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范文1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
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指出“高校应按学生数的一定比例配备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每校配备专职教师的人数不得少于2名,同时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配备兼职教师”。而受限于实际发展现状,除个别师范类院校配备了专业师资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数高校情况则均不容乐观。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一线引导者,其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胜任能力对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辅导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重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对于大部分非科班出生的辅导员来说,未经过专业的、系统的心理学课程学习,往往对其存在一定认识误区。例如,有人认为心理教育跟思政教育相似,都是将调皮捣蛋、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单独进行思想教育,这样就能彻底改变学生,使其健康。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不是仅靠谈心就能解决问题,它需要通过较为长期系统的专业性干预,才能使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改变与成长。这一过程的介入就需要辅导员具备一定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有相关心理学专业素养作为基础。
(二)现在的大学生更加追求个性和自我价值
因此,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可以帮助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处理学生问题,切实走进学生内心,有利于其工作顺利开展。同时,也有助于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变化,洞察其心理异常状态,做到及时发现和正确引导,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尽可能避免学生因心理异常发生极端安全问题。
(三)部分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人数有限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中,由于师资等各学校实际状况层次不齐,部分院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配备较为紧张。很多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往往也都是一两名专职教师来统筹,二级学院辅导员负责具体工作的实施与开展。在这样一种教育体系下,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成长的直接管理者和引导者,其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提升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由于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与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提升相关的培训也日益增多。但对于大多数辅导员来说,他们不是专业的心理学科班出生,所以这种非系统性的培训效果有限,在具体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
对于辅导员来说,培训的目的是增强技能,将其切实地应用到学生的具体管理和具体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当中,而不是为了做研究也不是为了搞理论创新。所以他们更需要的往往是能解决具体实践问题的能力提升培训。而目前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阐述较多,且很多理论的阐述与辅导员实际工作关联度不高,与日常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联系不够紧密,这些都可能导致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培训大多呈间断性,缺乏系统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成长与提高过程,这其中就需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同样是一个系统性过程,需要制定长期的、完善的培训计划。而目前大多数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训中,各高校和单位大多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实际状况设置培训计划,随意性较大。往往会出现一个系统性内容培训间断性进行的情况,或者培训时间被人为性缩减的状况。这就导致辅导员很难获取系统性心理健康知识,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提升。
(三)缺乏健全的辅导员心理培训机制
调查和访谈发现,目前辅导员在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类培训,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核心胜任力培训时,往往会面临时间、制度上各种困境。如各高校很多辅导员大多只是分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此之外,也要负责其他一系列的学生管理工作,往往很难从日常工作中抽取较长时间参加比较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此外,高校和相关部门对如何培养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培训什么,如何培训等有关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化成长中的关键问题仍未形成有效共识,缺乏合理规范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培养机制。这些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提高和专业化成长。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有效途径
基于以上讨论,我们认为要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应从其自身核心胜任特征入手,健全相关培训机制,切实加强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能力。
(一)提升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水平
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水平的提高可有效地加强其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切实提高遇到学生心理问题时的应急处理能力。具体而言,辅导员首先要对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方面的科学基础知识进行学习掌握,在具体的理论知识学习中,要注意心理学和教育学齐头并进,初步具备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其次,辅导员要深入学生群体当中,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变化,在不断与学生接触的过程当中,通过不断解决学生实际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提高自己解决、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辅导员应确立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风格
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风格是指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机智、独立性、成就导向和自我调整方面所具有的特征表现,它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心理辅导效果有重要影响。所以确立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风格也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首先,辅导员要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价值方向。事实上,对于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本就是一个助人助己的过程,是一份具有高尚情操的工作。所以在这份工作中,辅导员要明确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以及要实现的自身价值。其次,心理辅导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辅导员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力,由于大多数辅导员本身的非科班性,在实际的心理辅导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这时就更需要辅导员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释放自己的压力,用良好的态度和热情去面对学生、面对工作。
(三)建立健全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培养机制
