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范文1

【关键词】高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517(2015)11-0138-01

一、生物化学实验对于高校生物化学专业知识教育的促进作用

生物化学具有内容丰富和发展快速的特点,医药、生物、农业以及食品等多种学科都是以生物化学为基础,这也是生物化学容易引发学习兴趣却又较难学的原因。生物化学最忌讳死记硬背,纯粹的死记硬背会让理论学习变得无趣,失去了生物化学的趣味性。生物化学实验分为很多种类型,包括生化分离实验、普通生化实验以及很多高技术水平的生化实验等。普通的生化实验主要是以定量和定性的标准对各种生物分子进行分析研究;生物分离实验则是借助电泳、离心以及层析等方式分离和纯化各种生物分子;生物大分子结构以及X射线衍射技术等的研究都归类为高技术水平生化实验。例如,在进行蛋白质的酸碱性反应以及等电点的测定实验中,实验就通过对蛋白质的加酸和加碱处理,借助酪蛋白溶液遇酸和遇碱后的具体反应现象和情况对该知识点进行直观和形象的展示,教导学生理解何为蛋白质的两性解离,同时对等电点的概念也有了较为明确的理解;在进行酪蛋白溶液在不同的PH值下的沉淀量试验中,体现了酪蛋白的等电点,此外还帮助学生理解了哪些因素可以影响蛋白质胶体溶液的稳定性。

二、借助生物化学实验,学生可以产生对于生物化学的求知欲以及科研兴趣

生物化学属于实验科学,可以说,实验是生物化学的基础,通过实验,可以对生物化学进行现有知识的理解,可以进行新的知识发现,显著地促进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生物化学揭示的是生命的化学本质,在当今社会备受关注,正是因为生物化学实验的不断开展和创新,才保证了其旺盛的生命力和不断出现的大量的研究成果。在生物化学专业教学过程中,正是由于生物化学实验的趣味性,很好地解决了生物理论知识学习太过枯燥的问题,进而展现了生物化学相关知识的魅力。很多生物化学知识相关概念都太过空洞抽象,单纯的理论讲解是无法帮助学生进行透彻的理解的。但是借助直观的实验现象,就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思考。例如在酶相关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蛋白酶活力的测定”等试验让学生明确酶活力的概念和相关的测定方法;在对于“酶的抑制和激活”相关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该实验的主要原料是唾液淀粉酶,因为唾液淀粉酶来自学生自己的唾液,所以个体之间的酶活性存在着差异问题,而且在进行唾液稀释的过程中,有些人对唾液的稀释浓度刚好,所以在所设定的激活、抑制和对照三个组别中的实验现象表现的较为明显,分别出现了黄褐色、蓝黑色和酒红色的情况,但是有些学生对于唾液太过稀释,所以可能得到的实验结果千奇百怪,这就使得学生非常的新奇和兴奋,从而产生继续探索的欲望,如此也帮助学生理解了何为影响酶活力的因素以及测定酶活性的关键之处。

三、借助生物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命的化学本质的研究是生物化学的研究重点,所以生物化学实验的实验材料一般都是生物材料,生物材料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的情况,这也是生物化学实验的相对误差太大的主要原因。只有学生能够做到严谨、灵活、细致和创新,才可以获得更为准确的实验结果。因此,生物化学实验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研究习惯,使得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高校生物化学教学所采用的实验普遍具有方案已经成熟的特点,所以只要正确、规范的进行操作,就可以得到满意的实验结果,因为实验结果鲜明,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实验的神奇,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出现因为各种因素导致的实验结果不尽如人意,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真排查影响实验的因素。例如在进行“蛋白质的凝胶过滤层析”实验中,通过检测器和电脑对凝胶柱中样品的不同分子量和颜色的蛋白质分子进行分离的洗脱曲线进行展示,让学生真正明确凝胶过滤层析工作的原理和方法。有些组样品的洗脱峰狭窄,体现较好的分离效果;有些则是峰形展宽,没有较好的分离效果,但是学生在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观察之后,通过对柱面进行沉降和平稳上样,得到了较好的实验结果,从而也使得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更为严谨和细致。除去生物化学教学中的验证性实验以及为锻炼学生而进行的实践能力,还需要进行综合性和涉及性的实验,让学生自主的设计实验方案,从而可以更好的了解生物分子的分离技巧。让学生明确在进行生化分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具备严谨的科学性,还需要具备灵活的艺术性,进而真正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当前全世界都在关注生物化学技术的发展。所以高校在生物化学专业教学方面需要加大力度,最为直接的就是加大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投入力度,相关的教师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主动学习新的知识,更好地进行生物化学的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范文2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果;资源

