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等教育心理学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等教育心理学内容

高等教育心理学内容范文1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应用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研究学校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正如现代语言学博士H.H.Stern指出“没有可以不懂得心理学教学理论而教授语言的”,所以对于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而言,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有助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使学生学以致用。

一、介绍

(一)教育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学科。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科和教育学科交叉的产物,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和学生及其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其重点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或研究所得应用在教育上。教育心理学主要侧重于正常学生群体的心理规律的研究,考察这些学生在常态的教学中是如何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教育心理学可应用于设计课程、改良教学方法、推动学习动机以及帮助学生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因此,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对高职学院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英语教学

高职是和本科教育不同类型层次的高等教育,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等一线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随着近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专业能力的拓展及今后的就业留学都有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不少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对英语兴趣不浓厚,对英语学习自信心不足,学习上有畏难情绪,缺乏明确目标,学习上非常被动,学习习惯差,有的甚至自卑感较强,不敢开口,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不小难度。

二、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

(一)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是由二十世纪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桑代克提出的,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教育界处于主导地位。其代表人物还有著名教育家华生、斯金纳等。其主要贡献是对在教育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了相对客观的研究和分析,对学习的规律、动机、实质进行大量研究,提出一系列理论及学说。如斯金纳曾提出“操作性条件作为一科学系统应用在日常教学当中”,对促进世界传统教学的发展与改革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最早发源于德国格式塔心理学,该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一套完形说,与当时的联结说形成对立。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有著名学者贾德、布鲁纳、奥苏泊尔等。该学派建立了“完形———理解、领悟、认知———发现科学学习说”理论,肯定了认知及意识的能动作用。现代认知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即是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就是一个有意义的建构过程。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教育思想相对立,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及马斯洛。此学习理论基于自然人性论,主张人格或人的自我实现,相比于理论学习,他们更注重个人情感的熏陶及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罗杰斯在《自由学习》中曾说最持久且最深入的学习模式为自发学习,马斯洛在《心理学的依据和人的价值》中指出,个人人格的有效形成往往来源于自我压力。

三、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提高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效果

(一)运用联结主义学习理论提高英语听说教学效果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以刺激———反应为原理的机械性语言操练,即为学习者提供语料输入,然后使他们能运用所掌握的语料进行语言输出的过程。无论是强调语言机械训练,认为一种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通过反复不断的练习的听说法,还是把外语学习归结为刺激———反应过程,强调图像和录音的相互联系和作用而达到语言习得目的的视听法,都频繁用到听、说这两种输入和输出的技能。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可以运用视、听、说等手段积极刺激学生,引发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并且用情景法和交际法强化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化为自己英语运用的能力。

(二)运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效果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寻求知识和信息加工的过程,知识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根据自己原有的经验、知识重新建构自己新的认知体系。而人们进行阅读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运用已有知识对新信息进行理解;二是借助社会、文化等背景知识和有关专业知识及逻辑思维能力,对信息的再加工达到深层次理解。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广泛接触世界各国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等知识,拓宽视野,扩大知识容量,调整知识结构,弥补学生词汇量不够的短板。另外,教师与学生积极交流,学生与学生合作学习,以便最大限度使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影响教学效果。

(三)运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高英语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即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外部因素都是通过学生这个内因起作用。真正具有持久活力的学习动力来自于学生的自身兴趣及由此所产生的求知欲,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认识这一点,尽量创设一个让学生感到安全、轻松,消除学习压力和负面情绪的环境,敢于表达自己,勇于改错,主动表现自己,最终激发英语学习兴趣,达到教学效果提高的目的。

(四)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智力因素一般包括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等内容,非智力因素包括态度、意志、刻苦性、信心、心态等内容。诚然,英语学习好坏与智力因素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但是实践证明,非智力因素对于英语的成功掌握更加重要。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不怕困苦;培养学生集体的观念,互助合作;培养师生和谐的关系,教学相长。只有多管其下,英语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利用一些著名理论干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

马斯洛需求动机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安全的需求,被认可的需求,归属感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与学习者需求相关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体会到自我实现,从而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的,即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且遗忘进程并不均匀,起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遗忘量先大后小。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此规律引导学生学习并及时巩固和复习当天的知识,对于需要大量记忆的英语学科来说发挥最大的学习效率。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核心理念是教师对于学生的鼓励和期望能给学生以良好的激励,以此提升学习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教师可以大力鼓励学生,给予正面表扬,多注重进步的方面,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良性发展。

四、结语

21世纪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黄金时期,社会的飞速发展必将促进跨语言跨文化的人际交流,而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更应该顺应时代的变迁与发展,积极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深入研究英语教学理论,善于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学生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

[2]孙丽娟.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研究高职英语教学[J].语数外学习,2013,02.

