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培训范文1
就目前一些城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都是由其他任科教师经培训后代任的情况来看,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更是堪忧。且不说大部分乡村学校并未达到“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要求,就算已经配备的学校,也基本是由语文或思想政治等文化课老师代任,不仅非心理学专业出身、没有任何资质证书,也基本未受过任何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虽然拥有一颗想帮助孩子的心,但一些非专业心理健康教师仍然持传统的思想政治的教育理念,或完全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视为等同,导致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四不像”。另外,由于缺乏相应的技能培训,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采用机械灌输和空洞教化的方式方法,并未学会从内心里倾听学生、理解学生。更为糟糕的是,如果自我成长方面未达到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要求,在遇到棘手的问题甚至教师自身都不知道如何处理,不能有效疏导孩子情绪情感上的问题,只是一味地教育孩子大道理,这样并不能达到行为的改变。
二、学校重视和宣传力度不足,学生缺乏求助途径
由于学校重视和宣传力度的不足,即便在一些具备专业心理健康教师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似乎仍然是一个“摆设”。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不足表现在:并未正式开设此类课程、当同学真正遇到问题时不知具体向谁或者用什么途径寻求帮助。一所几百名学生的学校中,往往只有一两名心理健康老师,无法正常为每个班级开设心理健康课,而由于不开设心理健康课这些老师平时并不露面,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便不知如何求助。在能开设心理健康课的情况下,对真正需要心理健康咨询与干预的学生,也基本不能提供有效的一对一面询辅导。另外,由于宣传意识薄弱,学校不能通过宣传栏、广播、手抄报等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
三、缺乏对农村学生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脱离农村教育实际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大量农民工入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日益突显,这不仅对乡村教育的发展造成了很大障碍,也对乡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重大挑战。留守儿童身上往往会出现性格上的孤独、自卑以及不能良好的与人沟通等心理问题。虽然开始有教师注意到,并给予他们生活和学习上的格外关注,但这并不能解决留守儿童孩子的实际心理问题。因此,乡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与学生实际心理健康问题相结合,探寻属于乡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模式,不能单纯照搬硬套已有的城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与家庭教育的相互配合
无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多大的发展进步,如果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与之相配合,都不能真正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是孩子良好人格形成的重要保证,家长忽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逃避自身责任其实是很多孩子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如果家长一味地依赖学校,而学校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只传授知识而忽视孩子心理健康教育,这对培养一个健全人格的人来说非常不利。就算学校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但家庭教育缺失造成的学生问题是学校教育所不能填补的。一些农民受自身文化程度和教育方法的限制,一心想着孩子考上大学出人头地,对孩子的学习压力和焦虑情绪根本不予重视。还有一些家长,只希望让孩子早些出去打工挣钱,孩子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都毫不在乎,更别说关心孩子的心灵成长。鉴于以上问题,要真正改变农村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必须要做到:
1.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资金投入,对心理健康教育设定专项拨款,完善经费监督机制。一方面,改善学校已有设施,力争每个学校都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另一方面,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在农村经济条件本来就很落后的情况下,只有适当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才能吸引专业人才返乡执教。
2.注重对专业心理健康教师的吸纳,对已有在职的非专业心理健康教师提供全面的专业培训。招聘专业出身、具有专业资质的心理健康教师任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展开的根本保证,也是培训其他非专业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重要途径。
3.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加强与家庭教育的相互配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小学都应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不仅要增加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途径、也要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了解与重视,以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实现全社会共同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最终目标。
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培训范文2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指出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在社会参与的力量中,家庭对小学生成长最为重要。家长是否有效地协同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决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心育的协同开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互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化。
青少年学生的成长环境主要有学校、社会和家庭。其中,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在社会参与的力量中,家庭对小学生成长最为重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是整个社会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则是孩子在其人生道路上所接受的一切教育的基础。所以,家长的教育行为是关系着孩子良好个性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关系着民族素质、国家命运的大事。家长是否有效的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决定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是学校责无旁贷的义务,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家校心育的协同开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相互补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化。
目前,有关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基本上立足于学校如何指导家庭,认为学校在协作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现实中家长素质良莠不齐;另一方面,学校是从事教育的专门机构,拥有大量的教育专职人员,懂得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能按教育规律科学地对儿童施以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起主导作用有利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成为一个一致的过程。而如何深入进行合作,家庭在协作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如何发挥,未有较深入的研究。这就造成了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不高、流于形式的现状,在实践中存在着种种问题。
