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对国家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制造业对国家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制造业对国家的重要性

制造业对国家的重要性范文1

2007年3月19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再一次强调要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优先发展运输业,提升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目前,中国制造业物流取得了不少新进展,同时也存在以下四方面的问题。

物流难上议事日程

中国的制造业还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影响制造业盈利的因素很多,如原材料价格、能源价格、劳动力成本、供应商管理、新产品开发、产品质量控制、市场准入、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等,哪一个似乎都比物流重要,因此,现阶段物流还很难成为制造企业董事会和经营班子的重要话题。真正像海尔这样高层重视物流的公司还凤毛麟角,制造业还需要提高对物流重要性的认识。

2007年9月25日国家发改委在上海召开《首届全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大会》,这次会议直接点燃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火种”,从此,中国制造业物流发展被提到国家层面。

物流外包“说”比“做”容易

物流外包是能让制造业和物流业都感到兴奋的口号,制造业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物流业,能增加物流业的总市场份额,这令物流业兴奋;制造业将物流业外包给物流业,制造业能以更低廉的物流成本获得更好的物流服务,这令制造业兴奋。制造商对外包的好处再清楚不过了,但是,制造商在物流外包决策上总是犹豫不定,物流外包困难重重。中国制造业物流外包调查表明,制造业物流外包的比例多年来一直维持在15%以下,自营物流仍是主流。

供应链难协同

大家都知道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物流服务提供商等组成了供应链,供应链应该协同。在多数情况下,目前中国的供应链由制造商主宰,制造商过分强调博弈,较少考虑“双赢”或“多赢”,因此,供应链难以协同。目前形成的供应链关系不是合作关系,而是竞争关系,这不利于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制造商一味采取竞争性招标的方式获得运输、仓储等服务,由于客观上目前中国是“制造强,物流弱”,处于弱势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只能被动地降低报价以获得这些业务,导致运输价格、仓储价格不断走低,但同时供应链成本可能越来越高,并且供应链的合作与协同关系没有建立。为了更好地发展制造业物流,这种状况应该改变。

制造业对国家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 铝合金;压铸技术;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TG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24-0009-01

1 铝合金压铸技术的研究

1.1 铝合金压铸技术的特点

20世纪60年代初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冶炼钢铁。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将钢铁作为原材已经不能满足一些工业产品的需要。据了解,我国大批钢材企业连年亏损,包括像首钢、鞍钢等大型国有企业,这充分说明新材料已经逐渐抢占了原有材料的地位。其实,钢有其自身的优点,例如硬度强不易变形,钢的稳定性好,不易因为外界环境而改变自己本身的特性,但是这些特点也限制了钢铁的用途,限制了钢铁的发展。随着新材料铝的出现,其超强的可塑性,在这个注重外观和用途的新时代,已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但是由于铝过于软的特性,也给人们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人们想要一种材料有铝的柔软性又有一定的硬度,进而研发出铝合金,铝合金这种材料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国家工业的发展。铝合金具有熔点高、质量轻的特点,高熔点就意味着它可以作为耐高温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如发动机等;利用质量轻的优势可以应用在航天器材方面,我国已经建造好的登月车,绝大多数就是用高强度铝合金建造成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也正因为如此,铝合金成为了汽车、航天等工业不可替代的金属材料。

1.2 压铸铝合金的重要性

铝合金这种合金材料,由于应用范围广,一旦加工的工艺不达标,很多成品都会受到影响,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我国的航天工业,国防工业都可能因此而受到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国防工业,许多武器可能某一个零部件就是要用铝合金,由于我们制造的铝合金不能够达标,所以直接会影响到武器的寿命,提高维护成本,这只是一方面。如果应用这些质量不达标的材料,那么武器就会因此而影响正常的性能。这些问题始终令绝大多数的铝合金制造研发者惴惴不安,原材料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国力、军事力量,没有好的材料,有再好的工业设计那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国防工业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而原材料又是国防工业的基础,所以其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不仅是国防工业,民用工业也是一样的。当前我国以奇瑞、东风,比亚迪(BYD),吉利为代表的汽车行业正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开展自主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创新,面对强大的零部件需求市场,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刺激着我国铝合金压铸业的发展。奇瑞和比亚迪都推出了自己的研发创先的全铝发动机和自动变速箱以及CVT变速箱等,吉利还通过成功收购沃尔沃(VOLVO)汽车公司,来学习他们的造车技术,以及零部件加工,可谓是“曲线救国”的典范,虽然受经济危机影响,全球化经济整体下滑,但是国家根据经济大环境赶紧做出调整,推出各种鼓励政策,用来拉动内需,对汽车产业冲击不大,但是原材料质量不达标,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2 铝合金原材料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优化

2.1 铝合金压铸技术的应用

有一份报道称中国每年从外国进口的机床达数10亿之多,汽车工业代表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外国全进口的汽车就因为原材料工艺水平高所以经久耐用,从我国国产汽车的使用中可以发现,很多新车在使用之初时,基本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但是,过了几年以后,就暴露出很多问题与缺陷,不是车窗升降出了问题,就是空调滤清器出现故障,追溯其原因,主要源于原材料达不到要求,这种情况不仅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危险,一旦应用到国防工业,科技工业,将对未来的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

