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范文1
关键词:城市建设;燃气管道敷设;清洁能源
中图分类号:TU9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16-0089-02
现在社会,尤其是中国社会,城市化的过程给人的最直接感觉是林立的楼群,宽阔的道路。不管城市大小,都争着建高楼,似乎高楼房、大广场、宽马路成了城市的象征。但随着人们批评城市有建筑没文化的空洞的同时,城市基础建设中的燃气管道敷设同样是检验一个城市的功能化和现代化的主要指标。为什么说燃气管道敷设的重要性这么突出来,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做简单剖析:
1 清洁能源发展需要的定位
在我们目前的能源中,燃油(汽油、柴油、航空油等)、燃气(包括煤气、石油液化气、天然气等)和电都是按清洁能源对待的,因为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完全要让燃油退出历史的舞台不现实,虽然现在有电、天然气等更加清洁的能源,但燃油仍然是车辆使用和工业发展的主要燃料。与燃油不同的是燃气已经早走进我们的生活,可我们发现城市在建设中最滞后的恰恰是燃气管道的敷设。修路建房大家顺便修好了排水管道但没过一段时间又开始开挖,敷设燃气管道,今天建明天挖,整个城市搞得遍体鳞伤。
既然燃气目前是不可替代的能源,那么城市的建设规划中就首先和修排水管道一样修好燃气管道。从功能化来说城市建设在规划上就要做好定位,不只是漂亮,适用和便民更是首当其中的,经过专家论证我们在最近二十年内没有更替的新能源,那么就必须设计规划好现在能源的使用。
2 城市功能化需要要求做到配套规划
我们不能要求每条道路上都和修下水道一样修好燃气管道,但我们可以在主要干道上修好燃气管道。在这方面我们要借鉴香港的经验。香港在执行政府的相关城市总体规划下,具体对一块地进行经营前会进行专门论证。如楼房建几层,容纳多少人口,然后根据人口数量规划道路的宽度,预计车辆的数量和通过道路的车次;然后在公众的广泛参与下,考虑到城市的功能化、便民化,发展立体交通,或者让地铁和公交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通过一系列合理的规划及后续的认真执行,这样在这个人口密度比较大的亚洲金融中心城市中,显得拥挤但却井然有序。如果香港和中国大陆一样,今天挖这里,明天挖那里,今天的规划没有两三年时间已经变成了另一个规划,或者说换一个领导出台一个规划,那香港的老百姓的生活恐怕真的难以为继。
城市规划是一个科学的论证后的产物,不是某个人的爱好或选择,我们不能象香港一样提前进行20年的城市发展规划,大陆目前没有香港那么高的社会文明化程度,但起码可以进行10年规划。一旦规划就要严格执行,不是当作一个文件放在那里应付检查。现在中国的城市规划可以说所有的城市都有,但合理化程度和执行程度以及规划的相对长期性和稳定性却十分欠缺。
道路、下水道等配套设施目前来说是建设的需要,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有,网络安装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就是与生活相关的燃气管道的安装却十分滞后。如果一个城市的建设或规划首先不能考虑到人民生活的便利,不能在功能化上迈出决定性的一步,那么楼房再高,道路再宽,也只是徒有其表而已。所以从城市功能化的角度来说,最基本的民生相关的项目和配套要首当其冲地予以规划。在这些所有的规划中,最关键的还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吃穿住用行方面的规划,作为后来者的燃气管道敷设的重要性要和自来水、下水管道一样引起足够的重视。
3 燃气管道规划设计中的重点事项
3.1 规划优先,管跟路走
其实城市建设过程中,如果规划和定位好城市的功能,那么其他方面的规划是水到渠成的事。在现代城市建设中,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城市建设积累的经验,基本上多数决策者能够将城市的多功能化和规划的长久性联系起来,一旦我们能够确切地知晓城市的什么地方规划为商业区,什么地方规划为居民区,什么地方是休闲服务区域,什么地方是工业区,那么在城市管道规划中我们就有明确的
方向。
城市的衔接靠的是道路,道路畅通程度比高楼的林立对一个城市来说更加重要。既然城市的功能定位明确,道路的主要承载作用也就一目了然,而根据城市功能然后沿道路规划和敷设燃气管道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我们根据城市的功能可以确定哪些道路提前规划燃气管道,哪些道路需要敷设多大口径的管道,这样不但确定好了管道的走向,管径的大小,也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城市的无序开挖给老百姓生活带来的各种不便。
3.2 管道规划设计中贯彻安全理念
燃气管道在城市建设中优先规划和设计的原因是便民。生活方便,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同时,安全是城市中遇到的最不稳定因素。有些是自然或不可抗力原因所制,我们无法避免,但大多数安全事故都是我们的管理上的一时松懈造成的。在管道规划设计中注意好以下几方面的事项可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一,老道路、老城区的改造过程中,注意各种地下隐藏物造成的敷设障碍。现在许多地方建设寿命平均不到三十年,就开始改造,有的建筑甚至十年不到就被推倒重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虽然可以按照管跟路走的总原则及城市的功能化进行管道规划和设计,但对老旧城区的老规划资料、老地图、老施工和竣工图要仔细研究。要实地考察,走访居民,尽量减少管道的交叉和碰撞。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要经常性到现场考察,遇到问题要尽量消灭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在确实无法避免的情况下,做好交叉管道的保护工作,并要做好重点标注和
说明。
