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想象力的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想象力的案例范文1
关键词:幼儿教师 幼儿教育 教育价值取向
“教育价值是指教育这一事物、现象对其他事物、现象所具有的某种意义, 这种意义是通过教育对社会、对人所起的作用体现出来的”;[1]“价值取向是内化于人们意识之中的公认的判断事物的标准,它决定着所有具体的外在行为准则之间逻辑上的一致性,使人们在具体的文化场景中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它也是文化的核心”;[2]“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教育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性”[3],是从事各种教育活动的主体根据社会、时代和自身的发展需要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做出选择时的判断标准。学前教育处于各级教育的最基础阶段,这使得人们在学前教育阶段的教育价值取向上也呈现出一些与其它教育阶段价值取向的不同。本文通过对幼儿园观察和访谈的案例来分析两位幼儿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并试图指出新世纪学前教育阶段教育价值取向之“应然道路”。
一、以“教学——训斥”为主的规则遵守
案例:09:40,音乐教学活动,托班。
带班老师要求每个孩子在钢琴声结束时跑向活动室中间的保育员老师,以摸到老师为活动成功的标志。钢琴声响起,当老师弹到快结束时,一个叫WLQ的小女孩迫不及待地就向站在活动室中间的保育员跑去,当她跑到并摸到保育员时音乐声才结束,此时,其他孩子伴着欢呼声一起向中间的保育员老师跑去……
带班老师对着WLQ大声呵斥道:“WLQ,你没长耳朵?怎么没等到音乐声结束就乱跑了。”小女孩没敢看老师一眼,就耷拉着头坐到了自己的小椅子上。
从侧面看,WLQ没有了先前挂满笑容的小脸,一直无所事事地摸着自己的膝盖,或者挠挠自己的头发,再者就捋其裤子挠自己的腿,总之她没有再融入接下来的活动。①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4]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到,孩子体验到的与教师、同伴共同生活的乐趣在老师的呵斥声中转变成了茫然、不知所措和无聊,甚至是对老师的讨厌和恐惧。
皮亚杰和科尔伯格关于儿童的道德和规则研究证明:儿童规则的养成遵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因此,幼儿园班级生活中的规则,对于幼儿的适应和发展而言,就有了三种情况:必须遵守的强制规则、可以选择遵守的他律规则、自发活动中协商产生的活动规则。这三种情况,倘若不加以严格的区分,就会导致规则教育的混乱和效率低下。”[5]教师的规则教育应该做到“从儿童主体角度出发,将规则看成是基于儿童内在需要的一种主体品质,实现儿童规则教育从利他到互惠、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从限制到指引的转变”。 [6]可是,案例中老师为了自己教学过程的整齐划一,让所有孩子都遵守其随口说出的规则,就全然不顾孩子的真实感受和行动的目的就大声呵斥、甚至给孩子实施惩罚。此种不区分规则情况和行为原因、只一味的限制而不加引导外部灌输式规则教育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二、以“传授——接纳、复述”为主的知识学习
案例背景:09:30,星期四,摩擦起电,中一班。
幼儿想象力的案例范文2
上诉人(原审原告)周某。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某物资供销公司。
周某原系某厂财务。1997年2月,因企业效益不佳与厂方解除劳动关系。同年3月,某物资供销公司因业务需要,招聘其担任该公司财务出纳工作。双方未签订劳动合同。周某在该公司工作至1999年5月,因公司对不在编临时工进行清理,通知周某不再雇佣。同年6月1日起,周某未再上班。此后,双方就工资、福利及养老保险费缴纳问题发生争议。1999年10月18日,周某因双方不能达成一致意见,遂向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某物资供销公司为其补缴1997年3月至1999年10月的养老保险费;支付1999年6月至同年12月的下岗工资;承担其子幼托费人民币1000元。在仲裁期间,某物资供销公司发现,1997年7月至1999年2月,周某凭《劳动手册》已向社保部门领取了20个月的失业救济金并报销了部分医疗费用,遂据此为由坚决不愿为周某缴纳社会保险费。
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认为,劳动者进单位工作后,应主动将劳动手册交给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应对此予以督促。周某为领取失业救济金不交劳动手册,造成用人单位未办理录用手续也未缴纳社会保险费,应由周某承担主要责任,其主张的工资及幼托费等诉请不予支持。周某1999年3月停止领取失业救济金后,其与某物资供销公司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双方应补缴此后的社会保险费直至周某离开该公司。
周某不服裁决诉至一审法院,称其辞职后进入某物资供销公司工作了两年多。劳动合同系单位不肯与其签订,未签劳动合同的责任在单位。其因未签合同无法享受正常的员工待遇才凭劳动手册申领失业救济金。现其愿意退还领取的失业救济金。华东公司未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违反有关规定,侵害了其权益,应为其补缴社会保险费,并让其享受和其他职工同等的待遇。
华东公司辩称,周某系以下岗职工的身份应聘,双方建立的仅是劳务关系。周某非正式职工不能享受报销医疗费用等相关福利,并提出1997年7月至1999年2月,周某凭《劳动手册》已向社保部门领取了20个月的失业救济金并报销了部分医疗费用,不同意为周某补缴社会保险费及报销医疗费等相关费用。