任何一项工作要提高工作效率,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完善的成长和培训机制是不可或缺的。同样,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核心胜任力的提高也不例外。相关教育部门或者机构应探索建立专门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机制,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实际发展趋势和状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明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并且相应地形成专门的考评制度,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的方式进一步规范化、系统化,避免间断性培训、非系统性培训、非专业性培训等情况出现。从而,整体上从选拔、培训、考核与激励等各个环节规范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培养。
四、结语
辅导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进一步健全高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势在必行。因此,从知识水平、工作风格、人格特征、机制建设等方面探索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的方法,发挥广大辅导员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保驾护航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林海,金福安,陆居怡.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研究综述[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5):73-77.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范文2
关键词: 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作者简介:张加亮(1967-),男,江苏涟水人,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码:1001-7518(2012)08-0085-03
一、引言
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是高职院校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资源。在高校教育过程中,辅导员自身的情感、意志、认知特征和个性特点等,对于高职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因此,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对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推动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可持续发展,以及对于提升辅导员自身的职业幸福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作了分析,并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以期对于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分析
目前高校的辅导员相对教师而言,工作中普遍存在“三多三低”问题,即分管的部门和领导多、面对的学生多、要做的事情多,而在学校的地位、学历或职称、待遇相对较低,辅导员岗位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感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辅导员普遍感受到心理失衡,甚至有“职业倦怠”的现象。综合当前辅导员常见的心理问题,成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管理压力大
扩招带来的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的持续扩张,使作为高等教育一个类型的高职教育,成为相当一部分高考博弈中的“受挫者”甚至“失败者”无可奈何的选择。为数不少的高职院校的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灰暗中带着郁闷心情走进校园的,他们往往或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学习方法不当,依赖心理很强;或学习态度不够积极,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对学习、生活缺乏自信心,没有动力,对自己的专业、学业不关心;或自身定力比较差,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或心理发展不平衡,感情脆弱,个性和自尊心强,易产生逆反心理;或就业压力大对前途深感茫然,对自我的职业生涯发展没有明确规划;甚至部分高职学生存在政治信仰迷茫、价值观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一系列现实问题。高职院校学生的现实状况,给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压力,现实生活中不少专职辅导员,常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可真正花在本职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多。每个部门都能指挥辅导员,频繁的文体比赛、各种检查评比、阶段性工作,事无巨细,只要与学生沾边的事情都要去抓去管,唯独没有认认真真地研究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更谈不上用新知识、新科技培养学生成才。面对高职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辅导员常常无所适从,疲于应付,使他们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二)职业认同感低
职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从当前现状来看,在部分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并未得到真正的重视,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也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辅导员的工作岗位既无教学人员的中心地位,又无行政人员的政治前途,同时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没有科学的考核制度以及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他们的工作业绩得不到肯定,收入偏低,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辅导员的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的认可,从某种程度上挫伤了他们的职业热情,同时,辅导员大多为青年教师,他们还面临着结婚购房、赡养父母等诸多现实问题,繁重的任务,微薄的收入等,使得辅导员对自我今后的发展产生了后顾之忧,最终丧失了对职业的热爱和应有的敬业精神,造成了较低的职业认同感[1]。
(三)职业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就是指因角色期望不一致而产生的客观需求矛盾和主观认同冲突,表现为客观角色冲突和主观角色冲突两种形式。角色冲突是辅导员面临的最主要的责任冲突。角色冲突的产生以及个体体验到的角色冲突强度,通常取决于角色期望的性质与个体的角色扮演能力。辅导员的职业角色是多方面的,对角色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辅导员的角色从单一的“政治引路人”逐渐转变成为集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咨询者、知心者、研究者等角色于一体。在辅导员的角色范围内,学生、学校、家长、社会、自己等都对辅导员有不同的角色期望,且这些角色期望难免因各期望者的不同角色而又有不同需求,辅导员在多重的角色冲突中,倍感困惑与迷茫,容易产生角色冲突,带来心理压力。
(四)职业心理倦怠
职业心理倦怠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不一样,它是缘自心理的疲乏。职业心理倦怠特征表现为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日复一日重复机械的作业中,渐渐会产生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在工作中难以提起兴致,打不起精神,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来工作[2]。高职辅导员职业倦怠是指高校辅导员在长期工作压力体验下,呈现出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较繁琐,他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做好学生的常规管理工作,包括班级学生管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贫困生资助等一系列琐碎的事情,这些构成了辅导员工作的大致内容,长期从事这些单调的工作,容易形成职业倦怠心理。研究发现,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心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工作热情逐渐下降。有些辅导员刚工作时,豪情满怀,干劲十足,但几年后其工作就日趋变得呆板,缺乏活力,形成一种惰性,工作热情降低。二是工作态度逐渐消极冷漠,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最终使他们的信念系统塌陷,身心俱疲。三是岗位的成就感逐渐降低。有的辅导员在工作初期有着较强的工作成就感,但是,有时现实工作并不让人满意,岗位价值得不到真正的认同,甚至与理想形成巨大反差,这就使他们身心疲惫,工作热情难以长期维持,工作成就感随之逐渐降低,产生了职业倦怠。
(五)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弱
自我心理调控能力是辅导员面对压力,自我调节,舒缓压力的重要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不足是辅导员心理问题严重的又一原因。面对来自工作、生活、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带来的压力,辅导员容易产生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辅导员大多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培训,心理健康知识缺乏,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薄弱,自我心理调控的能力不足,辅导员心理服务机构的空白或不够健全,使辅导员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调整与治疗,从而也使辅导员的教育行为出现偏差[3]。
三、提升高职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对策
