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财经教育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等财经教育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高等财经教育研究范文1

跨境高等教育,又名跨国高等教育,是指人、专业、教育提供者、课程、项目、研究和服务的跨国家或地区的流动[1]。跨境教育是国际化的一本分,也是发展合作项目、学术交流项目的商业运作的一部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简称经合组织(OECD)认为,国际上对于跨境高等教育,存在着相互了解、技术移民、经济收益和能力建设这四种不同但并不相互排斥的政策目标[2]。相互了解使国内外的师生可以通过奖学金、学术交流、合作科研等项目进行流动,支持和发展教育机构之间的学术合作关系的建立,在增进彼此相互理解和认同的目标下,在政治、文化、学术以及发展援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技术移民能够吸引优秀学生到东道国的知识经济领域服务,提高东道国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部门的竞争实力;通过收取学费增加了政治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达到了经济收益的目的;而通过跨境高等教育,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快速提升了高校教学科研能力从而提升国家的国力水平。我国参与跨境高等教育的主要政策目标以“能力建设”为主。

二、跨境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1999年中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高等教育质量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了国家、社会、教育界、各高校关注的问题。质量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是学习者培养的重要指标,教育水平的高低、教育质量的好坏、教育效果的优劣,直接体现在了培养对象的质量上,直接影响了受教育者为国奉献、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因此,高等教育质量的好坏尤为重要。而扩招后的高等教育,并未在教学软、硬件实施设备上明显增加投入。而在扩招之后,学生人数的增加,学生素质有所下降,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风有所下降。跨境高等教育项目和机构不仅由社会、家庭以及国内高等教育机构进行监管,还由教育输入国的高教政府部门和高教机构进行监管,因此制造了良好的跨境高教质量监督环境,有效地提高了跨境高等教育质量。其次,跨境高等教育的学生具有明确的优胜劣汰的制度,遵循了境外高校教育的宽进严出的特性。因此,学生只有持续的努力学习,以求达到境外高校毕业的要求,相较境内普通高等教育严进宽出的特性,更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培养质量。

三、跨境高等教育学生人才培养质量分析

在针对跨境高等教育学生和普通在校大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的分析中,从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成就归因等方面进行调查。调查中显示,普通高校大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步骤不合理,学习兴趣不浓厚、纪律散漫等诸多问题。相关调查数据表明,以“将来找份好工作”为学习动机的学生占72%,具备长、中、短期学习目标的大学生占36%,进行课前预习的仅占12%,33%的学生“上课开小差,考前突击复习”,图书馆资源、数据库资源利用率低等特点。然而跨境高等教育项目的大学生在学习自主性方面的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明确,目标清晰,方法得当,学习兴趣浓厚,主动学习积极性高等。多所高校举办的跨境高等教育项目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9%左右,其中20%以上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入职,23%毕业生出国留学深造。这与跨境高等教育项目的高质量教育、严格管理和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是分不开的。在跨境高等教育项目(以下简称A类)学生中,70%的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30%表示有时候有。而普通在校大学生(以下简称B类),39.8%认为有时候有,39.8%很少想这个问题,20.4%的学生从来没想过学习目标是什么。A类学生中,20%认为,大学生不需要自主学习,只要上好课就行,应该在课余时间开展更多的娱乐活动,这一想法在B类学生中占49%。而应该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的比例分别为A类学生占80%,B类学生占51%。A类学生每周自主学习3-5天的比例高达70%,6-7天的占10%,B类学生仅有19.8%每周自主学习达到3-5天,近40%的学生只是偶尔自主学习。当在自主学习中遇到难题或者困难,A类学生会马上解决,50%的同学李勇互联网等查找资料,30%的学生利用图书馆查阅资料,20%的学生选择请教老师、同学。

