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

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范文1

关键词:阅读名著;中学生;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221-02

在语文教学当中,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全部都会运用到名著。古人在治学当中就是以先贤的名著与理论为基础,背诵大量的名著才能考取功名,而在现代语文教学当中,不论是课文还是课外的扩展阅读都引进了大量的国内外名著。名著的阅读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与审美情操,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与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一、现当代语文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1.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降低了教师对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视。在现当代语文教学当中,语文教师开始大量使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综合声音、图像、视频,等等元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旨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然而大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却让现当代的语文教师忽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名著阅读的重视正在逐步下降。名著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显著意义,同时也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理解能力与学习语文的兴趣具有极大的影响。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如沈从文、老舍等都对于古典名著了如指掌,因此对于阅读名著的忽视在某种程度上就已经降低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多种多样的读物与阅读方式分散了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由于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各种各样的高科技产品充斥在如今的中学生身边,不论是手机、掌上游戏机还是IPAD,等等,都能够为中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方式。并且如今大量漫画、网络小说与奇幻魔幻小说的出现,让中学生在选择课外阅读读物的时候面临了更多的诱惑,这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与意愿,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大量漫画、网络读物甚至不良读物的阅读,让中学生对于语文产生了极大的不认同,认为模式化的语文学习并不能够体现文学的魅力,甚至与语文教师产生分歧,进一步导致了中学生叛逆心理的出现,从而抵制学习语文。

二、阅读名著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影响

1.语文素养的内容及其对于语文教学的意义。所谓语文素养,其实就是一种以语文文学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的表现,语文素养包括了语文知识、语文的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语言文字能力以及文学素养与思维能力等。同时,语文素养也指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比较基本的、稳定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核心思想与观念,可以说,语文素养的培养就是语文教学所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与核心思想。语文教学正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通过对于文字、词语、语法、句子与段落的教学,培养出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与写作能力。

2.阅读名著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影响。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逐步形成,个人的思想观念与审美情操逐步形成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如果不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形成完善的思想观念与审美情操,那么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而语文素养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具有极大的影响力,由于中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不可避免地接触与学习语文,因此语文素养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而阅读是获取知识与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也是体现了语文学习中交流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式,长久以来语文教学的实践表明,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单单靠教材内所提供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语文教学当中必须要引入名著的阅读。首先,通过阅读名著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学习到一些语法知识、语言文字的运用方法以及大量的文学知识,这对于提高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具有很大影响。同时,阅读名著又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文学名著通常都是经过作者的精心撰写,经过读者反复筛选和严格检验的文学艺术明珠,其中通常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底蕴与美轮美奂的艺术感染力,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大作用。而且,名著当中往往蕴含着大量的传统美德,在语文教学当中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阅读名著,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诚实守信、谦逊礼貌的传统美德,发扬尊师敬教、爱国为民的优良品质。

三、通过阅读名著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习名著中的诗文。在名著当中,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名著,其中都会流传这大量优美而又富有意义的诗文,如《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与《西游记》这四大名著当中,就有着大量的优美诗文与语句,这些诗文是学生阅读名著、了解名著的重要前提,更是让学生喜爱上阅读名著的关键。

2.帮助学生掌握名著中的主要情节。名著作为全人类文学的精华,其中所蕴含的艺术精髓是十分纯粹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通过吸收其中的艺术精华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与审美情操。而组成名著的重要部分便是其中的情节,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与《红楼梦》等名著,其中的情节往往引人入胜。因此在阅读名著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情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与文化素养。

3.指导学生领悟名著中的思想观念。在所有的名著当中,都是蕴含着积极向上与正确完善的思想道德观念的,不论是通过赞扬美德还是批判罪恶来表明其核心思想,名著当中的核心思想都是符合人类社会正确观念的。因此在学生阅读名著的过程当中,教师就需要正确引导学生理解和领悟名著当中的思想观念,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意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四、结束语

名著作为人类历史文明当中的精髓,其中所蕴含的艺术精华与思想观念正是现当代语文教学所需要的,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与影响。因此,通过阅读名著的方式能够更好、更快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与审美情操,这对于学生今后的综合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万淑萍.读经典名著,享知识人生――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名著阅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5).

[2]潘家明.语文教学应突出学生基本素养的形成[J].文学教育(下),2007,(2).

