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文化素养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文化素养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文化素养总结

大学生文化素养总结范文1

论文摘要:网络时代的文化形态发生转变,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提出新要求。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培养网络时代大学生文化素质。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为提升媒介素养培养,提高网络应用能力和唤醒网络文化意识;在教学上,可以采用多种课堂教学法和多元课外实践方式;在支持资源上,应该体现人文关怀,聚焦网络文化,采用适当的技术,构建生态资源。

论文关键词:博雅理念;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文化素质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文化的信息载体不断演变,传播形式不断革新。相应地,人们信息能力的内涵也应该不断更新,并采用适当方式加以教育。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文化传播越来越倚重于网络,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一、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缘由分析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源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源于当前大学生网络文化素质的不足。如何引导大学生适应网络时代的学习生活,需要针对性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1.网络时代文化形态转变:提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伴随网络技术的普遍使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网络资源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冲击。例如,网络具有声画并茂的传播优势,大学生很容易沉湎于其所营造的虚幻空间,而拒绝与他人沟通和外界交往,导致视野狭窄或极端自我内化。

在网络文化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大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行为在发生转向:由基于面对面的直接交往转变为基于网络的人机交互。由此引发交往对象、交往方式、交往性质以及交往心理等多方面的重大嬗变。网络文化深刻改变大学生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甚至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网络时代的文化形态发生转变,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传统媒体的应用能力,还必须具备网络媒介素养。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需要经过培养训练才能提高。为此,需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材料和有效的教育途径,引导大学生理解网络媒体所传达的内容意义,把握网络背后的文化内涵,提升大学生应用网络的水平。

2.博雅理念下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

“博雅”即博学而高雅。“‘博’指学识广博,见闻丰富,超越单纯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与举一反三,为治学和修养的法。而‘雅’指举止娴雅,不同流俗,即融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为一体,发于中而显于外,是人文精神的境界。”

博雅理念下的教育“与其说是灌输知识的教育,不如说是陶冶性情的教育;它与其要给人某种绝对不变的结论或教条,不如说重视教育之过程。”以博雅理念为指导,将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置于文化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从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的角度加以审视,能够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提供有益启示。

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具体说来,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紧扣网络时代信息行为特点,让大学生理解网络文化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不断增强应用网络的能力,探讨如何有效运用网络文化来表达思想。

二、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阐释

“‘博雅’之‘博’,不仅是形容知识之广博,而更在于法论的打通。通过‘道问学’而‘致广大’,超越知识层面,致乎大道。”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应让大学生具有多元的价值选择与开放的胸襟,在应用网络媒介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时,既学识广博、见闻丰富,又不同流俗、行为娴雅,既不随波逐流而拥有主见,又宽容和善而乐于助人。

1.面向具体学生,赋予网络媒介素养新内涵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养的内容包括:网络阅读能力(即感知层面看的能力)、网络解读能力(即解读网络隐含意义的能力)、网络表达能力(即网络交流创作能力)、网络创造能力(即高水平的网络应用能力)。不仅如此,还需要面向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和专业需要,设计特定的与大学生素质相关的教学目标,不断增强他们的网络信息解读能力、网络交流能力以及网络创作能力。

2.面向生活实践,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体现了从理论讲解到实践应用。首先,阐述媒介素养与网络文化的基本概念,让大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奠定进一步学习的理论基础。其次,根据大学生的经验和知识,分析网络媒体的特征。最后,讲述网络文化的价值,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的接受、评估和创造能力。

3.人文价值引导,唤醒大学生的网络文化意识

博雅教育追求“在个体人格中达成理性与情感意志、科学与人文等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追求集真善美为一体的人格的形成”。大学生对于网络文化的意识应包含对内部网络文化的“自知之明”意识,对外部网络文化的“博采众长”意识,对历史网络文化的“批判继承”意识以及对未来网络文化的“积极建设”意识。

“博雅理念包含着受教育者的知识积累的广博性,更标志着其作为行为主体的优雅与高尚。”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从文化素质教育视角出发,将网络技术与网络文化相结合,以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为目标,以网络信息的解读、传播与创造为内容,引导大学生创造性运用网络,促进有效学习,支持思想表达和实现个人成长。  三、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开展

“说教式的做法将受教育者视为一个被动的、像机械的容器那样的可以任意填充内容与材料的载体,很难将伦理道德与具体的社会规范内化于受教育者本身。”大学生是有发展潜力的、独特的个体人,需要不断的在自我扬弃、自我创造的过程中成长。

