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概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制造业概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制造业概述

制造业概述范文1

[关键词]高新技术 装备制造业 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末,高新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对经济的影响不仅是形成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以极大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传统产业,与之相融合,是传统产业发生深刻的、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同时,对我国的装备制造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改造的发展趋势

装备工业是高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要的手段和产业载体,具有高新技术化、集成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如大型计算机及其配件制造、航空航天设备制造、电信设备制造,等等。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设备制造业,能够形成新的高效生产力。利用高技术改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大致可以归纳为:

1.提高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是改造的主要宗旨

瞬息万变的市场,促使交货期成为当今装备制造业企业竞争的焦点。因此,许多与此相关的高新技术,如并行工程技术、快速原型成形技术、快速资源重组技术,将广泛应用于改造装备制造业中。

2.制造资源的柔性和可重构性是改造所用装备的显著特点

个性化的需求和不稳定的市场环境要求用柔性化和可重构的自动化设备、智能化的软件对企业进行改造,并制定企业柔性发展战略。

3.网络化和虚拟制造技术在改造中将广泛应用

采用网络技术可实现针对全球任何一地的用户订单而组建动态联盟企业,进行异地设计与制造,然后在距离用户最近的生产地装配成产品。采用虚拟制造技术可形成虚拟的环境、虚拟的制造过程、虚拟的产品、虚拟的研发机构、虚拟的企业,从而大大缩短装备的研制周期,提高一次成功率。

4.“绿色”是改造装备制造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日趋严格的环境与资源约束,使绿色制造越来越重要,它将成为21世纪装备制造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未来的产品必须具有在全寿命周期无污染、资源低耗和可回收的特征。用高新技术改造装备制造业,就是要实现产品生产、消费过程不会给社会带来危害。

5.技术集成是改造取得成效的重要手段

要通过应用高新技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仅采取单项技术往往不能见效,而多项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显得愈来愈重要。

三、利用提升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改造的对策

以提高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为宗旨,以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为手段,选择一批重点产业、重点地区、重点企业进行改造和升级。

1.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以体制创新为切入点

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重大装备制造业多为国有大型企业,体制问题、机制问题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对于那些未改制、机制不活的企业,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很难发挥作用,而且常常使企业又背上了新的沉重的债务包袱。因此,首先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在企业建立现代化管理制度;按照全球化的专业化的思想,充分利用国内外两方面的资源,对企业进行重组。在激活了企业活力,企业组织结构实现合理化的基础上,再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以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为主要手段,以技术的集成应用为侧重点

据对一部分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技术需求调查,对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需求最为迫切,而对先进制造技术的需求中,现代设计技术占据首位。在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单元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显得越来越重要。要发展重大装备、解决其中的关键问题,常常需要多项技术的综合应用;要通过高技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取得重大经济效益,也必须多项技术的集成应用,而且还要特别注重与采用先进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技术结合起来。

3.用高新技术改进产品与改造企业并重,提倡硬装备软提升

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包含两方面的内涵:

①改造企业的研发、设计、加工和装配、管理、销售、使用、服务乃至回收的全过程;

②将高新技术注入产品本身,实现机械、电子、信息的融合和一体化,特别要注重用软件技术对老设备,传统生产过程的改造。

4.围绕核心能力进行改造

所谓核心能力是指:一个企业在自己所从事的生产和服务活动中,拥有一组比其他竞争对手更优越的技能或技术,这些技术或技能可为客户提供某种特殊的利益。核心能力是支持企业赖以生存和稳定发展的根基。用高新技术改造企业应围绕核心能力不停顿地进行,使竞争对手在一个较长时间难以超越。而对于非核心能力,可以利用社会优良的资源去弥补。

5.选择若干行业、地区和企业进行示范是一种积极、稳妥的作法

选择若干重要的装备制造业、有代表性的地区及有活力的企业作试点,以便探索出一条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路子,这对于全面改造、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一种积极、稳妥的作法。

参考文献:

[1]刘俊.采用高新技术改造制造业的技术选择研究.价值工程,2003,1.

[2]李士梅.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10.