辅导员的种种心理不适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提升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必须内外兼修、双管齐下:一方面辅导员要注重自身素质提高,加强自我心理调适和自我修养;另一方面,学校和社会要重视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优化环境,打造良好的职业形象,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
(一)提升自我保健意识,不断优化人格结构。辅导员要有自我心理保健的意识,要认识到心理健康要靠自己维护,一切外部的帮助都是间接的,因此,辅导员要自己学习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来维护心理健康。面对压力和挑战,要积极应对,不能消极回避,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和接受生活、工作中的现实问题,尤其是对自我发展产生阻碍作用的那些消极事件,要不断提升心理耐挫能力,优化自我人格品质,要进一步强化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学会辨证的思考问题,增强自我心理调试的技能,不断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通过查阅资料,参加培训,实践锻炼、心理咨询师考证等多种途径系统深入的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断提升心理调试能力,改善自我心理环境。通过自我成长训练等理性的认知自我,悦纳自我,有效的调整自我的心态和情绪,不断提高自我的职业修养,掌握心理调试的基本技能,要建立起一套自我压力预防体系,调整期望目标,不断改善和重建认知,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增强工作效能感使自我积极的投入工作。对于自我一时无法应对的心理问题,还需及时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帮助自己有效应对心理危机。
(二)重视辅导员心理健康,努力改善工作环境。高职院校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高度重视辅导员的自我心理成长,高职院校辅导员大多是年轻教师,满怀激情,对自我的职业生涯发展都有较高的期望,学校要为他们的发展提空广阔的空间,促进他们的职业发展,使他们认识到高职院校辅导员大有作为,从内心深处真正的接受和热爱这份工作,激发他们的职业激情[4]。高职院校应在政策上积极支持,在条件上提供保障,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政策环境,要进一步明确他们的角色定位、工作定位、工作职责、素质要求,要不断完善和优化辅导员队伍的选聘机制、管理机制、培养机制、激励机制,建立健全辅导员心理教育机制、心理咨询机制、心理干预机制、定期检查机制,为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提供条件保障。我院辅导员通过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考核培训,丰富了他们的心理学知识储备,帮助他们正确地认知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提升他们自我心理调试和帮助学生应对心理压力的能力。
(三)强化职业文化建设,树立辅导员良好的职业形象。一种职业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感的产生,取决于它的职业形象。通过职业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从而增强辅导员对岗位的认同和对自己的认同感。明确辅导员的职业使命,建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研究,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形成专业工作理念;提高辅导员的学术研究能力,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提升工作的内涵,树立起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实践者和研究者的职业形象。
(四)提高辅导员各项待遇,不断增强职业认同。一个职业的收入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个职业的社会声望,职业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往往对自我的职业认同和社会职业认同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辅导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面对他们复杂的工作,面对高职学生的个体现状,很多棘手的问题随时可能出现,他们压力很大,不能一味的强调爱岗奉献,高职院校要根据学院发展的实际情况,要从满足人的最基本、最迫切的需要出发,满足辅导员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不断增强自我和社会的职业认同。对连续从事辅导员满一定年限的辅导员,要建立一套科学且行之有效的对辅导员的考核系统,确立各项考核指标的权重并将其量化,尽量做到客观全面公正,同时要配套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奖惩措施,做到“岗位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既要对这支肩负重任的队伍高进严管,又要对他们宽容理性,精心培育,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利益,使他们真正的有位有为,力争成为辅导员工作的行家里手。
(五)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基层实施者,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工作的一个重点。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职化程度不高、流动性较大,专业化水平普遍较低,知识结构单一,学生思想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的专家辅导员较少,而新时期的大学生的思想、心理、个性以及活动交往等因素的变数增多,加之社会转型、科技变革、全球化等方面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新课题,迫切要求辅导员要有知识、有水平、重研究、重探索,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知识含量和针对性。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这是提升辅导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辅导员队伍自身发展的内在诉求,是帮助辅导员成长成才,实现职业梦想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综合素质的有力保障。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应注重四个方面:强调辅导员工作的学科性,肯定辅导员工作;抓好岗前学习培训;抓好在职学习培训;抓好离职脱产学习培训[5]。这是提高学历层次、培养和造就学生工作专家的主要途径,学校应根据学生工作专业化的方向,鼓励、引导、支持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学、伦理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经济学等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提高他们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为造就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辅导员创造条件。
(六)积极构建社会支持系统,提供丰富的应对资源。应对资源是指压力情境中对个体产生积极作用的、较稳定的个体或者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社会支持系统。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支持功能,能够有效帮助辅导员应对心理危机,提升自我价值感和效能感。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辅导员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为辅导员的工作成长和职业发展提供高效优质的应对资源,不断完善健全社会支持系统,使他们不断完善自我意识,正确认识辅导员角色,在复杂的工作中及时学会利用外在的资源帮助自我有效应对危机,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作用。
总之,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一支优质、高效的辅导员队伍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面对高职学生的特殊现状,辅导员工作的的确责任重大、意义深远。不断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努力提升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有效应对各种危机,提升他们教育管理的水平,从而促进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积极努力,努力营造他们工作的优良环境,积极建构心理危机应对的有效系统,使他们成为新时期优秀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
参考文献:
[1]胡金波.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58-59.
[2]孟勇.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与职业倦怠[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01):69.
[3]尚靖君.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04):50.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范文3
本文为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2016年资助专项课题“独立学院贫困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与实践--以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为例”成果。
【摘要】
经济重压下,部分独立学院贫困生身上容易出现自卑、人际关系敏感、对未来迷茫等心理问题,通过团体辅导,创设安全、包容、温馨的团队氛围,实施心理行为训练,可以帮助他们正视贫困现实、正确认识自我,明确未来规划及提高人际交往技能。
