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旅游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旅游总结

乡村旅游总结范文1

(一)生态资源优势独特。

(二)陈化店地下水水质优良。

鄢陵县陈化店镇地下水储量丰沛,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其中微量元素锶和偏硅酸等含量均高于国家优质矿泉水标准。长期饮用,具有软化血管、降低血压、调节神经等功效;以之泡茶饮用,具有清爽止渴、消疲提神、促进代谢、消脂去腻、降血脂、降血压的功效。

(三)地理区位优势明显。

二、鄢陵乡村游发展采取的措施

(一)科学制定乡村游发展规划。

聘请省内有关专家和教授对全县的农家乐旅游资源开发、线路组合、宣传定位、发展步骤等进行全面规划设计,编制出《中国鄢陵农家乐旅游开发总体策划》。规划以“一花(鄢陵花卉)、一木(鄢陵苗木)、一水(陈化店水资源)、一草(草坪生产)、一果(樱桃、蟠桃等杂果)”五大资源特色为支撑,深入挖掘“彭祖养生文化、许由文化、三国曹魏文化、茶文化、鄢国古城文化”等文化资源,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把美丽田园风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结合起来,达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和谐统一。

(二)加快乡村游精品景区建设。

景区(点)是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们严格按照“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全力打造精品景区”的思路,切实加强乡村游景区建设,为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

2、柏梁花乡农家乐。该景区以柏梁镇蒋庄村为依托,以农村城镇化和景观建筑为载体,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计划建中欧结合式建筑110栋,积极开展农家乐旅游,让游客入农家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体验农村生活和花乡风情。目前,已建成布局考究、古朴美观、各具特色、风格迥异的中欧结合式建筑70余栋,农家乐接待床位400多张。

3、姚家村。该村花木种植历史悠久,品种众多,以蜡梅最为著名,素有“蜡梅冠天下”、“花园第一村”的美誉。历史上有名的“姚家花园”就座落于该村。近年来,该村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花卉生产,成为带动全镇乃至全县花木产业迅猛发展的专业村、示范村。目前,全村2743亩耕地全部种植花木。同时,姚家村人充分利用房前屋后、自家庭院的空闲地种植花木,建成了一个个各具特色、风格别致的花园式庭院,不仅美化了环境,又发展了“庭院经济”,增加了收入。

6、南坞清流河休闲景区。该景区以清流河为依托,两岸种植有蟠桃2000多亩,绵延20余公里,每年三月,两岸桃花都引吸着周边城市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长期居住在闹市里的人们营造了一个休闲娱乐、踏青赏花的“世外桃园”、绝世佳境。同时,清流河沿岸青年湖水面面积500余亩,大闸蟹养殖规模发展,每年秋季都吸引大量游客来此游玩品蟹。

8、陈化店茶文化一条街。该景区位于陈化店镇,陈化店茶史源远流长,茶文化相伴而生。景区以陈化店优质水资源为依托,已建成各类高、中、低档茶馆、茶舍100余家。

(三)加大乡村游宣传营销。

一方面,把鄢陵乡村旅游作为全县旅游宣传的重点进行整体包装推介。几年来,通过新闻媒体刊发宣传稿件200余篇;在河南电视台、许昌电视台以及周边地区电视台制作专题片30余期;在中国旅游报、河南日报、许昌日报等报刊开辟广告专版;在国际互联网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开通鄢陵旅游网站,全面介绍推荐鄢陵乡村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另一方面,牢固树立强烈的市场宣传营销意识,变“等”客上门为“请”客上门。积极组织人员组成促销团到各地进行面对面的宣传营销;连续多年参加全国旅游交易会和全国北方旅游交易会,并积极参加“河南风”推介活动;极力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记者、旅游界同行来鄢实地考察、踩线,推介旅游线路。通过以上措施极大地提升了鄢陵乡村旅游的知名度,打响了鄢陵乡村旅游的品牌。

