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文化和品质意识的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品质文化和品质意识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品质文化和品质意识的理解

品质文化和品质意识的理解范文1

首先,我们要明确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具备工具性和人文性两种基本属性,这也是英语教学目标设置的前提和基础。换句话说,英语作为交流的工具和人文知识的载体,学生要学会如何准确、得体地运用英语实现交际的目的。但是,这是不是英语教学的全部呢?答案是否定的。站在英语学科教学的角度,教??首先要确保学生习得知识,与此同时还要保证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得以体现,并引导学生建构个体发展所需的关键技能和必备品格,这是“核心素养”的核心涵义。综上所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由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要素构成。

一、夯实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指的是在特定语境中准确得体地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语言能力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和核心,是实现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基石。语言能力涵盖语言知识、语言意识、语言表达和语言理解四个维度,这四个维度由低到高呈阶梯排列,展现了一个英语学习者由最初的掌握知识到最终实现语言能力建构的全过程。以高中重点语法――定语从句为例,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大量的定语从句范例,让学生建立对定语从句的初步认识;然后鼓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定语从句的基本构成规则,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第三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定语从句语料,创设应用情景,鼓励学生自我表达,并针对出现的问题,利用网络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强化训练,确保每一个学生充分理解定语从句的用法,并最终内化为自身的语言能力,达成语言能力核心素养。

二、塑造文化品格

李红恩在《论英语课程的文化品格》一文中对文化品格进行了如下阐释:文化品格就是指人或事物(或某一类人、某一类事物)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风格、特点与特征,它既是对人或事物的文化属性的规定,也是其价值取向的重要表征。英语作为人文类学科,在提升学生文化品格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英语学习绝不仅仅是学习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等枯燥乏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国际化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深层次维度的培养和熏陶。以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7第四单元Sharing为例,学生需要掌握本单元的单词、短语、语法等内容,如果这些内容完全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记忆完成,英语学习将会枯燥无味。语言置于语境中才有意义,才能契合教育的真谛――润物细无声。

三、提升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指个体思维的个性特征,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具有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等六个特点。思维品质的优劣决定了学习能力的高低。良好的英语思维品质是学好英语的前提。思维品质作为一种核心素养,不是单纯的思维能力,也不是思维方法、思维速度,而是识别、理解、推断、迁移等能力的多维综合体。思维品质体现了英语学习个体独有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是实现个体终身发展所需的必备条件。

四、培养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核心素养体系中的“核心”,是语言能力、文化品格和思维品质三者的有机结合体。它取代了原来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学习习惯”等说法和概念,把零散的概念归结统一为“学习能力”。首先,这种能力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涵盖了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将会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其次,它内含丰富,囊括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主学习、自我调节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兴趣,如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如何培养英语学科素养等成为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品质文化和品质意识的理解范文2

    一、充分吸收各种知识,增强多元教学意识

    扎实过硬的教学基本功需要语文教师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高中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只有具备了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强化知识多元化的意识,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游刃有余,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轻松解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有着极大的知识量、严谨合理的知识结构,拥有综合的专业素质,才能当好学生的领路人。同时,语文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在面对多元文化碰撞的时侯,要加强对多元文化的重视。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充分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由于语文教材文本取材具有局限性,教师必须拥有多元化意识,善于吸收各方面的优秀文化,掌握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领略到汉语言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情操。以教学《极光》为例,这篇文章涉及到了古代神话、电视的成像原理、极光的形成原理等,科学性比较强,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想要讲好这节课,就必须具备丰富的历史神话故事、扎实的地理知识以及相关的物理原理。否则,就很难在课堂教学中轻松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可见,教师拥有广博的知识既能拓宽学生的眼界,又能为教师个人魅力加分。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创新学习能力品质

    教学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学模式,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并注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提倡充分的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创造表现,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可以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帮助学生明确自我意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的“动起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任务和目标,精心设计一些符合高中心理特征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思考。

    三、注重学生自学引导,提升语文教学品质

品质文化和品质意识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 英美电影;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

