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债务危机的后果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方债务危机的后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方债务危机的后果

地方债务危机的后果范文1

关键词:欧债危机;成因;启示

一、欧债危机概述

欧债危机,其导火索为希腊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出现的债务危机。希腊于2001年加入欧元区,在这个过程中,其为了尽可能的达到欧盟的财赤率要求,大幅缩减自身外币债务,并与高盛签订货币互换协议。这份协议是以希腊必须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偿还给高盛高额的回报作为前提。但是连续多年整个欧元区经济都不很景气,因此加剧了希腊国内的经济危机。由于无法偿还债务,在2009年的时候就形成了债务危机。

2009年10月初,正当全球经济艰难地摆脱美国次贷危机的最初冲击,步履蹒跚地走向缓慢复苏之际,希腊政府公告称,预计希腊2009年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将分别达到12.7%和113%,大大超出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和60%的上限。此后,标普、穆迪和惠誉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相继调低了希腊的信用评级,希腊债务危机正式浮出水面。之后,危机迅速向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蔓延,希腊债务危机向欧元区蔓延后,其余几个欧猪国家首当其冲,均遭遇了信用评级降级、债务利率飙升以及政府更迭。

二、成因分析

(一)欧洲国家长期高消费高福利的生活方式拖跨了经济。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多年来实行高消费高福利政策,不重视储蓄,通过各种所谓的金融创新把未来若干年的钱提前花掉,只顾眼前享受,忽视可持续发展。如果经济高速增长,高福利或许可以维持,但希腊经济已连续5年负增长,陷入严重的衰退。希腊政府已无力偿债,只能以债养债,将债务雪球越滚越大。

(二)其“导火索” 是国际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出现后,各国政府在应对中陆续推出了宽松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家私人领域的去杠杆化和政府领域的加杠杆化,这些措施虽在短期内缓解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却大幅加重了国家财政的负担。伴随经济的不断发展,希腊以及其他一些南欧国家,之前处于一种财政弱平衡的境地,由于受国际宏观经济冲击,削弱了其国家集群产业的盈利能力,公共财政现金流陷入恶性循环,债务负担愈加沉重,并导致最后出现危机的局面。

(三)欧洲只有共同的货币和货币政策,但却没有统一的经济政府。当希腊国内的债务问题越来越严重时,其政府没有能力来改变目前的状态,欧盟也没有共同的经济政府来对其提供援助。因此,各方投资者都担心希腊政府出现违约现象,故而放弃其在希腊的投资。除此之外,当欧洲爆发金融危机后,欧元区各个国家虽然拥有共同的货币政策,但其货币政策缺乏独立性,不能按照各自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这就造成各成员国只能通过财政政策来缓解危机,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一旦出现不顺利,后果将更加严重,只会加剧欧债危机。

三、对我国的启示

(一)社保障制度要与国情相适应

欧债危机教训深刻,对我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盲目追求高福利的社会保障,终将加大政府负担,对国家的全面健康发展不利,最终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社保制度的设计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人口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更要考虑对劳动力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在逐步推进覆盖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体系,并已取得积极的进展,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要覆面广,如何做好已有制度之间的相互衔接,政策空间相当大。保障制度应保持劳动力市场充分的弹性,同时应防止可能导致劳动力市场僵化和低效的福利制度,实现养老、医疗等社会福利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转移接续。

(二)继续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一直被我国政府所依重。在本轮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外贸进出口受到严重打击,消费市场更是萎靡不振,我国政府通过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成功扭转经济下滑的风险, 2007年我国是财政盈余,近两年变为财政赤字。因此,如何减少经济发展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即降低资本形成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提高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未来的基建投资应该适度放缓,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居民的消费倾向应该成为国内经济工作重点。可喜的是,党的十已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计划。

(三)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主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要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防止盲目扩大,要采取积极有效的管理措施,分类管理,逐步偿还,将地方政府债务统一到中央政府的管理支配范围之内,也就是“妥善处理存量,严格控制增量”;二是要改革和完善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和税收体制,适度地放权,盘活地方财政;三是在财政收入分配制度上,应坚持多给予少索取的原则,加大社会投资力度,扩大财政收入的增值空间,避免地方政府因财政的不足而无难以有所作为,也减少大量举债,从而增强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总之,要妥善处理地方债务,绝不能让地方债务成为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障碍。(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

参考文献:

[1] 周茂荣,杨继梅.“欧猪五国”债务危机及欧元发展前景[J].世界经济研究.2010(11)