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并不是网络知识的简单灌输,而是高水平思维的复杂训练。因此,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必须让大学生从多种视角对网络信息用心思考,然后赋予意义、做出判断和解释甚至形成多种见解。

1.课堂教学:多种方法,阐释网络知识

课堂教学以多媒体技术资源为支持,采用演示和讨论等方式,让大学生理解网络媒体的内涵意义。首先,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阐述网络知识的内涵。教师应用启发式教学法,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讲授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引导大学生完成网络知识的学习。其次,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采用案例法,引导大学生分析、评价和应用网络媒体案例,增进网络知识的理解。最后,采用讨论法,促进网络知识的应用。讨论法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加师生间的信息交流,让教师针对性进行指导、评价、反思和总结,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

2.课外实践:多元方式,提高网络应用

博雅理念不仅注重学习基础知识,更主张关注生活世界,开展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提升视野、优化行为。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历史的方式、比较的方式,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网络文化现象,让大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课外实践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素养共提升。

首先,应用历史的方式,考察不同时期网络媒体的差异。在此过程中,引导大学生以历史的眼光分析网络媒体的发展历史,既提高网络媒体的欣赏水平,又增强网络文化的理解能力。其次,应用比较的方式,分析不同网络媒体的特点。在此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分析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异,深刻理解网络媒体的特征。最后,应用实践的方式,体验网络媒体的实际价值。在此过程中,创造良好的课外实践性教学环境,鼓励设计网络媒体案例,并以小组方式进行案例分析与交流,引导学生体验网络媒体的创作过程,感受网络媒体的效用。

四、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资源支持

为满足大学生网络文化素质的普遍需求,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面向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开设。由于学生知识结构、授课时间等条件的限制,如何对不同专业、不同个性、不同水平学生因材施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挑战。博雅理念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通过不断完善教学资源,丰富学习资源,以满足大学生的多元学习需要,促进他们文化素质发展。

1.注重体现人文关怀,形成资源建设的理念

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资源应该体现人文关怀,实现从单一的认知目标到多元的综合素质。教育资源的符号形式与文化内涵充分融合,教育资源与感悟精神家园有机结合,激发大学生应用网络文化,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方式。为此,应该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手段和多媒体的表达形式,构建对大学生充满魅力的新型数字资源,开发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案例;提供BBS支持讨论和交流,让不同意见交流碰撞,产生思想火花。

2.聚焦网络文化,体现资源的内容特色

博雅理念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应该不断创造丰富的网络资源,开发教学互动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体验、交流和实践平台。为此,需要结合历史、文化、科技和社会等方面的背景资料,以外显与内涵、历史与现实、认知与审美为分析视角,既探究传统媒体的历史意义,又剖析网络媒体的当代价值,然后分析如何应用网络媒体实现教育价值。

3.采用适当技术,构建有效的资源平台

虽然网络技术形式多样,有多种可供选择,但也要发挥人的主体性,选择适当的技术。“适当的技术是指一种对于解决问题来说是最简单的、最好的工具或手段。适当的技术必须与当地的用户、文化和经济情况相联系。”[7]对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资源开发而言,不在于技术方面标新立异,而要考虑网络资源与大学生的关系,要考虑他们对什么样的资源类型情有独钟、什么样的资源内容喜闻乐见、什么样的资源呈现方式更容易理解接受。

4.构建生态资源,促进资源的高效应用

为有效支持学生学习过程建构文化知识、分享不同见解和生成应用网络的智慧,资源建设中需要提供丰富多样的知识建构和信息交流工具。从而,在博雅理念下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中,大学生可以在信息与信息的交融中,领悟网络文化的魅力;在多重视角的反思中,辨析网络文化的多元价值;在社会性的互动中,创造性运用网络实现自我发展。

大学生文化素养总结范文2

关键词:网络信息 班级网站 班级建设 大学生 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0-0073-02

班级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工作、自我实现和成长的主要载体,也是高校组织的基本形式,是实现高校管理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班集体的建设是高校教育和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高校实现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网络环境在发展班级深层文化内涵,培养大学生成熟的人格素质,增强大学生技能,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1 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内涵

