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范文1

关键词 绿色建筑;评估;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2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17-0040-02

0 引言

绿色建筑是在经济与环境两个问题中有效地利用仅有的资源并提出解决的方法,进一步改善生活环境的建筑。绿色建筑最明显的影响,就是使环境和经济方面的关系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这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1 LEED-NC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内涵

1.1 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场地

在建设活动中控制土壤侵蚀、水道沉积和扬尘产生,减少环境污染。具体评估得分内容如下:

1)场址选择。在选址过程中,优先选择不包含敏感的选址因素或受限制的土地类型,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2)开发密度和社区贯通性。优先选择城区场址,利用既有基础设施进行开发。保护绿地、保留栖息地和自然资源;

3)褐地再开发。优先考虑褐地开发,对被污染的地域进行开发,降低未开发土地的压力;

4)替代交通。对规划中的建筑进行交通需求测算,使建筑物临近公共交通设施,考虑公共交通的运用,考虑自行车存放设施,考虑为低排放和节油车辆优先提供停车位,考虑限制用户单独使用车辆的替代措施,为合用或共用车辆,优先提供停车位,降低因使用汽车而产生的污染和土地开发;

5)场址开发。考虑提高空地比例,保护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

6)雨洪利用。收集雨水,采用自然或人工系统对雨水进行处理,用于景观浇灌、厕所冲洗等;

7)热岛效应。采用景观绿化遮蔽构筑物表面或在建筑物设置种植屋面,减少对区域气候、人类和野生生物栖息地的影响;

8)减少光污染。减少天空眩光,改善夜空环境,减少对夜行环境的影响。

1.2 能源利用与环境

必须满足的评估内容:

1)建筑能源系统运行调试的基本要求为:供热、通风、空调与制冷系统及其相关的控制系统,照明和日光控制,可再生的能源系统(风能,太阳能等)和生活热水系统等应进行运行调试,核实并确保主要建筑部件和系统是根据业主对项目的要求、设计意图和建筑文档进行设计、安装、校准并运行的,达到减少能源消耗、降低运行费用、缩短回收周期、改善建筑状态、提高工作效率;

2)最低能效基准。设定基准建筑和建筑系统的最低能效基准,优化建筑围护结构、供热通风与空调系统、照明系统和其他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实现最大能源效能;

3)制冷剂选用要求:新建建筑中的HVAC设备应使用不含CFC的制冷剂,从而达到减少对大气臭氧层破坏的目的。

具体评估得分内容如下:

1)能源利用最优化。采用计算机模拟确定有效的节能措施,使建筑围护结构和系统的设计能效最大化;

2)可再生能源利用。促进、提高对无污染可再生能源,指太阳能、风能、地热、环保水电、生物质能和沼气等的自供水平的认识,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减轻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3)加强调试工作。要求在项目设计阶段就根据业主需求、设计基本原理及施工组织计划制定调试方案,在调试结束后完成系统手册,使操作系统的员工充分理解系统,使得经过调试的系统在最佳状况下运行;

4)加强制冷剂管理。不使用制冷剂或选用尽量减少甚至消除对大气臭氧层破坏和全球变暖有影响的制冷剂,采用不含HCFC或哈龙的灭火系统;

5)投入运行后测试。制定测试计划来评估和验证建筑物及能源系统的实际性能,安装必要的测量仪表,检测建筑能源系统用能状况,比较实际性能和基础性能来评估能源使用效率。测试和验证时间为建筑完工投入使用后不少于1年;

6)使用绿色能源。鼓励和开发利用绿色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生物质能、环保水电等。

1.3 材料与资源

存放和收集可再生材料,具体评估得分内容如下:

1)建筑构件的再利用。延长既有建筑物的寿命,减少由于新建建筑材料的生产和运输,带来的废弃物和对环境的影响;

2)建筑废弃物的管理。施工、拆迁等的废弃物,通常采用填埋、焚烧处理。要转化这种模式,在建筑生产过程中或在合适的现场加以再利用;

3)材料再利用。重复使用建筑材料和产品,降低对新材料需求和废弃物的产生,减少新材料生产过程所产生的环境影响;

4)再生材料的含量。增加对含再生材料的产品的需要,以降低生产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

5)当地的原料、加工和制造。提高当地的资源利用,降低因运输产生的对环境的影响;

6)快速可再生材料。减少稀有原材料和再生周期长的材料的使用,取而代之使用快速可再生材料;

7)认证的木材。鼓励环境责任型的森林管理。

2 中国绿色建筑的设计

由于建筑生产过程的参与者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他们追求绿色建筑的动机是不同的。政府是绿色规则制定者的代表,设计者是绿色规则实践者的代表。履行京都议定书等的相关国际承诺,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制定与自身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绿色建筑政策体系是政府的职责。

设计者应认识到绿色建筑不等同于在建筑中采用几个节能灯、安装几个节水器具的简单做法。在设计实践中,设计者通常会采用一项或者几项节能技术,或者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但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与绿色建筑还相距甚远。节能建筑未必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前提应是节能的建筑。社会赋予建筑生产过程的参与者的共同责任是力戒在绿色建筑上做秀、做假和虚热。

借鉴LEED评估体系的成功经验,绿色建筑体系需要政策体系、评估体系、设计体系的强有力的支持。绿色建筑的评估与设计过程应由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场地、有效利用水资源、能源利用与环境、材料与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和创新设计六个方面组成,是跨学科的、贯穿于建筑生产的全过程,体现建筑生产的系统性、整体性、连续性。

绿色建筑实践应从科研、规划、设计、采购、安装、调试、使用、计量等各个环节入手,系统的、全面的体现绿色建筑应有的风采。研究、开发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政策工具、评估工具和设计工具是中国建筑师、工程师面临的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范文2

2l世纪人类共同的主题是可持续发展,对于城市建筑来说亦必须由传统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向高效绿色型发展模式,绿色建筑正是实施这一转变的必由之路,是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绿色建筑是指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它是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实施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建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理念,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化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

绿色建筑具有选址规划绿色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综合措施有效节能、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不仅可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为经济合理,对绿色环境的冲击最小。

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PaolaSoleri)把生态学(Eco1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为“Arology”,提出了著名的“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新理念。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清醒地意识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高速文明发展史是难以为继的。耗用自然资源最多的建筑产业必须改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太阳能、地热、风能、节能围护结构等各种建筑节能技术应运而生,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先导。

