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表现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学表现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学表现论

文学表现论范文1

所以,《易经·系辞》概括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事物变化的总规律。以阴阳为枢机而“万物化生”,“生生之为之易”。阴阳对立统一,是万物化生的根据。这就是中国古代文学以整体把握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天人合一”观。中国古代文学关注整体的认知模式,是一种“深刻的精神直觉”,而要真正“体天下万物为一体”,还必须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即达到“德性之知”。这就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生态伦理观的理论基础。中国古代思维史,其实质是一部阴阳论、矛盾论。这种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反映出华夏民族和自然界的天然亲和性和认同感,极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和思维定势。明清之际学者孙兰在《柳厅舆隅说》中进而提出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如果人的活动破坏了万物的和谐发展则“鲜不为患”。这就是说世间万物天生、地长、人成,各有其生存的权力、价值和特殊规律,而万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它们彼此联系、相互制约,又有其共同的发展规律,也就是现在所讲的生态平衡规律。它要求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万物的生存权力和价值,人必须按自然规律办事,否则便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宋代张载从认识论的高度进一步强调,人必须理性地对待自然万物。《大心篇》说:“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

他提醒人们不要做柏拉图所讲的“洞穴中人”和庄子讲的“井底之蛙”,要跳出自身的小圈子,克服局限性,实现认识的飞跃。所谓“大其心”,就是《西铭》中讲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就是以“天下万物为一体”,“无一物非我”,打破主观与客观的界限,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这就是“德性之知”,而不是“见闻之知”了。掌握这种“德性之知”的人就是“达道德者”,因而才能“体万物为一体”,把握世间万物生息变化的特殊规律和共同规律。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及人事活动有机结合成为一年四季的具体时空。以某一特定时空观为内涵,就是不同的生态系统。而特定的农业生态总是与天、地、人、动物、植物紧密联系在一起并相互作用,它循环往复使生命、生活持续存在和发展。古代的中国人民正是在这种毫不间断的农业生产活动中,不断积淀,从而形成了对农业生态规律的认识和利用,之所谓“依时而作”、“尽地力之效”、“人、禽兽、万物、昆虫,各有其生”、“必杂五种以备灾害”、“欲知五谷,但视五木”、“木奴千,无凶年”等,这些思想,现在看来的确不足为奇,但真正认识并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

为了合理利用自然,人们必须认识和尊重自然的律令,自觉维持自然生态平衡。在保护自然方面,儒家本着“仁民爱物”的观念,提出了“取物不尽物”、“取物以顺时”的生态伦理观。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不大面积捕鱼,不射杀夜宿的鸟儿。孟子说:“不违农时,谷物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夸池,鱼鳌不可胜食也;斧斤依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孟子·粱惠王上》)意思是如果尊重自然规律,按时从事农业生产,粮食就会大丰收;不过分捕捞,鱼鳌就会源源不断;节制地用林木,林木就会用之不竭。这反映了儒家在对待自然资源方面的“中庸”思想,即不能过分地掘取自然,而要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正是这些朴素的农业生态思想孕育了中国文学生态伦理观,作为民族文化的优秀思想,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对的。中国古代文学从整体上的“经验直觉”来把握世界,又以理性的“德性之知”来理解和认识世界这个“天人合一”的存在,从而“伦理地肯定了世界和人生”,把爱人和爱物统一起来,把社会伦理和生态伦理统一起来。倡导尊重一切生命的价值而兼爱万物是中国古代文学永恒的主题。

《易经·系辞》中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宋代朱熹解释,生养万物是天地最大的道德。宇宙的万物就是宇宙的“大业”,而万物都处在“日新”之中,新陈代谢之中,就是所谓“生生不已”。儒家对祖先的崇拜及孝道的提倡体现了对生命的感恩与报德。“父慈子孝”,因儿子是父亲生命的延续。“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这种对神的祭祀也不是对异己力量的畏惧,而是对有功于民的先民的怀念与仰慕。“社稷五祀”以及各行各业的始祖都无不是因功烈于民而受到崇敬,成为神灵的。这里的祭祀观念实际上就是生活观念。爱人与爱物是统一的。人是自然界一部分,“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天生”、“地养”、“人成”,“相互为手足,不可一无”。孔子主张“无为物成,天地之道”。从“无为”出发“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儒家在研究和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时,立足于“天人一体”,但又坚持“无为”即对自然不横加干涉,从而把人与自然的冲突转化到社会伦理层面下。这种经验直觉思维在经由表象向理性思维过渡“中介”过程中被伦理层面堵截了。

