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提升文学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提升文学素养范文1
博客文学作为一种依附于网络的文学形式,自出现开始就饱受争议,博客文学的很多性质是偏离了传统的,由于网络共享化和博客本身的自由度,博主们在进行博客创作的时候往往没有传统文学在创作之中的诸多顾虑,而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在文章中经常能够出现一些传统文学中很少出现的,来自于社会各阶层人士的不同观点,可以说,博主们在进行博客创作的时候,无论是何种题材、何种内容,都是融入进了很大的真情实感的,这样背景下博主写出的博客往往带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真实感很强,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这是传统文学所无法拥有的独特魅力。但是,也正是由于博客具有很强的自由度和随意性,也导致博客在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说很多博主在进行博客创作的时候,只是单纯的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将一些十分隐私的话题用的方式谈论出来,发表出来,产生不好的影响。或者是在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评论的主观性十分强,不能正确的进行评论,误导读者的思想观念。
二、博客对于读者文学素养的提升
在我国的众多网民中,约有半数网民在互联网上拥有自己的博客,并且会关注一些知名博主的博客,不断在博客上表达自己思想的同时,也不断地对一些草根知名博主和作家的博文进行关注和阅读,吸收来自不同人物的不同观点。可以说,在当今这个网络十分发达,信息全球化的社会,博客上面的观点和文学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引导一个时期文学特点的走向。在电子化时代的今天,人们对阅读的兴趣已经大不如前,手机、电脑等网络设备对人的吸引力远比书本对人们的吸引力更大,所以,现在的社会普遍存在着文学素养缺失的现象,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博客的兴起可以说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十分可行的方案。人们逐渐远离纸质书籍,那么,就可以通过博客文学,将文学知识潜移默化的传递进读者的心中,现如今很多知名作家都开通了博客,经常会在博客中发表一些十分有趣的文学作品,读者可以通过对这些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和体会,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和文学素养。值得一提的是,博客文学对读者的文学批评能力的培养是很有效果的。在博客文学出现之前,很多读者在阅读完一部文学作品之后往往没有很深的感悟,看完就过去了,很少会对看过的作品进行总结和评论,导致在文学上的好坏之分不明确。而博客上的很多知名博主就会经常对一些文学作品进行评论,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读者的兴趣,让读者逐渐树立起对文学作品的评判意识,提升文学素养。
三、博客文学对文学的引导
在博客上,博主可以自由地在自己的小天地中进行文字记录,无论是一天发生的事情,对社会的感悟,和观看完一场电影之后的心情评价,都可以写进博客之中,还可以配上精美的图片或者是音乐,对博主发表文章的主题没有任何的限制,博主想记录什么,就可以记录什么,想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具有很大的言论自由权。这样的文学创作形式,在习惯了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学模式中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效应,越来越多的作者在博客中进行自由的创作。不受传统规矩限制的作者们能够在博客中更加强烈的发扬个人风格,表达内心的情感与感受,写出的文章也更加的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可以说,博客的出现,给中国文学界注入了一股十分生动的新力量,使文学焕发着勃勃生机。并且,由于这些博主本身都是在社会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明星名人,很容易发挥榜样作用,将读者的积极性带动起来,从而让有写作潜力的人受到名人博客的影响,能够更加积极的效仿榜样进行文学创作。现如今博客文学大行其道,许多草根作者凭借着自己的写作天赋与独到评论成为了博客上受人拥戴的博主,不仅影响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其本身对文学的影响力量也是无穷的。可以说,随着博客的出现,文学越来越向着平民化的方向发展,也让更多的人接触到文学,文学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也获得了更大的力量。
四、结语
提升文学素养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学教育;文学素养
文学依托语言文字存在,将客观的现实艺术反映出来,一般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形式,儿童文学中以儿童诗、童话、寓言为主,以不同的艺术形式(体裁)表现作者的内心情感。文学是语文的升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文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文学素养、创造力及优良品行。由此,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文学教育非常重要,教育应该将语文教学作为工具,重视文学教育,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一、激发儿童情趣,激活文学学习兴趣
以生为本理念下,为把握文学作品的美学特质,提升文学教育价值,有必要把握儿童情趣,凸显文学教学魅力,激活文学学习兴趣。儿童情趣即为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的语言、行为与小学生思想、情感相契合的艺术内容。教师要善于激发儿童情趣,提升文学教育质量。1.激发儿童审美情趣语言、神态、动作与心理描写能体现出儿童情趣。《小木偶的故事》中,语言、动作描写都极具儿童化。《神笔马良》中,围绕马良手中的神笔展开故事描述,故事生动有趣,学生身临其境。想象、夸张、拟人化等方法,也能表现出儿童情趣。《女娲补天》运用了想象的手法,《蟋蟀的住宅》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出了童趣。基于儿童视角,以故事为依托,通过多种表现方法,培养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激活儿童的审美情趣。2.引导品味文学内涵围绕儿童情趣,科学预设教学方案,激发童真童趣,引导品味文学内涵,引导学生读出情趣。如读《山城的雾》,把握撒、罩住、哒哒、翻卷等精妙词汇,在昂扬的激情朗读中,体味诗歌情感,引导体会情趣。生动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情趣的课堂,也应该是以生为本的课堂。抓住文学作品的特色,比如想象、夸张、拟人等,引导学生交流、表达。如《渔夫的故事》,学生运用语言、身体动作和神态表演等,惟妙惟肖地呈现出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把握住了人物形象。通过读、讲的方式,品味字词及文本内涵,以此感悟字里行间中的惟妙惟肖,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改善教学方法,优化文学教学质量
