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临床护理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临床护理概念范文1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05-0143-04
糖尿病是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与遗传、环境因素有关,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糖尿病发病率高,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影响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给家庭及社会造成经济负担。尿失禁是尿控失常情况,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研究显示,女性、肥胖、年龄≥50岁、有尿失禁家族史的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尿失禁[1,2]。循证护理是基于循证医学发展而来的一种护理理念,包括最佳研究证据,临床经验及技能,患者价值与愿望。其核心是提示护理工作人员在实践中不能单凭临床经验或过时或不完善的理论知识处理问题,而要遵循科学的原则和依据。本研究对中年女性糖尿病合并尿失禁患者给予循证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6月在我院诊断治疗的糖尿病合并尿失禁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尿失禁问卷简表评分筛选的女性轻度、中度尿失禁患者,年龄45~59岁。排除标准:泌尿器官畸形,有精神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系统肿瘤、盆腔有放疗史、严重肝肾功能异常、尿道梗阻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30例。干预组平均年龄(53.1±9.3)岁,糖尿病病程(7.1±2.3)年;BMI(23.3±2.6)kg/m2;ICIQ-SF评分13例1~5分,17例6~12分。对照组平均年龄(53.3±9.1)岁,糖尿病病程(7.3±2.1)年;BMI(23.1±2.4)kg/m2;ICIQ-SF评分12例1~5分,18例6~12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糖尿病合并尿失禁护理,入院后常规入院健康教育,进行糖尿病饮食及生活习惯指导。干预组采用循证护理干预:(1)建立循证问题,糖尿病合并尿失禁对日常生活有严重的影响,且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心理障碍。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下降,尿失禁也易导致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患者血糖控制也影响尿失禁的严重程度。因此,应动态观察患者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2)针对问题寻找循证支持。查阅文献、教科书,搜集现有的护理研究证据,对现有的资料进行分析、评价,结合得到的循证证据、经验、患者需求,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并制定最佳的实施计划。(3)循证护理实施。①循证。女性糖尿病合并尿失禁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健康人群,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发病率也有所差异,与糖尿病代谢紊乱、神经纤维损伤、神经递质下降、血液高凝等有关。随着年龄的增加,尿失禁的发生率也显著升高,尤其绝经后女性,尿失禁的发生率显著升高。进行有效的护理能够改善患者血糖控制水平,改善代谢紊乱,并且良好的心理护理对恢复盆底功能,提高患者依从性均具有重要的意义。②循证护理实施。心理护理。提高患者对本病的认识态度以及重视程度,避免焦虑、抑郁、敌对、不安等不良情绪,鼓励患者倾诉内心想法,告诉患者经过正确的治疗及护理尿失禁可以得到有效控制。鼓励患者参加社交活动,鼓励家属给予支持,为患者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培养合理的饮食生活习惯,制定合适的锻炼计划,多食水果蔬菜以及粗纤维食物,饮水量每天控制在2000~2500 mL。预防便秘,避免腹压增高而导致尿失禁。保持良好的习惯,稳定的情绪,及时排空膀胱。积极治疗咳嗽等,不从事过重的体力劳动及运动。按时服用降糖药物,良好地控制血糖。指导患者进行盆底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行凯格尔运动,用力收缩,加紧臀部,每次持续5 s,放松5~10 s,重复,连续 20 次,每天3~4次。
1.3干预效果评价
根据治疗后ICIQ-SF评分及临床症状评价干预效果:痊愈为症状消失,ICIQ-SF评分0分;显效为症状改善,ICIQ-SF评分较治疗前下降≥70%;有效为症状有所好转,ICIQ-SF评分较治疗前下降≥30%,但达不到70%;无效为达不到上述标准。比较干预前、干预后4周及干预后8周ICIQ-SF评分。比较干预前及干预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以餐后血糖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及F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效果比较
干预组总干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66,P
2.2 两组干预前后ICIQ-SF评分比较
