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管理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管理的概念

城市管理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工程 工程管理 概念 特点 措施

1.前言

工程”这个词,在不同的学科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同时这也揭示着工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但是具体到了工程管理学当中,工程这个概念就具有特定的科学内涵。借助这个特定的内涵,将促进我们更加有效的理解,工程管理这个概念以及其所具有的的特点。由此,这个内涵究竟是什么样子的?理解了这些对于工程管理又会有什么样好处了?本文就试图从工程管理概念以及特点和具体措施三个方面与大家一起来探讨工程管理的这种内涵。

2、工程管理的概念

工程管理在当代,已经成为了一门学科专业,其内容一般是指对土木工程进行管理。但并不仅仅是管理,工程管理最重要的一点是需要相应的技术,可以用这样的公式来简单定义工程管理的概念,即:工程管理=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工程管理,可以说就是对一个工程进行经济上的掌控(包括工程造价的控制、工程的经济效益的把握)和技术上的支持(工程运用何种技术提高质量)。有学者认为“工程管理是指为实现预期目标,有效地利用资源,对工程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由于工程可以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所以工程管理在概念上也会受到这些解释的影响,但总体来说,工程管理领域涉及了建设施工工程、产品生产、企业转型改造等方面,工程管理不同于一般形式的管理,它是指在特定环境中对特定形式的技术集中方向的管理,有着相应的特定目标、特定形式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的工作。

3、工程管理的特点

与一般的管理不同,工程管理因为其技术集成和产品相关的特征,有着其独特的特点,这包括:

(1)工程管理的系统性

从理论上来说,工程管理的系统性表现为工程管理是人类为了特定的目的,利用各种技术有序的集成,完成目的的活动。工程管理的过程就是,工程的各个部门相互协调,子系统有机统一,从而实现工程整体目标的过程。这就决定了,系统理论在现在的工程管理当中是不能或缺的。这同时也是工程管理思想的重中之重。

(2)工程管理的综合性

由于工程是技术的有机集成,工程常常与特定产品、特定企业和相互联系,所以任何形式的工程管理必然是一种考虑不同技术协调性和不同产业特性的综合性管理。加之,工程管理的综合性也表现为工程目标实现所要求的多种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和工程管理主体与工程管理环境的协调性上。

(3)工程管理的复杂性

一般来说,工程是由多个部分构成、多个组织参与的,这就决定了工程管理是一种复杂性管理。由于这种极其复杂性的特点,就要科学知识在其中要发挥重要的作用。加之,由于工程本身具有很多未知的因素,而每一个因素常常带有不确定性,这就需要具有不同经历、来自不同组织的人有机地组织在一个特定的组织内,在多种约束条件下实现预期目标,这就决定了工程管理工作的复杂性远远高于一般的生产管理

4、工程管理的具体措施

工程管理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在这三个方面,管理人员所需采取的具体管理措施也是不同的。

(1).成本管理,又被称为“造价管理”“造价控制”等。工程的成本包括施工过程的花费、技术和施工人员的雇佣、项目开发的投入等等,由于牵涉了整个工程的所有相关环节,所以做好成本管理是做好工程管理的重点,关系到整个工程项目大局是否能够在经济效益最大化下完成。要做好成本管理,就要采取以下措施:

1)根据工程的具体特点设计施工组织。企业要从招标、投标、签订合同开始抓起,了解工程的规模和工艺特点,从自身的技术水平以及工艺装备等实际条件出发,做好施工设计工作,尽可能地缩短工期,以节约成本。

2)企业要提高对高新技术的使用。提升工程的技术水平,紧跟时展的脚步,了解当下工程技术的发展、是否出现相关的可以提升工程效率的新技术等。在工程施工前,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可行的技术措施预案,做好周密的准备,以保证不会耽误工程的实际进程

3)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加强管理,设置专门的资金监督管理部门,层层把关,保证工程资金的使用合理、没漏洞,注意对人员的监督,以防止挪用公款,谋取私利的现象出现,避免一切可能造成成本增加的管理漏洞的出现。

(2).质量管理,就是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通过对管理手段的加强,保证最后完成的工程能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工程质量管理,要求把质量问题消灭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工程质量好与坏,以预防为主,手续完整,并以全过程多环节致力于质量的提高。

