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网络开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网络开发范文1
【关键词】网络数据分析 计算机网络系统 系统开发
1 基于网络数据分析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开发重要内容
1.1 网络系统安全性的保障
在开发过程中,要将安全性放在首要位置,观察所进行的开发任务是否符合现阶段计算机软件的使用需求,并根据网络中比较常见的病毒类型来对系统软件进行加密,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使用威胁。软件加密可以理解为开发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关系到系统是否能够在规定的标准内达到使用安全标准,随着系统使用时间的增加,很容易出现漏洞现象,此时所进行的开发也要从软件的更新方面来进行,这样在使用过程中即使遇到严重的安全性下降问题,也能够通过后期的使用更新来得到解决。由此可见,在设计期间科学的利用网络数据分析能够使计算机网络系统开发到达更理想的效果,这也是现阶段开发技术中重点提升的部分功能,需要技术人员加强创新研究。
1.2 网络数据分析在系统开发中的体现
运动网络数据分析能够在短时间内促进软件开发任务更好的进行,同时这也是开发期间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针对传统方法中所遇到的问题,在新型数据库运用时要作为重点解决的内容。开发过程中如何运用数据库,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数据分析内容,并且能够随着使用过程中效果的不断提升,来促进管理计划在其中更好的落实。软件投入使用后对于病毒的检测是自动进行的,这样能够避免出现使用安全性下降的严重问题,同时也能够确保使用期间操作人员更好的向系统发出指令,以免造成严重的安全不达标现象。对网络系统进行加密处理,能够确保其中的软件得到更好的使用,并保护重要的数据信息不会丢失。
2 基于网络数据分析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开发建议
2.1 进行网络数据备份
在开发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不稳定的现象,造成严重的数据信息丢失,针对这一问题,在开发过程中,需要针对争议性比较大的部分数据来进行备份处理,将其保存在网络存储盘中,这样即使开发期间软件存储系统出现问题,也能够快速的通过网络备份来对数据进行还原处理,确保开发任务可以继续顺利进行。在开发期间,所遇到的问题都能够通过数据分析的合理运用来得到快速解决,这也是计算机网络软件开发过程中技术先进性的具体体现。在此环境下,技术人员应当针对经验来进行相互交流,在短时间内快速进步,并达到理想的使用安全性标准,这样后续的设计任务也能够顺利进行,帮助提升软件使用过程中的创新性,能够在网络环境中快速的完成数据补充与内容更新。
2.2 提升软件的使用兼容性
设计时兼容性的保障也是十分重要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展开发任务需要通过框架结构测试来观察是否能够适应使用环境。在设计初期,如果发现兼容性不达标的问题,可以通过对后续软件设计框架的调整来达到理想的使用状态,同时这也是设计期间需要重点注意的内容,关系到系统的运行使用的安全性,对于一些比较常见的安全性不足问题,在设计时会重点的优化解决。以免造成严重的安全性下降问题。设计期间要合理运用网络数据分析功能,对软件的数据组成进行科学分析,并筛选出其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数据进行备份处理,以备使用。
2.3 虚拟局域网的应用
运用虚拟局域网,能够在短时间内扩大软件的存储功能,并帮助更好的提升使用过程中的软件稳定性。运行期间,系统能够在网络平台中自动的搜索更新数据库,并在网络允许的情况下自动完成更新任务,通过这种方法来帮助降低使用过程中的网络安全性影响,并且在存储功能与数据分析功能上都会有很明显的进步,这也是传统方法中难以解决的,在这样的环境中,网络数据功能的实现会通过虚拟局域网部分。这种方法更方便对软件的安全性进行检测,发现问题也能在局部范围内解决,不容易造成严重的安全性下降问题。设计技术的合理选择直接关系到后续软件是否能够正常使用,并且在功能上也存在很多的不合理现象,针对传统方法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能够更好的解决,并促进使用效果得到更多的发挥,解决网络环境中所受到的安全威胁。明确重点的技术方法之后,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科学的落实应用,高效完成网络系统的开发与设计任务。
3 结语
计算机网络系统开发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任务,即使现在的网络技术已经日渐成熟、网络安全防范体系也日趋完善,但是网络安全问题是相对存在的。因此,在实际计算机应用管理中,只能根据网络宽带的特点和具体的应用需求去找到平衡网络安全和网络性能,以此为指导思想来配置网络安全软件。
参考文献
[1]刘勇.“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仿真系统平台的研究与设计[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3(03).