而在B类学生中,选择以后再处理的达到50%。在自主学习的内容方面,70%的学生选择学习外语,提高外语水平,而B类学生中,40.8%的学生选择娱乐活动、上网等,38.8%的学生选择了感兴趣的课外书籍。在对舍友或者同学的自学状态描述时,也能看出A类同学中,认为其他同学勤奋用功的占80%,B类同学中,70.4%的同学认为其他同学有的很用功,有的相对喜欢娱乐活动,还有29.5%的学生认为课余时间都以娱乐休闲为主。A类同学中,94%的同学认为,大学就应该用功学习,学以致用,用知识充实和丰富自己。在B类同学中,有49%认为,应该用功读书,也有51%的同学认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大学生活方式的权利,同时,大学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A类同学中,89%的学生认为需要有详细规划。而普通在校大学生认为无规划,需要根据需要和兴趣设定规划。A类同学中,80%的学生认为自己是主动学习型,而B类同学中90.8%认为自己是被动学习型。在A类同学中,70%认为,学习能力靠自我培养,而30%认为需要多方努力。而B类中有19.4%认为学习能力需要学校培养,40.8%的同学认为学习能力需要多方努力。A类同学认为,影响自主学习的外部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学校学风占到70%,30%的学生认为是学籍管理制度。而B类同学中,29.6%的学生认为是是否喜欢所学专业是关键因素,而其次是任课教师和学籍管理制度决定了自主学习情况,也有19.4%的学生认为学校学风建设尤为重要。影响自主学习的内部因素,A、B类同学的想法有相似之处。A类同学认为学习目标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占到90%。B类同学中,认为学习态度是影响自主学习的主要因素,占39.8%,其次是学习目标占30.6%。从以上分析中看,大学生自主学体上出现了一定问题。而A类同学的自主学习情况好于B类同学,成因主要为:学习目标。自主学习一般包括三个阶段,即自主学习目标的设置,自主学习计划和策略的选择,自主学习的执行和评价。自主学习目标的设置排在首位。由于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缺乏教师对学生的及时面对面的指导与监督,学习者必须进行自我约束,明确学习目标并按照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努力方向和程度,同时不断进步并评价学习状态。因此,学习目标的设置在自主学习中比传统学习中的地位重要的多。目标明确、合理能够对自主学习产生巨大影响。两类同学中,对学习目标是否明确以及学习目标对自主学习指导的重要性的表述差距较大。A类中绝大多数同学,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作为跨境高等教育项目,出国读书、深造是学生们的唯一目标。然而,学生的表现、成绩以及是否能够顺利出国读书以及毕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境外高校对学生的考评。同时,作为出国继续深造的必备条件之一,很多项目学生被要求参加社会的雅思考试,考评方式公平,没有人情等其他因素可讲。

因此,出国读书、顺利毕业是他们最为明确的学习目标。所以,学生们在选择自主学习的内容时以专业课知识、外语学习为主。B类同学中,有时候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以及很少想这个问题的学生占到了多数,可见,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态度。学习态度是由学习目标开始的。学习目标合理、明确,学习态度才有可能单证。反之,学习目标不合理不仅造成过大或过小的学习压力,同时也会带来消极的学习状态。在对待学习的态度方面,A、B类同学对自我学习类型的评价中,认为自己是主动学习类型的同学所占的比例,A类同学远高于B类同学。同时,A类同学能力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开展专业知识、外语、证书培训等自主学习。而B类同学相对更追求感兴趣的娱乐活动,认为大学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消极的学习态度在高校大学的学习中存在,通常表现为,到课率低,作业完成质量差,课余时间安排不合理,沉迷网络。对自主学习的认识。在两类同学中,都有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利用可与时间学习是必要的。A类同学所占的比例要远大于B类同学。因此,说明,同学们对自主学习是认同的。只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A。B两类同学存在了一定的差异。在学习时间的长短、遇到问题的处理方法、学习的内容等反方面A类同学的表现好于B类同学。

四、结论

高等财经教育研究范文2

1 高等财经教育实况

一是新世纪中高素质人才的塑造,需要教师的辅助与引导。纵观国内高等财经教育运行状况,其在师资队伍构建上缺乏科学性与完善性,主要体现在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数目较少,以及教师对国内财经市场发展状况与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了解的层面较为肤浅等方面。二是与财经教育相关的教材相对陈旧化,此时高校学生在经历四年的学习进程,有些内容理念反复出现,教材内容长期得不到更新,致使学生对国际上因经济改革而不断变更的信息了解得少之又少。三是高校财经教育在教学目标编制上存在诸多缺陷,具体体现在没有面对知识经济时代,设置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这一教学目标;四是管理机制完善性缺乏的问题,“条块分割”的领导管理机制的长期沿袭,导致与高校财经教育相关的资源实用价值被大大削弱,也就是说高等财经教育跨世纪的战略性改革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2 面向知识经济高等财经教育做出的改革

2.1 建立健全高等财经教育知识体系

知识经济时代对财经工作者提出的标准为不仅要求其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对相关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所以积极建设带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高等财经教育知识体系是极为必要的,国家教育部对其也是大力支持的,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内,针对财经专业编制了20个重点项目,其又被细化60余个子项目,其是几十所高等学校数百名教师智慧的结晶。整合进高等财经教育知识体系中,为学生广泛的学习财经方面的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提供富足性资源,“T”型人才即“厚基础、宽口径”财经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将指日可待。面对知识经济时代,高等财经教育做好学科专业整改工作是基础,强化其兼容性,使其带有综合性特征,从而与知识经济时展模式存在大面积的交集,也就是说完善知识体系这一发展对策的编制与推行,强化了单科知识的广泛性。

高等财经教育知识体系的核心为中心学科,在此基础上建设有关的学科专业群。知识体系以财经类核心知识为重心,囊括了文史哲、经管法、人力资源、国际法、国际准则等多样化知识。同时锻炼学生熟练应用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技能。