企业方面,(1)要加强对各级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2)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3)对工程师以及技术人员的作用应予以重视,(4)建立从上到下的质量监管体系,(5)设置专人负责,(6)严格监管整个工程项目的每一个环节。

项目方面,以项目经理为核心,联合项目的技术人员、施工现场的负责人等建立一个质量控制网络,网络的形成为交流提供了便利,也因此能够及时有效地把握工程的具体情况,对可能会对工程质量造成不利影响的因素进行控制。另外,要建成权责明确、分工清晰的执行机制,严格控制施工工序以及施工环境,才能保证质量管理的有效进行。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有很多环境、社会因素可能影响到工程的质量,比如地质情况、水文气象、天气突变、国家法律规章变化、行规行情的变动等等。因此,要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特点和现实条件,对可能影响到工程质量的环境和社会因素,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加以控制,如制定应急机制,尽量明确可能产生的变故,设计应急方案以待不备。

施工工序和工程材料也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应强化对施工工序的控制,严格按照制定好的工序进行施工,同时确保工程材料的质量,在控制成本时,不能牺牲材料的质量。

(3).安全生产管理,这是政府和实施工程方都必须重点关注的。

政府方面必须重视对企业工程的监督管理,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经营中是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很可能会忽视安全生产工作,这需要政府部门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保证务工人员的人身权利。

企业要提升自身的企业道德,这其中的关键环节就是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企业要把安全管理的目标,具体落实到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并分配管理人员,建立固定的制度,做到权责明确,构建一个系统严密的管理体系。

设计单位要主动参与安全管理工作。在设计的工程方案时设计单位应当着重考虑工程的安全操作,在设计文件中注明与工程安全相关的重点环节,并针对潜在的风险提出预防意见。

5、结束语

工程管理的目标在于实现工程的最优化,是为工程服务,为工程建设者服务,因此,必须重视工程管理,把握它所具备的特性,做好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这三方面,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冯伟.当前建筑工程管理的探讨[J].建筑科技与管理.2010(04)

城市管理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理念

正文:

新课改是以新教材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新教材传达了新课标培养目标的三大领域,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过程与方法。这表明,教材的功能已经远远超越传递知识的界限,升华为培养人。这是新课改带给我们的第一个新理念——新的教材观。

以我区现在试行的湘版美术实验教材为例,(以下课例均出自湘版美术实验教材)我们可以看出下面几个方面的变革:

1、 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新的教学目标观,体现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本位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教学不仅是获取知识与技能,更要学会获取,培养学力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个性的解放与发展。比如《寻找美丽》,教学活动是“找自己认为美丽的物品,谈自己喜爱的理由”,按旧的标准来说,这样的课根本没有“知识点”。我认为它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每个人个性化的审美观。

又如《小鸟找家》,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帮助弱者的美好情感,绘画的训练要求为这种情感提供了表现和宣泄的载体。《我的太阳》,这一课的标题就很能说明编者的意图,每个孩子心里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想象王国的太阳,他们在绘画中寄托的情感就很不一般了,这样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对自己个性审美和想象的肯定与自信。

2、 课程。

新教材的课程内容“体验”味很浓,更加强调学生自身的

体验,强调在学习过程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另外,学生的体验对象在时间空间上有了拓延,强调老师、学生、环境,材料等多种因素的整合。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会飞的娃娃》,利用塑料袋来做玩具,这种自己创造乐趣的艺术体验会给学生留下历久弥新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启蒙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寻找美丽》,促使学生在身边、家里、社会中寻找美丽,体验环境中蕴涵的艺术美,感受生活;还有《童年的手印》,当学生的手触摸到凉凉的泥,随意地揉、搓、压、印,边做边与老师同学交流时,学生的心情真可以说是“心花怒放”,在实践中体验快乐,建构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基于上述理念,为了更好的与新教材同行,教师首先应该要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满足于把知识和技能灌输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健康、快乐、有完善人格的人。一堂好的课不应该只是教会学生什么,还应千方百计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突出学生的情商发展,有的老师在教学中反复大声询问学生:心情怎么样?开不开心?这样的教学行为可以大力提倡,让课堂有浓郁的“人情味”。