一、家校协同开展心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教师对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
我曾对本校部分学生家长,进行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调查。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认识到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认识与行动存在差距。无论是与教师的谈话或是在日常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家长很少涉及或没有涉及到孩子的心理健康。从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看,大部分家长缺乏参与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或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人员的事情,是学校的任务,自己只管孩子的吃、穿、住。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一上了学,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一股脑儿地全推给了学校,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不仅如此,他们还会把家长参与看作是学校推卸责任、是学校无能的表现。
在对数十名教师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有个别教师认为“与家长保持一定的距离会工作得更好”,认为“后进生主要是因得不到家长的关心”,“家长让孩子看电视太多了”,“觉得家长不关心他们的孩子”,“放弃了父母的职责”。有个别教师认为,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素养差,心理健康教育又是新生事物,家长并不太了解,学校若组织家长参与心育麻烦太多,简直是自讨苦吃;或认为除了学校家长对学校的其他活动并不积极,他们跟教师在教育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和期望,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另外,一些学校认为搞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建个心理咨询室或辅导室应付上级检查,在硬件上作文章,根本谈不上与家长合作;或只由个别教师面向少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要与这些家长联系;或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热衷于编家长读本、讲概念,搞形式主义。
(二)实践中家校协作心育的误区
1.目的不明,活动简单化。在实践中,一些教师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于家长,认为是家教不好。或者将家长会,家访等家校协作形式看做是向家长告状的好机会,很少与家长协商解决问题。反之,家长也会有这种行为。有了这样一道屏障,双方根本无法平等地进行沟通合作。另外,学校开展的活动少有心理教育色彩,与班队活动协同;或在家长学校活动时什么都讲,没有专题。
2.活动缺乏针对性,流于形式。学校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笼统而空洞,内容庞杂而无序。往往是班主任认为必要时就进行,许多是有了问题才想起家长。即使是已经开展的活动,也往往没有计划、活动记录和总结,在活动时间上时断时续,只是围绕几个大的时期如期初、期末、节假日等进行,就是健康教育板报和小报也是几个月才出一期,家长学校好几个月才组织一次活动,随意性、盲目性强,家长所获得的也只是一些规劝性的知识和技能,很难迁移到日常家庭教育中。
3.以学校为中心,双向交流少。许多学校在实践中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仅仅把书报杂志上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摘抄到黑板、宣传栏或小报上,算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家长会几乎成了报告会——基本上是教师讲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或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家长只是接收器。这种单向交流,处处以学校为中心,只考虑到学校的需求,效果可想而知。
(三)专业人员匮乏,部分教师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家校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教师。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无论从规模还是业务水平,都不能与现实的需求相适应。专业教师相当匮乏,一所学校专职教师一般为1名,而需要服务的学生达几千人。部分教师尽管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训练,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由于教育教学经验不足,还基本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有的教师仓促上阵,缺乏科学基础知识,容易误导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有的教师只是讲授心理学知识,并要求学生上课记笔记,划重点,在对家长进行辅导的时候也是如此,这种重知识轻体验的授课反而加重了学生负担。另外,部分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优秀师资的欠缺,是制约家校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
二、国内外开展家校合作的方法
1.国外如何开展家校合作
当今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家校合作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校所采取的主要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美国学者按家长在学校合作中担任的角色分为三类:
①家长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家长以这种角色参与的家校合作方式主要有: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小报、家庭教育咨询、家校书面联系、电话联系和个别家长约见等。
②家长作为学校活动的自愿参与者。这类家校合作的方式主要有:家长报告会、课外辅导、家长帮助指导职业实习和特殊技能训练等。
③家长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家长参与决策的具体合作方式有:家长咨询委员会、教师-家长会、家长出任校董事会成员等。
2.我国开展家校合作的实践
在我国,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传统的“家长会”。根据学校工作日程安排,一般在开学、期末考试结束或举行大型活动之前,召集家长到校,沟通双方的情况。
二是近年来兴起的“家长学校”。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为家长提供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技巧。
三是家访。一般情况下,学校会将普防、随访和定期访问结合。家访可以具体个别地针对学生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家校联系,其最大的作用在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家长对教育子女的主动性。
三、我校家校协同开展心理教育的策略
(一)强化协作理念,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1.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提高教师的认识和心育水平。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家校协作气氛,首先要培训教师,让所有教师明确协作的意义及目的,懂得学校与家庭的协作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利益。另外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提高教师的心育水平。我校全体教职工通过定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如:①征定并阅读《中小学心理健康》杂志;②请进来,2007年7月我校请山西大学心理教育专家刘丽老师、2008年9月请太原电视大学的张奠石校长为全校教师作专题讲座;③走出去,2007年5月和2008年8月我校派专人到北京和哈尔滨参加了全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论坛;2008年10月校领导亲自参观心理教育示范校等等,通过这些方式一是让教师学习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认识,增加自身素质;二是掌握协作心育的基本要领,以积极的态度,接纳家长为协作伙伴,视家长为教育资源,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
2.通过参与活动和针对性培训,提高家长的认识和心育能力。我校主要通过每年落实“421”工程。即:4次家长培训会;2次家长参与的亲子活动;1次家长开放评价。
