在专业能力的缺陷,这就导致大部分财务分析报告中很难体现出各项比率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得一部分分析结果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因此对于企业经营决策也就很难发挥到指导和借鉴的功用。(2)财务分析处于程序化状态。一部分财务分析并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状况,没有真正进入到企业经营活动中去,这就导致财务分析处于程序化的固定模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进行正确的分析,也就难以找出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亟需解决的问题,因而也就很难发挥财务分析对企业经营决策所应起到的指导作用。

二、改进财务分析的对策建议

1、提高对财务分析重要性的认识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充分提高对财务分析的理解,加强对财务分析的重视力度,把财务分析充分的落实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去,财务分析是对企业整个经营活动的一个宏观把握,只有做好财务的分析,才能为财务人员提供科学和可靠的信息,同时企业管理者一定要重视企业的财务分析,必须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面,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建立企业内部的财务分析,同时加强和各个部门的合作和支持,提高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作用。

2、改进财务分析方法,建立科学的财务分析制度

注意各种分析指标的综合运用。坚持“五个结合”,即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与比率分析相结合,横向分析与纵向分析相结合,总量分析与个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以提高财务分析的效果。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财务分析制度能够在很大程度地提高财务分析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潘浩明.纠正忽视企业财务分析工作的倾向.冶金财会.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