制造业概述范文2

[关键词]汽轮机;控制系统;DEH

中图分类号:TK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3-0017-01

1 前言

焦作煤业(集团)公司李封热电厂1#汽轮机原为武汉汽轮机厂生产的N-3.43/0.89型中温中压凝汽式汽轮机,额定功率25MW,控制方式为机械液压系统。随着发电技术的进步,小型机组在经济效益方面的短板越来越明显,在国家节能环保政策引导下,该厂准备把#1汽轮发电机组改造成型号为C-3.43/1.67的抽汽机组,向周边厂矿及居民小区提供热源,以降低能耗,提高经济效益。由于传统的机械液压控制系统存在调节性能差、迟缓率大、负荷波动大、甚至甩负荷,不能实现机炉协调控制等缺陷,为了提高汽机控制精度及自动化水平,决定采用数字式纯电调(DEH)控制方式。

2 汽轮机控制技术的发展

早期的汽轮机普遍采用机械液压式控制系统,实现转速的自动调节,简称MHC[1]。其转速-功率静态特性是固定的,运行中不能进行实时调节,也只具有转速调节和超速保护功能。随着汽轮机制造技术的发展,单机容量增大,电网自动控制水平提高,MHC已不能满足汽轮机的控制要求。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模拟电液调节系统(AHC)。该系统调节部分由电子元件组成,运算精度高,方便进行信号综合,适应多种工况,并且可以方便地进行操作、调整和修改;执行机构采用液压伺服装置,输出推力大,相应速度快。随着计算机在工业控制领域的广泛应用,汽轮机功频电调装置进一步发展为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数字式电液控制系统,这种系统称为DEH(DIGITAL ELECTRO-HYDRAULIC CONTROL,简称DEH)。早期的DEH多以小型机为核心组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电厂对控制设备要求的提高,以微机为基础的分散控制系统出现后,近期的汽轮机DEH逐步转向以DCS为基础。

3 DEH系统原理与功能

3.1 DEH系统调节原理

汽轮机数字式电液控制系统是集调节、程序控制、数据处理与监视、保护、试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控制系统,DEH接受转速、发电机功率、调节级压力和其他设备状态信息,经计算机处理后,输出汽轮机各控制阀门位置的设定值信号,通过电液伺服回路去控制汽轮机主汽门和调节汽门,以控制进入汽轮机高、中压缸的蒸汽流量,实现汽轮发电机组的转速控制和负荷控制[2]。其调节原理如图1所示:

该系统采用了功率和频率两个调节信号,有三种基本调节回路。

(1) 转速调节回路。它用于单机运行工况,在机组启动时升速、并网和在停机时(包括甩负荷过程中)控制转速。

(2) 功率调节回路。在机组并入电网运行时或机组在电网中不承担一次调频任务时,频差放大器(转速调节回路)均无输出信号,此时,机组由功率调节回路控制。

(3) 功-频调节回路。当汽轮机参与一次调频时,调节系统构成了功率-频率调节回路,此时,频率、功率调节回路均参与工作。无论是功率频道产生不平衡,还是频率通道产生不平衡,都将引起调节系统动作,直至系统趋于稳定。

3.2 DEH系统的基本功能

DEH一般具有以下基本功能[3]:

一、汽轮机的自动控制

汽轮机启动时,DEH装置发出控制信号,通过高压主汽门中的预启阀进行升速和暖机。当转速升到约2900r/min时,进行主汽门到高压调门的切换,由高压调门继续进行转速控制,直至机组达到同步转速。在负荷控制阶段,DEH按一次调频和二次调频的要求,对机组进行转速和功率的反馈调节。

二、汽轮机超速保护

为防止超速而引起汽轮机的损坏,DEH配有三种超速保护:

1)甩全负荷保护;

2)甩部分负荷保护;

3)超速保护,包括103%超速保护和110%超速保护。

三、汽轮机状态监视

汽轮发电机组的运行状态,以及DEH的运行方式等,主要通过操作员站上的CRT画面进行监视

四、汽轮机的自启停(ATC)

当操作人员选择ATC启动后,就能使汽轮机从盘车转速自动升至同步转速,并网后可接带负荷,同时尽可能降低启动过程的热应力,使机组启动和增负荷的时间减少。

4 改造措施

数字式电液控制系统采用分散型控制系统(DCS)为基础,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以WINDOWS为平台;控制软件采用组态方式,通讯方式改进为以太网通讯。其发展的主要特点是软件和硬件都广泛采用标准化产品,是现代控制系统发展的趋势[4]。