学生进入高中学习阶段后,随着科目增多,知识面的增广和知识难度的加深,往往会形成很大的学习压力。不管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都会习惯性地在此阶段将学习的重点放在“语、数、英”上。就高中生物来说,就存在着知识内容明显的增多,而课时却相对减少的矛盾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就成为关键,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会并掌握高中生物知识?合理优化教学资源、探索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改革,无疑是达到高效高质教学目的的积极做法和有效手段。

一、优化整合资源,突出多媒体技术的积极作用

将科技引入教育,可以加快教学模式积极转化的步伐。多媒体的产生,为高中生物的学习创造了一个有声有色的崭新环境。借助计算机、投影仪、录音机等多媒体设备,能让学生对知识有直观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单调、乏味的课堂注入鲜活的生命。比如:“细胞类型和结构”“细胞呼吸”“光合作用”等内容,仅靠书本上和语言和文字,学生感到十分抽象。利用各种媒体资料,对学习内容进行场景化设计,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充分感知。讲到“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我使用软件将植物细胞分裂、生长过程制作成了动画片,以我的讲解当做背景音乐,动态直观地为学生呈现出植物活动的具体过程。

在“DNA的结构和DNA的复制”一课中,我使用了DNA分子挂图和分子结构模型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通过挂图观察DNA分子平面结构,同时使用模型了解DNA分子立体结构,使学生对知识进行了全面的掌握。

二、丰富教学方案,促进课堂教学和谐发展

高中生物内容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的领悟,强化他们从事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能力。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想动态,结合实际条件,设计出简单好学、易操作的教学方案。

1.注重课前引导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一个轻松良好的开始,决定着学生将来是否能坚持进行深难度的学习。独特新颖的“开场白”,不但能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感,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一节课为他们讲“生物科学和我们”,我将人类目前面临的环境、人口、能源、疾病等多方面问题同生物技术联系起来,人类无法解决的癌症的产生,病毒即是生物因素。现阶段采取基因导入进行治疗的医疗方法,都是和生物技术密不可分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机地将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帮助他们形成了良好的逻辑思维的学习习惯。

2.运用课堂提问

多向学生提问,能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主动地位,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的时限性,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做到“少而精”。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使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引导启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和交流。讲到“ATP和酶”时,提问ATP和酶是什么?它们都可以做什么?萤火虫靠什么来发光?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一课中,引导他们通过对植物的观察,问植物为什么会向着太阳的方向生长?如何进行光合作用的?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生探索式学习的主动性。

3.及时进行总结

想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积极的系统分析和综合分析,及时总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讲“人类影响环境”时,课堂最后,留出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走上讲台,简单陈述本节课的内容,结合现实进行总结式发言。学生都能说到环境的污染,利用生物技术可以将有毒有害的水进行分解并重新用于农田灌溉,包括利用生物技术进行污水处理的多种办法。课堂教学做到了“有始有终”,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认知。