(四)加强乡村游规范管理。

乡村游虽然起源于农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但并不说明乡村游给人的印象就是住房档次差、环境卫生脏、经营管理简单粗放。我们通过评选星级农家乐,引导农家乐经营业主完善配套设施,改善卫生条件,提高服务质量,农家乐旅游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同时,旅游部门联合工商、公安、卫生、消防等部门为农家乐经营者讲解服务规范、交际礼仪、饮食卫生、人身财产安全、消防安全、文明诚信经营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定期不定期对农家乐环境卫生、餐饮质量、收费标准进行检查。积极组织经营者先后到栾川、四川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培训,开扩眼界和学习经验。通过以上措施,有效地提高了从业人员的服务素质,确保了农家乐的服务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使农家乐经营者逐步向正规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三、鄢陵乡村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鄢陵乡村游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县乡村游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较差,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组织管理不够规范。我县乡村游发展正处在起步阶段,完善的发展机制还未形成,有关政策、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农家乐”接待点的数量多但规模小,档次较低,接待大规模的旅游团队少,旅行社为其提供客源少。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目前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道路两侧路灯、各种指示牌、景区内排水、排污设施及停车场、休闲娱乐场所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制约和影响了农家乐的发展。

(三)缺乏文化内涵,对民俗文化深度挖掘不够。“农”的特色、“家”的感觉、“乐”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真正由“农家乐”提供的具有浓郁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少,参与性强、健身绿色休闲项目的开发力度不够。大多数“农家乐”经营项目类同,产品单一,缺乏“农”的特色和风格;设施简陋、内容单调,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一个饭馆、一家旅店,缺乏个性化、多样化、参与性强的游乐项目,吸引力不够强。

(四)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在实际操作中,当地农民既是管理员,又是服务员,处于较为粗放的经营层面,服务质量和档次不高,严重制约农家乐旅游业的加快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组织领导。

紧紧围绕如何把发展乡村旅游与解决“三农”问题相结合,切实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组织领导,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文化素质,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一是把乡村游工作作为重点,对在乡村游发展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加强协调和指导。二是制定发展乡村旅游业发展规划,对乡村游发展重点乡镇制定工作目标、明确发展方向,提出具体要求。三是进一步加大旅游景区(点)开发的项目招商力度,打造景区(点)与乡村旅游项目结合的有效平台。四是出台发展乡村游的相关扶持政策,特别在基地建设、基础设施完善、人员培训、品牌宣传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奖励;重点扶持和发展几家乡村游休闲旅游示范点,作为全县乡村游发展的典范,切实起到示范引导作用。四是立足于长远发展,注重对旅游人才的培养,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快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同时不断提高广大村民特别是农家乐从业者的文化教育和文明素质,增强文明意识和开放意识,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促进乡村精神文明的建设,营造文明、和谐、有序的旅游环境。

(二)完善发展规划,突出特色资源优势。

在省、市“旅游立省”、“旅游立市”战略决策的指导下,按照鄢陵“旅游强县”建设的具体要求,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乡村游总体发展规划,认真抓好实施和落实。一是注重乡村旅游规划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做到因地制宜,突出优势,抓住重点,分步实施。二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考虑到当地的自然资源、文化特性、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有序推进,逐步完善。三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尽快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三)提升服务质量,打造鄢陵乡村游品牌。

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规范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提高乡村旅游的综合服务质量和水平。二是不断规范农户乐接待服务标准,进一步提高接待服务质量和水平。三是切实加强乡村环境整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为游客提供愉悦、舒适、安全的旅游环境。四是加大鄢陵乡村游宣传营销力度,通过参加促销会、推介会及在各类电视台、报刊、信息网站等新闻媒体制作专题、刊发稿件等方式,加强宣传推介,扩大乡村游的影响力。同时,将乡村游、休闲旅游列为旅游节庆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旅游线路,举办形式多样的乡村休闲旅游专场推介活动,全面打响鄢陵乡村旅游品牌。

(四)加大对乡村游发展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建议省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拔付一定资金用于支持乡村游项目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如:道路、污水排放及处理、公共照明、停车场、洗手间等公共基础设施。同时对乡村游项目的立项进行倾斜,使更多的旅游项目能够得到上级项目专用资金、贴息贷款、无息贷款的扶持,进一步完善现有景区设施,提升景区档次。

乡村旅游总结范文2

(一)乡村旅游与乡村旅游电子商务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吸引旅游者前往度假、观光、游览、休闲、娱乐和购物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乡村旅游具有乡村性、参与性、差异性、城镇居民为目标市场、费用低以及能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的需求性等特点。

