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教育常用的教学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教育常用的教学方法范文1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学现状;教学方式;改革创新
据统计,现阶段技校生在煤矿职工中占到的比例已达到60%
以上,生产一线更是达到了90%以上。因此,如何全面提高技校生的综合素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已成为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本人结合自己多年在技校从教的经验,对教学过程中技校生存在的问题和我们应采取的改革措施进行一下全面的
分析。
一、技校学生现状分析
1.文化基础差,生源质量普遍不高
现时期技校招到的学生,大多都是被中考淘汰的,有的初中都没有毕业,有的学习成绩差,有的是不想学习而被父母强迫送来的,有的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还有一部分家长送学生来学校的目的就是让学校帮他们管,只要不让他们出去与社会上的坏人混在一起就可以了。
2.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偏差较大
生理上早熟,知道谈恋爱,16岁的人已有20岁的生理情景;心理上幼稚,不知为自己的前途担忧,不知关怀他人,不知为家人和社会负责任,管不住自己,16岁的人只有14岁的人的心态。
3.学习上普遍表现出不自信
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和主导活动,技校生的身心发展也主要是通过学习来实现的。但技校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遇到的挫折较多,在学习上表现出不自信是他们最普遍、最常见、最突出的心理问题。不少技校生是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书,在家中瞒着父母,在学校应付老师,对学习有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理压力。
4.希望早点就业,但对就业又信心不足
目前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用人单位培养一线技术工人,学校和学生本人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本人,都十分注重操作技能的训练,学生渴望早就业,但学生对自己不自信,担心自己不能承担复杂的工作任务,担心自己缺乏融入社会的能力。
5.生性活泼,有着较鲜明的个性特点
技校学生虽然对文化课学习缺乏兴趣,但生性活泼、比较好动,对新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他们也希望被理解、被尊重、被重视、被关怀,也渴望取得进步。
二、学校教学状况分析
1.师资队伍不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
教育观念上存有错位和偏差。其主要表现是:只认识到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共同之处,而对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及特殊性认识不够。因而习惯于过去普通教育的思维定式,而不能适应职校教学;并且错误地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不正规”“低层次”的教育,因而从自身降低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包括职业道德教育。
缺乏“双师型”教师。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一般来说,中等职业学校大部分现任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职校,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完全胜任职业教育对技能培训的要求。
2.教学内容不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
现阶段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技校生毕业后能很快走上工作岗位,适应企业的用人要求。但技校使用的教材,尤其是煤矿专业教材,还是几年,甚至十几年前的教材。教材上教的设备现在已基本不用,现在使用的设备又基本不教。在这种情况下,毕业出去的技校生无法满足用工单位的实际需求,用工单位还得花大量时间培训已经毕业的技校生,造成了时间和金钱上的浪费。
3.教学方法不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
职业教育发展的时间短,很多教学方法遵循了普通教育的教学方法,以灌输知识、培养定向型“书生”为目的。而职业教育对人才测定的方法有100多项指标,凭卷面考试只能考出其中的三分之一,其余的则很难用传统的考试方法考出,如毅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方法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三、教学改革的对策
1.改革教学内容,编写校本教材
我们学校已经革新了所有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1)写企业需要的内容。我们的学生毕业后需要哪方面的知识,我们就写哪方面的内容,彻底解决“教材上教的设备现在已基本不用,现在使用的设备又基本不教”的情况。(2)写学生喜欢的内容。现在的教材存在着太深太难的问题,学生看见就头疼。所以我们革新后的教材添加了学生“喜欢学”和“学得了”的问题。(3)写教师擅长的内容。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长与精华,这些特长与精华都是学生需要的。
2.改革教学方法,实行“操作中学习”
我们相当多的老师还是习惯于“一根粉笔,一块黑板”“黑板上画图,书上开机器”“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法,重视理论知识而忽略了职业技能训练,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和老师都是一种煎熬。
要对着机器讲原理,对着产品讲技术。例如讲《采区电气设备》中磁力启动器,学生每人一台设备,告诉学生磁力启动器是煤矿井下最常用的防爆开关,今天的任务就是把机器拆开、接线。这样的课同学们都喜欢。
操作技能是练出来的。我们技校投入了1000多万元,建设了多座实训楼,添置了充足的实训设备,保证了学生的实训和老师“操作中学习”这种教学方法的实现。
3.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队伍包括三个层面的要求:一是指在我国从事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方面的人员构成。二是指学院(系部)各专业任课教师的专业、技能方面的人员(包括兼职教师)。三是指教师个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的能力构成。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应努力借鉴先进国家在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加大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上聘请兼职教师的工作力度。
同时,注重对现有专职教师的培养。近几年,我们学校挑选出一批年富力强的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专业学习,解决教师专业不对口,学非所教、学非所用等问题。还定期选派教师下矿实习,努力实现所教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张忠辉.职业院校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7(26).
