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城市管理机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城市管理机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城市管理机制

创新城市管理机制范文1

研究阶段,更侧重于知识管理的知识获取管理和知识存贮管理,知识体系在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分享,扩大知识掌握人群范围,经过群体的学习、掌握、思考、创新,得到升华,不但能突出优势,还能弥补不足,促进技术创新决策力的提高。

(一)外部知识来源

1.客户。企业应该从客户手里获取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和知识。企业与客户的沟通,通过知识传播和知识收集,可从中得到更多有利信息,作为技术创新的依据和参考,企业还可根据相应信息及时改进技术创新方案。

2.竞争者。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面对诺大市场和众多竞争对手时所拥有的企业内部拥有强大竞争力的优势和特点,它能够给企业带来固定的消费群体和长远的发展优势以及巨大的经济利益。之所以和竞争者争夺有限的市场,是因为产品具有同质的特性,所以为了占有竞争优势,企业必须注意竞争者的相关知识动态,并及时获得竞争者的技术知识。

3.供应商。供应商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企业提供所需使用的原材料,还可以利用知识管理网络获得市场上众多公司的需求偏好和倾向,所以如果企业可以和供应商之间达成互利共赢,好好沟通,供应商是可以向企业提出很多优良的建议的,两者配合发展,不仅可以及时调节产品相关的生产、宣传、推广等环节的策略,还可以对企业远景和目标的制定提供有利的帮助。

4.其他。除了以上要素外,企业还有许多其他的外部知识获取来源,如科研所、技术中介、高等院校等,这些机构为企业供给了丰富的知识体系。对企业技术创新来说,这些机构作为创新知识间接源头的作用比担当科学技术创新直接源头更重要。

(二)知识的获取

1.知识获取方法。知识获取过程是一个知识不断变化、无止境的更新换代的过程。系统获取的知识,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例如文档、表格、数据等,最终形成显性知识。

2.知识的衡量。为了提高创新成功概率,需广泛收集信息,并加以整理,挖掘出其中涵盖的知识体系,尽量减少各方面的不确定性。它可以在某一程度上减少技术创新的风险。

(三)知识格式化。

知识管理不仅仅重视内外部知识源,更重要以此为基础进行筛选、梳理、归纳的知识,利用信息化数据分析,整理归纳将知识分门别类的排序,建立完整有序的知识体系。技术创新能力根本上是进行知识的创造和创新,这依赖于合理优化的技术创新系统和完备的激励机制,以及企业环境和知识的相容性。

(四)知识储备。

对企业拥有的知识来说,不管是来自企业外部还是企业内部,它所拥有的有效性和价值并不能从开始就显示出来,而需要一个发展过程,存在于意识中的隐性知识,要想更好的被利用,被更快的传播分享,就需要将意识中的隐性知识过渡为能具有表现形式的显性知识。知识储备,需要企业投入硬件设施,构建知识库,知识地图等。

二、技术开发阶段———知识管理增强技术创新的实施能力

新的产品是知识价值的最好表现形式,通过技术研究对项目的主打产品构造出一个基本雏形,通过技术研发对技术研究阶段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化具体化,产生新的“知识产品”,并应用在具体产品上的阶段,将技术构想结合到实践中,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知识挖掘与激活。

知识的内部存储,在使用前,须激活,否则知识体系再庞大也都只是没有用处的死知识,不能发挥合理效果。只有借助于企业和员工的学习才能激活知识,而且必须拥有被激活知识的相应辅助知识和辅助资源。针对资源包含的显性知识提炼,例如从文献中提取知识源。

(二)知识共享。

学习并掌握获取知识的目的是实现知识共享并能加以利用。近年来,知识管理日益蓬勃发展,企业要获取竞争优势、实现核心竞争力离不开技术创新。而获取竞争优势则要通过组织对知识有着很好的汲取和把握,即企业技术人员对知识有阵深刻的理解并能加以运用。

三、经济开发阶段———知识管理增强技术创新的实现能力

(一)知识传播

1.企业之间的知识扩散。知识传播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组织之间进行合作,或是购买其他企业产品,即所谓的“共赢”。组织间进行技术创合作,使得技术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同时,共赢模式还使得企业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极大地促进了技术优势和人力优势的结合。

2.客户技术创新知识传播。作为企业经济开发重要阶段,以客户为主要对象的技术创新知识传播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我国技术经济发展始终处于落后被动地位,企业技术创新始终难以实现、市场难以蓬勃发展。然而,我国技术经济的落后状态是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的,只有改变影响市场需求的不利因素,才能迎来技术创新大繁荣。

(二)知识保护机制

1.法律保护机制。法律保护机制即指通过法律手段保护知识,加大企业对知识产权的管理。知识产权制度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产物,离不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共同作用,是一项重大制度创新。

2.非法律手段。非法律手段主要适用于知识密集型企业。由于经济快速发展,难以模仿的知识资产越来越具有竞争优势,日益成为组织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若拥有隐性知识,那么创造、转换能力将会为其带来巨大收益。此外,企业不仅要加强知识保护使得其知识资产难以被他人模仿利用,还要加强向竞争对手的学习,这样才能坚持企业的技术创新,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

