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甲亢治疗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甲亢治疗方案范文1
王小姐万万没有想到,甲亢会让她就像换了个人。1年前,王小姐被诊断为甲亢,经治疗病情已稳定。但2个月后,却发现眼睛莫名其妙地突了出来,还经常伴有眼干、眼胀痛和眼睑浮肿。突眼快半年了,王小姐至今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本来很漂亮的一个人,现在突然成两个大肿眼泡加突眼,都羞于见人了。此外,她还不能看电影看电视,甚至看书时间长也不行;阳光好的天气,只要出门就必须戴墨镜。更让她焦虑的是:虽频繁奔波于各大医院,但治疗效果均不太理想。
甲元突眼,影响的不仅仅是美观
突眼是甲状腺机能亢进(简称甲亢)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甲亢突眼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非浸润性突眼,又称单纯性突眼、良性突眼,40%—90%的甲亢病人会并发此种症状。这种情况一般都会随着甲亢病情被控制而好转,预后良好;另一种是浸润性突眼,又称内分泌浸润性突眼征、进行性突眼征、恶性突眼等,是一种危及视力且损伤外貌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与基因、自身免疫、眶内成纤维细胞活性改变、环境和吸烟等因素有关。
正常眼球的凸出度应小于16毫米。甲亢突眼症患者的眼球凸出度明显超过正常。甲亢突眼症,不仅仅是难看这么简单,如果眼球高度突出,患者除了临床表现有怕光、流泪、眼部刺痛、胀痛和异物感等,还会出现复视、视野缩小和视野减退等;此外,眼睑不能闭合,球结膜和角膜常暴露在外,故易受外界刺激而出现结膜充血、水肿,以及角膜炎和角膜溃疡等,严重者可导致全眼球炎而失明的严重后果。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病人突眼症状的出现与甲亢出现的时间并不一致。只有约25%的患者同时出现,另有患者突眼或先于或滞后甲亢出现,时间为6个月甚至4年不等,甚至有突眼患者甲状腺功能表现为正常,甲状腺激素水平不高,但如果检查甲状腺功能的其他指标,如兴奋或抑制试验、有关抗体的检测等,仍能发现甲状腺功能紊乱的证据。
治甲元要兼治突眼
在内分泌科门诊,经常会遇到一些为“突眼”而犯愁的甲亢病人,尤其是浸润性突眼患者。随着研究的深入,浸润性突眼症治疗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严重突眼患者的治疗仍然很棘手,故甲亢突眼症特别是浸润性突眼患者,不要等突眼症状严重后再进行治疗,应在积极治疗甲亢的同时就兼治突眼。
重视局部对症治疗主要是减少水肿的出现。首先是加强保护性的措施,注意保护患者眼睛休息,戴墨镜避免强光及各种外来刺激对眼睛的伤害;若患者眼睛闭合不全,睡前涂抗菌眼膏并佩戴眼罩,以保护结膜和角膜;采用高枕卧位,并控制食盐摄入等。其次,可采用0.5%~1%甲基纤维素滴眼剂角膜和结膜囊,避免干燥发生,其对减轻眼睛刺激症状效果较好。
糖皮质激素要早用、用足激素治疗甲亢突眼症有效的关键是早期治疗和足量治疗。所谓早期治疗,是指一定要在甲亢突眼的炎症活动期进行治疗,错过活动期再进行激素治疗效果往往很差。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联合应用是近来临床治疗的主流。临床研究显示,这种联合治疗的效果较好,且病情加重和复发几率极低,患者康复效果较好。对处于炎症活动期的突眼患者一定要当机立断,切勿瞻前顾后,不要因为顾忌激素等药物的副作用而丧失最佳的治疗时机。此外,目前对甲亢突眼的治疗,常见的还有放射性核素药(云克)的治疗、放射外照射的治疗、外科手术的治疗以及中药治疗等。甲亢突眼患者应听从医生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一般甲亢突眼症患者在经过正规治疗后,其突眼症状在半年到3年内可逐渐消失或减轻。但在眼球凸出度达到4级以上的患者中,有一部分人难以完全恢复正常。
治疗方案要避免加重突眼的因素
患了甲亢后,选择甲亢治疗方案时,还应注意防治突眼恶化。
甲亢患者应用抗甲状腺药物进行治疗时应从小剂量开始,而后可逐渐加量,避免因用药量过大而诱发或加重突眼症状。
丙基硫氧嘧啶的药效缓和、疗效平稳,具有较少加重突眼和甲状腺肿大的作用。因此,使用该药治疗突眼和甲状腺肿大的疗效比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甲亢的药物他巴唑的疗效更好,使用丙基硫氧嘧啶的疗程为2~3年。
甲亢患者在应用放射性碘治疗时,可有30%的患者其突眼的症状会加重;甲亢患者中眼球凸出度在3级以上者,通过手术治疗有可能使突眼症状加重。有上述两种情况的患者,在治疗时应全盘考虑。
贴心提示
1.预防甲亢是避免突眼或突眼加重的关键。甲亢的发生存在遗传因素,但其诱因常与精神创伤有关。所以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希望朋友们能够放松心情,保持快乐平和的心境,遇事能够自我减压、自我调整,预防发生甲亢,从而减少对眼睛的损害。
2.有吸烟习惯的病人应戒烟。吸烟是甲亢突眼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不吸烟的甲亢突眼患者也要避免被动吸烟。
甲亢治疗方案范文2
江苏盛泽医院,江苏苏州 215228
[摘要] 目的 分析和研究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采用达比加群酯进行治疗,其临床抗凝效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0年7月—2013年7月该院收治的94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对他们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华法林和达比加群酯进行治疗,并就其临床抗凝效果和安全性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 结果 经过临床比较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抗凝指标较之治疗前均有明显的提高,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个月的跟踪观察,观察组的出血率略高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肝功能指标较之治疗前均无明显的改变,两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达比加群酯是一种有效、安全、理想的非瓣膜性房颤临床治疗方法。
[
关键词 ] 非瓣膜性房颤;达比加群酯;抗凝;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2(c)-0116-02