我国铝合金遇到的问题,一是铝合金原材料耐久度不过关,应用到各个设备上的原材料,不能够使用很久,尤其是设备中亦磨损的部件,二是形状达不到要求,一些铝合金原材料要求形状特殊,但是由于我国压铸铝合金的模具质量参差不齐,所以压铸出来的原材料的形状也就不能达到工业设计所需的形状,应用到一些成品上会导致变形。

2.2 铝合金压铸技术的优化和发展

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可以从技术人才入手,应将大批从事铝合金制造业的一线员工和研发人员送往国外先进的制造厂进修,学习,吸取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引进先进的技术,全面提高一线员工的整体素质。当前,我国的许多工厂一线工人只有高中文化水平,对比外国的一些原材料企业,一线员工基本都上具备本科和研究生学历,有的甚至是博士学历,许多人认为制造业的一线员工不需要太高的学历,实则不然,作为一个以制造为主的公司,制造技术是公司的灵魂,尤其是技术类工种,高学历生产者不仅拥有同样丰富的工作经验,更具备研发和创新的技术水平。此外,还需引进先进模具,学习使用先进模具设备,仅做到学习还不够,还要拥有创新的技术和意识,只有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才能够不受制造强国的制约,只有自主创新才能够使铝合金压铸技术更加完善,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3 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不但要了解铝合金铸件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还要明白铝合金工业制造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我国民用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影响力很大。美国,日本等工业发达的国家,对铝合金的制造水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层次。我们从外国进口材料,有许多原因制约我国原材料制造业的发展,因此我国要发展和提高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就要勤于研究和探索,不断创新铝合金的铸造方式,振兴我国的制造业,使中国能够骄傲地站在世界制造业的强国之林。

参考文献

[1]M.R.切斯里.铸铝手册[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

[2]黄世民.铝合金压铸研究与发展[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吴云臣.铝合铸件金现状与发展[M].北京: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2004.

[4]魏伯康,严青松,禁启舟,叶锦瑞,徐海登.铝合金缸盖铸造缺陷分析及控制,2006.

[5]锡青铜.叶轮的铸造缺陷分析和改进措施[A].2004.

制造业对国家的重要性范文3

中国装备制造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独立完整、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装备制造体系,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了一批重要装备,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总量规模居世界前列。但是,相对于国际发展新格局,相对于世界技术进步的大潮流,自主创新能力弱正在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软肋。有人曾把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大而不强,形象地比喻为“虚胖子”;有人透露,目前我国机械工业新产品贡献率仅为5.9%,仅为工业发达国家的10%;有人认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和国外的主要差距在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少,存在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古希腊神话中,阿喀琉斯刀枪不入,而脚后跟却是致命的弱点。当箭射中他的脚踵时,英雄的生命就此结束。将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喻为阿喀琉斯之踵,无疑是在揭示业内一个基本的共识: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研发能力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少。目前,装备制造业还没有完成承担起“装备中国”的重任。我们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非自主创新不可的时候了,如果不自主创新,我们就会被西方国家压制在产品的低端水平。

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使竞争已经从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发展到了价值竞争、品牌竞争,要有品牌、要有价值,就必须要有自主知识产权,要有自主知识产权,就必须要有自主创新。面对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只有在装备制造业自主知识产权发展上占据优势地位,才能始终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更为有利的战略地位。加快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关键是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可以说,自主创新是装备制造业的生命。

“十一五”注定是我国制造业的战略机遇期,是制造业升级、跨越的关键阶段。从“十一五”规划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再到《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家对装备制造业的扶植力度一环紧似一环,并且把振兴装备制造业提升到了国家与民族安全的前所未有的高度。“十一五”规划为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提出了总体目标:努力突破核心技术,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特别是在高效清洁发电和输变电、大型石油化工、先进适用运输装备、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化控制、集成电路设备和先进动力装置等领域实现突破,提高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提出了技术目标: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2020年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其点睛之笔。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振兴装备制造业。十七大报告对自主创新也非常重视,“自主创新”在报告中出现了十次,充分体现了自主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之一,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自主创新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我国要通过自主创新提升经济和科技水平,装备制造业也必然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自主创新的对立面不是开放创新,自主创新不排斥开放与继承,自主创新也不是鼓励一切从头做起,原始创新是自主创新,集成技术是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改进进而再创新也是自主创新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往往孕育着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和飞跃,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源泉。同时,我们还必须把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再创新紧密结合起来。目前,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基本态势可以归结为四类:一是能够进行部分原始创新的航天技术、轨道交通等行业。二是能够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创新的通信设备、发电设备、军用飞机、载重汽车等行业。三是处于引进--消化--吸收过程而没有系统掌握核心技术的轿车、大型乙烯成套设备等行业。四是依赖于国外产品,国内基本没有开发的行业,如大型飞机、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设备、光纤制造设备、大型科学仪器以及大型医疗设备等(区贤明,2006)。从整体上来说,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主要处于技术引进的阶段,不但大量自主创新的阶段还没有到来,而且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也是有限的,重复引进现象屡见不鲜。另外,在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态势中,集成创新也是装备制造业所欠缺的。我们认为,解决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的关键在于根据其产业特征(产权、技术等)和外部环境(政策),给出切实可行的技术引进吸收的产业组织模式和产业组织政策,构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平台,然后向“自主创新”进行渐进的转变,最终达到独立创新的阶段。