一审法院认为,未签订劳动合同系因周某未交劳动手册,双方未建立规范的劳动合同的主要责任在周某。周某称退还领取的失业救济金后可补缴社会保险费用的主张,因其未提供相应证据,不予采信,遂判决:周某与某物资供销公司之间的劳动关系于1999年5月解除;某物资供销公司应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五日内为周某缴纳1999年3月至同年5月的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医疗保险费人民币1374元(其中周某于判决生效之日起七日内将其个人负担的人民币244元交付某物资供销公司);周某要求某物资供销公司报销幼儿托费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周某要求某物资供销公司支付1999年6月至2000年1月下岗工资人民币2560元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
判决后,周某不服,提起上诉,双方均坚持各自的主张。在二审期间,周某并将其领取的失业救济金及医疗费退回了社保部门。
二审法院审理后认为,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主要责任在用人单位。1997年3月至1999年5月,周某在某物资供销公司工作,双方虽未签订劳动合同,但周某向该公司实际付出劳动并取得了劳动报酬,某物资供销公司也对周某实施了管理、指挥、监督的职能,双方已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社保机构向周某发放失业保险金并不影响周某与某物资供销公司事实劳动关系的成立,也不能免除该公司为周某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义务。且二审期间,周某已将领取的失业救济金、医疗金退回社保部门。基于周某与某物资供销公司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其应享受报销医药费及其子的幼托费的劳动福利。1999年6月起,周某不再至某物资供销公司上班,双方的劳动关系于此时解除,周某要求确认与该公司的劳动关系至2000年1月并要求该公司支付其1999年6月至2000年1月下岗工资的请求缺乏依据,不予支持。据此判决:某物资供销公司与周某的劳动关系于1999年6月解除;某物资供销公司应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五日内为周某缴纳1997年3月至1999年5月的社会保险费共计人民币9361.2元(周某应于判决生效之日起七日内将其中个人负担的人民币1251元交付某物资供销公司);周某在某物资供销公司工作期间发生的医药费用人民币588元,某物资供销公司应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五日内按该公司规定予以报销;周某在某物资供销公司工作期间其子的幼托费用,某物资供销公司应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五日内按规定的标准予以报销。
「评析
本案的讼争俱因单位未能与劳动者按劳动法的规定签订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所致。本案主要涉及劳动合同的签订、事实劳动关系的认定,应签而未签劳动合同的职工的福利待遇与社会保险费缴纳等问题。
一、劳动合同的签订。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我国从1986年起,对新招收职工实行了劳动合同制。1995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亦明确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但在现实生活中,出于对用工成本等因素的考虑,有部分用人单位不愿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为就业迫于无奈接受。一旦双方发生争议,由于无合同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往往难以实现。为防止用人单位采取不签订劳动合同的方式逃避法定义务,1995年5月10日劳动部颁布的《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第二、三条规定,对用人单位故意拖延不订立劳动合同,即招用后故意不按规定订立劳动合同以及劳动合同到期后故意不及时续订劳动合同的,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赔偿劳动者损失。其中造成劳动者工资收入损失的,按劳动者本人应得工资收入支付给劳动者,并加付应得工资收入25%的赔偿费用;造成劳动者劳动保护待遇损失的,应按国家规定补足劳动者的劳动保护津贴和用品;造成劳动者工伤、医疗待遇损失的,除按国家规定为劳动者提供工伤、医疗待遇外,还应支付劳动者相当于医疗费用25%的赔偿费用;造成女职工和未成年工身体健康损害的,除按国家规定提供治疗期间的医疗待遇外,还应支付相当于其医疗费用25%的赔偿费用。此外,还应承担劳动合同约定的其他赔偿费用。2002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第五十六条还规定,用人单位未按照本条例规定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以按每人五百至一千元处以罚款。对应签订劳动合同而未签定的,首先应分清责任。由于目前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不平衡,签订劳动合同的主动权往往掌握在用人单位手中。对于未签订劳动合同的责任不能简单地根据表面现象认定。就本案而言,某物资供销公司作为用人单位在录用周某时并未为其办理过录用手续,本已违反规定,如周某不交劳动手册,该公司完全可以不予聘用。而对周某来讲,提交劳动手册、签订劳动合同与不交劳动手册而享受失业待遇相比,显然前者对其更为有利。因此,仅从周某在某物资供销公司工作期间还凭劳动手册享受了失业保险待遇即认定未签劳动合同责任主要在周某依据不足。从本案的情况来看,未签订劳动合同的责任在某物资供销公司。
