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发展趋势范文1
一、粮食仓储技术工作现状
1、对科学保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一是把搞活经营与科学保粮对立起来,以强调搞活经营来削弱科学保粮,重经营业绩,轻仓储管理;重眼前利益,轻长远打算;认为在粮食购销市场化条件下,科学保粮过得去就行了。二是脱离国有粮食企业现有客观条件谈科学保粮,片面地把科学保粮理解成应用计算机测控、准低温冷藏等资金投入比较大的技术,而对于各国有粮食企业来说,普遍存在由于受资金实力、仓库等条件的制约,这些技术目前还无法普遍实行,忽视了科学保粮的实际内涵。三是认为科学保粮“劳民伤财”,对科学保粮嫌麻烦、怕花钱。在冬季通风降温工作中,有的地方对电费支出考虑比较多,通风的时间和次数达不到要求,影响了降温效果;在推广“双低”或“三低”储粮工作中,有的地方强调人手少,工作量大,降低工作标准。
2、入库粮质控制难度加大。近几年来,入库粮质控制难度不断加大,已成为制约粮食安全储存的重要因素。入库粮食品质呈逐年下降趋势,主要表现为平均水分、杂质上升。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多种经济主体介入粮食收购市场,由于市场机制还未健全;无序竞争不同程度地存在。地区之间、企业之间为了争夺更多的粮源,在收购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放宽质量要求,直接导致了入库粮食质量的下降。在每年的粮食收购季节,都有外地企业直接或间接介入当地收购市场,价格因素和质量因素导致企业之间形成了无序竞争,影响了粮食入库品质。另一方面,国有粮食企业粮质检验力量薄弱,检测设备配备不齐全,缺乏现场快速检测仪器,检验时间长、环节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售粮积极性。多数中小国有粮食企业现有设备只能从事常规检验,对于粮食脂肪酸值等理化指标还没有检验能力。经验表明,入库粮质下降,会给粮食安全保管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粮堆呼吸旺盛,储藏稳定性下降,易出现发热、结露和霉变;(2)粮堆环境更适于虫害孳生,繁殖速度加快,引起粮堆虫害集聚;(3)粮堆通透性差,不利于通风散热和熏蒸药剂向粮堆深层渗透,导致粮堆降温困难和熏蒸杀虫不彻底。
3、仓房设施条件比较差。仓库条件是科学保粮的基础,以成都市现有的总仓容来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成的仓库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对于这些旧仓库,各级粮食部门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维修,但要彻底解决上漏下潮、墙体裂缝、气密性差等问题,资金上存在很大困难。
4、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科学保粮的普及。科学保粮需要一定量的资金投入。目前,各国有粮食企业主要依靠各级粮食储备和政策性业务以及经营业务取得收入,由于储备和政策性业务规模小、费用高,因此经济效益不是很好。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投人大量资金搞科学保粮力不从心.造成科学保粮普及率不高。
5、保粮基础工作有所松懈。科学保粮不仅仅是几项技术措施,它还包含了大量的基础工作。近几年来,基层保粮基础工作出现了松懈倾向。少数地方对保粮工作满足于“不出问题”,对储粮保管工作标准不高,要求不严。查粮记录不完整、粮堆不平整、库内外清卫欠佳等问题比较普遍。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各级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对科学保粮的检查、考核、评先进力度减弱,基层对科学保粮的重视程度也随之减弱;二是粮食企业改制后,部分职工思想上不能适应新的用工制度,缺乏做好工作的长远打算,存在着临时观点,得过且过;三是客观上国有粮食企业经过改制减员后,基层粮食保管人员少,人均保管量大的矛盾比较突出,要达到工作高标准,确有一定难度。
二、做好科学保粮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科学发展趋势范文2
论文摘要:21世纪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中、管理科学的发展是决定国家能否全面实现现代化、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与科学技术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因此,新时期管理科学新的发展趋势及其特征值得我们去重点关注和深入研究。
传统的管理学理论的基本假设是管理所处的环境不变或变化不大。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实环境不仅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而且变化的趋势也会越来越难以预测。进人新时期以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信息技术及高科技的发展以及政府对社会生活的有限干预,迫使管理学将发生新的革命。我们既然生长在一个世界飞速变化的时代,就必然要有变化中的管理。没有变化的管理就不会有生命力!
