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1
关键词:学前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学前儿童一般是指3-6岁的儿童,在学前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对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可以使其逻辑思维更加缜密。社会上对学前儿童是否应该接受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有着不同的看法,实际上学前儿童本身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只是初级的,为了对儿童的这种能力进行开发,教育工作者必须改进教学方法,要对学前儿童进行逻辑上的引导,使其多思考多动脑。
1 培养学前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意义
逻辑思维是指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是建立在理由充足的基础上,学前儿童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有的儿童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在对儿童的大脑进行开发时,可以使其思维能力更加强大。学前儿童在掌握逻辑运算能力后,对抽象概念有了一定认识,在进行逻辑运算的过程中,可以实现思想上的跳跃。学前儿童正处于感知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阶段,是逻辑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学前教师一定提高教学水平,要培养学生逻辑思考的能力,这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对孩子今后的数字成绩也会有一定影响。学前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其语言表达会受到思维的影响,通过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使其语言表达更加流畅。当前社会,对学前儿童智力的开发比较重视,所以,幼儿园一定经常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教师掌握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容易不集中,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加强儿童的思维与思考能力。在学前教育阶段,对儿童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为儿童进入小学做好准备工作,很多孩子在小学数学中,表现出了突出的能力,可以找到数字之间的规律。在学前阶段对儿童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儿童具有缜密的思维能力,可以促进儿童心智的全面发展。
2 学前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
学前儿童由于年龄的原因,在思维以及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时,要保证其动作与思维的协调性,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介绍几种学前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2.1 由浅入深操作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学生对看到或听到的知识可能会忘记,但是在做题的过程中,会加深记忆与理解。所以,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时,可以通过多练习的方式实现,教师通过实物练习,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在教学的过程汇总,要注意知识由浅入深,一开始不能涉及过难的内容,这会打击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在培养学前儿童逻辑思维能力时,要助于对知识的概况,可以使儿童接触数字,寻找数字之间的关系以及规律。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儿童通过摆弄实物,可以避免出现思想开小差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2.2 游戏激发兴趣法
学前儿童逻辑思维的培养依托于具体的事物。学前儿童的思维是在生活中、在与身处的人群的相互交流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在早期的逻辑思维培养中,为学前儿童提供和创设数学学习的环境和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杜威在其教育生活论中提出,最好的学习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应该利用学前儿童现实的生活背景作为其学习的主要内容,应把教育与学前儿童眼前的生活结合起来。学前儿童对外部世界的探索都是从自己生活的环境为出发点的,对知识的探索与学习需要自然的引入,学前儿童生活环境为背景,将生活情景作为活动情景更能让学前儿童有亲近感,更易吸引学前儿童的兴趣。例如在幼儿园环创方面:利用幼儿园一切可利用的空间资源融入数学元素,墙面的环创把数字与图形等融入进去。班级的区域角落就可以布置成超市、服装店、厨房、动物园等等生活情景。充分利用这些生活场景,老师在设计教学活动就具有更广泛的空间和多样的活动内容,在模拟生活场景中以游戏的活动方式引导学前儿童探索发现逻辑关系,逐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3 家庭参与互动法
幼儿园对学前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能做到系统而有计划的进行,却也不能忽视家庭的作用,毕竟学前儿童在家庭呆的时间也有大半。前面我们提到坚持生活情景中培养学前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但真正的生活情景更多的是在学前儿童的家庭中。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很有必要迁移到生活中去,所以家园联系更显必要,在家庭生活中开发和训练学前儿童逻辑思维的将更具实效。建议幼儿园定期向家长出示一份阶段性学习培养计划和目标,让家长随时掌握孩子学习的内容,了解学前儿童当前阶段思维发展特点,以便在实际生活中有目标地进行引导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在生活情景中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才能让学前儿童的学习更自然更具实际意义。
2.4 重视个体差异性的原则
学前儿童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的差异性比其他领域更为明显。首先,这是由数学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其次,家庭教育因素也影响着学前儿童经验积累的差异性。第三,在数学领域,学前儿童个人天赋的差异。诸多原因导致:学前儿童即使在同一年龄段也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设计逻辑思维训练教学活动时,老师必须根据学前儿童发展水平,从材料准备到操作要求都能有不同层次和不同难度的选择,真正做到让学前儿童自主选择,自由操作。
结束语
对学前儿童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可以为儿童进入小学打好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找规律的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首先培养儿童的兴趣,使其对逻辑思维知识更感兴趣。学前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一定差距,在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实际,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实现学前儿童教育的综合性。在学前教育阶段对儿童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强,还可以使儿童的动作与思维更加协调,促进儿童心智体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丽敏.关于学前儿童民族舞蹈教育的价值探寻及规范路径[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