素养,指修习、涵养,具体指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强调的是经过一定的培训后的习得。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文化素养等方面。思想政治素养,具体是指大学生获得较高的思想觉悟,有较高的政治意识,能以主人公的角色参与社会政治活动。业务素养,是指大学生接受的专业化教育,通过专门的课程学习,获得专业知识,获得专业技能,形成专业人才。身心素养则是指经过高校教育的环境熏陶,所形成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特征。文化素养,可以分为外修和内涵方面,外修主要是指大学生通过高等专业教育所获得的高等学历和知识;而内涵是指大学生在外修过程中,文化对自身品行、习性的影响。

2 基于网络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信息时代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对大学生的发展和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是有着直接影响的,这也关系到高校教学和管理的有效实施。

众所周知,在知识经济时代,众多国际知名企业最让人称道的、能够流传下来的绝不是它们的产品,而是企业文化。这就好像一位历史名人他能留传于后世的绝对不是他的身躯和名声,而是他的意志、精神理念、业绩或作品。

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通过文化来管理,班级管理者作为整个体系的构建者,如何培育和形成一个合适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并让它们为学生信奉和践行,是我们成功管理班级的关键。

3 基于网络的高校班级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1)物质层。即硬件文化建设,教室环境是班级形象的标志之一,当前高校教室的净化、绿化、美化大都可以像计算机硬件一样迅速配置到位。优美的班级物质环境,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特点。

(2)制度层。每个班级都会制定班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制度,班级周工作总结制度,突发事件处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等,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公开、公正、公平问题,在执行中不能有效及时地跟进、落实到位,只制定不执行,对学生逐渐没有了约束作用。长此以往,制度成了空架子。类似于计算机软件,尽管安装了最新版本,但如不运行就相当于摆设。

(3)精神层。即观念形态层,主要体现在班级精神,团队意识,凝聚力,文化活动等,反映了价值观、人生观深层次的文化,是最能体现班级独特性的。而目标管理是规范班级管理,推进班级发展的前提,很多班级没有一个明确的共同价值取向的班级目标,开展工作时就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凝聚力不够,团队意识不强,目标或高或低,不易于学生对班级产生认同感与自豪感,开展班级活动学生参与不积极,不重视沟通,沟通机制及渠道不完善,缺乏内外信息的定时交流,内部或多或少存在矛盾,不能有效地协调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4 网络视域下高校班级建设的探索实践

在以往的传统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经常会利用纸制的“班级日志”来进行班级的日常管理、文化建设以及学生骨干队伍的培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一管理工作现在可以利用班级网站来完成。具体内容包括:

4.1 建设班级的活动文化

数字化管理是班级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而班级网站在实质上可以看做是数字化的班级管理日志,利用它可以对班级进行有效的数字化管理。教师利用班级网站实施班级管理,可以实现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例如,教师可以在网站中将大学生的日常表现以及学习情况,以尊重学生自尊心为原则,有选择性地加以公布。让学生对照这些评价,改进不足,以此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同时,教师还可以把学生参加学校体育、艺术、科技、社会考察,以及班级自行设计组织的班会、联欢会、志愿者服务、探望同学等活动,在网站中以视频、照片、图片、文字等形式展示,开展班级活动文化建设。

4.2 建设班内的思想文化

班级网站为教师、学生、家长提供了广阔的互动交流平台。在这里,学生可以对班级中某些现象或者关心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也可以向教师敞开心扉,诉说当面说不出口的困惑,如果学生不愿将自己的姓名或者留言公开,还可以设置个性化的匿名留言或选择一对一的交流方式。

除了师生沟通,教师也可以利用班级网站记录班级日志来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沟通。教师可以把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记录在班级日志上,用班级日志来记载快乐、疏缓焦虑或直接对学生表达希望。

4.3 建设学生的行为文化

班级网站应搜集与学生相关的大量信息。除了日常表现外,还有好人好事、作业完成、考试、迟到、早退等情况。实际上,网站记录了学生成长的足迹。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可以定期了解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情况,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学习进程作出及时、综合、全面的评价和引导,帮助学生改进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同样,各任课教师、学校管理者也可以通过班级网站了解班级的日常行为习惯、班级活动等现状。

4.4 延伸拓展课堂的教学空间

在班级网站上,教师可以发表各科的扩展知识或相关故事,在学生阅读的同时渗透品德教育;还可以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超越传统时空局限(课堂范畴、讲课时间等),促进教师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并让全社会共享知识和思想。

学生可以把自己的作业、作文等上传到网站中,供大家阅读、评论,产生一定的成就感和被认同感,也可以在互相比较中找到差距,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班级网站是进行班级数字化管理的有效工具,也是一个平等的德育的平台,它实现了学生的自主管理培养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家长、教师在网络中的深度交流沟通。