第二,规划和设计过程中要选择综合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人员组织规划和设计。在西方国家工程师是比较吃香的,尤其是高级工程师都是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我们国家由于科技发展跟不上西方国家,人才的储备和建设也相对落后,许多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由于专业人才缺少,挂靠现象十分严重。许多为了达到资质的企业为了应付各种检查,总是掏几万元钱,将其他人的建造师等证件注册到自己企业名下,其实这些人根本不在自己企业上班,这种“互利双赢”的结局是,考证的人为了挂靠而赚钱,用证的人是用证不见人,结果是真正工作的人员,或者说做事的人员是不符合专业技术要求的,这样由非专业人才所做出来的规划和设计,要么是按老本抄一编,新瓶装旧酒,要么是简单肤浅、粗制滥造,不能全面达到指导施工的效果。
3.3 管道规划设计中的景观思考
我国现代化的过程说到底是个城市化的过程,既然城市化,除了功能外,城市的外观也是城市建设者和生存者十分关注的一个方面。城市的美丽与城市的规划者、设计者和建设者分不开的。在这里只简单提及几个注意事项。当管道沿桥梁走向时,要考虑到管道设计走向的美观度,要考虑到材料、颜色、形状和桥体的一致性。在不影响安全的情况下,要尽可能的达到美观,让规划和设计的管道也成为一道风景线。当然这里是说没有使用定向钻穿管,是架空管道而言。
总之,城市建设中的燃气管道规划建设已经走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作为专业的规划、设计和施工人员,生活在这个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中,我们更应该从建设的源头即规划和设计过程多增加些关注,或许在源头上前进一小步,在现实中我们真正前进了一大步。
参考文献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范文2
关键词:开发特点;规划;功能;布局;规模预测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持续增加,城市土地资源越来越短缺。因此,向城市地下要土地、要空间,就成为了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地下空间系统之中,容纳了大量城市公共活动的地下公共空间无疑是其中的重心和枢纽,也是地下空间规划研究的重点。城市地下公共空间因自身特点,对空间规划和设计有特殊的要求。因此,面对即将到来的大规模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的开发利用,对城市地下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城市地下公共空间开发特点
地下公共空间开发不同于一般的地下空间开发,一方面要体现城市空间发展的公共性,是服务于公共事业为主的,无论所有权归属如何,其服务对象一定是大众化全民化的;另一方面地下公共空间的功能主要是商业娱乐、商务办公、文化体育、动态交通(轨道、车行、步行)、静态交通(停车)、市政公用设施以及防灾等社会功能。
2.1地上、地下公共空间一体化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模和功能要和地上空间相互配合,注重地上、地下整体协调一体化发展。一方面地上、地下空间开发规模成正比例关系;另一方面地上的城市功能与地下空间的开发内容相协调和补充,形成地面上下相贯通、有机联系的空间体系。
2.2地上、地下公共空间特色化
重点地区地下空间开发主要考虑商业金融、商务办公、公园广场及其他公共设施用地,这些地区多为城市公共区域,符合地下公共空间开发所需各种条件,适合规模化区域性开发。地下空间建设一方面要结合老城改造开发,在老城改造中,将地面改造与地下建设同时进行,充分利用原有的地下空间,通过规划地下街、地下通道将它们连通整合,将高密度地上活动引入地下,开发综合功能。另一方面可以与城市新区建设同步,发挥新区整体规划的优势,整体规划地上地下空间功能和结构布局,统筹开发强度和时序,使地上地下协调发展。
3重点地区地下公共空间规划设计
重点地区地下公共空间开发主要从开发类型、功能定位、规划布局、竖向规划等几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为每个重点地区的详细规划提供依据,以便最终确定每个重点地区地下公共空间的开发范围、功能布局和规模容量。
3.1重点地区地下公共空间开发类型
地下公共空间的开发与地区规划特点密切相关,地区的建设程度、开发模式以及功能特点决定了地下空间的功能定位和规划布局。根据重点地区的分布以及城市建设、功能布局的特点,规划将重点地区划分为老城改造型、新区开发型和交通枢纽型这三大类型。
(1)老城改造型地区:主要指老城区的
城市公共中心,商业金融中心,商务办公和餐饮娱乐密集区。该类型地下空间以纾解城市交通压力、改善地面环境和提高土地利用率为主。
(2)新区开发型地区:主要指正在开发
建设中的城市新区。该类型地下空间有着与地上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落实的优势,地下空间易形成规模化发展,按照地上、地下合理需求,预留公共地下空间,科学定位。
(3)交通枢纽型地区:主要指综合交通
枢纽,轨道交通枢纽等交通换乘密集地区,人、车流量较大。该地区地下空间主要以交通功能,商业娱乐配套功能为主,疏散人流和车流,缓解地面拥挤交通,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3.2重点地区地下公共空间功能选择
地下空间功能是城市功能向地下的延伸和拓展,功能的多元化促进了城市地下空间的产生和发展。地下公共空间功能主要涉及商业设施、交通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商务办公、市政设施、仓储设施、防灾设施。此外,地下空间开发的功能选择应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1)功能的适用性
城市的总体功能是由整个城市空间来承载实现的,地下空间是整个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其中部分城市功能不适宜在地下发展,因此需要分析与地下空间开发相适用的功能。
分析地下空间适宜的开发功能就要充分利用城市上、下部空间的不同特点,做到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将一些安排在地下空间特别有利或安排在地上空间具有严重弊端的功能安排在地下空间,根据城市上、下部空间开发强度、状况和城市经济、技术水平来综合权衡,妥善安排。
(2)功能的互补性