我们的装备制造业,不能始终落在别人后边,吃别人的剩饭,我们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首先,要树立勇于自主创新的信心,以最大的决心培育创新能力。金钱买不来核心技术,单纯依靠技术引进实现不了现代化。自主创新不光是口号,要落实到行动中去才会有效果。中国装备制造业不能依赖国外、不能人云亦云,而应切实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过去有人以为什么都可以从国外买,这个观念很错误。即便是与国外的合作,也应该坚持“以己为主”,不要受制于人。产品可以模仿,技术也可以引进,技术创新能力是无法引进的,要靠企业自身的积聚。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因此,装备制造企业一定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脚踏实地地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来。

其次,要加大对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一要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政府财政应从现有技术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等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贴息、重大技术创新项目补助,并视财政增收情况逐年递增,设立装备制造业专项发展资金,专项发展资金主要用于:装备制造业重大项目的前期费用,包括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和建立装备制造业专业园区的前期工作投入;优势拳头产品和重点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贷款贴息;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资金补助;重点骨干企业技术创新投入,重点支持系统成套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关键共性制造技术的研发;重大技术装备展示和使用首台(套、批)新型装备等专项补助或奖励。二要通过财税优惠政策促使企业自身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加大研发投入是自主创新取得较大突破的关键。三要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在高度货币化的当代社会,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金融支持,装备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就必然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国内金融机构尤其是政策性银行,应积极开发多种金融产品,签订银企战略合作协议,为装备制造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四要积极发展风险投资。要发挥风险投资的嫁接作用,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创新源得到很好的转化并产生经济效益。

第三,制定和完善政府首购和订购国产设备的政策措施。实际上,世界各国政府采购都有明显的“产权保护”特征。美国的购买美国产品法规定,联邦政府非GPA(政府采购协议)必须购买美国产品,其中,包括优先购买具有美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借鉴国外通行做法,着手研究制定有关法律法规,为“国货国用”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加强政府采购的监管,抓紧研究出台有关规定。研究建立由项目业主、装备制造企业和保险公司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机制。引导用户单位和项目业主合理选择技术路线和产品规格,支持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加强政府监管和舆论监督,防止设备招投标中歧视国产设备。对于国内企业、科研机构生产或开发的试制品和首次投向市场的产品,如果其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先进技术发展的方向,并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经有关部门认定,政府应进行首购;对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的先进装备和产品,纳入政府优先采购范围;对订购和使用首台(套)国产重大技术装备的国家重点工程,可确定为技术进步示范工程,优先予以安排;建立由应用部门、制造部门和保险公司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机制。

第四,进一步加强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科技体制改革后,原有的产业部门研究所全部转制为企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形成“缺位”。在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还未根本改变、广大中小型企业自主开发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多数企业无力支持共性、基础性及前瞻性技术的研发,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以推动产业共性技术研究能力建设,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政府要根据我国重点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目录,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行业科研院所等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平台的建设,重点支持原创性技术、共性技术及战略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要制定装备工业技术发展战略,对重点技术发展领域的关键技术和关系行业整体竞争力的共性基础技术,应明确研究开发计划。对已经研制出来的技术,要加紧运用。注重用先进的技术来改造、提升装备制造工业,有重点、分步骤地将先进技术运用到重大技术装备的重点领域、重大项目中,让高水平、高效益的技术在重大技术装备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制造业对国家的重要性范文4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运用时间序列数据对浙江省服务业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情况进行总结,经国际比较得出服务业发展明显偏离国际标准结构和一般规律的结论;通过对2005年投入-产出延长表包含的截面数据进行分析和国际比较,描述并评价生产业的发展水平及对国民经济和三次产业的影响;最后提出促进浙江省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生产业 产业结构调整 投入-产出分析

全球产业发展自20世纪中叶出现崭新迹象,服务经济时代开始来临,服务业创造的GDP和就业所占比重超过第二产业,逐渐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经济服务化进程对世界经济格局的“革命性”影响(Fuchs,1968),不仅彻底转变了理论界对服务业的忽视和低估,而且被越来越多的经济体运用到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实践当中。

服务业除创造就业和产值以外,还通过为其它产业提供生产而对国民经济及三次产业产生影响。生产是为其它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用作中间投入的服务,生产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占服务业的比重在发达国家超过2/3,在发展中国家超过一半;二是制造业价值增值的主要环节,对提高产业竞争力有关键作用;三是服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推动全球生产组织方式的革命性变化。

上世纪80年代以后,浙江省通过制造业的开放式发展,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制造基地之一。然而,以制造业为主的“块状经济”形态也存在诸多深层次问题,在全球实体经济饱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大环境下,制造业在2008年出现了产能过剩、大批企业破产歇业、工业增加值不断下滑等情况,浙江省经济受其拖累,2009年第一季度GDP增长速度出现历史最低值。面对危机,如何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是浙江省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浙江省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和三次产业的影响进行比较全面和准确的描述,经国际比较评价其服务业发展水平并发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方法和数据