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2
【关键词】一题多解;个性化;协同化
一题多解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已成为教师们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路径,然部分教师一味追求一题多解,甚至徒劳让每位孩子都掌握多重方法。这种统一化和僵化的现象违背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差异性诉求、违背了数学生活化的教育理念、违背了思维训练的初衷。必须正视并加以改善,通过建构一题多解与个性化的解题思路协同图景,实现真正以学为本。
一、一题多解可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1.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性。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首先,数学为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素材;其次数学学科特性下的思考方式与逻辑思维的同质性也为此添砖加瓦;最后数学中所有问题解决的系列建模正是逻辑思维内部结构系列构建的过程机制。
2.“解决问题”可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解决问题”(也有人称应用题)是数学学习源于生活、寓于生活、解决生活、享受生活的最好写真。相对于其他内容(如数与代数),它更能提升孩子的数理能力和逻辑抽象思维。解决问题一般包括情境建构(生活情境的经验提取,实际上就是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一系列过程)――信息提取(提取有效的数学信息和问题信息就是一系列概括、判断的过程)――数学建模(建立数学计算模型也就是推理、抽象、综合、分析的过程)――解决应用(生活实践应用方面)几大环节。可见,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与学一方面需要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作为心理质料与基础,另一方面解决问题的教与学的展开过程反过来又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3.“解决问题”下的“一题多解”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下的“一题多解”指在教学文化活动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形成有效互动与交流,对一道题,尽可能从多个角度、多重思路、多样方法进行建构与解决。这实际上诉求于对上述解决问题几大环节的多元化建构和解读,是一系列头脑风暴的过程。这无疑更进一步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当然在实际的“解决问题”教学活动过程中,也要注重对学生口述能力的培养、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以期三举合力。
新课程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算理,并能准确清晰的说清算理、解题思路。
(以人教版2009年3月第二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课本P99页例1的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关于方阵图以及信息。)
这里首先要做的就是情境建构,即让学生理解做操时的生活情境。这一步难度不大。接着是信息提取。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对图片所包含的数学信息又需要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观察顺序进行审题,要不然显得乱。这里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要么从左至右,要么从上往下。经过师生互动,进行信息整理。
师板书:
师: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板书:一共有多少人?)
而最关键的是数学建模,也就是想方法。思考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思考欲求什么?必须先求的中间问题是什么?逻辑思维能力在这里焕发出它的生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让学生独立的进行探索、思考,方法越多越好。即进行一题多解。
用连乘解决问题:
至少有3种方法:一是先求一个方阵的人数,用8×10=80(人),再求3个方阵的人数,用80×3=240(人)。
二是先求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行,8×3=24(行),再求3个方阵的总人数,24×10=240(人)。
三是先把3个方阵看作一个大的方阵,先求这个大的方阵一行有多少人,10×3=30(人),再求3个方阵的总人数,用30×8=240(人)。
其实还有其他方法,比如加法,算3个方阵的总列数,3×10=30(列),再用总列数乘以每一列的人数8,(由原来的行数变成了每列人数)30×8=240(人)。
学生还可能想出拆分法,就是拆成6个方阵等,但这些方法中,有些属于相同的解题思路,但都涉及归纳综合和演绎推理。可以看出,这一系列过程正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断优化的历程。
注重一题多解的同时也要培养孩子对方法进行归类、综合、分析、评价、遴选和优化的意识。要给予孩子独立思考与建构的时空域。同时语言是思维的外衣,通过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反过来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层次。而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则客观上为一题多解和口述算理提供外界环境支持和内部优化结构。因为每个孩子的个性化解题方法的综合为一题多解直接提供质料源泉,同时孩子间的观摩学习有利于他们口述能力的提升。
二、一题多解刻板化举证
在教学活动中,不是所有的题都让每个学生同时想几种方法解决就一定很好。至少应该思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是否一题多解就一定好?二是是否所有的题都适合进行多种方法建构?三是是否所有同学都必须掌握多种方法进行数学建模?以下篇章力图能回答以上几个问题。
1.一题多解刻板化弊端分析。一是影响中下层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成就感。孩子认知结构、思维发展、学习基础存在差异。多重解法特别是一些比较怪异的方法,中下水平的学生肯定吃不消。如不给他们引导,让他们与优生进行合作探究,反而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形成学习挫折感。
二是影响数学生活化与生活数学化形成。数学生活化强调的数学学习的真实性、生活性、开放行与价值性。生活数学化凸显的是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之中蕴含着数学。数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结合的综合性学科。而部分题根据生活常识和经验根本就不需要用到一些怪异思维的方法,就没有必要让孩子去想那些方法。
(人教版2009年3月第二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课本P99页的“做一做”)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个鸡蛋,思考第一步先求出什么?