教学应该是艺术性与方法性的完美结合,通过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感悟与体验。文学作品插图美轮美奂、情节变化多样、人物特色明显,为提升文学教育价值,有必要改善教学方法,激活课堂。1.情境教学法基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创设生活情境,能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促进产生共鸣。如《南辕北辙》教学时,可以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模拟生活中目的地在南边,而朝北边走的情况,引导分析故事的结果。或借助图片和音乐营造美妙、轻松的学习氛围。如《七颗钻石》教学时,教师播放轻快而紧凑的音乐,配合多媒体设备,呈现出故事情节不断发展过程中水罐的变化情况。奇妙的图片变化吸引了学生,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2.朗读教学法文学作品教学,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配合抒情的音乐、生动的画面,引导学生感悟字词的优美和浓厚的情感。如《燕子》教学时,教师借助图片和音乐营造朗读氛围,引导学生画出优美的词句:“微风吹拂着千万条……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燕子斜着身子……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并选取其中的字词,说说好在哪里。朗诵可以采取齐读、范读、领读、分角色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抓住人物情感,揣摩作者心理和文本内涵。3.表演教学法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爱表演,爱游戏,喜爱具有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教师可以借助表演法,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故事表演出来,再增加些自己的理解和创造,以此在模拟中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如《小木偶的故事》《渔夫的故事》等,都可以引入表演法。
三、多元解读作品,提升文学教育价值
多元解读,即为不拘泥于固有的形式与成人化的思考方式,给学生预留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解读文学作品内涵的教育方式。文学作品的空白性与不确定性,为阅读再创造奠定了基础。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理解文本一般从故事情节本身出发,很难深刻领悟到内在的主旨。教师需要增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避免单一的文学作品解读,通过科学组织与引导,鼓励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多角度思考、质疑,创造性思考,对文学作品进行多元化、个性化解读。如《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时,教师应预留给学生自主分析和判断的机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文本中蕴含的思想进行个性化分析与判断。有的学生认为小柳树带来了美丽、阴凉,值得称颂,有的学生认为小枣树为人们提供了香甜可口的食物,这才值得表扬,不应该华而不实。“谁更应该被表扬”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独特思维,对文本主旨进行拓展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还可以对文本内涵进行质疑、想象,如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多元解读作品,有助于提升其文学教育价值。
四、鼓励课外阅读,增加文学积累沉淀
有必要鼓励学生课外阅读,通过增加文学知识储备,在积累和沉淀中,领悟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形成良好语感。教师要保障学生具备足够的课外阅读时间,还应组织学生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通过计划制定和及时检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精选读物方面,教师可以推荐,如《爱心树》《吹牛大王历险记》《窗边的小豆豆》等。在不同阶段,需要为学生规定一定的阅读量,每一学段的阅读量应该逐渐上升。基于阅读量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科学制定每周、每月阅读计划,教师定期检查,组织学生在班级读书会上分享交流。对于文学课外阅读,教师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鼓励学生之间互相推荐,培养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并要求学生书写推荐语,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或鼓励学生书写并交流读书笔记、读后感,将精美词句摘抄下来,表述阅读感受,之后分享阅读心得,要求中高年级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写下心得体会,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中相互了解,提升写作能力。还可以通过班级读书会,对某本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赏析,如《窗边的小豆豆》,在赏析中感悟内涵,体验快乐。总之,文学的学习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人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文学教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现良好审美教育的关键举措,也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的最佳途径。小学语文教学有必要依托课内外教学内容,通过优化教学策略与方法,师生共同学习、品味、感悟文学作品,在践行以生为本,满足学生天性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淑红.试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J].中华少年,2016(29):56-57.
提升文学素养范文3
(一)研究背景
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文学素养的培养在语文课程中的价值越来越受到肯定与青睐。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不仅有助于语文学科的建设,更有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理念之一。
“文学”素养,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素养”一词中的“素”在《辞海》上的解释是有“向来”之意,故“素养”一般指平时的修养和训练,是人们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有很多人认为文学素养只对应那些从事文学创作、文学科研的人,但随着教育的改革,文学素养已经深入到教育,包括基础教育的语文课程之中。本课题所探讨的学生文学素养指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特别是在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中所获得的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性的素养。
如何实施文学教育,使之超越单一的语文工具论,培养学生基于人的终身需要以及和谐发展所必备的文学素养,是语文教师一直在关注和积极解决的教学问题。然而这个问题在内地新疆班学生的语文教学中还是一个全新的问题。首先,内地新疆班学生相较于内地本地学生而言,语文基础不够扎实,所以学生们更多地着眼于如何学好语文本体知识,如何解决阅读和写作的具体问题,老师在课堂上很多时候也关注学生的工具性操练,完成阅读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高考语文成绩,所以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同类的本地学生相比显得贫瘠。其次,在现今的大数据时代下,现阶段的内地新疆班高中学生又有新的特征,他们普遍比原来的内地民族班学生具有更宽广的视野,更求知的心态,学生具备文学素养提升的可能性,也有这种迫切的需求。第三,内地新疆班学生的语文水平有着较大的两极分化,怎样符合每一种学生对于提升文学素养的期待也是一个新的问题。