干预后两组ICIQ-SF评分均有显著改善,干预组干预后4周及干预后8周ICIQ-SF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对照组干预后8周ICIQ-SF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干预前后FBG以及2 h PG 比较
两组干预后FBG以及2 h PG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循证护理是将法学的思想融入护理理念中,认为“证据”在进行护理干预也是十分重要的,任何一个护理方案的提出,都要有相应的依据和证据[3,4]。1991年加拿大学者Guyatt最先使用循证医学这一术语,1992年加拿大Lsackett等对循证医学概念进行了整理与完善,其核心思想是审慎地、明确地、明智地应用当代最佳证据,对个体患者医疗做出决策。循证医学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重视患者价值观及期待[5,6]。循证护理用批判的思维方式寻求最佳的护理策略,用较低的成本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7,8]。近几年来循证护理观念在护理领域逐渐兴起。
循证护理即以有意义的既往研究结果为依据,提出护理工作中的问题,搜索既往的研究成果,寻找实证,制定最佳的护理策略,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护理[9,10]。循证护理有三部分内容,最适用的护理研究成果,并且能够被利用,护士技能、经验,患者的实际愿望。将三部分内容有机结合,用既往的研究作为指导,制定护理计划,提高护理质量。护士的临床经验、护理实践在循证护理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循证护理遵循了整体护理的核心理念,而整体护理的核心是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但除了整体护理,循证护理还体现了个体化护理。循证护理的实施分五步:①护理人员根据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特定化、结构化这些问题;②根据这些问题在数据库查找相关文献,寻找既往研究实证,寻找国内外相关的文献;③对科研实证的有效性与实用性进行审慎评审,评价这些研究实证的科学性、严密性、有效性,选择有效的结论;④结合研究实证与临床知识及经验、患者需求,提出最佳的护理策略;⑤根据护理策略实施护理,并通过动态评审的方法监测效果。循证护理强调了从临床实践问题出发,结合研究结果、临床经验、患者需求,综合了直接经验与间接知识,在临床工作中激发团队协作精神,重视护理质量以及护理评价,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节约卫生资源[11-13]。
临床护理概念范文2
1向学生介绍EBN概况
1.1课堂教学时向学生详细介绍EBN起源、产生
背景,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到EBN。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Sacktt和Elebcher倡导下建立了流行病学学科和工作网,目的是指导临床医师阅读医学文献,保持知识不断更新,形成医学文献评价标准。到20世纪90年代,SackttDL等对文献的评价标准加以改进形成“使用者指南“(User''''sGuides)来指导临床医师如何收集和评价有关文献,找出相关证据,解决所碰到临床实际问题[2]。EBN受其影响而产生。将遵循最佳证据的新思想、新概念引入到护理领域中,其实质是在客观、明确、运用最新证据的基础上开展护理工作,力求摆脱以经验基础的传统护理概念,向以最佳证据为基础的现代护理学方向发展。
1.2让学生明确EBN概念和实践程序,激发学生对其兴趣。EBN是近年来发展的产物,受教育影响
对其了解参差不齐。何谓EBN?直译“以证据为基础的护理”,指护理人员在实践中将科研结论与病人需求相结合,考虑当时的临床环境,根据个人经验,最终做出护理决策[3]。又称循证护理或求证护理,是将来自临床专家的研究,病人的愿望和现存的研究资料整合成为最好的证据,来制定病人的卫生保健计划[4]。其实施分五个步骤:
1.2.1提出问题
要求学生用评判性思维来发现病人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一些临床问题。如使用青霉素为什么有的病人会发生过敏反应;如何做出对过敏者的确切判断;评价不同病人对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效果;评价不同的护理方式对青霉素过敏者抢救的效果。
1.2.2寻找证据
让学生根据上述问题,构成检索策略,帮助、引导学生查找相关的期刊、因特网和资料数据库检索,寻找最佳证据。
1.2.3评判价值
让学生将检索到有关文献,查实和分清其属哪些等级(一般分为四个等级),从而进行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评价[2]。
1.2.4运用证据
让学生将收集、寻找到的相关证据,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经过分析、评价证据质量后,认为真实可行,并在征得病人及家属同意前提下,才能将最佳证据运用于病人(但遇紧急情况除外)。1.2.5总结提高让学生懂得一旦应用证据到病人这一过程仍需护理人员密切观察,科学评价其使用效果、有效程度,通过信息反馈,总结经验,不断充实,增加新证据,同时自身素质及科研能力也得到提高。
1.3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新技术、新概念、新理念层出不穷,对护理内涵也在不断拓宽,一些墨守成规的护理方式远不能满足护理对象“人”的需要,让学生搞清EBN有其深刻的临床意义。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认识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和责任,将EBN带入专科护理学习中去,使EBN健康发展。
