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活动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活动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活动课程

艺术活动课程范文1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普遍缺乏学习的兴趣,他们总是偷偷摸摸地上网,或者玩些小游戏,对教师讲解的知识往往置若罔闻。可是,当我们把视线转向其他文化学科课堂时却惊奇地发现:当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利用电脑或iPad等电子产品在网络中搜索或共享课程内容时,全体学生的热情被陡然引爆,大家都积极地完成任务。原本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效果一般的课程内容,在其他学科课堂上轻而易举就解决了。由此,我们觉得依托教学迁移,在其他学科课堂构建信息技术课程活动的方法,使得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能够双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谈谈依托教学迁移构建信息技术课程活动应当关注的几个方面。

一、依托教学迁移构建信息技术课程活动,牢固确立活动设置的辅

信息技术课程活动方案的设置在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毕竟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出现,不能喧宾夺主,让学生只关注信息技术课程活动方案,而忽视了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因此,信息技术课程活动方案在走进其他学科课堂时,要注意方案设置的朴实,不以吸引学生关注信息技术活动为目的,而应该在辅助其他学科教学活动上做足文章,让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的过程中不经意地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信息技术应当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学生借助它能更好地了解有关学科的教学内容,提升对学科教学活动的兴趣。而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这个工具的过程中,悄然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例如,高中数学学科中的立体几何知识,由于教材内容较为抽象,教学中学生往往存在空间想象能力差、作图识图能力弱等问题,导致学生对立体几何是“谈虎色变”。而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景:首先,使用“自选图形”功能,在PowerPoint幻灯片中插入一个二维自选图形,之后使用“三维效果样式” 即可轻松实现三维效果图,甚至还可以使用“三维设置”工具栏中的10个功能按钮对立体图进行旋转、变色等操作,学生通过观察、实践,直观地构建起立体几何的空间概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依托教学迁移构建信息技术课程活动,深度关注活动设置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课程活动方案走进其他学科课堂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提升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能提升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兴趣。两者缺一不可,偏重任何一方,都将使这种新型的融合性课堂活动方案设置的良苦用心付之东流。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在设置课程活动方案时,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课程活动与学科教学活动的特性,寻找两者之间的共同着力点,使得这种课程活动方案的设置有效且高效。

例如,在《表格信息加工》一节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在工作簿的某一列单元格中依次输入时间,在相邻的一列输入对应的速度值,引导学生利用公式和函数进行数据计算,如求和、求平均值以及排序。这些简单的操作,学生一听就懂,一做就会,感觉索然无味,不具有挑战性。此时,笔者提出一个问题:从物理的角度如何根据这些数据求加速度?学生一下子来了精神,而且兴致高涨。大多数学生立即想到电子表格软件提供了强大的图表功能,可以利用折线图来反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于是个个尝试着根据数据绘制成v-t图,由图像水到渠成地求出了加速度。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表格数据加工的方法,比起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效得多。

三、依托教学迁移构建信息技术课程活动,紧紧抓住载体学科的特殊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活动方案要走进其他学科课堂教学,首先要研究目标学科课堂教学在信息化时代的教学特点。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主动与目标学科教师交流,发现他们在学科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点。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研究目标学科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工具提升学生能力的知识点。通过对目标学科的认知,了解信息技术对学科教学提升的帮助点后,方能有针对性地设置信息技术走进学科课堂活动的课程活动方案。

针对语文学科重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可以通过形象化的画面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此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去搜集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图片、影像等素材。学生在上网搜索过程中,自然而然提升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在古代诗歌赏析时,学生往往存在由于年代、思维的差距而产生的理解障碍。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上网寻找与古诗相关的各种素材来充实课堂,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地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提高运用能力。

四、依托教学迁移构建信息技术课程活动,注重载体课程教学的时效性

信息技术课程活动方案走进学科课堂之后,我们并不能一放了之,否则不但效率低下,而且对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并无多少帮助。我们要及时跟踪学生在学科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活动方案的情况,发现活动方案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如,虽然学生能够想到根据数据利用Excel绘制折线图,但未必所有人都会操作。这时教师应及时跟进,随机抽测几个学生,请他们说说具体操作流程,尤其是最后一步为什么选择“线性”类型?得出图像后怎样求加速度?这样的及时处理不仅真正提升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同时还为以后学习高中物理实验时运用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作了很好的铺垫,可谓是一举两得。