首先,每学年初要进行家长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参与教育的情况,及时捕捉信息。通过汇总,了解家长参与情况,已有的认知水平,进行针对性的培训。①对家长所存在的心育问题,划分类型,再有针对性地组织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能密切联系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②组织专家与家长面对面座谈,现场解疑。如:我校请山西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的专家对全校家长进行专题讲座,随后进行了与专家的面对面交流;2008年请“知心姐姐”报告团的老师对全体家长进行赏识培训;③向家长发放有关学习材料,并推荐针对性较强的书籍;④请学校的部分教师、优秀家长介绍成长的经验,因为榜样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容易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产生隐性和显性的综合效应。2007年11月我校组织学校领导、优秀教师夏燕萍和袁巧荣分年级与家长进行座谈;2008年5月邀请长治好家长周大淇对全校家长进行经验交流;⑤学校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组织一些亲子互动的情境活动,如:每年5月的体育节,亲子趣味运动会,设置了父母和孩子、父或母与孩子的项目;11月读书节,父母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并和孩子一起交流分享成果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们作为主要组织者,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了新的认识,并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更主动地与学校协作。
(二)协调组织机构,促进家校协作升华
为巩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必须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因为家庭和学校建立有效联络时,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可能很难达成目标,需要学校从制度方面对合作加以保障与鼓励。
为此,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逐步形成从上到下的行政领导、主要负责人、家长委员会三方指导体系。行政领导负责抓具体协调工作,协调各方,齐抓共管,统一领导,形成合力;主要负责人实行指导与管理结合、扶持与检查并重的工作方针,保证家校协同发展有序,措施有效,目标明确,方案落实;家长委员中的专家、学者、家长代表负责调查反馈合作情况,通过举办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推动家校的有效协作,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三)从家庭教育入手,提高家长自身素质
1.开办家长学校,举办系列讲座,传播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为家庭、学校的协作打好基础。家长学校授课内容主要涉及: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既从学校工作出发,也从家长的实际需要出发,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参加讲课的有专家学者,也有学校的领导、教师,还有家长本人。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举行大型心理健康讲座以及经验交流会,给家长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如:在聆听了长治优秀家长周大淇的经验介绍后,家长写心得交流讲座感受。另外通过参观学生作品;召开小型家长座谈会,共同研究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如:2008年11月我校举办家长学校的代表座谈会,让家长学校的成员来到学校参观校园、学校的设施设备、参加学校学生的早操、进到教室听教师授课,并和校领导座谈等;2007年5月,校长、心理教育的两位专家和学校单亲家长召开了心理健康教育研讨,就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展开了讨论,为单亲家庭的教育指明方向。
2.家访是学校和家庭联系的重要渠道,形成家访制度。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学年对学生普访一次,对学生存在的缺点和问题,主动从学校、教师的角度承担责任,不埋怨家长,不指责学生,和家长学生一起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进步。如:2008年9月我校召开了全校教师集体家访大行动,全校教师家访一位结对的学困生和一位单亲家庭的学生,走入学生的家庭,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和家长的讨论、了解,共同找到学生存在问题的症结,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和办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加强宣传和咨询,让家长和社会更多地了解并关注学校教育,形成积极参与教育的协作氛围。利用学校板报、广播、家庭教育小报等,指导家庭教育。请家长走进校门,参与学校活动,了解学校,重新认识学校,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如我校每年上半年举办亲子趣味运动会;6月举办学生综合展示活动;下半年举办“读书节”亲子共读书并交流分享活动;英语节家长参与活动,请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活动,体验教育,增强亲子感情。
(四)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拓展教育功能
社区教育是时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更包括社区的、家庭的正规的、非正规的一切教育过程。实施家校合作,客观上必须进行教育空间的拓展,开展全程、全员、全方位的社区教育,让每个学生、每个家长,随时随地都有学习的机会,随时都能感受到“教育场”的作用,从而提高家校协作的成效。社会的教育资源丰富多彩,如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公园等文化设施,各类工厂、机关、部队,还有社会上各种文艺人才、英雄人物、离退休干部、教师等都是教育有重要力量。
学校主动挖掘并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把家长学校与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联系起来,加强指导与引导,整合与拓展教育功能,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大环境。
总之,家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开展,才能优势互补,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资料
1、程正方 《学校管理心理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0.8
2、教育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002.8颁布
3、沈贵鹏载《教育研究》 《关于心育的几点思考》 2002年5月刊
4、姚本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 东方出版中心 2002年版
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培训范文3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文件精神,不断加强和改进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性和深入性,我校于2010年11月22~26日举办了题为“滋养心灵 快乐成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活动。
本次心理健康宣传周的主要活动有学生和家长的专题讲座、心理主题班会、心理原创作品征集活动、心理健康宣传展板展示、心理健康宣传咨询日及心理影片展播,旨在营造全校心理健康氛围,加强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必要的心理调适方法,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此次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的参与性高,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一、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纪实
11月22日在升旗仪式上,学校心理教师秦艳霄的讲话拉开了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的帷幕。同日下午,初一、初三年级各班举行心理主题班会。初一年级班会主题是“初中生活,我准备好了”,初三年级班会主题是“心新向荣”。本次初一、初三的主题班会均由各班的心理委员主持,班级气氛热烈,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踊跃,有效解决了心理困惑。
11月23日下午,心理教师尚玉宁为全校学生做了有关感恩和如何调整考试心态的心理健康教育电视讲座。列举事例引导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学会体谅、理解父母;同时介绍了考试的目的,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考试,学习查找知识的薄弱环节,利用考试进行总结和反思。本次讲座对广大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调适自我起到了一定的排忧、解惑的作用。