功能互补主要指在充分发挥各自空间功能优势的同时,使地下与地上功能空间互补互利,强化区域或地段的整体功能效益。在广场或公园等开敞空间地面下,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用做停车场或商业空间,既可高效发挥城市广场和公园使用功能,又可利用地面开敞空间将地面阳光、绿化和新鲜空气引入地下,改善地下空间环境;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风貌、文物古迹和自然风景旅游区保护地段,开发利用地下交通、服务、商业空间,既保护地面旅游环境,又吸引地上大量游客利用地下空间的各种功能设施。
(3)功能的协调性
功能协调主要指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必须与地面空间规划相协调,做到城市地下、地上空间资源统一规划。
3.3重点地区地下公共空间规划布局
功能是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动力,是地下空间存在的本质特征,而形态布局是表象的,是功能与结构高度的概括,它反映城市发展的延续和继承,体现鲜明的城市个性和环境特色。城市地下空间的形态是各种地下结构(要素在地下空间的布置)、形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整体空间轮廓)和相互关系所构成的一个与城市形态相协调的地下空间系统。一般地下空间开局主要有点状布局、辐射状布局、线状(脊状)布局和面状布局。
(1)点状布局
点状地下空间是相对于城市地下空间总体形态而言,它是城市地下空间形态的基本构成要素,是相对独立的地下单体,大多由某个区域占据较小平面范围的地下空间构成。点状地下空间一般偏重于城市中心、较大型的公共建筑、居住区等城市矛盾的聚合处。这些地区土地资源紧缺,地价昂贵,适宜开发地下空间缓解地区人流过于集中、停车困难、地面环境嘈杂等问题,以获取较高经济、社会效益。
(2)辐射状布局
辐射状地下空间主要以大型地下空间设施为核心,通过与周围其它地下空间的连通,形成辐射状。这种形态一般是与地下空间发展的点状布局的有机结合,即通过一处或几处大型地下空间设施的开发,带动周围地块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使局部地区地下空间设施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由单点发展向多点开花的布局发展,是地下空间开发的二级模式。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范文3
关键词:住房建设规划城市规划 衔接机制
前言社会对规划关注的深度和广度,社会各界对于规划参与的积极性不断上升,城市规划已不仅仅只是规划师的技术性工作,更是政府和规划职能部门的法定工作,也是社会每一位公民、利益相关的城市政府部门的重要责任和义务。规划参与的必要性、广泛性、系统性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使规划参与机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体现,并且在规划实施、监督检查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其思考
建国以后,我国的城市规划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十一五”期间,为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约有150个城市进行了初步规划,有些城市还编制了部分详细规划,一批城市按照规划初步形成了现代城市的框架,并对以后城市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958年后,城市规划的发展出现了失误,到60年代初期,作出了暂时不搞城市规划的错误决策。期间,城市规划工作几乎停滞,导致一些城市发展失控,管理混乱,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1979年以来,城市规划工作重新受到重视,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1989年12月26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使城市规划走上了法制的轨道。特别是199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它是在总结了近年来城市规划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依据“两个根本性转变”和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两个战略”作出的重要决策。该文件充分肯定了城市规划作为政府宏观调控重要手段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各级政府切实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切实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调控作用,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要求在城市发展上改变以往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走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集中统一管理的道路,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大多是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资料的收集和研究社会经济状态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规划的目标根据目标分解为具体指标按照以上问题提出不同的规划方案研究不同方案的利弊确定总体规划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近期实施方案制定建设规划的管理。