本文从就业比重和产值比重两个方面描述浙江省服务业发展现状,并依据代表性国家的水平和钱纳里等(1988)提出的标准结构,对浙江省服务业发展水平做出判断。在选取统计数据时,将服务业等同于第三产业,依据是第三产业自1985年确立范围起就作为服务业的同义语使用。为了能够全面反映浙江省自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发展变化的情况,本文选取1978-2008年间可获得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和产值结构的时间序列数据。本文的全部数据均来自于历年的《浙江省统计年鉴》。

在分析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及三次产业的影响时,很难回避的一个操作性问题是如何确定生产业的范畴,常见的方法是按照人为的划分方法,将银行保险业和交通运输业等作为生产业的代表,从特定服务部门出发进行研究。但是,程大中(2007)认为这种方式无法对生产业的发展状况给予全面的反映,他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把国民经济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中包含的中间使用作为研究对象。

本文采用投入-产出表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由于投入-产出表编制困难,不是每年编制,本文选用浙江省2005年投入-产出延长表数据,并以13个OECD经济体在20世纪90年代的相关数据作对照系。浙江省投入-产出表包含的16个服务业部门和OECD国家投入-产出表中包含的服务业部门不尽相同,为方便对比,把16个服务部门合并整理成8个(见图1)。浙江省数据来自《浙江统计年鉴(2006)》,OECD经济体数据整理自程大中(2007,2008)。

浙江服务业发展状况

(一)总体发展状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18.6%提高到2008年最高时的41.0%,而1978-2008年,比重则提升了22.4个百分点。期间在1992年和2002年分别出现过两个阶段性最高点,之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经过3-5年的调整后均再次出现上升,但是上升的速度都较之前放缓。同时,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由1985年的13.4%上升至2007年最高时的33.1,1978-2007年,比重提高了19.7%个百分点。期间在2002年接近32%以后经历4年调整,到2007年又出现了增长的迹象。

从GDP和产业指数看,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GDP指数加速上升主要得益于第二产业指数快速上升,第三产业指数虽然始终高于GDP指数,但是明显低于第二产业指数。21世纪的头8年,第三产业年均增加值温和上升,第二产业则起伏偏大,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有6年(2004年和2005年除外)高于第二产业和GDP年平均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升级迹象显现。2008年的数据显示出了金融危机对浙江省外向型经济的冲击,除第一产业略有上升外,第二、三产业出现明显下降。但是,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分别比第二产业和GDP高2.8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在危机中显示出了对经济增长强于第一和第二产业的拉动作用。

尽管第三产业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并且在危机下表现出好于第一和第二产业的成长性,第三产业在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上仍然没有超越第二产业,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也有较大差距。王子先(2008)的研究表明,2001年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就业比重在60%-70%,最高的美国是75.2%,即便是发展中国家中最低的巴基斯坦也到达了33.5%。从服务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看,2004年世界的平均水平达到68%,发达国家为72%,发展中国家为52%,浙江省的数据显然低于上述参照值。此外,按照钱纳里等揭示的标准结构,2007年浙江省人均GDP达到4883美元,相应的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分别是40.7%和33.1%,显著低于标准结构为3000美元时的产值比重(48.7%)和就业比重(51.6%)。

(二)生产业发展状况

服务业投向各产业的服务价值之合为中间使用合计,其与服务业各部门总产出的比重为服务资本品率,可以反映服务业部门的生产性,比重越大,生产性越明显。以资本品率是否超过50%的国际惯例为标准判断服务业部门的生产性质,浙江省仅有旅馆餐饮业和公共服务业不属于此类;与OECD国家进行横向比较可以发现,也只有旅馆餐饮业和公共服务业的生产性低于OECD平均值,如表1所示。

虽然服务业部门大多具有生产性,由于服务业总体比重小,生产业在国民经济和整个服务业中的重要性仍显不足。浙江省生产业产出占国民总产出的比重仅为11.4%,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如美国1998-2003 年生产业占国民总产出的比重都保持在25%以上,英国则从1992年的19%左右上升到2002年的26%左右。浙江省生产业产出占服务业总产出的比重仅为55%,而发达国家该比重约为70%。

此外,浙江省生产业的结构不够优化。按照要素密集度可以把生产业分为传统生产业和现代生产业,前者主要包括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和运输仓储业等劳动密集型服务部门,后者主要指金融保险业、邮电通讯业、计算机和软件服务业、租赁商务服务业等带有较高技术、知识与人力资本含量的服务部门。从表2可知,第一和第二产业主要使用传统服务部门提供的服务,第三产业主要使用现代服务部门提供的服务。从具体的服务业部门看,批发零售业和运输仓储业把绝大部分服务投向了第二产业,只有住宿餐饮业对第二产业的投入比重比第三产业少12.1个百分点;金融保险业和研究开发服务业在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的投入比重相差不大,但是房地产业和通信服务业对第三产业的投入比重是第二产业的一倍。