非瓣膜性房颤,简称NVAF(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是心内科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病症[1-2]。非瓣膜性房颤的并发症多、风险高,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卒中、血栓栓塞等并发症,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3-4]。因此,积极提高非瓣膜性房颤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尤为必要的。该研究抽选2010年7月—2013年7月该院内科收治的非瓣膜性房颤住院患者94例。将他们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平均划分,其中:对照组患者47例,采用华法林进行临床治疗;观察组患者47例,采用达比加群酯进行临床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抗凝效果以及安全性情况进行统计、对比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在该院内进行住院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94例。患者年龄54~86岁,平均年龄(69.7±5.5)岁,女性患者41例,男性患者5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4例患者随机划分为平均的两组,即:对照组患者47例,观察组患者47例。经临床诊断,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符合非瓣膜性房颤的诊断标准,且均不存在严重的肝肾器官功能障碍、甲亢、心肌炎等疾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患者采用华法林进行临床治疗。即给予患者口服华法林钠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9993692),2.5 mg/d,连续用药1个月[5]。
1.2.2 观察组 对患者采用达比加群酯进行临床治疗。即给予患者口服达比加群酯胶囊(批准文号:注册证号H20130163),110 mg/次,2次/d,连续用药1个月[6]。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血常规、血生化及肝功检查,统计和对比两组患者前后的抗凝指标INR(国际标准化比值)、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出血情况以及肝功能ALP(碱性磷酸酶)、AST(谷草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Tbil(总胆红素)等情况。
1.4 统计方法
利用spss14.0软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和效果进行统计学对比和分析,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抗凝情况分析
经过临床比较显示,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INR指标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INR、APTT的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INR、APTT的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出血情况分析
统计学分析表明,对照组47例患者中均无出血情况发生,其出血率为0;观察组47例患者中,有4例出现出血情况,其出血率为10.6%(5/47)。观察组的出血率略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情况分析
经过临床统计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的ALP、AST、ALT以及Tbil等肝功能指标水平较之治疗前均无太大的改变,且组间对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现代临床医学认为,非瓣膜性房颤是一种具有持续进展性的慢性疾病,并且它的病发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高。它对患者的健康安全危害严重,是中风的一项独立性危险因素,容易诱发多种并发症,且致残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其他的心律失常病症。因此,对它的治疗应该以抗凝治疗和率律治疗为主[7-8]。达比加群酯是近些年来临床上出现的一种新型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它的抗凝效果显著,临床效果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且不良反应较小,在临床应用中一般无需进行常规性的剂量调整和凝血功能监测。它与传统的法华林治疗相比,其治疗窗较宽,出血率降低,且不用进行频繁的血液监测,操作实施更为简便,在临床应用中的限制较少。目前,达比加群酯在临床上多被用于治疗全身性栓塞以及非瓣膜性房颤,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9-10]。该次临床研究显示,采用达比加群酯进行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其治疗后的INR、APTT值较之治疗前以及采用华法林治疗的患者均较高,且经过一个月的跟踪观察发现,患者的出血率较低,仅为10.6%,且各项肝功能指标(ALP、AST、ALT、Tbil)水平的变化不大,仍保持在正常范围内。这就表明,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采用达比加群酯进行临床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INR及APTT的指标水平,增强患者的抗凝功能,并较好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达到治疗患者房颤病症的效果。同时,在服药期间,不良反应较小,不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出血情况,且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较小,能够有效保障患者肝功的正常,患者用药的安全性较高,从而更好地确保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
参考文献]
[1] 邵丽娜,白小涓.达比加群酯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的作用及进展[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8,24(10):723-725.