20世纪80年代,节能建筑体系逐渐完善,并在英、法、德、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广为应用。同时,由于建筑物密闭性提高后,室内环境问题逐渐凸现,不少办公楼存在严重的建筑病综合症(SBS),影响楼内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以健康为中心的建筑环境研究成为发达国家建筑研究的热点。

1992年巴西的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使“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思想在世界范围达成共识。绿色建筑渐成体系,并在不少国家实践推广,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方向。

30多年来,绿色建筑的由理念到实践,在发达国家逐步完善,形成了较成体系的设计方法、评估方法,各种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一些发达国家还组织起来,共同探索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加拿大的“绿色建筑挑战”(GREENBUILDINGCHALLENGE)行动,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实行综合优化设计,使建筑在满足使用需要的基础上所消耗的资源、能源最少。日本颁布了《住宅建设计划法》,提出“重新组织大城市居住空间(环境)”的要求,满足21世纪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适应住房需求变化。德国在90年代开始推行适应生态环境的住区政策,以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法国在80年代进行了包括改善居住区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住区改造工作。瑞典实施了“百万套住宅计划”,在住区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绿色建筑和奥运结合的时间不长,但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奥林匹克精神依然迅速地实现了和谐与统一。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中已开始尝试使用一些可再生性能源和高效交通措施;2000年澳大利亚悉尼奥运会中,绿色建筑的思想开始在奥运场馆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中有所体现。悉尼奥运会被认为是目前科技含量最高的一届夏季奥运会,而最能展现悉尼奥运会高科技含量的便是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的绿色奥运村。这一项目的成功设计、施工与建设,现有绿色建筑技术评价体系(如澳大利亚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NABERS)亦功不可没,它是保证建造过程各环节充分体现可持续生态概念的重要措施。该项目的成功,不仅有利地推进了绿色建筑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的成熟与发展,而且为澳大利亚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荣誉和尊重。

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的口号,如何使奥运建筑与园区建设能够真正实现“绿色化”的内涵,建成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与园区,是能否真正实现北京2008年“绿色奥运”的关键。在此背景下,“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研究”课题于2002年10月立项,为科技部“科技奥运十大专项”之一,课题汇集了清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中心、北京市城建技术开发中心等9家单位近40名专家共同开展工作,历时14个月。

“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研究就是力图通过建立严格的、可操作的建设全过程监督管理机制,落实到招标、设计、施工、调试及运行管理的每个环节,来实现奥运建筑的绿色化。其具体研究内容为:根据绿色建筑的概念和奥运建筑的具体要求,制定奥运建筑与园区建设的“绿色化”标准,研究开发针对这一标准的、科学的、可操作的评价方法;研究能支持这一评估体系正常运行,可在奥运建筑从招标到运行管理的全过程中有效发挥作用的机制与政策,从而确保奥运建筑与园区建设的“绿色化”能得到高水平实现,从“绿色”与可持续发展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评估体系内容简介

1.全程监控、阶段评估

针对园区规划、业主招标、建筑设计至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的全过程,在各个建设阶段通过科学的评估体系、评估手段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及质量保证体系,以确保奥运园区建设达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预期目标。按照全过程监控、分阶段评估的指导思想,评估过程由4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规划阶段

第二部分:设计阶段

第三部分:施工阶段

第四部分:验收与运行管理阶段

针对上述不同建设阶段的特点和要求,分别从环境、能源、水资源、材料与资源、室内环境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估。只有在前一阶段达到绿色建筑的基本要求,才能继续进行下一阶段的设计、施工工作。当按照这一体系在建设过程的各个阶段都达到绿色要求时,这个项目就可以认为达到绿色建筑标准。

2.QL评分方法

绿色建筑追求最小的能源、资源与环境代价,而获取健康舒适高效的建筑环境。这二者有时是彼此矛盾的。为清晰地对这二者的实际状况给出科学描述,本评估体系采用了Quality(质量)和Load(环境负荷)这两个指标。这种双指标方式与目前发达国家标准(如美国LEED)相比,解决了上述矛盾,更准确地刻划了被评估对象的绿色性。在具体评分时把评估条例分为Q和l两类:Q(Quality)指建筑环境质量和为使用者提供服务的水平;L(Load)指能源、资源和环境负荷的付出。二者综合起来即可对建筑物的“绿色”程度进行全面评价。

在考察建筑物的L(Load)品质时,没有直接采用L而是转化为LR(LoadReduction,建筑物环境负荷的减少)来评价,也就是说“建筑的环境负荷降低得越多,得分越高”,易于操作。然后,便可利用统一的5级评分制(此时L=5-LR)及与之配合的权重表,分别对不同类型的建筑的Q和LR进行评价。

根据评估项目在不同阶段的重要性,分别制定了相应的权重系数。参评建筑实际的Q/LR得分=∑(5分制得分×权重系数)。对于包含多类型建筑的园区,需由建筑各类型建筑的面积比乘以其相应的Q、LR得分情况,才为整个园区的综合评价结果。

参评建筑的Q/L评估结果可通过如图2所示的两维图表进行科学的描绘。

其中:

A区:很少的资源能源和环境付出和优秀的建筑服务品质,为最佳绿色建筑。

B区、C区:尚属于绿色建筑,但或资源与环境消耗太大,或建筑品质略低。

D区:高资源、能源消耗,但建筑品质不高。

E区:很多的资源能源和环境付出却获得低劣的建筑品质,一定要避免的建筑。

除了提供一张二维Q几图表之外,评估软件还能根据用户提供的建筑信息,生成一系列直观图表,向用户生动地展示参评建筑在不同层次的条目评估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性能优劣。

四、主要创新

本课题主要创新如下:

1.从“绿色建筑”理念出发,针对我国具体情况,系统地提出我国绿色建筑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这不仅符合国际先进理念,还有突出创新。例如,强调项目论证的必要性,强调总量、规模和容积率控制;强调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分析,注重建材的可再生、可回用性:提出多种能源结构和使用方式下的评价方法,注重能源品位,提出能源的优化利用和梯级利用,注重降低能量转换系统的能耗,提倡热回收;综合考虑并评价建筑的直接污染和间接污染;重视水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与保护,强调分质供水与梯级利用、明确节水率与回用率的合理范围、强度用水安全性;对施工过程进行专门评价,提倡绿色施工和绿色管理;重视验收和运行管理,强调考核管理体制与激励机制、考核实际运行效果和实测统计数据。在此基础上提出全面实施“绿色建筑”的体系和框架。

