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设计

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设计范文1

一、基本流程

它是一个整体教学思路,或者说是一种教学策略。内容包括:本节课用什么案例引入?引入的方法、手段?主要探究什么问题?形成什么理念?对学生的践行要求等。基本流程用图表来展示。有了教学的基本流程图,我们对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的总体思路,就比较清楚了。这好比是盖房子有了一张蓝图。每个框题,也就是一节课应该是要有一个流程图。

二、情境导入

1.事例——情境

为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材的内容,运用一定事例,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实际上就是“举例”,这应该是启发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学生周围处处是活生生的思想教育好素材,由此为切入口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第一课的引言,本课引言是一个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一件事作为场景,并以时间安排上的冲突为切入口,引发学生对责任的思考。再如:教材第88页“感受身边的变化”,通过杨妈妈和她的女儿所记的账本的比较,我国人民的经济生活越来越好:温饱—小康。从账本记载的内容和方式来看:家庭消费支出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支出的数额大小明显发生了变化。感受改革开放前后我国人民生活所发生的变化。

2.问题——情境

提问情境的创设是调动学生学习自主动性的有效方法之一。陶行知:“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爱因斯坦:“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既丰富了知识,又长了智慧,利于学生思维活动铺开,让学生展开想象,开发学生智力。

它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状态,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启发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索,然后发现“为什么”,最终找出问题的结果。例如:教材第4页“我的角色我的责任”对设置的情境:支付赔款,提出三个问题,层层深入。第三个问题“你赞成爸爸的决定吗?”有一定讨论空间和思维力度,因为按照文化传统习惯,父母为孩子所付出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而孩子接受时则心安理得,不必为此承担责任。这个事例中,父亲要求孩子将来偿还垫付的赔款,学生可能会有赞成和不赞成两派意见。教师要引导学生:父亲要求孩子将来偿还垫付的赔款,对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会有帮助的

3.对比——情境

例如:教材第49页“坚持对外开放”,在国产汽车如何发展的问题上,一直有两种倾向:一是应该坚持独立自主,自创品牌。二是应该坚持对外开放,全面引进。你是如何看待上述观点的?

4.反思——情境

教材第101页“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四幅图——在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这样一些行为:上公交车你推我搡,互不相让;有人在公共场合因为一点小事大吵大闹;遇到困难向人求助时,无人理睬;个别人在网络聊天室里恶意谩骂他人。你是否遭遇过上述经历?当时的感受如何?

三、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师生活动都要求在课堂上完成的,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重视整个的互动过程,也就是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在未来课堂上知识的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的知识。

1.对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如何认识?

关键是教师要明确每一个互动:目的是什么?结合教学目标来确定;怎样来互动?师生平等交流、讨论、探索; 互动的结果?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教材上“互动”的具体操作

(1)学生填写,如第6、14页,随堂进行,教师指导;

(2)学生反思,如第15、141页,学生思考后随堂回答;

(3)故事续写,如第26页,随堂先准备后发言;

(4)与人交流,如第27、45页,同位之间或小组交谈;

(5)观点辨别,如第48、49、50页,学生发言、探究;

(6)学生思考,分易和难,如体会、举例、选择、设想等,即时回答如第78页,有一定难度的题,让学生讨论后再回答(宪法与普通法律的不同);

(7)制作表格,如第12、89页,课后完成并在课堂上展示;

(8)收集资料,如第32、93页,根据需要课前或课后进行;

(9)图片展览,如第113页,课后延伸;

(10)判断正误,如第84页,让学生发表意见,师生共同探究;

(11)采访,如第37页,课后进行;

(12)行为要求——做,如第43、62页,课后落实;

(13)调查,如第52页,课后进行,可以个人,也可以小组为单位;

(14)演说,如第57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准备后说或即兴演说。

四、形成观点

新课程要突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这些“观点”是如何形成的?需要教师帮助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这是一个重要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教师的职责就在于在于帮助,通过情境引入来体验、感受,师生共同的探究,从而帮助学生明白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

五、学生践行

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思想品德;生活化;生命线;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

《思想品德(初中)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要求:思想品德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目的是为了引领初中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分清是非善恶,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决定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理论来源于生活实践,又对生活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使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它的内容和形式都应该来源于生活实践,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要达到这一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确定生活化

在具体的实际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思考,这一节课对学生起到怎么样的教育作用,对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哪些指导意义,让具体的教学指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七彩的情绪》这一课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体会“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的生活处世之道,让学生懂得通过对情绪信号的分析,抓住人的心理变化动态,为更好的处理好人际关系提供参考依据。目标生活化的确定,提高了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增强了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二、教学设计生活化