其次,教师要艺术性控制自己“启”和“引”的度。整个教学过程当然是要老师控制的,问题是,陈旧的课堂教学秩序被老师严密设计好了,学生任何打破这个流水线的行为都是扰乱课堂。课堂上应该有情感的投入和体验,有探索研究的氛围,有学生惊喜、疑惑、苦思、雀跃等心理活动进行,教学的过程成为激情与智慧共存的综合体。

此外,教师必须创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这种互动和会话,就是体验。单向的授——受方式应该被我们教师坚决淘汰。

要大胆、创新地“用新教材教”,而不仅仅限于“教新教材”。

新课改带来的第二个新理念是新的学习观。

具体地说,是学习方式的变革。什么是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不是单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比如背诵、练习等,这些行为方式只是载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以及社会化参与的有机结合才叫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认知和情感因素表达了学习方式的实质内涵。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是新的学习方式的特征。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被写进了《纲要》中——“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学习方式之所以要改革,因为“发展”是硬道理,学生从课堂上应该能学到怎样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以利于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终生发展。

我们在教学中谈的比较多的主要有:

探究性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的标志就是问题。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对学生提出问题,师生或生生共同探讨,得出结论。一般在知识性技能性训练任务较多的课上用的频繁,例如在〈〈变脸〉〉中,教师只需操作范品,学生自然会问自己:折纸娃娃变脸的奥秘在哪里?接着积极投入到思考和实验中去,通过自学示意图和与老师、同学合作探索的过程,不仅明白了变的秘密,还发现了变五个六个甚至更多个表情的方法在于多用几张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成了三个目标,即理智和情感体验(好奇、成功等体验);建构知识(了解折纸的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合作)。

合作性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这个从字面上是很好理解的。在美术教学中,合作性学习经常被有意无意地运用,比如为了一个问题同桌会互相讨论,手工课进行材料共享等。但是很多老师也容易把它流于程式化

,仅仅认为是分组或分队,把桌椅摆放的朝向变动一下,或是聚在一起轮流发言等。其实要使一次合作学习有效,我认为是需要组织者经过精心策划和安排的。进行某一项合作活动的动机是什么?在合作团体中是不是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责任分工?这是关键。

自主性学习 自主性学习中学习不是老师规定的任务,也不需要老师的监视,而是学生自己参与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进度,对自己进行激励和监控,在学习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高效。自主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对学习内容有浓厚的兴趣,感到好奇,感到充满挑战性。当然,难度太高的任务也是不行的。还有很快能得到反馈、看到成果的活动也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湘版美术实验教材在编排上下足了工夫,精美的图片、妙趣横生的顺口溜、新奇的内容,都能帮助老师创设良好的情境,吸引学生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去。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学习方式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侧重某一种或几种交替进行。以前那种一刀切、一锅煮的现象应尽量避免和摒弃。要实行新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注意:

1、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如果连老师都是一个思想陈旧的人,还怎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呢?学生偶尔一现的灵感火花,可能都会窒息在老师的教条传授中。因此,教师切忌把学生往自己的思维定势上引,而应该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往更远更广的天地引。比如,在〈〈会飞的娃娃〉〉一课,有的学生提出做潜水艇,而老师则训到:潜水艇能飞吗?这样的教学活动就没有任何价值可言。对于教本的处理,教师也要富于创新,要把握好主干,突出重点,明确难点。确立教学目标,选取教材内容,要靠近学生最近发展区。

有创新意识的老师,也更能想出更好更适合学生的组织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达成良好的学习效果。

2、教师要有的放矢选用合适的学习方式,不能为了追求华而不实的效果盲目乱用。此外,要注意各种学习方式的特点,力求有效。比如在探究性学习中,要确定恰当的供学生探究的问题。一节课之中,问题不宜过多、过泛、过浅、过深;问题的指向性要求比较单一,否则泛泛而探,探而无效。探究问题的确定可先由学生质疑,然而进行选择,也可由教师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讨。比如有的老师在上〈〈数字变变变〉〉时,不厌其烦地让学生逐个认:这是什么字?你认不认识这个?这个呢?还有这个。。。以为多提问题就是让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也不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折腾,而是通过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情境,给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同时让他获得更大的学习乐趣。