文学表现论范文2

关键词:幼儿音乐活动;创新表现教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幼儿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同样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作为最富于创造性的艺术,音乐活动是开发培育幼儿想象力及创造力的一种有效载体。在欢乐轻松的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幼儿教育中,通过音乐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促使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向高素质人才方向发展。

1.营造创造氛围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为幼儿创设宽松愉悦、自由民主的音乐活动氛围,让他们能够怀着愉悦的心情利用已有的经验自由探索、展开想象,充满自信地与音乐进行交流,才能萌发做大多数幼儿的创造力。可怎样能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的创造氛围呢?

1.1正向激励法:著名心理学家托兰斯说:“要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励的环境,以便能使之在其中更好的发展。”幼儿年龄小,对自我的认识完全是建立在同伴及成人对他的评价之中。任何活动起步的成与败,将直接影响幼儿能否有猪狗的信心去面对今后的一切活动。因此,在音乐活动中,对孩子的每一次创新,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应给予很大的帮助和鼓励。如:当孩子创办歌词、动作不尽人意时,请大家来讨论并帮助他;当孩子断断续续说不清时,应尽力去了解他的想法,帮助他说清楚,并鼓励孩子以后要好好说话。孩子年龄小,常会出错,并会因此遭到同伴的耻笑而产生压抑感。对这些孩子,应激励他们,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在教师的影响下,孩子们也能学会悦纳别人,不挑剔别人说错做错。

1.2自由创编法:音乐活动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孩子提供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机会,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自由创编能给幼儿一个无拘无束的创作空间,如:在音乐《有趣的生日晚会》中鼓励幼儿大胆参与,勇于表现小动物们干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事以及小动物表演的动作等。所以在活动中有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紊乱,但教师不要去训斥孩子,而是要学会容忍,并在宽松的氛围中鼓励、支持和欣赏幼儿的创造表现,使幼儿感到老师非常喜欢自己,能充分肯定自己创编的动作,因而更喜欢参与音乐活动。

1.3互动游戏法:在音乐活动中,教师不但要创设环境,还应重视幼儿的交往、互动。在各类活动中,让幼儿与同伴相互熟悉,增强披此间的情感交流。这样师生间、同伴间共创的融洽氛围,促成了轻松愉快的创造环境,幼儿在无拘无束的空间里,自由发挥创造才能。

2.丰富经验,提高创新意识

创造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教师细细观察,便能发觉许多现象是舞蹈动作的直接来源。如:树枝摇曳、火花四串等。而教师只有多带孩子走出去,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发现和教育幼儿,引发的创造潜能,教育才有效。

2.1谈话示范法:“谈话”是师生间最平常、最自然的一种交流方式。平时,常带幼儿外出观察大自然,小动物等,回来后,围坐在一起,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出来,让他们彼此间得到启发。同时,把孩子们听说的一些事做示范、用动作表演给他们看,不断丰富他们的动作经验。

2.2动态观察法:“动态观察法”是专用于动态事物的方法,要特别注意事物的变化和活动。孩子观察仔细,获得的表象、动作经验丰富,为创造力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造能力

创造性思维中,想象是创造的桥梁,求异是创造的途径。“见人之未见,思人之未思,行人之未行,一句话,创新的思想源泉就是:求异思维”。

3.1扩散法:“扩散法”是对事物作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的扩散思维,可高效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实际工作中,应重视求异思维,在音乐活动中不应直接告诉孩子怎样做,而应当启发孩子去思考,小组讨论应怎样去演唱、表演、演奏才能表现音乐的主题,鼓励孩子创造性反应,所以,应常对幼儿说:“谁能做和别人不同的动作吗?如果不这样,结果会怎样?”等。籍此发展幼儿的求异思维,培养创造意识。

