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途径 方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受来自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生活、学习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的问题比突出,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1.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从中学到大学,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变化,使许多大学生难以适应高校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表现在:有的没有考入理想的大学,对学校的生活、学习环境和条件有些失望;有的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缺乏学习兴趣;有的在中学过于依赖老师和家长,对于他律背景下学习的学生而言,自律能力差的同学觉得无所适从;有的自理能力较差,在脱离父母的情况下,难以应对需要自己管理的日常饮食起居等生活上的问题等等。面对这些问题,会使一些大学生出现失意、压抑、焦虑等心理问题。

2.感情恋爱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爱情是永恒的话题,是大学校园里的热门话题,也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没有了学业的重压,没有了父母的管束,没有了老师的叮咛,就如同打开了鸟笼的小鸟,在蔚蓝纯洁的天空中自由飞翔。随着性生理的成熟和性心理的发展,渴望爱情,想谈恋爱已成为大学生中较为普遍的心理状态。但是,由于大学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的一些因素,许多人在承受学习压力的同时也承受着恋爱与性有关的各类问题的困扰。大学生谈恋爱本是无庸质疑的。但恋爱后随之而来的是思想观念上的排他、波动,因情所困,荒废学业,甚至出现令人心痛的失恋自杀事件等等,让人深思。

3.就业压力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大众化教育必然导致大众化就业,高校毕业生不再是“精英”,就业市场不再是卖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相当数量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仍然选择东部不选择西部,选择城市不选择城镇,选择大型企业不选择中小企业,出现了“宁要都市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等人才结构失衡现象,加上目前有的用人单位“经验准入”门槛过高,对女生的性别歧视依然存在,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学生从大一到大四都不同程度地关注就业,就业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最大因素,抑郁、自卑、自负、焦虑、依赖等负面情绪不断影响着大学毕业生,甚至导致一些极端行为的出现。我们有必要针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与实施进行研究。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将心理健康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到德育工作中去。在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以聘请一些专家学者,开设心理健康方面的选修课、专题知识讲座、报告等,有针对性地帮助部分大学生解决实际存在的困惑与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自己心理发展规律,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传播自我调适和消除心理困扰的方法;通过个案分析,使学生对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与主要表现有所了解,以乐观向上、平和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

2、改革课程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科学,应该成为一种普及教育,把系统全面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懂得现代健康的概念,掌握实现心理

健康的途径和方法,了解心理咨询的知识作为主要内容,同智力教育和品德教育一样作为培养人才素质的必需教育。应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使学生知晓自身情绪,知晓如何疏导负面情绪。应积极开展心理辅导训练,让学生从实践中领会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自体验获得心理健康知识。通过测验、咨询、班团活动、野外训练等,使心理健康教育向学生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知识的传授应与心理教育活动相结合。

3.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及时掌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教育档案主要有学生综合资料、心理测评资料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团队训练等)活动记录等三大部分。信息收集要从新生抓起,在新生入学之际我们可利用各种量表,通过测量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登记备案,并主动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心理指导和咨询,坚持追踪调查。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收集各类信息。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和心理测验法等。其中,访谈法和心理测验法是较常用的方法。现在各类测评工具较多,选择测评工具时,要考虑选择标准化测验并明确测验的目的、功用及适用范围。如对一般人群,现在多采用S C L ― 9 0 量表;对毕业生可采用人才测评(p e r s o n n e lappraisement)和希氏职业气质类型测评;对有人际交往困惑的学生可采用人际情商(emotion quotient)测评等。对信息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要结合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分析其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科学地、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培养建议或辅导策略。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要通过建设具有特色的、高雅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明确价值导向,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打破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式的单一枯燥的大学生活格局.将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要充分发挥校内各类媒体作用,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在就业期来临时,充分利用学校内的广播、计算机网络、校报、板报、橱窗等宣传媒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时代的大学生会面临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何克服和解决在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从转变观念、改善管理、改进教学、拓宽社会活动领域和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等多方面入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协调配合,共同努力,从而持续、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胡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民出版社,2007.

