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范文1
随着前些年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也逐年增多,随之而来的就业压力和社会适应问题显著增加。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生转变的阶段,也是由心理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这一关键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重要,对其人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助于引导和调整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使其能通过大学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逐步走向心理成熟。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学教育的课程,并设为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这对于大学生心理的成长和成熟起到了很好地引导作用。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难点
2.1 学生对于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性理解不深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属于选修课,部分高校即便开设为必修课,也属于综合素质类课程,因此在大部分高校实行学分制的背景下,学生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做一个重要的科目来学习。
另外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设置较短,往往只有几周课时或者只是其他必修课课时的一半,使学生从心理上认为本门课程不重要。而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逐渐增多,学生却没有将这些事件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联系起来,学校和教师也缺乏必要的引导,没有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
2.2 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
由于多数高校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选修课来开设,因此很多高校并没有指定教材,教师上课往往自备课程教材,或者直接从网络课件中选取需要教授的内容,自己制作课件。这就造成了每个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不一致,甚至同一学校不同班级的课程内容也不一致,使学生的学习不系统、不全面。任课老师往往根据自己的专长或自认为重要的内容给学生讲解,教学内容不规范。
对于学生来说,本身对课程的重要性就认识不够,再加上没有规范的课程教材,使学生更加不注重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同时学习内容没有形成体系,只是对心理健康有一个粗浅的认识,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2.3 缺乏有效的课程考核方式
目前大多数高校所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考核方式,并且考核方式的有效性也有待商榷。很多学校采用考查的方式,让学生在期末节课时上交考查论文,以此作为课程成绩。有的学校即便采用考试的方式,也大多采用开卷考试,并且试卷考题不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学习效果。
但不论考查还是考试,学生都没有将学习内容有效的体现出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也不同于心理学专业学生所学习的课程,学生要将日常所遇到的生活心理问题用专业知识加以解读,从而解决自身或他人的一般心理问题,这才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3 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欠佳的最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学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主要是防止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但是仅仅依靠一门课程是很难达到这个目的的。在学生在校期间,甚至在学生刚入学开始,学校就可以通过辅导员案例讲解、心理健康宣传、心理方面的学生活动等多手段向学生灌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主导,其他多种方式为辅助的形式,最终达到保持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同时也自然会提高学生对于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
3.2 规范教学教材,提高教学系统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长期缺乏系统规范的教材,即便在许多知名大学也是如此,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经验和总结的材料案例给学生上课,这就造成了课程效果参差不齐。任课教师教学水平高,则上课效果较好;任课教师水平稍差,则上课效果较差。
各高校应规范订制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统一备课,提高教学水平的规范性,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依据教材巩固理论知识,教师在教学时也有章可依。学生依据教材学习理论知识,教师在课上除了理论讲授外,更多的是依靠教材理论利用案例等形式引导学生,这就让学生在学习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3.3 提高考核方式的多样性和有效性
考核方式是反映教学效果的直接途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考核方式不能单纯用考试分数或结课分数来衡量。综合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教学方式来看,注重平时的考查分数并综合期末考试成绩分数的方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在学生平时上课时阶段性的运用案例分析或结合自身情况撰写小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查,以巩固学生平时上课所学知识;期末再以考试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于整个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平时考查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综合得出学生的课业成绩,以此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抚养;心理健康;隔代;家庭;幼儿
心理环境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对孩子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就是家庭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那么现代家庭对心理健康教育又是如何理解的呢?它是否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有利呢?本研究就是为了解现代家庭抚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影响的现状,从而制定一些指向性的措施。用事实告诉人们抚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帮助家长形成科学育儿的观点,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1)对象:以福建省泉州幼师附幼148名小班幼儿的主要抚养者为调查对象。(2)方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3)调查的内容:以问卷形式调查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项目:1.家庭抚养方式2.家长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及采取过哪些方式、方法。3.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4)共发问卷148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1)家庭抚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影响的现状
1.家庭抚养方式的比较(表一)
由表一可见:大家庭抚养模式占的人数最多。隔代抚养第二,父母抚养最少。
2.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感受和行为 (表二)
由表二可见:⑴、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上父辈比祖辈认识的人数要多得多 (2)在观察幼儿心理的感受上,由父辈教养的人数高于由祖辈教育的。(3)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行为上,父辈教养者明显高于祖辈教养者。
(2)主要教养者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表三)