浙江生产业对国民经济及三次产业的影响

由于生产业和加工制造环节相比具有高附加值性,生产业在投入产出活动中占比越大,国民经济就越具有高附加值特征。以国民经济中间投入率和国民经济增加值率衡量国民经济附加值的大小,可以发现和OECD经济体平均水平相比,浙江省2005年国民经济的增加值率明显偏低,而国民经济中间投入率明显偏高,究其原因是国民经济中间投入中物质性消耗过大、服务性消耗过小。从投入的角度看,服务业为三次产业提供的服务性投入和第一、第二产业为三次产业提供的物质性投入之间的价值量之比接近1:7,而OECD国家的这一比例接近1:1。从产出的角度看,三次产业的产出中使用的物质性中间投入是服务性中间投入的5倍多,而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仅为1.24倍,如表3所示。

生产业对三次产业的影响可以通过影响力系数(Fj)和感应力系数(Ei)的大小进行判断。如表4所示,Fj的含义是某部门增加一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剩余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及波及程度,Fj>1表示第j部门生产对国民经济影响程度超过各个部门影响力的平均水平,该系数越大,第j部门对各部门产出的拉动就越大;Ei的含义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部门由此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即需要该部门为其它各部门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Ei>1表示各部门生产使第i部门受到的感应影响高于国民经济的平均感应程度,该系数越大,第i部门受到的需求压力就越大。

浙江省服务业整体的Fj和OECD的Fj比较一致,都小于1。Fj较小,说明服务业对其它各部门产出的拉动作用较低,即其与各后续生产部门的关联程度较低。浙江省细分服务业部门的Fj和OECD细分服务业部门的Fj都小于1,且水平相当,但是金融保险业和研究开发业的Fj明显低于OECD的水平,也是在所有服务业部门中最低的。浙江省服务业整体的Ei明显低于OECE的水平,全部细分部门中只有4个高于1,2个高于OECD的水平。Ei较小,表明浙江省服务业受到的需求压力相对较小,其生产业的功能相对较弱。综合Fj和Ei两个系数可知,浙江省服务业存在“双不足”现象,即对其它产业产出拉动作用不足,受其它产业发展的推动也不足。而且,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讯软件服务业等通常被看作国民经济关键性产业的服务业部门,其实际表现并不理想。

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对浙江省服务业发展水平及其对国民经济和三次产业的影响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服务业不发达,无论是产值还是就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偏低;生产业总量偏小、结构不够优化;生产的市场化需求程度低。为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调整传统的差别性产业政策,把服务的发展与创新放在与制造业同等重要乃至相对优先的位置,改变自改革开放以来形成“重制造、轻服务”的产业政策设计。尽管出于比较优势考虑而外移的制造业环节进入门槛低、其高强度消耗和高密集化使用资源的特点,严重影响了制造业竞争力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在对国民经济进行产业布局的时候,需要站在新的高度重新认识服务业。结合浙江省的具体情况,应该通过拓展和深化原有服务业部门,培育和发展新兴服务业部门等方式,促进劳动力更多地向第三产业转移,通过有针对性的劳动力培训和人才引进等措施,提高服务业的劳动生产效率,进而提高整个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比重,扭转现有的国民经济增长以制造业为主的模式。

以制造业升级转型为契机,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与融合,从而带动制造业对生产业、特别是高端生产业的需求。生产者服务业脱胎于制造业又基于制造业,由于我国制造业仍处于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向知识密集型的转换过程中,高能耗、技术含量低、规模不足的特征导致对生产者服务业需求的不足,抑制了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为此,要及时修正现有制度中任何有利于制造业企业以较低生产成本维持利润水平的内容,如知识产权保护不足、企业外部成本过低等,要做大、做强制造业企业。很多对制造业升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有关键作用的生产业都具有很强的规模经济效应,只有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制造业企业才可以为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形成稳定需求。

采取措施有效降低市场的交易成本,提高相关企业对通过市场交易获得生产的依赖程度,进而促进生产业的发展。导致交易成本增加的因素多种多样,需要积极推进服务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的体制和机制建设,减少和消除扭曲,增强服务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需要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领域以及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促进有序竞争;需要倡导“规范服务”和“诚信服务”,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打造诚信经济。在开展这一系列工作的时候还必须意识到,市场体系的完善和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特别关注体制、机制和政策的创新和动态调整,以便以促进服务业发展为核心的各项措施发挥合力。

参考文献:

1.程大中.中国生产业发展报告2007.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2.程大中.国际服务贸易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王子先.关于中国生产业发展的研究报告中国生产业发展报告2007.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制造业对国家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制造业;自主创新;建议

中图分类号:F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7-0064-04

对任何国家而言,强大的制造业对于一个国家保持经济长期繁荣、提升知识创造和创新能力、维护国家安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制造业的发展有利于拉动本国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并促进出口。另一方面,强大的制造业对于提升一个国家的知识创造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此外,具有创新和安全的国内制造业基础,对国家安全也十分重要。