在改造中,采用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数字电液控制系统(DEH)对该机组进行系统改造,具体改造措施包括:控制站部分、系统软件和硬件部分、保护系统、执行机构和油系统的改造。

控制站部分:包括主控制卡、I/O卡件、电源设备、通讯接口部分等,用于接收现场参数信号、逻辑运算、发出指令等。

系统软件和硬件部分:系统软件包括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的控制系统软件和一些应用软件,系统硬件部分包括工程师站和操作员站的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主要是为热控工程师提供逻辑组态、故障分析等为运行人员提供运行状态、信息、监视、操作等功能。

保护系统:包括2个OPC电磁阀和4个AST电磁阀,完成超速等故障紧急情况下对汽轮发电机组的停机保护功能。

执行机构:主要有电液伺服阀、油动机等部分组成,负责带动自动主汽门和高中压调门。

油系统:由于系统规模较小,控制油和油都由汽机拖动的主油泵供油,并设一台辅助油泵备用。

该汽轮机控制系统(DEH)以微处理器为基础,应用网络通讯技术,在整个DCS中作为一个控制站,共同完成整个发电机组的控制调节功能,系统软件AdvanTro-Pro运行于Windows98系统下,方便实现系统软硬件组态功能。图2、图3是其中的监控画面。

5 结论

自试运成功两年来,改造后的1#机组一直在正常运行,系统稳定、维护方便;机组控制精度高,功能丰富、性能可靠;汽机进汽方式灵活合理,效率高;保证了汽轮机机组安全运行。同时,DEH系统在应用中也会出现电源、接线、卡件等等方面的小故障,这就要求运行维护人员不断学习、总结经验,加强设备维护管理,熟悉DEH控制系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

参考文献

[1] 苗军.热力过程自动化[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年.

[2] 杨学熊.热电厂自动控制技术及发展趋势[J].中国仪器仪表,2001,(1):28―30

制造业概述范文3

关键词 专业出版社;数据库;智能改造;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4-0227-02

基于国家宏观调控指导下,文化事业发展水平有了显著的成效,这与出版业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出版社是负责文化信息编辑与处理的主要机构,按照书籍、报刊、杂志等要求编辑文献资料,通过出版方式传递给大众。为了适应信息科技发展趋势,专业出版社也要建立更加先进的数据库调控模式,满足高科技出版行业的变革要求。因此,专业出版社数据库实施智能改造,这是行业科技的重点内容。

1 专业出版社

出版社的出版行为是指通过可大量进行内容复制的媒体实现信息传播的一种社会活动。自有文字以后便形成了出版社。正式的出版是随着印刷术的发明,至唐代中叶盛行,古代金文、石刻以及人工抄写、刻绘书籍,是一定意义上的出版。出版社的类型、工作范围和组织机构 出版社的类型,在中国,按隶属关系区分,有中央级出版社和地方出版社。按业务范围区分,有综合性出版社和专业出版社。综合性出版社的出书门类比较多,专业出版社只负责编辑出版一定专业和门类的读物。

2 出版社数据智能化需求

现代出版主要指对以图书、报刊、音像、电子、网络等媒体承载的内容,进行编辑、复制、发行(或网络传播)等处理工作。为了保证专业出版社内工作的高效率,对专业出版社数据库实施智能改造是时代需求。相比于综合出版社,专业出版社承接的数据处理任务更多,对原始数据操控要求更加严格,尤其在文字内容编辑与处理方面,都要做到严格的准确性、标注性、科学性。因此,为了摆脱传统出版办公模式的不足,必须要开发出更加先进的智能化数据库,借助计算机平成大量文字信息的处理,这样可以防止人工审阅失误而造成的常识性错误,提高处理的成功率。

3 专业出版社数据库人工智能改造

从现有出版业行情分析,无论是综合出版社或专业出版社,日常出版都需处理大量的文献信息,这是出版社结构统一性的办公特点。相比于出版操作流程,人工智能技术在应用功能方面具有显著的升级改造,不再局限于单一性的数据处理操作,而是将功能扩大到多个方面的领域。从实际应用状况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专业出版社智能改造,主要方式包括:

3.1 处理技术

专业出版社构建新型数据库,为人工智能化提供可靠的平台,大大减小了人工处理数据的工作难度。数据库多样性能够为出版社操作提供更多功能,由单一数据处理发展为多空间操作,把数据处理平台扩展到多个面域,从而实现了数据信息的多元化处理。比如,人工智能三维成像中,让图像信息变得更加形象、直观,编辑人员可以直观地认识文字信息,对后期整编、修改、处理提供了方便。

3.2 传输技术

大数字时代,专业出版社构建数据库是行业需求,如图1。社内数据传输完善了专业出版的数据库系统,从而推动了出版社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例如,专业出版社对各类信息收集与处理要求在不断变化,这些是传统计算机系统不具备的功能。新时期人工智能技术呈现了交互性特点,可按照用户要求完成点对点传输、交换,实现了专业出版社资源的共享模式,丰富了文字信息的内容。

图1 数字式出版社平台

3.3 集成技术

人工智能选择集成控制是不可缺少的,让出版社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数据处理任务。过去对出版数据库采用了统一式模块,把大量不同数据集中到某一个数据库进行处理,而造成服务器处理速率下降,影响了出版社正常的使用功能。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采用集成控制模式,对原始数据分层次、分类别处理,提升了出版社数据库资源的可操作性,带动了数字化出版模式应用。

3.4 载体技术

智能化操作需选择不同的信息载体,使专业出版社操作流程更加顺畅。智能数据库是在无人干涉条件下完成动作,减小了专业出版社手动传输信息的难度。例如,现代计算机人工智能采用声音、动态图像、视频等信息载体,可按照用户设置要求执行传输命令,这就取代了早期人工操控流程,这些都是现代专业出版社数字化改造要求,把信息科技融入到新型出版社系统建设中,大大提高了智能化的水平。

4 结论

专业出版社是随着文化科技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发展,随着人们对传播知识的渴望而发展并呈现日强的专业性,编辑人员所面对的文字信息均是专业学科内容,实际出版中严禁出现人工式操作失误。为了改变传统出版办公模式的不足,对专业出版社实施人工智能化改造,能够提升社内办公的整体效率,促进专业出版数据库的智能化发展。本次分析了专业出版社智能化发展趋势,提出人工智能改造综合技术应用方法,显著提升了专业出版社内的办公水平,希望对后续研究有所启发和帮助。

参考文献

[1]程晓龙.数字出版的未来:从“小数据”到“大数据”[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08-29(5).

[2]王坤宁,李婧璇.大数据时代:催生出版发行转型升级[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09-23(7).

[3]吴湘宁,胡光道,胡成玉,李桂玲1. Oracle 中使用支持向量机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4]李志鹏,张颖,王甫志.数据仓库与数据仓库性能的提高[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

制造业概述范文4

【关键词】过滤液输送泵;变频改造;设备磨损;节能降耗

0.引言

过滤液输送泵是为催化剂制备装置压滤工段输送煤浆的设备,介质含固液两态,料浆对泵本体及管线的冲刷直接影响设备使用寿命,尤其是对泵叶轮及前后衬板的磨损尤为严重,造成频繁维修,增加生产成本。针对这一问题,公司组织人力深入研究、集思广益,最终决定将泵电机更换为变频电机。该项改造基于压滤机的周期性运行规律,压滤机每周期运行约45分钟,而进料时间为10分钟左右,剩余时间为自循环,改为变频电机驱动后,可在压滤机进料后剩余的35分钟自循环过程中将变频调至低点,避免流速过快造成不必要的能耗损失和设备磨损,延长设备及附属管线运行寿命。

1.工艺流程概述

我公司煤直接液化催化剂制备装置共有四台压滤机(102SR-301A/B/C/D)、四台过滤液输送泵(102-P-301A/B/C/D),过滤液输送泵向压滤机输送催化剂制备反应器(102-D-301A/B)出来的水煤浆原料,正常工况时,每台压滤机对应一台过滤液输送泵,D机也可作为公共输送泵,输送介质为携带催化剂的水煤浆。输送泵为间隙工作制,每个周期约45分钟,一个工作周期内,泵输送物料时间约为10分钟;由于水煤浆容易沉积结焦的特殊性,在不向压滤机进料时泵通过管道打回流保压,回流保压时间约为35分钟。