【关键词】
团体辅导;贫困生;应用
国家扶贫办2016年10月17日的《中国精准扶贫发展报告》显示,中国高校贫困学子数量高达300万,已占据目前在校大学生的1/4左右。贫困程度对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症状和精神病性症状这六个方面,其中以人际关系敏感最为显著。而众所周知,独立学院学费昂贵,家庭富裕学生相对更多,贫困生体验到的落差感更大,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团体辅导是通过团体来指导个人,即通过团体活动协助参加者发展个人潜能,学习解决问题及克服情绪、行为上的困难的助人过程。因其具有感染力强、影响广泛、省时省力、辅导效果容易巩固等特点,正逐渐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1]。不少研究者将团体辅导技术应用于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取得了良好效果[2][3]。借鉴以往研究,本研究将团体辅导技术应用于独立学院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上,探索独立学院贫困生心理扶助工作的新途径。
一、独立学院贫困生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自卑感
一方面,作为新生事物,独立学院的社会认可度本来就不高,甚至有“三本不是大学”的言论,这让独立学院大学生承受很大心理压力,容易因学校产生自卑感,而独立学院贫困生的这种感觉更为严重;另一方面,独立学院贫困生可能在接到入学通知书那一刻起,就开始陷入对生活和前途的担忧,需要考虑如何通过节约、兼职、争取奖助学金以维持在校的基本开支。当看到周围同学衣食无忧,可以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做任何决定都不需要考虑经济因素时,难免心生羡慕却又无能为力。此外,独立学员贫困生多来自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教育环境本来就差,加上家庭经济困难,课外学习、锻炼的机会少,综合素质就会明显比家庭经济优渥,享受良好成长及教育条件的同学差。身边同学见多识广、多才多艺,人际交往能力强,相形见绌之下,独立学院贫困生难免容易产生强烈自卑感。
(二)人际交往不良
作为青年大学生,独立学院贫困生有着强烈的交往需求,渴望与他人平等交往,融入群体,拥有友情。但是,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又往往表现出自我封闭、不合群等特点。一方面,由于现在的大学生交往不只是精神上的交往,还会涉及到金钱上的开支,如出游、聚餐、互赠礼物等费用,这对贫困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有时他们会迫于经济压力不参加集体活动;另一方面,由于早期生活环境的闭塞及教育条件的限制,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锻炼也相对较少,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羞怯、交往技能缺乏等问题。害怕在公共场合发言,也有在众人面前暴露自己缺点、怕被别人看不起等顾虑。此外,处在成年早期,自我意识发展已基本成熟阶段的他们,又有着强烈的自尊需求。在自卑和过强的自尊心的同时作用下,他们心理上会表现出脆弱、敏感的特点,容易对别人的话进行过分解读,进而导致自己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外在表现就是逃避,甚至出现一些过激行为。这样就会给身边同学留下“性格古怪”的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人对自己的接纳,最终造成人际关系不良等问题。
(三)对未来迷茫
由于经济原因,大多数独立学院贫困生在自己人生规划问题上感到迷茫与焦虑,不知该何去何从。第一,由于强烈的自卑感,他们对自己的学业、就业和个人发展本身就缺乏信心,缺乏挑战自我的勇气,因此在考虑择业就业问题上患得患失。第二,经济重压下,在学校,很多贫困生需要去做兼职赚取生活费,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在其它同学纷纷考虑考研、出国时,他们往往只能考虑以后直接就业,而且是努力找稳妥的工作,以保证他们一毕业就能养家糊口,偿还债务等。面对现实的无奈,部分成绩优秀,有继续深造愿望的贫困生心有不甘,但又无能为力。第三,他们的父辈大多都是知识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农民、工人、小商贩等底层劳动者,不能给他们在职业规划问题上提供有效的指导,有的甚至会起到消极作用,如强烈要求孩子放弃自己的兴趣选择他们认为能“挣大钱”的专业或工作。多重因素作用下,很多独立学院贫困生对于自己的未来倍感迷茫。
二、独立学院贫困生团体辅导实践
(一)活动目标
通过营造一个安全、包容、温馨的氛围,帮助独立学院贫困生释放心理压力,正视贫困现实,做到物质贫困但精神不贫困。引导他们主动融入集体,提高人际交往技能,同时积极探索自我、客观评价及悦纳自我,发现自身优点,提高自信心与战胜困难的勇气,对未来充满希望。
(二)活动组织形式
本次团体辅导活动领导者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另有一名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辅导员作为助手。成员为在全校范围内招募的24名在贫困生数据库中且身体健康,无明显心理障碍并愿意参与团体辅导活动学生。活动包括六个单元,分六周进行。每周六下午一次,每次150分钟。围绕人际交往技能提高、自我探索、职业规划等内容展开,每个单元突出一个主题,以团体游戏、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为主要形式,注重活动后的分享环节,辅以家庭作业,指导成员将活动中所学、所感、所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三)具体活动流程
(四)活动效果分析
1.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培养了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勇气和信心
因为家庭贫困,很多贫困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甚至会全盘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但是,通过“20个我是谁”、“天生我才”等活动,他们对自己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旧的自我概念逐渐被打破,加上团体成员间相互鼓励和领导者的肯定,他们发现了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意识到自己也是独特的个体,有着自己的“闪光点”,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活出精彩人生。“高台演讲”环节,更是让同学们发现了自己不可思议的变化:居然可以站在高台上即兴演讲3分钟,并且没有太多紧张感,这对平时缺乏锻炼,且一直不敢在公众场合表现的他们来说,是一个难得的突破。可见团队营造的良好氛围可以让个体在短时间内发掘自己的潜能,战胜内心的胆怯与不安,完成平时难以完成的任务,这样的成功体验也会对他们今后的生活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
2.深刻感受集体的温暖,提升人际交往的愿望与技巧
团体营造了一个相对安全、包容、温暖的人际氛围,让成员可以在活动中真实、坦率地开放自己,分享自己在学习、生活、个人发展问题上的种种体验和困惑。有的学生曾经因为害怕在众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弱势和缺点而不敢参加集体活动,但是,在分享过程中,大家发现原来别人身上也会存在类似的问题,自己并不是异类。在一次次的分享与交流之后,他们逐渐放下沉重的心理负担,开放和悦纳自己,真诚的接纳他人,感受集体带来的温暖与力量。“信任之旅”、“突围闯关”等合作项目的开展,使得大家的友谊在身体的接触及智力的碰撞中得以升华。同时,成员们也在活动过程中思考如何更好的与人交往,认识到只有真诚地开放自己,主动伸出手,才能握到别人的手。认识到友谊本身就是一个“”的过程,即使自己在家庭背景上与部分同学有着较大的差异,但这并不会影响彼此成为朋友。
3.开阔了视野、学习了新的经验、对未来更加乐观
生活上的窘境,心理断乳期不可避免的种种矛盾冲突,导致贫困生很容易以消极、片面的眼光看待生活。在交流过程中,大家坦诚相待,互相鼓励、互相启发,开阔了视野,学习了新的处理问题的经验与方法,学会用更加全面、积极、客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意识到家庭无法选择,但态度可以改变。“我的五样”让成员们意识到原来自己生活中还是有很多宝贵的东西值得自己去珍惜,有关心自己的父母、师长、朋友,甚至是社会上的陌生人,这些真挚的感情都值得自己去感恩,也应该成为自己成长、前进的动力。“我的生命线”给成员们提供了梳理自己过往人生,规划、畅想未来生活的机会,也让大家意识到,再也不应该让贫困成为自己享受美好生活与勇敢前进的阻碍。人生道路漫长,而困难只是阶段性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自己充满信心,脚踏实地,努力拼搏,一样可以拥有精彩的未来。
三、关于在独立学院开展贫困生心理辅导的思考
实践证明,团体辅导是独立学院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是,一次团体辅导若要取得良好效果,必须从活动设计、成员招募、过程实施等方面进行认真斟酌。首先,活动设计上,注重用积极关注的态度对待贫困生,去“问题化”与“特殊性”,不要刻意强调“贫困生”的个人背景,主动发现学生的潜能和积极资源,并帮助其培养自信心,发现自身优点,并形成积极的认知方式[1]。其次,成员招募上,要保证成员是自愿参加,有强烈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的愿望,有合作精神,能遵守团体规则。第三,过程实施中,要注意良好团队氛围的营造。放松而专注、自由与安全的氛围是一个有效运作的团体所必须的[4],领导者要注意对所有成员做到真诚、热情、无条件积极关注,让每一个成员都能感受到团队的包容、接纳。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成员才能积极而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消除心理防御,进行深层次的情感交流、经验分享与自我探索。最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该对成员进行跟踪服务,持续地为他们提供指导与支持,保证他们在团体辅导活动中学习的经验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总之,相比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心理扶助与支持的作用更长远、彻底。独立学院应积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心理扶助合力,不断探索有效帮扶与教育途径,为贫困生的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
作者:韦玉敏 陈维维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5-9.