[3]张子一.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探讨高职英语教学.[J].中国信息化,2013,05.

[4]朱纯.外语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王琦.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0,53.

[6]胡春洞,王才仁.《外语教育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高等教育心理学内容范文2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英语教学 启示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这30年期间。此理论对我国教育心理学界和学校教育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变化和发展规律的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最早只是仅仅将心理学的原理应用于教育的一门学问,随着各国教育家对此理论的重视和不断研究,它逐步壮大成为了心理学的一门独立分支。它研究的对象是受教育者在一定条件的学校教育下,积极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了全面发展的个性品质和道德行为的规律。据调查研究显示,教育心理学涵盖了学习心理、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心理学、课堂动力和管理与纪律、学习动机、学习的测量与评价等主题。本文预研究教育心理学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和作用。

教育心理学是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基本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包括:学生心理的研究,教师教学心理的研究,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教及教学活动组成一个特殊系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无时无刻不受教育活动的影响。同时,教与学的成效,又反作用于教育活动。教、学、教育活动三者,构成了一个“互动系统“(interactive system)。教育心理学研究互动系统中师生的心理现象和规律,让这个系统运行更加高效,系统结构更加完善,系统内的关系更加和谐。

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中国是一文明古国,在古代的教育实践中,开始萌发了教育心理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孔丘、苟况、墨翟等思想学家的著作中,已有不少的教育心理思想。相关因材施教的有:“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的叙述。中国古代思想学家的这些教育心理思想,到了汉、唐、宋、元、明、清各朝代虽然在不断的充实和发展,但仍然没有形成严密的知识系统,并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心理学成为中国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清朝末年间随着师范教育的兴起而出现的。在学科的心理学方面研究工作,20世纪20年代也相继开展起来。20世纪70年代也是中国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重新得到恢复,并不断发展的时期。

二、教育心理学对语言教学的影响

就学习的理论而言,教育心理学可以总结概括为行为主义、认知论和人本主义三大主流学派。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习以刺激――反应的原理从而形成了机械性的语言操练,是语言知识的灌输,目的就是使学习者形成一种新的语言习惯。外语学习归咎到底就是为了学习者提供语言输入,并使他们能运用所掌握的语言来进行语言输出的过程。Krashen提出,促进语言习得的前提就是教师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为学者提供最佳的语言输入上。他还列举出了最佳语言输入的四个必备的条件。简而言之,输入的内容应该是可理解的,不应过分强调语法。认知学派的基本理论就是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引导学生用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主来构建知识。其图式理论成为了现代认知学派的核心。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图式理论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激发学习者的相关图式来帮助他们对输入的信息进行预测和分析,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从而加强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重要分支。建构主义认为,在教育的各环节中,学生成为建构知识的主体,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以及知识的灌输对象。交互是建构意义中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堂里最有价值的活动就是学生们组成小组和集体间相互的交流,共同形成知识。

行为主义产生了自我管理、自我言语等方法。虽然早期自我管理还是更多地以操作性条件反射为基础,近来的自我管理开始含有认知的成分。自我管理的过程是这样的:教师先采用传统的行为分析法,塑造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然后将这种外在的控制逐渐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控制。另一种偏向认知的自我控制技术是自我言语。鲁利亚发现儿童年龄的成长,可以不靠成人教学,而靠对自己行为的信息来改变行为,所以自我言语很重要。自我教学训练可以帮助教师对冲动性儿童进行训练。先由教师出声示范如何完成任务,然后让儿童教自己完成任务,由出声直到无声完成任务。

国外的教育心理学研究技术也有了许多新的进展。如利用网络,网络具有方便,受众广,成本小等特点,许多教育实验都可以利用网络完成。再比如通过生理测量,进行教育心理学实验。如采用瞳孔放大(pupil dilation)和脑自发电位两个生理指标,研究认知负荷。

当代教育心理学开始更多地关注个体的认知、动机、情绪甚至情景,整合已经成为教育心理学的主流趋势旧。结合新的技术,未来的教育心理学将会是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相互融合的一门学科。

