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画艺术审美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中国画艺术审美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中国画艺术审美的认识

对中国画艺术审美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艺术;传统绘画;教育

中国传统绘画是凝聚中华传统文化和审美艺术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古代宗教、哲学、历史、文学等多重文化的传承载体。然而,在当前国内的中小学美术教学中,中国传统绘画元素却较为缺乏,难以满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本文对中国传统绘画和当代美术教育现状进行阐述,对中国传统绘画在中小学的美术教学中的影响及现实意义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将中国传统绘画融入美术教学中的合理化建议,以期提高国内中小学美术整体教学水平。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美术教育是一门能够提高人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的教育课程。经过调查研究发现,中学生对传统美术的接触非常少,传统美术在美术教育中被忽略。中国传统美术主要指中国传统绘画,而现在中小学美术教师很少是中国传统美术专业出身。而且中国传统美术学习起来难度较大,这也就限制了教师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美术教育。在美术课堂上,教师选用的教材一般是水彩和素描,更说明了传统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较低。

国画是在中国范围内产生和发展的一种绘画形式,其内容广泛、博大精深,是中国艺术的精髓,囊括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化、建筑、雕塑等方面,从小学美术到高中美术的教学中,中国画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中国画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能否被重视,是值得大家深思的。中国画是我国的传统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学习中国画可以陶冶情操,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产生良好的艺术氛围,对学生整个艺术修养都起到重要作用。通过中国画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国画、了解中国画、喜欢中国画、会画中国画、产生美的悟性和创造力,学习中国画有助于学生的诗词教学。

中国画具有广阔的胸怀,能容纳百川。像西方的绘画技巧可以取其特长运用到中国画的绘画技法中,使之推陈出新、发扬光大,像我国近代绘画大师徐悲鸿先生,就能够融合中西方绘画之优点,使中国画得到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他的艺术主张其中就有“西方画之可采者融之”。 在中国画欣赏课教学中,利用作品的创作背景、反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爱国名言和爱国事迹,来教育学生、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徐悲鸿大师就是其中代表之一,他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在对中国画有了进一步了解后,学生学习起来就更加主动了。在中国画笔墨练习教学中,墨色的交融,干、湿、浓、淡、清构成水墨淋漓的情趣世界,使学生在这种笔墨的变化中得到无穷的乐趣,这对学生既是一种美的启迪、情操的陶冶,也是一种国画技法训练。通过教师在宣纸上演示以墨撞水、以水撞墨、以色冲墨、以墨冲色、泼墨、甩色、点色、吹色等用笔用色技法,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开始练习时,教师要巡视指导,不要求具体绘画内容,只是随意画,用毛笔沾水、沾墨、沾色,使水、墨、色在宣纸上自然交融,再用长短粗细不同的笔触,产生奇特的韵味,使学生在无意之中学到中国画的笔墨技法。没有认识了解这些,就觉得它神秘无比,了解这些知识,我们才能让学生从小认识并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将来才有可能继承、发展、创新!可见在当代大量学习西洋画的时代,中国传统绘画对美术教育的影响是何其重要呀。

在中国美术史上,向来都有书画同源之称,在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中国的书法艺术。小学开设中国画,更有利于孩子对其自身修养的锻炼,学中国画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能力;观察能力等。小孩子能无拘无束的去临摹,临摹画的能力较强,想象力丰富,记忆力好,同时也可以锻炼书法。书法也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历史上有很多的大书法家如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柳公全等,也有很多书画家。会写得一手好字未必会画一手好画,可是会画画的人一定要写得一手好字,这也是学习中国画必须学习的一个环节。

中国画自古以来诗、书、画、印融为一体,合成一种浓郁的文化底蕴,如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是将诗画在视觉、听觉上融合到极至,坡以“诗画一律”为艺术追求的目标。在他们看来,学习诗词一味的死记硬背是不会体会到真正的韵味。在低年级的美术教学中培养中国画能力,可以使学生诗书画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对诗词的领悟能力,在小学开设中国画,更让孩子在综合学习过程中相辅相成、不断提高自己。

在中学教育阶段,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古代传统绘画教育是中学美术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方面。首先要让青少年学生对中国画有一个概括的认识,了解中国画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法。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临摹入手,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画起;努力感受中国画特有的笔情墨韵,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并充分利用国画欣赏课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操和美术素养。其三,让中国书法与中国画进行有机的结合,把学习书法过程中掌握到的把握和塑造线条的能力运用到中国画对线条的创作中来,提升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和审美价值。