[2]何瑾,樊富珉.团体辅导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3:397-399.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范文4
关键词:小学;朋辈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5-0008-04
一、前言
朋辈是“朋友”和“同辈”的合称,朋辈心理辅导是由一种受训和督导过的非专业人员提供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过程,或者是同质团体在指导者的带领下通过共同的探索和训练,促进成员共同成长的过程。一项关于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我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时,找同伴的占70%,找父母的占10%,找老师的占8%,其他占12%。这表明朋辈群体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不容忽视。如今,不少中小学将其心理健康教育受众狭隘化,往往只侧重于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也是朋辈心理辅导所关注的。
综观朋辈心理辅导的发展可见,美国在朋辈心理辅导方面已走上专业化和规范化的道路,其朋辈心理辅导组织覆盖面广,同时有较为健全的制度作为保障。而我国的朋辈心理辅导发展时间较短,专业性和规范性不强,服务的范围和对象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近几年才进入我国高校,更鲜有服务于中小学的。然而,将朋辈心理辅导引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种趋势,既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助人效果,切实给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小学,如果把朋辈心理辅导工作定位只局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治疗和干预上,活动将难以开展。因为要求小学生掌握专业的心理辅导技巧是极其不易的,也是不现实的。基于此,我们把研究视角聚焦于如何从预防和发展的角度开展小学朋辈心理辅导活动,并设计较为完善的朋辈辅导培训体系,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检验其有效性,为小学朋辈心理辅导提供科学依据和可操作的方案。通过朋辈心理辅导,改变,只有专业心理教师才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状况,让更多学生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借助朋辈心理辅导推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横向发展,更有益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解决小学专业心理教师缺乏而不能满足心理咨询需求的问题,形成“自助―助人―互助”的心理辅导机制。
二、小学朋辈心理辅导的意义
当今小学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缺乏与小学生对心理援助需求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朋辈心理辅导既能弥补小学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帮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又能满足学生的多层次心理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心理辅导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将朋辈心理辅导引入小学心理健康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缓解小学专业心理辅导力量需求的压力
专业心理辅导教师配备不足与日益增长的小学生心理发展需求两者间的差距,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断彰显的问题与矛盾。小学心理辅导老师往往会把视角局限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而无力或很少有精力顾及大部分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心理品质的培养。然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帮助广大学生健康成长,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其次才是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和治疗。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助力的朋辈心理辅导员,能够起到预防、发展和干预的作用,从而弥补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力量的不足。
(二)满足小学生多样化心理发展的需求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存在个体差异,对心理援助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当学生出现心理发展需求或者遇到心理问题时,多数会选择向朋辈倾诉。朋辈心理辅导能以同伴互助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因此,建立朋辈心理辅导网络可满足小学生多样化心理发展的需求,有助于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帮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朋辈心理委员在为同学开展心理辅导的过程中,不仅能帮助周围同学舒缓心理压力,解除心理困扰,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一个彼此沟通、交流中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机会,有助于促进朋辈心理辅导员自身心理素质的提升,以及良好人际环境的形成。心理委员在助人的同时使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都得到充分锻炼,当自己碰到心理问题时,也可以自己帮助自己,达到“助人自助、双向受益”的目的。
三、小学朋辈心理辅导的实施
2013年,我们将小学朋辈心理辅导研究申请课题立项,根据课题研究的操作构思,经过近一年的实践与总结,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实施程序:一是甄选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心理辅导技能;二是组建心灵成长小组,规划常态工作内容;三是开展朋辈心理互助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一)甄选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心理辅导技能
每学年开始,全校倡议、发动、招募班级心理委员。根据自荐及他荐原则,增补人员。原则上,每班限定男女同学各1名。选出的班级心理委员经过心理教师面试后,通过活动进行分组,并选出组长、班长,明确各自职责、任务;再由心理辅导教师按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内容对他们进行培训,传授必备的心理专业知识和行之有效的实操技能。其主要有: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怎样调适情绪、怎样控制行为、适当的宣泄方式、怎样寻求心理帮助、怎样寻求合适的求助对象和适宜的求助方法;掌握一定的辅导原则,如尊重、同情、倾听,在需要自助和助人时,能够胸有成竹、理性应对;选择科学的心理读物,推荐有益的心理网站;收集典型个案,完成同伴辅导工作记录表;发现同学中的情绪异常情况及时向心理教师、任课教师或班主任反映等。
(二)组建心灵成长小组,规划常态工作内容
为了提高心理委员的工作能力与实效,学校还组建了由部分班级心理委员构成的心灵成长小组,并研制整套切实可行的自我培训学习方案,促使他们自主进行心理健康理论与技能学习,由心理教师在实践活动中随机引导其改进与完善。
每学期初,心灵成长小组利用学校的兴趣小组活动时间,对全体心理委员开展为期六周的专业技能培训。随后,每两周组织一次工作能力提高培训活动。心理委员在班级中的角色地位很重要,但他们的工作能力需要在不断的实战演练中得到提升,才能获得同辈的认可与信任。因此,尽可能多给他们创设交流的机会,以从中汲取力量,显得尤为重要。在每次的提高培训活动中,培训的主题是依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进展和各班学生的心理状态而择定的。如期末考试月份,对心理委员进行考试心理辅导的技能培训,通过专业教师指导和同伴相互学习,使他们能帮助、辅导同学缓解考前焦虑,从容应对考试。
每两周召开一次工作规划与布置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于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整体配合才能使其具有实效性和生命力。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月”期间,要求心理委员组织全体同学参与心理漫画赛、心理书签制作比赛等各项心理竞赛,倡导人人关注心理健康、人人宣讲心理健康知识,达到广泛的宣传教育目的。通过定期召开会议,使心理委员明确近期工作,找准方向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形成良好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效能感,并不断地积累经验,尝试创造性地开展具有年级或班级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心理委员经常会碰到受自身经验与能力局限而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每学期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一次同伴心理互助案例督导。定期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督导,既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也有利于自身的心灵成长,消除对朋辈心理辅导的畏难情绪。在定期督导中,帮助朋辈心理辅导员及时调整心理辅导方案,以提升心理辅导的实效。要让朋辈心理辅导员明确地意识到,助人活动基于自身的能力,如果自身未达到帮助别人解决某一问题的能力时,切勿强求自己,而作出另请高明助己应对的选择,才是对来访同学负责任的表现。
