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临床护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临床护理制度

临床护理制度范文1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6.009

在当前一个阶段,我国普通民众依然面临着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然而据卫生部公布的一组资料显示,2000~2010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从4764亿元增长到了19980.4亿元,10年间足足长了4多倍,预计到2011年全国卫生总费用将达到22 496亿元[1]。国外经验表明,不合理的医疗付费制度,是导致卫生费用过快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直接导致看病贵、看病难的元凶。面对医疗费用不断上涨所带来的财政压力,各国政府也都在积极探索更为合理的医疗付费制度[2]。目前,国际上研究和运行比较成熟的付费制度是疾病相关诊断分组(DRGs)预付费模式。

1DRGs预付费制度的发展背景

1.1DRGs的定义DRGs即疾病相关诊断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的缩写,是最早在美国创立并推行实施的一种临床疾病诊治分类方案。它是指主要按照临床意义,依据病人住院所需的医疗服务数量及资源消耗强度所指定的一套病人分类方案,其分类的基础是病人的诊断,同时考虑手术操作、并发症与合并症的严重程度、年龄等因素对其的影响[3]。

1.2DRGs预付费制度即疾病相关诊断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s)和预付费体制(prospective payment system,PPS)相结合的制度。 DRGs预付费制度作为一种支付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有效控制总的医疗费用,采用按诊断相关分组的定额预付费包干方式,使医疗费用的支付根据医院的产出(治疗的病例),不再根据医院的投入(医疗和时间),从而对医院医疗资源的消耗给予较合理的补偿,以达到控制医疗费用日益膨胀的趋势[4]。这样一来,医院要想获得更多的结余,就必须想办法以低于预付费用的成本来提供医疗服务。从而促使医院更加合理地利用医疗资源,降低成本,提供更为合理和必须的医疗服务,进而可以从源头上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5]。

1.3DRGs预付费制度在国外取得的效果美国自1983年实施DRGs后,住院总费用的增长速度从1983年的18.5%降至1990年的5.7%,手术费的增长率从1984年的14.5%降至1992年的6.6%;平均住院天数从1980年的10.4 d降至1990年的8.7 d,1995年已缩短到6.7 d[6]。实践证明,DRGs预付费制度对于降低不合理医疗消费,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起到了显著作用。

1.4DRGs在我国的发展情况近年来,北京、天津、上海等许多定点医院和部门也开始DRGs预付费方式的研究,并在医院改革方面做以应用和尝试。相关研究报道主要有:黄惠英等人完成的“诊断相关分类法在北京地区医院管理可行性研究”;马骏等人的“病种DRGs新模式研究”;张音等人“采取AID算法树形模型的讨论[7,8]”。虽然仅限于实验研究阶段,但已经初步证明了DRGs预付费体制在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中的可行性。李包罗和华磊[9]指出,DRGs是科学解决“看病贵”问题的有效途径;徐小炮等[10]预言,政府部门的积极推动、医疗保险机构的支持、医院控制成本的需要、病人的拥护等因素必将促使中国实行DRGs支付制度。

2临床护理路径(CNP)的发展背景

2.1CNP的定义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是一个可以预先决定起点和终点的流程,其功能是运用图表的形式提供有时间的、有序的、有效的照顾,以控制质量和经费,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的整体医疗护理下作用模式。护士可依据CNP 有计划、有预见性地开展护理,患者可明确自己的护理计划目标、主动参与治疗和护理过程,以较为经济的方式达到最佳治疗效果[11]。随着护理学的不断发展,护理路径文本中理想护理手段的描述说明也不断地充实完善[12]。

2.2我国引入CNP的意义CNP被视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医学临床实践的重大变革之一,目前在先进发达国家的大多数医院都已应用CNP。实施CNP的意义:减少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将被动护理变为主动护理[13],增加了护患接触时间和交流机会,满足了患者及其家属的需求,有效地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和护理质量[14]。