中国传统绘画中蕴含着深厚的道家伦理思想,它使学生在直观感受作品意境的同时,也能掌握一些传统绘画的笔墨技艺,更能帮助学生认识真、善、美、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参考文献】

[1]洪再新.中国美术史[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

[2]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

对中国画艺术审美的认识范文2

一、 中国画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中国画是我国的传统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学习中国画可以陶冶情操,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产生良好的艺术氛围,对学生整个艺术修养都起到重要作用。

其次在中国美术史上,向来都有书画同源之称,在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中国的书法艺术。书法也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历史上有很多的大书法家如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柳公全等,也有很多书画家。会写得一手好字未必会画一手好画,可是会画画的人一定要写得一手好字,这也是学习中国画必须学习的一个环节。

再次,中国画具有广阔的胸怀,能容纳百川。像西方的绘画技巧可以取其特长运用到中国画的绘画技法中,使之推陈出新、发扬光大。像我国近代绘画大师徐悲鸿先生,就能够融合中西方绘画之优点。使中国画得到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他的艺术主张其中就有“西方画之可采者融之”。可见在当代大量学习西洋画的时代,中国画教学是多么重要。

二、如何让学生喜欢上国画,进而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

1.创设宽松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中国画是否存在兴趣是教师对中国画教学是否有效的必要条件,兴趣是学习的最强大动力。因此,对中国画教学,首先是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当学生刚进入课堂,教师进行教学时,由于学生对中国画十分地生疏,先激发他们的学画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注重创设宽松的教学气氛,有利于学生能够尽快地进入学习主体的角色。激趣的方法很多,用故事来导入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中国画发展的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名人轶事也多,如:“吴带当风,曹衣出水”、 “黄家富贵、徐熙野逸”、“马一角,夏半边”、山人的“墨点无多泪点多、泪眼中的旧江山”、“哭之、笑之”、齐白石的“不倒翁”等故事;又比如:以“吴大帝孙权,让曹不兴画屏风,曹误落笔为素,因就作蝇,既进,权以生蝇,举手弹之。”来调动兴趣,这对提高学生的知识面,领略中国画艺术的优秀传统起着很大的作用。只有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他们才能期待学习中国画,才乐意用中国画的形式来进行尝试。

2.以临摹、欣赏为主要教学模式

现在的美术教学从幼儿园开始就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强调让学生自主创作美术作品,但是在初中的中国画教学中笔者认为还是比较适合以临摹和欣赏为主的教学模式。

国画是一门需要潜心钻研的艺术,可孩子们从小画的是蜡笔、水彩笔的儿童画,看的是卡通片,从书刊、影视、网络等大量视觉图像中受到的外来文化冲击较大,接触传统国画的机会太少,因而初中生关于中国画的修养几乎是零,片面的强调创作,强调让学生在墨与水的交融中发现笔墨的趣味,结果很可能就是满纸“墨团团”,说得好听点叫搞现墨实验,这样的创作无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这样的效果也不是我们想要的。中国画的本质归根结底就是“笔墨”两个字, 无论山水、花鸟、人物各画种都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思维、绘画模式和表现语汇。必须潜下心来认真的品、画才能体会到什么叫“锥画沙”、 什么叫“屋漏痕”?所以,与其让学生创作废纸,不如精心临摹一件作品,它能让学生在想要画像的情况下,不得不细心地体察作者的笔锋是中锋还是侧锋,墨色是淡墨还是浓墨。要传承中国画的民族文化精神,就得通过临摹与欣赏这个途径,掌握传统的绘画语言和技巧及造型规律,领悟文化精神特质。

3.培养兴趣、正确认识

中国画教学开始从随意性的笔墨游戏入手,引导学生体验泼墨和晕染的艺术效果,逐渐熟悉笔、墨、纸等工具的性能,由随意写主观的印象――识记写视觉的形象――尝试以形传神的写意表现。基础教学后期适当进行研究性的临摹,学习中国画的笔墨技巧。

初学中国画,孩子要从最简单的线条开始画。先用中锋画各种线条,比如用线条画一块花手帕、一艘帆船等。然后再让孩子学画弧线和圆,而圆形又可以画成气球、西瓜等。画完弧线和圆,接着可以让孩子学着用侧锋画一些事物。

当孩子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这些技巧后,还可以让他们试着用逆锋、露锋(如画竹子)、散锋(如画狮子身上的毛)等等。这样,孩子对于学画,始终充满了学习、探索的兴趣。