一、全球制造业的新变化及未来发展方向

尽管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在世界产业体系中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中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制造业比重趋于下降,制造业的贡献不断减弱。以美国为例,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957年的27%下降至2009年的11%。制造业就业人数也明显下降,仅最近十年来,制造业就业水平就已下降了大约三分之一。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世界各国特别是长期推行“去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又重新认识到强大的制造业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下,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试图实现从“产业空心化”到“再工业化”的回归。我们认为,从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格局和发展趋势两方面看,都正在发生着重大变革,表明全球制造业正在迎来新变化。

(一)制造业重心正在发生转移,有望形成新的全球产业布局

为促进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和提高竞争力,英国、美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以及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都将制造业作为本国发展重点,纷纷制定旨在促进本国制造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同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引导下,也有部分制造业由新兴发展中国家向经济发达国家转移,出现了制造业“回流”的现象。如,英国了制造业发展新战略,明确提出,未来经济发展是一条融合与平衡的道路,制造业与新服务业的增长和需求相辅相成。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制造业都是英国经济获得成功的关键。英国希望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制造业领域占据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位置,巩固包括高技术制造业、研发密集型产品和服务等领域的现有优势地位。同时,英国制造业协会2011年一项调查显示,有七分之一的制造商将部分生产业务迁回本土。

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重新拟定了制造业发展战略规划。2009年,美国政府推出“购买美国货”计划,要求所有经济刺激计划项目必须使用美国制造的设备和商品;并在《美国振兴制造业框架》中明确了政府在支持制造业发展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2010年了《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旨在帮助美国实体制造业降低成本,恢复竞争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同时,波士顿咨询一项调查显示,67%的橡胶和塑料制品企业、42%的机械制造企业、41%的电子制造企业、40%的计算机制造企业、35%的金属制品企业表示,他们期望将企业从中国迁回美国。波士顿咨询的西尔金做出保守估计,到2020年,美国将增加250万到500万制造业岗位,从而让美国目前接近7.8%的失业率下降二到三个百分点。

此外,日本制订了《制造基础白皮书》,决心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加强信息家电、环境与能源、纳米与新材料、医疗与生物工程等领域的技术研究开发,拟将日本建成进行最尖端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以及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据点。法国“新产业政策”明确将工业置于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提出了法国制造业产量的增长目标及具体措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为促进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刺激就业,也纷纷出台了支持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印度商工部于2011年11月了《国家制造业政策》,从制造业管理、贸易政策、中小企业发展、技术创新等方面着力推进制造业发展。根据该政策,到2022年,力争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当前的16%至少提高到25%,并新创造1000万个就业机会。巴西发展、工业外贸部也于2011年“大巴西计划(2011—2014)”,从组织保障、增强创新激励、刺激小型微型企业成长、税收优惠、扩大投融资规模、加强贸易保护等方面实现工业强国目标。

应该说,欧美的制造业回归和再工业化是当前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即前三次产业转移都是单方向由上往下的转移,即由经济发达国家向新兴发展中国家转移,而这次转移出现了双向转移。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有望在未来形成新的全球产业布局。

(二)先进制造技术将代表全球制造业发展新趋势,成为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逐步融合,以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数字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制造业的要素配置方式、生产组织模式和产业发展形态,并有望实现制造业的革命性转变。研究指出,以碳纤维、纳米材料等为代表的新材料技术正在改变产品设计和生产的理念,加之新的节能和环保技术、自动控制技术、3D打印和先进铸模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将极大提高制造业产品的创新能力和行业竞争力。如,重量轻、强度高、高性能的新材料有助于降低建筑和交通运输的能源消耗量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作为具有天然材料所不具备的超常物理性质人工复合材料的超材料(Metamaterial)的一些人工属性,使其能够与光和其他电磁波相互作用,并通过提高光电转换效率,以制造更加高效的太阳能电池;大规模、长时期的能源存储技术不仅使得包括风能、太阳能、波浪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成为可能,而且通过提供相对清洁的动力来源,可提高能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3D打印技术是“一种与传统的材料去除加工方法相反的,基于三维数字模型的,通常采用逐层制造方式将材料结合起来的工艺”,通过将复杂作业流程转化为制造程序文件,可大幅降低制造业技术门槛,有望实现个性化的生产模式;智能化技术在现代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拟人化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智能化的感知、人机交互、决策和执行技术,实现设计过程智能化、制造过程智能化和制造装备智能化。应该说,先进制造技术使制造技术由传统意义上的单纯机械加工技术转变为机械、电子、材料、信息和管理等诸多技术的一体化。未来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也将更多体现在轻量化、精密化、极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系统化、集成化等方面。

