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思想教育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开展思想教育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开展思想教育的意义

开展思想教育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国学经典;思想品德;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5-0103-01

一、国学经典教育在思品课堂开展意义

国学经典承载着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强大的精髓力量,作为立身处世的根本,广大中国人民需要有国学经典方面知识的熏陶。国学经典教育的实施,从小做起,学生未来祖国事业的接班人,其自身的素质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国家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在课堂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是尤为必要的。

(一)传承传统美德,树立正确观念

国学经典的教育,更是一种传统美德更弘扬,是培养学生精神品质和正确价值观念的良好方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包罗万象,内容丰富,涵盖了有五千年历史精神文明的,囊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崇高的中华民族气节、良好的民族礼仪。有信以待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有兼济天下,忧于天下的崇高志向;有奋进不息的昂扬斗志;更有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和“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等等。在现今这样各色纷扰较多的社会当中,作为学生的他们更容易受到各类信息的干扰,通过国学经典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和道德观念,继而弘扬泱泱华夏悠久的传统文化,这于学生发展,于文化传扬均有重要意义。

(二)健全学生人格,树立崇高的理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是精神文化水平严重缺乏,当前的网络信息时代,信息传播迅速,不能很好的进行选择的吸收,对青少年的影响较大。当前的“流行文化”影响尤其严重,致使青少年在文化素质、道德水平等多方面出现严重问题,表现在对传统文化无知或是不求甚解,在为人处世中较为自私自利,行为上懒惰成性等。国学经典传载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孕育着中华传统美德,在学校进行国学经典教育,从小对青少年进行熏陶,长久以来使得国学经典的文化思想根植在他们的心中,伴随着他们长大成人,这些蕴含的思想文化与他们共同成长,不时的给他们提点,促进他们健康积极的为人处世面对生活学习。中学生阶段是思维比较动荡的年龄阶段,是思维形成的时期,需要有正确的思想引导,引导他们有理想,为了理想而去奋斗。学习一些国学经典,慢慢去体会其中深意,以国学经典中的积极人物为偶像,动力十足的投入到学习中,迫切的需要为理想而奋斗。青少年有了为之奋斗的目标,有了动力,学习有了重心,就会主动积极地去实现。在国学经典的不断熏陶中,帮助青少年树立崇高的理想,健全他们的人格。[1]

二、国学经典教育在思品课堂的具体开展

(一)精选文摘、丰富教学

历史悠久的国学经典文化,是一座文学宝库,其中瑰丽璀璨,有深邃的人类文明智慧,有美妙神奇的自然风光,有充满激情的生命,有灿烂辉煌的历史,有优美精粹的语言文字。在课堂中,精选一些文学作品选段,学习其中绚烂的文字,引导学生沐浴在作品所表达激情里面,培养深厚的人文精神,完善自身素质,这个是教材中所不能取代的。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文学精选段落,两相结合使得教学的效果更为显著,使得学生能深刻理解课本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理解文中的意境。在《做自立自强的人》一文教学时,引用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2]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在课堂上进行朗读,如此豪言壮语,如此铿锵有力,使得整个课堂热血沸腾,又怎能不赋予学生激情。

(二)巧用名言、画龙点睛

在课堂教育中,引用名人名言、歇后语以及成语典故,烘托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其中蕴含的深意还能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理解知识。在如此活跃的氛围中,学生不自觉地进行了学习,获得了熏陶,对课堂教学增益匪浅。

于思品课堂中增添国学经典的学习,能增加其魅力,辅助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但是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主次分明,国学经典作为辅助教学尤为必要,课堂不应生搬硬套,要在平时学习中很自然的进行,没有特别的痕迹。将国学经典很好地孕育到思品课当中,需要教师具备充分的国学经典文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备课要多方查阅,平时注重相关知识的积累,在平时教学中能自然、真切的应用。如此在思想品德中开展国学经典教育,使思品课堂弥漫着国学经典的馨香,增加思想政治课的魅力,提升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开展思想教育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音乐教育;以人为本;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创新意识

