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消费对经济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消费对经济的作用范文1
[关键词] 消费需求 经济 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发展的对外依存度过高,因而经济进一步发展受外部影响的风险也就越大。特别是欧美国家的经济出现衰退,以及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逐步显现,从而给我国出口贸易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促进消费需求,可以保持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地持续发展,使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同国内人民的生活水平更直接、更紧密地联系起来。这决定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在经历了出口拉动、投资拉动后,不可避免地要选择消费拉动。扩大内需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破解内外困局的必然选择,并且现在有了更为有利的外部条件:中国经济连续10年保持了高增长态势,人均GDP也从几百美元增涨到了2000美元,居民的消费能力较之十年前有了很大增强。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是消费结构升级的临界点,这预示着我国消费增长空间巨大。
一、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1.消费是经济整体增长的最终动力。众所周知,投资、消费、外贸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俗称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我国外贸已进入高成本时期,出口率已拉升35%的上限。一是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巨额贸易顺差造成了经济运行的风险,不断的外贸摩擦日益凸显,不仅给出口贸易的增长带来了压力,同时也给人民币升值造成了压力;二是投资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且引发了人民币汇率不够稳定的国际压力。因此,扩大外贸出口的拉动作用已难有作为,拉动效应惟有依靠扩大内需。毫无疑问,投资是扩大内需的有效手段,但从长久来看,投资如果得不到消费的导向和支持,投资结构和投资规模就难以优化,经济效益就得不到保障和提高,消费的需求效应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和最关键的动力源。在目前出口、投资增长过快的情况下,消费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呼之欲出。消费历来就是GDP增长的主导因素(在我国通常占60%左右,国外这一比率更高达70%以上),消费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拉动GDP 0.6%的增长点。
2.消费具有独特的检测机制和反馈功能。消费是度量经济运行效率和效益的“测量器”,又是引导经济运行不断改善的“指示器”。从再生产一次循环看,生产是“起点”,分配与流通是“中介”,消费是经济运行“终点”。前三个环节的功效评价,显示在终点环节之上,消费显示和检验着经济运行的总效果。但从动态的循环看,消费又是下一循环的“起点”和“先导”,它引导着下一循环的投资方向、发展的结构和规模,通过“看不见的手”(市场),传达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并通过“看得见的手”(宏观调控),调整和改善运行功效,为下一次运行的优化提供依据。
二、我国消费需求的现状
目前消费需求在宏观经济趋势向好的背景下,2003年以来却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消费率由2003年前的60%下降到目前的30%左右。虽然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近年来保持较高增长,但居民消费增长缓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最终消费额年均增长速度长期低于GDP增长速度。1952年~2000年,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我国最终消费额年均增长7.1%,增长25.5倍;同期GDP年均增长7.7%,增长33.4倍。消费率增长慢于GDP增长。即便是在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的2003年,在人均GDP已达1703美元的2005年,消费率不仅没升,反而下降。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2000年以来,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由10.3%提高到处31.3%,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仅由9.7%提高到13.3%,增速明显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3.消费率大大低于历史同期的国际平均水平。国家统计资料显示,1978年~2005年,我国年均消费率为40%~50%,而世界各国消费率大致在60%~80%之间。我国比世界水平大约要低20%~30%。
三、消费需求滞后的原因
1.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长期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比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7%~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8%~9.6%而对应同期我国我国国民经济增速在8%~11%。
2.收入差距扩大,有效需求不足。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在我国于2000年已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达0.417。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结构呈金字塔型,64%左右的人属低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这些居民有消费欲望却无支付能力,形成不了有效需求。最可怕的是,由收入分配秩序混乱导致的收入不公,使一部分利用权力致富的人集聚了相当多的财富。这些人手中资金虽多,但由于不是企业家,不会将聚敛的货币财富用于投资,且职务消费又使他们无须自付消费,结果造成相当多的资金游离于再生产过程之外,形成不了实际消费需求。
3.农村消费市场启动缓慢。从城乡居民消费构成看,1998年~2003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比重由47.9%下降到41.4%,6年下降了6.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1个百分点。
4.由改革引致的未来不确定因素增加,居民即期消费减少,预防性储蓄增加。随着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等项改革制度的深入,居民很难准确地预期自己的未来收入、收益率和能够享受到的社会福利数量。加上近几年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使人们对经济的预期不明确,对收入的预期下降。为防范意外、疾病,预备养老、子女教育、购房等,老百姓不得不压缩、削减当前的消费开支,大量储蓄,“积谷防饥”。
四、提高消费需求的措施