三、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学习现状

英语教学是师生合作的共同活动。教师为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对教育心理学进行研究,从而了解学生英语学习的规律以及语言技能发展的过程、影响着学习者的心理因素和学习者心理的个体差异等特点.这无疑会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在英语教学当中,我们发现不少的学生厌学,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英语学习的动机与目标,缺乏英语学习的兴趣。他们学习英语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他们的动机并不是自身能力的提高,而只是想通过考试拿到等级证书。而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这些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的。

参考文献

[1]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高等教育心理学内容范文3

论文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近些年相关的研究不断丰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模式上不同于普通高校,在培养目标、学制、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区别,如何在适应高职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也是值得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

学习策略是教育心理学中学习理论的一个专用名词,对学习策略的研究始于1956年布鲁纳等人。教育心理学界对学习策略的研究时间还不长,但人们对这一新领域却极为关注。有关元认知、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思维与解决问题的策略都成了教育心理学中一个相当热门的课题。实验结果也已表明,教育学生成为良好学习策略的使用者是可能的。

20世纪90年代国内也掀起了研究学习策略的热潮,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关于高校学生的学习策略的相关研究也有所增加。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培养同样是十分必要的,但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模式上不同于普通高校,本文就如何在适应高职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培养谈几点看法。

一、高职教育的特点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但又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其基本特点主要是:第一,高等职业教育是建立在普通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技能教育,与经济建设实际的联系非常密切;第二,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与应用性较强,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智能、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岗位职业技能;第三,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在完成了普通中等教育后,已具有学习某一专业技能的文化知识基础和生理基础与心理基础,能独立思考,表现出对知识的继承性、批判性和选择性。具体来说。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以三年制为主,在对学生进行基础和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加强调综合实践能力,强调明确职业岗位群,明确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专业知识结构与职业能力素质结构。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1.文化基础知识差。高职学生除个别学生超过本科线或接近本科线外,大部分学生进校时分数不高,文化基础知识较差。

2.自律性差。高职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中学就读时就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但由于家长的管教勉强进入高职学习。进校后脱离了家长的管教,又不适应大学学生管理,学习生活纪律松散,自律性较差。

3.动手能力较强。本科院校高职学生中有部分学生来自中专职校,这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强,操作技能熟练,加上在高职学习期间对动手能力的训练,使得他们的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并带动了其他学生。

4.学习能力较差。学习能力不足指学生的独立学习理论知识或课堂上对所学知识进行再加工整理的能力的欠缺。

以上这些列出的主要是与学习有关的内容,其中不足占的比例较大,但这并不是意味着高职学生没有改善的可能,而且笔者认为也不能因为高职教育重视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特点而忽略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本素养。相反,学习策略的教学应该得到更广泛的重视,一方面基于目前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在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我们一直强调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同于一般的技术工人,而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这类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进入岗位后不仅能胜任岗位要求,而且能不断对所从事的领域有所创新及提升自我价值。

三、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的意义

(一)有关学习策略的理论

1.关于学习策略的界定

(1)学习策略是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学习策略属于信息加工部分,是学习者在编码储存、检索、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认知过程中直接加工信息的方法或技能。(2)学习策略是学习的调节和控制技能。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学习策略属于信息加工模式的调控部分,是指主动的学习者在认知过程中、对上述信息加工过程实行调节与控制的一系列技能。(3)学习策略是学习方法与学习的调节与控制的有机统一体。许多学者认为,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能够促进获得、存储和使用信息的一系列过程或步骤。学习方法的调节与控制同属于学习策略的范畴,是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功能的学习策略。

在莫雷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中倾向于把学习策略看成是个人学习方法和对自己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以提高活动操作水平的技能。本文也采用这一界定。

2.关于学习策略的分类

对于学习策略的分类有很多种,本文比较认同麦卡尔等人对学习策略的成分进行了总结。他们认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详见图1)

3.培养学习策略的意义

(1)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高职院校的学生从高中阶段步人大学的学习,面临着众多的改变,其中很明显的一点就是学习方式,没有了高考升学压力,没有教师、家长每日的督促。这种情况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很多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常常处在不知如何让学习才能更有效的困境中,所以培养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有助于他们自学的效率和信心的提升。

(2)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掌握学习策略的过程也是对个体认知、思维等心理素质的训练过程,教师在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策略的同时,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有利于他们在课堂上理解教师讲授的知识和方法,相应的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