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是指通过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手段, 实现旅游商务活动各环节的电子化, 包括通过网络、交流旅游基本信息和商务信息, 以电子手段进行旅游宣传营销、开展旅游售前售后服务;通过网络查询,预订旅游产品并进行支付;旅游企业内部流程的电子化及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等。

(二)农业与农业电子商务

农业是第一产业,是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生产活动。农业电子商务就是指以农业活动为中心而发生的一系列的电子化的商务(交易)活动,包括农业生产的管理、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电子支付、物流管理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等内容。目前,中国农业电子商务的应用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二、两者的融合点分析

旅游有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是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排列的,乡村旅游同样具备了这六要素。笔者以乡村旅游网为关键词,在百度搜索引擎上,浏览了一些较为知名的专业性的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如搜易搜乡村旅游、中国乡村旅游网、湖北乡村旅游网、南京乡村旅游网、齐鲁乡村网、52农家乐乡村旅游网等相关网站,通过比较和分析,总结出了这些网站的共同点:

首先网站的成立时间都较为晚,多数为2000年以后上线运营,达到规模化的多为2010年之后;其次,乡村旅游网站的地域性较强,除了像中国乡村旅游这样的全国性的网站外,其它都为地方性的,如各省的乡村旅游网站;再次,在网站的组合模块方面相似,大概都包含了旅游的六要素,在加上一些主题线路、社区交流、在线支付等;另外,几乎所有的网站都尚未开始建设手机APP、微信等移动平台。

农业电子商务发面,农业电子商务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出现,但是主要为信息型和产品销售型的网站。笔者以农业电子商务网为关键词,在百度搜索引擎上,浏览了一些大型的综合性农业电子商务网站,如中国农业信息网、农业电子商务、中农易迅、农商天下网、农业网、金光农业网、惠农178网,并对其共同点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首先,虽为综合性的大型网站,但是侧重点还是在信息和农产品的销售上,整个企业流程一体化的综合信息处理系统较少;其次,在网站的组合模块方面大致可以按照产业链分为产、供、销三个主要方面,辅之以在线支付、社区交流等模块;再次,跟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一样,移动平台建设滞后。

从以上对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和农业电子商务网站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和农业电子商务的模块有相互融合的地方:

乡村旅游的食、住、游、娱与农业的生产环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品尝特色美食和土特产品,住农家特色院落,参观和参与农业生产、体验独具特色的农业活动和节日等,这都发生在农业的生产环节。农业电子商务的生产环节包含内容广泛,大致可以分为农业环境信息、农业作物分布信息、农业活动及会展信息等。

乡村旅游的食、购与农业的销售环节有着密切联系。品尝并购买当地的土特产品和纪念品是每一个乡村旅游游客的特点,所以农业的销售方面主要涉及了农产品的供求信息、农业会展信息等。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融合点将乡村旅游与农业电子商务融合在一起,共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乡村旅游总结范文3

提及迤沙拉,这是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的一个美丽而特别的村落,它的村名就叫做“迤沙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进程,一种席卷全球的趋势――“旅游”,自2005年就在这里落地生根。但通过笔者数次对村子的实地调查中发现,村里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借助发展旅游的契机,基础设施在不断完善,客源市场在不断扩大,旅游接待能力也在逐渐提高。遗憾的是迤沙拉村的旅游开发定位并不明确,笔者在调查中看到开发项目多以民族文化旅游区为称呼,这里不同于风景名胜、城市古迹的景观型旅游,也不同于椰田古寨等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型旅游,而是应该围绕农村这一主题,因此笔者建议将迤沙拉定位为乡村旅游,以凸显其清新的田园风光和纯真的乡土文化气息。

一、迤沙拉的乡村旅游产品的现状

作为乡村旅游产品的最初形式――“农家乐”是20世纪90年代初形成的,最早雏形初现在成都郫县友爱镇的农科村,随着学界众多学者对乡村旅游产品进行了详细、全面的研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学者王宏星等人提出的乡村旅游产品模型的概念,进而把乡村旅游产品细化为核心产品域、辅助产品域和扩张产品域。这里的核心产品域包括“乡村接待和度假服务、乡村景观和乡村文化,基本属于农业旅游或农庄旅游的范畴;辅助产品域品是由本土的各种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员提供的产品,这些产品可以超越农业旅游或农庄旅游的范畴,如餐饮、工艺品、土特产品、特色活动等;扩张产品是乡村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一定规模后的产物,游客通过乡村旅游网络获得旅游信息、预订及其他增值服务,乡村旅游的从业者也通过该网络共享资源并开展营销活动”。