5 网络环境下高校班级建设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具体措施

5.1 将班级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素养教育相结合

以班级为基本单位展开各种思想教育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把网络素养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广普及,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开展多元化、全方位的网络素养教育。班级网络文化建设是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建设班级的网络素养教育网页或网站,让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成为班级网络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积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开展网上舆情分析是引导舆论的有效手段,做好网上舆情分析工作,有利于教师把握网上动态,掌握网上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针对教育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撰写有深度、说服力强的网上评论文章,引导网上评论导向,形成健康向上的网风。这样既有助于大学生网络素养素养的提高,又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5.2 建立以网络为工具、以活动为载体的班级建设机制

班级活动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成功的班级活动是班级建设的中介和载体,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与班级舆论,能改善班级学生间的关系,增强班级凝聚力。利用班级网站、班级博客、班级贴吧、公共QQ群、飞信群、微信群、班级人人主页等网络媒介开展有关专业知识、团队合作、创新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寓教于乐,在轻松的活动中加强班级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利用网络工具让班级资源在活动中实现共享,促进班级学生身心发展,推进综合素质的提升。

5.3 依托网络建立以班级舆论为重点的影响机制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认为,人总是通过别人的评价来形成对自身的认知以及作出相应的判断和调整。因此,班级里的其他成员对个人综合素养的培养有一定的影响。班级舆论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建立良好的班级舆论,首先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理论,培养他们鉴别思想与观念正确与否的能力,引导他们形成与坏思想、坏行为作斗争的意识;其次教师可以借助便捷的网络手段发起问卷调查或匿名讨论等,以此对班级活动开展正确的评价,在评价中强化认知,长此以往,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就在评价中不断提高。

5.4 加强班级网络信息技术的建设

现代社会已步入网络化交流时代,网络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大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通过班级网络平台的建设,开设班级博客或班级论坛,通过班级简讯栏的建设和参与,吸引学生关心班级事务,这样可以减少网络的神秘感,发挥网络的教育作用,从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实现班级建设的目标。

(南京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参考文献:

[1]康利娜.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3).

[2]谭彬生,卢英宏.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目标浅论[J].岳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01).

[3]赵婉华.从班级文化建设谈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J].青年文学家,2011(15).

大学生文化素养总结范文3

关键词:商务礼仪;经管类;大学生;对策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职场的竞争早就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历和文凭等硬实力,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软实力,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就业成败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如何在求职及初入职场时表现得体,做到礼仪周全,对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中,高校的教学系统无法为提高学生商务礼仪素养提供平台,学生商务礼仪实践演练机会缺乏,学生商务礼仪素养意识与行动能力之间差距巨大。因此如何提高经管类大学生商务礼仪素养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完善的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提升学生商务礼仪素养

1.完善商务礼仪课程教学体系。从访谈和调查中发现,现在高校大都没有将“商务礼仪”相关课程列入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只有少数高校开设了相关的选修课,并未普及到广大经管类大学生,而且开设的课程涉及的范围较广,并不是专门针对经管类专业的商务礼仪。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将礼仪课程纳入经管类专业学生培养方案,通过选修和必修的方式,将商务形象、商务会谈与谈判礼仪、商务接待礼仪、商务宴请礼仪等内容纳入课程体系。

2.改革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方式。商务礼仪系列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该根据实际需求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如商务谈判、商务接待、商务宴礼仪请应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小品演示”、“模拟教学”等;而商务形象礼仪应更多地通过视频播放、情景再现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注重强化与学生今后的工作联系密切的内容;运用创设情景、任务布置、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分组模拟、效果评价、反馈的教学流程,增强学生对商务礼仪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二、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商务礼仪教育,营造商务礼仪培养的良好氛围

商务礼仪学习不能一蹴而就,必须理论实践相互结合,并在一定的礼仪文化氛围中熏陶。特别是经管类大学生学习商务礼仪,如果掌握了基本礼仪知识却没有一定的礼仪文化氛围熏陶,就会容易出现在正式商务场合礼仪表现不错但在私下场合却没有基本的礼仪素养这种邯郸学步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不仅要加强在理论上的基础礼仪教育,更要在校园实践上规范学生礼仪。

1.将相关商务礼仪与校园学生活动进行融合。校园学生活动是学生进行第二课堂学习与实践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经管类大学生商务礼仪素养,就不得不从校园学生活动着手。如:以提高经管类大学生商务礼仪素养为目的举办商务礼仪大赛;在其他相关商务活动比赛中根据情况设置相关将商务礼仪情景摸拟环节,并将商务礼仪素养作为考核重要指标。

