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等教育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等教育的概念

高等教育的概念范文1

>> 如何定义高等教育国际化:寻求一个本土化的概念框 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 高等教育国际化思考 高等教育国际化方兴未艾 浅谈国际化潮流下的中国本土化高等教育 本土生国际化: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视角 本土生国际化对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影响 旅游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道路 国际化――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与外延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相关探讨 浅析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现策略 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双语教学 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几点思考 澳门国际化高等教育绿色产业展望 捷克高等教育国际化变革及启示 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探究 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优先选项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课程建设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6]Kalvernark, T., et al. National policies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M] Stockholm: National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 1997: 10.

[17]Forest, J. & Altbach, P. G.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Higher Education[M]. Netherland: Spring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6: 345-396.

[18]Knight, J.& de Wit, H.,eds.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 Pacific countries[M]. Amsterdam: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1997:23.

[19]Futao, H.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Academic Profession in Japan: A Quantitative Perspective [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09,13(2):143-159.

[20]Altbach, P.G. & Knight, J.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Motivations and realities[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07, 11(3-4): 290.

高等教育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 生本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生本教育理念

1.1 生本教育概念

生本教育源于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教授主持)升本教育体系研究。郭思乐教授在全面总结中国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适应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学生现状的改变,真正有效地推动教育改革,促使我们作出从师本教育走向生本教育的改革。

郭思乐教授指出,“我们提倡的生本教育,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旨的教育。”“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我们称之为生本教育。”所以,升本教育的实质是实现生命的提升,承认人的发展的无限性,教育应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认为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应该发挥人的天性;特别强调人具有发展的需要,即尊重与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教育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需要。

1.2 生本教育主要观点

1.2.1 生本教育的理论基础

(1)人本主义思想。人本主义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突出强调人的重要作用,关注人的需要、情感、态度等内在特质,发挥人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人本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的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包括七个等级,从生理的需要一直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前一个层次需要的实现都是以后一个需要为基础的。所以,人本主义者认为教育教学活动也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把教师看成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促进者、合作者、辅导者、激励者,满足学生主体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需要。

(2)杜威的教育理念。美国现代教育的先驱约翰・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明日之学校》中提出“从做中学”、“学校即社会”、“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衔接与改造”等观点,重视学生原有经验及情境,强调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提倡“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由此看来,杜威的教育理念正是生本教育的有力支撑。

(3)“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与“教学做合一”思想。中国的儒家历来重视“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作用。《论语》中强调根据学生的年龄、气质、才能、志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即“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提出教育教学中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即“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孟子・尽心上》);“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陶行知在“知行统一”的思想影响下,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即学生的学习应该遵循客观规律,教师的教则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学,教与学都应该着重突出实践性。因此,在“做”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这也为生本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推动着生本教育朝着正规化方向发展。

(4)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认为学习是形成与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布鲁纳提出“发现学习”,主张建立属于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完善具有严密逻辑的知识体系。奥苏泊尔则提出“有意义的学习”,主张教育教学应该强调意义,防止机械学习。加涅也认为教育是学习的一种外部条件,其成功与否在于是否有效地适合和利用内部条件。这些都与生本教育的理念相吻合。

1.2.2 生本教育的主要观点

(1)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生本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自我价值。(2)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不歧视、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是生本教育的基本原则。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立性,拥有自己的思考系统,具备丰富的潜能和创新能力,所以,了解和认识学生,并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3)教学观:教学相互促进、提高。传统教学注重教师的教及教的内容,而生本教育则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改善教师教的方式,培养学生内化知识的能力、学习的能力。(4)课程观: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生本教育的课程观就是“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生本教育所说的课程应该包括校内课程、校外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基础课程、整合课程等等。具体来说,生本教育突出强调交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应该尽可能地简化,利用词汇语言、数学语言及艺术语言整合课程,通过活动与研究把各部分课程整合在一起,使各科课程本质化、综合化、活动化。

2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盲目性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往往具有盲目性。一方面,一些高职院校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认识不到位。在实际教学中,有意无意地在向培养“工程师”、“建筑师”等目标靠近,只强调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忽视其“职业性”。另一方面,有些学校遵循本科培养模式,通过压缩课程内容的形式,提前完成课程计划,同时,片面强调课程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忽视学生的素质拓展、能力的提高及个性的发展,严重违背了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

2.2 不合理性

一些学校开设的课程存在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表现为需要开设的课程不齐全,且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结构比例不协调,有的课程开设过多,有的课程开设过少,缺乏统筹规划。同时,各学科、各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性、可选择性及灵活性。另外,有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严重脱离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符合订单式培养目标的实现,没有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2.3 非实用性

一些学校的课程内容存在非实用性的特点。第一,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缺乏创新,其表现出来的知识与技能过于陈旧,跟不上社会的发展。第二,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所举例子也缺乏典型性与代表性,同时,例子与原理之间的先后顺序,即先摆出原理,然后用例子加以证明,严重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三,课程内容缺乏迁移性。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学生不能将一门课程的原理与方法合理运用于另一门或多门课程。