三、趣味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任何一种学习,都是从“兴趣”二字开始的。只要学生有了兴趣,那么他的学习就成为一种自然的本能。培养学生在高中生物中的学习兴趣,做实验的方法应列入首位。做实验不但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还可以让学生在亲自操作过程中,加强对内容的深刻理解。讲到“物质的跨膜运输”时,我让学生自己上台进行操作,在清水中滴进蓝色墨水,清水会立刻变成蓝色,通过这种扩散现象联系到其他物质与细胞之间的运输方式;学习“运用发酵技术加工食品”时,让学生回到家后,利用发酵原理亲自参与制作馒头、面包;通过对“细胞呼吸”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生物氧化过程,现场进行酸奶的制作。同时还鼓励学生亲自培植各种花卉,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评比。

除了利用做实验来培养学生兴趣外,我还采取“互换角色”的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讲“核酸的结构与功能”时,我提前告诉学生,让他们自己设计“教案”,并安排一到两个学生进行“十分钟授课”。学生积极准备,勇跃参与,有的学生还将刑事案件引入到课堂上来,从运用毛发、指纹DNA的提取迅速破案的手法,是生物技术实际应用的表现,延伸到组成核酸的基本元素都有哪些。这样的教学方法,便学生感到耳目一新并乐于接受。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范文3

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已成为全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呼声。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生态意识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在生物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在掌握生物知识的同时增强生态意识、提高环保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生态意识;环境保护;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

在德国艾科尔特野生动物园一座小木屋的墙壁上,写着这样一个问题:世界上最凶猛的动物是什么?如果靠近一些,从小窗户向里瞧,就会发现里面只有一面镜子:最凶猛的动物就是你――人类自己!“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爱护地球就是爱护我们人类”、“给我们寻找一个清洁的地球”、“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些带有全球性的呼吁和警告性的呐喊,在告诉我们,环保教育已迫在眉睫。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化学污染物对环境,对人类健康,社会发展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成为人们的共同呼声。为此,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寓环保教育于生物教学之中是每一位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结合课堂生态环境教学,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观念淡薄,生态环境与人类及其它生物关系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和了解,是人们目前不能有效地保护,甚至破坏生态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观念,激发他们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的热情,就理所应当地成为生态环境教育的首要任务,而要较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1.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有关的概念、原理,如对生物有影响的生态因素、生态系统、生物圈等基本概念及生态平衡的基本原理。通过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帮助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办事,才能调控、改造、优化生态环境,造福于人类和整个生物圈。

2.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由于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生态平衡已受到严重的破坏。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已经显得非常迫切。如介绍水质富营养化的原因及危害,酸雨对农业生产等多方面的有害影响,大海中的赤潮和淡水里的水华,DDT等物质随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等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从而增强学生的对环境保护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自觉地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去。

3.结合我国国情教育,培养学生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

自然资源是人类非常珍贵的财富,我国地大物博,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我国人均占有量却很少,自然资源也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要向学生介绍当今世界和我国的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现状,以及森林毁坏、草原退化、物种灭绝、淡水紧缺等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使学生重视、关心资源问题,积极参与资源保护。

二、可采取多种教学形式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1.深入挖掘教材环保内容,在课堂上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课堂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场所,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实施环境意识教育的主渠道。现行中学生物学教材的许多章节都含有生态环境的知识,要求教师要仔细研究教材,找出课程内容与环保教育的契合点,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量地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例如,在讲到“藻类植物”时,可以联系到近几年在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海域频发的赤潮现象。赤潮在短期内可使海洋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海洋生物大量死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造成赤潮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废水、含化肥和农药的江河入海水、生活污水的过度排放,使得海水中氮、磷营养元素大量增加,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从而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提倡使用无磷洗衣粉,使环保意识成为生活的自觉理念。教师要充分重视,具体分析研究,使课文的知识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环保意识,达到教育效果。

2.补充教材,适时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的家园。在学习“保护生物多样性”时,使学生了解:随着植被的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工业和生活用水的增加,水的污染日益加重,目前出现了江河水位急速下降、湖泊萎缩导致航运受阻,以及水资源危机。18世纪人类为土地而战;20世纪的工业社会,人类为能源而战;21世纪,由于全球化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的破坏,全人类将为水而战。这些事实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生态危机,爱护我们的环境,珍惜每一滴水。