充分了解了乡村旅游产品的结构体系,再来梳理迤沙拉的乡村旅游产品,首先笔者先简述迤沙拉村的特别之处,这样也有利于分析其旅游产品的类型。其一,地理位置特别,这里距攀枝花市区约60公里,距西昌市约230公里,距昆明市约280公里,距成都市约840公里,最主要的是从攀枝花市区到这里,必须经过总发乡、上等坝、啊喇彝族乡、跃进水库、白拉古这几个村镇,同时弯弯曲曲的108国道是这里的主干道,绝对能让第一次来山区的游客感受真实的崇山峻岭。其二,气候环境特别,这里因属于南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同时受金沙江干热河谷热流影响,呈现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春干爽、夏秋多雨、干湿分明的特点,是“夏能避暑、冬能避寒”的休闲度假之地。其三,历史文化特别,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说迤沙拉拥有的美称,如“天下彝家第一寨”、“四川最大的彝族聚居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俚濮彝族第一村”,可见村子的名气还是很大的。那么拥有如此多美誉的迤沙拉也因历史悠久、文化样态丰富而称奇,从而成为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

按照乡村旅游产品模型的划分和笔者的实地调查,定位为乡村旅游的迤沙拉,其目前乡村旅游产品仅有观光型、休闲度假型和旅游购物型,且均处于相对初级阶段,而能充分体现乡村旅游特色的农事体验型、康体健身型在这里是非常缺乏的。

迤沙拉乡村旅游产品的核心产品域在学者王宏星的总结中主要是“在乡村景观中与当地村民共享乡村文化和乡村生活”,这类产品在迤沙拉是存在的,村里有居民自住的院落就地挂牌为“游客接待点”,可以说着便是典型的与村民共享乡村文化和生活的乡村景观。与此同时,在民居的基础上改建的农家乐也属于核心产品域的范畴。如果说农家乐和游客接待点是旅游六要素中的“住”,那么迤沙拉也有其他要素的存在。例如,“游”的体现主要在乡村景观方面,这里带有飞檐的红墙青瓦的四合院,院落之间错落有致的小巷则勾勒出一幅美丽又特别的乡村建筑景观;然而这里吸引力最大、卖点最大的“游”却不是村子里的建筑景观,而是具有江南丝竹的韵味,被称为“长在深山的一朵艺苑奇葩”的谈经古乐,这是迤沙拉村最典型、最特殊的乡村文化,并于2009年评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可惜的是,谈经古乐并未成为迤沙拉村旅游的核心产品,其自身传承就面临着诸多困难。

迤沙拉乡村旅游的辅助产品多为多样化乡村活动、特色化的乡村土特产品等,它们均属于观光型和旅游购物型的旅游资源,遗憾的这些辅助产品在迤沙拉虽然有,但数量少、品质低、处于待开发阶段。举例来说,迤沙拉的乡村活动目前以火把节为最隆重、最盛大的乡村活动,每逢农历六月二十四,村子里唯一的广场便集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村民,大家在这里不仅热闹得看表演,聆听谈经古乐这场音乐盛宴,也期待围绕着熊熊燃烧的火把跳上一段彝家舞蹈。其实每逢火把节的前后三天,家家户户也会去集市上赶集,这些不仅形成了迤沙拉特色的乡村活动,也造就了迤沙拉村村民的共同记忆。作为乡村旅游的辅助产品最大的功能便是增强核心产品的吸引力,在迤沙拉为人熟知的辅助产品除了火把节这一乡村活动,便是村子里的土特产品,山谷里的村子以农业为主要产业,除了种植常见的玉米、红薯等作物,更多的是依赖原先种植的烤烟,而今政策的扶持使得村子种植的农作物改为种葡萄,因此这里也是攀枝花市的葡萄基地和攀西阳光(一种葡萄酒的品牌)的产地。此外,这里毗邻的方山景区(地处四川攀枝花与云南楚雄永仁的交界)也因良好的气候条件和诸葛亮的传说故事吸引着众多游客,两地交相呼应,可以说是互为彼此的辅助产品。但是不管迤沙拉作为民族文化旅游进行开发,还是作为乡村旅游,缺乏的是扩张产品域的构建,即乡村旅游的服务营销网络,在笔者数次走访中,没有发现迤沙拉线上、线下的服务营销网络,甚至村子里的交通可以说不太便利,往返于迤沙拉村和平地镇的交通主要有私营面包车、私家轿车、私营三轮车,而没有公交或固定的班车,可以说自2005年至今十多年的时间,旅游交通这一基本问题在旅游开发的进程中并没有得到解决,可见其旅游发展进程的阶段和速度是何等滞后,但是反之也说明这里乡村的原生态保护得相对较好,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二、迤沙拉的乡村旅游产品存在的问题