2.4 非主体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没有照顾到学生的发展特点及需要;课程呈现方式单一、呆板,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课程内容转化为教学的形式,比较陈旧,仍然是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所以,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合理发挥与实现。

3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问题的成因

3.1 重老师,轻学生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仍然重视教师的作用,重视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轻视学生的力量。所以,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的呈现形式等都以教师为本,突出强调教师的重要性。

3.2 重理论,轻实训

在课程改革中,理论课仍占主导,没有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落实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计划。片面追求职业教育的理论知识与理论研究,不把理论与实训相互结合是导致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的主要原因。

3.3 重传统,轻创新

在课程设置方面,一些高等职业学校仅仅遵照旧有的课程传统,挖掘不出太多的内涵,对现有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课程管理创新不够,未能通过课程改革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及课程的特色性。高等院校即使知道专业课结构及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但是却无力改变现状或不知道怎么改变现状。除了国家教育经费投入有限的制约之外,高职教育与社会、企业实际脱节,是造成课程结构与内容问题的重要原因。

4 高职课程改革原则

4.1 学生为本的原则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面向学生,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需要、兴趣、经验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将每个学生培养成职业能力强、创新能力强、自我价值发挥完善的综合实用型人才。学生为本的原则对高职课程改革提出了以下要求:一是要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灵活组织教学;二是要落实学分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从而满足学生的需求,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三是改变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将学习的责任交给学生,以教学评价多元化、综合化来适应不同学生的多样需求。

4.2 全面发展的原则

素质教育要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也应该体现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据此,高职课程改革就应该注重在课程整合中体现“敬业、诚信、人文、心理健康、公关、协作、环保”等素质及能力的渗透和培养;德育目标与专业教学目标整合,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德育隐性课程渗透,如制度性、关系性、校园环境、社区性等隐性课程的渗透;鼓励学生参与志愿者、社会服务等综合实践活动。

4.3 职业适应的原则

学生的发展包括了三个方面,即生理发展、心理发展与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往往更能体现学生的发展质量。而在课程改革中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有利于让学生充分认识职业,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推动自身社会适应能力。职业适应原则要求课程改革需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实训为主体的实践性教学的深入开展;重视实习实践活动,把实习管理与实训管理相结合起来;注重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发展订单式培养方式,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5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职课程改革策略

在综合考虑生本教育理念及高职课程改革原则的基础上,我们以江苏省南京市的南京某高职学校网页设计课程改革为例,提出切实可行的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职课程改革策略。

5.1 明确高职课程改革目标

南京某高职学校自2005年成立至今,坚持以“德国学习领域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改革,采用“行为导向”、“项目教学法”强化技能训练,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加强课程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做好“工作页”的方法,不断推动课程改革工作向前发展。该校的网页设计课程,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严格遵循《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范(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相关规定,着重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当今信息时代、从事动漫方向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该课程改革旨在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页设计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练掌握网页设计行业职业技能。

一方面,以社会、岗位需要为依据,进行充分的社会及行业企业需求调研,通过与企业人士的研讨来确定课程目标及目标体系,而不是简单照搬本科模式,或是凭空想象,要遵循科学的方法与工作流程。该校的网页设计课程主要介绍HTML及Dreamweaver的相关知识,并结合助理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相关内容,辅以动画制作、图像图像处理、网站构建等内容,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双元制”教学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重实践、重技能培养的办学特色。

另一方面,必须重视课程内容的构建,高职课程的内容不能单一地指向科学世界,必须要注意科学知识与人文素养的融合;其内容不能单一地指向技能维度,而应该指向三个维度:职业技能维、职业知识维、职业情感态度维,后者往往是在课程内容选择和设计时容易忽略的,但是它在职业素养中却非常重要。该校非常重视学生在网页设计专业上表现的动手能力,合理规划理论学习与实训学习的实践,利用66个设备先进的现代化实验室、28个配套齐全的校内技能实训车间、1200台计算机和130多个多媒体教室开展卓有成效的实践学习。同时,该校也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紧扣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争取在五年时间内培养出就业能力强、创新意识强、服务意识好的高职网页设计人才。

5.2 坚持生本教育理念为基础

生本教育提倡的是素质教育,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学生,具有以往任何教育都无法比拟的优势,能推动学生有效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构建完善的课程改革方案。该校经过卓有成效的网页设计课程改革之后,改变了之前上课听得懂,但是碰到真实的企业网页设计时,却并不能完全按照企业要求设计出具有创新性网页的情况,健全了生本教育理念,循序渐进地安排课程内容,即“精美网页欣赏网页设计基础Dreamweaver快速入门站点创建网页布局网页中文本与图像的运用HTML基础层叠样式表交互的表单应用插入多媒体组件使用模版和库”,确保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能使用,充分考虑学生的接收能力,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