3.2表扬鼓励法:对那些想法和别人不一致的幼儿,毫不吝啬表扬和鼓励,保护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给他们充分的创作时间去自己想、自己编、自己演。

3.3假设法:假设法能更好地活跃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如:在创编歌词《两只老虎》活动中,可问幼儿:“你们还想唱老虎的哪些身体部位呢?”幼儿有的说:“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牙齿,”有的说:“一只没有脑袋,一只没有胡子”等,然后在告诉幼儿:“这是一只很能干的老虎,他会做很多事情,想想它会做些什么呢?”幼儿通过讨论,创编了许多的内容,如:“一只会写字,一只会拍照,”“一只会唱歌,一只会跳舞”等。就这样,幼儿通过假设,自己编、自己唱,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也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

所以,激励孩子的求异思维,抓住创造意识,不但能展示孩子的个性,而且能真正使孩子们从音乐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必须放弃求童思维,两者其实是并不矛盾的。

总之,教师设计组织创造性音乐教育活动,主要是为了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我们更应将创新意识的培养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上。为此,教师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保证每一个幼儿能不断地从活动中获得成功;教师必须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给予其方式,以保证幼儿获得正面的观念和积极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文学表现论范文3

关键词:幼儿音乐活动;创新表现教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幼儿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同样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作为最富于创造性的艺术,音乐活动是开发培育幼儿想象力及创造力的一种有效载体。在欢乐轻松的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幼儿教育中,通过音乐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促使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向高素质人才方向发展。

1.营造创造氛围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为幼儿创设宽松愉悦、自由民主的音乐活动氛围,让他们能够怀着愉悦的心情利用已有的经验自由探索、展开想象,充满自信地与音乐进行交流,才能萌发做大多数幼儿的创造力。可怎样能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的创造氛围呢?

1.1正向激励法:著名心理学家托兰斯说:“要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励的环境,以便能使之在其中更好的发展。”幼儿年龄小,对自我的认识完全是建立在同伴及成人对他的评价之中。任何活动起步的成与败,将直接影响幼儿能否有猪狗的信心去面对今后的一切活动。因此,在音乐活动中,对孩子的每一次创新,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应给予很大的帮助和鼓励。如:当孩子创办歌词、动作不尽人意时,请大家来讨论并帮助他;当孩子断断续续说不清时,应尽力去了解他的想法,帮助他说清楚,并鼓励孩子以后要好好说话。孩子年龄小,常会出错,并会因此遭到同伴的耻笑而产生压抑感。对这些孩子,应激励他们,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在教师的影响下,孩子们也能学会悦纳别人,不挑剔别人说错做错。

1.2自由创编法:音乐活动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孩子提供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机会,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自由创编能给幼儿一个无拘无束的创作空间,如:在音乐《有趣的生日晚会》中鼓励幼儿大胆参与,勇于表现小动物们干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事以及小动物表演的动作等。所以在活动中有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紊乱,但教师不要去训斥孩子,而是要学会容忍,并在宽松的氛围中鼓励、支持和欣赏幼儿的创造表现,使幼儿感到老师非常喜欢自己,能充分肯定自己创编的动作,因而更喜欢参与音乐活动。

1.3互动游戏法:在音乐活动中,教师不但要创设环境,还应重视幼儿的交往、互动。在各类活动中,让幼儿与同伴相互熟悉,增强披此间的情感交流。这样师生间、同伴间共创的融洽氛围,促成了轻松愉快的创造环境,幼儿在无拘无束的空间里,自由发挥创造才能。

2.丰富经验,提高创新意识

创造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教师细细观察,便能发觉许多现象是舞蹈动作的直接来源。如:树枝摇曳、火花四串等。而教师只有多带孩子走出去,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发现和教育幼儿,引发的创造潜能,教育才有效。