五、依托教学迁移构建信息技术课程活动,不断改进课程活动设置方案

信息技术课程活动方案走进学科教学课堂不是一锤子买卖,不能用完就扔。我们要通过对课程活动方案的跟踪、调查、反馈,不断地改进、提升课程活动方案的设计,既要提升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做到双赢,这样才能让学科教师和学生都接受这种融合性的新型课堂教学活动。

六、结束语

艺术活动课程范文2

基于这样的认识,长春市朝阳实验小学在知识性德育课程的基础上,逐渐凸显活动性德育课程,使其成为德育课程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构建课程体系 多领域培养学生高雅的志趣

德育无处不在,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德育教育的顺利实施。

我们在实践中,经过反复我观察和论证,组建了德育课程开发团队,针对当前德育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针对德育教育重说教轻体验的特点,编写了一系列的德育校本教材。

1. 国学读本。传统的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底子,蕴含着华夏民族的传统的美德。遴选前贤诗文中的经典文章,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我们编写了《石头剪子布》校本课程。课程分年级编写,共有6册。其中选编了《论语》、《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贤文》等名篇。

2. 乒乓球训练校本教程。我校是吉林省乒乓球项目传统学校,是长春市乒乓球项目传统学校,长春市乒乓球训练基地校。多次承办省市区乒乓球赛事,并多次囊括各类团体、个人赛冠军。有了这样的基础,我们发动教师编写了《乒乓球校本课程》,在传授运动技巧的同时,更强化了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现在,乒乓球运动已经成为学校的品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科幻自护续写。学生良好德行的养成,既要他律,更需要自律和道德准则的内化,需要在切实的情景中去体验和落实。科幻自护续写,是我校在进行德育课程建设方面的一项创新性举措。

《淘气包“张小虎”历险记》、《拯救地球》、《假如我是……》等篇目的创作,让学生把自己置身在一个个具体的情境之中,矛盾迭起,冲突不断。学生在自己创编的故事中实现在心灵的净化和升华,寻求着真善美,挞伐着假丑恶。到现在为止,学生自己创编了5部《科幻自护续写集》。

4. 音乐课程。音乐带给人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学习器乐的演奏,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坚韧的品质。学校开设了电子琴、葫芦丝、二胡、古筝、长笛等音乐课程,组建了各种音乐社团。学生在“器乐进课堂”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种类,进入社团进行深入的学习。

5. 体育课程。在体育项目传统校的带动下,我们编写了《足球运动教程》、《少儿篮球运动教程》、《轮滑技巧》等适合小学生掌握的各类运动教程。教程强调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在运动的同时,感受到更高更快更强的运动精神,享受拼搏之后的成就感和喜悦。

6. 书法课程。书法艺术对于学生形成认真观察、静心处事的品质有着深刻的影响和促进。我们在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上,组织书法家认真编写了《书法教程》,让学生在传统艺术的笔歌墨舞中体验端庄与飘逸。

二、培养教师队伍 为德育课程的落实提供保障

1. 加强班主任教师队伍建设。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排头兵。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是落实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我们在工作中通过专题讲座、专业考核、竞聘上岗、学习考察、经验报告、师德演讲等活动来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

2. 提高文字科教师的德育渗透能力。各学科中都包含着德育点,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潜藏的德育教育点,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形成了“一课一得德育训练点”。通过对课文《中奖之后》的教学,让学生明白金钱与道德的分量;通过对思想品德课中《争吵》一课的研读,让学生懂得谦让与包容;通过数学课《排列组合》让学生懂得同情接受弱小也是一种美德。

3. 严格聘任社团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在社团教师的聘任工作中,始终把握“德艺双馨”作为首要标准。我们在对外聘的艺术家进行考核的时候,首先从他们的衣着言谈进行考察,然后规范他们的课堂教学言行。这样就保证了他们在进行艺术传授的同时,给学生带来积极阳光的引导。

三、搭建展示平台 让德育影响终身的发展

艺术活动课程范文3

关键词:教学活动 有效性 学习成效 学习能力

长久以来,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教学活动是一种注重教学结果,忽视教学过程的教学,重视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随着新课标要求的深入实施,有效性教学作为当前新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根本要求,已经成为广大教师进行新课改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新实施的数学课程目标明确指出:“教师在目标确定上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重视学习情感培养、态度转变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注重教学形式与学习内容的统一。”由此可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贵在得法”是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基本要求。本人就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谈一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问题设置要突出生活性,便于学习能动性的有效培养