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范文2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模式 创新一、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注重传统美德教育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主要是以政治政策、思想观念、心理状态和道德素养教育为主的体系。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选择、理性思维等方面受到外来不良思想文化的巨大挑战。因此要想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系统化丰富,就必须在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范畴基础上增加对传统美德的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是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强国的重要内在需求,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来引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有利于唤醒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促进人民道德素养提升,加强人们之间社会凝聚力,从积极层面深刻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首先,根据现阶段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需求,在结合社会现实中出现的道德困境和道德问题,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加道德品质教育内容,辅以细致的道德心理分析方式,运用科学理论来引导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念重塑。其次,把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社会领域进行详细地完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引领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增设大学生社会化教育和公民教育,塑造大学生具有良好道德价值观念的人生观、成才观、就业观等。

二、积极开展“无意识性”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化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前沿的高校应提升被教育者的主导地位,使教育者以引导为主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和学校文化氛围,用环境带动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学习。首先,教育者以启发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提升教育者自身的道德素养和人格魅力,通过自身道德行为来加强受教育的道德感召和道德示范,有利于受教育者道德越轨行为纠正。高校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对道德知识的强制性灌输,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要将外显教育和内隐教育相统一,发挥学校环境、班级氛围的潜在教育作用,鼓励学生参与到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不断完善自身道德素养。

三、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突出学生主体作用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教育进程和教育内容上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忽略受教育者的各学习阶段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养的需求,引起学生在连续性道德知行出现断层和脱节的现象,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高校需要将“以人为本”树立成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根据高校学术氛围和现实情况,设制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道德素养测评。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学校的管理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参与其中,增强学校成员之间的联系,更好地调动他们对道德品格提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首先要形成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环境,对学生的理性道德行为给予尊重和鼓励,组织道德品质高尚的学生开展互助小组,帮助其他学生思想道德提升,将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践行意愿的大学生组织高校记者团和校园观察团队,在实践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自我内化。其次,学校对教育者进行培训,转变教师为主的教育理念,塑造教师与学生平等和谐的教育关系,对学生的道德选择和道德情感给予足够的尊重,减少学生在学习道德知识接受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四、扩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拓宽教育途径,契合时代化社会社会背景创新教育载体、丰富教育方法。在高校,一方面,巩固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为大学生接受思想道德知识的主要途径,并在各个社会学科的教学课程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规范提升到道德纪律层面,在其约束下会产生道德自律现象,然而制定良好的道德纪律需要教育者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树立自身权威,提升自身道德标准,寻求大学生的道德需求,制定专业为单位的差异化道德纪律,适当采取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方式激励学生将共同价值观念践于行,对违反规定和道德纪律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处罚,从大学生的违纪原因出发,和学生探讨解决策略,培养其道德品质和道德素养。另一方面,教育教学工作遵循隐性原则,开展社团活动、社会公益实践、寝室文化评选、学术报告活动等道德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悟思想道德教育的真谛,并把校训、校徽等校园文化标识作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导方向,激励学生道德品质进步。

参考文献:

[1]丁锦宏.品格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3]李太平.全球问题与德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范文3