2.3CNP在我国发展的现状CNP最早于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大陆,但直到2002年在北京召开了“临床路径研讨会”后,临床护理路径逐渐开始出现于医疗护理服务,并且在一些专科专病领域有所突破,如:管学妹等人[15]运用CNP 对髋部周围骨折手术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使患者在短时间内掌握最基本的康复锻炼技巧,从而缩短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提高护理满意度。蒋晶红、尚立华[16]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也取得良好效果。消化性溃疡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增加了患者及其家属对护士的信任,减少了护患纠纷的发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17]。除此之外,临床路径用于患者的健康教育,弥补了少数护士因年资短、业务不熟、经验少而造成的宣教内容过于简单、零乱等不足,且每天用较少的时间进行健康教育不会对工作造成太大影响[18]。

2.4CNP在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从以上资料报道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CNP这样一个非常好的临床实践模式,在我国的发展和运用却明显受限,仅仅停留在一些点式的临床研究和试验,从而使其优越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当然,CNP在我国引入时间晚,存在技术引进方面及CNP护理人员培养方面等诸多客观问题,所以影响了其在全国范围的发展。但笔者认为,影响其大范围开展的根本原因是缺乏一个与之相适应医疗体制,通俗的讲就是缺乏适应CNP生长的土壤。很显然,现行的医院完全市场化、医疗以医院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体制,必然会阻碍CNP的发展。然而,正是基于此等原因,笔者认为DRGs预付费制度建立和实施定能很好地促进CNP在我国的发展。

3DRGs预付费制度下的CNP的发展

正如笔者开篇所列举的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的医疗卫生经济现状迫使我们必须对当前的医疗付费体制进行改革,尽快有效控制医疗卫生费用的过快增长,而DRGs预付费制度无疑是我国医疗付费改革的首选。同时,CNP作为现代临床实践的一种重大研究成果,因其能够促使医院更加合理地利用医疗资源,降低成本,从而提供更为合理和必须的医疗服务,无疑是我们解决当前卫生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又一剂良方。因此,如果将DRGs预付费制度和CNP结合运行,对于解决我国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合理利用医疗资源,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无疑又加上了一个“大筹码”。

综上所述,在DRGs预付费制度下,CNP将会得到长足的发展,而我国当前面临的卫生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的势头也会得到有效控制。相信到那时,我国普通民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将会得到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部.2011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2012.

[2]田峰,谢雁鸣.我国对疾病相关诊断分组医疗付费制度的研究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09,28(10):17.

[3]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Ageing.Australian Refined Diagnosis Related Groups Version 5.0 Definitions Manual Volume One[J].Canberra:the Commonwealth of Health and Ageing,2002:1-15.

[4]郭志伟.DRGs的原理与方法及在我国的应用对策[J].中国卫生经济,2010,29(8):37-39.

[5]谢雁鸣,田峰.国内DRGs相关研究综述[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5):119.

[6]胡静,徐勇勇.DRG及其对世界医疗费用支付制度的影响[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1997,4:193-195.

[7]US.Health care financing Administration.Medicare 2000:35 Years of Improving Americans′Health and Security[R].2000.

[8]武广华.DRGs的发展及我国的相关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7):11-12.

[9]李包罗,华磊.DRGs是科学解决“看病贵”问题的有效途径[J].中国医院管理,2006,26(3):19-22.

[10]徐小炮,尹爱田,王利燕.美国DRGs支付制度对我国医疗支付方式改革的启示[J].中国卫生经济,2007,26(3):76-78.

[11]蒋菊芳,费静霞,姚敏红,等.临床护理路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标准化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 (10):970-973.

[12]莫蓓蓉,邹艳辉,李甜.临床护理路径在创建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5):575.

[13]高艳.临床护理路径在高热惊厥患儿家长健康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109.

[14]栗文晖.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0,16(16):115-116.

[15]管学妹,陈伟红,金紫云,等.健康教育临床路径在髋部周围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118-119.

[16]蒋晶红,尚立华.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J].天津护理,2010,18(4):196-197.

[17]王秀梅,邹玉敏,戚小华.消化性溃疡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效果[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7):100-118.

[18]翟付敏,闫凤云,刘国群.临床路径在喉癌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效果[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8):118-119.