1.充分发挥财政的收入再分配职能,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继续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村负担。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农村的教育、卫生和文化等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应该尽一切可能考虑减轻农民的交费负担,特别对一些落后地区和贫困地区,中央政府可以优先考虑由中央财政来承担一些地区的公共服务,如基础教育和基本医疗等。
2.尽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非常有限,要进一步健全城乡居民医疗、养老、失业保障体系,扩大保险覆盖面,减少城乡居民的因病致贫现象,减轻子女的养老负担,防止因失业致贫群体的出现。有条件的地区应率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同时加强各级政府对教育、医疗的救助,从支出的角度改善居民的消费预期,增加即期消费。
3.加快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尽快制订出台改革方案。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的个人分配系数,也就是加大经济发展成果向个人倾斜力度,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从而增加有效需求。建立起明确的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各项福利制度改革,实现职工福利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管理。同时,尽快完善其他各项经济体制改革,减少由此带来的经济周期性波动和人们对经济预期的不明确,提高未来收入的预期。
4.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城乡居民的就业。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经济的转移,千方百计扩大城乡居民的就业。就业乃民生之本,对低收入阶层和农村居民来说,收入的来源主要是劳动性收入,而获取劳动性收入的主要途径就是就业。
5.加快消费信贷发展的步伐。通过大力发展和规范消费信贷,可以将广大消费者的潜在购买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产品大量生产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
扩大内需归根到底是要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这既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客观要求,也是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客观要求。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别指出:“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同时,国内外经济发展经验表明,消费需求对经济的稳定增长和良性循环具有决定性作用。一国要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就必须保持合理的消费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但也屡次出现“过热―调整―再过热―再调整”的经济波动,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外贸和投资拉动有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必须通过各种经济手段,增大居民的收入水平和边际消费倾向,从“不愿消费(高收入者群体)”、“不敢消费(中收入者群体)”、“不能消费(低收入者群体)”变为“乐于消费”、“敢于消费”、“能够消费”,从而收到投资与消费“双拉动”的政策效应,实现经济运行高速、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国光:促进消费需求提高消费率是扩大内需的必由之路(上)[J].领导参阅,2002,(9)
[2]王子先:世界各国消费率演变的趋势、比较及启示[J].求是,2006. (4)
[3]安体富 王海勇:我国公共财政制度的完善[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4)
消费对经济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 高校; 经费分配机制; 价值引擎黑箱; 绩效考评
一、高校经费分配机制与价值引擎黑箱假设
在控制论中,通常把所不知的区域或系统称为“黑箱”,而把全知的系统和区域称为“白箱”,介于黑箱和白箱之间或部分可察的黑箱称为“灰箱”。1956年,艾什比在他所写的《控制论等论》中对黑箱方法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艾什比认为,黑箱问题在各门科学中都是普遍存在的。一般来讲,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着不能直接观测,却是可以控制的“黑箱”问题。
黑箱方法,也称“黑箱系统辨识法”,是指通过观测外部输入黑箱的信息和黑箱对外输出信息的变化关系,来研究黑箱的功能和特性,并探索黑箱的内部构造和机理的方法。黑箱方法注重整体和功能,兼有抽象方法和模型方法的特征。《吕氏春秋·察今》有“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这正是我国古代对黑箱方法的朴素认知。
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有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以院系为载体的学科是知识和智力资本密集的地方,学科建设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它不仅包括知识的传播(教学),还承担了知识的创新(科研)。高深知识是大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和逻辑起点,许多教育家也坚持认为大学就是探索和传播高深学问(或称真理)的机构,而大学的核心引擎就是学科建设。大学学科在实现自己目标的同时,也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了国家的目标。知识的创新和传播其实是一种人脑的价值创造,具有复杂的运行机理。进行学术研究的院系是学科的载体,是大学发展的价值引擎。人脑努力程度与方向自始至终贯穿于知识创造的全过程,不易被外界所了解和识别,对于财务体制而言,学科建设可以被看作一个整体运作的黑箱。我们可以控制经费的分配和输入,也可以看到黑箱的效果输出;对黑箱的深入探究和了解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当对其机理不完全掌握时,如何控制其作用和形成效果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机制是指有机体内部的构造、功能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效的经费分配机制是获取并维持竞争优势的关键。高校经费绩效的形成过程,通常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教育经费的获取,内部教育经费的分配,经费价值的实现和转化。其中,大学获取经费的能力是基础,它可以扩大高校的回旋余地,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事业收入、社会捐赠、社会服务收入;经费分配机制将学校拥有的经费分解到各个学科和部门去发挥作用,它承上启下,对经费价值的实现与转化起着决定性作用;经费价值的转化能力,一方面体现了经费分配的质量,另一方面也要求学校的绩效考评和激励措施不断作出反馈和调整。
从黑箱到白箱,从未知到已知,是一个认知过程。在人类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中,黑箱方法是对未知事物作深入研究的一个切入点。我们可以把高校的经费配置作为对黑箱的输入,把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等绩效成果作为黑箱的输出,从而去探寻高校价值引擎黑箱的作用机理。具体过程如图1。
