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经济产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媒经济产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媒经济产业

传媒经济产业范文1

[关键词] 传媒产业 经济效果 文化精品

一、传媒产业的涵义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媒产业以强劲的势头向前发展。传媒产业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

大众传媒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影、图书、音像制品,以及目前正在迅速崛起的互联网络。其中,报刊、电视、广播与互联网是四种主要的新闻、信息传播媒介。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的媒介,传媒业涵盖了信息生产、加工、传播和基础等领域,具有典型的信息服务业的特征;同时,传媒的信源(即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具有强烈的文化、人文特征,使得传媒业也属于文化事业的一部分。

二、国内传媒产业发展情况

我们对文化尤其是传媒产业文化的认识曾经比较模糊,没有把文化及文化产业纳入市场经济思维视野,文化产业在我国这几年才起步,而发达国家却把文化产业作为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形成了完整的文化产业研发体系。因此,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应当在正确认识本国传媒文化现状的基础上,吸取国际先进经验,制定出有中国特色的传媒文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传媒产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我国的传媒业开始大力探索市场化、产业化经营,经过近20年的发展,形成了目前以电视、报纸、杂志、广播为主体的、年广告收入突破700亿元的庞大市场,1998年传媒业利税总额首次超过烟草业,成为国家排名第四的支柱产业。据估算,到2010年,中国潜在的文化消费能力将达到10000亿元。

三、传媒产业对经济直接的促进作用

1991年到2000年的十年间,我国传媒业的广告收入从1991年的35亿元增长到712亿元,;十年内的平均增速达到了35%,远远高于同期GNP 8%的增长速度,显示出传媒作为信息文化服务业的高增值性。资料显示,美国的400家最富有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即使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今天,美国娱乐业的销售额也超过150亿美元;英国文化产业的平均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长的两倍;日本的娱乐业产值也仅次于汽车工业;加拿大的文化产业规模超过农业、交通、通讯及信息产业。

此外,传媒产业对经济具有间接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民族素质,创新和挑战的能力等,这都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四、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的途径

1.传媒文化要遵循两个效益

传媒文化不仅丰富了国人的精神世界,同时也对国家的经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文化发展不能只讲经济利益,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放弃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必须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因此,对思想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产品加以有效管理和引导。

2.内容要重于形式

目前,中国传媒产业的形式多种多样,多样的形式能吸引广大群众的注意力,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内容重于形式。传媒产业不仅能给国家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给国家带来难得的精神财富。因此我们在发展传媒产业的时候要重视文化的内涵,文化的素质和文化的精神。

3.突出特色

在我国传媒文化发展格局中应在借鉴国外宝贵的经验的基础上,寻找中国文化发展的比较优势。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相比的优势在什么地方,中国多民族文化多领域文化的比较优势在什么地方。通过反复比较,发现自己的特色,把功夫和精力用在优势上,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要具有市场导向

文化产业无疑要以市场需求和导向为原则,这里的市场不仅指国内文化市场,也包括世界文化市场。一方面,要研究现有文化市场需求,不断推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更要研究文化消费心理趋势,研究东西方文化碰撞融合所带来的新的文化消费走势,研发新的文化产品。

5.精品带动战略

文化精品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代表着文化发展,文化追求,文化价值的最高水平。因此对于有深远的教育意义的创新型传媒产业要给予鼓励和支持。通过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带动整个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进而带动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

6.互渗互动战略

中国文化发展不是封闭式单一式发展。它与经济、政治具有内在的相互联系。因此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一方面要研究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及其规律;另一方面,要研究文化与众多经济产业产品的文化融入及互渗;研究文化与政治文明的相互关系,研究文化因素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水: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2]杨风林:经济增长点理论及其发展.经济科学,1996.1

传媒经济产业范文2

关键词 “互联网+”;传媒产业;转型与升级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8-0014-02

“互联网+”这一新概念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单纯利用互联网的方式,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互联网+”的理念将开启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将所有行业融为一体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下,所有行业都可以通过创新获得质的改变,而如果不能及时的跟上这个时代,也必然会被时代所

淘汰。

相较之其他行业而言,传媒产业也许是最早受到互联网影响的行业,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行业之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很多时候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将所有事情都做了,与此同时,互联网就如同大火一般炙烤着各个行业,许多行业都因为互联网的这场大火变得沸腾了起来,发展得到了极大的进步,但也有一些行业却看似要被互联网这场大火烤成“干”,烧成“灰”,最具代表性的可能莫过于平媒行业了。

有人f出版行业被互联网压榨的不成样子;有人在几年前就预测报纸必将彻底消失;还有人说电视迟早会被互联网所完全取代,成为互联网覆盖的牺牲品。在笔者看来,这些观点未免太过悲观了,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一些传统传媒产业的确是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和波及,但与此同时,“互联网+”的理念也是这些传统传媒产业涅磐重生的机会,是否能够抓住机会,也就看传统传媒产业的从业人员如何看待“互联网+”这一理念了。

