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产业策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旅游产业策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旅游产业策划

文化旅游产业策划范文1

[关键词]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中原经济区;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6;G124[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2.04.020

要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河南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大有作为。河南省是一个拥有姓氏文化、文字文化、功夫文化、根亲祖地文化等丰富文化资源的文化大省,同时也是一个古迹遍布、交通便利的旅游大省,但并非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因此,探索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对策,对河南省实现“文化强省和旅游立省”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产业融合理论的研究回顾

产业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正逐渐改变着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边界的模糊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则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当前,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已引发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1.对产业融合的界定

国外最早对产业融合的研究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产业之间的交叉。1978年,麻省理工学院的NicholasNegroponte用3个重叠的圆圈来描述计算、印刷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认为3个圆圈的交叉处将是成长最快、创新最多的领域。[1]1980年代,Yoffie等[2-4]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产业融合的涵义进行了界定。根据欧洲委员会“绿皮书”(GreenPaper)的定义,融合是指产业联盟与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三者的融合[5]。国内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产业融合的定义。厉无畏[6]认为,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是产业融合的强大助推器,1+1>2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则是产业融合的高能发动机。马健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融合的研究,提出产业融合是“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淡化甚至重划产业界”[7]。

2.产业融合的方式和程度

厉无畏等[6,8,9]认为,产业融合有不同的方式,但都能促成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并构建出融合型的新产业体系。产业融合主要形式有三种:一是渗透融合,即高新技术向其他产业渗透,形成新的产业;二是延伸融合,即通过产业间的延伸和互补,实现产业间的融合;三是重组融合,即原本各自独立的产品或服务通过重组完全融为一体的整合过程。

马健[10]提出,根据融合后对原有产业的替代程度的不同,可将融合程度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完全融合,指通过融合,新产业逐渐替代原来产业,使原来产业不断缩小,直至最后完全消失;二是部分融合,指融合后的新产业部分地替代了原来产业的市场需求,与原来的产业之间形成替代且互补的关系;三是虚假融合,指融合只是发生在产业内部,没有发生在产业的边界处,融合后的产业不能替代原来产业的市场需求。

通过以上文献回顾可以看出,现有的产业融合研究涉及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者很少,结合河南省省情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本文拟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理据出发,通过对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促进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理据

1.文化与旅游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文化与旅游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旅游的灵魂和魅力在于文化,文化通过旅游这一载体得到传播和弘扬,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构成了不同地区的旅游特色,且可以产生叠加放大的蝴蝶效应,旅游使文化更富活力,文化使旅游更具吸引力。旅游以文化为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既可以拓展旅游的发展空间,又能够呈现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和旅游特色,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它不仅可以使游客摆脱社会角色的束缚,缓解工作上的压力,身心得到放松和调理,而且能满足游客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使游客在旅游中获得文化享受和精神愉悦。文化以旅游为重要载体,旅游景点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游客的集散地,是各类文化得以传播和弘扬的重要场所。因此,挖掘保护文化资源,让地下的文化走上来、书本的文化走出来、死的文化活起来、静的文化动起来,通过旅游这一载体加深游客对不同地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发掘、传承与繁荣。

2.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具有共生性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方面,文化产业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可以使旅游资源的品位得到提升、旅游的精神文化内涵得到丰富、旅游产品的差异性得到增强,对于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和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旅游业助推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化升级后的旅游业以文化产业为依托,活力进一步增强,市场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体现,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和资金支持,从而促进文化产业向纵深发展,实现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规模化、高科技化和精品化发展。

三、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与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和当前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相比,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还不够深入,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文化旅游产业策划范文2

前言

黔西南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有很多的文化遗产,其地理位置也就有很大的特色,近年来其旅游业不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黔西南地区文化,走进黔西南地区了解民俗民风,旅游度假。这不断发展的旅游业慢慢的带动了黔西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让黔西南地区的经济不断的发展,文化也得以快速的传播。为此,研究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故,本文重点的探讨了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旅游产业渗透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行业的生命力;旅游文化渗透更多的影视演艺精品文化,让旅游行业根据吸引力;重视民族节日,促进旅游行业发展;政府加强文化和旅游保障机制的健全工作。