总之,知识体系的建设健全,是高等财经教育迎合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对策。

2.2 建立可持续教育观

为了顺应知识经济时展趋势,高等财经教育应该摒除一次性教育理念,构建终身型、高校与社会教育整合式的自主终身学习观念。使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将自体局部发展的教育发展观念取而代之,从而确保高等财经办学规模、教育质量、教学成效等多方面和知识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可持续教育观的建设与推广,重视的是对学生连贯性教育,而不是阶段式培养,长期的、系统化的教育在完善学生业务水平与职业素质等方面体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后续教育重视的是因人而异,例如对一些群体积极开展计算机知识传授工作,强化他们现代化意识同时掌握一些现代化技术,而对于性格毛躁、敢于创新的青年W生,应该积极组织其参加技能培训以及知识讲座活动,宗旨在于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可持续教育观的建设与实施,为互联网这一现代化教学方式在财经教育进程中的应用另辟蹊径。后续教育模式的启用,使高校财经教育知识体系处于不断被优化与更新的状态中,高校也不断的完善教学设施建设工作,为后续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与有效运行奠定基础,可见其两者是唇齿相依的,从而使财经人员业务能力与素养与知识经济时代运行规律更加匹配。

2.3 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创新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各个行业招揽的是具备职业素质以及创新精神的人才。也就是说高等财经教育培养出的高材生是具有现念以及现代知识结构的经济管理人才,并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对经济市场多变的环境表现出强烈的适应性,对其各类问题有效的应答,这是创新行为方式产出的动力源泉。上述目标的实现绝非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高校参照财经市场发展形式以及学科教育规律,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组织好学科与专业的基本框架,从而达到调动本校大学生积极应用新型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主动性,为创新行为方式的产出奠定基础,同时高校为其供应与社会发展形式相匹配的知识内容。

此外,协助学生树立批判意识,使其具备一定的洞察能力的基础上,明辨是非。对财经教育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调整,优化办学条件均是极为有效的应对对策,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和科研等内容整合在一起,一方面使高等财经教育资源得到科学有效的配置,另一方面也为大学生深度而广泛的学习知识,掌握一定实践技能奠定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中高等财经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全体学生的辅助,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现存财经知识体系提出新见解,参与进学术体系研究进程中,为新型财经知识的产出铺路垫石。

3 结语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中,高等财经教育重新设置发展目标,建立健全新型知识体系,明确教学目标,借助优化教学条件的形式优化办学质量等发展对策的应用,在协助高校落实高素质财经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均体现巨大应用价值。也就说。本文论述的内容,对高校财经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南荣素.建立基于教育营销理念的财经高校筹资渠道[J].中国高等教育,2016(10).

[2] 纪新华.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成人高等教育创新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21).

[3] 苗月新,吴小龙,南荣素.基于STP营销战略的财经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探索[J/OL].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4(01).

高等财经教育研究范文3

关键词:内蒙古新兴产业 职业教育 商科 课程体系

课 题:本文为教育创新科研实验培育基地重点资助课题“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特色专业与课程体系的调查研究”部分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徐恒山,教育厅。

一、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及现状

2012年3月,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在国家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领域的基础上,立足科技水平、产业基础、区域特点和资源禀赋,提出重点培育和发展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电子信息、节能环保、高新技术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同时提出了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集聚发展等方面的目标任务,并在财政投资、金融信贷、税收、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培育、国际合作、体制创新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的政策措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13年上半年,为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根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自治区实际,自治区编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发展路线图和重大工程。

预计2015年,内蒙古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8%左右,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达8家,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20家。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电子信息、节能环保产业和高新技术服务业规模迅速发展壮大,产值年均增长25%以上。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建成全国最大的稀土新材料、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产业基地。

总体来看,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发展基础比较薄弱,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亟待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一是产业基础薄弱、层次较低;二是政策体制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三是投入不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处于全国较低水平,2012年自治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0.63%(全国平均水平为1.98%);四是创新能力建设有待加强,自治区仅有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0个国家与地方联合共建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五是科研力量和人才严重缺乏,全区研究机构仅有91家,占全国的2.5%,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2.7万人,不足全国的1%。

二、自治区高职院校财经专业与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等性、地域性、职业性等重要特征。在自治区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过程中,高职教育应该与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目标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在服务新兴产业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谋得一席之地。

2013年,自治区有34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在这些高职院校中,设财经类专业的院校有33所,占2013年招生计划总人数的相关情况见表1。

表1 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招生比例表

序号 项目 招生人数 招生,% 校平均招生专业 招生专业,%

1 全部专业 48483 100 20.52 100

2 财经类专业 13035 26.89 4.76 23.19

在财经类专业中,布点较多的专业有物流管理、会计电算化、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工程造价、市场营销等。以2011―2012学年为例,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有33所,专业布点较多且排在前3名的专业大类分别为制造、文化教育、财经,这几类专业的在校生也较多。财经类专业排序见表2、表3。

表2 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设置率前7名排序表

排名 专业名称 设置该专业的院校数 与高职院校的比例(%) 招生该专业的院校数

1 物流管理 16 48 15

2 会计电算化 14 42 14

3 酒店管理 12 36 10

4 旅游管理 11 33 9

5 电子商务 11 33 6

6 工程造价 10 30 10

7 市场营销 10 30 9

(数据来自2012年《内蒙古高等教育质量分析报告》[高职])