11月24日下午,全校学生观看了电影《叫我第一名》。它讲述了一个患有妥瑞氏症的人,凭借着对人生的乐观心态与追求梦想的执着,如愿成为人们眼里妥瑞症患者不可能从事的职业——教师的故事。此次电影展播,帮助学生们学会了从容地正视、接纳自己的缺点,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从而激发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增强了追求梦想、坚持到底的信念。
11月25日是本次心理宣传周的“心理咨询日”,我校邀请到陕西省学校心理学会多位专家为全校学生提供权威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参与心理测试和咨询,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了自己,强化了心理健康意识,增强了心理调节能力。
11月25日下午,达博教育向我校爱心捐赠心理实验器材。捐赠仪式由宋晋安副校长主持,达博教育及我校多位领导出席了捐赠仪式。宋晋安副校长表示我校会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更多的学生受益,来回报社会的厚爱。
11月26日下午,我校邀请陕西省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咨询师、中国儿童基金会委员刘月娥老师,给学校初二、初三年级部分家长做了题为《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的讲座。刘老师采用体验式的方式,使家长在活动中感受不良的亲子沟通方式造成的负面影响,在笑声中反思、收益,改变与孩子沟通的心态和方法。
本周全校学生参与心理原创作品征集活动,作品类型包括心理格言、心理漫画、心理健康教育徽标、心理情景剧剧本等。作品要求主题鲜明,积极向上,具有科学性和创意性。学生们踊跃报名参加,经评委组决定,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这项活动充分展示了我校学生的创作才能和个人风采,起到了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体会生活中的真善美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展板也是本次活动的亮点。在心理教师秦艳霄的指导下,初二年级各班心灵导师(心理委员)联合制作心理健康宣传展板,展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战胜恐惧、告别孤独、微笑每一天、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等主题。展板内容丰富,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很有教育意义。
二、本次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特色
1.领导重视。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此次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向全校发出通知,要求全体师生全力配合开展工作,保证了活动顺利、有序地进行。校园网站也就本周活动进行了相关系列报道。
2.普及性高、参与面广。本次心理健康宣传周活动形式多样,包括学生讲座、心理主题班会、心理原创作品征集、心理健康宣传展板展示、心理健康宣传咨询日、心理影片展播。每天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向全体学生普及、传播心理健康知识,而学生们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选择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从而达到全员参与、全员受益、共同提高的目的。
3.针对性强。对于家庭教育讲座,我校选择了初二、初三年级部分家长参与此活动。11月初我校心理教师对家长进行亲子关系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结果并向每位家长发放调查结果和建议,同时家长给予学校反馈。本次参与讲座的初二年级的家长是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亲子关系需调整的那部分人;初三年级各班由班主任在了解班级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每班选择5名需要调整亲子关系的家长参加讲座。此次活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选择需要帮助的家长参加家庭教育讲座,可以指导他们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技能。
4.充分发挥心理委员的作用。我校各年级各班设置了心理委员两名,心理教师定期召开培训会和座谈会对心理委员进行培训,包括专业心理知识的讲解和助人自助技能的指导。旨在由心理委员观察并及时报告同学中存在的异常心理现象,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和同学、朋友间的心理辅导,化解他们的人际矛盾,解除心理困扰,营造积极健康的班级氛围。培训会上,心理教师就如何制作心理展板、如何支持召开好心理主题班会等对心理委员进行相关培训。在本次活动周中,心理委员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主动、积极地开展工作。他们在各项活动中都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带动周围同学积极踊跃参与活动,协助学校更加有效、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5.邀请校外心理专家。邀请校外心理专家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专业服务,是本次心理活动周的特色之一。周四的“心理咨询日”,我校邀请到陕西省学校心理学会专家孙爱娟、司晓东、严静和稽亚萍老师为全校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和现场咨询。周五的家庭教育讲座我校邀请到陕西省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咨询师、中国儿童基金会委员刘月娥老师,给学校初二、初三年级部分家长做题为《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的讲座。
三、心理健康宣传周效果
1.营造了良好校园氛围。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了解了心理健康的科普知识,形成了人人重视心理健康、关注心灵成长的良好氛围,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消除了对某些心理学知识的误读。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展板由每班心理委员负责,联合宣传委员及其他学生,结合学生们对心理知识的需求,在经过调查、整理资料、设计展板版式后制作,如:《我爱我自己》通过“心中的瓶子”“WE THINK”“量一量你有多少水”“如何爱你自己”和“爱自己爱别人”五个板块阐述“学会自爱”这一主题,其中针对“爱自己”和“自私”两个概念的不同进行了明确的解释,消除了大部分学生对“爱自己”认识的偏见。
现场心理咨询也使更多的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发展、成长的重要性,关注心理健康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有心理困惑可以求助心理老师。纠正了一些对心理学认识的误区,消除了一些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取得一定的效果。
3.增强了学生心理自助能力。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关注自身和他人的心理健康,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有所提高,逐渐开始接受心理咨询服务。活动结束后主动求助心理老师解决心理困惑的学生人数逐步增多。这些表示学生希望在心理咨询后提高自身心理自助的能力,这也反映出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逐渐深化。
4.提高了家长亲子沟通的能力。我校精心挑选200余名需要帮助的家长,针对他们在亲子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并邀请家庭教育专家召开家庭教育讲座。讲座后,专家和心理教师一起为家长做了现场咨询,解答家长们提出的各种困惑。家长们表示:讲座很实用,既使自身看到了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又学到了和孩子沟通的技巧。
5.提高了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课间,各年级学生兴趣盎然地参观心理健康宣传展板,并学习展示的内容,他们纷纷表示展板内容丰富,与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很有教育意义和趣味性,看后受益匪浅。在心理影片展播后,学生们表示,看到患有妥瑞氏症的人都可以保持乐观心态去追求梦想,自己有什么理由退缩和放弃?心理健康教育电视讲座纠正了一些学生平时存在的、常见的心理学认识误区,强化了心理健康意识,增强了心理调节能力。
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培训范文4
[关键词]流动儿童;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流动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一)流动儿童的消极情绪较普遍