二、事实劳动关系的认定。
某物资供销公司在诉讼中始终坚持其与周某间系劳务关系。由于根据目前的政策规定,劳务用工,用人单位可以不缴纳社会保险费。因此,如周某确是劳务工的话,其诉请就没有了依据。那么如何区分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呢?我国学者史探径对劳动关系的定义是“劳动关系是职工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基于劳动合同义务所为的职业上的有偿劳动而发生的关系”。劳动关系既具有财产性,同时又兼具人身性。劳动者除了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获取报酬外,双方还存在着身份上的隶属关系。而劳务关系则是以劳动者完成一定量工作,用人单位据此给付报酬而形成的关系,双方并不存在身份上的隶属关系。劳动法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签订劳动合同,因此,劳动关系的认定首先应看双方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对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即当事人双方建立劳动关系的形式要件有欠缺,但双方已实际履行劳动权利义务的,仍应视作双方的劳动关系已经确立,双方存在事实上的劳动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同样受到法律保护。事实劳动关系的的认定,一般应具备下列条件: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劳动者付出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或劳动者实际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约束;用人单位系劳动者发放“工作证”或“服务证”等身份证件,或填写“登记表”、“报名表”,允许劳动者以用人单位员工的名义工作或不为反对意见。由于一直以来我国都是采取一个劳动者只有一个劳动关系的观点,因此用人单位基于与其他用人单位签订劳务输出协议而与劳动者建立的关系,或用人单位与其他用人单位协议保留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建立的关系,目前仍被视作为一种劳务关系。本案中的当事人周某系失业人员,未与其他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其作为某 物资供销公司的一员,在某物资供销公司工作,为该公司提供劳动、从该公司领取劳动报酬并接受该公司的监督管理,双方间的关系完全符合事实劳动关系的构成要件。某物资供销公司称与周某系劳务关系,但双方间从未订立过有关劳务协议,周某也非其他单位输出的劳务人员。该公司无任何证据可以证实其观点。同样根据事实劳动关系的构成要件,是否领取失业保险金显然也不能作为事实劳动关系建立的标志。周某与某物资供销公司实际自1997年3月即已形成事实劳动关系。
三、应签而未签劳动合同的职工的福利待遇。
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是法律赋予劳动者的权利。与用人单位建立事实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虽然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形式有欠缺,但并不因此影响其享受法定的权利。这样的规定对促进劳动用工制度的规范,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实现,意义非常重大。医疗费用等的报销系劳动者享有的劳动福利。周某作为与某物资供销公司建立事实劳动关系的职工,其同样享有该项权利。该公司不按规定的标准为周某报销医疗费等相关费用的做法是错误的。
幼儿想象力的案例范文3
关键词:幼儿;绘本课堂;想象力;创造力;素质教育
当前,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工程应从幼儿抓起。诚然,对幼儿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关乎儿童的未来与国家的前途。本文立足于幼儿教学的现状,通过生动的案例论述培养幼儿课堂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策略。
一、素质教学背景下,幼儿绘本课堂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必要性
1.绘本课堂想象力的培养有助于加快幼儿思维潜能的开发进程
幼儿正处于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阶段,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尤为重要,让幼儿养成健全的生活制度,教师带领儿童读绘本,幼儿通过看图学表达、听教师讲故事等课堂活动,不仅能快速地增加知识、丰富人生阅历,而且也能推动思维的开发。
借助于绘本课堂的教学实践活动,幼儿能掌握各种不同的教学概念,徜徉于生动有趣的童话情境中,并把平日在幼儿园所学到的其他门类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绘本教学之中,这无形之中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质,想象力的培养有利于大家对问题的自主探索和独立思考。
2.绘本教学中培养创造力会使幼儿提高认知事物的能力和水平
绘本阅读中,教师根据生动直观的“绘本语言”,寓教于乐,在唤起幼儿求知欲、激活创造力的同时,更能提升大家的阅读兴致,诙谐幽默的绘本教材在满足学生求新求知需求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引领儿童走向未知世界开展深入研讨和探索,这样一来,大家便能用好教学培养的创造力,进而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3.绘本课堂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有助于德育教育的顺利实施