一、精选经典影视,分析思想精髓

经典的影视作品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去意义,更不会因为新的影视作品的繁多而失去价值。经典影视作品之所以被誉为经典,就是其制作工艺和作品本身的价值意义,会经久不衰,长久流传,影响着人们的思想理念和人生价值观。《泰坦尼克号》虽然已上映近20年之久,但其跨越门第、超越生死的爱恋,影响了一代代人,剧中人物的爱情故事使人们看到了真挚伟大的爱情,影响着人们的爱情观。中国的影视作品《山楂树之恋》,通过对主人公之间纯洁爱恋的描述,向现代人展示了最纯真的爱情真谛,传递着正确的爱情观、价值观。1937年的经典电影《马路天使》,深入揭示社会问题和生活现实,是中国早期电影的集大成之作。电影《活着》《我的父亲母亲》《红高粱》等,都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深刻的教育意义成为一代经典,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还有很多百看不厌的励志电影,既有很强的观赏性,更有深刻的励志效果,如《阿甘正传》《当幸福来敲门》《肖申克的救赎》等,都以影视人物的故事,向观众传递积极向上的生活意义,帮助人们正确看待生活,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不如意,从而帮助人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中,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倾向于利用经典开展教育工作。利用经典人物,树立先进榜样,号召人们学习先进精神;利用经典影视作品,激发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兴趣,树立正确观念。在学习经典、观赏经典时感悟人生真谛,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价值观念。以经典影视作品的思想精华,引导人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之中,以正确的思想观念、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服务于社会。利用经典影视作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教育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后现代化的影视创作浪潮,使得很多经典作品受到严重的改编冲击,对经典的价值形成挑战,严重影响了文化和艺术的内涵和价值。例如,电影《西游•降魔篇》,就将原本在人们心目中勇敢机智的孙悟空,变成了妖王之王,这样的改编不仅是对经典的不尊重,深刻影响了经典的社会价值和艺术文化,更影响了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要紧扣经典作品内涵意义,清晰认识经典的改编影响。准确汲取经典的精髓,用精华部分彰显经典作品的精神价值和思想内涵。针对不符合历史意义的经典著作改编,予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展现正确的思想观念,对名著和经典的维护坚持自己的立场。以优秀的经典影视作品,为思想政治工作创建稳定和谐的教育氛围。

二、巧妙运用影视作品,形成正确世界观

教育工作者需提升政治素养与审美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素养与审美能力,是判定影视作品艺术价值和思想意义的前提。丰富的知识面和较高的政治素养,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和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发挥相辅相成作用的保障。但是,在利用影视作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除了作品本身较高的价值外,教育工作者还要在观赏影视作品后进行及时评价,重视观后效果。

弘扬时代主旋律,营造和谐氛围。在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一些学生会被某些涉及黄赌毒的影视作品所吸引,从而影响了心理健康,对学生的未来成长极为不利。因此,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而言,要注重正确引导,向学生推荐优秀的经典影视作品,鼓励学生观看,在学生中树立正确的英雄主义观念,激发其革命热情和爱国情怀;同时引导学生观看优秀励志的经典影视作品,通过影视作品阐释的励志意义和思想内涵,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有关黄赌毒的影视作品的侵入也变得更加容易。因此,高校要严格监管,让学生具有自主选择优秀经典影视作品的意识,逐渐营造出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

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范文4

文化扶贫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关键一步。文化扶贫是指精神内涵、文化、思想观念上的“精准扶贫”。对贫困地区实行文化扶贫,是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最有效的方式。文化扶贫可以改变贫困人口的落后思想和传统观念,增强贫困人口对新事物的认知,帮助他们科学地看待事物的发展,抛弃传统思想观念带来的弊端,排除阻碍农村发展的文化因素。文化扶贫能够推进农民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正确的价值观念,能够进一步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抑制农村的不良习气和落后思想,有利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农村文化贫困的表现

造成我国农村文化贫困的主要原因有:人口素质整体较差,生活方式较原始,价值观念落后等。

(一)人口素质整体较差

文化贫困是造成人口素质整体较差的主要原因,人口素质主要包括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等。文化的缺乏致使农村人口无法从知识中得到促进自身发展的能力。贫困地区的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并不高,他们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如何通过劳动改变自身的生存环境,而忽略了知识层面的摄入,忽视了文化对于发展的作用。同时,交通的不便、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落后等原因,也是造成农村人口素质整体较差的因素。

(二)生活方较原始

生活方式较原始,主要体现在生活方式落后,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无知。生活方式是体现文化含量的方面,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资料方面,也体现在精神生活资料上。缺乏文化素养的支撑,致使人们无法创造出先进的生活方式,也就无法推动农村的发展进步。

(三)价值观念落后

价值观念的落后是文化贫困的最深层表现,贫困地区的农民思想保守,缺乏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将自己的生存希望全部寄托于土地,安于现状,自给自足,缺乏扩大再生产的精神及应对天灾的能力。

三、怎样精准文化扶贫

文化扶贫是带领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脱贫的必要步骤。要实现整个村落整体脱贫,必须提升全村人口的文化素养,加大其对教育的认可,从根本上解决思想贫困的问题,凝聚其力量,用科学的方法使贫困地区脱贫,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精准文化扶贫对象目标,转变农村传统观念