[2] 郑联盛.欧洲债务问题:演进、影响、原因与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2010(03)

地方债务危机的后果范文2

【关键词】欧债危机 金融 应对策略

一、欧债危机的起因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危机,在使金融业等虚拟经济受到打击的同时,也使实体经济遭受到重创,很多国家因此陷入到危机之中,发生在希腊、冰岛的债务危机就是这场危机的一部分。为应对各国政府纷纷推出了刺激经济增长的宽松政策,这些措施虽然短期缓解了衰退,但却大幅增加了财政负担。之后,世界经济形势逐渐复苏,以希腊为起点的欧洲债务危机却扩散开来。危机苗头出现后,国际评级机构不断调低危机国家的债务评级,加剧了投资者和公众对危机的恶性预期并产生了恐慌,助推危机进一步蔓延,酿成当前欧洲多国的债务危机。

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没有在其他地方产生过大影响,却单单对欧洲留下“后遗症”,这与欧洲国家本身的制度结构的特殊性是分不开的。欧洲的货币制度与财政制度不统一,使得欧洲中央银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需要平衡各成员国的利益,导致利率政策调整更为复杂,出台耗时过多而错过时机。并且各国的税收制度不一致,导致了经济的泡沫化,并在国际金融危机下由于需求不足而出现破裂。

二、欧债危机的影响

(一)欧债危机直接影响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欧债危机影响了欧洲金融行业的发展,因为欧洲银行业持有大量欧元区债券,若欧债危机恶化,银行资产负责表也会恶化,引发银行业危机。又因为政府是银行的最后救助人,银行业务的恶化,会使得政府财政压力加重,赤字增多,加深市场对欧元区国家信用的担忧,使得政府不得不走下坡路。金融业与政府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而难以停止。

欧洲的债务危机不仅威胁到了欧洲的金融行业,而且对实体经济也造成了危害。欧元区各国债务的信用危机严重影响到市场。此外,处于欧债危机中的各国政府财政恶化,融资需求大幅提高,在对公众资金的集中过程中,极有可能对私人投资产生 “挤出效应”,投资减少会对产出造成不利影响,阻碍经济的增长。

(二)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欧债危机给欧洲经济泼了冷水,也给中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欧债危机仍在持续与发展,可能会使深层次的危机爆发。一旦政府违约,这样将会产生多米诺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银行由于政府违约的先例也可能违约,并且可能会由于政府的不守信造成致命的打击而破产,进而对企业的生产造成巨大冲击,影响欧洲的整个经济发展形势。欧盟又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目前占中国出口市场的比重约在18%至21%,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必将恶化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不利于我国的出口贸易。

欧债危机可能会促使新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出台,就世界经济形势来看,欧债的发展给美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衰退,美国为应对危机很有可能推出QE3第三次量化宽松政策,这样会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上升,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将进一步增大,并且会有大量热钱继续涌入市场,从而催生资产泡沫,影响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中国应对欧债危机的政策

由于欧债危机影响巨大,要认真分析欧债危机的发展趋势,采取较为正确的政策措施应对它,才能使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一)调整经济结构

从经济的增长动力来看,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我国经济有很强的对外依赖性,一旦产生外部压力,就以加大基本建设、基础设施投资来全力维持经济高速增长,这样以资源浪费、重复投资、环境污染为代价,导致可持续发展受到限制。因此,提高商品高附加价值,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创新自主品牌,努力拓展国际市场,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全面转型,这是应对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的必由之路。

(二)扩大内需

欧盟是中国重要的出口贸易对象,由于欧债危机的持续发展导致欧洲经济低迷,并且各国政府为应对危机都采取了紧缩的财政政策,欧洲市场需求大幅缩减,对我国贸易出口的需求必然缩水,这样影响了许多以欧洲为主要出口对象的企业的经营发展,使之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由此看来,扩大内需以降低对外需的依赖势在必行,并且我国不能完全走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发展模式,要对自身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进而利于中国出口行业的整体实力的提升。

(三)重视对金融业的监管,规范和约束地方政府债务

金融业始终处于金融风暴的中心,在危机中受到最大冲击,而金融危机的爆发往往难以预料,因此,我国应重视对金融业的监管及对金融危机预警机制的研究。在监管金融业的同时,还要密切关注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和偿债能力。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扩张严重,应在严格控制新增贷款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分税制改革,通过强化中央对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机制解决地方财力不足等问题。

(四)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适度调控

欧元区国家无限制地使用宽松政策酿成严重后果,说明了实施适度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十分重要的。大幅削减赤字的紧缩政策会加剧社会动荡,而超出经济的承受能力进行的大规模扩张政策也只是饮鸩止渴。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要以客观经济规律为基础,政府的债务规模也要与经济的承受能力相协调,才能使宏观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逢民.欧债危机成因及对我国的启示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2(2).

