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

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范文1

关键词: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240-01

班级文化反映的是班级这个特定的社会组织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渗透在班级一切活动中的东西。它是以班级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班级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等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班级文化体现了一个班级特有的风格。那么如何在实践中,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创设具有班级特色的班级文化呢?根据校情、班情,及农村学生的特点与兴趣爱好,笔者主要从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1.物质文化——班级文化的载体

1.1 保持教室卫生。心理学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地客观现实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优美的教室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感情。另外优美的教室与环境还可以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因此,在班级环境文化建设上,要非常重视教室环境的美化,不断培养学生文明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1.2 创新墙饰。组织学生精心设计和布置墙面,力求让教室的每面墙壁和角落都具有良好的育人功能,营造出整洁清新、充满美感的、浓厚的文化氛围。

1.3 创设图书角。在班级中建立图书角,引导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

1.4 注重仪表美,增强师生的亲合力。班级物质文化不仅包含教室内的环境布置,还体现在师生的仪表上,两者都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功能与教育效果。教师的仪表美,能提升学生对教师的亲合力,学生的仪表美,能提升教师教学的激情。

2.行为文化——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

班级行为文化是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形式,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班级行为文化建设,就是班主任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和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发展,通过活动打造积极向上、团结拼搏的班级精神,健康有益的班级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2.1 开展主题班会活动。班会是班主任倡导、融进班级文化的主渠道。形式可以是多样的,确定每次班会的主题对班级文化的形成起着一定的作用,要尽可能的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思想上受到教育,行为上得到改进,

2.2 开展文体活动。轻松活跃的文体活动有利于愉悦心情、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发展个性,班主任可以结合节日或学校安排,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在班级中开展拔河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在活动中培养成功的体验,获得自信。

2.3 开展评比和竞赛活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通过开展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积极分子”、“文明学生”,在班级中设立“优秀奖”、“进步奖”、“助人为乐奖”、“特长奖”等,树立典型。评选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善于抓住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放大后进生的点点滴滴,增强他们不断进取的自信心。

2.4 开展社会实践类活动。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在自己的亲历实践中,才能提高对社会的认识。因此,我们要及时引领学生面向社会、面向他人、面向家庭,寻找服务的项目与岗位,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学习劳动技能,树立为集体、为家乡、为社会服务的思想。

3.制度文化——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

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

3.1 让学生自己制定班级公约。班级公约是全班共同信守的制度,包括文明礼仪、学习常规、考勤常规、基本规范、卫生值勤、奖惩等多方面,是班级学生活动的行动指南,学生是制定者、执行者和维护者。

3.2 完善奖励制度,激励学生竞争。对于每位学生的点滴进步,班级都加以肯定,并予以表扬。奖励要按照公平、公开、全面、全体的原则,不以成绩的好坏为唯一标准,而是综合地评估学生的德、智、体等各方面的表现。

3.3 引进处罚制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班级制度文化的本质内涵是“实施、监督和制衡”,是要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治精神,养成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因此,学生在班上的行为就是一种社会行为,就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当这种社会影响出现负作用时,我们在奖励的同时,也采取了一些处罚措施加以强制性纠正。

4.精神文化——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

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是班级中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舆论风气,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的精神风貌的反映,也是值得班级全体成员依赖的。

4.1 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及和睦的同学关系,能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进而能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热情。学生都喜欢平易近人、理解同学、待人公平、乐于交谈的教师。

4.2 培养学生如何做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唤起人实现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只有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修养,激发他们的梦想与激情,才是教育的成就。

4.3 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创新是新时代的主旋律,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又取决于创新教育。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创新型人才呢,班级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参考文献:

[1] 《杜威教育论著选》 赵祥麟 王承绪编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2] 《教育文化学》 郑金洲 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3] 《利用强化作用 加强班级管理》 方晓会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4.3