通常情况下,规划的重点在于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城市规划的着眼点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有关城市规划的法规中提出了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和有效的实施手段,往往忽略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在许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今后的长期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如何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未来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由于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较短,与迅速变化的城市发展形势相比,现行城市规划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如:由于城市规划编制时目标不够完善,在分析确定城市发展目标时缺乏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导致了有些城市规划本身的先天不足;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由于体制的原因,城市规划的法制和管理还尚待完善,实施与规划还有相当距离,城市发展上难以改变以往的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的发展模式等。有鉴于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城市规划为首要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十年来,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的住房建设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居民住房条件显著改善。但随着房地产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尤其是住房价格涨幅超过居民收入增幅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健全住房制度和加快住房保障建设,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命题。住房开发建设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为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生活条件服务。
2、住房建设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住房建设规划以住房建设为工作对象,城市规划以城市为工作对象,工作对象之间有着重合与交叉的关系,因此规划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37 号文件指出住房建设规划要“纳入当地‘十一五’发展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十一五”规划是地方人大审批的代表地方事权的最全面综合的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法定规划系列中的重要组成部份。由此可见,住房建设规划通过纳入到这两个法定规划从而间接地确定了自己的法定地位。
城市规划是一项综合性的规划,无论是总体规划,还是控制性详细规划、近期建设规划,都包括居住、公共服务事业(商业、教育、医疗等) 、交通、市政、绿地系统等多个专项的用地规划,城市规划是各方面内容的统筹部署和综合协调。而住房建设规划属于对居住设施(住房) 这一专项内容的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在一定时期内(15~20 年) 的全局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则反映了城市总体规划在空间上的局部实施,一般是城市中的某片地块(新区或中心区等);近期建设规划则反映了城市总体规划在时序上的局部实施,通常是5 年内的阶段实施内容。城市规划的各个类型相互衔接逐步深入、细化,将城市空间布局推向实施。 我们需要通过一些重要的专项规划来将城市规划各阶段、各类型中的专项内容自上而下地衔接起来。从这个角度来看,住房建设规划有助于推动城市规划各阶段、各类型在居住用地与住房建设方面规划内容的衔接与落实。
3、住房建设规划与城市规划各类型的衔接方法
3.1城市总体规划――目标上的衔接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版) 要求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区规划) 的编制内容应包括:“研究住房需求,确定住房政策、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布局;重点确定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住房等满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的居住用地布局及标准”。这与住房建设规划中三类住房的建设目标、建设总量、居住用地供应总量、城市旧区改造等几方面密切相关,尤其是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内容中“研究住房需求,确定住房政策”,是二者衔接的重点。
城市总体规划作为较长一段时间内(15 ~20年) 的综合性规划,必然跨越3~4 版住房建设规划,因此城市总体规划应充分预见到未来城市发展中的住房需求,确定各类居住用地较为合理的建设标准和空间布局,为住房建设规划的滚动修编提供明确连贯的目标、科学合理的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的空间布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总体规划与住房建设规划在建设目标上应充分衔接。