近年来,“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进入校园,深入人心。以人为本的理念最早兴起于14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当时提倡的反对封建制度的禁锢,发展人的思维想象力,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很大作用。今天,我国虽然已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但封建思想还有许多残痕。在教育领域表现为“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智者”;在音乐教学中则表现为,教师倾其所有,充分发挥其一桶水的威力,以表示其的威严,当学生演唱或演奏不好时,或提出不同看法时,不管是对还是错,得到的将是一顿严厉的训斥,甚至贬低侮辱。这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对音乐的兴趣。“以人为本”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原则。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没有尊重就不会有个性的发展,没有尊重就不能做到以人为本。要想做到以人为本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着手。

1.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让我们认识到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就是要在教学中首先想的是学生的发展,在发展学生的音乐的同时才能发展我们自己。其中应注意2个方面:

1.1 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就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现代家庭越来越重视孩子的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校园乃至社会各类艺校里“小音乐家”到处都是,这些孩子们代表学校去参加各类艺术比赛,教学中老师也特别偏爱他们,这无疑使大多数孩子受到冷落。音乐教育成了对少数人的教育,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以人为本”就是要关注每一名学生,教学中要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教师选择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确定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时,应根据全体学生的基本情况来考虑,衡量教学效果应以全体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的程度为标准。多鼓励和赞扬没有音乐基础的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要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来适应众多学生不同音乐能力、不同兴趣的需要。从而让音乐成为开启青少年智慧宝库的一把闪亮的钥匙。如:举办晚会、开展歌唱比赛,组织兴趣小组,举行欣赏讲座等。力争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感受音乐的快乐,成为音乐的主人。

1.2 要保护和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自尊心人皆有之,学生也是独立的人,也有个性有尊严,作为一名教师应是学生心灵的卫士,切不可随意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尤其音乐这门似乎“高雅”的学科更能造成“下里巴人”的沮丧心理。那样不仅不会促进学生奋发学习,还会使他丧失对音乐的兴趣,甚至厌恶、憎恨音乐课。曾见过这样的音乐课:在音乐游戏活动中,有一名同学怎么都学不会,老师急了,大声训斥到:“你怎么那么笨?这么简单的动作都学不会!”结果大家可想而知,从此再也听不到他的歌声,他也从此再不喜欢上音乐课。教师不经意的伤害,扼杀的也许就是“贝多芬”、“冼星海”。因此保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还会给他们带来自信和成功感。当然尊重学生包括好多方面,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尊重学生对学习方式的选择;尊重学生的意见与见解;尊重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尊重学生的创造成果等。日本著名的小提琴家、教育家铃木曾多次呼吁:“孩子的生命不是自己私有的,生命是大自然所赋予的美好力量。”应该说生命是崇高的、伟大的力量,作为教师应该怀着崇敬的心情去对待教育、对待学生,在教学中应首先考虑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师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只有发展了学生才能发展教师自身。

2. 要有“全方位”解放的思想观念

音乐是以情动人的艺术,对学生的教育是浅移默化的,如果我们在孩子没有愿望的情况下强制他们去学习音乐,那将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其实许多学生对于音乐课特别有热情,但是由于教学形式的陈旧呆板,他们渐渐地就不喜欢音乐课,在能体会到音乐的美妙之前,也就拒绝和放弃了学习音乐。原来的那些被动接受式、填鸭式的教学形式严重违背了“以人为本”的音乐教学理念,因此我们要充分解放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轻松地学习、自主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