一、引言

批判性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到20世纪80年代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核心。

在我国批判性思维能力研究起步较晚,在近十年才有一些论文、论著问世。纵观我国外语教学,由于长期的“填鸭式”教学,“多年来(文秋芳,刘润清2006),我国英语专业教学一直存在着重语言能力训练、轻思维能力培养的倾向。”现行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指出:“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课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多种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创新能力。”

我国一些专家学者如朱新秤等认为:1,培养批判性思维是知识创新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2,批判性思维是帮助大学生适应“知识爆炸”时代、鉴别和抵制网络时代各种知识霸权的有力武器;3,批判性思维培养是学生心理与个性发展的需要。心理发展是一种内化过程,是个体自主建构与价值引导之间的对立统一,批判性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4,批判性思维对于社会经济及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Hunt指出,批判性思维素质“将决定生活质量及美国甚至整个地球的未来。”因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必要的。

英美电影以其书本及其他视听材料所不具备的特点和独特的形式,为学生们打开t望西方国家语言与文化的窗口,因而备受学生们的喜爱。鉴于我国目前没有统一的批判性思维训练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们在英美电影赏析中进行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尝试。

二、批判性思维能力与英美电影赏析

美国CT运动的倡导者恩尼斯(Robert Ennis)(1962)对CT的定义为“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伯林(sharon Bailin)则把CT定义为“对相信什么或如何行动的问题情景的透彻思考。思维者想要形成理由充分的判断并获得某种程度的成功,就是具体化为优质思维者的品质。”美国哲学学会的定义是“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判断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估、推论,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探究工具。”保罗(Richard w,Paul)博士指出(1995):批判性思维就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批判性思维是积极地、熟练地读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估支配信念和行为的那些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通过观察、实验、反省、推理或交流收集或产生。在其典范的形式里,批判性思维以超越主题内容的普遍智力价值为基础,具有清晰性、准确性、精确性、一致性和相关性等特点。

德格勒珀(Kees De Glopper)(2002)认为CT包括解释能力(批判地阅读、倾听和观察)、交流能力(批判地写作和表达)、批判的知识(批判性思维的工具)及批判技能(语境的解释、意义的澄清、论证的分析及综合性地考虑全面评估结论)。

《现代汉语词典》对批判的解释是:批,即评论;判,即区分、评断、剖析。所以,批判是指对言论、行为进行分辨、评断、剖析,以见正理。因此,批判性思维的本质是怀疑的、分析的和批判的。

综合上述观点,我国专家学者罗清旭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个体对产生知识的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证据和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正确与否做出自我调节性判断的一种个性品质。它包括批判性思维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重要方面。批判性思维的个性倾向性反映个体的批判性精神,批判性思维的个性心理特征反映个体的批判性能力。理想的批判性思维者通常具有几个特质:勤学好问。信息灵通。理智思考,胸襟广阔,极强的适应力,为人公正,能理智地对待个人偏见,谨慎缜密,头脑清醒,在复杂的事物中能有条不紊、理性地选择判断标准,专注于探究,坚持不懈地寻求学科和探究所允许的精确结果。因此,培养好的批判性思维者就是朝这个方向努力,就是把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培养和其他品质的培养结合起来。

国外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途径主要有三种(罗清旭2000:83-84):1,设置专门的批判性思维课程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国外的不少学校和众多的批判性思维训练中心往往遵循这种方法发展人们的批判性思维。这种培养方式有助于增加批判性思维训练的系统性,但它需要有专门的教师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需要得到额外教育资源的支持;在学生方面,因需要新增课程,则可能加大学生的负担。2,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是在学校环境下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最常见的方法。也是一种最理想的方法。它有助于批判性思维的长期开展。并克服单独设置批判性思维课程的方式所遇到的主要困难。采用此方式的前提是广大教师认识到批判性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对其理论与实践又比较深入地研究和学习。并且善于找出批判性思维与学科教学的结合点。本文的第五部分就是来探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批判性思维训练的策略。3,通过发展隐性课程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种隐性课程教育重点研究如何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一种有利于批判精神的成长的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使学生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逐步形成批判性精神。因此,批判性思维培养与学科结合起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电影是一面镜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最直观、最生动的反映。它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英美电影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电影人物的刻画、描写。人物之间的对白等等。成为学生了解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的一种影像解读的窗口。