2.得到一批绿色建筑定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通过对近20个实际项目的调研和测算,提出了建材全生命周期评价的4个定量指标,即资源消耗、能源消耗、环境影响、本地化;建立了科学、客观和全面的建筑能耗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提出用建筑物耗热量、耗冷量指标评价居住建筑节能状况:提出与参考建筑比较的方法评价办公建筑节能:直接对体育场馆的围扩结构部分的热工性能和做法评价节能效果;提出基于能质系数的ECC指标评价不同供热空调系统及方式:提出TDC指标评价风机水泵等输配系统能耗;提出热回收能效比CEP指标评价新风热回收;提出照明能耗系数并结合灯具、照度、控制等全方位评价人工照明;采用了单位建筑面积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体系(C02、可吸入颗粒物、N0x、S0x等)和建筑排热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大气(直接或间接)污染及温室效应;

3.提出全过程控制的观点与相应的评估方法和实施指南。根据我国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特点,把评估体系分成四个阶段:规划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验收与运行管理阶段。根据每个阶段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评估体系。通过对各个阶段的控制,保证最终绿色建筑的实施。这完全不同于国外(如美国的LEED体系)仅限于对最终项目的绿色评估。

4.提出用Q(Quality)—L(Load)双指标体系及权重体系对我国的绿色建筑进行评价。揭示了建筑建设过程在获取健康舒适的居住空间和占用能源资源、影响环境之间的矛盾,指出绿色建筑的核心是追求此矛盾的协调。

5.开发了一批与评估体系匹配的、可进行定量模拟计算、优化指导设计的软件。

五、评估案例—某综合体育训练馆(设计阶段)

1.基本情况说明

某综合体育训练馆,位于北京市某体育训练局东院东南角。训练局院的北面、南面、西面为城市道路,东面为城市规划路。建设场址南向面对人工湖,东侧贴临某居住小区,北面与网球馆及体操训练房相邻,西侧是一小学。

该建筑风格追求现代化、地域化、本土化的契合,整体造型突出体育建筑的气势,以大面积的金属百叶和纯净的实体墙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充分利用阳光,以减少后期运营成本。建筑面积为10968m2,建筑层数2层,建筑高度23.9m,主要结构类型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首层为举重训练馆,二层为篮球训练馆,一层夹层和二层夹层为办公室等其他功能房间。建筑设计充分考虑无障碍要求。

该建筑北侧面临训练局体操馆一侧设有硬质铺面的广场,并与建设用地东侧城市道路相通:西侧设置有4米宽车道,其与建设用地南侧城市道路相通,同时在建设用地西北角与训练局院内原有南北向主路相连。所有人流及车流将由此进入综合训练馆。综合训练馆北侧设有主入口。东侧及西侧各设有一处次入口。南侧设有三处辅助疏散口。

该建筑采用外墙外保温做法达到墙体节能要求。钢筋混凝土屋面保温采用30mm厚挤塑板保温材料。外窗窗框为铝合金断桥体系,玻璃采用6mm9mm6mm中空低辐射玻璃。

该建筑物中举重和篮球训练馆均采用过渡季可送全新风的双风机定风量全空气空调系统,其它功能小房间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空调系统等采用直接数字式(DDC)监控方式,并纳入楼宇自动化监控系统,利于节能。

该建筑外玻璃均采用双层中空玻璃隔绝外部噪声干扰。通风管道送排风机进、出口设消声器,满足室内外环境对噪声的要求。

该建筑正常照明光源主要采用三基色节能荧光灯,金属卤化物灯,所有高效节能气体放电光源均须配备低谐波高功率因数电子镇流器。

该建筑的生活给水由建筑物西侧院内给水管线引至室内,接至各配水点。生活热水采用地热水,由大院集中地热水供水管网供给,直接接入馆内用于淋浴热水。本工程雨污水分设系统,污水不含污染物,粪便污水经化粪池排入市政管道。屋面雨水经雨水斗汇集后排入院内雨水管道,室外雨水经雨水口收集后接入室外雨水管道。所有卫生器具配件均采用节水型。运动员浴室采用红外线感应冲洗小便器、红外线感应龙头洗脸盆及淋浴器。总供水干管上均设置水表,便于计量用水量。

2.总结

本综合体育训练馆主要为运动员训练之用,采用了一定的节能、节水措施,但并无特别突出之处,各评估点得分均在3分左右,表现平平;其综合评估结果在QL二维图中处于C区。

六、展望

后续的推广工作包括:

1.继续扩大建筑项目试评估工作。通过与北京市相关部门配合,准备今后以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为基础,对北京市一批在建项目进行评估,并从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评估体系。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范文3

关键词:奥运建筑环境负荷绿色奥运

一、绿色建筑的发展

2l世纪人类共同的主题是可持续发展,对于城市建筑来说亦必须由传统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向高效绿色型发展模式,绿色建筑正是实施这一转变的必由之路,是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绿色建筑是指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它是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实施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建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理念,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化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

绿色建筑具有选址规划绿色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综合措施有效节能、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不仅可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为经济合理,对绿色环境的冲击最小。

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PaolaSoleri)把生态学(Eco1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为“Arology”,提出了著名的“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新理念。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清醒地意识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高速文明发展史是难以为继的。耗用自然资源最多的建筑产业必须改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太阳能、地热、风能、节能围护结构等各种建筑节能技术应运而生,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先导。

20世纪80年代,节能建筑体系逐渐完善,并在英、法、德、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广为应用。同时,由于建筑物密闭性提高后,室内环境问题逐渐凸现,不少办公楼存在严重的建筑病综合症(SBS),影响楼内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以健康为中心的建筑环境研究成为发达国家建筑研究的热点。

1992年巴西的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使“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思想在世界范围达成共识。绿色建筑渐成体系,并在不少国家实践推广,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方向。