[2]吕永贵.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职业技术教育,2000(22).
[3]邢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索.职教论坛,2001(9).
[4]秦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现存的主要问题.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1(4).
职业教育常用的教学方法范文2
【关键词】职业教育;语文;行动导向教学法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总让人感到压力重重。首先,中职学生进入中职学校的目标相对明确,通过中职阶段的学习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为以后能顺利就业。对于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文化课的授课而言,不可能与专业课教学中的具体项目形成具体的、紧密的联系,对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一般不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不少学生甚至认为语、数、英之类的基础文化课可有可无。其次,中职类学校的生源素质是有目共睹的,整体水平较低,个体之间差异较大。上语文课时,学生常常会“听不懂”或因基础差难以产生共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语文教师应该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行为导向教学方法以尊重学生为主体地位,以学生主动学习为目标,近年来这种教学方法的使用,为职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提出
德国是世界上最为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家之一,也是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德国职业教育界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展了行动导向教学(Handlungsorientierter Unterricht)的讨论,这对德国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1996年德国的一次州文化部长联席会议首次提出“要以学习领域为基本原则组织与职业相关的教学内容”。这个决议在1999年正式颁布,它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要按企业生产任务的要求组织教学,要用职业行为体系代替专业学科体系,要求职业教育的目标要全面包含“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因此,确定了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从根本上讲,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就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它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职业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德国职业教育中一切教学方法选择、使用和评价的基本点。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通过教学活动基本规律的理性分析,可以基本确定行为导向教学法对教育目标的适应性,其主要内容包括: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项目引导法、文本引导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它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评价它是一种新的课程理念 ,一个先进的教育观念,一种指导思想 ,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模式,一种新的思潮,一个改革的代名词。其教学方法实施的基础 = 用心 + 用手 + 用脑(职业活动)。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
传统课堂教学往往把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只知道一味灌输,使课堂教学变得乏味机械而无情趣,学生很难从中寻得乐趣,更谈不上以学为乐,致使学生厌学。而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行动性”,即参与性、实践性和互动性,体现“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思想。通过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突出“我听到的,我会忘记’我看到的,我会了解’我做过的,我会记住”的思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尝试地运用了这一个新的职业教育模式,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即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承担着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要求有更多的投入和参与。就教师来讲,他有责任去组织要讨论的材料,要从大量的资料中选择出适当的案例。
例如在教授《荷花淀》这篇课文前,为了让学生了解这段令人难忘的历史,我先在网上下载一些抗日题材的影片如《地道战》、《地雷战》、《》、《太阳731》等影片片段给学生看,使这些知识面较窄的学生了解这段历史,看后开始讨论感想,让学生产生一种同仇敌的情绪,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然后引入课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很高。又如,在上小小说《永远的蝴蝶》这篇课文前,我也收集了两个材料,先让学生欣赏《梁祝》这首名曲,并告诉他们这段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接着又听另一首流行歌曲《两只蝴蝶》,同学们陶醉在美妙的乐曲之中,听完后导入新课,提问“蝴蝶”在中国象征着什么?学生很快就理解代表着“爱情”,并迫切想知道什么样的爱情可以成为永远的爱情?因为中职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于这方面的话题又特别感兴趣,大家纷纷讨论并举手发言,故在授课的过程中,又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达到了即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2、头脑风暴教学法