在中国画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反映出这样的问题:其一,把对中国画的“教”和“学”局限在单纯的技法训练与照本临摹之中,去枝存叶,去本求末,让学生只在“笔法”与“墨海”中绕圈子;其二,缺乏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正确引导与培养,从而无法把握中国画造型法则的实践和应用;其三,对中国画概念的误导和忽视,造成学生对中国画的本质与内涵的模糊,从而使教学目的得不到良好的贯彻落实。这些问题的继续存在,必将使中国画教育与教学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在中学美术教学当中体现的尤为突出,严重地制约了中国画的继承和发扬。对这一问题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讨,是非常必要的。

4.注重艺术熏陶,提高审美品味

对中国画艺术审美的认识范文3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对象是进入小学阶段之前的儿童,学前教育以开发儿童的智力、关注儿童的身心健康为首要目标。学前教育承担着儿童基础启蒙教育的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前儿童的个性特征,尊重其好奇心,满足其求知欲,接受其天马行空的幻想。学前儿童精力旺盛,喜欢提问,善于模仿,接受力强,处于记忆力的最佳阶段,也是学习、认知世界的最好时期。学习绘画是儿童最易接受的学习方式。学习中国画,在激发学前儿童天性的过程中能够开启其智力,满足其丰富的想象。学习中国画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训练过程,有利于学前儿童身心健康,使其在快乐中学习、成长,拥有美好的童年。

二、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中国画教学的重要意义

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改革不断取得进展的今天,应把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教学重任,在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培养高素质的幼教人才。艺术教育促进了学前教育专业全面发展。培养绘画技能和美术鉴赏力是提高幼教人才艺术修养的必经之路。而学习中国画,不仅能提升幼儿教师的文化修养、道德情操、艺术审美能力,还能培养其良好的品格和健康的人生观,在掌握中国画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传统艺术的传播与教学设置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设置中国画理论与实践课程是必要的。培养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幼师人才,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中国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学前教育阶段接受中国画学习对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来说是必需的。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目前,一些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中存在注重儿童画和简笔画教学,缺失中国画教学的现象。而学前教育中,中国画教学的陈旧教学模式也削弱了儿童学习中国画的兴趣。只有转变观念,采取适宜的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前儿童学习中国画的兴趣。自然天性在学前儿童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保护和引导儿童天性的职责,采取游戏互动、故事表演的教学方式进行中国画的教学,是较为合适的。在游戏中学习,学前儿童才能自然默契地配合教师,也会自然地接受知识,进而不断创作出精彩的作品。学前阶段是人生中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人的语言、行为、性格、基本生活技能在此时逐渐形成。古语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学前阶段传授传统文化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领航作用。培养学前儿童对中国画的热爱,使其养成良好的审美观,是学前教育专业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应承担的责任。