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范文2

关键词:中职学生观;逻辑命题;调查;多元;多样

一、缘何要对中职教育深刻反思

社会人士认为中职学生是“差生”,职业教师和校长也存在此种观点,令人感到不安。前不久,上海某高校对62所中职学校的800名教师和53名校长调查发现:居然有80.7%的教师和52.8%的校长也认同“中职学生是‘差生’”。

教师和校长们带着“有色眼镜”打量着被世俗扭曲了的中职学生,可爱的学生能“阳光”起来吗?无怪乎有近半数(44.2%)中职教师对学生就业前景和未来个人发展“信心不足”和“没有信心”。

人们缘何为中职学生贴上“差生”的标签,从传统和现实中可以找到答案。这是囿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文化泥潭而难以自拔惹的祸。纵观杰出的历史人物,大多不是单学书本知识,考试高分者中外皆然。据查,科举存在的1300多年间,有案可查、有名有姓的状元有500多人,但真正留名青史的区区数人而已。绝大多数状元已在历史长河中湮没无闻。况且,有关智力研究也已证明:就个体而言,人类智力水平呈正态分布,即智力超常者与低下者都占很小的比例,分别为3%。中职学生在高中阶段占了近半人数,如此巨大的智力正常的人群沦为“差生”,是极为不正常的。因此,必须对中职教育突破纯教育改革思维的局限。

二、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这里所指的“基础”,是多数中职学生的优势智能在传统教育中未被发现,在强调语文、数学、外语学习成绩的选拔中受到压抑。中职主要招收在“一考定终生”的选拔考试中被淘汰的学生。由于将知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基础作为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在职业教育中重蹈义务教育阶段“差教”(很差的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方法,从而将中职教育推向缘木求鱼的窘境之中。

学生进入职校后,虽然按“知识水准”标准将中职学生界定为“差生”,但专业课程设置模式却是引申于荟萃着“天之骄子”的高校,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技能课模式,让原本学科知识欠优的中职学生像知识厚实的大专生那样去“打拼”基础。原本以就业技能为主要目的的中职教育,又有意无意之间移植着普通高中“打基础”的教育理念,系统知识的完美传统及文本本位的传授方式,使得中职教育的教与学脱节,学与用背离。

中职教育的基础在于突破传统教育“智育第一”的局限。然而中职学生在告别初中来到职校时原本也带着美好的憧憬,期待着新校为其人生带来新的转折。但本应以表扬、鼓励为主要手段的教育,以给中职学生创造成功机会的中职教育却不是这样,带有明显“普高化”取向的中职教育及其评价制度再度让中职生失望,于是他们故态复萌,于是乎又回归“差生”行列。

三、能力改变命运

由“知识改变命运”到“能力改变命运”的中职学生观和教育观,是将“差生”的中职学生培养成才的基本要素。

让社会实践成为中职班级文化建设的必修课。社会实践引导中职学生完成从自卑、自弃到自信、自强的转化,帮助中职学生摆脱目前社会上仍然普遍存在的鄙薄职业教育的阴影,处理好扬长避短与“扬长补短”的关系,促进中职学生目标明确地发展自己,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社会。

1.利用校外实践活动,感受“天人合一”的精髓

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是我们建立团结和睦多民族国家的基石,这种思想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国家才能富强,民族才能振兴,社会才能进步,人民才能幸福。孔子的“天人合一”,是整个宇宙与人的和谐,科学地处理天、人之间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核心。从现代意义上理解,“天人合一”就是发展推进和谐,和谐保证发展,“天人合一”这个古老的命题,在当代社会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对于我们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为了让中职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深圳的巨大变化,我们便利用节假日带领中职学生走进大自然,注重教育活动过程的“开放”,让中职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接受社会的磨砺和大自然的熏陶。“世界即教室”,在校外创建21处活动基地,如下表所示。

通过参观基地实践活动,学生体会到幸福生活的内涵,能够善待自己,对自己负责,学会热爱生活,更加珍惜生命。通过对大自然植被被破坏的调查、河水污染的调查、大树移栽劳民伤财的调查、马路隔离带浪费严重的调查、红树林的调查等增强了中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得出人类要想生存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结论。