研究发现,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其他儿童偏低,有较为普遍的消极情绪,如焦虑、抑郁、自卑较为严重,还常常体验到被歧视感、不平等感,甚至发生身份认同的危机。1.自卑感。因为城乡消费、语言、生活习惯、教育水平等差距加大,流动儿童可能会因各方面比不上城市儿童明显体验到自卑感,缺乏自信。一项调查表明:近四分之一的流动儿童认为自己在学校中什么都比别的同学差,超过半数的流动儿童认为自己表现平平,没有值得骄傲的地方。部分流动儿童有社交回避现象,既不愿或不敢主动跟同学交往,也害怕跟老师交流,对老师的批评特别敏感紧张。在课堂上则表现为安静沉默,不敢举手,更不敢大声发言。2.孤独感。新的城市、新的学校、新的同学、新的老师,对流动儿童来说,这种环境的巨大变化都将使之产生心理上的烦恼和压力,使之体验到较强的孤独感和较低的归属感。若加之因为生活习惯、语言的不同而出现同伴交往困难,尤其会加重流动儿童的孤独感,甚至出现焦虑和抑郁倾向,产生适应性心理障碍。3.被歧视感。流动儿童多是从落后地区进入到发达地区,其城乡差距常让他们体验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歧视感。其就读的学校常被称之为“打工子弟学校”,其设施设备、师资等教育资源相对落后。或进入到公办学校,被称之为“借读生”、“插班生”、“乡下人”。在公办学校读书期间,可能会遭受到来自城市同学的明显有意的排斥、孤立,或者是无意的疏远和冷淡。此外,流动儿童在流动过程中往往出现超龄入学、或者因为跨地跨校的不连贯学习生活而造成学习成绩较差,可能导致一些教师和城市学生家长对流动儿童有偏见。或者在社会生活中,其父母被称为“外来人口”,自身也体会到“农村的孩子比城里的孩子低人一等”的不平等感,甚至感受到自己是边缘人,产生身份认同危机,阻碍自身融入到城市社会。
(二)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较突出
流动儿童的年龄为6-14周岁之间,在心理上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外部环境的稳定与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到其心理和行为的顺利发展。流动生活、新环境的适应往往让流动儿童很容易表现出一些问题行为,如退缩、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较差等。研究表明,流动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紧张和敏感,不能形成较为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如不爱合作活动、对老师或家长的批评过分敏感、不善于与人交往,表现出性格内向、敏感,行为拘谨、相对孤僻。表现出较为突出的行为适应问题。
(三)流动儿童的学习问题较明显
1.学习动机缺乏。因受跨地跨校的不连贯学习生活的影响,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多处于中等偏下,加之父母教育指导能力的不足,家庭经济和地位难以获得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流动儿童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均受到影响,表现出学习动机不足、学习积极性偏低,自信心不够。2.学习适应困难有研究发现,流动儿童中表现出学习适应困难的比例较城市儿童高。究其原因,可能是与学习环境不稳定、教育条件不足、教学方式方法不适应有关。城市学校里,教学进度较快,知识拓展面广,采用信息化手段,城市儿童配备智能化学习设备甚至参加各种学习班。通常流动儿童对新学校的学习生活不能适应,如出现偏科现象,英语学习很困难,学习效率低,厌学情绪比较明显,甚至逃学,沉湎于电子游戏,直接影响学习成绩。
二、构建流动儿童“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流动儿童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个人的一些性格特征、不良的家庭环境、粗暴的教育方式、频繁流动的现实、老师的偏见以及社会制度带来的歧视和排斥等因素都会引发流动儿童的心理问题。从系统观点来看,在流动儿童心理救助过程中,应加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工作机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的合作,共同开展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工作,促进流动儿童健康成长与城市融入。从宏观层面,需要改革基于户籍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制度,制定科学政策和完善流动儿童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从中观层面,需要改革和完善学校教育制度和义务教育财政拨款制度,加强教育规划和财政保障,促进流动儿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从微观层面,需要构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三者协调的“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城市学校教师应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心关爱流动儿童,帮助流动儿童适应并喜欢新的学校生活,同时开设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开展相关活动,培养流动儿童阳光心态和良好心理素质,并通过社区家庭教育培训,指导流动儿童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能力,进一步提高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性。
(一)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城市学校是开展流动儿童心理救助工作的主阵地,重点任务是为流动儿童营造无歧视与偏见的育人环境,创设和谐的班级氛围,开设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各类型心理健康实践活动,提供针对性的个体心理辅导等。1.学校管理者的工作要为流动儿童营造一个包容、和谐、无歧视与偏见的育人环境。城市学校要认真贯彻国家和各级政府有关流动儿童就学的相关政策,推动教育的公平性改革,并制定相应制度,杜绝歧视学生行为。2.班主任的工作打造一个温暖、宽松的班集体,帮助流动儿童减少转学带来的不适应。肯定他们的优点,给以正面的评价,创设平台展示他们的特长,给以合适的岗位,让其参与班级的管理,从而使其融入新集体。同时要创设各种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有点滴的成功体验,培养他们的自信。此外,还可组织一些有关友情结对、感恩父母与老师、成长路上等“关爱学生”的主题班会,激发每个学生的关爱意识,给予流动儿童爱的滋润,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减少其孤独感。3.科任教师的工作每一位教师都要实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对流动儿童行为、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学习,消除对流动儿童的偏见,给予流动儿童人文关怀,真诚关心孩子们的成长。从优势视角看到孩子们的优点,多鼓励表扬,少指责批评。帮助流动儿童克服学习畏难情绪,给予弱势学科辅导。同时教育班级同学互帮互助互爱,在学习上结成对子,让流动儿童适应并喜欢新的学习生活。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参加“爱心妈妈”、“爱心屋”等关爱帮扶活动。4.心理老师的工作第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在了解流动儿童心理发展状况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开展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预防和干预工作。可以利用心理健康课、每周的班队会课,对学生进行自理、自护、自尊、自律、自强、健康、学习、亲情、交友等广泛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班级或小组参与和体验的形式,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自我心理教育能力。第二,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工作。加强心理辅导软硬件设施建设,如心理咨询室、沙盘室、宣泄室、心理测评软件。定期与流动儿童沟通交流,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学习、人际、自我成长等个体心理辅导,帮助流动儿童拥有积极阳光心态,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二)家长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父母是人生最重要的老师。孩子的习惯、求知、为人、处事等的培养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引导。但研究发现,大多数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功能存在问题。1.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流动儿童的父母多为生计奔波,甚至居无定所,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品德以及心理发展。有的父母则是因为文化层次较低,没有科学的教育理念,更无合适的教育方法。一方面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与家长无关,家长不必参与教育;一方面认为照顾孩子生活即可,其他不重要。流动儿童父母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常错过孩子教育的关键期,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2.家长榜样示范缺乏。流动儿童父母在城市打工,常面临巨大的经济与生存压力。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和取得的成绩,反而容易将自身不良情绪、不良思想和习惯转嫁或传递给孩子,无形中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3.学习环境欠佳。大多数流动儿童家庭学习环境较差,也没有跟城市孩子一样的学习辅助设备。同时,大多数流动儿童课余时间要承担较多的家务,没有充足的学习时间,甚至睡眠不足,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学习。4.忽视孩子心理健康。流动儿童的父母多采用专制式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较少给予孩子情感温暖和理解;家庭成员之间较少沟通、交流,亲子关系疏离;加上经济不稳定,家庭心理氛围压抑、紧张,使得流动儿童有较强烈的自卑、孤独心理,较少安全感和幸福感,孩子的心灵变得脆弱敏感易受挫折。基于以上分析,家长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能力。可参加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讲座与培训、家庭教育经验分享、亲子主题活动,也可寻求专业人士、相关社会组织的专业指导。