[2] 赵沿祥,刘芳,王营.达比加群酯在抗凝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医学与哲学,2011,32(8):36-37.
[3] 彭超,瘳荣宏.达比加群酯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的现状与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1):58-60.
[4] 张运剑.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安全性[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4(1):30-34.
[5] Joachim S,Hildegard S,Karin R,et al.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the directoral thrombin inhibitor dabigatran in healthy elderly subjects[J].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ClinP harmacokinet,2008,47(12):47-59.
[6] 郑立文,刘晨,文应峰,等.华法林对老年非瓣膜房颤抗凝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4):2739-2740.
[7] 章殷希,丁美萍.达比加群酯的临床药理及其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卒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2,21(11):1227-1231.
[8] 胡慧霞,李艳,汪明,等.不同抗凝剂对房颤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西部医学,2012,24(12):2310-2312.
[9] Uetrecht J.Idiosyncratic drug reactions;past,present,and future[J].Chem Res Toxicol,2008,21(16):84-92.
[10] 刘敏.达比加群酯在非瓣膜性房颤抗凝治疗中的应用[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4.
[11] 田国祥,夏常泉,王晓兵,等.高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达比加群酯抗凝疗效与安全性评价[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4,5(4):419-421.
甲亢治疗方案范文3
关键词:甲亢;肝损害;肝功能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指由多种病因导致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以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的总称。甲亢是内分泌系统的多发病和常见病,是在遗传基础上因为精神和环境因素而诱发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会影响全身各个器官,累及肝脏会引起肝肿大、肝功能损害、甚至肝硬化,临床上也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肝损害(简称甲亢性肝损害)[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9年甲亢患者290例,其中甲亢性肝损害患者150例,男74例,女76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50.2±4.5)岁,病程2周至20年,为A组即甲亢性肝损害组;另外选择同期诊断出单纯性甲亢肝功能正常患者140例作为B组即甲亢性肝功能正常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肝功能指标以及甲状腺功能指标。
1.2 诊断标准
甲亢性肝损害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条件[2]:⑴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甲状腺功能检查、甲状腺吸碘率来明确甲亢的诊断,甲亢的诊断标准参照第七版《内科学》。⑵肝损害的症状、体征、肝功能检查异常:①ALT及AST可升高,甚至可以高于正常值的几倍;②ALP也可以升高;③GGT升高;④TB或(和)UCB升高。⑤血浆白蛋白降低;⑥肝肿大;⑦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功能损害及肝肿大;⑧甲亢控制后,肝功能及肝肿大恢复正常。
1.3 排除标准
⑴乙肝表面抗原、乙肝核心抗体、乙肝e抗体,乙肝e抗原都显示阳性;⑵丙型肝炎抗体显阳性;⑶甲型肝炎抗体显阳性;⑷抗甲状腺药物引起的肝损害、自身免疫性肝炎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肝功能异常及肝脏肿大。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A组甲亢性肝损害150例中,男75例,女76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50.2±4.5)岁;B组单纯性甲亢140例中,男69例,女71例,平均年龄(40.2±5.5)岁,两组在平均年龄上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年龄大于65岁患者中甲亢性肝损害发生率为86.34%,并且病程大于12个月的甲亢性肝损害发生率为79.7%。