三、学前教育专业中国画教学的方法

中国画分花鸟、山水、人物数科,表现技法可分为工笔和写意。笔者历时一年,对5所幼儿园和几所美术兴趣班进行调研。结果表明,写意画更能激发学前儿童的绘画兴趣,无论欣赏还是实践,学前儿童接受水墨画的程度更高,学习更快。水墨画具有随性主观的特点,其用笔、用墨、用色技法更能激发学前儿童的天性,使学前儿童在绘画过程中学会观察生活,用水墨的形式表现美好事物。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前儿童关注动植物的习性、生长结构,关注人物的精神姿态,从而认识这个妙趣横生的世界。教师可导入水墨动画片《鹬蚌相争》《牧童》等,看动画片是儿童最喜爱的,这些水墨动画以经典的典故为题材,影响着儿童的语言表达、习惯行为、观察能力、认知事物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丰富了学前教育中中国画学习的方式。《鹬蚌相争》里,渔翁的蓑衣和鹬的翎毛、故事背景都用水墨晕染而成,画面蕴含着水墨画自然天成的艺术境界,画面灵动淳朴的气息调动了学前儿童学习水墨画的积极性,使其愉悦地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传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应从幼儿抓起。学前儿童的价值观、人生观还未形成,理解力弱,还需教师和家长正确引导。作为教育基石的学前教育,应该承担起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义务与责任。水墨画可开启学前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凭借他们抒发纯真,尽其所想。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要注重中国画的教学。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思潮涌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也受到冲击。中国画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中国画的教学方法很多,目的是为了下一代ARTEDUCATIONRESEARCH更好地健康成长。坚持中国画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将要成为幼师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是学前教育专业应坚持的目标。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正是培养学前儿童想象力、创造力、审美力不可缺的教学内容。学前教育专业中国画课程的设置尚处于探索的阶段。目前,一些教育机构、院校仍按照旧有的方式进行中国画课程设置。学前教育专业要培养出优秀的幼教人才,就必须丰富学生的中国画理论知识,让他们领略中国画的精神内涵,追求更高层次的艺术境界。谢赫“六法”中提出了“传移摹写”的观点。临摹是中国画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中国画最基础的法则。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特点进行研讨和分析,才能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没经过严格的素描造型训练,对于色彩知识的理解处在感性的层面,因此他们不会受到太多的限制,更容易接受中国画的学习。中国画的学习要从临摹入手,临摹是学习和掌握中国画的有效手段。就花鸟画而言,花鸟画家并不满足于客观表现、模拟自然,花鸟画是画家表达和抒发自身情感的载体,建立在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之上。学生通过临摹历代经典作品,可对中国画的构图样式、笔墨表现、不同风格流派的技法特征有深层次的理解、掌握。写生是中国画教学的重要课程,它将学生已有的国画知识与写生相结合,使学生通过写生获得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中国画课程的设置使学生在掌握中国画技法的同时,培养了艺术审美品位,提升了传统文化素养。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中国画基本的用笔、用墨、用色技能和作画程序,学习章法构成,领悟中国画精神,就要对中国画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合理的安排。绘画是学前儿童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在学前教育中国画教学中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尤为关键。学习中国画有助于学前儿童认识大千世界,教会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爱护环境、尊老爱幼,使其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一些教师在学前教育中国画教学中偏重于技法和材料的教学,对于理论认识涉及较少,使学前儿童处于盲从的状态。中国画与传统的儒道思想文化联系紧密,其笔墨语言的表达蕴含着东方特有的审美观。其独特的造型方式、奇特的笔墨韵味和变化万千的水墨渗化情趣,在于似与不似之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绘画思想恰巧同学前儿童的学习特征不谋而合。因而,中国画教学得到学前教育专业越来越多的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只有掌握了中国画的技法和精神,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才能在将来胜任学前教师的工作。中国画是培养学生拥有高尚人格、健全心理的必要课程之一。

四、对学前教育专业中国画课程教学的一些思考

在学习中国画之前,先让学生认识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从中国画实践教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国画的各种技法、形式风格进行深入学习,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宫廷画、文人画、民间绘画进行学习。学前教育专业应立足于培养创新型的幼教人才,要在当代审美与时代文化背景中,把握儿童的心理特征,进行实践教学设置。

1.从培养中国画学习兴趣出发

让学生掌握中国画的工具材料,了解它们的品种特性,进行观察对比,是学习中国画的前提。让学生从理论的角度对中国画发展的历史提高认识,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培养其学习热情。

2.研习经典作品,从中感悟中国画的意境之美

对中国画艺术审美的认识范文4

写意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精粹。所谓写意,若单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写意之“意”,体现了人类对客体世界的审美认识;而写意之“写”,则是人类表现对客体世界的审美认识的方法。这样看来,“写意”这个美学范畴,已经是一个既凝注了世界观又涵括了方法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范畴了。

其实,写意并非仅为中国绘画所独有的美学特征。若从广义上来理解,“写意”作为一个美学范畴至少应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客体的“意”(或称“神”)的传达;二是艺术语言具有挥洒自如的疏率特征。这两层含义应该是人类美术创作领域普遍追求的一个理想境界。

在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语言中,“写意”,有着更为独到的内涵,那就是“以书入画”“书画同源”。中国传统绘画与书法的密切关系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正是这种特点使得中国绘画傲立于世界艺林,而独具千秋。张彦远曾提出“书画异名而同体”“同源而异流”之说。中西绘画中的“写意”内涵最明显的差异就在于此。宋代赵希鹄说过,“善书必能善画,善画必能善书,书画其实一事耳。”元代赵孟将绘画用笔与书法运笔的“永”字八法相提并论,指出书画同法的道理。元代柯九思总结出画竹、枝、叶、木石等分别用篆、草、撇笔、折钗股、屋漏痕等书法笔法去表现。明代董其昌有云:“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

对中国画艺术审美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 中国画 底蕴 特质 发展 

 