众所周知,素质教学形势下,学生在阅读绘本时,心绪总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而“迁移”,这也少不了情感世界的外露。事实上,素质教育也更倾向于培养儿童、青少年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绘本教学中的故事题材健康向上、活泼生动,与德育教育的理念正好相吻合。幼儿接触这些绘本故事,不单单被故事情节触动心灵,同样也能以此分辨出美与丑、是与非、真与假。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更能激励幼儿向绘本故事中的正面角色学习,激活思维、丰富情感、健全人格。
二、幼儿绘本课堂教学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方法
上文重点论述绘本教学中培养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意义,下面立足于教学实际重点谈谈培养对策。
1.运用多媒体创设鲜活的教学情境,拓宽幼儿学生的想象空间
现阶段,多媒体因其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优势特征,正逐步成为不可或缺的幼儿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众所周知,幼儿的智力发育程度尚不成熟,语言表达能力为充分的开发,要表达个人的情感、发挥想象力,就离不开多媒体这样的媒介。
例如,在阅读《你很快就会长高》这一绘本时,幼儿教师可提前制作好幻灯片,通过极其有趣的童话场面,引领幼儿自主阅读,在了解故事大意的基础上,反而更能升华个人感情,拓展想象的余地和空间。
幼儿通过欣赏绘本插图,知道了故事情节:主人公阿力因不满足自己的矮个子而整天闷闷不乐,周围每个人均劝他能很快长高,阿力自己仍迫不及待地想长高。孩子们明确绘本故事内容后,会集中注意力投入到想象中,尤其是看完结尾后,大家会想象到,阿力是否有其他长高的方式或者谁能帮助他迅速长高,这些合理、直观的想象是完全符合绘本故事阅读理念的。
由此证明,运用多媒体作为绘本教学手段,通过幼儿的自主探索、学习,更能有效地激发想象力,使每一位幼儿均能对绘本故事展开一定的想象。
2.教师要“因材施教”,选择最为恰当的绘本实施教学
绘本常因可爱的形象、鲜艳的色彩和易懂的故事,令孩子爱不释手,诚然,每一本精致的绘本均对孩子们有启迪和教育功能,而且还蕴藏着无尽的教学资源。教师的重要任务便是经由幼儿们自身的心理、性格表现选择最为恰当的绘本故事,以便于尽快地实现课堂目标、推进想象力、激发创造活力。
例如,绘本《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讲述了白雪公主因被后母迫害而流放在外,幸好得到七个小矮人的帮助,才能逃脱一个又一个的波折,后母则自食恶果坠入悬崖。绘本少不了对白雪公主“历险记”的描绘,作为举世闻名的卡通故事,教师在绘本课堂上可穿插一些动漫片段,引导儿童通过美妙动听的配乐、华丽的色彩和鲜明的故事构思,努力用心去挖掘新意,鼓励大家通过多视角的思维感知,针对白雪公主所经历的磨难做出精妙的想象:“白雪公主在路途中所经历的这些挫折,是怎么得来的?”
大家提出问题后,试图创造性地回答:“七个小矮人会不会是上帝派来拯救善良的白雪公主的呢……”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但都以自身生活经验为依据,依靠绘本故事做出各种大胆想象,这也远远超越绘本自身所要表现的精神内涵。
3.积极鼓励幼儿自编绘本,千方百计提高想象力
幼儿在平日绘本教学中,学会编写对于开发想象力是至关重要的,编写绘本故事犹如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双“翅膀”,能让孩子们的想象力得以腾飞、纵横驰骋于天地之间。在绘本课堂上,当孩子们打开惟妙惟肖的绘本故事图片时,在产生浓浓阅读兴趣的同时,教师可同时遮盖一些图片,激发孩子们编写绘本的热情,把绘本画面中的人物、情节等作为“未知话题”,以此给孩子们设置悬念,合理发挥大家已有的经验,加以适度的思考和想象,建构绘本故事前后的关联;在读完绘本故事后,教师可紧抓故事中的关键点,让儿童“创造”其中的故事情节。
例如,绘本故事《母鸡萝丝去散步》的封面,显示有一只正悠闲散步的母鸡被饥饿的狐狸所盯上。这时,教师可把下面的图片遮盖住,请幼儿推断并猜测会发生什么。孩子们会静下心来思考,并立足于个人生活点滴,同时也会把自己对绘本故事的美好期待融入其中。为数不少的儿童会“换位去思考”,把自己想象成为那只母鸡,在遇到狡猾的、饥饿的狐狸跟踪时,自己会如何应对。大家会创造性地想到:“狐狸被钉耙扎住了,疼得直叫,导致捕捉母鸡的计划失利”“母鸡事先已发现狐狸,但假装没看见,仍泰然自若,只是跟狐狸玩起了‘捉迷藏’,将其甩掉了”。可见,请幼儿编写绘本让大家的想象力更加宽泛,构筑绘本故事前后之间的重大关联,推进绘本课堂的实效性。
4.开展“绘本表演”活动,为课堂增添创造性元素
幼儿心思细腻、活泼爱动,教师要充分借助孩子们的这些心理特点,在课堂上开展绘本表演活动,教师可选取学生非常熟悉的绘本,请大家依照绘本故事的进展,科学、合理地设置必要的角色,并将设计的内容要点通过绘本表演淋漓尽致地表演出来。这样一来,大家会亲自走近故事角色,不仅能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在表演时也能适度地“抛弃”教材中的绘本情节,自我发挥、想象出新的故事情节,创造能力的培养可见一斑。
在素质教学的情形之下,幼儿绘本课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应采用若干行之有效的策略,努力促使儿童在绘本教学中实现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燕.看绘本,学数学[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2(Z1).