总体而言,新时期管理科学的变革将是深刻而复杂的,其发展趋势必然会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人本管理思想将日益兴盛
重视人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并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目光远大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历来都强调人的重要作用。不过,如果我们仔细加以分析,就不难发现,在不同的时代,企业家、专家、学者对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地位、作用等问题的认识是有很大差别的。在传统的管理思想中,是把人作为和土地、资本一样重要的生产要素,认为它们都能创造价值。在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中,则只是把人看作“经济人”,因此,片面强调金钱的刺激作用,强调运用严厉的控制手段来管理工人,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企业家、专家、学者对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了新的认识。他们把企业职工不再仅仅看成一种生产要素,不仅仅看成一种“经济人”,而是看成“社会人”和“文化人”,把他们看成企业的主体。于是就提出了“人本管理”的新思想。“人本管理”是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相对应的概念,它要求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般认为,人本管理可分为五个层次:情感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人才管理和文化管理。具体则包括这样一些主要内容:一是运用行为科学,重新塑造人际关系;二是增加人力资本,提高劳动力质量;三是改善劳动管理,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四是推行民主管理,提高劳动者的参与意识;五是建设企业文化,培育企业精神等。
从管理发展的轨迹看,管理明显地正在从理性的科学管理—“物本主义”的“硬”管理向非理性的人文管理—“人本主义”的“软”管理转变。人本管理的兴起说明了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属都是围绕人而展开的,因而在组织中如何更加尊重人、信任人、培养人、发展人、实现人与工作的完美融合,将是未来管理者更加关注的主题之一。
二、创新管理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创新这一名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是指某种新事物的引人或引人某种新思想、新方法、新装备。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创新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或指创造性、新意。而在组织学中,创新就是指以新思想为指导,为达到组织目标而创造出不同于过去的新事物、新手段,即把广义的创新概念引人管理领域,成为管理科学的一部分。
一般而言,创新管理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对创新活动的管理;二是创新型管理。引人创新概念的前提和结果必然是管理创新,同时,这种管理的内容理应包括对创新的管理。一般而言,创新型管理不同于传统型管理,它是把创新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使管理随着技术、市场及组织内外条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它也要求整个组织及其组成人员必须是创新型的,把创新作为其各种活动的主旋律。一言以蔽之,创新既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企业赢得竞争胜利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可靠保证。可以预言,创新管理是未来组织(包括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它有助于企业促进全面创新,使创新活动由单项创新转向综合创新、个人创新转向群体创新。实践证明,创新管理既有利于降低组织内部的交易成本,又可优化资源配置,从而促进和带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创新必将是未来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公开秘密。 三、由“硬”管理向“软”管理转化将为大势所趋
管理是人的管理,管理的主体是人。管理的客体虽然兼有人和物,但是对物的管理取决于对人的管理,所以,管理客体主要也是人。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都很重视发挥人在管理中的关键作用。从近代外国管理思想的发展历史来看,都是与工业文明密切相关的。二十世纪初有基于“经济人”假设的泰罗的科学管理,30年代后有基于“社会人”假设的梅奥等人的行为管理(行为科学),50年代又有基于“自我实现人”假设的马斯洛等人的人本管理,80年代以来则又出现了现代的文化管理,强调超越自我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管理发展史表明,管理本身明显存在着由理性的科学管理即“物本主义”的“硬”管理向非理性的人文管理即“人本主义”的“软”管理的转变。可以说,“软”管理与“硬”管理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软”管理的发展是以“硬”管理的存在为基础,而“硬”管理又靠“软”管理来提升,需以“软”管理的指导为前提。“硬”管理主要是高扬理性、崇尚科学的西方管理思想,“软”管理中则含有“天人合一”、人际关系融洽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那么,形成在中西管理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软”管理与“硬”管理的融合,并以“软”管理为主的中国式管理,乃是当今时代向我国管理界所提出的历史性任务。
四、知识管理的地位将日益凸现