地方债务危机的后果范文3

关键词:后欧债危机;经济发展模式;财政赤字

欧债危机的持续发酵,投资者担心欧洲国家将出现大面积的违约。在市场压力下, 欧洲国家不得不作出艰难的决定,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作为世界经济体排名靠前的欧盟需求持续下降延缓了世界经济的复苏,当前欧洲又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因此,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资本市场对我国产生的冲击明显。自2008年底开始中央政府就相应的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通过采用刺激经济政策,放宽了有关信贷和地方融资的政策,地方债务的规模、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这些政策的实施保证了经济正常增长速度,但同时也蕴涵着巨大的风险。而2009年底开始的欧洲债务危机延续至今,美国经济的艰难复苏,我国出口贸易额下降,依靠欧美外需为主要拉动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过时。因此,采取正确有效措施,保持经济稳定运行是当前一个十分重要解决的问题。

一、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

1.在贸易出口战略上做出调整,欧洲经济的不振及美国经济的缓慢艰难复苏,从战略角度将应从主要向欧美国家出口,积极转向扩大地缘新兴国家、东盟国家的出口。2010年1月1日中国加入了东盟自由贸易区,这对于地缘经济的意义而言极大,未来对东盟的贸易进出口增长将会可期。此外,我国经济多年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相关对劳动者法律法规的保护,也使得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正逐渐消失,因而,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初级产品出口竞争已没有优势可言。我国“十二五”规划实施与产业升级及结构的调整,应使得大量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在出口结构中占有较大比例,是考虑的大方向。我国区域之间发展存在不平衡,东高西低、沿海发展在前内陆在后现象仍很明显,通过在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及新兴产业集群构合,加强西部、北部地区与周边国家贸易往来,积极拓展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贸易。

2.坚定地走以消费拉动型经济发展模式。消费、投资、外贸出口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然而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投资与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不断倾斜,投资挤压消费效应明显。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投资占GDP总额的32%, 2009年,投资占GDP的47%,至2011年投资占GDP的54.2%。我国居民消费从1978年占GDP比重的48.8%一直下降到2009年的35.6%。虽然到2011年居民消费占GDP比重有大幅度反弹,达到51.6%,但仍谈不上GDP占比的稳定性及权重增加。且2011年外贸出口出现-5.8%增长。居民消费对GDP贡献度,在美国则高达76%左右。因此,在全球经济不振,外贸出口受阻,如何降低我国经济发展对投资和出口的依存度,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将是经济发展中要解决的问题。

二、对地方政府负债的思考

要警惕外债及地方政府负债对经济发展的逆向作用。通过欧债危机持续发酵的实质我们可以看出,其根源就是政府的债务承担能力超过了自身的承受极限,从而引起市场担忧,出现违约风险。反观我国,从统计数据来看,2011年中央政府的国债余额加上地方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43%左右,低于公认国际的警戒线60%,财政赤字6090亿元占比不到GDP的2%,低于公认的国际警戒线3%。审慎性总体优于欧盟成员国,短期内不担心出现债务危机。不过,我国政府收入赤字率Ⅰ却在10%附近上下波动,收入赤字率Ⅱ在15%上下波动,说明存在较高的财政风险。特别是2008年后我国启动4万亿人民币扩大内需刺激经济的政策,地方政府配合中央政策使得债务快速扩张,埋下许多隐患。据估算,我国地方投融资方面负债超过6万亿元,其中地方债务总余额在4万亿元以上,大部分借贷资金使用在偿付能力较低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和其他公共项目上,这给地方政府留下债务负担和隐性赤字。其中担心的是80%以上资金都来自于商业银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一旦触发,银行金融必将产生重大的冲击,后果极为严重。因此,地方融资平台在防范金融风险前提下,积极探索和审慎创新,量力而行统筹兼顾,打造一个适合于自己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稳定支撑平台。