陈灿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J].求索,2004,(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1-098-01

大学生恋爱已经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在青春期,大学生自发的处于恋爱状态是很自然的,但是由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们对恋爱问题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导致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出现很多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影响两个人的感情发展,而且对两个人的心理或多或少的造成伤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会受到很大的冲击。所以,研究大学生恋爱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大学生恋爱中产生的问题

(一)过度的相信真爱而挑剔对方

大学生在恋爱的开始都存在着好奇心,由于没有过恋爱经历,而且很多社会媒体以及电视剧对爱情有错误的价值观引导,使大学生对于爱情都想要对方能够没有任何缺点,对方对自己要一心一意,真心相爱,却很少想到现实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两个人的性格和生长环境的差别也会造成问题的产生。大学生认为真爱没有瑕疵,要充满浪漫、温馨,受不了两个人之间出现任何的问题。

(二)对恋爱的坚持不够坚定、分手率很高

大学生恋爱过度的相信真爱的存在,因此在外界环境影响下,以及随着相处时间的加长,彼此对对方的外貌、习惯、缺点、性格等等问题的无法忍受,就会导致双方产生分手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都处于一个非常脆弱、非常冲动的状态,双方完全不知道爱情的建立需要双方的付出、双方的包容和理解。

(三)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对恋爱没有思想准备,对爱情充满疑惑

大学生恋爱的年龄普遍较低,由于没有经历过社会上的种种困难,加上家里父母对自己的宠爱,很多问题上都喜欢占上风,不喜欢相互避让。大学生对于感情的占有欲望强烈,希望将双方的空间和时间压缩在一起,彼此极度的占有对方的所有。同时恋爱中双方又是很自卑的,不自信的,因为对方对自己的要求很高,所以恋爱中的彼此会更注意去隐藏自己的缺点,对于对方的优点又极度的放大。对于出现问题时候的伤痛和失落都彼此隐藏,容易造成更深的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恋爱问题出现的心理原因

(一)自我认知不足

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喜欢对对方提出很高的要求,但是却忽略了自身存在缺点。大学生对自我的评价往往由于对方对自己的崇拜和信赖而过于高估自己的能力和综合素质。自身比较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却没有注意到自己对自己需要一个准确的定位。随着恋爱时间的加长,彼此会逐渐发现对方的缺点,而且恋爱的价值观也在不断的变化,从彼此的感觉至上,变到朋友之间的相互比较,慢慢的还会考虑对方的经济地位。就这些导致了很多问题,使得大学生缺乏自信。

(二)在爱情和友情之间处理不恰当

大学生对于友情和爱情的区分不清晰。因为爱情和喜欢以及简单的存在好感是不同的,大学时代的男女生非常注重外貌,容易将单纯的的喜欢理解成爱情来了,于是就会突破原有的友情关系而晋升为爱情,但在随后的相处中会发现,单纯的喜欢只是被对方的某些优点而吸引,并没有真正的爱情在里面。

(三)对于结婚的认识不足,对性知识的认知不足

大学生恋爱对于婚姻以及这两方面的认知不足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存在喜欢追捧西方文化以及互联网的现象,对于现实社会结婚和离婚的现象没有正确的认识,对彼此不是很负责任。在上比较开放,受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较深。同时社会和学校教育对这两个方面的关注也不够。

三、大学生恋爱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一)开设有关大学生恋爱观的选修课程

大学里开设的有关大学生恋爱观的选修课程,要着重培养大学生对恋爱的认识,提高大学生对恋爱中自我的认知能力,教会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习、恋爱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面对失恋。课程设计要围绕爱情的价值观来展开,教会学生了解爱情的本质是责任,恋爱前及恋爱后都要为自己、为对方负责,增强大学生的恋爱责任感;同时要在课程中加强大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耐挫能力教育,使大学生能以正确的心态对待恋爱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强对大学生的性生理、性心理等方面的健康教育。

(二)建立大学生恋爱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大学生恋爱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要通过班级心理委员、学生辅导员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情感动向,对于失恋期的大学生,尤其是承受能力较弱的失恋大学生,及时的给予心理咨询;同时大学生恋爱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要定期举办恋爱观讲座、女生恋爱观教育及各种与大学生恋爱相关的学生活动,模拟恋爱情景,传递正确的恋爱价值观。

四、总结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教育不仅需要学校来关注,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正确指导,作为时代骄子的大学生们,要树立正确的恋爱价值观,同时认清自己,这样才能保证一个健康的恋爱心理。

参考文献:

[1]张义泉,当代大学生恋爱的不良心理状态[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6 — 0140 — 02

一、海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

为了更加详细准确的了解海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笔者选取海口市内部分高校进行了解,主要采取自编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线教师、主管领导进行调研。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各个高校都能够积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但是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海南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还任重道远,海南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面临很多挑战。

(一)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从表象上来看,海南各个高校都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相关要求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都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挂靠学生工作部门统一指导工作,而且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设备也较齐全。但是大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立以后并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工作,很多设备、场地等都是摆设,所谓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只是通过一些专业量表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而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工作开展随意性较强,很多工作流于形式,应付领导或上级部门检查,不能真正解决学生实际困惑的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合理

海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大都非专业出身,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简单的定位为预防或排除大学生心理疾病,缺乏发展心理教育的理念,对学生的心理潜能开发没有思考。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主要是心理讲座、心理咨询、心理健康选修课等,这些载体之间没有统一安排相互协调,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教学内容都是教师随意选取,缺乏系统性,教学质量也普遍不高,这就很难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规范化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基本停留在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灌输上,没有针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传授加强心理防御和心理维护的技能和方法,只对学生通过讲座或课堂讲述心理健康理论知识,没能开展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实效性好的心理团体活动。

(三)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目前海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数量不足。与发达国家平均每1000名大学生就有一名专职心理辅导员相比,海南高校每6000名大学生还不到一名专职心理辅导员,所有高校均没有根据1∶3000-5000的师生比配备专职心理健康工作者;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业务水平不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活动,它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其心理品质要好,有着良好地心理素质,心理处于健康状态。目前海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多是兼职或半路出家;队伍不稳定,因为很多心理专职教师不属于教师岗位,在职称评定、待遇、编制等方面缺少必要的激励;普遍尚未建立心理督导队伍和完整的督导工作机制,心理健康教师自身健康情况堪忧。

(四)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不完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全局性工作,涉及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内容,因此必须各学科、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综合环境,才能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海南部分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缺乏全员育人的意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学校其他部门或学院交流学习的机会甚少等,只是孤立地单纯依靠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显然力量不够,各个部门之间缺乏统一部署,最终导致不能有效的整合学校的优势资源,是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孤立出来,不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效果。另外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有效的督导和评估,开展得如何,怎么去评价,怎么去督导,没一个很好的效果评价体系。

二、加强海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高校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者,必须要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更新、变革教育理念,树立新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理念。目前,海南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研究和探索的阶段,没有形成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经过调查和理论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为高校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提供决策参考。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

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依托,为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的建立健全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以各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出发去考虑,比如教育部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状况等都是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的依据。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具体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实际当中去,开展学习心理辅导、生活辅导、生涯辅导等,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维护心理健康的技能和方法的培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建立心理健康防御体系,挖掘大学生潜能,以特殊的方式去发展和表现自己的才能。

(二)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专职工作人员的任务,当然我们提全员参与不是说让所有的教师都像专职工作者一样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是所有的高校教育工作者都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意识,通过他们的言行去影响学生的心理。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效的途径,有利于营造高校整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大学生在学校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当中度过,课堂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好时机。不管是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是其他的专业课程都有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使用,如果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心灵健康的关心,就会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必须让专业课教师参与进来,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整个课堂教学中去。

(三)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校园文化是高校具有的的特定的人文环境和校园风气。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当中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这些校园文化对心理健康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纪校规、校风校训、学生行为规范、师生关系等这些校园精神和制度文化,让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形成具有认同感的心理氛围。活动文化更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很好的平台,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都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目的性,校园文化活动的丰富多样对好奇心较强、个性特点明显的新时期大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将心理健康教育揉合在校园文化活动当中,使学生在乐趣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深化自我认识,改善适应能力,建立心理健康防御机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利用新媒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各类媒体对用户的技术要求越来越低,因此网站、QQ、博客、微信、微博等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利用新媒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虚拟网络使心理问题学生不必担心身份的暴露,可以保证其表达内容的真实性,与面对面的心理咨询来讲,更有利于心理健康问题的排除。新媒体可以将更多的优秀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以某个信息源为中心聚合在一起,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共享,心理问题学生只要通过网络就能接受到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新媒体平台的建立还可以实现朋辈之间的互动交流,心理问题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中提问或求助,在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情况下,跟和自己年龄、生活、经历相似的同学交流,最终达到对心理问题的排解。