2.主要解决的问题

在实际操作运行中,为防止物料沉积,过滤液输送泵电机打回流时仍然高速运转,并且负荷功率较低,造成了“大马拉小车”的电能浪费现象。另外携带催化剂的水煤浆属固液两态,由于泵体长期在高转速下运行,加剧了泵体叶轮、壳体和阀门、管道的磨损,缩短了设备使用寿命,增加了检修更换成本。很多情况下,运行不到一个月就要对设备进行检修、清理管道、更换备件,增加了生产成本。

针对上述存在的设备磨损造成设备运行周期不长,且存在介质泄漏安全隐患,以及电机长时间低负荷高速运转消耗电能的相关问题,对四台过滤液输送泵(102-P-301A/B/C/D)进行了变频改造,以达到节能降耗、提高设备运行周期的目的。

3.总体改造方案

3.1 总体构架

改造前,四台过滤液输送泵拖动电机由备煤35/6 kV变电所供电,电机型号为YB 355M2-2 、电压6 kV、功率185kW、转速2985rpm、防爆等级ExdⅡAT4。

改造后,加装4台0.4kV低压变频器,变频器采用ABB产品,型号为ACS800-04-0260-3+P901+K458+E210,每台变频器独立成柜,共计4台套,柜型MNS3.0,并且配套更换过滤液输送泵拖动电动机4台,将原6kV电机更换为南阳标准系列380V低压电动机,更换后电动机型号为YB2-315L-2,功率185kW、电压380V、转速2980rpm、防爆等级ExdⅡAT4。功率保持不变,以维持电动机输出功率、转矩不变,电压更换为380V。更换电机后,中心高变为315mm,中心高比原来低40mm,基座增加40mm底板。重新敷设主、控电缆,并更换现场操作柱。

根据现场预留位置条件和变电所负荷情况,在0.4kV I、Ⅲ、Ⅴ、Ⅵ段低压母线各增加一套变频器柜,且新增计算负荷满足变电所容量设计要求。

3.2 工艺流程与控制

根据工艺要求,控制方式为:变频器柜带有变频器、工频旁路两种方式,当变频器故障切除时工频旁路仍然可以驱动电动机运行;现场操作柱对电动机进行启、停控制,设有运行、停止指示灯各一个,电流表一只,备煤控制室DCS可以远程停电动机。变频、工频信号、电动机运行、停止信号、故障信号、变频器转速信号送DCS监视。改造后保持现有工艺流程不变,每台机组的变频器转速信号由27米对应的每台压滤机控制柜内PLC控制。第一次开机是操作人员在现场操作柱上启动电动机,压滤机PLC调速信号是4-20mA送给变频器,当压滤机进料时控制变频器高速运行,变频器输出频率最大,电动机在额定转速下工作;当压滤机进料结束后,控制变频器低速运行,变频器频率输出降低,电动机低速运转,维持过滤液输送泵回流时的出口压力在某一恒定值不变。出口压力信号接至压滤机PLC,形成闭环控制。相关设备位置、控制逻辑如图1所示:

图1 设备控制逻辑图

3.3 电气控制原理

经过与ABB低压盘厂家、设计单位的多次沟通,最终确定如下所示的电机主接线图2和电机控制原理图3。电动机主接线有变频器和工频旁路两种运行方式,变频器运行方式为主,只有变频器故障退出时,通过工频旁路控制电动机工频运行。接触器KM1、KM2建立变频器通路驱动电机,主保护是断路器和变频器本体设定。接触器KM3控制工频驱动电动机,主保护是断路器和热继电器。控制图中通过变频器盘面三位置转换开关实现变频、工频转换,盘面可以在断开主断路器的情况下,通过盘面起动、停止按钮检查接触器控制回路的完好性试验。电动机起动只有在现场操作柱上控制,电动机停止可以在现场操作柱也可在DCS上控制。变频器电动机的调速信号来自现场压滤机控制盘PLC,信号4-20mA对应10-50Hz频率,最高转速50Hz对应电机额定转速2980rpm,最低转速对应596rpm,通过PLC人机界面可以设置定速低频运行,四台机组运行速度大体控制在1270rpm。

4.改造效果分析

4.1 设备磨损情况分析

2012年P301四台泵备件消耗情况如下:

表1 102-P-301泵改造前四台泵备件消耗统计

改造之前叶轮的平均使用周期40天,前后衬板的使用周期80天,耐磨球阀的平均使用周期约180天,2012年9月改造后至今运行一年多更换了一套叶轮及后衬板、1个耐磨球阀、3套机封,费用共计6万元左右,与上述统计数据相比,生产成本明显降低,而且提高了装置运行的稳定性,效果显著。

4.2 节能效果分析

(1)P301高压电机改造前工频状态下电量计算

表2 102-P-301泵电机改造前数据表

泵出口流量(m3/h) 额定功率(kW) 额定电压(V) 功率因素 P301打循环时电流(A) P301进料时电流(A) 泵出口压力(MPa)

400 185 6000 0.86 17 20 1.6

压滤机一个压滤周期约45分钟,其中进料时间约10分钟,打循环时间约35分钟。

原P301电机打循环时实际功率为:

P1=1.732*17*6000*0.86=151.9kW

进料时实际功率为:

P2=1.732*20*6000*0.86=178.7kW

按照装置一年运行7440小时,每台机组的进料周期是45分钟计算,每台机组就是9920个周期。按照P301泵三开一备考虑,可以计算出三台年总耗电量为:(P1*每周期工作时间(小时)*年运行周期数+P2*每周期工作时间(小时)*年运行周期数)*3台=352×104kWh(万度)。

(2)P301电机变频改造后电量计算

表3 102-P-301泵电机改造后数据表

泵出口流量(m3/h) 额定功率(kW) 额定电压(V) 功率因素 P301打循环时电流(A) P301进料时电流(A) 泵出口压力(MPa)

400 185 380 0.91 86.9 205.6 1.6

压滤机一个压滤周期约为45分钟,其中进料时间约10分钟,打循环时间约35分钟。

改造后低压电机循环时实际功率为:

P3=1.732*86.9*380*0.91=52kW

进料时实际功率为:

P4=1.732*205.6*380*0.91=123.1kW

按照装置一年运行7440小时,P301泵三开一备,可以计算出年总耗电量为:(P3*每周期工作时间(小时)*年运行周期数+P4*每周期工作时间(小时)*年运行周期数)*3台=152×104kWh(万度)。

(3)电能节能计算

每年节约电量:

352-152=200×104kWh(万度)

节电率:200/352=57%

经济效益:每度电按0.5元计算,每年可节约200*0.5=100万元。

从改造后设备运行状况看,泵体、衬板、轴承等的磨损程度明显下降,运行周期增加,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减少了设备维修成本,提高了设备运行的稳定性。以往该设备连续运行时间短、故障多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核算一年节省备件费用40多万元。

同时,由于该泵是周期工作制,加装变频器后节电效果明显,节电率达到了57%,年节约电费有100万元。从泵体备件消耗减少的费用和节电效果看,不到两年就完全可以收回项目投资,改造达到了预期目的。

5.结束语

改造后,通过长期摸索,最终得出压滤机进料期间及非进料期间泵出口流量的最佳控制数据,最大程度的避免了对设备及附属管线的磨损,实现了节能降耗,有效提高了设备设施的使用寿命,取得了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制造业概述范文5

一、制造业的发展

18世纪70年代,瓦特改进蒸汽机,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手工劳动逐渐被机器生产所代替,机械制造业逐渐形成规模。19世纪中叶,发电机和电动机的产生迎来了电气时代。与此同时,互换性原理和公差制应运而生。所有这些使机械制造业发生了重大变革。20世纪初,内燃机的发明、流水生产线的出现、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标志机械制造业进入了大批量生产的时代,并开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二战以后,电子计算机和集成电路的出现,以及运筹学、现代控制论等软科学的产生使中小批量生产自动化成为可能。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方式已难以满足市场多变的需要,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日渐成为制造业的主流生产方式。20世纪80年代后,伴随着信息产业的崛起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机械制造领域提出了新的制造哲理和生产模式,如计算机集成制造(CIM)、并行工程(CE)等。进入21世纪,机械制造业正向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智能化和清洁化的方向发展。

