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设计的审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设计的审美范文1
室内环境的设计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大范围的“打造宜居环境”的号召下,如何具体落实到每家每户每个单位的舒适室内环境成为重要话题。室内环境的设计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了解人们的审美方向,创造符合现代人品味的室内环境。在对室内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其最高的艺术审美设计应该不仅仅是满足于形式的美感,而是更加关注蕴含在形式之下的文化内涵。从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脱离出来,创造出具有相适应的艺术风格的意境之美。
二加强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艺术审美功能
作为一门整体艺术的展现形式,室内设计必须考虑到已有因素下的结合周围环境的意境创造。人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室内环境下度过的,室内的空间容纳了人类的大多数活动。既然对人的尊重首先要考虑到人的权益,那么如何把承载人类活动的容器装饰好,发挥其作用,使人类的情感达到艺术上的享受需求,成为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探究问题。在21世纪的今天,室内的设计更要着眼于增加室内环境的文化内涵,使人得到艺术的熏陶。
1室内环境设计中审美功能的重要性
整体有效的室内环境能够使人身心愉悦,给人精神上的完美享受。把握完整的空间艺术,运用系统的设计理念,不仅关注已有的物质形态,更需要深层次地挖掘文化对环境的作用。例如,在室内的空间使用和色彩的装修调整过程中,包括室内家具的陈列和风格的选择中,都要以体现使用者的修养和气质为重点,向人们传达精神的深刻和涵养的高尚,而不是孤立的对各因素的简单叠加。餐饮连锁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日益崛起,而在餐饮品牌的发展进程中,除了推广策划、营销手段等经济领域攻克之外,餐饮就餐环境与品牌视觉系统的统一也是相当重要。在餐饮发展过程中,要注重餐厅的风格、氛围、舒适度、艺术性等。针对餐饮食品的特点和空间功能以及就餐者的心理需求,室内装修的整体艺术氛围创造是不同的。例如,快餐厅由于其基于饮食文化的特点,采用的色系一般是干净明快的,常用偏黄偏红的暖色调为主。除了刺激人的食欲,主要考虑到快餐厅“快”的特点。原色的使用能使空间气氛热烈紧张,不适于逗留。在室内环境设计过程中,把握人自身与外界的和谐,渲染一种文化氛围,是人对环境的审美需求。
2提高设计者的审美能力
在不断发展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当中,需要不断完善的行业规范,提高设计者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者们是第一批室内环境打造者,一部优秀的室内环境设计作品,可以直接起到承载人们梦想和需求的作用。相反,粗略简单的设计,是对人的忽视和侵犯。以科学专业的眼光进入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是提高当代人生活质量的需求。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并不能简单的化为脑力劳动或者体力劳动,而是密切联系当代社会各个领域文化内涵的综合整理。好的艺术创作需要糅合不同领域的精髓,深入到使用者的价值理念。从文化构想到具体的表现形式上,都体现着创作者的审美能力。具有审美能力的室内环境设计者,其设计作品的功能不仅仅要满足人舒适的享受,还要愉悦人的精神。在中国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政府屡次提到打造“宜居城市”,人们呼求“绿色建筑”,既要求建筑的美观大方,更需要室内的采光通风,合理布局。室内空间作为人们的主要活动场所,人们早已有意识的开始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进行有效的安排布置。不断调整人自身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感受体验后的结果,而这一过程反应了人的自身行为和心理反应。所以,在信息与知识主导的时代,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的文化涵养,以高层次的审美眼光来创作,是每一位设计者的责任和义务。
3以人为本理念要求注重艺术设计
室内环境的艺术设计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基础上,对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的要求。以人为本,实现艺术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是室内设计追求的最高目标。人作为室内环境空间的主人,只有在室内设计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尊重,才能和客观的物体完美结合起来,打造和谐的生活工作氛围。环境艺术的体现,需要结合人的主观能动性,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城市的建筑越来越雷同,对人的个性需求越来越忽视。然而,要体现室内环境的艺术,必须要充分把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室内环境设计者应该从室内环境的整体出发,充分利用室内不同的已有元素,深刻阐述不同品位中的文化和内涵,使有限的空间活泼起来,使静止的物品生动起来。让静态的空间变得生动。通过各种精心的设计,体现对人的关怀,重视人的审美需求。
三加强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具体举措