高职院校现在通常采用三年制学制,根据岗位的需要设置课程,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第一年的教学内容以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后两年以进行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为主。如果学生能够掌握学习策略,有利于他们更好得整合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 转贴于  (4)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有调查显示高职院校的学生常常带有自卑心理,将自己归为高考失败的人群,否定自己以往的努力与优点,这样的想法会影响他们这三年的学习。如果他们能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有助于他们增强信心。

四、培养学习策略的教学方法

1.教师应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教育,首先自己必须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已经很精通了,但是他们也许对如何很好地掌握这些内容没有进行专门的总结。教师已经接受过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在此基础上有必要细化学习理论这方面的内容,可以开展专题讲座或举行培训班。

2.分析影响学习策略使用的因素。虽然学习策略有助于提高学 习效率,但学习者却不能使用学习策略,有研究者对影响学习策略使用的因素进行了研究,有学者考察了学习动机、学习归因与自我效能感对学习策略使用的影响,并将这三个因素分类,学习动机分为内源性与外源性,学习归因分为内归因与外归因,自我效能感分为目标自信感、课程胜任感、课程应对感。研究发现内源动机、目标自信感、内归因、课程困难应对感对学习策略的使用具有直接作用。加纳也曾提出影响学习策略的因素:认知监控弱、用简单程序完成任务、贫乏的知识基础、归因或班级目标不支持策略使用、迁移少。这些研究成果虽然研究的条件与环境与高职院校的环境不同,但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类似的工作。

3.要采取集中与个别相结合的教学指导。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有的已经能主动和独立使用学习策略,有些则很少使用学习策略。而且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还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想象等心理差异。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个别指导,将集中讲授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4.将直接讲授学习策略与使用学习策略相结合。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进入大学学习以前的基础较薄弱,关于学习策略的知识了解得很少,教师有必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有关学习策略的知识直接讲给学生听,也可以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方法。同时,通过一些设计好的练习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某一方面的策略使用。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结合,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得掌握学生的学习现状,为下一步教学的开展提供依据。

5.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一个善于学习的人,能够通过自我评价,全面分析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更加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学习策略的使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符合了他们专业理论学习时间少的特点,认知的提高也有助于他们更快地掌握专业技能。所以我们的高职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学习策略使用能力的培养工作,而学校的组织者应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培训,为这一工作的开展做好准备,这一举措也可以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途径。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2002:215

[2]莫雷,教育r心理学[M],2002.215-216

[3]莫雷,教育心理学[M],2002.217

[4]杜秀芳,影响学生学习策略的因素及相应的教学建议,当代教育科学,2005(23)41

高等教育心理学内容范文4

现如今,学校、家庭、社会压力不断增加,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21世纪的小学生,几乎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种优越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受不了大的打击,不懂得分享,不能接受失败,甚至违反法律法规,对社会造成危害。

一 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小学生正值身心发展的启蒙阶段,缺乏对科学事实的辨别能力和社会经验,独立意识较差,很容易在一些事情上出现心理问题。如自卑、攀比、孤僻等不健康的心理行为。这多是因为在遇到困难时,缺少勇气,缺乏处理危机的能力。所以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21世纪社会的接班人既要有健壮的体魄,成熟的思想,解决困难的能力,更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 音乐课程与心理健康的结合发展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听觉艺术,对人的德育、心育、美育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的影响。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一种极佳途径。音乐教育心理学,是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渗透的产物。它的研究对象是音乐教育行为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包括教育学行为中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也包含对音乐教育活动中的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结构的研究。

音乐教育心理学是音乐教育学和音乐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与音乐教育学相比,音乐教育学是研究形成外在教育形态的心理基础,分析各种教育现象中深层的心理规律;与音乐心理学相比,它关注的是与音乐教育相关的心理过程,包括音乐传授、音乐教学与学习的心理规律,尤其是在音乐教育情境中人类的心理与行为的特征。音乐能力的诱发、培养、发展以及音乐人才的培育也是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包括: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目的的分析及其研究方法;回顾并评价中外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史;研究音乐学习和教师与教学的心理。音乐教育心理学采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各种理论的产生都是根据严密的科学实验得来,修正了音乐上的纯理论推测和凭主观印象产生的理论,与音乐美学理论联系起来,构成了音乐学中的一部分。