(三)知识扩散和知识保护的平衡。

创新城市管理机制范文2

    一、“知识链”内涵

    “知识链”(knowledge chain)在企业资源整合、规划过程中自然而生,通过将物流、资金流的数字化和符号化将其转化为一种信息,以简化物流和资金流的操作,提升企业价值。Gilbert Prost 则将知识链分为知识获取、开发与创新、共享与传播、使用和保存等环节。李顺才等将知识链界定为:基于知识流在不同市场主体间转移和扩散、整合与创新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网络结构模式。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产学研”体系已经构建多年,科研成果数量逐年攀升,但在世界上看仍然属于知识链的低端,高数量低附加值成为特征。关于知识链的研究,可以总结为以下4个方面。

    1.“知识链”是企业层面的虚拟管理系统

    马克思理论的世界观告诉我们世界万物之间均存在联系,企业在生产运用活动中,内部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发生物质和信息的交流,这是企业生存的前提,他们之间被一些无形的信息链条所连接,在实际中需要规章制度予以其运作保障。企业生产实质是围绕市场需求、自身资源情况、技术创新水平等一系列信息而进行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活动,最后形成的终端产品不仅仅是人财物的综合,也是信息集的集合。从价值创造角度看,信息链是一个使初段产品经过价值增值而形成终端价值的过程,信息的搜集、吸收、存储、传递、运用、再创新等一系列过程组成的动态增值链条,其中每个过程形成一个知识链元,链元之间的非简单加总式的协同运作,使得知识链成为高效益和高增值的代表。在企业之间知识因知识链进行扩散和转移,实现技术外溢。从这个层面看,信息知识掌控着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实现了对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的全方位管理。

    2.知识链实现了企业间虚拟联盟

    一个企业在某些方面的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将会带动上下游企业相关业务流程的变动,产业集聚体中核心企业被供应链所围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做出相应调整,通过知识的流动,会将自身的知识进行扩散传播,并引导相关企业再创新,反过来相关企业的再创新业会导致同样的信息扩散。刘勇军(2007)认为知识链构成的基础条件是不同主体间的动态作用,包括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产业部门与顾客等其他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其实质就是知识流的扩散与转移。孤立的知识链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组织均呈辐射状与外部众多组织发生基于知识流的密切联系。

    3.知识链加速了全社会“科研—生产”的协同

    科技产业园区的建立代表着科技孵化器在社会功能中的诞生,具有科研能力的大中型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通过知识理论与实践的整合,以科技园区为试点,意图打造高效的生产体。这使得科研和生产的衔接性大大增强,降低了脱节的可能性。目前我国知识链体系主要是研究所、国家实验室和高校,与实现真正的产学研综合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4.知识链实现了物流效率的提升

    传统的物流模式以销售为中心,知识链同时应用了知识资源的生产和应用,生产信息定位知识资源的搜集、筛选与存储,应用信息是对已有信息的甄别、运用和评估。具体可以通过蒙特卡洛模拟和系统仿真方法进行评估,目的在于实现知识链中的高效率、低消耗和平衡性以提升物流效率。

    二、知识管理在敏捷供应链流程管理中的知识集成作用

    现代企业竞争环境日趋激烈,实现经营业务流程优化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敏捷型供应链的建立具有不同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很难被复制,是难以被模仿的知识资源。知识管理在供应链敏捷化过程中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供应链管理的知识集成先通过大量的数据搜集,按照分类标准进行归档,并采取相应索引在必要时进行检索。

    1.知识管理有助于优化供应链流程

    企业运作中存在无数的隐性和显性知识,它们之间互相转化和延伸。形成一个永无止境的知识循环系统,有助于新知识的创造(原有知识的合并与发展),下面将根据有关文献对知识集成过程进行阐述。

    第一步是外部知识的吸收,通过技术学习、培训以及信息搜集部门从外部获取与企业经营有关信息,当然这些属于显性知识的引进。同时也包括调研和行业交流获取来的隐性知识。

    第二步是所吸收知识的甄别和选择。从集成流程中对相关知识进行甄别选择,特别是隐性知识,如一些管理经验但并未正式成文,可以通过甄别吸收后编码化。

    第三步是内部创新活动。管理经验等隐性知识不可能完全被复制而适用于本企业,通过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实现隐性知识 显性化。

    第四步是知识内化过程,通过ERP等现代信息软件实现信息在企业各部门的合理分布,各部门之间将各自的显性知识进行共享和交流。

    第五步是知识“产出”化。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消耗,通过知识的运用将知识的价值附加在产出上。