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不管是办公用房还是居住环境,都在得到改善和规划,使其更合理宜居。承载人类大部分活动和时间的室内居所,不仅满足着人的最基本的物质需求,而是作为相随相形的环境在潜意识里影响着人们的感受。美的室内环境能给人带来艺术上的享受,所以人们在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对室内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室内环境设计者,应该对这一变化足够重视起来,重新审视发展的原因和方向,做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室内设计。
1加强对空间因素的合理划分
在对室内空间进行划分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它的使用对象使其合理化。只有充分对已有的建筑空间进行使用,才有可能给人以美感体验。室内环境术设计最起码的追求应该是一个宜居环境,依据不同方向的使用情况,进行合理的平面布置。例如,对于人们的居住环境而言,对于不同的房间位置安排不同的家庭成员使用,根据不同角色的家庭成员进行房间的布置。而厨房、客厅的不同功能对通风、采光等环境因素的要求同样重要。只有认真的考察,用心的感受,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充分发挥建筑空间的作用,精心安排,合理布局,巧妙地组协调各功能区,并注意结合整体的艺术风格,将房间的家具和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就可以使空间最大化的利用,创造出良好的生活环境。在充分把握了室内的空间构成后的艺术设计,必然能给人带来舒适的生活环境和艺术上的享受。
2加强对色彩因素的合理安排
在对室内装修的过程中,色彩是室内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元素。不同的色调能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影响着人的心情。色彩研究者早就发现,不同色彩代表着不同的内涵。色彩的使用应该根据不同的职业环境和使用者的喜好和品位来定。美学上强调搭配原则,符合使用者气质的颜色无疑创造出独特的室内气氛。如在温馨的小卧室里,以柔和系列的颜色为主,选用淡雅的浅黄、淡紫等颜色,会给人轻松舒适的感觉。而像宽大的客厅,则可以在局部点缀一些暗色系列,结合家具的摆放,适当运用古铜色、暗红色,则可以取得温暖、紧凑的效果。然而,不管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居室的设计,还是针对不同功能的空间的设计,都要考虑到室内环境中的背景色彩和已有的物体色彩搭配。首先确定主题色调,然后协调好局部色彩的使用。例如,在咖啡厅的室内环境设计过程中,选择主色调柔和的暗光系列,可以使环境气氛缓和下来,使人镇静下来,一方面给工作疲惫的人提供休息场所,另一方面在暗的静谧的烘托之下,给结伴而行的人创造亲密的氛围。不同的色彩会引起不同的心理感受,为了达到怡人的效果,在进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要加强色彩因素所起的审美功能。
3加强对审美理念的重视
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让所有事物变得多样化,艺术设计的市场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在广阔的市场开发过程中,统一模式的市场竞争力不断下降,更多的是要强调个性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相同的楼房和室内设计使人审美疲劳,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加强创新,增加个性化的展示。在传统的设计理念基础上,注入新的活力,与更宽广的艺术领域相结合,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发挥外,实现更高精神层次的审美需求。不管是对室内办公空间的设计还是家居环境的打造,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力求彰显使用者的个性,打造温馨、和谐的环境。环境艺术设计中体现的个性不仅是摆脱一般模式的束缚,同时是体现人性价值的有效途径。不同的室内环境表达了使用者的不同人生理念和审美层次,在对人的情感表达和文化观念的表达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层次越高,越有力的在有形的物质形态上反应了无形的精神形态。恰如其分的气氛烘托和意境渲染能够引起人们感情上的愉悦,调动出人的积极心理状态。室内环境的设计,在追求其艺术境界过程中,体现的不是一个简单层次的原有因素再现,而是有机组合后的更高审美层次的创造。把握意境的设计,追求高境界的艺术审美,体现使用者的品位和价值理念,是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终极目标。
四结语
艺术设计的审美范文2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化 艺术设计 无功利性
近年来,“日常审美生活化”作为当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现象,成为美学界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对今后的审美研究及审美教育亦有着深刻影响。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含义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活动是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本质上是不可能脱离人的生活实践而存在的。只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审美活动集中于少数精英分子的高雅艺术创作活动,与大众生活有着明确的界限。随着精英文化现象的消融、大众文化的崛起,审美活动与大众生活之间逐渐趋于融合。