三 音乐教育渗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

1.小学生常见的几种心理问题

小学生年龄段是生长发育的敏感期,在生活中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的心灵就如一张白纸,心理对外界的抵抗能力很低,加上叛逆的性格,非常容易受到伤害。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1)过度焦虑反应。以发作性或慢性情绪焦虑、紧张为其主要特征,是神经症中较为多见的一种临床类型。在情绪上会出现因一点小事苦恼、自责、夸大困难、烦躁的状态等。(2)恐惧症。恐惧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对特定的事物或境遇有一种强烈的惊恐情绪。对小学生而言,主要是一些特殊类型的恐惧症,如学校恐惧症,因害怕上学,而出现恶心、呕吐、头痛等心理障碍。(3)儿童多动综合征。儿童多动综合征简称多动症,是小学生最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征,包括精神和神经两方面的障碍。(4)学习困难综合征。学习困难综合征是指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儿童,神经系统的某些功能失调,听、读、写、算方面的能力低下,学习困难等。

2.音乐教育的渗入

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会受到遗传素质、生理发展的影响及周围环境和教育的制约。针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小学生,可以分析他们对音乐的感觉,分出不同的类型,因材施教。同时,研究这些学生的音乐记忆,可以让他们的情绪随音乐的变化起伏而融入到音乐中去,调整不良情绪;还可以通过诱导,把学生带入音乐想象的世界,让他们体验音乐,培养审美情趣。

3.音乐教育对改善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音乐教育是通过美的内容使受教者得到美的熏陶,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作品中积极的思想内容和生活态度可以陶冶受教者的情操,启发他们的心智,使心理健康发展。所以,音乐疗法作为最有效的心理治疗手段之一。音乐教育的审美教育功能对促进小学生心智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音乐教育对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有重要价值,在感官和心理的美育教育基础上,实现心智协调发展。

前面提到的音乐治疗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心理、生理两条途径来实现。心理学的作用是通过特别选辑的音乐、语言,最大限度地调动病人的积极性,调整病人的情绪,引导患者将内心的幽怨寄情于乐曲中,从而起到移情和疏散的作用。

四 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实践音乐治疗的意义

1.有助于缓解学习压力,减轻心理焦虑

小学生学习压力普遍较重。音乐教育可以放松大脑,调整情绪,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减轻其心理焦虑。

2.有助于情操的陶冶与心灵的净化

小学时期是心理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教育对他们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用一些优秀经典的音乐作品,更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心灵。

3.有助于健康心态的形成

音乐作品多是取材于现实生活,可以带领听众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音乐教育中的合唱、大型舞蹈等集体活动则可以帮助培养小学生的群体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凯.音乐心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李蔚.心理健康与教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高等教育心理学内容范文5

论文摘要:英语教学绝不是简单的单词、语法和句法结构单向传输,而是包含思维和情感在内的复杂的心理性行为。英语分级教学就是根据学生不同的英语水平,综合考量学生的不同心理特质,划分不同的班级,因材施教,实现培养合格英语人才目标的行为。

英语分级教学,是大学阶段按学生对英语的掌握程度不同,将其划分成若干等级,选用不同的教材和教学管理模式的教学方法。要改变英语水平起点不平衡对学生学习造成的阻碍这一状况,就必须认识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本文以教学实践为基础,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并提出若干拙见。

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因素,从内因来看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意志力、性格倾向、学习迁移以及情感因素的差异。从性格上讲,在分级教学中,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动力;从情感上来说,他们当中的一部分对教师、对课堂有一种抵触,普遍缺少对教师的信任感及与教师进行深层次交流的意愿。动机是做好任何事情基础,而情感是这一过程的催化剂,二者缺失,教学活动就难以有效顺利进行。要改变这一状况,不妨试试让这种变化在学生内部自发产生。

第一,摆正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师生关系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教师必须树立自己的威信,言出必行,行必有果;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和认同感。师生关系亦可成为一种特殊的朋友关系,只有理解他们,融入他们,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管理他们,班级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第二,兴趣。传统教学以学科为本位,重认知轻情感,教师更关注教学内容是否为学生接受,至于学生接受时的情感状态如何,一般不考虑和关注。误以为教师的职责就是实现知识的迁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作为被教育对象,是被动的。在这种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下,教师研究的是教法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法,忽视了教学工作的真正主体应该是学生的客观事实。在当今知识和信息多元化形势下,不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就无法抓住他们的兴趣进行有效的教育。