2.重视学生干部带头示范作用。在学生组织中的大型会议或者活动中,制定并贯彻有关商务礼仪的标准和流程,要求参与的学生干部严格按照标准流程进行,并邀请商务礼仪教学老师参与全程,并在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点评,以此来提高学生干部的商务礼仪素养,再通过学生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身边的同学。

三、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搭建网络平台,扩展商务礼仪培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第一,随着网络的普及,电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娱乐的重要工具。因此,开展商务礼仪教育不能忽视网络这一重要的阵地。高校可以组织专门的人员,建立商务礼仪教育网站。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性、即时性、开放性的特点,丰富商务礼仪教育内容,使教育内容更加符合时代要求,贴近社会实际需要。

第二,开展“寓教于乐”网络式学习,巧妙设置考核指标。开展网上辩论、商务礼仪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入理解商务礼仪知识,切实增强商务礼仪素养。并将商务礼仪知识的学习与各种趣味游戏结合,设置关卡和奖励,提高商务礼仪知识学习的趣味性,同时将网络课堂上的成绩作为学生德育成绩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加强校与企合作,搭建商务礼仪培养实践平台

大学生文化素养总结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学术素养;创新能力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对高校科研水平的强化和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我国大学生数量众多,但其中只有一小部分的学生对学术研究有兴趣、有能力。因此,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大学生树立对科学研究的正确认识,将被动化为主动,将会成为高等院校未来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大学生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学术素养、创新能力对大学生的成长、后续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表现在工作能力、职业态度等多个方面。具体而言,一个学术素养较高的人,往往拥有更扎实的学术写作能力,在接触一个新问题时可以从专业的角度去进行判断思考,在学习新知识时则能够更快的理解它的内涵原理并掌握其用法。而较好的创新能力则可以是学生拥有灵活的思维,并且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去看问题解决问题。比如营销学的学习应用,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较好的大学生,往往可以在学习、应用中自行发现一些重要的原理原则,更好的指导后续学习和工作。

二、当代大学生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现状

就整体情况而言,中国当代大学生大多不具备良好的学术素养,在学术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整体水平较低。高校本科生在完成平时的小论文或案例分析时都普遍存在抄袭他人文章数据,不会主动、独立的进行思考分析。通过总结分析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两反面原因,一方面,和西方国家相比,由于教学理念的差别,我国不同阶段的教育在学术能力和学术素养方面的培养都有所缺失,导致学生从小未曾养成良好的学术写作习惯,更不知应如何进行该方面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在大学的人学教育中,并没有对此部分内容进行重点讲解与培训使得学生缺少提升学术素养、创新能力的意识。在针对河北省22所大学、1420名大学生的调查中,只有173人表示曾自主、有意识的提升学术素养、创新能力,这反映了我国当代大学生对学术素养、创新能力不够重视的现状。

三、提高大学生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措施

(一)加强课堂培养考虑到大学本身的教学作用,加强课堂培养是提高大学生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大学生每天超过一半的时间在学校度过,课堂教学更是必不可少,在课堂教学中对大学生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以学生为主体,二是要注意引导性。以学生为主体,主要是指教学在课堂上应改变传统一味说教的方式,通过增加吸引力,使大学生对学术产生兴趣、愿意接受,增强吸引力的手段包括增加课堂互动环节、增加趣味性等,确保大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兴趣[3]注意引导性,是指教师不能以讲解的方式将学术研究的内容和成果教授给学生,而是以引导的方式使学生自己得出相关结论,对于有错误的地方,教师可以加以纠正,同时,将一些学术界存在争议、尚无结果的问题交给学生,并和学生一起进行相关探讨和研究,使大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得到提高。

(二)加强课外培养

加强课外培养,主要是指利用大学生课外时间进行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其主要手段可以包括参观学术机构、请学术界有影响力的人士进行相关教育活动两个方面。学术机构一般而言广泛存在于各大高校,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参观,也可以由学生或者辅导员、教师进行申请,同时,选择其中对学术研究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给予特权,使其可以参与到学术机构的相关研究中,在实践中提升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三)营造学术氛围