表3 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在校生人数前4名排序表

排名 专业名称 在校生人数 占全区在校生的比例(%)

1 会计电算化 6198 4.7

2 工程造价 3141 2.4

3 会计与审计 2258 1.7

4 物流管理 2245 1.7

(数据来自2012年《内蒙古高等教育质量分析报告》[高职])

在自治区唯一一所公办财经类高职院校――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设置的41个专业中,2012年招生的专业有34个;自治区品牌专业9个。其中,财经类专业招生规模最大,在校生占全校在校生的61%,在校生规模前5名的专业依次为会计电算化、会计、金融与证券、酒店管理和物流管理。

该院当年开设583门课程,平均每个专业14.58门;共有15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覆盖16个专业,占专业总数的40%。其结构见表4。

表4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课程类型统计表

序号 单位 理论课

(A类) 理论课+实践课

(B类) 实践课

(C类) 合计

1 门数 158 342 83 583

2 % 27.10 58.66 14.24 100

(基础数据来自2012年《内蒙古高等教育质量分析报告》[高职])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高职类财经专业在全区高职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与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还不能完全吻合,主要表现在培养人才的数量不足,层次不高,专业面窄,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代高新技术服务业专业开设得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还应加大高职特色专业与课程体系建设和完善的力度。

三、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财经类专业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整合现有高职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不同高职院校优势

呼和浩特市高职园区占地总面积4636亩,由6所学校组成,其中包括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呼和浩特职业学院5所公办学校和内蒙古北方职业技术学院1所民办学校。截止到2012年底,普通全日制高职在校生4.6万余人,已形成一座初具规模的“大学城”,成为集文化、教育、经济服务为一体的高等职业教育科技园区。

在加强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职财经类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中,我们可充分发挥自治区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的引领作用,与相关高职院校共同办好财经类专业,完善财经类课程。

2.结合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地域分布,科学规划新兴专业地区布局

第一,在自治区产业升级转型战略和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高职院校应合理调整相关专业设置,做到专业设置与市场的人才需求紧密相关,及时淘汰落后的、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设置市场需求量大、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如在财经类专业中,可将市场营销专业按市场营销方向细分,开办现代服务营销、房地产营销、汽车营销、网上营销、物流营销等专业与课程。

第二,专业与课程内容贴近自治区现代高新技术服务业。除了根据社会需求开设现代服务业课程外,更要贴近高新技术服务业,增加财经类专业的技术内涵。如在财经类专业与课程内容中,增加研发设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生物技术服务等内容。

第三,高职院校主动邀请社会部门,包括企业、学术团体直接参与学校专业与课程设置,保持与学术界和行业的紧密联系。如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通过职教集团与企业、行业共同制定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就是一个好的经验。

第四,自治区各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不同,属地高职院校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应与此相适应。例如,从理论上说在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首府呼和浩特,可全面发展现代技术服务业,但在其他地区应有所侧重。

3.重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不同层次财经类人才的需求

第一,与本科院校联合办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职教育却没有相应的学位制度,不能授予毕业生相应的学位。高职院校可采取合作办学模式,通过与本科院校联合,可培养本科层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财经类人才。例如,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目前采取的分别与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合作培养专升本学生的区内合作方式,培养本科层次的技能型人才,就是一种很好的实践。但目前该校应届毕业生专升本升学率仅为2%,比例明显偏低,合作力度不够,今后应进一步借鉴江浙一些省份的相关经验。

第二,遴选部分办学水平高的高职院校开办应用性本科专业。在国家或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及骨干院校建设基础上,由教育部或自治区统一遴选部分办学条件优越、培养质量高的高职院校开办应用性本科专业,授予专业学士学位,例如,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作为自治区示范院校建设单位和唯一的一所区内公办财经类高职院校,可以依据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财经类人才的需求状况,选择本校一部分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优先举办应用性本科专业,作为专升本的试点。

第三,联合组建职业大学。本着资源共享,提高实际利用率的原则,各类高职院校应实行公平竞争,优胜劣汰,通过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已有职业院校分类进行整合。比如,可以由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牵头,联合其他财经类职业院校和相关职业院校的财经类师资,组建内蒙古商贸职业大学,对自治区职业院校的财经类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试办四年制本科专业。

4.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师资队伍,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高技能型人才。为此,作为培养高技能财经类人才的财经类高职院校教师,同样既应具备系统精深的财经专业理论知识,还应掌握娴熟精练的财经专业实践技能的“双师素质”。

从形式上讲,“双师素质”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一是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二是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三是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四是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对照“双师素质”教师的要求,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与课程的教师更应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为此,应结合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在职业院校中的财经类教师入职前设立高技术服务能力准入标准;入职后应选择一部分有培养前途的财经类教师进行高技术服务能力培训,并定期进行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职称评聘等方面的依据。必要时,可邀请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考核。

5.改革财经类专业与课程设置思路,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人才跳跃式增长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课程设置上应强调课程计划适应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在实践教学方面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在理论教学方面也要尽量和现实需要联系紧密。