确定文化扶贫对象,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增强农村文化建设,需要政府根据不同农村的不同发展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扶贫。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地区,扶贫的力度应该越大;特别是经济困难的村,更要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好的村,扶贫工作的侧重点,则需要更多地放在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转变农村传统观念,明确扶贫要先扶智的策略。经济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农民文化素质的发展成正比。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扶贫先扶智。提高农民的文化涵养,通过文化扶贫来带动经济脱贫。

(二)精准需求,增加基层设施资金投入

基层设施是农村文化建设的表现途径,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够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能够为农民提供更多的交流、学习的场所。增加农村文化基层设施的资金投入,是推动农村文化发展的首要步骤。要加快农村文化脱贫,就必须精准了解农民的需求,增加基层设施的资金投入,从各方面着手增加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同时,国家应制定关于农村文化扶贫的专项任务,由各地政府、乡镇贯彻实施,每年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投入文化扶贫的专项基金,并建设更多的教育学习场所,使农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同时,召集企业投资,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文化保障。

四、结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村的文化扶贫战略是确保精准扶贫有效进行的第一步,是最终实现精准扶贫脱贫的必经之路。现阶段,我们可以通过国家、政府和全社会人民的共同努力,实现我国农村脱贫致富的战略目标。

作者:曲彭 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参考文献:

[1]李燕华,党辉.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0).

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范文5

关键词:政工师;能力;素养;建设

一、政工师强化自身能力素养的重要性

(一)有效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觉悟

每个单位的政工师都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担负着为人民服务以及贯彻落实党的政治思想的重要工作使命,一方面他们需要通过自己的行为为员工树立起正面的榜样形象,另一方面还要以教育教训、文化构建以及丰富活动等的方式提升员工的内在觉悟,不断挖掘其内在潜力,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进而才能更好地提升员工的内在觉悟,最终推动单位整体工作的全面发展。

(二)可以不断增强企业的向心凝聚合力

政工师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者,是单位的协调者和纽带,需要发挥自己的作用调动本部门和相关部门力量协调单位和员工之间的关系,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并且还可以在职工工作中创造积极沟通、和谐平等以及相互尊重的工作氛围,而且还可以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打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感应合力,进而单位的向心凝聚力也能得到增强。

(三)推动企业文化的有力构建

文化建设是有效推动企业发展的内在源泉和不竭动力,同时也是积极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精神动力和源泉文化,而且还是提升单位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力量源泉,所以非常有必要加强政工师能力素养的建设以及文化建设。政工师是夯实文化构建的基础和骨干,是强化文化宣传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强有力的文化构建,运用多种文化活动平台将文化理念的宣传、贯彻和落实工作融入到各项思想政治工作中去,将广大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单位发展中去。

二、政工师能力素养建设策略

(一)政工师应该根据工作实际需要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储备

作为单位的一名政工师,应该懂得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按照工作实际的需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这是当代对合格政工师的标准要求。作为政工师,其思想观念是占据首要位置的,在思想观念上要树立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在学习中有效提升自我文化修养。除外,作为一名林业局的政工师,不断学习和水利水电相关的知识,对各岗位各部门人员的情况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不然很容易出现和单位脱节以及无法发挥政工师在单位中作用的问题。所以,作为林业局的一名政工师,我们要保持勤奋的品质,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将视野内所发现的新的知识和观念进行归纳和分析,抓住问题的重点,对资料进行整理的过程也是其学习知识和积累知识的过程。另外,借鉴他人的优点和观念同样是政工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学会结合自身的工作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部分,并将其运用到工作中去,不断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二)通过各种恰当的措施不断提升政工师的自身修养

政工师只有通过不断提升自我的修养,提升自身的精神以及思想修养,才可以给予别人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否则不仅不会起到正确的思想教育,反而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林业局的政工师,其能力素养建设一定要先从自我做起。一名合格的政工师首先要从理论基础上不断升华自身政治素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用理论指导实践,最终可以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第二,从生活方面分析,要从理论上升到实践阶段,从实践中全面领悟,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自身的约束以及自我要求的不断提升,逐步给予养分,进而可以达到更深层次的提升和更高境界的升华。在实际生活中,政工师要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最终促使自己可以作为能力素养的提供者存在,成为林业局合格的政工师。