就传媒产业而言,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转型是必然的,毕竟进步是不可逆的,只有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才能确保自己不会被淘汰,报纸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近些年来报纸销量的逐年递减实际上就是时代对平媒行业发出的警告,但这并不代表着传统的报纸真的会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当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虽然人们总是能够通过网络终端在第一时间获知各种信息、新闻,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信任这些网络当中的新闻,“标题党”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华而不实,很多时候人们在看网络中新闻的时候更多是看一个“乐呵”,对于新闻的真实性来说很多人都依然抱有怀疑态度,实际上这种现象正是报纸能够涅磐重生的“点”,而不是指望着人们对现实中纸张的情怀继续支撑着报纸不被

淘汰。

很多时候报纸就如同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一样,象征着真实、权威、专业,所以在未来报纸的发展中,相关从业人员首先要保证的就是报纸的权威性、专业性与真实性,并在这一基础上针对互联网的特性去做出相应的调整。例如在互联网中成立自己的官方微博、使用微信公众号,就是纸媒行业较为有效的转型,毕竟报纸与其他小道消息相比,那份数百年来形成的公信力是他们无可匹敌的优势,而坚持与合理的运用这份公信力就能够让报纸这一不被看好的存在得到涅磐

重生。

很多人在如今看待实体书的时候都会说,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实体书可能也“活”不太久了。在他们看来书籍能够在网络上免费阅读,对实体书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必将影响到实体书的生存。然而实际上情况则正好相反,相对于2011年来说,截至2016年,我国实体书销量非但没有明显的降低,反而比2011年还要多,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实体书非但没有被电子书所淘汰掉,反而依旧在健康的成长着,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和实体书的决策有关。相较之报纸来说,实体书行业所采取的战略不是被动防守,而是更主动的与互联网融为一体,在与互联网中免费图书阅读网站达成战略合作的同时,也逐渐在互联网中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正是因为实体书行业的正确转型,才使得实体书非但没有出现和报纸一样的衰败现象,反而比过去更加

活跃。

而在电视方面,虽然电视开机率并没有真正的出现明显下滑现象,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不得不承认,很多电视节目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真的是越来越低了,而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互联网的成熟给年轻人带来了更多的选择,他们可以在更丰富的资源中寻找自己需要的电视节目,也许当前智能电视能够顶起电视开机率,保住传统的电视传媒,可是如果不能及时转型的话,能保住的可能也就仅仅只有电视开机

率了。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电视节目想要获得更高的收视率,就应当尝试以观众的视角去看待节目,相对于传统电视节目来说,网络中一些非官方的节目更随意,能够让观众更放松,就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对其密切的关注,网剧《万万没想到》系列和脱口秀《暴走大事件》就是极为成功的例子。

与此同时,电视相对于互联网来说在时间方面已经不能满足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和受众,例如东方卫视的《今晚80后脱口秀》和凤凰卫视的《铿锵三人行》的首播时间对于他们的主流观众来说都太晚了,在网络上的播放量。这两个节目都可以称得上是成功的,可在电视上却不行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占据着黄金时间的除了地方新闻、国家新闻外,绝大多数都是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抗日神剧和青春偶像剧,又怎么能真正吸引观众的眼球。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行各业在不断提升自己能力的同时,也都逐渐将注意力转向对消费者的服务之上,而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这种面对消费者的服务升级也逐渐变得更为清晰、明朗,而传媒产业想要在这个大环境下生存的游刃有余,改变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拉近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势在必行,以此来建立起更为牢固的买卖关系,并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将整个传媒产业带入到互联网的大环境内,紧跟着互联网共同进步。

跌入水里并不会淹死,而呆在水里才会被淹死,想要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得以存活就必须游下去。虽然看起来百度的广告比央视还要牛,淘宝比沃尔玛还要便利,阿里巴巴比批发市场还要全面,微博比媒体传播的还要快,微信比移动通讯还要方便;但大家都看到的是,无论是央视、沃尔玛、批发市场还是媒体和移动通讯依然都在,互联网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只有对那些不善改变和进步的人来说互联网才是可怕的,只要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互联网的作用更多是推动和帮助,更多是为我们的社会发展提供

助力。

参考文献

[1]李芙蓉.“互联网+”冲击下的传媒产业[J].新闻研究导刊,2016(7):263-264.