2.职校“奉献爱心,服务社会,学以致用,博学创新”班级文化建设主题活动

(1)活动主题:奉献真诚爱心,关注身边的社会环境。

(2)活动立项依据:为提升社会环境综合质量,以及配合“服务社会,奉献爱心”活动,我班利用班级主题活动的机会,对身边多项环境展开了社会调查。

(3)活动方案设计:通过下述阶段的具体实施,进一步提高了中职学生的能力。包括:活动主题提出;活动内容设计;活动计划设计;小组人员安排分工设计;成果展示设计;活动评价设计和竞赛评比创意设计。

(4)活动实施:以不同任务分小组,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将所调查的内容、活动过程详情及结果进行最后确认。

(5)活动结论:深圳是个移民城市,学生身边的社会环境多样性、综合性明显,单一地、局限地通过一项调查已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所以产生了28项项目(活动)设计与实践活动,各项实践活动密切相关。

该项目(活动)的设计与实践,阐明了中职学校学生首先必须具备核心价值观,才能处理好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的关系,否则再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也会因缺乏核心竞争力而失去教育意义。 实践证明,“先有奉献,才有规划”。只有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四、成功教育是追求中职学生的潜能发现

多数中职学生的优势智能在传统教育中难以展现,但是当学校具备了成功教育的精髓――“三相信”的中职学生观,即相信中职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成功的潜能和在教师帮助下获得成功,必然会形成“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具体案例,从而让社会“换一种眼光看中职学生”。中职学生研究、实践活动的过程和成果,仅举几例如下:

1.网络、电影、电脑对中职学生学习的影响。

2.影响中职学生学习的因素。

3.中职学生的课余时间。

4.中职学生的棋类活动。

5.父母是否给予中职学生个人空间。

6.中职学生迷信心理。

7.中职学生环保意识。

8.中职学生吃口香糖。

9.中职学生餐前洗手。

10.中职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及乐器普及率。

参考文献:

[1]周茹.研究性学习方法讨论[N]武汉:湖北大学学报,2006.

[2]刘道玉.创新思维方法大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周茹.挫折教育[N].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

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范文3

关键词:以人为本 班级文化 建设与评价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体验、情感生活、道德生活和人格形成。我们实施“以人为本班级文化建设与评价实践研究”,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策略,建设班级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精神文化,开展班级书香文化、日记文化、网络文化的专题文化建设,构建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评价策略,开发班级文化建设的人力资源和潜在资源,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一、以人为本,建设班级物质文化

班级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教室布置是班级物质文化的主要体现。我们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创建自己的学习环境,让每一面墙都要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有育人功能。我们根据“以德立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和“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按照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要求,组织班委会成员研究教室布置的整体布局和布置风格,采取小组竞标,分工协作,创建以人为本的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展示班级的物质文化的独特个性,营造和谐民主、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

二、以人为本,建设班级制度文化

班级制度文化是学生共同认可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以人为本的班级制度无论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成长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班级制度。我们以班委会成员和小组长为主体,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制定了班名、班训、班规、班级规约等规章制度,从纪律、学习、卫生、活动、仪表、考核等方面规范了学生的行为。在班级制度的执行过程中,我们尝试实施值周班长制度,让每一位班干部、小组长,甚至每一位组员都有机会担任值周班长,使班级的每一位成员都有岗位,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提高了班级管理的效益。

三、以人为本,建设班级活动文化

班级活动文化是以人为本班级文化建设最重要的载体。开展班级活动不仅可以更好地建设班级物质文化,还可以将班级制度内化为学生的良好行为,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管理,促进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因此,我们十分重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班级文化活动开展,在活动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通过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和总结,激发了学生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落实了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思想。按照学校安排,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每年五月份开展的“校园艺术月文化活动”和九月份开展的秋季学校运动会;根据教务处安排积极参加上级教研部门和学校组织的各学科竞赛活动;利用板报、广播站、橱窗、班级日记、学习园地、走廊弘扬传统文化,宣传班级好人好事;开展主题班会和周一升国旗仪式;利用节日、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