2EBN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具体应用我院招收护理本、专科学生,按照既定教学计划,到大二应开设护理学基础课,为与临床专科护理有机的衔接,我们选择有关教学内容来实施EBN,用其思维方式进行授课。如列出特殊病例,予设临床问题,以个人或小组形式遵循EBN步骤给予解决,既达到熟悉、了解EBN的目的,又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3体会
3.1将EBN当作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培养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枯燥授课到有趣授课,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从固定、稳定知识和经验的学习到灵活、扩展知识和经验的学习。
3.2通过典型、生动、具体的病例描述,给学生创造一个EBN的真实场景,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其求知欲,培养能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EBN应用于护理学基础上,使学生不自觉地接受其思想,养成查找资料、看书的习惯,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3.4要掌握EBN基本概念和内涵,用其思维方式指导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意灵活应用,不能照搬照套。
临床护理概念范文3
[关键词] 延续护理;腹膜透析;肾病综合征;急性肾损伤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a)-0158-02
肾病综合征是一种常见肾病,而急性肾损伤是常见并发症,可诱发肾衰竭,增加了治疗难度,影响预后[1-2]。首选治疗方案为透析治疗,可改善肾功能,但不能一次性完成,需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和治疗,需要对其开展持续性护理[3-5]。为了探讨延续护理在腹膜透析治疗肾病综合征伴急性肾损伤患者中的效果,该研究选取2011年1月―2012年8月间该院收治的肾病综合征伴急性肾损伤患者41例在腹膜透析治疗过程中给予延续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肾病综合征伴急性肾损伤患者41例,年龄为12~68岁,平均年龄为(35.7±12.3)岁,病程为1~4个月,平均病程为(1.6±0.5)个月,男26例,女15例。患者均符合肾病综合征伴急性肾损伤的诊断标准,经肾活检病例诊断确诊,血肌酐>109.6 μmol/L,水肿、腹水,双肾长径>100 mm,而尿量
1.2 方法
患者腹膜透析时行延续护理:①成立延续护理小组。介绍疾病和治疗相关知识,定期协助患者检查和治疗,帮助其完成能力测试,收集资料。②健康教育。发放材料,开展健康教育,指导患者饮食,掌握护理方法,监测生命指征,预防并发症,开展适度运动,保证药物治疗,发放病情监测卡片,记录等。③评估指导。发放调查表,制定护理方案并评定,针对结果对其开展补充宣教,结合影像和幻灯强化教育,随访时再次评估,制定后续计划。④随访调查。开展全程随访,每周电话随访,病情变化时可增加随访频率,在出院前1 d和出院3个月后对其行指标检测和调查问卷。
1.3 评定标准
临床疗效:①完全缓解:血肌酐≤109.6 μmol/L,肾功能正常,病症消失,尿量超过400 mL/d。②部分缓解:血肌酐>109.6 μmol/L,病症改善,尿量增加。③未缓解:血肌酐>109.6 μmol/L,病症明显,尿量
自护能力:自护能力表,共43条目,分4维度,自护技能(12条目)、自护责任感(8条目)、自护概念(9条目)、健康知识(14条目)。每条目4分,共172分, 分数越高,自护能力越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指标比较
临床指标结果显示,出院3个月时总蛋白、白蛋白、尿量、血红蛋白均明显高于出院前1 d,患者出院3个月时尿素氮、血肌酐均明显低于出院前1 d。见表1。
2.2 临床疗效比较
临床疗效比较结果显示,出院3个月时总有效率高于出院前1 d。见表2。
2.3 自护能力比较
自护能力比较结果显示,出院3个月时自护技能、自护责任感、自护概念、健康知识、总分均明显大于出院前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讨论
肾病综合征伴急性肾损伤患者治疗多为激素与免疫抑制剂,增加了感染发生几率,也会增加死亡率。而治疗后期多为居家护理,及时掌握病情变化,维持有效的持续治疗是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通过护理评估,制定康复计划,采用家庭访视和电话随访,强化巩固其对疾病知识掌握情况,端正认识疾病态度,增强自护能力,可消除不良因素,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延续护理在腹膜透析时起着重要作用,可对患者起到持续性护理干预,保证其治疗效果,督促其出院后定期回院复查和延续治疗,及时掌握相关信息,为后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改善临床病症,消除不良因素,可明显提高自护能力,增强治疗信心和决心,保证患者在居家护理中平稳过渡期,保证患者治疗过程中资料完整性,保证腹膜透析临床疗效,有助于改善预后。
该研究表明,出院3个月时总蛋白、白蛋白、尿量、血红蛋白均明显高于出院前1 d,而尿素氮、血肌酐均明显低于出院前1 d,说明延续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病症及临床指标,提高肾功能。自护技能、自护责任感、自护概念、健康知识、总分均明显大于出院前1 d,说明延续护理可提高自护能力,改善预后。总有效率高于出院前1 d,说明延续护理可疾病缓解率。综上所述,延续护理在腹膜透析治疗肾病综合征伴急性肾损伤时,可明显提高自护能力,改善临床病症及临床指标。
[参考文献]
[1] Rachel L, Louise W, Nicholas J.A.W. Nephrotic syndrome in children[J]. Paediatrics and Child Health, 2010,20(1):36-42.