5.3 改革教学方法

南京某高职学校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在网页设计课程改革中融入生本教育理念,与企业合作进行“订单式”培养。无论是在课堂中,还是在实训基地,该校的“双师型”教师都仅仅扣住学生的职业发展这一目标因材施教,采取目标教学法、网络辅助教学法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参与课堂,缩短教师的讲课时间,延长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同时加强与国外知名职业学校的合作,交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5.4 优化考核方式

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考核,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还可以根据结果进行教学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一般采用笔试的方法来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这种考核方式不适用于网页设计这门课程,因为网页设计是一门对动手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的课程。如果仅仅采用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会导致学生机械记忆理论知识,忽视对技能的学习。该校根据网页设计课程的特点,对该课程的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课程考核结合平时考核、实践考核、理论考核三部分内容,平时考核占总考核的30%,主要考查学生的作业、出勤率、表现情况及学习态度;实践考核占总考核的30%,主要考查学生的实训报告、课程设计完成情况;理论考核占总考核的40%,主要考查学生的专业化理论知识。通过这种考核模式,该校网页设计课程改革初见成效,学生的就业率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6 结语

总之,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从学生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学的重要性,强调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及经验在课程中的作用,推动各门课之间的衔接与联系,突出实训项目的必要性,最终建构起合理有序的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杨洁.试析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4):44.

[2] 陈玲,周静.生本教育理念下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探讨[J].全科护理,2010(5):89.

[3] 郭璇,陈红兰,王宇.浅谈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内涵与对策[J].江西化工,2012(9):101.

高等教育的概念范文3

[论文摘要]本文从质量概念人手,进一步分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社会以及学生三者间的关系,探讨了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内涵。

一、对质量概念的辨析

“质量”一词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因此,人们从不同角度赋予了它们不同的内涵。结合高等教育实际,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质量内涵进行辨析。

(一)质量产生与比较

质量总是与比较相关的,没有比较就难以评定质量。比较主要侧重两个方面:

一是纵向的比较,即与自身发展比较,质量围绕这一方面主要体现在是否“发展”的问题。

二是横向的比较,即与同类相比,这种比较解决“最优”的问题。

(二)质量的评判标准在于是否满足需求

哲学中讲的质量是满足某种质的规定性,即符合规格。另一种描述是:质量是“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度”。两种解释的不同在于前者强调了自身的特征,后者强调了客观评判的标准。但二者统一于符合质的规定陛的基础上满足客观需求。

(三)质量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

质量不是—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它是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它随着时间、地点、使用对象的不同而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和丰富。

二、对高等教育质量概念的辨析

《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是:“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影响它的因素主要是:教育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过程等的合理程度;教师的素养,学生的基础以及师生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

由于质量可以表述为实体固有特性满足相关方要求的程度,这一基本内涵对高等教育质量概念同样适用,因此,高等教育质量可以表述为高校毕业生通过高等教育过程,成为合格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后,成为合格人才,按我国《高等教育法》的概念,就是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但从教育本身的功能来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质量概念还必须包含以下内容:

一是强调评判主体的不同。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应从受教育者自身、社会需求以及教育者等方面评判,即大学生对高等教育满意、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满意、高校教师对学生满意。

二是强调评判标准的不同。高等学校不仅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培育人才,还要直接面向社会,传播先进文明,弘扬科学精神,推进社会进步等。评判标准应体现“成人”和“成才”教育并重。成才教育体现功利性,成人教育体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具体来说,功利性指高等教育在满足社会市场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效益、效应、效率、功能。成人教育指高等教育应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思想品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个性品质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自身和谐。

三、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探析

(

一)高等教育质量观首先体现在履行高等教育职能上

高等教育的职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因此,高等教育质量也必须体现在这三个领域。高等教育至今已具有公认的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因此高等教育质量的外延也应包括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质量和社会服务质量。其中,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科研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往往决定了社会服务的质量,因为高等教育通常是通过人才的培养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来为社会服务的。

(二)高等教育质量现的核心体现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上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使受教育者学会“人之为人”和促成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这就是说,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个性特长、兴趣爱好等种种潜质、潜力、潜能的发现、发展和发挥本身就是实质性目的。至于这种发现、发展、发挥的最终结果和效用,应主要体现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上,或者说追求个人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统一。高等教育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必须倾向于人的全面发展。

(三)高等教育质量观必须体现在内部的和谐有序上

从内在教育活动来看,高等教育质量可分为教学质量、管理质量和服务质量等。不少人把教学质量等同于教育质量,以教学质量替代教育质量,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教学只是整个教育活动中的一个方面或一种途径,教学质量也只是教育质量的一个方面,它主要反映了微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质量和学生学的质量。实际上,学校教育中的许多活动都具有教育意义,教学与管理、服务以及学校的软硬件环境、校园文化建设等一同构成了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和基本内容,共同实现着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体现了教育的质量。从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一人才的培养来看,它更是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与教书育人等共同活动的结果,它们的质量如何,直接反映和影响到教育水平的高低和工作成效的好坏。