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是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社会学与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M.Featherstong)最早提出来的。他于1988年4月在新奥尔良“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作了题为《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的演讲,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之后费瑟斯通又在《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一书中将日常生活审美化分为三个层面:第一是艺术向日常生活泛化;第二是反过来日常生活向艺术逆向转化;第三是符号和图像深深渗透入当代社会日常生活结构。①
我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主要从以下两个层面来解读。
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自后现代主义艺术主张开始,人们有意识地让艺术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甚至直接从生活当中挖掘美的体验,发现源自于生活本身的艺术。传统意义的艺术与非艺术、高雅与世俗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审美与现实、艺术与生活呈现交织与融合的状态。随着大众文化代替精英文化成为社会文化主流,占据社会文化生活中心的已经不是传统的经典的文学艺术门类之下的作品,而是一些新兴的、以文艺和表演等形式出现的流行性大众文化作品,如广告、流行歌等。
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在今天,人的审美活动早已突破了传统审美的纯艺术范围,更多地发生在日常生活场所,如公园、广场、街道、购物中心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实用性得到极大满足之后,普通民众对生活的需求开始上升到更多精神的、感性的、审美的层面。当代设计艺术致力于将美的元素植入各类产品之中,达到功能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结合。生产者利用先进的技术将这些设计理念转变为现实。
二、艺术设计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实现
1.艺术设计是日常生活与审美之间的桥梁。
正如《意大利设计50年》一书所说,一个椅子,只需要四个腿,就能入座;一盏灯,只需要灯泡,就能为阅读照明。但是,如果一把椅子和一盏灯,不仅能用,而且是美的,那么它们就能让我们生活得更美好。
21世纪是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和日趋成熟的设计理念迅速地推动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进程。除了传统的文化艺术领域,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开始重视设计与创意:我们从建筑、环境、交通、家居、服饰、美容、美食等各处都能看到不同的民俗文化、审美取向。设计艺术成功的沟通了物品的功能性与审美性。就像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口号“BETTER CITY,BETTER LIFE”(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充分表达出创意设计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当设计渗入广告营销领域,广告开始从过去简单的广而告之,发展到今天的文学化、艺术化,广告文体越来越具备审美方面的价值,或诗意化,或哲学化,同时赋予产品更多精神层面的附加价值、象征意义,使之具备无可替代的品牌性格和竞争力。从奢侈品牌到大众品牌,从耐克那句广为人知的“JUST DO IT”,到国内原创设计品牌达衣岩的广告语:“是艺术,为生活”,还有台湾诚品书店那些辑结成书的充满文学意味的广告文案……人们消费的已远远超出功能性这类物质化体验。产品的美感,与广告为其铸造的品牌文化、身份地位象征、价值观表达,使人们愿意花费更多来拥有它,并且得到更美好愉悦的生活体验。
2.要警惕审美低俗化,保持审美活动无功利性的本质特征。
正视审美活动向大众日常生活的泛化,强调审美的广泛性、普遍性,并非否定审美的无功利性。不管怎么说,无功利性是审美的基本特征。
随着消费文化的盛行,审美性与功利性似乎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尤其在消费领域,商家通过广告、营销传播等类文化传播手段着力宣扬商品的精神价值、审美价值,抬高商品的交换价值,以此来达到其最终的功利性目标。于是造成了这样的结果:一方面,传统的纯艺术,是少数精英分子的特权,而消费文化背景下的审美活动,则成为少数消费能力高者的特权。另一方面,为了迎合更多人的精神需求,降低审美层次,甚至低俗化,将审美等同于感官的愉悦。
蒙娜丽莎的微笑之所以价值连城,是因为画家通过细腻的绘画行为,传神地刻画了这位贵妇的温婉端庄、与世无争的精神状态,现代先进的技术可以轻而易举将这幅名画不断加以复制,但原作中所包含的画家与被画对象之间细腻而深刻的精神交流,及其带给观赏者的心灵触动,是不可能通过冰冷的机器设备复制出来的。只有保持审美活动无功利性的本质特征,才能避免审美活动走向低俗化,不管是高端的纯艺术创作活动,还是贴近日常生活的设计艺术,不变的目标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使人与社会、与环境的相处更和谐美好。
注释:
①迈克・费瑟斯通著.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0:94-98.
参考文献:
[1]刘悦笛.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浅论“生活美学”何以可能[J].哲学研究,2005,(1).