(三)发挥心理委员作用,开展朋辈心理互助
1.组建“阳光小队”,搭建心理沟通桥梁。“阳光小队”,寓意为同学带来积极、正向的心理能量。碰到心理委员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阳光小队”在督导过程中及时向其他心理委员请教,或者及时转介给心理老师。“阳光小队”定期开展“请到心灵葵花园来”的活动,每名心理委员向班级同学发放邀请卡,打破同学对心理咨询的陌生感和神秘感。让同学了解心理咨询,为心理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搭建桥梁,并引导同学以正确的眼光看待心理咨询,必要时能主动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
2.策划“相约心灵葵花园”,宣传心理保健常识。每周五大课间,“相约心灵葵花园”进行专题广播,使学生了解更多心理健康信息。心理委员定期在学生群体中搜集他们感兴趣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共同困惑的话题,并和心理老师一起撰写广播稿,编排演播程序,使20分钟的广播能集专业性、趣味性、实效性为一体,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发展的职能。
3.结对“心灵伙伴”,携手共促心灵成长。学期初,学校分发给每个学生《心灵伙伴谈心本》,这本谈心本将记载学生在心灵成长方面的体悟,也成为同班同学与心理委员谈心的对话本。每周一,各班心理委员收齐“心灵伙伴”谈心本,通过书面沟通,走进每个同学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助人成长。
4.组织“心理游园会”,互助激发心理潜能。学校德育室和心理咨询中心每学期针对各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举办心理游园会活动。举办心理游园会前,心理咨询中心组织心理委员了解同学们的想法和需求,为活动收集同学身边的素材,以详实的案例提升活动的实效性。心理委员作为心理游园会各个“关卡”的策划人与主持人,设计菜单式心理普识内容,学生通过挑战各种“关卡”,了解心理保健知识,激发心理潜能,完善心理品质。
5.编演“校园心理剧”,化解一般心理问题。以校园心理剧的编演促进同伴心理互助,使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心理互助的过程中学会自主解决常见心理问题。在前期的预研究中,我们对校园心理剧进行了系统的探索,总结出校园心理剧编演“五步骤”:第一步,从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过程中搜集、积累素材;第二步,筛选、提炼素材,编写、生成校园心理剧;第三步,编排、完善校园心理剧;第四步演出心理剧;第五步,总结成果分享感受。心理委员携手同伴编演校园心理剧,展示了通过同伴互助解决一般心理问题的过程,不仅宣传了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也充分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助人自助”的理念。
四、对小学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反思与前瞻
以往的朋辈心理辅导研究与实践,都倾向于将其定义为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心理辅导工作,以致要求担任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心理辅导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能妥善地处理接收到的“心理垃圾”。这对小学生来说是极其困难的。所以,我们的研究更侧重于预防和发展,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围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设置活动;让朋辈心理辅导员成为心理活动的组织者、心理游戏的演示者、心理知识的传授者、心理老师的小助教等。这些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扩充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度,却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其效果有待进一步检验。此外,心理辅导老师要建立起健全的成长反馈机制,定期为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展清理心理负能量的活动,保障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从事心理辅导工作过程中依然保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防其朋辈心理辅导工作为他们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诚然,无论是从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实践探索层面,对小学生的朋辈心理辅导迄今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朋辈心理辅导的非专业性特点使其难以避免人们对其科学性与有效性的质疑。只有充分把握朋辈心理辅导的特性,结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拓展和创新与其相适应的有效的实施方略、渠道,才能使朋辈心理辅导真正地解决学校心理师资紧缺的燃眉之急,并有效地促进、充实、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昌盛.高教园区内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问题与对策[J].水电教育,2012,(2).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范文5
论文摘 要:团体心理辅导是针对有共同心理需要的群体,通过团体成员间的相互分享、支持、互动,认识并解决问题的一种辅导形式。随着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已逐渐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
开展心理健康的教学、研究和服务工作,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个性的发展,潜能的开发,情绪的调节,人格的完善,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者而言,工作的重点应是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心理问题的预防。作为心理咨询工作者,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个体咨询虽然必要而有意义,但是有时却有限而被动,它只能围绕着学生的个别心理问题展开。随着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工作者意识到,团体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它作为提高心理素质的方式之一,既能让学生在团体特有的氛围中拓展自己,同时也能在有效的行为训练中获得成长。
1.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以团体情景为平台提供心理帮助和指导的咨询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以达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调整和改善人际关系,激发个体潜能,增强适应能力,最终达到更完善的发展与成长的助人自助的过程。
2.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及功能
2.1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
首先,团体心理辅导的感染力强,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团体成员通过彼此交流,可以了解到其他成员也具有与自己同样的问题,由此产生共鸣,得到安慰。通过倾听与交流,可以相互启发,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从而减轻心理压力,缓解不良情绪。
其次,团体心理辅导注重学生的互动性和实践性,采取的形式多样,而且生动有趣,使参与者能够敞开心扉地探讨,从而积累经验,更好地了解自己、发展自己,并能够延续到现实生活中,辅导效果容易巩固和迁移。
再次,相对于个体心理辅导而言,团体心理辅导的效率高、省时省力。团体心理辅导是一个指导者对多个团体成员,大家在集思广益的研讨中,可以即时发现问题,并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2.2团体心理辅导的功能
首先,团体心理辅导具有发展和教育的功能。团体心理辅导是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团体成员的自我体验,成员间的相互分享,从而改变其行为,达到使每位成员成长和发展的目的。它有利于团体成员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还能增强成员指导者之间的亲密感,使成员在团体中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成长。
其次,团体心理辅导具有预防和治疗的功能。团体心理辅导的治疗情境与我们日常生活与现实的状况比较接近,可以对学生的情绪困扰与心理偏差行为给予指导,而学生在活动中也比较容易接受。同时探讨可行的解决办法,又可以预防问题的发生或减少问题发生的概率,促进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
3.常用的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
3.1团体讨论法