(四)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必须体现在满足社会需求上

1.培养合格劳动力。从社会需求角度,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生产社会变革和发展所急需的、劳动力市场紧缺的人才产品。高等教育的质量如何是以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表现来衡量的,通常可通过毕业生就业率、特别是其职业收入状况等指标来考察。

2.开展学术研究、培育后继人员。高等教育的质量更多的是由师资的科研水平而非学生的成绩所决定的。科学院院士数、学位授予点数、研究经费数量及研究成果的多少等成为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学生身处高质量的学术环境中,必将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得到熏陶和培养,成长为学术后继人。因此,导师制、低师生比也成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另一重要指标。

高等教育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273-01

根据《教育大辞典》的释文: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按照这一解释,教育质量标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一般的基本质量要求,另一个是具体的人才合格标准。对高等教育来说,前者所指的是一切高等教育,都要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一般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结合,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入才;后者所指的是依据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所规定的质量要求,是衡量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化浪潮的兴起,高等教育质量的国家认可制度遭遇到了市场逻辑的严峻挑战,传统的符合国家法定标准的质量观遭遇到了满足顾客需要和符合市场适用性的冲击,高等教育面临着质量的危机。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上升成为了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各国政府不得不从政治的高度来重新审视高等教育质量。

在胡弼成的《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中,作者认为,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成活动,生产着特殊的教育产品。教育质量就是这种特殊产品――主体性教育的质量。教育质量观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两个转变”,即在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转变;在时间维度,从为“已知的社会”培养人才到为“未知的社会”培养人才的转变。以个转变为标志,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合规定性质量观阶段、合需要性质量观阶段和合发展性质量观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取决于社会时代背景、高等教育质量和质量评价主体三大因素,此处着重从质量评价主体的角度分析其演进的原因。包括质量评价的主体因素以主体需要为取向,主体因素的评价标准趋向于主体要求。教育问题不仅指人的发展的客观事实,更主要的是指主体依据一定的价值而作出的不同选择的有目的的行为,包括思想取向,兴趣取向,个性取向,发展取向,公平取向。

在王建华的《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管理的视角》中,作者认为,质量评估与评价基本上为高等教育领域所独有, 企业质量话语中不太常用,其他的一些概念, 诸如质量保证、质量保障、质量控制、质量检查、质量审核、质量监控等则是企业质量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在企业质量管理中原本分工明确、概念清晰的话语之所以到了高等教育领域就变得混乱不堪,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研究中,更上位的概念没有引入,下位概念由于抽象程度的不够,加之缺乏上位概念的有效统领,故而混乱。面对这种混乱的局面,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开始从全面质量管理切入,引入企业质量管理理论与文化。从传统的质量评估到质量管理的转变已是大势所趋,只有在广义的质量管理理念的指导下,高等教育质量才有可能实现持续的改进。如果没有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组织与质量文化的配合, 单纯的评估只能是死路一条。评估既无法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也无法改善高等教育的成本与绩效。由于高等教育质量本身的高度复杂性,想要客观定义高等教育质量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任务。高等教育质量定义的含混与模糊,给高等教育质量管理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失败,既说明了高等教育质量的独特性,也反映了构建独特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理论的迫切性。

在董泽芳、陈文娇的《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中,作者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多样性主要反映在三个层面:一是国家层面质量标准的多样性,二是专业层面质量标准的多样性,三是个体层面质量标准的多样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确定多样性的质量标准,首先有助于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学科分化相适应,其次有助于促进高校各安其位和办出特色,其三有助于满足不断增长的国民高等教育需求。我国现阶段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要求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这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是对符合时代要求的各种能力的要求,总体讲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讲则是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三是对人才层次的要求,即“高级专门人才”。概括而言,我国现阶段统一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也是当前国家对大学生的共性质量要求。构建多样性与统一性和谐统一的质量标准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唯一途径。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这一点:没有多样性的质量标准,用传统的单一的精英教育标准来衡量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教育质量,显然是不科学的; 没有统一性的质量标准,片面强调多样性质量就等于放弃质量要求,同样是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误导。

高等教育发展至今,寻求突破,不断进步是提高其水平的必由之路,如何制订一个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去保障实行,都是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更深入的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 《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98页.

[2] 胡弼成.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J].教育研究.2007.27(11):24-28.

高等教育的概念范文5

【论文关键词】大众化;地方工科院校;高等教育质量

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质量的挑战质量问题已成为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中的热点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教育转化,高校经历了以扩大招生、扩建校园为标志的外延发展。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高校如何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保证办学质量,这是当前高校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也是决定高校在激烈竞争中能走多远的决定性因素,更是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高等教育“量”的扩张与“质”的保障如何做到有效的统一,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核心问题。当今,高等教育的竞争既是发展速度的竞争,更是发展质量的竞争。发展速度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之上。借鉴世界教育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吸收国际教育发展实践的经验教训,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强调不仅要看当前,更要讲后劲;不仅要看规模,更要讲质量。