为此,制造业也将实现从基于资源向基于知识的转变、从线性模式向复杂性系统的转变、从个体竞争向系统竞争的转变、从单一学科向跨学科的转变、从宏观到微观再到纳米层次的转变、由自上而下生产向自下而上生产的转变。先进制造业由于具有不断吸收信息、机械、材料以及现代管理等方面的高新技术,并将这些先进技术综合应用于制造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从而取得很好经济社会和市场效益的特点,而成为发达国家不约而同的选择。如,美国2011年的《确保美国在先进制造业的领先地位》指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将重振美国制造业的领先地位,并将更好地支持美国经济、知识和创新发展。同年又启动了“先进制造伙伴”计划,计划未来4年投资5~10亿美元,以强化关系国家安全的关键产业的本土制造能力、缩短先进材料从开发到应用推广的时间、发展新一代机器人和研究开发创新型的节能制造工艺。英国在2009年、2010年先后了《新产业、新工作——打造英国的未来》和《新产业、新工作——1年后》,初步形成了支持发展英国先进制造业的主要框架。英国政府通过鼓励新型设备投资、新技术投资,大力发展大学技术学院项目和高等教育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计划,建立先进制造研究中心、创新制造研究中心,成立制造业咨询机构,设立英国创新投资基金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助推本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二、制造业回流对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和建议

制造业不仅是国家竞争力的标志杆,也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推进器;没有制造业的强力支撑,任何一个大国都不可能实现从落后追赶型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转变。至少在过去30年,中国把握住了国际分工深化和全球制造业转移的机遇,借助劳动力和资源的低成本优势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制造业大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也主要从两方面推动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使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一方面,是从国际产业转移中获得了技术溢出效应;另~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向发达国家借鉴、学习并利用合适的政策,以适合自己的方式推动了“本土资源”的成长。

(一)制造业回流对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自主创新能力赖以提升的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方面面临着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其他低成本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西)的竞争等一系列挑战;另一方面,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又给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未来我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和规模壮大可能会随着在全球市场份额增加而迎来拐点,这将对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带来深远影响。因为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路径和政策抉择。应该说,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我们必须要意识到拐点期,改变既往的思维模式,改变已经形成的路径依赖。一是,面对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造业领域的双向挤压,如何预防可能出现的“产业空洞化”,并摆脱过往30年我们在制造业发展中的被动和依附地位,成为我们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都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这一变化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制造业领域的创新,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实现从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模式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模式的转变,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实现从被动接受者角色向掌控主导权角色的转变。二是,面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在大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局面,先进制造技术未来有望在中国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这一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在一定范围内对未来力图发展的重点领域、方向进行干预和调控,制定出有的放矢且有效的政策,即必须决定哪些领域、方向是最值得探索的,哪些领域是最值得鼓励和支持的,以及如何合理地分配有限的资源。

制造业对国家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0 前言

装备制造业是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技术装备的各类制造工业的总称。是一个国家工业化,两经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象征,是制造业的核心,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具有范围广,门类多,技术含量高,与其他产业联度在,装备制造业的门类,主要包括:1)金属制品业;2)通用设备制造业;3)专用设备制造业;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7)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1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优势

1.1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基础较牢,黑龙江省优势和特色装备制造业依托企业,有许多是国家“一五”时期的156工程,国家特大型企业,还有许多企业是国家级专业研究所的依托企业,另外有一些企业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些企业均有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和特色产品及较好的基础。当然这是历史形成的,经过50年建设黑龙江省已发展成为重要装备制造业基础之一,2003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从长远看工业增加值为12417.56亿元,出口额为14210.45亿元,就业人数1582.35万人,分别占同年我国制造业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创造的全部工业增加值的29.5%,出口额的28.38%,就业人数的27.5%,装备制造业在黑龙江省经济中乃至全国,都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1.2 黑龙江省已形成一批具有一定优势和绿色的装备制造行业,作为全国装备制造业基地,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在很多方面占扰优势,在全国排名前5位的优势行业有:货车微型汽车;飞机制造业;冶金专用设备制造业;发电机制造业;汽轮机制造业;锅炉制造业;机械化农机具制造业;切削工具制造业等。在十内个行业,数十种装备产品生产中处于全国领先地位。黑龙江省已形成一批国内外知名的装备制造业,如哈电站,哈东安发动机,哈飞集团,齐齐哈尔铁路集团,一重机械集团等。

黑龙江省的锅炉,汽轮机及发电机制造业的经济指标在全国同行业均居第三位,具有明显的行业优势,冶金专用设备制造业居全国同行业第二,具备为冶金行业配套生产大型高炉;混铁炉;顶氧转炉;扎炉;连铸机的设计制造能力,在全国居领先水平,货运制造业,铁路运输设备修理业均居全国同行业第三位,微型汽车名列全国同行业第六位,具有明显的行业优势,在焊接技术研究和开发领域方面,哈尔滨市几乎包罗所有焊接工艺和方法,研究和开发水平处于国内和国际领先地位,在切割产品生产方面,数据切割机的主要技术达到国外同类设备先进水平,大型机械化农机具有居全国第三位,具有行业优势,总之来说,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在很多方面在全国都占一定优势,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2.1 发展规模偏小,而且效益不佳。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组织结构大多雷同,“大”而不强,“小”而不精,整个产业的经济效益低,获利能力差,贡献率小,还没有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仅无法与国际知名大企业相抗衡,与国内石化,冶金和电力等大企业的规模相比也相差甚远。