艺术设计的审美范文3
关键词:审美心理;环境艺术设计;文化建筑
一、审美心理与环境艺术的研究意义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如何能够运用科技手段适应社会的发展,解决传统社会中文化流失、情感空虚的问题,已经成为目前设计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随着当今社会审美形式的抽象化、平谈化,与人们生活方式的机械化、重复化相互对应,使人们在生活中经常感觉到不安和空虚。虽然,物质生活的充实提高必须依赖于高科技发展,但是,人们生活中更加渴望的是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和精神交流。但是,包含着审美特征的现代文化建筑才是文化传播的媒介,能够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精神上的情感安慰,人们在充满审美特征的文化建筑环境中,才能真正感受到最为淳朴的情感。
使人们从中体验自我、感受自我,加深对客观事物的人事,重新拾起自信。本文希望通过对环境艺术和审美心理这两种交叉学科的研究,使文化建筑的深远历史意义能够体现在现代社会中,使其独特的魅力可以被人们所关注,成为社会精神文化传播的中心。
二、现代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思考
(一)体现社会文化的载体
文化建筑在不同时期会产生不同背景,在文化建筑这种公共服务设施中,其表达的理想与信念是具体的某种主题。在现代社会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建筑建设能够增强社会公众的民族自豪感,也充分体现了当代社会繁荣发展的最终目标。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文化建筑教育功能的不断增强,在科技日益发达的社会中,文化建筑是教育功能极强的手段,可以组织开展艺术欣赏活动、专家专题讲座等,提高社会公众的文化素质。文化建筑不仅是人们终身教育的场所,更是辅助学校进行课外教育的重要课堂。同时,随着环境艺术领域的发展,以及社会精致文化的推进,人们对于文化艺术消费的需求越来越高,文化建筑不仅要为文化产业提供新的发展空间,更要成为一个吸引人们的开放性论坛。
(二)积累民族文化的标志
现代文化建筑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标志性建筑,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发展的最终成果。在欧洲发达国家,文化建筑是国家文化展览、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世界上很多国家都相继建设了代表本国文化发展的文化建筑。例如: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悉尼歌剧院已经成为澳大利亚文化发展中的重要结晶;中国举报奥运会的鸟巢体育馆,也逐渐形成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面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然而,这些现代文化建筑对环境艺术设计有产生了一定影响,不断促进着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蓬勃发展。
(三)交流公共文化的场所
现代文化建筑已经成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增进感情的桥梁,文化建筑体现的是物体实体,同时结合了图像、声音和文字等表达方式。而且,世界上大多数文化建筑采用的都是本土化设计方式,注意引进一些国际上其他文化内容的临时性设施,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拓宽社会群众的视野,深入促进国家与国家质检的文化交流。甚至很多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和教育部门也建成了能代表自身文化的文化建筑。文化建筑扮演的角色包括社区交流中心、信息交流站等,已经充分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三、现代文化建筑环境的审美特点
(一)审美主体的大众性
文化建筑应该为社会公众不同的文化需求创造新的空间。“一切都是艺术”指的是人们日常生活就是艺术。文化建筑就是向人类展示环境实物的才场所。人们日常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事物就是文化建筑体现出的人文景观。据调查,大部分文化建筑都建设在城市中,主要为社会大众提供生活服务。由此,现代文化建筑通过公众切身的情感体验实现社会文化的深入传播,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文化建筑布局结构应该易于接近,容易理解,使之成为公众交流的环境场所。随着当代城市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在城市复兴的过程中,文化建筑的建设目的是为了吸引社会公众,创建社会文化中心。
(二)信息传达的发散性
信息时代背景下,人与人的沟通交流不仅仅是依靠语言文字,主要依靠的是人类的视觉和听觉,视觉和听觉体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观察体验方式。由此,环境艺术设计带来的视觉传播可以跨越不同国家、穿越不同时间,打破传统的社会群体由上至下的传播模式。转变了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直接交流模式,使文化传播向着便捷式的世俗方向发展,文化的传播不再局限于独立的群体向另一个独立的群体传播,而是社会中所有群体能够在同一时间内获得所传播的文化信息。文化信息不再是单一的线性传播,而是以覆盖范围广泛的网状方式传播,社会中的群体生活在多维度空间中,每个人都处在社会集体网络中,随时拥有发散变异的可能性。
(三)文化传达的模糊性
环境艺术设计所传播的文化信息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当表意不清晰时,可以由人自由地想象和补充,从而获得更多的文化信息。模糊的文化信息主要是由于科学技术的本身造成的,由于室内建筑设计和室外建筑设计是对人与内部关系构建的交叉学科,人类又是复杂的整体,因此必然存在大量的模糊性思维。难以使用精准的语言进行表述。同时,室内和室外学科设计的因素复杂,这些因素越复杂就代表着精确化的程度越低,人们既无法完全捕捉这些不利因素,也不能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只能重点突出主要部分,忽略其他次要部分。
结论
综上所述,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基础是审美心理,而这种力量需要依靠现代科技手段的持续进步,才能真正符合当今社会人们的审美特征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恒.探究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特征[J].现代装饰(理论),2013(03):84.