一、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因分析

黔西南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效地融合有利于该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同时其融合发展也是有其地区原因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地方政策营造产业融合的优良环境。黔西南地区具有古老的文化,还有很多古老的建筑,非常适合搞旅游行业,地方政府也抓住了地区的这一特色,不断的开拓旅游资源,创办各类文化旅游企业,同时这些企业也为了招揽顾客不断的创办各类活动,比如古老文化知识竞赛活动,根据地方风俗创办的各类节庆比赛活动等等。第二,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两者融合的有效的物质基础。第三,城市化建O对产业融合发挥带动效应。黔西南地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也逐步的快速推进,在通过旅游创收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升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将该地区打造成旅游文化相融合的旅游城市。第四,地方政府不断的扶持基础建设,为两种融合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比如,近年来,该地区不断的完善交通设施,不断完善该地区的出行条件。

二、两者融合发展的途径分析

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旅游产业渗透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行业的生命力;旅游文化渗透更多的影视演艺精品文化,让旅游行业更具吸引力;重视民族节日,促进旅游行业发展;政府加强文化和旅游保障机制的健全工作。

(一)旅游产业渗透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行业的生命力

旅游地区要想招揽更多的游客,必须有其吸引人的地方。黔西南地区要想发展其旅游行业,就必须重视其地区文化,将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有机的结合。一个旅游点吸引人的地方不单单是其优美的环境和舒适的居住条件,还得有其特色所在,黔西南地区可以发挥其文化产业,将旅游点更加突出其历史文化特色,这样可以更多的吸引人的眼球,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升旅游行业的生命力。

(二)旅游文化渗透更多的影视演艺精品文化,让旅游行业更具吸引力

黔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居住区,该地区很多的少数民族舞蹈,少数民族音乐等都受人们的青睐。为此,黔西南地区可以将旅游文化渗透更多的影视演艺精品文化,让少数民族舞蹈和音乐爱好者更加青睐,更具吸引力,让旅游行业更具吸引力。

(三)重视民族节日,促进旅游行业发展

在旅游点开展各种各样的民族节目表扬,通过具有地域特殊的表扬来带动旅游业,让节日文化更加有效的融入到旅游行业发展中。比如贞丰“六月六”布依风情节、兴仁“八月八”苗族风情节等等节庆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提升旅游者的兴趣,还可以让旅游者学习到更多的地区文化。也是对地区文化的有效传播。

(四)政府加强文化和旅游保障机制的健全工作

要想将黔西南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有机融合,政府必须有效的健全保障机制,通过合理的文化渗透,来有效提升旅游业的发展。加大对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逐步形成谁开发、谁受益、谁保护的机制。

三、结语

文化旅游产业策划范文3

关键词: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

旅游业是我国规模庞大、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所倡导的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打造赋有民族品牌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战略,已向旅游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西属多民族聚居地区,拥有大量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风情浓郁和品位极高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品牌是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因此,如何对区域旅游文化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将灿烂的传统元素融入现代旅游产业,依托广西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发挥品牌优势,打造既传承广具魅力的礼仪、歌舞、习俗、服饰以及饮食等优秀文化特点,又符合未来旅游业发展需求的旅游文化产业品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内涵及设计原则

当今,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生活方式日益深入人心,墨守陈规、经年不变的旅游地形象已对新时期旅游者的吸引相对乏力,且日益成为旅游业向纵深发展的瓶颈。基于旅游文化的旅游产业,即是从“资源竞争”、“产品竞争”迈向以满足游客需求为导向的更高层次的“品牌竞争”。旅游地品牌设计不仅体现着旅游地整体实力,更预示着旅游地未来的发展趋势。

旅游文化所呈现的独特的多样性和综合性,是旅游地自然环境、地理因素和中华上下五千年人文历史的集中体现,因此旅游产业的品牌设计,应秉承“系统性、差异性、创新性”原则,挖掘和梳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资源,向旅游者传递富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旅游地灿烂文化,同时选择理想的电视、广告或赞助等媒体组合,支持和推广品牌计划,强化品牌个性,客观反映旅游地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广西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品牌设计策略思考