2.1谈话示范法:“谈话”是师生间最平常、最自然的一种交流方式。平时,常带幼儿外出观察大自然,小动物等,回来后,围坐在一起,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出来,让他们彼此间得到启发。同时,把孩子们听说的一些事做示范、用动作表演给他们看,不断丰富他们的动作经验。

2.2动态观察法:“动态观察法”是专用于动态事物的方法,要特别注意事物的变化和活动。孩子观察仔细,获得的表象、动作经验丰富,为创造力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造能力

创造性思维中,想象是创造的桥梁,求异是创造的途径。“见人之未见,思人之未思,行人之未行,一句话,创新的思想源泉就是:求异思维”。

3.1扩散法:“扩散法”是对事物作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的扩散思维,可高效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实际工作中,应重视求异思维,在音乐活动中不应直接告诉孩子怎样做,而应当启发孩子去思考,小组讨论应怎样去演唱、表演、演奏才能表现音乐的主题,鼓励孩子创造性反应,所以,应常对幼儿说:“谁能做和别人不同的动作吗?如果不这样,结果会怎样?”等。籍此发展幼儿的求异思维,培养创造意识。

3.2表扬鼓励法:对那些想法和别人不一致的幼儿,毫不吝啬表扬和鼓励,保护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给他们充分的创作时间去自己想、自己编、自己演。

3.3假设法:假设法能更好地活跃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如:在创编歌词《两只老虎》活动中,可问幼儿:“你们还想唱老虎的哪些身体部位呢?”幼儿有的说:“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牙齿,”有的说:“一只没有脑袋,一只没有胡子”等,然后在告诉幼儿:“这是一只很能干的老虎,他会做很多事情,想想它会做些什么呢?”幼儿通过讨论,创编了许多的内容,如:“一只会写字,一只会拍照,”“一只会唱歌,一只会跳舞”等。就这样,幼儿通过假设,自己编、自己唱,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也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

所以,激励孩子的求异思维,抓住创造意识,不但能展示孩子的个性,而且能真正使孩子们从音乐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必须放弃求童思维,两者其实是并不矛盾的。

总之,教师设计组织创造性音乐教育活动,主要是为了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我们更应将创新意识的培养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上。为此,教师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保证每一个幼儿能不断地从活动中获得成功;教师必须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给予其方式,以保证幼儿获得正面的观念和积极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文学表现论范文4

【关键词】新课标下 中小学 英语教学 衔接问题

小学英语与初中英语是义务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两部分,且同为“英语基础”教学,可以为学生将来的英语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因此,相关初中英语教师应做好英语教学的衔接,积极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热情。然后应积极优化使用英语教材,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念,让学生在乐学、好学、自学中逐渐适应初中英语教学模式,并逐渐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

一、合理梳理教材,重视内容衔接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通常学生来自不同的小学,学习不同版本的英语教材,且对知识的接受与理解能力间同样存在明显差异。这些问题为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带来一定困难。但事实上,初中英语知识相较小W英语知识虽逐渐复杂,也增加了难度,但分析各版本小学英语教材发现,其与初中英语中部分内容有重合点。因此,新课标下的英语教学中,为顺利完成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中学教师应合理梳理教材且重视教学内容的衔接。

以小学英语“My name’s Gina. ”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打招呼、介绍自己与询问他人姓名等基本句型”。这些内容大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都已经学习过,但由于时间久远、学生掌握情况不一,导致部分学生已然忘记。为唤醒学生记忆,教学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导入教学,如: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自我介绍”的相关英语动画视频,唤醒学生的英语记忆。然后由教师先向学生做一个自我介绍,并将相关句子进行板书“My name is …, My first name is…, My last name is …讲解自己名字意义,并简单的介绍下自己,为学生做出示范,让学生利用自身所学对教材知识可以学以致用。

二、优化课堂教学,学习方法衔接

英语教学方法众多,且通常由于教师习惯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学生英语基础不同而进行多次变换。另外,小学生与初中生思维不同且理解认知能力也不相同。因此,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小学英语教师教学方法间也存在一定差异。为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提升学生英语学习效率,初中英语教师应注重英语课堂教学的优化与中小学英语学习方法的衔接。