二、经费分配机制对价值引擎黑箱的协同作用
(一)经费分配面临的问题
1.经费资源总量不足
教育经费是大学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一所大学竞争实力与优势拓展的源泉。建设高水平的大学,离不开经费的优势。大学经费问题,是全球高等教育面临的共同挑战,绕开这个话题,对高等教育的讨论便是不完整的。高校必须寻求多元化的经费来源,并加以有效支配。但我国高校的经费增长正遭遇瓶颈,获取经费的能力和途径急需改观。
一是政府财政拨款增加空间很小。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不足,严重制约着高校的发展,只是到了近几年,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2012年,我国政府大幅提高对高校的生均拨款,教育经费拨款总额将达到我国GDP的4%,但这也仅仅是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虽然比例仍然很低,但再次增长的空间已经很小。
二是大学学费提高受限,大学学费标准的变动受国家控制,教育主管部门规定了学费的上限,这就决定了大学的学费不可以任意提高。
三是社会捐赠尚未成熟,社会捐赠在国外是大学办学的一项重要收入,但由于国情使然,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不能成为经费的主流。
四是服务社会取得的收入,这是目前比较实际的途径。高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增强主动获取资金的能力,通过服务社会获得收入,比如教育培训、科技成果转让、服务于国家战略等。
既然高校的经费增长遭遇瓶颈,那么将有限的经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显得格外重要。
2.经费利用效率不高,校内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没有科学的业绩评估机制和健全的激励措施,一方面,教育经费总量不足;另一方面,我国高校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经费支出的浪费现象:如专业设置低水平重复,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资源开发率和利用率低等浪费现象更是比比皆是,经费的利用质量急需改善。如何把重资源优势转变为重能力优势,是我国高校面临的最紧要的问题。
(二)经费分配机制应遵循的原则
经费分配是高校的一项战略管理活动。优良的分配机制,可以承上启下,使院系、学科和项目之间相互配合,有机融合,使学校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这就需要将有限的经费在各种可能的用途之间做出选择,找出学校的短板,运用差异化战略培育学校的特色,促进大学优势学科的创建。在加强部门和项目间协同性的同时,经费分配应不断优化调整,使资金获得最佳的利用效率。按照互为补充的原则,通过有效的分配机制,保证各个分项的经费相互匹配,从而使各种资源有机融合,产生“1+1>2”的放大效应。
高校内部教育经费的分配要形成好的制度和规范,充分体现经费分配的公平与效率。首先应确定分配的原则,如果按照计划配置的原则,就要把内部经费分配到最重要的部门和院系。它与大学的战略目标和办学特色的培育相关联,涉及到大学的长远目标,如社会长久效益和声望,研究型大学更愿意倾向于这种原则。如果按照市场配置的原则,就是把内部经费分配到当前最适宜的部门和院系,体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机制,它更关注大学的近期目标。非研究型大学以及大专类非重点院校更愿意选择此项原则,它们以培养社会急需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毕业生受欢迎程度增大,更利于提高学校的短期声望和效益。
其次是经费分配中的决策权配置。北大先生开创的“教授治校”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校长与教授、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利的关系一定要处理好,行政系统包含着大学的管理和服务,学术系统涉及学术、专业和学科。大学的战略计划如果倾向于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那么应该增大教授在学校决策机构中的比例和席位,扩大教授发言权。这样,一是可以保障大学重点学科的建设,增强学校的特色,避免经费的“撒胡椒面”现象,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二是可以实现各学科专业和院系之间的公平竞争,保证行政和后勤全力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三是党委会等行政监督可以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提倡“教授治校”并不是排除财务的控制监督,因为教授在使用经费和购置设备的过程中,可能因缺乏成本意识,导致重复购置和超标建设频繁发生。离开了行政管理和监督,也就离开了资金的成本管理。
(三)经费分配机制的优化与调整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经费投入很重要,但这笔钱如何分配更重要。中国科技大学就是把钱集中用在建设一流学科上,将“211工程”、“985计划”等科研上的几股力量整合起来,共建“理化科学中心”,如今中心已攻克了许多世界难题。所以,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必须选准突破口,集中人力财力,在重点领域有所突破,创造出自己的学术品牌。
经费价值的转化受经费分配质量的影响,但经费本身不会产生效益和效能,只有经过充分的转化,才能实现理想的效果。大学应运用激励、绩效考评等运作机制,使配置好的经费能够被充分有效的利用。经费价值要实现质的提升,就要挖掘潜能,就要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采取有效的转化措施,以财力资本调动智力资本,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财力带动智力,以经费激励人才,把大学办成“知识工厂”,创造经济价值的是人的智能而不是工业能。真正的一流大学,应该能培养出出类拔萃的杰出人才,拥有享誉世界的一流大师和学科、举世闻名的科研成果,而不只是生产文凭的“印刷厂”。而一流大学的形成,离不开经费的高效率转化。
经费分配机制要充分发挥作用,不仅要对预算编制合理优化,还要对价值引擎黑箱进行绩效考评和激励。
1.高校要按照战略目标实施管理,就必须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科学合理的内部绩效评价是学校对院系所、职能部门、教师进行考核并分配经费的依据,学校需要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定期评估。对黑箱输出的绩效评价,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信息收集网络,确保数据信息采集的有效进行。一是建立绩效评价报告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学校将绩效评价的相关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引起各预算单位对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视。二是学校督促各部门对绩效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整改落实,并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以后年度安排预算经费的重要参考依据,视情况考虑该部门以后年度同类项目的经费安排问题。三是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部门年度岗位职责考核的参考依据。