(一)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广西旅游区域品牌意识、精品意识以及“大区域、大旅游”观念陈旧;资源开发联动性较差,相对分散,缺乏共同发展的协作经营理念;产品创新手段不足,降低了市场竞争力;旅游是一项带动性很强的产业,旅游产品设计不科学、宣传力度达不到等不仅限制了区域品牌,也严重影响了广西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

(二)品牌设计策略思考

置身于地域特色的文化视角。地域文化由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历史、民俗特征等构成。旅游品牌设计,只有根植于地域文化土壤,用最朴实、贴切的本土语言结合现代设计思想,才能将民族或地区的哲学思想、审美心理、价值观念等优秀文化渗透到旅游产业,使人们在欣赏自然旅游资源秀丽风光的同时,了解景点所蕴涵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塑造和升华旅游地区的品牌形象。广西有美丽的奇山异水,唐代著名文人韩愈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不仅道出了桂林的山清水秀,更增添了令人遐想和撼动心灵的文化内涵;刘三姐在漓江岸边,带领百姓用唱山歌的形式,与欺压百姓、无恶不作的地主莫老爷和三个秀才智斗的民间传说,还有广西属多少数民族地区,壮族三月三的歌圩、远近闻名抛绣球、瑶族的舞蹈、苗族的节庆、侗族的木楼以及独有的京族风情等传说,都曾在人们心中留下过美好的印象,也为人们的广西之行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令人痴迷忘返。因此,基于文化的旅游资源是旅游品牌设计的核心和灵魂。

立足于丰富的旅游资源。广西位于我国西南边陲,面向东南亚,周边与广东、湖南、贵州、云南、海南等毗邻,是我国华南通往西南的枢纽,又与港澳地区接壤,是全国惟一的沿边、沿海、沿线的民族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应组织专家对旅游资源进行考察和评估,根据市场需求,选取最有地域特色的高品位、大规模、有特色的景区景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开发,呈现地域魅力,使其成为我国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地方特色和异国情调,以及进军东盟市场的旅游精品,成为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区域合作的桥梁和纽带。设计时,应对当地的旅游资源的文化范畴进行定位,将自然地理意境与形象之美、历史文化的底蕴与象征之美以及民族民俗的神秘与个性之美浑然天成,并赋予旅游文化产业品牌生机和活力。

着力于旅游品牌的设计推广。影像设计在旅游品牌推广中至关重要,是构建传播旅游地品牌形象的直观载体,不仅对旅游者选择出游目的地发生不同凡响的作用,而且其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深远的人文、历史背景构筑了旅游产业赖以长盛不衰的灵魂。因此,旅游品牌的设计,应在展示优美的自然风光的同时,更加注重丰富的文化特色的传递。上世纪60年代电影《刘三姐》伴随着刘三姐动人的歌声所展现的秀丽怡人的自然风光,令人对桂林山水心驰神往,半个世纪以来,众多中外游客慕名而至,在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一睹民族文化风采;《五朵金花》通过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使云南省大理自治州的苍山、洱海、蝴蝶泉等优美景色享誉天下;《阿诗玛》则通过撒尼族古朴浓郁民俗风情与奇特秀美自然景观的交相辉映使石林家喻户晓。时隔多年,一部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集文化艺术、民族震撼、视觉表征于一体,以全新的旅游品牌设计模式,再一次深刻地将旅游文化与产业品牌完美结合和升华。

放眼于旅游文化产业品牌未来发展。广西重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30多年来,其以民族旅游村寨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旅游精品,独占鳌头并打开了国际市场走向世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个性化、多元化的旅游消费需求,旅游产业品牌设计更应加快设计转型和设计创新,将旅游资源优势顺利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最终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为广西带来民族文化的繁荣和新的经济增长。

三.结论

综上所述,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综合性技术,只有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对广西的旅游资源、人文背景等深刻挖掘、分析研究、梳理整合,实施品牌战略,才能开发和打造国家级、世界级旅游精品,实现全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并使旅游产业成为广西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刘又堂.广西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35-37.