四、以人为本,建设班级精神文化

“在班级文化系统中,班级精神文化是核心与灵魂,是一个班级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在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建设中,班主任应该高度重视班级精神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一般包括班名、班训、班规、班歌、誓词、班级目标、班级口号、班级公约、班级舆论等。在以人为本的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我们以学生发展为本,制定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要求的班级奋斗目标,促使学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品质。我们根据学校文化建设的要求和本班特色制定了班名,如“国学班”“书香班”等;班主任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扬明主,和同学讨论制定了班训、班规、班级八荣八耻等;根据高效课堂文化建设的要求,将学生分组,每组制定了组名、组训、组号等。通过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氛围,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五、以人为本,建设班级课堂文化

打造高效课堂教学,创建班级课堂文化,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我们实施的新课堂改革是以小组合作为基本的学习形式,因此,以人为本的课堂文化建设主要指小组文化建设。我们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个性特长等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4-6人学习小组,又在组内建立2-3个互助组,每组选拔组长和副组长各1名,分别负责小组学习和纪律管理,其余组员担任录人、发言人、联络人等。每组都拟定组名、组训、组号等。课堂活动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单位。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组长检查,梳理问题;课中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展示成果;课后反馈检测,实施小组评价。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学习,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健全学生的人格。

六、以人为本,建设班级专题文化

以人为本班级文化建设,不仅要建设班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课堂文化,还要努力探索班级文化建设的新策略、新方法。在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中我们主要探索了班级书香文化、日记文化和网络文化建设的新策略。第一、打造班级书香文化。我们主要建立了创建了书香教室,建立了班级图书馆。学校给每个班级配备了图书专柜,书籍来源主要是学生捐书和校图书室提供,由学生自主阅读、自我管理,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第二、实施班级日记制度。每组一本日记,由小组成员按照日期轮流写作,其他组员跟帖评价,表扬班级好人好事,提出班级存在的问题,定期开展班级日记检查评比活动。第三建设班级网络文化。建立校园网站班级主页、QQ群、博客,为学生布置作业、交流学习、励志教育等搭建平台,沟通了家长、学生和学校之间的交流。

七、以人为本,探索班级文化建设评价策略

我们是以小组为基本的班级管理单位,因此班级文化评价主要以小组文化建设评价为主体。为了进一步推动班级文化评价实践研究,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形成优良的班风学风,我们制定了《以人为本班级文化建设“星级小组”评价细则》,开展了“学习之星、读书之星、日记之星”等“星级小组”评比活动。通过争创星级小组活动,创建了以人为本班级文化建设评价策略,促进了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总之,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把握学生的内在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实践评价研究,不断探索班级管理的新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现代班主任管理的必然选择。

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范文4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物质文化环境精神文化环境凝聚力

如果说学校是孩子成长的第二个家,那么班级就是这个家的核心部分,而班级文化则是这个核心的灵魂。班级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夯实升学基础的地方,更是他们培养学习方法和独立人格的地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好的班级文化就如好的土壤,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积极作用。特别是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品格塑造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能否在一个具有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中学习生活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结合自身多年班级管理经验,对班级文化建设现状进行剖析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希望对未来更好的建设班级文化有所帮助。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范畴及现状

明确班级文化的范畴是建设班级文化的基础。班级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而狭义的班级文化则仅限于精神文化。其中,班级的物质文化主体主要是指有形的物,包括班级的桌椅摆放、教室布置、内务整理和学生着装等。精神文化则主要指班级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具体表现在班级的学风、班风和考风。精神文化虽然是无形的,但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

不论是班级的物质文化环境还是精神文化环境,都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重要影响。但我们发现在目前的班级管理过程中,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并不尽如人意,当前班级文化建设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 班级文化意识淡薄、认识片面。当前,很多家长把分数看得过重,甚至把它作为对孩子和老师的唯一评价标准。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下,不少学校把提高升学率当成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甚至是唯一追求,因此,在多重压力之下,班级文化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加上一些教师由于自身对班级文化内涵缺少系统的认识,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以提高成绩为航标,把中心放在“班级学风”的塑造上,导致了班级文化建设的“营养不良”。