这里就没有必要让孩子去建构这样一种方法――“想八盒鸡蛋总共有多少行,然后再乘以每行多少个鸡蛋”,显得画蛇添足,致人混乱。生活经验都给我们优化的最佳选择了。那就是先算一盒的鸡蛋个数,然后乘以8盒。故过度抽象和僵化的一题多解,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反而收到相反的效果。
三是影响孩子认知个性化建构。一题多解对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正如上文分析,仅在部分题目和特别的“班课教学”才收到好的效果。在解题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存在很大的不同,思维习惯、解题思路都有所差异。新课程指出,我们要树立孩子的天性,充分还原他们的个性化空间。适合他们自己的解题相反可以清晰化和系统化他们的解题思路,促进他们逻辑思维水平的提升。
2.一题多解刻板化现象举证。首先是脱离生活,不需要一题多解却一题多解。在数学教学活动实践中,有一种就是脱离生活实际,老师僵化的寻求多重方法,还要求孩子掌握,我们必须克服这种不良倾向。
其次是统一要求,使每位学生都掌握多重方法。一方面加重了学习负担,不利于孩子思维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给孩子思维逻辑形成造成比较混乱的局面。
最后套用模型,削弱学生自主数学建模活动。老师沿用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甚至让学生背一些题型,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题模,套用模型去解决问题。不利于学生灵活处理问题,容易造成孩子信息提取的混乱。
3.一题多解刻板化图景消除。综上,解决这种刻板现象已经刻不容缓,一方面这种现象已经普遍流行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影响教学有效性。另一方面这种僵化和刻板的一题多解不是发展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相反只会造成他们低效的自我效能感、思维定势的模型异化品、不能形成个性化和最优化的解题思路。
三、一题多解与个性化解题协同化初探
一题多解和个性化的解题思路显然不是对立矛盾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融合、互汇、共生性的关系。
1.一题多解与个性化解题辩证统一。一是一题多解能够提供给孩子参考与选择,为孩子形成个性化的解题方法提供营养和成分;二是个体间(个性化)的融合才是一题多解的源泉,多重方法的基础是不同智慧的融合、碰撞、整合与系统化;三是一题多解和个性化解题某些时候可以实现完美通达,达到一体化甚至重合的状况。也就是有的孩子能掌握多种解法,刚好这些解法已经内化为孩子的认知结构,也就是他个性化的东西。而且根据生活实际和最优化选择,这些方法都可以,都适切。这时候,正是一题多解达到对孩子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价值最大的时候。
2.个性化解题思路更应提倡。当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由于时空有限性的制约(当然,现在人们已经开拓了更加广域的时空范围,如网络),这就说明我们更多的要注意和强调一种优化和选择意识,这种意识其实就是让孩子形成适切于他自己的个性化解题思路。
老师在常规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要一步步引导,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从不同角度、不同思维逻辑进行数模建构。但一定要注意,整个过程必须让孩子进行口述、整理和清晰化思路、生生合作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一题多解和个性化的解题思路更好的促进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3.一题多解与个性化解题走向协同。综上,我们只有追求两者的和谐统一,实现有机融合,才能达到一个好的教学效果。
①根据生活实际,优化解题思路。我们进行一题多解建构时,要特别注意孩子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思维特性、认知发展水平,从而进行相关的优化。充分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之源和数学之用。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形成想学、乐学、会学、学会的学习心境。②根据训练价值,区分对待思维训练题和生活应用题。有良好思维训练价值的题目可以追求一题多解,但也要根据生活实际进行遴选、优化,个性化建构。比如课本中出现的例题,一般都是精心从生活情境中选择出来,同时其数理、符号的训练价值也非常大,有人说学好例题就等于学会了数学。可见对于例题,我们可以让孩子进行一题多解,头脑风暴。适切于一题多解的内容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多种方法合理科学有效、源于真实生活、其中方法中会出现比较常规和一些高思维水平的解法、可以明显的进行解法分类整理而不是杂乱无章等等。③根据学生学力,区别对待,实现一题一解到一题多解与个性化解题协同化过度。孩子身心发展展现出统一性、阶段性与差异性等特征。所以针对孩子个性化差异,不是在一个模子里雕刻他们的生命画卷,而应区别对待,实现课程教学与他们个性发展的完美匹配。故对那些学力水平较差的孩子,先让他们从一题一解开始,逐步厘清解题思路,通过语言表达清晰化思考过程,同时取长补短,从同伴和老师那里吸取滋养,不断优化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结构。然后再循序渐进的针对一些有价值的题目进行一题多解,着力建构其适切于他们的个性化解题思路。实现系统化数学建模,能举一反三,顺利进行知识的纵横迁移。当然最近发展区已经明确的给予我们启示,在教学中永远不能让孩子“吃不饱”。对学力素养比较高的孩子,则可以给予他们一题多解与个性化解题思路建构的更多机会。
总之,个性化解题是一题一解与一题多解的升华,一题一解是基础,一题多解是中间历程。不应对一题多解顶礼膜拜,也不要嗤之以鼻,而是认清它的优势与缺点,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针对具体情境进行优化选择。
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3