如何扭转当今中国画创作中普遍存在的浮躁和浅薄?如何来看待中国画的底蕴。中国画的文化品格,是由中国民族文化在其起源和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意识等所规定的。数千年未曾中断的中国文化史,造成了中国绘画举世无双的稳定性和体系的完整性;而兼收并蓄的开放性品格,又都是丰富而不是背离中国文化的基本立场。而且石涛是我国清代著名画家和画论家,用他的语录可以推出现代中国画的发展。现在选择三个方面略作分析。 

一、中国画文化深度和广度的卓越品格和中国画独特的文化 

中国画与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是互为表里的。中国国画是流传千古,中国的国粹。“中国绘画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也是中国哲学思想最亲切的某种样式”,它的思想根基源于中国的道、儒、释的思想体系,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根据中国画去探寻中国文化的民族精神,反过来用中国哲学思想、宗教文化的理念与思维去透析中国画,进而发现其中的外在与内在关联。 

中国国画的特点多样性,阴与阳即黑与白的互动,这就是笔墨最原始的抽象形式,笔墨是人性品格和人文品格的外化与张扬,它折射出人的综合素质,包括人的性格特征、道德修养、学识品位等。阴阳二气也蕴含在中国画的点和线中。此乃阴阳相生之道,不悟此道,断定画不出优美的点和线。显而易见,点和线在中国画形式语言体系中是画面形态的基本语汇之一,点和线突出中国画的文化品格 

中国画在创作过程中,不强调自然界对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肖似真物,而更多的是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使作品达到形象兼备,遵循“立象以尽意”的原则。 

如何使作品达到形象兼备,“立象以尽意”呢?一般而言,这与国画家们的品格素质有 着密切关系。向西画靠拢,西方文化的痕迹已经让许多中国画的味道变得越来越“新”,也让人感到怪怪的,新鲜形态之下,难识其审美意象之所在。不由得思衬:这样中国画就走向了现代?这样的中国画就有现代品格?失去精神内在的形式只能是短暂的时尚躯壳,它难以长期延续地进入文化品格高度。因此,必须从中国画的文化品格中去认识、光大中国画艺术应有的精神之脉,形成自然而然于现代文化之列的和合之态。如果把握不当,则有可能从根本上遮蔽掉中国画主体精神所应有的文化品格要求。 

二、从诗词意境来看待画家的作品底蕴 

一些诗歌寄寓了对人世丑恶现象软弱曲从、毫无骨气的社会风习的嘲讽,拓宽画境意趣,点出画面蕴含的主题,反映世态炎凉对世人心灵的扭曲。把这种夸张变形的嘲讽图深化为对世风日下、人心堕落的挽叹与痛惜。

中国书画“成教化、助人伦”的渊源与“文以载道”的文学(包括诗词)功用相同,用张彦远之语阐释便是“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 

无论变形夸张的“三驼”人物画,还是花鸟写意的芭蕉大鹅,更有泼墨写意的墨葡萄,抑或境界优美的山水田园画,都是诗情画意的杰作。中国画多是诗化了的画境,心与物冥,内心感悟的笔墨体现。这些作品,描述心智,富涵诗情,多激情,带有强烈的感染力。 

西方油画,多以记录的形式,对物写生,以毕真为尚,重色彩对比,形成一套严谨、科学的画学理论,而国画则注重内涵的文化理念,它的底蕴是诗化的。所以说一首好诗,往往借助意象,笔探幽微,蕴含着渺远的物外之情,意外之意。好的画作,也应如是。作为一名中国画家,应该潜下心来,求索绘画的优良传统,讲究些气韵笔墨景思类的义理,厚积底蕴。 

从以上分析可见,石涛话录中关于继承与发展的独到见解和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中国画底蕴,是对后学的一种醒示。对现代国画语言的转型仍然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三、国画当随时代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人们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和审美价值较之传统农业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社会物质的高度发展,绘画领域中出现了用水彩颜料画中国画或用素描的方法表现中国画及用其它材质、技法表现中国画的探索和研究,其它造型艺术学科的知识已然渗透到了中国画中,使国画的表现语言可以寻找到具有现代性的其它材质作为表现的媒介。在现代,笔墨的内涵被扩大了,但仍用笔墨代指绘画的表现语言。笔墨只不过是山川形

[1] [2] 