为提升初中生英语学习效率,教师应了解班级学生英语学习方式,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引导,让学生逐渐将原有的学习方法过渡到新的学习模式。如:初中教师在讲到“Is this your pencil?”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试卷分析”、“课堂学习情况”等方面了解学生英语学习方法。在发现大部分学生以往小学中养成“通过生活中的实物记单词意思”这一学习习惯后,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准备单词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形式让学生尝试使用多种方式记忆单词。这样一来,可以改变学生传统的固话思维,有助于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探索新的学习方法,有助于促进初中生英语学习效率的提升。

三、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生与小学生相同的地方在于,学生在枯燥、单一的课堂中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且会逐渐丧失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这不利于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为改善这一情况,在新课标下的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英语能力,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增加英语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例如,初中英语“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这一教学内容。教学前教师应深入教材,挖掘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已具备的相关英语知识,然后将班级学生以“同组异质、各小组同质”的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并合理分配任务

(如:小记者、采访人物、记录员、提示员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彼此询问有无此类运动物品,并做出相应的回答。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采访”过程中自由发挥,利用自身已具备的英语知识进行询问与回答。通过以上形式增加英语教学的趣味性,有助于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四、总结

总而言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对初中英语教学质量与学生英语学习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应加强关注,积极找出对策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印春琦.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探讨[J].小学教学研究,2016,11:65-67.

文学表现论范文5

【关键词】高校 知识产权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2-0038-01 

目前,负责教育工作、科技工作和知识产权工作的相关机构相继出台了一些加强高校知识产权工作的法律法规,教育部于1999年颁布了《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教育部和知识产权局于2004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相关主管单位对知识产权所规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对高校知识产权意识的觉醒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有效地推动了知识产权在高校的发展。但由于我国建立知识产权制度的时间较短,加上历史因素影响,目前我国高校的知识产权工作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我国高校里,知识产权工作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成果的转化率较低,虽然数量上已经有一定的提升,但知识产权本身的巨大经济力量并未发挥出来。根据官方统计的相关数据资料,2000~2004年间,我国高校范围内共申请专利18000多项,拥有专利数量8000多项,而其中专利的实施量仅有1900多项,只占到专利拥有量的22.8%。2000~2004年这五年时间里,我国高校申请发明专利占到申请专利总数的62.3%,许多申请成功的专利往往由于多方面因素陆续“流产”,并未能投入市场生产。加强知识产权经营工作是我国高校的当务之急,但存在着不少困难。 

一 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数量不足 

有关部门组织的调研结果显示,高校的经费投入中,企事业单位的投入基本不超过30%。高校科研队伍力量有限、规模小,缺乏合作,难以独立完成较大型技术的开发任务,即使部分专利项目能够产生社会效益,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但由于缺乏对具体经济活动进行全面了解,自主知识产权工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一些项目申请了专利,但实施效果并不令人满意。高校只关注到论文、著作等形式的名誉产权,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专利的重要性,这和我国目前大力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开展技术创新的政策导向不符,对于高校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并未能产生积极影响。 

二 缺乏切实有效的政策引导,知识产权自主创新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高校陆续制定实施知识产权管理的办法。为了鼓励高校教师去积极申请专利,高校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如将专利成果计入工作量,或作为晋升条件等。这些鼓励性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却也造成片面追求数量的不利局面,专利项目的申请与投入生产并没有形成齐头并进的理想局面。2003年,我国在对高校知识产权工作进行的调研中发现这样的普遍情况:高校申请专利的动机中,出于独占市场的目的所占比例不足1/3。不少研究人员错误地将专利视作荣誉或晋升职称的资格。这种情况下,专利与论文不正确地等同了。也很少有研究人员费心费力去将专利投入市场或生产,造成专利使用率低的局面。与美国的许多高校不同,尽管我国高校在专利数量上占有一定优势,但在专利的投产、经营管理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三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未能形成良好的法律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现象,分析其深层原因,首先,高校普遍缺乏知识产权方面的维权意识,没有有力的制度保障所有者的权益,一旦文章公开发表或参赛,细节内容公布于众之后,就没有了独特性,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就无从谈起。其次是高校人员日常的交流、合作、社会兼职等工作中,技术合同还没有形成规范性的保护知识产权的条款,企业直接占有了科研人员的技术成果。再次,我国高校研究人员流动较为频繁,无法保留很多核心的科研成果。目前,虽然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知识产权的法律框架体系,但并没有形成实际可行的实施细则,执法、维权等环节力量薄弱,现有的很多法律还不能很好地处理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产生的许多问题。侵权行为和仿制产品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极大地削弱了高校对知识产权经营的热情。即使诉诸法庭,也往往由于各种原因不了了之。这些方方面面的情况都使得研究人员对申请专利和将专利投入生产、投入市场望而却步,选择观望态度。 