传媒经济产业范文3

关键词 新媒体 文化产业 科技传播

如今文化产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已成为许多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推动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科技的引进,与此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要遵循文化生产自身规律,评估好文化产品的商业价值,协调好文化的精神消费与价值规律之间的内在关系,最终实现文化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正是因为现代科技革命为我们提供高超的文化产业科技传播工具,改变了科技传播的固有方式,在独创性上有重大突破,因此文化产业的科技传播更具有研究价值。

一、新媒体出现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新平台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为文化传播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新机遇,开辟新渠道、搭建新平台,拓展新空间,带来了文化产业的崭新面貌。

首先,新媒体作为高科技发展的产物,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通过完善各种数字媒体和网络媒体等技术平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文化产业凭借高科技含量的新媒体技术对传统文化产业进行现代表达,赋予传统文化产业新的价值和意义。正如当下流行的3D数字技术,改变了人们的观影习惯,3D电影能够真实地还原三维空间感,让观众在视觉和听觉上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因其票价不菲,发行商和电影院也赢得了较高的收益。其次,新媒体的发展给予文化产业工作者更多的创作空间,文化产业工作者可以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创作,拥有更加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便利的新媒体技术支持,会给文化创意工作者带来新的灵感和思路,有助于提升整个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三,新媒体的发展促进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的健全和完善。针对新媒体传播途径广、信息扩散速度快、新媒体研究普及性强等特点,在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再是片面的通过人力、物力、财力的大规模投资的比拼,而是转向灵活性强,富有活力的技术密集型投入,中小型企业在此次转型的进程中脱颖而出,扮演着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角色,成为行业的领跑者。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的政策扶植和资金投入,促进中小型文化企业朝着专业化、精英化方向发展,政府更是加大重点培植文化产业中的创新项目的力度,鼓励中小型文化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和发展创新,利用专项资金帮助各类中小企业进行投融资。

二、新媒体环境对文化产业科技传播方式的改变

在新媒体出现之前,大众传播媒介是进行科技信息宣传、科学技术推广、科学素质培育、科学精神塑造的主要传播渠道。但是,由于媒介技术自身的原因,大众传播媒介在科技传播中存在着传播影响力有限、受时空限制等一些问题。从媒介技术来看,新媒体具有自身的信息传播方式。因此,在此背景下,科技传播方式也应有相应的改变。

首先是力求“数字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对在大众传媒时代已经传播过的信息进行数字化;二是在新媒体背景下,用数字化的信息处理方式来处理将要传播的信息。这是因为,随着受众对新媒体的关注程度和使用频率的增加,数字化的科技信息可以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其次是对“超文本”的成功探索。超文本是新媒体自出现时就具备的一种信息组织方式,它是动态的、开放的文本。以论坛中的任意一个帖子为例,只要受众对它的关注热情不减,跟帖就会持续,该文本就一直处于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各个“超文本”又构成了一种“联合体”,是由一大堆信息之间的“链接”构成的,最后形成的结构被称为Web。同时,在获取信息时,我们可以用不断点击的方式,按照大脑所能想到的方式来调用信息。三是选择“超媒体”的运用。虽然我国近年来相继开通了诸多专业科普网站,但是,科技传播类专业网站的访问量不尽如人意,深受网民喜爱的大多还是商业性娱乐性强的网站,有的网站虽然也有科技的最新前沿信息和最新研发产品,但是其本身的科技传播重视度不高,究其原因还有科技信息的“超媒体”呈现不够,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的眼球。

三、新媒体发展为文化产业科技传播带来的挑战

追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而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毫无疑问,新媒体的发展为科技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科技网站、博客、网络论坛、电子图书馆、三网融合,甚至手机短信都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当代科技传播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新媒体在提升自身科技力量的同时,使科技传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科技传播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但是在传输网络化、资源数字化、应用个性化、服务知识化、管理自动化的必然趋势下,文化产业的科技传播也将面临一系列严峻的考验,文化产业的科技传播能否抓住新媒体时代的历史机遇,跟上网络和移动通讯时代的步伐,对文化产业科技传播的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是新媒体在文化产业科技传播方面存在缺陷。在科技博客、科技普及网站等科技传播平台上,就信息的提供和专业化服务方面存在着隐患。一方面存在信息采集能力低,高水平、专业化的采编队伍严重缺乏;另一方面在内容的获取上,网络媒体所采用的信息大部分来自于传统媒体,所以深受采编能力的制约,无法构成竞争的绝对优势;特别是新媒体环境内容庞杂、数量浩瀚的现状,网络媒体在信誉度上比传统媒体要弱。

其次是新媒体建设成本对文化产业科技传播带来的挑战。网络媒体的最大特点是前期投入大,作为眼球经济,网络媒体在内容的选择等方面要考虑其产业化和赢利能力,不可能对科技传播有更多的倾斜。在人们的信息来源主要依赖网络的情况下,如果网络为了生存的需要,将文化产业科技传播边缘化,就意味着客观上挤压了文化产业科技传播的空间,这是科技传播在网络时代最大的挑战。

三是文化产业科技传播的专业化与需求之间存在落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益发展,文化产业科技传播专业化趋势加强,科技信息分层现象和科技传播功能分化现象日渐鲜明,文化产业的传播既有高端的专业领域的交流,又有大众化的科技传播。在传统媒体环境下,无论是科技前沿,还是科技传播,其都能够通过一定的途径得到传播,但在网络时代,网络快餐的特点决定了受众只是对一些好玩的科技知识感兴趣。这就意味着,通过网络工具的筛选,真正有意义的科技发展并不能通过网络为人所知,而网络所传播的又未必是科技发展的主流。