第一,课程设置要有前瞻性。在财经类课程设置方面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以体现财经类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为使毕业生具有更强的社会竞争力,在财经类专业课程中应增设财经职业道德、商业文化、高新技术服务等相关课程,以侧重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为人处世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实际操作技能等多种综合素质。

第二,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地方、区域的特点。要结合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不同地方、区域的不同特点,重点突出相关专业课程,以便充分体现出高职院校服务于当地、就业在当地的市场定位思想。要按照不同地区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不同,设置不同的专业;按专业需求的不同,构建不同的课程;按课程需求的不同,构建不同的项目。例如,同样设置服务于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营销专业,在自治区不同地区,应有不同内涵。

第三,强化实践课。我们应根据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新技术服务技能的要求,在财经类专业中开设或强化相关课程(或项目)。如开设或强化模拟信息服务实习、通讯服务实习、网络服务实习、研发服务实习、推广服务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参考文献:

[1]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经验做法[EB/OL].http://,2013-8-7.

[2]中国经济导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保驾护航[EB/OL].http://.cn,2013-8-7.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常小勇.未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展望[D].2001年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论文集.

[5]吴建设.高职核心技能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3).

高等财经教育研究范文4

1.内涵式发展。

“内涵式发展”本身丰富、深刻,只有正确理解和深刻把握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精髓,才能明确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道路。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大讨论中,有的学者从发展观角度,强调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和优化发展;有的学者从质量观角度,视内涵式发展为提升教学质量和突出办学特色;还有学者认为内涵式发展是通过激发高等教育内在潜能强化办学效益;等等。其中,在诸多论述中,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振天的论述最为全面深刻,他认为内涵式发展是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本质的回归、价值论的重建和方法论的提升,即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主要是方法论的创新,而不仅仅是对旧模式的纠偏。应确立高等教育的育人本位,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强调人的自主性发展,实现每一个学生公平、自由、生动活泼的多样化发展。本文对内涵式发展中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和探讨就是以确定高等教育育人本位及人的自主性、多样性发展为落脚点展开的。

2.地方财经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院校因其专业、定位、生源的差异以致人才培养目标各不相同。经过10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地方财经类本科院校将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作为主要培养目标。与理论研究型人才培养不同的是,财经类本科人才培养侧重服务一线的实践性专门人才,它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以适应地方和行业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为目标,更突出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有学者通过对企事业单位对地方财经类毕业生需求的问卷调查得出结论:必须把地方财经类大学生的培养目标转变到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应用型人才上来,这里的“能力”不仅是上岗能力,更应是职业岗位调试能力;不仅是专业理论知识的获取能力,更应是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我们认为,大学生能力培养最为重要的,不仅仅仅是就业能力,更应是创新创业能力。因此,对地方财经高校教师而言,应以培育高素质、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尤其要加强基本方法和动手能力的培训,强调实践能力,更加关注提高学生多方面的应用能力,特别是创新创业能力。这与党的十报告中“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高度吻合。

3.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充分体现出教师的职业本质,也是关系教学质量、效果和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因素。界定清楚这个概念是我们开展本课题研究的首要前提。学者们从不同的层面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界定。有的基于心理学视角,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在展开教学活动时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特性”;有的基于教学过程有效性视角,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如组织规划、评价反馈、设计操作、调节控制、教学科研等”;还有的学者基于教学过程任务与内容视角,认为“教学能力是教师借助教材完成传业解惑的教学活动的能力”。尽管表述不尽一致,但学者们一致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是由分析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思维这三种关键的智力能力组成,同时辅以构建、组织和执行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特殊能力。结合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及地方财经类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笔者认为,地方财经类本科教师应具备三类能力:基本能力、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基本能力包含语言表达、知识更新和创新能力等;一般能力是指教学能力,包括教材转化能力、教学安排能力、教学活动执行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及学术研究能力等;特殊能力指实践能力,即教师需具备较强的专业课程实践能力,但更为重要的是还应具备能将自身专业实践能力系统化、理论化、显性化的实践教学转化能力。后两项能力最能够体现出财经类本科教师教学能力的特殊性。因此,本文对地方财经类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研究主要就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而言。

二、地方财经类本科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结合地方财经类本科院校的实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现状的描述和问题的剖析:

1.年轻教师数量居多,培训非系统化。

当前,经济建设已成为国家工作重心,社会对财经管理类人才需求激增,特别是1999年高等教育实行扩招后,财经类院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大。笔者所在的内蒙古财经大学招生规模由1998年的5600人增加到现如今的22000人,结果导致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大量青年教师被引进。目前40周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到总人数的54%,而新引进的青年教师多半刚从学校毕业(多数是非师范类院校),虽有博士或硕士的高学历和相对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未受过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简单岗前培训后直接登上讲台。而且岗前培训沿用的是以往旧的培训模式,缺乏系统设计,更多注重于德育教育,有关教学理论、课程理论、教学方法的培训欠缺,结合专业特点而开发的个性化培训匮乏。