    供应链管理知识集成系统中信息流是纵向和横向同时流动的,造成了循环往复的流动并不断创造新的知识,这些知识的价值最终体现在产品上,有助于提高核心竞争力。

    2.知识共享的价值规模经济

    知识集成目的在于博取众家之长,使企业之间形成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单信息的发散,达到超过信息价值简单加总的超额价值。杨瑾(2006)认为知识的有效共享和集成能促进供应链内知识的良性流动和增值。共享知识可以提高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任感,增强协作能力,并使成员之间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共同拥有知识。这是建立长期信任伙伴关系的基础,供应链也将变得更富有凝聚力和创造力。知识共享通过共享机制将知识、经验在流程中进行最大范围的传播,使知识、经验的价值在最大程度上得到体现;知识集成则将分散于流程中的个人知识、团队知识和组织知识进行挖掘,并将之融合到供应链的知识系统中去。其中人的作用不可磨灭,员工将隐性知识采取逻辑语言和文字进行表达进行集成共享后,通过员工将信息价值体现在经营过程中,人是一种信息知识流动的载体,具有很强的能动性。

    3.知识集成实现了供应链管理的灵敏性

    内部联网技术实现了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各节点上知识库的建立,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首先提高了传统供应链管理中信息交流速度的限制,根据市场一个需求信息,生产、供货等信息都可以根据知识集成系统快捷地进行产生和传递;其次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灵敏性,通过员工不断学习和自我创新,企业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增强外部环境适应能力。郑薇(2004)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一种战略管理模式,通过供应链参与企业之间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和信息共享,对产品的原料供应、加工组装、分销配送等过程进行集成,贯穿整个供应链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协调、控制,实现供应链参与企业共同降低经营风险、共同提高竞争力、共同获利的目标。

    三、知识管理在敏捷供应链流程管理中的实施

    为了敏捷供应链流程管理中知识管理的顺利实施,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做好客户知识管理

    产品的最终购买者是客户,在现代市场理念下,顾客是上帝已经成为企业生存的口号。客户知识管理(CKM)对客户信息进行辨别、吸收、转化,能够对自身的供应链体系进行完善。目前敏捷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着知识库体系中的信息无法满足最新的客户需求,应着力构建企业—客户信息交流平台,及时将新的信息存储于企业信息库中。在企业和客户不断交互的过程中,企业要能准确反映出在交互中获得创新的知识,以便企业能把这些客户知识存储于企业知识库中,同时企业需要确定这些知识中哪些对企业和客户来说有用,然后分类、编码和存储这些知识以便共享知识。建立知识库,实现知识编码化。供应链的知识库的作用主要是供应链的成员将各自现有的知识识别、分类,进行加工和提炼,形成系统的、不断发展的知识资产。在知识库中可以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则存贮,实现编码化。目前对显性知识(包括专利、商标、商务计划、市场研究以及客户名单等)的编码化工作已基本完成,但隐性知识往往涉及成员的核心能力的培养,同时隐性知识所具有的特征不便于知识的格式化,因而在供应链知识库中占的比重较低。要实现隐性知识的价值,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由企业知识管理人员组织各方面专家、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等相关人员,根据企业业务流程、市场竞争、长远发展和形成、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需要,采取知识地图、专家系统和知识工程等各种有效方法和手段进行系统地识别和挖掘。然后对所识别和挖掘出的隐性知识从重要性、获取难易程度、可共享性、独有性等方面进行科学分类和系统测度;并对其进行有效整合,使零散、无序化的员工隐性知识有序化、组织化,最终实现编码化,逐渐培育和形成企业的核心知识。

    2.增强知识管理的抗风险能力

    供应链流程管理目的在于发挥企业信息共享优势,形成范围经济。但实际上各类风险在供应链协同的作用下也会产生恶性连锁反应,使得小风险蔓延升级成系统风险。故在选取供应链联盟企业和部门过程中,应积极进行风险防控,做好一定的保密工作,使得共享知识与产权保护界限分明。建立企业之间的信任机制。只有创造信任的气氛,才能发挥知识管理的效用。然而在供应链中,由于各结点企业的背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相互之间经常无法达到完全的信任程度,这就给知识的交流和传播带来障碍。建立信任机制的目的就是在一定的机制保证环境下,使供应链各成员要保持自己的核心知识,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也要参与供应链成员间的知识共享与交流,在交流与共享知识的同时使自身获得新的知识,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库。

    3.动态联盟机制的建立

    知识转移效率是决定知识管理成败的关键,应当从企业内部、企业之间、行业间三个层面建立动态联盟机制,敏捷型供应链要求机制具有灵活、机动、信息的可转移意愿三个方面。敏捷供应链联盟内部按照统一的标准将自身的知识分门别类,然后由统一平台进行汇总。定期对联盟内企业的信息知识水平进行评价,对其知识转移能力、接受能力、创造能力进行评估,以确定联盟机制的有效性。改善企业组织结构。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自然而然地共享知识的行为环境是在整个供应链中进行知识共享的基本条件,这就需要对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作一定的调整。