二、我国机械制造业现状

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出大体可以概括为起步较晚、发展迅速、相对落后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机械制造业落后发达国家很长时间,两次工业革命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给发达国家的机械制造业带来了罕见的大发展,而我们比它们晚了百余年。近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发展迅速,我国已经建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制造体系。基础工业部门80%以上的生产能力是由国内设备提供的;农业装备几乎全部由国内提供。我国机械工业产值2001年为16922亿元到2004年增长到35045亿元到2007年增长到73040亿元;工业增加值2002年为4900.1亿元到2004年增长到9087.5亿元到2007年增长到19182亿元2001到2004年产值增速为36.8%,2004年到2007年产值增速为33.5%。但是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由于资金、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因素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不断加大,我国的机械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位曾在工厂工作的高级工程师曾说过他们工作的设备、计算机程序,包括一些小的零部件全部来源于德国,而中国工人仅仅需要学习操作,还有的中国工厂仅仅提供材料制作零件而核心技术全部来自国外。

三、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优势及存在的具体问题

我国是个机械制造业的大国,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并不是机械制造业的强国。在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我国的机床、汽车等产量位于世界前列,却没有一家机械制造企业能跻身世界500强。我国的关键设备大部分依赖进口,根据统计显示:我国光电子设备的100%为进口,高档数控机床的70%依赖进口。我国机械制造业最大的问题是许多高技术我国尚未掌握,许多重大装备我国不能自主设计制造,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原创性的技术和成果缺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足。还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如:企业管理机制落后、市场机制不完善、资源分布不合理、利用率低等。我国目前的制造业的优势是劳动力成本低,潜在的消费市场比较大,国家比较重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由以上这些优势我们定能解决以上问题,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四、自动化与技术改造创新

我国若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若想在汽车界出现中国的“丰田”、“宝马”,就必须进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与创新。进入21世纪,机械制造业正向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智能化和清洁化的方向发展,所以在传统机械制造业的技术改造与创新中,自动化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通俗地说,自动化就是用机器设备代替人完成某种生产或代替人进行事务管理。严格点说,自动化就是指在没有人的直接参与下,机器设备通过自动检测、分析判断自动地实现预期的操作。自动化可以提高我国企业的效益。由于我们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只有将自动化与技术改革创新结合才能提高企业效益,降低成本才能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增强国防。我们只有大力将自动化用于技术创新,提高我们的竞争力,才能在短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壮大,迅速提高国家实力。我国工业结构复杂,市场比较大,工业化可以对它们起到调节作用,它综合了计算机、制造技术、控制技术、电子技术和管理科学等学科知识,所以可以带动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

五、发展我国自己的自动化推动技术改造创新

当今社会技术改造与创新非常重要,只有发展现代自动化技术才能促进技术改革与创新。而根据我国机械制造业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创新不足的问题,发展自动化已经迫在眉睫,可是由于历史原因,我们的机械自动化发展比发达国家晚了几十甚至上百年,所以我们的技术改造创新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发展我们自己的自动化,这个时间可能会比较长久。

我国数控机床的发展历程可以体现我国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据统计我国生产数控机床的的数量2001年为18693台,2004年为51871台,2007年为123247台。以上数据显示,我国的自动化技术应用已有很大幅度的发展。机床产值列世界前20位的企业中日本占了七位,德国占了五位而中国仅占两位,其中前五名都是德国和日本的企业,这说明我国的自动化技术与它们还有差距很大。

我国劳动力比较富足,市场较大,所以有很好的调控性。我们的企业一直都是重制造轻研发,这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要想摆脱落后的面貌,在技术上不受制于人,必须加大力度进行产品的自主研发,要有自己原创性的成果,要大力启用高科技人才。我国企业管理机制相对落后,一些程序方法有很多地方过于复杂,没有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所以我们要剪掉过于复杂的程序,大胆地引用国外的先进管理方案,必要时可以大胆用国外的管理人员,这是很多企业不敢做的。我国技术落后,资源利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必须大力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特别是自动化技术,以先进的技术减少资源的浪费,将自动化与传统技术结合,广泛用于各个行业,更好地为大家服务,增强我国的竞

争力。

总之,“适者生存”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创新可以说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保障,现如今我国的机械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怎样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我国制造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充分了解我国制造业现状,抓住机遇,将自动化用于技术改造与创新中,勇于和善于迎接挑战,才会使我们的制造业发展壮大,才能提高我国的核心竞