3.2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上的衔接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对具体地块的土地利用和建设提出控制要求。37 号文件要求在住房建设规划的编制内容中“明确新建住房结构比例。‘十一五’时期,要重点发展普通商品住房。自2006 年6 月1 日起,凡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m2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 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 %以上。”这就对侧重于指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了要求。控制性详细规划应通过规定居住用地的住宅建筑套密度和住宅面积净密度等强制性指标,保证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各类套型(特别是中小套型) 住房的数量和建设标准,推动住房建设规划的实施。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住房建设非常重视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房屋建设面积总量的指标,将其作为我国住房建设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而这些总量指标实际上却无法反映住房套数这个反映社会总体居住水平的实际情况。从意义上来看,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在总体规划确定了各类住房的建设标准和空间分布以后,在具体指标上与住房建设规划进一步衔接落实。
3.3近期建设规划――时序上的衔接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版) 指出,近期建设规划要“确定近期居住用地安排和布局”,在编制中我们通常设立项目库与年度实施计划与“十一五”规划对接。住房建设规划在纳入“十一五”规划后,其内容将与“十一五”规划的内容一起,通过近期建设规划的项目库与年度实施计划予以落实,因此住房建设规划与近期建设规划的衔接重点在于建设时序的安排,特别是经济适用房等政策保障性住房在近期建设规划中的项目年度实施计划。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范文4
关键词:新形势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分析。
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城市正在日益快速地建设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负荷同样也是在不断地增加提高中。然而随着我国城市的文化水平逐渐提高,城市的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口日渐增加,同样的,电、用地、和燃料等一些方面也会有所增加。所以,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负荷方面也在日渐增加。
但是,由于我国在对于这方面资源的利用是有一点限度的,因而,城市基础设施的资源运用与负荷运转之间存在的矛盾就变得尤为突出。同时,对于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与规划也是处于分散的状态,也缺乏了综合协调与统一的考虑因素。因此,需要以合理的应对措施来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以规划。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概括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所包括的范围一般可划分为水资源,环境资源,能源,邮电通信,交通,以及防灾等为主要的系统资源。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则是作为相对于比较独立的一个系统存在,因此它又具备几种特征,即效益的综合性和间接性、运转的协调性和系统性、服务的两重性和公共性,以及建设的同步性和超前性等等。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满足城市的发展以及居民生活的需要,所需要建设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相对应的系统、机构和组织。而城市基础设施在城市经济发展中作为主要构建以及社会和谐的支撑体系,不论是它的完善程度还是完备体质都会直接性的影响到城市的生产生活和基本的公共服务,甚至对各项活动的展开都有一定的益处。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体现就是在于它是城市综合服务的功能载体,也是社会各项发展以及城市经济的重要基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很多方面,如城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等。同时它也会牵涉到很多需要进一步协调的利益发展,因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目标
⒈处于新形势下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必须做到坚持保护水资源,开源节流并重,以作为主要的方针。而且最为重要和关键的就是要确保城市供水的安全。同时要合理的安排配置水资源,以科学的管水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应用的方针。
⒉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体现在安全、节约、高效、环保等方面,并将其作为主要的指导思想,以高起点,高标准等为主要的原则,建设和谐,安全的城市基础设施,以保障城市的安全运转,从而达到相对于较为完善,较为全面的城市基础设施,以此来引导城市的持续发展。
⒊对于能源的开发,需要同节约相结合,从而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城市基础设施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⒋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原则,需要采用新技术,运用新理论,并且合理地,科学地规划城市基础设施,从而达到全面,充分的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三、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认识与建议