(三)加强政工师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林业局中,政治思想工作建设是我们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政工师的专业素养可以有效提升整个单位的精神构建。因此,林业局需要根据实际不断加大政工师的培养力度,从能力和修养两个方面重点提升,进行改革创新活动,为此局的文化建设以及素养提升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第一,关于政工师思想政治方面的培养,要采取多种方式不断鼓励和引导我们的政工师获得更多的创新性想法,特别是在实践中。政工师的具体工作同样要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增加新的知识,从中获得新的灵感,得到全面创新。因为只有自身的创新想法得到提升,才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员工感受到单位所带来的关怀,进而产生归属感。以这样的方式不断鼓励局内员工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目耍达到自我升华,满足自身人生目标的顺利实现,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思想动力。最后,只提升政工师工作方面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想顺利开展工作还需要得到员工的积极配合,只有相互支持才可以达到全面的提升,企业的发展动力才能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谢延明,王彩霞,隋维波.浅谈政工师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9).

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范文6

通过企业的员工规范可以了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和期望。我们分别选取了国企和民企两种不同性质的企业规范来了解企业对员工的希望和要求。广州某国企的员工手册有48页,涵盖了公司的经营理念、各部门的职责、规章制度、员工的权利、义务、责任与行为规范等。其中“员工义务”主要有:严格自律,恪尽职守,服从上级,团结合作,忠于企业,不违规操作,社会公德等。某民营企业的员工手册共25页,分为“人事制度”“、管理制度”等六项制度。在“人事制度”的为规范中,要求员工做到的事项与上述国企的“员工义务”类似,只是文字的表述方式略有不同。

二、毕业生在职场的表现与企业对员工要求的差距

在对待工作态度问题上,企业通过规范要求员工“完成、服从、负责、热情、奉献、不断进取”;在团队精神方面,企业希望员工“具有高度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在个人行为操守方面,企业希望员工“有良好的形象、良好的职业道德、忠于职守、能吃苦”。但是从我们调查的学生情况看,毕业生在职场的表现存在以下问题:不主动,责任心不强,不适应身份的转变,热情、奉献以及吃苦精神不足,职业道德还有待培养。五、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分析与讨论不同行业招聘员工有不同的技术能力要求,但任何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仍存在一些共性。在此,本文不讨论学校与企业之间专业能力培养方面的衔接问题,仅就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共性问题探讨如何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1.在校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共性

一个人从小受到的教育和人文环境的熏陶对他的个性、思想观念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形成的个人世界观有以下共性。①认知观念片面,享受型。在应试教育的主导下多数人都有“唯成绩论”的共性,他们认同的成绩主要是标准化试卷的得分而不是全面考虑个人综合素质。这样的教育环境形成了一类认知观念片面、享受型的学生。他们唯成绩至上,认为个人其他方面的素质是小节。②缺乏创新思维。应试教育形成了大学新生另一个思维观念的共性是缺乏创新思维。高考之前,学生要记背大量的标准答案,不敢有不符合标准答题的思维。这种认知习惯是形成大学毕业生创新意识不强的原因之一。反映在职场工作中的现象就是工作不主动,缺乏创新精神。③以自我为中心。目前大学在校生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一般而言他们缺乏吃苦的精神、团队精神。当个人喜好与校纪校规相冲突时,他们一般会违规。例如,我校规定“:不要在教室、实验室用餐,不得穿拖鞋、背心进教室和实验室”。这项规定执行没有难度,但是经常发现违规的学生。

2.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的难点

①思想观念和个人习惯改变难。在进入大学之前,大学生新生在不同的成长环境中一般生活了十八年,已经形成了个人不同的世界观和个人习惯。虽然年轻人的可塑性强,但是要在3到4年的大学期间完全改变一个人十八年的生活观念和习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②个性化素质教育难。在大学人才培养规划中一般都有这样的描述“注重个性化培养”。我们认为这一培养目标针对专业技术而言容易操作。大学阶段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对大学生都是新的起点,可以根据学生对专业发展趋势的爱好、接受理解能力的不同进行个性化的培养和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个性。若要针对大学生已经形成的不良个性进行改造和教育则是一项细致而繁重的工程。在每年入校的新生中可以看到五花八门的个性展示实例。

3.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