30多年来,绿色建筑的由理念到实践,在发达国家逐步完善,形成了较成体系的设计方法、评估方法,各种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一些发达国家还组织起来,共同探索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加拿大的“绿色建筑挑战”(GREENBUILDINGCHALLENGE)行动,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实行综合优化设计,使建筑在满足使用需要的基础上所消耗的资源、能源最少。日本颁布了《住宅建设计划法》,提出“重新组织大城市居住空间(环境)”的要求,满足21世纪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适应住房需求变化。德国在90年代开始推行适应生态环境的住区政策,以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法国在80年代进行了包括改善居住区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住区改造工作。瑞典实施了“百万套住宅计划”,在住区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绿色建筑和奥运结合的时间不长,但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奥林匹克精神依然迅速地实现了和谐与统一。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中已开始尝试使用一些可再生性能源和高效交通措施;2000年澳大利亚悉尼奥运会中,绿色建筑的思想开始在奥运场馆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中有所体现。悉尼奥运会被认为是目前科技含量最高的一届夏季奥运会,而最能展现悉尼奥运会高科技含量的便是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的绿色奥运村。这一项目的成功设计、施工与建设,现有绿色建筑技术评价体系(如澳大利亚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NABERS)亦功不可没,它是保证建造过程各环节充分体现可持续生态概念的重要措施。该项目的成功,不仅有利地推进了绿色建筑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的成熟与发展,而且为澳大利亚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荣誉和尊重。

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的口号,如何使奥运建筑与园区建设能够真正实现“绿色化”的内涵,建成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与园区,是能否真正实现北京2008年“绿色奥运”的关键。在此背景下,“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研究”课题于2002年10月立项,为科技部“科技奥运十大专项”之一,课题汇集了清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中心、北京市城建技术开发中心等9家单位近40名专家共同开展工作,历时14个月。

“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研究就是力图通过建立严格的、可操作的建设全过程监督管理机制,落实到招标、设计、施工、调试及运行管理的每个环节,来实现奥运建筑的绿色化。其具体研究内容为:根据绿色建筑的概念和奥运建筑的具体要求,制定奥运建筑与园区建设的“绿色化”标准,研究开发针对这一标准的、科学的、可操作的评价方法;研究能支持这一评估体系正常运行,可在奥运建筑从招标到运行管理的全过程中有效发挥作用的机制与政策,从而确保奥运建筑与园区建设的“绿色化”能得到高水平实现,从“绿色”与可持续发展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评估体系内容简介

1.全程监控、阶段评估

针对园区规划、业主招标、建筑设计至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的全过程,在各个建设阶段通过科学的评估体系、评估手段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及质量保证体系,以确保奥运园区建设达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预期目标。按照全过程监控、分阶段评估的指导思想,评估过程由4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规划阶段

第二部分:设计阶段

第三部分:施工阶段

第四部分:验收与运行管理阶段

针对上述不同建设阶段的特点和要求,分别从环境、能源、水资源、材料与资源、室内环境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估。只有在前一阶段达到绿色建筑的基本要求,才能继续进行下一阶段的设计、施工工作。当按照这一体系在建设过程的各个阶段都达到绿色要求时,这个项目就可以认为达到绿色建筑标准。

2.QL评分方法

绿色建筑追求最小的能源、资源与环境代价,而获取健康舒适高效的建筑环境。这二者有时是彼此矛盾的。为清晰地对这二者的实际状况给出科学描述,本评估体系采用了Quality(质量)和Load(环境负荷)这两个指标。这种双指标方式与目前发达国家标准(如美国LEED)相比,解决了上述矛盾,更准确地刻划了被评估对象的绿色性。在具体评分时把评估条例分为Q和l两类:Q(Quality)指建筑环境质量和为使用者提供服务的水平;L(Load)指能源、资源和环境负荷的付出。二者综合起来即可对建筑物的“绿色”程度进行全面评价。

在考察建筑物的L(Load)品质时,没有直接采用L而是转化为LR(LoadReduction,建筑物环境负荷的减少)来评价,也就是说“建筑的环境负荷降低得越多,得分越高”,易于操作。然后,便可利用统一的5级评分制(此时L=5-LR)及与之配合的权重表,分别对不同类型的建筑的Q和LR进行评价。

根据评估项目在不同阶段的重要性,分别制定了相应的权重系数。参评建筑实际的Q/LR得分=∑(5分制得分×权重系数)。对于包含多类型建筑的园区,需由建筑各类型建筑的面积比乘以其相应的Q、LR得分情况,才为整个园区的综合评价结果。

参评建筑的Q/L评估结果可通过如图2所示的两维图表进行科学的描绘。

其中:

A区:很少的资源能源和环境付出和优秀的建筑服务品质,为最佳绿色建筑。

B区、C区:尚属于绿色建筑,但或资源与环境消耗太大,或建筑品质略低。

D区:高资源、能源消耗,但建筑品质不高。

E区:很多的资源能源和环境付出却获得低劣的建筑品质,一定要避免的建筑。

除了提供一张二维Q几图表之外,评估软件还能根据用户提供的建筑信息,生成一系列直观图表,向用户生动地展示参评建筑在不同层次的条目评估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性能优劣。

四、主要创新

本课题主要创新如下:

1.从“绿色建筑”理念出发,针对我国具体情况,系统地提出我国绿色建筑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这不仅符合国际先进理念,还有突出创新。例如,强调项目论证的必要性,强调总量、规模和容积率控制;强调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分析,注重建材的可再生、可回用性:提出多种能源结构和使用方式下的评价方法,注重能源品位,提出能源的优化利用和梯级利用,注重降低能量转换系统的能耗,提倡热回收;综合考虑并评价建筑的直接污染和间接污染;重视水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与保护,强调分质供水与梯级利用、明确节水率与回用率的合理范围、强度用水安全性;对施工过程进行专门评价,提倡绿色施工和绿色管理;重视验收和运行管理,强调考核管理体制与激励机制、考核实际运行效果和实测统计数据。在此基础上提出全面实施“绿色建筑”的体系和框架。

2.得到一批绿色建筑定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通过对近20个实际项目的调研和测算,提出了建材全生命周期评价的4个定量指标,即资源消耗、能源消耗、环境影响、本地化;建立了科学、客观和全面的建筑能耗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提出用建筑物耗热量、耗冷量指标评价居住建筑节能状况:提出与参考建筑比较的方法评价办公建筑节能:直接对体育场馆的围扩结构部分的热工性能和做法评价节能效果;提出基于能质系数的ECC指标评价不同供热空调系统及方式:提出TDC指标评价风机水泵等输配系统能耗;提出热回收能效比CEP指标评价新风热回收;提出照明能耗系数并结合灯具、照度、控制等全方位评价人工照明;采用了单位建筑面积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体系(C02、可吸入颗粒物、N0x、S0x等)和建筑排热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大气(直接或间接)污染及温室效应;