A组资料显示,290例甲亢性肝损害患者中,甲亢导致肝损害的发生率高达51.29%,主要临床特征为恶心、呕吐、纳差、乏力者48例(32%);轻度消化不良和腹泻伴乏力64例(42.6%);无明显消化症状的19例(12.6%);150例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低热、消瘦、多汗等高代谢症候群。肝损害体征为:肝肿大(22.7%),黄疸(11.3%),肝区叩痛(9.1%)。其他临床表现与B组无明显的差异。
2.2 实验室指标
150例甲亢性肝损害患者血清ALT、AST均值A组明显高于B组,见表2。
150例甲亢性肝损害患者血清TT3、TT4水平A组明显高于B组,见表3。
3讨论
甲亢性肝损害临床发病率国内外一般文献报道不一,约为45%~90%[3]。甲亢性肝损害临床表现大多数比较轻微,例如厌油、纳差、腹泻、乏力等等,严重时可以出现黄疸、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上文资料显示,甲亢性肝损害组患者:①发病年龄高于单纯甲亢组;②血清TT3 、TT4 水平较高;③肝损害主要表现为肝肿大、黄疸和肝功能异常,甚至可以发生肝硬化。
甲亢性肝损害的发病机制和相关因素有:①甲状腺激素的毒性作用:甲状腺激素主要在肝脏代谢,生理状态下,它直接(或间接)与肝细胞内的受体相结合,不造成肝损害,但过量时则致肝脏损害。高水平的甲状腺素对肝脏的直接毒性作用;②甲亢的高代谢导致肝脏相对的缺血缺氧和肝脏营养不良,引起自由基对肝细胞的损伤;③甲亢所致的心衰、感染及休克等因素损害肝脏;④甲亢通过不同程度影响肝脏酶活力、肝血流,导致肝损害;⑤甲亢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存在针对自身组织抗原的抗体,有学者认为甲亢肝损害时甲状腺刺激抗体明显增加,说明自身免疫反应可引起肝损害。(6)甲亢性肝损害时,特别是肝细胞的脂肪变性,使肝脏合成TBG减少,导致游离型甲状腺素增加,其生物活性增强,加重肝损害。很多学者认为甲亢性肝损害多数是因为甲亢病程长、年龄大,再加上病情较重、又长期未得到合理的治疗。本组资料也显示甲亢性肝损害多发生于年龄较大,血清TT3 、TT4值较高的患者,很符合甲亢性肝损害的发病机理。
根据甲亢性肝损害的发病机制,医生应该提高对甲亢性肝损害的认识并且及时诊断,加强对原发病的治疗,选用合理的治疗方案,减少并且预防甲亢性肝损害的发生。因此对年龄较大、病程长病情重的甲亢患者应重视肝脏功能检查,必要时应予积极护肝治疗。甲亢性肝损害治疗以控制甲亢为主,同时辅以保肝营养支持治疗 ,对轻度肝功能损害者也可以131I治疗。抗甲状腺药物本生可以引起肝功能损害,剂量应偏小,常首选丙硫氧嘧啶。如诊断及时,治疗积极,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 蔡晓频;李光伟;抗甲状腺药物与肝损害[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0年02期
甲亢治疗方案范文4
摄影/蔚蔚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指由于甲状腺合成和分泌过多的甲状腺激素而引起身体全身状态、神经、心血管、消化等系统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的总称,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
甲亢患者常常感觉怕热、多汗、手抖、消瘦、情绪易激动、心慌、多食善饥等;有的患者还会出现四肢无力、皮肤潮湿瘙痒;育龄妇女会出现月经不规则、生育能力下降。这些症状给患者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引起甲亢的病因有很多,格雷夫斯病(GD)是引起甲亢最常见的原因,85%以上甲亢患者患的是GD。GD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GD患者体内产生了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而这种抗体对甲状腺的功能有刺激作用,引起甲状腺激素生成和释放增多,从而导致甲亢。由GD引起的甲亢,称为格雷夫斯甲亢。此文中所谈及的甲亢,主要就是指此类甲亢。
治疗甲亢的三种方法
目前临床治疗甲亢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内科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和核医学治疗。这三种治疗方法都旨在降低甲状腺激素水平,减轻和控制甲亢症状,而非明确地针对病因,所以这三种治疗方法都可以缓解甲亢症状,但均不能根治甲亢。
内科抗甲状腺药物如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为非甲状腺破坏性治疗,服药引起的甲状腺功能减低(简称甲减)停药后可以恢复,避免手术风险和辐射暴露;不足之处在于服药持续时间较长,部分患者因药物的不良反应如白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药物性皮疹等而需停药,停药后甲亢复发的比例相对较高,可达60%以上。
手术能迅速确切控制甲亢症状,避免辐射暴露,避免服用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治疗的潜在不良反应。但手术本身可能存在潜在的风险,手术后可能发生甲减,需终身服用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