3、教师要有正确的角色定位。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重在组织、指导、适时参与,切不可代庖。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使参与的面更宽;参与的程度更高。

第三个新理念:新的评价观

考试一直是最常用的评价方式,本来考试作为检验、筛选、强化记忆的途径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我们都知道,在以接受知识为教学目标,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的应试教育下,考试就成了一种桎梏和枷锁,成了学生学习的沉重包袱。成绩好就是优等学生,成绩不好就是劣等生。考试就是拿学业性的因素来片面评定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显然有失公允。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变了,教材功能变了,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变了,与此紧密相连的是评价方式的变革,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变革。

比如湘版美术实验教材在配套的作业袋里放进了一张新颖的评价表,在这张评价表中,对学生能力水平高低的评价不再是在作业本上打一个笼统的、略微抽象的等级来表述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的表现并入了评价的范畴,评价的主体由老师变成了家长、老师、学生多主体的评价等。此外,评价内容还加入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等各方面的评价。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形式下评价模式生成了几个特点:

注重对学生学习发展过程的评价;评价不是根据成绩来给学生下定义、分类别,而是注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点滴变化,通过评价指引学生更好的发展。

注重对学生多方面的评价;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和学习方法的评价)。因为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涵盖多方面的,评价要全面、科学。

评价的方式更加民主,也有更大的灵活性,老师可以创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进行评价和奖惩。方式多样化。

在操作新的评价模式时,必然会有很多问题出现。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教师要注意的是:

首先,要有民主的思想。如果教师还是抱着以前那种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和审判者的态度,拿评价的结果去给学生排队划类,那么评价不过是一场换了名字的考试。家长、同学的评价也是全面评价学生的重要内容,教师不能惟我独尊,从而削弱评价的科学性和积极性。要时时处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体现尊重和爱护。

其次,要有恒心。要注意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细微变化,及时作出反馈,帮助学生不断进步。这样的活动是需要教师极大的恒心和耐心的。象有的学校采用给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或称成长档案)的方法来分析学生发展过程,就要求教师持之以恒,用高度的责任感和善于发现新事物的激情来完成。

城市管理的概念范文3

崇文区的城市管理模式,就是兼顾部分困难群体生活需要。随着城市生活的多元化,在一部分居民寻求整洁、井然和舒适的城市环境时,另一部分待业青年、下岗职工和进入城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却为了生计不得不利用城市公共空间作为经营场所。面对这种情况,崇文区从管理相对人的立场出发,能够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用诚心服务换来尊重。通过实施“早餐工程”、“菜篮子工程”,崇文区新增各类早餐经营网点49家、蔬菜经营网点27家,让无照商贩规范经营,既解决了部分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又维护了正常的市容环境秩序,没有因此引发过一起。

崇文区的城市管理模式,就是管理重心向街道和社区下移。崇文区按照“大城管”概念,在首都率先将市政管委改为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对全区城市管理实行统一组织协调和指挥服务,同时推动管理重心向街道和社区下移,理顺区、街和社区三级管理的工作架构。

从实际效果看,各街道和社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的设立奖励基金,对及时解决问题的给予奖励;有的实行划片分组责任制,定岗定人,对环境秩序实行责任倒查;有的利用“电子眼”等高科技手段对重要点位实行监控,发现情况当即处置,有力地保障了城市管理工作的超常规推进。崇文区城市管理模式的突出亮点,就在于各街道和社区的“全权、全时、全管、全责”,从而克服了“一个部门管不了、多个部门管不好”的难题,加强了行政执行力。

崇文区的城市管理模式,就是完善综合行政执法依据,推动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市管理面临着日益增多的新情况,以户籍和单位为基础的传统管理办法已经很难奏效,需要整合城市管理手段。也正因为如此,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在减少重复执法的同时,由于权力过分集中而备受争议。崇文区的城市管理模式,就是着力构建一个综合治理、综合管理和综合服务三位一体的总体框架,形成了“管理是一个机制、指挥是一个系统、服务是一个平台、防范是一张网络、执法是一个整体”的新格局。这种探索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以解决职责交叉和力量分散为重点,推动了全国城市管理的法制化建设。