学术氛围的营造主要有赖于学校,学校应在进行正常文化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学术方面的教育和氛围的营造,利用大学生多数时间在学校的有利条件,通过多媒体、图书馆等进行全方位的学术宣传,同时,可以选择有学术研究兴趣、有能力进行学术研究的学生,组成学术研究小组,选派一到两位导师进行指导,再通过这些学生感染其他对学术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从而使学术氛围渐渐变浓,达到提升大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四、结语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通过对大学生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分析,了解了相当基本内容。目前看来,通过加强课堂教育、课外教育、营造学术氛围等手段,可以有效使大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使其获得个人发展的同时,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建设。在后续工作中,也可以应用上述理论和方法加强对大学生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培蕾大学生学术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其教育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7

[2〕李桐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学术道德问题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5

[3〕朱缨学术规范教育及其制度安排研究[D〕南京大学,2013

大学生文化素养总结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素养;网络素养教育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传递信息、交流观点的主要渠道。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和网络传播的主要受众,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状况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因此,“网络素养教育研究”课题组对我校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以期能够向有关部门提供政策建议。

一、大学生网络素养和网络素养教育的概念及内涵

网络素养是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媒介素养教育在网络媒介时代的体现。“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FR?利维斯(FR?Leavis)和D?汤普森(Denys?Thompson)注意到以电影为首的大众传媒导致的流行文化给传统社会生活带来的冲击。他们在1933年发表的《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中,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问题进行了专门阐述,并提出了专门的教学建议。后来,媒介素养的概念几经演变,至今已发展成为了一个多维度和多层面的概念。虽然众多学者对此展开了持久的激烈争论,但基本对媒介素养的概念达成了共识,即是指“公民所应该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1]。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网络素养的定义,即公民所应该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网络信息的能力。这一概念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更新,所以,网络素养的内涵直至今日已经得到了不断的扩充。

综合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当今大学生身心特点和社会发展的形势,笔者认为网络素养绝不仅仅局限于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网络信息的能力,还应该包括如何理解网络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所受到诸如经济、政治、文化和技术的影响,以及网络如何传播信息并对我们和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结合现代网络发展和大学生群体特点,大学生网络素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了解基础的网络知识以及如何使用网络媒介;第二,学习判断网络信息的意义和价值;第三,学习创造和传播网络信息的知识和技巧;第四,了解如何使用网络发展自己、认识社会。

基于上述认识,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就应该包括:正确认识网络媒介及其功能,了解网络信息传播的基本原理,培养大学生在网络中发现信息、组织信息、保存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并判断其价值的能力,利用网络媒介来完善、发展自我的能力。

二、网络素养状况调查问卷设计

“网络素养教育研究”课题组对我校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状况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随机选取在校各年级大学生进行抽样,匿名作答。为了保证问卷的有效性和可信度,问卷设计经过多次修改,最终确定从以下三个方面设定指标,设计选题。1.被调查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被调查者的专业、年级、性别、家庭经济状况、月消费等。2.网络接触、认知及使用状况调查。在网络接触方面包括最常接触的校内媒介、最喜欢接触的校内媒介、最常用的上网方式。网络认知方面包括网络媒介的利弊,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和重要性,网络信息真伪的辨别、信任度,网络信息对个人的影响等。网络使用状况方面包括上网的动机,每天花在上网上的时间、熟练度等。3.网络素养教育认知、参与情况调查。包括对网络素养教育内容的认识,学校开展网络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功能,是否参与到一些网络素养教育中,能接受的校园网络素养教育方式等。

三、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956份,有效问卷897份。受访者包括从大一到大三的本科生(绝大部分大四学生都外出实习)以及部分专科生。课题组把大三本科生作为典型样本,总结出我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状况。

1.我校大学生网络使用率较高、目的多样化。数据显示,被调查学生超过一半来自农村,但个人电脑拥有量接近40%。有56.4%的学生将网络视为最常接触的校内媒介,76%的学生将网络视为最喜欢接触的校内媒介,有80%以上的学生每天花0.5~3小时上网。可见,我校学生作为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将网络视为比较主要的信息通道,对网络的使用率比较高。同时也可以看出,网络与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上网已成为我校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网络使用的动机来看,83%的学生上网是为了娱乐,33%的学生是为了学习,23%的人是为了打发时间,21%的人是出于习惯。由此可见,我校大学生使用网络目的多样化,在上网过程中呈现出较为积极、主动的态度。