[2]杨丽坤.计算机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开发技术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02).
作者简介
田海宇(1978-),男,现为黑龙江职业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开发范文2
关键词:交通运输管理;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开发;应用
在交通运输管理体系中,要积极践行更加有效的管理机制,确保管控措施符合标准,并且深度管理和落实相应的处理机制,建立健全更科学化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为项目升级提供动力,保证项目运行体系的完整程度。交通运输管理项目是交通部门常规化工作中的重点,要对信息技术管理体系进行集中管控,积极利用信息化和数字化控制项目,为交通运输管理中信息网络系统的综合性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1案例分析
2016年8月29日下午,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在广东交通大厦2015会议室召开协同推进“互联网+交通运输”融合发展座谈会,借助数据分析,有效整合人群的迁徙方式和趋势,进而提供更优质的交通规划及出行服务,也分享了利用微信提升高速公路通行效率。共同推进“互联网+”运输服务战略合作的务实交流,双方拟将在2017年春运期间,对出行预测和迁徙规律进行分析挖掘,并且,针对全省“两客一危”营运车辆数据进行适度合作,除此之外,2016中国(小谷围)“互联网+交通运输”创新创业大赛的深度参与,实现交通运输大数据、智能交通技术及应用产品、创业导师、投资孵化等资源池的建设,推进“互联网+”运输服务行动计划。
2交通运输管理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开发概述
在交通运输管理工作中建立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要结合管理实际需求和管控模型,建立健全有效的处理机制,确保系统运行效率的有效性,为管理项目的综合性升级奠定坚实基础[1]。
2.1交通运输管理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开发工具
在交通运输管理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开发项目运行过程中,要积极建立更加有效的处理机制,确保管理框架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其中,主要研发和应用语言编程工具、数据库工具以及程序生成工具。第一,语言编程工具。一般而言,在网络系统开发项目中,主要应用的是BASIC语言、C语言、C++语言等,最近几年PL/I语言以及PROLOG语言的使用几率也在增加。由于这些编程语言的针对性较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能对相关信息和处理机制进行综合性分析,并且保证整体处理效果符合预期。且这几种编程语言的适用范围较为广泛,在系统功能模块建立后,能发挥其应用价值和综合能力。第二,数据库工具,在数据库处理机制建立过程中,主要是针对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的开发工具,能对整个系统中的数据交换项目进行统筹分析和综合性处理,确保管理模型和数据传输效果符合预期。另外,数据库工具也能成为数据交换和传输的枢纽,在数据管理信息整合以及系统开发过程中,要结合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统筹处理。第三,程序生成工具,要和对应编程结构进行整合,包括smalltalk、C++等程序处理机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价值,也能在使用中提高配合程度,确保管理效果符合标准[2]。
2.2交通运输管理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开发原则
(1)交通运输管理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开发遵循实用性原则。在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设计机制建立过程中,要遵循实用性原则,在系统稳定后提高评价系统的整体效果,要本着务实的态度,积极建构更加系统化的管理模型,顺利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的运行效果。(2)交通运输管理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开发遵循科学性原则。运行科学化原则是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开发项目中的关键要求,相关项目管理人员也要针对实际问题建构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对系统中的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分析和数据整合,保证调查结构和管理需求得以有效落实,积极建构更加系统化的处理机制和管控措施,真正提高作业组织项目和作业制度的整体质量,建立动态化的调整机制,升级管理效果[3]。(3)交通运输管理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开发遵循可靠性原则。只有保证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的可靠性,才能有效升级整体管理效果和项目的运行水平,积极建立更加系统化的管理措施。(4)交通运输管理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开发遵循可扩充性原则。在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设计和开发项目建立过程中,也要对信息和数据进行集中整合,建立健全更加完整的处理机制。值得一提的是,在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软件设计方面,为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综合质量优化提供动力[4]。