3.通过习题的分析,渗透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生态环境问题在生物练习题中亦有体现。因此,选用适宜的项目,让学生在解答问题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学会在深思熟虑中增强环保意识。例如,学习“生态系统”这一章时,补充下面这道习题:20世纪50年代,DDT作为一种植物杀虫剂运用于欧亚及美洲大陆,但是后来人们却发现从来没有使用过DDT的南极地区的企鹅及北极附近的因纽特人体内也有DDT存在。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中的原因,并谈谈所受的启发。

4.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意识教育”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有些教学内容必须在课外通过学生参与才能完成。如研究废电池、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时,需要学生课余的参与,并通过实践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而使这种认识转变成真正的行动。

结合有关环境保护的纪念日活动,采用多种形式培养环保意识。如在3月22日“世界水日”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一些相关图片和视频,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我国水污染形势的严峻和淡水资源的缺乏的环境问题,增强学生的水污染危机意识,是学生懂得平时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资源观和社会责任感。在“世界环境日”(6月5日)、“地球日”(4月22日)等举办相应的知识讲座、知识竞赛或观看有关录像;在校内定期举办图片展览、黑板报、墙报等,宣传环保知识,披露环境污染情况;组织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自己所在城市环境状况进行调查,重点了解当前的环境状况与生物生存状况之间的关系,提出建议等,并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主题写小论文。

走进自然、深入社会,定期开展实地考察、社会调查活动,让生态意识理念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的心田。结合书本一些知识带领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某些具体工作,如带学生参观生活污水处理厂,去化工厂等企业了解治污措施;组织学生参与植树造林和护林宣传和实践活动。另外,还要提醒学生以身作则,从点滴小事做起。

总之,生物学教学由于学科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和特殊性,使其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中具有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优势,从而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中不可推卸的责任。生物学教师应自觉承担起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责任,增强学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提高环保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参考文献

[1]姬志刚,王红霞.《生物学中的生态道德教育》中学生物学.2005(2).

[2]李博.《普通生物学》.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范文4

关键词:实验教学;改革;创新

21世纪,生物技术的发展不论对科学研究还是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有着巨大的影响,生物技术已经慢慢渗透到人类生活中了,比如转基因的动物、植物等。生物的学习以实验为主,转基因的动植物的成功案例都离不开实验,因此,应该重视高校生物实验教学,迫切地需要对传统的生物实验教学进行改革。

1.高校生物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课程,生物教学离不开实验。实践出真知,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把书上的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充分地结合起来,在动手过程中加以思考、理解。所以,实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2)实验教学需要不断创新。高校生物实验教学是需要不断创新的,陈旧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没有任何好处。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突破创新。目前,许多实验是学生到实验室,老师把实验题目、实验步骤、会出现的结果等都写在黑板上,然后学生按着步骤逐步去做,这样死板保守的教学方式,只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学生不会去主动地思考这个实验该怎么做,因只要做出老师给出的结果就完成了一节课。

2.生物实验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师生对实验教学不重视。高校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对实验课的不重视,这可以从理论课的上课时间远比实验课上课时间多许多看出,往往一周可能才有一节实验课。因此,学生潜意识里就认为实验课是放松的课,随便做一做就可以了,这种思想是实验教学不能取得好的成果的因素之一。

(2)实验项目和内容不全面。实验教学需要完整的教学模式和信息,实验室存在的弊端是许多实验项目在实验室完成不了。对于基因工程等一些实验,某些高校实验室是不具备实验条件的。在实验课程安排上,学生有时做的实验之间完全没有联系,这导致其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

(3)实验设备不齐全。实验设备是支持实验顺利进行的保障,但是许多高校生物实验室设备不齐全,缺少一些精密仪器,有些实验需要无菌操作,但是由于设备问题,不能提供无菌环境,致使一些实验无法进行。