    四、结语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市场一体化的趋势下,我国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国家进一步开放了原来相对封闭的业务市场;另一方面,各行业中有实力的企业进入中国内地,使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企业更加依赖于对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管理和运用。知识管理体系总体上分为知识管理理念和知识管理的软硬件两大部分。其中,知识管理理念分为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两个方面。企业制度包括确立企业的知识资产和制定员工激励机制,从而加强管理者对知识管理的重视并鼓励员工积极共享和学习 知识。企业文化包括企业共享文化、团队文化和学习文化,帮助员工破除传统独占观念,加强协作和学习;知识管理的硬件对应的是知识管理平台,它是一个支撑企业知识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的平台,通过因特网、内联网、外联网和知识门户等技术工具将知识和应用有机整合。

创新城市管理机制范文3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技术应用;案例

[引言]

在水利建设工程中,通过对各分部分项工程进行结构分解,每个工程都会分解为很多的重要子工程。分项工程有:溢洪道防护墙加固、主堤坝灌浆等;子工程比如说:混凝土的施工过程就包含了模板工程、钢筋工程、砼浇筑工程等等,这些子工程对施工技术的要求极高,稍有差池就会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安全构成威胁。所以说,施工技术的管理作用于施工的关系可以说是决定性的。管理好各分部分项的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下面是关于几点我在某中型水库的做工程的事例,以及一些观点。

1、关于水库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重点和关键环节

水利工程施工特别是中型水库水利工程的施工都面临着原先建筑物的加固和受力条件的改善问题,而预应力锚固技术是在预应力岩锚与混凝土预应力拉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它在工程施工特别是水利工程施工中有着巨大潜力的应用。实行水利工程的施工及施工技术管理实践表明它能有效地满足加固改善原有建筑物的目的,也能有效的在工程项目彰显其科学实效性质。其实际应用中一般要结合GPS定位测绘技术,并根据水利工程设计要求的方向、大小及锚固深度,预先对基岩或建筑物施加主动的预压应力,从而达到加固或改善其受力条件的目的。做好了各项参数的记录,从而更好的实施好水利工程管理。

2、关于水库水利工程施工及其技术管理中大体积碾压混凝土技术应用的分析

该技术使用填筑土石坝的大型运输,振动碾压机械,压实非常干硬的混凝土拌和物,采用大体积,薄层碾压上升的浇筑方法,这种施工方法速度快,投资省,经济效益高。碾压混凝土有别于常规混凝土的主要特征是拌和物干硬,坍落度为零。施工方法更接近于土石坝的填筑方法,采用通仓薄层式的铺料,振动碾表面压实,而常规大坝混凝土施工采用柱状分块,插入式捣固。工程实践显示了碾压混凝土的优越性是施工速度快,经济效益高。

3、关于水库水利工程施工及其技术管理中施工导流及围堰技术应用的分析

水利工程施工中,修建闸坝工程所特有的重要工程措施是施工导流。导流时段的划分、导流流量的选择、导流方案及措施的拟定等,均应按国家建设计划的要求为标准,按水工建筑物主体工程的控制进度作为主要依据。控制性施工总进度实际就是科学地施工,且如何在安全度汛中施工尤为关键。导流工程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施工总进度的要求,合理的安排工期,熟悉地理知识,在设计中做到细致有度,将技术完全应用于围堰中,才能保证堤坝的安全稳固。

4、案例分析

4.1 水库堤坝迎水坡的混凝土浇筑

有一中型水库,建于60年代中后期,设计库容1000万立方,集雨面积35平方公里。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原因,其迎水坡的构筑体主要是:在夯实均质土面上铺不甚平整的花刚岩。经有关部门研究决定,将现迎水坡浇筑混凝土,令表面光洁平整。迎水坡长度是280米,面积是1050平方米左右。以下是工作流程:①设计混凝土砼板②在坡脚砌矮墙③平铺细沙石④砌筑混凝土砼板⑤修平缝隙,并上铺防护膜⑥对混凝土坡面浇水⑦工程验收。本次工程共用C15水泥25吨,细沙石900立方米,防护膜1300平方米。混凝土砼板的设计规格是(长方体):长0.8米、宽0.6米、厚度0.04米。共需此砼板2300块。坡脚短墙是高0.9米,厚度是0.06米。铺垫细沙石厚度是0.6米。此次工程共动用20个人力,52个工作日,还有一些小型机械等。只有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做到严谨、细致,还要制定科学、效率的施工计划,才能达标完成工程,为水利工程体发挥出服务社会的实效性。

4.2 溢洪道两侧砌筑防护墙

溢洪道设计高程是:32.40米,主干道长1050米,渠道宽4.2米。此次工程是清除淤泥,渠底实现硬底化;在主干道两侧砌筑防护墙。此项工程由某水利工程建设公司投标竞得。本单位作为该工程监理公司的第三方。我作为监管员之一,记录了此次工程的从施工至竣工的概况。

1>清淤工程

此工程共动用了50吨钩机2台,分别在主干渠道口与渠道尾,逆向施工。而动用了3台大型汽车运输淤泥,来回共有126车次。该工程完成共计43个工作日。

2>防护墙与硬底化

此工程共用去方石1300立方,c15水泥660吨,细砂7200立方,以及2台大型搅浆机等。工程完成共用132个工作日。该水库属于中Ⅱ型,但由历史原因形成其在设计上有一些施工技术上的不足。以下是几点新的施工技术的要点:

①溢洪道地基渗流控制的施工措施:消除坝体溢洪道地基渗流,防止有害的浮托力产生,对设置在坝体上的泄槽的斜坡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设计要求,除采用常规的工程措施,如强化止水结构、加强趾板灌浆外,更应强调缓坡段泄槽底板下的排水及坝体的总体排水的施工措施。该水库坝体溢洪道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坝体的排水能力,在坝底部靠近河床部位填筑强排水体(粗料堆积区),厚度12m,并与坝体溢洪道相通。(2)缓坡段位于岸坡基岩之上,其泄槽底板及导水墙下设置网格排水沟,沟内回填粒径2-4cm砾石,这样形成的横向排水有利于消除泄槽地基的渗水。施工中部分区段由于地质因素出现超挖,该部位排水沟用浆砌石砌至设计高程,再回填砾石,这样超挖部分就可以一次浇筑。要选用渗透系数较大的埋筑材料,才更好的控制渗流。

②泄槽底板砼浇筑:坝坡段泄槽底板坡比I=0.65,是溢洪道施工的难点之一。由于坡度陡,人工直接抹压不可能,如果采用覆盖模板的方法分仓浇筑,则不可避免的有模板缝造成的表面不平整不光洁,影响泄槽底板表面的光滑度。应要采用滑模技术浇筑。滑模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滑模缓慢提升,下部砼接近初凝,砼更容易成形;2、滑模下部设有人工抹面平台,便于砼收光收平。该水库溢洪道坝坡段在28.77和28.78高程处各有一道掺气槽和阻滑板,且阻滑板上部有高10cm的挑流坎,给模板滑升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施工中采用的措施是滑模“过桥”技术,用150×150方木桁架支撑,方木上部钉钢板作为滑道,滑模通过木桁架后及拆掉该桁架,再将滑模下滑至阻滑板位置,之后重新浇筑上层泄槽底板砼。

创新城市管理机制范文4

【关键词】建筑工程;监理;施工技术;相互促进

1 建筑工程监理的职责与不足

1.1 建筑工程监理单位的主要工作职责是以专业化、客观化、公正化的监理制度,确保建筑工程的各项施工任务达到设计标准和国家相关质量要求。建筑制度的确立并不是简单的管理与监督,而是要求监理单位要积极协助施工单位顺利的完成工程项目,建筑工程监理单位要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中存在的弊端和缺点,并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需要,将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案整理成有参考价值的材料,及时发送给施工单位的技术管理人员,以便于施工技术管理人员迅速采取措施,严把工程施工技术关。建筑工程监理单位在监理工程中,还要深入了解工程的设计理念和整体目标,为施工单位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技术方案,不同的工程项目对于施工技术的要求有所差异,因此,监理单位要在综合分析、科学探讨的基础上,对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进行有效、合理的监督与管理,以促进建筑工程的保质、保量完成。

1.2 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监理制度的规定不够完善

工程监理一直强调对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管理,包括对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的监理,而《建筑法》尽管明确了国家推行工程建设监理制度,但仅将监理制度限定在施工阶段,实施过程中确存在许多不规范的行为,甚至出现不正当的竞争,所有这些都说明尽管我国已颁布的建设法律法规都涉及监理制度,但缺乏真正全面明确监理制度的法律文件,造成社会对于监理制度的认识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

1.3 监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工程监理应有的作用

在实践当中,不少监理形同虚设,不按安全生产规程行事,监理工作流于形式;有的监理一人承揽几个项目,不能真正做到全程监理;有的监理由承包商自行实施监理业务,只是象征性地履行书面程序,这些都埋下了工程安全、质量隐患。同时,监理人员普遍业务素质不高, 对施工图纸不熟悉,对一些工程项目的施工程序不够清楚,对合同管理了解得不够全面,听任承包商自行行事等问题屡屡出现,监理的作用无从谈起。

2 建筑工程监理制度的未来发展态势及技术创新的现状

2.1 逐步优化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用建筑工程监理制度来促进施工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是新时期重点探讨和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在社会主义经济的大背景下,任何企业的发展都得坚持以高新技术作为导向,建筑工程监理行业的发展也同样需要遵循这一经济规律。

2.2 不断提高监理人员的素养

监理企业由于自身利润较大,所以对人员素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包括技术素质和道德素质。从提高技术素质方面来看,首先要平时加强经验的积累,注意对工程中易出现的通病的总结、汇总。其次是在监理单位成立时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要对其资质进行严格审查,这包括审查监理单位中监理人员素质、知识结构和专业配套能力、监理技术装备、监理经历和管理水平。最后是监理工程师进行技术培训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的培训,使其能够真正担负起监理的重任。

2.3 逐步优化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在社会主义经济的大背景下,任何企业的发展都要坚持以高新技术为导向,建筑工程监理行业的发展也要遵循这一经济规律。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仍然相对比较落后,难以适应时展的需求,必须适时作出调整与提高,进而实现以建筑工程监理制度促进施工技术发展的新目标。