英语电影赏析以其系统的教学阐述电影的分析和解读方法,在此基础上深度解读一些英文电影文本,之后运用研究方法对具体的电影进行文本分析等,从而提高学生对电影的赏析能力和批判能力。根据英语学习的特点。在教学中首先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能力,提升鉴赏水平。在初级阶段我们具体运用了‰vey的跨文化意识提高的四个层次理论,即:第一层次是对异族文化难以理解;第二层次是通过文化冲突了解到与本民族不同的微妙而有意义的文化特征,但仍是不理解;第三层次是通过理性分析,从认知的角度认为可以理解那些微妙而有意义的文化特征;第四层次则是通过深入体验目的语文化,学会设身处地从对方立场出发来感受其文化,达到同感的理解。

由于学生多年的语言学习,加之其他的信息来源,他们 对西方文化已有了初步的理解,因此,我们重点从第三层次开始,就是在电影文本分析后,教师抓住课本中出现的西方文化现象,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行比较分析、批判性地鉴赏。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提高学习效果,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培养、提高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一些品质如:独立性品质、广阔性品质、深刻性品质、敏捷性品质和创新性品质等。

同时由于组织学生进行东西方文化异同的比较。使学生理解了微妙的而有意义的文化特征,直至能以对方的角度感受文化,批判性地接受异邦文化。而小组讨论作为教学中的常见活动能有效提高学习者的责任心和自主性,利于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提供更多说英语的机会,为学生提供更轻松、更安全的语言交际环境。

三、如何在英美电影赏析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师资培养

由于我国在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师资匮乏,因此,如果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能力首先要有一定的师资队伍,要系统化地培训师资。培训教师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从:(1)思维与cT理论概述;(2)语言论述以及形成批判性思维概念;(3)构思、报告、推论和判断能力的养成性训练;(4)进行论证训练和批判性地推理训练等几方面进行。同时开设逻辑课程,学习形式化逻辑、导论性逻辑和论证逻辑等。

2,合适影片的选择

并不是每一部英美电影都可以用来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的。可选择英美电影史中较有代表性的影片进行文化学习、鉴赏,在了解的基础上对一些文化现象等进行批判性的赏析,帮助学生形成客观的判断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在教学中运用“批判――提问”策略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参照布朗和基利提出的14个批判性问题的技巧来训练批判性思维

具体步骤分为:(1)初步赏析、赏析讨论、赏析综合归纳:(2)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初步赏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都可以从电影主题、电影情节、人物性格刻画、电影人物间的关系、电影音乐、叙述手法、电影拍摄技巧、灯光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提问,同时探讨上述因素对影片主题的烘托、陪衬作用;在学生依照上述因素赏析英美电影的基础之上。促进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

4,国内一些学者朱新秤、刘儒德等认为。可从元认知训练进行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精神的培养

元认知是关于知识的理论体系。元认知监控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对其进行自觉的监察、控制和调节。它的实质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解悟和反思,是自我意识在人的活动中的体验,是认知主体对其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通过元认知训练,可以发挥促进学生培养自我意识、计划、组织和监控的作用。

品质文化和品质意识的理解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教育 创新精神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如果语文教学多一点培育创造力的意识和办法,学生走向社会就会多一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国家就会多一些创新人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是一个人不愿墨守陈规,渴求标新立异,自觉地要求自己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从超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态度和意愿。在创新活动中,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时机,启动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方法。因此,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而语言文字其理解的多维性、运用的可变性、内涵外延的丰富性等特点,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天地。关键是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