3.生物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验教学的改革首先要从学生开始,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积极动手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动手实践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知识的探究就是要在不断的动手过程中发现闪光点,总结经验教训,得出结论。老师需要对学生因材施教,指导学生适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觉得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调动学生积极性,。课上根据学生的意愿分组做实验,在小组里进行讨论,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2)实验教学改革要求老师改变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的改革少不了老师的参与,老师需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去寻找答案,而不是慷慨地把自己所知道的倾囊相授。比如,在实验课上老师给出一个题目,可以大概讲下实验原理,不是把步骤一步一步地教给学生,至于该怎么做让学生自己去琢磨,搜集资料,当学生在动手过程中遇到瓶颈时及时地加以引导,让学生打开另一个思考方向,直到学生探讨出正确的结果。虽然这样会浪费一点时间,走一点弯路,但是肯定要比直接把知识点告诉他们效果要好。

(3)加大对生物实验室的投资力度。学校应加强对实验室的投资力度,购买实验仪器,聘请一些优秀的教师支持实验教学的改革。实验设备的不断完善会给学生带来做实验的条件。实验室应该对学生开放,而不是整天大门紧锁,应鼓励学生自由进入实验室,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这样做实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有了主动学习的能力。

新形势下,我们应该从思想上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更加重视生物实验教学的改革,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范文5

高中生在高一生物学习中,普遍感到比较难学,而我们老师也认为学生生物方面基础知识欠缺太多,一问三不知。因此,我们在高一年级生物教学的起始阶段,需要带着学生温习初中一些生物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生物学习的基本能力,使得他们能够进入高中生物学习的状态,逐渐掌握生物学科学习的一些方法。因此,我们在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专题“生命科学和我们”的学习时,不仅要讲授教材内容,还要对与初中相关的内容进行回顾、补充。

如初中学过的DNA处理的知识,学生可能已经遗忘,我们可以展示DNA双螺旋模型,引导学生回忆旧知,从而让他们对高中生物学习产生兴趣。当然,我们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堂的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生物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时,我在导入时问学生:曾经有个学生问我一个问题,他的一个朋友的父母都是双眼皮、大眼睛,而他却没有遗传父母的这个特点,同学结合所学想象,怎样回答才好呢?这一内容在初中“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已经有所涉及。如此,我们可以在复习中,引导为学生回顾旧知识,同时让学生对新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

二、加强实验教学,注重连贯记忆

生物学科也是一门实验性比较强的学科。初中阶段,不少教学资源相对薄弱的学校,只是教师示范或让学生做一部分实验,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能力不足。因此,我们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注重实验教学,让学生有动手、动脑学习生物知识的习惯和能力。这样,他们对生物课堂学习才有热情。苏教版生物必修一基本都是细胞方面的知识,有一系列的细胞实验,如“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等。

我们在结合初中生物相关实验的基础上,可以介绍一些关于“细胞”的实验,如1665年虎克的实验等。再如让学生说说初中做过的“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原理,实验注意事项等。这样,他们既有兴趣做实验,又能意识到实验应该注意的方面,如此,会提高实验的效果。高中生物很多知识是需要记忆的。这些知识也需要学生在对比中、实践验证中记忆。如“细胞”是初中和高中生物学习的重点,虽然初中侧重细胞的结构、高中侧重于细胞亚显微结构、功能和生命活动,但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初中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回忆,加深对高中学习的“细胞”的理解,提高记忆的效果。如此,也能提高高中生生物学习的效果。(本文来自于《新课程导学》杂志。《新课程导学》杂志简介详见)

三、总结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范文6

关键词:提问;有效;策略

提问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提问是组织教学的开端,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重要“激活”因素,是教学过程转换的“关节”。新课标提倡探究性,力图促进学习方式变革,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赋予课堂提问新的内涵,而有效提问是实现教学质量“增值”的保障。