[2]陈英桦.以审美角度浅析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J].设计艺术研究,2011(03):38-41+46.
艺术设计的审美范文4
关键词:清代;图案;服饰;现代;设计0前言
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以异族统帅中原的最后王朝,其服饰特点不仅容纳了少数民族的特色风味,更兼容了我泱泱大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存有高超的审美价值,并且所代表的民族性、历史性也有颇为深远的影响意义。而服饰当中除了本身材料剪裁外最为重要的就是色彩与图案的搭配,清朝的服饰除了工艺繁复、材质优良、色彩艳丽、外还在图案上有着极深的寓意造诣,不同的图案搭配不同剪裁的衣服可以衬托出不同的意境和身份,因此无论是民族性还是审美性,对当今的服饰设计都有着深远的启发意义,基于此,本文当中作者就以图案为楔入点,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1清代服饰图案的特征
清代是当今距现代最近的王朝,所以其服饰的影响力较其他服饰来说传承力较强。从远古到今,人类对于图案的追求从未停止过,即使在没有衣服的时候,人也会在身上绘制各种各样的图案寓意想要表达的思想。这些图案寓涵了对自然以及对希望的期盼。到了清代,民族融合已经到达了顶峰,无论是制衣工艺还是对于色彩、图案、颜料的把握都已经到达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造型、色彩、工艺、内容无论哪一个方面都有着长足的进步,被广泛的应用在服装的各个领域。
(1)造型特征。清代服饰图案的艺术主要表现在点线面三个方面,通过“交相辉映以及互通有无”的特点,将这三个方向组成有规律、有韵律,且同一无间的艺术形式,通过色彩造型的比对调和,具体的属龙其中的图案艺术形式,甚至在一个图案当中,我们可以清晰的将图案分成动静、聚散、主次、虚实、疏密、大小等方面,然后再以同一的特性将其归纳融合、使点带动局部、局部带动全部,从而做到“平中生韵”“平中求奇”“平中出神”“乱中求序”等特点,不仅加深了图案的鲜明感,更给予了图案鲜明的层次感,使整体图案彰显出了绝对的“个性”,从而彰显出了清王朝的本身特点。
(2)色彩特征。清代意味是少数民族王朝,其服饰图案相比中原图案更多了一种夸张、奔放、浪漫、无谓的特点。又因为满八旗和长白山的缘故,其色彩多以红、黄、白、黑四种,并且在用色方面主张浓、华、艳、美、简五个方向,故此所运用的团颜色无一不是明快层次分明且对比强烈的特点。清代图案的无色应用也比较高明,单纯的运用黑、白、灰等简单的色调也会将服饰图案的冲击感发挥的淋漓尽致。
(3)工艺特征。历代以来无一王朝的图案形式能够超越清朝的图案工艺,其中织锦、刺绣、印染和绎丝四种独特的手法是集成历代工艺水平的最高点,已经形成了清朝独有的特色。就以刺绣来说,已经到达了登峰造极的水平。在清朝女在未出嫁前都要学习刺绣,这些刺绣不仅包含衣服的图案还包含着日常各种“织物”品的图案,这就促使了刺绣工艺到达了一个顶峰。在图案刺绣当中:打子绣、贴补绣、盘金(银)绣、平针绣、拉锁绣、麦秆绣、包花绣、挖补绣、抢针绣、摘绞绣、镂空绣、钉带(线)绣、珠绣等都是刺绣繁荣分类工艺,往往一个图案当中会涉及到几个或者是多个刺绣方式,同时清代对于刺绣图案的处理方式也多种多样。具体来说,可以分成镶、滚两大工艺,配合着不同的刺绣方式,真可谓是变幻无穷方法变换无穷。另外清朝图案并不满足于平面上的设计,还开发出了许多如:镂空、凹凸、折叠、浮雕等形式艺术的团,丰富了整个服饰图案的工艺类型。