由表三可见:父辈为主要教养者的教育观念所占百分比与祖辈为主要教养者的教育观念所占百分比相差无几;而父辈为主要教养者的教育行为,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祖辈,这说明了:父辈与祖辈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显著性差异表现在教育行为上,即父辈的教育行为比较先进,孩子的心理发展就比较健康。反之则差。
(3)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家庭的抚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是有一定的影响。
1.隔代抚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由于老人自身生理、心理上的一些日趋退化的特点,这个环境对于极富模仿力的儿童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补偿心态助长了儿童的依赖性倾向。老人在自己子女的抚养中出现的问题已感到无法弥补,于是在隔代的抚养中百依百顺,希望能把丢失的全“补”在隔代幼儿身上老人的封闭性心态,影响了幼儿社会化的发展。另外接受了抚养幼儿的委托,老人害怕承担过失的责任,于是处处包办代替,形成了幼儿自理能力、行为习惯、性格和解决问题能力薄弱低下2.大家庭抚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由于三代同堂,父母与老人两代人抚养幼儿中的利弊得到了互补。其次,因为人多,家务事分着做,父母也有空带幼儿到大自然中去,开阔幼儿的视野,陶冶幼儿的情操,培养幼儿的性格开朗了。由于见多识广,幼儿适应环境的能力也加强了3.父母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现在的许多年轻父母在事业上忙碌,对幼儿的教育抚养缺乏的是时间,与幼儿沟通的交往少了,因此,各方面发展相对比大家庭的抚养方式略显差些。但父母的新思想、新观念对幼儿的性格、智力等方面还是具有积极影响作用的4.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目前,大部分家长虽能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他们缺乏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教育能力。通过以上调查分析,显然,隔代抚养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弊多利少。为引导家长采取正确抚养方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笔者认为应力求做到以下几方面。
三、对策
(1)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不是解决心理问题。因此,家长要从意识上转变观念,既要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的维护,更不能忽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培养。(2)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幼儿阶段年龄在三至七岁,是心理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所以,在这一阶段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1.重视情感教育。2.重视行为培养。心理健康与否,行为表现最为明显。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心理需要:1.父母的爱护和关怀;2.被接受、被尊重;3.得到别人的赞赏;4.在家里有地位。当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以不适当的行为作为补偿。四种不适当行为包括:(1)引起注意,用不对的行为来达致目的。(2)争权力,像成年人一样,父母愈是行使权威,孩子的反抗就愈大。(3)报复,孩子用报复的行为来刺伤父母。(4)自暴自弃。孩子透过表现无能来逃避别人对他的要求因此家庭对幼儿加强良好行为培养尤为重要。首先要使孩子产生正确的行为观,教育孩子辩别行为的正确性。孩子有了点滴进步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肯定,使幼儿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其次,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以游戏为主,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应尽可能做到具体化、形象化,新颖性。如通过孩子们所熟悉的动画人物、故事、游戏等来完成教育。 从而培养幼儿宽广、积极、热情向上的健康心理。3.重视“成功教育”。“成功教育”是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孩子自信心最有效的途径。在实施“成功教育”中,家长的积极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如“你做得真好” “不要怕,勇敢些,你—定能学会”等积极鼓励的语言,使孩子作为一种信念牢记心中,形成一种我会做得更好,我是很能干的积极健康心理状态,有了这种健康心理状态,就为幼儿长大成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之,家长须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正确的抚养方式,取得家园教育同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成为国家、社会、未来合格新人。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范文3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有过分夸大的倾向
当代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客观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尽管如此,也不能因此而夸大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
2、心理健康教育从教人员专业性不强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但从总体来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基本上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学校为满足开课的需要,杂拼从教人员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从教者既不知晓心理学专业知识,也不懂心理辅导策略与技巧,因而难以取得应有的绩效。
3、德育化倾向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定位不当,认为学校的道德教育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必要去开展什么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正确区分学校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界限。二是在具体操作中简单地以德育教师或思想政治工作者来替代心理健康从教人员,把心理健康教育划归在德育管理机构,并在工作开展中移植套用道德教育的方法或手段,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机械呆板,收效甚微。
4.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
心理健康教育是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现代医学、社会学等科学的基本原理,采用多种方法对中小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以促进中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教育活动。但目前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存有学科化、知识化的倾向,片面追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向中小学生强行灌输有关名词、定义、概念,强行记忆心理学知识和原理,甚至于象其它学科知识教学一样,机械设定知识体系、目标任务,这种用学科知识传输的手法来操作心理健康教育,必然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
二、如何解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良的倾向
1、作为心理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我们必须大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此项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方法和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一种先进而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只有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得以真正发展。
2、健全队伍,组建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教人员
教师是中小学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力量,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重要条件。就总体而言,每个教师都应是心理辅导员,他们都应拥有心理卫生保健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技巧,熟悉青少年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疏导策略,把握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并以良好的心理特质去影响学生。