城市管理的概念范文4

一、概念的提出

现代城市管理的效率是指城市政府对城市资源的有效配置产生的效益与为配置城市资源所付出的合理成本的百分比值。而城市管理的经济性是指城市政府管理城市达到城市资源的最优配置付出的优化成本。

二、城市管理的现状

1. 管理体制方面

由于我国的城市管理体制是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历史环境下、随着城市的发展自下而上产生的,因此,管理体制至今仍在探索中前行,具体表现为:管理体制不一,五花百门。有的城市是建委的一个下属或分支机构,名称有城建监察大队、市容管理局、建委城市管理分局等;有的是地方政府的一个独立机构,名称有城市管理局、城市管理办公室、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城市综合管理局等;有的为了执法的方便,挂靠在公安局的,比如公安城管大队等;有的归口工商系统,主要有工商市容大队等。在管理方式上,大多以属地管理为主,条线管理为辅。

2. 管理权限和责任方面

管理权限和责任结合交叉。一是权责一致。如工商方面的无证设摊、店外出摊、异地出摊,交警方面的乱停车、交通管理工作,建设部门的违章占道等以委托的形式委托城管部门管理。二是设区的市,权在市条线上,责任由市条、区共同承担。如创建卫生城市、生态城市、文明城市、城中村改造、撤村建居、建设项目前期管理等工作。三是权利和责任相分离。如街道是辖区环境卫生的责任单位,但街道无任何有关审批执法权;又如工作,有不少群众投诉的问题管理权限在市有关部门,但责任由区承担,且多数属难点、热点问题。

3. 管理经费保障方面

现行城市管理经费保障一般采用分供制,比如设区的市,经费分以下几块:一是市财政专项经费,即环卫、市政、绿化等部分城市基础设施维护费;二是区财政专项经费,如辖区内街道、小区公共设施维护费;三是市政府各项创建活动“以奖代拨”经费;四是市政府“费随事转” 专项经费;五是街道收取的部分规费,如“门前三包”清扫费;六是街镇投入经费;七是社会资金,该项经费主要是个别产权单位自行维护公建设施(如沿街建筑立面)费用,企业获取冠名权后付出的公建养护费。

4. 长效管理运行机制方面

城市长效管理运行机制主要落实在监督考核上。一是日常督办形式,市、区文明办,爱卫办,城管办等对城市各项管理实施监督;二是人大、政协对实事工程,当前中心工作等重点项目实施监督;三是推行“数字城管”的城市对各职能部门和各区履行城市管理职能的情况进行的监督考核;四是新闻媒体及社会舆论对城市管理存在问题提出的批评和监督。

三、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所导致的管理不经济性

1. 管理体制不顺带来的不经济性

管理体制不顺所导致的管理成本是很大的。有的城市既有城管办,也有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还有“数字城管”指挥中心、城建监察大队、城管应急指挥中心等等,这些机构职能相近,职责交叉。有利时,大家争着干;无利时,大家推着干。一套机构一班人马,都由财政供养,不光是社会管理资源的浪费相当惊人,更麻烦的是由于机构重叠,还会产生一些负效应。有的城市管理体制条块纵横交错,政出多门,各自为政,说起来齐抓共管,实际是相互扯皮推诿,削弱了管理权威,使城市整体功能难以得到发挥,事权、财权过于集中在“条条”,城管部门责大权小,难以起到协调作用。

2. 管理观念上的不适应带来的不经济性

由于“重建设轻管理”,“先建设后管理”,“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的观念还未真正扭转过来,城市管理还未摆脱传统管理的模式和框框,造成一些“安全文明小区”不安全、不文明,环境依然脏、乱、差的状况。管理观念上的不适应直接导致了城市管理资源配置的极大浪费,有的城市道路修了挖、挖了又修,老百姓戏称“拉链路”;有的城市户外广告遍地开花、管理无序、空间资源白白浪费。