[2]心怡.绘本向我们迎面走来[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8(05).
[3]朱兰珍.绘本在大班幼儿数学活动中的有效运用:例谈《公主驾到》绘本教学的指导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2(10).
幼儿想象力的案例范文4
关键词 想象力 幼儿 空想 科学引导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1想象和想象力、幻想、空想的区别和联系
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想象力顾名思义就是想象的能力,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能力。想象按创造性来分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幻想属于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幻想又分为理想和空想二种。理想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和社会条件,通过努力能实现的。空想则相反,是指违背客观规律的,不可能实现的荒谬的想法或希望,也是不从实际出发的想法,无根据的设想。如果幻想太离奇,完全与客观规律相背离,与现实不能区分,无法用解释和证实加以纠正,则属于病态的妄想。由此可见,想象包括幻想,幻想又包括空想。
2 幼儿的想象活动
幼儿时期是儿童想象力迅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幼儿的想象活动无处不在,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因为有想象,幼儿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幼儿的想象活动与他们这个年龄段的思维特征――泛灵心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觉得每个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在幼儿的世界里,墙、地板、椅子知道疼痛,洋娃娃会说话,幼儿可以和它们进行交谈,所有的一切都是美好而充满想象的,这也是童话故事为什么受到幼儿喜爱的一个因素。其中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它通过大胆地想象和夸张把充满想象的世界呈现给幼儿,使得幼儿成为了童话世界里的一员。泛灵心理是每一个幼儿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它对幼儿的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消极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幼儿泛灵心理的积极作用对幼儿进行教育,如满足幼儿的求知欲,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等等。由于泛灵心理和童话等方面的影响,幼儿在探索和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一定的“非科学性”,特别是年龄稍微偏小的幼儿。幼儿运用他们的想象来解释和理解周围发生的一些现象,这是合乎他们自身逻辑的。但是如果频繁地发生在年龄偏大的幼儿身上就可以说是想象力泛滥,远离了真实生活。
曾经看到过一个这样的事例:一个大班的老师在活动中提出一个问题:怎么样才能摘到树上的果实,结果很多幼儿的答案都是类似于“让自己变成孙悟空”、“叫长颈鹿来帮忙”等等,根本没有幼儿涉及到底该如何去操作,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想象。这些回答在很多成人看来是很具有想象力的,如果是发生在小班的语言活动中的话,确实是非常奇特大胆的想法,但是如果发生在年龄稍大的幼儿身上就不是这样了,特别是科学活动中。许多老师和家长把电视和童话作为培养幼儿想象力的途径,这些培养途径固然能够有效地提高幼儿的想象力,但是一味地只是给予幼儿像童话和电视里的那些形象,而没有加以正确地引导,就容易导致上述的那种现象:许多学前儿童表现出来的想象力不是来源于真实生活,完全不切实际,对幼儿的生活一点帮助也没有,反而阻碍了他们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的幼儿甚至在生活交往中完全用自己的想象进行交谈,脱离了现实生活,分不清想象和现实生活的区别,让许多同伴和老师给这些幼儿贴上爱撒谎的标签。也许这些幼儿受到童话的影响太深,然而童话只是用幻想来反映现实,它决不是虚无缥渺的空想。不论童话看起来多么荒诞无稽, 它的基础必定是真实的生活。
到底哪些想象是应该鼓励的,哪些又是应该加以引导以提高幼儿实际操作能力的?如何科学地引导?这些都是值得探究的问题。我们培养幼儿想象力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幼儿以后在生活实践中大胆想象,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以便能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像上述例子中的只会空想,不能联系现实生活、不能解决问题、不着边际的空想。虽然幼儿还处于幼儿园阶段,但是如果像上述事例中那样发展下去,以后也许还是会那样只会一味地空想,不能把想象和实际联系起来,永远生活在童话和梦幻中。我们要做的就是促进幼儿发挥想象力的同时进行适时引导,让其想象力得到科学地发展。
3 科学引导幼儿想象力发展的对策
3.1丰富幼儿的表象,为想象提供经验基础