2.实践教学能力薄弱。

地方财经类本科院校属于应用型高校,培养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是其培养目标,因此,相对于扎实的理论基础,要求教师更要具备超强的教学实践能力。在美国,要想成为应用型高校教师,除具备相应的学位,还要对所讲专业课程有至少一年的工作经验及社会实践经验;在德国,博士生毕业后需要在企业工作五年方可进入应用型大学成为教师。目前在中国,想要进入地方财经类高校,成为专业教师,只需具备研究生以上的学历,表现出一定的政治思想素养,通过试讲体现出一定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即可进入高等院校的行列。笔者所在的学校,90%的教师是直接从校门到校门,几乎没有在企业任职的经历,专业实践经验匮乏。试问,没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师如何教得出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3.教师使命感、荣誉感不强,教学自我监控意识差。

将学生培养成高质量的人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教师把大量的时间与充沛的精力投放到教学中去,激发每个学生身上所具备的潜能。现行大学重视科研轻视教学的考核体制,导致教师缺乏提升教学能力的内在动力。科研突出名利双收,在这种考核体制下,大多数高校教师眼里只有科研,教学工作仅以完成教学工作量为目标。地方财经类高校也是如此,教师不愿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思考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自查和调控能力较差,更有甚者排斥教学工作。教师关心学生、教书育人的职业意识与职业情感全无体现。不可否认,科研能力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表现,尽管不排除少数教师执著于学术探索,但绝大多数的教师则是为了科研而科研,完全忽略了科研本身的价值、目的和意义,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率低,社会贡献率小,更不用说教学相长。科研活动已经成为对职称、名望和金钱的畸形追求。可以说只研究不实作,无心教学已严重制约了高校人才质量的培养,这对以培养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地方财经院校更是百害无一利。

4.缺失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当然,在注重科研的大学考核体制下,依然有一些教师心寄教学、心寄学生,为教学付出很多时间和心血,但由于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恰当的教学方法,仍难以培养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质量人才。目前,地方财经类本科院校“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中心论”教学模式及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依然普遍存在,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极大受挫,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都十分欠缺。尽管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也认识到这个问题,但这种状况始终未得到根本改变。

三、地方财经类本科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基于以上认识和分析,结合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同时立足于地方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实际,提出以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1.构建系统的地方财经类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体系。

第一,针对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开展“上岗培训”,一是通过参加高校教师教育理论培训,了解高等院校教师职业的特性和要求,学习高等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提高教师职业精神和基本素养。二是通过学校专题讲座,介绍学校历史沿革、发展目标,教学科研及财经类人才培养目标,使青年教师对本职工作及学校发展概况均有一定的了解,明确将来努力的方向。第二,开展“教学技能培训”。邀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及动手实践能力强的教授担任专门的培训导师,对组织和管理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技巧进行培训,包括如何调控教学过程以及如何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等基本技能。在理论培训的同时,还要组织开展模拟课堂实践培训,对学员模拟讲授过程进行全程录像录音,以学员自评和专家点评的方式进行评价反馈。第三,“专业技能培训”。学校各学院(系、部)结合学科、专业、课程特点,针对本院系所开设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展开的培训,使青年教师了解相关课程,并掌握相关教材的内容体系、重点、疑点的处理。对专业性较强的学科,选派专业骨干教师走进企业,最好能赴企事业单位挂职进修半年至1年,密切联系企业,和多家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建立多个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第四,“外出进修培训”。有计划地选送青中年教师出国进修访学或攻读学位,学习国外先进的财经类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参加骨干教师高级研讨班及新办专业或新开专业课程进修培训等。

2.构建发展性教师教学评价机制。

当前的教学评价理论存在“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两种取向。“奖惩性评价”是运用教师评价结果对教师进行等级分类、依此奖惩,教师对此种评价有很强的排斥心理。“发展性评价”主要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措施,简言之就是“以评促发展”,更易于教师接受。地方财经类高校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第一,建立具有教学示范效应的机制。(1)依据教育教学水平测评成绩的要求,为教育教学突出者专设“教学特聘岗”,并规定定期举行“公开课”,发挥教学领头羊的示范功能;(2)学校每年举行“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使优秀的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3)每年评选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和教学名师”及优秀教学工作者,使之制度化。第二,对每学期教学水平测评成绩名次靠后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听课评课,开展教研组公开课活动,有目的地开展指导活动,以此建立“教学改进机制”。第三,建立“教学淘汰机制”。教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听课评审,对于确实无法改进的教师,做转岗处理。课堂教学水平技能培训考核不合格者,规定重新参加新一轮培训,考核再不符合要求者,要求其转换岗位。吸纳愿意教学的人才到教师队伍。第四,建立“教学研究机制”,大力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把教学研究项目作为评定职称的重要标准之一,对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进行推广与普及,扩大学生与教师的普惠面。