[2] Rajesh G. K. Nephrotic syndrome[J].Paediatrics and Child Health,2012,22 (8):337-340.
[3] 李晴,周婷婷,李韬,等.延续护理在腹膜透析治疗肾病综合征伴急性肾损伤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2):114-117.
[4] 王惠琴,张凤英,金静芬,等. 持续性腹膜透析患者的延续护理[J].中国护理管理, 2012, 12(9):15-17.
临床护理概念范文4
【关键词】糖尿病;临床护理;自我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070-01
Observation of diabetic patients with clinical nursing and nursing effect
Wei Xiao-bo
People’s hospital of Changyi, Changyi 2613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d the clinical effect of nursing patients with diabetes clinical nursing and self care combination. Methods:Randomly divide 50 cases of diabetes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main clinical implementation of routine care,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of the clinical nursing of patients in routine care and self - care combination。Results:The self care skills,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self-care responsibility, self care and health knowledge level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we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P
【Key words】Diabetes; Clinical nursing; Nursing; Effect
通过对我院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50例糖尿病患者实施糖尿病患者行临床护理和自我护理相结合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50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均没有接受过糖尿病教育。其中有30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年龄在39~5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1±7.2)岁。有8例患者有慢性并发症。在文化程度方面,有5例患者是文盲,8例患者是小学学历,17例患者是初中学历,20例患者为高中及其以上学历。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平均2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临床对对照组糖尿病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和自我护理相结合的护理措施:
1.2.1建立合作型护患关系 建立合作性护患关系有利于促进医院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使医护人员能够对患者进行良好的心理干预[1]。因此,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时应该对患者进行热情的接待,耐心倾听患者的叙述,关心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同时用科学知识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解决,让患者真切感受到护理人员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并让患者相信医护人员具有治愈疾病的能力和信息,以促进患者积极配合医院的治疗和护理工作。
1.2.2 指导患者做好自我护理 临床指导患者自我护理时,首先依据患者的实际需求,在护理活动中切实做到有针对性,将能够实现的目标着重制定出来,并给予成功完成目标的患者物质或精神奖励,使其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成就感;然后将患者的饮食监控、自行注射、运动锻炼等目标制定出来,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指导,让患者逐步掌握住自理护理,
1.3效果评价 在患者住院治疗8周之后,运用ESCA和GQOLI-74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分别评定[2]。ESCA(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包括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护理责任感、自我护理概念、健康知识水平4个方面内容,采用5分制计分,自我护理能力与得分成正比例关系。测Cronbach’s为0.84,量表各条目内容效度相关系数均在0.5以上;GQOLI-74(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4个方面内容,每个条目量化为1~5分,各因子粗分在4~20分之间,均为正向积分,生活质量和积分成正比例关系。
1.4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如果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比较 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护理责任感、自我护理概念及健康知识水平均明显较高,二者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 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具有较高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如下表2所示。
3 讨论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糖尿病发病率呈迅速增长的趋势。由于糖尿病病情易变性、管理困难以及容易引起并发症等,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和身体健康。临床护理和自我护理相结合护理不仅能够调动患者疾病治疗的积极性,而且对控制病情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4]。总之,临床护理和自我护理联合对糖尿病患者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护理效果,值得在临床广为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昔兰.中老年糖尿病患者60例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11):140-141.
[2]余萍,袁素平,王蓉.自我管理教育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护理杂志,2009,(6):25-26.