3交通运输管理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的具体应用模型
在交通运输管理项目中应用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建立健全动态化管理机制,确保管理模型和管理维度符合相关参数,积极建构更加系统化的处理价值和应用模型,为系统整合以及质量优化提供保障。
3.1四阶段交通需求预测模型
第一阶段,交通信息量生成预测。灰色预测模型,借助累加机制,生成拟合微分方程控制机制。整体管理模型中GM(h,1)是灰色系统预测模型中最常见的模型状态,GM(h,1)模型仅有一个变量。h越大计算量越大,整体计算过程较为复杂,计算精度决定于3阶。数据处理中,若是X0是某一区域对于时间t的交通信息量指标数列,建立GM(h,1)预测模型。BP神经网络是人工神经网络的重要分支,已成为神经网络领域应用。第二阶段,交通信息量分布预测,qij是网络传输断面i起点,网络传输断面j是整体技术结构应用在终点交通信息量结构中,Oi为传输断面信息发生量,Dj为网络传输断面的信息吸引量。第三阶段,交通信息量分担预测,对预测区域模型,传输终端模型,OD对模型等,针对全体对象变量进行集中审定和管理,保证控制机制和区域划分效果的综合性升级。第四阶段,交通信息量分配预测,利用最短路径分配、容量限制分配,借助容量限制和迭代平衡分配法等。
3.2车辆户籍管理应用交通运输管理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
对于交通运输管理项目来说,车辆的户籍管理模块十分重要,因此,要将管理体系和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在户籍管理体系中,要对客运业户、货运业户以及汽车维修业户进行统筹管理,确保资料管理体系有序推进,也能维护整体管理效果。具体的系统录入内容包括:户籍名称、常用通讯地址、业主常用联系方式等,保证信息完整性和准确性,才能真正发挥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的实际价值。也要对基本信息进行台账录入,在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对相关材料进行系统处理,确保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升级[5]。车辆户籍管理机制要符合实际需求,借助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进行动态化信息整合和数据分析,确保效果的有效性升级,也为整个系统的综合性优化奠定坚实基础。
3.3稽查管理应用交通运输管理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
伴随着交通行业的高速发展,在交通管理体系中,建立健全稽查管理模型十分重要,人工稽查管理的能力和应用范围毕竟有限,需要相关部门结合管理要求建立健全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不仅仅能够将违规信息随时的记录入库,也能一定程度上提升管理项目的实际效率,确保管控体系的完整度,为交通运输管理体系的综合性升级提供动力。并且,在应用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的过程中,也要结合交通运输稽查管理项目的实际需求,结合地区特征建立针对性的数据稽查管理机制[6]。值得一提的是,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在对相关内容进行登记和录入后,计系统就会对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快速的整理和分类,保证管理控制机制和管理效果符合标准,从而有效建立健全系统化的处理机制和控制措施。在稽查管理项目中应用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能有效提升结案率,进一步维护交通管理项目的实效性,升级管理效果,也为市场秩序的维护提供动力,真正落实更加有效的管理目标。
3.4税费改革管理应用交通运输管理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
在税费改革管理体系建立过程中,也要对相关信息处理机制进行统筹分析,确保管理效果和管理模型符合实际。对于交通运输管理项目来说,税费改革项目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其中,动态记录税费征收项目具有实效性价值,不仅仅包括应缴纳税费,也包括应罚税费,要提高两者的登记效率,才能提升整体管理效果的实效性。另外,在交通运输管理项目中,税费系统也包括滞纳金收取、费用顺延情况、票据打印项目以及IC卡减免等费用,要想提升整体管理效果,就要积极建构更加系统化的管理措施,保证记录的完整性,也能实时监控缴纳情况等。因此,在交通运输税费改革管理项目中应用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得以全面优化,为项目升级奠定坚实基础[7]。
3.5日常报表管理应用交通运输管理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
在常规化交通运输管理项目中,常规化报表较多,人工操作效率不高,因此,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能从根本上提高整体处理效果,并且保证应用价值的有效性升级,为运输管理系统的全面优化奠定坚实基础。在交通运输管理体系中,不仅要及时填写报表,也要对交通运输项目进行及时处理,利用月报表和年终报表对相关信息进行集中处理,确保信息处理机制符合标准,也为管理体系的综合性升级提供基本保障[8]。
4结语
总而言之,在交通运输管理结构中,要积极建立更加有效的处理机制,确保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能发挥其实际优势和管理效果,提高保障机制和管理措施的综合性升级,也为工作效率优化提供保障。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要保证交通运输管理系统向着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提高交通运输管理的现代化发展进程,真正落实有效的应用体系,确保管理效果的最优化,也为交通运输管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胡会仓.浅谈计算机技术在现代交通运输系统的运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6).