团体讨论是指团体成员对大家面临的共同问题或困惑, 互相分析,并做深入的探讨。在团体讨论过程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他人的意见,完善自己的看法,帮助成员明确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养成尊重他人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2 游戏辅导法
游戏辅导是指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心理游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体验到活动的乐趣,同时通过心理游戏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唤起大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对身边人员的关注以及对父母的关爱。
3.3心理剧法
心理剧是一种以现实生活为模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它以特殊的戏剧化形式,让参加者通过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诠释角色,在思想碰撞和心灵共鸣中,体验到一些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情感和态度,并达到宣泄情绪、减轻压力的目的。
3.4行为训练法
行为训练是指以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通过特定程序,学习并强化适应的行为,纠正并消除不适应行为的一种心理辅导方法。经过指导和训练,学习好的行为模式,逐步掌握新行为从而改变个体的不良行为或态度,形成新的观念与行为方式。通过一系列活动进行放松训练、自信训练、情绪表达训练、人际交往技巧训练,不仅适用于存在一定心理困惑的学生,更能促进所有学生的健康成长。
4.团体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4.1主题班会
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可用于新生入学后的班级建设、和谐宿舍关系的构建及不同年级不同问题的成长需要。例如新生适应辅导、人际交往辅导、自我成长辅导、生涯规划辅导等。这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不同阶段所面临的共性问题而进行的班级内部团体辅导,让每个学生在团体的范围内,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和超越自我。
4.2校园心理剧
校园心理剧就是让学生把生活、学习、交往中所产生的心理冲突、烦恼、困惑等,以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方式变成“小剧本”进行诠释。学生在“自己演,演自己、他人演,演他人”的过程中,对心理冲突进行陈述、辨别和澄清,从中体验自己及他人的内心世界,分享自己和他人在成长过程中的经历与经验,通过宣泄、释压、体验和领悟,调整心态,增进友谊,认识自我和发展自我。
4.3专题心理训练
专题训练主要是针对那些面临相同或相似类型问题的学生进行的辅导,主要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促进成长。比如贫困生小组、学习压力小组、特殊学生心理素质训练团队等。训练对象主要是一些特殊人员,如性格孤僻、敏感多疑的,人际关系不良的、不参与校园活动的等这些学生。
总之,团体心理辅导,将理论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团体成员的支持中,在实际活动情境中来体验、分享与领悟,不断增强自信,缓解压力,调节情绪,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罗匡等.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德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建设教育,2010(4).
[2]石晓林.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与团体心理辅导[J].安康学院学报,2010(3).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范文6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23岁之间,这是人生中涌动最强的时期,他们开始丢掉少年时的无知,对社会和人生进行独立而理性的思考。这也是大学生开始从真正意义上走向独立生活的开始,脱离了父母的呵护去寻求生存的技能和本领,可以说大学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这个时期是大学生心理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心理的困扰就像沸腾的水,蠢蠢欲动,如果一不留神,他们就会烫伤自己甚至伤及他人。近年来在大学校园里发生的恶性事件等也迫使我们深入反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效性。除了校园恶性事件外,大学生自杀事件在最近几年频频发生,通过全国20多座高校36例大学生自杀事件的统计表来看一看。高校校园出现的恶性事件不止一次告诉我们:心理健康问题是青年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成才成长,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和谐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几个方面:
(1)学习问题: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高校为满足社会对高校人才的实际需要,进行改革创新,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对大学生的学习心态产生了相当大影响,学习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逐渐加强,大学生出现了崇尚实效,创新学习的风尚。但是随之而来的学习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比如学习疲劳,考试焦虑等。
(2)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成长的一个转折点,他们的生活方式,交友方式都和以前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他们实际上处于一种双重的年龄状态,即是生物学上的成年人,又是社会意义上的未成年人。面对新的环境,他们感到莫名的恐惧,如何与周围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3)大学生的婚恋心理健康:大学时期是学生情感、心智逐步成熟的时期。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他们在性意识成熟过程呈现起伏跌宕的不稳定状态。这个阶段,青春期的一些特征让大学生们感到不知所措。
(4)性格与情绪问题:性格障碍是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和环境有关,原因也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猜忌、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例如,有的同学总觉着有人在背后议论他,有的经常用有色眼镜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使自己变得与他人和社会格格不入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了高等院校的高度重视。所以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各级各类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例如:
(1)团体咨询是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团体咨询形式多样,且容易接受,普遍受到学生的喜爱。
(2)目前很多高校建立了一整套关于刚入学时新生心理健康档案体制,主要内容包括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程度和人格测试等结果,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地了解自己,产生危机感。
(3)许多高校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对一些不愿意和辅导员吐露心声的学生可以通过不认识的老师消除顾虑,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
(4)近来新流行的网络咨询。很多高校设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页,进行在线咨询,学生可以在线预约,进行匿名式交流,更清楚更自在地表达自己的郁闷和苦恼。虽然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着很多问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例如资金的到位情况,设施配套的情况,专业队伍的建设等,这些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例如高校里面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的程度,监管力度的不到位等。
二、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需要辅导员的参与。高校辅导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巨大潜能的群体,他们是学生直接接触的人员,对每个学生的情况可以说十分了解,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解决大学生发展中的心理问题具有很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有利于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体系。