2.对网络的批判力较弱,使用能力有待提高。从调查结果看,61%的学生认为网络发展是利大于弊,30%的学生选择中立的态度,超过95%的学生认为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最快、网络很重要。这说明大学生已经充分认识到网络的重要性。但在对网络信息真伪的辨别力方面却不是很高。有73%的学生不能对网络信息的真假做出正确判断,只有27%的学生具备这种辨别能力。在信任度上,只有30%的学生选择信任网络信息,61%的学生则持不信任态度,另外9%的学生态度不明确。在调查中,有超过70%的人认为网络信息对个人的影响一般,认为网络信息对个人影响较大和没有影响的各占15%。可见,我校大学生虽对网络信息保持了一份理智与清醒,但在批判力上还是不够的。快速有效地利用网络信息在信息时代显得尤为重要,也理所当然地成为网络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显示,有56%的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网络获取自己所需信息,而44%的学生则不具备该项能力。

3.对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了解模糊,参与度低,期待较高。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直到2008年中国大陆才第一次系统地开展相关实验[2]。网络素养教育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在这之后才进入人们视野的。所以,大学生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亦受此影响。在问卷调查中发现,仅有21%的学生对网络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有一定了解,其余79%的学生则对网络素养教育无认知。而在调查是否参与到一些网络素养教育中时,只有32%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相关活动。超过95%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有96%的学生认为学校在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方面做得一般甚至不够,学生期待学校能够通过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讲座、社团组织等形式提高其自身的网络素养。

四、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对策

针对我校大学生在网络素养方面的状况,我们从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角度,提出以下几点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对策。

1.充分利用校园资源,营造网络素养教育氛围。网络素养教育是在网络技术发展背景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新内容,学生对网络素养教育还缺乏理性认识,网络素养教育也远不如传统学科那样受重视。同时,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作为理工科为主的院校,人文学科的发展及网络素养教育平台的建立还需要一个被大家逐步认识、接受的过程。所以,身为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该着力通过一定手段营造网络素养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作为传播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大学校园既要利用校园报纸、校园广播及期刊等传统的媒介形式,还要利用新兴的校园网站、论坛、BBS、QQ群等,形成全方位的舆论环境。通过必修课、选修课、讲座、社团活动等形式开展网络素养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网络对我们的重要影响,及其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发展自我、适应社会。

2.加强图书馆建设,整合信息资源。培养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信息是网络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而这个目标同时又是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校园图书馆在学生获取、利用信息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图书馆的网站建设,推进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加强数据库与电子文献的建设,为学生上网阅览和资源共享提供便利。同时,学校要整合图书馆、网络中心、语音室等各方资源,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形成较高的信息管理水平。

3.重视师资培训,开设网络素养教育课程。有学者认为,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大学课程之中,是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之一[3]。同样,网络素养作为媒介素养的重要内容,也应纳入到大学生的课程设置中。而目前很多高校并没有专门的师资从事相关的教育。学校应该尽快采取措施,多层次、多渠道、有步骤地开展教师的网络素养的培养,加强在职培训,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中。

4.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素养教育实践活动。为了更好地强化、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学校可以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网络素养教育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以兴趣小组、社团组织的形式开展相关活动,学校要为这些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和支持。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知识竞赛、校园DV作品大赛、网页制作大赛、网络事件评论征文等形式的活动,切实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随着近几年的网购热,学生还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自主创业等形式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作为学校,可以与相关企业、媒体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

5.强化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的联系。网络素养教育虽然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但它又区别于一般的专业教育。因为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影响可能更加不容忽视。父母和家庭环境在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能否给予学生正面积极的影响,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成长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我们也不能忽视学生因为家庭状况差异和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所带来的“数字鸿沟”现象的普遍性。所以,我们不得不重视那些来自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学生的网络素养状况。我们对学习进行网络素养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合作,了解情况,做到因人施教。(来源:今传媒 文/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部 严利华 张秋菊 王雅莉 编选:)

参考文献

[1] Potter W J. Argument for the Need for a Cognitive Theory of Media Literature[J].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2004(48).