3、全员参与,共建良好的心育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在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时,伴随此项工作的普及,它现已成为现代学校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必将成为每位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此理念将渗透在现代教育质量观和学生观之中,并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得以体现,成为学生潜能开发的重要内涵。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专业从职人员的事情,并非针对哪一个学生的问题,它指向于全体师生。
三、对于小学心理教育可以结合语文学科教学进行
1、教师要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孩子的言行既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学习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以一颗赤诚的爱心来面对所有的孩子;以一颗宽容的心悦纳每一位学生;以一个健康的心理来感染每位学生健康的心灵,教师要真正在“教书、育人”中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提升。
2、把心理健康教育体现在教学的诸多环节,诸多形式中。
⑴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蕴含了大量的心理健康因素的课文。例如:有些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有的是要培养学生有集体荣誉感;有的是与他人和睦相处;也有的是要勇敢、要有毅力等。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块主阵地,以教材为载体,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⑵、在“课文内容”中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心理健康教育。
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人格结构的核心。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处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有了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有正确的认识;才能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生活。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让学生在读、说中认识人生观和世界观。
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课堂上不失时机的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在课堂外我们同样可以结合语文教材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孩子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同时,在活动中通过各种分工合作、小组交流及在活动中与他人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让学生明白了要想小组成功,必须要共同克服各种困难和要维护集体荣誉感等道理。
⑷、在习作教学使学生进行“心灵交流”
教师可以通过开设班级秘密“知心信箱”,让学生通过写信、写作文将自己的心声呈现出来,便于教师了解事情的原委,从而做到能与学生更好的沟通,起到更好的心理调解作用。
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范文4
心理教育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高等院校的心理教育是指根据大学生特殊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利用开设公共心理学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构建网上或电话心理咨询平台等途径对大学生进行的心理学知识方面的教育,以保证大学生健康地成长。心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其他教育途径所无法代替的。提高高等院校中心理教育的质量,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心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差异性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基于此,本研究选取地处西部的兰州大学的大学生作为被试,调查分析大学生对心理教育认识的差异性,探讨大学生对心理教育的需求状况的差异性,并深入研究心理教育对大学生重要影响的差异,旨在探究心理教育在当高等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关正确实施心理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选定兰州大学在校大学生为适合样本。采用目的选样法选取了相关院系,采用方便取样法共抽取大学生被试105人。其中,男生58人,女生47人;大学一年级61人,大学二年级44人;文科学生60人,理工科学生45人。另外,涉及相关专业有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生物科学、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法学、应用化学、广告学、企业管理、英语等十几个专业;涉及民族有汉族、回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等四个民族;学生籍贯在西部地区和中东部地区的分别占53·33%和46·67%。
2·测量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问卷共有问题26个,共涉及三个方面内容:第一部分包括大学生对当前心理教育内容的整体评价和对其重要性的认识;第二部分包括大学生对心理教育需求状况的分析;第三部分包括在心理学对目前学习的帮助、心理学对心理状况的调节作用、心理学对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作用等方面的影响,并进行性别差异、年级差异和专业差异的比较。
其中,第三部分内容采用4等级评定(即1=没有作用,2=没有感觉,3=作用一定,4=作用很大;得分越高表示倾向于认为心理教育对学习、心理调节和人际交往的影响越大)。
3·实施过程
本研究的施测时间为2003年6月,施测地点为兰州大学所开设的心理学基础课和选修课课堂上,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由任课教师和研究生担当主试,测试前集中对主试进行了关于测试注意事项的辅导。
4·统计分析
本研究的全部数据采用SPSS10·0和EXCEL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三、结果分析
1·大学生对心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的差异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心理学课程和心理学知识兴趣浓厚,把心理学课程列为自己喜欢和认为对自己有帮助的课程之一;每周都盼望上心理学课并认识到心理学课本身用途很大而上课时注意力集中,认为心理学知识对自己很重要、帮助很大;并要求应该广泛开设关于基础理论知识、心理咨询、心理健康和大学生心理等心理学知识的心理学课程。但不同性别、年级和专业之间对心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仍然有差异。结果见表1:
2·大学生对心理教育需求状况的差异
对于大学生对心理教育的需求状况,我们分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进行了统计,统计状况如下。结果见表2。
统计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心理教育的需求是有差异的,男大学生对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生理基础、感觉知觉、动机需求和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的需求大于女大学生;而女大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健康指导以及其他与自身关系密切的心理学知识(特别是记忆、情绪情感等方面的知识)的需求大于男大学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心理教育的需求是有差异的,一年级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健康指导、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与自身关系密切的心理学知识(特别是记忆、情绪情感和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知识)的需求大于二年级大学生;二年级大学生对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生理基础和感觉知觉等方面的知识)的需求大于一年级大学生。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心理教育的需求是有差异的,文科大学生对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最新研究成果等方面的需求大于理工科大学生;理工科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健康指导以及其他与自身关系密切的心理学知识的需求大于文科大学生;文理工科大学生在对生理基础知识方面的需求差异不大。
3·心理教育对大学生成材影响的差异分析
(1)性别差异研究