(二)研究意义
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1]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可见,文学素养的提高和学生语文学习的习得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其次,文学从古至今一直是最重要的艺术类型之一,在文质兼美的文章中涉猎,从中挖掘美,引导学生鉴赏美,使他们受到美的感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思想上的体悟。
第三,在针对内地新疆班学生的德育教育上,爱国情怀、民族团结、公民道德这几方面一直是基础点和关键点。其实,德育教育并非只有说教和文件解读,文学也会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文学素养的提升需要学生大量的阅读,多方面、多角度的涉猎。在文化比较、文学鉴赏方面的落实中,学生可以达成对中华文明和学生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认知,感受祖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这无疑是实现德育目标的一条有效路径。
第四,文学的功能是作用于人的灵魂的,文学阅读影响着青少年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文学素养的提升不仅仅作用于内地新疆班学生的高中学习,对其整体的生涯发展也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影响。在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关于开展满足中学民族班学生文化需求的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对民族班学生的教育既要能满足他们课内课外需求,更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2]
(三)研究概况
本课题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新疆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120份,涉及三个年级的学生,回收有效问卷101份,有效回收率为84.2%。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学生概况,学生对自身文学素养的认识,对提升文学素养的需求度,提升文学素养的主要途径,对阅读文学经典作品的态度,对学校课堂课程设置的想法等六个方面共23题。在对文学素养的自身认识方面,问卷主要涉及学生对“文学素养”概念的理解,学生对自我现阶段文学素养的满意度,是否喜欢阅读,是否有计划地进行阅读等方面的信息;在提升文学素养的需求度和现阶段主要途径方面,问卷主要考察学生对提升文学素养有着怎样的需求,需求的迫切度是否高,作为新疆班学生在内地生活学习时在文学素养的培养方面有着怎样的便利和局限等问题;在对阅读文学经典作品的态度方面,主要考察现阶段的内地新疆班学生对于经典作品的定义,阅读经典作品的频率,阅读经典作品的感受等等;在对学校课堂课程设置的想法方面,主要考察学生对于现阶段语文课程中是否有文学素养的渗透,对于文学素养培养的满意度的调查,并从学生处收集关于校内有关课程设置的合理度以及对在校内提升文学素养的可能性等信息。
二、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文学素养的现状及特点
(一)内地新疆班学生在文学素养方面的提升空间大
内地新疆高中班的招生条件明确规定:“学生须品学兼优,汉语文成绩须达到良好以上。”[3] ?P者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群体中每人每年平均阅读约24本书,阅读量大的学生可达每年约100本,90%以上的同学都希望在高中阶段增长阅读量,提升自我的文学素养。同时,以上海交大附中为代表的内地办班学校优质的图书馆资源,方便的网络图书馆资源也提供了学生阅读的便利条件,使得学生在提升文学素养上有较大的空间和发展性。
同时,随着近两年来学生语文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很多内地办班学校开始在语文学科学制上进行改革,以上海交大附中为例,从原来的预科、高一、高二、高三的四年分布模式改为高一、高二、高三、高三的四年分布模式,提升了教学难度,拓宽了教学广度,每学期都选拔学有余力的新疆班学生进入本地学生班级入读,以提升学生的见识和素养。如今在校的新疆班学生在经过过渡期之后已完全适应这种教学模式,语文成绩比起前几届的新疆高中班有了飞跃,这也使得提升现阶段学生的文学素养变得更可行。
(二)学生文学积累情况较弱
据调查统计,上海交大附中新疆班的学生阅读量约为每人每年24本,看似比较乐观,但仔细分析之后,发现学生阅读的多是《读者》《青年文摘》《故事会》这类周刊、月刊的休闲读物,或者流行小说,这类书籍作品显然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营养和价值。而大量文史哲经典则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对所看书籍仅仅停留在了解故事梗概、人物情感等浅层方面,离真正的欣赏作品差得很远。调查还发现,学生在阅读时几乎没有做标注的习惯,更不用提阅读之后的读书笔记的撰写。阅读时圈划和阅读后做读书笔记既是消化书本知识的有效手段,又可以积累有用的材料,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养成阅读中和阅读后的好习惯才能真正对一个人的文学素养的提升带来深刻影响。
(三)学生文学素养两级分化严重
首先,在本体的语文成绩上,学生之间就存在相当严重的两极分化。优秀的学生可以直接插入交大附中本地学生班级并且成绩在平行班中名列前茅,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却连最基本的课文都存在看不懂的情况,每次考试的分数也停留在比平均分低近30分的水平。
其次,在文学类作业的完成度上,也是差异明显。诸如课前的文学作品介绍,每周的好文摘抄等口头和书面作业,有的同学演讲滔滔不绝,介绍给大家的书籍纵观文史哲,并能从容谈出自己的体会和深度见解,每周的好文摘抄上也总能看到令人欣喜的表现。而有的同学介绍的书籍还停留在休闲读物或是童话上,两者的差距甚是明显。
再次,在阅读量上,阅读量多的同学是阅读贫瘠同学的30倍之多。可见在新疆内地高中班学生群体中文学素养的两极分化非常严重。
(四)学生对流行文学关注度高
在调查中,学生阅读的主要方式是纸质阅读,但随着手机的普遍应用和Kindle等阅读器的横空出世,网络阅读的方式也渐趋成为学生的主要阅读方式之一。但须注意的是,学生在网络阅读上主要关注流行文化,网络言情小说、玄怪小说等新型文学载体,相反地,学生越来越不愿意阅读中外经典作品。同时令人唏嘘的是,调查中只有20%的学生会关注到本民族的经典文学作品,相当多的学生对于自己民族的文学作品和文化趋势显得并不感兴趣。
(五)阅读层次浅,实用性、功利性目的强
调查显示,学生阅读量排名第一的是小说类读物,因为浅显易懂,轻松易读。第二的就是和平时学习有关的各类教辅书籍,类似各种真题集、试题精编、古文讲解、作文高参等,同时,成功学,怎样成功这类的励志型书籍也排列于学生的阅读量的前位,这反映出学生的阅读带有很强的实用性和一定的功利性,而不是为了欣赏去阅读。
三、现阶段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文学素养提升策略
在明晰了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现阶段文学素养的现状之后,更为重要的是根据现状找到具体的提升策略。笔者任教新疆班多年,进行了文学素养提升方法的实践,并根据实践提出“三层金字塔”提升模式(即广泛阅读、分层引导、实践锻炼)(见下图),希望对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实践锻炼
分层引导
广泛阅读]