直接或间接的经验是想象力的源泉,经验越丰富,就会有更多更丰富的想象的素材。一个人头脑中知觉材料的数量和质量往往会决定其想象力的多少及品质。因此,要让幼儿多看多听,丰富幼儿的体验和知识经验,为想象力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如可以多让幼儿接触各种文学作品,为幼儿选择适合的电视节目,让幼儿存储更多的表象信息。同时,要注意控制幼儿看电视的时间,避免太多直接的视觉画面的接触,给幼儿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扩大幼儿的观察范围,多观察看到的事物,多接触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丰富各种感知觉经验,为想象积累现实素材。
3.2利用泛灵心理进行教育的同时要注意幼儿的年龄差异,对不同年龄的幼儿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教育
皮亚杰认为幼儿的泛灵心理是幼儿发展不充分的表现,是幼儿思维和认知不成熟的结果。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饮食习惯时,我们可以适当的利用泛灵心理对幼儿进行教育,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让幼儿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从而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让幼儿生活在美好的童话中是无可厚非的,但要注意不是任何问题和每个幼儿都适合用泛灵心理来进行教育,有必要让幼儿知道想象和现实是有差距的,混淆了这一点就会阻碍幼儿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到幼儿真正遇到了这些问题而又无法自己解决时,他们的受挫感也会更加强烈,会觉得当时都被骗了。
3.3鼓励幼儿进行大胆的想象,同时也要引导幼儿与实际相结合,不要让幼儿完全沉迷于想象
在美术、音乐、语言等各种活动中都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以语言活动为例,教师适当可以提出“假设……”“如果……”这些假设性问题,激发幼儿丰富大胆的想象。此外,续编和改写也是语言活动中可以有效促进幼儿想象力发展的一个途径,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的想象对文学作品进行续编和改写,发挥其创造力,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发展水平来确定续编和改写的内容。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想象的内容引导幼儿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联想,一方面可以加强幼儿在生活中运用想象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让幼儿慢慢了解想象和现实生活还是有差别的,避免幼儿一味地沉迷于想象,分不清想象和现实生活。上述案例中教师提出的“怎么样才能摘到树上的果实”这个问题,教师应在幼儿回答那些想象的答案后加以引导继续追问,让幼儿知道他们这种想法在现实生活中是行不通的,然后引导幼儿通过这种想象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拓展,如根据长颈鹿的特点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问题。另外,通过开展一些幼儿感兴趣的实际问题的相关活动,来激发幼儿把想象和实际联系的动机。
总之,幼儿期是想象非常活跃的时期,应该鼓励幼儿不同的想法,减少幼儿简单地重复周围人的想象,提高幼儿的独创性。对幼儿而言,不是每一种想象都是值得提倡的,有些想象只是纯粹的空想,不一定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应该要把握一个“度”,既要鼓励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但又要避免一味地空想。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的同时引导幼儿联系实际,减少脱离实际的空想。因此,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手段来正确引导和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奕乾主编.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魏莉蓉.童话与幼儿想象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9(28).
幼儿想象力的案例范文5
一、 领域相互结合、相互渗透
如在一节简简单单的美术活动《玩滑梯》中,活动的开始部分运用故事的情境形式引入活动,让幼儿了解到了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去玩滑梯,原来是今天班级上的洋洋要过生日,她的心愿是能够跟班级里的小朋友一起玩滑梯。让幼儿观察滑梯的样子并表述滑梯的结构,再通过自己的想象,给洋洋画一个最漂亮的滑梯送给她做生日礼物。活动的开始部分我运用了语言活动和社会活动两大领域的内容进行结合,既让幼儿通过故事的方式喜欢今天绘画的物品,又让幼儿了解同伴之间相互帮助的重要性。
活动的中间部分我带领孩子进行讨论:“玩滑梯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孩子们都知道玩滑梯时要排队,不能挤、不能推,要注意安全。孩子们在动脑想并积极表达的同时也涵盖了语言领域,同时又增加了健康方面的知识。然后让幼儿进行绘画跟朋友们一起玩滑梯的场景,这样既给了孩子们想象的空间,又帮助孩子们如何的构图!还让幼儿在表述作品时能够流畅的表述自己绘画的是什么内容!