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我就发现很多教室里老师在很努力地讲课,而下面却倒下一大片,学生几乎都睡觉了。这是因为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为改变现状,我采用了头脑风暴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头脑风暴教学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发表意见,教师不对其正确性进行任何评价的方法。头脑风暴法与俗语中的“诸葛亮会”类似,是一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多的思想和观点的工作方法,是聚合思维训练的一种好办法。
例如在教授口语表达训练《讨论》过程中,我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而且首先在座位编排上进行改变,让学生有一个适合的环境讨论。因为按照我国传统的座位“秧田”式这种座位,学生们只能前后左右进行讨论,效果不明显,而且有些学生兴趣不高,甚至你讨论你的,他睡他的觉,漠不关心的样子。故在讨论之前,我叫学生重新编排座位,有时编排成圆桌型,学生们围成一圈,有时编排成会议型,有时又编排成半弧型等等,学生们发现座位发生了改变,一下子来了兴趣,甚至开始兴奋起来。当分组讨论话题时,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地围在一起参与到讨论中来,再也没有学生想睡觉或者做别的事了。通过集体讨论,集思广益后,促使学生对某一《讨论》课题产生自己的意见,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引起连锁反应,从而获取大量的构想,经过组合和改进,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最后,让本组的一个代表阐述小组的意见,各小组在阐述时又进行打分制比赛,教师再进行点评。一节课下来,整个教室都处于一片热火朝天的讨论之中。
3、行为导向教学的常用方法――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行为导向教学法之一,是一种设定某种情境与题材,让学生扮演一定角色,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充分体会角色的情感变化和行为模式,表露自己或角色的人格、情感、人际交往、内心冲突等心理倾向。然后通过观察、体验,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每天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处理不同的问题。角色扮演法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地去确认角色,学会了解角色内涵,较快进入角色,圆满完成角色承担的工作任务,为学生进入未来的职业岗位乃至适应今后的变更,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近几年,我发现很多学生在面试的时候,由于心里紧张及一些行为习惯不好落选了。针对这一现状,我在讲授到口语表达训练《面试》时,采用角色扮演法来进行教学。首先,课前先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收集一些资料,如面试时的仪表礼仪,谈话时考官会问些什么问题,甚至面试时有可能出现的一些突发事件等等。等到授课时把班里简单布置成一个招聘会现场,让班里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两个小组扮演招聘公司主管,两个小组扮演来应聘的人员。然后,开始表演招聘过程,扮演招聘公司主管的学生坐在教室里,应聘人员从教室外面进来,从敲门到落座再到提问,学生们完全进入到角色之中。而作为组织和引导活动的我,从头到尾观察学生们的角色扮演,找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如敲门礼节、问候礼节、仪容仪表礼节、谈话礼节等等,并一一示范给学生们看,最后再点评。角色扮演法让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即体验自身角色的内涵活动,又体验对方角色的心理,使学生真正体现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三、结语
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几种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虽然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我认为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由其所教学的内容决定的,也受着该教学内容所能达到的理想教学效果制约。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有着难以代替的优势。因此,继承发扬传统教学方法的合理内核,更新教学理念,合理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我们语文教学中需要面对的课题。我个人认为,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还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因材施教。具体分析专业特点、班级因素,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循序渐进,切不可好高骛远。因为我们的学生要一下子从传统的学习模式中转变过来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的,期间会出现许多的问题和困难,且操作的课题的难度要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行为能力比较吻合,否则可能出现适得其反的结果。
2、与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但要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创新行动导向教学法。
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教师角色的转变,这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这种转变,并不是对教师的要求降低了,反而是增加了。所以,必须对教师进行行之有效的培训,教师也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因为教师光有满满一桶平常的水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加精炼的、具有丰富营养的、高质量的水,只有这样,才能为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的终身发展出一镐之力。
参考文献
[1]陈向明 《教师的作用是什么》[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1年,1期
[2]杨国立《职校语文教学改革刍议》[J] 新课程研究,2009年1月,138期
职业教育常用的教学方法范文3
关键词: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因素分析;以赛促教
自2008年由教育部等多个部委共同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来,技能大赛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规模和影响力最大、规格最高、专业覆盖面最广、类别最齐全的大赛。在技能竞赛平台上,我们可以直接听到企业对学生的评价与要求,可以看到行业的前景,找到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差距。这使得职业技能大赛成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块试金石,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向标。