与内科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相比,治疗确切.控制甲亢临床症状所需的时间较短,避免了手术风险和应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治疗与手术一样,同为甲状腺破坏性治疗,也可能在治疗后发生甲减,亦需终身服用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
综上所述,三种方法治疗甲亢均有效且相对安全,但各有利弊,甲状腺功能正常后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未见明显不同。因此,要根据不同甲亢患者的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
治疗甲亢的基本原理
大家知道,我们每天摄入的食物中或多或少都含有一定量的碘元素,尤以海产品中碘元素最为丰富。碘元素被人体吸收后,作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被浓聚于甲状腺中。
是碘的同位素.和碘的化学性质相同,但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进入人体后,同样会被甲状腺摄取浓聚用于合成甲状腺激素。但由于具有放射性,会释放出β射线和极少量的γ射线。β射线在器官组织中的射程极短,仅为0.8毫米,其辐射能量几乎全部被甲状腺组织吸收。β射线具有较强的电离辐射作用,可使部分甲状腺细胞变性坏死,正常甲状腺细胞总数减少,甲状腺体积随之缩小,甲状腺激素的生成分泌亦减少,从而达到治疗甲亢的目的。于此同时,在甲状腺以外的器官组织如骨髓、性腺、肝、脾、胃肠道中分布少,停留时间短,常规治疗甲亢的用量对这些甲状腺周围组织和器官的辐射影响甚微。从这个意义上说,治疗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不开刀的甲状腺切除术”。
治疗甲亢的效果
70多年前,治疗甲亢的工作就已开展,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有数百万甲亢患者接受治疗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在美国,近70%的甲亢患者采用治疗。由于治疗方法简便、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故治疗可以作为成人甲亢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
有关研究显示,治疗甲亢的疗效,一次性治疗缓解率为50%N80%,总有效率达95%以上。治疗后复发率为1%~4%.无效率为2%N4%。与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方法相比,治疗甲亢的整体有效率较高,同时具有较高的价格效益比。适合治疗的甲亢患者
对甲巯眯唑.丙硫氧嘧啶药物过敏或出现其他药物不良反应者,如白细胞减少、转氨酶升高等。
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疗效差或多次复发者。
手术禁忌证或手术风险高,不适合手术者。
有颈部手术或外照射史者。
老年患者,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者。
合并肝功能损伤者。”
合并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者。
合并心脏病者。
年龄超过5岁的儿童及青少年,甲亢如果经药物或手术治疗无效或复发者。
甲亢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桥本甲状腺炎)的患者,若摄碘率增高也可以进行治疗。不适合做治疗的甲亢患者
处于妊娠、哺乳期中。
确诊或怀疑为甲状腺癌。
合并中、重度活动性眼部病变。
在未来6个月内有妊娠计划的女性。
小于5岁的年幼儿童。给甲亢患者一些疑惑的解答
在与甲亢患者的交流中我们得知,他们最担心的问题是,治疗后可能会转变为终身性甲减,需要长期补充甲状腺激素,“这不是把一种病变成另外一种病吗?还得终身服药,这算治疗吗”,很多患者有这样的疑惑。
对于这个问题,应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是甲亢的自然转归。即使不用131l治疗,每年也有2%N3%的甲亢患者由于自身免疫性因素(如淋巴细胞浸润和甲状腺自身免疫破坏等)而出现自发性甲减。另一方面,虽然”既要缓解甲亢又要避免甲减”是医生治疗甲亢的理想目标,但多种因素均会影响治疗的最终效果。已有研究证明,治疗甲亢,不存在既可以纠正甲亢又不会造成甲减的理想剂量。甲亢治疗程长,药物副作用大,病情反复对身体造成的损伤亦大。而甲减治疗简单,甲减患者补充适量的甲状腺激素就能维持甲状腺功能正常,几乎与健康人无异。中国有句老话“两害相权取其轻”,经治疗后,即使甲亢转变成了甲减,我们认为还是值得的。
有很多甲亢患者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疑问,比如:治疗后会不会影响生育能力,会不会对后代造成影响?治疗后会增加癌症的发病率吗?治疗时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很大吗?对周围人有什么影响吗7在这里,作如下简要回答。
大量临床病例和研究证明,治疗甲亢不会降低患者的生育能力,无致癌性。我们用所治疗的甲亢患者中,已有多人妊娠并生出了健康的孩子。
在治疗的甲亢患者中,包括白血病在内的癌症总发病率没有升高。