如果根据学者王宏星的说法和对迤沙拉乡村旅游产品的现状分析,可以总结出迤沙拉的乡村旅游产品处于比较粗放的阶段。

(一)接待设施依然有待完善

据统计,迤沙拉村村容村貌的改建是经过验收合格的,在这里基础设施的水电能充分供给,因地形地势和生活习惯,太阳能的使用有效得代替了煤气的使用,村内道路、厕所也有所修整和改建。但是村内最主要的游客接待设施――农家乐数量少,且居住条件有限,设施依然有待完善,因农家乐多在农户自住的院落里划分出二楼的房间改建为标间,其软硬件的条件致使旅游的接待能力有限。

(二)产品供给丰富性有待补充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旅游,其观光、休闲、度假、求知、猎奇、尝鲜和购物都是多样的旅游需求,而迤沙拉自发展旅游以来,在产品的供给上类型较单一。来村里的游客多为攀枝花市市民,旅游目的多是采摘葡萄和搭配方山景区途径这里,极少数游客是因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而来,然而无论出于哪一种目的,一日游在迤沙拉是最为常见的。在旅游学上,我们知道一日游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却远远比不上“过夜游”,这也说明迤沙拉旅游产品的丰富性需要补充。

(三)产品的粗加工,未形成口碑和品牌

虽然迤沙拉已享有诸多美誉,但其旅游产品忽视内涵的挖掘,其品牌并没有形成。举例来说虽然迤沙拉的葡萄种植园、民居建筑都有特色,但旅游项目的设计局限在观光层次上,缺乏多样化、综合性、深层次的设计,且产品的特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次,迤沙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的区域自然景观、农业、文化资源是存在的,可是这些乡村旅游产品均缺乏参与性、体验性、趣味性和知识性,笔者认为这也是导致迤沙拉旅游发展相对滞后,没有形成口碑和品牌的根本原因。

三、迤沙拉乡村旅游产品的优化与升级

纵观迤沙拉的乡村旅游资源和乡村旅游产品的问题,笔者认为迤沙拉乡村旅游产品需要遵循多样化、特色化、可持续化的开发原则,进行深度优化与升级。在学者杨载田所提出的“开发一般要经历‘普遍开发――重点开发――创新开发’ 三个阶段”,迤沙拉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应该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重点开发、创新开发,探究围绕着旅游“吃住行、游娱购”的六要素来进行设计。

首先在“吃住行”方面,村里人的生活习惯虽然是一日两餐,但在旅游接待过程中也能为游客提供三餐,因此可以开发农家特色菜品,使之兼具彝家特色和汉族风味,当然也可以搭建自助式厨房,让游客在这里用农家料,做农家菜,吃农家饭。在住宿方面,应该提高农家乐的设施建设水平(厨房、厕所、客房)和服务质量,使之提高旅游接待能力。与此同时,由于村内的房屋建筑具有红墙、飞檐的特色,而农家乐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创新,如村里最具有规模的农家乐在院落围墙上就绘有彝家歌舞的墙画,除此之外,内部装潢上也可以搭配民族装饰,以形成主题式民宿。在交通方面,不妨搭建无缝式交通系统,建立镇到村的往返路线,以招募村民的面包车、三轮车为主;建立村到园、村到户的往返路线,以招募村民的马车为主,使私营制纳入集体管制的同时发挥乡村交通的特色化。