三、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思考

随着中国经济地位在国际上不断提高,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客观上,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人民币国际化有了明显进步,但与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比较,国际化还刚刚开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首先要夯实基础制度建设。从欧元危机中我们能清醒认识到,由于欧元的结构性设计先天缺陷。国际游资矛头对准欧元,切中欧元基础构架设计上的要害。所以,如果没有完善的货币国际化体系构建,一种货币很难在这么复杂的国际资本市场上生存立足,尤其是在基础制度上构建上,一旦有破绽,都有可能被国际游资盯上,成为攻击对象。

从实际情况来看,人民币逐步实现国际化,在其基础制度建设上仍然要下好功夫。如应以完全利率市场化为前提,中央银行作为国家货币政策的执行者和干预经济的工具能够有效的控制流动性和通货膨胀;如明晰的财政政策,有可持续的财政、税收保障来源,在各级政府间建立有可监督的财税体制;如国家外汇储备体系,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建立起完善的资本流入和流出机制;以及与人民币市场相配套的相关制度建立和软硬件设施,此外,人民币国际化除制度建设外还要审时度势,理清国际化的路径与步骤,逐步循序渐进,直至完全国际化。

四、对房地产市场的思考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美国次贷危机、爱尔兰危机以及迪拜债务危机,希腊债务危机都如同一辙,有房地产泡沫影子。同样,目前我国房价仍居高不下,中央政府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直逼高房价,但效果与预期仍有较大差异。房地产问题多年来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迈不过去的坎。我国的高房价导致房地产业畸形繁荣,大量银行贷款沉淀该行业,而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土地出让金,甚至以房地产业为地方支柱产业。因此出现了一些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在房地产政策上博弈,虽然被中央政府及时叫停,但这种苗头一直存在。如果房地产泡沫不断被继续吹大,由于房地产业与金融体系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不难想象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何等严重后果。所以坚持持续控制房价上涨,使之房价回落到合理并与居民收入相匹配价格是政府在以后相当长时期坚持的方向,不能被短期出现的价格波动局部现象所左右。

五、对财政问题的思考

财政问题非常重要,要不断加大对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力度。财政问题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命脉,也关系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制订乃至的根基。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经济形态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固有的财政运行机制与经济发展协同促进不适匹配。中央财政盈余不断增加,状况良好。但分税制下的地方财政包袱沉重。多年来希望通过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拉动经济成长效果不显著的原因有许多,但最主要的一点表现为目前我国收入分配的不合理,截止到2011年末,我国储蓄存款余额中5%人群占总储蓄存款余额的40%,社会财富占有差异显著。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对财税体制的改革显然是最有力、是最有效的办法。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公平、稳定,才能进一步在当今复杂环境保持经济健康发展。

后欧债危机下,面对的外面经济环境新变化和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冷静思考,积极应对,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促进我国经济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联盛:欧洲债务问题:演进、影响与启示[R].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内部研究报告,2010-2-12.

[2]叶建国 谈佳隆 王红茹 刘永刚:地方债务危机:地方融资平台80%负债来自银行[J].中国经济周刊2010-3-2.

地方债务危机的后果范文4

在中国银监会2010年地方债务大清理伊始,高盛的估算是,中国政府2009年底总负债为15.7万亿元,约占2009年GDP的一半(48%)。而对中国地方债务的估算是负债7.8万亿元,约占GDP的23%。

高盛为此给出的结论是,中国政府债务违约风险有限,但随着地方政府资产负债的进一步扩张和加速,使地方政府进行财政改革的压力日趋紧迫。

至于如何改革,高盛并没有给出什么建议。作为典型的“债务转债权基金”的美国财政体制的重要经纪商,高盛会不会就中国地方债务为中国政府支招、从而故伎重演“准希腊”的化解方案,是值得中国政府警惕的。因为至今高盛还持有中国最大规模的银行工商银行的股份,透过工商银行而具体操盘,不能不说是一条路线。

风险敞口

与希腊不同,希腊的债务经过被高盛等的包装,进入了希腊本身不可控的资本市场和风险半径。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由于不属于,同时如果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连负债主体都谈不上。

但中国地方政府确实负债了。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新增贷款额大于该地区当年财政收入的地区,如天津、安徽、福建、海南、重庆、四川等地方债务的风险就会比较大:假如当年全部财政收入不足以偿还当年新增债务,就会积聚风险。而加上历史遗留,则风险不断叠加。