[2]支润红.交通运输管理统计工作中的计算机技术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36).
[3]耿健,李杨,耿帅等.“互联网+”时代交通运输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技能考核无纸化实践[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
[4]王凯,倪少权.列车运行图计算机编制系统研究与应用综述[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16(3).
[5]吴益民,余列强,李志军等.基于Petri网的地下洞室通运输系统模拟方法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5(7).
[6]杨兆升,刘红红.地理信息系统在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6(2).
[7]毛伟武.计算机技术在交通运输管理统计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神州(中旬刊),2016(4).
计算机网络开发范文3
关键词: 自动检试; DataSocket技术; C/S 模型; 计算机网络化; 多线程技术
中图分类号: TN911?34; TG2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7)01?0099?05
Abstract: Aiming at the requirement of the computer network automatic detection and control system for remote detection and diagnosis, a network automatic detection system with single server data processing and multiple clients data acquisition is proposed and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data transmission principle among the software components and the technologies based on DataSocket, the multithreading technology based implementation method on the server side and client side is presented in LabVIEW environment. The experiment of the system was carried out by the measurement of the waveform fil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tection system is feasible.
Keywords: automatic test; DataSocket technology; C/S model; computer network; multithreading technology
0 引 言
随着虚拟仪器技术及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自动检测系统已成为发展趋势。本文在对DataSocket技术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便于服务器和网络进行实时数据交换的通信模块。同时运用软件工程的设计思想,以LabVIEW为平台开发了操作简便、界面友好的客户端程序。实现了对装备的远程测试诊断,从而提高了测试效率,降低了测试成本,对各领域通信保障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1 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1.1 系统的总体结构
本文采用如图1所示的组网方式构建网络化自动检测系统,不同的用户在各自地域利用检测设备对被测对象进行数据采集,并通过网络连接请求服务器进行数据分析并返回分析结果。
每一个自动检测的实现都需要整个系统协同工作,各主要功能单元的分工如下:
设备用户端:主要负责用户接口;
服务器端:从用户端接收用户的请求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处理,得出处理结果,并返回给客户端;
检测单元:是实现检测功能的关键环节,接受设备用户端的控制,与被测设备通过适当的接口相连接,采集输入信号并输出激励信号;
网络通信:服务器端和设备用户端都须支持同样的网络协议,以便能在整个网络环境中进行通信;
数据库:主要用于存储设备信息、用户信息及检测记录等。服务器在进行用户管理时,会对用户信息表进行更新。
1.2 自动检测系统的硬件平台
自动检测系统的硬件平台主要由检测控制器、检测仪器资源、开关系统、信号接口装置和检测总线五部分组成,具体如图2所示。
基于VXI和PXI的总线检测系统的检测能力大大增强(尤其是对现代多输入多输出数字电路的检测能力[1]),同时检测范围也得到了很大的拓展。