第一层:服务网络是有学校组织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机构成员有学校的专家人员组成。一级心理健康网络统筹规划,制定总目标总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咨询。第二层由经过系统培训的德育工作者组成的院系服务团体。它包括各班级的辅导员和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党委和团委相关人员。第三层由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责任心强的同学组成的心理健康互助协会。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充分发挥班级辅导员的作用。他们是与学生直接接触的人员,是不可替代的具有巨大工作潜能的群体。
2.有利于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面对高校出现学生出现的逃学、厌学、焦虑现象等问题,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传统的理论灌输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3.有利于扩充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
面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高校辅导员,不论在职务还是素质等方面都占有很大的优势,成为扩充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重要选择。
三、高校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相较于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而言,高校辅导员在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显著优势。辅导员可能存在理论知识不足的问题,然而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亲密,这一亲和力优势是任何专家咨询者所不可比拟的。此外,高校辅导员对于大学生阶段出现的心理问题更加熟悉,与应届大学生相比年龄稍长,因此在掌握大学生心理动态方面也更加有利,这是深入学生心理的关键所在。
1.高校定期给辅导员参加心理培训和讲座便于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高校辅导员都会定期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咨询培训,并且参加相关的专业知识考试。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在于深入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正确的指导,大学生很少主动就自身的心理问题前往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而在与辅导员的接触过程中却能够表现出真实的心理困境,辅导员应当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展开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尽管不需要达到心理专业咨询师的级别,然而心理障碍的一般规律及其表现形式是应当有所了解和运用的,这对于辅导员心理干预效果的提升极其重要。可见,高校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立足点表现为基础性心理咨询和心理指导等工作,只有切实理解心理咨询的实施原理及其结构构成,才能更好地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误区。值得注意的是,辅导员心理干预工作的展开也应切实做到因人而异,掌握一定的心理干预技巧,活学活用,拉近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心理距离。
2.高校辅导员设置的针对性便于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每一所院校都其自己的文化背景,有着自己的独特文化氛围。辅导员应该熟知自己所在专业的文化氛围,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队伍一般是院系内选拔出的优秀研究生或是毕业生,对于院系内的学术开展以及学生专业背景都相对熟悉,从心理共性的角度分析,他们在心理辅导实施方法及内容选择方面能够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年级突出心理干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加与学生实际心理需求相一致。
3.辅导员和学生自然性接触产生较强的亲和力便于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虽然辅导员和专业的心理咨询专家相比,没有专业的理论水平和娴熟的技巧,但是他们自然地和学生待在一起,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其亲和力比较明显。一般来说,刚进入大学的新生首先接触的是辅导员,他们愿意和辅导员交流,愿意接受辅导员的意见,辅导员可以发挥心理的主动性。如果能在萌芽状态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及时反馈给学院,及时反馈给家长,就可以为解决问题寻求更好的方法,争取更多的时间。从开展形式方面分析,大学生和辅导员朝夕相处甚至同吃同住,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并且是随时随地的,活动组织、班会甚至是简单的对话都可成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有着较强的人性化和灵活性特征。
4.辅导员所具有的健康心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便于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源头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人生目标的迷失,在郁闷、迷茫中苦苦寻觅,面对挫折无所适从等。在开展工作时,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对开展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辅导员天天和学生在一起,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老师和学生的交流,老师的言谈举止,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无一不在言教之中,无形影响构成对孩子最直接最深刻的教育。
四、高校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虽然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辅导有很多有利条件,但是现实的工作中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和加强。需要注意的是,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并非盲目实施,也需要形成必要的心理教育理论基础和实践机制,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完善与学生之间的心理沟通。
1.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到常规工作中。
作为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指导者,高校辅导员的大学生心理发展和人格品质形成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这对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意义重大。由于不同专业能力的影响,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问题定位方面显得不够准确,这就需要在常规辅导员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不断优化自我心理健康咨询与服务能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干预的实际效果。
2.开展高效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
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常见的方式主要有团体辅导、教育讲座以及主题班会等,其中教育讲座的开展有利于更好地帮助学生寻找自身心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教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自我调节方法。从讲座类型方面分析,适应性讲座较适合大一新生,而人际关系讲座则更加适合大二学生,至于就业心理讲座无疑是对即将毕业学生的有效心理洗涤。从班级成长的不同时期来构建对应的主题班会,并针对学生的情绪状况予以引导和干预,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可就自身的情感体验与心理过程进行分享,这对于构建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氛围至关重要。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辅导员指导下团体辅导的展开能够更好地端正大学生的认知态度,形成更加完备的自我认知体验,优化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甚至在大学生就业心理形成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在工作中要体现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性。
专业化培训是提高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效果的有效方式,在培训内容设计方面,应当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需求视为必要的实施方向,突出辅导员专业培训的层次性,其中危机干预能力是初级培训的内容,预防性能力是中级培训的内容,而心理咨询与实践则是高级培训的内容。辅导员专业能力的提升可从连续性、层次性以及系统性方面得以体现,这是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的关键所在。
4.建立积极有效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