制造业概述范文6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45-02

世界十大汽车制造商全部落户中国,中国已名副其实地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和最大的汽车市场。进入21世纪,我国汽车产业迅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的第四汽车生产大国,汽车产业需要靠人才拉动,汽车产品持续的“消费热”也拉动了对汽车人才的“需求热”,根据《汽车人才供需情况的调查》显示,我国汽车产业职工人数将在2015年突破500万大关,到2020年达到776.23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10%左右,在未来15年内,我国汽车人才需求面临极大的缺口,特别是汽车工程技术类人员。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根据职业教育要求和汽车制造装配行业发展需求,以该专业发展要求为导向,以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立足于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等服务市场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具有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的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适应市场工作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依据企业行业调研报告,通过岗位及对应职业能力的分析,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二)构建“工学结合,德能并重”的“1243”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立足新疆、服务南北疆,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沟通协调能力和创业能力,具备较高的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理论知识及较强的实践技能,能胜任汽车制造、汽车改装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要求,汽车行业发展需求,以及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构建以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行业发展要求为导向,以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以“工学结合、德能并重”的1243人才培养模式。

在该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深入企业调研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分析,根据“订单”的需求确立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企业用人,学校育人,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长效合作机制。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借鉴“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根据毕业生应该具备的综合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能力),遵循职业教育规律与能力培养的特点,以“一条主线、两元结合、四种能力、三个平台”素质教育全程贯穿教学全过程为特色的“工学结合,德能并重”人才培养模式。最终达成企业认可的并与企业生产一线工作情景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条主线(能力主线)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以两元结合(校企)为途径,通过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设与有效实施,重点抓好“三个”平台(学习领域平台、校内实训平台、校外顶岗平台)建设,学习领域平台主要进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进行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和创新意识教育;校内实训平台主要进行“热爱行业、忠于职守、依法管理、团结协作”的汽车制造行业职业道德教育,进行汽车制造基本技能实训和生产环境仿真实训;校外顶岗实训平台主要进行“行业规范、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就业理念”教育,进行生产性顶岗实训,学习企业文化,学习与人沟通交流的技巧;最终使学生具备四种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能力),从而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和社会要求。

在重视技能培养的同时尤为重视加强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全程贯穿式教育,从学生进入校园开始到毕业,利用各种方式与形式始终倡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主管理,教师每堂课的教学任务涵盖素质教育的内容,充分利用过程性课程的实施,形成汽车工程学院学生素质教育的特色。

通过教学条件的改善与教学情境的设计,校企的深度结合,促进“工学结合”的持续发展建设,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对汽车市场人才需求的充分调研,广泛征求各类汽车服务企业专家的建议,针对职业能力中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阶次递进培养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逐步完善“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及教学资源信息库建设;编制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的课程标准。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质量体系建设,突出人才培养标准、课程体系的标准化、规范化、通用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构建教学资源共享和师生交流的平台。

图1 “工学结合,德能并重”“1243”人才培养模式

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对汽车制造企业调研,进行基于汽车制造工作任务分析,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将行动领域进行归纳,系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紧密围绕该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及任务来安排教学,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完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使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一)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对应汽车制造与装配工作的各行动领域,按照学习认知规律,对行动领域进行整合,形成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基本技能模块、拓展模块共三个模块。工学模块课程既要满足学生的就业岗位需求,又要考虑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对行业、企业专家(企业生产第一线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管理的人员)进行深入调研,进行专业职业能力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如表2:

(二)课程体系构建

由校企专家共同组成课程开发项目组,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开发项目课程,以岗位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按照职业岗位工作实际需要,突出实践技能养成,形成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结构,突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先进性。

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解构,根据工作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排序,构建了由基本能力课程模块、核心能力课程模块和拓展能力课程模块组成的基于工作过程“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

图2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三、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依照职业能力本位,根据社会需求和岗位能力,确保实施“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建立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确定实践教学内容

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线,以应用为目的来确定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国家或行业的标准为依据,将实践教学的内容组成不同的模块,确定专业技能训练的方法和时间。

(二)建立多元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

实践教学应注意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在评价的内容方面应尽可能多地覆盖多种相关能力要素,包括理论知识、技能、经验、协作等;在评价形式方面,以口头与书面回答、技能测试、毕业实践、实习报告等为主要形式。

(三)大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本专业建有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按照一个专业背靠一个企业群,建设一批实训、就业“双基地”的专业建设思路,实训基地建设既要具备实践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功能,又具有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功能,使实训基地正真能实现与校内外紧密结合,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赵新.汽车工程专业建设与改革思路的探讨[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