2. 班级物质文化滞后:班级物质文化主要包括班级环境布置、班级规划以及班级卫生状况等。整洁、明丽、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性情、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教育。由于一些班主任对文化建设的意识淡薄和片面认识,加上初中学生的自立自理能力以及良好行为习惯尚待提高和养成,也使得班级的环境保洁、布置状况缺乏一定的持续性和自主性。

3.班级精神文化缺乏创新。有的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采取的方法和手段过于传统,管理氛围沉闷,激发不起学生的积极性,例如:班级制度的设立以及活动内容不够新颖,班会的召开缺乏新意,班级的活动缺少民主氛围,一言堂偏重,忽视学生的需求,最终学生往往不愿遵守制度,使得班级管理制度形同虚设等;对学生的激励措施不够完善,主题思想重在引导学生的应试问题,对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没有相应的文化建设及措施。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措施及策略

笔者在从事教育行业初期也存在着诸多困惑和上述不足,但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渐渐地对班级管理特别是班级文化建设有一定的体会和感悟,也总结出自己的一些方法。下文结合自身班级管理的经验,从班级物质文化环境建设和精神文化环境建设两个方面提出相关的措施和策略,希望对今后更多班级更好的建设班级文化有所帮助。

(一)班级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

(1)整洁有序的班级风貌。班级布置是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班级文化最直接的体现。走进一个整洁、温馨的班集体,看到一群积极向上的学生,不仅会让老师们心旷神怡,讲课富有激情,同样,学生走进自己精心布置的班集体,一种主人翁的责任感会油然而生,学习的劲头也会变足。因此,班级的外观布置直接关系班级文化建设的优劣,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务必予以重视。在具体的班级布置上,笔者认为干净整洁是基本原则,主要措施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地板干净、讲台桌清洁、桌椅排放整齐;二是班级里张贴的东西整齐有序,特别是“奖状墙”的布置,它是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奖状是全班同学共同努力奋斗的成果,是班集体汗水付出的见证,把奖状张贴在班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强化他们班级主人翁的意识。所以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把张贴奖状当作一件重要的事,亲自指挥,指导学生张贴得整整齐齐,让它成为班级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严格按照校规统一学生衣着。学生是班集体的核心组成部分,一个具有良好物质文化的班级一定与学生息息相关。统一校服不仅能有效的遏制学生的攀比心理,对于营造班级的班容班貌和学生心中对集体的认知也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校规,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都统一穿校服,对于个别同学一进入教室就把校服脱下,亮出自己服装的现象务必及时整治,否则班级的同学慢慢也会有样学样,最终弱化班级制度的普遍约束力。这虽是一个细节问题,但这样的细节实则会影响到整个班级文化的建设。

(3)规划属于学生自己的地盘。可以在班级放置一个心情贴士板,每周由班主任牵头确定主题,让学生写出心中的感受,比如:“我快乐,因为……”或者“感恩的心”,让孩子们学会发现身边快乐的事,带着快乐的心情来面对每一天的学习和生活。同时,在成长的过程中又学会感恩,怀着感恩之心对待身边每一个人。为了更好的鼓励学生发现身边的美、身边的快乐和身边的感悟,可以每周让班级同学评出最感人的三篇文章或贴士,并加以表扬,这样在体现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也实现了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目的。

(4)精心布置班级的各个角落。细节决定成败,虽然很多班级上面三点都做得很好,但由于忽视了班级角落的布置而使得物质文化建设功亏一篑。下面结合自身班级文化建设经验提出几点可行的措施:第一,和学生一起起草班规并把它放在进门的显眼位置上。这样能时刻提醒班级的每一位成员用心遵守一起许下的每一个承诺,有助于班级的有序管理;第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起为班级设计班徽。代表一家人的班徽让同学们的心连在了一起,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上互帮互助;第三,在班级中设置图书角、荣誉栏,张贴同学书写的励志名言警句等,同时在教室一些角落和讲台桌放置绿色植物,增添教室的绿化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班级精神文化环境的建设