新媒体的发展带来跨媒介、跨产业融合的文化产业科学传播的新革命。以互联网、移动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媒体蓬勃发展并在这场变革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新媒体为文化产业科技传播的确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拓展了科技传播的空间和维度,提高了科技传播的效率,但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文化产业科技传播亦面临“快餐化”、低端化等的挑战。在我国文化产业不断开拓的过程中,门户网站、商业网站等在向公众进行科技传播时,针对目标受众存在的差异,以其独特的关注视角,秉承文化传播者在服务社会公众时所应坚持的负责任的态度,在新媒体环境下不断拓展文化产业科技传播的领域,丰富其传播内容和方式。与此同时,文化产业的科技传播依赖于新媒体提供的强大技术支持和保障,有利于科技素养的提升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新媒体为文化产业的科技传播开辟了新的天地,为文化产业科技传播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①蒋晓丽、邓若伊、雷力,《新媒体技术下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0(5)

②翟杰全,《构建面向知识经济的国家科技传播体系》[J].《科研管理》,2001(1)

传媒经济产业范文4

清华大学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近日了《2010中国传媒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根据统计分析与推算,今年我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预计将达到5620亿元人民币,其中移动传媒与互联网成为传媒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动力。

移动传媒占产业总产值三成

“根据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计算,2009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为4907.96亿元,比2008年增长16.3%。”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崔保国表示,“预计2010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为5620亿元。而在2004年,中国传媒产业的规模仅为2108.97亿元”。

崔保国介绍,2009年,在传媒产业中,产值最大的是移动媒体,为1544.2亿元,占到传媒产业总产值的31%,增幅31.5%;其次是电视,893.6亿元,增幅18.2%;然后是报纸617.36亿元,增幅12.6%。其他传媒领域的产值依次为图书557.24亿元;网络477亿元;广告公司426亿元;期刊196.67亿元;电影106.65亿元;广播71.87亿元;音像制品17.37亿元。

近几年传媒产业的增长主要依靠互联网、移动媒体产业的巨大拉动作用。尤其是移动媒体的产值增幅迅猛。根据CNNIC《第二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目前有77.8%的用户使用手机在线聊天服务,这是手机上网的首要应用。第二位是手机阅读,用户比例占到总体手机网民的75.4%。手机新闻网站、手机小说、手机报等业务已经成为影响手机网民的最重要应用之一。而手机在线搜索(55.2%)和手机下载音乐(50.4%)位列手机上网应用的第二梯队。

目前,中国互联网的核心经济形态大致可以分为网络广告、网络购物、B2B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网络游戏、网络预订、网络招聘、即时通信、电子邮箱和网络社区等十余种主要的商业模式。其中,网络游戏(占比36.5%)、网络广告(占比27.7%)、电子商务(占比8.5%)三类业务收入在互联网经济市场规模中占比72.7%,成为互联网经济的主要构成。网络游戏仍然占据互联网经济市场中最大的份额。

三网融合将改变传媒产业格局

在高速增长的同时,整个传媒产业正面临着艰巨的结构转型。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传媒产业增长主要是依靠互联网、移动传媒等新媒体产业的巨大拉动。

蓝皮书分析,技术革命与政策是导致传媒形态变迁的两个主要因素。随着技术环境的进一步优化(3G网络普及),移动传媒与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将呈现出爆炸式的发展态势。据统计,2009年我国手机上网人数已超过1.8亿,而互联网经济整体市场规模达到743亿元。

“网络游戏、网络广告、电子商务三类业务收入在互联网经济市场规模中占比超过70%,是互联网经济的主要构成。”崔保国表示,网络游戏作为近年兴起的热门网络应用,已成为互联网的支柱产业之一。

此外,在移动传媒等新业态媒体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报业等传统媒体产业比重将持续下降,音像等部分行业则面临着绝对值下降的产业危机,而三网融合的推进将彻底改变中国传媒产业的格局。

传媒业今年有望两位数增长

“经济的平稳增长是整个传媒产业发展的支撑与基础,特别是房地产、汽车、电子产品市场的高速发展,成为传媒产业广告市场的重要引擎。”崔保国表示。

传媒经济产业范文5

【关键词】传媒经济;传媒产业;运营问题;分析

从中国传媒经济的发展上来讲,自任何以获得经济利益目的的传播活动产生并进行时,就产生了传媒经济。在中国传媒经济的发展史上,传媒经济经过了大约三大时期:(1)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传播活动,在此阶段,信息传播者以获利为目的向他人传播信息;(2)通过传播信息达到为人民服务的目的的传媒活动。在此阶段,信息传播者比起经济利益更重视信息传播效果和对人民的作用;(3)从以各种目的为主的传播活动转向专业性传媒产业。从这一阶段开始就标志着传媒经济的正式诞生。虽然我国当今媒体传播行业迅猛发展,但是中国传媒经济还处于基础知识理论思想不能统一、百口莫辩的现状。由此产生的中国传媒经济发展道路中的问题一直存在。本篇文章就中国传媒经济运营发展现状中的种种问题作出以下分析。