(4)内容与审美特征。走兽、花鸟;日月、星辰;人物、人文;风雨雷电等元素符号都是清朝服饰图案惯用的内容,可以说包罗万象不一而同,无论是神仙神话还是民俗谚语,无论是思想文艺还是流传故事,都能作为清代服饰的内容特征。另外,清代服饰的审美特征也较高,在利用人文风俗的基础上,还将道、佛、藏、儒等思想运用到图案当中,形成以文化为中心点的思想内容,不仅提高了服饰的内容特征,还将有些寓意文化延伸进图案当中,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效应。因此,清代服饰图案不仅有着极强的内容性,其审美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
2清代服饰在现代服装设计当中的使用情况
(1)直接使用。清代服饰图案中的多种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元素符号是能够在现代服饰图案中接合、传承、发扬的。清代服饰图案的内容美和形式美融为一体,使之与人类社会保持着天然的亲和性,它精致、秀美、质朴的艺术风貌迎合了现代艺术所追求的随意性的表现手法,而它强烈的视觉效果、高纯度的色彩,以及协调、饱满的构图造型,又符合现代形式美的构成原理。所以,它可以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直接使用。
(2)整理使用。现代服装设计与古代服装设计差异巨大。我国古代服装历史有五千多年了,但结构、款式变化并不大,基本是宽衣博袖,由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服饰讲究含蓄、稳重、平静之美,用二维平面结构的服饰尽可能多的遮挡人体原形。中国传统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制,即女子多穿上衣下裳的制式和男子多穿上下连属的袍衫制式,这两种形制一直延续至今,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反复运用,交替发展变化。中国传统服装的主体形式是前开型的大襟和对襟式样,采用平面剪裁方法,造型简练。为了显示穿着者的身份,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与修养,图案的装饰格外受到重视,所以,到了清代工艺复杂、色彩斑斓的服饰图案纷繁而出,达到“衣必锦绣”的程度;另外,使用图案美化服装还有利于弥补平面剪裁在造型方面的不足。现代服装虽仅有近百年的历史,却在结构、款式方面不断翻新、改进。服装结构越来越复杂,从平面向立体转化,款式造型都是为了表现和突出人体之美,所以装饰图案在满足实用和生产特定的工艺要求外,力求提炼和整理的简洁、明快,具有现代美感。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传承传统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和超越,现代服饰图案应以时代的审美标准改造传统服饰图案的艺术形式。因此,结合现代的服装设计理念与设计手法,把清代服饰图案恰到好处的运用到现代服饰设计当中,在图案的造型、布局、色彩、材质和工艺等方面寻求整理与变化方法。
3结语
清代服饰的图案无论是在色彩还是造型设计上多数融合了我中原地区的文化素养以及少数民族的热情奔放,尤其是在一些代表寓意的图案当中多数还融合了儒家思想。可以说清朝服饰是一个时代的美感传递。因此,当今天我们观察这一时代产物学习其传统文化的同时,不妨去寻找一下属于当今时代的美感,笔者相信,这才应当是清代服饰图案给予我们最为根本的启发思想,也是我们应当着重探讨的目标与方向。参考文献:
[1] 廖雪梅.吉祥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2] 王大凯.中国传统服饰纹样研究及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论文.
[3] 吴卫刚.服装美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142168.