临床护理制度范文2

关键词:乌头碱;中毒;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59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0-033-01

乌头碱(Aconitine,AC)是乌头属被子植物,作为温阳中药正品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尤其是在危重症的抢救和久治难以获效的疑难病例治疗中显示了明显效果。乌头碱在具有药效作用的同时还具很强的毒性作用[1]。乌头碱是双酯类生物碱,其毒性基团为乙酰基。乌头碱口服0.2mg即可发生中毒反应,3-5mg可致死亡,亦有报道其致死量为2.5mg。此次实验研究了乌头碱中毒患者的临床救治和护理方法。先报告如如下:

1 一般资料

1.1研究对象

35例乌头碱中毒患者,男女比例为25:10,平均年龄为51.21岁。其中使用含有乌头碱食物中毒6例,服用草乌和川乌类药酒中毒23例,用药中毒4例,服毒自杀2例。患者在服用含乌头碱物质后在半小时内陆续出现中毒症状,包括全身麻木、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抽搐和胸闷心悸,部分患者还出现了昏迷症状。

1.2急救护理

1.2.1院前救护

院前进行中毒症状诊断,建立静脉通道和心电监护。对于没有陷入昏迷的患者,应立即进行催吐操作,出现心悸胸闷的患者,应立即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

1.2.2入院治疗及护理

入院后,立即催吐,利用洗胃机冲洗,利用规格为50%的硫酸镁导泄。建立静脉通道,给予生理盐水,维持体内酸碱平衡。肌注20mg规格的呋塞米溶液,同时补充营养液、维生素和钾镁等微量元素[2]。

建立心电监护,保持呼吸道畅通,肌注1mg规格的阿托品,并根据病情轻重略作浮动,无效者紧急电动除颤。住院期间进行保肝治疗,严防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必要时安插呼吸机抢救。

心理护理:对于乌头碱中毒病人,应耐心了解病人服用该药物的动机和原因,从社会环境、家庭因素、心理方面进行分析,针对服毒自杀者应做好心理疏导,使其摆脱悲观厌世的消极情绪,消除其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嘱咐误服者在药物名称不详时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1.3评价标准

本次实验从患者急救时间、住院治疗时间、死亡人数和死亡率等角度来衡量临床治疗和护理效果的优劣。

1.4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到的数据输入电脑建立数据库,实验前后之间的比较应用 SPSS 11. 0 软件进行统计学整理和分析。

2 结果

35例乌头碱中毒患者急救平均时间为15.3±3.2min,平均住院时间6.7±0.7天,死亡人数1,死亡率为2.8%。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

3 讨论

乌头根部经过加工后即为附子,我国传统医药记载“初种之小者为乌头,附乌头而旁生者为附子”。乌头天然含有剧毒,其毒素含量最高的部位即为根部,因此在将其入药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处理措施。医圣张仲景在将附子入药的过程中独创了火炮,既保留了乌头的药物特性,又避免了其毒素对于人体的损害,为后代医家所沿袭。在附子的用量上,《中药大辞典》有明确记载,一般控制在10g左右,如果超量服用极有可能造成中毒。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的损害。附子中毒素物质实为乌头碱,其可以对人体心脏的神经传导造成致命损害,引起房颤[3]。

乌头碱一方面具有很大的药用价值。它能够在短时间内促进人体肾上腺素的分泌,提高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能力,提高心肌的缺氧耐受力,提高心肌活性,还具有一定的防风祛湿,缓解疼痛的功效,是我国传统中医中的常用药。但另一方面乌头碱也具有很大的毒性。乌头碱的中毒症状以胸闷、心慌和心肌等心脑血管系统的症状为主。其次是消化系统症状。乌头碱的毒性概括为:1.毒样作用,即阻断神经一肌肉接头传导。2.乌头碱样作用,表现为心率紊乱、血压下降、体温降低、呼吸抑制、肌肉麻痹和中枢神经功能紊乱等。