本研究测查了心理教育对大学生成材过程影响的性别差异,主要从对目前学习的帮助作用、对目前心理状况的调节作用和对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作用三方面进行分析。对不同性别大学生在以上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3:
差异显著性结果表明,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不论是在对目前学习的帮助上,还是在对心理状况的调节上,还是在对处理人际关系的作用上都没有达到差异显著水平。可见,心理教育在对大学生成才过程的影响上不存在显著性性别差异。
(2)年级差异研究
本研究测查了心理教育对大学生成材过程影响的年级差异,主要从对目前学习的帮助作用、对目前心理状况的调节作用和对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作用三方面进行分析。对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以上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4:
差异显著性结果表明,大一学生和大二学生不论是在对目前学习的帮助上,在对心理状况的调节上,还是在对处理人际关系的作用上都没有达到差异显著水平。可见,心理教育在对大学生成材过程的影响上不存在显著性年级差异。
(3)专业差异研究
本研究测查了心理教育对大学生成材过程影响的专业差异,主要从对目前学习的帮助作用、对目前心理状况的调节作用和对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作用三方面进行分析。对不同专业大学生在以上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5:
差异显著性结果表明,文科学生和理工科学生不论是在对目前学习的帮助上,还是在对心理状况的调节上,还是在对处理人际关系的作用上都没有达到差异显著水平。可见,教育在对大学生成才过程的影响上不存在显著性专业差异。
四、结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已经逐渐认识到了心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但不同性别、年级和专业的大学生对心理学重要性的认识是不同的。
(2)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之间,大一学生和大二学生之间,以及文科生和理工科生之间对心理教育的需求状况是有差异的。
(3)心理教育对大学生成材过程中的影响在性别、年级和专业上无显著性差异。
五、思考
1·当前心理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虽然近年来一些高校已经把大学生心理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体系,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或咨询的专门工作机构,开展了相应地教育教学科研和实践活动。但是,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还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特别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这项工作目前在各地、各高校开展得很不平衡,一些高校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还没有把这项工作放到应有的位置上;一些高校对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任务、特点和规律等,还缺乏足够地认识和研究。特别是由于我国心理咨询业的严重滞后和长期以来人们的误解和偏见,高校中的心理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是公共心理学课程开展得严重不足,现阶段我国只有师范院校和少数综合性院校因为自身特点,开设了教育心理学或普通心理学课程,但大多数院校没有开设公共心理学课;其次是心理健康教育课至今是一穷二白,我国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相比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而言可以说是严重的滞后,开设心理教育课的院校为数不多,好一点院校仅有心理学选修课或相关的心理健康手册;再次是心理咨询服务还处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许多大学生即使有了心理问题也不去或不愿去进行心理咨询和找心理医生,或者只通过电话咨询或上网咨询的方式进行咨询;最后是从业人员不规范,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应该为科班出身,但许多高校多为专职辅导员、团委干部兼任。
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效途径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认识到,人才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与基础就是要具备健康的心理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是一个备受瞩目的特殊群体,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社会压力,多数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问题。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其自身的成长,还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组织日常教学活动期间,高校应当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看出:
首先,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教育及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大学期间正常学习、生活和发展的保证,心理素质可以说是衡量人才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是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通过高校的系统性培养,能够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德育、美育、体育等素质。高校开展针对性的教育能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品质,加强大学生情绪管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促进学生成才,必须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加快,社会转型与改革步伐加快,不同文化与生活诞生不同的价值观。社会处于不断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各种冲突表现更为明显,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活跃。这些形势的变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学习、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滋生出多种消极情绪。因此,为促进大学生成才,迫切需要对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最后,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需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属于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心理健康属于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二、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当前社会正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也不断增加。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客观因素
综合各方就会发现,客观因素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首先,社会环境。知识经济时代,在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等都不同程度地发生改变。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物质与金钱等各方面都对大学生的成长造成影响。素质与能力的竞争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这无疑会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出现精神困惑、忧虑等问题。
其次,学校环境。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学校的人文气息相对于其他地方更浓厚一些,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所接受的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较少。目前,我国教育处在改革新时期,与学生存在密切联系的缴费上学、就业与自主择业等问题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在此过程中选择难度不断加大,使学生容易产生焦虑、不安、失落等多种不良情绪。在成长的过程中承受过量压力,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进而引发抑郁症。
最后,教育发展程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在理解健康的时候更注重身体素质的健康,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在教育实践中,尤其是低年级阶段的健康教育,并没有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在自我组织控制方面有所欠缺,而这必然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2.主观因素