城市在各个时期的整体规划与发展时,必须要根据城市人口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质量等各个方面的指标,再来确定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模式以及技术水平等方面,从而促使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
⒈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主要是体现在支持和引导城市的增长,而在城市的增长中包括了文化,环境,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也就是指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城市基础设施在数量,结构和形态等方面已经逐渐的延伸为城市的功能性的导向因素。因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就需要于城市的发展达到协调一致。
在目前的阶段来看,我国城市的主要问题就在于环境。环境的问题体现在于空气的污染、交通的拥挤、排放的垃圾、水资源的污染等一系列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这其中大多数的问题都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比较缓慢,缺少良好的环保基础设施,同时也缺乏协调性等原因所造成的。因此,如果要提高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就必须要提高供给力的水平,并且,在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同时,也应当要注意要必须确保城市基础设施对于其各项建设的协调发展。
⒉在近几年来,对于在我国城市的人口增长,以及经济发展等一些方面的具体情况来观察分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的关键点就在于城市的交通的建设。然而提高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那就是城市的交通建设的问题。作为交通建设,它不仅仅是确保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基础,同时也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最重要的,它更是确保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发展的基础条件。
因此,为了能够达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而在各个城市中,就必须要以自身的发展需求,来建设综合的交通信息的系统,发展建设地铁、轻轨等一系列轨道交通,从而解决城市交通拥挤这一重要问题。轨道交通所具有速度较快、环保、运量较大、节约用地等一些优势,并且还能够通过对于城市的合理布局,来降低交通需求的模式,从而改善交通管理的措施,大力地发展公共交通,以建立完善交通信息系统,以及提高交通安全等,以此来全面的改善城市的交通系统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与情况。
3.对于城市的开发与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主要的基础,因而需要应用对其数据库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等,来全面地建立起一套包括城市的审批数据、基本地形图的数据、道路数据等一系列数据为一体的规划基础设施的数据库。并且利用这个数据库来达到实现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科学地,有效的管理规划,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以提高并加强审批的科学效率。负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人员,可以运用这个系统来对城市基础设施做出合理有效的规划设计,同时,也可以应用系统所提供的工具,来把设计的内容,以及和原有的内容来做出叠加显示,从而可以提供到辅助的分析决策。
四、结语
为了可以更好的确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应用功能可以正常地运行,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公共安全。因此,需要优化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整体功能,来加强提高城市的综合效益,通过进行一系列的整体规划来塑造一个蓬勃发展的美好城市。但是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同时由于当前的设施规划不够完善,还不能够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所以,在新形势下,需要通过科学的,合理的规划策略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体系,从而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功能,从而打造一个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美丽和谐的城市。
参考文献
[1]刘婷婷,戴慎志.行业发展与公平享有目标下的城市基础设施供给规制研究[J].规划师.2012(10)
[2]刘婷婷,戴慎志.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中的矛盾分析与规划对策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2(0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范文5