二、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把握语文教学特点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学校的教育应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整体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知识、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应该教育”是以升学为目的而展开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基础是语文教育,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须从一点一滴做起,首先要把握语文学科多元综合性的整体特征,它不仅是语文学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所必须掌握的内容,也是素质教育要求下语文学科所理应呈现的合理状态。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以掌握各种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说语文学科不只是各种知识体系,更主要的是一种能力构建。语文教学必须从理论上宏观上转变观念,放在动态中去研究,在发展中寻求其规律,重新认识语文学科的特征和价值。只有把握住语文学科这种综合性的特征,我们才能在素质教育观念的基础上,求得语文教学在课堂结构,教学形式和方法等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和改变。语文教学要讲综合效应,不能单打一,力求实现学力形成和人格形成的统一,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既有形成语文能力的侧面,又有形成个人思想的一面。

三、教育方法的创新

在积极启发中创新,启发教育的本质在于它通过启发知识来创新,基本形式有启发问题、启发猜想、启发概括。启发概括问题就是善于启发学生质疑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发猜想就是对提出的问题要敢于大胆地猜测、想象和联想。启发概括就是使知识在积累中不断选择,提炼、从而获得更新,当前启发教学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以一问一答当作启发教学的认识问题,把启发等同或局限于提问,事实上,教师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有感情的讲解、形象的动作手势、以及演示、参观、实验等,都会引起学生的联想,打开他们的思维,从而获得启发,开启在学生的疑点和难点之处,开启在学生似懂非懂之处。启发需要一个过程,不能都期望适时的体会。如果启发后学生实在解决不了问题,教师就通过生动具体细致的讲解去完成,或者组织学生自己讨论。讨论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合作学习向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其过程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之前的提出问题则是教师围绕教材特定设计的具体问题。一般采用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讲评的步骤。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汇报、自觉提问、与他人交流讨论,甚至是争论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课堂上营造师生合作,平等讨论,自由争辩的气氛,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就会引发学生的想象力,激活思维,诱发创新。

四、改变练习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在活动中实践

练习是巩固知识的一种方法,课后练习题,或教师出练习题,学生只是顺着题的定势思考,缺乏主动和多向思维。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在设计过程中,学生需要认真阅读课文,考虑哪点是重点,哪些内容应该理解和掌握,真正要动脑,动手认真实践。学生设计的作业可以自己做也可以交换做。教师在检查作业时发现新颖、巧妙、别具一格的作业设计时,让全班同学共同做,并对设计者进行鼓励表扬,激发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五、塑造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品质

创新能力和人的个性品质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能不能拥有创新性的个性品质,能不能对创新精神状态及执着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的提高和有效地发挥、增强自学有着很重要的关系。一个人的创新性个性品质,一种追求创新的精神状态及执着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的保持是最重要的。针对小学生来说,虽然不需要有过高的要求,但是也应该从小就应该进行塑造和培养。

品质文化和品质意识的理解范文5

关键词:质量文化;领导者素质;顾客满意;意识教育;创新

一、引言

可持续发展是每个企业诞生时的愿望,追求卓越则是企业经营的目标。然而在激烈的竞争中,有的企业能够沐百年风雨而基业长青,有的企业则如流星,一闪而过便消失在茫茫商海中;有的企业在市场上叱咤风云,攻城掠地,有的企业却屡战屡败,落无立足之地。如果说竞争中的短兵相接拼的是企业的“体力”――硬实力的话,那么企业的长期发展则更多依赖的是企业的“人格”――软实力,即企业的文化。优秀的质量文化应该是激活员工干劲,补充管理硬件,传播企业品牌的外秀而内刚的企业文化。质量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透过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折射出其无穷的魅力,成为企业之树常青的基础和养料。失去质量文化的支撑,企业大厦就如空中楼阁,无论其多么辉煌绚丽,总有轰然倒塌的一天。丰田的召回,三鹿的破产,金浩成众矢之的事实就是最好的注解。因此企业要想达到卓越绩效的标准,最基本、最有效的做法是从其现状出发,培育先进的质量文化,以文化的形式编织质量经营的各个环节,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可执行的质量文化的塑造关键