多数甲亢患者单次治疗剂量的辐射量低,可采用门诊式治疗。
常用的治疗甲亢的剂量对患者形成的有效辐射剂量有限,不会对患者造成明确的远期辐射危害。
甲亢治疗方案范文5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在学科带头人、两任上海医学会内分泌学会主任委员刘志民教授的带领下,在国内较早开展难治性甲亢、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和治疗,率先应用甲状腺内局部药物注射治疗甲亢、甲状腺炎和甲状腺结节,并建立了以激素冲击治疗为主体的甲状腺相关眼病综合治疗方案。历经近40年的发展,该科已建立了“综合、分层、个体化”的新型诊疗模式,在甲亢突眼、甲状腺结节等甲状腺疾病和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方面形成特色,在全军、全国内分泌界均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特色诊疗技术: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综合、分层、个体化治疗
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技术
甲状腺内局部药物注射治疗难治性甲状腺疾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治
动态血糖监测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
全自动动脉硬化诊断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专家简介
石勇铨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委员、内分泌学会青年委员,上海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和糖尿病学会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分会常委,上海市糖尿病康复协会副主任委员
医疗专长:擅长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分层综合治疗、难治性甲状腺疾病的局部药物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以及糖尿病饮食和营养治疗。
专家门诊:周四上午
刘志民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常委,上海医学会内分泌学会第6、7届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康复学会名誉主任委员,全军内分泌学会副主任委员
医疗专长:擅长甲状腺细针穿刺诊断技术、难治性甲状腺疾病的综合治疗、肥胖症的个体化治疗,以及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治等。
专家门诊:周一上午
邹俊杰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上海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委员,上海市糖尿病康复协会委员
医疗专长:擅长甲状腺疾病的综合诊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治疗,以及垂体-性腺疾病的诊治等。
专家门诊:周三上午
陈向芳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上海市糖尿病康复协会委员
医疗专长:擅长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诊治,难治性甲状腺疾病的诊治,以及痛性骨质疏松的诊治等。
专家门诊:周一下午
咨询问答
问:我是一名甲亢突眼患者,辗转在多家医院看过这个病,但效果不是很好。听人说,医院治疗这病很有特色,是这样吗?
石勇铨:目前,我科为华东地区诊治 “甲亢突眼”的治疗中心,全国各地来我科就诊的难治性突眼患者众多。目前,我科对该病实施综合、分层、个体化的诊疗方案,不论是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冲击治疗的剂量制定,还是避免突眼复发等激素戒断反应的方案选择上,我科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我们还会通过护眼知识宣教、病例登记随访等环节对患者进行长期跟踪,取得较好疗效。另外,我科还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正积极探索“甲亢突眼”的发病机制,希望能寻找到可靠的分子靶标,研制出治疗该病的新药。
问:我母亲最近参加了一次体检,B超发现甲状腺多发结节。我们很担心,不知道是不是恶性的,做什么检查可以确诊?
刘志民:你母亲可以来我科做一次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该检查是用细针穿刺病变部位,吸取少量甲状腺组织做细胞学涂片检查,对甲状腺病变做出组织细胞学的诊断,是目前鉴别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可靠方法之一,具有快速、安全、费用低、准确性高等优点。目前,我科已建立了包括超声科、病理科、头颈外科在内的多学科合作团队,全面评估、诊断甲状腺结节,为患者提供可靠的治疗方案。
问:我父亲是一名大学老师,刚刚得了糖尿病。为了控制血糖,他现在的日子都不知该怎么过了,什么都不敢吃。听人说,医院的糖尿病患者教育活动很有特色,不知如何才能参加?