关键词:人文地理 城乡规划 实践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C
1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开设情况
教育部于2012年将原来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简称资环)专业分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新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针对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形成,其属于交叉学科专业,主要是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城乡规划和管理之中。因此,各高校对资环专业进行调整,使得开设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院校,既有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又有理工院校、地矿类院校、财经院校,同时也就形成了多学科背景的态势。
1.1全国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开设情况
通过网络、会议材料等资料,按学科背景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分成地理类、理工类、和经济管理类等三大类,见表1所示。
针对表1中代表性高校的课程开设情况初步分析,各高校专业核心课程中均涵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70%的高校开设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及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其余的理论课程据各学校实际情况各略有差异。各高校实践课程开设中,总体课程比例占总课程的24%-35%。相对于理论课程,各高校之间实践课程的呈现明显差异化。首先,实践课程的种类各异,主要有课程设计、课程实习、野外实习、综合实践、实验分析、上机练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其次,在专业学科背景相同的情况下,课程的开设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分析其原因可能涉及到各高校的专业优势、实践条件及师资条件的不同;最后,虽然实践课程开设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还是可以将实践课程大致分为规划设计类、地理信息类、自然地理类、资源评价类、区域分析类。
1.2广西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及相关专业的开设情况
依托网络调查和资料收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广西的开始情况如表2所示,其中与人文地理城乡规划专业相关的专业在广西的开设情况也列入表2中。从表2可知,一是广西开设该专业的本专科院校数量较少,使得该专业在广西机遇和挑战并存,关键在于如何发展优势办出特色,培养适应广西城镇化发展的实用人才。二是城市规划专业对该专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城市规划属于工科专业,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属于理论分析性的理科专业。因此,本专科院校的规划专业都会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造成一定的影响。
对表2中高校的课程开设情况进行分析。首先,前两所学校的理论课程存在一定差别,广西师范学院增开建筑初步与建筑设计、素描建筑绘画技法等课程,广西财经学院增开管理学、区域经济、环境土地规划等课程。其次,在实践课程方面,均以实验室为主的实践课类别,课程包含了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课程。钦州学院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方向)的专业课程以资源环境为重心,其特点一是偏向理论教学,二是以地理学和海洋学课程为主,三是实践课程数只有气象水文野外、地质地貌野外和植被土壤野外实习三门。而表2中后四所学校均是工科背景的城市规划专业,综合分析四者的人才培养方案,明显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其既包含了规划和建筑学的理论知识,又囊括了美学、计算机辅助及规划的实践课程,且本科院校学制5年,有足够的时间将整个专业教育完善,使学生出校即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2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建设分析
2.1广西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与全国代表院校的异同
上述分析对比可知,该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基本一致,都会设置总体规划、修建性规划等规划类核心课程,并辅以其他支撑课程。但是广西院校的实践课程种类数比较单一,一般以课程设计、上机练习和毕业实习为主,缺少野外实践调查等实践课程。人才培养计划多以理论课程及其配套的计算机辅助实践课程为主,没有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规划前期调研工作的获取方式及重要性,也就是说大部分教学停留在感知层面。
2.2财经类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异同
对比全国财经类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首先该专业的所属二级学院的归口各异。其次,从人才培养计划来看,财经类学科背景的院校略微删减了地理类、理工类的院校的地理类课程,增加了管理类课程,从人才培养定位上来讲,特点在于懂理论懂技术还要懂管理。而广西开设该专业的两所学校,一所为师范类院校一所为财经类院校。同样在人才培养上存在这种差异。最后,对比实践课程,因受学校学科背景的影响,在相应实践课的软硬件及师资配套上略逊于综合性和理工类院校。因此,实践课程在财经类院校相对薄弱,基本以规划类和地理信息类的实践课程为主,且开设的课时量也略少于其他类别的院校。