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培训范文5
本文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工程,指出了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做法,同时给出了评价,对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社区共同参与的一体化网络体系工程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家庭;社区
1.引言
“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当今的一个时代主题,需要全体社会成员保持着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所有的潜能都尽大地激发出来,行为和身心发展更加和谐。
2.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做法与评价
2.1不断创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尤其是对心理健康融入学校的考核,这样学校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对于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还可以让教师和家长都参与其中,从而促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以“生命教育周”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合格校”评估为突破口,每一年都开展不同形式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强调生活与生命、个体与社会的协调统一。成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开展心理健康合格学校评估,对评估工作要合理部署,目的明确,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普级化,做到规范化和科学化。学校可以通过汇报、答辩和台帐呈现等环节来展示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果,学校除了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外,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活泼的心理咨询、心理社团等活动,更要培养相关的心理专业教师,全员参与培训,将心理健康渗透到各个层面,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更要走进社区,注重学校和家长的联系,营造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2.2不断创新家庭心理教育模式。
家庭心理教育模式应该从提高家长素质入手,全面推进家庭心理教育,可以以妇联为主要工作主体,形成一个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的家庭心理教育工作机制,建立一批批主要的家庭心理教育工作阵地,可以是社区中的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可以是学校建立的心理教育指导中心,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可以开展心理教育巡回演讲、宣讲团,走进社区,去普及心理教育。
2.3不断创新社会心理培育模式。
社会教育指的是除去学校和家庭教育以外的其他教育活动,是人类最早的教育形式。心理健康教育要借助社会的力量、政府的力量成立相关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建设心理咨询网站,开通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平台等。借助社会上知名的心理学家、学者,开展公益性质的心理咨询活动和讲演,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正确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尽量为每一位同学建立心理档案,关注每一个同学的健康成长,通过社区、家庭、学校“三位一体”工作平台,通过信息的搜集、反馈,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有参与性和实践性。
3.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社区共同参与的一体化网络体系工程的思考
要实现以学校为主导,家庭、社区共同参与的教育目标,关键一步就是首先在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基础上,合理、充分的利用家庭和社会的资源,将教育由单一的学校渠道变成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多渠道教育体系,三个资源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机制是操作性很强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推进要明确三者的不同职责,要形成|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主题,社区主动融合”的教育框架,以网络为依托,整合学校、家庭、社区的优势资源,三者各司其责,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做强。
首先,家长要明确正确的家庭心理教育目的,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要善于观察孩子在为人处事上所表现的性格特点,注重提升孩子的生活品位,不断去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价值观。同时,身教重于言教,家长更要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其次,作为主导作用的学校,更要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第一,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科学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第二,要让学生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水平上要多实践,不是出现了心理问题采取预防和干涉;第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经费投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课题,提升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第四,积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作用,做好学生与家长的沟通桥梁,尽量做好家长对学校工作的认可和配合,也要利用社区的优势资源,将学校教育扩展到校外,发挥社区文化中心的作用,促进社区的发展,进而来促进学校教育。
第三,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关教育职能部门要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创造出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尤其是地方宣传部、文明办、团委这些职能部门更要采取多种形式、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要去关注留守儿童、流浪儿童等弱势群体,营造出一个干干净净、温暖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四,改革和创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改革和创新领导机制,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到重要位置上来抓,放到制度层面去抓去管;改革和创新投入机制,财政部门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财政预算、加大资金投入比例,设立相关专项资金;改革和创新奖惩机制,对心理健康教育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都要做出奖励,对没有达要求的单位应该做出相应的惩戒。
作者:赵亮 单位: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孙雪娜,杨夕秋.网络教育、网络心理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06):48-50.