新时期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从传统的对有形资本的管理向对无形资本的管理转移。企业如何开发知识、利用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以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就成为企业管理所遇到的又一新课题。
对知识管理的理解是多样的。最宽泛的理解认为,知识管理就是知识时代的管理,最狭窄的理解则认为知识管理只是对知识资产(或智力资本)的管理。介于上述理解之间的认识又有两种:一种认为是对知识的管理,另一种认为是用知识来管理。尽管理解不同,但是对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长并需要加以管理的认识却是相同的,对知识管理日趋重要的认识也是一致的。
五、管理信息化将主导现代管理科学的变革
科学发展趋势范文3
关键词: 科学实验教学 发展趋势 实施对策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与推广,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实验教学既是实现科学教育目标的基本手段,又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发展非智力因素的主要途径。本文拟从科学实验的内容与形式及实际教学中的问题两个方面,与同行一起探讨实验教学的趋势与实施对策。
一、科学实验的内容与形式
不同时期的科学课程中实验的主要内容与形式是分层次逐渐提高的。它们分别为学科知识+基本操作―学科知识+基本操作+生活知识―学科知识+基本操作+生活知识+生产和环境问题。实验的主要形式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学生实验+家庭实验+设计实验―编号实验+科学探究+实践活动+家庭实验+习题+模块。
科学实验的作用和功能需要具体的内容和形式来体现,相应于科学实验作用和功能的变化,其实验内容和形式也呈现出显著的变化。
1.科学实验的趣味化、生活化、绿色化。
不言而喻,科学实验的趣味化可进一步发挥实验的动机功能,而贴近生活、体现社会热点问题(如环保)的实验更有利于科学价值的体现、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同时也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现行浙教版科学教材体系中,实验内容的趣味化、生活化、绿色化趋势已非常明显,但这些实验还多分布在选做实验和家庭实验等课外实验中,在新课标课程中,这种趋势已成为教科书实验改革的重要方面,这类实验不仅数量上明显增多,而且内容深度上显著加大。
在实验的趣味化上表现出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趣味实验不仅出现在家庭实验一类的课外实验中,而且类似“彩色喷泉”这样紧密配合学科教学内容的趣味课堂实验也增加了。如“通过气球体积的变化观察气球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用石蕊试液染制的花朵代替试纸检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产物”等。这类实验在完成其呈现原理、概念等使命的同时,用更引人注意的趣味化方式展现其魅力,融学科教学目标与情感培养目标为一体。二是更多地采用了可激发学生研究趣味活动实验的创新设计,如研究静摩擦的“筷子提米实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实验本身的学科价值和潜能开发功能的作用逐步增强,这正好与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相符合。
实验生活化的体现,一是实验内容多采用来自平时生活中例子;二是用科学知识、技能探讨的也大多是身边的生活或社会实际问题。如“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用塑料瓶,砂石等自制简易净水器”。
实验的绿色化最初是从师生健康角度关注实验环境的清洁,后来逐步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不仅教科书的实验设计体现了绿色化,而且要求学生就实验的绿色化进行思考、讨论,甚至研究、设计。不仅视角更大,力度更强,而且其教学功能大大扩展。
2.实验形式的多样化和探究化。
实验的教学功能不仅与其内容有关,而且与实验的形式、呈现方式,甚至与实验在教学中出现的位置均有关系。如课内实验、课外实验与家庭实验,其功能与作用就不尽相同。又如物质性质的实验,如果安排在相关性质的介绍之后,这个实验就只是在验证事实;如果安排在相关性质介绍之前,并配以相应的问题思考,就赋予了这个实验一定的探索性、启发性;如果先提出问题,并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寻找答案,这个实验就具有了探究性,而探究程度的高低仍与实验的具体设计有关。
新课标教科书提倡尽可能由学生动手做实验,没有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之分。在“科学探究”“实践活动”和习题中也安排了不少实验。这些实验分布于各章节之中,这种编排将实验由原先的附属于各章节变成了与各章节平行的独立内容,显著提升了实验在课程中的地位。新课标不仅多用探索性和探究性两类实验,而且统筹考虑安排,使实验的探究程度循序渐进,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学生知识、技能积累的增多而逐步提高,使实验的探究性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实施对策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初中科学实验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提高,但是从整体上看,“实验课教学效率不高”、“实验动手率低”、“实验纸上谈兵”、“观看课件代替真实实验”等情况还普遍存在。同时教师对新课程中实验探究的实施也存在着认识不到位、嫌麻烦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教学时间紧张,怕实验时间控制不好而影响教学进度;二是学校的实验设备跟不上;三是教师还不能摆脱传统的教学手段;四是没有相应的评价体系。