2.1 解放学生,从座位开始。在教学中,我们首先改变多年不变的座位排列,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把座位设计成弧形、半圆形、圆形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学习空间、交流空间、展示空间。在这种形式的解放下,使教师能更好地深入到学生中间,进行多种形式的辅导、交流、展示活动,从而让学生在平等、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进而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2 解放观念,提倡师生共同学习。21世纪的教学应是一种双向活动的过程,尤其是信息网络的崛起,学生学习知识不仅仅靠学校、靠老师,有许多知识可以学在教师前面。音乐学习是表现个性、开发思维、展示自我、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由于音乐的形象是抽象的、模糊的、非语义的。在欣赏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所以,音乐教学中没有标准的答案,也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教师要与显示形成交流式教育,二者相互从对方那里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老师和学生都能获得一种在自己身上都不曾拥有的东西,并能相互获得知识、信息和受到启发,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2.3 解放学法,提倡合作、探究学习法。要想做到以人为本,在教学中就表现为以学生为中心,就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次发现的过程,学生自己发现的才是最重要的和理解的,赋予个人特色的知识信息。判断学生的学习是接受还是发现、关键在于学生是否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对事物进行分析与理解。实践证明:由学生自己发现、弄懂的东西,要比老师教的印象深刻的多,记忆的时间也长得多。在音乐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有目的地选择问题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在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必能使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但是,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仔细研究,预设出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2.4 解放教材,走出教材。作为音乐教师,要大胆改革与创新,不要被教材所束缚。教学中应多寻找学生喜欢的内容与形式。我国的民间音乐浩如烟海,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收集、去探索。如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京剧的生成与演变;还有学生比较喜欢的优秀的通俗音乐和流行音乐等等。在些这方面我们可以与学生一起感受民族音乐的心平气定、轻微淡远,也可以感受通俗音乐和流行音乐的高亢激昂、青春活力,一起进入“通乎杳渺”、“物我两忘”的音乐至美境界。这既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又达到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和宣传通俗音乐、流行音乐的目的。这不仅活用了教材也同时解放了学生。

3. 要让音乐课走进生活、拥抱生活

在当今歌星一曲千金的时代,学生十分喜欢音乐。他们有许多的音乐磁带,买许多的音乐书籍,甚至有学生拥有一些简单的乐器,有些学生随口就能哼唱几首流行歌曲,但是,这是否说明他们已经理解音乐、已从对音乐的理解开始理解生活了呢?非也!生活离他们太远了。一位哲人说过:“音乐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音乐艺术几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还有位作家说过“喜欢音乐,并不等于喜欢生活、理解生活”。如张国荣等既是影星又是歌星,但他们还是消失在生活的河流中。可见只有让学生理解生活才能更好地体验音乐。在音乐教学中,如果我们单纯地把学生局限在课本上、课堂里,那么,无论是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欣赏音乐能力的培养,还是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现代学校音乐教育要求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音乐教学内容向真实生活渗透,更多地联系学生面临的生活环境设计教学,使现代生活哲理渗入音乐的美,在音乐中感受生活的美。从而更好地实现从“知识本位”到“人的发展为主”的飞跃。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去设计自己的音乐生活天地。如:(1)设计并制作一本学生自己喜爱的歌曲集。(2)引导学生关注电视中的一些晚会。(3)引导学生关注各地的新年音乐会等。(4)收集有关音乐方面的资料,如:“某个音乐家的生平、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等等。(5)组织同学音乐会或家庭演出。(6)出版音乐小报,可以是校级的、也可以是班级的,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设计版面。(7)举行座谈会,谈谈你对通俗音乐的看法,聊聊你喜欢的原因。总之,音乐教育生活化,必然使音乐教学充满活力。让音乐教学贴近生活、走进生活,使孩子们真真切切感受到音乐的存在,我们不必顾及“五音不全”,我们只需要充满生机的教与学。

4. 要有创新意识

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际上将21世纪称为创造教育的世纪,世界各国纷纷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并积极推进创新教育。罗曼-罗兰说“我创造所以我生存。生命的第一个行动是创造的行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必须呼唤创新教育,音乐教育能否体现“人”的教育,就要看音乐教育工作者是否树立“创新”的教育观念。对于“创新”这种来自音乐本体,但又超越音乐本体的价值功能,对教师则提出了双重要求:-方面教师本身在音乐活动及要求上要富有创新精神,要能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进行大胆的改革实践;另一方面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敢于在音乐学习活动中大胆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见解,并积极去探索去实践,同时体验创新的快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教师应充分注意到学生的这一心理,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给予鼓励,让他们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并通过创新体验到成功与快乐。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有很多,如在唱歌教学中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见解来处理歌曲,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互相探讨合作学习,为歌曲编配律动、歌表演,自己设计节奏型、运用乐器为歌曲伴奏。在欣赏教学中,让学生勇于大胆的表述自己的感受,聆听他们独特的见解,鼓励他们用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还可以和学生一起吟诗、作画,使他们其乐融融、乐于创新。在今天新课程向纵深发展的同时,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不断加强业务理论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顽强的意志力,就能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创造出创新教育的新局面。