乌申斯基所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成功的教学应是一种积极情感的转移,即由教师本身对知识现象的感知、理解、加工、兴趣向学生的感知、理解、加工、兴趣乃至利用和创新的转变。但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这种行为往往被扭曲为片面的感知和传达,即教师认为自己感知理解的,自己感兴趣的,自己传授的就应该是学生应感知到的,感兴趣的。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体被忽略,其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和选择权被忽视。这一点在分级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学生自身知识的缺陷,学习意志的薄弱及教师过繁的教育,往往会导致厌学情绪,最终放弃英语,甚至放弃该教师。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下思维更活跃,感知更敏锐,记忆更牢固,想象更丰富。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不失时机地利用学生知识积累的最佳时期,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愉快因素,把快乐引进课堂,使学生产生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对学习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要做到这一点,对学生心理特征的理解把握和应用必不可少。这一阶段的学生处于由学生向社会人转变的关口,心理特征呈半幼稚半成熟状态。身体机能渐趋成熟,智力迅速发展,有着旺盛的精力和强烈的表现欲、求知欲;他们急于探索现实世界,又苦于知识能力不足,内心比较脆弱。把握了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尽量采用与他们相适应的教学方式,让他们感到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有实际用途,不是离他们太遥远的大道理和空洞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树立自信心,在满足他们对知识的需求的同时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给精神带来的愉悦。

心理学上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是刺激事物发展变化必不可少的条件。英语教学中外因主要表现为英语学习环境,教师的教学理念、综合素质及个性风格等方面。分级教学班是由不同班级的学生组成的复杂的群体,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能力、性格以及人格魅力来改善英语学习的环境,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英语学科的内容取材广泛,形式多样,具有较强的基础性、时代性和思想性,内容多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并体验其中所蕴涵的情感因素的兴趣。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启发、引导学生去感悟、体验教材中的显性或隐性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完善自身语言知识和综合知识体系,提高自身言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努力使自己适应时展的要求,熟悉新的形势对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改进。如此,才能根据学生和教学实际,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运用不同的手段和技能来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英语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努力拓宽知识面,认真琢磨教学艺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备好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板书和备教具等;要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找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和能力状况,并据此制订出合理的课堂结构,把握好教学节奏,处理好量、度、质三者的关系,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气氛,帮助他们树立近期和长远的学习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及其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授课过程才能顺利地进行。

充分认识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外因,综合运用英语专业知识及教育心理学原理,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实现英语分级教学的最终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促进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胡春洞 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高等教育心理学内容范文6

心理教育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高等院校的心理教育是指根据大学生特殊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利用开设公共心理学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构建网上或电话心理咨询平台等途径对大学生进行的心理学知识方面的教育,以保证大学生健康地成长。心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其他教育途径所无法代替的。提高高等院校中心理教育的质量,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心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差异性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基于此,本研究选取地处西部的兰州大学的大学生作为被试,调查分析大学生对心理教育认识的差异性,探讨大学生对心理教育的需求状况的差异性,并深入研究心理教育对大学生重要影响的差异,旨在探究心理教育在当高等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关正确实施心理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选定兰州大学在校大学生为适合样本。采用目的选样法选取了相关院系,采用方便取样法共抽取大学生被试105人。其中,男生58人,女生47人;大学一年级61人,大学二年级44人;文科学生60人,理工科学生45人。另外,涉及相关专业有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生物科学、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法学、应用化学、广告学、企业管理、英语等十几个专业;涉及民族有汉族、回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等四个民族;学生籍贯在西部地区和中东部地区的分别占53·33%和46·67%。

2·测量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问卷共有问题26个,共涉及三个方面内容:第一部分包括大学生对当前心理教育内容的整体评价和对其重要性的认识;第二部分包括大学生对心理教育需求状况的分析;第三部分包括在心理学对目前学习的帮助、心理学对心理状况的调节作用、心理学对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作用等方面的影响,并进行性别差异、年级差异和专业差异的比较。

其中,第三部分内容采用4等级评定(即1=没有作用,2=没有感觉,3=作用一定,4=作用很大;得分越高表示倾向于认为心理教育对学习、心理调节和人际交往的影响越大)。

3·实施过程

本研究的施测时间为2003年6月,施测地点为兰州大学所开设的心理学基础课和选修课课堂上,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由任课教师和研究生担当主试,测试前集中对主试进行了关于测试注意事项的辅导。

4·统计分析

本研究的全部数据采用SPSS10·0和EXCEL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三、结果分析