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课不是说教课,为了使它走出空洞、枯燥、沉闷的怪圈,让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具有“灵性”和充满活力。教师在教学前,要根据《课标》的要求,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特点,对整堂课进行总体构思和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程序,让教学设计的目标与学生认识水平在教学中达到共鸣。如:在七年级《维护友谊》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明辩善恶是非,学会正确维护友谊,教师可以设计“说说我心中的好朋友”的教学环节,交流中不同学生好朋友的标准亦不同,使学生的认知与社会生活实际产生冲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相互交流,让学生学会有原则去维护友谊,这样生活化的教学设计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提升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案例生活化

引用案例,是让学生在对案例情境的感悟中,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在案例的引用时,要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基本要求,结合本节课内容选择案例,为本堂课教学内容服务;案例引用要有感染性,针对性,教师要对案例进行筛选,选择那些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案例能使学生感动,挖掘学生内心的思想情感;同时,让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有所感悟,有所思想,使案例蕴含的道理能够渗透学生思维,提升其思想价值。如在《孝敬父母》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用中央电视台中的公益广告——《让座》这一贴近学生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感悟到,礼貌待人并不是一件难事,可以从日常小事中做起,从而实现了思想教育的引领作用。

四、教学语言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要达到“有声有色”的目标,每节课都应该是新的,不仅要求内容要有创新,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应该是理论知识的简单阐述,而应该在生活中提炼一些文明的经典语言,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让教学语言具有艺术性和亲和力,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染下有所认识,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如在《学会交往与沟通》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流行的网络语言“亲”,从而缩短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真正学会交往与沟通。教学语言的生活化,体现了语言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信息传递方式,生活化的语言,增强其艺术性,让学生在生活语言艺术中受到教育。

五、作业布置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作业的布置不同于其它学科,不是简单的知识再现和巩固,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所学到的思想感悟再次拓展和延伸,指导学生生活实践,提升其思想境界。教师可以布置日常生活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做作业中提升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孝敬父母》一课的作业,可以让学生回家帮助父母洗洗脚,观察父母的心理表现,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生活化的作业,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体现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兴趣;能力培养

【中国分类法】G623.15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对激发学生的品德素养、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品德观念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在当前我国初中生等90后在校学生的很多负面新闻层出不穷,学生的不良表现屡屡见诸报端的情况下,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作为镇级中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直接接触90后、00后学生群体,正处于学生的思想观念培养的黄金阶段,对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更负有直接责任。

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取向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动不动就从社会、国家、人生、价值这样的大的角度来探讨问题,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其实还有些遥远,有些不切实际,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如果能够在教育教学话题上与学生有所贴近,对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肯定会有好的影响。

倡导老师们在进行教学兴趣提升之前对学生群体的兴趣取向进行适当的了解和掌握,这是确保老师们的教学改进、改革能够迎合学生兴趣点的前提。当前乡镇一级的初中学校,学生在年龄上以90后、00后为主,确切的说是90后向00后过渡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所接触到的事物较多,智能手机、互联网、动漫文化、各种时尚特色浓郁的体育运动项目等,都有可能引起学生的关注。老师们在对这类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时候,就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兴趣取向做融合,从他们乐于接触的话题入手,从他们比较熟悉的话题入手,展开关于思想品德话题、知识点的讨论,让学生在兴趣的激发下对教学内容有更加积极主动和深刻透彻的思考,从而提升思想品德教学的效果。

二、改善教学环境的新尝试

课堂氛围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是有直接影响的。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环境都是以严肃为主。老师们不苟言笑,学生更是受到非常严格的课堂规范。从本意上来说,保持一个严肃、安静的课堂环境是很好的。不过从思维的角度来讲,这种课堂气氛会让学生有所压抑,大脑思维转动的效率降低,接受知识的能力弱化。尤其是思想品德教育类课程,本身就很容易陷入宣教的形式之中,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无聊。如果老师们不注意改善课堂氛围,学生就更容易因为无聊无趣而学习效率低下。