想要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必须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实施全面、系统的分析,找寻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为科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好基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观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家庭因素。家庭是影响一个人成长的关键场所,与学校、社会存在根本区别。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长期的、决定性的影响。自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明显增多,多数孩子生长在“四二一”家庭模式下,成为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这种家庭培养的孩子一般刁蛮任性,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有一点不顺心就会冲父母、家人发脾气,甚至以离家出走威胁家人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这些孩子承受压力、挫折的能力较低,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极易产生偏激、怨怼的思想和情绪。
其次,个人因素。从心理健康培养角度来说,学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因素。外界的各类教育必须通过自身的吸收、消化方可转化为自身的健康素质。大学阶段是学习生涯的重要转折期,学生由固定的教师和小班级转变为多班共同分享的一个教师的大班级,逐渐转向大学的集体生活,这对在校大学生提出新的挑战。多数大学生无法适应不同教师的上课节奏等情况,会产生自卑、焦虑、失落等心理问题,严重者引发恶性事件。同时,部分学生一直固守成绩决定一切的思想,平常只重视学习成绩和班级排名,忽视身心锻炼,延误养成健康心理的时机。如果不给予大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和调节,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三、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根据前文的分析可知,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必要。可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关乎学生自身成长,同时也会对社会稳定发展产生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充分利用课堂教育的影响
要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的整体教学规划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归纳至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并且还要在日常的教学中保证学时、学分。根据各高校教学活动实施的具体情况,设置相应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在各类课程中必须包含自我认识、情绪管理、环境适应、恋爱与性心理、珍爱生命等内容。依据大学生心理具体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学计划。为保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必须由专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担任。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贴近学生、贴近现实,注意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选用恰当的案例,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效果。
2.发挥全员的辅导性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不仅与学校科研能力、组织教学能力有关,还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情况、师资配置等因素有关。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应当发挥全员对该项教育工作的辅导作用,促使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获得满意的效果。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高校所有成员均要积极投入教育工作中,专业教师利用自身的专业能力,在开展的教育内容中渗透乐观、积极等思想,确保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品质。与此同时,班主任与辅导员应当在日常的德育管理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合理归纳到管理范畴内,根据教学需求和本班级学生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积极引导学生实施自我健康教育
大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高校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竞赛等活动,向全校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全面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性与主动性。同时,还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水平,确保各项活动顺利展开,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4.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对学生而言,校园氛围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为使大学生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就应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学校可通过开展一系列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大学生广泛参与,不仅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提升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同时,充分运用黑板报、广播、校报等宣传手段,加强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高校可以定期举办专题报告会、开展心理沙龙、成立心理咨询室等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努力营造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帮助具有不良心理的学生早日恢复健康。
总之,面对社会形态的不断变化,社会的竞争更加激烈,要求高校大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文化知识修养,也要具有健康的心理来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新时期大学生面临学习、就业等多种压力,各类心理问题更加严重和突出,教师要深入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大量健康、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夏兰,骆颂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研究[J].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1(3):232.
[2]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10(4):27-32.
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范文6
Abstract: Teachers' mental health is not only the topic of their self-cultivation, also is main component of education of mental health. Although society and schools have made positive efforts to protect the teachers' mental health in recent years, teachers' mental health should be maintained by teachers themselves. This thesis tries to conduct discussion from importance of teachers' mental health and self-adjustment of teachers' mental health to arouse social attention and promote relevant departments'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work to teachers' mental health 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researches.