检测系统硬件平台的主体是一台由多种NI模块集成的基于PXI总线的机箱式检测设备。通过此设备提供所有被测单元需要的激励,被测单元产生的所有响应数据也都通过该设备来采集[2?3]。
系统的具体结构如图3所示,除检测设备的主体部分外,还设计了一个设备公用接口装置。
1.3 通信模式及关键技术设计
由于本系统中用户设备端对控制检测设备进行直接操作,且服务器和客户端都需要运行软件完成相关功能,因此采用网络应用中常见的基于桌面应用的C/S通信模式[4]。在C/S模式中,服务器端的进程为客户端的虚拟仪器应用进程提供服务,多台计算机执行不同的功能,实现不同的服务器与用户角色,借助网络环境可实现数据的远程检测及处理。
DataSocket是NI公司提供的一个基于TCP/IP协议的网上实时数据交换开发工具,支持本地文件的I/O操作、HTTP和FTP文件传输和实时数据共享,并提供了统一的API函数。LabVIEW不能直接对数据库进行访问,但其提供了丰富的外部程序接口[5]。由于Windows已经包含了ADO组件,所以通^ADO组件与ODBC连接,就能够访问任何支持ODBC的数据库。在使用LabSQL之前需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的ODBC数据源中创建一个DSN,数据库与LabSQL之间的连接也是建立在DSN基础上的。
不同线程间,是通过事件触发来控制多线程之间同步有序的工作,线程之间的通信采用内存的方式交换参数。服务器端程序流程如图7所示。
3.4.2 多线程实现
监听用户的连接线程,主要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功能:初始化系统; 建立DataSocket连接,等待用户连接;检验客户身份;根据用户请求类型分配相应处理线程。
本系统中服务器能为每一个用户请求分配处理用户请求的线程,从而能同时为多个客户端服务。
4 系统软件检测检验
以波形文件的测量分析为例对设计的检测系统进行实验。两个客户端分别将采集到的模拟波形发送到服务器端,服务器端分析出波形信号的振幅、最高电平和最低电平、脉冲时间间隔、频率周期、周期均方根等,并将结果分别回送至客户端。
4.1 配置与操作
检测平台需在服务器端设计一个用于波形测量分析的服务程序WaveTest.vi,并通过服务器端的服务程序管理功能添加到系统中。在客户端A运用到 “模拟输入”、模拟输出”、“信号配置”三个VI模块完成信号的产生与采集,将波形的分析结果在客户端的“结果”模块中显示。客户端B通过产生一路模拟信号发送到服务器端,并接收服务器端的分析结果。检测客户端A涉及的硬件模块有:用于向被测单元提供模拟输入信号的D/A模块,用于波形信号采集的示波器模块及用于信号转接的矩阵开关模块。由于试验条件限制,没有使用检测对象与适配板接口相连,而是在适配板端口将提供模拟信号的端口直接与波形信号采集的端口相连,期间利用矩阵开关进行一次信号的转接。信号的流向如图8所示。
在客户端A完成检测硬件连接等外部工作之后,可根据登录检测系统完成检测任务,客户端的操作流程如图9所示。
4.2 分析结果
客户端A根据以上操作,在客户端“模拟输入”模块配置如图10所示的模拟信号,由于该信号没有输入任何被测设备而直接被“模拟输出”模块采集并且传送至服务器,因此服务器端调用的“波形测量分析”服务程序即为对该波形的分析,分析结果可从客户端的“结果”模块窗口读取,具体如图11所示。客户端B的输入和结果同端口A类似,说明系统是有效可行的。
5 结 论
本文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了用户与检测设备的远程通信,能够对装备进行远程检测诊断,按照C/S模式设计并实现了由客户端和VI服务器组成的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自动检测系统,着重研究了软件中的组件间的数据传输原理和实现方法,实现了在设备端进行数据采集并发送至远端服务器进行分析处理的功能。但还无法完全保证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准确性,还需在后续的工作中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 于劲松,李行善.下一代自动测试系统体系结构与关键技术[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5,13(1):1?3.
[2] National Instruments. Specifications for the NI PXI/PCI?6541/6542 help [R]. America: National Instruments, 2007.
[3] 沙晓光,陈国顺,王格芳.基于C/S与B/S混合结构的测试诊断网络研究[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5,13(5):401?402.
[4] 毛D,郭庆平.LabVIEW中用DataSocket技术实现网络化应用[J].现代电子技术,2002,25(3):70?71.
[5] MICHAEL J, CALVERT D K L.TCP/IP Sockets编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63?301.
[6] 林立杰,耿涛.面向多种总线测试设备的软件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5,38(3):85?86.