因此,新课程改革的一线教师应摒弃传统的理论讲授与实验教学分开的教学方法,注重实验与理论的有机结合。教材中的多数实验属于开放性、探究型,学生必须经过实验才能得出结论,而且结论可能不唯一。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与结论”和“实际应用”等关键词构建“设计实验”这个栏目的框架。在每个关键词所涉及的内容中又细化实验目的。例如,在“分析与结论”这个关键词中要常常强调“进行描述”“制作图像”“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辨认关系”“计算结果”“比较结果”“进行推测”“作出解释”“检验假设”等,用具体的实验内容来培养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技能。
在具体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取下列方法以供参考。
1.实验方案微型化。
所谓实验方案微型化,就是为了保持原教材的逻辑结构体系,同时又体现课程标准的重点,将实验方案简化、精炼,安置在相关的科学概念、原理、定律等内容附近,以栏目“小实验”的形式出现。虽然实验方案微型化了,但其教学功能仍定位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和对科学探究的本质的理解之上。举例如下。
实验:听力测试
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测试你的听力。实验材料是一角、五角、一元的硬币。请实验合作者按照任意顺序将它们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你闭眼仔细倾听,能辨别出不同的硬币发出的声音吗?
描述与推测:描述声音的差别,分析引起声音不同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们通过学习声音的传播、音调、响度、音色、分贝等概念、频率和人的听觉关系等内容;通过调查研究获得证据;通过研究听觉实验的数据,完成有关的实验方案。
2.实验过程活动化。
将科学实验的教学与学生分小组进行的探究活动、调查、讨论、辨别等有机结合,使得实验过程活动化。这样设计中学科学实验可以使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重点能够得到贯彻。为了让学生感受科学与技术的真实世界,实验过程应包含:活动、实验、调查、讨论、辨论、提出论点和质疑等,使它们相互交织在整个实验活动中。
活动通常分为五个循环步骤:请你思考、请你做一做、反思与挑战、科学在前进、拓展练习。在循环步骤二中,一般融入相关的学生实验或教师的演示实验。以“家庭用电”为例。
活动一:电流的形成(学生实验:电路的连接)。
活动二:电路连接(学生实验:串联与并联电路)。
活动三:火线与零线的鉴别(演示实验:测电笔的使用)。
活动四:保险丝(学生实验:保险丝的作用)。
3.实验内容生活化。
新课标认为,科学不能脱离社会,科学是社会的一部分。然而科学实验本身是非常具有学科特色的。如何将实验内容和生活世界结合是体现新课标精神的重要问题,因此实验设计要表现出“实验内容生活化”的特点。
教材中提出了许多与生活密切联系、学生感兴趣的、有意义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导引下,学生经历科学证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学习对科学证据的获得、解释和评价的方法;探讨科学证据的两面性,即对人们生活、健康、环境等有利和不利的两个方面,然后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并在基于科学证据而不是个人感觉的基础上作出相关的、恰当的决策。学生亲身参与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他们逐步理解科学的力量和局限性,理解科学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收集与整理证据的过程,而不是掌握一系列现成答案的知识体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材给予学生的经历,可以帮助他们获得如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验评价行为化。
通过实验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来评价学生对科学内容的理解是否具备各种探究的技能,是实验评价的重要特点。行为化的实验评价也是真实而公平的评价的具体表现。
评价学生的学科学习分为四个方面:档案袋评价、知识评价、行为评价和技能评价。其中的行为评价主要是针对学生在“设计科学实验”和“小实验”中的表现。行为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是否遵守安全规则: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一系列安全规章制度。
(2)对实验技能的掌握:观察、交流、预测、测量、解释数据、使用数据、制作图表、控制变量、归纳、推理、推导公式、构建模型、操作性定义等。
(3)对概念和定理的理解:通过实验现象和实验过程使学生明确概念、定理建立的依据,掌握其建立的方法,理解概念、定理的内涵,理解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4)分析和总结:在遵循证据法则和运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分析解释和总结必须具有逻辑上的内在一致性,通过批判性思考,合理地接受他人的质疑,并进行更改。
(5)情景的应用:思考、讨论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并发表观点,评价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进行生产、生活和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的能力。
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分为四个方面,并给出每个方面的比重,其中实验教学的比重最大,分别为实验室活动和实验记录、实验报告占40%;知识评价占30%;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占20%;参加班级活动占10%。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对图表、实验步骤、实验内容等的语言描述往往比实验结果更重要,学生参与讨论和表现的过程也是教师评价学生的一个方面。