3. 管理范围上的不清晰带来的不经济性

随着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大,一方面城管部门经常化、规范化管理不到位,人手少素质低,致使占道经营、乱倒垃圾、违章建筑、破坏路灯、损坏绿化等现象得不到彻底整治,严重损害了市容环境;另一方面,城市与城镇、乡村之间职责不清、界限不明,管理层次参差不齐,同一件事情有的多头管理,有的缺位管理,尤其在城乡结合部,这种现象更加突出。乱搭乱建等公共资源被无偿占有现象屡见不鲜。

4. 管理手段上的不到位带来的不经济性

城市管理涉及的事情面广量大,但管理城市缺乏有效的手段。一方面是因为城市管理至今还没有自己的法律作支撑,管理队伍、管理装备、管理水平还停留在杂牌军阶段,另一方面城市管理执法需要各职能部门的大力配合,需要公安、城建、工商等部门的大力支持、联合执法才能顺利开展。否则,行政执法缺乏必备的约束力和强制力,有法不能依,违法抗法现象时有发生。如私宰生猪、违章建筑、占道设摊、无牌无证门店的查处等。管理手段上的不到位使得城市管理成果经常出现反复,尤其是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活动,反复反弹比比皆是,造成了很大的不经济性。

四、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与经济性

要解决城市管理的效率与经济性,关键是要理顺城市管理的体制,健全法制依法行政,完善机制,提高效率。

1. 理顺体制

由于我国目前城市管理尚处在探索阶段,城市管理体制五花八门,因此,以法制为基础,理顺城市的管理体制,切实解决不同程度存在的部门职能交叉、条块分割、职责不清、协调不力的问题,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城市管理系统成为当务之急。可以考虑撤销目前各式各样的城市管理机构,由城市警察承担起管理城市的职责,从而消除因体制不顺、多头管理带来的政府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管理成本的不断膨胀。在公安局内部设立城市管理警察局,具体承担管理城市的职责。城市管理警察局内部可内设办公室、执法科(法规科)、数字城管信息指挥监督中心、市容中队、交通中队、城管行风建设督察室(文明办)等。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相分离,消除城市管理目前存在的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现象,具体管理体系见下图:

2. 健全法制

要不断健全城市管理法律法规,量体裁衣,制定一部合身合体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要从实际出发,明确机构、职能、经费保障、执法依据、执法程序、司法救济等主要的方面。

3. 依法行政

城市管理警察局要切实承担起管理城市的职责,依法行政,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严格遵循执法程序,细化量化行政处罚标准,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坚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避免执法过程中“小过重罚”、“大过轻罚”和随意处罚现象;实行案件审理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定期对执法案件进行研究讨论,集体审议,确保案件办理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合法、手续完备、处罚适当,把每一个案件都办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铁案,切实体现出执法办案的公正文明。

4. 完善机制

要不断完善城市管理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管理城市。数字城管指挥中心要充分发挥信息指挥监督作用,将信息巡查覆盖到城市的大街小巷,将各城管职能部门纳入数字城管的管理网络,便于统一指挥和协调。要完善城市管理考核机制,日常考核与月度、季度、年度考核相结合,使城管问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解决。

5. 提高效率

城市管理的概念范文5

一、城市管理的概念

城市管理是指以城市这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为对象,以城市基本信息流为基础,运用决策、计划、组织、指挥等一系列机制,采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的互动,围绕城市运行和发展进行的决策引导、规范协调、服务和经营行为。广义的城市管理是指对城市一切活动进行管理,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市政的管理。狭义的城市管理通常就是指市政管理,即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及城市运行相关联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一般城市管理所研究的对象主要针对狭义的城市管理,即市政管理。城市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协调、强化城市功能,保证城市发展计划的实施,促进城市社会与人类的健康发展。

二、城市管理认识误区

(一)城市管理不等于城市运行管理

由于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阶段性局限,通常人们将城市管理与规划、建设并列,称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或者叫城市建设与管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首先认识到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是密不可分的,进而认识到了城市管理是规划、建设、运行全过程的管理,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要求加强城市的运行管理,并进一步实现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行的协同和互动。