计算机网络开发范文4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技能培养知识体系,实训中心建设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但实训中心建设存在投入大、规划难、设备淘汰快、实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为此,文章提出构建现代化实训中心,以最少的设备投入、多样的实训方式、优良的实训效果、优异的性价比,为理论教学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理想的解决方案的观点。
一、建设方案
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思路、教学计划、教学模式是学校得以发展的精髓。而实训场所的规划与建设是学校发展中最重要的硬件条件之一。目前,高职院校实训中心建设存在投人大、规划难、设备淘汰快、实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为此,我们构建了现代化实iJl}中心,以最少的设备投人、多样的实训方式、优良的实训效果、优异的性价比,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理想的解决方案。
1.在内容上以规范、标准、安全要求为重点,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主线。现代工业逐渐向大型化、复杂化、连续化、集成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要求在生产过程中达到高产、优质、低耗、低污染、无人身设备事故,因此对工人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培训平台”素材采集均以规范、标准型号的设备和标准操作控制为依据,从而达到安全、可靠地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岗位操作的应用能力的目的。
2.在形式上是计算机仿真十真实装置。仿真培训在国内外已开始广泛应用。在一些发达国家,一个新的生产工艺、新的装置的制造都有仿真模型的产生,以便对系统进行分析论证,同时在人员上岗之前通常需通过仿真培训,我国的许多大型企业也都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员工进行在职和r’馆`u培训。但是,无论是国内国外的计算机仿真都是基于某一对象或某一过程的培训,而职业技术类院校是面向多专业、多技能的培养,因此,我们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网络化的包含计算机仿真的教学培训平台规划和目标,以此提高职业技术类院校的实验实训效果,同时提高经费投人的性价比。
3.在管理上实行集中管理、联合开发,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化。“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培训平台”把各专业的典型案例进行集中整合、统一管理,再配以实际装置和合适的仿真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满足职业教育中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与真实的仿真效果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学院在实习、实训中因为学生多、设备少、在规定的实习实训时间内使每位学生的知识技能都能得到提高的要求,同时还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培训项目进行操作练习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4.在服务上为社区、地方、行业的培训事业提供平台。由于“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培训平台”是一个开放系统,其素材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更新和设定,同时也可以按照不同行业的培训要求及时更新培训内容,学生通过在教学实训平台的培训,再结合一些真实装置的操作,可以很快适应岗位需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建设内容与规划原则
在建设内容上,一方面满足专业实验和实训要求,配置、规划、建设好电子教室和多媒体学术报告厅;另一方面着重规划技术研发中心,锻炼并打造一支具有较强能力的科研队伍。
基本方案:计算机仿真与实际工业对象相结合。教学内容可分为知识的理论部分(应知)和知识的应用操作能力(应会)。计算机仿真教学系统的开发,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手段,把应知和应会内容分别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教件)和仿真实训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中理论学习、机理研究中的实验(验证型和研究型)和对问题的理解主要用教、课件描述,而实训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及同一动作过程精细、准确、稳定性的培养则采用大型仿真培训软件培训。
三、采用三层局域网模式实现方案
采用三层局域网模式可以方便地对系统进行扩充和统一维护管理。包括进行远程登录、调试、系统组态。所有资源共有共享。第一层,操作层面(实物层面);第二层,方案组态对象及连接层面(同一对象下可进行多个实验实训项目);第三层,对象模型或实际对象层面。 四、计算机仿真和实际装置结合方案的主要特点
1.投入大大下降,实验实训效果大大提高.没有实训平台时:(1)设备投人一个标准班10组(每班40人计);(2)设备需维护、维修(需投人人力、物力);(3)设备的更新、淘汰快(财力不断投人);(4)实验实训的能耗和耗材。有了实训平台后:(1)每人一台,各自互不干扰,并可反复练习,任意起点;(2)可以改变时标,太快的可放慢,太慢的可加快;(3)具有在线帮助系统,实时提供学习提示;(4)自主选择培训内容;(5)在线考试系统,及时检查学习效果。
2.将不易实训的内容变为可能。(1)消防过程(危险过程)的实训;(2)易燃易爆环境下(危险场所)的实验实训;(3)易损设备的操作实训;(4)一次性设备的实验实训等均可以实现。
3.满足培训和专业调整后,新建、重组实验实训环境。(1)培训:高职学院的发展必须走学历教育(全日制、成人)和各类培训相结合的道路,从国内外高职学院典型成功案例可以看出各类培训年学生数一般都超过学历教育的年学生数,同时不难算出各类培训的经济效益更高,其培训的特点是岗位多、专业广、同阶段学习人数少。该平台可以同时满足不同岗位方向的培训人员同时在线进行不同的培训,同时达到在不同的实验实训环境中进行培训的要求。(2)专业调整、新建、重组后的实验实训投人不大,建设周期短。
4.计算机网络方案使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合法用户学生和教师可在任何一个终端登录使用资源库的教学资源,合法用户们可在同一个机房进行不同的实验实训练习,集中管理资源更安全,添加、修改更方便。
五、结论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培训平台”采取计算机仿真与实际工业对象相结合的方案,在专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与考核等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仿真包括:基理仿真—机理的研究和教学过程(课件教件)。即通过教学课件、教件、电子教材等进行仿真,其中动作原理与理论原理是真实的,而学习对象的动作过程是模仿的;操作仿真—操作技能的培训、岗前实训、实践能力的训练,其中操作实践过程是真实的,而操作对象是模仿的;环境仿真—模拟各种工作环境、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以便对真实环境下的事物展开研究,其中实验基理现象是真实的,而实验设备对象是模仿的。实训场所再配以实际装置设备后,可以同时解决仿真无实物对象存在和仿真可能与实际存在偏差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开发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 实训中心 培训平台