21世纪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以信息、智力资源为重要因素的社会经济文化时代。培养公民的科学素养主要并不在于增加其知识和信息的容量,重要的是培养科学思维的方法,以及获取知识和信息,并利用它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科学不只是定理的收集和事实的罗列,它更是人类智慧伴随着各种新思想和新概念的创造和结晶。”
科学发展的趋势启示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和挖掘中学科学的教学功能,并且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设计与课程的三维目标和科学探究内容有机结合的科学实验,从而使实验的设计和课程的实施能够更好地体现和贯彻新课标的精神。
参考文献:
科学发展趋势范文4
一、开发区党风廉政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__开发区采取了扎实有效的措施,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强化教育引导,落实工作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一是从区级机关和镇街、村(居)等三个层面,认真抓好中央惩防体系五年《工作规划》的宣传贯彻,指导各项具体工作。二是通过组织党员干部赴监狱进行警示教育、集中观看反腐电教片、邀请__市纪委领导来区作廉政建设报告、进行专题宣讲、开展廉政文化创建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党员干部强化党风廉政教育,切实增强各级党员干部树立既管好自己,又带好队伍的责任感。三是对党风廉政建设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落实,纳入到对全区各部门和镇、街基层党政综合考核体系之中。
(二)完善廉政制度,加强监督制约,提高党风廉政建设实效性。__开发区针对建设项目多、投资规模大、涉及人员广的特点,突出加强对关键领域、有权部门和镇(街)主要负责人的监督,在形式上,有效整合纪检、监察和审计等资源,注重从源头上抓好“事前、事中”防范,促进了各项工作公开、公平和透明。一是加大廉政制度创新和执行落实力度。从管理的薄弱环节和制度的漏洞入手,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和监督措施,充分发挥制度的制约、警戒作用。在扎实抓好干部勤廉双述、民主评议、诫勉谈话、重大事项报告等有关制度执行的基础上,切实加强财务管理、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重点工程跟踪审计、拆迁补偿资金审核、学校重要事项公开等廉政制度建设,设置了坚固的防腐“高压线”。二是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突出加强对人、财、物、事的有效监管,坚持日常监督和重要时期监督相结合,重点强化节日期间和干部调整等时期的干部廉洁自律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对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等易发腐败环节的监督检查;扎实开展“小金库”专项清查工作,加强资金的审计监督;强化对公务用车的监督管理;开展了优化投资发展软环境五项达标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小灵通”等通信工具捆绑单位办公电话清理和党政干部公款出国(境)情况自查等工作。
(三)严格督促检查,严肃责任追究,切实营造廉洁奉公、干净干事的良好氛围。对检查中发现履行责任不到位、问题解决不及时的单位及时督促整改,坚持“谁的工作谁落实,谁的责任追究谁”,对有关人员及时进行责任追究。20__年,严肃追究了6名干部违纪违规责任,促进了良好风气的形成。
二、开发区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难点
开发区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难点是:
(一)思想观念要不断创新。重点是对开发区反腐倡廉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深入,解决新问题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没有很好地适应开发区科学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二)体制机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重点是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管理上,要积极研究可能存在的腐败风险,创新监督和管理体制机制,确保督促措施落实到位。
(三)干部能力和作风建设需要不断加强。重点是打造一支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又不出事的过硬的干部队伍,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纪检监察机关要积极发挥监督检查职能,及时开展对“人”的督查,促进各项重大部署落实到位。
三、当前开发区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重点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自觉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争先创优”为目标,以事前监督为着力点,以重点环节和关键岗位为重点,以强化教育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以案件查处为有效手段,全面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新局面。
(一)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能作用,为科学发展保驾护航。一是重抓扩大内需、促进增长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突出把加强对政治纪律情况的监督放在首位,督查中央和省、市扩大内需资金落实到位情况,确保中央和省、市关于扩大内需各项政策措施在开发区的顺利实施。尤其要确保新增投资得到安全、透明、高效的管理和使用。二是重抓开发区“131”重点工程推进情况的监督检查。在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重点工程进度等事项督查的同时,着重对各项工作责任人和承办人推进情况进行督查,定期予以