三、关于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本文主要从班级的凝聚力和道德规范引导作用两个方面来阐述

(1)营造强大的班级内部凝聚力。班级凝聚力是衡量班级精神文化风貌最重要的指标,一个具有凝聚力的班集体,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更强,能彼此合作,和衷共济。特别是在关键时候或遇到重大困难时,同学们会挺身而出,为了班级的整体利益而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没有了班级凝聚力,一个班级必是一盘散沙,学生生活在这个集体当中就缺乏归属感和“主人翁”感。

具体来说,首先,在刚组建班集体时,班主任一定要不断地告诉学生,我班是个团结的、优秀的班集体,为以后整个班级氛围的营造打下基调;其次,可以利用各种比赛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各种活动过后一定要总结,胜不骄败不馁。当学生高兴时,班级为他分享快乐;当学生不开心时,班级为他分担痛苦,及时为他送上关怀和帮助,这样就会大大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比如,对于班级同学过生日,可以利用课间操时间指挥全班同学为他唱生日歌,送上班级的祝福,这对于营造班级向心力大有裨益,这种行为也值得肯定和赞扬。实践表明,赏识教育对学生的促进作用往往事半功倍,在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上,班主任要充分利用这把利器,通过鼓励和引导,在实践中慢慢培养并形成班级凝聚力。

(2)充分发挥道德规范的柔性引导作用。班规虽然能够起到约束学生行为的作用,但它是一种硬性且不全面的规范,相反的,道德规范是一种无形的、柔性的和全面的约束,也是一种能赢得学生人心的约束。如何在班级中形成柔性的道德规范是班级精神环境建设的关键,特别是对于学生特别活跃的班集体,相比于校规和班级的规章,柔性的道德规范约束对于班级管理更加重要。

要发挥道德规范的柔性引导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承担意识,让学生明白自己做的事情自己承担,犯错了要付出代价。笔者认为事先与同学约定今后因个人行为使得班级利益或者班级劳动成果受损的同学要到讲台道歉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旦犯规,违规同学就必须真诚的向同学道歉,必须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如果同学们鼓掌了,就表示通过,否则就一遍一遍地继续承认错误和表明改错的决心。这种方法的目的不在于用道歉的方式对学生加以惩罚,而是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引导学生正确的行为,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要实现这一点很非常关键的是道歉过后及时从思想上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白损害班级利益是可耻的同时,理解只要知错能改,班级的老师同学还是一样的接纳他喜爱他。相信在这样的班级文化氛围下,学生都能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那时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自然水到渠成。

四、总结

良好的班级文化就像春天的阳光,它会使每位同学感到温馨、温暖、快乐,使班级井然有序、一枝独秀、充满生机,使学校充满文化氛围、文化底蕴、育人特色。班级文化一旦形成,它会影响到所有成员的思维及行为方式,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因素和教育手段,相信今后班级文化建设将是班级管理的重中之重。同时,由于班级文化建设的范围很广,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在这方面各学校各班级都还处于探索阶段,今后我们应该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强沟通和交流,不断探索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程方平.注重班级文化[J]. 班主任, 2010,(02).

[2]周文杰, 张雯雯.中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及策略探析[J].学周刊, 2011,(06).

[3]成尚荣.谈班级文化的建构[J].中国德育, 2011,(03).