一、处于尴尬地位中的传媒经济学

传媒经济是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得需求下产生的,由基本的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信息需求和信息传播两部分构建而成,信息传播并转化为经济利益的过程就是初始的传媒经济学。这种学科是在人类日常生活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信息双方接触受益者来说,不需要进行过度的理解和讲述。因此,传媒学作为一门生活学科,虽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处不在,却没有比较明确的学科归属范围。这让中国传媒经济学处于归属不清的尴尬地位。传媒学与其他各种性质的学科都有着很强的关联性,例如,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等学科。对于传媒经济学归属不明的这一问题,许多相关学者和商业家在各个学术层面上纷纷做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例如,传媒经济学的内涵、定义、性质、作用、构成因素及条件等等,大量的意见使得为传媒经济学下定义成了一件更加困难之事。

传媒经济学的具体定义和内涵在社会各界的争论中不断完善发展,传媒经济到底是什么的问题经过了多方面的思考。有一种说法认为,传媒经济学是不依赖于其他学科而独自产生发展的学科,这种说法将传媒经济学和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广告学以及人类学等学科相剥离区分,将传媒经济学看成独立的个体。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传媒经济学是与新闻学、广告学、传播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学科。此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传媒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的其他因素的作用。还有的研究人士在对多本有关媒体经济学的书籍进行研究、比较后,认为中国的传媒经济还不到称得上是“学“的程度,没有形成成熟完整的传媒经济学理论体系,多数理论知识在原有的陈旧框架中停留研究。种种思想观点的争论都显示了中国传媒经济学的不成熟和学者缺乏的相对素质。随着现代经济中传媒经济在当代的迅猛发展,中国的传媒经济在对各种说法融合吸收并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当代社会对传媒经济学的定义是:传媒经济学构建于不同的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之上,致力于研究经济和金融力量如何影响传媒体系和传媒组织。事实证明,只有学术研究者们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的额公正态度,正确对待历史经验,综合分析中国传媒经济的发展历程和成长背景,才能够做到客观地解释传媒经济的内涵。

二、在中国社会环境影响下的传媒经济学

一方面,中国社会环境影响并改变了传媒经济学研究内容的正确方向。改革开放以来,为最快时间内恢复国民经济、促进国家发展,中国国内社会建设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各行各业长时间内秉承该思想。这使得国内的传媒经济产业将经济效益作为企业的盈利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对立是产业发展中的一大极端问题。而随着时代的开放,现代经济的发展,这种单单以经济效益为重、忽略社会效益的策略对任何行业企业来说都已不合时宜。中国社会大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并阻碍了国内传媒经济的健康平衡发展,使传媒经济错过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好时期,我国传媒经济产业发展失去活力。

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大背景影响了国内传媒经济学发展的研究活力,削弱了产业创造性。我国曾长期处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切行业企业都要归国家管理,企业项目研究等失去了自主活力和控制力,受到很大的束缚,这使得传媒经济行业深深受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质的打击。由于传媒经济是属于意识范畴方面的学科,不能靠一般的经济运行规律去引导其自身发展,而我国一度认定规范化、成品化的国家经济运行规律和市场规律,所以长期以来运用经济规律去发展的传媒经济产业不能得以正确运作。改革开放政策出台后,我国相关人员虽然提出了大搞企业化经营、深化公司制、企业制经济体制改革,但这些工作方针都没能得到认真不懈的贯彻落实。因此,我国的传媒经济产业长期处于缺少发展活力的,研究力量不到位,科学理论体系不成熟的状态。

其次,传媒经济学研究方面人才的自身素质问题也是影响我国传媒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支撑任何一门学科的重要因素都不能缺少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而理论与实践的来源之处大部分都靠相关人才的研究工作。传媒经济学也不例外。首先,传媒经济学研究人才应该具备充足的传媒经济专业知识技能,应该懂得传媒经济发展规律、市场需求以及经济运行规律。而在这一点上,我国大部分教育偏于传统化,传媒经济学教育成果不显著,教育方式落后,相关传媒教育机构教学体系不完善,造成我国传媒经济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的现状。传媒工作人员的知识构成十分不平衡,懂得传媒工作实践操作的人很少了解相关系统的传媒理论知识,懂得系统知识的人,又很少能够实际操作,这样一来,时间和理论就很难在一人身上结合,难以达到反复实践、总结理论知识最后提高传媒经济工作能力的目的。同时,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无法正确结合,一些编写传媒报纸的人缺乏正确的职业素养,只见过或听过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经验,使得在报纸新闻的编写、报道过程中掺杂着或多或少的个人情感和观点,使报道失去了原有的真实性、客观性。违背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