虽然技能竞赛对于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技能竞赛开展的时间不长,难免在竞赛的组织、管理、训练、设备选用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规范和有待完善之处,同时技能大赛还存在“应试教育” “精英教育”的嫌疑,这些都给职业院校日常教学工作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和压力。如何避免和克服开展技能竞赛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使技能竞赛回归到“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宗旨上,是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技能竞赛的分类与特征
笔者从竞赛本身的角度,按竞赛对所使用竞赛设备(包括竞赛所用的硬件和软件设备)的依赖程度的不同来对竞赛进行分类。按照这种分类法,可以将技能大赛分为常规性技能竞赛和设备依托型技能竞赛两类:常规性技能竞赛是指竞赛对设备的依赖程度不高,竞赛使用的硬件和软件设备均为常用的和易获取的,竞赛结果受设备的影响较小;设备依托型技能竞赛是指竞赛对设备的依赖程度高,竞赛使用的硬件和软件设备为不常用的和较难获取的,竞赛结果受设备的影响较大。两类竞赛的主要特征如表1所示。
表1常规性技能竞赛和设备依托型技能竞赛的特征
由表1可以看出,两类竞赛除定义所描述的不同之外,还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第一是在学校的投入上,常规性技能竞赛由于竞赛使用的硬件和软件设备均为常用的和易获取的,所以投入小,而设备依托型技能竞赛由于使用的硬件和软件设备为不常用的和较难获取的,有些竞赛设备一套要花几万到十几万的费用,所以投入大。第二方面是竞赛的观赏性,这一点设备依托型技能竞赛从场面、观赏性上要比常规性技能竞赛要好,这对于竞赛的对外宣传、领导视察的效果来说要好于常规性技能竞赛。第三方面是对于竞赛的承办方而言,设备依托型技能竞赛的承办难度要远大于常规性技能竞赛的难度。因为承办方要考虑的不是一套竞赛设备的问题,而是十几套甚至几十套竞赛设备的来源、场地、设备的运输、安装和技术支持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这也就造成设备依托型技能竞赛因为设备不足而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
从以上两类竞赛的特征以及当前技能竞赛的实际,我们发现常规性技能竞赛更易于让职业院校所接受,一般情况下报名参加常规性技能竞赛的院校会比设备依托型技能竞赛要多,包括院校申请承办相关竞赛都会涌跃一些。这说明在当下各院校教学资源还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努力办好常规性技能竞赛,或者将设备依托型技能竞赛朝着常规性技能竞赛方向发展,将会吸引更多的院校和学生参与到技能竞赛中去。
二、影响技能竞赛的因素分析与建议
(一)影响技能竞赛的因素分析。
结合近年来上述两类技能竞赛的备赛及竞赛成绩情况分析,影响技能竞赛的因素主要有:竞赛设备、指导教师、训练的内容与方法、学生自身的知识与技能,心理素质与团队合作精神等。当前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主要是针对在校学生参加的竞赛,学生是竞赛的主体,学生自身的知识与技能,心理素质与团队合作精神应该是影响竞赛成绩的内部因素,其它的如竞赛设备、指导教师、训练的内容与方法等因素是影响竞赛成绩的外部因素,具体如图1所示。
图1影响技能竞赛的因素
(二)提高竞赛成绩的建议。
1.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综合职业能力是指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是从事一个(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需的本领。经过几年来的发展,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从竞赛的组织、命题、考核要求等方面都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检验。竞赛选手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实践动手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较强的现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很多竞赛对选手的团队合作精神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必须改变以往侧重对学生知识与技能培养的现状,改革教学模式,积极引入先进教育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同时将对学生心理素质、团队合作精神、现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竞赛的备赛过程中同样也要注重对选手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与提高。
2.尽量使用竞赛指定的相关设备。竞赛设备对于选手来说虽然是外部因素,但由于技能竞赛对选手的速度、精度和准确度要求很高,在备赛过程中,选用符合大赛要求的工具和设备,对提高竞赛的速度、精度和准确度,避免选手因设备原因导致的紧张有很大的帮助,这一点对于目前提高设备依托型竞赛的成绩尤为重要。
3.不断提高指导老师的水平。虽然技能竞赛中学生是竞赛的主体,但竞赛内容是紧贴实际生产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同时还要求参赛选手具备良好的综合职业能力,竞赛的深度和难度要远远超出职业院校日常的教学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就给竞赛指导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教师自身要具备与竞赛相关的扎实的知识与娴熟的技能,同时还要能够科学地教授和训练学生,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能够达到竞赛的要求。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当前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高水平的指导老师可以说是完成竞赛工作的“灵魂”。各院校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后期培养与锻炼,使教师双师素质水平得到充分地提升,从而为技能竞赛取得好的成果提供坚实的保障。
4.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案。在竞赛设备、学生和指导教师均具备条件情况下,要根据竞赛的内容与要求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案。训练方案包括训练的内容与训练的方法,在训练内容上,要注重细节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应加大训练的深度与难度。在训练方法上,在训练前期可以由各参赛队伍独自训练,到了中后期,就要采用集中训练的方式,通过各队伍之间的擂台赛、院校之间联合训练、观摩训练等形式,营造出竞赛气氛。这种集中训练的方式使选手不仅能够不断总结经验、取长补短,提高竞赛水平,还能够消除因训练时间跨度过长、训练内容单一而产生的厌倦和训练惰性的现象。