艺术设计的审美范文5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审美能力
中国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248-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我国的高等教育也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高等职业教育这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地区诞生了一批以服务本地经济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院校。在这部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运用各种专业课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审美能力和美学培养提升,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升和塑造,学生只有“眼”高,才能做到“手”高,才能实现高职教育中高素质高技能这一要求。
爱美是人的天性。“天性”,并非是指人生来就懂得审美,而是人的一种社会本质属性,是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审美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范畴之一。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美学教育是有决定性作用的关键一环,是学生逐渐地感受美的存在,学会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美学水平培养和提升的过程。
一、东莞地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审美能力的现状及成因
本文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家具设计、广告设计、园林设计五个专业1100名在校学生为调查分析对象,其中东莞本地学生占73%,本省外市学生占26%,其他省份的占1%。
经济环境的影响:由于东莞地区身处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经济发展速度快、市场化程度高,使得东莞本地学生对美的认识仅停留在好看、大众喜欢这类比较低的水平,审美观比较功利化,对艺术和设计的理解过分偏重实用主义。
地域文化环境的影响:审美趣味是人审美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美能力的综合体现。东莞位于我国广东省中南部,临近深圳、香港、澳门。在我国,由于港深两地设计行业起步早,在设计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另外,东莞地区高职学生从小受到港深等地文化较深,例如:有80%的调查对象表示从小就有收看香港电视节目的习惯。虽然这种影响对审美感知力的培养有一定的益处,但也造成了学生在审美偏爱上注重通俗艺术,轻严肃艺术;并习惯性的模仿甚至抄袭,对事物的审美缺乏独立思维,从而抑制了其创造性的发挥,使得其设计作品的审美趣味层次达不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学校因素的影响:由于受到国家招生政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笔者发现,调查对象中有60%以上在入校前未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基础训练,也就是俗称的非美术生,有许多学生是服从招生调剂而被动选择了该专业,这也客观造成了学生整体审美能力水平不高和对审美能力的认识偏差。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东莞地区高职高专院校强调服务本地经济的功能,比较注重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训练和学习,这就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不匹配,学生缺乏发现美、创造美思维,只能停留在模仿的阶段。
二、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审美能力提高的措施
人类个体之间审美能力先天是有差距的,但可以通过后天有意识的培养来进行有效的提升,审美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本质上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个人在生活中和审美活动中长期受到教育和训练的结果,结合以上成因分析对如何提高审美能力提出以下几点措施和建议:
(一)提高学生整体的审美感知力
作为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审美能力是决定其设计水平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个体具有较强的审美感知力,加强审美感知力的训练也是学校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设计素描和创意思维等课程中,注重对学生细节观察、描绘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描绘事物,从而使学生摆脱生活思维定式,用艺术的眼睛来观察看待事物,培养学生善于发现事物与众不同之美的能力。
(二)专业教学的内容直接影响美术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东莞地区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主要偏重于技术与理论,这就造成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足。教师除了向学生讲解相关的美术理论,还应为学生进行美术作品的展示分析,在展示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见解和看法。在欣赏分析名家名作时,可以结合作者时代和生活背景,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内涵。比如在欣赏福田繁雄的《victory》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并简单介绍作品的创作时间,让学生在了解这些内容之后再进行作品欣赏,这时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出《victory》这幅作品的深刻内涵。这种设计作品的欣赏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俗语说:艺术是相通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要注重课堂专业教学的作用,也要在倡导学生平时课余文化生活的修养,通过了解学习不同的艺术形式来促进自身的艺术修养,提高审美趣味和观察力,陶冶情操,培养兴趣。艺术欣赏有很多种的内容,比如说,可以听一些高雅的经典的音乐作品,可以欣赏优美的舞蹈表演,也可以有选择性的观看电影、歌剧和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等。