开展思想教育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大学思政;历史使命感;重要意义;开展途径

G641

一、引言

历史使命,指的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时代和国家赋予个人或集体的社会历史责任。所谓大学生历史使命感教育,即是面向大学生群体开展的激发学生社会历史责任感的教育活动,在当代中国,大W生接受历史使命感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开展对大学生历史使命感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基本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开展加强大学生历史使命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

二、新形势下开展加强大学生历史使命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什么意义

1.事关公民道德建设,具有战略意义

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感教育早已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公民道德建设话题,英文中的历史使命感一词译为“Mission Education”,意为社会责任。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已经在《学会生存》这一报告中确定了公民历史使命感教育这一重要教育发展方向,主张教育应使每一个人承担起包括道德责任在内的一切责任。1985年美国建立了非营利组织ESR(Educator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旨在面向全国儿童开展历史使命感教育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高等教育开展加强大学生历史使命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紧跟全球教育趋势、提升公民道德素养具有战略性意义。

2.创新高等教育理念,提升人才品质

随着教育环境和教育形势的变化,我国高等教育也在逐渐经历由智力教育向能力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历史使命感教育促进了高等教育由智力培养向能力发展的关键转型,对于提升人才培养品质、提高教育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集中反映了合格人才的时代感和责任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加强大学生历史使命感的重要对策研究,为创新高等教育理念、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提供了坚定的教育载体。

三、开展加强大学生历史使命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

1.发挥课堂教育阵地作用,增强外部影响能力

课堂是大学生接受历史使命感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开展历史使命感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切实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有效利用大学生思想政治、大学中国近现史纲要、大学形势政治分析等课程,增强学生历史使命感,使学生树立起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系为一体的思想理念。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大学中国近现史纲要、大学形势政治分析等课程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必须重点突出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教学内容当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课堂风尚,使这些教育观念走进学生内心,在学生内心深处形成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价值观念。

中国近现史纲要和形势政治分析课程尤为重要,学生通过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国家和民族从忧患到发展的艰辛历程,是培养学生历史责任感的前提和重要保障。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回顾与分析,学生的忧患意识可以得到进一步增强,有助于激发学生保卫祖国的社会责任感;结合形势政治分析,当代大学生可以正确、理性认识到国家和民族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使命感。

2.挖掘社会思想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共建平台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社会教育同样对学生思想道德信念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开展大学生历史使命感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动员多方教育主体参与到大学生历史使命感教育工作当中,形成多元教育力量参与的历史使命感教育共建平台。

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社会教育氛围,真切感受到使命环境,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与各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人士的交流机会,以实现对学生进行历史使命感激励的教育目标。例如举办名人讲述活动、历史使命感讲座,让学生在听名人讲述的一系列活动中形成榜样参照,使他们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并将这种力量反射到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之中。

开展历史使命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将思想道德观念转化为思想道德行为,在行动中体现思想教育力量,践行历史责任。除开展名人讲述活动和历史使命感讲座之外,学校还应利用社区教育资源,让大学生亲自参与到社区建设和帮贫扶困活动之中。在清明节、母亲节、建军节、国庆节、禁烟日、环境保护日等纪念性节日,学校可开展纪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通过自身努力做实事、做好事。

四、结束语

历史使命感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对加强学生历史使命感教育工作的开展,积极组织课程教学改革,团结各方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努力增强全体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当前各高校在开展增强学生历史使命感思想教育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遭遇到一些挑战,众位教学工作者要上下一心,端正态度,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教育经验,排除万难,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开展思想教育的意义范文4

摘 要 做好新员工思想教育工作,打造一流青年员工队伍,对于油田基层单位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大庆油田采油四厂生产准备大队近5年新员工思想教育实践进行总结简述,希望对今后新员工思想教育工作发展进行有益的探索实践。

关键词 新员工 教育模式 创新效果

在生产准备大队调整职能加快发展进程中,大队团委以积极探索和塑造新员工的正确价值取向为着力点,寻找新员工思想意识的关键点,开展思想教育。

一、单位新员工思想状况分析

总体来说,新员工思想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各方面素质处于较高水平,追求卓越,追求全面发展。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人生信仰缺乏等问题;部分新员工在道德认识上感到困惑和迷茫,体现在诚信意识淡漠、责任感缺乏等缺点。新员工存在这样的思想状况有多方面的原因,这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成长环境和年龄特点有很大关系。客观方面: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带来新老观念的碰撞,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受到挑战,容易使新员工在心理上表现出不平稳的状态。主观方面:新员工缺乏社会阅历和社会实践,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容易陷入自我膨胀的误区,往往表现出急功近利。