关键词: 教师心理健康;自我调适;心理健康教育
Key words: teachers' mental health;self-adjustment;education of mental health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250-02
0引言
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和推动者,是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迟迟未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才渐渐受到教育界的关注。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两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促进作用。
1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1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对教师而言,剔出其职业的社会性不谈,教师首先是个普通人,自然也有心理健康的需求。然而,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往往将教师这一职业神圣化,将教师比喻成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的职责就是默默地奉献,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教师心理健康是衡量教师素质的重要指标,影响着教师工作的成败。这是因为教师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状态是其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决定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影响着教师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科学性。如果教师拥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必将有利于教师充分的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发挥其潜能,带来高的工作效率。可见,教师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是教师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职业规范的需要。
1.2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是学校教育的实施者,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教师的一言一行,与人交往的态度和行为,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评价,都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价值已经超越了教师的知识本事。教师通过自身营造的学生学习的心理环境已经成为巨大的教育资源。
2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
教师的心理健康的维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离不开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离不开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学校领导的重视,但更重要的是教师个人要重视自身的心理保健。只有教师自己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较强的心理保健意识,来自社会和学校层面的支持效应才能作用于教师真正起到作用。
2.1 从认知上调整自己的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多,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对教师的角色期待过高,使广大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竞争。教师本人对自己的角色和职责也陷入了混乱状态,没有一个客观和正确的认识。
古语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教师要想自觉地进行心理保健,优化心理素质,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认识,对自身的教师角色和职责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2.1.1 正确的认识教师角色,悦纳自己当今社会,教师角色被认为是神圣的,完美的。人们对于教师角色的期待也充满理想化。而作为教师本身应该认识到角色期待的理想状态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教师要学会悦纳自我、赏识自我,学会接受和理解自身角色扮演中出现的缺陷并不断完善,这样教师才会在遇到挫折时,做到不妄自非薄,不迁怒他人,并能采取积极方式去坦然面对,从而更好地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2.1.2 正确认识师生关系的特点师生关系区别与其他人际关系的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师生关系是既定的、是因工作交往而形成的,因而也是难以更改的。当师生之间产生了矛盾和冲突时,一般情况下,任何一方都不能单方面终止这种关系。如果教师认识到师生关系既定性的特点,那会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这样,不仅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而且还可以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作用使教师本身保持心境愉悦。
2.2 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心理调节的方法教师应吸收和掌握一些心理调节的知识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面临矛盾和冲突的时候,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疏导,及时解决不合理的情绪,更好的进行工作和生活。
2.2.1 学会放松自己的心态放松训练最初是体育运动中进行心理训练的具体方法,它是有意识、有系统地训练肌肉动作逐步达到松弛,并使呼吸减缓,目的在于获得控制身心活动强度的能力。放松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振作精神、恢复体力、消除疲劳、稳定情绪、增强记忆、提高工作效率。教师可以在合时的时间进行放松训练,通过身体肌肉的放松带动心理上的放松,越是繁忙,越要安排一定的时间放松心态。
2.2.2 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教师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体验不良情绪的机率要高于其它人群。因此能够合理的调节自己的情绪就显得尤为重要。要特别注意培养自己的自制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控制情绪,克服不良情绪的影响。教师在合时的时侯也可以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来调控自己的情绪,也可以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暂时转移到其他事情或活动中去,打打球,或漫步于林荫小径,改变一下环境,使自己没有时间和可能沉浸在那种不良情绪之中,从而将情绪转化。
2.2.3 寻求积极的社会支持心理学上的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以外的援助力量对个体的社会支持关系,如夫妻、父母、知心朋友,都是不同的社会支持力量。这种社会支持关系可以有效地削弱压力造成的孤独感、焦虑感、紧张感等负面感受,缓解心理压力。社会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社会支持水平越高的社会个体,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对教师来说,学校的同事,尤其是学校管理者的支持和帮助,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减轻心理压力。
综上所述,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和推动者的教师,其心理健康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教师心理健康的调试主要从自身来维护,既要注重从认知上调整自己的观念,正确认识自己的教师角色,处理好师生关系;更要学会放松心态、调控情绪、寻求积极的社会支持等适合自己心理调节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01):332-339.
[2]叶一舵.现代学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开明出版社,2004,(06):235-272.
[3]黄爽.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述评.教师教育研究,2006,(04):89-90.
[4]刘霄.论教师心理健康的促进.教育探索,2003,(02):85-87.
[5]吴聪治.论教师的心理健康及其维护. 硕士论文,2002,(08):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