(五)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业务素质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决定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高低。海南高校必须组建一支专职队伍为主,专兼职结合的优秀师资队伍,合理制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责、职称、晋升等制度,吸引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的教师,对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进行理论和技能的培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提高心理咨询与辅导技巧,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其次,笔者认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应该对其进行资格认定,只有考核合格取得心理健康教育任职资格证书,才能被聘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持证上岗,尽量避免非专业人员的使用。

(六)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体系

在教育部门的指导下,海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全面开展,但是各个高校开展得效果如何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去评价,导致各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随意,效果不明显。为促使海南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取得成效,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硬件设施配备、经费投入、环境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计划、执行情况以及取得效果等方面进行量化,准确反映其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建立合适的奖惩体系,对各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进行督导。

〔参 考 文 献〕

〔1〕 谢忠明,张恩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书育人,2006,(01).

〔2〕杨忠旺,胡义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模式建构〔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1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和谐校园;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构建和谐校园重要组成部分的必然性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的摇篮,做好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和谐校园,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力量。因此,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应该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大的课题,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完全一致

对高校而言,构建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从根本意义上讲,最基础的目标是造就和谐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就是要使大学生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合理地处理个人与周围一切错综复杂的关系。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原则与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性教育、咨询性教育和良好行为的训练,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地发展。这些教育内容显然与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完全一致。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是学校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主要参与者,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在校进行正常学习、生活、工作的最基本的条件,因此,针对在校大学生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使个体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也能为个体接受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使大学生能更好的参与到和谐校园的建设中来。

      (三)和谐校园提出的时代背景迫切需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大学校园也不可避免受到侵袭,当代大学生作为思维最为敏锐并且最少保守的青年群体,他们在这个深刻变化的形势中,承受的学业、婚恋、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比过去都增加了,极易出现心理发展不和谐的情况,更加迫切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二、构建和谐校园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和谐”之分析

面对教育国际化和国内高等教育改革新的发展形势,大学生往往产生无所适从、烦躁、困惑等情绪,造成各种心理问题。要实现大学校园的和谐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不够适应,面临着一个新的转型。以构建和谐校园的理念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找到“不和谐”的症结,会使我们的认识更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性。以和谐理念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难发现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尚存在许多不和谐方面。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虽然已开展了20年,也取得了很多的经验,但不同地区之间、高校之间发展很不和谐。从全国范围看,东部快于西部,沿海快于内地,大中城市、沿海开放地区的高校重视程度高,普及面广;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偏远省份的学校工作比较薄弱。即使在同一地区,也由于缺乏统一规划,资源配置不均等因素导致各校的发展失衡且没有应有的地位和时间保障。有的地区甚至至今仍有学校未开展这项活动。还有高校之间机构设置、经费投入及工作开展不和谐。有的高校没有建立心理咨询专门机构,没有专门办公场所。有的高校没有经费投入或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有的高校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和心理疾病预防、危机干预机制,但还有不少学校尚在起步阶段甚至还没有起步。从课堂教育上看,尽管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必修课和选修课,但仍有一些高校没有开设任何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只举办了一些讲座,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和覆盖面。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与实效的不和谐

      心理健康教育在诸多高校的计划中,往往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但事实上却都是形式上的存在。现实中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办法不多。从业者科学化水平不高,缺乏规范管理。心理科学的评估技术的应用不足,滥用不规范的量表,忽视测试信度和效度,仅凭测试结论来推定学生的心理,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从业者的培训与监核尚未正规化,尽管国内高校多数设有心理咨询机构,但从事心理咨询(治疗)与心理辅导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以兼职居多或半路出家,其中大部分是经过短期培训后上岗的,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在机制、经费与人员储备上没有根本保障。各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师地位低,任务重,压力大,没有时间深入学生,更没有精力展开理论研究,又因为心理健康教育部门隶属关系不明确,一般挂靠在学生处、德育室、校医务室、心理教育科研部门,甚至有多个部门齐插手或都不过问的情况,故直接导致无人监督、无人管理。而受过心理专业训练的人员因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加之职称不明确,工作报酬低,硬软件设施短缺,使得有限的师资流失严重。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客体的不和谐