质的修饰,根据事物形体的生长规律,其他材料也可以把这个物体的形象书写出来。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式的审美思想始终是中国画笔墨书写的核心,画面的形式通过笔墨具体呈现出来的,笔墨的安排和限定随形式而生发。笔墨对事物形象的组织要以实物为参照并对审美客体进行描写,在表现审美客体时具有极大的个性化的选择性和发挥性,每位画家用笔墨应对现实生活时都有一个可发挥的空间。 

对中国画艺术审美的认识范文6

从最早的重“形似”发展到重“神似”,绘画从表现客体对象的形态、体悟对象的神韵到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思想品格,都经历过“存形状物、以形歇神、遗貌取神”的阶段,中国绘画历练了从“必然王国”的尴尬,到“自由王国”的潇洒,在这个过程中极大的拓展了绘画的表现领域;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一书记载的“画狗马难,画鬼魅易”是绘画重写形的最早论说;西汉《淮南子》首次突破了形似的观念,有“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的言论;东晋的顾恺子“以形写神”和南朝的谢赫归结中国画之“六法论”,以其“气韵生动”的学说阐述了“形神兼备”之正理;南朝宗炳的“念道映物”;唐代张彦远的“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中矣”的画论也可以说是在“形神兼备”学说中“形与意”审美的萌芽时期;北宋文豪苏轼写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是对中国画图式中“形”的认识的高度深化认识。他评文如同画竹“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把“意”即作者的主观情感的融入提升了一个新的的审美高度;元代的倪云林说“余之画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从中可以看出画家的胸中之气心中之画的端倪。清代绘画大师石涛说的“不似之似似之”的艺术主张更使中国文人画对形的态度作了鲜明的表态。

凡此上述种种,说明历代画家都主张写心写意,崇尚神韵!这些关于中国绘画“形与意”的思考也是历代画家一直在不断延续、继承的过程中总结,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精辟的论述著作。这些宝贵的画论中诸多关于“形与意”拓展和研究,奠定了中国绘画的辉煌未来。

关于“意”的表现境界,笔者认为中国绘画的发展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思想规范中孕育起来的。潘天寿大师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解释有两段甚为精辟:“画中之形色、孕育于自然之形色,然画中之形色、又非自然之形色”。“故画之贵乎师造化师自然者,不过假自然相耳”。相传坡用朱色画竹曾引起旁人的惊讶,其答曰:颜色及物之形表,绿色。墨色、朱色无关紧要,写竹传神达情即为上乘。画家笔下的山水花鸟草虫处处有空白,中国绘画中的留白是形象的生命力即“画眼”所在;是给观者充分会“意”的驰骋空间;留白是中国画“意象”造型的一个有别于西画的鲜明特征。在花鸟绘画中画家的主观感受很能说明对“意”的审美情趣:自然的花一般要比绿叶亮,但因为花是传情达意的部分,故画家常用浓墨或重彩绘之而用淡墨染叶。再如,自然造化的天与水相连之处,虽然天水一色但毕竟还是可以区分,中国画为了表意的需要可以将不同的时空景致构成一个画面。山人的《鱼乐图》大片空白是因为画家的意象里天水浑然无间;王维的《卧雪图》中物与雪相晕表“意”,虚幻处滋生清逸妙境……这些都是画家们以形取神以神达意抒怀而创造的中国绘画图式的形式美,而这种对绘画图式的形式美追求也正符合了中国画家“畅神”抚慰心灵审美精神。

中国画“形与意”的关系还表现在它的实与虚的两种艺术形象,即虚中有实,虚而不空,实而不塞,画面空灵处虚中有物,这就从根本上与西洋画造型技法拉开了距离并高胜一筹。宋代马远的《独钓寒江雪》的舟、渔翁独钓之姿的实写表现烟波渺渺的江水,虚实相生烘托为趣的艺术效果,其境界大大扩宽了意的思想内涵,给观者以含蓄的审美享受。

五代画家荆浩曾在太行山对松树写画曰:“凡数万本,方如其真”,什么是真?荆浩说:“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胜”。气与质的把握是中国画家关于“意象”追求的一个重要思想内容。中国画还以“真为美”,既重视形的似与不似,又重视“不似之似”审美原则。大画家石涛对中国绘画的精辟论述尤为宝贵。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画“形与意”的进一步思考。如“搜尽奇峰打草稿”,“黄山是我师”等名言。这其实是艺术家情感与意念外化的自然流露、是对现实生活态度的真实写照。是艺术家穷其毕生追求他们在思想、品格、情趣、追求形与意、形神兼备的伟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