2.激励强化理论认为,如果某种行为的结果得到认可,那么行为主体就会巩固和保持原有的行为。只有对院系学科的目标实现程度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评价,才能保证价值引擎正常发挥作用。激励措施对院系和个人也起着重要作用。激励机制包括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它源自赫茨伯格的激励和保健的双因素理论。物质激励包括对院系学科所需经费的优先满足,以及新设项目的资金倾斜等,它会消除行为主体的不满意,但不会产生激励;非物质因素激励是一种主导的、持久的激励形式。它包括权利激励(赋予管理者管理的权利以及晋升机制)、目标激励(令人振奋的目标前景)、关怀激励、信任激励、荣誉激励和榜样激励等。非物质激励能够调动团队更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校创造更大的价值。
三、对价值引擎黑箱的观察与控制
不同的经费分配机制,不同的黑箱输入方法,势必会产生不同的黑箱输出效果。实践证明,物质具有系统属性,科学研究的对象都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由基本要素组成的动态系统。在这个系统内外,不仅存在着信息传递、交换,还有对信息的处理和控制。
我国古代的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把握病因,诊治病人;市场上,顾客通过观察西瓜的纹理和颜色辨别西瓜的成熟度,这些正是黑箱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同样,学校高层管理者有时不必事必躬亲地深入到二级院系和部门,只要通过对核心评价指标的观察,就可以把握某部门经费转化的效果。
当我们不完全掌握价值引擎的内在规律时,只好预计黑箱输出的效果和目标,通过对黑箱输入输出内容的观察来探究经费价值转化的机理。以黑箱输出的绩效考评结果来对经费分配进行调整,以改善黑箱输出的效果,提高经费转化效率。
相反,如果我们已经掌握了黑箱内部的状况和规律,就可以采用白箱的方法直接干预,进行严格的内部控制。但是同样,学校高层管理者事必躬亲的管理成本是很高的。此时,把白箱当作黑箱来处理,也是行得通的。在集中管理的前提下,财权适当下放,赋予二级部门一定的管理空间,使其拥有较大的自我控制权,留给其发挥才干的余地,既能节省管理成本,又能增强院系工作的主动性和活力。所以说,在“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前提下,给予部门一定的自由控制权,经费包干使用,是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的。
所以,只要灵活运用黑箱方法,就能充分调动人力资源的潜能,大幅提高经费转化的效率,有助于高校战略目标的实现。
四、经费分配机制对黑箱输出效果修正与调整
经过经费分配机制、价值引擎黑箱和绩效输出之间的协同互动,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闭环,它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自我修正能力。在经费层层分解落实的基础上,密切观察黑箱的输出效果,不断对经费分配机制作出反馈和调整,才能逐渐提高对经费分配机理的认知程度。同时,也只有通过对黑箱输出的效果进行相应的绩效考评,并对分配机制不断尝试和调整,才能使学校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消费对经济的作用范文3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国民经济;增长;作用
房地产经济主要包括房地产开发投资、房地产行业生产以及房地产行业的消费。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意义重大,是国民经济有效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我国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房地产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可见,房地产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密切,需要有关人员合对房地产经济进行合理的管理与引导,从而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
第一,房地产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关人员也加大了对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投入,促进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拉动了国民经济增长。房地产经济的有效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和政府部门的支持,且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第二,房地产行业带动了与之相关产业的发展,从多个领域上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第三,房地产经济发展不具有健全的调控机制。房地产经济的良好发展需要政府和政策的支持,但是,我国政府受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不具有对房地产经济有效的调控能力,使得房地产价格不受控制,不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第四,信贷风险增加。房地产经济发展和多个行业存在密切的关联,比如金融信贷。如果房地产发展不稳定就会加重金融信贷危机,严重制约银行的良好发展。第五,房地产投资比重增大,出现了投资过剩的局面。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在利润实现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因而很多人都纷纷进行房地产投资,大量的房地产投资导致了房地产领域发展过剩的问题,不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房地产经济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
(一)房地产的开发投资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房地产开发投资主要是指房地产行业所有开发法人单位投资进行开发的建筑物及其配套设施、土地利用等方面的费用支出。现阶段房地产开发投资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调查法。房地产经济开发投资对我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具有重要意义,截止2014年位置,房地产开发投资费用在社会固定资产比重中所占达到了17%左右。可见,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发展的贡献之大,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二)房地产生产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体现
房地产生产主要是指房地产行业及其有关行业的生产活动,现阶段,房地产生产主要包括房地产的开发经营、房地产的物业管理、房地产的中介应用等内容。我国居民自有住房和租赁住房之间的比率在我国社会不同发展阶段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房地产生产增长计算要在居民自有住房服务的总产出和其实际的增长值等数据支持下进行统计分析。经过计算发现,我国城镇住房折旧率一般在2%左右,农村是3%左右。由此可见,我国房地产生产基本上处于稳定的增长阶段,且在国民经济比重中不断提升,由1978年的80亿增长为2014年的33299亿。因此,房地产生产随着社会进步发展以及人们对住房要求的提升而不断增长,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有关产业一般是指建筑材料业、家电业、金融业和物流业等。根据有关资料反映,2012年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拉动相关产业的增长产值达到了43480亿元,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贡献出了24%的比值,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房地产消费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体现