通报,确保党工委、管委会的决策部署执行有力,落实到位。三是重抓行政效能的督促检查。扎实开展“机关服务企业年”活动,强化对管委会部门和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工作效能和管理效益的监察,推进行政审批服务进一步简化程序,缩短时限,提高质量。全面开展全区20__年收费效能情况调查。组织开展百家单位(个人)软环境问卷调查测评活动,着力抓好企业和群众对开发区软环境建设意见和建议的落实改进工作。健全行政效能投诉受理机制,坚决纠正办事推诿、效率低下、浪费资源的行为。全面实行部门行政首长问责制,把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和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等行为,作为问责重点,为开发区打造一流的投资发展软环境作出新的贡献。
科学发展趋势范文5
一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概况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科学还在不断地发展、进步。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但要确定体育的发展方向,更要注重体育精神的传播,例如,体育的价值、体育的文化、加强体育建设的管理,不断地完善管理制度、提倡全面健身运动。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体育科研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许多学者将学术视点转移到了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国家的重视,使得体育的管理系统、发展战略、奥林匹克都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出现了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迅速的现象。这些研究的最新成果见之于我国权威的体育报刊中。
(一)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立项与研究情况
全国最初的体育人文规划小组成立于1997 年,主要负责提出研究方向、受理国家社科的基金项目等工作。到现在为止,社科基金小组已经受理过12 次体育学立项,其中立项体育学课题有300 多项。
1 立项地区分布情况
根据整理出的数据显示,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湖南等地,其中北京最为集中,这些地区都有着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经济发展速度快,在经济发展缓慢的中西部还没有或者较少有立项。自有社科基金立项,我国8 个省只有1 项课题得到了资金资助,3 个省只有2 项课题得到了支持,还有一个省从未获得过,这表明,我国存在着严重的地区差异、严重的发展不平衡。
2 研究内容分布情况
我国的社科基金研究的领域广泛,集中在满足社会的需要方面。例如有数据显示,群众的需求占总资金的25.03%,是研究领域的重点所在。体育经济与管理位列第二位,占总资金的18.98% 和12.38% 。另外, 体育教育方面占总资金的7.77%。还有其他的研究领域,其中包含:体育哲学、法学、美学、伦理学等,这些学术研究占总资金的18.22%。
(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立项与研究
国家体育总局设立的社会科学课题立项截止到2007 年,一共受理16 次体育社会科学课题的申报,其中包括1036 项立项课题研究,项目的资助费用也在大幅度增长,从以往的7万元左右上涨到现在的将近100 万元,1036 项课题情况如下。
1 立项地区分布情况
我国的体育总局科研资金资助分布情况如下:北京接受资金资助最多,占总资金的31.25%;广东位列第二,占总资金的10.45%;上海占总资金的7.57%。它们的使用资金占总资金将近一半,说明我国体育科研存在严重的地区差异。
2 研究内容分布情况
从整理出的数据来看,课题的研究方向以经济、群众、体育赛事作为研究方向的主体。它们分别占总资金的24.65%、19.98%、16.23%。然后是体育管理占13.14%,另外体育教育占总资金的6.89%。体育美学、法学、哲学、伦理学等共占总资金的12.4%。
二我国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
(一)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进展
目前,我国体育发展的战略主要是体育竞技赛、体育人才的培养、可持续发展、体育事业的发展战略以及农村体育的发展。
1 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研究
针对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学者们主要研究讨论了影响我国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问题、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重点战略问题,以及西部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地区的体育人才、管理、建设等问题。
2 体育人才培养的研究
关于人才的培养,学术研究人员主要阐述了人才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如:边读书边训练、对运动项目进行单独训练,等等。我国体育人才培养要注重创新的问题,平衡体教训三者之间的关系。
3 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针对体育可持续发展,学者们讨论了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以及针对运动员们今后训练的原则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地方特色、运动员的选择以及资金的投入状况。并且讨论了我国竞赛体育的改革方向等问题。
4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