2.4 技术创新投入仍处于较低水平

虽然建筑施工领域长期以来坚持技术创新,并积累了一定的科技创新资源,但是,整个建筑施工领域的技术创新投入处于较低水平。统计显示,在每万名职工中,建筑施工领域专业动力装备率提高了大约1.4倍,年均增长幅度大约为2.32%。科技人员的数量 734 人,全国所有行业每万名职工中专业科技人员数量为2060 人。2004 年建筑施工领域完成总产值 27745亿元,其研发投入强度为 0.02%,而同期六大高新技术行业的技术投入强度大约为 1%。从人均指标看,2004年,建筑施工领域人均科技经费大约为1209元,而同期全国人均科技经费平均数为3622元。 在全行业技术创新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行业内技术创新活动在不同类型建筑施工领域中的分布又非常不均衡,科技创新活动大多集中在国有大型专业承包商企业或者大型总承包企业。

建筑施工领域的技术人员流失情况比较严重,不仅表现在普通民用建筑企业,在一些专业安装公司比如水电、铁路、电力安装等企业中也开始出现,特别是在中西部,以及施工环境比

较恶劣的地区。建筑施工领域技术创新成果的保护较差。就整个建筑施工领域而言,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建设,还是城市建设,其科技创新成果非常显著,在已经实现的建筑产品中,包含大量科技创新成果,其中既有建设材料、建筑设备以及建设装置方面的创新成果,也有具体施工工艺、施工方法以及施工管理方面的进步和创新。

3 建筑工程监理与施工技术的相互促进

3.1 加强对施工技术的监督与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建筑工程项目的监理工作与施工技术是否达到标准,都可以依靠工程质量来衡量,工程监理单位为了圆满完成对于工程项目的监理工作,必然会加强对施工技术的监督与管理,而施工单位在监理单位的协调与监理下,也会有针对性的对施工技术作以有效的改进与完善。单纯从工程质量方面来看,监理单位在对施工技术的监理中,逐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建立理论,这对于监理行业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而施工单位在不断的更新和改善施工技术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增强了自身的施工水平和社会影响,并且施工技术是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之一,而且对于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也是很重要的。

3.2 加强对施工技术的监督与管理,有效保障建筑工程进度

现代社会是一个强调经济效益与时间观念相协调、相统一的时代,建筑工程项目也是如此,建筑工程项目的进度管理对于工程的经济收益是很重要的,并且其意义也较为深远。建筑工程监理单位只有严把工程的施工技术关,才能有效保障建筑工程的进度严格按照施工计划进行或提前完成,施工单位的施工进度也是离不开施工技术保障的,现代化先进的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进度的重要保障之一,现代施工技术对于建筑工程进度的强化和促进,在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以及建筑工程监理行业未来发展中的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

3.3 强化施工技术监督与管理,推动建筑行业长足发展

在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崭新时代,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困难现代建筑工程行业对于施工技术的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只是依靠施工单位和相关管理部门来实现施工技术的提高,显然是不合理的。建筑工程监理单位的出现与兴起,恰好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与需要,监理单位工作中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监理单位以全新、科学、系统的建立理论与措施,有效强化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建筑行业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提升,行业的整体社会地位也自然会有所发展,监理单位是建筑行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与产物,他的发展与成长,更多的需要依赖于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因此,监理单位的强化施工技术监督与管理,不但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监理单位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贺明尧,陈建民.建设工程监理工程师存在的问题分析[J].2006,6:40.

创新城市管理机制范文5

关键词:职业教育;色彩构成教学;创新能力

色彩构成是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我国的色彩构成教育基本源于国外的设计教育体系,历史并不久远,就教育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而言与我国快速发展的设计理论和实践相比显得相对滞后。如何在色彩构成教学中渗入创新意识,在教学实施过程以及作业的安排中注重实践性和多样性是当前我们亟待重视和加强的教学问题。

树立全新教学理念,始终把

培养创新意识作为教学目标

应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作为教学过程中始终追求的目标,让创新思维的光芒闪现在每一次作业中,由此逐渐实现基础课向专业设计的过渡。

色彩构成课与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创意是设计的灵魂,在每一次教学过程和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要强调设计思维,强调创意的发挥,鼓励学生在作业训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创新意识渗入每个学生的头脑中并形成创新思维模式。

教师授课时必须有具体的训练目的。一方面,要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强化对知识点和基本规律的分析和总结,使学生深刻理解各种关于色彩的概念和规律。另一方面,要对每次作业提出具体要求,明确训练目标,要求凡作业必先进行设计,设计中必有创意,使每一次作业都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实现基础课向专业课的逐步过渡。