按照教育学的一般规律,教育主客体之间关系融洽,双向交流与沟通,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但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老师高高在上,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所以有相当多的高校虽然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和研究,建立了大学生心理档案,但由于忽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最终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与时展的不和谐

至今还没形成适合中国大学生特点的理论基础,且定位不清,主要是还没有搞清楚它与其他心理学教学、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异同,常常把它们割裂或等同起来。因此,其理论研究大大滞后于实践操作,不能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指引。

   (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要求与实际认识的不和谐

      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从心理咨询活动开始的,是从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人手的,所以存在一些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缺乏全面了解的现象。其中有不少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仍放在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上,忽视了对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特别是在学生出现了严重行为问题时就更容易强化这种看法。这种做法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同时还给学生留下了凡是“心理咨询的人都有心理疾病”的错误印象,使一些大学生在出现心理困惑时不敢及时咨询,原本可以通过咨询消除的心理不适却发展成为心理障碍,甚至出现更为严重的心理危机而走上绝路。如果仅仅局限于对已经出现的问题进行咨询,那样只能处在被动的地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取向应当立足于主动教育方式,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少数学生前来求助。

三、构建和谐校园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

      如何在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当中更好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本文拟对于今后如何更好地开展工作,谈点想法和建议。

(一)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是保证大学生德育效果的重要条件

这样做的好处,首先是在时空上有了保证,其次使教师、学生双方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得到了加强,再次保证了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大学生的基础和专业课程多,学习压力大,尽管如此,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实践证明是利大于弊。课堂教学应强调针对性与实效性,如要考虑对新生专业思想的稳定,增强他们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等。当然,各院系的情况不同,需求也有差异,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特色、效果好就可以,譬如有计划地安排专题课、利用周末开设选修课等,都不失为好的途径。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应该体现灵活性、亲和性、指导性、纠缺性,使学生感到实惠。

(二)应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现在的大学生都知道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行为方式对于自身的重要性,渴望得到这方面的知识和锻炼的机会,“大学生心理协会”积极作用的发挥,正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这方面的需求。在“大学生心理协会”组织的各种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强化,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展示,适应环境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团学组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大有可为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很多相关活动都是通过各级团组织、学生会和班委、团支部等团队的方式开展起来并产生效果的。譬如河南大学团委长期坚持的周末文化广场活动、一些学院团委组织的以身心健康教育为主旨的专题活动和以班级为单位的系列讲座等。

       (四)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从过去的工作中可以看出,哪个单位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好,一定是该单位的领导对此项工作认识到位、重视程度高、支持力度大。康定师专基础教育系、政法系、经济管理系、藏文系等都有这方面的实践和丰富经验。

       (五)抓好人员培训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一批懂心理、会教育的人。不少综合性大学都有相应的心理学专业,那里有把握着深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老中青专家;另外在医学心理学方面也有相应的师资和经验积累,这些都是当今大学得天独厚的条件。建议有关领导和职能部门利用好这些条件,通过系统的培训,使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干部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更加有效地开展工作。可以认为,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好比一条腿走路,掌握了心理学的方法,就能使我们的工作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平衡状态。另外,如果有可能,应考虑在广大教师中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工作,因为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教师的个人问题,也不仅反映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状况,它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我们的“教书育人”工作的进程和效率。

我们相信,有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决议作指导,有各高校党政的坚强领导,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有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和谐校园中重要性认识的提高,我们的路会更宽,前景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周青利.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高校和谐人际环境[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

       [2]吴艳东,王体正.和谐校园构建下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

       [3]李文玉.新时期我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经济师,2003,(2).

       [4]袁贵仁.提高认识狠抓落实,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9).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目标取向 心理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040-02

为适应社会的需求,当代大学生除了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以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只有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再优化,才能实现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最终目的。

一、对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过于单一、孤立

目前大多数高校还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彻底纳入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培养工作当中,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还仅仅停留在心理辅导机构与心理咨询机构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架构上,现阶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教育方法过于单一和孤立。[1]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取向的偏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其实是对高校大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而在实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心仍旧是那些心理出现各种问题的学生,定位仍然是病态心理学。而这种目标取向上的偏离不但不利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治疗,也会影响到对高校多数大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要想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优化,还要纠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偏离取向,让目标有更加准确的定位。