目前临床上对于乌头碱中毒尚无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我院对于乌头碱中毒患者首先采取催吐催泄的紧急措施,帮助患者尽快排出毒物,防止二次伤害。护心是乌头碱中毒治疗的重要环节。我院在治疗中使用阿托品护心,缓解乌头碱对于患者心脏功能的损伤。对于阿托品等药物治疗不能见效的患者,利用心电装置除颤。从而改进了治疗效果,降低了死亡率[4]。实验数据显示,35例乌头碱中毒患者的住院时间较短,死亡人数为1例,死亡率较低。

对于乌头碱中毒患者的护理体会如下:抢救室要备齐急救复苏药物以及急求医疗设备,保持其处于正常状态,出现问题,应该立即维修,随时待用,以确保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急救室护理人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质素以及过硬的急救技能,确保在千钧一发的时刻保证抢救效率,挽救患者生命。同时对于中毒事件要有高度敏感性和应激能力。最关键的是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尽快排出毒物。

总之,充分利用院前急救的黄金时间,合理使用阿托品等护心药物能够有效提高乌头碱中毒患者的生存几率,改进治疗和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阳,沈丽娟,殷兆芳,王长谦.乌头碱中毒致心律失常60例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2,18(2):355-356.

[2] 王荆民,熊万胜.中西医结合救治乌头碱中毒致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7):3438-3439.

临床护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腹股沟疝手术;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满意度;健康知识

护理临床路径是指由临床路径发展小组内的一组人员针对某一种疾病的治疗、监测、护理等制定的一种护理计划,具有标准化、规范化等特点[1],目前在护理和健教育两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腹股沟疝是一种外科常见的手术,存在术后康复时间长等不足,目前腹股沟疝术后患者的管理及健康教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点[2]。本研究通过对腹股沟疝手术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后取得了良好效果,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3年8月~2014年1月接收的腹股沟疝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39例。对照组男34例,女5例;年龄18~65岁,平均(45.1±4.1)岁;病程3~9年,平均(5.9±1.3)年。观察组男33例,女6例;年龄21~67岁,平均(45.5±4.3)岁;病程2~8年,平均(5.6±1.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模式,措施如下:①入院护理:入院时评估患者体征、症状、过敏史、既往史等,协助患者完成术前检查,并对其个人卫生进行指导,告知患者规章制度并大概了解住院环境等,与患者积极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给予患者关心,使患者尽快适应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②术前护理:告知患者及家属疾病和手术的相关知识,解答患者疑问,消除其对手术的焦虑情绪,增强患者对手术的信心。指导患者戒烟酒、注意保暖、术前6 h禁水禁食、备皮、排尽尿液,以减少对膀胱的损伤,有过敏史或褥疮高危人群,责任护士需向手术室巡视护士交代清楚病情及注意事项。③术后o理:患者取平卧位,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持续低流量氧气吸入,术后12 h若无胃肠道反应可给予流质饮食,关注患者排便情况,阴囊处用丁字带托起,冰敷,以防水肿,密切观察伤口敷料情况及切口有无感染,如出现渗血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④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办理办理出院手续相关事宜,指导患者出院后禁止做剧烈运动,避免手提重物及长时间站立,注意保暖,避免感冒,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情;饮食指导多食入高纤维、高蛋白食物,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1.3评价指标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评定患者健康知识掌握度,包括掌握(≥92分)、基本掌握(≥62分)、未掌握(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健康知识掌握度 观察组健康知识掌握度为94.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92%,差异显著(P

2.2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44%,较对照组的79.79%明显高,差异显著(P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对护理人员工作理念的改变具有一定的意义,可激发患者主观能动性,将护理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患者能够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和护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充分表现出来[3-4]。临床护理路径是从患者入院到出院的过程中护理人员根据标准的护理计划进行护理的护理模式[5]。护理人员进行有效、有预见性、有序的工作,有效的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6-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健康知识掌握度为94.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92%,差异显著(P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腹股沟疝患者中有助于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度的提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者痛苦,有利于疾病的快速康复,促使护患关系加深,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唐健雄.谈腹股沟疝手术的基本原则和规范[J].国际外科学杂志, 2016,43(1):13-16.