三、以赛促教的思考
(一)为什么技能竞赛能够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风向标,成为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助推器”?
职业教育常用的教学方法范文4
近年来,由于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会计实践教学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所以当前有关中等职业学校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方法方面的研究文献越来越多,许多学者在对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教学标、基本教学方法等方面作了许多研究,有了许多研究成果,发表了真知灼见,为进一步搞好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方法研究探索提供了理论依据。尽管许多学者在基础会计理论的教学方法模式、教学艺术手段上作了大量的有一定价值意义的讨论,但是我们在基础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改进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对现存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没有很好应用,在教学方法的实践运用上缺乏进一步的分析思考研究,对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缺乏系统的归类分析,忽视了各种教学方法综合性和互补性,因此实践教学方法没有新意,教学质量没效率。基础会计教学是会计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基础会计教学作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技能的一个教学环节。因此,在目前国家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要求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的积极探索。基础会计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对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将常用的教学方法进行整合,丰富和完善现有的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基础会计的教学目标和特点分析
1.基础会计教学目标分析
基础会计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也是财经各专业的基础课程。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编的《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基础会计分为三个教学模块,即基础模块、选用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在这三个模块中,基础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在实践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选用模块则可忽略不计。关于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在知识的教学目标上,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会计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方法;了解会计知识的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在能力目标上,要求学生能掌握主要账户和借贷记账法的运用;能正确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能根据会计凭证准确登记账簿,并掌握错账的查找和改正处理技术;能编制简要的财务会计报表;能够掌握会计基本实务操作技能:具有更新知识的自学能力,适应会计改革发展需要的能力。在思想教育目标上了解财务、会计基本法规制度,树立法制观念;具有严谨工作作风,实事求是学风和创新意识;树立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总之,在基础会计课程实践教学中要能够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通过基础会计实践教学目标的开展实施,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认识错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法制意识、职业理想,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进行职业技能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基础会计教学特点分析
(1)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相对于一般的理论课程教学方法而言,基础会计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方法上体现出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
(2)具有操作性强的技能特点。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只有通过会计的实践操作教学活动,基础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理解掌握和深化,才能获得基本的技能。
(3)具有开放性的教学特点。基础会计理论的实践性强,理论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离不开实践。那种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会计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现代会计职业教育倡导综合素质和技能提高的培养教育,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成为当前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理念。
(4)具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特点。基础会计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操作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基础会计的教学有助于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意识、法制意识和职业技能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与“学”相脱离