【关键词】微课 小学数学 逻辑 思维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也是课程的基本要求。思维能力在孩子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学习中,如果教师可以时常的关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这对于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和智力水平都是相当有帮助的。本文主要针对微课的情况之下,数字仿真情景的引导中,数学课堂实现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分析,探讨该模式的优势之处。
一、微课下数学课堂的资源建构
建构微课资源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设定教学课程的大纲和教材,选取这之间与逻辑思维相关联的内容进行微课的课程设计。比如我们针对小学六年级“找规律”、“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两个部分进行微课资源的设计[1]。
微课资源结构如图1所示: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发现,整个课程资源主要由“知识框架、学习任务单元、Flash微课件、逻辑能力联系”这几个部分组成。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主体,辅助以教师的点播,目的是加强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取以及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整个微课件的Flash模块趣味性强,寓教于乐,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穿插着小动画,整节课下来也不会枯燥。
微课资源的课程建构主要采用Dreamweaver和Flash技术,主页面和欢迎页面主要采用Dreamweaver制作,主要包括知识地图和学习任务的链接,微课件的内容也是采用Flash技术完成的[2]。
二、微课下小学数学逻辑思维的训练
主要采取的是对照式的实验方式。我们在学习阶段,首先需要对逻辑思维的训练的样本进行分析,将学生平均分成两个组,每个小组30人。然后,按照步骤对两个组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一)实验组的训练过程
在上课之前,我们给予实验组装有微课资源的笔记本电脑。然后学生打开电脑,找到微课资源,进入主页面。于是页面出现了四个模块,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
下面,老师给学生进行微课资源的使用讲解,微课资源的每一个单元都设置了超链接,只要学生点击链接,便可以进入学习的页面。
上课时间到了,老师下达了学习的任务,同学们两人一组,开始进行学习。无需讨论,个人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来,记录下自己不理解的或者有疑问的,在微课结束之后在进行讨论,或者请老师解答。所有的同学都学习完成了之后,对于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教师进行统一的点播。整个教学过程完成之后,教师分发测试卷,学生独立完成,并且回收该试卷。
(二)对照组的训练过程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课本方式进行学习,除了与实验组使用多媒体设备不同之外,其余的都一样。课后也是及时进行测试,回收试卷。
三、结果分析
实验组与对照组都完成之后,我们需要对测试成绩进行分析。测试包括解题的思路与解题的过程两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50分,相加起来得到学生的最终成绩。
(一)成绩对比
如表2:
显而易见,实验组的成绩要明显好于对照组。
(二)答题时间对比
基于试卷的难易程度,我们将答题的时间规定为40分钟。实验组大部分学生都早于规定的时间完成试卷,平均成绩为24分钟。对照组个别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并没有完成任务。显然,实验组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强。
(三)成绩提高的幅度
在授课之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成绩均没有明显的提高的趋势,授课完成之后,实验组总成绩2436分,对照组2199分,实验组提高了838分,而对照组只提高了579分。这明显说明多媒体授课比微课更加能够在相同的时间内使得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升的幅度更大。
(四)学生成绩分布情况
根据上表显示的结果,前测中学生的成绩普遍较为低下,两组同学的成绩大部分都在60分之下;60分―70分的同学分布情况也较为不理想。后测之后,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大部分同学都在70分―80分之间,60分之下的同学数量为0。我们可以从表中看出,经过授课之后,两组同学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四、结束语
根据上文的情况来看,微课资源的“知识地图”、“学习任务单元”,使得学生的目标更加明确,学习的过程清晰完整,学生学习的方法也是较为合适的[3]。
数学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尤其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加是一个循序渐渐的、持续的过程。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逻辑能力的培养,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乔燕,杨威.基于微课的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训练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24:36-38.