[2]陈创造,何小科.成人腹股沟疝手术治疗的回顾与进展[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5,18(4):334-336.

[3]秦微萌,康杰,樊友本,等.人性化护理在腹股沟疝日间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5,9(4):349-350.

[4]王莹,杜易芳.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系统化整体护理效果观察[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0(11):1311-1313.

[5]陈明红.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腹股沟疝患者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2014,40(12):1483-1484.

[6]刘春.临床护理路径对小儿腹股沟疝围术期依从性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2):107-109.

临床护理制度范文4

酒精是一种麻醉剂,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如1次饮用大量酒精或长期饮酒均可引起中毒。临床见到的酒精中毒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的患者,多数病情比较严重。现将我院从2003年8月~2005年8月收治的35例慢性酒精中毒患者的情况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3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6~63岁,平均(44.6±18.5)岁;嗜酒史最长的30年,最短的5年,平均(15.2±8.7)年;每例患者均为白酒量0.5~1 kg/d。其中,住院2次的16例,19例为首次住院。

2 临床表现

2.1 醉酒状态:35例患者均以在家酗酒闹事为主诉,由家属强制带来住院。住院时患者主要表现为语言极度兴奋、重复,并有夸大色彩,情绪高涨,失去自控能力;一会儿大声辱骂人家,一会儿又嚎啕大哭,走路不稳,手、唇震颤、口齿不清,伴有心率加快,面部充血,时有呕吐。

2.2 震颤谵妄:24例患者住院治疗1周,在突然停止饮酒后,因为精神激动,发生震颤谵妄,出现丰富多彩的幻视、幻触、幻听。幻视,患者认为有昆虫在身上蠕动,有针在刺他、刀在割他。另外也可见幻嗅、幻味、错觉及感知综合障碍。更有甚者产生嫉妒妄想,怀疑配偶对自己不忠。在这些幻觉基础上产生了被害妄想,认为自己处于敌人包围之中,因此睡不好觉,常在夜间多次起床,寻找暗害他的人,并有攻击行为。

2.3 慢性中毒症状:由于长期饮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中毒,患者除了手、舌及全身震颤外,还有步态不稳,共济失调。患者渐渐变得自私,孤僻,衣冠不整,对家属来探视无动于衷,情绪易激动,情感变得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判断力降低,思维缓慢,回答简单化,对酒有强烈的依赖性,甚至千方百计偷拿病友的钱吵闹买酒喝,对周围环境定向障碍。

3 主要护理问题

(1)生活自理能力差。(2)水和电解质平衡功能失调。(3)有发生摔伤、坠床的可能。(4)有冲动伤人的可能。

4 护理措施

4.1 一般护理:(1)环境应舒适、整洁、安全、肃静。视病情尽量将患者安排在小病室。室内空气清新、光线充足、温度适宜。(2)细心照料患者的日常生活,保持皮肤清洁,定期更换,防止发生褥疮。(3)保证营养供给,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酒精中毒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患者,多数不想饮食,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必要时给予静脉高营养。(4)认真观察生命征和病情变化。如有异常迅速采取有力措施,抢救患者生命。(5)保证充足的睡眠,必要时给予镇静药缓解焦虑紧张,促进睡眠。(6)确保患者的安全。对谵妄患者,要绝对卧床,派专人守护,防止坠床,必要时给予保护。

4.2 症状护理

4.2.1 急性醉酒:对严重醉酒者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进行急救处理,给予吸氧、补液、呼吸、中枢兴奋剂。

4.2.2 戒断症状:对此类患者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和戒酒反应,戒断症状严重者,要专人守护,准备抢救器械及药物,以备急用。

4.2.3 震颤谵妄:应首先用氯丙嗪滴入或肌注,使患者尽快安静下来,做好对证治疗。

4.2.4 慢性酒精中毒:劝导患者戒酒,或用药物戒酒,对部分患者可在催眠状态下暗示引起对酒的嫌恶,也可奏效。

临床护理制度范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在本院住院的36例患者,所以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有关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16~51岁,平均(27.2±9.1)岁。