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培训范文6
包庆余:德育要融合在教育教学当中,不能割裂。思考一个地域的德育工作,必须要将它放在整个教育体系当中。嘉善是国家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试点县,教师流动的根本就是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我个人认为,让优质教育的阳光照进每个学校、每个受教育者的心田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和追求。这些年,嘉善教育的“主线”有两条:教育转型和质量效益。我们通过两大主线,依托教师流动,来改善教育生态,达到“让优质教育的阳光照进每个学校”的目标。在教育均衡背景下,嘉善德育工作的发展思路是,既要传承过去的生态德育,秉承原有的亮点,主张体验性和活动性,又要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寻找新的增长点,倡导德育落地生根,向生活化德育要质量。在这个大目标下,我们提出“做有灵魂的德育”。德育的灵魂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从国家层面,要弘扬核心价值观,倡导国家意识,这是一切德育工作的前提;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民族的“根”植入孩子们的心里;我们要深刻体会“少年儿童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长大后做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讲话的精髓,全面开展“三爱”教育,全面培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地域层面,德育工作不能脱离地方土壤空喊口号。我们嘉善地嘉人善,在这片肥沃的土壤下,形成了人们和善、合作的品性,所以我们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引导学生向善、从善、行善,比如我们挖掘地方资源,开发《善的教育》等系列地方教材,让学生及家长共同浸润其中,教育学生崇尚善的行为,形成善的意识,脑中有善的思想;很多学校都以“善”文化为基础开展“善的教育”,这里包括:老师善于教,学生善于学,同伴之间善于合作,对生态环境友善……让我们嘉善的学生身上带着淳朴的地域文化烙印。
从学校层面,我们要求各学校根据自身发展历史、办学理念、教师水平,来落实国家及地域的德育目标,倡导“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要做“有主题、成主线、有特色,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校本德育。在具体工作当中,我们一直坚持四个原则:
第一,要坚持继承传统、立足时代,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原则。既要有短暂的继承也要有长远的发展;我们一直坚持递进式的工作方式,有序推动德育工作的发展。九十年代,嘉善县“生态德育”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课题,通过“环境影响策略、过程习得策略、课程引领策略”三大策略,打造良好的德育生态环境。今年,在秉承原有亮点的基础上,我们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嘉善县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丰富了学校德育工作载体及抓手,引领、指导学校德育工作科学、规范地开展。
第二,要坚持贴近生活,符合实际的原则。我们倡导德育落地生根,向生活化德育要质量,用好各类教育资源,构建社区、家庭、学校的德育“立交桥”。
第三,要坚持知行统一,重视体验的原则。德育不仅仅是灌输,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心灵体验。
第四,要坚持分类指导和分层推进的原则。学校生源和教师水平存在差异性,递进式的推进原则有利于实行发展性评价,有利于推动学校形成特色,百花齐放。如大舜小学从小小纽扣上得到启发,围绕一种“精神”(小纽扣精神:平凡中见证美丽),一套“校本”(县精品课程《小纽扣大世界》),四大“策略”(环境熏陶策略,活动历练策略,课程保障策略,科研引领策略),三个“了不起”(钮乡了不起,钮乡人了不起,争做了不起的钮乡人)构建“钮扣文化”特色德育。2015年,大舜小学凭借“钮扣文化”特色项目成为我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教学基地。
:德育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全员育人的“大德育”对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请问,嘉善在这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包庆余:培养好教师是解决“德育工作谁去做”的问题。我们在德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上,首先通过“三课联动”,来实现育人模式的转换,推动教师育人能力的提高。三课就是课堂、课程和课题,借助课博会平台实施三课联动,即开展各学科课堂教学成果展示;加强课程建设,高中开发选修课程,义务段大力发展校本课程;课题与教学、科研与教学实践结合,把课题成果转化并推广运用。在学科培训中强调师德建设,重点宣传师德高尚的典范,如“十佳教师”风采展示,在县电视台上展示“最美教师”师德事迹等。我们成立了相应的组织为教师德育专业化成长提供良好的土壤,如2013年我县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以下简称“研训中心”)成立了德育处,在开发县域家庭教育课程、校园文化建设、骨干班主任队伍建设等多方面指导和引领着全县德育工作的发展;在德育管理方面,研训中心在各校设立德育教研组,加强了班级文化、班主任队伍、家庭教育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研究的力度,引导各校德育骨干从科研的角度思考德育工作。
此外,我们在教育学会中成立德育研究分会,由县研训中心党支部书记陈刚担任会长,德育处副主任钱鲍芳担任副会长,引领德育课题、破解德育难题。
第二,我们开展德育工作能力提升行动,积极搭建交流展示平台,如每年开展一次主题德育论坛,先确定主题,让教师们围绕该主题在论坛上各抒己见,实现思想的碰撞;每年组织一次班主任技能大赛,把最优秀的班主任推荐出去,与别的地区的优秀班主任进行交流、提升,回来把经验辐射,带动学校班主任队伍的发展;每年组织两次主题班会观摩活动,提升班主任的技能。
第三,心理健康与教师德育专业化成长相结合。目前我县已选拔100名骨干班主任,要求他们通过培训获得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认定,并具备较扎实的理论知识、技能技巧和实践经验,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能运用心理学知识开展德育与辅导工作;满三年的青年教师考核,需通过培训获得心理健康c证,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能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运用到工作中;建立心理健康志愿者队伍,及时宣传与更新心理健康知识,组织相关的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工作等等。
:德育课程的开发决定着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艺术性,请您谈谈,嘉善是如何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实现课程育人的?