一、问题设计的有效策略

1.问题设计要注意科学性

问题的内容和表述都应具有科学性,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所教内容的教材地位,明了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同时要分析学情,提问必须具有合理性、真实性和严谨性。如,将渗透装置液的半透膜改成纱布,液面将如何变化呢?纯粹是为了教学需要而设计的提问,缺乏真实性和科学性,因为不可能成功用纱布替代半透膜做渗透装置。缺乏科学性的提问让学生缺乏真实感,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产生虚假感,造成思维的惰性。

2.问题设计要注重启发性

问题设计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因为问题太易,则不能激起学生兴趣,浪费时间;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提问失去价值。[2]提问点必须在“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结合部,让学生从已知中寻找同化新知的“生长点”,并最终使“最近发展区”化归为“已知区”。如,突然停止CO2的供应,RuBP和三碳酸的量将如何变化?直接提问学生,学生可能就懵了,无从着手。若能给予一定情境提示“试用光合过程图来分析”,有了知识背景,学生很自然就联想到光合过程中物质转换规律,从而轻松解决问题,因此启发性的问题有助于学生用旧知同化新知。

3.问题设计要注重层次性

问题设计应以学情为出发点,要有跨度和层次,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循序渐进,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着眼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空间。如,下图为某白化病系谱图,已知Ⅱ7无致病基因,若Ⅲ8与Ⅲ11结婚,他们生一个白化病男孩的概率是多少?此题对知识掌握和思维能力的要求很高,学生难以解答,若增两步“Ⅲ8的基因型可能是?Ⅲ8是杂合子的概率是多少?”这样的铺垫不仅使基础薄弱的学生觉得有思考的余地,而且也使基础扎实的学生有“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成功的喜悦。

二、提问实施的有效策略

1.提问频度要适量

提问详略得当和疏密有度,真正做到有效提问。不假思索就能回答的问题,如,叶绿体有几层膜?仅需回答“是”或“不是”,尽量少问甚至不问。能用一问解决的就不要贪多。如,无膜细胞器有哪些?单层膜细胞器有哪些?双层膜细胞器有哪些?可合成一问,根据膜的有无和数量,可分为无膜、单层和双层膜细胞器,让学生列表格归纳。变机械参与为主动探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降低发问频度的同时还必须注意提问语言的准确和精炼。

2.提问后要有等待时间

尤威(Rowe)指出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3秒钟,这样做的好处是减少卡壳现象;增强学生的信心;提高迟钝学生的积极性;增多发散思维的成分;增加学生回答的多样性等。如,假设你是当农民的大学生,如何才能提高光合速率?当时教师没给学生等待时间,被问学生仓促回答,给出提高光强和CO2浓度两种方法,由于来不及思考,其他学生默不作声。若能静待一两分钟,让学生充分思考,再引导学生相互补充,知识构建就会全面。至于等待时间的长短,视具体问题的难度和学情而定。

3.提问要注重动态生成

提问应具有生成性,学生反应瞬息万变,提问不能故步自封,动态生成包含两方面:(1)抓住时机深化知识。如,“多莉绵羊克隆成功说明什么?”学生都知道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若追问:“为什么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可启发学生思考,是受精卵有丝分裂和分化的结果。(2)让学生理解到位。如,“单倍体细胞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吗?”学生大多赞同,若及时举例,马铃薯的单倍体有几个染色体组?启迪学生理解单倍体是配子直接发育。教师应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参与互动和交流,及时的引导,达到课堂动态生成。

三、提问评价的有效策略

1.评价要鼓励

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唤醒与激励,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如,将渗透装置中半透膜改成纱布液面将如何变化?有学生答,液面将下降,这与预设有差异,教师不顾科学事实否定学生的想法,将会伤害到学生的自信心。当时教师若能抓住机会给予肯定与表扬,那将极大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

2.评价要合理深刻

评价应尽量捕捉闪亮点,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但评价也不能空化、泛化和滥化。不论学生答题质量如何,一律都用“不错、很好和真棒”等空泛的语言反馈。缺乏深度的反馈,只会让学生质疑评价的合理性,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周海银.课堂设问的科学化研究初探.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7(02):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