一、建设方案
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思路、教学计划、教学模式是学校得以发展的精髓。而实训场所的规划与建设是学校发展中最重要的硬件条件之一。目前,高职院校实训中心建设存在投人大、规划难、设备淘汰快、实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为此,我们构建了现代化实iJl}中心,以最少的设备投人、多样的实训方式、优良的实训效果、优异的性价比,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理想的解决方案。
1.在内容上以规范、标准、安全要求为重点,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主线。现代工业逐渐向大型化、复杂化、连续化、集成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要求在生产过程中达到高产、优质、低耗、低污染、无人身设备事故,因此对工人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培训平台”素材采集均以规范、标准型号的设备和标准操作控制为依据,从而达到安全、可靠地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岗位操作的应用能力的目的。
2.在形式上是计算机仿真十真实装置。仿真培训在国内外已开始广泛应用。在一些发达国家,一个新的生产工艺、新的装置的制造都有仿真模型的产生,以便对系统进行分析论证,同时在人员上岗之前通常需通过仿真培训,我国的许多大型企业也都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员工进行在职和r’馆`u培训。但是,无论是国内国外的计算机仿真都是基于某一对象或某一过程的培训,而职业技术类院校是面向多专业、多技能的培养,因此,我们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网络化的包含计算机仿真的教学培训平台规划和目标,以此提高职业技术类院校的实验实训效果,同时提高经费投人的性价比。
3.在管理上实行集中管理、联合开发,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化。“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培训平台”把各专业的典型案例进行集中整合、统一管理,再配以实际装置和合适的仿真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满足职业教育中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与真实的仿真效果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学院在实习、实训中因为学生多、设备少、在规定的实习实训时间内使每位学生的知识技能都能得到提高的要求,同时还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培训项目进行操作练习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4.在服务上为社区、地方、行业的培训事业提供平台。由于“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培训平台”是一个开放系统,其素材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更新和设定,同时也可以按照不同行业的培训要求及时更新培训内容,学生通过在教学实训平台的培训,再结合一些真实装置的操作,可以很快适应岗位需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建设内容与规划原则
在建设内容上,一方面满足专业实验和实训要求,配置、规划、建设好电子教室和多媒体学术报告厅;另一方面着重规划技术研发中心,锻炼并打造一支具有较强能力的科研队伍。
基本方案:计算机仿真与实际工业对象相结合。教学内容可分为知识的理论部分(应知)和知识的应用操作能力(应会)。计算机仿真教学系统的开发,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手段,把应知和应会内容分别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教件)和仿真实训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中理论学习、机理研究中的实验(验证型和研究型)和对问题的理解主要用教、课件描述,而实训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及同一动作过程精细、准确、稳定性的培养则采用大型仿真培训软件培训。
三、采用三层局域网模式实现方案
采用三层局域网模式可以方便地对系统进行扩充和统一维护管理。包括进行远程登录、调试、系统组态。所有资源共有共享。第一层,操作层面(实物层面);第二层,方案组态对象及连接层面(同一对象下可进行多个实验实训项目);第三层,对象模型或实际对象层面。
四、计算机仿真和实际装置结合方案的主要特点
1.投入大大下降,实验实训效果大大提高.没有实训平台时:(1)设备投人一个标准班10组(每班40人计);(2)设备需维护、维修(需投人人力、物力);(3)设备的更新、淘汰快(财力不断投人);(4)实验实训的能耗和耗材。有了实训平台后:(1)每人一台,各自互不干扰,并可反复练习,任意起点;(2)可以改变时标,太快的可放慢,太慢的可加快;(3)具有在线帮助系统,实时提供学习提示;(4)自主选择培训内容;(5)在线考试系统,及时检查学习效果。
2.将不易实训的内容变为可能。(1)消防过程(危险过程)的实训;(2)易燃易爆环境下(危险场所)的实验实训;(3)易损设备的操作实训;(4)一次性设备的实验实训等均可以实现。
3.满足培训和专业调整后,新建、重组实验实训环境。(1)培训:高职学院的发展必须走学历教育(全日制、成人)和各类培训相结合的道路,从国内外高职学院典型成功案例可以看出各类培训年学生数一般都超过学历教育的年学生数,同时不难算出各类培训的经济效益更高,其培训的特点是岗位多、专业广、同阶段学习人数少。该平台可以同时满足不同岗位方向的培训人员同时在线进行不同的培训,同时达到在不同的实验实训环境中进行培训的要求。(2)专业调整、新建、重组后的实验实训投人不大,建设周期短。
4.计算机网络方案使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合法用户学生和教师可在任何一个终端登录使用资源库的教学资源,合法用户们可在同一个机房进行不同的实验实训练习,集中管理资源更安全,添加、修改更方便。
五、结论
计算机网络开发范文6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课程实践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目前,它已经成为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核心课程。该课程的特点是理论多、实践性强、教学难度大。要培养出面向工程、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优秀的课程设计和适合的教学方法起到了重要作用。
借鉴德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1]结合教学实际,笔者提出了对《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进行开发的思路。实践表明:完全打破学科体系,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过程组织课程,在提高实训的效率,在培养学生全面能力等方面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它使《计算机网络基础》的教学得到了质的提升。