1·大学生对心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的差异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心理学课程和心理学知识兴趣浓厚,把心理学课程列为自己喜欢和认为对自己有帮助的课程之一;每周都盼望上心理学课并认识到心理学课本身用途很大而上课时注意力集中,认为心理学知识对自己很重要、帮助很大;并要求应该广泛开设关于基础理论知识、心理咨询、心理健康和大学生心理等心理学知识的心理学课程。但不同性别、年级和专业之间对心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仍然有差异。结果见表1:

2·大学生对心理教育需求状况的差异

对于大学生对心理教育的需求状况,我们分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进行了统计,统计状况如下。结果见表2。

统计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心理教育的需求是有差异的,男大学生对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生理基础、感觉知觉、动机需求和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的需求大于女大学生;而女大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健康指导以及其他与自身关系密切的心理学知识(特别是记忆、情绪情感等方面的知识)的需求大于男大学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心理教育的需求是有差异的,一年级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健康指导、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与自身关系密切的心理学知识(特别是记忆、情绪情感和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知识)的需求大于二年级大学生;二年级大学生对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生理基础和感觉知觉等方面的知识)的需求大于一年级大学生。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心理教育的需求是有差异的,文科大学生对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最新研究成果等方面的需求大于理工科大学生;理工科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健康指导以及其他与自身关系密切的心理学知识的需求大于文科大学生;文理工科大学生在对生理基础知识方面的需求差异不大。

3·心理教育对大学生成材影响的差异分析

(1)性别差异研究

本研究测查了心理教育对大学生成材过程影响的性别差异,主要从对目前学习的帮助作用、对目前心理状况的调节作用和对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作用三方面进行分析。对不同性别大学生在以上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3:

差异显著性结果表明,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不论是在对目前学习的帮助上,还是在对心理状况的调节上,还是在对处理人际关系的作用上都没有达到差异显著水平。可见,心理教育在对大学生成才过程的影响上不存在显著性性别差异。

(2)年级差异研究

本研究测查了心理教育对大学生成材过程影响的年级差异,主要从对目前学习的帮助作用、对目前心理状况的调节作用和对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作用三方面进行分析。对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以上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4:

差异显著性结果表明,大一学生和大二学生不论是在对目前学习的帮助上,在对心理状况的调节上,还是在对处理人际关系的作用上都没有达到差异显著水平。可见,心理教育在对大学生成材过程的影响上不存在显著性年级差异。

(3)专业差异研究

本研究测查了心理教育对大学生成材过程影响的专业差异,主要从对目前学习的帮助作用、对目前心理状况的调节作用和对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作用三方面进行分析。对不同专业大学生在以上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5:

差异显著性结果表明,文科学生和理工科学生不论是在对目前学习的帮助上,还是在对心理状况的调节上,还是在对处理人际关系的作用上都没有达到差异显著水平。可见,教育在对大学生成才过程的影响上不存在显著性专业差异。

四、结论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已经逐渐认识到了心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但不同性别、年级和专业的大学生对心理学重要性的认识是不同的。

(2)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之间,大一学生和大二学生之间,以及文科生和理工科生之间对心理教育的需求状况是有差异的。

(3)心理教育对大学生成材过程中的影响在性别、年级和专业上无显著性差异。

五、思考

1·当前心理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虽然近年来一些高校已经把大学生心理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体系,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或咨询的专门工作机构,开展了相应地教育教学科研和实践活动。但是,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还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特别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这项工作目前在各地、各高校开展得很不平衡,一些高校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还没有把这项工作放到应有的位置上;一些高校对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任务、特点和规律等,还缺乏足够地认识和研究。特别是由于我国心理咨询业的严重滞后和长期以来人们的误解和偏见,高校中的心理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是公共心理学课程开展得严重不足,现阶段我国只有师范院校和少数综合性院校因为自身特点,开设了教育心理学或普通心理学课程,但大多数院校没有开设公共心理学课;其次是心理健康教育课至今是一穷二白,我国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相比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而言可以说是严重的滞后,开设心理教育课的院校为数不多,好一点院校仅有心理学选修课或相关的心理健康手册;再次是心理咨询服务还处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许多大学生即使有了心理问题也不去或不愿去进行心理咨询和找心理医生,或者只通过电话咨询或上网咨询的方式进行咨询;最后是从业人员不规范,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应该为科班出身,但许多高校多为专职辅导员、团委干部兼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