(一)广泛阅读,为提升文学素养打下深厚基础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认为: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文学教育是审美教育,审美的教育要通过体验来完成。文学教育的目的要使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初步具有文学欣赏能力。使学生经受文学形象的感受和构建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才是最关键的文学教育目标。
要实现文学教育的目标,则首先要让学生“读”。文学作品的意?N要在“读”中去感受,一个人的文学素养和他读过的文学作品多少、读过哪类作品有关。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就谈不上质量。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可以使学生揣摩文辞,领悟作品的神形之美。能体验情感意境,感受美的熏陶,陶冶性情,净化灵魂,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下坚实的基础。
1.作品推荐
学生由于年龄和生理的限制,往往不能选择合适的阅读对象,新疆班学生更有这方面的困扰,而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笔者尝试在教学中发挥“导读”的作用。首先,针对课本中出现的经典作品,文史哲大家,笔者会根据自己对作品和作家的理解,讲解作品的长处,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较清晰的概念和基本的理解,从而产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果。 其次,每周会为新疆班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层次的作品,作品涉及多个国家,涉及各种体裁。
2.开设阅读欣赏课
现在的学生被快节奏的生活和重负担的考试测验所绑架,他们习惯于走马观花,习惯于不求甚解,所以,我们有必要做出语文课堂上的改革。笔者在传统的一周5节至6节的课程中抽出1―2节作为阅读欣赏课,设置语文主题阅读,学生通过欣赏、分享、诵读、比较、模仿等方式,深入解读文学作品。
3.注重读书笔记,养成阅读好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传统的、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笔者不仅在不同时期引导学生写读后感、模仿场面描写、引用经典句子等,每周、每月也会布置相应的阅读笔记作业,并在批改后在阅读欣赏课上与学生交流体会。只有这种读写结合的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
(二)分层引导,培养文学审美思维
文学审美思维是指主体在听、说、读、写活动中与言语同步展开的审美思维活动和思维能力,它包括对文本对象、情境等的辨识、判断、感知、领悟,思路的确定与调整等等。审美思维相当于学生的文学智商,良好审美思维的培养,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提高文学素养。但由于在调查中已发现学生在文学素养方面的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并且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提升需求,所以针对学生进行分层引导,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1.针对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培养文学审美思维,前提是需要学生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正确的阅读方法,能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及表达方式的运用。然而,对于一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同学而言,离这个“前提”的要求本身就有一定距离。针对这些学生,教师需要有意识地进行方法的指导。同时,针对这些学生,在推荐文学作品时也需要推荐一些趣味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读本,在培养阅读兴趣的过程中增大他们的阅读量。
2.针对基础一般的学生
教师要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化为解疑咨询指导,慢慢培养这些学生从被动阅读到主动阅读的习惯,积极创造最佳条件,促使学生达到他所能及的最佳状态,帮助个体发现与真正的自我更协调的学习内容和方法,营造促进学习成长的氛围。在指导学生时,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完成认真阅读,享受阅读的快乐之后,注重让学生思考,向心灵深处寻找与文学作品共鸣的点。我们向学生推荐作品时,也要注意作品的经典性和代表性。
3.针对基础较为良好的学生
需要注意提升这些学生体验情感意境,感受文学美的熏陶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对意境进行分析,感受作家所创造的这种美的意境,可以使学生受到作家感情的感染,得到一种难以言传的艺术享受。在推荐文学作品方面,则着力推荐较有深度的读本,并以大文化的视野作为引导的方向,鼓励他们与老师分享他们阅读后的感受与观点,或是让他们将所思所想写成读书笔记,尝试投稿。
(三)加强实践锻炼,提高文学素养
1.开设周末特色实践班
为提高新疆内地高中班学生的生活丰富性,也为了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我们在周末特别为他们开设了课本剧、演讲、朗诵等文学素养类特色课程,邀请专业讲师为学生授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在周末时光中可以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加以选择,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2.鼓励学生撰写社会科学、文学类课题
上海交大附中鼓励在校学生进行课题的申报和撰写,针对这一优势资源,我们鼓励新疆班的学生多从社会科学方向出发,从文学作品出发,进行文学课题的研究,在课题研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求达到自我的提升。
3.开展习作展示和优秀文集汇编工作
学生习作后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交流、相互评改、相互鞭策,培养学生成功欲,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真正体现出“学为所用”的价值观。同时汇编学生的优秀作品,将学生习作编成报纸、文集,向各类能发表学生作品的报刊社投稿。作品展示活动能进一步激发学生习作兴趣与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可以在生活语言环境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培养审美情趣,形成和发展文学素质。
提升文学素养范文4
关键词: 农村语文教学 语文素养 语文学习氛围
作为工具学科、基础学科,语文教学历来就很受重视,从小学到中学,只要是上课的时间,几乎天天都要上语文课,可以这么说,语文教学是学校所开的课程中课时最多的学科之一。特别是近几年来中高考考试制度的进一步改革,语文科在中高考考试中的比重有所加大,有的地区甚至直接提高语文科的总分值,这对今后语文学科的教学特别是农村学校,不能不说是一种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尽管中小学语文教学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最多的,但语文科的教学成效与之却不成正比,语文考试结果更是不尽如人意。学生学完十几年的语文,到头来充其量只是认识了一些常用字,阅读能力、作文能力饱受批评,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甚至连最基本的一些应用文体都不会,更不用说写文章,这不能不说是应试教育的一大失败。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和个别现象,尤其在农村基层学校更突出,让关心和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士颇困惑和不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象呢?笔者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和自己多年的摸索,就农村语文教育教学的问题和提高农村语文教学质量的方法谈谈看法。