在教学中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和多元化评价体系,是激发学生的创造乐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研究事物本质规律的良好途径。案例分析法可以通过对优秀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色彩的本质、情感和规律,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力和表现力。课堂讨论法可以使大家针对一个作业主题展开“头脑风暴”,通过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使每个学生都在争论中得到启发,有所受益。另外,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基础较为薄弱的特点,在授课时要做到浅而实在,学以致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大量联系实际生活中的设计与制作,使理论知识浅显易懂,应把课堂时间多留给学生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引导学生开拓思路,自由地发挥创造力,解决色彩构成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挖掘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有效的途径。教师应在进行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在作业方面可从创意、图形设计、色彩组合、版式与构图、表现效果等多个方面进行尽可能多的正面评价,以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其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各自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个别化辅导和阶段性评价,对其在原有基础上取得的进步要及时表扬,激励其学习精神,促使其继续努力。

启发学生的色彩设计灵感

应教学生以探索的眼光从自然和生活以及艺术作品中感知和发现色彩美,启发学生的色彩设计灵感,并把对色彩的感受创造性地应用于色彩的主题性设计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基础课向设计课的过渡搭建桥梁。

我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中,大自然中存在着众多美妙的色彩,美术作品、设计作品和文学作品中也都在描绘和再现这些美丽的色彩。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用探索的目光从自然界中、生活中以及姊妹艺术中发现美的色彩表现,体会色彩给人带来的审美情感,并从中汲取色彩设计灵感,创造更新更美的色彩搭配。

“物色之动,心也摇焉。”(刘勰《文心雕龙》)色彩通过人的视觉对每个人的心理产生许多共同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属于个性的,即不同民族、年龄、性别、不同经历的人群对色彩的感受也各有不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不同色彩所产生的联想、想象和心理感受,激发其创造性地进行色彩设计。“命题设计”是一种较好的个性化色彩训练方法。通过设立一些启发性的课题如春夏秋冬的联想,音乐节奏的表现,酸甜苦辣的联想以及对不同情感、不同性格的色彩表现等促使学生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开拓思路,大胆表现,创造性地完成课题设计。

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在世界色彩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给予当代设计师以许多设计灵感。北京紫禁城的色彩令外国人惊叹不已,唐三彩、青花瓷的颜色为服装设计师所借用,京剧脸谱上的高纯度、强对比配色方式使平面设计师找到了新的配色方案……在教学中重视对民族传统色彩的研究不但有助于启发学生的色彩设计灵感,增加学生色彩设计知识积累,拓宽其色彩设计思路,提高学生自身修养,更能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对设计出具有民族风格的现代艺术设计作品有指导意义。

运用现代化手段,把教学重点放在

思维训练和创造能力培养上

应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多媒体教学方式引入课堂教学,形象直观地分析介绍色彩概念和规律,并使学生学会用绘图软件进行作品表现。做到手绘与电脑表现相结合,既能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又有助于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思维训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上。

教师在用PowerPoint或Authorware等软件制作教学课件时,可以插入经典和优秀的色彩设计案例,使课件显得图文并茂。还可以在多媒体教学中使用Photoshop或CorelDraw等绘图软件,通过演示更直观地给学生讲解色彩构成的基础知识。比如,在讲色彩混合中的三原色时,教师常常难以出示准确的品红,因为在市场上很少有品红这种颜料,而靠言语表述或自己调色也很难准确表现,这个难题恰恰可以通过Photoshop来解决。在Photoshop中,我们可以轻易地找到品红色并向学生展示。另外,在讲有彩色的明度对比时,可以对彩色图形进行“图像——调整——去色”处理,完成由彩色图形向黑白灰明度秩序的转换,从而让学生很轻松地理解。

以往的学生作业基本全用手绘来表现,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通过大量的调色练习和作业训练积累色彩经验,但是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过于追求画面的精细效果而忽视训练本身的目的。而如果在作业中把手绘表现与电脑软件操作表现两种方式结合在一起,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通过手绘练习,学生可增加调色经验和对色彩的感性认识;一方面,电脑软件的使用既可快速变换不同的色彩组织,帮助寻找最佳配色方案,又能表现出比颜料更加鲜艳绚丽的色彩效果。这样对于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开发学生创造力有很大的益处,并有益于提高学生操作电脑、应用软件的熟练水平。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艺术设计专业的整体教学思路必须围绕就业和实用的目的培养具有创造力、表现力等综合能力的应用型设计人才。对这些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力所能完成,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科教学形成合力,使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出现在每门课程的学习中。在色彩构成教学中,通过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手段并辅之以教师的积极引导,必将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赵国志.色彩构成[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9.