(二)城市管理不等于城市专业管理

许多城市管理者认为城市管理就是城市交通、环卫、绿化、水务等的专业管理。随着城市结构由简到繁,城市管理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的过程。城市的日益繁复与发展推动了城市的专业化管理分工,由专业的城市管理部门来对城市管理各个专业子系统进行科学的管理。而随着城市系统的日趋复杂,以强调分解简化和专业化,将城市系统分割成若干子系统,以专业职能部门为基本单位强化专业的管理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职责交叉、管理粗放、缺乏协调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当代中国城市的普遍诟病。采用把城市管理简单分解为若干子系统分别进行研究和专业管理,然后再叠加的办法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已越来越暴露出其局限性。如何发挥城市管理的整体优势、聚集效应,使整个城市系统高效和有序的协调运行成为现代城市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加强城市的综合研究、综合管理与综合协调是城市管理复杂性的必然要求。

(三)城市管理不等于城管执法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或称为城管执法,是城市管理中位于决策、执行之后的一个末端环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设置仅仅是为了将城市管理各专业领域的决策与执行一定程度的分离以加强相互的监督,同时加强各专业执法之间的协调和整合,加强执行效率。但由于部门之间的搏弈,综合行政执法往往很难实现,往往是各部门将不好管的让城管来管,而较易规范的则留在本部门。在许多地方城管也成了各类社会矛盾的焦点。

三、现代城市管理基本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本管理是一种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从人的需求出发,围绕着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实现组织目标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切管理活动。人是城市发展的主体,是城市设计、建设的主体,也是城市管理的主体。到2015年末,中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0.6%。可以说,城镇居民大部分的钱用于生存之外的发展需要,这需要政府和社会要不断增加公共物品、公共服务的供给。因此,现代人的需要是当代城市管理的目的。

(二)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理念

城市管理既要追求管理的科学性,又要体现人性化。在城市管理系统中倡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支持、相互渗透的管理氛围,从而达到有效管理与有序管理的目的。科学与人文结合的管理模式要求科学中有人性,人性中讲理性。城市管理中的科学性要求城市管理必须规范、有序,遵循严谨的管理制度。城市管理中的人性观则要求在具体的管理行为上,还需要一种温暖的人文理性,体现出行为上的公正、平等、关爱、援助,展现友善,尊重管理对象的尊严、价值、个性等等。

(三)系统的理念

系统的观念要求在城市管理实践中,可以将城市视为一个以人的行为为主导、以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以资源和能源流动为命脉、以社会体制为经络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运用系统的理论,研究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统一复合系统与人、自然、社会各个子系统之间,各子系统与组成要素之间、关键要素与次要要素之间,以及城市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综合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优的处理问题。以整体性、相关性、动态性、有序性为原则,建立起能够对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环境条件做全面的、综合的规划管理。

四、现代城市管理的对策

(一)转变政府的管理职能政企分开

转变政府的管理职能,对政府权力进行剥离,使政府对城市建设、运营、维护相关企业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到间接管理为主,由行政手段管理为主转变到以经济、法律手段管理为主,积极扶持城市建设的相关企业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运营模式的转变。政事分开:市政管理部门如环卫、园林、道路养护等要由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转变,逐步将现存的事业单位性质改变为企业性质,政府管理部门与这些行业公司建立新的工作关系,以经济契约形式实行委托管理作业,并由管理部门按合同规定对公司的业务工作实行专业检查、监督和考核;建管分开:理顺建设和管理的关系,形成建设与管理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重建轻管”的倾向。

(二)建立分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

遵循分级管理、管事和管人相结合、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加强市政府对规划、建设、管理中的领导作用,强化市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宏观调控、组织指挥、监督和协调的功能。以此为前提,进一步明确市、区、街道之间的城市管理任务,合理划分三级事权,按照“重心下移、立足基层”的改革思路,逐步把城市管理的事权下放给城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强化属地管理功能,进一步明确区和街道的职能和职责,并赋予其相应的管理权限,在机构设置上逐级明确,在管理人员、经费等方面逐级给予落实,并加强监督指导。