一、农村教育教学现状和语文教学质量低下的根源。
与城市教学相比,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基础薄弱,起点低,投入少,各种教学设备落后、单一,配备严重不齐,如实验室、实验器材、图书馆的图书册数、阅览室等,在农村很多时候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与此相对应的师资水平和学生水平相对不高,很多一线乡村老师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样,只要是学生学习成绩稍优秀、能力较强、家里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家长都会选择把孩子送到较好的中小学或者去城里就学,所有这些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每况愈下,各学科的教学严重失衡。可以这么说,城乡教育教学的不均衡和优秀生员的大量外流,是导致农村语文教育教学质量低下的最主要的因素,此其一。
其二,落后的教育思想观念和因循守旧的教学方式方法,是直接导致农村语文教学质量低下的另一个主要因素。近十几年来,中小学语文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批评下,进行了几次大的教学改革,从教材的编写、课程标准的制订和修改、教学思想观念的更新到教学方式方法的培训等,其改革的呼声不可谓不高,力度不可谓不大,然而很多学校的老师,虽然接受了思想观念的学习,但在应试教育的考试指挥棒的指引下,唯升学率是从,观念还停留在改革之前,除了开公开课或交流课会绞尽脑汁地有所创新和标新立异外,日常教学几乎没有什么样的转变,“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无法真正贯彻落实,“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几乎贯穿每一堂语文课中。在这样因循守旧的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桎梏下,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是一句空话。
其三,外部的语文学习氛围和课外学习语文的习惯,是制约农村语文教学质量的因素。众多担任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老师都会不约而同地认为,农村学校语文的学习氛围和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习惯极其淡薄、缺失。在县城和城市里,大大小小的书店不计其数,每到课外、双休日或者假日,都可见到许许多多身穿校服的学生坐在书店里,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他们的努力为他们语文的学习开阔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储备了语文学习所必需的大量的材料。而在农村,情况刚好相反,老师只负责传授教科书上的知识,讲精讲透,学生只负责把老师传授的知识死记硬背下来,最多也是稍作理解,再做几份练习卷就算了事。再有很多学生家长自身的文化素质就不高,繁重的劳作和疲惫,使他们根本无暇督促子女的课外语文学习和阅读,学生的视野和知识储备极为狭窄和不足。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无怪每次语文考试统计出来的优秀率、高分段、及格率、平均分等都令人揪心。
二、精耕细作,极力打造语文教学平台,采取切实高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地促进农村学生的语文学习,提高农村学生的语文素养。
荀子《劝学》中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一段话有力地说明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和真谛,即语文学习在于平时的锲而不舍,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农村学校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想尽一切办法极力打造语文教学平台,积极引导学生从日常语文学习和课外阅读积累中获益。
那如何打造语文教学的平台,创设语文学习的浓厚氛围呢?首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心理学认为,人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是依次进行、稳步执行的。要让农村学生平时专心地投入课外语文学习积累,首先要让他们从思想上、情感上、心理上真正愿意并乐于接受语文,培养学习语文的乐趣,养成每天学习语文的习惯,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她永远胜过责任感”。学生有了学好语文的认同感,就会夜以继日地在课外自觉地习惯性地从书海中汲取营养,开阔视野,丰富见识,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小型“图书馆”,学习语文就能找到方向。
2.语文教学的规律和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自觉学习,积少成多,学以致用,唯有循序才能渐近;同时应该让学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尝到甜头,有成就感,从而一如既往从事语文积累并认真钻研。农村学生最大的特点是不怕苦,有韧劲,但他们与城市学生相比,又有不爱或不擅长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弱点。这就需要农村老师在日常课程教学和考试中比城市老师更有意识地“导”,更需要老师毫不悭吝地“成人之美”,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学习中找到知识、找到答案、找到乐趣。著名教育家、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平时就非常重视这样的教学方式,每一学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知道语文该学什么、如何学,总是让学生自己画一棵“语文知识树”,并不断地修缮完整,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总纲后,在日常学习中就能有的放矢。“课堂教学六步教学法”为:定向、自学、讨论、答题、自测、自结,完全是在老师定向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在文本学习讨论中,由简到难,循序渐进,既学得知识,又掌握方法,还在讨论、回答其他同学的问题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语文、表现自己的欲望,这样的语文教学于己于人都是大有裨益的。农村老师要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习惯上下工夫,设疑激趣地让他们产生学习语文的欲望,发挥出农村孩子不怕吃苦的优势,投入课堂课外语文学习中。
3.努力打造课内外语文学习的平台,践行新的课堂教学的理念和行动,开展形式多样大语文学习活动,营造学习语文的浓厚氛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课程目标与内容,从实施建议,高屋建瓴地指示了语文教学的方向、策略、方式方法。因此,农村学校要学习贯彻好语文课程标准,就要努力打造课堂教与学语文的平台,努力从课堂教学规律出发,从农村学生实际出发,以文本教学为蓝本,以课堂教学为契机,努力在课堂上学生兴趣的激发、文本的解读、写作的思路、问题的设计、知识的梳理、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教学方法、师生配合、主体主导地位的摆正、层次的教学、学生层面的优劣搭配等方面下大工夫,制订计划,研究策略,有条不紊,循序渐进,每日、每周、每月、每学期有效地开展教学任务和工作,以促进学生从愿学语文到乐学语文、从学会语文到会学语文的转变为终极目标,以“得法于课外,增效于课外”的大语文学习为理念,以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课堂学习效率为准绳,结合文本,深入文本,脱离文本,掌握方法,向45分钟要效率,逐步缩小与城市学校的语文差距,弥补教学设备与教学资源的不足。