“教学”,应该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当前,传统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仍占据主导地位,应用现代职教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进程还非常缓慢。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与学并没能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存在,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参与,而过分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2.实践教学方法单一并与实际脱离
当前,有关中等职业学校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方法方面的研究较多,许多专家学者对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方法作了具有一定价值意义的分析研究,这为进一步搞好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我们在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方法改进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对现存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没有很好应用,在基础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性和互补性,因此实践教学方法没有改进创新,教学质量低效率。
3.实践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在基础会计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不能够坚持以学生为本,忽视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会计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会计人员所必备的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在实践教学工作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基础有好有差,学生动手能力有强有弱;学生三年专业学习的目标不同,有需要进一步升学的,有毕业直接找工作的;性格有外向和内向之分。因此,一些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时不能够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对项目教学、小组讨论、任务驱动,学生的分工搭配合作等方法的运用,不考虑学生的基础、动手能力的强弱、性格等问题,不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等等。
4.教学观念的偏差影响了教学方法的改进
中等职业学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方法的改进要受到教学观念的直接影响。笔者在同相关会计专业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松散,很多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没有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缺乏实践教学质量管理评价体系。由于种种原因,中等职业学校也不会对会计专业课程教师的实践教学质量进行考评和过问。实践教学任由会计专业课程教师在课堂上安排几节课,简简单单地模拟过过场。另一方面,会计专业课程教师们所普遍关注的情况是抓教学考试成绩。在能力教学目标上,教师对会计重点实践环节点的处理上,也只是让学校总务部门买点凭证、账册、报表进行简单的手工操作模拟实践。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劳动组织纪律、荣誉观念都比较淡薄,责任感差、问题多。有些会计专业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纪律教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笔者并不反对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纪律教育不要性,但缺乏实践纯粹地在课堂上进行思想教育灌输,其结果收效甚微。可见,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效果,影响教学工作的成败。因此,教学方法的研究探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中等职业学校基础会计教学方法改进对策研究
合理有效地选择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方法,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因素:①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内容要求。②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③学校会计专业教师师资队伍素质情况。④办学条件。⑤教学的组织形式。选择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方法要考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基础会计教学方法运用的选择上,着眼点在于所选的方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运用的有效性,教师应当根据具体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针对上文提出的基础会计教学中存在的各项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和思路:
1.明确学习目标,理顺教学思路
职业学校会计教学的培养目标,要着重于市场的需求,突出技能和岗位结合的特征,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的课程教育体系。因此,在理顺教学思路时,我们一定要改革老套的教育方式,以开拓创新为主,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会计人才。例如“基础会计”课程,在对学生的随机调查中发现,学生在考入大学之前对相关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对企业的生产实践过程更不清楚。而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一般是在大学二年级修完有关基础课程之后开设的,不难想象,在学生对企业的生产过程尚不了解,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相关概念绝对陌生的情况下,空泛地去讲解企业资金周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告、复式记账法、财产清查等这些抽象的概念和内容,教学效果定会大打折扣。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恰当地调整教学思路,一改以往先讲述理论再接触实际的程序。