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思路
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2]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课程设计以搭建和管理一个中小型局域网络为线索来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开发:首先根据市场、企业、行业对网络管理员的需求情况进行调研,确定了网络管理员的职业岗位培养目标。其次在此基础上对网络管理员的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制订课程标准,然后进行主教材、教师指导书、学生指导书以及配套资源的开发。再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培养网络管理员应具备的能力。最后通过各种教学评价方式得到反馈,不断改进教学。
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实施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课程的实施必须以行动为导向。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思考、总结、提高,使学生通过过程完整的具体工作活动,从中获取工作过程知识,全面提高综合职业能力。教学改革取得成效,设计的课程得以有效实施是十分关键的因素。实施课程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2.1完善的实训条件。
要使课程得以有效实施,教师必须创设真实的职业情景,使学生能够置身于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做到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这就对学校的教学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学校必须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工作场景实施教学,同时也必须大力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模拟实训场所的建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这是学校课程改革真正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
2.2教学内容模块化,创设工作情景。
教师可按照“建网管网用网”的流程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充分体现能力、知识和素质的培养。教师可从企业引入真实的项目,加以提炼,融入职业态度、素质的教育,让学生能切实掌握实际技能,在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包括课堂实践、课堂拓展、课外拓展、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深度和广度上层次递进,增强实践性。
2.3合理的考核方式。
为了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笔者对考核评价方式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发现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更适合《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程。
终结性考核是指通过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情景教学中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要求试卷题型丰富、知识面广、重点突出、难易适中,它既可以考查对基本知识的识记能力,又可以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形成性考核主要是通过项目训练考查学生对工作情景的掌握情况和综合项目实训的设计能力。学校要与行业企业合作,保持考核标准不断更新,将职业素质、学习态度、组织纪律、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等方面纳入考核范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职业态度,提升职业能力。
2.4丰富的教学资源。
学校应对网络专业主要工作岗位进行企业调研与座谈,与合作企业的专家一起共同开展职业岗位能力解构和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准确分解技能人才的知识、能力、态度要求,共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材、实训手册、教案、课件等相关教学资源。
随着网络应用的不断普及,课程的教学资源最好可以在网上浏览和下载,这样可以使任何学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获取知识,训练技能,保证学生按需学习和自主学习。学校应提倡开放式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
3.效果分析
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笔直者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中尝试打破传统教学方式,从职业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入手,梳理课程的知识领域,设计新课程教学方案,注重强化技能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1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又对其智力的发展起着调节和推动作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使学生自觉、主动乐意地参加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其自信心。
3.2强化学生的智力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智力因素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要素,它直接参与认知过程,影响智力活动的理解和接受。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为充分开发学生智力、提高教学质量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它有利于知识的理解、记忆的保持,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验表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效果是显著的,它使学生在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等综合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
综上所述,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开发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依据工学交替和创设工作情景的教学模式来实现的。课程的实施以行动为导向,注重完善实训条件、创设工作情景、开发教学资源、改革考核方式。实践表明,针对高职学生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