关于我国的体育产业的发展研究,学术研究人员讨论了西部体育产业的管理、体育用品的使用和体育赛场的今后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问题管理,等等。
5 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战略研究
在针对我国农村的体育发展进行研究时,学术研究人员首先针对我国农村在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体育发展问题进行讨论,又陆续讨论农村的村干部如何对体育产业进行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对体育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以及农村体育的管理问题。
(二)我国社会体育学研究进展
我国的学术研究人员对社会体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体育教育的研究、农村体育的研究、以及校园内的体育社团和居民健身情况等方面。
(三)我国奥林匹克学研究进展
针对奥林匹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奥林匹克的教育研究、文化研究与中国的研究等几个方面。
1 奥林匹克教育研究
奥林匹克教育有着完整的教育系统,和学校教育密切相关。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学者们不断告诉我们各类学校(包括大学、高中、小学)和奥林匹克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奥林匹克教育在创新教育中如何应用,以及奥林匹克教育促进了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等问题。
在研究的过程中,学者们认为,奥林匹克教育在课堂中最能让学生快速地接受。首先,奥林匹克运动与爱国主义紧密相连;其次,奥林匹克运动告诉了学生们在任何比赛中都应该追求公平;再次,通过奥林匹克运动可以增强新一代青少年的责任心,懂得自己担负的责任;最后,奥林匹克运动告诉了我们应该有绿色环保的意识。
2 奥林匹克文化研究
针对奥林匹克的文化研究,学者们研究了西方文化对奥林匹克产生的影响;为什么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的理念问题;奥林匹克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以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开、闭幕式展示的理念问题等。这些研究比较明确地指出了奥林匹克文化的概念、产生这一概念的原因;同时也展示了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差异;告诉了我们奥林匹克文化与这些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
3 奥林匹克与中国的研究
奥林匹克与中国的研究,学者们主要研究了奥林匹克运动对我国的体育事业产生的深远影响问题;中国文化精神对奥林匹克运动产生的新的价值、思路等问题;奥林匹克运动当前存在的问题等。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举办的奥运会是成功的,在国际的舞台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充分地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中国上下五千年来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体育精神以及我国的国际社会地位等。
三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一)我国体育人文社科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一,近些年来,官方多次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对群众体育的研究偏多,占总体的研究成果的30.12%左右。这些调查并不具有全面性,在很大程度上是调查员为了满足自己之前作出的假设,问卷存在诱导性,群众在做问卷调查时容易出现偏差,不具有客观性,没有足够的科学依据。
第二,根据数据显示,体育社会学科研究偏弱,研究成果较少,除了之前发表过的几篇相关论文,其他的学术论文并没有验证出最后的研究结果。到现在为止大多数的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并没有形成完善的一个理论框架、全面的能够进行推演的理论体系。其中以教材为主,大多是借鉴以往的研究成果,没有自己的特点。
(二)我国体育人文社科研究的政策
伴随我国的科技的不断进步,人文社会科学也在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大批的学者涌现出来,对体育人文科学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在未来的研究里,人们首先要面对两个问题:一是研究人员的更替,老技术人员的退休,新技术人员的产生,将会带来新的学科建设任务;二是新的建设任务大多都套用以往的研究框架,教材没有更新,这就出现了教材编写老化局面,所以首要任务就是完善学科建设。
其次,在全球化的环境下,我们要认清国际合作才是可以长期发展下去的新路径,特别像体育这种国际化的产业,更要站在国际的舞台上才能发展得更远。但是,要解决现在我国体育事业存在着的许多问题,例如:“假球”侵害运动员的权益、球场出现的暴力等。在进行国际合作的时候,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因素,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第二,北京奥运会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第三,北京奥运会可以提供举办的经验;第四,民族传统体育的现阶段状况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易克信,越国琦.社会科学情报理论与方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2]喻坚.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引用《体育科学》论文的统计分析[J].体育科学,2002(1).