1.2 常见的精神症状类型 13例表现为精神运动型抑制,如言语减少或缄默不语、情感淡漠、迟钝、呆板,甚至呈木僵状态;8例表现为精神运动性兴奋,如躁动、言语增多、行为紊乱、无故哭泣或痴笑,11例一度出现幻觉;其中幻视6例,幻听5例;8例存有妄想,患者的幻觉内容多是鲜明生动,不固定,时间不持久,妄想内容也不固定,不系统;有3例曾出现伤人行为。8例在住院期间,因烦躁不安或谵妄状态出现毁坏病床、监护病房设施现象。22例患者由于行为紊乱,治疗护理难以配合曾被给予冲动行为干预约束。

2 护理体会

2.1 基础护理 患者入院后详细了解病史,认真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了解患者的思维内容及情感体验,从患者异常的言语、表情、行为中预测可能发生的问题,识别精神症状与躯体疾患的主诉,做好详细记录。当疾病早期以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时,要密切观察精神症状的特点,判断患者的精神症状并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生活自理能力、智能记忆能力,并做出详细的护理记录。

2.2 精神运动性兴奋状态的护理 当患者处于兴奋躁动不安甚至有冲动伤人毁物行为时,首选应仔细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分析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如果患者意识清晰度及智能状态能保证基本沟通,先心理疏导,若无效,要及时向医生汇报,针对其原因采用相应的医疗措施避免使用刺激性言语及做好环境中危险物品的清除,必要时给予保护性约束,约束过程中按要求定时巡视,每2小时帮助患者更换1次,并在腋下垫棉垫,以免臂丛神经损伤,约束时间不易过久,以防发生压疮并增加肺部感染的机会。

2.3 精神运动神经性抑制状态的护理 这类患者难以做出有效的心理沟通,重点在于生活护理。护士应同情,关心体贴患者,做好饮食护理,通过劝说,喂食,鼻饲等方法以保证每位患者的进食量及服药。注意个人卫生,若留置尿管,期间加强导尿的护理,每天用妇阴洁清洗会阴2次,更换引流袋1次/d,每隔4~6 h开管1次,以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对于肺部感染的患者,尽量减少患者卧床的机会,每2小时翻身拍背一次。

2.4 用药护理 严密观察患者用药情况,在服药期间,认真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用要反应,如患者意识障碍是否有变化,是否出现躯体不适,进食异常,大小便异常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同时防止患者停药,漏服药。

3 讨论

急性病毒性脑炎伴有明显的精神障碍时极易被误诊为功能性精神病以致延误治疗,给患者造成持久性损害,并可引起医疗纠纷。有报告被误诊为功能性精神病的约占23%[1]。对这类患者的精神症状,意识状态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护理记录有助于医生作出正确的诊断。

这类患者的精神症状往往伴有意识障碍,不能进行有效地沟通,因此护理难度明显增大。若被保护性约束,患者不适时,往往不能或不表达,易发生压疮及继发肺部感染。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有更丰富的护理知识,既要掌握神经内科疾病的护理知识,又要懂得精神科的护理技能,同时也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

临床护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 急性中毒; 血液透析; 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0-0080-02

doi:10.14033/ki.cfmr.2016.10.042

急性中毒是指毒物在短时间内通过皮肤、呼吸道及黏膜等途径进入人体,导致机体受损而引发的器官功能障碍[1]。血液透析(HD)是临床治疗急性中毒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患者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而影响治疗效果[2]。因此需要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整体护理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的护理模式[3]。为了分析在急性中毒患者HD治疗中实施整体护理干预的效果,笔者所在医院对60例患者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急性中毒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为口服药物中毒。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30例。干预组中男22例,女8例,年龄16~62岁,平均(37.2±3.2)岁;中毒至就诊时间1~8 h,平均(3.3±0.6)h。对照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5~65岁,平均(38.3±3.5)岁;中毒至就诊时间1~10 h,平均(3.5±0.7)h。两组年龄、性别、就诊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HD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如帮助患者清除口腔中的残留毒物、清除皮肤毒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整体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该同情、积极安慰患者,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急性中毒的危害及HD治疗方法及效果等。同时还要加强与患者的交流,鼓励其说出自己的顾虑,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从而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如对于紧张、焦虑的患者,可鼓励其家属积极参与到护理工作中,多陪护与鼓励患者,使其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支持,从而缓解心理压力;对于失望、恐惧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多列举一些成功治疗的典型案例,以增加患者治疗的信心,从而缓解心理的不良情绪接受治疗。