老师们要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就要改善课堂氛围。首先老师要起到课堂气氛的带动作用。总起来说,老师是课堂气氛的主导者。即便是默许学生们的课堂讨论,也不如老师以身作则的搞活课堂气氛效果更好。老师们要注重改善自己讲课过程中的表情、状态,改变严肃、中规中矩的形象,让学生认识到课堂气氛正在转变。通过老师自身的转变来鼓励学生、带动学生,大家一起朝着探讨性、交流性的课堂气氛过渡,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思想品德观念的有效灌输也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老师要做到不以传统的课堂秩序观念来约束学生,允许学生积极发言。尤其是对于思想品德教育而言,是一个没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可参照,很多地方要考学生自己来衡量的内容。因此,老师如果在课堂上强硬的要求学生去如何做,还不如拿出案例来分享,来讨论,让学生从中考虑和权衡如何去作为,如何把握道德、品德的准线。要讨论、要研究,自然要有宽松一些的课堂氛围,允许学生对课程中的内容、观点提出质疑,允许存在不同的意见并以此开展讨论,最终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让学生信服并参照某些思想品德观点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

三、情境设计教学的新尝试

情境设计教学时一种超越了常规的理论教学而存在的一种新型教学尝试。常规的思想品德教学就是理论灌输,难免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而情境设计教学则是将实际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些现象、问题与思想品德课程的知识点、话题进行关联,借此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让学生从这些实际生活案例中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提升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了解。

以乡镇中学为例,它所接触的实际生活环境中,不会和城市一样有城管等部门和人员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管理,存在的不文明、不道德的现象也可能会更多一些。比如乡镇人们在街道上乱扔果皮、纸屑、垃圾;或者停车占道、横穿马路等现象较为普遍。初中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也会经常接触这类场景。那么从教学的角度来讲,老师们就可以设计一个类似的场景,或者让学生以实际生活经验来设计一个这样的场景,大家对这个场景中可能出现的不道德的现象进行评价,对一些相关的道德观点进行讨论。

再比如说现代的中学生普遍喜欢上网,我们可以以网络上的不文明发帖、网络攻击对骂或诽谤、谣传信息的现象作为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对这种基于实际生活设置的案例有充分的接触,有实际的了解,融合思想品德教育的观点进行讨论也就更加透彻,更容易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相比单调的宣教来说,这种案例和情境设计的教学自然更具实际价值和意义,能够起到更好的实际指导作用。

当然,案例教学时需要以宽松的课堂氛围为前提才能够有效进行的。老师们如果不能改变课堂氛围的现状,学生的思维始终还是处于禁锢状态,不利于情境教学发挥作用。

四、总结:

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兴趣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镇中学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如果能够结合学生本身的兴趣、价值取向,结合学生实际接触的生活场景来落实,就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更加贴近生活化的学习体验,也更利于学生对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观点、知识点展开讨论。老师们如果能够放开思想,大胆创新教学思路,促进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提高,对思想品德教学成果的提高一定有更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琳琳.高职酒店英语课程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8)

[2]徐朋洋.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架构思想品德课高效课堂[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年25期

[3]杨开城.网络时代的教学设计理论发展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现代教育技术.2002(01)

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设计范文4

现代网络的普及和便捷,家长稍不注意,学生就可以轻易上网浏览网页,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家长的控制。由于小学生缺乏自制能力,导致流连于网路世界不能自拔,与人交往时间的减少,致使学生体会不到人间的温暖和感情,加重了学生的自我意识,脱离了现实社会。三是家长的功利心理也是导致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重要原因。家长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一切以考上好学校为目的,忽视了学生品德教育的培养,同时对学生错误的言传身教,致使学生放松了对自己品德理念的坚持,慢慢懈怠了感恩教育。由于学生家长对学生的溺爱,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对于自己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的培养和认识,认为家长的付出理所当然,父母稍有不能满足就会有抵触情绪。加上学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间接影响到学生,小学生对社会上的事物缺乏辨别能力,不少小学生做了一些伤害同学、伤害家长感情的事情和说了一些不负责任的话,致使家长与学生的关系紧张,影响了小学生正常的健康心理养成。感恩教育,就是由教师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展开不同方式德育教育的过程。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开展感恩教育,可以从思想与行为上改变学生的一言一行,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首先,感恩教育可以通过引导改变学生的行为习惯。教师通过不同的教育形式,以德育人,以情育人,使学生通过审视自己行为,自觉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形成回报社会、感恩社会的行为习惯和准则。其次,感恩教育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结晶。感恩也不是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品质。成功的个人品格教育,多半是后天经过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而成的,感恩教育可以将人的思想净化,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善良,看到的身边的美好事物,体会到成长过程中快乐,在互帮互爱的过程中,感受人生的美好,在帮助同学时结交更多的好朋友伴随人生。