房地产消费主要是指居民日常生活和生产用房消费以及与之有关的服务类消费。居住消费是居民固定消费之一,因此房地产消费在居民的总体消费中具有很大的比重,且随着房价的不断调整,居民房地产消费额逐渐提高。城镇房屋建设面积在1978年的时候,仅仅有3800万平方米,而截止到2014年,城镇房屋建设面积达到了36.3亿元,可见,在社会经济以及住房政策变化的同时房地产消费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作用越来越明显。另外,从居民消费支出结构中可以发现,居民的房地产消费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购房、租房、住房维修以及水电煤气等费用,呈现一种多元化房地产消费结构,能够从多个方面、多个领域带动我国国名经济的发展。
三、提升房地产经济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策略
(一)加强对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
房地产经济的有效发展需要加强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政府部门对房地产经济的宏观调控具体表现为本着科学发展和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房地产经济市场发展实际,采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对房地产经济发展进行有力调控,从而有效避免房地产泡沫经济发展,我国城镇和乡村居民对房地产消费支付能力存在差异,为此,政府可以根据居民的实际收入,为他们提供不同的住房,完善房地产住房体系的建设发展。另外,政府部门还可以在保证国家利益的同时,利用规范化的宏观调控手段严格管理国家房地产发展的泡沫经济现象。
(二)加强对金融政策的完善
在房地产经济发展中,金融政策是否科学对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银行信贷和房地产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因此,为了实现房地产经济的良好发展,需要政府部门采取科学的政策加强度银行信贷的规范。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改变融资的方式来形成科学的金融政策,完善融资手段和策略,从而减少金融发展对房地产事业的不利影响。
(三)加强对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合理规划
为了保证房地产经济的良好发展,有关部门需要对房地产发展进行严格的 规划,采取措施减少房地产的投机行为,从而保证房地产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例如,针对现阶段房地产经济发展投资过剩的问题,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房地产经济的宏观调控,充分调动自己的职能在最大限度上控制房地长经济的投机发展。另外,为了实现各个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需要政府对各个地区经济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实现房地产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
(四)实现房地产经济的综合发展
虽然说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当地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果只是注重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忽视了其他和国民经济发展有关的行业,就会导致地区经济发展结构的不平衡,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总体稳定和发展。因此,政府部门要注意处理好房地产经济发展和其他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从经济发展全局上来把控房地产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注重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房地长经济发展在国民经济总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发展好坏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有关人员需要注重规范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合理调整房地产经济在 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从而有效避免房地长经济发展中的泡沫经济、通货膨胀等问题,充分发挥出房地长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
参考文献:
[1]许宪春,贾海,李皎,李俊波. 房地产经济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2015,01:84-101+204.
[2]郗曼. 房地产经济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J]. 商,2015,24:253.
消费对经济的作用范文4
关键词:城乡居民消费;政府消费;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0-01
一个国家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消费、投资和出口,而居民的内在需求更是国家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因,我国具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项优势资源,将大大刺激市场经济发展。因此,国家应该充分了解目前城乡居民和政府的消费现状,明确两者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重要联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经济发展。
一、城乡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城乡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对我国经济而言,消费、投资以及出口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三大重要引擎,可见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远超过了出口和投资对经济的提升作用,并且出口是为了满足国外居民的消费需求,投资的最终目的则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国内居民的消费需求,因此,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在于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只有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我国经济才能得到源源不断的增长力。基于现实分析,城乡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以下方面:从直接方面来说,居民消费的利润可以不通过任何间接途径来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从间接方面来说,消费的增长代表了企业产品销售量的增加,而产品销售量的增加能够促进投资金额和数量的增长,反过来说,投资金额及数量的增长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影响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消费与投资相辅相成,形成影响国内市场经济发展的强大内需,从而明显带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