3.建立科学高效的教师考核激励机制。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对教师考核激励机制主要以评聘制、津贴制和职称评审制度为主,笔者所在财经类高校也是如此。高等院校教师评聘制和津贴制考核方法单一,缺乏合理的量化指标。职称评审制度作为教师专业水准的物化表现,对教师的激励作用十分明显,目前职称评审主要以科研为导向,所占比重不大的教学又是以完成工作量为标准,抑制了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地方财经类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教师激励考核机制应在指引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和提高学生素养方面多有所作为。因此,首先应完善职称评审制度,增加教学在职称评审中权重,将教学名师、教坛新秀、教学成果、教改项目及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比赛等与科研奖和各种科研成果、项目同等对待,引导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并对在课堂教学、教学研究、教学成果和实践教学方面取得成绩的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进行奖励。可以考虑建立“教学型”教师“绿色通道”制度,即教学表现卓著的教师可以申报教育教学型教授。其次,完善岗位聘任相关制度。将高校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现代化教育理论和技术的使用以及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入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成绩评定中,使之更符合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科研业绩评定应更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等内容,然后根据教师教学科研业绩评定相应的岗位级别,拉开档次,形成竞争激励机制。

4.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高等财经教育研究范文5

[关键词]继续教育 应用型 青年教师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7-0014-0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跨越式发展,由“精英教育”步入了“大众教育”阶段,高校青年教师队伍也随之迅速扩大。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应用型财经类本科院校的青年教师比例超过60%,他们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未来。可是这支不断壮大的青年教师队伍已逐步凸显出经验与技能的匮乏,难以培养出顺应市场经济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财经人才。因此,对应用型财经类本科院校青年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一、应用型财经类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继续教育需求发展的趋势

(一)应用型财经类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需求是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素质和提高知识更新能力

我国《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高等学校要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这意味着作为一名21世纪的应用型财经类本科院校青年教师,不仅要创新财经专业知识,还需要担负起培养创新型财经人才的重任。应用型财经类本科院校青年教师要肩负起应用型财经人才培养的重担,就必须具备培养应用型财经人才所应有的能力素质,具备专业的财经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的财经操作技能以及运用财经专业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因此,全面提升和完善自身的综合能力素质,成为财经类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需求。

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随之我国的财税体制、会计体制以及金融体制都将进行相应的配套改革。对于应用型财经类本科院校青年教师而言,原先的财经知识体系和内容结构都需要跟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所以,提高知识更新能力成为应用型财经类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的必然要求。

(二)应用型财经类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精深的专业知识加上广博的多学科知识

应用型财经人才的培养需要具有复合型财经知识结构的教师,这必然要求财经类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具有扎实的财经专业功底,除了需要对财经知识理论基础有着较深的理解,需要掌握财经专业知识在量上的不断扩展和质上的不断丰富,需要把握本学科在国内外的最新研究动态,还需要具有广博的多学科知识,从而善于从学科交叉、学科对比与渗透等方面实施教学,况且一名青年教师对临近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应用型财经类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应自觉地打破“专业壁垒”,实现知识的综合化。

(三)外语成为应用型财经类本科院校青年教师需具备的国际交往工具

目前,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国际化趋势日趋显著,国际的经济与科技合作也日益加强。应用型财经类本科院校教师要培养出应用型财经人才,就需要学习和借鉴国际市场经济经验,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这些将对我国财经教学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开展国际交流交往,外语成为应用型财经类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必须具备的国际交往工具。当前,全国职称外语考试已经无法达到高校教师外语水平的要求,使多数高校教师产生了提高外语水平的压力和动力,因此,两门外语以上的课程进修成为财经类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

二、实施应用型财经类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继续教育策略

(一)提高应用型财经类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识

只有树立正确的继续教育观念,才能提高应用型财经类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识,进而推动继续教育持之以恒地发展并形成长效机制。让青年教师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是提高其自身综合能力素质,实现其自身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让青年教师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的实际价值,认识到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是知识更新的有效途径。

(二)加大应用型财经类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力度,完善继续教育激励约束机制

按照国家教育《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规定,要让教师接受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体现教师继续教育的个性化,鼓励教师进行长中短期的继续教育。要加强继续教育的过程管理,结合教学内容动态考评青年教师继续教育的每个环节,建立科学的继续教育评价体系,同时,要将青年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评价考核结果与其岗位聘用考核、职称晋升、工资福利和荣誉奖励等方面实行挂钩,树立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观念,提高他们参加继续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建立应用型财经类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需要持之以恒地发展并形成长效机制,所以,应用型财经类本科院校需要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并坚持纳入学校的长期培训计划之中,根据青年教师的不同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开展多层次、多类型和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培训。

高等财经教育研究范文6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 人才培养 课程 教学方法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252-02

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是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方案,借助于完整的课程体系和科学的管理方式实施会计学专业人才教育的过程。综合考量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针对其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对于提高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考量