四 产权不明,难以建立研究成果的产出激励制度 

文学表现论范文6

【关键词】 体质健康检测 质量问题 对策

1 问题的提出

全面推动中小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是我国新时期学校体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是我国体育教育领域由数量发展向质量、效益和内涵发展的必然过程。而国家进行学校体育改革,建立中学生体质健康检测数据,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等,从德育、智育教育到体育的评估等一系列措施和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和体质健康水平。然而在现阶段体育教学中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是否真正贯彻落实国家的举措,反馈给国家的体质检测数据是否存在问题?在开展《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过程中,广大体育教师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实施测试过程中,因工作量大,数据多,行政部门及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的不重视致使,有些老师在测试和整理数据中出现一些不负责任的情况,本文就这些情况进行分析与研究,为向国家提供更真实的学生体质数据找出良方。

2 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实地走访、抽查取样法对个别教师提供的学生体质测试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查阅文献及资料对本文论点进行分析、阐述得出在中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定问题的结论。

3 结果与分析

3.1 教育行政部门对测试没有实质性的督导机制。体质健康测试的对象是全国中、小学和大学生,测试结果是国家掌握民族体质健康的重要依据。然而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对测试没有制定督导机制,数据和现有的教育评价体制关系不大,使得部分学校、老师、学生对待测试的态度不够严肃认真。例如:每年都进行初中升高中的体育中考,学生的成绩只和这一次的中考成绩有联系,而和平时三年的体质健康检测结果没有关系。这就造成体质健康测试没有监督、检测制度,测与不测或随便填写成绩对学校、教师、学生没有什么影响。所以也无从考察测试结果的准确与否。

3.2 学生身体机能测试设置时间和项目不合理。以我区为例,每年都进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和《广东省中小学体能素质评价标准》测试各一次,分上、下两个学期完成,是顺应测试上报时间进行的安排。然而上半学期进行的国家体质健康测试中的身高、体重、肺活量三项身体机能检测项目需经过学生体检得出数据。这三项数据由于不能及时体检,国家体质数据上报时只能沿用上一年的体检结果。并且近两年来肺活量体检项目还被无端取消。为了完成上报工作,有的教师不得不采取沿用以往的数据或让学生自己填写数据的方法进行,这样数据结果的准确性就受到极大影响。

3.3 教师不能全面理解体育教育改革的内涵。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关于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和体育教学的内容讨论十分热烈,各种教学改革的实践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学校体育的向前发展。但是,学校体育在引进休闲体育、娱乐体育,片面地倡导“快乐”和张扬个性、照顾兴趣、和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自主选项教学的同时,有忽视学生的体能锻炼、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和抗挫折等坚强意志的培养的倾向。虽然新课程标准及时纠正这一趋势,但仍然有学校存在这一现象。因此造成很多学校领导、老师、学生,甚至教育行政部门思想上对体育的认识停留在快乐、兴趣、安全的层面上。那么这种片面认识使得他们觉得学生体质健康的检测是可有可无的,因而应付了事。