[2]覃澄.桂林市旅游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D].桂林:桂林理工大学,2011:

文化旅游产业策划范文4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自然景观齐全,文物古迹丰富,形成了具有深厚积淀的旅游文化资源。因此,在迅猛发展的网络时代,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要顺应时代潮流,跟随网络发展趋势开辟全新的网络传播渠道,有效地传播我国的旅游文化产业。

一、旅游文化产业在网络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

1.旅游文化产业的传播手段单一,较少使用网络传播

目前,我国的旅游文化产业传播手段比较单一,多采用单向传播模式,没有有效的对外传播渠道,并且依靠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作为主要的传播手段,而新兴的具有双向传播功能的网络传播方式应用却十分有限。由于单向传播手段覆盖范围窄且影响力较小,根本无法有效地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为了促使旅游文化产业拥有较大较好的发展,各地旅游部门应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新的传播媒体进行旅游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活动,来带动当地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2.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传播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个性特征

通过对现有网络传播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各地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传播内容和信息表达十分类似,无法突出全国各地旅游文化的特色,网络传播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旅游文化产业网络传播内容同质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旅游文化的宣传内容和产品推广具有相似性;旅游文化传播网站和旅游咨询内容无法与地区文化产品进行有机结合,对当地有文化产品的推广作用及其有限;由于网站建设者缺乏对当地旅游文化的深入了解,认识肤浅,导致网络传播所展示的内容体现不出当地旅游文化价值内涵。

3.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传播体系缺失,营销模式未实现网络化运作

目前,通过百度、搜狗等网络引擎进行搜索,关于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站为数不少但是良莠不齐,尤其是比较独立的小网站更是林林总总,彼此之间不相互借鉴相互参考亦无交集而言,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传播体系尚未真正形成,处于缺失状态。除此之外,我国旅游文化产业仍然在沿用传统的营销模式,未实现网络化运作,比如数字营销、互动营销等先进的现代化营销理念尚未进入到旅游文化产业的营销模式运作中去,构建健全、创新、互动的网络传播体系和营销模式便显得迫在眉睫。

二、网络传播趋势下旅游文化产业的传播策略

1.充分发挥网络传播优势,加强旅游文化产业网络传播研究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技术发展迅速,网络资源共享趋于常态化,旅游文化信息网络传播具有跨区域性、跨行业性、多向互动、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外推广宣传当地的旅游文化,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因此,各地旅游企业必须仔细研究民众的消费习惯、消费心理、旅游文化的偏好等等,深入挖掘网络传播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网络传播优势,不断深化旅游文化产业网络传播研究,争取在降低经济成本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旅游产业效益,促进当地旅游文化产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2.整合网络信息资源,打造旅游文化产业的品牌网站

传统媒体传播内容兼容性较差,传播方式单一,传播速度不够快捷,传播覆盖范围较小,作为新兴媒体的网络信息传播手段与传统媒介相比,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首先,网络传播的旅游文化内容丰富多样并且个性鲜明,带有浓郁地方特色和地域风情,易于吸引外地游客前来参观旅游。其次,网络传播平台的实效性可以适应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和旅游需求,通过对旅游文化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来推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升级。最后,网络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可以便于当地旅游业的对外传播,比如通过微博、论坛等手段以及某些大型网站的宣传和推广来拓宽旅游文化信息传播的广度。

3.强化网络互动传播,构建旅游文化产业的网络营销模式

在当今的网络化时代,旅游文化产业也进入到网络营销推广的时代,需要对所有旅游文化资源进行科学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景观特点、饮食特点、地域特色等划分为不同的旅游文化特色,以特色吸引消费,以特色拉动营销,构建全新、互动的网络营销模式。另外,在实际网络营销过程中,还需要强化网络互动传播,比如,综合运用旅游网站、论坛、留言板、讨论区等为旅游爱好者提供旅游文化资源的互动交流,以及开通微信、播客、博客等互动资讯平台,及时有关旅游文化资源的热点话题与活动信息,有效激发民众对旅游的兴趣,引导民众参与旅游文化体验,真正感受到旅游文化的魅力。