(一)企业领导者的素质

质量文化的培育是一项充满艰辛的工作,作为企业质量文化的倡导者要能够以超人的勇气、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责任感摆脱各种相互交织的利益的羁绊,破除各种根深蒂固的陈规陋习,从战略的高度,创立一种以顾客为中心,以质量竞争意识、质量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为基本点的新型质量文化。在质量文化培育过程中,领导的态度决定了员工的行动方向和努力程度,也决定了企业质量战略的高度。如果当初没有杰克・韦尔奇克服重重阻力通过六西格玛质量革命,掀起了GE的质量风暴就不会有通用的今天;如果没有张瑞敏带头用铁锤在76台不合格的冰箱上砸出了质量生存的强音,我们就不会看到品质卓越、走向世界的海尔。

质量文化从起飞到落地又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宣传、不断地进行实践和规范管理。这就要求企业的领导者有坚韧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利用有效的沟通和激励手段让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和全体员工都明白企业的愿景目标且有足够的动力朝着企业的目标方向前进。令人鼓舞的领导者决不把企业的基本质量信念和价值仅仅当作口号来对待,而是使质量成为企业内的一种通用语言,融入企业的日常生产活动中,成为制定质量方针、目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质量战略,落实质量责任,进行质量奖励的标尺。

企业的领导者同样也是企业质量文化的保护者。创造质量文化只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让质量管理由人治走向法治、由经验走向科学且保持下去则是十分艰难的,尤其是当企业处于困境中承受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时。有许多企业就是在这时放弃了质量,追求了短期的利润,从而加速了企业的死亡。因此要想把质量文化塑造成为一种强力型文化,企业的领导者必须具有坚守质量文化的坚定信念。

(二)追求顾客满意的价值观

顾客是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最具权威的评判者,顾客对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将直接影响着企业各种目标的实现。企业只有将顾客作为关注的焦点,以顾客的利益和需求为导向才会有市场,才能生存。以顾客满意为核心构建质量文化的企业不会为了一时的利益而置顾客的健康与安全于不顾,更不会使用瞒天过海之术欺骗消费者。然而由于顾客满意的主观性、层次性、相对性和阶段性等特点注定顾客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企业不仅要了解顾客当前的需求,更要关心顾客未来的需求,不仅要把握顾客现实的需求,还要分析顾客潜在的需求。在实现顾客当前需求的同时引导顾客未来的需求,在满足顾客现实需求的同时开发顾客潜在的需求。

以顾客为导向,提高顾客的满意度,保持顾客的忠诚度是企业质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但是顾客的忠诚度是有限的,将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转移。一旦产品或服务达不到顾客的期望值时,由不满而产生的抱怨或投诉就会纷至沓来。然而投诉处理作为顾客满意的组成部分,却是一个企业尚未发现的金矿。如果顾客的投诉得到有效的解决,不但可消除顾客的不满,而且还能寻找到合适的改进契机,掌握其中隐含的市场信息,获得开发新产品或新服务项目的灵感。顾客投诉中隐含的对比信息更能帮助企业获取赢得竞争优势的机会。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增强顾客满意的理念已得到企业管理者的普遍认同,许多企业也愿意花费大量的资源测评顾客满意度,但却往往忽视或根本就不重视一个问题――内部顾客的满意。在一些企业中,企业的领导者忙于促销售、扩生产、找原料,与员工缺乏必要的沟通和理解,只是一味地用制度约束和监督员工。结果造成原料浪费、生产不畅和产品的劣质。因此,一个企业如果希望赢得社会的认可,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提高顾客的满意度,争取较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首先要健全企业的沟通渠道,善待和尊重员工,培养员工的向心力、凝聚力以及主体意识和形象意识。员工满意是顾客满意的必要前提条件之一,很难想象一个员工满意程度不高的企业会保证顾客的满意。如果内部员工彼此冷漠、离心离德,又如何能提供给顾客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呢?企业的外部顾客和内部顾客是企业质量管理的“两条腿”,如果企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那怎么能在比赛中超越别人呢?