3 存在问题及解决建议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范文6
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规划与绿化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规划的目的在于构建和谐、平衡、稳定的生态环境系统;而绿化对于净化城市空气、改善城市环境和减少污染拥有者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文化发展。生态城市的构建,需要依靠自然法则、人文心态以及科学技术三者之间共同协作来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规划得益于城市生态以及自然环境资源的系统支撑,城市绿化则是维系城市生产力和生产资本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所以城市规划和绿化之间拥有是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在具体展开生态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当通过科技进步,来实现对经济构成的组成和增长方式的改变,同时应兼顾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
2生态城市建设中规划与绿化的问题
首先,就我国目前的现状而言,不仅现有的绿化方面的规范体系存在一定的缺陷,甚至已经开展的城市绿化尤其是园林景观绿化方面的工作也没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规定或管理条文。这就导致在进行具体的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有关绿地规划和设计方面的问题,而这必然会给有关单位的监督和检测工作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困难和不便。其次,为迎合城市发展的要求,个别政府官员出于对个人工作政绩和自我形象工程的考虑,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来进行城市绿化建设。虽然短时间内实现了城市形象的大幅度拔高,但由于后期维护管理的断层,促使绿化成活率低,杂草丛生,最终影响到城市外在形象的构建。所以说贪图一时表面观感,非但达不到城市绿化的需求,反而会为城市形象建设积累负值。最后,虽然近年国家已然下大功夫投入到城市生态建设过程中,但是究其建设结果来看,仍旧存在绿化区域分布不合理、绿化面积不协调等问题。而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老城区极低的绿化率。分析原因在于,老城区的居民一向经济基础薄弱,而城市的管理人员和建设者在进行生态建设时往往将新城区当作城市的中心,予以大力建设发展,并没有对老城区一视同仁。
3生态城市建设中规划与绿化的优化
3.1积极探寻屋顶绿化新方向
所谓的屋顶绿化,其实就是脱离了以“地”为基、实现天台、屋顶以及阳台等开展绿化建设。屋顶绿化不仅有助于推进城市的生态建设,在土地资源紧张的今天,还能独辟蹊径地扩大城市绿地面积,对于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据有关调查显示,城市中屋顶、阳台等高地面积与可提供绿化的土地面积相仿,倘若能充分加以利用,不仅能够缓解土地资源的紧张情况,还可以促进构建完整的生态体系。只是,屋顶绿化的开展所需要的资金投入远远大于地表绿化,而且在相关后期维护方面较之地表绿化也存在诸多困难。所以,为了使其开展建设能够顺利进行,需要国家和政府层面不断完善相应政策法规,并灌输市民开展屋顶绿化的思想。
3.2确保绿化设计科学合理
针对老城区绿地率偏低这一问题,可以采取“加大老城区绿化面积,减少新城区绿化面积”的方式予以解决,这样能够实现新老城区之间绿化面积的和谐均衡。但是鉴于老城区本身城市化进程较慢,而且固有的建筑在使用度和坚硬度方面都有所欠缺,所以老城区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终将被新城区取代的结果。在这样一个前提下,绿化工程即便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即便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果,也会在新老城市交替之时,被大量新生的建筑群落所覆盖、所毁坏。因此针对这样的发展趋势,对老城区的绿化建设不应采用一味地资金投入,而是要尽量在原有的绿地基础上进行改造,而且最好是采用复合本地气候特色的、抗旱又容易存活的植物,能够为后期的绿化维护工作提供一定的便利。
3.3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要构建城市规划与绿化的和谐关系,还必须注重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就某一个具体的城市而言,其生态建设必须要从有利于人们生活、生产工作的角度出发,坚持以人为本,致力于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交通、通讯、休闲与绿等基础配套服务。生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满足人们对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更要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意义。另外,城市建设属于可持续发展范畴,这就要求为此而展开工作的人员必须从长远角度出发,在遵循客观规律和适应城市发展水平进度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化。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能脱离某一城市自身的客观经济水平,不能以超越自身资金保障的代价来展开建设,否则将会为城市的整体发展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