其次,努力打造课外学习语文的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营造课外学习语文的良好氛围,有意识地引导农村学生走入阅览室,走入图书馆,走进名人名著,走进报纸杂志,走入社会的大语文环境中,用心观察,仔细记录,眼到、口到、手到、心到,饱览群书,博学多识,做到我眼观生活,我口读经典,我心诵名篇,我手写我心。打造课外语文学习的平台,积极地制订每学期的“周周语文活动计划”,结合农村实际,分年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如“错别字歼灭活动”、“词语接龙大赛”、“规范字听写比赛”、“剪报剪文展示”、“读书笔记展示台”、“即境即兴演讲”、“名著读书报告会”、“诗文朗诵交流”、“农谚搜集”、“民间故事搜集交流会”、“民俗民风整理交流会”、“地方特产介绍”、“地方戏剧研究”、“县志名人介绍”等,在活动中促使学生阅读资料、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无形中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让农村学生有展示和表现自我的机会,在语文学习中积累经验,储备知识,获得应有的成就和尊重。
总之,新的课程标准改革和中高考制度的改革,需要中小学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农村语文教育教学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村学校语文教育教学必须依托生活之本,经典文化之源,努力为学生打造语文学习平台,逐步改革、创新,提高农村学生的语文素养,适应新时代语文教育教学的持续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魏书生.语文教学探索[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
提升文学素养范文5
【关键词】作文教学;语文课程终极目标;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1-0024-03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研究的关注点大都在教法和写法上,但似乎用力较多而收效甚微。如果换一个视角,从很少有人涉及的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做些探究,或许会有新的认识与发现。
一、作文教学的诸多弊端症结在于人文素养的缺失
作文教学存在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诸如重“术”轻“人”、重“怎么写”轻“写什么”、重“应试作文”轻“生活作文”,等等。在这些不正确的作文教学观的指导下,相当一部分教师眼睛只盯着高考,动辄向学生兜售作文“应考术”,如开头和结尾运用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排比句――连续设问构排比,巧设博喻成排比,叠用假设构排比,变换时空成排比,等等;如应对考场作文的“速成法”――“巧借”时文,点题“戴帽”,以一“招”应万变,等等;有人甚至抛出了所谓内部参考的“怪招”“秘诀”――“开头至关重要,结尾马虎不得,中间无所谓”。据说,某名师教给学生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考场作文“变通法宝”――以“屈原向我们走来……”敷衍成文。应对“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话题,开篇就写“屈原向我们走来……他的爱国之情,像山一样沉稳……他的文思,像水一样灵动……”;应对“凤头、猪肚、豹尾与人生关系”话题,开篇就写“屈原向我们走来……‘帝高阳之苗裔兮’,他的出生正是这样一个‘凤头’……当他举身赴汨罗江时,他画出了人生的‘豹尾’……”;应对“人与路”题目,开篇就写“屈原向我们走来,他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应对“怀想天空”题目,开篇就写“屈原向我们走来……他仰望着楚国的天空……”如此一来,教师和学生都视作文为“游戏”,把作文当作考试“投机术”,完全是“技术化”操作,“套路化”训练,其实是“玩弄”技巧“胡编”作文,甚至公然剽窃他人作品(书刊已发表的文章)。于是乎,虚假为文、矫情为文、游戏为文大行其道,毫不夸张地说,相当数量学生的作文就是“假、大、空、套”,“编”作文的弊病可谓愈演愈烈,每年高考都有一批“宿构作文”、编造的既无真情又无实感的“套子文”“伪作文”、打着“创新”幌子炮制的纯属文字游戏的“怪作文”,甚至于有一年高考为了应对作文题“战胜挫折”,竟有成千上万考生写自己是“无父无母的孤儿”。
作文教学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实在让人痛心,只要稍作反思,我们就会发现它远远不是写作的失落,而是人的失落,情感的失落,人格的失落,说到底是人文精神的缺失。
“作文”到底是什么呢?叶圣陶先生早在1924年就作了精辟的阐释:“人类是社会的动物,从天性上,从生活的实际上,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等等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遍愈好。有的并不是为着实际的需要,而是对于人间的生活、关系、情感,或者一己的遭历、情思、想象等等,发生一种兴趣,同时仿佛感受一种压迫,非把这些表现成为一个完好的定型不可。根据这两个心理,我们就要说话、歌唱,做出种种动作,创造种种艺术;而效果最普遍、使用最便利的,要推写作。”十六七岁的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正处于自我意识逐渐成熟的自我追求时期,他们大胆去探索、理解事物,并力求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当学生们在作文中体验到主体乐趣时,就会激发起主体控制动机,主动去探究问题,积极地表现自我。这就是学生作文的内驱力。作为教师,应“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唤起学生的激情,发掘学生的潜能,强化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深切地意识到作文真正是一项创造性的审美精神活动,是展露心灵、张扬个性的精神活动。把作文主体内在能量的阀门打开了,何愁不能喷发、燃烧呢?至于“怎么写”,譬如,山中有了涌动的泉水,不需要谁去开凿引导,它便能自然地沿着沟壑奔流向前;又譬如,地下有了奔涌的岩浆,不需要谁去挖掘钻探,它便能自然地找到喷发的缺口。同样道理,有了来自于生活的“真”东西,也不需要谁挖空心思在写作方法上“经营”,它会自然地引动学生的灵思,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得到行文的“巧”来。唯有对生活“真”的了解与体验,对社会人生“真”的认识与感悟,真正有了人文素养的底蕴,作文才能够妙笔生“巧”。
大家知道,触发学生写作灵感的源泉有三:一是神妙的大自然,二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三是文学阅读。毫无疑问,大自然与生活是写作的直接源泉,但是对于中学生来说,更应该重视“文化浸润”的作用。台湾作家桂文亚回忆说,她小时候听从父亲的要求读唐诗宋词,渐渐地入了迷。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便生出一口饮尽黄河水的豪情;读到“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烟海凝清光”,就渴望自己能舞一回剑;读到“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便想象着一个犹抱琵琶半遮面,如花似玉的美人儿……这些诗和词,使她对世间万物产生了无数的像针尖般的细微的奇妙感受,使她的心时而像夜莺抖动翅膀那样轻灵,时而像深海中的岩石那样坚韧,时而像丛林中的猎豹的眼睛那样锐利,时而像绽放在晨曦中的玫瑰花瓣那样温柔。她对文学产生了强烈的感应,并激起了强烈的表现欲望,如奔流的瀑布,想找一个倾泻的缺口。许多作家都有类似的体验。由此可见,“文化浸润”的魅力多么大啊!假如我们的中学生也能达到这种境界,具有这样的人文素养,那还需要硬着头皮去说假话、说空话、说大话、说套话,去挖空心思地“编”作文吗?