临床护理概念范文5
【关键词】深度学习;高阶能力;护理教育
1深度学习的相关概述
1.1深度学习的概念
深度学习又称为深层次学习,它是一个具有主观意识的行为概念。1976年美国学者FerenceMarton和RogerSaljo[3]首次提出深度学习的概念,认为它是一种与浅层学习相反的学习方式,强调对内容的理解和信息的深加工。美国“深度学习联盟”[4]认为深度学习能培养学生的评判思维、创新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黎加厚等[5]研究指出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在理解基础上能够批判学习新思想,将其融入原认知结构中,众多思想认知相互联结,把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新情景中,做出决策并解决问题。孙永波等[6]认为深度学习是指护生批判性地理解学习内容并内化吸收,学会应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各种临床情境中的新问题。综上所述,所谓深度学习强调的是学生评判性思维、元认知、整合建构、迁移应用、解决问题等高阶能力的实现。
1.2深度学习的典型特征
对于深度学习的典型特征,大多数研究者基于多维度对其进行描述分析。例如,付亦宁[7]依据深度学习的概念内涵指出深度学习的首要特征———理解认知、固有特征———高阶思维、本质特征———整体联通、必要特征———创造批判、趋向特征———专家构建。周志平[8]从学习共同体的角度试析深度学习的五个特征:问题、自主、协同、对话、练习。郭华教授[9]根据深度学习发生的条件将深度学习的特征概括为联想与结构、活动与体验、本质与变式、迁移应用、价值与评价。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深度学习的特征归纳为批判理解、高阶能力、整合建构、本质与变式、迁移应用和解决问题。
2深度学习的测评工具
目前,深度学习的测评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大多数评估工具注重对学习过程或学习方式的评价。国内外使用的评估工具多为普适量表,国外广泛使用的深度学习量表是比格斯[10]开发并改进的学习过程问卷(R-SPQ-2F),包括深层动机、深层策略、浅层动机、浅层策略4个维度20个条目;国内深度学习现状的测评多采用由杨立军等[11]汉化的“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问卷”(NSSE-China),包括高阶学习、整合性学习和反思性学习3个维度11个条目。我国学者王全亮[12]自主开发了网络环境深度学习量表,李玉斌等[13]自主开发了混合学习环境下大学生深度学习量表,为我国继续开展深度学习的量性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3深度学习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3.1应用领域
信息化教学背景下,在线学习走向泛化学习成为一种常态,国内外技术领域和教育领域的研究者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开展了多项深度学习的理论和应用研究。面对护理教育信息化的负面影响,国内外护理学者在课堂教学、临床教学和新护士培训等实践中积极开展促进护生深度学习和培养其深度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RuthA.Wittmann-Price[14]在妇儿护理课程中使用深度学习法指导学生评价实践证据,鼓励学生参与自我导向学习,进而发展护生的元认知能力和评判性思维。陈兰和钟佳等[15-16]临床护理教育者基于深度学习模式开展护生临床见习教学和新护士急救能力培训,为教学设计的改进提供了新方案,有利于护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高阶能力的发展。
3.2护理人员深度学习的影响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护生虽有一定的深度学习意识,但处于中低水平,有待提高。多项研究表明教育环境与深度学习水平呈正相关,良好的教育支持环境是教学情境创设和学习资源获取的重要前提。MiyukiTakase等[17]开展半结构化访谈探讨护生对教学情境的认知显示: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对护生采用深层次学习有推动作用。W.A.Reid博士[18]调查指出医学生一般采用三种学习方式:深度学习、表面学习和策略学习,同时他们能够顺应教学环境的变化及时地变通学习方法。陆露梦等[19]指出护士在线学习自我效能感是深度学习重要影响因素,护士良好自我效能感能正向预测并指导深度学习的发生发展,她也认为学历层次、网络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也对深度学习水平有一定的影响。但一些研究显示学者对于性别、年级和专业等一般人口学特征对深度学习方式的产生有无影响还存在分歧,故有待进一步探究。
3.3深度学习在护理教育中应用的效果
深度学习弥补了护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浅层学习的短板,致力于护生评判思维、整合建构、迁移应用、解决问题等高阶能力的发展,为转变护生学习方式和培养护理创新型人才提供新方案。国内外已有许多研究者基于深度学习模式开展护理学相关课程和临床实践教学并取得显著性效果。(1)提高学习质量。刘竹英[20]将深度学习法应用于《护理管理学》课程改革,课堂上生生和师生互相交流探讨,学生积极思索大胆设问,教师认真指导及时反馈,锻炼大脑形成长期记忆,提高了学习质量。(2)增强自主创新意识。Tanner等[21]研究报道:仅利用临床护理经验并不能有效地促进深度学习的发展,只有从事深度学习的实习护生主动培养创造意义和参与能力,掌握全病人护理模式。于晓婷等[22]基于深度学习路线讲授《人体解剖生理学》,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优势教会学生解决复杂问题以完成对知识的迁移应用。(3)培养综合能力。ChristineL.HeidPhD[23]开展了一项在线临床会后试点研究,护士教育工作者指导学生在复杂的临床环境中主动学习深入思考,学生能够在面对面或在线环境中解构对话,成功应对复杂或急性的临床病人,培养其临床情景和指导讨论等综合能力。