将现有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环节调整为:实地参观-理论讲授-认识实习-模拟试验。即在没有讲授具体内容之前先带领学生到企业(最好是工业企业)参观其生产流程。浏览其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档案资料,再结合会计相关岗位的现场讲解,使学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有个初步认识,这样在接触到理论和相关概念时才不会感到陌生,有利于对会计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再按教学计划要求进行理论知识讲授、认识实习及模拟实验等,其良好的效果不言而喻。另外笔者在上课时,以当前市场上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为突破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确定学生学习的目标。然后介绍整个课程的教学章节,环环相扣,从而繁琐难懂的会计课变得深入浅出,使学生的学习观念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
2.培养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会计本身是一门比较单调、抽象的学问,大多数学生觉得相对比较难,有些学生到学习结束仍然搞不清楚有关业务的来龙去脉。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是在教学过程中倾注自己的热情。通过教师的热情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会计学知识对他们将来的就业和工作都是非常有用的。另外就是努力让学生觉得会计学是一门很有意思的课程,体会会计的艺术美,发现会计学习中的乐趣。因此,教师必须把兴趣培养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开展多样化教学,提高教学互动性
在教学方法上,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应重视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参与式”的转变,让学生身临其境,教师对其进行指导,使学生在教学中起到主体的作用。
职业教育常用的教学方法范文5
关键词:职业教育 行动导向 教学模式
一、推行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在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中实行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是结合专业与课程实际,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突出行动导向。这不仅是当前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体现,同时是符合教育部在高职“十六号”文件中所提到的精神内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在这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都是行动导向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同时也重申了高职教育的改革目标,强调了职业活动导向、项目载体,强化了突出能力、学生主体等高职课程评价的基本标准。
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的实践
在课程教学中,要突出行动导向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教学内容,把握重点、难点,上下联系,融会贯通。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积极性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提出的问题涉及多个领域,而且,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都面向实际。在没有实践经历的情况下,很多问题教师也是无法准确回答的。
职业教育常用的教学方法范文6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胜任力模型的内涵及其对农业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教育的功效,创新性地提出建立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的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发展性职业教育策略。
1胜任力模型(competencymodel)内涵
21世纪70年代mcclelland博士首次提出胜任力(com-petency)概念,进而构建胜任力模型,希望通过对工作中表现优秀与一般的员工的具体行为特征进行比较分析,以识别能够真正区分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
胜任力模型是指要完成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需要具备的胜任力要素的总和,包括3个要素:胜任力名称、胜任力定义(定义胜任力的关键性特征)和行为指标等级(反映胜任力行为表现的差异)。胜任力模型为特定的组织水平、工作或者角色提供了一个成功模型,反映了某既定工作岗位中影响个体成功的所有重要的技能、行为、知识、自我概念、人格特质等,因而被当作工作场所使用的工具。胜任力模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冰山模型(icebergcompetencymodel)和洋葱模型(onioncompetencymodel)。图1左边为冰山模型,各种胜任力特征被描述为水中飘浮的冰山水上部分代表表层特征,如知识、技能、行为和经验等;水下部分代表深层特征,如自我概念、特质和内驱力,这些是决定人们行为的关键因素。133229.coM图1右边为胜任力模型的洋葱图,最外层的是知识、技能等表像性的东西,属最容易发展的部分;最里层是动机、特质、价值观等内隐性核心人格,相对稳定,不容易变化。
2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发展性职业教育优势
发展性职业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是一种依据目标,重视过程,及时反馈,促进发展的形成性职业教育体系。该教育方法主张在宽松的环境中(不以评价结果作为奖惩依据)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发展,从而实现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目标和人生价值。在教育方向上,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发展性职业教育应立足现在、回顾过去、面向未来,不仅注重学生的现实学业表现,更重视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重在使学生职业素质“增值”。在教育过程中,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强调要对学生的过去、现在作全面了解,根据学生过去基础、现实表现,预测学生毕业后达到未来职业发展目标所需要的职业素质教育,教师与学生共同协商制定职业素质发展目标,并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努力达到职业发展目标。