(三)过分依赖心理学理论而缺乏可操作性

当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一切从心理学理论出发,片面强调心理学抽象理论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途径探索的倾向。从宏观角度来讲,心理学理论是必需的,但是脱离了实践心理学理论就很难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保证心理学理论与实践能够相结合。结合过程中最重要的细节问题是如何实现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使他们将心理学理论应用到实践过程中。除此之外,如何使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在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作用下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也是重要的细节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心应放在对这些细节问题的处理和思考上。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于流于形式,主要体现在队伍专业性不够。有些学校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建立相应的机构,但这些机构的人才队伍多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或者其他教育人员来担任,人员队伍的专业性远远不够。除此之外,没有足够的经费保障,也没有专业性强的专职人员作为保障,最终难以完全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真正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于流于形式。[3]另外,还有的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过于形式,僵硬地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德育混为一谈,把大学生的个体心理疾病认为是思想错误或者品质恶劣,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将会阻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优化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心理咨询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渠道作用

为了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优化,就要从课堂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及心理咨询等主渠道出发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战场,在实际教学工作当中要不断地进行教育管理规范工作,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课程设置更加合理。另外,还要实现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教育课程体系。其次,为了营造适合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和谐氛围,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一定要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力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诸如报纸、海报、广播或者网络等传播媒介,以及各种类型的活动表演、心理讲座或者知识竞赛来开展。[4]所以,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不能仅限一种形式。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离不开对心理教育指导、心理咨询等工作的推动,这样可以实现大学生能够及时地与心理咨询教师实现沟通和交流,从而解决他们存在的心理困惑。

(二)积极消除大学生的心理差距,使其能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从而顺利成才

作为新时代的领军人物,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所以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正视现实,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从而顺利成长、全面发展。高校要努力消除大学生的心理差距,让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去改造环境,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首先,大学生要保持良好的心境以及乐观的情绪。大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通过乐观的情绪和积极的行动去消除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这样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全面发展。其次,要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知识的海洋无边无际,大学生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通过不断地积累新知识获得多方面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再次,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源于对自己有客观和正确的认识,能够在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中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再完善。通过不断地提高自我认识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能使自己的人格不断完善。最后,大学生要乐于交往,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更乐于与人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他们能够以宽容、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谐相处,能够与他人同心协力、共同处事。

(三)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问题,通过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等教育手段,有效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人生观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高是我国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表现最为突出的心理问题有择业问题、学习问题、情感问题以及人际交往问题。所以只有处理好这些心理问题才能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的发展。高校在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问题时,要通过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以及心理健康方法创新等教育手段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康观。在实施各种教育手段时还要保证能够真正地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作用,积极地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5]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力度,努力创建一支专业互补、专兼结合的工作队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英的不断输出还有赖于相关业务指导和培训,只有通过不断地再学习和再培训才能增加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以及心理危机干预能力。[6]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系统化

高校只有保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化实施才能为社会输出更多高素质人才。要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着手。首先,实现对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渠道的整合和完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消除学生对于心理咨询辅导认识上的误区,需要建构起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咨询时促发展、在发展时借助咨询。除此之外在心理课程教育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基点,从不同年级存在心理困惑的差异性考虑心理课程的设置。

其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深入地渗透到学生素质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不能脱离素质教育这根主心骨,但又不能孤立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将它渗透到学生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中,这样才能保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权始终由教师来掌握。

科技进步带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的同时也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同样如此。当代大学生不仅担当着时代的使命,也肩负着国家的未来,在保证基本的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之外,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新时代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一个新要求。为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需要优化和完善,以保证在教育工作中能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忠旺,胡义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模式建构[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4,(5):145-146.

[2] 李志国,宋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体-载体双赢”模式探讨[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5):15-16.

[3] 葛宝岳,宋英.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4):25-27.

[4] 葛媛媛.高校学生工作对心理咨询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2,(5).