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4
陈 亮 妈妈
语言思维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逻辑思维能力,您的孩子应该是在语言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比较欠缺。这时,您可以先培养他对事物的观察和判断能力,然后在正确了解的基础上引导他把信息按照逻辑连接起来,再经过语言的组织,有条理地表达出来。试试下面的游戏吧!
3~4岁:考考你的眼睛
游戏目标:培养幼儿观察和理解图片内容的能力。
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来看三组图片(图1)。首先,我们一起看第一组,一共是四张图,图画上面有一个小女孩蹲在地上玩小汽车……可以引导孩子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观察一――卡片中人物的动作、表情和周围环境。然后,给孩子提一些问题,比如:这个小女孩的衣服是什么颜色?小汽车是什么颜色?她正在做什么呢?她在什么地方?她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吗?
我们提问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对每个单一图片有个基本的理解和判断,如果孩子能够知道图片的故事情节,并且能把任何两张(甚至两张以上)的情节互相连贯,进行简单描述.那就很不错了。
爱心提醒:
在这个游戏中,对于3~4岁的孩子,主要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理解图片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将重点放在让孩子理解图片的内容,然后再引导他发现四张图片的变化,寻找关系,将图片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
4~5岁:排序说故事
游戏目标:在观察和理解图片内容的基础上,将图片排序,并说出故事的情节。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我们可以这样引导:你看看,这个小女孩的故事是怎么样的?第一张图片(图1)上,她在栏杆边玩小汽车玩具,很开心的样子,到了第二张呢?我们可以问孩子:图片内容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4张图片是有一个情节连贯性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把它们联系起来,并且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
当然,我们也可以将图片打乱,让孩子按照自己的理解来重新排序,讲一个不同的故事。比如,第一张图可以是小女孩的汽车玩具跑到了栏杆外面,经过了叔叔的帮助,最后她又很高兴地玩汽车了。
爱心提醒:
对于4~5岁的孩子,在观察和理解图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引导他将图片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同时,鼓励他按照顺序,清楚地讲出一个故事来,包括谁(人物),在什么地方(地点),做什么(事件)。如果孩子能够变换图片的顺序,来讲出不同情节的故事,并且加上一些自己的形容词,比如,表达情绪的高兴、伤心等,那就更好了。
5~6岁:故事大王
游戏目标:按要求将图片自由排序,编出多个故事。
我们引导孩子一起来看第二张大图片(图2):上面每一行都有数字“1”在不同的位置上,也就是说,在每一组里,“1”是永远排第一的图片,而剩下的三张图片可以自由排序,请孩子自己来变换顺序,编出不一样的故事来。
比如第一组的四张图片,第一张是小男孩看到妈妈买回来很多好吃的东西,而第二张呢,就可以是小男孩先爬上椅子,第三张就是他踩在椅子上去拿柜子上的东西,最后一张就是他不小心把面包、糖都碰掉到地上了。这里面,除了第一张是固定不变的,其他都可以变换顺序,小朋友可以发挥想象力,讲出很多个小故事。
爱心提醒:
“看图片讲故事”,对5~6岁的孩子来说,是综合能力的集中表现。游戏中,他不仅可以把故事按照不同排序来进行交叉讲述,而且在讲故事时,需要用到许多形容词,才能把故事讲得绘声绘色、流畅完整。另外,也会用到身体语言:比如四肢的动作、面部的表情,这些都可以表现出孩子是否了解人物的情绪变化,比如生气、哭泣、兴奋、高兴、害怕等。同时,妈妈也可以做出一些行为和表情示范给孩子看,让他来学习、模仿。
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5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0-0075-02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是创造力的核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十分重要。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问题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聘想象,敢于标新立异。要重视形成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它是一切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例如,我经常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数学学习,我常常会低头弯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小组里和他们一起讨论学习问题,这样就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教师要多些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数学课堂上,应当恰如其分地使用表扬性、鼓励性、激励性和幽默风趣的语言来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心情舒畅地敞开思路,大胆地畅所欲言,把各自的见解、想法充分地展现出来。教师应对学生与众不同的观点、标新立异的设想、挑战性的探索给予支持和赞许,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课堂上是学习的主人,但在很多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还是离不开老师的设疑、启发,很难真正拥有学习的主动地位。学生进行数学猜想是对数学问题的主动探索,这一份主动性尤其珍贵。
二、注重思维想象性的训练
学数学离不开思维,没有数学思维,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从创新想象开始的,想象是思维的翅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思维想象的核心是发散性思维。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思考问题时,没有一定的思考方向,可以突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框架,自由地思考,任意地想象,从而获得大量的设想,提出多种多样的想法或做法。在课堂教学和练习中,要精心设计和充分运用“发散点”,为学生的思维发散提供情景、条件和机会。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人才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更新、更高的要求。思维想象是智力活动中最具活力的方面,是人类最杰出的本领。要培养创造力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想象的培养。小学生由于受水平、能力的限制,思路比较狭窄,但同时,他们的知识经验正处于迅速积累时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他们的思维不良定势较少,能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遨游,这些都是培养思维想象的良好条件,因此小学阶段是培养思维想象、开展创造性学习的最佳时机。老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力。