将胜任力理论应用于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发展性职业教育中,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建立起相应的胜任力模型,以此为基础进行职业教育,满足未来在农村就业或创业对学生胜任力的要求。传统的职业教育主要是针对岗位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得学生仅能适应一般性工作,而工作拓展与创新能力却不足。胜任力在知识与技能考察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对农业职业院校学生自我概念、特质、动机等方面的考察与培养。知识和技能容易改变,而态度、动机和价值观等隐性特质往往难以改变。知识和技能只是对高职学生工作技能的表面要求,但它不能把绩效优异者与绩效一般者区别开来。态度、动机和价值观等隐性特质才是区分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的关键因素。基于胜任力的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发展性职业教育更注重对动机、态度和价值观等内隐性特质的教育开发,因而培养能满足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人才的预期目标。
应用胜任力模型进行学生发展性职业教育创新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参照职位胜任力模型,找出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当前胜任力与新农村建设事业所需胜任力之间的差距,从而确定个性化的教育内容与方案,注重动机、态度和价值观等隐性特质的教育开发,能够极大地提高农业职业院校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升农业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
3建立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的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发展性职业教育创新策略
3.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育基于能力开发的农业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理念的精髓。对农业职业院校而言,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实际需要,注重学生潜能开发和创造力发挥,满足学生自我职业发展需要,实现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和农业职业院校职业教育目标的协同,变命令为沟通、变控制为合作,实现职业教育最终目标。
要将“以人为本”原则充分地融人农业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创造基于能力开发的校园文化。教师要善于利用职业远景规划培养学生个人职业能力,用通过不断努力可以实现的远景规划激励学生,向学生展示新农村建设美景,激发他们的自我期望,充分挖掘潜能,不断自我完善,取得未来职业发展成功。这种校园文化要求,培育具有激励性的成长环境,营造团结和谐的学习氛围,为优秀农业职业技术人才提供未来职业发展条件与机会。基于能力开发强调的持续学习的校园文化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模拟聘用、农业职业技能比赛奖励机制、农业职业发展新理念、素质拓展等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源动力与能力表现,提高他们发展性职业教育需求与动力。
3.2优化基于胜任力教育机制,创新农业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农业职业技术人才必须有较强的农业市场开拓能力与创新能力,这就必须优化农业职业教育机制,转变教学模式,由理论主导向创新能力主导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在特质,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3.2.1创新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主要根据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胜任力要素上的现实水平与毕业后要从事的农业事业发展特定工作职位胜任力高绩效标准要求之间的差距来确定。基于胜任力的农业职业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方式,通过对学生胜任力的分类分层的剖析后,参照职位胜任力模型,比较容易发现差距,从而确定教育教学内容。
3.2.2改革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在于必须教会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教师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废除传统的“注人式”教学方法,重视职业实践教学,提倡运用启发、诱导、点拨等多种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胜任力的职业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有很多,如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团队协作、现场观摩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案例研究、行为示范等。因为胜任力的职业教育强调胜任力模型冰山结构图中水下深层的胜任力特质,如动机、价值观、行为方式等,所以更常用的教育教学方法是行为示范、角色扮演等。通过不同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交叉运用,可以切实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提高农业职业教育教学的互动性和实用性。
3.3创新基于胜任力的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效果评估体系,提高农业职业教育成效教育评估是完整的农业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教育教学程序的最后环节,它既是对整个职业教育教学成效的评价和总结,也能够为以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提供重要信息。农业职业院校教学评估部门可以通过不同的测量工具评价农业职业教育目标的达成情况,并据此判断农业职业教育的有效性。评估应贯穿于整个过程,并且坚持结果评估和过程评估相结合的原则。可运用donald教授提出的“柯氏模式”进行农业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教育评估。根据该理论,农业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教育效果可从通过评估学生的反应、知识、行为、教育效果等方面反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