[5] 吴晓艳.关于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维立体模式的思考[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3):33-3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006-02

当今社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际关系愈趋复杂,竞争日益加剧,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和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导致不少大学生产生心理困顿、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着自身的成长,更关系到国家人才的培养。但是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却不容乐观,从“马加爵事件”到“药家鑫事件”再到“林森浩投毒事件”等一系列大学生群体中发生的惨痛案例令人心痛,在我们深感惋惜的同时更要反思事件发生背后的深刻原因。大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休学、退学、自杀和凶杀等恶性事件越来越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讨论焦点,并引起广泛关注。但是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何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拓展,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着教育者重视程度不够、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心理健康方面的社团活动欠缺等主要问题。

1、教育者重视程度不够

当今的高等教育,智育和就业率被抬到无限高的地位,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却未能引起高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足够重视,被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由于教育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界定存在争论,观点不一致,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不少老师和学生不能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有时甚至简单地认为他们不正常、心理有问题、存在人格缺陷等。[1]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规律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高校课程体系设置、师资力量建设、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不够。因为缺乏高校系统的心理辅导,一些学生长期积压的心理问题得不到调适、宣泄和释放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更有甚者走上了歧途和不归路。

2、课程体系不完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各类高校各类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但是部分高校并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整体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有些高校通过开办讲座或选修课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心理健康知识不够系统、全面,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尽管有些高校把该课程纳入了教学体系,但是由于选用的教材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常常变成了传授心理学知识的课程,而且教学缺乏活动性、互动性和实践性,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比较单一,致使课程教育流于形式。

3、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已不能适应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更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教育需求。经调查发现,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群体主要有以下几类:思想政治辅导员、心理咨询工作者、医务人员、机关工作人员等。一些高校虽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严重不足,而兼职教师由辅导员和班主任担任。这支工作队伍中很多人没有系统地学过心理学知识,不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不清楚心理咨询应遵循的原则和应具备的方法技巧。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规范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的工作,要求从业人员具有系统的心理学知识结构、娴熟的心理咨询技能、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丰富的人生经验。由此可见,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难以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高校社团缺少相关活动

大学生社团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我国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大学生社团作为高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因为其专业的交叉性、活动的实践性、组织的社会性而具有实践和教育的功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学生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形成的各种社团组织,有利于大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促进其全面发展。但是从高校社团的类型上看,涉及学生兴趣爱好的社团较多,而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方面的社团数量较少,甚至没有,没能把社团活动变成大学生心理成熟、人格完善上的重要平台。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人才质量培养的重要问题,针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各类问题,笔者尝试着提出以下几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1、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应该认识到,大学生正处于少年向成人转变的心理断乳期,一方面失去他律,另一方面自律又尚未充分形成,种种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势必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所有大学生应该享有的基本权益,要进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应建立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工作体系,校级成立由专职人员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中心,院系级成立由辅导员、专业教师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班级有寝室长或班干部同学担任的心理委员,建立心理危机动态预警库,对重点人群持续关注,及时化解危机。

2、设置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应切实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教学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明确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的使用教材、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并给予相应的考核和学分,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编写具有自身特色和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专用教材,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2]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可灵活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讨论、小组活动、团体辅导等多种方式,不仅传授给学生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与技巧、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此外,由于心理健康涉及的问题较为隐私和敏感,不少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问题与苦恼告诉老师,因此,高校可以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教学平台,通过开办相关论坛、网上心理测试、在线咨询与辅导等提高网络心理教育的效果。

3、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教师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高校应建立一支由专业教师为骨干、专职兼职相结合、专业发展背景互补、人员相对稳定、综合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对于专业教师,要坚持专而精的原则,配备一定数量的、教学经验丰富的心理学专业教师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3]对于兼职人员,如辅导员、班主任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干部,要经常采取集中培训和进修的方式不断扩展他们的的心理学知识、提高心理咨询方面的技能,鼓励他们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在注重提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队伍的教学技巧和业务素质之外,还要加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为教师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状况。只要教师队伍具有积极的心态、良好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才能对学生起到激励、熏陶和榜样示范的作用。

4、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社团活动

大学生心理健康社团是由对心理学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愿组成,共同开展心理活动的心理组织,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一种有效形式。大学生心理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阵地,是学生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发挥着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大学生心理健康社团面向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大学生提供施展才华、弘扬个性、缓解压力的舞台,同时也让大学生感受到爱的关怀与美的熏陶。这种以活动为载体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指向,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与情感体验,改变了谈话、授课的刻板模式,更为大学生接纳和喜欢。通过开设心理辅导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心理健康剧演出、心理健康游戏等方式,给予学生及时的心理辅导。同时,这些活动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完善他们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蒋 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