大学生文化素养总结范文6

[关键词]藏族大学生;数学素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9-0156-02

数学素养顾名思义就是人本身具备的数学修养,它在数学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数学教育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其复杂程度也在逐步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数学素养提高的复杂性是社会复杂性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体现。而藏族大学生的数学素养就更具有其本身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我们知道以往的数学教育受传统文化中“大一统”观念的影响,常出现对教学模式理解与运用的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通过建立统一的教学模型,也就是过多地注重了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对学生数学素养、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关注不够,使数学教育变成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迫使学生疲于应付“八股”式的教学,逐渐产生了“数学难学”与“枯燥乏味”的感觉。在笔者多年的民族数学教学实践中,深为这种认识所困惑,因为我们发现学生们一旦对数学产生了这样的认识后,会对后期的数学学习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通过不断地摸索并结合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提高藏族大学生数学素养最根本的还是应该从学生本身出发,也就是将鲜活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了解这些对象的具体情况,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寻求恰当的方法。

1 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藏族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如下错误认识

1.1 “计划经济”遗留的思维惯性

相当一部分藏族大学生对大学的认识还停留在过去上了大学就是进了保险箱,什么都不用愁,他们从一入校就认为进了大学门,以后就没什么大问题了,反正自己已经是一个大学生了,以后的前途国家会考虑的。所以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大学数学课程学习的警惕性,学习的目的也不明确,大脑里带有深深的计划经济时代下大学生思维的烙印。

1.2 对数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数学专业是基础科学之一,表面看上去很难直接指导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生活,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忽视对数学的学习,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认为,学好数学没有什么用,反正自己最后还是回去教中小学,在中小学用不到那么多的诸如微积分、向量空间之类的高等代数的知识,所以不喜欢学习也不愿意学习数学。

1.3 低估了大学数学的抽象与容量

中学数学尤其是高中数学由于内容少、课时多,有时会出现老师一节课只讲一个例题的现象。总体上来看教学容量不大,而大学数学的教学应该是使学生向自学能力提高方向培养的转折点,所以为了教学进度老师有时一节课讲10多页也是正常现象,并且中学教学的知识与生活实践关系更紧密一些,但难以与高等数学知识的具体、抽象直接衔接,加之学生初学伊始一般会用中学的眼光来看待大学数学的课程,往往会低估了大学数学的抽象与容量,使不少大学一年级学生一接触到“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课程,就对数学专业产生了畏惧情绪。

1.4 故意降低自身学习数学的标准

有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来自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该地区经济不发达,信息传播很慢,在具体的中学数学教学中也出现了对课本中部分章节内容的删减,所以他们认为反正自己毕业后要回到当地去,如果做中学教师也用不了那么多的高等数学内容,因而不深入地学习,只学一点皮毛而已,还有部分藏族大学生认为自己的高考分数低,数学基础不好,只要数学考试过关就行,从而故意降低自身学习数学的标准。

2 如何走出误区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2.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阿伯特•爱因斯坦(AlberEinstein)曾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作为民族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

2.2 吃透定义是根本

教学发展的动力源于社会和自身发展应用的需要,如何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这种需要是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内在动力的关键,通过再现数学思想史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这种需要,也使他们有探索的“愉悦”,这样的例子很多,本文不再累赘。至于吃透定义对藏族大学生直观的理解数学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定义”就是通过指出概念所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来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2.3 温故而知新,自我去总结

大学数学的教学容量是不大的,为了教学进度老师有时一节课可以讲10多页也是正常现象,对数学概念及思维的掌握及诸如英语等课程的巩固,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前面学过的知识遗忘得很快,这就需要我们学会自我去总结,善于温故而知新,尤其《高等数学》与《解析几何》之间的知识点有很多是有联系的。学生的思维总是体验每一次总结之后得到升华,学生的创造力也是在体验掌握成功的过程中得到开发。例如:在学完求极限的过程之后,可以让学生总结诸如“利用连续性”、“倒数法”、“约简分式法”、“有理化法”、“设变量法”、“罗比塔法”等方法求极限。

以上针对藏族大学生提高他们数学素养的方法,只能说是最基本的几种方法,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每种方法都能独立发挥作用,在具体教学中,我们需要视具体情况与用多种策略,以求达到较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以上的这些探究也好,策略也罢,实施起来都离不开藏族大学生自身的勤奋,所以作为教师在授课之余还应该培养他们的做人意识,树立竞争意识,使他们能够清楚地意识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必须树立学习终身化的理念。这将会帮助他们根除对学习数学的思想认识误区。同时,还应激发他们不要满足于现状,要树立到更好的大学再继续深造的信心;到更大的城市谋求发展的壮志,使他们自己能够真正意识到具备数学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高雪芬,胡觉亮.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我校开设“数学与科学进步”课的具体做法[J].大学数学,2006(1).

[2]朱士信.如何在大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J].大学数学,2003(3).

[3]李医民,王学弟,丁丹平,等.数学素质教育改革的系统工程[J].大学数学,2003(4).

[4]樊晓明,王志刚.数学实验与数学素质的培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10).

[5]陈少云.对高职学院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