目前,天津的债务依存度高达109.5%,的债务依存度则最低。债务依存度越高,即说明债务风险越大。从债务负担率看,宁夏的债务负担率则最大,的债务负担率最小。债务负担率越大,风险也就越大,所以宁夏政府的债务负担也最大。从财政赤字角度,以四川为最多,接近2000亿元,以北京的为最少,仅为122.0亿元。

债务缘起

由于没有形成政策性金融向市场性金融转换工具,自上而下的政府行政权能逐渐出现歧路阴阳线,政策与市场形成一种投机性博弈。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形成,有着特定的基础和契机性因素。

1993-1994年开始的分税制改革,使中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权博弈最终通过土地活口作为双方妥协结尾。而这一次的妥协,导致地方政府行政极权集中于土地的虚拟定价向无限泡沫的腹地纵深。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提速、奥运主题工程的联动、资本市场及房地产商的投机拉升、高度垄断行业及特权利益阶层的贬值对冲、产业投资定价机制的缺失,土地及房地产相关产业的整体价格不断爬高,而另一方面,中央政府产业政策部门对产业投资缺乏战略规划,导致地区或区域间产业同质化加重,急功近利的低含量、低竞争力产业重复建设。

以上因素作为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路径依赖,在2009年进一步激化。为了应对华尔街金融震荡可能性的冲击,政府匆忙出台数个产业振兴计划作为抵御的对策。地方政府习惯性地采取了“搭便车”对策,将所有与政府投资计划及产业规划挂钩,自下而上申报财政政策支持,左右连横商业银行进行配套贷款。而这些产业振兴规划,至今尚未进行政策风险评估。比如有哪些产业振兴过程,已经被证明是不能振兴、应当拒绝的。特别2009年的天量放贷有多少已经捆绑到振兴的产业规划这驾战车上,还有多少正在贷出有可能过剩的产能上、正在不断地制造新的债务,风险未知?

可以说,从华尔街对私人部门的负债,到希腊的国家负债,所有这些债务风险的特征对于中国而言,似是而非,均无可比性。

尽管中国政府迫于内外压力,正在进行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但在政策层面上主次结构尚不明晰,如同至今仍然不能恰当判断对于2008年的华尔街金融震荡可能的波及风险是不是高估了。而一连串出口型经济的风险,亦并非由全球金融风险所引起,而是中国对于自身产业安全和产业竞争力的长期漠视使然。

处置悬念

中央政府会不会对地方债务进行豁免?或者进行行政性的债务剥离、重走昔日四大专业银行债务通过资产管理公司低价销售的老路?这些都将是地方债务处置如何收场的悬念。

中国银监会在清理地方债务中显然意识到地方政府的“搭便车”行为,但其对地方债务的处置最终结果如何,令人生疑。

作为银行的监管者,中国银监会等于为央行的货币政策进行“拦截”。而这种拦截要想生效,首先会面临来自发改委、央行乃至更高层的隐形阻力,与银监会银行债务严管的同时,央行的立场则是,经济刺激政策退出、以及何时退出取决于国内的经济情况。

因此,地方债务要想真正解决,银监会必须从自身系统内部做文章。因为严管银行和地方债务,多少会与积极的经济刺激政策有所抵触。而更高层对本次地方债务即时清理的立场,多少是防患于未然的预警行为。

具体论及地方债务风险的严重性,可能是波及整个金融系统的后果究竟有多可怕。而以中国的特定体制而言,这个风险程度并没有想象得那么严重。

地方债务危机的后果范文5

#1/3国土进入“烧烤”模式#

7月30日,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签署重大气象灾害(高温)Ⅱ级应急响应命令。这是今年中国气象局首次启动高温应急响应,也是高温应急响应的最高级别。这意味着全国已有两个以上的省份成片出现40摄氏度以上高温,该地区未来气温恐仍将维持在37摄氏度以上。

江南、重庆等地的持续高温,已致近三分之一国土进入“烧烤”模式,13个省区市有54个市县出现极端高温事件。专家认为,今年我国多地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时间较长,又无有力台风与之对抗,才导致极端高温天气屡见不鲜。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立富:罕见高温出现有三大原因:首先,长江中下游梅雨期与历年相比较短。其次,副热带高压强度明显强于历史同期。最后是大气环流的异常,截止到目前为止,北上并深入内陆的台风几乎没有。今年台风主要在台湾海峡和南海一带活动,导致副热带高压长时间控制内陆,所以高温长期煎熬长江中下游。