三、应对中国传媒经济现状的思考

要应对传媒经济发展活力缺失的现状,首先要深化传媒产业经济体制改革,构建适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公司制传媒企业。加大对传媒经济的政策扶持,重视对传媒经济的相关研究工作。传媒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发展方式虽然与一般的经济学有所不同,但在方法经验方面国内外存在很大的共通之处。因此,在巩固完善国内传媒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国外传媒经济学的优秀课题研究成果,摒弃排外主义,开展国内外传媒经济学成果交流会,做到传媒经济知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其次,注重高质量传媒经济学人才的培养。新闻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传媒经济研究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充分的实践意识并亲自施以行动,才能够最高程度的还原新闻的真实性和实效性。传媒经济工作人才的发掘培养关系到我国传媒经济学发展的未来,教育和人才培养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有重要地位,着重于提高传媒经济学教育质量,创新教学方法,向人才灌输与时展密切相关的先进传媒知识理论;构建正确合适的传媒经济学体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推动传媒经济学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传媒经济企业应加强行业实验研究,用科学准确的方法分析传媒经济学发展现状,开拓一条于中国传媒业发展实际相适应的传媒道路。

总之,从当今社会中国国内传媒经济学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加大传媒经济学研究力度对于实践和理论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也是推动传媒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传媒经济学的发展为我国传媒事业走向国际世界,长久屹立于世界之中提供了充分的经验基础和指导基础,突出表现了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突出优势。

参考文献:

[1]周鸿铎.中国传媒经济六十年成长报告[J].传媒,2009(10)

[2]喻国明,宋美杰.中国传媒经济研究的场域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3(01)

[3]徐航.试论传媒经济在中国发展的价值观[J].新闻窗,2010(05)

[4]许又心.浅议中国传媒经济发展的新思路[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3)

传媒经济产业范文6

【关键词】广西;传媒产业;问题;发展策略

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国传媒产业化开始兴起发展至今,已经发展经历了30多年的历程,它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改革在传媒领域的一种渗透,也符合全球传媒发展趋势。我国在传媒产业化进程中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摸索和实践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传媒产业正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轨道。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比较多的问题。其中我国传媒产业区域结构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我国西部省市地区无论在传媒产业发展环境、市场、技术、观念、资源、政策等方面都与东部有着较大的差距。传媒产业在文化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都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可忽视。从区域来看,从整体协调发展观出发,今后我国传媒布局战略应该是“声西击东”。因此,作为西部省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应如何发挥本地优势,规避传媒产业发展的弱势,提出有效的发展举措,是目前广西传媒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传媒产业概述

(一)传媒产业的定义

产业,是指具有同一属性的企业的集合。传媒产业一般是指经营文化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参与营利活动的传播媒介及相关企业的集合。但更为确切的讲,传媒产业是指传播各类信息、知识的传媒实体部分所构成的产业群,它是生产、传播各类以文字、图片、语言、影像、声音、符号等形式存在的信息产品以及提供各种增值服务的特殊产业。业界一般将传媒产业归属于信息产业,它是信息产业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传媒产业的特征

1.在本质上,传媒产业属于“二次经济”

传媒产品价值的实现是一个“二次售卖”过程,存在着两次交换与销售。发行与传播是媒体的第一次销售,媒体产品以内容收费的方式与受众进行价值交换。首次销售后所获得的受众的注意力资源以及形成的媒体的影响力,则形成了新的传媒产品。这个新的传媒产品通过与广告主进行价值交换,则完成了二次销售。

2.传媒产业是注意力产业,也可以成为“眼球经济”

传媒产品价值的实现,其二次销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二次销售的关键在于媒体所吸引的受众的注意力,即观众的“眼球”。传媒产业的市场价值与它能否有效吸引受众的眼球密切相关,其实质是强调“受众本位”。这是传媒产业区别与其它产业的重要方面。

3.传媒产业以信息服务为主体业务

传媒产业所从事的生产都是信息产品生产。可以这样说,传媒产业生产着当代人类社会的许多知识产品,而这些产品都是信息高度密集的产品。这类信息产品是非信息产业部门无法进行生产的。

4.经营主体是传媒企业或企业型组织

传媒企业是传媒产业中最具活力的主体,以营利为目标,追求经济效益。企业型传媒组织则是另一类不可或缺的主体,它向社会提供公共传媒产品,营利不是首要目标,承担着特殊使命。

(三)传媒产业结构

传媒产业涵盖的行业分支众多,基本围绕媒体类别而细分。一般来讲传媒产业大致可以分为报纸产业、期刊产业、电视产业、广播产业、图书产业、音像产业、电影产业、户外媒体产业、互联网产业、手机新媒体产业等等。