二、做好新员工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通过对新员工思想状况的客观分析,我认为加强新员工思想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新员工价值观与保障服务工作要求存在差距,迫切需要加强新员工思想教育

新员工从学生或青年成为一名保障服务工作人员,人生角色发生了根本转变,但是,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还未能完全融入大队,价值观一直处于分化和整合的状态,在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重义与重利之间摇摆不定,这与大队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所以,迫切需要加强新员工思想教育,培养他们对大队的忠诚度、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他们的价值取向符合大队发展的价值标准。

(二)新员工状态和作风与大队发展不相吻合,迫切需要加强新员工思想教育

按照大队人才培养模式,新员工均被安排在保障服务一线工作,他们从大学毕业或家庭支持的环境下,突然从事保障服务工作,面对服务工作诉求多、需求大、简单且重复的现状,极易出现畏难、浮躁、不适应等不良状态。加之,新员工思想状况的消极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作风,这与大队的服务宗旨不相吻合,所以,迫切需要加强新员工思想教育,培养他们自信乐观、思想活跃、敢做敢为、充满活力的优秀品质,把这批年轻人凝聚成战斗力极强的有机整体,使他们更愿意扎根后线,发挥聪明才智、奉献青春力量,成为大队的有用之才,实现新员工到优秀企业青年的转变。

三、创新新员工思想教育模式

创新新员工思想教育模式,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新员工思想教育。

(一)开展入厂教育,增强新员工对大队的认知度、认同感

为使新员工对油田整体工作有一全面系统了解,入厂教育以“课程合理,师资雄厚,效果明显”为目标,分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感恩回报教育、形势任务教育三大体系。在对新员工进行艰苦奋斗教育中,主要通过参观石油展览馆、铁人纪念馆,收看《铁人》电影和学唱《生产准备大队之歌》等歌曲,邀请老员工讲述大队发展故事,使新员工在了解大队历史发展脉络的同时,切身感受创业的艰辛。抓住年轻人青春活力的特点,在入厂教育期间组织篮球、足球、乒乓球友谊比赛,组织新员工演讲比赛,为新员工提供展示多方面才华的舞台。参加油田大型活动,接受石油文化的洗礼。为增强新员工的自觉性和团队精神,组织新员工进行军训和拓展训练,提升新员工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执行力。

(二)举办青工服务之星评比,引领新员工建功立业

以榜样的力量、身边的成长故事引领新员工扎根后线、立足岗位做贡献。创新新员工益于接受的形式,举办 “服务之星在我身边”演讲论坛、青工服务之星评比活动。从保障服务各条战线选出在优秀青年代表卢松卓、徐军宇等代表,面向新员工分享他们的成长经历、所取得的成绩,并结合自己的成长体验,为新员工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提出指导性建议。在2014年服务之星评比工作中,涌现出一批服务之星,大队在聘干、评优等工作中,予以优先考虑,大队的积极引导在青工中引起良好反响,大家纷纷表示愿意投身于保障服务工作当中。

开展思想教育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企业团委 青年职工 思想教育

坚持青年职工思想教育工作,是企业团委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之一,做好青年职工思想教育工作对于改善青年职工乃至企业全员工作状态,提升企业职工思想认识和促进企业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青年职工思想教育工作中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及时适应形势的变化,强化和创新青年职工思想教育工作,是企业团委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着眼于青年一代的思想教育、素质建设,加强对青年工作的重视,不断改进青年工作方法与模式、提升青年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是目前企业团委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企业团委要做好青年职工思想教育工作,应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深化对青年职工思想教育工作的认识

要做好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教育工作,首先要深化对该项工作的认识。对此,企业团委应注意以下几点:

(1)强化对党的政策、方针、路线的学习,充分认识青年工作的重要性,将青年工作当做企业团委日常工作的重点来抓;