由于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说教”教学模式,学生成为学习知识的工具,导致学生学习情感及能动性得不到有效激发。新实施的数学课程标准实现了由“以课本为本”向“以学生为本”的有效转变,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及能力的培养,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情感的陶冶。因此,教师教学要抓住数学生活特性,设置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生活情境。进行情境教学,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环境中进行新知的学习,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行充分的激发,实现学生学习能动性的有效培养。如在函数知识的学习时,教师设置了“已知在地图上有甲乙两村庄,其中甲村庄位于坐标(-3x+4,3y+1),乙村庄位于坐标(y,x+1)。由甲村庄向东走4单位,再向南走1单位,与由乙村庄向北走5单位,再向西走2单位,则可到达丙村庄,求丙村庄的坐标位置。”的生活性问题,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进行相关内容知识的解答,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学生学习效果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教学资源要突出丰富性,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传授

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学媒体在现代教学活动中对有效性教学的推动作用更加的明显,有利于教学标准化,有利于形成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有利于实施个别化学习,有利于探索和实现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符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心理特征的融文字符号、声音、图片图形、动画、影像为一体的多媒体资源,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运用,将数学知识点中复杂的、难以理解的、需要用形象直观的动态画面和直观的图形进行讲解的,借助多媒体教学资源,实现学生对抽象知识能有更加直观和形象的认识,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线)相交于一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几何画板,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利用画图工具画出相应的三线,然后任意拖动三角形的顶点,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会很容易的发现三线交于一点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教学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多媒体资源,能够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较难教学知识的传授能够起到化难为易的显著效果,促进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作业设计要突出层次性,加快课堂教学效果的深化

艺术活动课程范文4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音乐活动课程类型

分析当今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现状,对普通高校音乐艺术活动现象进行研究不难发现:今天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艺术教育还是以老师的课堂教授为主要形式,学校团委组织的学生音乐活动和学生自发的音乐团体具有非教学目的特性。而伴随着我国高校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笔者分析了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现状,并对普通高校音乐活动现象进行研究后认为:今天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更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普通高校学生亲身参与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音乐活动,实现以普通高校学生获取与音乐相关的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为主要内容、以普通高校学生主体学习活动和体验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促进高校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而设计课业和其进程,这就是普通高校音乐活动课程。

一、普通高校音乐活动课程分类的理论依据

(一)笔者经过仔细分析后,将普通高校各种音乐活动归为三类:按主题纪念日进行的分类;按照活动的组成方式进行的分类;按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各类课外音乐活动项目进行的分类。但是不难发现这三种分类并不十分健全,还缺乏整体性。第一种分类的缺陷在于,不可能将所有的音乐活动都进行归纳,不可能概括所有音乐活动现象。第二种、第三种分类的缺陷在于,活动项目之间出现相容现象。因此,明确高校音乐活动课程类型不但要借鉴各种活动现象,而且要依据合理的设计思路。

(二)关于活动的分类理论。在人的生产实践活动研究中,马克思认为人的活动在总体上是双重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依据此理论可分析出五种人的活动形式:以变革客体为主的改造(创造)活动;以反映客体为主的认识活动;以占有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欣赏(审美)活动;以检测客体为主的评价活动;以“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结构为运作机制的人际交往活动。以关于活动的分类理论作为我国高校音乐活动课程分类基础,解决了该课程的设计思路问题。

(三)我国相关学者对活动课程的不同分类。依据不同的标准,分类的方法有所不同,我国相关学者对活动课程的分类大体有以下三种:第一种,侧重人际交往的活动课程;侧重认识对象世界的活动课程;侧重体验对象世界意义和价值的欣赏(审美)活动课程;侧重改造对象世界的活动课程;侧重评价的活动课程。第二种,活动——学科辅助课程;活动——经验中心课程;活动——素质发展课程。第三种,常规活动;联科活动课;科技活动课;社会实践活动课。

二、普通高校音乐活动课程的类型

普通高校音乐活动课程可以参照以上分类和理论,根据普通高校音乐活动的特点,将普通高校音乐活动课程可分为四大类型:第一类,普通高校音乐联科活动课程。1.校音乐学科知识辅助课程;2.音乐综合活动课程。第二类,普通高校学生音乐兴趣活动课程。1.各种音乐类协会活动课程;2.各种音乐社团活动课程;3.各种音乐俱乐部活动课程。第三类,普通高校社会音乐活动课程。1.结合学校艺术周、艺术节、节假日的音乐活动课程;2.学校艺术团、校、系、班、组开展的社会性质的音乐活动中的课程;3.各种义演音乐活动课程。第四类,普通高校学生“业余生活”音乐活动课程。1.听取各种“直接面对作曲家、演员、大师们”音乐讲座中的音乐活动课程;2.亲临现场演出中的音乐活动课程。