可以这样说,作文教学要走出盘陀路,中学生作文的“瓶颈”要彻底打破,必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要求作文教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语文课程的意义或曰终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人生智慧,拓展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基。
围绕着语文核心素养,专家和一线教师都在探究。“人生语文”思想的创立者、著名特级教师陈继英先生强调,语文教学要从促进学生人生发展的角度实施教学策略,它以培养语感和思维能力为核心,以读写互动、主体体验和积累为手段,通过读书探究、言意互转,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目标是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和创造活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五种能力,发掘人的潜能,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启迪和丰富学生的人生智慧,为学生人生发展奠定语文基础和精神根基。很显然,陈先生把提升学生的文学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境界,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笔者倡导的“语文养成教育”也认为,语文学习小而言之是掌握一种终生使用的工具,能顺利应对中考、高考及将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而言之,是为一生打下精神的底子,使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读书人,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大而言之,是传承民族的文明,固守民族的根本,让民族的血液永远流淌,并使自己成为未来文化的创造者。因而,我们的语文教育更应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人文素养的培养。
如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呢?就整个语文课程而言,当然在于民族文化的浸润与积淀,即在阅读中吸收并积淀文化精髓,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文化的体验与积淀。作为语文课程重要一翼的写作,也理当在教学与训练中引导学生亲密接触文化精神产品,亲密接触具有文化氛围的社会生活。这种文化的浸润与积淀,既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正因此,作文教学与训练就不应只着力于写作的技术化层面,还应着眼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意于实现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自始至终都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人生,丰富情感,除了让学生参与实际的社会活动、阅读大量的经典名篇,还可以精心设计一些写作活动。例如,“收藏感动”写作系列活动。感动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活动,它能使人的内心变得清洁、明亮、丰富而又宽敞,使人面对每一轮崭新的日出都赢得一个全新的自我。一个人,只要他还能感动,就不至于彻底丧失良知与天性;只要能感动,即使被放在生活的最边缘,也决不会轻易放弃做人的资格以及与生俱来的发言权。事实上,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不乏感动,比如,在外面受委屈回到家时妈妈的一声安慰;考试失利情绪低落时看到路人投来的一个微笑;独自穿越黑暗的胡同时瞧见谁家的门缝里透出的一线灯光等等,如果把这些“感动”都收藏起来,定格在自己的收藏夹里,让它们感动自己,也感动别人,这无论是对人文滋养还是写作都是一笔丰厚的财富。再如,“情感咀嚼”写作系列活动。要求学生以下列题目作文:①“想起那件事,我就____”横线上由学生自填表达一种情感的字眼,如“怦然心动”“欣喜若狂”“潸然泪下”“寝食难安”“激情澎湃”“感到心痛”“不敢懈怠”“美滋滋的”“有了力量”等等;②“真的____他(她)” 学生可在横线上自填一个表明情感的词,如“喜欢”“敬佩”“崇拜”“感谢”“羡慕”“同情”等等;③“多想____ ”横线上可自填一个词语,如“握住他(她)的手”“回到那片天地”“重温那一幕”“投入你的怀抱”“与你去远游”等等。经常这样咀嚼咀嚼曾经的情感体验,既是写作材料的检阅,也是对自己情感的陶冶。又如,“真情感恩”写作系列活动。引导中学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感谢同学的帮助之恩,感谢社会的关爱之恩,感谢朋友的鼓励之恩,感谢名人的引导之恩,感谢小动物的友好之恩,感谢大自然的赠予之恩,感谢困难挫折的磨砺之恩,感谢竞争对手的刺激之恩……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懂得“知恩图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生拥有了感恩之心,不只是感情变得丰富、细腻,能以积极的心态去观察、思考周围的人与物,而且具有高尚的人文情怀,具有一生健康发展的人文素养。
在写作教学与训练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他们未来发展注入强大的正能量,这不仅有益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而且有益于实现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
三、写作训练的过程也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作文实际上是一种生命状态,“立言”与“立人”是相统一的。作文活动应该是一种生命运动,是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一种自我修炼过程。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触及学生发展中的各个层面,都是促进每一位学生提升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写作活动其实是“对话”活动,一是与自我对话,展示自我。我有自己的家庭,我有自己的亲人、老师与朋友,我有自己的苦恼与快乐,我有自己的愿望与追求,我有自己的特长与毛病,我有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我有自己留下的一串深深浅浅的脚印……我是自己的挚友,我是自己的敌人,我是自己的评判者,我是自己的监督人,我是自己的安慰者……写作实际上就是推心置腹地与自我对话,认识真实的自我,展示血肉丰富的自我,展示一个独特的世界。这种“对话”机制的形成,实际上也就是人文精神的张扬。二是与自然对话,丰富自我。大自然是我们的家园,是非常丰富的矿藏,是养育我们的母亲,引导学生投身自然的怀抱,与自然对话,这样不仅会感到身心愉悦,而且会丰富精神世界。这种“对话”,不只是身形的接近,而且是心灵的融入,如李太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如朱自清“那醉人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无论是花、草、虫、鱼,还是风、霜、雪、月,只要同学们能用心去聆听,用情去交流,就能呼吸到它们的气息,就能倾听到它们的声音。置身荷塘边,可以听到阳光洒落在荷花上的声音;徜徉林荫道上,可以听到月亮穿过树梢的声音;静观夕阳西下,可以听到太阳落山的声音……真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自我的情感也就丰富了,人文情怀也就归位了。三是与社会对话,走出自我。我们不应是那种孤芳自赏、顾影自怜、吟风弄月、多愁善感的“小我”者,而要成为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大气凛然、才气沛然的“大我”者,像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像岳飞“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像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像秋瑾“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像“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因此,学生强化自己在社会舞台的角色意识,注重与周围人的交往、交流、和谐相处,尊重自己,珍视生命,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样就不过于沉迷于身边的琐事,而是追求人生彰显生命的大境界。四是与大师对话,提升自我。接近巨人,只有通过智慧的阶梯,如果一个人不进入巨人的生活中去,那将是人生最大的遗憾之一。跟大师对话,就是对自身的一种观照,就是通过追慕灵魂来拷问灵魂,从而慢慢地摆脱“小我”,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学生多读大师们留下的经典著作,多读关于大师的传记作品,多接触这些人类智慧宝库中最鲜活的东西,让大师的形象矗立在自己的心中,让大师的思想渗透到自己的血液中,让自己成长为一个富有个性的大写的人,成为一个人文内涵十分丰厚的人。毫无疑问,这四种“对话”活动就是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成功的写作者都是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文涵养的。曾以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蜚声媒体的蒋昕捷向记者透露,他阅读《三国演义》至少三四十遍,好多章节都能熟读成诵。他熟记了赤兔马的来龙去脉以及与赤兔马相关的人物和故事情节,熟记了作品中的时间、地点、名言诗句,甚至连关公对诸葛瑾来劝降时说的“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的名言都记住了。如今的蒋昕捷已在新闻媒体如鱼得水,成为社会良心的守护神。显而易见,写作的准备过程不只是为了写作,更在于提升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与训练绝不能止于“术”,而应注重“人”,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素养,惟其如此,才能实现“作文”与“做人”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作文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4.