@大宝与大怪兽:上海7月26日出现的40.6℃,刷新了1873年有气象记录以来140年的高温纪录,成为“史上最热的一天”。连续高温,上海市非职业性中暑死亡患者已有10余人。其中还有人得热射病(重度中暑)而死亡。长沙已经连续28天日最高气温超过35℃,打破了2003年的极端纪录。

@少年杰:上海的气温已达39.4℃,4楼天台上的环境温度已超过了50℃,“烈日烧烤”短短20多分钟,培根煎蛋、黄油烤虾、香煎肥牛等菜肴就已在超过50℃的环境温度中被阳光烤熟。

在“我和烤肉只差一撮孜然”的高温下,公众尽量避免午后高温时段的户外活动,同时也需防范用电设备负载过大而引发火灾。而网友们更关心室外露天作业人员能否得到休息,而本该属于他们的高温津贴能否落实。

@饮食者人之命脉:高温补贴是为保证炎夏季节高温条件下经济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保障企业职工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身体健康,决定适当提高职工夏季清凉饮料费发放标准。能够领取高温津贴者必须是在高温下工作的岗位职工,包括建筑工人、无空调的公交车司机、露天环卫工人等。

@维他尼: 《劳动法》中并无“高温假”一说,多由各地方和单位视具体情况自定。高温津贴:重庆40℃以上高温工作人员最多可领20元/天;北京露天作业人员不低于120元/月。33℃以上(含33℃)室内作业人员不低于90元/月; 广东室外作业和高温作业人员150元/月。

@丢丢:国家去年出台了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很多企业却熟视无睹,让工人们在烈日酷暑下作业、不发放高温津贴的现象比比皆是。高温维权难的原因,除了企业有法不依、劳动者法律意识淡薄外,监管不严是根本。

微 吧

金融机构“大而不倒”的五大危害

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美一些大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因危机而陷入破产危局,但因其所谓的系统重要性,处于“大而不能倒”的境地,即破产将会牵累金融体系稳定,反而受到政府的援助。由此可总结金融机构的“大而不倒”至少有五大危害:

1.鼓励投机与冒险,威胁金融安全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高管深信政府必会在其陷入困境时提供救助,纳税人买单的隐性担保为经营者提供了巨大激励,股东和高管愿意冒险博取利益而无需为此承担后果。

2.提高外部监管的难度和成本

大型金融机构往往同时具有业务结构复杂、透明度低等特点,这将提高对这些金融机构的监管难度。

3.削弱了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和市场效率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借助隐性政府担保获得大量廉价资金,掩盖了自身效率低下等问题,使优胜劣汰的市场退出机制失灵,并降低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

4.极易将银行危机升级为债务危机

政府救助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成本往往很高。像西班牙的大型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甚至超过了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实施救助必将整个政府和国民经济拖下水,这也是西班牙等国发生债务危机的根源。

5.“大而不倒”易激化社会矛盾

在债务危机严重的南欧国家,社会骚乱时有发生,大型金融机构总是人们发泄怒火的对象。

截至今年5月,我国银行的资产总规模达到142.7万亿元,相当于GDP的2.6倍。而在银行贷款中,14.8%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近日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的审计,也让人担忧我国银行业是否潜伏着另一场危机。因此我国也应针对大型金融机构“大而不倒”问题,研究出全面、系统的解决方案。

点 评

1.@藏杞馨:大而不倒的后果:一旦救助某家金融机构,就会使更多的金融机构求助政府,并且更多的金融机构会因为政府的担保性而进行更深层次的风险活动。同时,群众也会因为政府的担保而毫无顾忌地投资金融机构,从而导致,如果下一轮金融危机来到,那么政府将付出更多救助来避免社会动荡。?

地方债务危机的后果范文6

一、伴随基础设施融资渠道多元化,政府投融资平台作用得以彰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筹集应该是多元化、多层次的,而不是单一的。地方政府有许多为基础设施建设融通资金的手段——内部来源收入、政府间转移支付、借款和公共与私人合作的项目融资方式。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对基础设施的需求越来越高,基础设施投融资方式也趋于多元化、市场化。

(一)由内部来源收入和政府间转移支付组成的财政融资继续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地方政府基础设施的财政融资渠道主要有:一是预算内投资。主要包括国家预算内投资和中央及地方财政拨款。二是特种税费融资。主要包括城市维护建设税、公用事业费附加、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水资源费、土地批租收益等。三是中央政府专项资金转移支付。自1998年以来,中央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中央财政增发国债扩大政府投资,以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2008年第4季度我国推出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也明确提出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同时中央政府代替地方政府发行2000亿元地方债券作为地方政府配套支持资金。受政府财力的制约,在城市化加快推进的过程中,财政融资无法适应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尽管财政融资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绝对额增长迅速,但在城建项目总投资中的比重却不断下降。