三、四种普通高校音乐活动课程类型的进一步说明

(一)普通高校音乐联科活动课程。联科活动,与学科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可以发展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特长,并可以深化、补充和应用学科课程内容,因此它类似于学科活动。联科活动的内容远远比学科活动内容更为丰富,它既可以与某一门学科配合,形成单科活动课程;又可以同几门学科配合,形成综合(合科)活动课程。体现在普通高校音乐活动课程中的联科活动可以理解为,与普通高校音乐学科课程有着紧密联系的音乐活动。根据音乐活动所配合的学科数量,可将高校音乐联科活动课程划分为音乐学科知识辅助课程和综合(合科)活动课程。

(二)普通高校学生音乐兴趣活动课程。普通高校学生音乐兴趣活动课程就其字面意义而言,是由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共同参加的一种团体性活动课程。因此,它更能体现音乐活动的社会性,更能反映人的活动的本质。该课程在总体上是通过专题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生的特长,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同时,它有着只分专题不分年级的优势,可以促成不同年级水平的学生各方位的交往,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交往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团体凝聚力。普通高校中各种音乐类协会活动、各种音乐社团活动、各种音乐俱乐部活动是该课程的理想模式。

(三)普通高校社会音乐活动课程。普通高校社会音乐活动课程,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课程,更是带有强烈的“社会”色彩的课程。社会活动包括交往活动、欣赏(审美)活动、甚至还有改造对象世界的活动。普通高校社会音乐活动课程,能够帮助学生走出教室,步入社会,实现学校、社会、家庭的沟通与联系,使学生了解社会,提高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并通过社会活动,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增添新知识,锻炼各种能力。该课程有着丰富的内容,有结合学校艺术周、艺术节、节假日的音乐活动课程,有学校艺术团、校、系、班、组开展的社会性质的音乐活动中的课程,有各种义演音乐活动课程。

(四)普通高校学生“业余生活”音乐活动课程。普通高校学生“业余生活”音乐活动课程,主要指在校园内,利用大学生业余时间所举办的各类名家、演员亲临现场的各种讲座和表演活动。学生通过与演员、大师们面对面的交流,较之通过教师讲解、各种媒体播放等的音乐信息的体验,更容易与音乐交融,更容易产生兴趣,更容易被震撼。这种“直接”的力量,是其他课程无法代替的。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活动课课题组.活动课程理论与实践探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4月.

[2]靳玉乐.活动课程与学生素质发展研究.重庆出版社,2001年9月.

艺术活动课程范文5

一、课程整合的基本概念

关于课程整合的概念,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表述。在众多论述之中,笔者比较认同黄志红博士的观点:课程包括学科知识、经验(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和共同的社会经验),是学校有目标、有计划组织的教学活动,也是学生独特的个人的学习历程;整合是各因素从多个层次、以多种关系耦合联动,构成结构严谨、功能协调的整合体,是对事物进行协调有序、系统综合的加工的过程,使事物成为有意义的整体;因此,课程整合可定义为一种课程设计的方式和围绕整合设计出来的以课程进行教学实施的过程;它打破学科的界限,重组课程的各要素,以真实世界中对个人和社会有意义的概念、问题或主题为教学起点,安排与知识有关的内容和活动,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将课程经验整合到它的意义架构中,学生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达成经验和知识、社会和生活的整合。

二、课程整合的策略与路径

(一)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各类教育活动整合

一是与德育活动及其他专题教育活动整合。德育活动及其他各种专题教育活动是实践德育的重要载体。实践德育是一种基于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模式,强调学生在体验性社会性实践活动中,丰富品德情感体验,锻炼品德意志,形成正确的品德观念和行为。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校可以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把握综合实践活动中各指定领域共同的价值追求、内在联系,注意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将四大领域融合为一个整体,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平台开展德育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开展关于环境污染的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做环境保护的法律宣传,开展力所能及的环境治理活动。这样做能较好地把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结合起来,使综合实践活动与德育内容整合起来。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综合发展,品德情感体验得到了丰富,品德意志得到了锻炼,其爱护环境的品德观念和行为也会逐渐形成。