其次在“游娱购”方面,对于游玩和娱乐,迤沙拉的乡村旅游产品缺乏参与性、体验性、趣味性和知识性,如以乡土景观为中心的农事活动、节庆活动有待设计,以历史文化为中心的展示馆、教育基地有待修建,以人文情怀、非遗项目为中心的民族技有待展示、传承。在旅游纪念品的购买方面,目前迤沙拉主要以农产品为主,如果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度开发、创新开发,如依托向日葵开发花卉贴画、向日葵系列化妆品、葵花籽系列食品;依托特色民居开发拼图、模型等手工艺术品;依托谈经古乐开发音乐制品、文创产品;依托民族文化开发服饰、家居等民族工艺品。

四、总结

乡村旅游总结范文4

为加快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总结产业发展规律,探索发展模式,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优化发展环境,农业部联合国家旅游局实施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创建工作,2015年新认定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68个,示范点153个。自2010年启动实施以来,按照坚持示范创建与示范带动相结合、坚持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坚持系统开发与突出特色相结合、坚持设施改造与素质提升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地方自愿创建、自愿申报、省级推荐和专家评审,全国共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54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640个,培育了一批生态环境优、产业优势大、发展势头好、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一批发展产业化、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产品品牌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示范点,成为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开展的有力抓手,成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引擎。通过示范创建活动,引领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一是推进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示范创建工作认定的县和点所在区域都能够形成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带或集聚区,有效地带动了当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迅猛发展,在促进农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拉动国内消费、传承中华农耕文明、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国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80万家,2015年经营收入3500亿元,接待游客11亿人次,增长10%以上。

二是极大地调动了各地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以示范县、示范点为发展基础,各地纷纷编制专门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推动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三是拓宽了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的新渠道。据监测,通过示范创建活动认定的示范县和示范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主要经济指标在当地省市区都处于领先水平,年接待游客在100万人次左右,农民受益面在30%以上,从业人员中农民就业比例达到60%以上,从业人员30%以上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60%以上接受专门培训。

乡村旅游总结范文5

(沈阳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摘 要:近年来乡村旅游异军突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由于我国乡村旅游业起步较晚,尚处于初级阶段,其发展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政府的职能缺失是重要原因之一,通过梳理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找出我国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政府失灵情况,期望为相关旅游管理部门提供一定的决策支持。

关键词 :乡村旅游;政府失灵;思考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7-0263-01

收稿日期:2015-02-18

作者简介:常雪(1993-),女,辽宁省沈阳市人,沈阳工程学院,本科在读。

一、引言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异军突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大力开发乡村旅游产业,为农村提供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式,既可以满足广大乡村旅游者休闲放松、回归自然的需求,又是农民脱贫致富、大幅度提高收入的有效途径,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但近几年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却并不令人乐观。乡村旅游在历经了多年的快速发展后,游客开始减少、效益开始下降,衰败迹象日益显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基础设施落后,旅游产品开发模式雷同,产品缺乏个性和深度和文化内涵,价格竞争成为主要的手段,难以长久地吸引游客。由于,大多经营户处于低利润营运状态,根本无力进行再投资,维持现状尚属不易,产品的升级上档更是无从谈起。乡村旅游的低端产品特征,既是经营农户先天弱质性的结果,又与政府职能缺位有关。

二、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政府失灵现象

(一)政策缺位

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搜寻各地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旅游产品,这需要政府财政、金融、工商、交通、卫生、环保等各个方面的政策支持。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产业中一个相对年轻角色,政府方面对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统一的规定和相应指导,尤其是一些偏远贫困地区的政府机构,“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现象严重,导致很大旅游地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匾乏等,严重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法律规范缺位

依法治旅是保障旅游产业稳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法律制度保障。目前,我国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各地政府也较少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保护和管理,经营者经营无法可依,游客的权利无法得到保护,政府行政部门管理无章可循,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服务缺位

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政府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公共服务,然而,但由于大部分乡镇经济基础较弱,财力、物力有限,很多乡村旅游目的地公共基础设施缺失,公共服务缺位,交通设施落后。尤其是基础设施方面,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游客不能享受到“货真价实”的服务水平,从而影响游客体验质量。服务缺位已成为乡村旅游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