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任主要由各个高等院校来承担。按照学科特点,高等院校可以分为综合类、理工类、财经类、师范类、Z言类、政法类、民族类、农林类、医药类、艺术类、体育类以及军事类。会计学专业的设置以综合类、理工类和财经类高等院校居多。根据教育部相关资料统计,截止2015年底,我国开设会计学专业的本科院校共有630所,其中开设会计学专业的本科财经类院校共有88所,综合院校共有177所,工科院校共有206所,占74.76%。综合类高等院校,指囊括多学门、跨学科学术知识领域的大学,一般辖有多所学院,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理工类高等院校是包含物理、化学、生物、工程、天文、数学及其各种运用与组合的大学,如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财经类高等院校,是以财经类专业为主要学科的院校,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

根据科研规模和科研性质,高等院校可以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应用型以及高等专科院校六种类型。研究型是把研究放在首位的大学,致力于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与科技研发;研究教学型介于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之间,一般是科研与教学工作并重且强调科研的重要地位;教学研究型也是教学与科研并举,只是教学和科研所占的比例不同,其研究创新环境低于研究教学型高等院校的平均水平;教学型是以招收本科层次的学生为主体,主要履行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研究的职能,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高级研究型后备人才;应用型是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在开设会计学专业的高等院校中,以上类型均有涉及。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学科特点及办学优势有很大不同,会计学专业在学校的专业地位决定了学校对其资金扶持、教学资源等倾斜的力度。而且,研究型、研究教学型以及教学研究型高等院校在制定本科培养方案时,会考虑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在本科生课程体系设置时会有相关的衔接课程。

各个高等院校都设定了较为明确的培养目标,涵盖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职业道德以及从业领域范围,除了以应用型或复合型培养目标为主体之外,还强调国际化以及创新性。从不同高等院校的培养方案来看,尽管对课程的归类有所不同,但是核心课程的基本架构比较清晰,主要包括会计学原理(或称基础会计、初级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和管理会计。除了核心课程之外,各高等院校往往根据自身特点及发展需求设置一些差异化的课程,如财经类高等院校的会计学专业往往下设多个方向,不同方向会有体现该方向培养特色的专门课程;而综合类高等院校在管理方面的课程会相对较多。

二、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改进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各高等院校在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各自的特色,为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平台。但与此同时,在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中,高等院校也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如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地融合;在课程体系中实习环节虽有一定的比重,但大多流于形式;教学注重纯粹的会计理论与技术培训,没有在探究性纬度上加以拓展,使得学生缺乏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辨能力。为此,高等院校在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还应该进一步调整和改进,从而为我国创新性国家建设输送合格、优秀的会计学专业人才。

1.突出差异化、个性化人才培养。会计学专业具有办学层次多样化以及办学范围宽泛性的特点,因此高等院校应该根据区域发展差异,将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与地方经济相融合,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修正培养方案,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与此同时,不同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偏好不同,高等院校应当据此对学生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实行个性化培养,并在总体范围内,对学生所学的知识结构进行调整、补充。另外,在培养过程中还应该将职业道德等人文素养融合其中,除了体现专业特征,还应该涵盖科学的价值观导向。

2.优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在高等院校现有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应当重点对通识课程、实践课程以及双语课程进行调整。按照新修订的国际会计教育准则,通识教育应当包括八个模块,即了解历史事件或思想、当今世界的文化差异,培育国际视野;关于人类行为的基础知识;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对定量数据的调查与分析;调查、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对艺术、文学和科学的欣赏能力;对个人和社会价值观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价值判断的经验。为提高学生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应加大实践课程的学分比例,增加实践性选修课程,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内、外会计学相关竞赛。在课程体系的优化中,还需要突出国际化的培养理念,引进国外先进的会计学术思想,利用国外原版教材加大相关双语教学课程的力度。

3.改革教学方法。科学的教学方法是顺利实现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改变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授课模式,增加师生互动,以学生的课堂讨论为切入点,让学生为教师及其他同学讲解,更深地体会课程的本质。二是将传统教学中理论知识讲解的部分与信息软件结合,将教学手段与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相结合。三是借助反转课堂、情景模拟等手段,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协作、案例研究、论文研讨等多种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

4.加强校企合作。基于会计学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高等院校应当积极开展与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其它相关企业的合作,以拓展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校企合作可以采取如下途径:一是与企业合作开设合作教育课程,学生通过参与合作教育课程,与企业财务人员一同工作,全面参与会计业务,观摩会计业务流程,见证、分析具有一定复杂度的会计业务,从而在毕业前获得有价值的工作经验。二是与长期合作企业共同建设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进行企业参访及结合某些特定的会计课程进行一定的实践操作。这样不仅有利于对实习课程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同时也便于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跟踪考查。三是定期邀请注册会计师或者企业财务负责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开展专题讲座和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会计实务处理方法和经验介绍。

[资助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2011年度)(课题编号:GBB1211004,课题名称:基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保障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1] 罗希亮.我国高校会计专业培养方式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4(6)

[2] 张新民,祝继高.会计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突围之路[J].会计研究,2015(8)

[3] 张巧良,周丽丽,陈荣.给予国际教育准则的会计学人才培养问题探讨[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12)

[4] 张伟,王新红,王媛.卓越会计师素能结构及培养路径[J].财会月刊,2015(6)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