[2] 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陈继英.语文教学的战略思维与艺术[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14.
提升文学素养范文6
【关键词】生物教学;学生;人文素养
生物课堂教学首先是一种对人的教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新课程呼唤生物教学的人文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根据其学科特点,发掘生物科学的人文教育价值,是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生物学教育改革、自我完善的必然选择。同时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有着丰富的素材:自然万物的千姿百态,使人们产生生活美感,追求、向往和谐科学的社会生活,生态学对生命与自然的意识是最朴素也是最震撼的环保意识的呐喊,而众多科学家身上那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更是留给后人的无价之宝。因此,生物科学不仅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更是一座不朽的道德丰碑。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成为生物教育工作者关切的课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初中生物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思考。
1深挖教材资源,找准人文素养教育的切入点
初中生物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养素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仔细发掘,从各方面通盘考虑,例如:在《我们周围的生物》一课中,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珍爱生命等思想。教师可以这样处理: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所以物质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这提示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问题:生命通过生殖繁衍代代相传,通过新陈代谢而生长,适应着这个世界的变化,因而生命是伟大的。再如,在《探索生命的器具》一课中,渗透着集体主义教育、科学品质教育、合作教育,教师可以教育学生显微镜是贵重的科研仪器,是学校的重要财产,所以要爱护公物,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正确使用显微镜:在显微镜使用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合作。我在讲《胚胎发育》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就组织学生讨论在孕育胚胎时期,从一个受精卵到呱呱坠地的婴儿,母亲的双重负担是什么?再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体会谈谈日常生活中父母为我们做了些什么,自己又为父母做了些什么?自己是如何对待父母的养育之恩的。使学生体会、感悟、认知,很多同学发自心灵深处的体验、情感的升华深深地影响着其他学生。
2 规范日常行为,提升学生个人人文素质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还学生以人的地位。以一个真正的人的要求来教育他们,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是对人整体素质的培养,应该从小处做起,从学生的言谈举止、日常行为规范做起,全面提升个人素质。
2.1学会生存和自我保健
在生物学教学中,及时渗透生理卫生和自我保健知识,有利于学生一生的健康。例如讲解细胞内的分子这部分内容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系列讲座——《营养与健康》、《心理健康知多少》、《与不良情绪说再见》……与学校医务室共同开展展板宣传青少年时期营养要全面合理、体育锻炼对各大系统的作用与影响、青春期个人卫生与保健、优生优育等知识,让学生学会生存与自我保健,拥有健康的心理和生理。
2.2培养信心、耐心、恒心等意志品质
(1)利用生物学发展史培养学生意志品质
信心、耐心、恒心等意志品质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生物教材中涉及的许多科学家身上就集中体现了这些意志品质。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进行生物学史、生物学家的经历和史实介绍,利用好教材中的《科技探索之路》和小字部分的阅读材料,教学中,不能把这些内容简单地只让学生作为课外阅读资料,否则会失去极好的渗透人文教育的机会。例如进化论的创始人——拉马克,一生勤奋好学、坚持真理,晚年双目失明,饱受病痛折磨,但他仍然坚持借的笔录进行写作;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历时8年,在教堂一隅辛勤地做豌豆杂交实验,统计了难以记数的种子、植株,才写出《植物杂交》一文,揭示出传宗接代过程中基因传递的两大定律;自然选择学说的创立者——达尔文历时二十三年才写出《物种起源》一书……通过对这些科学家的介绍,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没有人不经过千辛万苦便能获得成功的,成功需要不懈的努力、扎实的拼搏、充分地积累,成功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
(2)利用生物实验培养学生意志品质
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还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设计和安排一些实验来培养学生恒心、耐心和信心等品质。例如:在讲动物行为的知识时,可提前布置学生收集、观察家养动物的一些行为并记录,让有条件的学生分组观察蚂蚁和蜜蜂的社群行为、再分组总结、完成小论文并在全班或全年级交流,这些训练不仅能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技术,还能使学生的恒心、耐心、信心在坚持实验观察和记录中得到培养和锻炼。
3注重生物学与人文学科的联系,多方位提升人文素养
生物学与文学、艺术、历史、美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关注这些联系,可以找到许多人文教育的契机。教师在上课时,引用了许多优美的诗句,使学生学习生物时能感受到优美动人的文字,如诗如画的情境,陶醉其中,并领略其意境,感受到生物与自然的协调之美、和谐之美、色彩之美。如学习《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时引述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一幅如画的景色引导学生用丰富的想象去体会春天神奇的春风,柳枝的飘扬,新叶的萌出,从而引起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及大自然伟力的向往。学习被子植物的一生时引述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让学生感悟生物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从而感染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美好愿望。生物教学中引用诗词,可以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在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如通过图片,音乐,古诗词朗诵,课件展播等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又一个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尽可能让学生置身优美的环境中,去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并且让这些美感逐渐在学生的心灵中沉淀下来,从而引导学生体验一种回归,一种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回归。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难免碰到一些教学疑难点或抽象理论知识,这时如果适当运用一些诗歌,既可以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又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在讲授有关细菌传播疾病危害人类的内容时,学生对旧社会流行的鼠疫的危害缺乏感性认识。这时,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清代诗人师道南的《鼠死行》:“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昼死人,莫问数,日色惨淡愁云护。三人行,未十步,忽死两人横截路。”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写了当时鼠疫大流行时的悲惨景象,通过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鼠疫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