艺术设计的审美范文6
关键词:景观艺术设计景观审美活动审美品味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景观中审美品味的相关概念
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景观设计行业发展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人们对景观审美品位的不断提高与提出的更高要求促使景观设计行业的不断进步。而从广义上讲的品位主要有品尝、体味、仔细体会、玩味等字面理解的意思。就像马卡连柯曾说:品位是一种很复杂的成果,不仅是一种成果,也是知识、力量、习惯、技能、适应、健康以及最重要的社会经验的成果。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品位是一种能力,是一种人类文明成果,每个人都有品位事物的能力,但是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阶层和生活经验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景观设计中,对景观的品位则是指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这里的自然环境主要是指经过人类改造后的土地及其外在的环境,如公园、园林、建筑等,进行的一种审美活动的过程。景观品位在某种意义上则上升为人们认识自然环境的能力,是美学范畴探讨的内容,同时也是美学价值的表达方式。
二、不同群体之间景观审美品位的相关性分析
前面的文字中的提到景观品位是美学探讨的范畴,而在美学中经常提到的就是审美,审美是美学范畴内的要素,它与品位存在着某种关联性,两者之间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地方,从大的方面上讲,审美与品位都是一种精神活动,都是主体在于外界环境事物接触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可以是对事物的赞扬亦可以是对事物的批判,两者的不同点则是则是二者在接触事物的过程中所用时间的不同,审美的高度要比品位的高度高,需要考虑的因素远比品位要多。通常情况下品位也可作名词来解释,出现在审美一词的后面。
景观审美品位是受到多方面因素限制的,有地域因素、时代因素、文化因素、宗教因素等,而群体间的差异也是其中之一。群体差异在大的范围可以指的是不同国家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从小的方面来讲可以是同一区域内不同性别、年龄群体之间的差异。比如说中西方之间景观审美品位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西方人理性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在园林中大量运用几何形式的模纹花坛,而中国早期形成的自然山水理念使得在园林布局和景观小品的设置上呈现出自然式的形态。小的区域内群体之间的审美差异则主要体现在性别、年龄、审美品位的需求的不同上,男性比女性进行景观审美品位的经历要少的多,女性的细腻、细致的性格决定了在景观活动中对景观审美品位的机会比男性多。不同的年龄层次间也会存在审美品位差异,比如说儿童对事物的判断标准更可能是外形能否第一眼吸引他,从而产生兴趣,所以进行审美品位体验的可能性降至最低,而成年人具备成熟的判断能力,通常是由外形进入内形,考虑的因素更多,进行审美品位的体验也就越多。再有就是审美品位的需求差异,这一点更多的是从自身的需求上考虑的,在进行景观审美品位的时候,由于人们自身的品位不断提高,对审美中获得的审美体验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如在欣赏一棵枯树时,木材商、作家、画家、过路人分别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以上这些因素都体现出不同群体在进行景观审美品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体验,它与外部环境、认知能力、社会地位身份、区域差异等都有一定的相关性。
三、景观审美品位对设计的作用
在罗素・莱恩斯的经典之作《高级、普通、低俗》一文中,他把人们分为三种不同品位阶层,即高级品位人群、中级品位人群、底层品位人群,他认为高级品位人群应该是在艺术家、艺术评论家、文人等中间产生,由此看来,景观设计也是一种艺术行为,那么景观设计师也就是艺术家,这些艺术设计师们在进行景观设计实践的过程中已经把某种特定的景观品位传递给大众了,他们的这些品位其实就是一种在积淀人类优秀的美学成果基础上与自身的某种气质和认知后形成的职业涵养,而她们的自身的景观品位也会随着社会和个人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空间不同而转移具有高度敏感性、易变性等特点。景观设计师本身的品位必定是包含这些层面的。他们每次在设计中的变革都有可能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受到鼓励或者批评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当前城市广场雕塑设计中,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会选择材质轻巧、做工方便简易的不锈钢材料,设计各种不同类型的主题雕塑,从客观层面上来看,设计师的品位也许是受到牵制的,被动的接受甲方的意愿,如此一来,人们已经厌倦了不锈钢材料做成的雕塑,不停地指责雕塑设计师没有品位,而人们所指责的没有品位的背后有深层次原因。
从上面所阐述的内容中我么可以看出景观设计的审美品位在设计中起着某种积极推动的作用,他们的景观品位会不断的超越从前,引领着景观设计不断向前发展,最终景观设计的品位会达到与受众等多方面品位的契合。景观观赏者的审美品位对景观设计的发展也同样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景观受众者的品位可能因人而异,而如柏拉图曾说过的:我们最终的终极价值观是真理、善良和美。当前国内一系列景观设计师受到国外景观设计影响的,中国古典主义园林设计理念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即“天人合一”的思想,国内现代景观学习系统则是从西方引进的,在目前看来两者的结合尚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统一,这与当前景观设计师设计的作品存在某些不统一的地方是相同的,对优秀景观层次多方面的要求,这在景观设计中是起到一定得推动作用。
四、结语
景观设计活动中的审美主体是人,通过对外界景观环境的客观品鉴,来表达人对特定环境下的景观的喜爱与否,这种审美品位活动时依靠审美主体对客体的折中表达,同时这样的审美活动也促进景观设计的不断发展和革新。
参考文献
[1]皮尔斯・刘易斯(美国).美国人的景观品位[J].学术论坛,2010.
[2]张婷.公众的景观审美方式和范围研究[D].硕士论文,2008.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