一、高等教育质量的新内涵

教育质量,主要是指教育满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发展和个体身心发展潜能需要的程度。一般认为,教育质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根据特定的时间地点,特定的学习者和他们的环境相对而言。同时,教育质量还是—个“发展”的概念,即教育质量随时代、实践的变化而发展,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实践特性。

高等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学者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颇多,其中余小波在《高等教育质量概念:内涵与外延》中提出:对高等教育质量概念的分析,需要在“质量”概念研究的基础上,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来进行探析。从内涵来看,它是高等教育产品和服务满足高等教育系统内外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从外延来看,既可从纵向上分为教育投入质量、教育过程质量和产出质量,也可从横向上分为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质量和社会服务质量,还可从教育活动上分为教学质量、管理质量和为教学提供服务的质量。

但是对于“什么是高等教育质量”仍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实际上,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不断发展的概念。1998年l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会议最后通过的大会宣言《2l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中提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质量是综合实力的结果,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其质量建设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动;教学和学术计划、研究与学术成就、教学人员、学生、校舍、设施设备、社会服务和学术环境等,还包括国际交往工作;知识交流、相互联网、教师和学生流动、国际研究项目等,当然要注意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和本国的情况。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认识,反映了进人21世纪,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专家对于高等教育质量概念的某些共识。

二、大众化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教育质量现状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学校走上了持续扩招的发展之路。十年持续扩招已使我国高等教育进人超常规跳跃式发展新时期和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因此,必须建立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价值观。(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提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除了共同的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之外,各有其特殊的培养目标和具体的培养规格,因而,也应当各有其具体的质量标准。重点研究型大学培养的是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的人才;地方工科院校要立足地方,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其办学特色必将以地域特色为龙头,地域经济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是地方院校确定人才培养计划的主要依据,也是形成学科特色的基础,所以,地方工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的模式类型及其规格等方面均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地方工科院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所需人才的任务,需要积极探索教育改革的新思路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是全社会极为关注的问题。地方工科院校由于受管理体制、地理环境、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的影响,有自身的特点和不同的特色。现阶段从实际情况看,地方工科院校普遍存在知名度低、经费不足、师资队伍较弱、实验设备短缺、科研条件较差等问题,很多地方工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仍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传统意识的灌输,忽视现代意识的熏陶;注重正面的政治思想教育,忽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面对着经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目前我们培养的学生就很难适应全球化时代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但是地方工科院校规模较小,归属地方领导,便于管理和改革,毕业生分配去向明确而具体,易于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目标。

目前,如果地方工科院校与国家部委所属院校专业设置重复,人才培养规格相同,办学路子一样,就会失去存在的必要。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如果地方工科院校能够找准自己的适当位置,在不同的层次上办出自己的特色,为地方服务,就能发挥国家部委所属院校所取代不了的作用。地方工科院校与国家部委所属院校相比有许多不足之处,加之以招生和分配制度为突破口的改革进一步深化,迫使地方工科院校与国家部委所属院校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所以,只有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才能化劣势为优势,不断壮大自己。大众化教育阶段,扩大招生规模为地方工科院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在扩招的压力面前,为保证新生的教育质量和生活秩序,高校的工作计划要做出重新安排,想方设法增大容量。高校要抓住机遇,改革高校体制,在主动吸引和鼓励地方政府、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采取多种形式拓宽思路,积极融人到社会生活中去。

三、地方工科院校教育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对于地方工科院校而言,一方面教育需求持续大幅度上升;另一方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呼声日益高涨,两者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考察近年来地方工科院校教育质量,十分令人担忧。许多用人单位求贤若渴却感觉优秀人才“娶”不进门;大学毕业生为求职四处奔波,最后抱怨“婆家”太少。据调查,

1999年、2000年高校扩招幅度平均为30%左右。90.9%的被调查者认为,扩招后教育质量有所下降,54.5%的认为有明显下降,近10%的人认为有大幅度下降。反量问题已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实现“扩大规模”到“提高质量”的转变已成为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发展最为突出的问题。目前,我国地方工科院校教育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有:教育质量概念不清;高等教育质量意识不够强、不够明确;质量管理思想落后;质量管理方法、技术落后;教育督导评估监控力度不够等。

通过研究分析,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办学质量定位的误区。一些地方院校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办学层次和培养目标,盲目仿效和跟随名牌大学。在学校定位和专业设置上,有“高、大、全”的倾向,给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二是学生来源质量堪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在一份材料中说,将中国l0年前出去的学生和近期出去的学生素质相比较,可以感觉到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近年有所下降。三是教师队伍现状不容乐观。先期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国家的经验表明:保证教师数量按一定比例的增长,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质量实现的首要条件。目前我国地方院校教师队伍,除了数量不足之外,还有一个知识更新和综合素质再提高的问题。四是教育资源普遍不足。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教学资源已相当紧缺。教学仪器设备不足,学生实践环节受到影响。五是管理模式陈旧而且单一。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许多人仍以精英教育阶段的标准来衡量和评估大众化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质量。而未从质量与数量、质量与人才要求多元化等方面进行全面认识,未能考虑教育质量的时代性和相对性。