3.提出全过程控制的观点与相应的评估方法和实施指南。根据我国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特点,把评估体系分成四个阶段:规划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验收与运行管理阶段。根据每个阶段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评估体系。通过对各个阶段的控制,保证最终绿色建筑的实施。这完全不同于国外(如美国的LEED体系)仅限于对最终项目的绿色评估。

4.提出用Q(Quality)—L(Load)双指标体系及权重体系对我国的绿色建筑进行评价。揭示了建筑建设过程在获取健康舒适的居住空间和占用能源资源、影响环境之间的矛盾,指出绿色建筑的核心是追求此矛盾的协调。

5.开发了一批与评估体系匹配的、可进行定量模拟计算、优化指导设计的软件。

五、评估案例—某综合体育训练馆(设计阶段)

1.基本情况说明

某综合体育训练馆,位于北京市某体育训练局东院东南角。训练局院的北面、南面、西面为城市道路,东面为城市规划路。建设场址南向面对人工湖,东侧贴临某居住小区,北面与网球馆及体操训练房相邻,西侧是一小学。

该建筑风格追求现代化、地域化、本土化的契合,整体造型突出体育建筑的气势,以大面积的金属百叶和纯净的实体墙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充分利用阳光,以减少后期运营成本。建筑面积为10968m2,建筑层数2层,建筑高度23.9m,主要结构类型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首层为举重训练馆,二层为篮球训练馆,一层夹层和二层夹层为办公室等其他功能房间。建筑设计充分考虑无障碍要求。

该建筑北侧面临训练局体操馆一侧设有硬质铺面的广场,并与建设用地东侧城市道路相通:西侧设置有4米宽车道,其与建设用地南侧城市道路相通,同时在建设用地西北角与训练局院内原有南北向主路相连。所有人流及车流将由此进入综合训练馆。综合训练馆北侧设有主入口。东侧及西侧各设有一处次入口。南侧设有三处辅助疏散口。

该建筑采用外墙外保温做法达到墙体节能要求。钢筋混凝土屋面保温采用30mm厚挤塑板保温材料。外窗窗框为铝合金断桥体系,玻璃采用6mm+9mm+6mm中空低辐射玻璃。

该建筑物中举重和篮球训练馆均采用过渡季可送全新风的双风机定风量全空气空调系统,其它功能小房间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空调系统等采用直接数字式(DDC)监控方式,并纳入楼宇自动化监控系统,利于节能。

该建筑外玻璃均采用双层中空玻璃隔绝外部噪声干扰。通风管道送排风机进、出口设消声器,满足室内外环境对噪声的要求。

该建筑正常照明光源主要采用三基色节能荧光灯,金属卤化物灯,所有高效节能气体放电光源均须配备低谐波高功率因数电子镇流器。

该建筑的生活给水由建筑物西侧院内给水管线引至室内,接至各配水点。生活热水采用地热水,由大院集中地热水供水管网供给,直接接入馆内用于淋浴热水。本工程雨污水分设系统,污水不含污染物,粪便污水经化粪池排入市政管道。屋面雨水经雨水斗汇集后排入院内雨水管道,室外雨水经雨水口收集后接入室外雨水管道。所有卫生器具配件均采用节水型。运动员浴室采用红外线感应冲洗小便器、红外线感应龙头洗脸盆及淋浴器。总供水干管上均设置水表,便于计量用水量。

2.总结

本综合体育训练馆主要为运动员训练之用,采用了一定的节能、节水措施,但并无特别突出之处,各评估点得分均在3分左右,表现平平;其综合评估结果在QL二维图中处于C区。

六、展望

后续的推广工作包括:

1.继续扩大建筑项目试评估工作。通过与北京市相关部门配合,准备今后以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为基础,对北京市一批在建项目进行评估,并从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评估体系。

2.推广绿色建筑设计相关的辅助软件工具。

3.拓宽研究,并结合全国各地实际情况,把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从区域性研究向全国推广,以规范绿色建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绿色奥运建筑研究课题组著.《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8.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范文4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experi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 The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 will achieve target task when legislation which Guided by the principl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bine with "economic incentive" and "force" the government will implement .

【Key words】Green building;Evaluation System;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1. 引言

2013年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以 〔2013〕1号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制订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该《行动方案》指出切实抓好新建建筑节能工作,大力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开展城镇供热系统改造,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加强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加快绿色建筑相关技术研发推广,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推动建筑工业化,严格建筑拆除管理程序,推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该方案的出台对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促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建筑起步较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较多。如何通过比较研究发现给我国现有法规政策的不足,并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制定,促进绿色建筑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外绿色建筑发展和推广措施

2.1 健全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1)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绿色建筑在发达国家逐步完善,在建筑行业组织和协会的努力下,各种自成体系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相继出现,通过对绿色建筑节能效果、环境影响以及经济性能等指标的评估,为决策者和设计者提供依据。典型的评估标准如英国的《建筑环境评估法》(BREEAM)、美国的LEED 以及加拿大等多国合作建立的《绿色建筑工具》(GBTool)等 [1]。这三个评估体系是目前国际上较为完善且成功运作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也是其他国家建立绿色建筑评估标准的范本。这些评估体系都是非强制性的技术标准,在自愿的基础上由第三方认证的形式以保持自身技术与管理上的权威性 [2]。

(2)美国的LEED 评估体系是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

GBC)倡导制定的以自愿遵守为基础的国家标准,为新建商业建筑和现有建筑的改造提供了指导原则,其目的在于建立衡量绿色建筑的共同标准,促进建筑的整体设计,承认环境因素在建筑业中的重要地位,刺激绿色消费竞争,提高消费者对绿色建筑良好效益的认识,实现建筑市场的根本变革。LEED认证采用分级制度根据对下述六个方面的考虑分别评分:可持续选址开发、节约用水、能源和空气、材料和资源、室内环境质量以及创新和设计程序。一个建筑项目的得分多少取决于满足以上各项技术要求的程度。

(3)《建筑环境评估法》(BREEAM)是同类评估方法中第一个成功的例子,由英国著名的建筑研究机构“建筑研究院”于1990 年推出,是世界公认的第一个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并成为此后许多国家制定本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范本和基础。美国的LEED 就是在模仿该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欧洲其他国家及加拿大也是在受到该方法的启示后纷纷仿效才制定了各自的评估方法的 [3]。并根据该体系制定“能源之星”标识,针对取得“能源之星”标识的产品和建筑物,进行节能补贴或减免税收。一些贷款机构为获得“能源之星”认证的建筑物提供低息抵押贷款和现金返还。