(2)树立服务意识。积极地与青年职工进行沟通交流,充分了解其思想上的困惑,生活中与工作上面临的难题,切实维护其权益,解决其实际问题,满足其实际需要,并针对青年职工思想特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服务策略;

(3)应坚持服务与教育想结合的青年工作策略,一方面强化党的方针、路线、政策教育,企业规章制度教育以及职业技能、素质教育,另一方面也应做好青年职工服务工作,为其免除后顾之忧,改善其工作状态,构建双向沟通模式,及时听取青年职工的意见与建议,以确保企业团委青年职工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青年工作事半功倍。

2、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助力企业青年工作

强化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对于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提升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助于青年职工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对此,企业团委可针对青年职工的现实情况和特点,开展“青年文明号”建设,树立青年职工岗位文明标准,激励青年职工不断学习专业技能提升业务素质。此外,对于“青年文明号”的建设应实施动态管理,经常性地结合行业发展动态、国家政策方针的变化调整工作策略,在稳定和突出建设重点的同时注意灵活运用多种宣传途径逐步推进。

3、强化技术竞赛,深化创新意识教育

“青年职工技术比武”、“青年岗位能手”等活动的开展,不但是提升青年职工技术素质和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渗透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企业团委在开展“青年岗位能手”和“青年职工技术比武”活动时,不但要抓好青年职工专业技术能力的考核、评价与评比,更要做好青年职工工作状态、职业道德、从业素质的观察与评价。并配合各个生产部门的实际需求有计划地开展岗位竞赛活动,评选出岗位能手和职业道德模范进行公开表彰、物质奖励,并召开报告会,激励全体青年职工向其学习,不断完善自我。

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调动青年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企业团委应有计划地开展创新意识教育。开展青年创新创效活动,青年创新创效活动是引导广大青工积极投身企业技术、管理、营销和服务创新的丰富实践,能够充分地把青年职工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活力发挥出。通过课题研究、技术交流、合理化建设、专题座谈会等活动使青年职工积极参与到企业创新创效工作中。

4、丰富活动形式,拓展教育途径

青年职工精力充沛、思维灵活,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和教育途径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确保进一步提升青年职工思想教育工作的成效。对此,企业团委应经常组织企业青年活动并指导开展各部门内的青年活动,通过知识竞赛、劳动技能竞赛、文艺汇演、座谈会、交流会、经验报告会等多种形式渗透思想教育工作和巩固思想教育成果。不但要学会“搭台”更要善于“借台”,将企业团委工作纳入到工会、行政部门开展的职工竞赛、单项活动中,进一步拓展青年职工思想教育的途径,使教育成效最大化。

5、总结

随着现代企业经营规模的逐渐扩大,青年职工在企业全员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青年职工思想教育工作应受到企业团委的高度重视。新形势下,为更好地面对青年职工思想教育工作的新局面,更妥善地解决青年职工思想教育工作中的新问题,企业团委应不断更新工作理念,创新教育模式与教育方法,通过多元化、多途径的教育活动逐步提升青年职工的思想认识和从业素质,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和青年职工队伍的不断壮大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林.企业基层如何加强团的建设,做好青年工作[J].现代企业文化.2013(23):152.

[2]张姜涛.促进青年与企业共同成长[J].中外企业文化.2013(4):39.

开展思想教育的意义范文6

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影响措施

一、网络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所具有的正面意义

1.思想教育的形式得以丰富

第一,快捷、时效以及广泛的传播性能,对于现代思想教育的信息传播挣脱传统意义上的时空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网络是一项双向交流媒介,可以使学习者在思想教育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进行教育的互动,实现主体思想上的融合、统一。第三,多媒体网络教育实现了教育管理模式多样化的发展,突破了传统教育管理的局限性。第四,信息化网络管理,有助于提高信息交流、学习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有利于师生双方的和谐相处。

2.教育资源共享的实现

教育资源的共享是教育与网络相结合机制下所形成的一大优势。学校通过将大量的思想教育内容和校园文化信息上传于网络当中,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自觉的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和理论知识的学习中,从而将教育管理与学生管理更好的融为一体。此外,网络传播的广泛性和及时性,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到最新的知识理论,从而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