四、保证地方工科院校教育质量之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在今后一个时期究竟如何保证地方工科院校的教育质量呢?笔者认为,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所需人才任务的地方工科院校,必须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指导思想,加快教育工作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

(一)找准办学质量定位

不同层次高等学校的质量标准,既有共性的一面,又有差异的一面。地方工科院校在把握质量建设的定位时,必须抓住其层次类型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要求:一是“地方性”。能否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密切结合,服务的水平与功效如何,是衡量其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尺。二是“教学型”。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如何,是评价这类院校办学质量的核心要素。三是“应用型”。这类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很好地适应工作需要,是衡量这类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基于上述分析,地方工科院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学校办成区域性人才培养的基地、科学研究的中心、社会服务的中坚和精神文明的典范。

(二)建立“一专多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在全球化时代,由于知识与技术的更新速度大大加快,综合、交叉、边缘学科不断涌现,信息高速公路的各种成果使任何人都无法接受所有的知识,这要求该时代的人才不仅要有相应的专业特长,能在某一领域做出特殊贡献,还!识有广博的知识内涵和对各种高新知识与技术的系统掌握、融会贯通、互相渗透、综合运用的能力,以增强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地方工科院校必须紧随时代潮流,立足自身改革和发展,在专业教育与通才教育有机结合的基础上,积极调整专业设置,拓宽专业口径,由培养专业型人才向培养复合型人才过渡,使育人模式由过去的单一型转化为“一专多能”型。

(三)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教师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

目前,我国各高校一方面师资严重缺乏;另一方面,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尽合理,稀缺的师资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笔者认为,对教师的管理服务工作要突出五个重点:一是师德教育要常抓不懈;二是注重提高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三是模范遵守教学行为规范;四是全力支持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五是高度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作为地方工科院校,既要为教师提供服务,也要实施有效管理,这是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机制有序运行的需要。

(四)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

我国在教育上的投入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差得很远。没有足够的与高校扩招规模相适应的教育经费,何以提高高等教育培养质量?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加大投入,使教育经费能够在制度法规上得到确实有效的保障。目前地方高校的办学经费来源基本渠道是政府拨款和学费收入,这两者加起来也不足所需经费的1/2。政府是教育投资的最大收益者,按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政府应尽最大努力补上高等教育经费的缺口,保证高校基本的办学条件。政府也可以让投资者适当获利,吸引社会闲散资金投人高等教育,启动高校后勤社会化,鼓励支持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

(五)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与现代化

高等教育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高等教育本质;方法论;教育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人对高等教育的本质产生了很多的疑问,于是乎有人提出我们有必要单独研究高等教育的本质,这一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虽然大家在研究教育本质上达成了共识,但在研究高等教育本质时对高等教育的本质却有着多种多样的观点。研究高等教育的本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高等教育,也对高等教育的实践活动大有裨益。所以我们必须弄清高等教育的本质,达成统一意见。

通过研究中国学者目前对高等教育的本质的工作,总结他们取得的进展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展望我国研究高等教育本质工作的未来。

一、高等教育本质研究的阶段

在高等教育学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的本质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实践也会对高等教育本质的研究产生影响,而中国不同时期对高等教育的本质的研究的不同特点也是很大程度上因为不同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不同发展程度

通过分析中国这些年来对高等教育本质的研究,发现可将其发展历程总结成三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

这一时期大致是1994年到1995年的两年时间。在此阶段,对高等教育本质研究的方法可分为两种,有些人认为应该由教育的本质出发,类推出高等教育的本质,剩下的人认为应该使用历史考察法来研究高等教育的本质,而且剩下的人中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本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不同的。这些人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高等教育的本质,于是他们研究出的高等教育的本质也很难达成一致。

总而言之,在这一阶段,对于高等教育的本质研究才刚刚处于兴起阶段,研究者们会选用不同的方法研究高等教育的本质,另外在这一时期,更多的人主张用教育的本质推出高等教育的本质。

(二)相对沉寂阶段

@一时期大致为1996年到2001年。在这一时期,依然有很多研究者在研究高等教育的本质,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分析了何为高等教育的本质,虽然他们并没有发生争论,但是他们也没有关于高等教育的本质达成一致的观点。在这一时期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的本质的文章很少,在少有的关于高等教育本质的文章中,作者重点批评了在高等教育本质的探究过程中,有人提出的“政治论”以及“经济论”。

总的来说,在这一时期,研究者们已经明白想要高等教育的本质研究是建立高等教育基础之上的,他们研究高等教育本质的方法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热烈讨论阶段

这一时期大致是从2002年到今天的这段时间。在这一时期,对高等教育本质的研究进入一个繁盛的阶段是受到了高等教育实践的影响。从上世纪末开始,中国的高校开始扩招,越来越多的人会接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实践出现了很多问题。为了解决高等教育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许多人将目光放在了对高等教育的本质研究上。在这一时期关于高等教育本质的文章越来越多,通过对这些文章的研究,可发现,他们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研究视角多元化。在这一时期的文章中,很多作者都是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比如高等教育学、管理学等。不同的研究视角导致他们得到高等教育本质的结论是很难达成统一的。