(二)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挤入效应和挤出效应
1.挤入效应
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挤入效应具体有以下四点表现:一是可以稳定国民经济、增长社会的总需求。在最终消费中,政府消费一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是社会需求的直接构成主体。一方面,国家可以将政府消费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工具,以政府消费来引导和拉动居民的消费,从而提高居民消费量;另一方面,具有理性思维的居民为了在消费时规避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必然会对收入进行当前消费和未来消费的合理分配,而政府消费则可以在社会保障等方面为居民提供更多的福利,降低不确定因素,使更多的居民愿意减少储蓄,消费购买,这为我国经济增长作出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二是改善劳动者素质,提高生产效率。政府消费在提高居民收入、改善居民生活的同时,也可以加大对劳动力身体素质及教育方面的投入,刺激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并且,政府的消费支出还将用于科教和卫生医药等方面,教育支出能够大力提高劳动力的工作技能和职业素质,而医疗卫生投入则可以补贴居民在就医用药上的费用,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更好地改善劳动力的身体素质,使劳动人民在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提高整个社会的工作效率和生产率。三是稳定社会,服务居民。社会实现公平的重要因素是机会均等,而影响机会均等的两个重要因素是医疗卫生服务行业和教育的均等化程度,所以国家要想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在教育、公共卫生上投入均等。换言之,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越大,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就越牢固,就有更多的人可以平等地使用这些社会资源。比如,通过转移支付和福利制度来改善社会中的不均等现象,实现资源的再分配,真正做到建设和谐社会,从而为经济增长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2.挤出效应
政府消费不仅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挤入效应”,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挤出效应”,主要表现如下:
(1)挤占政府投资和居民消费
政府消费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公债,而公债的本质其实是居民和企业的资金,因此政府的消费支出金额越大,居民和企业留下来的资金就越少。此外,根据著名的李嘉图等价原理可得,当债务融资和税收数量增加时,居民会采取减少消费、增加储蓄等方法来保护自己即得的利益,因此政府消费毫无疑问会给居民消费带来影响。同时,政府的资金数额是基本固定的,如果消费支出数额过大,必然导致政府的投资性支出大大减少,从而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
(2)腐败滋生,行政效率降低
政府消费的一部分是政府自身运转的结果,如果国家不对这一部分进行约束,那么很容易出现公款吃喝和员工私下“兼职”增加的现象,导致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同时还会提高政府的运营成本,阻碍经济增长。
(3)陷入福利陷阱,不利经济增长
政府过多地利用政府消费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和福利建设,很有可能会陷入福利陷阱的漩涡,使居民对福利产生较大的依赖感,工作效率低下,国家财政负担加重,这对国家未来经济的发展有害无利。
二、城乡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启示
针对城乡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转变增长方式.国家要想真正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就必须改变以往依赖外部需求的增长模式,而是更多地拉动内需,以国内消费需求为主,外部需求为辅来助长经济。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国家应该逐渐减少对竞争领域和私人营业领域的干预和控制,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去,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适时调整消费支出的结构,减少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挤出效应”提高“挤入效应”,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三、结语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城乡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明确了国家想要发展经济就必须拉动居民内需的重要原则。因此,国家和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居民的消费需求,给予居民更多的福利和较少的税收,以此刺激居民减少储蓄,增加消费,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敏.对城乡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4).
消费对经济的作用范文5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休闲消费文化开始走入人们的生活,并在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本文从解析休闲经济的内涵入手,对休闲经济在经济变迁过程中的作用及路向选择进行浅析和提出建议,以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休闲经济;休闲消费;经济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休闲消费文化逐渐从一种低层次活动(如打牌消遣),提升到客观上具有补偿功能和解压功能的活动。休闲需求的满足方式,也越来越从自发活动转变为一种消费活动。
1休闲经济的内涵