三、重视直觉思维的训练
直觉是直接的觉察,指不受某种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洞察或领悟的一种思维方式。直觉的思维也受逻辑规则指导,但不受其局限。直觉的特性是直接把经验因素同问题的实质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既具有模糊的一面,也有直接的甚至突发的一面。直觉因其特点在数学解题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常来说,一个人直觉力的高低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数学解题能力的强弱。作为数学思维中的一种,直觉是人脑对于数学对象及其结构、规律、关系的一种迅速的判断,敏锐的想象与直接地领悟和洞察。在数学解题中善于运用直觉思维的策略,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独立性等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发展创造能力,形成果断个性都具有积极意义。
直觉思维是一种以省略、简化、浓缩的方式探究问题实质的思维。数学直觉是学生对数学问题在头脑中的一种瞬间判断,这种判断是学生大量的信息在头脑中迅速链接、快速组合的结果。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能产生思维的活跃,灵感的突发,并能有效地进行猜测、想象和快速判断,这便是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体现。直觉思维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是学生创新能力中的先锋。
四、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
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途径。我们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判断推理的方法,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应用题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很重要的题型,但传统应用题历来都是按照解题需要设置条件,每道题所给的条件既不多也不少,这样极易形成学生的思维定势:所给的每一个条件都必须用上,如果没用上,那题目肯定是做错了,导致学生解题时不注重分析数量关系,而是凑合条件去解答。现实生活中,人们解决问题往往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现成的条件,它需要人们从众多的信息中寻找、发现和组合解决问题的合适办法和条件,因此在应用题中可适当设置一些多余的条件,以培养学生的筛选、组合能力。
通过这样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去伪存真的鉴别能力。数学教材处处体现逻辑性,教师千万不能只看教材的表面,只讲数学知识。只有数学教师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自觉地、有目的地挖掘教材本身的逻辑因素,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总之,数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科学知识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的、开放的教学情境,挖掘教材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探究动机,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要创造一片广阔的天地,给学生一定自由的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从而使其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得到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6
论文关键词:物理教学;物理素质;创造力培养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智能素质、品德素质、身体素质,以及专业美感素质等,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又包含了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个性和独立性等。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可能是性格很脆弱、依赖性很强的人。但一个创造力很强的人,必须有独到的见解,在各种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清晰的判断力、丰富的想象力、超强的记忆力等。素质教育是一种品质教育,这就要求在人的遗传素质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人的综合素养,从而达到提高专业品质、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之目的。本文主要论述在物理学科中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实施物理素质教育。
一、在物理学科中应注意情感品质的培养
人们对未知事物的冲动与好奇,是科学发现和探究的开端,正是这种好奇心引导着人类打开了一扇扇科学的大门,而学生则天生具有这种情感和品质。所有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的快乐和喜悦都是建立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思维过程的基础上的,这种自身情感体验是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情感之一。人们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还可以造就自己的客观、公正、科学、无私的情感,因为任何学习和科学研究都要求人具有实事求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因此,学习和研究物理这门学科的过程,本身蕴含着各种积极的情感,这也正是进一步培养情感品质的过程。
物理学科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生活经验的积累等,这就使得一些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产生畏难心理。对于这种情况,如果老师不加以及时的正确引导,就会使学生长期处在一种恐惧、胆怯和过度焦虑之中,这无疑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完全失去信心。