二、情境绘画激发了幼儿的创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幼儿的一切思维能力都是靠外界事物的影响形成的,小到游戏中的角色,大到幼儿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靠外界的影响而随之改变的。只不过幼儿在不同时期遇到的情景不一样,这也就产生了每个人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差别。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够有效的利用情境教学,对孩子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会得到大大的提升,幼儿会非常喜欢并跟随教师一起进入活动中的每个情境环节,他们喜欢听老师讲故事,哪怕那个故事只是三言两语;他们喜欢听老师充当各种角色与自己互动,哪怕那个角色是他们最害怕的大灰狼,孩子们都会在害怕中进行灵感的创作。当孩子真正进入情境中,情景活动就不再是老师引导孩子,而是孩子带动老师重新进入另一个情境活动中,这个情境活动以幼儿为主体,是老师看到孩子的表现后,得到孩子的情景展示,再重新审视自己的活动,进行相应活动的调整,从而充分的满足幼儿所需要得到的知识!
当幼儿得到一定的知识满足和思维力的开启时,幼儿的创作灵感也就迸发出来,一个又一个的神态、动作、场景等等就会在幼儿手中的彩笔、画纸上展现出来。
三、在情境中敢想、敢画、敢说、感受美
敢想:利用情境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如:画《苹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对苹果的印象可谓是深刻之极,孩子们喜欢吃,也爱吃。可是如果要进行简单的涂色就太可惜了,完全没有让幼儿动脑筋、激发想象力的空间,导致孩子只知道苹果就是一个圆圆的、涂上漂亮的颜色就可以了。
如果教师换种教学效果,利用情境的形式,以故事的形式引导幼儿:今天豆豆吃到了一个坏苹果,他看到苹果里有一只小虫子,长的十分可爱呢!然后告诉小朋友水果里有虫子是正常现象,说明水果很新鲜,连小虫子都十分喜欢吃。吃苹果会对自己的身体有好处,可以帮助自己补充丰富的营养。小虫子的长相教师不要先给幼儿绘画出来,只要告诉幼儿:“长的还十分可爱!”就可以了,教师一定要给幼儿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空间。这样一节简单的画《苹果》,就会变的丰富多彩起来。幼儿通过自己的想象力,绘画出不同的苹果、不同的虫子长相,为整个作品添加了动态效果,同时大大提升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知道想象中的东西是可以通过手中的画笔来实现的!
敢画:当幼儿的想象力已经形成时,幼儿就要进行实际操作的环节了,教师一定要在孩子想象思维形成后,立刻提供相应的丰富材料给幼儿进行作品的创作,这期间教师尽量不要打扰幼儿的创作,以免打断幼儿正常的想象力和创作思维的能力。
对于能力强的幼儿教师要充分的相信幼儿的能力,放手让幼儿自己创造、自己绘画,对于能力弱的幼儿教师可以给与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但教师的角色一定要辅助者而不是代替者!
敢说:幼儿的绘画作品完成后,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让幼儿表述自己的作品,也就是让幼儿说一说自己画的都是什么?包括:场景、人物、事件的介绍!
这个环节幼儿在表述时,一定会有个体差异,教师要对语言表述能力弱的幼儿给予帮助,进行有效、启发性的提问,如:“你画的是谁?她在干什么?发生什么事情了,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其他人在干什么?”教师一定要注意封闭问题,如:“你画的是大象吗?你画的是你在跟妈妈一起游戏吗?”等等。教师要引导幼儿慢慢的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作品!
如果介绍作品的时间过长,教师可以将剩下的部分作品让幼儿投放在阅读区中,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学会介绍、表述自己的作品!
感受美:美,是从一个人内心中所看到的美好的东西,用自己的情感、肢体、语言、绘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精神上的美共鸣!
幼儿在完成一个作品之后,教师一定要认同幼儿绘画的作品是最漂棒的、最美的!并给予一定的肯定和表扬。引导幼儿通过颜色、线条等多种绘画方式表扬幼儿绘画的美感!如:嘉嘉今天画了一个小笑脸,画的真好!这个小笑脸就像嘉嘉跟其他小朋友一样,那么可爱、漂亮!老师和家人最喜欢看你们每天高兴的生活着……“一个简单的表扬,不禁肯定了幼儿的作品是好的,还让幼儿从画中看到了自己笑容是多么的可爱、美丽!为幼儿建立了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我们不仅要让幼儿在绘画中感受美,还要带着孩子走进大自然,看自然中那天然景色带给人们的美和心灵上的洗涤!让幼儿喜欢上自然,喜欢上美术,喜欢上创意,更喜欢上生活!