包庆余:课程是德育的主渠道。这相当于解决“德育工作做什么”的问题。我们要坚定信念,深化课程改革,秉承“充分利用好德育国家课程、完善德育地方课程、发展校本课程”的理念,发展性评价特色学校和特色项目,鼓励学校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有些学校凝练学校精神、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构建了符合自己学校实际的课程体系。如丁栅中心学校编撰的校本课程《栅里歌――水乡流韵・嘉善田歌》,在全省各地市推荐评比的读本中脱颖而出,荣获2013省“非遗”读本一等奖;干窑中学的《不息的窑火》,嘉善高级中学《善的故事》,体现了地域文化与德育的融合。
精品课程评比,为德育课程展示搭建平台。我县在各个学段开展精品课程评比活动,以此促进校本课程从数量到质量提升。如,俞汇小学把德育工作巧妙地渗透到了学生喜爱的科技创新活动中,编撰的校本课程《农村孩子的科普天地》获省精品校本课程一等奖。
2014年,我们提出了好的班主任要编写三种课程:班会课程、活动课程、家长课程。学校和教师们目标更明确,工作更有针对性。早在2013年,县教育局就推出“教师能力1+x培训”逐步提出教师能力1+x的要求,即一项学科专业技能,x项课程开发技能,利用我县的特色项目学校的资源,开展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培训,如摄影、书法、篆刻等培训班,为学校研发校本课程以及课外活动提供更多师资储备。
: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在您看来,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包庆余:我们要形成尊重主体,唤醒学生自主意识的共识。德育必然是通过体验式、活动式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扎根,潜移默化,播下育德的种子。空洞的说教显然不能很好地实现德育目标。比如让孩子理解“劳动”,必须让孩子通过付出体力这样的行为方式,流汗、劳累等必要的体验,才能真正懂得什么才是劳动。我县在德育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比如通过百佳社团的评比活动,推动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建立。具体方式有:
第一,立足第一课堂,拓展第二课堂(社团),发展第三课堂(网络),让课堂成为学生主体参与的重要阵地;
第二,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闲暇时间直接参与。我们整合关工委、教育局、团委、妇联、宣传部各个部门的力量,共同设计学生节假日、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建设了一批综合实践基地,如县档案馆、嘉善县报社等。
第三,大力发展走班模式下的选择性德育,让学生在参加德育活动有选择权,参与德育课程有选择权,接受德育方式有选择权。
第四,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根据各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分学段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同时构建系统完备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体系。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开展对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的生活、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可有效解决学生在理想、心理、学业、生活和生涯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和困扰。
第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滋养德育素养。比如,嘉善高级中学每年都组织“重走路”远足活动,干窑中学的寻访窑文化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还要志同道合。请问,在家校合力育人方面嘉善有哪些经验可以一同分享?
包庆余: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的重要“增长点”:家长可以成为教师资源的一部分,也可以成为学校管理者的一部分。2013年6月,嘉善县被确立为全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试点单位,到目前为止,我们基本构建了以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为主要平台,以覆盖城乡家庭教育站、村(社区)指导点为基本网络,以家长学校总校和各级各类家长学校为重要载体,以“善育善成”为基本内容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我县组织了由50多名骨干教师、心理学业务骨干和美术教师组成的编写团队,开展《嘉善县家庭教育指导系列读本》编写工作,推进嘉善县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的开展。
家校形成合力育人,已经在我县教育工作者心中形成共识,主要的经验有五点:
第一,机制的健全上,构建好县家庭教育的指导服务体系:我们与妇联合作,在我县的社区学院成立家长总校,形成各个乡镇的家长分校,将成人学校纳入进来,妇联作为家庭教育的指导站,定期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大讲堂;
第二,业务指导上,由县研训中心德育处专门负责家庭教育指导和县域家庭教育读本的开发工作,引领全县的班主任指导家长提升家教意识和能力。
第三,家庭教育县域课程开发上,研训中心组织县内心理健康骨干教师、资深优秀班主任、学校德育管理者组建的团队,从0到18岁,开发了早教、幼儿园、小学低段、小学中高段、初中、普高、职高七个学段的县域家庭教育读本。
第四,利用媒体传播家庭教育知识:我们成立家庭教育网、家庭教育报,在嘉善报、电视台上面开辟专门的栏目。
第五,创新评价机制,每年县教育局拨款30万元鼓励学校加入到“新家长学校”的创建中来。
:当代青少年的成长环境较之以往更加纷繁复杂,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思想多元化等等,在您看来,有哪些主要因素在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包庆余:这是我们担心的问题。现在青少年的成长环境过于多元化,一些网络和媒体信息会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误导作用;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导向也会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
所以,家庭、社会、学校要形成合力,变不利的因素为有利的因素,重视言传身教,在学生周围营造正能量的环境,努力让学生成长为健全的人,形成健康、积极的价值观。
我们以“三化”为策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第一,德育的方式要逐步现代化,利用媒体、网络传递正确的舆论。微散文大赛我们已经坚持了多年,2015年,我们以“回归纯粹,继续延续生命的常数”为主题,传承“善文化”主题活动,使之成为我县提升县域人文素养的品牌项目。
第二,德育管理社区化。要求社区为未成年人成长搭建良好的平台,我们在社区内开展道德讲堂、社区义工活动、发动“五老”队伍的力量,为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保驾护航。
第三,德育要有一定的模式化。德育要重视体验,也需要必要的模式,要固化、规范学生的行为,形成思想强化。“灌输”正确的思想,形成正向引导,让青少年在成长道路上不走或少走弯路,成长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一名教育行政管理者,您对嘉善县未来的德育工作又有什么样的期待呢?
包庆余:作为嘉善县教育的行政管理者,我两个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