二是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整合。校园文化活动包括学校传统活动(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班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进行特色化建设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但它更多地体现了一种课型,而不是一种课程意义上的形态。学校可以根据课程的规范要求对校园文化活动加以课程化设计,改造成有具体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过程、活动评价的课程形式。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以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及经验获得为主要形式,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从而使传统校园文化活动从一般活动走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校园传统的运动会,其实是一个优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学校可以将体育运动会活动改造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原有的田径比赛活动基础上,增加运动会广播稿评比、运动会会徽设计评比、运动会海报设计评比、运动会形象大使评比、广播操比赛、入场式比赛、摄影比赛、精神文明评比、志愿者活动、颁奖活动、主题班会等活动内容。课程化后的校运会让学生在各种不同的学习领域实现多元发展和差异学习,因为它涵盖了艺术设计、艺术摄影、艺术表演、文学写作、国际理解、体育精神、团队合作、沟通能力、领导能力、运动常识、卫生常识、班级建设等各个方面。运用类似模式,学校可以将艺术节、科技节、外语节、班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进行课程化改造,从而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可以常态化实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二)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整合,可以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学科知识,也可以是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除了这两种方式,还包括“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实践”活动的整合。在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多门新课程实验教材将综合性学习活动纳入其中,如语文、数学、历史与社会、科学、艺术等课程中都安排了综合性的实践学习活动。学校可以把此类学科实践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整合,纳入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体而言,一方面,学校可以先进行调查统计,将各学科实践活动进行全面整合,然后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相应活动。例如,学校在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沙湾飘色探究”实施过程中,学生调查了解、研究“沙湾飘色”历史沿革、现状的实践活动可以与“历史与社会”学科中的学科实践活动“了解家乡的发展”进行整合,从而达到一个活动、多方收获的效果。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对学科实践活动进行拓展,变成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例如,把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遨游汉字”拓展成为包括以下内容的综合实践主题活动:1.汉字的历史和变化,2.字谜(或歇后语、谐音笑话)的分类与整理,3.字谜(或歇后语、谐音笑话)的编写、绘画、表演创编活动,4.社会常见错别字的纠查行动,5.中国的发展对汉字传播的影响研究,6.新增汉字的搜集与成因研究。

(三)整合各门类课程为主题课程

艺术活动课程范文6

1.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德育渗透的意义

1.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课程内容超出了学科界限,重点强调以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中心。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也是不同的,这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小学生的个人生活以及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资源,转变了教师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其强调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亲身经历,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对各类学科的高度综合,活动的主题范围包括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基本问题,其体现了社会、个人以及自然的内在整合,也体现了艺术、道德与科学的内在整合。

1.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从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提供了发展空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能有效地规范学生的行为。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丰富的道德体验,增强学生的道德意志。比如,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促使学生将实际生活中发生的与社会道德相关的现象同相关的德育理论联系起来,通过合理地探讨与分析,最终得出合理的结论。利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艺术与信息技术使用习惯,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是通过学生在社区中以集体或者个人的形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获得了积极的劳动体验,将知识与劳动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技术素养。因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思想、情感、直觉去体验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准则。

2.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德育渗透方法

2.1 精选德育课题,营造德育环境

首先,选择良好的德育课题,有助于提高德育教育效果。好的德育课题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具备思想性与启发性。所选的德育课题应该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二是具备贴合性,所选的德育课题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使学生能够产生情感共鸣,否则达不到德育教育的理想效果。比如,教师在教育学生珍惜粮食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 “粮食的研究”的活动,让学生走进农村,与当地的农民交流,体验劳动,了解粮食的生产过程;通过新闻,让学生了解非洲贫困地区的艰难生活,从而使学生从内心里认识到节约粮食、珍惜粮食的重要性。其次,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环境具备育人的功能。因此,作为学校,应该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比如,学校可以开展“爱我校园,净我校园”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清理校园、修缮花坛,在公告栏中张贴珍惜粮食、爱护花草的宣传标语,充分发挥学校环境的德育渗透功能。

2.2 分工合作,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常常需要学生调查、访问、总结等,对于实践能力较差的小学生来说,很难胜任这些工作,因此,一般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进行某个主题的实践活动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个人爱好将学生进行分组,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仅需要展现自己的才华,同时需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小组合作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需要进行明确的分工,同时也需要加强合作,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3.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