四、在情境绘画中我们应注意
1、情境的引入自然合理,不牵强;
2、情境应贯穿始终;
幼儿想象力的案例范文6
关键词:想象力;创造力;美术活动;发散思维
心理学家康定斯坦曾经感慨地说:“儿童直接从他们的情绪深处所构造的形式,岂不要比那些希腊式的模仿作品更富有创造性吗?”因此,我们本着“儿童绘画不是技巧而是游戏,是一种童心世界所特有的认识,想象与创造的显现”的宗旨。在绘画教学方法中,我们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不让孩子循规蹈矩地走“依样画葫芦”的道路,摈弃传统教授方法,不只是去教孩子怎样具体地画画,而是通过观赏好的作品,采用与教师、家长或其他小朋友们进行对话、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来诱发孩子潜意识中的创造力,引发、调动孩子们进行绘画创作的情绪,鼓励他们画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感受,这就是创造的开始。下面我就浅谈一下日常工作中总结的几点方法。
一、首先要以幼儿为主体,给予相对自由的创作
给孩子的思维带上想象的翅膀,他们就能够自由的飞翔。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在美术活动中,幼儿更是主动建构者,因此,我们要给予孩子们充分的创作机会,不要仅仅拘于平面创作的表现形式。例如,在围绕“青蛙”展开绘画活动时,我就提出:“小朋友们,这里有纸、画笔、剪刀和胶水,谁能变出来一个小青蛙啊?”这时孩子们会先思考,有的还会分组讨论,然后根据自己掌握的技能技巧,真的变出了各种各样的青蛙来。他们有的画、有的折、有的剪,有的粘,甚至有个小朋友没有采用我提供的材料,而是自己找橡皮泥捏了一个青蛙出来,表现方式各不相同。这证明孩子们并不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缺少的只是我们的鼓励。
二、需要丰富孩子的生活,引导他们勤思考,多观察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就从侧面说明一点:一切创造来源于看似平常的日常生活。为了激发创造的灵感,多看、多想、多玩是必要途径,以便为创作提供源泉。因此,我在日常教学中更注重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敏锐的观察力,引导他们随时随地有意识、有目的进行观察,并分享自己的感受。例如,开展“夏天”这一主题时,我们引导幼儿观察天气炎热的表现特点、周围景色的变化,以及动物们的各种表现,比如狗会伸舌头降温,大象会用鼻子吸水给自己洗澡降温,松鼠还会翘起尾巴遮阳等。然后再请小朋友们思考并讨论我们人类是如何避暑的。这样,孩子们把一个个具体物象和情景观察得特别仔细、认真,并会把它们十分真实地描绘出来。
三、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培养孩子的扩散性思维
1.同一命题,多种表现
例如,命题画“美丽的海洋”,为了让孩子更丰富地表现海洋里各种各样的植物,我们先组织幼儿认识海洋里的动物及生物,甚至我提前一周组织小朋友们参观了苏州水族馆,向他们现场介绍海洋里丰富的资源,美丽的景色和不计其数的动植物,还有精彩的动物表演。于是创作时孩子们的想象力爆发了,用了各种画面来表现美丽的海洋:有的是形状千姿百态、色彩绚丽多姿的各种鱼类在水中嬉戏,有的是海星、海藻、海马、海带等各种奇形怪状的海洋生物,有的是勤劳的人们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宏伟场景,甚至还有孩子在海洋里画上了几个箱子,把它们想象为海船丢失的宝物。每个小朋友都能说出自己画里的故事,不仅锻炼了绘画能力,想象力、创造力、沟通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激发。
2.同一对象,多种角度
事物是千变万化的,即使是处于静态的事物,从不同角度也会看到不同的模样,有个经典案例就是达・芬奇画蛋的故事,所以我们在绘画别强调背景的视线效果。例如,我们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景物,体会近大远小、阴影与否、俯视与仰视等不同的视觉效果。为此,我还利用本地的优势,带领孩子们参观苏州的拙政园,现实体会苏州假山皱瘦漏透、移步换景的妙处,告诉他们虽然是同一处景物,但不同的角度看过去,却有不同的观感。只有让幼儿从多种角度观察物体,这样才能在绘画过程中恰当安排背景画面。比如,“我上幼儿园了”这一主题,为了强调主体人物“我”,可以采用以人物为中心占据画面,学校及马路背景都较远较小,起到衬托作用;而在“我的幼儿园”这一主题时,为了表现整个学校的场景,人物却只是作为陪衬了。几次创作之后,孩子们都惊呼:“老师,老师,我感觉到我们的世界不一样了!”在绘画中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培养扩散性思维是激发孩子们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总之,幼儿的创造力虽然是先天就具有的,但是更主要的是在后天教育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不能只局限在课堂绘画上,而是要课内外结合,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灵活变通的方法,创设幼儿实践的条件,给他们以自由的空间,激发灵感,创造无限!爱因斯坦曾说过:“创造力会感染的,传递下去。”我愿做一名开发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传播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