2.2 自主创新能力差,国际竞争力较低。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经济效益差,竞争力不强的根本原因是科技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弱,特别是仍有许多企业尚未建立自主技术研发体系,缺乏发展后劲,一些主要装备制造业产品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2.3 产业资源整合不够,尚未形成分工协作的良性发展的格局。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虽然拥有一批有实力的大型主机制造企业,但企业缺乏我部管理经验,无法对上下游供应链进行有效整合。各自处于相对封闭的生产经营体系中,大量的产品配套无法在本地实现,“肥水外流”的现象较为严重,缺乏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分工体系,企业之间各自为战,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

2.4 科研人员流失严重,人才结构失衡,黑龙江省制造企业内部尚未形成科学的选拔和培养人才机制,难以给技术类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又加之前些年装备制造业经济效益低,员工收入待遇偏低的影响,大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科技骨干纷纷出走,新毕业知名院校的学生又大多不愿意来或留黑龙江省工作,致使企业科研人员和技术人才流失严重。

2.5 企业战备管理能力较差。从战略的角度看,几乎所有的骨干企业在很早之前就认识到了“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并制订了相关的企业战略。由于企业的政策,战略落实不及时,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致使很多企业无法真正实现技术水平的突破,产吕结构调整和核心竞争优势的培育。

2.6 制造工艺和自动化技术水平低,技术改造任务繁重。我省装备制造业的制造工艺普遍落后,整体制造水平仍处于机械化生产为主的阶段,数控机床单机的拥有率和使用率很低,优质、高效、节能、节材工艺的普及率较低,一些先进的精密加工技术,超高速加工技术,高效数控加工技术,高效自动化焊接技术在企业中应用不多。

3 提升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自创新能力的措施

我国正处在重化工业中期发展阶段,这正是装备制造业发挥中坚力量的大好时机。十二五期间,也将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黄金增长期,作为装备制造业的大省,在这一轮新的战略机遇期应迎头赶上和实现超越,以创新驱动引领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高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由装备制造业大省变成装备制造业强省,力急打造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础。

3.1 增强自主创新思想。要把制造科技进步的基点从依赖引进国外技术,逐步转移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上,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如果继续直进国外技术设备,只走模仿的道路,而不进行自主创新,则差距会越来越大,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追随式怪圈之中,永远定格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位置。

3.2 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加大密集型履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投入,大幅度提高设计和制造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引进技术只有与消化,吸收和创新相结合,才能很快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摆脱对技术引进的依赖,这种创新方式是技术创新的一个捷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要以我为主,加大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力度,通过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尽快实现由单纯引进模式转变为自主创新模式。

3.3 集成创新与关键技术的突破相结合。仍将是今后装备制造业的主要自主创新形式。装备制造业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扎实的产业共性基础技术之上,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相关技术的系统集成创新,往往能获得重大突破的一条创新途径。

3.4 增强装备制造产业配套能力是提升黑龙江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装备制造业是聚集扩散效应强的产业,必须走规模经济的道路,打造核心竞争力,所有制造业,主机、辅机及零部件生产实现配套协作,组建一批较强专业化协作能力的装备制造业集群,共同把黑龙江省打造成国家重要的现代化装备工业走廊和世界性装备制造业基地。

3.5 全面实施海内外并购战略是提升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新亮点。抓住有利时机,政府出台鼓励政策,有针对性地实施海内外并购战略,加速推进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新亮点,抓住有利时机,政府出台鼓励政策,有针对性地实施海内外并购战略,加速推进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应积极而谨慎地探索自己的国际化道路,对省内从事重型装备科研,设计,制造,贸易企业实施兼并,重组一重集团等。

3.6 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重大装备技术难度大,涉及多个科技领域,单靠一个企业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在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下,鼓励关联企业,企业与科研院之间开展“产、学、研”联合,或进一步结成联盟,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合作解决企业的关键技术难题。

3.7 队伍建设,吸纳创新人才。A)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建立多层次的装备制造业设计研发院长各处室培养体系,依托大专院校,技术学校和其他社会力量联合办不这,加快培养装备制造业适用的高级技术人才和技工。B)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特别要重视引进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以高素质人才支撑高水平发展。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落实技术要素参与分配政策,吸引国内外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使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成为优秀人才向往的创新热土和创新人才高地。C)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自主创新战略已成为国家的核心战略。提高大中型企业是国有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相关职能部门特别国资委要结合所监管企业的实际,制订重大科技和产业化计划并进行引导,调动各方面力量,集中使用有效的社会资源,推动国有大中型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D)加大财政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投入,建立各类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专项基金,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等,如设立数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帮助提高数近代核心技术研发和关键功能等部件生产水平,另外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加大对新兴产业稀缺性战略资源的支持力度。E)加大以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和政策金融优先考虑自主创新产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融资借贷,自主创新往往伴随着风险。因此,自主创新不仅需要资金投入,更需要国家的优惠政策支持,周边人文环境的支持与理解。

4 结束语

如今在国家提出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良好背景下,深入分析了黑龙江装备制造业与优势不足,做到正确评估自己,然后找出差距,提出对策,进一步提高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造福于国家和人民。

【参考文献】

[1]赵德海,赵莲.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优化升级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07(11).

[2]彭哲.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改造的对策思考[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