科学地培养学生的情感,可以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也就是说,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其目的并不单纯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而是利用物理学科特点和属性,以物理课堂教学为载体,努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他们逐步形成人格健康、价值观正确的有用之才。
二、物理教学应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为主
根据心理学的观点,能力是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智力是在人们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即:认知能力。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的核心形态则是抽象逻辑思维(包括辩证逻辑思维和形式逻辑思维)。就思维结构的发展阶段来看,抽象逻辑思维是思维发展的后期阶段,这个阶段又可分为初步逻辑思维、经验型逻辑思维和理论型逻辑思维(包括辩证思维)。显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关键。
在高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理论型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首先,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高中生都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开拓思维领域,非常需要抽象逻辑思维。同时,高中物理更加严密,具有公理化逻辑体系,对于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其次,高中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已从初中时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的转化,并逐步完成。这就意味着他们思维逐步趋向成熟,可塑性逐步变小。因此,在高中初期阶段,教师应对这个问题有个清醒地认识,不失时机地培养和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促使其顺利地完成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的转化。
三、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现象中感知物理意义
物理学科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物理规律和定律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注意观察发现的。比如,伽利略观察吊灯的摆动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牛顿对苹果落地的思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是一种很好的激励和引导学习方法。比如,油罐车后面为什么要拖一条铁链尾巴呢?在干燥的季节里,在黑暗中我们把化纤衣服脱下来,通常会看到火星闪烁,这究竟是什么现象?通过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往往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
四、创造成功机会,增强学生自信心
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普遍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需要和渴望。成功时,会兴趣倍增,情绪高昂,干劲十足;失败时(特别是多次努力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兴趣全无,死气沉沉。实际上,有些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并不都是因为他们的智力问题,相比而言,非智力因素占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尽量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促学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把教学内容设置成梯度和不同层次,开展内分层次教学,以适应学生不同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使他们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例如.在设置课堂提问时,可根据问题的内容选择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回答。在布置作业时,可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五、物理素质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对学生进行物理素质教育中,其目标并不是侧重于促进和储存知识,而是侧重于向学生提供有助于创造力培养、开发、形成的教育和指导,进一步发掘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从教育目标来看,学校教育不能只限于给学生一种专业的训练,而是要培养具有较高文化品格和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毕业生实行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这对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是一个全面的考验。从当前学校教育来看,由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且遗留问题众多,就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来说,物理教育教学中应注意和妥善处理好以下两个问题:
(一)“基础知识”和“创造力”的关系。基础知识是人们从事生产和社会活动最基本的知识,是进行科学创造的基础。因此,要想开发、挖掘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只有掌握“熟”才能运用“活”。俗话说“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同时,由于物理这门学科本身是一门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物质运动性质和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所以要学好物理,还必须懂得一些唯物辩证法,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认识物理现象,去分析物理过程,进而归纳和掌握物理变化规律。只有这样,我们对物理知识和现象的理解就会变得更透彻、更深刻,应用起来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当然,基础知识并不等于创造力,并不是知识越多、越丰富,其创造力就越高。实际上,只有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可能具有较高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