(4)GBTool是另外一个对建筑可持续性进行评估的方法。该方法是一个通用的体系,使用时需要与本地情况及法规相结合。GBTool可以视作第二代的评估方法,从设计一开始就反映了存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的优先考虑、技术、建筑传统甚至是文化价值 [4]。欧盟许多国家都利用GBTool来完善本国的评估制度,包括英国使用的评估体系BREEAM。

(5)日本则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建筑环境评估体系。2001年在国土交通省的主导下开发了以环境效率为基础的建筑综合环境性能评价工具CASBEE,从建筑的规划、设计、材料的选择、建设、使用、改建到报废的整个过程的环境负荷进行建筑全寿命周期评价 [5]。目前CASBEE 已成为日本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涵盖了日本所有建筑类型,被24个主管部门用于建筑性能管控,截止2012年3月,这些管理部门在网站上了8700条评价结果。

(6)此外,新加坡也设立了“绿色建筑标志系统”,是用以评价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和建筑性能的绿色建筑评估标准。该“绿色标志”采用打分制将建筑分为了5个等级,分为不合格、认证合格、金奖、超金奖和白金奖。

(7)综观上述的几个评估体系,总体设置合理、指标条款、评分要求比较明确,简明实用,评估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实施中也十分重视绿色建筑的经济性,包括建造者的经济成本和使用者的利益两方面,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还设有专门的、独立于建设单位的第三方认证,从而使评估体系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和权威性。

2.2 以激励政策促进绿色建筑的开发及消费需求。

(1)建立有效的经济激励机制是发展和推广绿色建筑的关键,经济激励政策强调的是市场在解决绿色建筑发展问题中的作用。设计合理的政策激励机制通过税收调节、财政补贴等经济杠杆可以降低绿色建筑投资者的成本,调动绿色建筑投资者和消费者的积极性,扩大市场需求。实践证明,只有政府采取了有效的经济激励措施和扶持政策,建筑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成就。

(2)运用经济手段对绿色建筑的发展进行鼓励和扶持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例如在新加坡,在绿色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阶段,通过2000万新元奖金鼓励政策对绿色建筑的开发商和设计单位进行奖励,从2006年至2009年,共对102个绿色建筑项目进行扶持奖励,使得新加坡绿色建筑由最初的25个项目增长到367个项目,建筑面积由2.1万m2增长到15.3万m2。并在其发展的第二阶段(即现阶段)提出了“绿色建筑额外建筑面积奖励计划”,其中,项目“绿色建筑标志”达到白金奖的可获得最高达2%的额外建筑面积(高于规划容积率),最高达5000m2。以此来鼓励私人发展商建造更高级的绿色建筑。同时,政府出资1亿元新币奖励对既有建筑能效运行进行显著改善的开发商和业主,提高开发商和业主参与度和积极性。另外,通过绿色建筑能效改造融资计划和将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纳入房地产资产价值增量等激励措施,鼓励私人开发商开发更高效、更高等级的绿色建筑。通过以上措施的开展,新加坡绿色建筑由2009年的367个项目增长到2012年的1377个项目,建筑面积由2009年的15.3万m2增长到2012年的46.9万m2。

(3)同样,在日本也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机制,如住房购买低息贷款。例如在川崎市自2006年10月起,住宅群需进行强制CASBEE评级方可进行广告宣传,并且川崎市银行会根据CASBEE评级结果,对B+以上的项目提供低于普通利率1.2%的低息贷款。住友信托银行也会根据CASBEE评级结果,提供比普通利率低0.8~1.2%的低息贷款。

(4)而在美国,许多州都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机制,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支持、政府投资等多种形式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对绿色建筑的发展进行扶持 [6]。例如,北卡来罗纳州对商业建筑中太阳能、风能及生物质能的利用提供一定的税收抵免;马里兰州对处于特殊地段,如棕色地块的建筑给予相应的税收抵免;佛罗里达州对建筑中使用的太阳能体系免除一定的销售和使用税;乔治亚州对生物质能产品提供免除销售和使用税;阿拉巴马州对生物质能工程项目提供贷款利息补贴等 [7]。另外,一些政府机构还向自愿遵守绿色建筑行业标准的建筑企业提供经济扶持。加拿大政府也对设计和建造能源效能较高的建筑的企业提供财政支持。例如,加拿大实施的“商业建筑激励计划”将会为较之传统设计提高百分之二十五以上能效的企业提供最高达六万美元的财政支持。

2.3 以立法形式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1)许多国家在采取激励政策的同时,通过专门立法来推动绿色建筑的实践。例如,新加坡在2008年4月根据《建筑管制法》,增加“建筑管制条例(建筑可持续性)”部分,该条例针对所有建筑面积超过2000m2的新建和重大改扩建的既有建筑应按照《建筑环境可持续规范》规定的方法达到绿色标志分数50分。之后,于2009年开始,对《建筑管制法》进行修订,将既有建筑改造时必须符合最新绿色标志最低要求纳入条例当中,同时规定中央空调系统必须进行3年1次的能耗审计,而对建筑业主也做出了规定,要求业主必须每年送呈能耗数据和建筑使用信息。

(2)同样,日本的立法体系也有较强的代表性,采取了基本立法和专门立法相结合的模式,不仅制定了节能方面的基本法,还制定了一些专门针对建筑的立法。日本早在1979 年就颁布了《关于能源合理化使用的法律》并先后经历四次修改,不但对公共建筑有明确的节能指标要求,对民用住宅的节能也有相应的规定,要求新建、扩建或维修房屋的建设方、业主或使用者、管理者要想方设法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

(3)而在美国有些州和地方政府已经采纳了针对可持续发展的专门立法,号召州或地方机构遵守可持续性指导原则。其中一些立法还通过设立经济激励机制鼓励私营公司采纳可持续性实践。少数一些城市也已经尝试通过立法为建筑可持续发展设定最低标准和义务,例如旧金山、西雅图和华盛顿等 [8]。俄勒冈州于2001年通过的《可持续发展法案》颇具代表性,该法不仅从立法上明确了“可持续性”的概念,还确立了该州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要求州政府及有关机构协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 国内绿色建筑发展经验