三、结语

文化旅游产业策划范文5

凤凰县处于“大湘西文化旅游圈”的中部,地处深山高岭之中,民风纯朴,是苗族、土家族、白族等25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原始古朴的巴蜀土蛮文化、辰沉楚巫文化等多元文化长期进行着碰撞与交融,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1999年凤凰县确定利用自己厚实的文化底蕴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将古朴的历史风貌、厚重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民俗风情、秀美的山水风光和辈出的名人英才展现于世间。2001年12月,凤凰县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给凤凰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带来了机遇。如今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凤凰县文化旅游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成为凤凰县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但是,对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也要给予重视,要探讨并制定出应对策略。

二、凤凰县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旅游竞争力水平较弱

一是从地理区位来看,凤凰县虽然属于大湘西文化旅游圈内,但是围绕在凤凰周边的城市基本都是人口在50万以下的中小型城市,因此凤凰县想要在周边开拓旅游资源市场,存在着较大的难度。

二是从资源区位来看,凤凰县既有历史文化名胜,也有自然风光,还有民族风情,在大湘西旅游圈中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在其周围同样存在着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旅游景区。如在自然景观上,邻近的张家界拥有着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的头衔,其武陵源和黄龙洞等景点的知名度远远超过了凤凰县的国家森林公园南华山和奇梁洞;在民族风情上,吉首德夯苗寨的知名度也远远的超过了凤凰的山江和腊尔山。因此,凤凰县在开发旅游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被拿来和周边的景点相比,面对如此多的竞争者,对凤凰县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带了很大的冲击。

2、民族文化逐渐衰退

一是现代文化的冲击对民族文化造成了空间掠夺。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原有的民族文化受到了闲置和冷落,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在现代文化教育大力普及发展之下,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民族文化的发展传播,而且新一代的少数民族对于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兴趣淡薄,导致现在会说少数民族语言的人也越来越少,少数民族服饰、建筑和民俗风情渐渐衰退,苗族、土家族文化逐渐被同化。

二是原生态资源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清澈的沱江水和依江而建的吊脚楼是凤凰县的重要旅游资源,是其骄傲的资本和特别之处。但是近年来随着凤凰县旅游业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外来人口的流转,使得沱江水受到了污染,吊脚楼等本土的特色原生态文化受到了威胁,对历史文化名城的环境资源、人文资源造成了明显且严重的破坏。如今,古城沱江两岸吊脚楼的老百姓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将原有的吊脚楼推倒重建,导致两岸的吊脚楼高低不齐,新旧不一,严重影响了原有的建筑风格,并且居民为了增加收入,多半将房子租给外来商客,大量开设宾馆、酒吧、商铺、餐饮等,将不经处理的生活废水排入江中污染江水,使得原来古香古色的石板巷子已变了模样,变成了商业化十足的商业街,游客们很难再处身于原滋原味的凤凰风光中了。

三是专业人才匮乏,民间文化传承人锐减。凤凰县从古流传着很多民间传统工艺,如蜡染、玻璃吹画、扎染、凤凰纸扎、苗绣等等。但是据了解,目前凤凰县从事民族文化传授、研究、表演的专业人员和高素质的文化旅游从业人员十分稀缺,掌握这些工艺的民族文化传承人基本都是65岁以上的民间艺人而且人数越来越少,如果这些民间工艺无人继承的话,那么一旦掌握这些民间工艺和技术的传承人相继去世,这些优秀的民间工艺也将随着他们的去世而消亡。

3、缺乏知名文化品牌和精品旅游路线

当前,凤凰县文化旅游产业处在资源丰富、品牌有限的尴尬境地,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缺乏专业的文化研究机构。目前凤凰县对于民族文化工作的研究、规划和执行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无法衔接起来,无法深度的挖掘和广泛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而且凤凰城内现有的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品位不高,与别的旅游景区的商品大同小异,做工粗糙、质量低下,缺乏真正能代表凤凰特色的商品。

二是宣传缺乏特色,品牌意识低下。旅游品牌的宣传缺乏特色,直接影响了文化品牌的发展规模和效益,遏制了知名文化品牌的诞生,导致了虽然凤凰县的景点开发较多,但是缺乏精品旅游路线的现象。究其主要原因,首先是缺乏统筹规划,管理漏洞明显,许多经营个体仅以单纯盈利为目的的开发,反倒浪费了文化资源,降低了景点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其次是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薄弱,县城内许多景点服务设施不齐全,缺乏大型停车场,每到旅游旺季就交通堵塞,大部分乡村景点零星分散,道路崎岖,难以连成一线。