3.4 体育老师工作态度影响测试数据的准确性。我们在测试和整理数据中了解到老师的工作量增加了,并且这些数据上报后对学生和老师没有什么影响,所以有的老师放弃了认真严谨的测试工作态度,为了上交数据而采取应付的态度进行不负责任的测试和数据上报工作,有的对学生不进行测验就由老师自填数据,有的在测试中不按规则进行,造成测试成绩超出人们的想象。如我们在收集数据时发现,老师所上交数据表格时出现某班男、女生1000、800米测试出现异常突出的成绩,该班总人数共46人,男生32人、女生14人,而他们的男生前10名最好成绩和最后10名成绩真是惊人的数据,如下表。

表1:该班男子1000米跑前10名成绩表

表2:该班男子1000米跑后10名成绩表

表3:该班32名男生1000米成绩与运动员等级对比

以上表格数据显示,该班最好的成绩达到了国际级运动健将水平,最差的也达到了国家三级运动员水平,这种中学生的测试成绩简直是达到匪夷所思的地步。以上情况虽然属于极个别现象,但却反映出老师的自身专业水平和工作态度,直接对测试工作和上传数据的不准确性有着非常大的责任。

3.5 不良体育教学影响测试数据的质量。体育教学同样对健康测试的结果准确有重大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教与学的关系,他们之间是互动的出现在课堂上。但是很多课堂教学中教师沿用旧的教学模式,不注重学生的情绪和主动性,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倦情绪,对体育测试必然采取消极应付态度。而有的老师又过度放任教学,采取“一颗哨子,几个球,学生、老师都自由”的模式,不注重运动技能的培养势必影响学生的身体机能的提高。那么体质健康测试的结果也反映不到真实的情况。而有些教师在体质检测中参入个人利益成分,使得测试不能公平、公正的进行,那结果必然不是真实成绩。

3.6 安全性的考虑束缚体育教学和测试的进行。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威胁学生安全的各种因素增加,又加上个别学校或教师、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造成校园体育活动的安全事故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甚至使得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被扩大宣传,由于各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过于自危,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而削减正常的校园体育活动,从而影响到测试的正常进行。

3.7 学生调查问卷表(在校1138人参与问卷)。

通过调查得出: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处在放羊教学方式,没有系统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不强烈,学校对体育教育的不够重视,体育与语、数、英主科无法抗衡,导致学生不重视体育教学,体育有与无是无关紧要,从而导致测试的质量出现了严重问题。

3.8 学校硬件设施影响测试的数据。在市区中学里,除了一中,二中、七中外,没有一所学校的体育设施达到测试的标准,基本属于麻雀学校,没有标准的400M田径场,没有象样的沙池,这对测试带来的是高难度。要想得到准确的数据是不可能的,因此,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直接影响数据的收集。

4 结论与建议

4.1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是体质检测正常进行的基础。随着我国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学生的生长发育程度亦得到了极大提高,体质的自然增长也达到了相当水平,但身体素质的发展与身体形态的发展却不相协调。身体素质对于身体形态的影响贯穿于人的整个青少年儿童时期,特别是在其快速发育期更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学阶段,身体素质对身体机能和身体形态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影响。因此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体质检测正常进行和测试数据稳定提高的基础。

4.2 合理安排体质健康检测的工作。根据国家和各省对体质健康检测数据的上报时间要求,各地统筹合理安排体质健康检测工作的进行时间,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以保证学校有充足的时间保质、保量完成检测和上报任务。使健康检测及数据上报工作能够有组织、有条不紊地进行。

4.3 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学校体质健康检测的监管。建立建全对学校体质健康检测的管理制度,使体质健康检测与学校、教师、学生切实联系起来。使体质健康水平成为考核学校、教师、学生业绩的标准之一,与学校、学生评估工作挂钩,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重视体质健康检测。

4.4 学校领导要重视本校体育工作。搞好体育教学工作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应对贯彻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标准》加大力度。学校领导要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高度来看待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工作效率,力争使学校学生的体质状况尽快得到较为明显的改观。

建立健全规范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要求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通过体育课,课间操、早操、课外体育活动等各种形式保证每天锻炼一小时。大力推广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形式,扩展活动的内容。加大学校体育设施方面的投入,改善学校体育教学条件,满足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锻炼的基本需求,使整个学校的体育教学、教学活动、体育文化在学校中得到提升和发展,全面促进学生体魄的健康发展,养成学生“终身体育”的健康观念。