1.2.2 消化道护理 护理人员协助患者把头偏向一侧,以防误吸呕吐物,同时及时洗胃,及时开通周围静脉输液,并密切检测患者的胃内容物及血常规等项目。另外,在留置胃管过程中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引流液性质、量、气味等,保证患者能得到充分彻底的洗胃。

1.2.3 有效通气,保持管道通畅 建立良好的体外血液循环,以保证灌流顺畅。同时,密切观察深静脉穿插后是否出现红肿、渗血及静脉置管是否松动、脱落,并减少患者的活动,确保患者足够的血流量。另外,还要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采用有效的吸痰措施,协助患者咳痰,使其维持有效的通气。

1.2.4 凝血及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的血流量与静脉压,一旦发现患者出现静脉压明显升高时,应立即查明原因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低血压,必须立即抢救,停止超滤,必要时还要停止透析,并采用有效的干预措施,直到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后才能进行透析。

1.2.5 饮食护理 由于急性中毒患者的特殊性,在HD治疗过程中必须做好饮食护理干预措施。接受治疗后,应让患者尽快进食,一般为洗胃后2 h给患者提供半流质饮食,但要根据患者的情况控制食量,以防引发低血压。当患者清醒后多让患者食用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且易消化的食物,然后逐渐过渡到普食,指导患者少食多餐,保持足够的营养,从而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

1.2.6 康复训练 待患者清醒后,鼓励患者进行早期呼吸训练,如采用用力咳嗽、深呼吸等方法,以提高患者的肺潮气量及容量,以进一步增强顺应性,从而降低肺部功能的损害。

1.3 评分标准

护理满意度采用笔者所在医院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服务态度、专业服务水平、健康教育及饮食干预五大维度的25个小项目,各项评分1~4分,最低分25分,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满意度越高。>90分者为非常满意;71~90分为满意;50~70分为一般;低于5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各项治疗指标比较

干预组患者的昏迷到清醒时间、机械通气时间、CHE恢复时间、住院天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后,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对照组为4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情况比较

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100%,对照组为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中毒具有起病急、病情重、变化迅速等特点,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就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4]。血液透析(HD)是一种通过将体内血液引流到体外,并经过透析器进行物质交换,清除体内代谢废物的治疗方法[5]。HD是临床中治疗急性中毒的主要方法之一,由于HD治疗为非生理性状态,加上患者难以接受突如其来的疾病,往往会产生恐惧、焦虑、失望等不良情绪,不配合治疗而影响效果[6]。

整体护理干预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护理模式,该护理模式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并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目标是根据患者的生理、心理、精神等方面的需求,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护理干预[7]。本研究中,干预组昏迷到清醒时间、机械通气时间、CHE恢复时间、住院天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对HD治疗急性中毒患者实施临床整体护理干预,能快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患者的清醒时间、CHE恢复时间及住院天数,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临床护理服务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彩霞.血液透析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护理体会[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6(2):154-155.

[2]卫肖肖,尹彩星,马玉英.血液透析对急性百草枯中毒的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7(6):1109-1112.

[3]陈玲.血液灌流联合透析治疗中运用循证护理抢救急性中毒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5,16(9):88-89.

[4]沈大莲.急性百草枯中毒46例急救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9):1395-1397.

[5]马瑛,王金铎.血液透析与血液灌流联合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探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4,127(1):1343-1345.

[6]常艳萍,周玉芬,荣冬靖.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敌敌畏中毒的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2):272-273.

[7]白雄霞,李东峰,杨艳,等.舒适护理理念在血液净化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17(6):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