临床护理概念范文6
关键词:护理 关怀能力
“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随着“全国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开展,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护理教育者如何加强对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如何能培养出具有关怀理念、关怀能力、关怀行为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当今护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一、相关概念
最早提出文化关怀理论的学者Leininger认为,关怀是护理的核心,护理关怀是一种有治疗作用的专业性关怀。护理中的关怀概念比较抽象,张秀伟使用概念分析法得出护理人文关怀的本质是一种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体现在专业性帮助行为当中。关怀能力是指一个人与他人交往时所呈现出来的关怀他人的能力,或者指一个人表达关怀倾向、与人建立关怀关系的能力。护理关怀能力是指护士将内在的人文素养外化为服务病人行动的能力突出。
二、国内外关怀课程设置现状
1.国外关怀课程设置
自美国护理学院协会对护理本科生能力的培养中提出了关怀及其相关的关怀价值观、关怀态度、关怀行为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国外很多护理院校相继加强了人文关怀的课程设置比例,逐渐将关怀课程提升为必修课。例如:
美国犹他州韦伯州立大学的关怀课程是由Kathleen Sitzman 博士设置的,她以Watson人类照护理论为课程设置基础。课程中包括10个关怀的过程,通过这个该课程培养护生的关怀理念;正确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关系同时注重护生人文修养的培养;建立并维持真正的关怀关系;善于表达自己和他人的情感;把所学的知识,合理地运用到临床工作中,从患者和家属的角度去理解关怀的内在涵义,以开放的心态参与人类康复的活动。
科罗拉多关怀课程设置结合了最新研究的关怀康复模式和专业实践。整个课程体系的核心就是关怀,同时将人文学科、临床关怀学科、和一些公共课程科学融入其中,超越了原有的护理模式,使医疗保健朝关怀科学模式发展。
2.国内关怀课程设置
目前,培养护生的关怀能力也引起了国内许多护理专家的关注。近期就有关于开设《关怀与照护》课程后对于护生关怀能力影响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开设课程后护生的关怀意识和关怀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现在国内很多护理院校都设置了以人文关怀理论为基础的课程。例如:
华中科技大学主要以Jean Watson教授的人文关怀理论为基础而展开的课程设置,在授课时主要对理论的概念、发展过程、假设、要素和应用进行介绍。同时实行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完成理论与实践后,指导学生进行关怀的研究,针对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培养关怀能力的策略。山东滨州医学院护理系以Jean Watson教授的人文关怀理论为概念框架,10个关怀因素作为理论框架而展开的关怀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包括概念、涵义的介绍和参加实践活动。最后,采用护理关怀行为质量评价表和学生满意度调查表对关怀课程进行评价。
三、培养途径
1.建立关怀氛围
研究结果显示在学校营造关怀氛围,使护生置身其中,能够体验关怀,了解并理解关怀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护生关怀能力的提高。关怀的培养不仅需要学校设置以关怀为核心的课程,还需要营造一种关怀型的校园文化。学院应该把关怀与感恩作为护生道德品质的核心。形成相互关爱、尊重、感恩的校风,构建成一种温馨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关怀型的校园文化里,培养具有关怀能力的关怀型人才。
培养“关怀型教师”突出强调教师应该具有关怀的品质。关怀是具有相互关联性的,只有教师起到一个好的关怀榜样作用,才能创建出一种和谐共进的师生关系。
2.感受关怀
诺丁斯在论述道德教育时强调一种通过“体验”学习的方式。通过角扮演病人的学习方法可以感受关怀;而观看关怀相关的影片、文献等也可以加深对关怀的理解;在体验被人照顾、关爱的感受中可以体验到关怀的内涵。无论通过何种途径感受关怀,都能体会到道德的学习因子,以此作为关怀实践的动力,增强护生的实际关怀能力。
3.实践关怀
实践是体验的源泉也是理解关爱知识,内化关爱观念的条件,各种实践关爱的行为都可以有效地构建关爱品质,提高关爱能力。通过课余时间多参加老人院、社会福利活动等来增加实践关怀的场所和机会。研究显示多参加社会活动有助于护生在实践中理解护理关怀的内涵,提升护生对关怀行为的认知水平。
四、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培养护生的关怀能力
1.CBL教学法