[3]陈琏年.色彩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创新城市管理机制范文6

关键词:过程监督;制度创新;实施效益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045-02

想要创建创新型国家,就必须要有具备创新精神且勇于挑战的人才队伍,尤其是科技不断进步、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高校是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其教育方式必须要紧跟时代要求,力求教学创新,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力。“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的推出,对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为了使其实施效益最大化,就必须要对该项目实行过程监督和制度创新,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方向做如下分析。

一、“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实施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在各大高校开展得如火如荼,甚至国家还出台相关政策纲要以帮助这一项目的持续进行。然而,随着该项目申报数量的递增,也发现了诸多问题。具体来说:第一,项目经费存在挪用现象。就实际规定显示,项目指导老师和学生严禁挪用项目经费,且有相应的项目费用报销流程,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屡有指导老师、学生钻经费管理漏洞,出现挪用项目经费的问题。例如,某校某老师通过伪造领导签字挪用经费上百万。第二,大学创新性实验项目获批数有限,多数学生无法参与项目并得到相应锻炼。每年各大高校申报的项目数量有限,获批的数量也十分有限,从而使得创新计划项目资金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往往能够获得这些资金的老师和学生只在少数,从而使得创新计划成为了少数人的项目,仅对少数人有实际性的帮助。第三,项目获批后因学生参与积极性不够或指导教师指导不力,导致项目完成效果不佳。第四,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有效融合,缺乏合作创新力。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主要走以学院为单位进行名额分配的形式,这就不利于大学生跨学科、跨领域参与合作创新活动,更无法形成相对较为完整的创新性研究成果。第五,高校缺乏对创新计划项目研究方向的实质性指导。高校大学生在接触这些项目之时往往由于缺乏经验而无从下手,理论与实际操作更不能实现有效融合,从而使得部分项目完成效果不佳,甚至会因进展不顺而停滞不前。第六,学术氛围不足,缺乏相关奖惩机制。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约束力不足,会直接导致师生学术交流氛围不浓,甚至一些老师会认为是“费力不讨好的事”,并不会尽心尽力地为学生创新计划项目投入过多精力。

二、过程监管与制度创新对“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的实施效益

由上述问题可见,“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的实施需要过程监管和制度创新,以实现项目实施规范化。第一,可以大幅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学生群体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往往无所适从,只有有关部门及高校加强过程监管和制度创新,才能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完成项目。第二,可以提高指导教师的指导方法和实践能力。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是高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进行课题自拟,或根据学校公布的创新课题自行选择,并不断地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反复实验求证,而进行的学术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研究。由此可见,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实施主体为学生,老师的作用为指导协助,这样就极容易出现老师懈怠、忽视或者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对此进行过程监督和制度创新,可以督促老师帮助学生完成原定项目任务。第三,可以实现项目经费使用规范化和效益最大化。经费挪用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通过制度规范经费的使用范围,通过监管确保费用落实到位,才能实现项目实施效益的规范化、最大化。第四,可以使学生参与面最大化。实施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主要目的,是为了开拓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使其在创新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巧,加强对该项目的重视,在监管和制度上予以规范,会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该项目当中,从而使学生参与面不断增大。第五,可以提高现有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多样,使用的仪器设备较多,通过对教学资源的监管和安排,可以实现全校项目设备资源的最大化共享,大幅提升现有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第六,可以减少开放实验所需要的指导教师。通过制度创新和有效监管可以实现项目指导老师的合理化安排,以免浪费过多不必要的教师资源。

三、解决途径

针对上述问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1.以制度强化教师指导过程管理和项目负责学生的管理。要根据不同高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工作管理制度,例如《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管理实施意见》、《大学生创新计划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计划考核成绩评定管理办法》或其他的项目执行、教师职责划分意见等,将学校内部的所有创新计划项目用制度予以约束,使管理有章可循。除此之外,高校还要规范指导老师的管理职责,强调指导的可操作性、实践性和主动性,坚持以学生创新性自学为主,并强化老师自身的教育指导服务意识。

2.制定相应的指导老师激励机制。指导老师在对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进行指导之时,也需要针对老师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以提高指导积极性。具体可以根据项目性质的不同设置:第一,指导成果可申报优秀教学成果奖;第二,学生成果在省市级以上获奖,其指导老师也要给予相应的奖励;第三,将指导效果与年度优秀教师称号或奖金等挂钩。

3.强化对项目经费用途与发票的审核。针对项目报销程序方面,要强化审核力度,尤其是在报销流程中涉及到经费用途、发票等,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报销内容的市场消费水平等予以衡量对比、严格审核。

4.融入开放实验形式,方便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开放实验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分析总结能力以及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力,采用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与开放式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可以达到更好的创新实践能力教学效果,提高项目的实践性,并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待此种教学方式成功以后也可以积极向全校各专业进行全面推广。

5.加强项目绩效考核。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管理工作,对此,要建立一个从实施过程到实施结果均能得到客观评价的项目绩效考核体系,制定考核办法,实施动态监控、科学评价,并将考核结果与教师年终考核、学生评优、奖学金评比等相结合,提高项目实施和研究的积极性。

总结:

总而言之,“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实施效益最大化离不开过程监管与制度创新,各大高校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意项目考核制度、指导老师激励机制、单据发票审核机制、开放实验融入、绩效考核机制等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龙春光,陈友良,艾楚君,等.基于开放性实验与大学生创新计划的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0).

[2]赵毅鑫,张韵一,董良.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2,(36).

[3]唐磊,廖承德,廖博妍.教学探索――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实施[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1).

[4]潘涌璋,唐启红,张秋明,吴晓琳,桑守山.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模式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