(二)以政府融资平台为载体的借款融资已成为我国基础设施融资的主导方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开始尝试利用借款筹集基础设施资金,并逐步形成了借助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发行“城投债”和信贷融资为主的城市基础设施融资体制。“城投债”即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债券,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最得心应手的工具。以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为名的融资平台遍地开花,级别由省、市复制到县,行业从城市建设、交通延展到新能源,规模由小到大。“城投债”起源于上海,从1992年第一只城投债——浦东新区债开始,城投债成为地方政府利用平台公司进入资本市场融通资金的常规渠道。由于平台公司发债(城投债)具有期限长、成本低、资金去留不受监控的特点,各地纷纷通过举债融通资金,极大地缓解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2009年,借助中央政府积极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各地政府投融资平台跃跃欲试,城投债发行出现爆发性增长。2009年全年共发行110只,募集资金总额1592.00亿元,在筹措地方建设资金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自2010年初起,对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过重的忧虑逐渐成为市场主流情绪,主管机关对待城投债的审批愈加慎重。受此影响,2010年只发行了108只,融资1405亿元,直至2011年,城投债发行市场一直走弱。更多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则是通过政策性银行及商业银行“打捆贷款”方式筹集的基础设施投资资金。国家审计署2011年6月27日《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67109.51亿元,占62.62%。在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中,承诺用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偿债来源的债务余额为25473.51亿元,共涉及12个省级、307个市级和1131个县级政府。

(三)积极创新,尝试公私合作的项目融资方式作为一种改革尝试,近年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引进了公私合作的项目融资方式(PPP模式)。PPP模式是指政府、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性企业基于某个项目而形成的相互合作的项目投融资方式,最早在英国提出,20世纪90年代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并广泛运用于通信、交通、能源及垃圾回收等领域,成为各级政府借用私人资本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新选择,其中BOT方式即建设—经营—移交是运用最典型、运用最多的公私合作方式。深圳沙角B火力发电厂、泉州刺桐大桥、自贡污水处理厂等都是采用BOT方式将私人资本引入基础设施领域的一个成功范例。应该指出,利用项目融资方式为地方政府开辟新的融资渠道也存在着风险:由于进入条件较高,要求的信用等级高,项目可行性评估时间较长,实际上可通过BOT、TOT或者ABS的基础设施项目甚少。

二、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规模急剧扩张,相关利益主体风险凸显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产生有其现实背景和客观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快速增长,而实际供给相对滞后,要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地方财政能力远远不够,政府投融资平台应运而生。它不仅拓宽了投融资来源渠道,提高了地方政府对各种资源的综合运用能力,也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运作更加专业化,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平台融资规模急剧扩张并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始于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以及中央银行和银监会的肯定和鼓励。2009年初中国人民银行与银监会联合《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为此,各级地方政府依托原有城司,打造出新形势下的统一的新型投融资平台。而投融资平台的信贷一般具有期限中长期,利率下浮,信用贷款为主,政府出具承诺函保证还款,投资项目一般盈利不佳甚至不盈利,未来还贷主要来自土地出让收益的特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调研,截至2011年9月,全国共有地方政府融资12平台1万余家,较2008年年末增长25%以上,其中,县级(含县级市)平台约占70%。总资产近9.1万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约60%,负债10万多亿元,其中85%来源于银行贷款。平均资产利润率不到1.3%,而县级平台几乎没有盈利。从积极的角度讲,政府投融资平台通过大规模融资加大了对重点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使低迷的经济形势较快地发生了变化,为我国应对危机和扩大内需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政策导向和银行盈利的驱动下,地方政府投资项目成为各家银行相互争抢的对象。据央行调查结果表明,2010年年末,各地区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占当地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为30%左右,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成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供给主力,政策性银行是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主要提供方,而且都是5至10年期的中长期贷款。地方投融资平台信贷规模的激增,地方政府过度融资,杠杆率不断放大,不仅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日益显现,商业银行大额授信的风险也逐渐暴露。