3.思想教育覆盖面的扩大

据调查信息显示,通过网络途径来进行信息获取的占大学生信息来源比重的二分之一以上,因此通过网络信息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可有效促进思想教育覆盖面的扩大。加之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数量逐年加大,辅导员比例逐年下降,传统面对面、人对人的教育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实际要求。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开放的交流环境,网络教育的出现无疑对弥补现代思想教育的不足具有积极的影响。在网络这一广阔的信息交流平台上,不但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可以不在受到时空的限制,而且学校在思想教育工作上的经费成本也将随之大大降低。

二、网络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1.不利于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与身心健康的发展

网络是个交流的间接平台,人们在网络上进行信息的交流与感情的联络具有一定的间接性,人的真实信息往往是不被暴露的,从而导致个人神秘感的产生,使得人们在网络的空间里可以将个人感情进行随意的宣泄,并在网络中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及存在感的满足。然而,现实世界与网络虚拟存在着极大的差别性,当一个人在现实的世界中获得不了在网络世界中的同等满足感时,他们往往会选择逃避现实,而将重心更多地倾向于网络的虚拟。因此,网络成为了一些人逃避现实的理想去处,长此以往,现实与虚拟的角色将在个人意识中被混淆,大学生将在虚拟的世界中不能自拔,导致行为的失调和心理的错位。

2.降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可控性

在高校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思想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适当指导与灌输,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学生思想的动态易于被教师及时的发现。因此,在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理论宣讲、读书读报、收听广播等成为了思想教育的主要采用模式,其中可控性是这些采用上述模式的一个共同点。通过教育者对教育素材的选择、加工,使得受教育者能够集中持续的接受到内容特定的、意义明确的思想教育信息,从而指导受教育者思想和行为的转变。然而,在网络中受教育者并非以真实姓名来进行信息的交流互动,使得教师无法掌握具体的每一名学生的思想动态,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教育指导带来了困难。同时,网络是一种自由化、自主化的学习空间,受教育者并不会完全按照教育者所提供的教学设计进行学习,从而使得教育过程趋于复杂。

3.威胁了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权威地位

随着自由网络信息的不断渗入,大学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信息的学习中有了更多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使得教师教育成为了其信息接受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降低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权威地位。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师扮演着知识来源的提供者和权威性的角色,学生离开教师的指导则就意味着其失去了学习的方向。

三、网络时代如何更好地实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1.思想教育观念的树立应符合时展要求

明确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价值意义。首先,充分认识到网络是现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开展的又一主要途径;其次,网络思想教育的变革并不只是教育模式表面意义上的转变,而是教育思想、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的变革。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教育时,应重视对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的更新,以适应现代网络教育发展的需要,要对其背后所隐藏的现实情况进行深入发掘研究,将网络与现实紧密的融为一体,促使二者之间的优势互补。

2.培育专家型思想教育工作者队伍

传统的思想教育理念和经验已不适应于网络教育环境的实际需求,教育工作者应从自身出发,切实转变形成为一支专家型思想教育工作者队伍。(1)思想教育者角色应从主体者向引导者转变。(2)提高自身的网络知识素养和技能,为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网络思想教育工作者奠定必要的职业素质基础。(3)构建联通网络与现实之间的桥梁,成为网上网下互动枢纽的关键点,将网络教育与现实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4)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需要,不断调整、创新、丰富自身的教育形式、手段、内容等,充分发挥出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价值性。

3.建立健全现代网络思想教育的管理系统

随着网络思想教育的普及,为更好的引导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教育的学习,应建立健全现代网络思想教育的管理系统。思想教育网站的建立与管理,应以现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和学习需要为基础,在对其进行知识的教育和普及的过程中,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及时把控和正确引导。

4.营造良好的思想教育网络文化环境

首先,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网络管理机制来引导网络活动的开展。强化网络监控的力度和范围,净化网络信息资源环境,对于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教育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和难点,应主动及时地采取措施加以引导和解决。其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一方面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和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和谐真诚的人与人的交流为出发点,以文明生活为导向,以健康成才为目标,广泛组织以思想、文化、学术、娱乐和社会实践为基本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整体氛围,从而使现实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反作用于网络环境,促进网络与现实的互动,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周寰.点击网络文明[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1.

[2]李明.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