(三)质量意识教育

日本质量大师石川馨有句名言“品质,始于教育,终于教育”。质量管理工作如果没有以教育方式导入就无法进行,更无法生根。在质量管理界还有一句名言“品质,90%来自意识,10%来自知识”。所以品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质量意识教育,即通过心态的改变带来观念的转变,促使行为的改变。由个人行为的改变扩展到集体行为的改变,最后再从集体行为的改变形成新的习惯,新的价值观及新的文化。质量意识是一个迁移默化的结果,但只要根植于员工的心中,便会成为指导其日常行为的一种理念。在工作中就会坚守质量原则,把企业的质量信誉看做自己的名誉,就会为了商场中出售的一台可能与己无关的企业产品而主动擦拭其上的污迹。质量意识教育首先从企业的高层主管开始,先在他们的头脑中树立起“质量意识”和“危机意识”。让他们明白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基础,是企业竞争的希望。只有加强企业质量管理的深度和广度,降废减损,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高层主管对质量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够重视质量加强质量管理,不遗余力地创导和推动质量文化的形成。也只有这样导入的质量管理,成功的机会才会增大。缺乏高层主管承诺的质量变革行动,注定会失败。

对于中低层管理者则重在质量意识的灌输,强调他们在质量管理中的职责及企业对确保产品质量的决心和毅力,以及他们个人的工作质量对产品质量好坏的影响,并将严重影响到其个人在企业以后的发展。基层员工因之人数众多,故强化其质量意识就成为推动质量管理,建设质量文化顺畅与否的重要环节。对于员工的品质教育,重点放在使员工理解质量对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意义,并了解最高管理者如何通过在质量方面身体力行的领导以提高效益和效率。只有质量意识渗透入企业每个人的日常行为意识中,并最终成为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质量文化才会成为企业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的源泉,在其浇灌下的企业之树才会常青。

(四)创新

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成为一个企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对于企业来说,没有开拓就无法前进,没有创新就无法生存,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主旋律。纵观历史,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都是在不断的开拓创新、不断的自我扬弃中得到沉淀和升华的,对于先进的质量文化也同样如此。企业既要借鉴原来的经验,也要突破原有经验的思维定势,在此基础上寻求创新。如果企业固守一种落后的模式,痴情于一种成功的经验,那么企业就会落入一个叫做成功的陷阱。因此质量文化的创新首先在于破与立,就像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演进过程一样,本身就孕育着不断创新的结果。

创新的文化并不意味着每一件事情都能做得尽善尽美,而是意味着能够迅速应对变化的环境,从中学有所得进而以不同的方式来实施它。质量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以顾客为向导,而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本身就意味着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创新,以个性化和差异化去满足顾客,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质量文化是培养质量创新的土壤,离开文化的蕴藏,创新的种子就难以生根发芽。而且质量文化的创新与其他创新关系密切,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制约着其他创新作用的发挥,其他创新也只有通过文化的创新才能表现和发挥出来。质量文化创新的关键在于创造一种鼓励创新的氛围,让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渴望创新,追求创新,通过创新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且不会因为尝试创新而遭受处罚。企业的领导者在创新的过程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领导者的行为和态度可以鼓励创新,也可以窒息创新。创新型的领导者鼓励挑战而不是接受挑战,提出问题而不是满足于合适的答案,鼓励好奇而不是安逸,只有这样创新的点子才会如雨后春笋般地呈你追我赶之势冒出来。

三、结束语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走上卓越绩效的质量之路,在于强化企业的质量管理,而质量管理的有效实施则在于质量文化的成功建立。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企业在强调质量的同时还应关注企业的整体管理,使质量管理方法不断地与其他成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相结合,以免患上“市场营销近视症”。此外任何一种优秀的管理理论和方法都有其产生的背景和适用的条件,我们在学习和借鉴他人经验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自己的主观需要和客观可能,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浮躁和追求形式,只能脚踏实地坚持做有效的事情。

参考文献:

1、质量文化:外秀而内刚[DB/OL].中国质量新闻网,2007-03-07.