所谓休闲经济是以人的休闲消费、休闲心理、休闲行为、休闲需求为考察对象,以满足人的个性、多样性、多元性发展为目的,在“人的存在”与“人的成分”之间充当媒介,研究人类休闲行为和经济现象之间互动规律的一门人文社会科学。马克思曾说过:“闲暇时间即为自由时间,整个人类的发展,就其超出对人的自然存在直接的发展来说,无非是对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并且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就是把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作为必要的基础。”[1]由此可见,休闲经济的兴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从宏观上讲,休闲消费可以视为休闲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经济生活中被赋予重要意义。首先,休闲消费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生活消费的一种高级形式,它虽基于传统的消费,但又不同于传统的消费。“休闲消费,当属人类消费行为的一种状态,它的出现正是建筑在普遍的大众消费文化兴起的基础上”[2]。其次,休闲消费既包括对商品的消费,也注重对新的观念、知识、体验、价值观等的消费。最后,休闲消费有利于发展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休闲经济在经济变迁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2.1休闲经济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如何扩大内需是人们议论的焦点。其间,已有多位专家指出,如果能从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加大第三产业发展、放宽对服务业管制等方面推出一些更长久、惠及面更广的经济政策,将会对促进就业和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3]而包括旅游业、文化娱乐业、体育业、饮食业和商业在内的休闲消费产业群,即是可以发挥积极而持久作用的经济领域。
2.2休闲经济可以提供给人们物质生活要求基本满足之后的精神文化需求。
2.3休闲经济给人们带来新的生活态度,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休闲消费,为休闲经济增添新的发展动力。现代社会,高效率、快节奏、强竞争的现状经常导致人们心理负荷过大,心理紧张感和压抑感增强。此外,由于现代社会科技的高度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许多障碍和隔阂,极容易产生交流减少,感情淡化,沟通贫乏,进而产生心理健康疾病。因此,休闲活动就逐渐成为人们缓冲压力、调节精神状态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所具有的使人轻松、愉悦、自由、互动等特性,必然迎合现代人的心理需要,从而进入现代人的生活,成为引导现代人健康、科学、文明生活的必然选择。
2.4休闲经济可以进一步扩大就业,从而减少城乡剩余劳动力数量。休闲经济所涉及的范围属于劳动密集型领域,需要雇佣大量的员工。它们所需要的人员文化层次也有较大差别,从高到低都有其对应的工作岗位。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存在着大量的失业人员,这已成为阻碍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障碍,而大力发展休闲经济则可以进一步的缓解这一现状,从而解决这个问题。
2.5休闲经济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为37%,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201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45%,2020年将达到59%,21世纪末达到90%。罗歇•苏认为“娱乐的需要随着城市化的扩大而不断提高,城市是娱乐发展的一个基地,大城市为人类提供了休闲活动的广泛选择。”[5]人类发展的历史已表明,人的休闲生活与城市的发展成正比,休闲活动的多样化与丰富内容将一定程度上促进消费,同时也促使整个城市做出一系列调整,使城市管理与服务更加人性化,从而推动城市休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休闲经济在经济变迁过程中的路向选择
3.1加强休闲教育与引导,实施休闲经济策略,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休闲经济策略指的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缩短劳动人口的工作时间及增加法定假日,其目的是让工人有更多时间去享受休闲活动。普及性地开展休闲教育,尤其是加强休闲与消费、休闲与经济、休闲与产业、休闲与文化等方面的教育,迅速形成科学、合理、健康的休闲观念,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广泛地接受并体验休闲活动,营造起一种全社会发展休闲经济的良好氛围。
消费对经济的作用范文6
光阴似箭,一年一度的“十一”旅游黄金周又到了眼前,据权威部门的消息,各地相关部门已做好一切准备,迎接这个“盆满钵盈”的黄金时段。但是,事实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美好,因为在经历了去年“五一”的狂热,“十一”的冷静以及今年“五一”的成熟心态后,广大消费者将会以一个更加平静的心态去度过这个“黄金周”。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旅游管理部门、旅游相关部门在全面落实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精神的时候,以更加务实的作风真正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制定相应适用的政策,切实使假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假日经济是伴随着我国第一个“黄金周”而出现的。1999年9月,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双休日的试行后,决定增加广大劳动者的休闲时间,将春节、“五一”、“十一”3个中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节日的休息时间延长为7天,于是“黄金周”的概念应运而生,在旅游管理部门的心中,这是一个难得的赚钱机会;在广大老百姓心中,这是一个难得的旅游休闲的假期。所以在第一个“五一”黄金周到来之际,没有做好任何物质准备的旅游管理部门和没有做好任何心理准备的广大消费者“一拥而上”,造成了公园、景点、名胜古迹“人满为患”,名山、秀水、风景名胜“怨声载道”,交通、住宿、旅行社“异常爆满”……美好的时光却没有美好的享受,第一个“黄金周”就在这样一个状态下度过了。到了“十一”,各管理部门接受教训,早早做好了一切准备,然而广大消费者也接受教训,“十一”前两天人们出奇地冷静,直到第三天人们才开始大批的出游。今年“五一”,成熟的广大消费者采取了既要玩好又要休息好的方式,有意识地安排好了时间,因此整个“黄金周”无论各相关部门还是广大消费者均过得有条不紊,皆大欢喜。经过对以上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经历了第一个黄金周的“狂热”、第二个黄金周的“冷静”以及第三个黄金周的“成熟”之后,即将到来的第四个黄金周将是平静祥和、丰富多彩的一个长假。人们将采取更加多样化的方式、方法,更加合理性的时间支配度过这段美好的时光。
拉动假日经济只靠两个黄金周吗?
“黄金周”假日旅游推动了我国旅游业以及铁道、交通、民航、城市出租车和餐饮、商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有力地拉动了内需,增加了财政收入,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旅游需求,丰富了节日生活,对提高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普遍欢迎,繁荣了地方经济,促进了资源优势向产业化优势的转化以及一些地区特色经济的形成。这是国办(2000)46号文件对“黄金周”功能与作用的定位。沿着我国假日经济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五一”、“十一”两个黄金周已成为我国“假日旅游经济”的支柱,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已成为“假日经济”的代名词,一提假日经济,必然是“五一”、“十一”、“黄金周”这些字眼以及这些日子所带来的收入统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让我们来看一看什么是“假日经济”。