3.1 我国的绿色建筑研究始于2001年,近年来发展较为快速,尤其是2005 年,由建设部、科技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重要部门共同召开的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充分显示政府对绿色建筑的重视和推动力。2006年,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颁布。2008年,10个项目获得中国绿色建筑认证。截止到2012年7月底,正式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示的绿色建筑项目数量达到488个,加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权的省市地方政府认证的绿色建筑项目,总数估计超过600个。6年多时间,中国绿色建筑认证的项目数以平均每年300%的速度高速增长。

3.2 随着2013年1月1月6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通知中《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提出“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同时还对“十二五”期间绿色建筑的方案、政策支持等予以明确。北京、重庆和武汉等一线城市也纷纷出台了强制推行绿色建筑制度的相关政策法规,这标志着我国将全面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3.3 北京市政府先后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绿色北京发展建设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民用建筑节能规划》、《北京市发展绿色建筑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京政办发[2013]25号)》、《关于转发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等部门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京政办发[2013]32号)》和《北京市民用建筑节能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其中,在《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绿色北京发展建设规划》中工作重点放在“全面推广绿色建筑,建设生态居所”上,并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力争绿色建筑规模达到3500万m2,实现公共机构单位面积能耗比2010年下降12%,同时打造一批住宅系统化集成应用示范, 2015年实现产业化住宅面积占当年新建住宅面积比重达30%。在《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民用建筑节能规划》中提出了“2015年当年建设的绿色建筑面积占当年开工建筑面积的比例达10%,“十二五”时期累计新建绿色建筑350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从单体建筑向绿色园区扩展,重要功能性园区建成绿色低碳园区,园区建筑应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在《北京市发展绿色建筑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京政办发[2013]25号)》中提出4个主要目标:

(1)自2013年6月1日始,新建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并基本达到绿色建筑等级评定一星级以上标准。(2)“十二五”期间,各区县至少创建10个绿色生态示范区。(3)“十二五”期间,各区县至少创建10个5万平方米以上的绿色居住区。(4)新建项目中达到绿色建筑等级评定二星及以上标准的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应达到40%以上。另外,该方案中还提出了“严格执行相关标准,率先实现居住建筑节能75%的目标”。

3.4 重庆市2012年3月6日获得国家发改委《关于同意重庆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正式批复《重庆市低碳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了“十二五”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和发展非石化能源的目标。《通知》还要求“将重庆建设成为西南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的示范城市。”另外,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要求,了《2013年建筑节能工作要点》,提出已发展绿色建筑为重点,用系统工程方法扎实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的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城乡建设领域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并《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注你》和《居住建筑节能65%(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将国家绿色建筑一星级评价的技术要求纳入新建建筑节能监管的全过程,自2013年起在主城区公共建筑中率先执行一星绿色建筑标准。此外,了《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绿色建筑施工技术规程》、《绿色建筑检测标准》、《绿色建筑建材评价标准》和《绿色工业建筑技术导则》,修订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形成涵盖不同行业、不同类别建筑从设计、施工、验收到运营管理、评价全寿命周期的绿色标准体系。同时,着力推进政府规章《重庆市绿色建筑管理办法》的立法工作。

3.5 而武汉市在2010年以市长令的形式颁布了《武汉市绿色建筑管理试行办法》,现正积极推进绿色建筑的立法工作。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绿色建筑相关标准,在全市全面禁止使用烧结实心砖,积极发展绿色新型建筑材料。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范文5

关键词:建筑 绿色 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A

绿色建筑是指建筑设计、建造、使用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把建筑物与种植业、养殖业、能源、环保、美学、高技术等紧密结合起来,在有效满足各种使用功能的同时,能够有益于使用者身心健康,并创造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工作和生活空间结构。建筑物反映了人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关系,为了使这些关系融洽和谐,进而促进人类文明的提升和环境效益,有必要发展绿色建筑。绿色建筑设计的指导思想要适应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 绿色建筑设计与繁荣建筑创作

1.1强调因地制宜,积极适应建筑立地的环境条件

在项目的规划与总图设计阶段,选址和保护周围环境的设计方法是绿色设计的主要内容,同时还要注意对当地历史和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的讨论。在城市规划阶段,生态控制论的技术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规划的质量。在设计阶段,无论是生物气候设计,还是生物气候缓冲层的设计策略,都强调应用被动设计的方法,用以解决建筑节能和建筑通风。已有研究文章系统的说明了这种被动式设计方法,包括一些仿生建筑的设计,极大地影响着建筑的形态,比如建筑的朝向、几何形状、护的材料与色彩等。当然因地制宜还体现在设计中重视对当地建筑材料和太阳能、风能等资源的利用。建筑与地域文化是当前建筑创作讨论中的一大热点话题,越来越多的文章对无视地域的现代主义建筑作了批评,更多的是强调了场所的重要性,提倡的是重视当地气候条件、材料、地域资源和社会文化的建筑创作,应该说因地制宜的绿色设计的原则,与建筑地方多样性的创作也是殊途同归。

1.2强调"整体设计"思想,强调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设计方法,单独的某一项技术不能称之为实施了绿色设计

1999年国际建协20届大会通过的北京中指出:"建筑单体及其环境历经一个规划、建设、维修、保护、整治、更新的过程。建设环境的寿命周期恒长持久,因而更依赖建筑师的远见卓识。将建筑循环过程的各个阶段统筹规划。"这里给出了整体设计的概念,就是从全球环境与资源出发,应用经济可行的各种技术和建筑材料,构筑一个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体系。

2 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若干思考

2.1全社会的生态意识教育与提倡和宣传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

首先是加强对建筑师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意识教育,建筑师的创作不能脱离时代和当前的社会的认识水平,否则就不会被接受。但是,建筑师要有引导建筑进步的责任。20届国际建协对建筑教育的讨论指出,过去的学校的建筑教育,对引导学生在建筑物的体型设计方面倾注极大的精力,现在,应更加关心历史、社会人文和生态环境。对于执业的建筑师,我国已经建立了建筑师的注册制度,对于继续教育也有了明确的规定,2002年已经将《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作为继续教育的必修课程,开始得到应有的重视。其次是要在全社会普及生态教育,提倡绿色消费。所谓绿色消费方式,就是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在居住、出行、娱乐休憩中废弃追求奢侈豪华,提倡节能、节省资源和减少对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只有全社会接受并追求绿色建筑体系,才能驱动建筑市场的需求,才能使市场各方主体去营建绿色建筑,推动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在欧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庭趋向选有生态标准的住宅,生态的智能已经成为市场上的买点,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得到了有机的融合。