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全力支持体育老师做好学生体质检测和监控工作。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公告制度。定期监测和公布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促进家长和全社会关心、重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4.5 加强体育教师队伍业务建设。

4.5.1 专业技术素质是保障,教育教学素质是根本。体育教师应该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体育教师应合理运用《教育学》、《心理学》中的各项原理,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对《体育理论》、《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人体解剖》、《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史》等要有较深的了解,能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教学。在专业技术、技能方面,要求体育教师要“一专多能”,即在全面、正确的掌握各种运动(如田径、体操、球类、武术、游泳等)基本技术的基础上有所专长,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授课、训练运动队、组织运动竞赛和裁判工作、指导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等学校体育工作。体育老师要用扎实的训练、科学的指导、满腔的热情去挖掘、激励和培养学生,以激发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并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还要善于发现和捕捉体育苗子,努力营造一批体育尖子、一个运动团体,并形成人人参与运动、个个喜好运动的浓厚氛围,为培养运动专业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既满足教学和业余运动训练的需要,又能满足群众体育的需要。

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水平,是体育老师必备的素质。在教育方面,体育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还应了解学生的行为、学习情况等等;要注意观察和分析判断,抓住时机,采取有效手段和方法,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结互助、勇敢顽强、遵纪守法等各种思想教育,并能将思想品德教育寓于严密的组织教学之中;要能结合教材特点或抓住典型事例进行个人或集体教育,加强组织纪律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启迪思维,增强美感,养成文明习惯,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方面,体育教师首先要有制定教学计划的能力(包括学年、学期、课时教学计划);其次要有组织教学的能力,要能“言”并“善言”,会“示范”且“动作优美”,能“指挥”又会“指导”,并要有一定的对艺术(音乐、舞蹈等)的鉴赏力等等。要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性别、个性,组织开展有条不紊的练习或集体活动,根据对象结合具体任务,运用生动形象、简洁流畅的语言、正确优美的姿势等丰富的表达方式进行教学和指导活动,并善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此外,体育教师还要有培养和使用学生骨干的意识,不仅要体现在体育课上,还要让他(她)们参与从小到大、从个体到团体的班与班之间、校与校之间的竞赛活动当中,以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竞争意识,丰富学校体育活动的内容及形式,达到全员参与、普及并提高的目的。

4.5.2 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和其他教师一样,体育教师亦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道德观念的传播者,担负着培养人才的社会职责,因此首先应以自身扎实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学生起典范的作用。体育教师必须忠诚于人民的教育和体育事业,有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有对体育事业倾注全部心血的热情。体育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关心和爱护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付出全部的爱心,并以优良的思想道德风范和高尚的情操去影响和教育学生。

4.5.3 体育教师工作态度的端正。在社会上体现一个人素养的是人品,在教师行列中体现的是教师的师德,在教师队伍里应该加强师德的建设。如果每位教师做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那么不论是教学还是其它体育工作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5.4 体育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身心为基础,以训练为主线,以能力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建立,是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的重要方式。体育教师队伍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体育工作的质量、水平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因而,要想成为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体育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本专业学科的最新理论知识,了解体育教学改革的动态、信息,提高从事教学和科研的能力。

4.6 政府加大对学校体育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每个地方政府都向省政府提出建设成教育强市或强区,可各政府只向国家或省提供虚假的数据来博取更多的财政拨款,可在学校建设中却不见有何改善,某一地区的区政府书记在工作财政报告述职这样陈述,将教师某一部分的三金和奖励性资金扣除来减轻财政的开支,并为本地区的财政节省了财政开支,教育的资金都可以省,可见,教育建设能上去?因而,要改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水平,不光靠在报告上吹虚,而进一步在改善实实在在的硬件设施,加大力度把硬件设施搞上去。

参考文献

1 谢如君等.近十年我国学生体质状况调查研究[J].体育学刊,1999(06)

2 杨小帆.陕西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调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

3 陈玉珉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J].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