假日经济是因为人们节假工余时间集中的、多样的、综合性消费而引起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现象,假日经济的实质是社会经济结构转轨变型期必然出现的一种拉动消费的经济形态。假日经济的特征表现在6个方面:一是发生的时间特征明显,均是在休假期较长的节假日、双休日;二是来到的突发性与阶段性,现象是井喷式洪流;三是消费群体的广泛性,几乎凡是有闲暇的人们都有现实的和潜在的消费需求;四是指消费指向相对集中,就是说大多数消费者会一改往日的生活习惯,倾向于以旅游为主的外出流动消费;五是消费档次的多层次性,不同收入水平有不同的消费需求标准;六是消费目的的多样性,即以不同精神或物质取向为目的的消费构成各种不同的消费形式。
以上的概念告诉我们,假日经济是一个、适当的消费;也就是说,这个系统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每一个假日之中,并不仅仅存在于几个长假、几个“黄金周”中,只不过在这些时段中表现得比较集中、比较明显罢了。
去年“五一”,全国居民外出旅游达4600万人次,旅游花费181亿人民币,仅从铁路出行的旅客就达到2600多万人;而“十一”外出人数就比预计的减少了许多,铁路运量下降了8.9%;到了今年“五一”,出游者大增,达到7376.6万人次,旅游收入288亿元。这其中有一个现象,就是在全部出游者当中,过夜旅游者为2368万人,一日游旅客则为5008万人,后者超出前者一倍多。由此可见,在7天的长假中,人们并不是把全部的时间都用在玩上,更多的人们选择的是一日游、两日游、三日游,所以仅靠两个“黄金周”就想赚个“盆满钵盈”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而做好所有假日,特别是做好每周一个双休日的假日旅游的大文章,继而做大假日经济才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做大假日经济的前提是做好每个假日的旅游经济
在我国,一年365天中节假日有110天,除去“五一”、“十一”、春节3个长假,还有80多天的假期,占到假日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同时,广大消费者由于年龄、文化、地域、价值观念的不同,因而对休闲时间的支配也不尽相同,分为若干个层次。离退休的老人,闲暇时间多,只要天气不错,身体允许,在有组织、有计划的基础上,出游时间是非常灵活的;中年人平时工作繁忙,双休日主要用来处理家事、调节身心,偶尔心情好也可以出游;青年人,特别是大中专学生,热情活泼,是双休日和节假日旅游的生力军。在这几个层次中,我们可以看出,至少两个层次的人群是可以在占总数三分之二的日常假期中出游的群体。
假日旅游的消费主要包括精神文化消费和商品物质消费。这两种消费在个人的实际消费中都不同程度存在着,所占比重同消费者实际需求有着密切关系。随着假日经济的发展,物质消费所占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小,而精神文化消费将会越来越大,这是因为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并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就表现在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上。就目前假日经济在我国的表现来看,以外出旅游为主的精神文化消费已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做好每个假日中精神文化消费将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做好假日经济的核心。
假日旅游是假日经济的主体,它包括假日旅游资源开发,假日旅游产品开发两个主要方面,假日旅游资源开发有长途旅游和短途出游两个方面,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假日旅游心理的成熟,利用普通假日进行短途旅游将成为众多消费者的首选,因而开发日常假日的短途旅游会有更大的市场空间;同时,假日旅游产品必须有它的突出主题,它是旅游产品的灵魂,要以旅游者最大的满意度为服务的最高质量目标,因而必须采用多种活动组合来丰富旅游的内容,并从多个不同的活动中调动、调节,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不同需求,使旅游者得到最大的享受。旅游产品组合可以采取下面几种方式:项目组合是多个旅游方式的有机结合,它能不断激发旅游者的兴趣,满足旅游者观赏风光、愉悦身心、增长知识、增进友谊、锻炼身体等综合需求;时间组合是根据旅游者年龄、身体、情绪的不同而采取的方式,它像演奏一首乐曲,轻重缓急、高低起伏,各种活动衔接紧凑而不紧张,刺激性与休闲性相得益彰;空间组合是适合主题突出的旅游方式,如“五岳名山”游、“古代民居游”等各景点距离较远但主题突出的游览项目;游客组合针对的是不同消费者群体,适合单位团、家庭团、同学团、朋友团、散客团等群体的旅游;功能组合是针对一个景区在吃、住、行、游、购、娱几个方面综合服务能力方面而言的,它直接体现一个或若干个景点的综合能力。这几个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关键是要求我们的管理、服务部门多下工夫,多想办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不断增添、变换、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让我们的假日旅游经济,特别是日常假日的旅游经济发展起来,继而推动我国假日经济的迅猛发展。
建立完善、协调、成熟、有序的假日旅游市场体系版权所有
假日旅游是假日经济的主角,研究假日经济必须研究假日旅游。我国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如何发展现有旅游资源,开发更多的新型旅游资源是全社会应该共同关心的问题。旅游是一个综合产业,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密切相关,涉及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但是,由于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至今我国政府还没有一个旅游管理的权利部门,国家旅游局及各下属旅游局作为行业主管部门,职权范围只局限在旅游组织的范围内,而与之相关联的交通、景点、风景名胜全都分属于交通、铁道、民航、园林局、文物局的管辖范围之内,这就很难做到统一管理、统一步伐;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市场得不到有效调节,严重阻碍了我国假日旅游市场的形成,制约了假日经济的良好发展。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状况,去年下半年,由国家旅游局牵头,国家计委、公安部、交通部、铁道部等14个部委局组成了“全国假日旅游协调部级会议办公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200个重点旅游城市也分别组建了假日旅游专门机构,形成了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工作网络。从组织上保障了假日旅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今年1月初,国务院专门召开了“全国旅游发展工作会议”,朱基总理、钱其琛副总理参会并做了重要讲话,这是10几年来中国第一次召开的高规格、高层次、大范围的旅游工作会议;今年4月11日,国务院又专门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国发9号文件),提出了在2020年将我国建设成为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并要求全国各行各业立即行动起来,为尽早实现这一目标而共同努力。在一系列优惠政策出台的前提下,各省市也纷纷行动起来,出台各种政策,优化区域环境,许多地方还将旅游业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旅游促经济,以经济促发展,使我国的旅游事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今年上半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累计达到502624万人次,同比增长585%;旅游外汇收入高达100亿美元,同比增长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