2、卢国华.质量文化推动企业持续发展[J].现代企业文化,2009(8).

3、戴朋.有效的品质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任培兵,刘琪,杨翠彦,刘玉.质量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基石[J].河北冶金,2009(5).

品质文化和品质意识的理解范文6

关键词:文化意识、双语教学、比较教育

一比较教育对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

比较教育课程是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是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它是一门最贴近现实的学科,最能体现时代的气息,尤其是在教育呈现出国际化趋势的条件下,比较教育研究更是一个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领域。而双语教学在当前高校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有三种;

第一种是目标语浸身模式: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全部使用外语授课;

第二种是双语过渡模式:教师的课堂用语70%~80%应使用英语,学生也能基本使用英语参与教学活动;

第三种是外语渗透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专有名词、概念及课堂用语中使用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英文,而在授课、问答、作业等其他环节基本使用汉语。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第二种模式,即双语过渡模式——鼓励学生用英语学习和思考问题,并探索双语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以个性发展为研究内容,以个案分析作为研究形式,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爱好以及知识等能力的发展和变化。

比较教育双语教学不仅可以拓展专业知识、巩固语言技能,而且可以感悟文化内涵、增强文化意识。英语在宽松自然的环境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互相接触的机会。使他们产生一种用英语说话的需要和愿望,促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要想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格,首先要培养他们具有基本的文化意识。这种文化意识不仅需要教师的人文素质,教材的文化导入,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的有效参与和积极思考,以不断增强自身在英语学习中的文化理解。

二教材在实施双语教学中的作用

双语教学是件艰苦而又持久的工作,要做并不难,但要做好却不容易,而持之以恒则更需要有献身教育的精神。比较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以英语为主,重点讲授西方国家的教育体制。总学时数:36学时。授课对象主要是大学三年级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在修完大学英语四级课程后,应该掌握四千多个英语单词。懂得基本的翻译技巧,具有较快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目前,要找到既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的现成双语教材是不现实的。最关键的是要选用适合学校实际的原版材料,适当压缩课程教学的内容。只有深受学生喜爱的双语教材,才能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为了突出实用性原则。我们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肖惠云主编的《当代英国概况》和周静琼主编的《当代美国概况》中节选了全英文版的教育专题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授课中。我们还节选了原版教材《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中的“比较教育背景的变化”和“三种比较分析”等内容,供学生翻译和讨论。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已将《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英文版第五版翻译成中文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01年7月纳入“比较教育译丛”。原版教材作者埃德蒙·金(edmundj.king),生于1914年,是英国著名比较教育专家。他是曼彻斯特大学硕士,伦敦大学哲学博士、文学博士。在文史哲、外语和教育学方面有很高的素养,学识渊博,造诣深厚,教育经验丰富。他主编的若干重要国家和地区社会、学校和进步系列比较教育丛书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三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的主要收获

试验双语教学是与时俱进的必然趋势。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文化意识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比较教育课程的目标性质、内容要求、教材特点整体去思考外语教与学的衔接。学生可以在双语教育中不断提高语言学习的听说技能、书面技能和思维技能,并获得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笔者针对太原师范学院连续三年来跟踪2004级至2007级教育管理专业的128名三年级大学生,通过《比较教育》课程双语教学对所发现的文化意识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以下是学生们小组讨论的一些主要收获:

1、黄晓旭同学的小组认为: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异国教育文化的明显差异。除了这些不同之处。更学到了要用比较与共融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正是这种“异”才让这个世界多彩,我们才有所研究,有所交流。这样得来的结果更加促使我们对其根源的追溯和对其发展趋势的探索,比较教育使我们懂得了运用比较的眼光看问题的重要性。

2、梁燕妮同学的小组认为:比较教育双语课程使我们受益很深,大家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不再把眼光局限于身边的小圈子,而是看到国外先进的教育,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些对于我们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学习教育基础知识的同时,巩固了语言听说读写的技能。通过比较我们学会了思考,理解了英美国家的教育为什么会如此发达,也明白了我国在教育体制和内容方面的欠缺,并且学会了对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和正确决策。这些都促进了我们个人品质的完善,做事要负责,要讲究诚信,要学会与社会上各种人员打交道,做到情商、智商同步发展。