三、推进凤凰县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凤凰县文化旅游产业从开始的探索起步,到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步入提质增效的重要时期。凤凰县应积极顺应十要求,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战略构想,凭借良好的自然生态和原生态文化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让凤凰县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将湘西州打造成民族文化彰显的国内外知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1、增强旅游竞争力,创优融合条件

一是找准定位,突出历史文化。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得知凤凰县周边面临着众多同质不同位的旅游竞争地,因此凤凰县应该首先找好自己的定位。凤凰县应该把握好旅游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利用自身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条件,在文化旅游开发上牢牢依靠历史文化这条主线,其中穿民族风情和自然风貌。历史文化要面向全国和全世界,必须上规模上档次;自然风光只能面向当地和省内,可考虑小而精。这样既可避免投资分散,也能避免与周边景点的不良竞争,形成共创旅游精品的局面。

二是加快建设,拓宽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对外大通道,推动湘西州尽快融入长沙、重庆、桂林、贵阳4小时经济圈;加快建设景区连接线,改善凤凰通往各乡镇等重点旅游项目目的地的公路等级,完善县城路网系统,特别是通往景区的道路建设;加快对景区配套设施的改进,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如修建停车场、旅游公厕、自驾车营地等等,从而促进凤凰县文化旅游资源的内联外合,形成大旅游、大环线、大市场的文化旅游发展格局。

2、加强旅游开发力度,提升融合质量

一是传承传统,对接现代教育。对年轻一代进行现代化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其传统文化的教育。凤凰县内的少数民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在文化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针对性其特有的民俗文化开发民俗旅游的狩猎文化、饮食文化、民居文化、手工艺文化、歌舞文化、节日文化等。这样,让年轻人参与其中,在学习到现代文化的同时,也加强了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和继承。

二是保护开发,并行建设发展。首先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将凤凰古城的建筑进行统一规划,将不协调的建筑进行整治,严格规划审批新建和改建的房屋,务必保持其明清风格和民族风情;其次,将古城内的商铺进行整合,打造“凤凰小吃一条街”“民俗手工艺品一条街”等商业聚居场所,还原古城该有的古香古色。只有将这些具有历史人文内涵的文物古迹保护起来,才能真正吸引游客,让古城的文化旅游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三是寓教于游,推广民间文化。在古城内设置民俗手工艺品的展示区和参与区,建立展示区公开展示老工匠们制作工艺品的过程,并建立“银饰博物馆”、“蜡染博物馆”、“织锦博物馆”,加上现有的“古城博物馆”,将凤凰特色手工艺文化展示出来;参与区专门设立体验室,让游客们参与到一些简单的手工艺品如蜡染、扎染、编织的制作中去,并能将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带回。这样不仅能让游客在古城逗留的时候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还能推广传承凤凰快要消失的民间传统工艺。

3、加强旅游品牌建设,扩大融合效应

一是政府主导,加强商品研究。文化作为旅游业的灵魂,缺乏文化内涵的旅游业在市场上是没有竞争能力的。因此,政府首先应该将文化产业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进行开发,对文化产业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扶持;其次,要深挖苗族文化,将浓郁的苗寨乡土文化特色和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苗族风情等融入到旅游产品中,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不能让“舶来品”冒充苗族旅游商品。

文化旅游产业策划范文6

中国草塘千年古邑位于黔北四大古集镇之一的瓮安县猴场镇,距瓮安县主城区14公里。瓮安县位于贵州省中部,贵阳市的东北部,西距省会贵阳市89公里,北距历史名城遵义市150公里。瓮安已融入到重庆3小时经济圈,成为连接贵阳与遵义、重庆、成都的次中心区域,区位优势明显。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旅融合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区域文化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如果旅游资源充足、但文化内涵不够,或者文化资源丰富、但旅游资源缺乏,则可通过产业融合来创新资源,让文化的创意通过旅游得以展现,或让旅游产业的魅力借助文化得以传播。