病案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发展而来。CBL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思维创新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较好地解决目前临床护理教学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理论操作均采用模拟病案的方式,在训练中提出沟通的目的和标准,在考试中增设交流技巧分值。对在专科护理、健康评估中,心理上易存在的问题和想法,可以采取措施进行帮助和疏导,这样能更有效地提高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
2.TBL教学法
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方法(team-based learning, TBL),它强调以团队为基本单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制订学习计划和目标,提倡讨论式学习和互学互教的拓展性学习,目的在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人际交往能力。
3.情境模拟教学法
情境教学是指师生共同创设情景,借护患情感交流和联想巧妙地将学生对疾病的认识、护理方法之间的情感、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教与学相结合,缩小师生间的距离,以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制定好活动方案后,教学前先让护生与患者充分交流,了解情况,从患者角度去寻找患者的感觉,体验患者的生理、心理状况、关怀需求等。然后相互交换扮演护士和患者。通过此学习法的学习使护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从患者的眼神、表情、言语、体态中轻易读懂他们的关怀要求。据相关研究指出通过亲身的体验帮助护生将理论真正转换为自觉的关怀行为,为患者提供全面、及时、有效的关怀护理服务。
4.学导式教学法
“学导式”教学法是从发展学生的自学和探索能力入手,以全面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素质作为教学活动的主线,并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把一个对象作为一个学习的单元,每一个单元的学习围绕相关的论文或研究进行。在完成学习任务后,学生每人制订一个关怀计划,把关怀作为护理计划的一部分。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每名护生向其他人介绍自己的专业关怀计划程序和结果。通过学习能从患者和家庭的内在意义中理解护理工作的真正意义;创造并维持一个完整、舒适、和睦的康复环境;用有意的关怀意识管理人类关怀的重要内容,在关怀的各个方面将心理、身体、精神结合起来;以开放的态度参与有关人类康复的活动。
5.反馈日记法
反馈日记要求学生描述临床情景、护理关怀行为和运用护理理论分析相关情景和行为。让学生记录下自己或他人的关怀体验,然后让同学分享关怀案例,加深对关怀的理解。定期书写反馈日记,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护生对关怀行为认知和对患者的关怀体会,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日记进行点评和意见反馈,培养护生独立思考和评判性能力形成。
五、关怀能力的评价
目前,用于护理关怀能力测量的工具很多,大多数都应用于临床关怀能力的测量,例如关怀评估问卷(Caring Assessment Tool Report Evaluation-Q-sort, CARE-Q)、关怀行为评估表(Caring Behaviors Assessment Tool, CBAT)等。关怀维度问卷(Caring Dimensions Inventory,CDI)主要用于测量护士对于关怀的理解情况。目前CDI主要用于测量护生不同阶段对于关怀概念的理解,也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国籍护士对于关怀的理解,从而挖掘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关怀的不同涵义。2001年,Watson Roger等将关怀维度问卷与护理维度问卷(Nursing Dimensions Inventory,NDI)相结合,编制了CDI-35,用于测量不同时间对于护理关怀的理解。研究显示中文版的实习护生护理关怀行为量表也能帮助护理教育者明确护生关怀行为知识缺乏的原因,从而制定出适合护生的教学策略。
六、小结
目前国内外护理学者都关注于对护生关怀能力的培养,加大了人文课程的设置比例,建议将关怀课程设置为护理专业的必修课。护生关怀能力的培养,需要营造一个关怀的氛围同时注意与实践的结合。应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与途径,加深对关怀概念的理解,提高关怀的能力,将掌握的知识充分运用到临床工作中。提高护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促进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Leininger M.Care the essence of nursing and health[M].NJ:Charles B Slack,1984.12.
[2]张秀伟,姜安丽.护理人文关怀的概念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20):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