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范文5

[关键词]人本主义理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3 — 0154 — 02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育人的基本环境及其场域,其内涵非常丰富,文化源泉多样而且历史弥久。学校校园文化包含我们日常能看得见的校园物质环境(如校舍、小道、亭宇楼阁,学校的校徽,校园的标识物等等);也包括我们通过心灵感知才能领悟得到的隐形的环境(如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思想,学校与生俱来的历史传统,学校的行为取向,学校的管理框架,学校的规章制度等等)学校文化是学校形象的综合的表现,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具有各自不同的校园文化特点,培养人才的风格和特色,学校文化没有统一模板化的操作模式。本文拟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人本主义理论的视角,分析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具有不可或缺的人本主义观,由此,诠释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思考,从而为取得教育活动的良好效果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分析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或显或隐地影响着学校师生的发展和成长,但是校园文化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外部环境而产生(同时也反作用于外部环境),对于学校文化建设应该视其学校的特点,由于其特性的不同和差异性,使得学校文化建设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校园文化建设者对学校主体人的意识淡漠,文化建设关注度不一。学校文化建设不只是学校领导者们的一厢情愿,也不是学校单个师生的作用能改变的,学校文化建设其中的一个最大的忽略,就是把文化建设与人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要求相脱离,导致出现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形式和学校文化影响下的人分类的两张皮的局面。忽视了人的因素的学校文化建设,是极其不具备生命力的,没有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人则如四面白壁监牢一样,人没有了生机,学校也没有了活力。从这一点来看,校园文化建设要寻找与学校这一场域中人主体因素之间如何搭建,寻找他们之间的平衡点,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理论和实践上人的精神乐园。

其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措施停滞,文化建设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效。校园文化建设策略的效果是能够在学校校园内产生广泛的共鸣,虽有很好的文化建设的理想,但是其文化建设实施开展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和不确定因素。从这一点来说,学校正确的文化建设实施开展不下去,以及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的核心因素还是人的因素,不是学校主要群体的共同意志,不是开放的文化接纳方式只会使得学校的文化建设困难重重。

最后,校园文化建设策略不得当或策略没有实践意义。〔1〕导致学校文化建设开展机制不完善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文化建设者们重传统的文化意义而轻视现代文化的创新和启示意义,只是重视有重点特色意义的校园的建设,而忽视了其他培养人才的校区的文化建设,还有学校文化建设虽然重视文化建设,但只是表面的接受,只顾文化物质形式的建设,而忽视了精神文化形式的模塑,没有使校园里的文化形态真正的趋向于融合。就像现在许多大学只是注重大楼的建设,而忽视了校园文化真正实质——内涵的塑造。以至于许多社会大家、大师们,社会用人单位,家长等对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的担忧甚至怀疑,说出了为什么我国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和大师的钱学森经典之问就深深警示着我国世人的大脑神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越来越得不到认可,以至于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人本主义观

人本主义最早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用人本主义以取代神本主义。人本取代神本的本质是把人变为主体,号召人以主体的姿态面对整个世界;强调的核心是人的主体性,即人类主体性和个体主体性。所谓的人本主义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以人为中心的主体主义。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的中国,任何层次和形式的教育活动的核心本原都是人,对人的省思和申义,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最为有效的策略之一。在人本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校园文化建设策略的过程中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设意识观念。

(一)主体观

人本主义理解下的人不只是生物学上的人,不只是抽象、一般的人,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社会性的人。这些人是与具体历史实际相联系的,联系社会实践活动成长发展的人。人不只是具备社会群体性质的人,而且也具备个性能动特质的创造性。〔2〕

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范文6

>>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中国梦视阈下的高职廉文化建设 社会资本理论视阈下的文化建设 试论制度伦理视阈下的教师文化建设 以人为本视阈下的班级文化建设 符号经济视阈下的文化产业发展探析 文化发展视阈下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研究 “第三种文化”视阈下孔子学院文化建设的思考 “企业文化”视阈下中职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 传统文化视阈下的大学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和谐社会视阈下社区文化建设探究 论当前农村的孝文化建设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大学文化建设研究 通识教育视阈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和谐社会视阈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生命教育视阈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基于CIS视阈下的企业文化建设策略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第一财经网.老龄产业报告:2025年中国老龄人口突破3亿[EB/OL]..

[3]袁新立,杨东法.制定扶持政策 加快发展老龄产业[EB/OL]..

[5]新华网.全国老龄办:老龄化社会将催生六大前景养老产业[EB/OL]..

[7]人民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EB/OL]http://.cn

[8]陈朝晖.论孝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0,(1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