二、实施小学感恩教育的措施

德育教??在布置家庭作业中,注重结合课文布置学生力所能及的家庭劳动作业。比如可以布置低年级的学生帮助家长刷碗,扫地。帮助父母劳动,用学生的亲身体验,直观感受到家长在照顾自己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辛劳。同时,将学生在家中的生活体验通过写感谢信的方式给父母,让学生家长感受到学生的真情,感受学生的思想进步,进一步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德育教师在学生完成作业后,结合经验在班级中召开同学思想交流会,同学与同学之间交流自己的感受,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讲出自己对感恩的认识和自己认为非常令人难忘和感动的事情,与同学之间产生共鸣,然后教师加以点评。这样的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接受感恩教育对感恩教育有更高的认识。在教育学生中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从学习、生活等小事体现感恩道理,通过言传与身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比如将教师自己小时候的事情拿出来与学生分享,让学生从中体会教师的行为准则和思想变化。课文中,那些对社会作出贡献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在教学中,着重让学生体会,榜样在面对困难时的想法,和从最终的行动结果上来看,强调如果当时不这样做,那么造成的后果是怎样的。为了让孩子从小就跟上时展的步伐,全面发展成为学校和家长都注重的发展方向。然而,一些学校和家长单纯地为了追逐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了学生发展的片面性,如身体素质、道德素质等方面的滞后性,这就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埋下了无形的隐患。为了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全面的发展的适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学校应该尽早从这方面做出调整,发展全面发展型的人才。

三、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通过其对学生做人做事的引导性,以及道德观的启发,能够从小培养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让他们逐渐形成对事物以及世界的正确认识,同时跟上时展的步伐,逐渐培养起全面发展的意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通过老师在课堂内以及课堂外对小学生各种道德以及价值观的启发,以及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形势时代的发展,让小学生在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以及价值观的同时,也可以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全面发展是当今时展的一个题中之意,能够主动培养起小学生全面发展的自觉性的意识,让学生为了能够成为全面发展型的人才而努力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由于其课程的独特性以及重要性,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跟紧时展的要求,小学教育应该更加注重思想品德课程的开设,教育部门也应该对小学思想教育教学的教师的应聘有严格要求,学校应该注重小学思想品德教师的自身素质的提升,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教师对自己也要严格要求,不论是在教学设计方面还是自身素质的提升方面,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跟紧时代的发展要求,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型的人才而努力。

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一、引言

初中课堂有效教学指在特定教学价值观体系下,通过有效教育手段促进学生全方位(包括知识、思维与实践能力、智力、创造力、情感等)最优化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最活跃的因素,首先,教师控制课堂教学进程,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主导作用;其次,学生是教学目标体现者,属于教学活动主体。

二、影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课堂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指影响教学活动进行、教学预期目标与效果实现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教师因素。思想品德任课老师的文化、道德、专业素养及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的行为特征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2)学生因素。一般来说,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学习动机等都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由于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并最终导致思想品德课落后于社会与学生实际,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很难内化;(3)教学内容因素。教学内容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运用的对象,是教育活动中的纯客体。教学内容合理与否决定教学的有效性与否。教学内容涉及教材、教学资源、学情等多因素,其中教科书是教学内容的核心。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围绕教学目标灵活使用教材,合理安排课程教学内容;(4)教学多媒体因素。多媒体教学可缩短教学时间,调动学生注意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综合运用文字、视频、图片等直观形象的课件演示方式,将知识重点与难点进行深入剖析,加深巩固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5)互联网因素。网络开拓了学生视野,拓宽了学生学习空间与途径,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6)教学环境因素。教学环境对教学活动顺利及学生身心健康影响较大,属于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教学环境包括教学活动场所、教学设施、师生关系等方面内容。

三、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提高思想品德课程地位

1.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学是时展的要求。青少年思想品德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承与培育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

2.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学生系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社会科学常识教育及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思想品德教材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社会的关系,我与国家的关系四个方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他人及社会与国家,并战胜自我、适应社会、报效祖国。

3.思想品德课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课程。思想品德教材提供积极有效的心理疏导法。重视思想品德课教学可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帮助其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1.提高教师职业素养。首先,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必须主动实践“爱国、爱岗、爱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全身心投入思想品德课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其次,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具备现代教育理念。教育理念会左右教师行为意向。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必须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优化教育教学行为,才能真正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达到教学目的。2004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师德论坛讲提到三观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则以素质与师德为本。

2.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首先,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必须优化教学理念。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认真的投入学习,以学促教,以教导学。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言,敢于质疑,不断提高学习的效率,由此来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其次,新课标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组织教学能力要求更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教材内容为基准,根据初中生的客观实际情况拓展思路。

3.优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的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教学设计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科学的教学设计能够使我们的课堂用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佳的效果。