一、品牌融合:文旅融合的形象引领

品牌是对外宣传的重要内容,是让游客认识、认知、认可的基本内容,草塘千年古邑需要通过文化资源梳理与研究,提炼草塘千年古邑文化品牌,并将文化品牌与旅游品牌相结合,实现品牌引领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草塘千年古邑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土司文化资源、戏曲文化资源等,同时,目前已完成千年古邑古建筑修复改造工程并投入使用,结合笔者参与草塘千年古邑项目文化项目中对草塘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梳理与研究,本文认为草塘千年古邑文化品牌定位为“千年土司、红色瓮安”,以土司文化为特色,红色文化为基础,打造以土司文化、红色文化为引领的文化品牌。同时,结合草塘千年古邑旅游景区建设,重点打造宋钦故居、草塘安抚司等土司文化景观,并策划相关的土司主题客栈、土司主题餐饮、土司主题活动等项目;结合猴场会议会址、猴场会议纪念馆、行居等红色文化资源,策划开发系列性红色文化体验活动、设计红色旅游精品路线,最终实现“千年土司、红色瓮安”文化品牌对草塘千年古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统领作用。

二、项目融合:文旅融合的具体应用

统一的品牌引领是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外部效应”,而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具体应用则是“内在体验”,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重在项目融合。

根据草塘千年古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资源现状,结合旅游产业发展相关要素,本文认为,可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文创商品方面,充分挖掘当地红色文化、土司文化等资源,结合现代创意设计和技术,研发设计出一系列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功能的文化创意商品,如土司元素玩偶、大戏楼积木、黔山书院拼图、红色记忆系列商品等。

(二)主题客栈方面,如依托景区现有建筑,围绕土司文化主题,策划设计出体现土司文化元素和风格的主题客栈和酒店,通过住土司主题酒店,睡土司主题床,感受土司主题文化,体验土司主题风情。

(三)主题街区方面,依托景区现有建筑与格局,策划开发土司主题文化街区,通过将土司文化元素“印在墙上”、“挂在树上”、“铺在路上”,全方位、立体化展示土司主题文化,通过销售土司特色商品、入驻土司主题酒店、品尝土司特色餐饮、欣赏土司特色表演、参与土司特色活动,多角度、全方位了解和参与土司文化、土司生活。

三、产业融合:文旅融合的全面对接

文化涵盖的内容丰富、全面,而旅游涉及交通、餐饮、咨询、住宿等多个行业,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不仅需要在具体项目上的融合,更需要全产业链的融合,真正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国家旅游局原局长邵琪伟曾指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站在旅游产业角度看,抓住了文化就抓住了核心价值;站在文化产业角度看,抓住了旅游就抓住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文化与旅游的产业化融合,将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形成共振,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要推动草塘千年古邑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必须厘清两个产业的产业链及不同环节,找到两个产业的最佳结合点。从旅游产业链来看,它是为了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旅游产业内部的不同企业承担不同的价值创造职能,共同向消费者提品和服务时形成的分工合作关系,主要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从文化产业链来看,它是在经济活动的“服务化”、“信息化”、“文化化”,现代经济越来越为“高技术和高文化附加值经济”所主导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主要包括文化创意、商品研发、市场推广、消费体验、消费反馈等环节。

结合草塘千年古邑项目实际情况,本文认为,必须将文化创意贯穿旅游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将文化产业的不同环节应用到旅游产业全过程中,实现以文化或文化创意为引领的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四、结语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和全域旅游的兴起,旅游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民大众的旅游次数、旅游时间也将越来越多,对旅游的品质、对景区的要求、对文化的追求也将越来越高,因为现代旅游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观光旅游,而是一种文化体验式、互动参与式、全域景观式旅游。

旅游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是文化再造、文化重塑、文化激活有效的表现形式,通过旅游,将深厚的文化寓教于游、寓教于乐,让文化广为传颂、生生不息。因此,没有旅游的文化就会缺乏活力、缺乏吸引力;反过来,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增加特色、增强竞争力与影响力的根本所在,同样,没有文化的旅游就会缺乏魅力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