二、广西传媒产业发展现状

进入20世纪以来,广西传媒产业改革发展持续推进。2003年,广西新闻出版局、广西出版总社分社,实行管办分离;2004年,广西新华书店集团有点公司挂牌成立,公司由多家机构联合组建,成为广西首家大型文化企业集团;2004年5月,在多家电视台基础上组建了广西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广西电影制片厂整体改制为广西电影制片有限公司;2009年,广西日报传媒集团挂牌成立,成为广西最大的报业集团。广西传媒产业在不断的发展和增长中。但是,根据《中国传媒发展指数报告2013》最新测评,广西传媒发展总指数得分为52.81,虽然比去年有所上升,但传媒整体发展水平以及各个单项发展指标都处于全国偏下的位置。

(一)总体经营收入情况

根据《中国传媒发展指数报告2013》的统计,截止到2011年,广西传媒产业经营总收入为31.47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了7.8%。其中,来自传媒内容售卖收入为16.12亿元,包括报纸4.93亿元,期刊2.57亿元的发行收入和有限电视收视费8.62亿元;此外,传媒广告收入为15.35亿元。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广告收入分别为4.51亿元、0.08亿元、1.24亿元、9.52亿元。传媒收入都在稳中小幅增长。

(二)传媒生产情况

截止到2010年,广西共出版报纸55种,报纸平均印期数250.8万份。全区共出版期刊183种,期刊平均印期数185万册。全区共有电视台15座,电视节目41套,共制作电视节目8.06万小时,全年公共电视节目播出时长48.12万小时,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6.5%。全区拥有广播节目63套,全年公共广播节目播出时间27.67万小时,制作广播节目17.66小时,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4.5%。另外,广西现有图书出版社8家,电子音像出版社8家,互联网出版机构1家。“十五”期间,广西的8家出版社共出版图书1万余种,实现销售收入28亿元。

(三)广告成本方面

2011年,传统媒体的广告成本持续上升:报纸的广告成本为8.99万元/千人,期刊为0.19万元/千人,电视为48.41万元/千人。总广告增长率只有1.22%,其中广播广告的增长率最大,为22.77%,电视广告的增长率只有9.68%,期刊广告更是出现了负增长,为―21.53%。整个广西的广告开发度仅为0.05%,特别是报纸、电视和广播的广告开发度呈现出不断下滑的趋势。

(四)受众消费情况

2011年,广西传媒核心受众为25.82万人,其中南宁市的核心受众就到15.86万人,受众媒介消费时间为平均每天328.95分钟。在广西,每千人拥有日报量37.55份,每百户拥有电视136.03台、电脑91.72台。根据央视索福瑞检测数据显示,2010年该区省级卫视在外省收视观众人数为480.9万人,本区电视媒体在区内受众人数达1841.5万人,共2322.4万人,居全国第17位。

广西传媒产业总体发展水平在全国比较低下的位置,并不是偶然的,这与本地的发展基础条件以及发展思路是息息相关的。那么,阻碍广西传媒产业发展的瓶颈在哪里呢?

三、广西传媒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媒产业整体发展环境不佳

广西传媒产业无论在报纸总印数、电视播出时长、核心受众规模、政策扶持力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数上都处于全国内类地区的偏下水平,这反映出广西传媒产业发展的环境比较落后,发展的基础条件比较薄弱,生产能力不足。当然这与广西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是分不开的。

(二)产业集中度不高且结构单一,资源分散,整合能力低下

广西传媒产业改革发展中,片面追求“多”和“全”,导致传媒产业的行业分支“多”而不精,“全”而不专,即形成一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产业态势。产业集中度过低,没有将本来就稀缺的传媒资源有效整合,传媒资源没有得到高效的配置。另外,从产业结构上来看,广西大部分传媒公司除了主业之外,几无辅业,产业机构还比较单一,缺乏多元化发展的路子。无论是在报业、期刊、广播、影视等领域广西至今都没有一家在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传媒企业和传媒品牌。

(三)媒体创意能力低,产品同质化严重

传媒产业属于典型的内容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其发展质量的高低关键取决于传媒产品内容的创意水平。广西传媒产业的媒体创意能力比较低下,传媒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区内媒体大都在一味的照搬或者抄袭国内其它地区传媒的产品形式,即使再融合进去一点本地特色,依然摆脱不了抄袭的影子,本地传媒业从业人员的创意能力不高。尤其是电视行业,由本地主创人员独创的特色电视节目非常稀少。

(四)市场化程度低,生产盈利能力低,导致传媒竞争力不足

由于过多强调传媒的意识形态属性,忽略传媒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属性,导致传媒业市场化程度低,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活力不高。由于缺乏市场机制,没有遵循产业化规律,导师传媒企业不能依据市场需求从事内容生产,传媒产品的内容、价格、传播等需经过政府主管部门层层审批、节节把关,行政指令成分过多,市场成分少,再加上管理理念落后,经营机制墨守成规,管办分离执行不彻底,扼杀了传媒企业的市场主动性,“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导致传媒企业的员工生产积极性不高,生产盈利能力低,市场竞争力严重低下。

事物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矛盾的解决,问题的众多也为未来广西传媒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思路。问题的存在不是关键,关键是看能否针对时弊,发挥创造性,探索能够刺激广西传媒产业健康发展的途径。