3、金辉军同学的小组认为:就拿课程设置来说,英美等国家更加突出实用课程和职业化课程;而我国则重视基础知识和自然科学,所以,发达国家的中学毕业生能很快适应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从一个横切面上看,他们的国家经济如此发达,是离不开教育的贡献的。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我国的教育和他们的比起来,多少存在欠缺与不足。他们的课程丰富多彩,动手操作和实践的能力相对较强,而且公民教育使他们树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对于我们个人来说,非常希望将来得到这样教育的洗礼与熏陶。在课余,我们也经常把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与我国的相比,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4、许锦绒同学的小组认为:重要的一点应该是个人品质方面的培养和提升,而品质是一个很宽泛的范畴:它包括了社会政治、道德修养以及文化素养等方面,因而我们对自己品质的培养和提升应该落脚于平常的点滴生活,而不应该局限于课堂上老师的传授。有的东西只有自己体验到,才会真正理解,所谓“只可意会”的东西。我们是社会的人,如果丧失了社会责任感,甚至是社会的伦理道德,那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更不用说为社会做贡献,就是自己以后发展也很困难。

5、吕婵同学的小组认为:作为一个中国大学生,我们也应该具备最起码的个人品质,人人都必须有责任感,作为公民,我们有对国家的责任,作为子女,我们有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只有具备很强的责任感,我们每个人才会不断努力,社会才会和谐发展,国家才会兴旺发达;我们通过学习比较教育这门课之后,更加完善了自己,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我们的个性更加趋向完美。

6、李欣同学的小组认为:我们来到了这所学校,尽管不喜欢当教师,但“既来之,则安之”,心想只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研究生,就可以摆脱“苦海”了。于是,我们拼命地学习,对院系活动一概不参加,直到学习了比较教育这门课程,我们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多么美妙,还有许多东西比学习更重要,例如: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勇于实践能力、社会责任和诚信等等。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是德才兼备的,如果光有高学历,而没有高素养和好品格,是远远不行的。

7、刘京京同学的小组认为:学了这门课之后,我们觉得我国的教育机制真的还存在很多问题,但这些问题我们现在只能表述自己的看法,而无力改变社会教育现状,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反思自己,能认识到这些问题,说明我们在思想上有了升华,觉得有了一个正确的信念。这是对我们人格的保障,它可以制约我们的行为,净化我们的心灵,促使我们向善发展。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那么这个社会不就更加美好、更加和谐了吗?

8、文一两同学的小组认为:学习了这门课程,我们更加了解了英美国家与我国教育体制主要差异的根基,中西文化的不同源泉。尤其是关于公民权教育问题,我们感到了英国在这方面的教育确实落到了实处,并不只是写到条款中而不去落实,这对于我国现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从学习中,我们惊奇地发现,自己更加乐于思考问题,想想这是为什么以及怎样去解决它,也促进了我们大量阅读更多的有关书籍,从中得到知识,获得乐趣。我们感到又进步了!

四文化意识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何在双语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意识,如何把英语文化和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还需要认真地进行科学实验与比较研究。文化意识的培养主要是:在对大学生用英语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他们理解异国文化的内涵。文化素质是教化、示范和养成的有机结合。教化是指设置必要的课程,进行知识的传授;示范是指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行动中;养成是指一种内在的涵养,内化成人的品质。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时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理解和表达能力是每个教师的天职,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学习能力。

值得思考的是,双语教学不能以牺牲学科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为代价,而是既要达到课堂教学目标,又达到加强英语、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要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结果,定量与定性,基础与发展,语言水平与文化素养,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关系。双语教学需要采取渐进稳妥的方法,在正确分析教材和课程的先决条件后,还需要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变终结性评估为全过程评估,其内容需要完善备课内容、有效进行作业检查、相关领导听课评课、考核试卷质量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