(四)规范引导缺位

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强有力的引导。但是,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存在各行其是、无序竞争的状态,地方保护主义、行业分割和短期行为的现象在各地不同程度存在,地方政府和乡村旅游经营者对本地资源状况的欠分析、缺规划、少策划、高评价,导致对分散的旅游资源缺少科学整合,凭热情盲目上项目、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城市化倾向、环境破坏现象严重,使得乡村旅游渐失特色。

(五)宣传缺位

由于乡村旅游刚刚兴起,知名度还不够高,宣传促销也多为自发和分散的行为,政府没有发挥旅游营销中的重要作用,不重视整体旅游地形象的塑造和宣传,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目前,政府大多采用静态图片与呆板文字相结合的宣传手段,尽管不少地区政府也建立了乡村旅游网站,但内容单薄、信息陈旧滞后。此外,节庆活动是政府进行乡村旅游宣传较多采用的方法,但各地大同小异,缺少特色,诸如此类的宣传无法有效而准确地传播乡村旅游信息,难以激发游客的热情。

三、总结

乡村旅游的发展涉及旅游企业、农户、政府、非政府组织等发展主体,纵观世界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的历史,政府介入发挥主导推动作用是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道路。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政府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政策性引导,通过实施优惠政策引导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第二,法律规范,通过法律法规加强对乡村旅游的规范管理;第三,资金支持,完善乡村旅游服务设施,做好乡村旅游目的地宣传工作。如何使乡村旅游规范发展,走上健康的道路,政府的作用极其重要,希望相关管理部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它将直接影响着我国农村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速度。我国乡村旅游业起步较晚,尚处于初级阶段,更需要政府扶持,政府管理部门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景明.“农家乐”发展中政府的“缺位”与“越位”.旅游学刊.

2006(3)

[2] 崔耘.借鉴发达国家政府干预经验,促进蓬莱乡村旅游跨越

乡村旅游总结范文6

关键词:苏州 乡村旅游 营销策略

目前,乡村旅游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已形成多功能、多元化和多层次的发展格局,发展前景越来越大。本文针对苏州乡村旅游中产生的诸多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归纳,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希望能探索出一条适合苏州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市场营销道路。

一、乡村旅游相关理论综述

1.产品整体概念理论。对于旅游产品而言,在核心层面要考虑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生理和心理需求的效用,主要表现为旅游吸引物的功能;在形式层面要考虑旅游景观、建筑、设施、线路等综合有形实物;在延伸层面要考虑提供给旅游者各种便利的基础设施、社会化服务等。

2.体验营销理论。体验营销是指企业通过让目标顾客观摩、聆听、尝试、试用等方式,使其亲身体验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让顾客实际感知产品或服务的品质或性能,从而促使顾客认知、喜好并购买的一种营销方式。从旅游消费者的需求结构看,旅游消费者在注重产品质量的同时,偏好那些能与自我心理需求引起共鸣的体验。

3.整合营销理论。对于乡村旅游而言,整合营销就是通过对各种营销工具和手段的系统化结合,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的理念,通过网站、媒体、会议、节庆、合作组织等积极推介、组织客源,进行市场推广。提供旅游者满意的并且愿意承受的旅游总成本,不仅包括其货币支出;通过多种渠道向旅游者提供详尽的信息和良好的售后服务,实现旅游者旅游的便利性;通过广告、人员推销、赞助和客户服务等同旅游者进行积极有效的双向沟通,建立基于共同利益的新型客户关系。

二、苏州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苏州乡村旅游资源状况。苏州市乡村旅游资源广泛分布于苏州乡村地区,主要分为:环太湖乡村旅游资源集聚带,中部水乡湖荡乡村旅游资源集聚带,沿江乡村旅游资源集聚带。苏州乡村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 75%,其中水域面积占到 42.5%。苏州乡村自然生态景观、乡村田园风光、乡村遗产与建筑景观、乡村产品与工艺、乡村人文活动与民俗文化等各种类型的乡村旅游资源已经融合为一个整体,构成了独具江南水乡特色的“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村景观意境,很多外地游客对此十分喜爱。

2.苏州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经过几年的发展和探索,现阶段,苏州乡村旅游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以西山明月湾、未来农林大世界等为代表的300多家乡村旅游点日益成熟,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品牌多达十几个,初步形成了生态休闲、参与体验、科技教育、民俗体验、文化休闲、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类型。