(一)投融资平台的高杠杆化增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虽然,2011年10月17号,财政部《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批准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等四省市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为地方政府融资又打开了一条新路子。但由于目前规范地方政府运作的法律框架不允许地方政府举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既没有统一的部门进行监管,也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同时目前地方政府内部也没有一个部门对市场融资进行统一管理。依据《公司法》成立的平台公司作为独立经济实体,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向市场借贷并快速实施基础设施投资的公司化政府机构形式,但融资平台多头融资、分散管理导致地方政府融资规模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很多情况下,项目贷款虽然以平台公司名义借得,但资金的使用者是项目建设单位,平台公司作为借款人对项目建设及资金运用并不实施管理,项目的最终收益也不属于平台公司,贷款资金实际上脱离借款人的监控,因此一些地方融资平台存在不考虑地方财政状况和债务承受能力、盲目增加杠杆率的冲动,导致政府投融资平台超过80%的高负债率。从目前来看,地方政府往往借助多个投融资平台大量举债、多头授信,使地方政府融资规模非理性扩大。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组织,投融资平台的融资状况很不透明,不仅商业银行难以全面掌握,有的地方政府也不清楚所隶属投融资平台的负债和担保状况。由于地方投融资平台项目多由地方提供隐性担保,直接导致地方政府隐性负债的增加。

(二)投融资平台商业贷款政策性使用扩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由于融资平台主要的作用是为政府融资,通常由地方政府直接或间接出资设立,法人代表和主要业务人员往往由政府相关部门人员担任或兼职,公司缺少突出的主营业务和充足的固定资产,行政色彩浓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市场化经营能力弱,责任主体不清晰,财务不透明、信息不对称,操作程序不规范,还款来源不稳定。在当前财政预算体系下,银行很难掌握融资或负债总量,预测融资平台的还款能力也非常困难。特别是对于没有自营收入的公益性项目,项目本身需要政府回购,但在无法全面掌握地方政府融资总量、负债规模、可持续财税收入等情况的背景下,银行自然无法准确评估地方政府的真实财力。这使得银行与政府融资平台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银行发放贷款时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银行信贷面临着很大的风险。投融资平台的偿债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未来经济增长带动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土地升值、招商引资和房地产开发等效益。一旦经济下行,地方政府预算内的税收收入缩减,以“土地财政”为主的预算外收入也会大幅度缩水,地方政府财力下降,将严重影响投融资平台的偿债能力,加上部分投资项目不具备自偿性,投融资平台投资收益将不能覆盖成本,这部分被政策性使用的贷款很难被银行消化,最终又形成新一轮银行的不良贷款,财政风险金融化。这与20世纪90年代政府为摆脱通货紧缩实行信贷扩张政策,授意商业银行加大对财务状况不好企业的支持力度,最终成为商业银行政策性不良贷款的托辞,最终政府付出了2万多亿元的代价来承担起财政责任。总之,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投融资体制正在借助金融危机下的财政刺激政策得以扩张,积极作用和潜在风险兼具。我国很多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已经超越安全边界,很容易引发地方财政风险,并转嫁给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传导到金融系统,累积金融风险甚至引发金融危机,最终影响国家经济运行的安全。针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潜在的风险,通过规范地方政府财政责任,可以强化地方融资平台的约束机制,实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制度化,从而既能防范风险,又不会给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有利于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三、规范地方政府的财政责任,强化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控制

实践证明,地方政府合理举债能够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允许地方政府举债的最大好处是扩大地方政府财源,为基础设施提供建设资金。但是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举债蕴含的风险也不容忽视。一是软预算约束将给地方政府借债带来巨大的道德风险,并最终转嫁给中央政府,如20世纪末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等国家经历的债务危机,以及2009年以来一直蔓延到现在的欧洲债务危机。二是持续性的赤字性融资将导致债务不可持续,匈牙利、印度和俄罗斯等国家出现地方债务危机的主要原因都是通过借款来为经常性赤字融资。三是地方政府的债务组合可能会面临展期。四是隐性负债风险巨大。很多低收入国家的地方政府经常会通过各种渠道规避中央政府的限制,如设立投融资公司、提供变相担保、安排公私合营等。①尤其是宏观经济不稳定时期,如果对地方政府不加约束任其过度举债,产生的风险通常数倍于经济稳定时期同等债务规模产生的风险。因此规范地方政府的财政责任,建立良好的监管框架,不仅可以加强对地方政府的财政约束,控制债务风险,而且可以降低借款成本,促进基础设施融资的持续发展,这对我国目前地方政府借助融资平台过度举债问题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