石勇铨:我科的糖尿病患者教育团队定期(每两周1次)举办糖尿病相关知识讲座。你父亲可以先去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内分泌科实验室,或者住院部21楼内分泌科护士站,填写“患教招募登记册”,领取“患教记录&积分卡”,之后便可以免费参加知识讲座,获取相应积分和礼品,还可以免费向专家咨询。
问:我患甲亢5年多,有比较严重的突眼,甲状腺也有肿大,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我不想做手术,也不想做同位素治疗,听说医院内分泌科可以通过局部药物注射治疗我这种病,是吗?
刘志民:你说的“甲状腺内局部药物治疗”是我科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开展的一种治疗顽固性甲亢的疗法。该疗法可以使甲状腺缩小,控制甲亢症状,降低甲亢复发率,同时也可应用于桥本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结节等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内局部注射药物可明显增加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具有操作简便、创伤性小、疗效肯定、并发症少、费用低廉等优点。目前,我科已累计治疗了一万余例患者,取得较好疗效。
问:我患糖尿病20多年,现在每天打胰岛素,剂量较大。我在报纸上看到,血糖波动对身体的影响比血糖升高更大,不知有什么检查可以帮助我了解血糖的变化情况?
石勇铨:动态血糖监测(CGM)是一种新型的血糖监测技术,可以发现不易被传统监测方法探测到的高血糖和低血糖,尤其是餐后高血糖和夜间无症状低血糖,在评估血糖波动及发现低血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为医生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提供依据。你可以到我科住院进行动态血糖监测,以便获得连续、全面、可靠的全天血糖信息,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问:我患糖尿病6年,血糖控制得不错。我从报纸上看到一则信息,说是糖尿病患者应特别留意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每年应进行一次这方面的检查,不知具体需要检查些什么?
邹俊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涉及全身各重要器官,包括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心脑血管、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等,已成为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对糖尿病患者而言,定期(每年至少1次)筛查慢性并发症是非常必要的。近年来,我科采用全自动动脉硬化诊断仪、多普勒超声仪、肌电图、尿蛋白定量、眼底镜等化验检查方法筛查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通过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心理治疗、护理宣教等联合治疗,有效延缓了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进展。
问:我伯伯患糖尿病3年,最初用胰岛素泵治疗,4周后停用。之后,他一直靠控制饮食和加强锻炼来控制血糖,没有用药,血糖一直很稳定,这是怎么回事?
邹俊杰:早期应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迅速解除糖毒性和脂毒性对胰岛细胞的损伤作用,使受损伤的胰岛细胞得以修复并恢复功能,在随后的多年内,部分患者不需要任何药物治疗,仍能使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医学上称这段时间为“蜜月期”。“蜜月期”长短不一,有的患者有,有的没有。
甲亢治疗方案范文6
[关键词]甲巯咪唑;长疗程;Graves病
[中图分类号]R5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3)06(b)―0016-02
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是内分泌科的常见疾病,Graves病(GD)则是甲亢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脚。采用抗甲状腺素药物连续18个月治疗Graves病,虽然可以使部分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复发率却很高。为探讨甲巯咪唑长疗程治疗Graves病的临床效果,该院采用长疗程应用甲巯咪唑(MMI)的方式治疗2006年1月一2008年1月间收治的Graves病患者40例,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院收治的40例Graves病患者,均符合GD的诊断标准。其中,男9例,女31例,年龄19―72岁,平均43.7岁;患者均表现出高代谢症候群,突眼,甲状腺I―IlI。肿大,均完成疗程18个月以上的甲巯咪唑治疗。根据患者自身意愿继续选择疗程,同意接受以维持剂量完成4年以上长疗程治疗的患者,被划分为长疗程组,共18例患者;不同意接受MMI长疗程治疗,在治疗18个月后自动停药的患者,被划分为常规组,共22例患者。
1.2方法
40例Graves病患者均在治疗初始阶段采用MMI10mg,次,3次/d的剂量完成疗程为18个月治疗。长疗程组患者在采用MMl2.5―15.0mg/d的维持剂量治疗时。每3―6个月要复查1次r13、T4、TSH、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R-Ab)。并在长疗程组患者4年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甲状腺功能、甲状腺自身抗体等指标的差异。
1.3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检验。
2结果
2.1对两组患者4年后的甲状腺功能、甲状腺自身抗体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表1结果表明:4年后,长疗程组患者的TSH、TPOAb、TR―Ab水平明显小于常规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对两组患者4年后的临床表现进行比较分析
表2结果表明:4年后长疗程组患者的甲状腺肿、突眼等症状的发生几率,甲亢复发的几率均明显小于常规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