三、苏州乡村旅游营销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些年苏州的乡村旅游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由于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

1.市场调查分析不足,盲目开发。目前苏州市乡村旅游景区和项目的旅游促销宣传大部分只是走马观花,重形式而轻实效,重形象宣传而轻连续性的信息提供。苏州市乡村旅游景区虽然能通过接待过程对游客信息进行收集,但却很难掌握苏州市乡村旅游潜在游客的相关资料和需求特点,不利于景区开发拓展旅游市场范围。

2.乡村旅游城市化严重。苏州一些乡村旅游地对现行的比较流行的乡村旅游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理解不深,在实际的操作中往往忽视了乡村旅游的“乡村性”这一本质特征。所以苏州市的乡村旅游在实际的操作中必须以苏州市当地各个地方所发展的农业作为基础。

3.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品位不高。人们对乡村旅游的本质需求是回归和谐的自然以及传统的文化,现在的乡村旅游多采取以家庭和亲朋好友为主的自助旅游方式,大多乡村旅游的游客轻视体验和精神享受,反映出市场需求的初级化。苏州市乡村旅游景区的许多乡村旅游产品只是在原有农业生产和乡村景观基础上稍加改动和表层开发,忽视了苏州市乡村旅游中的乡土文化的内涵开发,忽视了苏州市乡村旅游对农村其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苏州市乡村旅游的很多景区由于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让游客感受和体验乡村旅游的形象,从而影响了苏州市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和苏州市乡村旅游市场发展的可持续性。

4.产品类型单一,体验性不强。目前苏州市乡村旅游中的乡村旅游产品的差异化和个性化与乡村旅游发展比较好的城市相比相对不足。从苏州市乡村旅游中现有的一些景区来看,苏州市乡村旅游中采取的较多活动仅仅停留在农家乐、农业观光等低层次的水平上,如旺山景区的农事体验区的乡村旅游产品类型特色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得不够鲜明,景区内的乡村旅游活动主要是多以果园采摘、农事活动为主,参与型与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产品相对较少。

四、苏州乡村旅游营销策略的改进措施

1.增加参与互动内容。苏州市乡村旅游的各个景区在乡村旅游产品中的产品或服务的设计、生产、消费的过程中,努力创造条件并让广大消费者参与其中,使他们对苏州市乡村旅游景区所提供的最终产品满意,通过角色的转变来激发消费者,使其生活形态得以改变,从而实现苏州市乡村旅游景区的旅游产品的销售。

2.以整合营销理念进行市场推广。有了好的旅游产品,不推广出去是没有用的,因此苏州市乡村旅游需借助于媒体宣传和推广苏州市乡村旅游的产品特色,引起感兴趣的人注意,苏州市乡村旅游开发的各个单位和景区部门应该和苏州市和全国的媒体合作,重点宣传,同时,苏州市乡村旅游部门可聘请名人担任苏州乡村旅游形象大使,配合旅游广告进行宣传。

3.构建主题文化村。苏州市乡村旅游中的苏州乡村资源的文化内涵及其丰富,因此苏州市乡村旅游部门可以借助这一优势将这种文化内涵挖掘出来,设计开发具有苏州市乡村旅游中的乡村特色的产品,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4.精心设计体验式产品。从乡村旅游的本质来看,“体验”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属性之一。作为乡村旅游者来说,单纯的走走、看看、玩玩,已不能满足他们了。他们更希望能够参与到乡村的生活生产中去,这样对于乡村文化的了解也会更加的深刻,也可以加深与乡村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5.整合各种感官刺激。感官式体验即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建立起感官上的体验,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使游客对于旅游景区建立认知的一种方式。在这一方面苏州市乡村旅游的有关部门或者景区部门可以采用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与嗅觉建立起感官上的体验,让游客可以听到苏州市乡村旅游中所涉及的乡村特有的声音,如犬吠、鸟唱、虫叫等,嗅到花香、泥土的清新等乡村的味道。

我国的乡村旅游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在这一大的背景下,苏州市的乡村旅游在新世纪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乡村旅游也成为苏州旅游市场的助推器、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参考文献:

[1]刘旭,骆高远.浅谈乡村旅游网络营销[J].科学与管理,2008,1

[2]冯清.乡村旅游品牌化战略初探[J].现代经济,2008,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