(三)建立公众参与、社会监督、依法治市的城市管理新格局

城市管理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信息技术;生态城市;城市管理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Communication)、现代计算机技术(Computer)、现代控制技术(Control)及现代图形显示技术(CRT)等4C技术取得历史性的突破,现代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并以史无前例的广度和深度介入到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当今世界不断向信息时代迈进。20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次大战后的大事迹,无论多么简略,都摆脱不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经济、社会所产生的革命性泛影响。[1]

一.数字智能城市,为数字化管理提供物质基础

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基础设施,也是智能化城市和数字化管理的必要条件。为此,生态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必须是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城市设施智能化。建立生态城市,首先要构建信息化建设的法律框架,实现城市信息建设的公开、透明及群众的广泛参与;其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要把信息化建设纳入作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份,提高信息化建设地位与作用

进行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智能城市要本着统一网络平台、统一安全策略、统一规划管理的原则。一要加强城市局域网的发展,使网络覆盖整个生态城市的全部区域,把该区域内的基本信息系统全部连接起来,实现基本的三网(有线电视网、电话网、互联网)融合,实现区域资源充分共享;二要开发智能应用系统,对现有信息系统进行全面提升,在系统的大量事务性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开发,使信息系统充分发挥城市辅助决策与管理的基本功能;三要建设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产业集群及城市管理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管理数据库,并通过城市局域网把分散的、梯级式的数据库串接在一起,用智能化方法的监测和调控体系进行智能管理,实现生态城市中社会、经营等信息的高度通畅。

二.发展数字智能技术,为数字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数字智能技术作为生态城市管理的技术支撑工具,并影响着整个城市管理效率。在生态城市管理数据库和网络平台的支持下,可以利用数字智能技术,有效监控生态城市中各系统的动态情况,还可以设计系统的连锁报警系统,为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服务提供技术支持,为生态城市的完善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基础。

按当前已有技术手段,建立生态城市管理系统,要采用的数字技术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遥测(TM)、互联网(Internet)、虚拟现实(VR)与仿真(Simulation)这几个关键技术领域。其中,遥感与遥测技术是取得城市自然地理信息的有效手段;互联网作为传输数据的载体,能快速准确的将信息传递到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将采集到的遥感和遥测技术数据为信息源,经过存贮、处理、分析数据,为虚拟实现提供数据;虚拟现实与仿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可以把城市内的某些管理虚拟化实现,经过仿真处理后再进入城市管理的实施阶段。

生态城市管理系统利用数字智能技术可以安全、快速、高效、动态、规范地得到和存储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成果信息(包括属性的和空间的);快速、高精度对城市管理信息的查询进行检索和统计,以便用户获取各种精确信息;有效的对城市信息的空间进行分析,支持城市管理深化工作;快速、高精度地更新城市定位信息,使城市管理工作中信息的现实性得到保证[2]。

三.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生态城市现代化管理

城市管理信息系统(Urba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UMIS)是为实现城市管理目标,收集、存储、加工和处理各种信息,辅助各级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决策的信息处理系统。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针对企业管理和工业应用而设计,多数系统没有设计与城市智能管理系统的接口,无法在地理概念上辅助城市管理。因此开发生态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关键是要开发新的应用系统,使GIS和MIS有效结合在一起,实现MIS和GIS的互连互通与共享,实现系统资源的利用率。

生态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履盖区域城市里的所有职能部门,通过对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中各个子系统进行实时动态监测与控制,可以让管理者及时准确地为决策层提供管理信息,推进决策管理科学化。

四.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实现生态城市决策科学化

信息化管理基础层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管理的技术层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化管理应用层是建立管理信息系统,三者属于层级关系,且为最高的决策支持系统服务。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DDS)是指通过电子计算机综合利用大量数据,有机组合众多模型,模拟不同决策方案,辅助决策者实现科学决策的系统。建立决策支持系统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决策效率,保证科学决策。决策支持系统能是生态城市进行科学决策必须的主要工具,为生态城市创造出良好的决策环境。

相对管理信息系统而言,生态城市决策支持系统是对生态城市进行宏观管理的辅助工具,它以电子计算机对MIS产生的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再次高度综合而成。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在决策过程的不同阶段给予决策者不同形式的支持,辅助生态城市制定可持续发展决策。

参考文献:

[1] 张正德.美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经济影响[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