2.2建立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推行绿色建筑的评估

绿色建筑的评估目前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都给予了重视,设立了适于本国的评估体系,已有多篇文章进行了介绍,虽各有所差异,总体的基本思路是相同的。其中美国的LEED评估是民间产生,但是有报道美国政府已经将政府投资的项目都要求由LEED进行评估,并要达到标准。LEED分别对新建和已有的建筑制定了分级的评估标准,而且每年都有修订的新版本,也是影响较大的一种评估体系。评估中可以把绿色建筑的定性概念实现定量化,使绿色设计的水平更加清晰。这里强调的是评估体系的制定必须要结合本国的特点包括气候条件、资源,以及经济技术水平等等,不能认为是用国外评估机构评估就是达到了国际水平。还是应尽快建立我国自己的评估体和评估机构开展评估。现在,我国在建设部指导下,已经编写了《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针对奥运建筑现在又在开发绿色建筑的评估体系。国内已经陆续进行了一些评估的工作,有些开发商还不惜花钱请了国外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尽管有目的是通过评估作为一个重要的卖点,但是,通过规范的评估,不仅能过防止商家的虚假炒作,同时也可以对设计和建造、材料的使用起到优化作用。

2.3改革建筑工程运作模式,加强建筑师对工程全过程的控制

在当前国内建设体制下,开发商把一个建设工程分段发包给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包括建筑材料和设备的采购,也基本上是开发商说了算。一般说,建筑师往往都是先进理念的代表,可是在现行体制下,建筑师的权利极为有限,加上设计招投标运作的不规范,建筑师往往只能按照投资商的想法追求建筑的造型和画施工图,谈不上对工程全过程的控制了。所以给建筑师的创作空间,和控制工程质量的权利已经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在立项时就应该有绿色建筑的创意要求,同时扩充现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按照绿色建筑体系的要求进行可行性研究,建筑设计单位服务的领域要积极进行延伸,按照国际通行的咨询(FIDIC)服务的模式来运作,服务的对象应该包括业主、承包商、金融机构等,实施各种项目总承包的方式为建设工程提供建设全过程的服务。根据我国设计体制下人力资源及实际承接任务的现状,当前有实力的民用建筑设计单位应该在改革中积极向此方向发展的措施,特别是要注意培养和吸纳这方面的人才,进行以工程项目管理服务(PM)或工程项目管理(PMC)方式为主的各种形式的工程总承包,发挥建筑师对工程的控制作用,将会有力推动绿色建筑的实施。

2.4调整建筑业与房地产业的产业政策,建立绿色税收制度

产业政策是国家对产业发展的规定和执行的行动准则,它利用金融、财政以及计划等作为调控手段,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引导和推动产业结构的演进,绿色建筑体系是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追求的目标,也必须对其产业政策重新审视,政策改革要配套,通过政府投资、价格和税收等政策予以诱导,逐步建立起对绿色建筑灵活有效的支持机制。对建筑建立绿色税收也是同样的原则,如建立对使用优质材料的减税、建筑泄漏能量多的建筑加收使用税等。如果评估工作能规范的开展起来,对使用不同材料、不同节能水平、不同生态效益的建筑,建立起绿色税收体系完全是可行的。推动生态建筑产业的法规与政策体系,必须使各方面管理协同配套,才能有效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因此,应该制定具体政策,对投资商在提高外部的经济效益所做出努力的,给予经济上的回报。比如现在在欧盟,对应用太阳能、建筑节能保温,不仅对业主包括对建筑师都有具体的检查和奖励办法。

3 结语

推动绿色建筑设计要依靠全社会生态意识的提高,依靠市场机制的驱动,靠政府政策法规的规范与诱导,但建筑师的先觉无疑是重要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柴宏祥;绿色建筑节水技术体系与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研究[D];重庆大 学;2008年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范文6

出于既保证舒适、便利、安全的居住条件又保护环境和生态的需求,人们提出了“绿色建筑”的概念。世界各国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但都离不开资源的有效利用,生活环境的健康化,和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处三个主要方面。全球主要国家基于对绿色建筑的各自理解,提出适合本国具体情况的标准,其中以美国的LEED,英国的BREEAM,和日本的CASBEE等较具代表性和影响力。2006年6月1日,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我国在绿色建筑领域的第一本国家标准。

1 LEED

LEED的全称为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由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开发并于1998年推出试行版。现行版本的LEED评价体系针对9类建筑对象,即LEED-NC(新建商业建筑物),LEED-CI(商业建筑室内),LEED-CS(建筑主体和外壳),LEED-EB(现存建筑物),LEED-HO(住宅建筑),LEED-ND(社区规划),LEED-SC(学校项目),LEED-RE(商场),LEED-HE(医疗设施)。对于每一类建筑对象,LEED评价体系主要从包括可持续场地选择(SS),水资源利用(WE),能源利用与大气层保护(EA),材料和资源的循环利用(MR),和室内环境质量(IEQ)的5个核心方向展开计量与评估。如果通过LEED评价,结果包括认证级、金级、铂金级三个等级。

LEED评价体系被公认为最有影响力的评价体系,具有相对完善的评价内容和相对简洁的操作方式。

2 BREEAM

英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名称为BREEAM(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是世界上第一个绿色建筑评估体系。1990年,英国建筑研究所(BRE)制定的BREEAM首次以分项评分的方式衡量办公建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BREEAM评估体系的主要评估条款(Criteria)包含能源使用、资源、污染物排放、场地及室内环境等各个方面。英国建筑研究所授予被评估建筑正式的资格证书 (Certification)。被评估的建筑满足或达到一定数目的评估条款,并对应该项目获得的分值,根据各项分值累加所得到的总分数给予“通过”、“好”、“很好”、“优秀”四个级别的评定结果。

3 CASBEE

CASBEE的全称为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for Building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即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比体系,是日本国内的绿色建筑标准。从建筑环境质量和性能、建筑环境负荷两个角度对各类建筑物进行综合评价,CASBEE的评价结果分为5个不同等级:优秀(S),很好(A),好(B+),略差(B-),差(C)。

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虽然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立相对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随着中国建筑业快速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建筑市场,各种能源与环境问题随之产生,建筑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自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从政府层面自上而下对发展和推广绿色建筑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以探索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2005年10月,国家建设部科技部印发《绿色建筑技术导则》。2006年我国颁布绿色建筑方面的第一本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