4.优化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教师与学生传递信息的设备、工具与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强调各类电化教育器材,如投影、计算机、DVD等。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作用显著:首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其次,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第三,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如为初三学生讲《保护环境》课时,通过放映环境污染图片,让学生感悟环境问题,使其深刻感受到:经济建设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保护环境势在必行。

5.优化教学方法。首先,重视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法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与学生水平,运用教学工具与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其次,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只有把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理论联系实际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教学资料符合初中生现实生活;为学生提供生活实践机会;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外的延伸。如为初三学生讲《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时,先让学生调查自家经济收入,进行归类分析,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变革学生学习方式。教师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其指导下开展主动、个性学习。在传统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循规蹈矩,按照教师设计的教学思路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课堂学习权利还给学生,把学生自主学习与其指导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首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注重增强学生思维内在动力,激发其创新意识;其次,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确保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并引导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如为学生讲《保护环境》课时,让学生调查周围环境状况,让学生通过调查真实感受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

参考文献:

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品德;教学生活化;内容;情境;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160-01

小学思想品德是一门培养小学生思想道德的奠基课程,与小学生未来的品德修养和素质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在我国各小学中,思想品德课程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发展,各学科教育教学模式、方法、手段等需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学需要,这表现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上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感知能力。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应该寓于小学生的生活之中,而不是在生活之外,由此笔者便联想到了小学品德生活化教学模式,并付诸实际行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新课标下小学品德课概述

传统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强调对学生思想、知识及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对比传统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目标进一步提升为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如今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关注的重点不在于教学生学会多少理论知识,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以使学生更适应时代变化,更符合社会需求。

二、如何实现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

1、教学情景再现。小学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他们的道德认识水平低,对一些抽象的道德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肤浅和表面化。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只能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告诉他们多少道理,使他们记住规则。在品德教育中,教师最重要的是结合教学内容为小学儿童努力创设富有童心、童趣的生活情境,将儿童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他们生活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让心灵上有触动,情绪上有感染,情感上有体验,使小学儿童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促进知、情、意、行的统一协调发展。

(1)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体现师生双方民主平等、愉悦和谐的人文情境。小学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满足感,就在这种融洽的师生情感关系中生成。在这种完全开放的新型的师生人文环境中,教师亲切地与学生交流、探讨、沟通,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提高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践行的能力。

(2)教学情景的创设应让教学置于儿童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还原儿童熟悉的生活场景,让儿童走进社会、家庭和大自然,使他们在现实的情景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世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世界的认识。

(3)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将教学内容的呈现与情境融为一体,达到“内容情境化,情境内容化”的效果。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创设具有明显操作性的自主学习的活动情境,在充分的思维碰撞中,在愉快的合作沟通中,在切身的体验探究中,使儿童以外显的活动促内在的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

(4)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再现儿童生活,其方法具有多样性,内容具有丰富性。教师要根据小学儿童实际、教材的不同内容和具体情况及条件,把握好创设情境的时机,给儿童提供多种表现自我发展的平台,使儿童在情景交融之中愉快地掌握知识,明白道理,指导自己的行为。

2、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激活课程资源。新课程改革要求实现“小学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汽`因此我:们要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去选择那些积极:向上的“好生活”捉进学生健康发展,教学中应让学生参与、体验,:把生活中的知识、做人的道理等寓于生活这个大舞台焙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托但不是全部教师要摒弃“教教材”的!教学观树立开发教材的意识学会“用教材”,能够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做好准备小学品德课教材的主要功能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供教师教学而是教师用来引发学生活动的工具是开展教学活动可运用的资源优化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增加或补充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激活课程资源这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多样化教学设计拓展学生体验途径

(1)精心设问赴学生在探究中体验问题是学生思维的源泉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问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在自主探究体验中获得的知识更能促使学生内化为行为。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性格不同使得他们的想法也不一样在解答问题的时候也会出现不同的想法胧们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与行为并进行有效的引导赴学生形成正确的又见点。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学生道德品行的养成与体现同样应该在具体真实的情境中实现。因此,在小学品德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适应的教学情境开展教学活动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小学生教育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实践应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将生活引入课堂教学中赴学生触摸生活的真实始学生一个快乐学习的环境。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生品德课的教育中,要学会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进行培养和引导,通过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生活化转变,带领学生能够通过思想品德课程来促进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实际性的感知和应用,通过对于教学内容的创新性研究和生活化转变,来提高学生将品德意识在生活上的实际应用,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生活态度,加强学生自身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更进一步的促进了学生良好的生活品德的形成和建立。

参考文献:

[1] 张美英.贴近学生生活打造品德高效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250一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