四、广西传媒产业发展策略

推进广西传媒产业发展的步伐,首先必须明确广西传媒产业的发展战略。广西传媒产业不能一味的跟随国内其它地区的发展模式,必须依据本身的经济水平、资源状况和文化特色,通过创新发展机制,转变产业增长方式,优化资源配置,走一条“集约化、特色化、内涵式”的发展道路。

(一)完善产业扶持体系,解决产业发展瓶颈是首要环节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政府扶持政策。当前广西传媒产业发展急需的两样是“政策”和“资金”。政府对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突出的传媒产业企业和项目可以给予优先扶持。

政策的扶持必须依赖政府出台适合传媒产业发展的法规,通过政策倾斜将传媒产业列入到广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环节,并科学规划传媒产业发展的目标、路径等问题。

资金的扶持一方面仍然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专项发展资金,另一方面需要完善传媒产业的融资体系,吸引社会资金流入传媒行业。依据2010年我国下发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对于广西传媒产业的资金扶持,一是可以鼓励金融行业积极开发适合传媒产业特点信贷产品,加大信贷投放。积极探索适合传媒产业项目的贷款模式,鼓励商业银行以银团贷款等方式对融资规模大的传媒产业项目提供金融支持,也可以通过政府担保等形式。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合理确定信贷期限和利率,并建立信用评级制度。二是积极培育和发展传媒产业保险市场,加强保险服务,推动保险产品创新。

(二)建立市场化机制、强化产业集聚和产业链条是核心

建立市场机制,就是由市场来决定传媒产品的价格。市场机制包括价格形成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传媒企业必须依据市场需求来设计和生产传媒产品,并且以市场价格来销售其传媒产品,通过参与市场竞争来占有市场份额。市场化要求区内传媒企业具备市场意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加快推进国有电影电视剧、报刊杂志、动画动漫、有限网络等生产经营单位的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造,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有效实现市场化和产业化转变。深化国有传媒资产市场化整合,以提升市场竞争力为目的,在调整结构、理顺关系、精简机构、体制创新等方面取得成效,提升市场反应速度和竞争力。

传媒产品具有文化产品的一般特征,即文化产品价值链越长,其价值就会越大。传媒产业价值链是传媒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只有不断完善并延长自身的产业链条,强化产业集聚,才能形成强大的产业竞争优势。例如2004年成立的广西新华书店集团公司就充分利用了产业链的优势。

(三)完善创意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提升创意水平是关键

传媒产业发展的“瓶颈”除了资金,就是创意人才。创意是文化产业的核心,那么创意型人才则是创意的保障。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大创意人才的培养力度,并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在全国内吸引优秀的传媒人才流入,服务于广西传媒产业的发展。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深入人事制度改革,创新激励措施,激发传媒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突出特色、民族特色、东盟特色等内容为出发点,鼓励传媒工作者在电视节目制作、电影创作、图书、报刊、广播等领域进行创意创新,多出精品特色品,提高广西传媒产业的创意能力。

(四)转变政府职能,落实管办分离是辅助

我国目前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都在进行体制改革,其中转变政府职能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经济体制在从指令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求政府必须要转变职能,从“家长式”转变为“保姆式”政府,即服务型政府,文化体制的改革亦然。传媒产业化必然要求政府将对传媒的约束和管理权力移交给市场以及其它组织机构,政府的主要职责在于制定传媒产业政策法规、制定行业发展目标和方向、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等等。执行管办分离的原则,就必须要求政策减少层层行政审批,提升审批效率,切实将“办”的权力移交给传媒机构,还传媒企业以自觉性和主动性。改变传统的传媒产业管理思路,摒弃落后的行政管理机制,以效率为优先,以激励传媒产业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为目的,将目标管理思想和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结合,提高管理决策效率。

(五)优化传媒资源配置体系,打造广西传媒“龙头”品牌是蹊径

发挥市场在传媒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辅之政府的行政指令。另外,在政府与传媒组织之间可以设立中立性的非政府传媒组织,以引导和规范传媒产业的发展,优化传媒资源的流向和开发效率。以市场为导向,以资产为纽带,以建立现代企业集团为目标,通过联合、兼并、收购、参股等形式进行业务重组、授权经营,对传媒资源进行强化整合,实现传媒企业的强强联合,组建若干实力雄厚、业务广泛、管理先进的广西强势传媒企业,提升广西传媒企业在国内的整体竞争力。

另外,传媒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必须依赖传媒产品的市场开拓力。因此,必须鼓励广西传媒龙头多出传媒产品精品,打造传媒产品品牌,短时间内在国内形成辐射效应,以提高知名度。例如着力打造一部影视精品、电视节目、动画动漫等,变积极模仿为主动独创。

参考文献

[1] 周鸿铎主编.传媒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

[2] 喻国明主编.中国传媒发展指数报告(2011)[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3] 张琳.广西大众传媒业发展现状及基本对策[J].创新, 2009(11).

[4] 赵阳.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