[3]邵伟德.对现代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运用状况的分析[J].体育科学,2002(7).
[4]李建设,陆享伯.体育科学数学化的历史必然性[J].体育科学,2002(7).
科学发展趋势范文6
【关键词】中职;数学快乐课堂;沟通
数学本身是一门思维性强,逻辑推理严密,内容比较抽象的学科,它是很多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但目前,由于中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学院对专业培养计划的不断调整与更新,其数学教学课程的课时也相应减少,那么要在如此紧张的环境下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质量就变得十分重要。
一、数学快乐课堂的必要性分析
1.数学快乐课堂的特点。“快乐”本身就是一种对生活充满向往和激情的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是发自内心的生命需求。数学快乐课堂顾名思义就是营造一种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的内在美,让数学进入内心世界,使学生轻松、快乐、有效地学习数学的气氛的课堂。
2.营造数学快乐课堂的必要性。①学生的需求。由于中职院校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很多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系统,不扎实,新旧知识衔接能力差,同时,由于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得部分学生思维方式僵化,缺乏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大多学生都是机械地套用公式,完成作业,应付考试,只是按老师设计的框框进行思维,无形中认为数学就只是“一些公式、计算方法”,不去进行创造性地思考,但中职数学本身就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等特点,这就与很多中职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相冲突,学生在课堂上不能真正地学到其精髓。以上这种现象就需要改变一下教学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比较轻松、自信的状态下对数学教学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并能提出自己的建议,促进其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快乐数学课程是中职学生目前所需要和追求的。②教师的需求。由于大多数中职学生数学基础比较差,思维能力比较弱,这使得教师在授课时就比较累,老师在讲课时,大多数学生由于对数学缺乏吸引力,往往心不在焉,有些甚至游离于教学外的事物,这使得数学教师授课也越来越没有信心,长此以往会与学生产生恶性循环的状态――“我不愿教,你不愿学”。因此中职数学教师的压力也引导了其对快乐数学课堂的追求和向往。
二、如何使数学快乐课堂在中职学校中有效地运用
1.素材、方法――营造快乐课堂催化剂。这是营造快乐课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个教师的授课方式都不一样,有些是走传统型的,有些是走精炼型的,当然有些则是走“快乐”型的,所谓的“快乐”型,即能够以比较生动、简单的方式使学生牢记所要授的知识。中职数学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三大类:概念型、理论型和应用型内容,对于这三种类型,一般概念型内容适宜采用直观描述的方法;理论型内容应注重直观解释,强调条件对结论的影响;而应用型内容则需要精简多练,分类教学。中职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类型、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当然要营造快乐课堂,只知方法,不懂如何传授是不行的。
2.尊重――打开快乐课堂金钥匙。这里所谓的尊重不仅仅是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同时也包括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只有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打开快乐课堂的大门,营造一种快乐的教学气氛。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引导者,但由于大部分中职学生数学基础不扎实,对于遇到的问题或有新的看法都是不确定的,因此往往不会也不敢轻易地与老师对话,久而久之就养成一种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勇于抛弃陈旧、迂腐的传统观念,放下唯我独尊的架子,去积极地引导,不怕学生“造反”,来挑战你的权威。让学生知道师生之间是平等的,老师也有不如学生的时候,学习是在不断讨论中进步的,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可以在课堂上提出来,从而使学生更有信心,更有热情,老师上课更有激情。总之,师生间平等了,教学才能快乐起来。
3.沟通――升华快乐课堂的桥梁。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生活的纽带,数学课堂中也不例外,我们传统的数学课堂往往是教师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获取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即使有些学生原本很有意愿想和老师沟通,也变得慢慢习惯而被抹杀在萌芽状态。
总之,数学课堂是教师与学生授与学的主阵地,因此如何使这个阵地变得更有价值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在这个阵地中,教师是主导者也是引导者,所以教师除了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的同时,也要加强对课堂的有效的管理,引导学生在快乐的课堂中学习数学,掌握知识,就现在的中职院校而言,营造一种快乐的数学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迫在眉睫的。
【参考文献】
[1]陈艳平《提升中职高专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0)
[2]徐振昌《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