第二,研究的方法变得越来越丰富。在高等教育本质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不由的思考高等教育和教育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关于它们的关系大致有两个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只是教育的一个分支,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喜欢用教育本质推出高等教育本质的人都持第一种观点,坚持第二种观点的人在研究高等教育本质的过程中使用的方法都表现着高等教育本质是很特殊的。

第三,有人开始进行反思。这一时期,研究者们不仅仅是研究高等教育的本质,他们开始反思过去对高等教育本质的研究,并将它们写在文章中。在这些对高等教育本质的研究的反思文章中,有的是对国内的高等教育本质的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还有一些事对国外的高等教育本质研究的回顾。

第四,开始阐述高等教育本质。在一般情况下,我们研究一件事物的本质必然是先研究这件事物的基本概念,然后确定研究它的方法,最后再提出研究路径。这是研究一般事物的过程,对高等教育本质的研究原本也应该遵循这一基本规律,但事实是一些人已经开始阐述高等教育的本质,当然他们发表的只是自己的观点,这一时期的研究者依然没有在高等教育本质的问题上达成一致的观点。

二、高等教育本质研究取得的进展

高等教育本质的研究无论是对高等教育的相关理论还是对高等教育的实践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弄清楚高等教育的本质内涵。在目前对高等教育本质的研究中还没有达成一致观点,但是总得来说,可以总结成以下四种观点。

(一)双重属性说

在很早的时候,有关学者在研究高等教育的本质时就对高等教育的属性产生疑问。在现实生活中,高等教育到底扮演一种什么样的角色,它是一种生产力,还是上层建筑?最后由于早前人们认为高等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于是人们参照教育的属性定义了高等教育的属性。关于教育的属性,许多专家进行了争论,但是很难达成统一意见,最后有人提出教育既是生产力也是上层建筑。高等教育于是就具有双重属性即既是生产力也是上层建筑。

(二)动态性说

在研究高等教育本质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明确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不是变化的。问题的答案只有“是”与“不是”两种。这两种观点都有人推崇。推崇第一种观点的人认为:高等教育的本质是变化的,高等教育的实践是不断变化的,高等教育的实践是一种客观事物,作为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高等教育本质自然而然会随着高等教育的实践变化而变化。推崇第二个观点的人认为: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不变的,高等教育的实践在不断的变化着,但是在变化中总是有不变的东西,高等教育本质之所以是本质也恰恰因为它是不会随着高等教育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两种观点中,第一种观点就衍生出了高等教育本质的动态性。在这一学说中,高等教育本质在过去、现在以及未来都是不同的:过去早期的高等教育是为了培养高水平的优秀职业人员主要是通过传授以及探究高深学问。现在的高等教育的主要是培养出一批很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以及具有很好的职业素养的人,这就体现了这一阶段高等教育的本质更多的是强调专业性以及职业性。未来的高等教育将会更加注重传授的知识的高深程度,应该在学生可接受范围内尽量增加传授知识的难度,更多的是进行学术上的研究,于是未来高等教育的本质就更加注重学术性以及高深性。

(三)文化本质说

研究者在研究高等教育本质时会强调高等教育的文化本质。研究教育的人在研究过程中会关注教育和文化的关系,经过他们的研究,教育对文化后会产生一些作用,这些作用大致是传承、选择、批判以及创新。因为之前就有人认为高等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所以高等教育本质的研究者们从不同教育探讨总结出的高等教育的文化本质和教育的一样,高等教育对文化的作用也是传承、选择、批判以及创新。

(四)集多方面为一体的本质说

在研究高等教育本质时,有人提出,高等教育应该只是育人的,它承担着传授高深学问、培养人才的职能,还有人提出高等教育应该是专门研究高深学问的,当然还有人认为高等教育不可能与社会相脱节,它应该是服务社会的。总结以上观点,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本质不应该是单一的,它应该是集研究高深学问、育人以及服务社会为一体的,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传递知识和技能而展开的教学、管理、服务以及科研等活动,是一种社会关系的综合。这种集多方面为一体的本质说算是比较全面地概括了高等教育实践活动,但是其中有些地方的正确性还值得商讨,比如,这种观点还是将高等教育归属于教育的一部分,没有认识到高等教育和教育在概念上就是有区别的,也没有区分高等教育的概念和高等教育的本质,最后将高等教育总结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也不是十分令人信服的观点。

三、高等教育本质研究的展望

在上面的内容中我们已经明确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关于高等教育本质的研究的大致状况,在这之后我们要明白高等教育本质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向。通过总结之前高等教育本质的研究工作,笔者认为高等教育的本质研究工作未来的发展会有以下趋向:

(一)确定高等教育本质的内涵

在中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本质研究中,许多人都持有不同的观点,有的人之间可以就高等教育本质进行交流,但是有些人的观点之间就是不可交流的,原因所在就是前一种人与人之间关于高等教育本质的内涵的观点是一致的,后一种人与人之间关于高等教育本质的内涵的观点是不同的。

在目前阶段,中国研究高等教育本质的研究者们就高等教育本质的内涵还没有达成非常统一的意见,可以说是大家的观点是不尽相同,对高等教育本质的内涵认识还不是很清楚。中国研究者们对高等教育本质的内涵各执己见就导致他们研究的对象就会呈现多元化的结果,也就是他们也很难关于高等教育本质达成一致的观点。有些人将高等教育本质的内涵理解成什么是高等教育,还有就是高等教育是什么。高等教育是什么又有许多更加细致的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在实际中高等教育是什么,高等教育可能是什么以及高等教育应该是什么。那高等教育是什么以及什么是高等教育之间有没有区e呢?答案是肯定的,什么是高等教育表现的是高等教育的定义,而高等教育是什么反映的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在实际中高等教育是什么以及高等教育可能是什么,最后高等教育应该是什么,这些疑问涉及到研究者对高等教育的本质到底是如何理解的,高等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一还是多。

“高等教育是什么”表现的就是高等教育的本质。既然是高等教育的本质,那么尽管不同时期高等教育有着不同的特点,高等教育本质都是不变化的。高等教育本质的内涵是多方面的,高等教育包含不同时期的,有过去的、现在的以及未来的,不同时期高等教育是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的,这些不同特点都是一些表象因素所呈现出的,而骨子里的却是不变的,骨子里不变的就是高等教育的本质。

(二)寻找适合的研究方法论

针对方法论,探究者一定要找到合适的研究方法。研究的方法论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正确的观点,研究高等教育的本质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因为只要方法论正确,不同的研究方法都可以探究到高等教育的本质。

在目前的这个阶段,研究者们对于研究高等教育本质的方法论持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高等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是教育的一个分支,是教育的一个下位概念,所以我们在探究高等教育的本质的时候我们应该从教育的本质出发,其中甚至不乏有人直接认为高等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是完全相同的。还有的认为相对于教育而言,高等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所以我们应该在探究高等教育的本质的时候摆脱教育的本质的束缚,寻找到时候研究高等教育本质的方法论。

我们可以发现,以上两种方法论都会涉及到高等教育和教育的关系,于是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下教育。教育因为空间的不同可以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其中在人们的普遍意识中学校教育是占主体的,一些人意识里的学校教育就是学校教育的代名词。学校教育又会因为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划分为初等教育、高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在空间形态上教育就有着很大的区别,即使学校教育划分的不同阶段教育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原本教育学概念只是为了在大学科上与其它的学科有所区分,而在教育学本身的角度思考问题,教育知识是一个类概念,我们在研究高等教育的本质的时候不能将教育的本质直接用在高等教育身上,更不能将教育的本质和高等教育的本质相同作为方法论来进行探究高等教育本质的工作。

研究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一个非常严谨的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是环环相扣,即使之后的过程都是正确的,但是之前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也会导致整个过程的失败,例如在找到研究高等教育本质合适的方法论就一定要在明确高等教育本质的内涵的前提之下,想要弄清楚高等教育的内涵就必须明确高等教育的概念。只有保证从一开始的每一个过程都是正确的,最后研究者们才能真正探究到高等教育的本质

结束语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研究高等教育本质就经历的不同的发展阶段,这和高等教育实践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发展特点所导致的。在研究高等教育本质的过程中,不同的研究者有着不同关于探究高等教育本质的方法论的观点以及关于高等教育本质的不同观点。未来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投入到研究高等教育本质的队伍中,他们应该在明确高等教育本质的内涵之后找到合适的研究高等教育本质的方法论。

参考文献:

[1]马颖. 文化流视域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研究――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本质、宗旨和实现过程的解读[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90-92+107.

[2]丁俊苗. 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三个阶段与高校新的历史使命[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01):1-6.

[3]何文晓. 高等教育合理存在的哲学基础――兼论高等教育哲学的政治论与认识论[J]. 教育观察(上旬刊),2013,(08):5-7.

[4]衣俊卿. 回归大学的文化本质 凸显大学的文化功能――关于大学本质和功能的文化哲学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2007,(02):21-24.

[5]袁洪志. 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前景――兼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本质特征[J]. 江苏高教,2003,(02):45-48.

[6]何云坤. 高等教育的发展动因与适应性变革的限度――高等教育的本质存在与变革发展的本质规定问题研究系列论文之四[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1):123-129.

[7]何云坤. 高等教育的两对基本矛盾和两条基本规律――高等教育的本质存在与变革发展的本质规定问题研究系列论文之三[J].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04):133-142.

[8]何云坤. 科学文化进步机制是高等教育变革发展的内在本质规范和根本制约机制――高等教育的本质存在与变革发展的本质规定问题研究系列论文之二[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2):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